時間:2023-03-17 18:07:40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評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有限套利;羊群行為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Finance)是金融學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傳統金融學“理性人”、完全套利和EMH的假設,從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心理出發,重新審視主宰金融市場的人的因素對市場的影響,使研究更接近實際。該理論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得到迅速的發展。行為金融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Kahneman獲得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從而使得這一理論受到全球金融界的關注。
國外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引起我國學者的高度重視,1999年北京大學劉力教授在《經濟科學》第三期發表的《行為金融理論對效率市場假說的挑戰》一文,是我國最早系統介紹行為金融理論的文章。
2002年行為金融學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后,國內掀起了行為金融學介紹和研究的熱潮。2003年11月29日,在南京大學舉辦了全國首次行為金融學與資本市場學術研討會,將國內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推向了。
1對投資者的心理研究
金曉斌、唐利民(2000)統計分析顯示,在影響股市異常波動的因素中政策性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影響遠大于市場因素、擴容因素、消息因素和其他因素。孫培源、施東暉(2002)通過對1992-2002年初上海股市52次異常波動的分析表明,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異常波動達30次之多,而且當月出臺的政策對該月的股價波動具有顯著的影響,直接影響投資者入市的意愿和交投的活躍程度,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存在政策依賴性偏差。利好政策的頒布導致在相當長的交易周期內投資者交易頻率明顯上升,加劇了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傾向,而利空政策出臺卻導致在較長的交易周期內投資者的交易頻率大幅度下降,表現出較強的過度恐懼心理。這種強烈的“政策依賴”傾向是中國證券市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現象。張華慶(2003)認為中國證券投資者的行為有明顯的過度反應的傾向,而深層次的根源是投資者的種種心理偏差,其結果將導致市場會對信息或政策的反應超過應有的幅度,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導致市場風險的放大。這些心理偏差包括過度自信、過度樂觀、賭博心理、暴富心理、從眾心理以及過度恐懼心理。
2對投資者有限套利行為的研究
現代金融理論普遍認為,當金融資產的價格存在誤定時,眾多的“理性套利者”就會在相應低估的資產上“做多”,而在高估的資產上“做空”,不但可以最終消除價格誤定,而且可以獲得無風險利潤,從而使市場保持有效性。應該說套利機制是金融市場的重要機制,套利行為的存在具有“價值發現”的功能,它推動著資產價格向基本價值的回歸。但是,中國的證券市場有以下特征:信息的獲得是有成本的;信息的傳遞存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差異,交易者并不能同時獲取信息;交易者的行為是存在著差異的,并非都是理性的;交易者所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因此,機構投資者憑借優勢,往往扮演著理性套利者的角色,而個人投資者卻因先天不足淪為噪聲交易者。張華慶(2003)認為,在中國證券市場中,當理性套利者進行套利時,不僅要面對基礎性因素變動的風險,還要面對噪聲交易者非理性預期變動的風險。在噪聲交易者的影響下,不但理性套利者的收益將受到影響,甚至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放棄原來奉行的成長型或價值型投資理念,在某種程度上蛻化為“追逐熱點、短線運作”的投資方式。
3對投資者羊群行為的研究
“羊群行為”(HerdingBehavior)是信息連鎖反應導致的一種行為方式,當個體依據其它行為主體的行為而選擇采取類似的行為時就會產生“羊群行為”。換而言之,當“羊群行為”產生時,個體趨向于一致行動,即所謂的“趕潮流(Bandwagon)”,這時個人往往放棄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號而附和他人的行為,雖然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和信號,按理性分析可能顯示他們應采取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宋軍、吳沖鋒(2001)使用個股收益率的分散度指標,使用市場公開的價格數據,對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程度高于美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程度,在市場收益率極低時的羊群行為程度遠遠高于在市場收益率極高時的羊群行為程度,這個結果可以用期望理論中決策者對于損失、收益的不同態度來解釋。孫培源、施東暉(2002)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建立了較為靈敏的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并據此對我國股市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的嚴重的市場環境下,我國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并導致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占有較大比例。從投資運作層面來看,羊群行為將削弱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在市場發生大幅度漲跌時,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的效果將極為有限。就政策層面而言,羊群行為意味著投資者的買賣決策并非基于理性的決策過程,因此股價極有可能偏離其均衡價值,從而破壞了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常志平(2002)采用橫截面收益絕對差(CrossSectionalAbsoluteDeviationofReturns,CSAD)方法,對我國股票市場是否存在“羊群行為”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在上漲行情中,我國深圳證券市場與上海證券市場均不存在“羊群行為”;但在下跌行情中,深圳證券市場與上海證券市場均存在“羊群行為”。并且深圳證券市場比上海證券市場具有更多的“羊群行為”。張華慶(2003)指出“羊群行為”對中國證券價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羊群行為”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過度反應的出現,使中國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意味著“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4行為金融學在我國的應用性研究展望
4.1對實證研究結果的應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存在一定的非理性,而且市場也不是完全有效的。如何克服這些非理性,使投資者能在并非完全有效的市場生存,是市場參與者最想解決的問題之一。
4.2對參與者的心理學實證研究
從以上可以看出針對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學實證研究,一般還是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舊有框架中的心理學理論,今后的研究應該更多地結合中國文化、國情或者利用更多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這樣的研究才更適合中國的現實。
4.3在金融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上的應用研究
隨著我國的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金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變得也越來越重要。其實,人們對于經濟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早就是從消費者心理學開始的,隸屬于市場營銷學中的消費者行為學是一門理論系統完整的科學。其中對消費者的調查、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借鑒與行為金融學的實證方法相結合用以來研究金融產品的購買者的行為,根據投資者的不同偏好來設計金融產品,制定營銷戰略,從而為金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打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金曉斌,唐利民.政策與股票投資者博弈分析[J].海通證券研究報告,2000.
[2]宋軍,吳沖鋒.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場的羊群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1,(11).
【關鍵詞】金融機構;績效評價;比較;平衡記分卡
引言
作為金融機構,無論商業銀行還是非銀行金融機構都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管理是為了實現金融機構的目標,然而金融機構總目標對于金融機構內各個層次、各個職能部門的具體人員而言,并不都是清晰可見的。金融機構內部需要一套把每個員工的行為都引向金融機構總目標的系統,而績效評價系統恰恰可以通過衡量的內容在事前引導員工的行為;通過衡量的結果(同時配以獎懲激勵制度)在事后促使員工改進自己的行為,從而在“下一輪”工作中表現得更加符合金融機構的目標。因此,績效評價系統是實現金融機構目標管理控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金融機構作為以貨幣為經營對象的特殊企業,是面向廣大社會大眾的“準公共部門”,其經營的好壞可能影響到整個國家或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使得對金融機構績效評價的評價內容跟其他企業有所不同。就拿銀行來說,如果有一套好的銀行經營績效評價體系,及時發現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并采取適當的對策,那么,1997年始發于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就不會如此的曠日持久,也不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股份制保險公司也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養老保險、人壽保險等,這些保險業務的好壞也涉及到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本文選擇較為典型的商業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新華人壽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現行的業績評價體系進行比較分析,揭示其優劣,并著重分析我國金融機構業績評價體系應該改革的方向,希望能夠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戰略目標的金融機構業績評價體系有所幫助和啟迪。
一、我國商業銀行現行的業績評價體系
商業銀行是重要的金融機構,這已經是經濟理論界的一種共識。如新古典綜合派代表薩繆爾森認為:“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很像別的企業,它們被組織起來是為了它們的所有者賺錢。一個商業銀行就是一個相對簡單的企業,它為顧客提供某種勞務而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從顧客那里接受報酬費?!毙聞P恩斯學派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對金融中介機構的界定是:“這是一些介于有額外資金的儲蓄和需要資金的借款者之間的企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集團是銀行……”可見,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商業銀行本質上是企業。從法律角度看,商業銀行是依據《公司法》設立的企業法人。既然商業銀行是法人企業,那么企業的財務效益目標就是績效評價的核心。
我國商業銀行建立的評價體系各有特色,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以專項業務為考核對象的評價體系;另一類是以經營機構為考核對象的評價體系。下面筆者就這兩種評價體系分別介紹典型的評價方法。
(一)以專項業務為考核對象的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
中國工商銀行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典型代表,它的評價系統以專項業務為考核對象。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為進一步推動全行各專項經營計劃的完成,確保全行經營利潤計劃的實現,根據全行效益創造的推動因素設立專項業務業績評價項目,具體體現在:維護存量市場、拓展增量市場、控制資產風險、激發組織活力、做大中間業務。具體的評價設計包括獎勵項目設定及獎勵費用預算安排兩大類。獎勵項目分為專項獎勵(專項獎勵、信貸資產質量、資金增值運作等)、市場拓展(貸款日均維護與拓展、存款日均維護與拓展等)、中間業務(工資業務、財險業務等)三類,并對每類項目詳細確定目標金額和獎勵費率。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認為專項業務業績考評是分行績效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行行長經營績效評價的補充,可以進一步促進各專業部室有效管理本專業業務的發展。因而,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把績效評價的重點放在各項專業業務上,為每個具體業務制定詳細的評價標準,并以各行部(部門)為評價對象,由各行部(部門)負責將業績評價獎勵落實到直接有關人員。
(二)以經營機構為考核對象的中信實業銀行上海市分行
與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不同,中信實業銀行上海市分行為健全經營機構激勵和約束機制,提高各機構經營管理和創利水平,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充分調動各經營機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水平,促進和完善責、權、利相統一的經營管理體制,真正做到獎優罰劣,首先把績效考核的對象確定為開業一年以上的所有經營機構,制定了等級機構評定指標體系,機構等級的評定指標體系包括效益、規模、質量、資產(客戶)結構、業務和安全等六個方面;然后對各方面具體指標確定權重、基本分、金額及其評價的計算模式;最后得出機構評定結果并與機構行長年薪掛鉤。
二、股份制保險公司的績效評價
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股份制保險公司也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績效評價管理方法是在平衡記分卡制度的指導思想下制定的、一種比較新的制度。
美國會計專家羅伯特·卡普蘭教授和戴維·諾頓創制了“平衡記分卡”(BalancedScorecard),該卡由財務、顧客、內部經營過程、學習和成長四個方面組成。之所以取名為“平衡記分卡”,是因為要平衡兼顧戰略與戰術、長期和短期目標、財務和非財務衡量方法、滯后和先行指標以及外部和內部的業績等諸多方面。傳統的績效評估關注外部財務數據,已經快速地失去作用,不能為信息時代企業提供有效的規劃工具。平衡記分卡首先在美國的眾多企業得到實施,現在已經推廣到全球很多國家的企業中。實施過平衡記分卡項目的中國企業的高級經理們談及戰略與績效管理時,都非常稱贊平衡記分卡對其實踐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新華人壽上海分公司的績效評價管理方法是在平衡記分卡制度的指導思想下制定的,平衡記分卡的財務、顧客、內部經營過程、學習和成長四方面貫穿于十個部門的績效評價標準中。新華人壽上海分公司對營銷服務部、辦公室組織、人力資源部、計劃財務部、核保核賠部、客戶服務組織部、營銷業務部、培訓組織部、團體業務部、銀行業務部等十個部門分別制定相應的績效評價標準和具體的考核標準,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三、比較與分析
(一)傳統績效評價系統存在的不足
1.傳統的業績衡量系統建立在傳統會計數據的基礎上,以財務衡量為主
這些數據對有形資產的刻畫淋漓盡致,但在對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方面卻顯得捉襟見肘。而恰恰是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包括員工技能、員工干勁和靈活性、顧客忠誠度、專利權和商標權、專有技術、商譽等等)對當今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得經營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傳統業績衡量系統注重企業內部,這在賣方市場情況下的確奏效,但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廠商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他們無法再狂傲自大,否則便會失去顧客
因此,在業績衡量系統中,除了把視野投向內部經營過程外,還必須投向外部利益相關者,關注如何吸引顧客、如何令股東滿意、如何獲得政府的支持和贏得公眾的好口碑。
3.傳統的業績衡量系統偏重于對過去活動結果的財務衡量,并針對這些結果作出某些戰術性反饋,控制短期經營活動,以維持短期的財務成果
這導致公司急功近利,在短期業績方面投資過多,在長期的價值創造方面,特別是在有助于企業成長的無形的知識、智力資產方面投資過少,甚至削減這方面的投資,以至于抑制了企業創造未來價值的能力。而今天的企業面臨的是快速多變的經營環境,因此需要主動把握未來,努力提高未來績效。換言之,企業必須主動制定長遠戰略,作出“前饋性”反應。因此,企業業績衡量系統也應衡量未來業績的驅動因素。(二)商業銀行與新華人壽的比較
相比于新華人壽上海分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實業銀行上海市分行的績效考核體系內容顯得有些單薄,他們之間的差別主要在于:
1.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實業銀行上海市分行的績效考核體系中指標計分方法不夠科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在定量計分中過于注重對專項業務的考核,而對系統性的、整體上的定量幾乎沒有考慮到;與之相反,中信實業銀行上海市分行雖然從整個體系上進行考核,但沒有注重到具體的業務。然而,我們知道,業務和整體的考核是不可分割的。
2.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未能有效結合。兩家銀行的績效考核體系中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是一種離散型的結合,未實現有機地融合,而只是不同層面的一種補充與被補充的松散結合關系。而定性指標處于對定量指標的補充位置,這就不能像新華人壽的平衡記分卡一樣實現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的有機結合。
(三)我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系統存在的不足
近幾年來,從銀行長遠發展考慮,我國商業銀行對系統內部的經營績效評價問題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與實踐,但隨著經營環境變化和內部管理的深化,現行的評價體系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足。
1.評價定位模糊
目前商業銀行內部經營績效評價存在定位不明確問題,集中表現為:對所屬分支機構的業績評價與所屬分支機構負責人工作成績的評價不分;內部評價與內部考核不分,導致評價側重點與目的被扭曲,評價過程的主觀成份增大,影響內部績效評價的客觀公正。
2.評價指標的設置游離于經營目標
(1)在指標的設置與權重的分布上未能真正實現“三性”的協調統一,往往顧此失彼;(2)過度重視短期財務結果,易助長一些分支機構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投機行為,最終影響經營效益的持續增長;(3)缺乏對分支機構成長性與貢獻度等經營性指標的衡量,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4)評價指標的設置過于僵化和趨同;(5)缺乏對當今競爭環境下非財務因素的反映和關注,更是目前評價體系的缺失。
3.評價的時效性有待改進
評價還基本停留在會計年度上,雖然部分行在辦法中也強調了年度內不同期間的評價,但執行情況并不理想,仍屬于重結果的“秋后算賬”,對評價客體在經營過程中的導向性不強,難以適應信息時代的管理要求。
4.評價結果的失真現象普遍存在
內部評價所需的基礎數據基本上來自于財務會計報表與統計報表,由于技術與管理體制上的原因,數據失真現象并不鮮見,加之其他如人為操作的因素,評價結果的失真情況比較普遍。
(四)新華人壽存在的不足
在平衡記分卡的指導下,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會更為有效,也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以使企業達到理想的目標。相比于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實業銀行上海市分行,新華人壽的績效考核系統較為完善,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定量指標方面缺乏發展性指標
金融機構經營業績的評價指標應該動靜結合,多采用動態指標。財務績效評價本身的不足之處就是對過去業績的評價,采用發展性指標可以適當彌補這個缺陷。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趨勢,有一定的規律。
2.對現金流量指標不夠重視
新華人壽績效考核系統的定量指標所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有關項目中,對現金流量表中有關現金流量的指標關注比較少。而投資者、債權人、雇員、顧客和經理對企業創造未來的現金流動能力具有共同的利益,金融機構用以實現其財務責任的是現金,而非收益。因此,評價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是經營績效評價的基本目標之一。
結語
1.1現代網絡金融會計的發展背景
現代會計是隨著經濟形式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現代會計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會計的發展還會受到經濟發展條件的要求和技術條件的進步的影響和制約。隨著我國現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網絡金融技術和條件發展迅速,迅速擴散至金融行業的各個領域。隨著傳統銀行業的業務處理活動也都將在網上進行,會計工作的重點也隨之進行轉移,并由此促成了網絡金融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1.2現代網絡金融會計的優勢
(1)網絡金融會計最核心的優勢就是它主要針對的是會計信息資源的共享。現在的網絡金融立足于金融大數據分析,涉及的會計信息非常全面和復雜,這也是現代金融機構開展網絡經營的重要資源和調節器,也是網絡金融各層次的管理及決策依據的重要參考。對次,在對網絡金融會計信息達到充分共享的基礎上,可極大的發揮網絡金融會計信息的使用效果,也大大降低了金融企業搜尋、等待、聯絡會計信息的成本。
(2)網絡金融會計是網絡金融系統與會計方式相結合的產物。它實現了在現代化的無線網絡客戶平臺上,記錄、計量、反映網絡金融交易的可行性,基于無線網絡平臺的數據交換,及時反應有關會計要素的變動情況。再傳統的會計處理工作中,對企業所有的財務處理活動均需要從取得會計憑證、填制會計表單到調整賬項結構,再到最終統計出會計報表,這些活動繁雜而容易出錯。在網絡金融的平臺上,可以將會計人員從繁忙的手工記賬系統中徹底獨立出來,依托于網絡信息的強大處理能力處理會計信息,生成會計數據信息。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加快速、準確、及時的獲得會計信息,也可以從大數據中得到充分的會計信息,保證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3)網絡金融會計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創建公共網絡金融服務平臺,用網絡化的虛擬世界實現傳統的金融商務營運,通過對金融網絡會計數據的處理,提高金融會計核算的處理效率,強化了商務會計的公用型和指向性。同時也加大了對會計報告實時系統的使用效果,提高了會計端口對會計賬務處理的速度,大大的縮短了對網絡金融有關的財務數據的處理、報表生成的周期。通過網絡平臺的大數據支撐,可實現對日常金融會計采集工作中的速度和針對性,可以實現隨時根據需求指令采集和計算會計資料,并及時保存相應的會計報表、財務報告要素,徹底實現了對網絡金融會計信息的全天候追蹤和收集,便于我們的財務端口及財務數據的需求者及時掌握和了解有關金融機構的第一手會計信息和相關憑證資料,為會計崗位理性、客觀、真實出具財務報告提供方便。
(4)網絡會計信息的通過網絡后臺處理數據,由于網絡信息系統具有強大的數據存儲、處理和識辨能力。會計崗位在對會計信息做處理時,可查詢各種類型的會計信息,以便更加全面滿足網絡金融時代信息用戶對財務數據的需求。網絡金融系統既可以提供一般的財務信息,也可提供非財務數據;既為財務人員提供金融機構內部經營的數據信息,也可為金融機構提供整個供應鏈端口或者社會其他經營部門的經濟數據信息;既可為使用者提供歷史方面的數據信息,也可提供現時性的信息和未來數據信息;既提供絕對意義上的指標類數據信息,也提供相對指標或其他分析性信息不是很重要的佐證數據。網絡金融機構既可在一定的期限內記錄和保存會計信息數據,也可以按月、季、年提取會計數據信息,還可隨時根據需求提取會計信息;網絡金融機構既可以直接通過系統平臺向用戶傳遞數據信息,也可經過授權在線向數據需求方提供最新的數據信息:網絡金融機構既可以向需求端提供數字化的集成數據信息,也可以提供生成后的圖像化信息與語音化信息數據信息。
2、網絡金融會計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
2.1金融行業的信息管理落后于金融無線網絡系統的需求
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還存有不少的缺陷,從我國網絡金融的決策體系來看,網絡金融系統內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網絡技術的安全管理規范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和改善。對于網絡金融會計數據的處理,曾有網絡金融界的專家認為,根據我國現在的金融網絡信息安全管理現狀,最重要的是“信息資產風險監管是金融監管體系的核心理念?!倍@句話的信息風險資產是指在網絡信息化進程中,信息資產的設計、規劃、服務、運用、監管以及操作等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業務風險。從當前我國整體金融發展的形勢來看,金融會計系統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已具備比較完善的體系,但依然缺乏有效的上級機構對下級機構的監管和指導上還處于一個較初級的階段。因為我國網絡金融的發展較短,往往缺乏比較完整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意識,信息處理機制缺乏統一的平衡目標,也缺乏上下級之間監管的運作機制,從而造成上下級監管不到位,就在不同程度地減弱了我國網絡信息安全管理的實際效果。
2.2我國境內或者境外的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呈快速發展的趨勢,特別是網絡金融會計網絡信息系統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網絡技術挑戰。
金融會計網絡信息系統和其它的重要信息系統正成為國內外不法分子惡意攻擊和破壞的重要目標,他們喜歡利用自己高尖端的網絡信息系統技術對我國金融系統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一旦出現失誤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給國家和集體的金融資產造成非常大的損失。不法份子利用他們所擁有的高科技,在整個網絡金融無孔不入地進行破壞活動,從現有的情況來看,目前已有不少的金融會計信息系統受到網絡黑客的攻擊和損害,并給我們的金融業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2012年國防科技大學的曾做了一項調查表明,我國與互聯網相連的網絡管理中心95%都遭到過境內外黑客的攻擊和侵入,其中以銀行、金融和證券機構為其攻擊的重點。
3、解決網絡金融會計發展瓶頸的新思路
3.1建立健全網絡金融會計風險防范意識
在網絡金融的大數據快速處理信息的背景下,對我國的網絡金融機構的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建立起比傳統會計更高的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對會計信息安全的主動保護,除了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更加安全可靠的網絡金融會計處理系統,這也是當代網絡金融發展的重要環節,是網絡金融會計充分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網絡金融企業而言,要建立一個安全完善的網絡金融會計系,應由以下元素構成:
1、必須建成一個基于大數據的安全可靠的網絡金融通信網絡,在網絡系統中應積極采用先進的反病毒技術和軟件。注重在主動和被動防御的基礎上,在會計數據的處理運行與維護過程中應高度重視計算機及手機客戶端病毒的防范及相應的技術手段與措施。通過對傳統網絡金融數據信息的分析技術手段以保證財會數據信息安全、迅速的傳輸。
2、及時的做好金融會計數據信息備份工作,建立災備防護體系。備份是防止網絡財務系統意外事故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它包括對信息系統的硬件備份、系統數據備份、財務軟件系統備份和數據備份四個方面。
3、金融機構應該根據具體的數據安全及會計處理特點,建立信息安全的預警機制,應根據系統重要程度確定相應的安全保護級別,并針對相應風險級別進行設計建設。
3.2培育和建設一支網絡金融會計安全專業人員隊伍
因我國的金融會計網絡系統安全問題事關重大,組建一支專業的網絡信息安全人才隊伍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網絡金融機構而言,專業的安全會計從業人員應是專門負責信息網絡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監管、安全應急和安全威懾等方面的工作的。在網絡金融會計安全的基礎上,要根據隨時有可能發生的一些安全問題,制定出對關鍵設施或部位繼續完善的應急預案,讓每一個會計崗位人員都牢記在心,防患于未然。才外,還要對金融會計的專業安全人員進行定期的、有目的的業務和技能培訓,讓這些專業人員真正具備隨時變化的網絡金融環境所需要的專業安全管理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各項主動和被動防范技能,隨時隨地應對可能發生的一些突發安全事件。如上面所述,多管齊下,多渠道實施綜合防范,真正建立起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對金融機構信息安全風險的全方位、各角度、大環境下的安全管理。
關鍵詞:金融資源配置金融公平經濟效應
金融的基本職能就是融通資金,包括在國內和國外進行融通,并按統一的邊際收益率將有限的金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實現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資源是有限的,這樣金融資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無限性之間就出現了矛盾,在金融資源的爭奪中,人們不可避免的特別關注資源配置過程中金融公平的實現問題。由此可知,對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
金融資源配置的內在機制分析
白欽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種戰略性的社會資源,認為資源的有限性與稀缺性應既包括“量”的規定性,更包括“質”的規定性,是一動態的、相對的概念。金融作為一種資源,其目的就是實現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實現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須提高配置效率。從這方面說,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資源配置的公平,而進行資源配置的依據就是各個資源需求主體的收益率。任何一個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統,都會優先滿足收益率較高的資源需求主體,然后再滿足收益率次高的主體,以此類推,直至資源配置完成。這樣最后一單位資源配置所達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統一的邊際收益率。本文將其設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獲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會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無法獲得金融資源的支持,而且隨著金融的發展,生產率的提高,λ會越來越大。
從理論上講,市場可以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但是市場的不完全性及外部變量(如政府的干預)的影響,使資源配置過程出現扭曲,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一些達到甚至超過了整個金融系統統一的邊際收益率的資源需求主體沒有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統沒有將其納入金融資源配置的范圍,但一些沒有達到要求的主體卻獲得了金融資源配置權,這便體現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資源配置扭曲的表現,造成了金融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對經濟的健康發展及增長質量的穩定提高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這使得金融資源配置的實現對外部變量產生路徑依賴,隨著外部變量的變化而變化,資源配置效率相應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變量的變化對金融資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擊,會使整個經濟系統陷入混亂狀態,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會相應降低。但任何一個理性的系統,無論是一個國家、部門,還是一個企業,都不會以效率損失為代價而過多的干預金融資源配置的實現,其干預僅限于市場失靈的范圍。
金融公平的內涵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公平與經濟健康發展密切相關,但在金融資源的配置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金融不公平現象,所以對金融公平的研究非常重要。單玉華(2007)認為,必須對金融進行倫理規范,使參加者公平地獲得機會和參與競爭,只有在公平的基礎上,人們才能由衷地接受金融活動中遭受的損失。這是從倫理方面強調金融公平的重要性,本文認為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資源配置的公平,而進行資源配置的依據就是各個需求主體的收益率。從這方面對金融公平進行定義,即金融公平就是當每一資源需求主體的邊際收益達到整個金融系統資源分配的統一邊際收益率的情況下,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持的資源分配過程。
從金融公平的定義來看,首先,金融公平實現的過程也是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在追求金融公平的過程中,金融將資源配置到收益率最大的資源需求主體中去,提高了配置的收益,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其次,金融公平實現的過程也是一種“金融淘汰”的過程。金融公平實現的過程中,收益率低的資源需求主體被不斷排除在金融系統之外,收益率高的資源需求主體被不斷納入金融系統之內,就像自然界的淘汰法則一樣,可以稱之為“金融淘汰”。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金融系統進入機制及退出機制的完善,提高了整個金融系統的活力。最后,金融公平的實現也是統一的邊際收益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在金融資源的爭奪中,資源需求主體會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收益率,以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處于有利位置。
金融發展不僅是金融機構的演變、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功能的提升,更是金融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及金融公平不斷提高的動態過程。其提高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增加整個金融系統的金融資源總量,將更多的資源需求主體納入金融支持的范圍,提高獲得金融資源的可能性;二是提高資源需求主體的邊際收益率,在金融并未完全開放的系統里,可能前者對提升整個系統的金融服務水平及實現金融公平更為重要,這主要依賴于系統的自身積累及發展。但在一個開放的系統里,后者可能就會更加重要。我國目前的模式是正在從以第一條路徑為主逐漸向第一條路徑和第二條路徑并重方向發展。
金融公平的經濟效應分析
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需求主體納入金融范圍,提高金融公平的水平,是整個經濟系統發展和金融系統服務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達到金融系統統一的邊際收益率。其在各個潛在的金融資源需求主體之間劃出了一條明顯的界限,符合條件的將被納入金融支持的范圍,獲得金融資源,這些主體擴展了發展空間和利潤空間,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繼續發展。不符合條件的主體無法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持,只有在當前的資源約束下,將擁有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并提高自身的收益能力,以求未來獲得金融支持,否則,就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故金融追求公平的過程既是一種“金融淘汰”過程,也是一種“金融激勵”過程。
由于金融總量的增加及資源需求主體收益率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金融公平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出現的一種金融過程。單玉華(2007)認為,金融活動的公平性是一個漸進過程,人們對金融活動中公平的追求,體現了金融活動的公平性從相對低層次向相對高層次的發展。金融資源總量的增加逐漸將越來越多的需求者納入金融支持的范圍是金融公平的必然結果,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過程。在金融公平的進程中,不斷提高的統一的邊際收益率促使所有的需求主體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故集約化增長道路也是金融公平的必然結果??梢?對金融公平的追求會產生許多積極的影響,如何發揮其積極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結論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下,金融資源難以獲得的問題會更加突出,甚至一些大型企業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這是金融公平的“淘汰”結果,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公平進程會加快,但同時也會更加追求配置效率。所以要獲得金融支持必須從自身做起,達到甚至超過金融支持日益“苛刻”的條件,這樣無論經濟形勢如何改變,都可以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于是金融系統以收益最大化為前提的投資活動在客觀上會帶動金融資源向優勢產業中的企業傾斜,使有效益、有競爭力的企業得到資本的支持而成長壯大;那些弱勢企業由于無法得到金融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出局。但是,市場是不完全的,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雖然可以提高效率,實現收益最大化,但是一些收益率較低但對整個社會有重大意義的需求就無法獲得滿足。
政府在金融公平進程中,首先,要創造一個寬松的金融環境,由金融系統根據最優化目標按統一的邊際收益率進行金融資源配置,不要盲目的干預資源配置及金融公平的進程,除非會得到帕累托改進的更優結果。其次,可以參與那些收益率很低但對整個社會的福利有很大貢獻的資源分配,如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的缺位及政府的過度參與都不利于金融公平的實現及經濟發展。市場和政府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可以更好的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提高金融公平水平。
參考文獻:
1.白欽先.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關鍵詞:金融穩定;金融監管;評估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428(2006)04-0029-03
一、金融穩定的概念
“金融穩定”一詞,目前在學術界尚無嚴格的定義,還缺乏一個統一、準確的理解和概括。瑞典銀行作為世界第一家設置金融穩定部門并于1998年率先出版《金融穩定報告》的中央銀行,把金融穩定直接定義為“支付體系的安全于高效運轉”。其支付體系涵蓋了全部金融市場、各類金融機構、所有支付工具及其技術與管理支持系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學者認為,定義金融穩定首先應明確的是,金融系統的職能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提高經濟效率,包括資源配置、財富積累、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2)評估、定價、分配和管理金融風險;(3)通過自我糾偏,抗擊內部和外部沖擊造成的不平衡,確保金融系統正常履行職能。基于此,金融穩定的定義是:只要金融體系能夠抗擊內生或由于外部未預料的沖擊造成的不平衡,繼續履行提高實際經濟運行效率的職能,金融系統就處于一系列不同層次的穩定狀態。國際清算銀行的金融穩健性論壇的Andrew Crockett認為把金融穩健性定義為不存在金融不穩定。金融不穩定是指實際經濟部門受到來自金融體系的負面影響,如金融資產價格的急劇波動或金融機構的倒閉產生的負面影響。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董事會的Roger Ferguson認為,對中央銀行和其他當局來說,最有用的金融不穩定概念與可能會對真實經濟行為產生潛在損害的市場失靈和外部性密切相關。他從三個基本標準來判斷或者界定金融不穩定:(1)某些重要的金融資產的價格似乎與其基礎有很大脫離;和/或(2)國內的和國際的市場功能和信貸的可獲得性都存在明顯地扭曲。結果是(3)總支出與經濟的生產能力出現明顯的偏離(或即將偏離)。此外,對于“金融穩定”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加拿大銀行的John Chant、德意志銀行的學者、歐洲中央銀行的Wim Duisenberg以及Tommaso Padoa-Schioppa、哥倫比亞大學的Frederick Ferguson、挪威中央銀行、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荷蘭銀行、Andrew Large爵士等等。
中國人民銀行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5)》中對金融穩定的定義是指金融體系處于能夠有效發揮其關鍵功能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宏觀經濟健康運行,貨幣和財政政策穩健有效,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能夠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支付結算等關鍵功能,而且在受到內外部因素沖擊時,金融體系整體上仍然能夠平穩運行。
二、我國金融穩定評估的發展
盡管對“金融穩定”通常有從正面和反面(金融不穩定)兩個角度去定義,對金融穩定的評估更多的是從“金融不穩定”角度出發。有關金融風險監測、金融危機預警機制、金融脆弱性指標體系、金融穩健指標體系等的研究都屬于金融穩定評估框架體系。
自1995年中國銀行監管當局職能開始轉換以來,加強金融監管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已經成為其最重要的職能。為了對各銀行運作的風險進行連續性的監控,中國銀行監管當局加強了對各銀行的非現場監控,對于不同的銀行機構確定了不同的監管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的運用對于中國銀行監管當局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了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中國銀行監管當局與1999年分別對各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和其他非銀行機構出臺了新的非現場監管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的出臺對于中國銀行監管當局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斷在成員國中推廣“金融部門評估規劃(FSAP)”這一情況以及維護金融穩定的客觀需要,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精神,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7月牽頭組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研究室、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單位組成跨部門小組,開始對中國進行首次金融穩定自評估。
2005年11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對外《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人民銀行稱,這一報告將與《中國人民銀行年報》、《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共同成為央行對外的三大重要報告。
三、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穩定的評估
2005年11月7日央行的中國首份《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5)》中提到,維護金融穩定分為監測和分析金融風險,評估和判斷金融穩定形勢,采取預防、救助和處置措施及推動金融改革三個層面。第一,對金融風險進行監測,密切跟蹤和分析宏觀經濟環境、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生態環境及其變動情況。第二,按照有關評估標準和方法,評估和判斷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生態環境對金融穩定的影響。第三,根據評估和判斷的結果,采取應對措施。在金融運行處于穩定狀態時,充分關注潛在風險,采取預防措施;在金融運行逼近不穩定的臨界狀態時,采取救助措施,對有系統性影響、財務狀況基本健康、運營正常、出現流動性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并通過重組和改革,轉換機制,促使這些機構健康運行;在金融運行處于不穩定狀態時,積極迅速采取危機處置措施,對嚴重資不抵債、無法持續經營的金融機構,按市場化方式進行清算、關閉或重組,強化市場約束,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經濟和社會穩定。同時,針對薄弱環節,及時推動經濟體制、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生態環境方面的改革,通過全方位的改革促進金融穩定。
目前,人民銀行對金融穩定的評估并沒有采取模型化的方法,而是通過各種指標,從整體上來判斷金融的穩定狀況。相對于模型法,通過監測指標體系的方法有個好處是,它并不關注于某一指標具體的指標值,而是通過指標間的對比分析,分析指標數據背后的原因,然后來判斷金融穩定狀況。
從評估的層次上來看,央行的《金融穩定報告》與IMF金融風險監測指標體系一致,由三個層次審慎指標構成,分別為宏觀審慎指標、機構層次的微觀審慎指標和市場類指標。在該報告中,詳細報告了宏觀經濟與金融穩定、金融市場與金融穩定、金融業與金融穩定。另外,報告還專門對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生態環境與金融穩定進行了分析。金融基礎設施是指金融運行的硬件設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清算體系、法律法規、公司治理、會計標準、征信體系、反洗錢體系,以及由審慎金融監管、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職能、投資者保護制度構成的金融安全網等。金融生態環境從狹義上講,是指金融基礎設施及其運行狀況;從廣義上講,是指金融體系運行的外部環境,是影響金融體系生存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與金融運行相關的方面。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生態環境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保障。
四、其他一些國家的金融穩定評估狀況
雖然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及監管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對與金融體系穩定有關的問題進行研究,但直到最近還沒有幾個國家對整體金融穩健性分析取得突破性進展,還有待深入全面的研究。
芬蘭:芬蘭銀行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擁有預測銀行部門動態框架的中央銀行之一。該國的銀行預測框架是在芬蘭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銀行危機后才開發出來的,其目的在于協助對銀行部門可能的發展趨勢進行決策分析。該框架可以對銀行系統獲利能力的趨勢提供兩年左右時間跨度的預測。雖然這一框架能夠通過對利潤影響因素的分析銀行系統的穩健性,但其重點并不在于關注具體的穩健性。該框架被正式地與芬蘭銀行關于芬蘭經濟宏觀預測模型聯系在一起,采用模型的方法。
挪威:從1995年起,挪威銀行就開始出版關于金融部門形勢和前景的報告。這份報告既包括對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部門的發展趨勢的分析,也包括宏觀經濟與金融部門發展之間關系的分析。對家庭和企業金融頭寸的分析構成了該報告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報告僅供金融部門當局內部參考,并不對外公開。從1997年起,挪威銀行就在經濟公告季刊的第二和第四期出版該報告的摘要。與采用摘要的方法相一致,出版的報告相對來說是定性的,只對金融穩健性做總體評估,而不是關注具體指標的臨界值。所采用的方法是對與金融部門相關的變量,特別是與金融機構收益相關的宏觀經濟指標的發展趨勢作出初步評估,之后一系列關于銀行系統金融健全性的單一指標被引入評估中,對銀行在房地產方面的風險敞口給予特別關注。
英國:在1997年英國財政部、英格蘭銀行和金融服務局之間達成的諒解備忘錄下,英格蘭銀行負責金融系統整體上的穩定、由財政部、英格蘭銀行和金融服務局組成的常務委員會每月舉行例會討論金融穩定有關動態。一項由英格蘭銀行承擔的實施其職責的任務就是對金融穩定形勢進行監督,包括對實際或潛在的沖擊和金融系統抵御這些沖擊的能力進行評估,并提出一些較具體的意見。英格蘭銀行的方法不是采用復雜的模型,而是對一系列來自英國、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的信息進行評價并試圖識別出關鍵的動向、脆弱性和可能影響金融穩定性的風險。
美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別負責銀行監管的不同方面的三個機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和貨幣監理署(OCC)――根據他們非現場監管業務一部分的、由銀行提供的主要數據,已經開發出類似的用于評價個別銀行穩健性的模型和指標。加總單個銀行的信息可以對金融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穩健性進行評估。一般地,美國監管機構在對單個銀行未來穩健性進行評估中所使用的那些變量近似于進行全面的事后駱駝評級中所考慮的各種因素。在某個或多個的銀行單獨地強大到有整個系統影響力的時候,這些單個銀行的變量用作宏觀審慎指標可能是有用的。在銀行系統的總體層次上,那些對銀行當前穩健性進行評估時有意義的變量,可以用作宏觀審慎指標。
五、我國金融穩定評估與國際接軌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我國金融穩定評估的一些啟示
(一)存在的問題
1.數據統計方面的問題。一是我國數據統計的準確性,即數據質量存在問題,曾遭受國內外學術界的懷疑。二是,提供金融穩定評估的統計數據,即使是在IMF倡導的評估體系下,也還缺乏一個公認的、標準的準則。
2.我國金融體系的特殊機制,導致我國的金融評估數據不能簡單地與國外進行橫向比較。比如銀行不良貸款率,我國的警戒線要比國際通行標準要高。
3、金融穩定評估方面的人才。金融穩定評估在國際上來看,也還是處于初始階段。我國更是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既熟悉國際金融穩定的通行標準,又熟悉我國金融體系,能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與國際接軌,這方面的人才目前還相當缺乏。
(二)對我國金融穩定評估的啟示
1.完善金融穩定評價體系,促進金融監控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我國對金融風險的關注和研究可謂高度重視。但是,系統化和規范化的金融風險評估體系卻一直未能有效建立。這與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和監督執行機構有關。因此,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穩定評估體系,與國際規范接軌,對于國內金融監管水平的提高和抵御風險能力的增強十分必要。為此,應盡快構建完整合理的金融穩定評估體系,配套建立相應的制度,包括合理的法規框架、適當的組織體系等。從數據收集和處理、信息管理、報告制度和監督機制等方面進行建設,逐步推進我國的金融穩定評估工作。
2.盡早參與IMF金融穩定評估體系,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交往。IMF金融穩健性指標評價體系的推廣和實施將有助于減少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而穩定的國際環境對于正在發展、調整和開放中的我國而言尤為重要。因此,我國也有責任和義務對FSI評價體系的推廣和實施提出自己的意見,增進國際評估系統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國際金融合作和交流,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穩定評估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5)\[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2]向新民.金融系統的脆弱性與穩定性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關鍵詞:金融資源配置金融公平經濟效應
金融的基本職能就是融通資金,包括在國內和國外進行融通,并按統一的邊際收益率將有限的金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實現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資源是有限的,這樣金融資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無限性之間就出現了矛盾,在金融資源的爭奪中,人們不可避免的特別關注資源配置過程中金融公平的實現問題。由此可知,對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
金融資源配置的內在機制分析
白欽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種戰略性的社會資源,認為資源的有限性與稀缺性應既包括“量”的規定性,更包括“質”的規定性,是一動態的、相對的概念。金融作為一種資源,其目的就是實現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實現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須提高配置效率。從這方面說,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資源配置的公平,而進行資源配置的依據就是各個資源需求主體的收益率。任何一個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統,都會優先滿足收益率較高的資源需求主體,然后再滿足收益率次高的主體,以此類推,直至資源配置完成。這樣最后一單位資源配置所達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統一的邊際收益率。本文將其設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獲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會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無法獲得金融資源的支持,而且隨著金融的發展,生產率的提高,λ會越來越大。
從理論上講,市場可以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但是市場的不完全性及外部變量(如政府的干預)的影響,使資源配置過程出現扭曲,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一些達到甚至超過了整個金融系統統一的邊際收益率的資源需求主體沒有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統沒有將其納入金融資源配置的范圍,但一些沒有達到要求的主體卻獲得了金融資源配置權,這便體現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資源配置扭曲的表現,造成了金融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對經濟的健康發展及增長質量的穩定提高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這使得金融資源配置的實現對外部變量產生路徑依賴,隨著外部變量的變化而變化,資源配置效率相應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變量的變化對金融資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擊,會使整個經濟系統陷入混亂狀態,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會相應降低。但任何一個理性的系統,無論是一個國家、部門,還是一個企業,都不會以效率損失為代價而過多的干預金融資源配置的實現,其干預僅限于市場失靈的范圍。
金融公平的內涵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公平與經濟健康發展密切相關,但在金融資源的配置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金融不公平現象,所以對金融公平的研究非常重要。單玉華(2007)認為,必須對金融進行倫理規范,使參加者公平地獲得機會和參與競爭,只有在公平的基礎上,人們才能由衷地接受金融活動中遭受的損失。這是從倫理方面強調金融公平的重要性,本文認為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資源配置的公平,而進行資源配置的依據就是各個需求主體的收益率。從這方面對金融公平進行定義,即金融公平就是當每一資源需求主體的邊際收益達到整個金融系統資源分配的統一邊際收益率的情況下,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持的資源分配過程。
從金融公平的定義來看,首先,金融公平實現的過程也是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在追求金融公平的過程中,金融將資源配置到收益率最大的資源需求主體中去,提高了配置的收益,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其次,金融公平實現的過程也是一種“金融淘汰”的過程。金融公平實現的過程中,收益率低的資源需求主體被不斷排除在金融系統之外,收益率高的資源需求主體被不斷納入金融系統之內,就像自然界的淘汰法則一樣,可以稱之為“金融淘汰”。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金融系統進入機制及退出機制的完善,提高了整個金融系統的活力。最后,金融公平的實現也是統一的邊際收益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在金融資源的爭奪中,資源需求主體會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收益率,以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處于有利位置。
金融發展不僅是金融機構的演變、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功能的提升,更是金融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及金融公平不斷提高的動態過程。其提高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增加整個金融系統的金融資源總量,將更多的資源需求主體納入金融支持的范圍,提高獲得金融資源的可能性;二是提高資源需求主體的邊際收益率,在金融并未完全開放的系統里,可能前者對提升整個系統的金融服務水平及實現金融公平更為重要,這主要依賴于系統的自身積累及發展。但在一個開放的系統里,后者可能就會更加重要。我國目前的模式是正在從以第一條路徑為主逐漸向第一條路徑和第二條路徑并重方向發展。
金融公平的經濟效應分析
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需求主體納入金融范圍,提高金融公平的水平,是整個經濟系統發展和金融系統服務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達到金融系統統一的邊際收益率。其在各個潛在的金融資源需求主體之間劃出了一條明顯的界限,符合條件的將被納入金融支持的范圍,獲得金融資源,這些主體擴展了發展空間和利潤空間,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繼續發展。不符合條件的主體無法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持,只有在當前的資源約束下,將擁有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并提高自身的收益能力,以求未來獲得金融支持,否則,就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故金融追求公平的過程既是一種“金融淘汰”過程,也是一種“金融激勵”過程。
由于金融總量的增加及資源需求主體收益率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金融公平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出現的一種金融過程。單玉華(2007)認為,金融活動的公平性是一個漸進過程,人們對金融活動中公平的追求,體現了金融活動的公平性從相對低層次向相對高層次的發展。金融資源總量的增加逐漸將越來越多的需求者納入金融支持的范圍是金融公平的必然結果,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過程。在金融公平的進程中,不斷提高的統一的邊際收益率促使所有的需求主體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故集約化增長道路也是金融公平的必然結果??梢?對金融公平的追求會產生許多積極的影響,如何發揮其積極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結論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下,金融資源難以獲得的問題會更加突出,甚至一些大型企業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這是金融公平的“淘汰”結果,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公平進程會加快,但同時也會更加追求配置效率。所以要獲得金融支持必須從自身做起,達到甚至超過金融支持日益“苛刻”的條件,這樣無論經濟形勢如何改變,都可以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于是金融系統以收益最大化為前提的投資活動在客觀上會帶動金融資源向優勢產業中的企業傾斜,使有效益、有競爭力的企業得到資本的支持而成長壯大;那些弱勢企業由于無法得到金融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出局。但是,市場是不完全的,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雖然可以提高效率,實現收益最大化,但是一些收益率較低但對整個社會有重大意義的需求就無法獲得滿足。
政府在金融公平進程中,首先,要創造一個寬松的金融環境,由金融系統根據最優化目標按統一的邊際收益率進行金融資源配置,不要盲目的干預資源配置及金融公平的進程,除非會得到帕累托改進的更優結果。其次,可以參與那些收益率很低但對整個社會的福利有很大貢獻的資源分配,如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的缺位及政府的過度參與都不利于金融公平的實現及經濟發展。市場和政府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可以更好的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提高金融公平水平。
參考文獻:
1.白欽先.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摘要:農業產業低預期收益和高風險特點是農村金融的需求者和供給者共同面臨的約束條件,基于二者理性的選擇,最終會形成一個低水平的需求與供給均衡。為了打破這種低水平的均衡,整體思路是降低和分散農業生產的風險、提高農業的預期收益。因此,從需求視角下提出的金融供給的對策更有針對性和現實性。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需求;金融供給
在農村金融問題的探討上,大多數文章提及的關于農村金融的供給狀況,是從供給量或農村金融機構的分布與競爭方面來闡述的,結論大多是農村金融的供給不足;有的是從農村金融需求的調查入手,結論是農村金融需求的滿足程度低。無論是從供給還是從需求入手,其最后合理的推論都是由于農村金融的供給不足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政策建議是增加農村金融供給??v觀歷次農村金融改革,基本上都是在這個思路指導下,試圖搭建起以商業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為供給主體的農村金融供給平臺。但這種自上而下的農村金融改革既忽略了農村真實的金融需求,也忽略了金融機構的供給意愿。
一、對農村金融的重新界定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學者在思考、研究農村問題時,往往把農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農村金融往往被理解為服務于農民、農業和農村的金融。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尤其是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對以簡單農業再生產為主要特征的小農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主要體現在:(1)隨著通訊、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村和城市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傳統意義上的、相對封閉的“鄉村”正在消失,鄉村逐漸“集鎮化”;(2)農民與市民逐漸融合。隨著戶籍制度的松動,農村人口的流動加劇,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家庭形態正在發生著根本的變化;(3)適度規?;c專業化生產成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條件下,不能簡單地把農村金融理解為農民金融或鄉村金融。本文認為,農村金融問題既不是簡單的農民金融問題,也不是簡單的鄉村金融問題,其實質主要是農業金融問題。農業是農村和農民存在的基礎,而農民與農村的變化又體現在對農業的影響上,因此解決農民與農村問題的關鍵在農業,解決了農業金融問題也即解決了農村金融問題。
二、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需求分析
一般來講農村金融需求主要有儲蓄、投資、借貸、結算、匯兌、理財等幾個方面。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進步,黑龍江省絕大部分地方的結算、匯兌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滿足,但是與農民關系密切的投資、借貸、理財、保險等金融服務需求還存在嚴重供給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一)農民的資金融出需求供給渠道不暢
統計資料表明,在黑龍江省的農戶資產結構中,期內現金流入持續增加,說明人們整體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農戶平均手存現金由2000年的31.85%增大到2006年的37.7%,銀行存款由2000年的6.19%增大到2006年的10.86%,二者占期內現金流入的比重在逐年增大,這一方面說明,農戶對金融產品的潛在有效需求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說明,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民提供的投資渠道單一。農戶在絕對收入有了明顯增加之后,即便在近幾年我國銀行存款的實際利率較低的情況下,仍將手中閑置的資金主要存放在銀行以求安全保值,而更多的資金則以手存現金形式持有,這說明若存在合適的理財產品,農村金融機構在動員資金并促進資本形成方面將會更有效率。
(二)農民的資金融入需求供給渠道單一
黑龍江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全省2045萬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農村,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在家庭人均主要收入中,種植業收入占40.4%,養殖業收入占17.3%,外出務工收入占14.6%,其它收入占27.7%,種植業是黑龍江省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農業投資的長期性、高風險性與商業資金追求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則相悖。這必然導致農民的信貸需求由于商業銀行或信用社對其產生的“惜貸,慎貸”行為得不到滿足。由于農村金融機構在金融資源的配置上存在問題,資金供應不足,使得黑龍江省農民的融資渠道主要是個人借款,造成農民資金的融入需求得不到滿足。
(三)農村保險服務需求與供給主體缺失
由于農業保險發展緩慢,缺乏專門性的農業保險機構為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民提供保障,商業保險公司針對農業生產保險的險種的開發幾乎是一片空白,農業生產風險難以分攤,農業生產的天然風險完全是由農民自己來承擔。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一旦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民的收成將大大降低,這樣必然使得為其服務的農村金融機構面臨著不可分散的“天然風險”,加之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銀行存款保險制度,沒有形成有效的農村金融市場退出機制,一旦一些農村金融機構因為在競爭中被淘汰,會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將不利于農村金融供給的增加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造成以上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需求供給不足的原因是黑龍江省農村金融市場不發達,投資渠道少,缺乏合適的理財產品。農業生產本身是高風險、低收益的行業,而農民的收入主要源于種植業,金融機構若將大量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或農業上,既不能增加收益,也不能有效地降低或分散風險,因此,導致金融機構的供給意愿不強,紛紛撤并在農村的分支機構。再加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使得農民在擴大金融需求時心存顧慮,造成黑龍江省的農村金融需求不足。因此,農村金融問題的實質是如何實現在需求者與供給者意愿達成一致基礎上的金融資源配置。
三、黑龍江省增加農村金融供給的對策分析
黑龍江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民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于農業,所以將黑龍江省農村金融界定為農業金融有其合理性。農業生產的低收益和高風險的特點是農業金融的需求者與供給者共同面臨的約束條件,在這個約束條件下,若雙方都是理性的,必定會減少金融需求與金融供給的數量,最終實現的是一個低水平的需求與供給的均衡?;诖?農村金融的需求量與供給量都是農業生產風險水平的函數,并且是風險越高,需求量與供給量越低,那么,解決農業金融的問題就轉化為設法降低和分散農業生產的風險問題。
(一)改善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
黑龍江省農村金融機構可借鑒孟加拉格萊珉銀行(GREAMEENBANK)和印尼人民銀行——村銀行(BRI-UD)的經驗來增強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
1.加強自身實力,提高金融供給效率
首先,大力吸收存款,增加資金來源。黑龍江省的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借鑒格萊珉銀行實行強制存款制度,在放貸時扣下貸款的5%進入個人存款賬戶。借鑒印尼的村銀行經驗,即實行差別利率,存款越多利率越高,從而越能有效地吸收農村閑散資金,并針對農村居民的喜好提供儲蓄摸獎活動。這樣就可以保證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為滿足農民融資需求提供堅實基礎。
其次,培養得力的基層第一線人員。農村金融機構的每個基層人員在農村中都有自己的工作區域,并負責其區域內的上百名客戶從篩選到貸款和收回的全部過程,他們的工作時間大部分是在其區域內會見客戶,由此來收集信息,建立與客戶的緊密聯系。印尼的村銀行有5個地區培訓中心,所有的雇員都必需定期接受培訓。格萊珉銀行則通過中心會議的方式進行培訓,其各分中心定期召開會議,集中放款和還貸,并進行培訓,增加業務過程的透明度和團隊精神,提高了農村金融機構的金融供給效率。
2.保持高貸款利率,提供靈活的貸款制度
為了保持農村金融機構的持續經營能力以及擴大覆蓋面,一般提供給農民的貸款利率都比較高。因為農民的每筆貸款額度較小,但是操作成本卻與高額貸款一樣,同時貸款缺乏抵押導致風險提高,所以對于一筆相同數額的貸款,農村金融的供應成本相對城市正規金融要高,這樣以較高的利率來彌補成本的提高以加強其持續能力就成為必需之舉。雖然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較高,但農民用貸款投入生產后,不用支付額外的人力成本從而資金的回報率相對較高,高貸款利率通常也在其承受能力之內。另外,相對于地下金融30%左右的高貸款利率來說,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要低得多,實際上降低了農民的融資成本。因此,較高的貸款利率是能夠被借貸雙方所能接受的。
對于黑龍江省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自然災害直接影響其收入,導致農民由貸款而取得的投入資金無法回收,這種風險無法避免。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農村貸款機構不應該設法抽回資金,而應該追加投入,以幫助農民走出困境。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不但沒有影響銀行的資金回籠,反而減輕因自然風險而損失貸款的可能,同時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當借款者能按期如約歸還貸款時,金融機構應該提高他的授信額度,作出使其更快捷地獲得下次所需貸款的制度安排。這種靈活的貸款制度能夠有效滿足農民的實際融資需求。
(二)完善金融環境配套設施建設
1.設立農村信用擔保機構
在中央政策允許的前提下,黑龍江省應在農村金融市場建設中探索實行動產抵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擔保形式,鼓勵政府出資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農業擔保機構,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在擔保主體建設上,可結合信用村鎮建設,由政府牽頭,按照聯保貸款的形式,組建業主聯保貸款協會;也可以由縣、鄉(鎮)兩級政府財政出資為主,以龍頭企業、經營業主籌資為輔,組成農業擔?;?主要為農民和經營業主服務。由政府出資興辦農業擔保機構,或鼓勵由政府出資的各類擔保機構開展農業擔保業務。在組建形式上,成立既獨立核算,又依附于由政府出資的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辦法管理,這樣既可達到資源、技術和人才等共享的目的,又能發揮集政策性擔保與商業性擔保于一身,融中小企業擔保與農業擔保于一體的綜合擔保職能作用。農村金融市場擔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能有效地分散農村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有利于其增加對農村的金融供給。
2.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國內外農業保險的實踐表明,即使是以大農場為對象,農業保險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純商業化模式運作,政府必須通過農業產業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補貼手段支持農業保險發展。因此,國家應在推進組織創新的同時,盡快建立政策支持下的農業保險制度。目前,黑龍江省成立了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規范已有的農業互助保險業務,但是,這對于黑龍江這樣一個農業大省來說還遠遠不夠。黑龍江省應建立起經營主體多元化的農業保險經營體系,主要形式應包括商業保險公司代辦、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除為農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外,保險業還要為農民提供養老、醫療等保險服務,向農民提供“一攬子保險產品”,包括房屋、機械、牲畜、收獲方面的財產保險,職業工作和個人生活中的責任保險、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養老保險等。作為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有益補充,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的建立,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為農民擴大資金融出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3.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
黑龍江省政府應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以及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制度,創造條件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證券化,開辦土地擔保、抵押貸款,既有利于農民獲得農業資金,又有利于土地使用權的轉讓,進而拓寬農民融資的渠道。
(三)培育廣大農村的金融需求
要培育農村的金融需求,歸根結底是提高農民收入。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中除了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支出以外,還會有閑置多余的資金,可以用于金融投資等。地方政府在其中應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政府的職責不應當是深度介入金融活動,因為金融資金的安排不同于財政資金的安排,金融資源的配置是市場化的,它只支持那些有市場競爭力的需求主體。所以,政府應當從實體經濟的基礎和人文社會結構的發展著手,著力減輕農民負擔,建立農村公共保障機制和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參考文獻:
[1]張樂柱.農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何廣文,王虹,李曉佳.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制度變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成思危.改革與發展:推進中國的農村金融[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郭田勇,郭修瑞.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博弈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5]何廣文.合作金融發展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