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6:57
序論:在您撰寫影視文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經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電影的誕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時間里,影視狂歡時代華麗的到來如狂飆之風般改變著人類的閱讀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瀾下,影視大有超越文學、藝術等門類成為霸主之勢。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人的眼球對活動圖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語言更具優勢,因而從生理上人更傾向于活動的圖像而不是靜止的文字。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會對銀幕上的一幕幕活劇激動不已的原因。作為“傳媒符號”的影視,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帶給人享受、放松和娛樂,這種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閱讀。影視的強烈沖擊,加上我國由生產型向消費型、享受型的社會轉化,外國文學名著豐富的內在世界被沸騰躁動的世界和影視狂歡所遮蔽,神圣的文學被忽略,許多的經典名著被冷落。名著的命運從側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引發了小環境和學生內環境的變化,給外國文學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二、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的異同
名著影視是諸多藝術的混合體,經典文本作為名著影視存在的前提,可以稱之為名著影視的母體。名著影視以其強烈的視覺表達效果取得了較于文學的真實感,而今經典文本的短處可能就是文學之所以是文學的理由所在,即文學的媒介——文字。名著影視與經典文本的審美意象的構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達到的審美效果也不盡相同。經典文本是一種語言藝術,其審美意象就是靠語言媒介來創造的,其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視是一種可視藝術,其審美意象是通過聲音、圖像來構成的,其審美意象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經典文本能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創造性的審美愉悅,而名著影視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的審美想象,既表現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
三、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的關系
1.根據教學的需要,正確篩選影視資源,觀摩完整的原著影視
面對大量的名著影視,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齊,我們應選取與教學需要相關的且與原著精神風貌一致的影視資源,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外國文學課程本身有綜合性、異源異質性強的特點,使得作品中出現的特定歷史、宏偉的戰爭場面、充滿神話色彩的圖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風情以及宗教的主題等僅憑想象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觀看名著影視則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典文本的意境與思想,也能促進學生重新閱讀文學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意蘊。
2.針對不同的專業,教學中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要各有側重
對于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我們要以堅持經典文本為主、以名著影視為輔助的原則。經典文本閱讀是教學中基礎的環節,沒有文本閱讀的支撐,學生無法獲得對文本最直接的體悟,對文本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更是無從了解,聽課味同嚼蠟,毫無效率可言。在教學中引入名著影視作為輔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懸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獲得感性的認知,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在課下主動閱讀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經驗世界,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
3.名著影視與原作對照,引導學生回歸文本
教師要立足于經典文本,在教學中運用一些精彩的電影或片例,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用對比的方法提出一些靈活有趣的或懸念性的思考題,促使學生對經典文本的回歸。通過閱讀原著和電影對照,然后組織課堂發言、討論分析、隨堂作業等形式,促進學生活躍思想、熱烈討論,從中學習到知識。
四、結語
在影視傳媒業高度發達的今天,媒體、新聞單位一方面對具有文學、影視、新聞、廣告等綜合素質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與以往記者、編輯、攝像等崗位設置不同,現在媒體、新聞單位需要的是集訪、攝、錄、編為一體的專業人才,既有扎實的文學功底、較強的寫作能力,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從容面對社會人才激烈的競爭。反觀我們以往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偏重于理論教學,對于動手能力和實際業務能力的培養沒有足夠重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要成為能經得起社會檢驗、為社會所歡迎的人才,取決于他們是否具有為社會所需要的素質與專業本領,真正能成為專業作家、編劇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學生的知識結構,必須從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角度去考慮。我們的培養目標必須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上,我們需要大膽探索,主動適應社會的需求,努力改變傳統的大文科“通識人才”的培養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尋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新途徑。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構
1.改正傳統文科“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全面規劃了學生4年的學習和實踐。專業理論學習與動手實踐操作,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貫穿于課內、課外的活動之中,本科4年的課內外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統籌安排,形成一個整體的教學計劃。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開設了11門學科平臺課,10門專業核心課。這兩大類必修課包括:中國文學史課程、外國文學史課程、中外電影史課程、影視理論課程、戲劇理論、戲劇作品分析課程、劇本創作課程等,這些課程旨在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為學生以后工作、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專業選修課則多達21門,多為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增強動手能力、增加就業競爭力而設。包括視頻、音頻編輯與合成類、廣告創意類、多媒體技術類、影視拍攝類、影視批評類等。這些課程有的是專業課的擴大與延伸,有的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藝術眼界,但更多的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的社會應用作準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出選擇,如喜歡拍攝的可以選擇影視拍攝與制作類課程,喜歡創作的可以選擇劇本創作類。
總之,圍繞一個興趣點,有大量的課程可供選擇,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基本知識培養,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在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除了常規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之外,針對戲劇影視專業的特點,我們還專門設置了影像素材采集、創作實踐等環節,為學生盡可能多的提供實踐機會,這些課程由于多樣、實用,滿足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需求,深受學生的歡迎。同時,根據社會需求,學院還認真調整了課程設置,特別是不斷靈活調整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增加專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開辦以來,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兩次大的修訂:2006年5月,經過數年的教學實踐,經全體教師研討后,第一次對教學計劃進行了修訂;2011年8月,有了多屆畢業生的經驗之后,經過認真調研與論證,又對課程設置進行了第二次大的修訂。通過這兩次教學計劃的修訂,在專業課中減少了“史類”“理論類”課程,增加了實踐性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修改了一些課程的教學大綱,對專業選修課,根據社會需求做了較大調整,取掉了一些不適宜的選修課,增加了一些適用、實用的課程,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
2.整合師資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目前,在綜合類大學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一般被納入文學學科,其中也有一些院校將其納入藝術學科,但由于此專業的特殊性,綜合性大學在開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時都面臨一個師資力量難題,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如“影視拍攝與制作”“數字視音頻編輯與合成”“表演”“導演”類課程缺乏專業教師,學生對某個方向感興趣,但由于沒有師資,課程無法開展。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充分考慮到江南大學各學科的分布情況,統籌學校的師資力量,如影視拍攝類課程我們得到了教育技術系老師的大力相助,數字視音頻編輯類課程可以請數字媒體學院老師給予支持,表演類課程得到藝術學科老師的相助。教育合力的形成有力保障了學生的培養質量。
3.課堂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應有實踐教學的意識,每一個教學階段,教師對學生都有實踐的具體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每一學習階段都有實踐的機會。教師要研究教學方法,注意教學的生動性、啟發性,開展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指導學生動手,要求學生多讀書、多看影視片,在借鑒的基礎上創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各專業課教學的全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才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4.統籌安排課內外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實現戲劇影視文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的重要途徑,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主要通過以下方式確保實踐活動的實施。(1)通過定期舉辦的劇本創作比賽、征文比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定期舉辦DV大賽、心理劇大賽、戲劇小品大賽、劇風行動等培養學生創作、表導演能力。(2)寒暑假,學生可以自行選擇題材拍攝短片或自行選點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老師指導下選出學生的優秀作品,拍成影像資料。(3)在第四學期、第六學期,專門設置影像素材采集課、創作實踐課,各為期3周,旨在鍛煉學生的拍攝能力和劇本創作能力。(4)文科學生必須了解社會、學習社會、深入生活,這既是學生成材的需要,也是戲影專業學習的需要。我們與政府機關、電視臺、報社、網絡媒體、動漫公司、廣告公司等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多個實習基地,在第七學期,學院會安排一次為期12周的專業實習,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全面體驗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并要求學生人人撰寫、提交實習報告。(5)畢業前,統一安排實習。學生可以選擇去學院安排的實習基地實習,也可以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實習結束,學生上交實習成果,包括實習報告、實習作品等,合格者給予學分。實踐證明,在專業教學計劃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不僅必要,也是可行的。江南大學戲影專業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結合近幾年成果看培養實效
納入教學計劃的實踐性課程和寫作、拍攝、視頻編輯、表導演等課程的結合是江南大學戲影專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授課老師悉心指導下,學生動腦、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過采訪、寫稿、編輯、制作、策劃、寫劇本、拍片子、撰寫調查報告等,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提高了實際工作能力。在專業學習與各類課內外實踐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學生都有自覺的寫作欲望,4年大學生活中,寫了不少小說、散文、劇本等,將創作變成了一種內在需求。他們踴躍向省、市報刊、學報投稿,很多稿件被采用。無錫電視臺的《大話阿?!饭澞块L期與江大戲影專業學生合作,學生為其創作了大量演出劇本;06級戲影班的同學參與了52集大型動畫片《天使部落》的創作。
電影是藝術表達、傳播的最佳媒介,同時電影也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電影依托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影視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從遠古到當下、從當下至未來,它都能夠將其完整而生動的展現出來。影視的題材有很多,人物傳記、歷史寫照、倫理、情感、懸疑等。影視成為文化藝術的一個大熔爐。在文化教學中,影視素材較之課本素材來說,其自身的直觀性較為突出。觀賞者的感官被全面的調動起來,知識伴隨著影片的呈現更加的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學習者將很容易將這些文化消化吸收。除此之外,影視素材更加的具有真實性,學習者在觀賞的過程中,其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歷史的變遷和發展,古老的文明及現代的文化都能清晰的展示在眼前,知識將牢固的印刻在學習者的腦海中。在傳統的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采用口頭講述的教學方法,結合課本素材,向學生描述具體的事物、環境、發展情節等。一方面,課堂效果的好壞全由教師的口述能力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文化教學的良好普及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課本素材過于的抽象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倘若對課本中作者的用意、主旨掌握的不明確,產生了思想誤差,那么這將導致整堂文化教程的內容偏離原有的正確軌道,影響最終的教學質量,使得教學效益大大降低。現階段,眾多意識到課本素材教學的局限性及弊端,便轉變了原有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文化教學中,融入大量的影視素材,使得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影視素材的運用使得學生對文化知識接受的過程中,不需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礎,零基礎的文化學習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其學習興趣,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被無限的激發出來,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教學的難度,學生文化知識的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將實現實質性的提升。
二、影視素材在中西方文化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觀察劇中的人物行為,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在中西方文化教學中借助影視素材進行教學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從劇中人物行為中直觀充分地了解到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電影的取材源于生活,人物、環境、事件等,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在中國電影中,人物行為中處處凸顯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禮儀:尊老愛幼、長幼有序。例如在電影《孔子》中,人物的一言一行無不彰顯出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在西方人的思想觀念中,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美國電影《小鬼當家》中,孩子們可以直呼長輩們的姓名,與父母之間無話不談,行為舉止中透露出與長輩之間的平等、友善。這種無等級界限的長幼關系在中國電影中是不存在的。再例如在電影《兒女一籮筐》中,父親與子女之間那種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礎上的濃濃的情感使得觀賞者在歡笑中深刻的感受到美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觀賞類似的影片,從而對異國文化的特征有清楚的了解,在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二)感受影片中的文化氛圍,了解異國的文化特征
在眾多國內外的經典影片中,觀賞者能夠通過片中文化氛圍的塑造深切的感受到異國的濃烈的文化氣息。這一文化元素的穿插在印度電影中最能得以體現。如在《三傻大鬧寶萊塢》這一影片中,當劇情或是人物情緒到達的時候,影片中便會穿插印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等,以此來烘托人物的心理情緒,渲染氛圍,感染觀賞者。再例如在電影《阿甘正傳》中,有描述到劇中人物通過街頭演唱來獲取報酬的情節。這一情節在西方眾多國家的城市生活中并不少見。在東方人看來,這是一種靠自身技藝來獲取金錢從而滿足自己基本生活的乞討行為。西方較之東方國家來說,人們崇尚藝術、熱愛藝術的細胞貌似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西方人眼中,這種行為僅僅是人們熱愛藝術、追求藝術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通過這種生活方式積蓄力量,創作著、演唱者自己喜歡的歌謠,等待音樂夢想放飛的那一刻。教師通過放映類似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區域特色的電影,讓學生領悟到異國文化的精彩,正確的理解看待異國人的思維及生活方式,從而為異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通過觀察對比,學習影片中各地域之間的交際文化
(一)網絡文學與影視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視產業的快速擴張和網絡小說熱潮的持續升溫,讓網絡文學和影視劇制作的產業化、商業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網絡小說用文字講故事,通過網絡與受眾進行互動;影視作品用鏡頭講故事,透過熒屏傳遞到受眾面前。無論是網絡小說還是影視作品,他們都是講故事的文藝活動,都得通過一個中間媒介與受眾進行交互。這樣的屬性決定了它們間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眾文化影響的網絡文學和影視作品,決定了他們在創作取材和價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網絡文學的創作往往由非職業作家完成,這些非職業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視作品消費的主力軍也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群,選擇有同樣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進行改編自然會得到消費主體的關注,影視劇中鮮活的生活表現手法和貼近普通大眾心理的橋段設計會和觀眾產生共鳴。電視、電影,常常被人們視為具有針砭時弊,反映當下人們生產、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制片方選取現實主義性強的網絡文學進行改編,網絡小說和影像表達間的這種暗合,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場選擇
精英文化在市場上的潰敗直接導致了大眾文化的興起。而影視劇作為大眾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市場的運作機制下、“在國內影視創作長期遭受‘千金難尋好劇本’困擾之際”,網絡文學實現其影像化的傳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視作品擁有更加生后的觀眾基礎,從市場占有上就已經贏得了先機”。無論是電視還是電影,消費性是其最大的特征,網絡文學與影視制作間的暗合,符合快餐時代的娛樂、消費精神。2003年開始,文學網站便開始實現了自身的商業化運作,在“快餐”時代和產業鏈經濟效益的共同驅力下,網絡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已得到顯而易見的市場支撐。
二、網絡文學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類型化創作
網絡文學多類型題材的發展,為中國的影視作品類型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眾多由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當中,宮廷劇作為中國電視劇的常規類型值得關注,該類型作為一種原發類型,也衍生出許多的亞類型。而在電影方面,愛情題材的文藝片更是成為網絡文學改編電影的一大主打類型?;仡櫧鼛啄甑碾娨晞撟?,宮廷劇作為一種常規類型依舊占據著電視劇市場的半壁江山。近幾年,《后宮甄嬛傳》《美人心計》《傾世皇妃》這類改編自網絡文學的影視作品都獲得了不錯的收視和良好的口碑,《后宮甄嬛傳》尤其更甚。隨著這一類型的發展和成熟,一種繼發類型的穿越宮廷劇橫空出世?!秾m》《步步驚心》亦是這類宮廷劇成熟發展后的衍生之作,這種亞類型拓款了影視創作的視域,為宮廷劇的長久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電影方面,年輕人作為影院觀影的生力軍,選擇都市情感和青春愛情題材的網絡小說改編成電影切合年輕人的觀影期待。而這類網絡文學的改編對制片成本要求較低,風險也較低,電影人從商業和市場的角度出發,選擇這一類型進行改編合情合理?!抖爬氂洝贰妒?3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都是網絡文學影視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題材的影片在這樣的市場支持下必定會得到長足發展。網絡文學的類型化必將極大的促成影視作品類型化的發展,由此生成的類型化創作,為中國影業形成自身的穩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礎,這對于促進電視、電影工業的發展非常有利。
(二)網絡文學自身文本內涵的刪減
什么是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文學名著的改編就是在文學名著原作的基礎上由不同的編劇根據不同的對名著的分析與思考將名著改寫成適合拍攝的影視作品。什么是影視教學?影視教學是指將影視作品欣賞與課堂結合起來,通過影視作品的在課堂上放映給學生觀看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來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
二、影視資源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
現在的中學語文教育,大多都是按部就班,按照書本知識和教學大綱要求來進行的,從而導致中學生們掌握的語文知識也基本上都是很淺顯的課本知識,對于課外讀物掌握的很少很少,每天更多的是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的一種應付模式,思維僅僅限定在老師教什么我就學什么的狀態,而且語文教育不僅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趣味與展現出中國深厚的語文文化魅力,反而越來越枯燥無趣,令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
三、怎樣把影視欣賞和語文課堂結合起來
1、影視教學策略分析
影視教學并不意味著簡單得在課堂上放映影視作品給學生們觀看,單純的放映的確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們積極投入到影視作品與課堂中去,但是當影視作品放映結束,下課后學生們不會在腦海中留下更多印象,除了感嘆這節課真是新奇和停留在影視作品淺顯表層的情節內容外,再無任何對該作品的思考與聯想。這樣的話即意味這種影視教學是極其失敗的。所以要想將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有效的和語文課堂結合起來,還需要有計劃地,有策略地慢慢開展,切忌不可一蹴而就,否則勢必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可以分析下影視教學走進語文課堂的策略。1)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向??赡芡蝗粵]頭沒腦的來這么一句話大家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么要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向呢?首先,學生在潛意思里總是認為影視作品是用來輕松娛樂的東西,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不再那么枯燥無味,學生們也能很容易的吸引進去,但影視作品總是影視作品,學生對待娛樂放松的事物向來不“走心”,通常是看過便丟了,對那本改編的名著也不會加深多少了解,更不會課后還念念不忘的對其進行展開思索與研究討論。因此想要有效地通過影視作品的方式將名著植入學生的心中,則需要老師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向,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讓他們知道在上影視課時不僅要看到影片本身,更要看到影片的內在,影片中人物的內心,更有甚者,還要看影片的細微小處,從而引發對這部影視作品更深的思考和對原著的思索與探究。這樣,影視作品與語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目的就達到了。2)其二,采取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們在進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大多是按照教科書上來講課,這樣的課堂教學十之八生都不感興趣,再加上又是語文課,更是會令學生們昏昏欲睡,這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中學語文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是低效率的。3)其三,指導學生有效利用影視資源進行課內外自學訓練,現在社會上大多數學校,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每節課課時僅為45分鐘,而且中學語文教學任務繁重,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的課時都用來進行影視教學,條件的不允許使得教師們需指導學生學會利用影視資源進行課內外的自學訓練,這樣形式的“作業”不僅可以解決某些條件限制的矛盾,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因為這樣形式的“作業”想必會很受學生的歡迎。
2、影視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目前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課堂上,學生大多都在執行一種創作模式,那就是將主人公置于一種極端的情境當中,從而使得人物動作具有強烈的目的性,人物之間產生激烈的外在沖突,人物關系在情節發展中發生重大改變……戲劇性被強調為教學重點本無異議,但是戲劇性的內涵若僅僅局限于對戲劇性人格特征的呈現、外部的浮于表象的矛盾沖突與動作的組織、對情境危機的刻意營造等層面,會導致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關注作品的外在戲劇性,從而忽視中外現實主義經典作品的抒情性,以及其中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與關注,審美視野和創作范疇也會變得越來越狹小。戲劇的世界紛繁而多彩,僅僅強調外部矛盾沖突的戲劇性作品,只是戲劇世界之一隅,而非全部。在現實主義的作品隊伍中,有著更多的更符合當下時代特征與心理特點的作品存在。這些作品以及其背后的創作方法,更應該在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教學中被重視起來。
一、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深度探索的原因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現實主義創作的教學方法需要進行深度探索與革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時代與觀眾審美的訴求。當下我們的生活環境日益平穩,那些重大的社會矛盾與問題、極端的情境已經遠離了人們的生活。時代與生活的變化帶來了觀眾審美訴求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逐漸被人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所取代,今天,走進劇場的觀眾更加渴望看到那些能夠準確、深入地表達出現實日常生活中人們精神世界的優秀作品。
二是小劇場發展的要求。小劇場作為一種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劇場形式,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在我國已經有了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小劇場戲劇已經擁有為數眾多的觀眾群體,成為目前我國戲劇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小劇場戲劇無論其劇場特點、場內交流的多向度特征還是對演員的表演要求,都更適合于表現人們的當下生活與精神本質,要求劇作者從關注外部矛盾轉向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映。三是學生觀察生活的需要。藝術來源于生活,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要求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素材,今天人們的內心世界變化要遠遠大于外部生活。硬要學生學習那些外部矛盾沖突強烈的作品,只會導致他們脫離生活,生搬硬造,閉門造車。時代的發展以及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都要求編劇能夠學會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創作出在日常生活中反映當代人深層精神本質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對目前戲劇影視文學的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二、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方法與措施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改革,主要體現和實施于理論界定、觀察生活和創作實踐這三個層面。
首先,從理論上對“戲劇性”內涵予以厘定和辨析。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的解釋,“戲劇性”從根本上講就是“戲劇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是“把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過外部動作、臺詞、表情等直觀外現出來,直接訴諸觀眾的感官”。而“偶然性”、“巧合”“驟變”等,則更多借用了生活用語的含義,僅僅是戲劇性原始、外在的意義。因此,從本質上講,戲劇藝術屬于“代言體”。劇本只要將人物內在的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內容,呈現為可視、可聽的內容,都是“戲劇性”的處理。厘定了“戲劇性”這一大的范疇,相應地,在戲劇影視文學創作課堂上,對“戲劇動作”、“戲劇沖突”、“戲劇情境”、“戲劇情節”等劇作元素的闡釋也應當相應做出進一步調整。以戲劇沖突為例,傳統的以外在戲劇性為特征的戲劇作品,更多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外在沖突。而人自身的矛盾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沖突,在今天似乎更能夠反映出現代人生活的本質。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應當鼓勵學生在創作中,更多表現后兩者之間的沖突。
其次,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改革還應當體現在學生的觀察生活環節。觀察生活是編劇班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需要從現實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聚生活原材料,從而形成創作的“素材庫”。觀察生活進而從生活中獲得創作的第一手資料,這對于編劇來說至關重要。對于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小、閱歷少,所積累的生活素材少之又少,因此,觀察生活就更應該成為日常訓練的一部分。傳統的編劇教學思路中,學生在觀察生活中更多旨在尋求那些外部沖突和戲劇性較強的內容,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日趨平穩與安寧,學生帶著編劇課所學的對“戲劇性”的理解,來到生活當中尋找素材,經常會一無所獲。由于在生活中找尋不到素材,因此就會為了完成作業在課堂上閉門造車,僅憑想象去表現生活?,F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改革體現在引導、糾正學生觀察生活過程中出現了偏差的思路與方法: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求素材———生活的本質恰恰隱藏于那些平靜無波的表象當中。今天人們的生活雖然沒有那么多外在的沖突,然而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多元文化的發展、信息的高速傳播……人們的內心世界可以說空前豐富與復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前那種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矛盾沖突被內化,向內轉變為一種自我矛盾以及人的生存與世界的荒誕等本質意義上的沖突。隨著時代與生活的變化,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因此,現實主義創作素材就決不僅僅局限于那些偶然發生的呈現為外部沖突的事件。我們需要啟發學生放棄對外化矛盾沖突的一味尋求,學會發現生活素材,并透過表象尋找到反映生活本質的內容。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構成,因此藝術研究不能缺乏文化視角,對現代影視藝術的研究同樣如此。本文根據影視藝術的特點和功能探討其特定文化屬性,從其大眾文化屬性出發揭示其創作機制和發展規律,及其與精英—雅文化和經典藝術的關系,并聯系我國影視藝術創作的實際,試圖為國內影視業找到一條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徑。本文為筆者關于影視藝術的文化學研究系列論文之一。
【關鍵詞】影視藝術/大眾文化/讀者性文本
一
當我們試圖深入影視藝術,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和批評的時候,我們首先會遇到它的文化屬性問題。因為藝術是文化的特定表現,它“雙重地歸屬于文化:一方面,作為文化所產生的并且在文化中發展的藝術活動方式,作為由藝術創造者和藝術消費者的共同努力而實現的人對世界的藝術形象掌握的方式歸屬于文化,另一方面,作為在文化中對象化的、固定的、得到儲存的具有藝術價值的藝術活動成果歸屬于文化”。(注:[蘇]莫伊謝依·薩莫伊洛維奇·卡岡《美學和系統方法》,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第114頁。)實際上,藝術既是文化的表現,也以文化為表現對象。那么,何為文化呢?文化是一個古已有之卻又長期爭論的概念。關于文化的定義,據不完全統計,已有二百個之多。從詞義學的角度看,“文化”一詞在西方主要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出來的事物,是與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對而言的。在漢語中,“文”是一個象形字,它的原始形象是表示許多裝飾花紋相互交叉,富麗而不單調?!墩f文解字》即是這樣解釋的:“文,錯畫也,象交文?!薄兑住は缔o下》也說:“物相雜,故曰文?!薄抖Y記·樂記》中則有這樣的句子:“五色成文而不亂?!薄盎笔且粋€會意字,從“人”從“匕”,“匕”乃回首從人之意,表示引導從善;也可解釋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薄饵S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這里,文化實際上被理解為一個過程性的動作,這個動作既指涉人有意識地作用自然世界的活動,又包含了原有的自然物根據人的活動改變面貌和秩序,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成為屬人的,從自然物變為文化物,從自然秩序變為文化秩序的過程?!保ㄗⅲ憾喥健端囆g文化學》,文化藝術出版社,第31—32頁。)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含義也在不斷地演進,不斷地擴展,由人對自然的改變性活動和自然的人化到人的社會活動及由此而形成的組織、制度、思想與各種意識形態結構都成為文化的表述對象。正如薩姆瓦所說:“文化是一種積淀物,是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觀、處世態度、賦義方法、社會階層的結構、宗教、時間觀念、社會角色、空間關系觀念、宇宙觀以及物質財富等等的積淀,是一個大的群體通過若干代的個人和群體努力而獲取的?!保ㄗⅲ核_姆瓦等《跨文化傳通》,三聯書店,第28頁。)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更為明確地指出:文化“是人類在自身的歷史經驗中創造的‘包羅萬象的復合體’”,“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的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顯然,文化的范域是極其寬泛的,其所有構成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層次、精神層次和藝術層次?!拔镔|生產的產品和方式屬于文化,以‘天然’向‘文化’的轉化正是在物質水平上開始為限。而至于精神生產,它則形成精神文化的層次。只是必須預先說明,不應該在那種涵義上理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區分:仿佛前者是某種純物質的和只限于物質的東西,后者則是某種純精神的和只限于精神的東西。而應該理解為:在文化的這些層次中,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的相互關系正相反——物質文化根據自己的內容和發揮功用的方式是物質的,精神文化在這些決定性的方面是精神的,然而它的所有產品是被物化的,否則,這些產品就根本不可能存在;而物質文化的全部過程表現精神的目的、計劃和模式。”(注:[蘇]莫伊謝依·薩莫伊洛維奇·卡岡《美學和系統方法》,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第88頁。)人類全部的藝術創作及其作品構成文化的藝術層次或稱藝術文化。藝術文化在人類總體文化中處于一種特殊地帶,它介于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既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又分別延射、滲透于物質和精神文化,以“邊緣藝術”的形態與物質文化或精神文化交叉、交融,如建筑藝術、工業品藝術設計、演說藝術及藝術政論作品等。實際上,即使是處于獨立空間的純粹的藝術創作,也與物質和精神文化領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為無論多么純粹的藝術創作都離不開以特定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主體的生成和生存環境,并且不可能不表現和反映特定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狀態和內涵。由此可見,藝術不僅是文化的重要構成,而且成為文化的一種生動而有意味的表達。
正是由于藝術既是文化的表現,也表現文化,所以文化便從根本上決定著藝術的性質與特征。蘇珊·朗格指出:“常說的藝術基本統一性,并非在于各類藝術形成要素的相同和技術的相似,而主要在于它們特有含義的唯一性,即在于全部藝術‘意味’的意義。‘有意味的形式’(其確實有意味)是各類藝術的本質,也是我們所以把某些東西稱為‘藝術品’的原因所在?!保ㄗⅲ海勖溃萏K珊·朗格《情感與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3頁。)這里的“有意味的形式”即是情感的形式,或稱人類情感的符號,它是“一種情感的描繪性表現,它反映著難于言表從而無法確認的感覺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概念,起碼為上述要求提供了出發點。所有的描繪方式都是復雜的、準確的和微妙的。符號的制造,就像制造一個便當的碗,一支順手的槳那樣,要求著高明的技術。表達的技術是比自衛技能更為重要的社會傳統?!囆g,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注:[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50—51頁。)作為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藝術無疑是為人類情感的表達需要而誕生的,同時也會隨著這種表達需要的變化而變化。而無論人類情感抑或這種情感的表達,都在文化的范疇,且既為其它文化形式所影響和制約,也影響、制約著其它文化形式。因此,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代,由于這一區域、時代的特定的文化環境及生成于斯的人類的特定情感的決定,藝術便誕生了它的特定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不僅表現在藝術家身上和藝術作品中,同時也表現在藝術符號-形式方面。如所周知,東方寫意的文化土壤誕生了以虛擬、程式為基本特征的中國傳統戲曲,而寫實的話劇只能由與之相適應的西方文化所孕育:至于話劇在中國的移植,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化的“西風東漸”。所以,不僅一個藝術家、一件藝術作品的出現與一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使是一種藝術樣式,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難從藝術符號上找到其特定的文化信息;反過來,我們研究一種藝術樣式,顯然也必須首先考慮其文化屬性。只有把握了文化屬性,或者說,只有搞清楚了這種藝術樣式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文化背景,才有可能找到接近它、了解它、并深入研究它的有效路徑,才有可能對它作出實事求是的確切評價。對影視藝術的研究、批評便是如此。
二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并存著三種文化形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所謂主流文化,是指反映統治者的價值取向、代表統治者的利益、維護統治者的地位并在國家機器運轉中起主導作用的統治者的文化。所謂精英文化,也稱雅文化,即由少數知識程度、思想修養、藝術造詣明顯高于廣大普通群眾的社會上流人物所創造的文化形態。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前工業社會的各個階段,這種精英文化或雅文化常常與主流文化相互滲透,互為依存,共同構成一股左右社會發展趨勢的重要力量。如我國歷史上,曾以正統的儒、道、佛三家學說為主體,以《詩經》為發端的文流為正統規范,歷經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至近代西學,形成了一種傳統的上層文化,這種上層文化就是典型的主流文化與精英文化的混合體:它在態勢上屬于精英文化、雅文化,而在功能上則完全屬于主流文化。當然,有時候,精英—雅文化也會處于與主流文化分離甚至對立的狀態,如在現代,精英—雅文化就往往以“純粹”的文化形式反抗主流文化的或干預。至于大眾文化,情況則有些復雜。從字面上理解,“大眾文化”就是大眾所創造的、適合于大眾且在大眾中流行的文化,這一點似無歧義。但同樣為大眾所創造、同樣適合于大眾、同樣在大眾中廣泛流行的還有“民間文化”,它是否也屬于大眾文化呢?對于這個問題,人們的看法便有不同?!按蟊娢幕钡母拍钭钤绯霈F于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的《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現代社會中涌現的,被一般人所信奉、所接受的文化?!按蟊娢幕谴蟊娚鐣漠a物,這種社會最先產生于先進的工業主義的美國?!保ㄗⅲ厚鈴V、馮利、陳樸主編《文化學辭典》,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第33頁。)顯然,這種觀點強調了大眾文化的現代性,并由此將此前時代就已存在的“民間文化”排除在外。周憲更為明確地指出:“我認為,古典文化中的民間文化和現代文化中的大眾文化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首先,大眾(mass)這個概念是一個現代的范疇,與傳統社會的俗民(folk)概念截然不同。從社會學角度看,大眾文化首先是和大眾的形成密切相關。而大眾的形成又是現代社會的工業化都市化的必然產物。隨著工業化,現代城市出現了;城市吸引了大批人口的遷入,大批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而城市里原來的居民也發生了變化,于是便形成了奧爾特加所說的‘平均的人’——現代都市大眾。這和傳統社會中分散地居于鄉鎮甚至鄉村的俗民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造成大眾文化出現的第二個直接原因,是技術的進步所形成的大眾傳播媒介。在相當程度上說,沒有大眾傳播媒介,就沒有大眾文化。正是大眾傳播媒介使得大眾文化迥然異趣于古典文化中的民間文化。”“大眾文化完全是現代文化的產物,它和古典文化中的民間文化截然不同?!瓱o論是大眾抑或大眾傳媒,都是現代文化的產物?!保ㄗⅲ褐軕棥吨袊敶鷮徝牢幕芯俊?,北京大學出版社,第64—65頁。)與上述觀點不同的是,一些學者認為“大眾文化”是一個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現代工業社會。持這一觀點的學者當然并不否認傳統民間文化與現代大眾文化的區別,但那只是大眾文化在不同時代的階段性差異;即使是在現代,大眾文化也不都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如服飾、飲食、時尚等。大眾文化不等于大眾傳播,也不等于以電子媒介為表現形式的群眾文化,“大眾文化是一個歷史更為久遠,內容也更為復雜的概念”。“群眾文化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群眾文化并不就等于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早在群眾文化出現之前就已存在,其主要形式是‘民間文化’(包括民間故事、民歌、占巫、慶典、戲曲說唱、繪畫裝飾),這就是傳統的大眾文化?!保ㄗⅲ盒熨S《走向后現代與后殖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74、258—259頁。)這里又引進了“群眾文化”的概念,可見大眾文化是一個種概念,它還擁有若干屬概念。對于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我更傾向于后者。因為文化具有過程性,正如C.P.曼克思所說,文化現實(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歷史的,來自于過去,并前進到新的未來。(注:轉引自覃光廣等主編《文化學辭典》,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第129頁。)大眾文化同樣如此。盡管“大眾文化”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現代,然而并不意味著大眾文化完全是現代的產物,它在過去時代就已存在,這種存在當然只以其本質與現代大眾文化的一致為標志,而在表現形態和具體特征上則可以不盡相同,甚至完全不同。如上所述,傳統的民間文化與現代的大眾文化在大眾創造、適合大眾及流行于大眾等方面如出一轍,這就充分顯示了二者本質的一致性。事實上,大眾文化是不斷發展、變遷的,主要表現為內容或結構的變化。如果說在前工業社會,大眾文化是以民間文化為主要形式:那么,在工業和后工業社會,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當然不是唯一形式)則轉變為大眾傳播文化,雖然大眾傳播并不等于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由民間文化向大眾傳播文化的轉變,無疑是人類總體文化發展的結果,它不僅更新和完善了大眾文化的內部構造、結構功能,而且大大提高了大眾文化在人類總體文化中的地位,因為大眾傳播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全不似以往民間文化的無足輕重。眾所周知,傳統的民間文化因其淺與俗往往難登大雅之堂,從而不能對社會文化發展構成決定性的影響,雖與精英、主流文化并存,卻始終處于邊緣地帶;而現代大眾文化(大眾傳播文化)卻幾乎控制了現代文化的發展趨向,既使精英文化難以舉步,也讓主流文化不得不首肯和認同。“這情景確乎令人驚詫。大眾文化一開始還只是零星地、羞怯地在‘娛樂’的名義下被舉擢而出。然而,很快這種局面就被輕而易舉地改變了。不僅僅是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也不僅僅是西部片、武打片、娛樂片、愛情片、警匪片、生活片,還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錄像、流行歌曲、搖滾樂、卡拉OK、游戲機、迪斯科、勁歌狂舞,還有像襪子一樣被頻繁更換、忘卻的流行歌星、影視明星、體育明星……幾乎是滲透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與此同時,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的精英文化,則被困窘萬分地擠出了世人的視野?!保ㄗⅲ焊咝】怠洞蟊姷膲簟づ酥P颉?,東方出版社。)現代大眾文化的興起一方面是緣于現代社會人們特定的社會心理和時代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大眾傳播文化的獨特功能,即大眾傳播的媒介系統不僅對人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控制力,而且以其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大量而全面的滲透在全社會構成一種媒介環境,從而使得“人們一天除睡眠和工作外,幾乎全在媒介中度過”,“媒介帶來的信息充滿著生活空間”(注:沙蓮香主編《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53頁。)。這樣,大眾傳播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任何社會現象、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乃至某一個人物、某一種商品充分“炒”熱,讓世人不得不接受。而現代大眾文化正是在大眾傳播文化(媒介)的功能作用下,同時契合人們的社會時代心理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唯其如此,所以從總體上看,盡管現代大眾文化的聲勢、地位已遠非傳統的大眾文化——民間文化可以望其項背,但卻并沒有超越后者的淺與俗。這種淺與俗對于傳統大眾文化——民間文化來說除了限制其自身的發展外,并不存在其它危害;而對于現代大眾文化來說,由于它已肆意越過邊界侵吞了精英文化的領域,把精英文化趕入了枯魚之肆,因而它的淺與俗則有可能導致人類文化的全面退化。正如美國著名大眾文化評論家伯納德·羅森貝格(BernardRosenberg)所認為,現代大眾社會存在著單調、平淡、庸俗、喪失人性及人們在富裕生活中容易產生誘惑和孤獨感的缺陷,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達和表現的大眾文化雖然可以暫時克服人們在現實中的茫然感、孤獨感和生存的危機感,但它也很有可能大大地降低人類文化的真正標準,從而在長遠的歷史中加深人們的導化。于是,如何處理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關系,如何改造和提高大眾文化的品位便成為了大眾文化發展所亟須解決的問題——現代影視藝術正是以這樣的文化境況為背景進入我們的研究、批評視野。
三
不論電影抑或電視,其誕生伊始,便不僅意味著人類一種新型的藝術樣式的出現,而且標志著現代大眾文化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拌b于當代大眾文化已與現代通訊手段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電影的誕生標志著一個關鍵的文化轉折點。它奇妙地將技術、商業性娛樂、藝術和景觀融為一體,使自己與傳統文化的精英顯得格格不入,并對其造成重大的威脅?!保ㄗⅲ海勖溃莸つ釥枴そ堋で刑亓_姆《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中國廣播出版社,第32頁。)電視同樣如此,正如日本電視社會學家井上宏所指出:“電視以神奇莫測的光電變換手段,為自己在大眾傳播媒介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在電視傳播過程中,在電視播出者與視聽者之間,通過電視圖像形成了新的傳播關系。日本的電視傳播學者藤竹曉認為,電視傳播的基本要點是人們如何把電視作為社會認識的手段而加以利用并使之發生效果,即把電視看作是人們認識社會的重要手段。同時,電視還有另一個作用,即‘娛樂作用’。電視傳播是以圖像為主(也包括語言、音響效果和音樂等要素)的媒介,而圖像則產生了電視傳播的兩重性,一方面使視聽者認識世界,另一方面為視聽者提供了娛樂。”(注:[日]井上宏《電視社會學》,見藤竹曉著《電視社會學·附錄一》,安徽文藝出版社,第129頁。)由此可見,電影、電視是認識與娛樂并舉、傳播與藝術并存的一種新型的文化形式,本為現代大眾文化的重要構成,具有現代大眾文化的性質與特征。而既在現代大眾文化之列,影視藝術便首先是一種適合大眾審美心理和欣賞水平、為大眾所喜愛的通俗藝術,這與民間藝術類似(所以民間藝術/文化即是傳統的大眾文化),卻與所有高雅藝術劃清了界限;而其現代性,即與現代通訊手段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和以神奇莫測的光電變換、以奇妙的聲像記錄及呈現為藝術創造方式,以及以對當代大眾生活、心理的準確把握和表現為藝術追求,以滿足當代大眾的審美、娛樂乃至消閑為創作目的,則使影視藝術將作為傳統大眾文化主要形式的民間藝術/文化遠遠地拋在了后面;至于商業性,更是影視藝術同時區別于傳統高雅和民間藝術的現代大眾藝術(文化)的重要特質。影視藝術正是這樣的一種藝術樣式:它集傳播與藝術于一體,熔通俗、審美、娛樂、消閑、商業于一爐,乃大眾文化的現代表現形式,也是現代大眾文化的藝術表現方式。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便不難發現目前我國影視理論與創作中所存在的問題。盡管從總體上來說,現代大眾文化正處于上升期,其發展方興未艾,但我國影視藝術卻已面臨危機。有觀點認為這種危機為各種現代大眾娛樂/文化形式的蜂擁而起所致,實際上,任何娛樂形式其魅力都無法與影視藝術相比擬,更無法取而代之。顯然,影視藝術的危機不是由于來自外部的“同行相爭”,而是由于自身內部的問題。具體地說,我們對影視藝術的大眾文化本質還缺乏真正的、深刻的認識,對影視藝術作為現代大眾文化形式的內部機制和運作規律還缺乏了解、掌握;或者,甚至根本沒有將影視藝術納入大眾文化的范疇,置其大眾文化規律于不顧。一個突出而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理論和創作上流行“三分法”。所謂“三分法”,即人為地將影視藝術作品分成主旋律片/劇、藝術片/劇和商業片/劇。主旋律片/劇以政治宣傳為目的,用概念代替形象,或用形象圖解概念;藝術片/劇故作高雅,陽春白雪,孤芳自賞。這兩類影視片/劇都以不顧觀眾興趣、愛好,遠離大眾為共性,是“文以載道”、“為藝術而藝術”等傳統藝術美學觀念,實際上即主流、精英藝術文化觀念的演繹和表現。商業片/劇應該是絕對通俗化、大眾化的,因為它追求票房,重視觀眾,甚至可以迎合觀眾。例如好萊塢的商業片/劇就是真正的大眾藝術,它們能夠真正地令大眾著迷,充分滿足當代大眾的娛樂、審美需求;而我國的所謂“商業片/劇”則只不過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因為受傳統藝術文化觀念的長期熏陶和沉重壓迫,真正的藝術家們往往羞于與大眾為伍,不愿意從事商業片/劇創作,也不懂得怎樣創作商業片/劇。因此,迄今為止,我國的商業片/劇創作從未獲得應有的地位,大部分“商業片/劇”出自缺乏藝術功力者之手,或為藝術家不得已(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勉強為之,隨意為之,甚至隨便為之,以致這些作品基本上既無藝術性,也無商業性。其實,藝術性與商業性在影視創作中并不是對立的,恰恰相反,它們相互依存,至少,商業性必須以藝術性為前提。主流、精英藝術文化觀念與現代大眾藝術文化觀念的分水嶺不在于是否承認藝術的存在,也不在于認定藝術層次的高低有別(盡管人們已習慣于認為大眾文化/藝術淺俗、低級,事實上大眾文化目前也基本上處于淺俗、低級的層面,如前所述;但大眾文化/藝術的藝術文化水準并不是沒有提高的可能:不僅大眾的素質可以不斷提高,而且大眾文化/藝術自身也存在著提高品位的機制與功能——這種機制與功能將在“現代影視藝術的文化學研究之二”里詳論),而在于是將藝術的接受者定位于少數人,抑或定位于大眾。羅蘭·巴爾特(RolandBarthes)在討論文學文本時提出了“讀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兩種文本傾向,“巴爾特對這兩種文本傾向的區分不只是指文本的基本性質,而且也指文本所引發的閱讀方式?!x者性文本’往往讓讀者被動地、單純接受式地閱讀,使讀者單向地從文本接受意義。相對而言,‘讀者性文本’是一種封閉性的文本,易讀易懂,清晰明了?!髡咝晕谋尽汀x者性文本’不同,它不斷地要求讀者積極介入,像作者一樣或者和作者一起建構文本的意義。這種文本將其構意結構展示在讀者的面前,要求讀者對文本進行再創作。……‘讀者性文本’通俗易懂,比較大眾化,而‘作者性文本’則比較深奧復雜,是少數人欣賞的先鋒文學”。(注:徐賁《走向后現代與后殖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74、258—259頁。)影視藝術作為大眾藝術(文化)形式,顯然應該構建“讀者性文本”——商業片/劇所建構的便是這種文本,它并不排斥藝術性,其與建構“作者性文本”的傳統高雅-精英藝術的區別僅在于文本的基本性質及其閱讀方式不同而已。由于對商業片/劇的誤解、歧視和實際創作的粗劣狀態,可以說,我國真正的商業片/劇根本還沒出現。這樣,不論是觀念上還是實踐中,影視藝術在我國都還沒有真正被當作大眾文化來對待,國人是一直沿用主流、精英藝術文化觀念,按照傳統藝術美學原則倡導和從事本為現代大眾文化形式的影視藝術的創作,焉能不使影視藝術陷入危機?
從世界范圍來看,國外影視界雖然沒有“主旋律片/劇”的概念,而“文藝片/劇”和“商業片/劇”的說法卻是存在的。但不論在哪個國家或地區,純粹的文藝片/劇,即所建構的是“作者性文本”的影視作品,無不感到寂寞與孤獨,自覺難與商業片/劇一爭天下。事實上,文藝片/劇并不是沒有存在價值,只是其真正價值不在于被觀眾接受,而在于探索影視藝術的內在機制,嘗試各種藝術創作方法和手段,盡可能挖掘出其潛在的表現力,從而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與啟示。作為現代大眾文化形式,影視藝術的主要片/劇種只有、也只能是以建構“讀者性文本”為基本特征的“商業片/劇”。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專門提出這一概念,因為影視藝術的商業屬性是與生俱來的,是其機體的不可割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現代大眾社會和現代大眾文化的標志性特征。也就是說,所有影視作品都應該具有商業性,都應該是商業化的,因此,提“商業片/劇”就好像說“女人是人”、“松樹是樹”一樣純屬多余。當然,強調影視藝術的現代大眾文化屬性,主張影視藝術創作遵循現代大眾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并不意味著現代影視藝術只能停留在一般大眾文化的淺、俗層面上。相反,由于影視藝術不僅是所有大眾文化形式中對大眾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一種,而且,它的特殊機制還賦予了它有效吸納高雅藝術與文化因素的功能,這就使得它不僅可以自身超越淺與俗,而且還有可能引領整個現代大眾文化提高品位。
盡管影視藝術不在精英-雅文化的范疇,不是精英—雅文化所孕育、產出的傳統經典藝術,但它卻與精英—雅文化及其經典藝術關系頗為密切。如所周知,影視藝術的內在機制具有極大的兼容性,它能巧妙地將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建筑等傳統藝術門類融為一體,雖然被融進的各門傳統藝術已經過改造和轉化,以影視特有的方式呈現和表達,然而它們畢竟來自精英—雅文化,并沒有完全磨滅其本來的經典藝術特質,這就為影視藝術提高自身的藝術、文化品味提供了一種可能。從歷史上看,電影正是由于引進了文學、戲劇元素(如敘事、矛盾沖突、情節結構等)才從街頭雜耍變成藝術殿堂中的一員;電視劇作為電視藝術基本的、主要的品種,也是在電視與戲劇的嫁接中誕生,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依靠戲劇的美學原則奠定其藝術地位。當然,影視藝術與上述經典藝術的關系必須慎重處理,因為它有可能導致兩種結果。如果過分強調影視藝術對經典藝術的依賴,以經典藝術的美學觀念和原則取代影視藝術獨有的藝術觀念與美學原則,甚而至于將影視藝術與經典藝術混為一談——這種情況在我國影視界司空見慣,如不少國產影片和電視劇都可以被看作是用攝影/像機所記錄的戲劇演出。這樣影視藝術雖然被賦予了戲?。浀渌囆g的特征,卻同時也被改變了文化特質,即其大眾文化色彩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為主流、精英文化,而這顯然不是影視藝術提高藝術、文化品位的正確途徑,因為由此途徑影視藝術不僅會逐步喪失自己的藝術個性,而且會以“作者性文本”的建構走進有?,F代大眾審美需求和藝術消費心理、從而遠離大眾選擇的死胡同,如同上文所述。影視藝術借助其與精英—雅文化及經典藝術的密切關系提高藝術、文化品位的正確途徑是:以大眾文化為體,以精英—雅文化為用;或以影視藝術為體,以經典藝術為用。具體地說,在影視藝術的創作中,首先必須堅持大眾文化的方向,以建構“讀者性文本”、滿足現代大眾的消費型藝術審美需求為目的;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影視藝術的獨特功能,將精英—雅文化及其經典藝術的精華按照現代大眾文化的要求進行特定轉換,使其具備大眾文化(藝術)的表現和傳播方式,從而為當代大眾所樂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