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8 14:14:05
序論:在您撰寫生命科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很長時間以來,西方醫學占據了世界醫學的領地,而博大精深的中醫已經淡淡被人們遺忘。怎么才能讓中醫學再次走進世界人民的眼中,變成世界醫學的潮流,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很多的醫學和生物科學工作人員所面臨和解決的刻不容緩的問題。最近幾年來生物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而生命科學技術學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此情況下一些以綜合技術為特點的學科正在不知不覺的興起。而這些學科的興起和發展不但能證明中醫學的科學性,而且還能說明中醫學的發展具有時代的潮流性,這些就能為我國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然而我們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讓中醫學與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相結合,這樣就能為中醫學實現現代化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與契機。本文將從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出發,提出對中醫學發展的新的見解,并對這一見解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做出相應的探討。
2、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
通過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生命科學技術能夠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他們之間已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生命科學技術成了中醫學發展的推動力。即使是這樣,我國中醫學的發展也要遭遇一個瓶頸期,因為很長時間以來,阻礙中醫學發展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為了保證我國中醫學的發展,我們必須在生命科學技術上找到一個發展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是我們發展中醫學的關鍵,那么這個突破口包含幾個方面的意思呢?我認為其一是,中醫中癥狀的科學解釋。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謂的辨證就是通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癥狀和體征,通過中醫學的思維,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診治的時候,我們要著眼于癥狀。因此,中醫學的癥狀理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所以中醫癥狀理論研究作為中醫學發展現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當然的。其二是,藥劑作用機理的研究。藥方和藥劑是中醫用于臨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藥房和藥劑本質就是闡明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揭示他隱藏的科學內涵,我們可以要對癥狀進行規范化的研究,并把對它的描述由定性變成定量。為了能做到這些,我們可以圍繞中醫學上望、聞、問、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獲得的資料,建立一個可以定量檢驗的數學模型,為癥狀的科學內涵的研究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按照這樣的說法,我們確定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是把癥狀作為機體的一種異常功能狀態,不應該奢望在解剖學上找到相對應的組織、器官,而應該在基因組、蛋白質組、細胞組等上尋找其具體的功能網絡。而且我們還要在闡釋具體功能網絡時,不僅要有反映患者癥狀和體征的研究,而且還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狀態與遺傳背影的相關信息。做到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闡釋癥狀的本質。
3、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實施策略
通過上述我們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基本上就能得出中醫學現代化的實施策略。第一,我們要找出和完善一個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離中草藥里化學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們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術來建立一個中藥成分的代謝產物組,來科學地解釋中醫中中藥復方藥效的物質基礎,為日后的中醫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第二,我們還要找到和完善一個能夠適合中醫藥物的篩選方法。現實中由于中草藥的成分比較復雜,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種成分發揮藥效,所以,用對西藥篩選的方法難以完成對中藥的篩選。我們需要從生命科學技術出發,找出一個從細胞、器官及整體水平上進行藥物篩選的方法。
4、結語
1.1非生物專業學生對學習“生命科學”課程意義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2是對問卷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的結果,其對應的卡方值為26.179,p<0.001,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2可知,無論是非生物專業的工科學生還是文科學生,不分男女,有64.3%的人都贊同開設“生命科學”通識素質課,這一結果與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非生物專業學生問卷調查的結論是一致的,該校78.73%的非生物專業學生認為“開設‘生命科學’通識素質課有意義”.[2]此外,還有23.8%的學生觀點不清,可能與一些學生長期被動接受知識,在學習上缺乏主觀能動性有關.值得警惕的是,有超過10%的學生不認同“生命科學”課程,筆者認為這部分學生可能有比較狹隘的專業思想,平時不注意多元知識的攝??;亦或是一直以來沒有獲得過來自學校以及家庭的生命教育,因而由于知識的匱乏而導致興趣的喪失.另外,無論工科學生還是文科學生,在不認同“生命科學”通識素質課的學生中,女生所占的人數和比例遠大于男生,這是否與女生對女性社會角色定位和專業的認同度較高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顯然,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專業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對開設“生命科學”課程的“價值”的認識.良好的價值觀是學生學習課程“基本態度”的核心要素.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就能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使“生命科學”的素質教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此題的問卷結果看,高達35.6%的學生對開設“生命科學”課程———這門具有素質教育意義課程的不認同,學生這種對與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生命科學”不認同的情形應引起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
1.2非生物專業學生對“你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目的”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3是對問卷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的結果,其對應的卡方值為31.265,p<0.001,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3可知,出于主動目的積極獲取知識的需要而選擇該課程的同學占到總人數的54%(“喜歡”占26.2%和“就業需要”占27.8%);為滿足短暫利益(獲得學分)而選擇的占16.7%;另有近29.4%的學生只是被動的接收學校的要求.其中有趣的現象是,工科學生有29.4%(“喜歡”占8.0%和“就業需要”占21.4%)的學生是出于喜歡或就業目的而主動選擇該課程的,有10.4%的受訪工科學生是被動接受該門課程的(“獲得學分”占4.0%,“學校要求”占6.4%);文科學生有23%的人是出于學校的要求而被動接受,另有12.7%的學生為了“獲得學分”而被動接受,出于“喜歡”或“就業需要”主動選擇的學生只占24.7%,這一比例略低于工科學生.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學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行為動機.價值觀是一個上位的心理特征,它解決的是人認識一件事情是否“有價值”的問題,但“有價值”的上位概念之下還有一個行為動機取向,同樣有動機高低之分.從一定意義上講,良好的學習目的性(動機)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行為)與教學效果呈正向關.從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行為動機取向看,有近五成學生是被動和消極的.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許多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價值的認識不高,因此不能端正學習行為動機.二是可能與我國學生長期以來被動接受教育所形成的“缺乏自主意識”的個性特質有關,因此,造成29.8%的學生學習目的是聽從于“學校要求”,16.7%的學生學習目的是為了“學分”.華東師范大學對學生進行訪談后的研究也證實了學生中存在學習通識教育課程是為了“混學分”的嚴重的現象.[3]近幾十年來,盡管我國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呼吁要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但應試教育主宰教育的情況并沒得到根本的改變,學生不知如何學習,如何選擇,如何思考的問題依然是學生學習行為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1.3非生物專業學生對“你對生命科學課程學分與學時安排的要求”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4是對問卷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的結果,其對應的卡方值為24.256,p為0.004,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4可知,無論工科還是文科,亦不分男女生,均傾向于素質通識課的學時數以16-24學時為宜.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學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從表4呈現的問卷結果看,47.6%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16;39.7%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24;7.9%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32;4.8%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48.換句話說,隨著“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的增加,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的訴求呈遞減趨勢.這一結果與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非生物專業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有很大的差異性.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問卷調查的結果是,1.44%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24學時;11.78%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32學時;4.31%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40學時;71.26%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48學時;11.21%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64學時.[2]合肥學院非生物專業學生與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知產生如此之大的偏差,究竟是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還是兩所高校學生學習負擔的不同所帶來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盡管學生對授課學時要求的多寡,并不一定邏輯地反映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但作為一門既有豐富內容又與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生命科學”課程的有效教學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學時做保證的.在歐美發達國家的許多著名大學,非生物專業的學生選修“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高達80學時.從中不難看出,“生命科學”課程一定量的授課學時在實施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中重要意義.
1.4非生物專業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是否需要實驗配套”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5對應的卡方值為22.754,p為0.007,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5可知,有75.4%的受訪者贊同開設配套的實驗課,亦有18.3%的學生沒有明確的態度,另外還有6.3%的受訪者明確拒絕開設實驗.同樣,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在回答“‘生命科學’課程是否要配套開設實驗課程”時,認為需要開設的占65.52%,不需要開設的占34.48%.[2]這說明合肥學院非生物專業學生和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回答這一問題的比例沒顯著性差異.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專業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是否認知“生命科學”是“什么樣的學科”,進而意識到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能提高自己哪方面的素質.從表面看,“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通過實驗途徑加以獲得或強化,“生命科學”課程實驗是否配套似乎僅僅是為了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問題.因此,對學生不愿意開設配套實驗可以簡單看成是學生對“生命科學”專業認同度不高,不愿意動手實踐以掌握專業知識和提高技能.事實上,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學校開設“生命科學”實驗大多是驗證性,但是實驗過程卻是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這個“探索性”過程中,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分析科學問題的思維模式、解決科學問題的毅力品質,以及在“探索性”地成功實現實驗目標后的心理體驗等等特質的養成將使學生終生受用.因此,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生命科學”的認知水平,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問卷調查結果對我們有效開設“生命科學”課程的幾點啟示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已受教育界廣泛認同,其意義和價值是不容置疑的.生命科學對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身和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學科,它甚至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但從調查結果來看,許多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價值認知尚不盡于人意,心理定位也有所偏差.換言之,“生命科學”課程要想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在學生的“認知”和“心理定位”兩方面加以引導.
2.1注意加強對學生學習“生命科學”課程的價值和必要性的引導心理科學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價值”和“必要性”的認知是任何人學習行為的原動力,并具有強烈的可持續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在開設“生命科學”課程前,精心準備“緒論”課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緒論”課的講授中,一是要強調開設“生命科學”課程這門通識課程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把這一心理定位清晰地展示給學生,是為了努力糾正非生物專業學生認為“‘生命科學’”課程是一門了解奇異大自然的‘科普課’”的認知誤區,使學生的心理定位回歸理性.二是教師要充分思辨“生命科學”課程這門通識課程與全面提升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了解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等生物學知識與培養人對自然的熱愛之間的邏輯關系;美化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景觀的多樣性與滿足人本身對物質的需求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與培養人的科學創造能力,建立一個基本的對事物認知、判斷、運用的思維模式的邏輯關系;通過對生命科學的學習與人多種思維方式形成之間的邏輯關系;等等.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生命科學”課程的過程中,對“生命科學”課程的“價值”和“必要性”有一個科學的心理期待和較為理性的邏輯思考.
2.2注意“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既要科學又要合理我國特定的高考制度使的我國的大學生缺乏較強的生命學科知識背景,尤其是文科學生更甚.因此,在選擇“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深度時,既要充分考慮我國大學生的知識和專業背景,又要意識到“通識教育”的特點和教育之要義.換言之,在“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深度設置上,既不能一味遷就滿足學生對授課內容“淺、趣、新”的心理期待,把“生命科學”課程變成一堂“故事會”,也不能忘記教育對象是非生物專業學生,而把“通識教育”變成“深、難、全”的“專業教育”,使學生原有對“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習熱情被悄然扼殺.在選擇“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廣度時,在有限的幾十個授課學時內,如何選擇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的“生命學科”的具體內容,的確存在技術難題.華東師范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現代生命科學導論》課題組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們在選擇“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廣度時,以“生命—人類—社會”為課程內容的主線.筆者以為,這是非??茖W的智慧選擇,它不僅凸顯了人類自身密切相關的知識以及自然與人、生命科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成為課程重點關注的內容,體現出“人文關懷”意蘊,而且這一主線也較好地貫徹通識教育所期待的實現“生命科學素養的培養”這一“生命科學”課程的根本教育目標.
教師的科研課題往往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如何讓學生既完成有關實驗教學內容,又參與到教師的課題中,值得研究與探索。我校實驗動物學教研室承擔了生物技術專業、醫學實驗技術專業等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多門課程中均有不同的動物實驗內容。因此,我們減少了基礎生物學、比較解剖學、比較生理學、實驗動物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課時,專門開設了動物實驗技術課程,期望通過這門課程使學生系統地學習動物實驗原理、技術和方法,并切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技能,使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生物學、生理學等課程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鞏固。但僅憑有限的課時,無法全部掌握紛繁復雜的動物實驗技術。因此,在學生掌握有關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動物實驗技術課程掌握常規動物實驗方法,學會觀察和分析,然后結合教師的有關科研工作,將一個科研項目劃分為幾個小的開放性實驗模塊,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科研興趣,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科研內容,并以此組成幾個科研興趣小組,讓參與的學生在這類實驗中得到切實的鍛煉,也為其完成畢業論文奠定基礎。
1.綜合性開放性實驗模式的內容。以裸鼠皮下抑制腫瘤模型的建立及相關藥物分子的活性評價課題為例,該模型的制備過程中所涉及的實驗操作眾多,能夠較完全、系統的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使本科生能夠接觸不同層面的知識。根據實驗內容的需要以及本科生課內學時有限性的特點,將該課題項目分解為不同的課題小組,例如:細胞培養課題小組;腫瘤移植動物模型小組;藥物抑制腫瘤生長的評價組等,然后每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以及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實驗內容并組建“課外科研興趣小組”。確定實驗內容后,學生自己查詢文獻并寫出詳細的實驗方案,通過指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商討,進一步完善實驗設計方案。確定實驗方案之后,在指導老師的督促和指導下開展實驗,同學之間、組與組之間相互交流協作,共同完成。實驗過程中學生及時做好實驗記錄,例如細胞的生長狀況、動物的精神狀態等,測量細胞生長抑制率,繪制腫瘤生長曲線等主要的結論性數據指標,動物組織標本的獲取和處理等。在所得試驗數據的基礎上,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所得的實驗數據,得出科學合理的實驗結論,撰寫了規范的實驗報告。在撰寫實驗報告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傳授學生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與規范。這一實驗項目是老師的課題,要解決的問題明確,不占用課內學時,不額外增加教學經費,既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動物實驗技能,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2.綜合性開放性實驗體現出的育人優勢。綜合性開放性實驗是通過更加新穎、靈活的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內容,使實驗教學從單純的理論驗證和單元性的基本操作訓練,提高到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驗技能的有機結合上來。與驗證性實驗只是簡單的照搬步驟的重復不同,綜合性實驗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一個持續的、動態變化的實驗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創新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首先,該實驗模式迫使學生變被動的圍繞實驗內容的生搬硬套為主動的探索性學習。傳統的試驗模式中,同學們大多不作預習,“習慣”于按既定的實驗步驟做下來,得出教材上所給出的結論即完成任務,因此多數學生對現有的一些實驗興趣不高,對待實驗課也是應付了事,積極性不高。動物實驗過程中需要多位學生相互協作,實際上不少同學都是在旁邊觀看,不愿自己動手,更談不上主動思考。本次所設立的開放性實驗內容,教師只給出實驗的主題———裸鼠皮下抑制腫瘤模型的建立及相關藥物分子的活性評價,并將整個實驗分為3個興趣小組,在學生分組后,其他一切全都放手給他們去做。為了做好實驗,展示自己的能力,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同學們主動地帶著問題去查資料、找文獻,思考實驗中的某些細節,并且能夠積極地與教師進行溝通,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實驗模式的改變引導學生更注重知識的活學活用以及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克服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片面化、孤立化的缺點。綜合性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同學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在此次實驗的實施過程中,同學們開始思考不同設計方案的優缺點,以及不同方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等。另外,通過本實驗的實施,將以前教材上所學到的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的展現到學生面前,例如,對于細胞的形態、生長特點以及細胞的傳代和凍存、實驗動物的飼養、觀察、抓取、給藥方式直至動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動物的解剖、組織標本處理等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自己的實際觀察和動手操作,同學們不僅掌握了“腫瘤細胞體外培養”、“腫瘤細胞的實驗動物移植瘤模型”等相關內容,同時復習了基礎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有關課程的內容;還了解了藥理學等方面的知識,燃起了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再者,源于科研項目的綜合性實驗,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生命科學實驗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必須認真做好每一步實驗過程,否則任何一步小的錯誤不僅影響了自己小組的實驗內容,也會耽誤其他小組的試驗進度,甚至會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同時,通過規范撰寫實驗報告,鍛煉了縝密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寫作能力,培養了學生深入分析和討論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結論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從而學會如何正確看待理論與實際,如何正確對待書本與實踐。
二、展望
1.1集中整合形態學教學資源補充完善展出內容
人體生命科學館在集中整合現有形態學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完善,以保證各形態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有一一對應的展示。根據不同內容,選擇合適的展出形式,如用視頻展示受精卵發育的過程,用塑化標本展示人體的肌肉等。
1.2配套完善標本數據庫建設構建數字查詢平臺
建設完善人體生命科學館的標本數據庫,并構建數字查詢平臺,便于參觀者查詢館藏信息。平臺配有指導教師,可互動交流,解惑答疑[3],同時提供視頻、圖片等電子資料下載,供參觀者學習。展現中醫元素突出學校特色通過展示經絡走行和穴位斷面解剖結構,使參觀者感知中醫知識的抽象思維,化“無形為有形”,激發學習中醫的興趣,突出中醫院校的特色。
2建設規劃思路
根據人體生命科學館的展示內容科學設計,合理布置展區。展示內容我校人體生命科學館展示內容主要包括:①生命的起源: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胚胎展示人體形成的過程;②正常的人體:展示正常的人體形態結構,并輔以功能說明;③疾病下的人體:展示病理結構,并輔以疾病說明;④經絡與腧穴:結合中醫知識,展示經絡走行和腧穴位置結構。展區設置綜合以上內容,我校人體生命科學館將建設七個展區:①簡介區;②生命起源和人體形成區;③正常人體結構展示區;④病理結構展示區;⑤人體斷面展示區;⑥經絡與腧穴結構展示區;⑦中醫體驗區。
3建設規劃特色
3.1突出中醫特色
作為中醫院校的人體生命科學館,充分結合中醫元素,展示中醫特色。如在正常人體標本上描繪出經絡的走行,清晰明了,便于觀察。對常用穴位做斷面解剖,并在標本上放置針灸針,以顯示進針角度、進針層次與周圍結構的關系。
3.2標本類型多樣
人體生命科學館內的標本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多樣,如生物塑化標本、管道鑄型標本、斷面標本、穴位斷面標本、灌裝標本等等。規劃時根據展示內容選擇不同的標本類型,既保證展示效果,又節約成本。如生物塑化標本,無毒環保,生動逼真,可永久露天存放,但定價過高,為節約成本,只在展示全身肌肉、全身內臟、全身血管神經時選擇使用[4]。
3.3展示形式多樣
根據不同的展示內容,選擇合適的展示形式。如標本可展示大體結構,直接觀察,印象深刻。模型展示復雜精細的結構,如視器,學生可自己動手,拆分組合,便于觀察。視頻展示細微結構及動態改變,如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生動形象,印象深刻。展板圖文并茂,簡明易記,可更好地將結構和功能聯系起來,如胃粘膜的構成及各種細胞的功能。
4展望
任何使用儀器的教師、研究生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均需要持有實驗室專門提供的儀器操作證方允許使用相關儀器設備,否則不允許使用。有儀器使用需求的人員針對相關儀器提出使用申請,然后由實驗室安排特定儀器的技術培訓,當申請者接受培訓且通過考核之后,才能獲得相關儀器的儀器許可證。借助該辦法能夠將那些不了解儀器操作的人“拒之門外”,避免儀器設備遭到粗暴對待,降低了儀器設備的受損幾率。
2建立儀器分類管理制度
基于價格以及操作復雜程度將實驗平臺的儀器設備劃分成3大類:1)一類設備,價格≥50萬元,操作復雜,對維護技術有著嚴格要求。2)二類設備,10萬元<價格<50萬元,操作相對復雜,對維護技術有著一定要求。3)三類設備,價格≤10萬元,操作容易,對維護技術要求不高[3]。應參考儀器類別予以分類管理,不同類別的儀器對應著差異化的管理辦法,具體如下:1)一類儀器采用專管專用的管理辦法,安排經驗豐富的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儀器的日常管理、實際操作以及維護保養。當教師或者研究生等需要經常性地使用某一類儀器時,需要接受培訓并取得該儀器的使用許可證,禁止無證操作。2)二類儀器采用專管共用的管理辦法,安排經驗豐富的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儀器的日常管理以及維護保養,可由實驗技術人員操作,也可由取得使用許可證的教師和研究生等在實驗技術人員的監督下操作。3)三類儀器采取開放使用的管理辦法。安排經驗豐富的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儀器的日常管理以及維護保養,允許取得使用許可證的教師和研究生等單獨使用。參考分類管理制度的相關要求,重視和做好教師和研究生等使用者對儀器的操作技能培訓工作,與此同時,逐步放開三類儀器的使用,進一步強化二類設備的監管使用,有原則地放寬一類設備的使用,盡可能地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3運行經費的管理
建立生命科學實驗平臺的目的在于為學校教師、研究生以及其他相關人員提供更為理想的研究條件,所以,儀器設備在使用收費方面不允許以盈利為目的,僅是為了保證實驗室正常運行的基本需要。大型儀器設備可嘗試有償服務模式,通過合理定價和有機分配,逐步對外開放該類設備,從而實現以機養機的良性循環[5]。具體而言,可通過下述途徑籌集運行經費(:1)做好宣傳工作,借助網站建設等做法來提升實驗室的知名度,逐步加大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程度,同時收取相應的測試服務費用(。2)實驗室根據人數多少向學院內不同課題組收取適宜數額的生命科學實驗平臺基礎使用費,從而有效彌補測試服務費普遍存在收費不足問題(。3)充分開發和利用實驗室當前具備的條件以及技術優勢,對外提供優質的實驗技術服務,并收取一定的實驗費,一部分用于儀器設備的維護,另一部分用于對實驗技術員的補貼,從而激發其工作熱情(。4)在確保實驗室能夠正常運行基礎上,盡可能地削減相關費用支出,與此同時,應積極利用廠商或商提供的售后服務承諾,從而有效節省維護費用。
4結語
我們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讓中醫學與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相結合,這樣就能為中醫學實現現代化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與契機。本文將從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出發,提出對中醫學發展的新的見解,并對這一見解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做出相應的探討。
2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
通過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生命科學技術能夠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他們之間已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生命科學技術成了中醫學發展的推動力。即使是這樣,我國中醫學的發展也要遭遇一個瓶頸期,因為很長時間以來,阻礙中醫學發展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為了保證我國中醫學的發展,我們必須在生命科學技術上找到一個發展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是我們發展中醫學的關鍵,那么這個突破口包含幾個方面的意思呢?我認為其一是,中醫中癥狀的科學解釋。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謂的辨證就是通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癥狀和體征,通過中醫學的思維,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診治的時候,我們要著眼于癥狀。因此,中醫學的癥狀理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所以中醫癥狀理論研究作為中醫學發展現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當然的。其二是,藥劑作用機理的研究。藥方和藥劑是中醫用于臨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藥房和藥劑本質就是闡明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揭示他隱藏的科學內涵,我們可以要對癥狀進行規范化的研究,并把對它的描述由定性變成定量。為了能做到這些,我們可以圍繞中醫學上望、聞、問、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獲得的資料,建立一個可以定量檢驗的數學模型,為癥狀的科學內涵的研究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按照這樣的說法,我們確定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是把癥狀作為機體的一種異常功能狀態,不應該奢望在解剖學上找到相對應的組織、器官,而應該在基因組、蛋白質組、細胞組等上尋找其具體的功能網絡。而且我們還要在闡釋具體功能網絡時,不僅要有反映患者癥狀和體征的研究,而且還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狀態與遺傳背影的相關信息。做到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闡釋癥狀的本質。
3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實施策略
通過上述我們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基本上就能得出中醫學現代化的實施策略。第一,我們要找出和完善一個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離中草藥里化學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們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術來建立一個中藥成分的代謝產物組,來科學地解釋中醫中中藥復方藥效的物質基礎,為日后的中醫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第二,我們還要找到和完善一個能夠適合中醫藥物的篩選方法?,F實中由于中草藥的成分比較復雜,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種成分發揮藥效,所以,用對西藥篩選的方法難以完成對中藥的篩選。我們需要從生命科學技術出發,找出一個從細胞、器官及整體水平上進行藥物篩選的方法。
4結語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在傳統光學顯微鏡的基礎上作了改進,具有除目鏡與物鏡之外的圖片放大功能,可以隨時采集和記錄檢測信號,觀察活細胞的結構及特定分子、離子的生物學變化。其選擇單色性較好的激光作為光源,從根本上消除了色差。物鏡的焦平面上加了一個帶孔擋板,阻擋了焦平面外的雜散光,進一步消除色差。樣品被分解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無數個點,激光束逐個掃描成像,進而組成整體的平面或立體圖像,計算機代替肉眼或照相機進行觀察或攝像,數字化的圖像在電腦中進一步處理,提高了圖像的清晰度。該儀器還使用了光電倍增管,將微弱的信號放大,大大提高了靈敏度。由于以上優點,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可以應用到幾乎所有有關細胞研究的領域。如原位鑒定細胞或組織內的生物大分子,觀察細胞或亞細胞的形態結構;無損傷實時檢測分析活細胞,并研究其形態和功能;在一個樣品上同時進行多重標記,實時觀察等。
2熒光探針
熒光探針在熒光成像技術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熒光探針需具備優良的光物理性質,以便于激發和檢測,且不與生物基質同時被激發,還要有較高的熒光量子產率和摩爾消光系數。熒光探針的溶解度要大,便于溶于緩沖液或細胞培養液中,且熱、光性質比較穩定,有特異性標記位點。熒光探針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進入細胞內。熒光探針大致分為兩類,包括化學類和生物類?;瘜W類包括有機染料、納米材料(金納米粒子、半導體量子點等)及金屬配合物等。生物類包括藻膽蛋白、分子燈標及基因編碼熒光蛋白等。熒光探針在化學、光學、生物學等領域應用廣泛,但是,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分子探針識別疾病分子水平上的獨特位點,故從分子水平上進行病理研究比較困難。
3熒光成像技術的應用
3.1蛋白質、金屬離子的檢測
生物體的生理狀態可以通過蛋白質表現出來,生命活動離不開各種酶的作用,而酶大多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故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在認識生命活動過程中至關重要。劉亭延等采用熒光成像技術構建了一種檢測人血清蛋白質的新方法。該方法以碳量子點為標記染料,以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出人血清蛋白,優化實驗條件,最終得到清晰的電泳圖。段相國等建立了一種HCVNS3/4A蛋白酶在小鼠體內瞬間表達的模型。金屬離子在生物學中起重要作用,金屬離子與熒光探針結合,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觀察細胞內金屬離子的變化。Michael等選用Indo-1為模板,合成了一系列檢測Ca2+的熒光探針,可用于確定活細胞定位置的Ca2+濃度。Sare等合成了Zn2+的熒光探針,并應用到細胞中Zn2+的檢測識別中。人們還建立了Mg、Cu、Hg、Cd等離子的檢測模型。熒光成像技術應用于蛋白質及細胞內金屬離子檢測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熒光探針不能通過細胞膜、成像過程對細胞造成損害、檢測方法不統一等,因此,建立統一、低損害的熒光成像檢測技術仍是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3.2腫瘤疾病的檢測和診斷
目前,腫瘤的臨床診斷主要依賴于顯微形態學觀察,從而在細胞層面上了解腫瘤細胞的類型與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檢測手段不斷進步。熒光成像技術以其操作方便、標記靶點多、靈敏度高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腫瘤跟蹤成像研究中,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價值。高苒等建立了一種小鼠腫瘤模型,利用熒光顯微鏡和活體熒光成像儀可直接從整體和細胞水平上觀察腫瘤,了解宿主與腫瘤間的作用。至今為止,人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但該技術應用于體內時需要考慮復雜的體內環境,動物組織會產生背景噪音,影響該技術的發展應用。
3.3藥物新劑型研究
為了提高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發展藥物新劑型尤為重要。熒光探針的不斷發展使熒光成像技術在這一領域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可用于對藥物運輸過程、細胞屏障跨越方式、藥物釋放過程等的觀測研究,它的迅速發展也大大促進了藥物新劑型研究的迅速發展。陳剛等研究了熒光探針經內耳給藥后的轉運通路,在熒光成像系統下追蹤了整個運輸過程。鐘華等構建了一種裝載抗癌藥物阿霉素的新型納米膠囊,采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實時跟蹤觀察藥物投遞釋放過程,為新劑型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平臺。目前,類似的研究雖然較多,但仍處于理論研究階段,諸如熒光探針毒性、生物體內相容性等問題還沒有解決,沒有合理的規范,難以規?;a。
4結論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