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6:25
序論:在您撰寫財政收支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落實“以獎代補”政策,確保財政收支平衡
1996年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后,貴州省財政廳對年終決算時實現當年財政收支平衡、不拖欠職工工資的縣實行獎補。“以獎代補”政策要求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增長,以1996年基數測算,每年要控制在3%以內,2007年調整為控制在0.8%。“以獎代補”由原來的保工資發放逐步發展為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的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天柱縣積極落實“以獎代補”政策,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增長,從1998年至2007年,長達10年的時間基本不招考與錄用財政供養人員。按“以獎代補”政策核算,2014年全縣財政供養人員為11093人,屬高度依賴上級轉移支付補助縣。
(二)穩步推進財政改革
一是完善省以下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理順省、州、縣三級政府間財稅分配關系,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規范、明晰的主體稅種分享體制,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營業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種按省、州、縣實行2∶2∶6比例分成,對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和契稅三個稅種實行州縣2∶8比例分成。堅持存量不動,增量調整,對縣級公共預算收入超2011年增量集中,2013年集中10%、2014年集中15%,2015年以后集中20%。州對營業稅和“二土一資”以2011年為基期年,實行基數上解。堅持增強省級統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職能,為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的實施提供財力保障。二是完善財政激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正面導向作用,調動全縣加快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的積極性。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三是啟動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從2013年8月1日起,對交通運輸及其他現代服務業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行主體稅種分享、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量上劃及州級2011年存量上繳州按2012年測算,改革上劃省州稅收導致全縣2013年財力減少7300萬元,以后年度財力也相應減少。
二、天柱縣財政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近年來
天柱縣財政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先天條件的制約,財政改革中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預算收支平衡難度大。隨著全縣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發展需求與財力保障的矛盾日益凸顯,民生支出不斷增加,剛性支出快速增長,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收支平衡的任務越來越繁重。二是國庫資金調度極度困難?!氨9べY、保機構運轉、保民生”的難度不斷增大。三是政府性債務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到期債務償還資金壓力增大,重點項目建設配套資金壓力越來越大,已成為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最大的困難。四是面臨加強財政資金監管、確保資金在“陽光”下安全有效運行的新課題,財政績效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五是財政收入增速逐步放緩,稅收收入比重較低,收入質量有待提高。
三、深化縣級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建立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財政轉移
支付和財源建設制度。一是建議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對邊遠地區貧困縣的民族轉移支付補助基數。當前,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補助主要是中央和省級財政按民族因素法分配數加上與上劃中央和省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掛鉤的分配數,2014年上劃中央和省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控制數為9000萬元。二是取消上劃中央和省級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掛鉤補助控制數,使邊遠地區貧困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直接補助到相應的民族地區,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財源建設。三是加大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加大縣級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加大對民族地區民族民貿企業、民族產品的項目、資金、政策等的扶持力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四是堅持以“支持工業園區建設,壯大支柱財源,支持專業市場建設,培育后續財源,支持現代農業建設,做強基礎財源”的新格局,打造縣域財源新根基。
(二)建立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
完善債務成本控制和償債機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地方建設性融資需求快速增長,為滿足地方資本性公共產品的融資需要,客觀上形成了地方政府性債務。截至2014年底,天柱縣及所屬16個鄉鎮政府性債務余額152878.17萬元,雖然比2013年底債務余額減少9595.6萬元,但縣級政府債務占財政支出比重仍較高,未來償債壓力較重,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將會影響全縣財政的良性運行與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采取制度約束與行政控制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選擇合理的舉債方式,限制舉債用途,保證償債資金來源,全面建立償債準備金制度,完善債務成本控制和償債機制。
(三)完善縣級財政管理綜合績效評價體系
1.縣鄉財政負擔沉重
在地方財政層面上,縣鄉財政作為國家財政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基層政府籌集資金、分配財力,保證基層政權運轉的重要職能,縣鄉兩級政府擔負著為占全國大多數的農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職責,包括一般行政管理、農村義務教育、社會福利、公共安全、支持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1999年以來,中國先后四次出臺政策上調了干部職工工資,同時按照政策規定,農業、科技、教育支出要求按超出同期財政增長比例增加,使縣鄉財政中農業、科技、教育支出基數越滾越大。此外,雖然大多數的三農支出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的,且近幾年國家財政用于三農資金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地方財政仍然需要配套負擔了支農支出中的大部分份額,其中在很多支出項目中,地方的負擔比例要高于中央,這也客觀上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
2.縣鄉財政自有財力不足
縣鄉財政來源單一,第一產業農業的比重較大,在實行稅費改革后全國許多縣鄉明顯感覺到財政收入緊張。目前中國許多縣域經濟缺少充滿活力、市場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民營經濟比重低,經濟增長緩慢,經濟總量小,財政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縣鄉財政收入總量必然減少。在鄉(鎮)財政收入中農業稅收入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越是財政困難的地方,農業稅占的比重越大。在中國取消農業稅和除煙葉以外的契稅后,縣鄉的財政收入情況更加緊張。大部分鄉鎮的財政收入只有幾十萬,乃至十幾萬,主要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過日子。
3.縣鄉財政收入比重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減少
1994年以來,省級財政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總額的比重由17.1%提高到2005年的24.8%,平均每年提高0.63個百分點;縣鄉財政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則由1994年的41.8%下降到2005年的38.6%,平均每年下降0.27個百分點。
二、縣鄉財政收支困難的成因分析
通過上述對中國縣鄉財政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縣鄉財政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困難和問題,尤其是隨著農村稅費改革進程的加快和農業稅的取消,縣鄉財政運行的很多困難和問題全面表現出來??h鄉財政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
1.縣鄉經濟基礎薄弱
中國縣鄉財政困難的根本原因是縣域經濟發展緩慢,造成縣鄉財政實力不強,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表現尤為突出:一是工業支撐不強。中國縣鄉缺少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稅收貢獻多的工業企業;二是農業基礎不穩。中國縣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產業結構調整慢,綠色、優質、高效的農業規模小,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農民增收的步伐緩慢;三是三產結構不優。低層次的傳統產業占據中國縣域經濟的基礎地位,占當地GDP的比重相對較大,特別是房地產、信息、現代物流、旅游、金融、保險、教育、中介咨詢、社會服務等新興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對縣鄉財政的貢獻作用很弱。
2.縣鄉政府財權和事權不匹配
分稅制改革后,財權層層上收,事權級級下放,縣鄉基層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對稱,導致了縣鄉基層財政在政策變革中的弱勢地位。在現行財政體制下,縣鄉基層政府的事權劃分不合理,承擔了許多應該由上級政府承擔的職責。財力層層向上集中,職能和支出責任卻不斷下放,而且下放的通常是剛性強、支出大的事項,還經常出現上面出政策、下面出資金的增支減收情況,使地方支出責任加大。
3.上級政府對縣鄉的轉移支付制度不規范
轉移支付制度不規范具體表現為:一是轉移支付資金結構不合理。建立在基數法的基礎上的稅收返還和體制補助客觀上仍然延續并擴大了既得利益格局,沒有起到均衡各地區人均財政支出差距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均等化效果,反而擴大了相對差距,使得財政困難的縣鄉長期處于不利地位。二是轉移支付制度不合理?,F行的轉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將轉移支付資金經過省政府、市政府的渠道撥付給縣鄉基層政府,撥付資金鏈條的加長,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率,對轉移支付資金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
三、提高縣鄉財政收支能力的政策建議
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是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認真研究和著力解決的問題?!翱たh治,天下安”,這關系到國家財政的振興和國家政權的穩定,關系到經濟能否持續快速發展,關系到小康社會能否如期實現。
1.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財源建設,增加財政收入
經濟決定財政,解決中國縣鄉財政困難的根本途徑在于發展縣域經濟,壯大財源。首先,把三農工作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著眼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各級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優化種植業結構,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其次,重點發展鄉鎮企業,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尤其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依托資源優勢,壯大主導產業,實施項目牽動,擴大縣域經濟總量;第三,搞好招商引資,加快經濟外向化。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快推進外向型經濟發展,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最后,要抓住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機會發展第三產業,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力,搞活農村市場。
2.提高縣鄉財政收支質量
(1)強化收入征管。認真貫徹執行《稅收征管法》,收入征管要體現公平稅負,鼓勵競爭和應收盡收的原則,嚴格依法辦事,堅持依法征管,既嚴厲打擊偷、逃、騙稅行為,杜絕“跑、冒、滴、漏”,確保應收盡收。
(2)加強支出預算管理。要實行部門預算,提高預算的透明度;要實行綜合預算,提高預算的完整性;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的監管,把預算內資金和預算外資金都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捆起來統一使用,增強財政預算的統一性;要實行零基預算,提高預算的準確性;要實行國庫單一賬戶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3)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政府采購應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共利益,力爭做到競爭、擇優、公正;要逐步拓寬政府采購范圍,包括使用財政資金購買、租用、委托或雇傭等方式獲取的貨物、工程或服務;要切實搞好政府的采購招標工作,注重把競爭機制引入招標中。
(4)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財政投資要逐步退出一般競爭性投資項目,集中財力支持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以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調整經濟結構中的重要作用。
3.改革完善財政體制,規范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轉移支付
一是根據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和層次,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事權,科學界定縣鄉政府的職能定位,逐步改變縣鄉政府過多地承擔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現狀(陳榮佳,2007)。進一步加大中央和省一級的財政投入,相應減輕地方政府的支出負擔,提高農村基本公共產品財力的均等化程度;二是明確縣鄉兩級政府的事權。對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建設、水利建設等事權,原則上應按受益范圍確定管理對象,跨鄉鎮項目事權主要劃歸縣管理,鄉鎮范圍內項目事權主要劃歸鄉鎮管理;三是完善轉移支付辦法,規范轉移支付行為,盡量減少轉移支付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增強透明度,體現政策導向,合并一些具有一般性轉移支付性質的補助項目,提高具有均等化作用的轉移支付比重,清理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改革現行專項補助辦法,實事求是地確定和降低財政困難縣鄉的配套資金比例,甚至免除地方配套。
4.推行“省直管縣”體制改革。通過減少財政管理層次,省級財政可以將收支劃分、體制補助基數、稅收返還、轉移支付、資金調度、專項資金補助等工作直接部署到縣,方便從源頭上加強對縣級財政的指導、管理和監督,促進縣級財政科學、合理地安排預算,調動縣鄉財政組織收入的積極性,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有力地促進縣鄉加快自身發展。此外,在縣鄉政府層面,大力推行和完善“鄉財鄉用縣管”改革。
5.實施控編減員增效
加強縣鄉政府的人事編制管理,建立規范的管理辦法。要繼續有效地精簡機構,減少縣鄉財政供養人員。對一些職能弱化、重疊設置的縣鄉部門和機構要進行撤并,對一些從事經營性和競爭性行業的部門單位要使之盡快與縣鄉財政脫鉤。要利用各種途徑和有效載體分流縣鄉在職機關干部職工,盡量減少財政供養人口,對超編人員,縣鄉政府可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辦法,堅決防止反彈。
參考文獻:
[1]陳榮佳.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促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07,(5).
[2]丁學東,苑廣睿.完善財政政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財政研究,2006,(1).
[3]胡鞍鋼,魏星.財政發展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挑戰與策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7,(5).
[4]劉樂山,何煉成.取消農業稅后的縣鄉財政困難問題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05,(3).
[5]呂煒.構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財政保障機制[J].財貿經濟,2006,(3).
[6]溫鐵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理論參考,2006,(1).
一、財政改革與國企改革呈高度的正相關性
與其他經濟成分相比,公共財政與公有經濟尤其是與國有經濟有著一種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財政一方面要承擔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沉重負擔,另一方面又要適應政府職能的轉變,滿足不斷增長的必不可少的公共需要。這些特點表明,公共財政框架的建立與政府職能的轉化和國有企業的改革是息息相關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今后一定時期,國有經濟將仍然是我國公共財政預算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下,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二)從政府彌補市場失效的角度看,公共財政的建立不能排除國有企業的存在。根據公共產品的特征,可以把公共產品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純公共產品,如國防、外交、貨幣發行、空間技術等;一類是準公共產品,如交通、通訊、能源、城市公共服務等。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類是直接生產,一種是向社會其他生產部門采購。一般來講,純公共產品和自然壟斷性很強的準公共產品一般由政府以直接生產的方式提供,而政府直接生產就必然依托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具有“公共企業”的特殊功能。而政府向社會其他生產部門采購時,對象也可能是國有企業。所以,無論政府采取什么形式,都不排除國有企業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三)政府在調節和干預經濟時,為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原則,必然會進入一些壟斷性行業。政府干預壟斷性行業的主要方法有,由政府直接經營或者制定嚴格的經濟措施限制這些行業的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以保護市場競爭,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從世界各國來看,有相當多的壟斷性行業是由國有企業直接經營的。
在我國傳統的計劃體制中,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國有企業。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公有制經濟規模比重逐年降低,但是在財政收入來源中,公有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的成分比重一直居高不下。1995年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國有經濟的比重下降為33.95%,但提供的財政收入比重卻占71.15%。在傳統體制當中,國家的某些目標和職能需要通過國有企業來實現,國有企業除了以利潤和稅收向國家提供財政收入外,還擔負著充分就業及向職工提供福利等政府宏觀經濟目標,因此,“企業辦社會”的結果是企業效率低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日益突出的問題不僅制約了國有企業的經濟績效,而且減少了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再加上稅收監管的不力,預算外收入擠壓預算內的收入以及財政支出的不斷膨脹,造成90年代以來,國家連年出現財政赤字,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
財政壓力的最終緩解有賴于多項重大的改革措施:國企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政府行政改革的同步推進。同時,財政改革的推進即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和公共財政職能的履行,將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因此,國企改革和財政改革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規范的、完善的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對于推進國企改革具有重大意義。首先,新型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為國企卸下沉重的財政負擔和社會負擔,使國有企業在改革中輕裝上陣。其次,新型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能夠為國有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國有企業以一種嶄新的姿態面對改革。再次,新型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為國企改革帶來了各種新的實踐方式,使國有企業真正能夠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改革。最后,新型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為國企改革創造了穩定的宏觀經濟、社會環境,提供了巨大的財政支持,降低了國企改革的社會成本,減少了國企改革的后顧之憂。總之,新型的、規范的、完善的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將為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開拓空間。
二、從公共財政收入角度看國企改革
1.發展非國有經濟的第三產業,擺脫財政和就業對國有企業的依賴,為國有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新型公共財政收入制度的建立,可以擺脫那種以國家所有權為基礎的財稅體系,改變國家財政收入對國有企業的嚴重依賴。重構公共財政收入制度的思路之一,就是根據變化了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等經濟結構狀況,拓寬理財思路,調整有關財稅政策,提高非國有經濟和第三產業的財政貢獻率。
(1)發展非國有經濟,擺脫財政和就業對國有企業的依賴。非國有經濟的崛起使國企改革遇到了極佳的機會。隨著非國有經濟在中國經濟中比重的迅速上升,其產值和財政上繳的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成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源泉,給了國家財政新的支援。困擾國有企業的冗員問題,隨著非國有經濟的崛起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非國有企業以它驚人的包容能力為數以千計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相對于國有企業在提高就業方面的作用在逐步提高。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拓寬財政稅基。從財政收入來源的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的財政收入對工業這個國有企業密集分布的產業依賴性很大,約占50%。而信息、房地產、證券、金融、娛樂、中介等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長,利潤率高,但財政貢獻率卻很低。因此,提高第三產業新興部門的財政貢獻率,對減輕國有企業財政負擔,拓寬財政稅基、增加財政收入意義重大。
(3)公平各所有制企業間稅賦,為國有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各類企業間的公平稅賦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企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國目前國有企業稅賦較重,非國有企業稅賦較輕,難以形成公平有效的競爭,這樣就扼殺了國有企業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因此,建立各類企業間的公平稅賦意義重大。此外,還應盡量減少針對非國有經濟新興產業的優惠政策、稅收減免政策。過多的優惠政策、稅收減免政策,一方面意味著國家財政收入的流失,另一方面反映了行政手段對市場活動的干預,使沒有獲得稅收減免優惠政策的國有企業更加感到不公平。
2.清費立稅,減輕國有企業稅外負擔。國有企業除了預算內各項利稅的上繳外,還要負擔沉重的各項預算外非稅收入,包括基金、收費和攤派等,形成了稅費并重,甚至費稅倒掛的現象。沉重的稅外負擔吞噬了企業的利潤,削弱了企業的活力,阻礙了國有企業的發展。而且由于這部分資金長期游離于預算之外,脫離了政府的監管和控制,擾亂了我國財政秩序。經過改革,規范、完善的公共財政收入制度的建立,將減輕國有企業沉重的財政負擔。
3.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開征社會保險稅,推進國企改革。與西方的個人所得稅相比,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引起的收入再分配規模較小,涉及面較窄,沒有起到將國民收入應有份額從社會富裕階層向貧窮階層轉移的作用。為此,應進一步深化改革,主要是在技術上加以完善和加強征管,使其能夠實現其調節社會收入,為社會保障提供財力支持的職能。為了使國企改革到位,就必須建立起相應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及開征社會保險稅。這樣,個人所得稅側重調劑社會成員之間的個人收入不平,社會保險稅側重調劑社會成員之間社會福利水平,防止個人在收入及福利方面的過分懸殊,為國企改革的深入進行創造穩定的環境,盡量減少國企改革引起的一部分社會成員的不滿。
三、從公共財政支出角度看國企改革
1.財政從生產領域走出來,從經營性和競爭性領域走出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財政,否定了財政以國家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參與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的運行方式,要求財政尊重和維護國有企業生產經營自,切實維護國有企業理財自,財政不再承擔彌補企業虧損的責任,擺脫國有企業對財政補貼的依賴性,迫使其提高自主經營意識,增強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真正做到財政和企業分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財政,還要求財政從市場配置資源的經營性和競爭性領域退出來。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資本經營由企業自主解決,財政將致力于“市場失靈”問題的解決,側重宏觀調控。
2.增加對科研、教育等公共物品的提供,為國企改革注入活力。我國目前正處于轉軌時期,財政支出還遠遠不能滿足對公共物品的需求,使得公共財政的職能未能充分發揮。公共物品中的行政、公安、國防、公共衛生等的供給,是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每一個企業正常所需生產經營的宏觀環境。而科研、教育雖然不是純公共物品,但卻具有極大的溢出效應,所以應該成為新型公共財政支出體制中的側重點。增加對科研、教育的投入,加快人才培養,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查以推進企業技術創新,使國有企業能夠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專業,促進產品升級換代。這些都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為國有企業的進一步改革創造了條件。
3.增加公共財政的轉移性支出,為國企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失業問題的解決。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職工面臨下崗。失業問題已成為人們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事關整個社會的穩定。新型公共財政支出制度的建立,要求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創辦再就業工程,開展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盡量促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使失業職工盡快成為勞動力市場“空缺”的合適人選。
(2)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公共財政支出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就是增加財政轉移性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與西方的社會保障制度相比有明顯的差距。西方政府社會保障制度和個人所得稅相配合,是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收入和社會福利再分配,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水準和消費需要,緩和了社會矛盾,充當了宏觀經濟的“自動穩定器”。我國以往的社會保障對城市人口的福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對那些真正需要“濟貧”的貧困人口并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社會保障性支出在發達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重為30%~50%,在發展中國家占20%左右,但在我國還不到2%。因此,必須將社會保障納入財政支出規劃,建立和完善與國企改革各項措施相配套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為國企改革創造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國家介入社會保障有助于減輕國企作為社會保障的支付主體帶來的沉重負擔,彌補企業作為主體所造成的效率損失,使財政成為社會保障的堅強后盾。
一、財政改革與國企改革呈高度的正相關性
與其他經濟成分相比,公共財政與公有經濟尤其是與國有經濟有著一種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財政一方面要承擔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沉重負擔,另一方面又要適應政府職能的轉變,滿足不斷增長的必不可少的公共需要。這些特點表明,公共財政框架的建立與政府職能的轉化和國有企業的改革是息息相關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今后一定時期,國有經濟將仍然是我國公共財政預算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下,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二)從政府彌補市場失效的角度看,公共財政的建立不能排除國有企業的存在。根據公共產品的特征,可以把公共產品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純公共產品,如國防、外交、貨幣發行、空間技術等;一類是準公共產品,如交通、通訊、能源、城市公共服務等。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類是直接生產,一種是向社會其他生產部門采購。一般來講,純公共產品和自然壟斷性很強的準公共產品一般由政府以直接生產的方式提供,而政府直接生產就必然依托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具有“公共企業”的特殊功能。而政府向社會其他生產部門采購時,對象也可能是國有企業。所以,無論政府采取什么形式,都不排除國有企業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三)政府在調節和干預經濟時,為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原則,必然會進入一些壟斷性行業。政府干預壟斷性行業的主要方法有,由政府直接經營或者制定嚴格的經濟措施限制這些行業的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以保護市場競爭,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從世界各國來看,有相當多的壟斷性行業是由國有企業直接經營的。
在我國傳統的計劃體制中,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國有企業。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公有制經濟規模比重逐年降低,但是在財政收入來源中,公有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的成分比重一直居高不下。1995年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國有經濟的比重下降為33.95%,但提供的財政收入比重卻占71.15%。在傳統體制當中,國家的某些目標和職能需要通過國有企業來實現,國有企業除了以利潤和稅收向國家提供財政收入外,還擔負著充分就業及向職工提供福利等政府宏觀經濟目標,因此,“企業辦社會”的結果是企業效率低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日益突出的問題不僅制約了國有企業的經濟績效,而且減少了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再加上稅收監管的不力,預算外收入擠壓預算內的收入以及財政支出的不斷膨脹,造成90年代以來,國家連年出現財政赤字,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
財政壓力的最終緩解有賴于多項重大的改革措施:國企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政府行政改革的同步推進。同時,財政改革的推進即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和公共財政職能的履行,將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因此,國企改革和財政改革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規范的、完善的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對于推進國企改革具有重大意義。首先,新型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為國企卸下沉重的財政負擔和社會負擔,使國有企業在改革中輕裝上陣。其次,新型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能夠為國有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國有企業以一種嶄新的姿態面對改革。再次,新型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為國企改革帶來了各種新的實踐方式,使國有企業真正能夠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改革。最后,新型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為國企改革創造了穩定的宏觀經濟、社會環境,提供了巨大的財政支持,降低了國企改革的社會成本,減少了國企改革的后顧之憂??傊滦偷?、規范的、完善的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將為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開拓空間。
二、從公共財政收入角度看國企改革
1.發展非國有經濟的第三產業,擺脫財政和就業對國有企業的依賴,為國有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新型公共財政收入制度的建立,可以擺脫那種以國家所有權為基礎的財稅體系,改變國家財政收入對國有企業的嚴重依賴。重構公共財政收入制度的思路之一,就是根據變化了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等經濟結構狀況,拓寬理財思路,調整有關財稅政策,提高非國有經濟和第三產業的財政貢獻率。
(1)發展非國有經濟,擺脫財政和就業對國有企業的依賴。非國有經濟的崛起使國企改革遇到了極佳的機會。隨著非國有經濟在中國經濟中比重的迅速上升,其產值和財政上繳的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成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源泉,給了國家財政新的支援。困擾國有企業的冗員問題,隨著非國有經濟的崛起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非國有企業以它驚人的包容能力為數以千計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相對于國有企業在提高就業方面的作用在逐步提高。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拓寬財政稅基。從財政收入來源的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的財政收入對工業這個國有企業密集分布的產業依賴性很大,約占50%。而信息、房地產、證券、金融、娛樂、中介等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長,利潤率高,但財政貢獻率卻很低。因此,提高第三產業新興部門的財政貢獻率,對減輕國有企業財政負擔,拓寬財政稅基、增加財政收入意義重大。
(3)公平各所有制企業間稅賦,為國有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各類企業間的公平稅賦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企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國目前國有企業稅賦較重,非國有企業稅賦較輕,難以形成公平有效的競爭,這樣就扼殺了國有企業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因此,建立各類企業間的公平稅賦意義重大。此外,還應盡量減少針對非國有經濟新興產業的優惠政策、稅收減免政策。過多的優惠政策、稅收減免政策,一方面意味著國家財政收入的流失,另一方面反映了行政手段對市場活動的干預,使沒有獲得稅收減免優惠政策的國有企業更加感到不公平。
2.清費立稅,減輕國有企業稅外負擔。國有企業除了預算內各項利稅的上繳外,還要負擔沉重的各項預算外非稅收入,包括基金、收費和攤派等,形成了稅費并重,甚至費稅倒掛的現象。沉重的稅外負擔吞噬了企業的利潤,削弱了企業的活力,阻礙了國有企業的發展。而且由于這部分資金長期游離于預算之外,脫離了政府的監管和控制,擾亂了我國財政秩序。經過改革,規范、完善的公共財政收入制度的建立,將減輕國有企業沉重的財政負擔。
3.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開征社會保險稅,推進國企改革。與西方的個人所得稅相比,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引起的收入再分配規模較小,涉及面較窄,沒有起到將國民收入應有份額從社會富裕階層向貧窮階層轉移的作用。為此,應進一步深化改革,主要是在技術上加以完善和加強征管,使其能夠實現其調節社會收入,為社會保障提供財力支持的職能。為了使國企改革到位,就必須建立起相應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及開征社會保險稅。這樣,個人所得稅側重調劑社會成員之間的個人收入不平,社會保險稅側重調劑社會成員之間社會福利水平,防止個人在收入及福利方面的過分懸殊,為國企改革的深入進行創造穩定的環境,盡量減少國企改革引起的一部分社會成員的不滿。
三、從公共財政支出角度看國企改革
1.財政從生產領域走出來,從經營性和競爭性領域走出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財政,否定了財政以國家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參與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的運行方式,要求財政尊重和維護國有企業生產經營自,切實維護國有企業理財自,財政不再承擔彌補企業虧損的責任,擺脫國有企業對財政補貼的依賴性,迫使其提高自主經營意識,增強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真正做到財政和企業分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財政,還要求財政從市場配置資源的經營性和競爭性領域退出來。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資本經營由企業自主解決,財政將致力于“市場失靈”問題的解決,側重宏觀調控。
2.增加對科研、教育等公共物品的提供,為國企改革注入活力。我國目前正處于轉軌時期,財政支出還遠遠不能滿足對公共物品的需求,使得公共財政的職能未能充分發揮。公共物品中的行政、公安、國防、公共衛生等的供給,是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每一個企業正常所需生產經營的宏觀環境。而科研、教育雖然不是純公共物品,但卻具有極大的溢出效應,所以應該成為新型公共財政支出體制中的側重點。增加對科研、教育的投入,加快人才培養,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查以推進企業技術創新,使國有企業能夠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專業,促進產品升級換代。這些都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為國有企業的進一步改革創造了條件。
3.增加公共財政的轉移性支出,為國企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失業問題的解決。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職工面臨下崗。失業問題已成為人們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事關整個社會的穩定。新型公共財政支出制度的建立,要求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創辦再就業工程,開展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盡量促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使失業職工盡快成為勞動力市場“空缺”的合適人選。
(2)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公共財政支出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就是增加財政轉移性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與西方的社會保障制度相比有明顯的差距。西方政府社會保障制度和個人所得稅相配合,是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收入和社會福利再分配,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水準和消費需要,緩和了社會矛盾,充當了宏觀經濟的“自動穩定器”。我國以往的社會保障對城市人口的福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對那些真正需要“濟貧”的貧困人口并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社會保障性支出在發達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重為30%~50%,在發展中國家占20%左右,但在我國還不到2%。因此,必須將社會保障納入財政支出規劃,建立和完善與國企改革各項措施相配套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為國企改革創造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國家介入社會保障有助于減輕國企作為社會保障的支付主體帶來的沉重負擔,彌補企業作為主體所造成的效率損失,使財政成為社會保障的堅強后盾。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將屬于政府公共管理機構和事業型企業的一般預算收支、基金預算收支、債務預算收支、預算外收支和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納入統一的分類體系,并按統一的標準進行分類,設置了收入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它全面、規范地反映了政府各項收入的來源,清晰、直觀地反映了政府各項支出的去向,使預算管理范圍進一步完整。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改變了原按經費性質進行分類的辦法,按照政府職能進行設置,將政府部門為完成某項政府職能所進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集中在同一功能科目全面反映,形成一個完整的支出概念,如“教育”類下反映的不僅僅是原來教育事業費支出,而且還要反映在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用、行政管理費、教育費附加以及各項基金支出等支出科目中的教育支出,使政府的支出預算更加透明、更加清晰,有利于解決“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的問題。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為體現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日益加強的需要,將新的政府收支科目體系與部門分類編碼和基本支出預算、項目支出預算相配合,對任何一項財政收支進行了“多維”定位。它清楚地說明政府的錢是怎么來的,用在哪些方面,怎么用的,為預算管理和財政監督等提供全面、真實、準確的經濟信息,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從而進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要求全面、規范、明細地反映政府各項收入來源,清晰、準確反映政府職能活動的支出總量、結構與方向,明確反映政府各項支出的具體用途,為推動預算管理向“公正、公平、公開”方向不斷邁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過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將進一步促進部門預算、綜合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等方面改革的深化和績效預算的推行。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要求政府收支預算的編制和執行,必須對每一個部門、每一筆經費都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細化,如果沒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預算的編制就無法實現部門、功能分類、經濟分類的“三維”定位,也無法與預算的執行有機地銜接起來。因此,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不僅能使財政部門信息化運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而且也進一步推動了預算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按照財政部的總體布置,2006年上半年的重點工作是預算數據的轉換,這是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為了確保預算數據轉換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市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完成了動員部署、學習培訓、技術支撐和數據轉換。但在實際的預算數據轉換過程中,也碰到一些現行的預算方式與新的政府收支科目銜接所存在的問題,首先,項目預算編制較粗,給項目支出預算的合理拆分帶來了難度。其次,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設置,項目支出中可以反映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和對個人和家庭補助等內容,這就造成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之間的脫節,同時也為準確界定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帶來難度。再次,預算執行數據存在分月數據和年終結余資金無法實現一一對應,以及法定支出口徑,轉移支付難以確定等問題,給預算執行數據的轉換與準確帶來一定的難度。
針對2006年預算數據轉換過程中存在或發現的問題,筆者認為必須進一步改進我市預算管理工作水平,不斷適應改革的需要,才能確保2007年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工作在我市順利開展。
1.加強項目支出預算的管理
我市為了規范和加強市級行政事業單位項目支出預算管理,于2003年印發了《杭州市級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項目支出預算管理的原則和程序,提出了項目庫建設的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得到真正地應用,對項目建設的前期審查不夠。因此,為了適應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需要,我市在項目預算管理方面,一方面需進一步加強對項目前期審查工作,深化項目可行性研究的論證,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項目信息的管理系統,通過現代化手段實現對項目進行滾動管理。
2.統一政府資金預算的編制
我市的政府資金預算是按照部門預算和專項資金計劃兩個序列進行編制,但兩者所采用的編制方法和要求是不同的。其中部門預算利用財政部“e財”軟件進行編制,按照“二上二下”的程序進行。而專項資金計劃則是由各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方法進行編制,與部門預算無法實現同步。2007年要實現按新舊兩套科目進行預算編制,多維反映項目支出預算,必須統一預算編制的方法。為此,我市可從統一編制軟件入手,逐步規范專項資金的編制??紤]到“e財”預算編制軟件已使用多年,各單位的財務人員已比較熟悉,2007年專項資金計劃可采用“e財”編制軟件進行編制。
3.積極開展定額標準的調研
按照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要求,對預算的編制標準進行調整刻不容緩。但考慮到目前我市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等配套制度尚不完善,項目經費中列支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的現象仍然存在、定額的修訂工作可能會帶來新的一輪爭基數、定額系數等問題,我們將積極地開展調研工作,在收集和掌握一定的資料的基礎上,爭取在編制2008年預算時再行出臺定額修訂和完善方案。新的預算編制定額標準,建議可采用兩種辦法進行確定:第一種辦法是將一般公用經費和經常性業務費兩個定額進行合并,通過調整系數的方法來確定;第二種辦法是對一般公用經費和經常性業務費定額和系數進行重新核定,可以考慮把大宗印刷費、專項會議費列入定額標準,或者將辦公費、印刷費、水電費單列定額等。
4.探索轉移支付預算的編制
專項轉移支付包括中央、省對我市的專項轉移支付和我市對區、縣(市)的專項轉移支付。在無法確定上級的專項轉移支付數額的情況下,可以在年初通過編制轉移支付預算的辦法,明確市對區、縣(市)的專項轉移支付金額。
5.設置經濟分類科目備查賬
這次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中,對于會計制度的調整是遵循“適應改革、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只解決現行制度與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不適應的問題,因此《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只對收、支、余三類會計科目中部分會計科目的明細賬設置進行了適當調整,支出科目只是對支出功能分類科目進行核算,對支出的經濟分類沒有要求。但是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要求,我市在編制2007年預算時,分別按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進行編制。行政事業單位也按照《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核算要求,分別按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進行核算。因此,這一方面造成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不銜接,同時也造成預算執行的年度中間,無法反映支出按經濟分類的內容。建議財政總預算會計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在財政部沒有對《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進行修改前,設置支出經濟分類科目的明細備查賬。這雖然會增加總預算會計的工作量,但為今后建立較為完備的公共賬戶管理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預算體制要想從根本上完善財政體制改革,就必須要選擇完善預算體制改革,而要完善預算體制的改革,最關鍵的一個方向就是加強對預算的監管力度。通過實現單一賬戶與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方法,才能從根本上加強效率建設,完善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加大規范力度。國有資本預算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指標,從這方面促進預算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將預算體制上升到一個更加良好的平臺,對社會主義稅收制度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稅制轉型實現稅制轉型主要通過四個方面體現。首先,要想不斷規范中央與地方政府,增強管理財務的主動性,加強管理各級政府的財務分配,發揮主要的財政職能,就需要采取建立分稅制度的辦法。其次,通過采取抬高補助額等舉措來完善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緩解了部分地區被迫增長經濟卻又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持去促進其持續發展經濟。此外,統一所得稅制度,將所有的企業按規則展開公平競爭,可以平衡各種資源的最優配置。最后,把增值稅作為主體,將消費稅與營業稅作為補充,建立新型的流轉稅制度,將計劃經濟稅制轉變為市場經濟稅制,一方面增加了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又能確保我國稅收制度的正常實施。
二、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1.財政稅收制度存在不足我國當前的財政稅收體制仍然留有局限性,使得財政不能均勻分配,影響了宏觀調控,主要原因第一是由于財政收支沒有合理分配,呈過度集中的態勢,第二是由于非稅收收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歸納在政府的財政收入管理體系之內,第三是由于某些重要的稅種不在征收稅負的范圍之內。
2.預算體制改革存在不足如今國內所施行的財政預算制度由于涵蓋范圍面窄且地方政府預算體制不夠先進,導致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問題。這樣的預算體制實在是不適合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也與整體發展規劃格格不入。同時沒有嚴格的監管部門對財政預算進行規范的監督指導,使得某些實際問題沒有得到進展。
3.財務管理存在不足在不斷深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通過采取精簡結構、精簡人員的方法來節約成本,這樣的做法缺失了部分甚至全部專業的管理財政稅收的人員,讓財政稅收在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大的漏洞,不能積極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此外,正處于轉型期的財政管理隊伍難免出現能力參差不齊的人員,容易發生事故,不能有效地管理財政稅收工作。
4.轉移支付存在不足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可以通過中央的財政支出來調節差異。由于各地區轉移支付類型的選擇重點不同,以及缺乏監管部門強有力的監督,在轉移支付中就容易出現官員腐敗或者效率低下等不良現象,會增大不同地區的收益差別,不利于國內經濟社會的穩定。
三、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創新性建議
1.建立財政管理體系要想建立既高效又精簡的財政管理體系,首先應該逐漸實現征收稅收機構的統一化,此外建立省、市、縣甚至鄉鎮的財政管理機制,然后建立地方政府的債務解決辦法。這樣的上下一體化管理同時配以嚴格的監管力度,能夠以很高效地的工作效率進行財政管理工作,最終達到規范化。
2.建立健全預算管理體系擴大預算涵蓋范圍的同時健全包括經常性、資本性等預算的復式預算體系,最大程度地將財政收支加入到預算管理的范圍之中,從而達到大范圍多元化的預算管理,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
3.建立合理的轉移支付體系建立健全轉移支付體系,就要將一般性轉移支付與專項轉移支付相整合,首先增加前者作為支付手段的比例,將后者作為補充相結合,合理安排二者的結構比值。其次,將資金分配公開化、透明化,對轉移支付支配辦法進行改革。
4.建立健全稅收制度稅收制度的設立應該以促進科學平衡發展為基本目標,建立公平的稅收結構,合理調控宏觀稅負水平。首先不應給納稅人造成太重的負擔,確立適中的稅負水平,而在減輕納稅人稅外負擔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提升。此外,可根據我國具體情況改變稅收結構,將營業稅或物業稅作為主要稅種,同樣也可以重置直接稅與間接稅兩者的比重,也可以選擇及時加收環境稅來合理分配資源。
5.建立健全財政體制財政體制的建立應該緊密結合我國的具體實情與發展需求,統籌兼顧,最大可能地實現財政收入與支出的穩定與平衡。要做到這樣就應該讓中央政府將部分實際權力下移至地方政府,使得地方政府能自主行使部分權力,此外在中央財政收入穩定的基礎上將其余地方政府合理分配,然后在二者財政支出比率保持合理穩定的前提下,讓中央對部分支出直接管理,緩解地方壓力。
四、總結
摘要:本文介紹了礦區服務系統資金收支兩條線的管理現狀,闡明了目前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資金;收支;兩條線
“收支兩條線”是政府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管理,實施財政監督的一種有效管理模式,主要指具有收費職能的部門或單位,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應收取的行政事業費(基金)按規定由執收機構(代收銀行或有關單位)收取并全額上繳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部門和單位的人員經費、共用經費和所屬的特殊經費等由財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納入本級綜合財政預算統籌安排。目前,許多企業特別是集團性企業大多采用“收支兩條線”原理實施對企業資金的集中管理,礦區服務事業部便是其中之一。
一、資金收支兩條線的優點
通過實施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有利于建立高效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系統,可以使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是實現資金集中管理,加強內部控制的有效手段。
(一)實施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可以在資金管理與礦區服務系統的長期和短期戰略目標相適應的前提下統籌兼顧
實施資金收發兩條線管理,可以協調好礦區服務系統各單位的收入與支出、籌資、投資等各項經濟活動,加速資金周轉,降低資金成本,有利于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
(二)實施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可為實施全面預算管理鋪平道路
由于資金集中管理、統一支付。各單位的所有收支活動都由事業部根據預算進行嚴格的審核和控制,使得預算管理的重要性得以體現,有效性得以發揮。從而保證了企業整體經營目標的實現。
(三)實施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有利于建立新型的財務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體系
目前,現代企業管理理論都認為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核心,而現金管理又在財務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礦區服務系統可以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為平臺和切入點,構建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系統,提升財務管理水平。
(四)實施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可以有效規避財務風險
通過分設收入和支出賬戶以及對與收入現金對應的應收賬款進行動態管理,將資產運行和資本運營有效結合,可以規避“小金庫”和“賬外賬”發生的風險。
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引入資金收支兩條線這一新的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其實現的方式。
二、礦區服務系統資金收支兩條線的實施情況
礦區服務系統結合礦區業務的實際情況,通過建立健全制度、規范流程、優化賬戶、科學規范運作,使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模式
礦區服務系統目前的資金管理模式是集團公司層面的“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收入、支出分別開設一個銀行總賬戶,即收入總賬戶和支出總賬戶。收入總賬戶下設收入分賬戶;支出總賬戶下設支出分賬戶。收入賬戶采取零余額管理模式;支出賬戶采取透支與預算撥款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1收入賬戶采取零余額管理模式
開戶銀行周一至周五16:00將各單位的收入分賬戶資金全部上劃到事業部收入總賬戶,16:30將事業部收入總賬戶的資金全部上劃到集團公司礦區服務總賬戶。上劃后事業部及各單位的收入賬戶余額為零。
2支出賬戶采取透支與預算撥款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事業部支出總賬戶實行透支管理模式。事業部每周四向集團公司上報次周的資金計劃,集團公司每周五將事業部上報的資金計劃提交給指定銀行,指定銀行以此額度控制事業部次周支出總賬戶的透支額度。每個營業日,支出總賬戶的對外支付由銀行在額度之內保證對外支付。每個營業日終了,由銀行根據支出總賬戶當日的發生額補平支出,清算后支出總賬戶余額為零。在透支管理模式下,每個營業日開始和終了時,支出總賬戶資金余額均為零。
3拓展網上銀行功能
為確保資金安全,事業部與開戶行簽訂了網上銀行協議,將事業部銀行賬戶全部納入網上銀行監管。事業部對所有賬戶擁有查詢、轉賬權限,并對銀行賬戶實行動態監控,有效控制資金風險。
(二)資金計劃管理
資金計劃是否準確關系到資金結算業務能否順利開展。事業部資金計劃包括年度資金計劃、月度資金計劃、周資金計劃和緊急用款申請。各單位按年、月、周編報資金計劃,按日管理、按周控制額度。當出現突發事件、需要緊急用款但資金計劃又不足時,可以通過緊急用款申請來增補計劃,以確??铐椀募皶r支付。
各單位上報的年度資金計劃、月度資金計劃和周資金計劃,經事業部審核后上報集團公司審批方可執行。集團公司依據事業部上報的資金計劃,對事業部的支出總賬戶進行透支補平。事業部依據各單位上報的資金計劃對各單位支出分賬戶進行預算撥款。
1資金計劃編制
在編制資金計劃時,要與財務預算相結合,參照年度財務預算收支金額,考慮跨年應收應付款項、非付現費用、稅費流入流出差額等因素,科學、合理地編制年度資金計劃。按照礦區服務業務開展情況,將年度資金計劃進一步分解為月、周資金計劃,分期進行資金流入流出控制。
在編制資金計劃的過程中,還要做好三個方面的溝通工作。與領導的溝通,避免由于領導出差等原因造成資金計劃的浪費;與部門的溝通,讓其確定本部門當期的付款金額;與相關業務單位的溝通,確定與其當期的資金流量,作為編制資金計劃的基礎。
2資金計劃執行情況
事業部每月仔細分析資金的流入、流出情況,召開資金計劃執行情況交流會,傾聽基層單位的意見,查找資金計劃執行結果偏離資金計劃的原因,進行內部討論后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將各單位資金計劃執行情況予以通報。督促各單位重視資金計劃的編制及執行,合理預計本單位資金流量,提高資金計劃的符合度。
3未達款項管理
資金收支兩條線運行之初,事業部的未達款項非常多。開出的支票如果不能及時劃走,就要占用下周的資金計劃,因此未達款項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資金計劃的執行符合度。針對這種情況,事業部通過采取上報未達款項統計表、與開戶銀行進行周對賬、縮短辦理付款業務時間、將支票返存、專人監控網銀等方式來減少未達款項。
(三)資金結算管理
事業部根據實際工作和付款性質的重要性,將結算業務分為內部結算和外部結算。內部結算是指礦區內部單位相互提供勞務而發生的款項結算。外部結算是指對礦區以外單位發生的結算業務。
1內部結算
對于礦區服務系統內部發生的勞務結算,通過簽認“內部勞務(產品)資金轉移簽認單”,由提供勞務方持此單據到事業部辦理款項劃轉。
2外部結算
從資金安全和工作效率兩方面考慮后,將外部支出結算分為委托付款和非委托付款。委托付款統一在事業部辦理,非委
托付款由各單位自行辦理。
礦區服務系統實施資金收支兩條線以來,資金高度集中管理,合理優化配置,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資金的運行效率。
三、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存在的問題
礦區服務系統資金收支兩條線經過一年多的運行,比較平穩,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事業部層面資金結算工作量過大
由于事業部負責整個系統的資金結算,工作量較大,特別是在結算高峰期,人滿為患。
(二)表外資金沒有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
目前保險基金等大額資金都單獨開立銀行賬戶進行核算,沒有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事業部對這部分資金的監管存在空白。
(三)部分多種經營單位資金沒有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
目前,只有一家多種經營單位資金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其他多種經營單位仍獨立進行資金運轉。事業部對這些單位資金流轉情況不掌握,不利于監管。
(四)對資金收支兩條線實施情況的考核力度不夠
由于考核機制不完善,導致部分單位對資金計劃編制的重視程度不高,在編制過程中沒有充分與相關單位和部門進行溝通,資金計劃執行時符合度較低。需要經常通過增加緊急用款申請來滿足日常的生產經營,且對資金計劃執行情況的分析不夠深入,就事論事,沒有挖掘深層次的原因。
四、對改進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的改進建議,以期優化資金收支兩條線,確保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各項制度及措施落實到位。
(一)設立資金結算分理處,以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在下屬單位設立隸屬于事業部的資金結算分理處,負責部分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單位的資金結算業務,以分流事業部層面的資金結算業務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方便下屬單位辦理結算。
(二)將表外資金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確保資金安全
在制訂表外資金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對表外資金的管理模式。待時機成熟后,將表外資金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從而規范表外資金運作,確保表外資金安全。
(三)將多種經營單位資金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以加強對其監管
將下屬所有多種經營單位資金納入收支兩條線,通過實行集中管理,按期編制資金計劃,實時進行網上銀行監控,在有效規避資金風險的同時,進一步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