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6:17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規劃設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城市規劃規劃設計“設計無國界”:有界還是無界?
蔡鎮鈺:堅守傳統不是圖解建筑符號很多人認為東西方的建筑理念是相同的,“設計無國界”這個概念很模糊,是指市場還是風格?風格可以沒國界,而市場是有國界的。就拿生態來說,天人合一的概念我們老祖宗很早就提出了,而西方1860年才提出生態是指動植物的問題。我們建筑文化富含中國的哲學理念,中國建筑不僅有空間性還有時間性,是空間和時間的統一。園林有四季四景的變化,中國建筑在選點上講風水,風水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跟宇宙有關系,在不同地方可以吸收更好能量,這個奧秘沒有打開,但是我們可以看出端倪。中國建筑都是框架結構的,平面很自由,移步換景。最主要的是我們不要把民族、形式混淆在一起。民族指人、文化;形式呢?大屋頂是民族形式,小屋頂是不是?平頂是不是?而且當時的形式是符合那個時候的營造能力和物質條件的一種符號,現在照搬就不對了。我在紹興柯巖下面看到一個居住區幾十片成百片的馬頭山墻,可怕極了。我們要融會貫通的是我們中國建筑的哲學觀念和理念和視點,而不僅僅是符號。
當然我們中國文化形成的時候也同樣借鑒了很多西方文化。泉州開元寺柱子出榫不少是外族人臉像,去洛陽看古墓,拱是阿拉伯拱,說明我們中國在文化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外來文化。
趙冠謙:引進洋設計要高度理性設計可以說有國界,也可以說無國界。設計的理念、潮流是無國界的,但是如果具體到一個項目,傳統的文脈必須要尊重,特別是居住建筑與人的生活習俗、地方氣候條件、居住模式等決定因素要在設計方案里得到很好的反映,就不能夠隨便引入一些外國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講它是有國界的。
建筑技術的發展需要相互溝通,一味的排他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但一味的崇外就是盲目的崇洋思想?,F在我國大量引進外國的設計,有人認為不應該,是崇洋的表現。其實設計行業在國外發展很快,引進優秀設計師還是需要的,但在引進過程中要避免出現打洋招牌的現象。有的開發商很聰明,通過真正引入洋設計來提升項目的品質。但大量的開發商是為了打洋牌子。我覺得大的公建項目可以引進洋設計,體量非常大的、技術難度高的項目引進國外設計是有必要的,畢竟他們有更為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但居住建筑還是國內設計師做比較好。因為居住建筑涉及到人的生活習慣,國內設計師比較熟悉。國外的設計機構進來之后盡管也要做調查,但他的調查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從根本上了解我們的生活需要。
張樺:到底是誰在要國民待遇媒介要從健康的方面引導設計界,不要過多地評價中外建筑師的差距,故意把中國人和外國人分開,不要把海歸派和國內的建筑師分開,不要把小的設計單位和大的設計單位分開,也不要把國營的和私營的分開,因為把某一部分放在某一個筐里去評,容易看問題不全面。不是在一個層面的一定要放在一起,一定要把它對立起來,我認為,以適者生存的態度看待建筑師就會懷有平常心,不會盲目崇拜,也可以正視外國建筑師犯的錯誤,對中國建筑師的成就也不會沾沾自喜。我們對外對內應該是同樣的標準,對海歸、私營、國有應該放在同一個市場里評判,而不是擴大他們之間的差別。事物是發展中變化著的,小的建筑設計事務所有一天也會變成大的公司,國內的設計師也會通過一段實踐,融入全球的建筑設計大潮里,這僅是時間問題。不應該過分強調某一類人群的優勢,或存在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心態。好像加入WTO是境外建筑師要國民待遇,實際上相反,是國內建筑師要國民待遇。
城市營造:如何營造?
蔡鎮鈺:城市特色不可再生有數據表明,到目前為止我國住宅建設面積已經達到13億平方米。在量上達到一定的標準后,就有條件來評價和思考整個城市的發展與問題了。目前各城市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古建、古城在建設中被破壞。如何保護和傳承就需要我們冷靜思考。在桂林有人問我什么是桂林的國際化,我說,“桂林化”就是國際化。世界只有一個桂林,凸現桂林特點就具備了國際化特色。但最近聽說桂林也搞了西方古典式的橋梁。我認為,像桂林這樣的城市一定要非常堅定地表現地方特色,才會贏得世界的關注。
在生態、文化營造兩方面要體現城市的品位,要重視城市的尺度,比如一些中等城市搞很大的中心廣場,得不償失。另外總把眼睛看著別的城市,不能靜下心來體會自己城市的特色,邯鄲學步式地效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味道。
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也日漸體現。在一些中小城市里,不少單體在立面上都動了一番腦筋,橫三段、豎三段的做了一些處理,但放在一起感覺很糟糕,原因是節點太多。不能到處搞標志性建筑,把視覺感受都搞亂了。首先要考慮城市的建筑群體美的問題,建筑不光是藝術,它是有功能的。我認為還要加強規劃的嚴肅性。
張樺:我反對城市營造概念我不太清楚“城市營造”這個概念,這似乎是把城市當作一個企業,城市建設當作一個純粹的經濟行為。我覺得提出“城市營造”已經把城市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圍里了,有些城市提出經營城市,跟營造是不是一個概念?針對房地產,中國城市重要的建筑是辦公樓和住宅,但如果局限于這樣的范圍,這個城市的功能從內容上還有很大差距,從某種角度說還不能說是城市,城市建設不光是經濟過程和行為。我們目前房地產開發當中存在的問題已經充分驗證,房地產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起碼是經濟和社會的問題。所以不能光看房地產業在GDP所占的比例和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還要看到房地產的發展占用了極大的社會資源,包括前幾十年的資源和后幾十年的資源。
另外城市開發還涉及到城市生態、居住生態、居住形態、生活方式、交通的運行模式、歷史建筑保護等,這些東西的價值如何判斷?全都夷為平地,蓋起新的現代建筑,就會失去原有的城市特色。這是一種迷失。由于城市改造和房地產大面積開發,大片居民的遷移和居住生態的變化對城市交通、歷史文化造成影響,很多都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反對“城市營造”這個概念。
建筑師:自強還是自棄?
蔡鎮鈺:中外建筑師應“同級評判”
文人相輕的現象在設計界存在,但并不是影響我們創作的主流。我們引進的太多,外國建筑師的水平也良莠不齊。有人讓我比較中外建筑師水平。我說,中國建筑師有好中差,外國建筑師也是如此甚至還有假的。我們的比較很難做到同級水平的判斷。當然我們也要向國外優秀的建筑師學習,但我們不應把市場搞得太濫。像中央電視臺新址和跟“鳥巢”方案我認為很成問題。首先這種方案根本沒有同北京城市肌理相融,這不是正常設計。這個要是叫設計,中小城市照此效仿后果不堪設想。每平方米800多公斤的用鋼量,問題在于以形式為主,我看不到這種空間結構給體育場的受力狀態和經濟帶來什么成功。要抵制這種做法。
趙冠謙:設計師要學會善待批評設計師相輕的現象并不主流。在普遍意義上設計師還是希望反映自己的個性。我們現在還是缺少流派,國內目前還沒有設計流派的形成,也沒有形成系統的設計思想。在這方面探索還不夠,這和經濟形態有關系,長期以來我們的習慣是首先要做社會需要的,然后再去考慮怎么提升。
關鍵詞:信息時代;城市;規劃設計
1引言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信息時代下的城市規劃設計也發展迅猛,信息技術也隨之得到較為全面的實施與實踐,信息時代下的城市規劃設計在質量上不斷發展,持續提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筆者在文中結合城市規劃設計實際,從其中的缺陷入手,對信息時代下的城市規劃設計的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2信息時代對于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性分析
2.1城市規劃設計規范性的建立
信息化的平臺建設使得信息化時代的進程不斷加快,使得我們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可以在網絡的平臺下得到更多的規劃評價,使得城市內的使用者可以對其規劃的前景有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并且可以對其規劃的目標提出自身的一些見解。這就使得很多的規劃信息在信息化的平臺下得到了匯總,這時規劃的開發者會根據匯總的信息與地理的特點進行規劃方式的匯總,制定出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標準規劃設計,以此來指導其規劃的方向與內容,加快城鄉規劃建設的腳步,避免建設中的不合理與重復之處,減少問題的發生。
2.2控制城市的盲目擴張
我國目前的城市建設中,因為利益的誘惑,一些城市在其規劃時盲目擴張建設,這與城市規劃的內容是相違背的。這時,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時就必須對其管理的體制進行深化改革并加強建設,對于各個階層管理機制的控制項進行完善,使得城市進行盲目擴張的行為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保證城市內土地不會遭到浪費,使城市的全面發展得到保證。
2.3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我國現有的城市環境建設中存在許多的環境問題,其一是城市內的水環境污染,其二是城市內的水資源浪費嚴重。這兩種現象雖然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也一直在督促其進行整改,但是因其各機構間目標的不一致,直接導致了各自為政的現象,無法對其整改的計劃加以有效的實施。如果將其中所涉及的各部門進行有效的統一,然后對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那么對于城市規劃建設時的環境保護問題就更加容易處理,就能促進城市建設規劃的綜合性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3我國信息時代下的城市規劃發展現狀
我國的城市規劃管理有著近20年的發展歷程,所以在進行城市規劃管理時的編制、設計、管理等多個方面具有信息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我國目前有200多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定位的管理系統。有300多城市建成了城市規劃審批的業務管理系統,對其進行管理時初步達到圖形數據管理數字化建設成果,而且將其可視化的成果進行網絡上的展示。目前,我國很多城市的政府與規劃部門,建立建全政府各部門間的專業的網站,通過信息化的建設,建設政務工作的可視化與網絡化與圖文一體化的公共平臺,通過此平臺將政府與公眾的溝通進一步加強?!冻青l規劃法》的頒布與實施,對我國的城市規劃的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對其也提出題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國的規劃信息化建設發展所面臨的新的發展與機遇。
4信息時代下的城市規劃設計
4.1信息技術的應用
在現代的信息化平臺下,我們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規劃的設計,并且通過使用GPS技術可以對城市內的地理信息進行匯總,使得城市的規劃者可以在計算機的平臺中對城市的地理有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對其中一些基本的信息有一個更加細化的分析,而且運用計算機計術手段可以使得我們做出的城市規劃設計圖更具有美觀性,可以提前對規劃完成后的效果進行模擬。還可以通過遙感技術,讓規劃時的設計人員對城市的地形與地貌有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對城市內的交通與標志性的建筑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劃。我國的地理信息系統發展多年,基本涵蓋了城市內的地理信息,為城市規劃設計人員進行規劃設計提供了較為完成的地理信息數據系統,以及空間模型,從中可以計算出城市內多種交通路線的長度與位置,并助推我國的城市規劃設計信息化建設。
4.2信息技術的影響
現代的信息技術具有智能化、自動化、高速化的特點,主要是使用計算機代替傳統的人力,可以實現更加高效的運算方式,而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更應該將信息化平臺引入其中,實現信息處理時的高效性。利用信息化提高城市規劃管理與設計的水平,對于城市規劃時的設計需求提供技術支撐。通過計算機技術對其規劃設計的方案進行處理,使得操作者可以通過計算機對其靈感進行更加便捷的表達,不用再進行繁瑣的畫圖,就可以將設計意圖完整地表達出來。網絡技術的興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也是信息化崛起的標志。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將自己想法與規劃設計人員進行溝通,使得市內生活的人們參與到城市規劃的設計當中,而且城市規劃的管理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征集一起優秀的規劃設計方案,使得城市中每個角落內的人群都可以進行對于城市規劃設計的心聲表達,這樣可以使城市的規劃設計更加人性化,也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規劃建設完成后,與大眾的心理與審美需求更加密切。
4.3信息時代的促進作用
我國的規劃設計專業人才稀缺,而一些進行設計的人員也缺少專業知識,這就使得設計人員與從業人員需要進行更加密切的溝通,對于城市規劃設計的心得與體會進行交流,從而更好地體現城市規劃設計內涵,這時信息化的平臺就成了二者間溝通的橋梁。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網絡交流的平臺,行業內的人員都可以通過平臺進行交流,一些行業內的新技術與新方法可以從平臺上進行傳播,使得一些城市規劃的相關人員可以更好地對其規劃的新成果進行了解,豐富城市規劃的內容,也從另一方面促進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4.4促進規范性的建立城市的規劃設計需要更多的參與,所以城市規劃的管理者需要通過網絡的平臺規劃的具體信息,使得城市規劃的設計方案可以接受更多大眾的評價,從而了解方案設計中的缺陷,并且更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保證城市規劃完成后,不會出現不合理現象,避免城市建設中的重復建設,可以為城市規劃提供更加的規范化與合理化的基礎條件。
5結束語
根據以上研究可以得知,城市規劃設計是我國城市基礎建設中最為重要的建設規劃。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其信息化的水平,對城市規劃的后期信息化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城市規劃設計時不同的規劃設計情況應使用不同的設計手段,必須認真切實地對信息時代下的城市規劃設計水平進行提升,才能有效保障城市規劃設計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曹威 單位: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李豐春.信息時代下的城市規劃設計[J].中國科技信息,2014,08:240-241.
[2]趙文博.淺談信息時代下的城市規劃設計[J].科技視界,2015,13:263.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城市規劃設計領域正經歷著一場從傳統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轉型的深刻變革,本文從宏觀量化分析和微觀規劃設計兩方面對此進行了前瞻性分析,以期為城市規劃工作者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革提供參考。
Keywords:informationtimes;urbanplanningdesign;informationtechnology
Abstract:Alongwiththeinformationtechnologyrapiddevelopmentanditswidespreadapplication,theurbanplanningdesignisexperiencingaprofoundtransformationfromthetraditionalpatterntotheinformationizationpattern,thisarticlediscussestwoaspectsfromthemacroscopicquantificationanalysisandthemicroscopicplanningdesigntocarryontheforward-lookinganalysis,andprovidesthereferencetotheurbanplanningdesignersinthisinformationtimes.
1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設計
信息技術是以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計算機等為主要研究工具,以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技術學科。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技術革命中,信息技術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科學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
城市規劃是根據城市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對城市建設實施全過程控制的過程,這一過程除決定于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及規劃設計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外,還決定于對城市歷史、現狀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處理和利用。當今時代已逐步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一場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城市規劃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米切爾(WilliamJ.Mitchell)認為:“信息時代產生的新的城市結構和空間組合將會深刻地影響我們享受經濟機會和公共服務的權利、公共對話的性質和內容、文化活動的形式、權力的實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體驗?!?《CityofBits》,1995)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規劃設計領域的各個方面,各種新的城市規劃分析、設計和表現技術層出不窮,城市規劃設計領域正經歷著一場從傳統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轉型的深刻變革。
2宏觀層面
2.1城市產業發展預測
經濟地理學中的生產力布局理論認為:產業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質上是一、二、三次產業的聚合體。由于不同產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異,因此各項產業用地在空間上呈現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區往往分布著付租能力最強的商業、辦公等第三產業用地,在城市邊緣區和郊區則分布著以工廠為主的第二產業用地,在城市遠郊區則是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用地。這說明城市各項產業用地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和空間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據,在城市產業構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之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的耦合關系,即城市空間結構實質上是城市產業構成在空間上投影的產物。一定的城市產業空間構成必然與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對應,通過對城市產業發展的研究,能夠使規劃人員把握城市空間演化的基本趨勢,制定出科學的規劃方案。
在收集城市歷年來各種產業發展數據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經濟學、運籌學、統計學等學科知識,人們可以建立起城市產業發展的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的模擬運算,就能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城市各種產業的發展狀態,并可逐年將預測數據與實際發展數據進行對比,將其反饋回預測系統,對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準確地預測未來城市產業的發展。這一過程中涉及到大量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由于受專業知識、時間、精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以往規劃人員對此幾乎無從下手,只能采用相對簡單可行的趨勢外推方法進行估算,因而難以真正把握住城市產業發展的整體趨勢,也就難以制定出科學的規劃方案。在今天,規劃人員既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與經濟學界的專家相互協作,展開對城市產業發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經開發成功的計算機模擬程序來對城市產業發展進行預測,以分析城市產業空間布局演化的基本趨勢,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間布局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
2.2城市人口預測
人口預測是指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現有人口狀況以及影響人口發展各種因素的發展趨勢的假設,對未來人口發展狀況的測算。人口預測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是國家制定未來人口發展目標和生育政策等有關人口政策的基礎,對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就規劃設計而言,人口的數量、構成和空間分布直接決定了未來城市發展的規模、對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構成。在宏觀層次的規劃中,上述表現的更為明顯。如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總用地面積、人均建設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規劃指標的確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預測為基礎的。雖然人們早已認識到人口預測對于規劃設計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術手段相對匱乏的時期,規劃人員無力進行大量人口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幾種經驗預測法分別進行預測,然后進行相互比較和校核,再進一步確定未來城市人口規模的取值。這種方法雖然簡便易行,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受到規劃人員自身業務水平、長官意志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規劃設計人員往往難以客觀準確地確定人口預測模型中各項參數的取值,參數取值的隨意性大。這往往使人口預測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學性。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規劃人員擺脫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廈門市城市空間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發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統為例,該系統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基礎上,它將傳統的人口預測技術和近年來蓬勃發展的GIS技術(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快速準確地預測未來城市人口在數量上的增減變化,而且能夠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間上的變化規律和演化趨勢,從而便于規劃人員進行城市總體規模、城市空間布局等重大問題的論證研究。
2.3城市交通預測
交通預測是通過對大量觀測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數學模型進行演繹,預測交通量變化的一種技術手段。通過交通預測,可以確定各條道路的交通荷載,即交通量的大小。通過交通預測可以進一步確定道路的斷面形式、寬度等關鍵要素。因此,交通預測是城市道路網規劃的前提和基礎。而道路網的形式又進一步影響和制約著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對城市整體空間布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決定城市總體空間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學的城市規劃必須以準確的交通預測為基礎。
在信息技術尚不發達的時期,交通預測僅僅是少數經過專業訓練的專家才能勝任的工作,對于大多數城市規劃人員來說,雖然他們已經認識到交通預測對于規劃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預測的專業技能,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往往傾向于采用相對簡便的經驗預測法,而不是進行更為準確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網規劃中,他們常用道路網密度作為路網規劃的依據和標準,而在具體的道路設計時則參照類似地區通過經驗類推來確定道路斷面的形式和寬度等。這種做法雖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并難以擺脫個人經驗的影響,其本身并不能成為一種科學的規劃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交通預測中數學模型的建立與反饋修改過程都可被編成自動運行的程序。在進行交通預測的時候,人們只需將觀測到的交通數據輸入計算機中,或者利用現代化的監視設備和數據搜集儀器完成數據的自動輸入,就可以進行交通量的預測。持續更新的觀測數據被不斷地反饋到預測系統中,系統通過將觀測數據與預測數據進行對比,自動完成對預測模型的修正,實現動態地實時跟蹤預測。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交通預測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預測的難度,使規劃人員在無需精深掌握交通預測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就能準確地進行交通預測,為城市道路網規劃和總體空間布局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
3微觀層面
3.1場地分析
場地分析是規劃設計的起點,在以往,規劃師主要借助地形圖來分析場地的坡度、植被、徑流等特征,并通過現場踏勘獲取直觀感受加以進一步核實,然后據此繪制諸如坡度、植被之類的專業分析圖進行場地特征的分析。整個過程基本上都在設計人員的頭腦中完成,需要設計人員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圖形表達能力,工作量大且溝通不便。隨著計算機三維表現技術的日益成熟,現在規劃設計人員可以利用多種三維建模軟件進行地形建模,將抽象的現狀圖轉化成具體生動的空間模型來進行場地的分析。目前應用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軟件,它要求用戶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專業知識,且對輸入數據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屬于專業化的建模軟件。3DMAX、3DViz都與AutoCAD保持著良好的協作關系,二者能直接應用AutoCAD文件進行三維建模,而不需要用戶掌握額外的專業技能,因此比較而言,兩者較Archview建模更為簡單易行,應用更為廣泛,屬于大眾化的建模軟件。以利用AutoCAD與3DMAX進行現狀地形建模為例,只要將AutoCAD現狀圖中的等高線進行簡單地分層處理,然后輸出到3DMAX中,直接應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現狀地形模型。現狀地形三維空間模型的建立為規劃人員展開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共享平臺,規劃人員可利用現狀地形三維模型展開一系列諸如高程、景觀視線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從而大大提高規劃設計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達
在傳統規劃設計中,最終的規劃成果通常是一整套專業化的圖紙,其中大部分圖紙都是平面圖紙,透視圖寥寥無幾。這種基于平面的表達方法,對于大多數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公眾來說,過于專業化的圖紙往往顯得晦澀難懂,難于理解蘊涵其中的真實意圖,因此公眾也無法對規劃方案展開積極有效的評論,結果必然造成公眾與規劃設計人員在溝通上的困難。由此可見,在傳統規劃設計中,規劃成果表現手段的匱乏在客觀上抬高了公眾參與規劃的門檻,由于規劃方案無法有效地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引起公眾的興趣。公眾在事實上自覺或不自覺地置身于規劃設計之外,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無從談起,從而就使規劃設計僅僅局限在少數專業人員的圈子里面,“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無形中變成了一句空洞的口號。
三維建模、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城市規劃提供了直觀而生動的成果表現手段。規劃設計人員通過運用3DMAX、3DViz等建模軟件,可以將規劃成果在電腦虛擬空間中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并可進一步將其制作成為靜態的透視圖或者沿一定路徑進行游覽的三維動畫,從而使人們在規劃方案尚未實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對于傳統表達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規劃成果的表現不僅能完全真實地反映規劃設計的全貌,而且通過聲音、圖像等多媒體處理技術,能非常直觀地將規劃方案呈現在公眾面前,吸引公眾的興趣,鼓勵他們對規劃方案展開全面討論,這對增強公眾參與規劃的積極性和規劃方案的進一步完善都不無裨益。
4面向信息時代的城市規劃設計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了較為詳盡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和多種分析與表現的工具和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及其在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從宏觀到微觀,從技術到方法的各個層面都給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以更多的啟迪,城市規劃工作者應在可能的條件下充分運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方法,積極開展面向信息時代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切實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為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世界,吳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關于信息化條件下我國城市規劃的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02.1.
[2]王穎.走向信息社會的居住生活與環境[J].城市規劃學刊.1997.1.
1.1城市規劃管理
從概念上來分析,城市的規劃管理即根據城市中的相關資源進行綜合的規劃與管理,從而使其更好的為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服務,在進行城市的規劃與管理過程中,需要有效的利用當前已有資源,并且充分研究其各種資源的協調以及一致性,最終在進行城市規劃管理的過程中,實現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因此,在進行城市規劃管理時,相關管理部門必須要根據國家發展步調,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結合發展實際的基礎上,對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前進步伐給予有效的把控,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發揮城市規劃管理的作用,為城市發展服務。另外,從另一個層面上來分析,城市的發展也脫離不了規劃管理的作用,為了更好的推進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城市規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夠更好的調動現有的城市各類資源,并且從民生、民意角度更好的實現城市的有效前進,這是隨著城市發展不斷總結出來的經驗,同時更是有效實現城市全面發展,順利推進的重要助推器。
1.2城市規劃設計
從規劃設計的角度來考慮,其是城市現代化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與保障,其比規劃管理更加科學,通過規劃設計,能夠將城市中的現有資源進行科學的配置,并且制定出合理且有效的設計方案,同時還能夠對相關實施情況進行一定預測,從而更好的實現城市發展需要。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則,首先就是整體性原則,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必須依托城市的整體發展目標,并且在確保整體發展目標的基礎之上,充分的考慮發展與環境、發展與經濟等方面的關系;另外,就是經濟性原則,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的是經濟的發展,只有將經濟建設落到實處,才能最終推進城市現代化的發展。
2城市規劃建設的原則
2.1和諧性原則
人們是城市的主體,城市規劃建設與人們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規律息息相關,因此,城市規劃建設不僅要實現基礎設施的現代化,還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習慣,滿足人們方方面面的需要,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的和諧。只有重視和諧,才能保證城市的環境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發揮城市作為人們生活載體的作用。
2.2人與自然的協調原則
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城市規劃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規劃可以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處理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十分必要。具體來說,要把城市規劃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城市規劃建設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3綜合性原則
城市規劃建設要充分考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生產要素等因素,只有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將它們充分有效地利用,發揮這些要素的真正作用,才能實現高質量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保證城市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
3.1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方向
城市規劃與管理能夠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方向,也就是說可以在一定的建設區域內為城市設計提供前進的方向,從而保證土地和相應的建筑之間的管理能夠做到統一。與此同時,在實施城市規劃設計之前,需要對城市功能進行全面而細致的劃分,這樣才能夠保證城市外觀和內部功能設計等不同方面的建設都可以符合要求。
3.2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服務
城市規劃與管理還能夠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城市規劃設計對于城市規劃管理而言,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較細化的一部分,所以重視城市規劃管理就是重視城市規劃設計的宏觀表達,但是城市規劃與設計多數情況下是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具體措施,因此為了保證城市規劃設計能夠更加節約成本,就應該在城市規劃管理的服務之下開展相應工作,這樣一來就能夠保證規劃設計目標實現的同時有效降低投資,保證建設成本更加節約的同時提升建筑效果。所以,在實施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管理與規劃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夠達到最理想的目的。
3.3促進城市規劃更加科學
城市規劃與管理能夠促進城市設計規劃,使之變得更加科學,正是由于城市規劃管理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協調的,而且兩者之間需要相互調整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正如上文說道,城市規劃管理能夠為城市設計提供最直接的指導作用,為了保證城市設計更加合理科學,就應該在城市規劃管理手段的推動下,在正確的管理范圍內,不斷推動城市設計水平的提升,這樣一來就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城市化建設水平的提升。城市規劃需要的不僅是推動力,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指導,使城市設計與規劃變得更加合理科學,而城市管理規劃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保證未來城市建設設計能夠更為合理,確保不同地區建設不同功能的城市組成部分。
3.4對城市規劃設計進行管理
所謂城市規劃管理顧名思義就是對城市規劃設計進行管理,管理內容相當復雜,所以,利用現有的技術以及理念指導城市設計逐漸趨于合理和科學,保證未來的城市建設與布局都能夠符合時代需求和人類生活需要??偠灾?,城市規劃設計并不是隨隨便便完成的,嚴謹的管理與規劃才能夠保質保量,同時還應該有時代設計感,以使科技手段能夠被很好地應用于城市建設,這樣一來才可以建設出更具有現代風范的城市。城市規劃管理具體的管理范圍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所以相關部門對此應該予以更多的重視。
3.5促進城市規劃設計團隊素質的提升
城市的發展也是城市內部經濟、文化、交通等的發展,那么城市建設的工作就需要滿足這些的發展,需要進行科學的設計。優秀的設計,能夠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更能夠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蘊。設計團隊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對自身的設計能力進行提升,不斷的彌補自身存在的缺點。城市內部規劃設計人員應該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思想的創新和改造。設計人員需要不斷的調節自身的設計能力和設計基礎,提升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質量。
4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還處于發展中的階段,需要我國對于城市建設的研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進一步提升人們對于城市規劃管控的認知。而且還要按照城市之間不同的發展特色進行其自身的特色發展,提升城市規劃管控的質量,保證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需要根據不同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及城市發展的特色等,加強對城市規劃管理方式,合理地將城市規劃的有利因素與之結合,更好地促進城市的發展,從而促進國家的發展。
作者:王春萌 單位: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生態城市規劃是以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建設生態城市為基本要求,通過多學科的應用,科學、系統的達到人、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通過科學手段對人工生態系統進行辨識以及模擬,從而確定最佳的生態位,同時能夠提出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共生、協調發展的方案。生態城市規劃需建立在眾多規劃的基礎上去實現,對城市規劃、建筑規劃、環境規劃提出具體要求,根據政府制定的規劃綱要,對城市建設工作進行系統的規劃。另外,生態城市規劃是基于自然基礎之上的人類活動,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在滿足建設條件的情況下,實現城市社會經濟、人文以及民生方面的進步,使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發展方向更加符合城市的整體要求。同時,生態化城市體系強調的是本地區的各方面都能協調發展。生態化城市首先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對經濟、人口規模以及自然資源進行調整,以期達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規劃與其他規劃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也有著聯系。城市規劃強調的是對城市的空間以及時間進行統籌安排,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城市功能的合理化與科學化,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對產業進行規劃布局,對單位平方內的建筑密度進行優化,另外,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也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使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能夠融為一體。城市生態規劃主要是對城市所在的自然環境進行恢復與調節,使之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規劃的對象主要是水、土壤、空氣等自然物質。這里面涉及到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水土的再生、水源的保護以及城市的綠化等等方面。生態城市建設的涉及面要比城市規劃更加廣泛,強調運用自然的手段進行協調與治理,根本目的是為了城市與自然能夠長期和諧與共存。
2生態化城市發展現狀
目前,不少城市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資源枯竭的預警,最嚴重的或許是水資源。但是由于我國自然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加之人們對資源的浪費,使得資源的供需關系日益緊張。于是,國家提出了建設生態化城市的措施,而且生態化城市也是解決城市資源日益短缺的必要途徑。國內很多城市都開始試行生態化城市建設,很多現象都在表明,我國的生態化城市建設正在邁向新的臺階。但是,由于我國的城市生態化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的城市管理經驗相對不足,使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遇到很多阻礙,制約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生態化建設需要多個部門協調運作,但是對于生態理論方面的指導,目前很多城市都很缺乏。雖然其他諸如環境保護、園林景觀、地理地質等學科都與城市管理階層進行了合作,但是效果來看并不是很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管理經驗上的不足,缺乏有效使各機制協調運行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城市社會學家,在城市的管理中并未參與太多活動,無法充分發揮智囊團的作用。所以,面對生態化城市建設等多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在未來相當時期內加以解決。
3生態化城市規劃要點分析
城市的管理者在進行城市的規劃時,要精心做好城市生態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需要對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獨特風格等多方面進行優化設計。在生態城市規劃中主要有三種基本設計,分別是:城市住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以及城市景觀設計。
3.1城市住區設計
生態化城市規劃方面城市住區的設計要包含四個基本原則,分別是:保障綠化率、提高生態技術應用水平、節能環保、合理布局。
(1)保障綠化率。在城市規劃的實行過程中要注意保障綠化率,積極推廣綠色植被的栽植,同時,加大對人工湖的建設力度,在居住區增加綠地面積,對居住區的房頂與墻壁實習綠化。在居住區內必須指定公共綠地的面積標準,敦促各單位堅決實行。
(2)提高生態技術應用水平。政府應鼓勵生態技術的發明創造,對發明生態技術并有著良好效果的或者個人進行物質上的獎勵,對相關科研單位進行補貼,加大對科研工作的資金投入。同時,在城市全面推廣生態技術的使用,對起模范帶頭作用的企業或者個人進行獎勵,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
(3)節能環保。對建筑材料的使用要嚴加規范,敦促建筑企業使用低耗材、無污染的建筑材料,堅決查處使用有毒建材。同時,應避免使用能夠造成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學污染的建筑材料,另外對放射性建材嚴加控制,避免在市場上進行流通。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規范,對建筑企業嚴加管理。
(4)合理布局。居住區要充分考慮到居住區的地理環境,對區域內的水資源、空氣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從長遠目標出發,對住宅區的選擇要進行科學的選址,避免住宅區處于工業化污染地區。
3.2城市的景觀設計
城市的景觀設計要結合建筑與園林進行綜合設計。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自然性與科學性的特點,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景觀與建筑的有機結合。對空間天際輪廓進行詳細設計,這是建筑景觀設計的重要工作。在城市中進行街道景觀的設計工作,對于整個城市人文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高層建筑景觀設計工作同樣也非常重要,要進行應地適宜的設計工作。對于底層建筑景觀要做好統一的規劃,與街道所在商戶進行協商解決。做好園林設計的重點在于是否具有符合城市特點的園林,充分利用好周圍的水源。對園林公園要充分尊重民意,了解民意,促進人工園林與環境的融合。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現念充分結合,與園林融合共通,從而提升園林的藝術氛圍與生態效益。也必須注意,園林設計之外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
3.3城市產業設計
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產業的布局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城市的長遠發展。城市產業應該建設成為具有先進生產力與先進生態文明的“排頭兵”。城市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本城市的工業發展狀況,對本城市的產業結構有著深刻的了解,同時著眼于全國的工業發展情況,對本地區的產業發展進行統籌安排。在生態化城市建設中要以高科技、無污染、環保型企業的發展作為主力,支持與鼓勵服務型企業的發展,大力促進教育、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同時政府要對高污染企業進行治理,對于危害生態環境的企業要堅決進行關閉處理。
4結語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探究
一、前言
城市這一人工環境綜合體,由地表自然、社會經濟要素以及環境綜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會經濟環境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功能和運動方向的有機整體,稱其為城市系統。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發展的前提下,以滿足當代人的福利需求為目的,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通過規劃、監測和調控等手段引導城市生態復合系統向更加和諧、平穩、均衡和互補狀態的定向動態過程,體現了城市系統的一種狀態或目標。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發揮地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筆者試以公平、持續、協調、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來指導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實踐,以桐鄉市為例,通過三大目標規劃有效解決桐鄉市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生產與生活之間的矛盾、發展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尋求三大規劃目標的統一和三大矛盾的解決,最終體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向高級階段推進。
二、在規劃設計中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治理問題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沙掷m的城市規劃就是要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優化經濟結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和功能。為改善城市生態結構,促進物質良性循環和能量流動,必須改進城市的產業結構。
從解決桐鄉市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角度出發,規劃發展一批設施農業、示范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創匯農業,把“三高”農業和有機農業結合起來,規劃多種生態農業模式,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和土地資源的農林立體結構生態經濟系統,形成良好的水陸交換物質循環生態系統,農、魚、禽水生生態經濟系統,濕地綜合利用開發復合生態經濟系統,多功能污水自凈生態經濟系統;以庭院為主的院落生態經濟系統;多功能的農、副、工聯合生態經濟系統。在企業層面上要根據生態效率,通過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產品包裝“綠色化”等措施,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區域層面上,按照工業生態學原理,通過企業問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業間形成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生態園區。
從解決生產與生活之間的矛盾出發,重點規劃檔次高、輻射面廣的專業市場,鞏固和發展現有的家具、鋼鐵、木工機械等專業市場,培育和壯大花卉、汽車、裝飾材料、家用電器、塑料、布匹、水產等新興的專業市場,結合桐鄉市規劃開發建設高檔商貿中心。規劃和建設信息網絡,形成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信息產業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務、社區服務為重點的服務業發展,形成覆蓋范圍廣、服務水平高,滲透到各行業、千家萬戶的綜合服務體系:合理規劃房地產業,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配套建設、綜合開發”的戰略,嚴格控制房地產用地外延擴展,消化閑置商品房,切實提高住宅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環境;積極規劃好旅游產業,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創立一批區域性特色“旅游品牌”,發展規模旅游,使之成為第三產業的支柱。
(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城市是一個由社會、經濟、自然三個亞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通過人的生產與生活活動,將城市中的資源、環境與自然生態系統聯系起來,形成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與矛盾。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城市規劃就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及其它相關的科學知識與方法,從城市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資源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條件出發,調控城市社會、經濟與自然亞系統及其各部分的生態關系,合理規劃城市資源開發與利用途徑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式,使之達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進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此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問題伴隨著工業發展而加劇。在桐鄉城市規劃過程中,首先要使工業布局規劃結合城鎮規劃,防止境外污染型工業向本市轉移;要淘汰落后的工業技術,大力推廣節約型資源、能源、原材料,減少污染性的工業技術和方法;其次是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再次要發展生態型工業體系,建立好重點工業園區。要建立健全農業環境保護機制,把保護耕地與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相結合,大力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和“三高農業”。從景觀生態角度統籌安排城鄉園林綠地的系統規劃,在保護優美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創造良性的城鎮生態環境系統,建設具有水鄉和基礎景觀特色的園林式現代化城市。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沙掷m發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社會的可持續性。除了有效的經濟增長外,可持續發展城市謀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團體中公平地分配社會資源,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會的共同繁榮和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桐鄉的發展現狀來看,社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關鍵領域。人的因素至關重要,桐鄉人具有強烈的發展經濟意識。而城市社會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它是以人口為主體的立體結構,并與城市經濟、城市環境等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衛生與健康、藝術、體育、價值觀念和社會網絡等。城市社會可持續發展最終是人的全面發展,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做好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規劃。
首先,由于桐鄉市的發展目標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須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數量是確保桐鄉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特別重視外來人口的管理,在規劃中合理安排外來人口及流動人口的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其次,從人文生態角度出發,創造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完善社區物業管理、社區供給與保障、社區教育、社區服務等多功能社區中心的結構規劃。人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智力基礎,大力發展先進的職業教育,開展素質教育,提高大學適齡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進人才,搞好科技開發、轉化與應用。科學、教育、文化事業是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的誕生地、推廣者和傳承者,只有科學、教育得到發展,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目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
三、結語
為了適應新的發展戰略要求,長沙鎮原有的城市中心的主要功能依規劃將逐步轉移至新的城市中心,城市結構將相繼產生變異,城鎮規模擴大,人口分散等使得舊城中心區經濟活力正面臨日漸衰落的危機(圖1)。長沙鎮舊城區面積約40萬m2,其中本項目所在山花街地塊占地面積3萬m2(45畝),位于舊城區中部,為其鎮政府原所在地。項目用地包括南北兩個地塊,北部地塊長約180m,寬約76m,用地面積約1.35萬m2;南部地塊長約225m,寬約64m,用地面積約1.63萬m2?,F狀總建筑面積6萬m2。周圍教育資源集中,鄰近鎮區最主要的文化娛樂空間和景觀核心,曾是長沙鎮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在未來規劃中也處于鎮文化教育中心地段。
現狀分析與設計條件解析
功能———從多樣走向單一。山花街地塊內部包含15m寬的城市道路(山花街),地塊內建筑以臨街線性分布的2~4層居民自建房為主,其形式多為底商上宅。隨著政府的搬離,由政府機能所帶動的地塊生命力逐步喪失,商業功能沒落,僅剩的居住功能也由于建筑老化,環境落后等原因在逐步衰落,只留下老年人和留守兒童成為了山花街生活場景的主要人群。這一情況與我國大多數小城鎮中心地塊十分相似,即復合功能向單一功能轉變,建筑品質下降等都成為了舊城衰退的誘因(圖2)。
空間———從豐富走向衰落。山花街地塊作為沿街形成的線性地塊和道路交叉口,道路與建筑之間形成的交往空間自然成為了街區公共、半公共的場所,內部街道成為了居民的主要生活場景。圍繞著街道鄰里熏肉箱、夜間的小燒烤攤等等都充分體現了山花街以“街”為主的空間傳統和生活習慣。然而隨著90年代以來的房地產的開發,地塊外側的高層商品房建設將地塊內部的自建住宅孤立,外加居民擅自建設及亂搭亂建的情況嚴重,整體環境變差(圖3)。
機遇與危機同在,位于本地塊東南側的陳家中學是鎮區最主要的教學資源,東北側的桔子廣場正在進行改造,旨在創造出適宜公眾的公共空間,其中的戲臺、廣場等重要節點的塑造正是植根于當地特有的娛樂活動;同時西側的現有過境路向城市內部道路轉變所形成的商業氛圍也為本地塊提供了商業潛力。如何結合文教功能與公共交往空間,合理重置本地塊的功能成為本更新的重點問題之一。同時現狀的低層高密度也給更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形式束縛。
更新改造模式
通過上文對于山花街現狀的介紹,可以發現,對其進行形如大城市的居住區規劃是不符合其發展需求的。大城市的舊城更新為居住區規劃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兩個導向:第一,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多是以房地產商的資金為經濟依托,通過高容積率來達到經濟效益。這樣的規劃策略在小城鎮是不適用的:高的容積率在小城鎮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空間效益,對小城鎮的傳統肌理產生破壞。第二,以景觀效益為導向,強調居住區的景觀優勢,多為單一的居住功能和少許配套功能。這種規劃策略在長沙這樣的小城鎮也是不適用的:山花街本已單一的社區功能如不在更新規劃上加以補充,將使社區無法延續其原有的生命活力。因此該方案提出以下更新框架:在規劃上結合新舊綁定開發的政策手段,引入商業的多樣化功能,采取點式高層的住宅以滿足更新開發的經濟壓力,同時運用建筑裙房的空間塑造來延續地塊文脈,給予居民宜人的交往空間。
政策引導———新舊綁定開發的政策手段。長沙鎮山花街更新因地塊較小,原住民較多的情況,采取大規模激進式的開發模式在地塊經濟性和更新可行性上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有以下兩點:原有容積率高于2.0,依據現有的舊城拆遷還房的經驗以及長沙鎮現階段地價和房價之比,“拆一建三”①才能基本滿足房地產開發有利可圖;然而,若單一地采取以開發商利益為主體的政策導向,必定會導致不符合小城鎮現狀的城市格局和不符合原有居民居住習慣的建筑形制。故該次更新改造積極探索適應長沙鎮發展需要的多元共存互補的更新模式:在政策手段上,建議政府對開發商采取“新舊綁定”的政策,規避開發商利益優先的問題,在給予新區容積補助的情況下,適當降低舊城更新的容積率壓力,將山花街地塊的容積率壓力降至“拆一建二”②,同時加強對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原住民提供可選擇的居住地,這樣才能帶動新區建設和舊城更新。
開發策略———以商業為導向的開發方向。如前文現狀分析中提到,山花街現狀的單一的居住功能是地塊活力喪失的主要原因。簡•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樣性”的概念曾明確提出了若要一個地區保持活力,就必須保證內部區域的主要功能必須要多于一個,最好是多于兩個。這些功能可確保人流的存在[3]。該次更新正是基于對于山花街地塊多樣性的分析,結合周邊環境提出以商業為導向。這里設置的商業并不是巨大的商業綜合體,而是適宜于小城鎮發展的小企業(小規模功用),這些零售業、文化和娛樂業等服務行業的入駐,確保了分時段的人流的存在:區別于單一的住宅區所導致的同時段出行,多樣的零售業可以將學生流聚集與此,文化與娛樂業也可以吸引晚間來廣場散步或娛樂的居民。同時商業導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開發商的利益,也為原住民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性。
建筑設計策略。由于在更新模式上選擇以高層點式住宅來滿足“拆一建二”的開發經濟壓力,對于裙房的建筑空間的營造則成為了延續城市文脈,滿足居民交往需求的主要途徑(圖4-圖5)故在設計中提出以下兩個建筑設計策略。生活場景的保留是延續城市文脈最現實的思路,而街道正是山花街地塊中大部分生活場景的載體。設計中保留“街”這一空間主體,以一條曲折的街形成兩側線性的商業界面,并在轉折處形成“院”式節點,設置室外的交往空間,以進一步完善街道空間的品質,增強其吸引力;用兩層的商業裙房屋頂形成屋外平臺,使得街道的剖面及視線效果更接近傳統的街道尺度,二層的公共空間也起到了強化街道氛圍的作用。步行空間作為提高小城鎮舊城區公共聚集性,增強城市公共生活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未得到足夠的重視[4]。對于小城鎮,步行不僅僅是交通方式,也是一種交往方式。在該設計中,步行成為了主要交通方式,車輛由場地進入地下停車庫,裙房之間步行空間與交往空間交錯布置,在這樣的步行空間中,人們聊聊家常,熏熏臘肉,老年人擁有了夏日乘涼的地方,孩童們上下學從這里穿過。這樣的街道融合了日常生活的多樣性與各式各樣的使用者,也就越能得到人們隨時隨地的包括經濟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