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6:04
序論:在您撰寫影像檢查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的必修課程之一,它由多門學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討和研究以及使用醫學影像設備對人體進行檢查的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技術。本門課程主要包括:X線檢查技術、數字X線檢查技術、超聲檢查技術、影像核醫學檢查技術等,既包含部分醫學內容也包含物理、化學內容,是檢查疾病重要手段,在臨床醫學領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建立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教學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課程組建立的“預習式臨床見習-理論―實訓-實習”四位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將教、學、做加以融合,學生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反復訓練中得以加強,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在上述4個環節中得到提高。具體內容如下:
1.1預習式臨床見習:在普專影像技術專業學生開課的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將本專業學生分組去附屬醫院影像科室,進行臨床觀摩見習,提前接觸影像設備,提前接觸病人。見習半年后于第二學期初,開始課堂講授影像檢查技術的理論內容,完成了“先看后學再練習”的第一步,為下一步理論學習做好鋪墊。此教學方法我們稱之為“預習式臨床見習”。
1.2理論教學:采用現代的教育理念,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理論教學為主線,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觀察和獨立思考的環境。充分利用附屬醫院及網絡中的各種影像臨床病例資源、多媒體教學片、電子圖片庫積極開展現代化教學。把部分理論課堂內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檢查室、MRI檢查室等科室去講授,實現“課堂與實訓地點一體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放射技士(師)考試所要求掌握的內容貫穿其中教育學論文,滲透考試的題型及知識點,以提高學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師)考試中的應試能力。
1.3實訓教學:改革實訓環節,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醫學教育的重要日標[1],專業實踐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關鍵[2]。采用“模擬臨床實訓”的教學模式。影像實訓中心有2個專業多媒體教室,4個先進的閱片室,3個X線檢查技術實訓室分別安裝有2臺200mA、1臺500mA國產X線機,1個胃腸造影實訓室并配有1臺X-TV及1個示教室,1個CT實訓室等,為學生實踐訓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實訓教學采用“學生操作教師輔導式”、“學生自己操作”、“綜合設計性實訓”等教學方法。在課程學時安排上,適當增加實踐性教學學時,保障學生動手時間,強化學生動手能力[3]。在理論及實訓課程結束之前2個月,組織學生進行崗前強化培訓,培訓的重點是針對臨床上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查操作方法,以縮短學生與畢業實習的距離。
1.4畢業實習:第三學年,將學生安排到省內、外46所二級甲等以上實習醫院進行畢業綜合實習,進一步掌握各種醫學影像檢查方法的操作,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培養高素質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體教學內容的改革
隨著醫學影像設備的不斷更新,數字化X線機、CT機、彩超現已普及到許多基層醫療機構,MRI也廣泛用于縣級醫院。針對臨床實際的發展變化,《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課程體系和知識摘要求掌握的內容貫穿其中、滲透考試的題型及知識點,實施“課證融合”以提高學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師)考試中的應試能力小論文。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建立了《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六大教學模塊,即第一模塊:X線檢查技術:重點進行攝影和技術及造影技術教學;數字X線攝影技術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處理教學;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注重攝影和減影設備及造影器材的教學。第二模塊:CT檢查技術:重點講述CT成像原理和CT掃描技術。第三模塊:MRI檢查技術:重點講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掃描技術。第四模塊:影像核醫學檢查技術:重點講述核醫學成像原理和檢查技術。第五模塊:X線照片沖洗技術:重點講述照片人工沖洗技術、自動膠片沖洗技術和激光打印膠片技術及操作注意事項。第六模塊:放射診斷影像質量管理:著重從質量管理學的角度講述質量管理的意義。
3.四位一體教學考核內容的改革
采用“筆試+技能操作+平時作業+實踐報告”的綜合考評。實行嚴格的教考分離,通過測評,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術能力。加大實踐考核的權重,使其考核總分值與理論考試成績持平??己藘热菀耘R床放射技士所應掌握的技術標準,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臨床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四位一體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
該課程組教師共20人,專職教師14人,兼職教師6人,專兼職教師比例7:3,“雙師型”比例占65%,專職教師中“雙師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其中4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10人,占50.0%,41-50歲的教師8人,占40.0%,50歲以上教師2人,占10.0%,教師后備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滿活力、富有創新精神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梯隊。通過高級人才的引進,青藍工程的培養不斷提高師資教學質量,使師資隊伍具有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斷地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方法,利用現代科學發展的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成果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達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5.四位一體教學改革的體會
“預習式臨床見習-理論―實訓-實習”四位一體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教育學論文,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各種影像技術的操作技能,畢業即可實現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該教學模式時刻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融知識教育與職業資格考證為一體。教學中采取學校與附院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學校影像實訓中心及附屬醫院醫學影像科室的人力、設備等優勢,把部分理論課堂內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講授,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真實的學習場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時比設計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4:5(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56%),大大增加了實踐教學的比重,達到了突出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目的。經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改革后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社會輸送了大批理論水平扎實、技術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技能性畢業生。學生結業后能按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熟悉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獨立完成X線投照技術、CT檢查技術、照片沖洗及影像質量管理等技術,學生畢業后追蹤調查反饋均表明“學生的動手力強,基礎知識扎實”,普遍受到用人單位好評。教師隊伍建設得到提高,課程組教師進修3人次、又取得碩士學位2人,雙師比例達到100%。四位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體現了高職高專辦學特色,圍繞著職業能力的培養,強化技能訓練,為基層醫院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景玲.唐宇天.影響技能達標的元素及對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職醫學影像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3,10:10-12.
[3]馬瓊英,周宇,戚躍勇等.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與帶教體會[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8,5(6):456.
醫學影像設備管理制度的完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也促使醫院的建設步伐加快。醫護人員的醫術雖然很精湛 病人也有良好的護理,有的疾病仍然不能治愈,但是有了醫療儀器設備來幫助醫生們進行診斷、治療,就提高了疾病的診斷率和治愈率。所以醫療設備已成為各級醫療機構的物質基礎和醫院現代化的標志。醫院的生存和發展也越來越依靠于先進的醫療設備。在使用而此時就需要制定一些管理制度。
一、課題研究背景
醫學影像學在醫學診斷領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不過目前在臨床的應用上是非常廣泛的,對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很大的科學和直觀的依據,可以更好的配合臨床的癥狀、化驗等方面,為最終準確診斷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很好的應用在治療方面。
醫學影像學也稱醫學成像,醫學影像學泛指通過x光成像(x-ray),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 超聲成像(ultrasound),正子掃描(pet),腦電圖(eeg),腦磁圖(meg),眼球追蹤(eye-tracking),穿顱磁波刺激(tms)等現代成像技術檢查人體無法用非手術手段檢查的部位的過程。醫學成像又稱鹵化銀成像,因為從前的菲林(膠卷)是用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成像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影像設備也在不斷進步中。影像醫療設備在診治疾病方面日益廣泛,科技含量越來越大。尤其是ct和磁共振等大型影像設備具有高電壓、集成電路多、結構精密等特點,促使它的價格昂貴。
醫療設備是醫院管理建設的一項新內容,醫療設備數量有限,分布不夠合理,增加了醫院管理的難度。在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如醫療設備管理不當、使用不當、操作不當等,造成故障,維修保養,尤其保養落后,不及時,不到位,甚至會出現傷害現象。當前醫療設備管理滯后,是現代醫院管理的薄弱環節。
醫療設備技術含量高,要求購買人員和使用人員有一定的專門知識。有的醫院購進設備后,缺乏專門的醫療設備使用操作技術人員。現有使用操作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或雖經過一定的培訓,但不熟練,不精通,一知半解,操作不當。
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不能按照規范使用醫療設備,使醫療設備管理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管理不規范。檔案不健全。醫療設備管理無歷史檔案,沒有完整的使用記錄,維修保養記錄,在醫療設備的使用、管理過程中缺乏依據。
伴隨著醫學、物理學、數學、計算機學等學科的發展,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日趨迅速,功能也日趨完善,醫學影像設備已經成為當今醫院不可或缺的檢查設備。
醫院通過使用醫學影像設備對患者的檢查能夠更加準確的進行正確診斷。但與此同時醫院也在使用醫療影像設備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設備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因此,醫院就需要獲得更豐富、更實用的相關信息,以解決在使用醫療影像設備過程中的問題。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問題的深入,醫學影像設備管理中的問題將不斷暴露?,F代化的醫院要有現代化的醫療設備,要充分發揮這些設備的綜合效益,必須有一套完善的設備管理制度。
為防范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事故的發生,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制定本規定。 第2條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醫療事故報告制度。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事故報告制度。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本論文的內容
根據醫療科學需要及經濟、實用的原則, 正確地選購設備, 為醫院提供品種、性能、精度適當的技術裝備; 加強崗位責任制, 負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形成一個科學、先進的管理方法; 提高在用設備利用率, 在保證供應和效益的基礎上, 充分發揮作用, 并做好引進醫療設備的研究消化、改進; 提高設備的完好率, 保證設備始終處于最佳狀態,盡快掌握引進設備的安裝, 保養及維修技術,及時解決備品配件的供應。醫療設備管理的目的是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技術, 采用先進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研究的目標
通過研究影像設備對環境及人類的危害,來喚醒人們對此的認識,提高人們防護的意識等問題。針對現行醫院常用的管理制度的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和對策,使影像設備的管理制度更完善。
(三)研究的依據
影像設備給醫院帶來的經濟效益,如:維修費用,醫療器械管理制度的意識,醫療器械的維護和維修管理,醫療器械的規范化操作程度,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四)研究的意義
只有把醫療儀器設備管理好, 才能進行科學預測, 制訂設備的“總體規劃”以及實施方案, 并進行協調和控制, 使之達到最優化。才能提高設備使用率, 使設備的總效能達到最高水平, 產生它的最大效應。如果管理不當, 不僅不能充分發揮醫療設備的應有作用, 影響醫療衛生工作質量和發展, 還將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為此, 做好醫療設備的管理工作, 對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 科室各成員應該很好的學習“質量管理”的相關知識, 科學的使用和管理機器,使其更好的發揮作用。只有加強了設備的維修管理, 因而在設備出現故障時能及時得到維修和保養, 保證了設備的正常使用, 從而更好地發揮設備的綜合效益。
(五)畢業論文的進化表
時間計劃完成任務
11月10日——11月14日畢業論文的選題報告
11月15日——12月01日畢業論文的中期報告
12月02日——12月22日完成畢業論文
12月23日——1月24日畢業答辯
三、參考文獻
1 朱險峰,卜祥義,鄧衛紅.如何做好醫學影像設備維修的規范化管理,中國醫療前沿,XX年6月.
2 沈增貴,劉曼芳,梁才,胡志.影像設備的科學化管理,中國醫療設備,XX.11.
3 李迅茹.放射物理與防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XX.
4 洪洋.放射物理與防護學.人民軍醫出版社,XX.8.
5 付建國,陳本佳,方國才等.醫學影像設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XX.11.
6 趙建中.完善醫學影像設備的管理.ct理論與應用研究,XX.2.
7 孟偉.如何加強影像科大型設備的科學化管理[j].醫療衛生裝備,XX(5):38-38.
8 陶劍光. 大型數字化影像設備的管理. 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66-67.
9 童雙立,閆罡,孫璐. 大型影像設備的購置、管理和維修. c t 理論與應用研究,1999(8):41-43.
10 何彩平. 醫療設備管理的思考. 中國醫學裝備.XX(7):33-34.
11 李公平. 規范醫療設備維修管理模式之淺析. 醫療設備息.XX(3):59-60.
12 陳康.經濟壽命在醫療設備管理中的作用.中國醫療器械雜志,XX年33卷第3期:215-216.
13 尹軍.對醫院大型醫療設備管理的思考醫院管理.XX(10):2368-2369.
【關鍵詞】 網絡化;圖文報告傳輸;共享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4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816-02
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是醫院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醫院的建設必須是以患者為中心的信息化,為此醫院的計算機管理系統的重點是建設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信息化,即網絡化圖文報告傳輸系統、HIS系統、EMR系統、LIS系統,這些是醫院信息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研發使用網絡化圖文報告傳輸系統,真正做到了影像學資料的傳輸、存儲完全數字化、網絡化。網絡化圖文報告傳輸系統實現放射線、CT、超聲、腔鏡、核醫學、病理、心電、腹腔鏡手術、宮腔鏡檢查等的圖文報告傳輸到醫生的電子病歷工作站上,使各個科室之間的醫療信息得到共享。
1 圖文報告傳輸系統研發的目的與意義
長期以來醫技各科室圖文報告信息形同孤島,數據不能共享,醫技醫生在做診斷時不能參考患者的其它診斷因素,患者基本信息只能通過患者口述或參考申請單,易出現不準確。實現網路化圖文報告傳輸系統可以將患者基本信息直接導入,對患者需檢查項目、項目費用等相關信息了解明確;可以實現患者醫技檢查信息集中管理,信息共享,提高醫技科室信息統計管理;可以方便歷史資料的快速準確的查詢,以及進行檢查費、日常工作量和綜合信息的快速準確統計等工作;可以構建各個影像學科圖像及文本信息整合,實現在統一ID、統一界面及統一索引下涵蓋醫療、教學和科研信息的管理;可以在電子病例系統中查閱患者檢查的圖文報告數據;可以為醫院全面數字化、信息化奠定基礎。
2 圖文報告傳輸系統的研發方法
連接醫院各科現有主要影像設備,實現全院影像資料標準化存儲與管理;建立服務器集群和大容量集中存儲系統,并可平滑擴容,所有數據按照國家相應法律法規進行長期備份保留,提供多級數據安全體系保障;建立數據的備份及容錯系統,提供數據轉移、恢復措施;在系統內部建立統一全面的用戶權限管理;提供多種影像調閱模式,實現放射科、門診、住院及部分相關科室的影像快速調閱,提供各種影像后處理功能以提高質量診斷;實現影像檢查質量控制管理和診斷報告質量控制管理;實現臨床科室影像調閱和報告閱讀;連接放射線科、超聲科、腔鏡科、核醫學科、病理科等影像科室,實現全院范圍內的標準化數字化影像系統;實現醫院內部影像資料及相關信息的統一存儲管理,數據共享;實現與HIS系統及電子病歷系統的進一步融合;建立整個圖文報告傳輸系統系統的系統安全機制,主系統出現故障進可快速切換;實現數據的容錯、容災及安全備份,在線數據系統出現災難性故障時,可提供及時、準確的數據恢復。
3 結 果
網絡化圖文報告傳輸系統實現了圖文報告系統的網絡化傳輸,使醫生能夠第一時間掌握病人的診斷結果;實現了放射線、CT、超聲、腔鏡系統、核醫學、病理、心電、腹腔鏡手術、宮腔鏡檢查等的圖文報告傳輸到醫生的電子病歷工作站上;實現了醫院影像數據及相關信息長期的可靠存儲與科學有效管理,使其能更好的應用到醫院的診斷、科研、教學等實際工作中;實現了醫院影像診斷過程中各類信息的全面科學管理,提高了醫院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通過完善的系統接口功能,實現了與醫院HIS進行無縫連接,實現了醫院信息系統、工作流程的高效整合。同時網絡化圖文報告傳輸系統使醫技圖文報告信息網絡化,數據集中存儲到服務器上,定期備份,避免在本機時數據易損壞易丟失。數據共享使得醫技醫生通過此系統可以調閱參考患者在其它檢查科室診斷,可以為此次檢查結果作出明確診斷。信息集中處理簡化了作業流程,提高了歷史資料的快速準確的查詢,以及進行檢查費、日常工作量和綜合信息的快速準確統計等工作。
4 結 論
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醫院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已成為現代醫院管理的必然趨勢,給醫院、醫療、教學和科研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對于提高醫院和科室的整體管理水平和醫院科室的數字化發展、并融入整個社會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是必不可少的,結合網絡化圖文報告傳輸系統完成醫技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綜合信息及數據資料的自主管理等工作,規范的診斷報告使臨床醫師閱讀方便,減少了手工重復性勞動,大大提高了醫技人員的素質和工作效率,提高了醫院及科室的綜合管理水平,塑造了醫院的窗口新形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更好的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
參考文獻
[1] 趙晨暉.醫療信息系統集成問題研究及實踐[D].浙江大學,2010.
1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抓好落實
要提高超聲診斷質量, 必須做好規范化建設, 建章立制。嚴格執行國家《執業醫師法》、《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醫療技術操作常規》等法律法規, 持證上崗。設立完備的醫療設備管理制度、監督機制、故障應急預案、維修檔案等質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學化有章可循。對各項檢查以《超聲技術操作規范》為指導, 規范操作規程, 對操作步驟、方法、程序、結果、圖片質量、報告書寫規范等檢查設立績效考評機制, 有效進行質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學地統計、規范各臟器及常見疾病的檢查范圍。
2 學科基礎建設, 人才是關鍵
2. 1 無論超聲設備如何發展, 科室的持續發展, 取決于高素質的專業團隊及合理的梯隊建設。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 人才的成長是一個晚成熟期。必須分析科室人員的構成及其優勢, 做好職業規劃及培養方向。從事超聲醫學工作的人員來源于臨床醫學及醫學影像專業, 專業的不同, 知識結構會存有差異, 臨床醫學畢業生臨床知識相對豐富, 但影像理論基礎原理欠缺, 而醫學影像專業畢業生影像專業理論知識較為熟悉, 但臨床知識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專業有其不同的專業理論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優勢。針對不同的人員采取不同的要求, 對醫學影像專業畢業生, 強調臨床技能的學習;鼓勵參加醫院臨床知識學術講座, 增加臨床知識。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 強調超聲基礎理論知識及其他影像專業知識的學習, 打牢基礎?;钴S的學習氛圍, 形成專業互補, 強化了綜合素質提高。
2. 2 加強在職培訓, 全面開展醫學繼續教育, 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提高專業技術。①打牢基礎是關鍵, 對新入職影像專業畢業人員, 采取崗前臨床科室輪轉 , 學習臨床知識, 拓寬視野, 建立臨床思維方式, 了解臨床不同專業超聲檢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臨床科室發展水平及開展的新技術;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 在了解超聲專業的基礎理論、超聲解剖、儀器操作檢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專業短期輪訓, 了解其他影像專業特點, 診斷優勢,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實和拓展思維模式。在強調理論培訓的同時 , 突出實際操作能力的規范與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實踐, 規范操作并不斷熟練。②適時選派工作作風扎實, 安心本職工作, 有上進心的技術骨干到技術力量雄厚的大醫院進修, 進行系統的規范化訓練, 并根據個人的專業特長及科室專業的發展需要, 選派參加不同的專題學習班或提高班, 將讓個人的成長與科室的發展前景結合, 激勵其發揮更大的工作、學習熱情, 使科室人員“人人有專業, 人人有特長”, 既避免了內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體技術力量。③加強對外學術交流, 鼓勵在職人員進行工作經驗的總結, 撰寫論文。撰寫論文的過程也是對一個疾病深入學習的過程。中級以上職稱的工作人員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全軍或全國專業學術會議, 讓大家及時了解本專業的最新動態、發展方向, 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知識, 開闊視野。④聘請上級醫院的專家教授指導工作, 舉行專題講座等。以多種多樣的培訓方式, 提高技術水平。
3 強化隨訪工作
超聲診斷的正確性必須通過隨訪臨床的最終診斷來印證。通過隨訪, 進行回顧分析, 總結經驗教訓, 提高診斷與鑒別診斷能力。平時將個人隨機隨訪與科室集體隨訪納入常規工作, 統籌安排,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科室安排專人、專門時間, 下病區或病案室, 針對不同的臨床科室、某個病種等進行統一的隨訪, 并統計分析隨訪結果,根據超聲診斷陽性符合率指導科室的下一步工作;個人隨訪隨機性比較大,尤其是個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認識該疾病, 所以隨訪結果的回報交流, 共同提高尤為重要。完善的隨訪制度納入科室質量控制體系,每月進行隨訪工作的檢查與考核,才能確保隨訪順利實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隨訪結果分析超聲檢查的符合率, 評價超聲檢查質量。如果超聲診斷與病理或手術結果相符, 則總結經驗,加深印象, 增強信心。如超聲診斷與臨床不符, 則分析誤診原因, 提高鑒別診斷水平。
4 規范化留圖
超聲檢查中普遍存在存圖的隨意性, 尤其患者較多時。為了提高超聲質量, 必須規范化存圖, 與診斷有關的陽性或陰性切面, 應做圖像儲存, 記錄并存檔。圖像質量要清晰, 掌握儀器各項物理參數的調節, 熟悉已設置的不同臟器專用軟件, 根據個人習慣及患者條件, 調節圖像在最佳狀態。在眼球或產科檢查時, 嚴格按照規定的安全聲功率輸出。對于異常圖像保留相互正交的兩個切面, 杜絕了以往隨意性存圖檢查中因漏查器官結構而造成的漏診, 對異常的動態變化和前后對照分析提供了直觀的圖像資料, 同時為處理醫療糾紛提供證據, 規范化存圖使規范化檢查真正落到了實處, 規范化存圖成為超聲檢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5 規范書寫報告
超聲檢查報告書寫質量體現了檢診水平。報告單作為一次檢查的結論, 必須將實際情況用圖文的形式報告給臨床和患者。一般項目要齊全, 真實, 必須實名制。必要時, 加填儀器型號、探頭類型與頻率, 檢查方法與途徑(如:經直腸法)。描述檢查內容時術語應科學化、標準化, 文字簡練, 描述全面、客觀, 嚴禁加入任何主觀判斷, 既不武斷地以圖像診斷疾病, 也不要過于隨附臨床資料, 杜絕先入為主, 先有結論再有圖像描述的思維模式。超聲提示或診斷明確提示物理學診斷, 除十分明確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學診斷, 可以提示數種需鑒別的診斷。
6 樹立服務意識
超聲檢查主要是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客觀依據, 要樹立為臨床服務的理念, 多與臨床醫生溝通才能避免主觀臆斷, 其實與臨床醫生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習臨床知識的過程, 只有結合臨床才能開展新技術、新業務, 才能謀求正確答案, 達到為患者負責的目的。
世界名牌大學的辦學理念中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其主要內容之一,如哈佛大學教育理念包含有:“學校致力于創造培養學生自我依靠和終身學習習慣的平臺”。劍橋大學的辦學理念也含有“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即“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繼續醫學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醫學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適應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為技術人員從業后獲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終身教育制度[3]。
1醫學影像學現狀與發展趨勢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放射學發展為診斷和治療兼備的醫學影像學,包括普通X線診斷學、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線計算機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數字X線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聲學、發射體層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兩種影像技術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檢查獲得多種影像信息的成像技術和介入影像學,包括介入放射學和介入超聲學等。傳統X線攝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斷更新換代,如螺旋CT(SCT)、多層CT,現已發展到128層CT等。MRI發展趨向于高場強、實時成像、功能MRI(fMRI)、顯微結構成像、波譜分析(MRS)以及同質同性抑制技術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顯提高,灌注、彌散、仿真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超聲向超聲造影、三維超聲成像和介入超聲學發展。核醫學主流發展方向是分子核醫學。
影像學診斷由大體形態學為主的階段向生理、功能、代謝和分子/基因成像過渡,出現了分子影像學和功能影像學。圖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發展。診斷模式由膠片采集圖像和閱讀逐步向數字采像和電子傳輸方向發展。信息科學的進展,促進了醫學影像存檔及傳輸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遠程放射學(teleradiology)的發展,網絡影像學(networkimaging)以及計算機輔助診斷(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將成為可能[4]。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展和臨床應用,介入治療及其與內鏡、微創治療、外科的融合發展改變了影像學實踐和服務方式,影像診治手段日益先進,影像診治水平明顯提高,使醫學影像學在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學科創建于1935年的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緊跟學科發展,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創建了醫學影像學科技創新團隊,通過學科建設、醫學領軍人才、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項目和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等措施,將“醫學影像學與介入放射學”學科建設為江蘇省135工程醫學重點學科(2001年),放射科建設為江蘇省臨床重點??疲?002年),“醫學影像學科”獲準為江蘇省醫學影像學科質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創建為江蘇省重點學科(2006年)。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創建于1990年,當年開始培養醫學影像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經采用特色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改革、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課件建設、重點實驗室建設和教學名師培養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現已創建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特色專業(2006年)和江蘇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專業建設點(2007年),分子影像與功能影像實驗室獲準成為江蘇省重點實驗室(2007年)。本專業1984年開始招收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2003年成為江蘇省唯一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
2醫學繼續教育的范疇與其在重點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醫學影像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新知識和新理論不斷涌現,醫學知識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社會對從醫人員的知識結構和醫療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僅從醫學院校教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醫學工作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人才培養和學科隊伍建設是關鍵。為了使醫學影像學專業醫技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保持高尚的醫德醫風,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跟上醫學科學發展腳步,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5],我們在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鑒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即“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結合國情讓全體教師和職工樹立終身教育、自主學習的理念,即“活到老、學到老”。其特點決定了在高校從事教學、醫療和科研的教師和職工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我,把終身學習作為自我提高的一種方式。
(2)配合繼續教育學院進行脫產、非脫產形式的成人學歷教育,對象涉及本院醫護人員與全國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進行在職職工研究生學歷教育,對象涉及本院職工與江蘇省乃至全國考生。
(4)與國外著名大學、學術團體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請國外知名專家來院進行學術講座和交流2~3次,對象涉及本院相關醫護人員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學科學術地位決定了繼續醫學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申報和開展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就要求本學科及學術水平在本專業領域中處于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領先地位,這樣才能吸引眾多的醫技人員來院學習或進修。我們利用“中華醫學會實用介入技術推廣培訓中心”基地,每年認真組織申報并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項目2次以上,對象涉及本院醫技人員和全國需要參加培訓的各層次醫技人員。在實施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中,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申報和開展是學科學術地位和水平的具體體現,也是展示推廣學科成果、宣傳自我、擴大影響、構建學科品牌的優勢,同時也是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學術水平的主要體現,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國內各單位進修生來院學習、工作,積極鼓勵、支持青年教師和職工到國內外著名大學或醫院進行短期進修、考察或進一步深造。
(7)切實加強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執行“先培訓,后上崗”制度和年輕醫師五年住院醫師輪轉培訓制度??剖颐吭陆M織一次青年醫師讀書報告會,以督促年輕人好學、向上。
(8)參加學術會議、撰寫學術論文是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鼓勵并支持教師參加國際性和中華醫學會組織的高質量學術年會或專題學術會議以及省市年會,并制定了《參加學術會議及差旅費使用的規定和的獎勵辦法》。凡在放射學全國年會上進行大會發言的論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會進行專題講座或被評為大會優秀論文者,科室承擔參加會議的所有費用,包括差旅費、住宿費、會務費和資料費。每年根據北京大學版“醫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錄內期刊上所發表的論文及SCI上所發表的論文,在單位獎勵的基礎上,科室根據影響因子再進行不同幅度的獎勵,以此鼓勵教師、職工多撰寫、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學科科研、教學質量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規模決定著學科和專業的發展規模,人才結構決定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層次,人才梯隊決定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后勁,故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學科、專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學科建設中,師資隊伍是前提,學科帶頭人是核心,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根本[6]。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重點攻關項目,既是學科水平的體現,又是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同時也是人才培養、梯隊建設、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確立學術地位的基礎[7]。
堅持推進科技創新與培養、聚集創新人才相結合,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與建設科技創新團隊相結合。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教師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將人才資源作為提高學科自主創新能力的最大優勢,形成科技創新與教師隊伍建設及人才培養密切結合、互相促進的良性機制。多年來,我們本著“用好現有人才,培養青年人才,引進優秀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的原則,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促進學科發展的根本大計來抓,并采取主動培養、積極引進、大膽使用、熱情關懷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
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學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質好,學科力量雄厚,學術造詣較深,結構合理,集教學、科研和醫療為一體的專業隊伍。教師隊伍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發展趨勢好,形成了具有團隊意識、創新意識和奉獻精神的科技創新團隊。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醫師18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1人,博士10人,碩士22人。近5年在研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際合作1項,省部級以上課題20項。獲《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成果獎14項;發表科研論文250余篇,其中SCI收錄16篇、中華級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專著16部,衛生部視聽教材2部。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一貫注重于教學改革的研究,近5年來,主持教學改革課題14項,獲教學成果獎15項。其中《面向21世紀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和《創建特色專業,培養醫學影像學創新人才》分別于2001年和2005年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教改論文20余篇。
關鍵詞:體層攝影術,冠狀血管造影術,支架植入術,再狹窄
目前,介入支架手術已經成為冠心病治療的主要手段,通常對于單支冠狀動脈狹窄,或多支冠狀動脈的局限性狹窄都可進行介入支架手術。支架植入術是通過導管技術完成的,僅需要局部麻醉,創傷小、痛苦輕,可短期住院,但是,它的最大缺點是仍然無法克服完全閉塞的冠脈病變,成功率高低不一,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高,癥狀不能緩解者最終還需要搭橋手術。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一直以來,常規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屬有創檢查,很多冠心病患者不易接受。無創性檢查替代有創檢查是影像學發展的趨勢。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的應用,開辟了冠狀動脈無創檢查的新方法。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本文通過與冠脈造影結果對照,旨在探討64層螺旋CT在診斷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中的價值。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對2009-2010年我院65例臨床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患者進行常規冠脈造影,全部患者在兩周后行16排CT冠脈成像對比。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男女比例為1.28:l,平均年齡62.54歲,其中糖尿病患者37例,全部患者中行長支架植入29例,多個支架植入36例.
1.2 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與冠脈造影
65例患者先由心血管醫生進行常規冠狀動脈造影,并給出支架植入術后血管顯影及狹窄、鈣化的分析報告。兩周后行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進過VITREA分析軟件,進行MIP、CPR、MPR、VRT處理,得到相應血管的全貌圖,進行全面的分析,比較。
1.4 評價標準
以常規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為標準,評價CT冠脈成像診斷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度。得到數據行統計學分析其差異性.
2、結果
6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了16層螺旋CT冠脈成像檢查和冠脈造影檢查,獲得了滿意的血管圖像,對65例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的190支血管進行病變判斷。其中174支MSCT重建血管段獲得圖像滿足影像學評價,不可評價血管節段共16段。16層螺旋CT冠脈成檢查對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敏感度分別為1、中度狹窄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2.9%(39/42)和84.7%(94/111) ,陽性預測值為69.6% (39/56) ,陰性預測值為96.9%(94/97)。2、重度狹窄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88.2%(15/17)和98.9%(94/95)(見表1)。陽性預測值為93.7%(15/16),陰性預測值為97.9%(94/96)。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
16層螺旋cT冠脈成像和冠脈造影的結果對比(65例) ,P<0.05
MSCT 中度狹窄(≥50%,小于75%) 重度狹窄(≥75%) 正?;颡M窄<50% 合計
CAG 合計 58 17 99 174
中度狹窄 重度狹窄 正?;颡M窄<50% 39 2 17
1 15 1 3 2 94
1超聲影像專業隊伍培養的必要性
1.1超聲診療對人員素質的依賴性大近年來,我國經濟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人民群眾總體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現有醫療衛生體制的影響,診療費用仍是患者選擇醫療服務時的重要參考因素。與其他影像檢查(CT、MRI等)相比,超聲診斷的損傷性小、電離輻射輕、性能價格比最優,得到大多數患者的青睞,在臨床疾病診療和預防保健工作中被廣泛使用。然而,由于價格相對低廉,程序相對簡便,使得超聲診斷過度醫療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與CT和MRI等技術有所不同,超聲影像診斷由人工控制檢查速度,即使儀器成像速度再高,單位時間內的工作效率也仍由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決定n;準確無誤的診斷涉及到多方面的醫學知識,要求醫務人員對多學科信息綜合分析,從多角度集思廣益、開拓思路,得出正確結論。因此,超聲影像診斷對人員素質、人員數量的依賴性極大。為有效應對超聲科室不斷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進先進的超聲診斷設備外,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超聲診斷醫務人員已成為必然選擇和當務之急。
1.2新型超聲診療技術層出不窮,應用難度加大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發展,現代超聲診斷技術的難易度已出現明顯的二極化態勢。部分較為容易掌握的常規或傳統診療超聲技術由一般超聲技術人員完成。部分已經成熟或標準化的超聲脫機分析和圖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強時相分析、三維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經過專門培訓的技師完成?,F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型超聲診療技術與日俱進。部分技術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顯得比較繁瑣、復雜和耗時,但在疑難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將起到關鍵性作用,推動超聲醫學不斷向前發展。這對超聲影像專業人才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協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國超聲影像專業隊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超聲影像專業人員隊伍主要由近年來逐漸增多的高等院校醫科畢業生和早期培養的超聲影像技術人員組成,前者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后者經過多年的實踐對傳統的超聲影像設備和診斷駕輕就熟。與國外醫師和技師互相配合不同,我國醫院單獨設立超聲科室,由醫師或技師獨自操作和診斷。這樣,病例采集與診斷之間銜接緊密,醫師可及時獲取信息,調整診斷思路,效率較高,短期內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聲影像人員雖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診斷,但對某一類疾病的了解不及臨床專業醫師。超聲科室的診斷性與技術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對超聲影像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識和技能兼備的超聲影像人員仍較為缺乏。
2.1“學院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不足
衛生部《關于醫技人員出具相關檢查診斷報告的批復》規定“出具影像、病理、超聲、心電圖等診斷性報告的,必須是經執業注冊的執業醫師”,超聲診斷專業隊伍正在朝著純醫師化方向轉型。我國超聲專業醫師的培養,已形成了本科(臨床醫療/醫學影像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規范化教育體制。影像專業的本科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雖會有短期實習,但多數畢業生缺乏臨床操作經驗,且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大型醫療器械上崗證等資質證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養周期才能完全勝任日常的臨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學制一般為3年,培養計劃大多是一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加2年的專業臨床學習,在此期間還需開展一定的科學研究工作,并完成畢業論文。在較有限的時間內,碩士研究生同時面臨著繼續深造、從事科研和就業的壓力。大部分碩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試、實驗、以及上,畢業后無法在實際崗位上看病問診,對疾病的認識多止于書本之上。這樣的教育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科研能力,但遠不能保證其臨床水平。
2.2部分在職人員知識基礎較為薄弱
目前在崗的經驗豐富的超聲影像醫務人員大多并未接受過專業相關的高等教育。這部分人員具有大量實踐操作經驗,在“學院型”超聲診斷人才初入崗位之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國范圍來說,其學歷構成水平仍以??茷橹?。雖然部分人員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進修、函授教育,因在崗學習時間有限、系統性不強,部分醫院或醫務人員自身甚至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而敷衍了事,難以彌補其較為薄弱的綜合素質。如今很多大型醫院引進了先進的影像設備,由于操作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原因,許多檢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甚至閑置;據有關資料顯示,高尖端的設備只發揮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達到50%嘲。
3超聲影像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3.1豐富教學形式,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超聲影像涉及多門學科,知識量大,理論教學較為單調,學生易產生倦怠感。臨床知識豐富、專業理論扎實的教師在超聲影像人才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采用互動式講座、PBL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確保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同時,可定期開展與住院醫師的交流活動,尤其是各專科醫師的定期講座將極大豐富超聲影像專業學生的臨床見聞,各醫學院校應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建立和維護與醫療機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為本科生提供校外實踐平臺,通過醫院內的觀摩、考察、討論以及實際操作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與優秀校友和資深醫師之間的聯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導師制;根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業意向,實施階段性的院內實習,合理安排醫院見習時間,要求掌握各種型號超聲儀器的操作和特點,掌握常見多發疾病的超聲診療技術,熟悉各種檢查方法及先進的超聲診療技術,同時協助醫院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并完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