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46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國際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會計國際化的涵義探討會計國際化的涵義,首先應考察和明確“國際化”的涵義。參考目前的文獻資料,對“國際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通過找尋各國差異之所在,,以更好地促進國際交往。
1這是會計國際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繆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個國家的會計職業》中所闡述的觀點。第二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國與國之間的差異,通過一定的途徑尋求出大家認可的一致內容。
2這種觀點也就是國際協調化,其目標是尋求各國的共性,盡量減少國家間的差異,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達到國際間處理有關事務的可比性和同質性。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1982年喬伊和巴維希的研究,此種觀點在目前占有主導地位。第三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實行全球一體化、統一化。
3,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完全消除國家間的差異。這種觀點在目前占有較主導的地位,特別是國際性的有關組織更是支持這種觀點和以此作為目標。從以上三種觀點看出,它們不僅代表國際化的三種觀點,而且還表現出國際化產生的歷史先后順序及內在的邏輯關系,不同的國際化思想有其產生的客觀環境。溝通是基礎,沒有溝通,國家之間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自然產生協調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協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國間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產生了規范與統一的呼聲。
綜合上述觀點,國際化是指由于國際交往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各國在處理有關事務上,通過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從而達到采用國際規范和統一通行做法的行為。會計領域中的國際化行為,會計界常簡稱會計國際化,它是指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
具體而言,會計國際化具有三個方面的涵義:(1)會計國際化是一個動態概念,是某一個國家由于參予國際經貿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國會計慣例逐步轉化成國際會計慣例的過程,易言之會計國際化其實就是會計慣例國際化,會計國際化的結果則形成國際會計慣例,這也是我國會計理實界經常提到的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真實涵義;(2)一國的會計國際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溝通階段,即通過參予交流各國會計慣例,比較異同,促進對國際會計慣例的學習與了解;二是協調階段,即尋求與國際會計慣例的異同之處,消除不必要的分歧,盡量減少與國際會計處理等方面的差異,以增強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規范和統一階段,即實行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同的標準化會計,使本國會計融入國際行列;(3)會計國際化體現的是一種要求、目標和活動過程,是各國會計慣例通過溝通、協調的一種結果。
2.會計國際化的內容。會計國際化的內容,從會計專業分類角度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會計政策慣例國際化,亦即在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過程中,在內容、結構體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趨同國際會計政策慣例,其中核心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因為會計準則是會計規范的核心,一國的會計準則在結構、體系和規范的內容及方法上是否與國際會計準則慣例趨同,是影響會計國際需求的主要因素;(2)會計管理體制慣例國際化,主要指會計組織管理體制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兩方面趨同國際會計管理慣例;包括本國會計管理機構設置、企業會計機構和人員的管理模式、民間會計組織設置與運行模式,特別是積極參加國際性會計組織等;(3)會計教育慣例國際化,包括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專業層次的設置、課程體系的編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4)執業會計慣例國際化,包括注冊執業人員的認定、考核方法、機構的審批、民間審計的運作和監管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5)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慣例國際化,即建立與國際慣例相同的會計確認標準、計量記錄方法和報告體系等,促進所供會計信息滿足國際經貿往來和國際資本市場等的需要;(6)積極引進和運用國際上通用的先進會計思想、管理方法和技術方法;(7)促使與各國會計事務處理的協調化、標準化和規范化;(8)積極參加國際會計活動,努力促使其他會計事務處理方法趨同國際慣例。
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狀況
1.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決定因素。決定我國會計必須走國際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
(1)這是我國市場國際化的需要。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向之一就是市場已突破了時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統一大市場。我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市場國際化的結果要求會計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和參予競爭提供真實、公允、可比,能滿足國際決策需要的會計信息,因此要求我國會計慣例必須趨同國際會計慣例。(2)這是我國實施跨國經營的需要。企業實施跨國經營,必須了解其他國家的有關政策特別是會計政策;其次母公司為了加強各子公司間的經濟聯系和實施國際經營,需要了解公司整體及其子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這都要求我國的會計國際化;此外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等為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3)這是我國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需要。隨著我國企業在香港、紐約等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我國企業必須按國際慣例向國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真實、公允、可比的會計信息。
2.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狀況。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早在建國之初吸收前蘇聯的會計模式就初現端倪,并為早期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隨著我國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過渡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發展到現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國際化已取得了重大進展。首先,通過“三步曲”使在制定會計政策及其規范內容上與國際慣例接軌。1985年頒發了“兩外會計制度”,吸收許多諸如“資產=負債+資本”的會計平衡式,在存貨、應收帳款和固定資產計價中償試運用穩健原則等國際會計慣例;1988年成立會計準則研究組,開始著手研究西方會計準則和制訂我國的會計準則;1992年頒發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國家通用的會計慣例,逐漸把國際會計慣例推廣入我國一般企業。其次,1993年7月正式頒布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逐步建立了以會計準則為核心,以分行業會計制度為補充的會計規范體系,此后又逐步頒發了若干具體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1997年5月頒布實施了第一個具體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實現了在會計實踐中普遍以會計準則和以之作為依據制定的行業會計制度來操作會計實務,使我國的會計規范慣例趨同國際會計慣例,會計信息更加規范和可比,基本能滿足我國參予國際經貿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等的需要。第三,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也加快了我國會計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以前的會計分科是按行業分為工業會計、商業會計等,而現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大學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方式,即專業主干課程分為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審計、高級財務會計等,這不僅與國際會計教育慣例接軌,而且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適應性,培養會計專業上的“通才”。此外,國外會計專業組織和大學,也不斷進入我國會計教育界,如英國ACCA,將會員資格考試成功的引入我國,在上海財大等院校舉辦英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培訓班等。第四,建立了與國際慣例趨同的注冊會計師體系,頒布了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考試逐漸接收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考生,會計師事務及事務所的國際合作也不斷加強。第五,逐步樹立了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思想,如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建立企業稅務會計體系,明確會計是旨在向有關利益集團提供可供決策的信息系統,會計是企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的國際化與國家化是不可協調的矛盾等觀念。
3.我國會計慣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差異。在我國的會計慣例中,與國際會計慣例尚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在:(1)與會計準則相配套的有關法規尚未健全。如尚未頒布《證券法》,而《公司法》、《注冊會計師法》、《會計法》等的會計規定與會計準則尚不協調等;(2)未建立與企業會計體系及其準則相配套、相協調的非盈利組織會計體系和準則,行業會計制度在會計實務中仍起主導操作規范作用等;(3)加入和參予諸如IASC、ICA等權威性國際會計組織及其活動不夠,阻礙我國與國際會計界的交流及其會計國際化的發展;(4)許多會計實務的處理方法與國際慣例存在差別,如加速折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壞帳備抵法和所有者權益類目的劃分等都與國際慣例有差別;(5)會計管理體制尚存在差異:一是會計事務的行政管理過強,二是會計人員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轉變等;(6)管理會計、稅務會計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體系和在實務中推廣使用;(7)會計理論發展滯后,研究方法單一,會計教育模式與國際慣例尚有差別等等。
三、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借鑒,走出認識誤區。我國會計作為世界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展離不開對國際會計慣例的借鑒。這一方面要拋開傳統的會計階級性思想和姓“資”姓“社”的論爭,只要有利于我國的發展,與我國客觀的經濟、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適應的,就應該大膽借鑒;另一方面要走出認為國際會計慣例就是美國或英國或其他某一國會計慣例和把之等同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誤區,同時也要走出國際化就是全球統一化、標準化的誤區。
2.處理好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的矛盾國際化是一種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然而由于各國環境的差異,會計的全球統一化、標準化也很難實現,因此會計國際化與國家特色并存將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這也正是國際會計協調的主題,只有承認會計的國家化,才能更好的與國際會計相協調,促使本國會計國際化的發展。
3.把握好國際化的方法方式國際化是通過不斷借鑒國際慣例而實現的,因此把握國際會計慣例的借鑒標準和方法方式則是國際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判斷哪些是國際會計慣例,筆者認為應把握兩個標準:(1)該項慣例是否在大多數經濟和會計發達國家通用?即是否具有國際公認性;(2)是否具有有效性,即運用這一慣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了的會計信息,同時化費較小的成本。在借鑒的方法方式上,一要通過立法確認,即對那些于我有用的國際慣例,應把之納入法律規定,以加快推廣實施;二是加大民間會計交往力度,加快我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溝通、協調和統一。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
近年來,會計國際化在我國倍受關注,尤其在我國加入WTO后各方面都與世界慣例接軌之際,會計作為企業間貿易交往的媒介——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自然也要盡快地與國際慣例接軌,逐步融入到國際會計中去。
經過十幾年的引進和吸收,中國會計界對有關會計國際化方面的理論和實務已有比較成熟的理解和認識。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已取得積極進展,開始了一定層面的對話,但由于中國特定的社會經濟特征,中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過程仍很漫長。
一、會計國際化——必然趨勢
1.會計國際化的含義
經過近幾年的探討,目前,人們認為會計國際化是指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管理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即采用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本國的經濟業務。
中國會計國際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會計準則國際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會計準則的過程中,充分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體現國際會計慣例,使會計準則指導下的會計信息在世界范圍內可比和有效;二是會計實務國際化,即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應采用國際上先進的會計處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在這兩方面中,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處于核心地位,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程度體現著一國會計發展的國際化程度。
2.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必然性
(1)會計國際化是跨國公司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競爭的加劇、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加快以及市場的變化無常,使得跨國公司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得到了迅速發展??鐕就ㄟ^在國外設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權和經營決策權而達到節約成本、降低稅負和風險、優勢互補、增加利潤、保持市場份額等目標。母公司為了加強對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統一可比的會計信息,并編制合并報表;東道國以及居住國政府處于財政、稅收等方面的考慮和對跨國公司的監管,也要了解跨國公司整體的經營績效、財務狀況及子公司的經營成果;另外,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這就需要消除各國之間會計的差異,按照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跨國公司的經濟業務。
(2)會計國際化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幾十年以來,各國雙邊、多邊貿易活動日益增多,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企業從事對外貿易,必然通過客戶提供的財務報告來分析評價客戶的資產實力、資信狀況和風險狀況。會計信息已成為各市場主體達成市場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市場交易質量的高低,并影響全球范圍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作為商業語言的會計應按照國際慣例,提供可比和有效的會計信息,以提高國際貿易的高效率。
(3)會計國際化是國際資本流動的必然要求。目前,跨國上市和發行債券等國際性籌資活動日益增多,資本市場國際化的程度正在不斷提高。在國際資本流動的過程中,不僅資本的供需雙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財務狀況,滿足各自需求,而且國際證券監管機構為實施有效監管,也要按照國際標準,嚴格審核跨國籌資公司的財務報告。這就要求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公司按照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而無須對原有財務報告進行重編或調整。這樣,對于減少跨過發行證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證券市場效率以及跨國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二、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傾向
1.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認可程度
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是由主要發達國家的會計職業團體于1973年發起并創立的,30年以來,他一直致力于能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和遵守的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協調。盡管IASC是非官方組織,其成員也大多為民間會計團體,不具備強制實施其準則的權利,但由于其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國際會計準則質量的不斷提高,國際會計準則在全世界的認可和實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6年IASC對67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56個國家將國際會計準則作為本國的會計準則或以國際會計準則為基礎來制定本國的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得到了世界大多數證券交易所的承認。截至2001年底,有90多家跨國公司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1999年,IASC完成了“核心準則”的制定工作,2000年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的技術委員會完成對核心準則的審核,并向其成員推薦,這樣,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只要遵循本國的會計要求和IASC核心準則,或者其本國的會計準則已經符合國際會計核心準則,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國際會計核心準則的證券交易所上市,而無須重編或調整其財務報表。IASC正逐漸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其規模也正日益擴大。
2.中國會計準則的傾向
中國會計準則在中國的實踐首先體現在1985年的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1992年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實現了我國會計模式由計劃經濟會計模式向市場經濟會計模式的轉換,是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一個里程碑。在隨后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始終注意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盡量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充分協調。目前,采用中國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的企業,在境內發行B股和到香港發行H股,按國際會計標準所要做的調整已經較少。
盡管中國會計準則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在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的產生有些是由中國特定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環境所決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國際會計準則本身存在的技術性問題所造成的。因此,我們既要重視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又要重視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國特色。
三、中國會計國際化發展的建議
1.增進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水平
首先,要盡快建立中國自己的會計原則框架。國際會計準則有一個概念框架作為參照,以此來制定具體的會計準則,但中國還沒有這樣一個概念框架,只就中外會計準則的差異分項處理,這就無法有邏輯地發展一套在原則上連貫一致的具體會計準則。其次,加快制定新的具體會計準則,繼續修改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別的準則。當前,中國尚未對許多會計問題具體準則,如企業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稅、資產減值等,要加強這方面具體準則的制定工作;同時,在商品銷售和提供勞務收入的計算、債務準備的計量、利潤分配方案等方面的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還存在差異,應及時修改,使之與國際會計準則盡量保持一致。
2.正確處理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關系
會計制度側重于如何記賬,會計準則是就某個會計要素或經濟事項的不同情況,規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從長期看,會計制度是一定時期的過渡辦法,在我國現階段,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將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須做好兩者的相互協調與配合。
3.加快培育國際會計人才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會計人員培訓制度,在會計人員的培養上,既要通過增加國際會計準則、外語、網絡技術等新的教學內容和完善會計專業技術考試制度來造就復合型的國際會計人才,又要重視會計現職人員的后續教育,使目前的會計人員能夠及時更新知識觀
念,全面了解國際會計慣例,提高業務素質。另外,要努力提高國內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其獨立、客觀、公正職業的自覺性,使其盡快向國際水平靠攏。
首先,金融會計國際化將改變傳統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分類方式,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將負債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資產與負債分類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這種分類方法改變了現行會計實務中對投資采用長、短期分類核算的做法,能夠充分反映商業銀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圖,有助于報表使用者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做出有效判斷。其次,根據金融會計準則的要求,當成為金融工具合同條款的一方時,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債,同時《金融資產轉移》對金融工具的終止確認的條件是:金融資產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回報是否已經實質上發生轉移,而且沒有保留對金融資產的控制權。根據這些規定,商業銀行應將衍生工具隱含的各項權利和合同義務確認為資產或負債,已經證券化的信貸資產,以及其他不滿足終止確認條件的金融資產和負債也要進入表內核算,資產負債表的內容將更加豐富,提供的信息將會更加全面。再次,金融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其價值隨著公允價值的的變化而變化,一方面金融資產或負債公允價值不斷變動,另一方面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權益,進而影響了權益的變動,因此在沒有其他資產和負債變動的情況下,金融工具價值的波動必然會帶來資產負債率的波動。同時,準則對上市商業銀行和擬上市的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減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余金融資產的減值均采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相對于“五級分類法”“,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對資產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資產的波動。最后,準則對從事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做了明確規定,同時為了防止銀行利用金融工具任意調節利潤,套期保值準則對運用套期會計的先決條件套期關系進行了嚴格的要求:套期開始時要對套期關系進行明確的規定,具有關于套期關系、風險管理目標和套期策略的正式書面文件,套期要高度有效,套期可以可靠地計量等。由于目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品種較少,商業銀行進行套期避險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很難達到運用套期會計的條件,因此近期內套期會計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影響不會很大。
二、金融會計的國際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
(一)促使商業銀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金融會計國際化不但是傳統會計理論的改變,也伴隨著商業銀行經營理念和管理意識的改變,是一個企業內部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危機意識比較薄弱,普通居民對商業銀行的企業性質認識也不清晰,國內金融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完成了經營理念和風險意識的培養,對風險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強,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風險決策和預警機制,隨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產品不斷出現并邁向國際化,在促進金融業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金融風險,商業銀行只有通過完善財務報表和會計制度的國際化來完善自己的內部管理,并按照國際標準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金融業才能夠得到好的發展。
(二)促使商業銀行提高資本監管能力
金融會計國際化影響了現行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計算,隨著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出現,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的金融控股公司,這是金融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增強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但隨著企業經營范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資產風險也隨之加大,很多商業銀行涉足的保險、證券等行業交易種類繁多且復雜,資產波動頻繁,對會計信息披露、確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商業銀行要走向國際化,必須適應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和資產監管標準,對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問題、內部轉移價格、合并會計報表問題和外幣報表折算等諸多問題按照國際標準進行改革,金融會計的國際化從另一個方面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促使銀行完善自身的企業管理制度,提高信貸質量和企業盈利水平,才能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
三、金融會計國際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一)運用金融會計國際化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隨著我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會計標準的國際化已經成為各個行業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金融會計標準國際化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降低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成本。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十幾年里,中國的商業銀行系統和會計準則一直在進行不斷改革,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逐步對外開放,外資金融機構不斷的涌入國內與我國的金融企業爭奪市場份額,我國金融業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我國的金融企業也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國際競爭中,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根據國際金融會計標準對銀行的會計制度進行改革,逐步實現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協調,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金融業相對弱小的國家,商業銀行的資產實力相對不足,在市場經濟環境、法制建設等方面還不健全,商業銀行還存在著如銀行不良資產、內部管理不健全等風險,影響了國際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定,只有通過金融會計國際化,才能夠不斷適應國際金融發展的趨勢,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公允價值運用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隨著銀行業的不斷發展,各種金融衍生產品也不斷出現,國家新的會計準則將使用公允價值來計算金融衍生產品的價值,這樣更能夠反映出各項金融資產的相關性,也更符合金融行業的風險管理慣例,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銀行真實的資產情況。但是由于公允價值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使得整個財務報表的波動性變大,不可避免的對會計信息的質量產生負面影響,無法滿足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甚至會讓市場對銀行的資產情況產生錯誤判斷,所以公允價值計算的可靠性受到市場發展程度的約束,非市場化資產價值的確定要依賴銀行所采用的估值模型的可靠性,這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構成了挑戰。
(三)減值方法的改變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隨著新的會計減值方法的推行,上市公司面臨著更加嚴格的資產計算標準,一方面對解決商業銀行在會計核算中出現的虛盈實虧問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新的減值方法給予企業更多的判斷權利,在具體的操作上使企業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如果操作不當,將會嚴重影響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的質量,新的會計制度將資產減值從四項增加到八項,更能反映資產的價值。在國際會計準則中,資產減值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完善會計減值方法,不但能更好的與國際接軌,也能減少會計信息中人為的判斷和估計,有效的建立起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四、結語
論文摘要:會計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是未來財務會計發展的方向,我國必須要參與到會計國際化協調的過程中來,而且要建設一條符合中國的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國際化道路。
論文關鍵詞:國際協調;會計國際化;會計環境;會計標準
會計國際化是一個國際協調的過程,將來世界各國都要參與到這個協調過程中來,它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所面臨并應予關注的問題。會計國際協調的動力是經濟利益,會計國際化實質上就是各國的利益協調,因此,世界上各個國家都要參與到這個協調中來,中國更要參與到這個協調中來,并且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會計國際化道路。
1會計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
世界貿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資本市場的快速流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迅猛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必須融入到國際經濟潮流中,任何國家如果要脫離世界貿易市場和資本市場而謀求自身較高水準的發展是難以實現的,隨著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我國的經濟大門將向世界敞開。國際貿易的發展,使我國經濟與世界各國經濟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賴,相互促進,這樣超越國界的經濟,必然要求作為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要有統一的“文字”和“規格”,以消除語言障礙,為國際經濟交流和國際貿易發展提供便利。
隨著科技革命的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響著會計信息使用的全過程??梢哉f,正是因為信息技術革命才為會計國際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世界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各國際或者區域組織在國際協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為推動會計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力量。
2從實際出發,確立正確的會計國際化態度
中國要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會計協調。促進會計的國際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國家發展需要資金,為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開始了引進外資的工作。引進外資需要相應的投資環境能合理保護外商投資者的合法利益,而我國傳統的會計制度,是建立在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的,外國投資者很難看懂當時的會計報表(三段平衡式的資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礙了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為此,中國必須走國際化的道路。
盡管我國目前尚沒有完全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但是中國實際上也是國際財務準則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為此,中國一直以十分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會計協調,并支持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包括原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推動全球會計準則協調與趨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會計改革和會計標準建設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推動我國會計的國際協調對于改善我國投資環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國國情,立足于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下,我們應該積極地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除非相關的國際會計慣例與我國的法律法規存在沖突或明顯不切合我國實際。當前,我們需要繼續關注國際國外會計準則的最新發展,必須密切關注國際會計準則建設和國際會計協調的步伐,研究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協調的重點問題,緊跟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及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并與我國的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國際會計資源解決我國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推進我國的會計國際化進程。
3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會計國際化道路
對處在經濟轉軌時期的我國來說,我們不應被動消極地接受其他國家協調的結果,而應積極地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利用國際會計資源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一方面,我們既要密切關注國際會計協調的發展和動向,充分借鑒吸收有益的技術和經驗又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不簡單照抄國際會計準則;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際會計協調的進程中,施加我們的影響,使國際會計準則也能解決我們國家所面I臨的一些特殊會計問題。
從市場本身的發展看,我國市場經濟尚處于發育階段,企業間的交易行為不十分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公允價值難于形成。特別是國有企業相互之間的交易比較多,且關聯交易較為普遍,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為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有了可乘之機。而對這種情況,我國不得不對非貨幣易準則進行修訂,從我國實際出發,要求企業將所有非貨幣易均作為同類非貨幣易處理,同時我國對債務重組等交易的會計處理規定,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從企業監管和業績評價看,根據我國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對公司進行監管和評價的主要指標是利潤而不是未來的現金流量,強調的是過去的會計信息。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規范的重點偏向利潤表對利潤指標較為重視,而國際財務報告準確規范的重點是資產負債表,按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于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側重于規范利潤表與國際會計準則,關注資產負債表是兩種不同的觀點,所遵循的會計原則也不一樣,這就使我國會計準則在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等方面難于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完全一致。
從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國的法律體系屬大陸體系。法律條款規定的內容必須予以遵循,相應地,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中也要體現涉及國家法律規定的相關內容。比如,我國(公司法>規定企業應從稅后利潤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積金等,這些法律規定必須寫進我們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通過企業的會計核算在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中予以提示。
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看,在中國,國有控股企業居多,國家是企業最大的股東,社會公眾等投資者則是一些較為離散的小股東,機構投資者較少,與西方國家的上市公司有著明顯的區別。
為此,我國現實的選擇必然是既要吸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盡量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協調,但又不簡單地照抄國際會計準則,要從中國現實的會計發展實際出發,主動地協調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所以在我國的會計國際化過程中要從內容、形式等多方面體現中國特色,不僅考察其技術的可行性,更要考察其產生的環境背景;不僅要重視現在環境下的適應性,也要注重它的前瞻性以及我國會計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對會計國際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
雖然會計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否則,不但問題無法解決,并且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出現混亂或者失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經濟的健康進行,由此帶來的改革成本和風險是巨大的。各國的會計國際化都要有一個過程,不能硬性要求各國直接采用現成的國際會計準則,而是充分尊重各國環境,研究各國存在的特殊問題,不斷調整改進,完善國際準則,使之適合各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的會計環境與國際會計準則針對的發達市場經濟環境顯然是存在差別的,因而我國會計標準與相應的國際會計準則所存在的不一致之處是受我國的現實環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們應向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積極反映我們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我相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我們將會更廣泛地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協調。
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如英國的會計國際化協同進程的方式方法,抓緊研究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動力、原因和后果,深入探索會計國際化的具體步驟和處理方式,將對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頗有助益。首先,在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進程中,最基本的是應達成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在會計術語和內容都相當準確一致,各個具體準則制定中均可依賴的框架上,就等同于在共同的目標和基礎之上進行具體準則的協調進程,單從會計的角度考慮,這無疑會減少協調中的磨合,加速協調的進程,為中國會計準則最終國際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和開端。其次,加快會計準則國際化制定進程,以適應經濟高速國際化的需要。制定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化進程表,深入分析國際化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著手進行準則間的詳細分析和差異對比,使我們會計國際化走上系統性,實質性議事日程。再次,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包括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和會計實務的國際化兩個方面,因此除了力求推動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之外。如何盡快提高會計實務的質量,實現會計實務操作的國際接軌是會計國際化的又一項重大艱巨的任務。
我們要全面正確認識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以及如何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新構架下發揮我們的作用。從而使國際會計準則更多地兼顧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和需求,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挑戰。一方面,我們應當更加全面、廣泛地參與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工作,包括積極對征求意見稿提出意見等,另一方面,在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協調的同時,反映我國的特殊情況,盡可能地在國際協調方面施加我們的影響,以便在國際化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新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應該積極地與經濟背景相似、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國家開展區域間溝通、對話和合作,以提高我國在國際會計協調中的影響力。此時,我國更應當加強與亞洲國家會計機構間的溝通與合作,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國際化會計準則提出意見和要求,可以擴大亞洲國家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影響,使之更多地體現亞洲國家的情況和需求。并確立我國在亞洲國家會計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進行會計改革,實現我國會計的國際協調。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會計人才隊伍作保障。一方面:我國整個會計人員隊伍素質不能滿足會計改革和進行國際協調的需要,做好會計的培訓工作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不僅財會人員需要學習,單位負責人也應當能夠了解一些會計知識,還有監督、檢查等部門也需要接受新的會計知識。另一方面:面對我國會計的日益國際化,國內的會計人員不有只重視國內,而要將眼光放遠于世界,將自身的知識與國際化的會計潮流相融合,這樣才能夠更加促進我國會計的國際化進程,逐步提高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
我國會計的國際化并不單單是一個會計領域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其他一些相關領域的共同參與,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形成相互協調的發展,形成發展的統一步伐,使得我國會計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方面的支持力量,也更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的發展;反之,如果只有會計發展的“一支獨秀”,那會計的發展就不存在更廣闊的用武之地了。總之,會計的國際化是世界經濟日益發展的一個表現,而經濟的發展也有更多領域的需求,為此,經濟要平穩,快速的發展下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與進步。
1、國際協調問題
目前,我國會計制度及實務與國際慣例仍存在著較大差距,造成這一差距的基本原因是中西會計之間的環境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因素:法律環境對會計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力??梢哉f,不同的法律造就不同的會計體制。
第二,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決定了不同的會計模式。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政府行為對會計的影響十分重大;而西方是以私有制為主體,會計體系自然要服從于維護資本所有者的私有財產和權益的基本要求。
第三,經濟因素:經濟是直接影響會計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法規法則很不完善,政府過度干預企業經濟活動的現象仍很普遍。
第四,教育因素:教育水平和專業教育狀況對會計實務有著重要的影響。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普遍較高,會計人員的素質電相對較高。相比之下,我國受教育的專業人員的數量和結構都與西方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高素質、高層次的會計人才仍十分缺乏。
2、會計準則國際化問題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存在著一定差距。首先,表現在數量上,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國際會計準則也在不斷進步,目前已經制定出了41項,美國的會計準則電制定了100多項,而我國目前只有16項具體會計準則。相比之下,我們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現在會計準則的功能上,作為一種商業語言,會計準則的功能應該只是讓投資者通過閱讀企業的財務報告,明白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表現。但我國還賦予了會計準則一些規范企業行為的功能,這無疑會影響會計準則的實施。此外,差距還表現在企業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稅及壞賬準備等方面。
二、應對會計國際化進程問題的對策
1、我國會計國際協調中出現問題的對策
第一,會計規范體系的統一。目前我國會計的直接規范體系包括三個層次: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WTO協定要求所有會員國的法規應與WTO的國際規范一致。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若干項具體會計準則,但大部分僅局限于上市公司,其內容與國際會計準則仍有一定差異,不利于國際間企業經營狀況的比較分析,也不利于來華投資的外商了解經營狀況。因此,我們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建立統一的以會計準則為核心內容的會計規范體系。
第二,會計計量理論的重塑。隨著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的投入將更集中在人員培訓、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廣告策劃、內部管理系統的溝通等活動中。這樣,企業人力資源和無形資產的價值估價和攤銷問題便成為企業會計計量的重心課題;電子商務的出現,使企業間的無紙交易日益頻繁,這種無紙交易的計量和核算問題電形成了企業會計計量的又一新課題。諸如此類問題的大量出現,都迫切要求重塑我國傳統的會計計量理論。
第三,會計組織機構的健全。依據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要健全我國企業的會計體系,一是必須將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部門分立;二是必須盡快提高企業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健全二者的職能機構,充分發揮它們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在財務會計中將稅務會計分立出來,努力做好稅務會計工作;四是加強企業內審職能。
2、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中出現問題的對策
第一,加快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實現具體會計制度的統一。對此,財政部早在1993年就啟動了完善會計體系的三年計劃。隨后幾年中,已了40多個具體會計準則草案征求各方意見,并于1997年以后陸續頒布正式條文。至2000年底,我國已先后出臺了10項會計準則。2001年1月18日,又新頒布了《無形資產》、《借款費用》、《租賃》三項具體會計準則,并對原頒布的《現金流量表》等五項會計準則作了重要修訂。所有這些都是立足于解決當前會計事務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盡量掃除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協調道路上的障礙,為加入WTO做準備。此外,今年我國還將出臺企業存貨、固定資產、中期報告、外幣核算、企業合并等五項新的準則,這些都將逐步縮小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距。同時我們還應加快會計準則代替行業會計制度的進程。參照WTO的要求,不斷完善我國的會計管理政策,健全我國的會計法規體系。第二,會計標準本身的國際化與強化會計標準的執行機制應兩相并舉。在會計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強調會計標準本身內容的國際化應當與國際通行慣例相協調固然重要,但是確保會計準則的有效貫徹與執行同樣重要。一個制定得再好的會計標準,如果得不到有效執行,那就成了一紙空文,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更是形同虛設。所以,要使制定的會計標準發揮其應用作用,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會計標準執行機制十分重要,它是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第三,正確對待會計的國內差異和會計的國際化。會計是一門社會學科,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經濟、法律、教育、文化等諸多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這種環境的差異,勢必會給不同國家的會計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會計理論和國際會計研究表明,會計是從它所服務的外界環境中逐漸形成和不斷演進的,并且反映它所服務的環境。中國面臨的自身所特有的狀況是絕對不應被忽視的,這是總的宗旨。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主客觀條件都要求我們在這一進程中不可急于求成。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問題不應是孤立地存在,應全方位、多角度地協調。
3、加速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對策
(1)提高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水平。一方面,由于環境對會計的影響越來越弱,各國會計之間的差別也變得越來越小。各國會計都在處理著相同或相近的經濟交易或事項,不同國家間的交易或事項本身無本質差別。因此,各國在處理這些交易或事項的會計程序和方法應該是相同或相通的。因此,我們在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不必過分強調國家化。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還是應該注意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對于那些政治的、法律的不可控因素的要求,當然應該在會計準則中得到體現,但應盡量做到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只有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會計國際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國際化。另一方面,基于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慣例相比,不管在內容還是在數量上都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應該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并結合我國的國情盡快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與此同時,還應該廣泛開展原有會計準則修訂工作,使我國的會計實務切實有規可循。
(2)提高會計實務的質量,完善會計計量理論。我國會計實務的質量目前還比較低下,這主要表現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抉擇有時過于死板,有時又過于隨意,甚至濫用會計政策和根據需要變更會計估計;會計披露質量低劣;潛在虧損普遍存在。所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會計以及企業的國際信譽,也影響到了我國的投資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會計信息的失真嚴重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妨礙了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手段,提高企業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認識,加強會計法規的執行,整頓會計秩序,全面提高會計實務的質量。
(3)加速會計處理手段現代化。首先,健全與完善信息化會計數據、會計憑證的存儲和審核機制。健全和完善交易業務數據的存儲管理和電子數據傳遞過程的可靠性機制以及建立電子信息數據生成的確認機制;其次,加快與管理信息化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最后,全面運用以計算機、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廣泛應用電子商務,加速會計信息化步伐,為我國會計國際化奠定技術基礎。
一、會計國際化的必然性
從哲學角度來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孤立地存在。會計國際化是世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的必然結果,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貿易等各個方面的聯系更加緊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跨國公司均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全球企業兼并的步伐加大,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加快,使得減少各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推動各國會計準則的趨同對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財務信息至關重要,對世界通用商業語言會計的要求也就更為迫切。
二、當今會計國際化面臨的困難
(一)各國環境的獨特性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致趨勢,但各國的會計環境不可能是絕對一致的,必然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深深根植于各國政治、經濟、法律、思想、文化等社會因素中,因而具有會計國家化的一面。各國政治、經濟、法律體系、文化教育與科學技術等各項因素必然影響和制約其會計的發展。因此,要在各個環境不相同的國家實施統一的會計準則與模式,是當今會計全球化的一大困難。
(二)各國利益的沖突
在國際會計化進程中,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與修正是一個政治化過程,其實質是各國利益的斗爭與碰撞。因為會計準則規范不同的計量實務和信息披露要求,將影響不同的利益團體的利益,它總會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國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國家。國際會計準則由誰制定,其內容是更多地體現英、美國家(包括歐洲)會計準則的精神,還是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國際會計準則的內容更多地體現的是英、美國家會計準則的精神,那么英、美國家在這場會計國際化運動中將大受其益,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將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去實現其本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協調,該進程中所發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風險也將主要由這些國家來承擔。即使在發達國家內部,仍存在著不同的會計模式。因此,推行世界會計的本質是對各國利益的協調。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長總要經歷一個由弱小到強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甚至在發展中暴露出一些缺點和不足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卻是必然的。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為其發展開辟道路是我們對待新生事物的正確態度。會計全球化作為一種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環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國家和地區認可和接受還需要時間的磨合,雖然目前會計全球化困難重重,但會計始終是國際化的會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強,會計國際化的趨勢在不斷增強,會計國際化是歷史的必然。我們對此必須有清醒認識,并在實際中把握會計準則國際化的準確路徑。
三、我國應對會計國際化的態度
(一)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外因只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在會計國際化過程中,我國要積極吸收國際上有用的準則,以推動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和會計實務的發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國完整的準則體系,推動我國會計實務的進步。最根本的是要爭取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權,維護我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會計國際化應當是雙向性的。我國一方面要遵循國際會計慣例,另一方面,我國會計也要成為國際化會計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僅局限于遵守國際會計慣例,而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使得國際會計準則能在一定程序上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因為會計不僅僅是學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國家利益問題。現在印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經過改組,主要為英美國家所控制,這是一個很不利的局面。我們已經獲得了國際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的一個席位,應該把握好這個機會,不僅要針對國際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提出恰當、中肯的意見,而且要建議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國的做法,爭取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出現一些屬于我們的東西。我們應不斷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培養一批在國際上有較高知名度的會計學家,擴大對國際會計界的影響力。
(二)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國際化道路
根據哲學的矛盾論,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種矛盾的共同點、共同性,或稱“共同本質”: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點、特性,或稱“特殊本質”。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要服從于這一類事物的一般規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分析任何問題都要堅持矛盾分析法。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面臨著很多共同的問題,存在著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必須要參與到國際化的大趨勢中來。但在國際化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重視我國特殊的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特定環境。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體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資本市場的規模和容量都還較小,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會計傳統也與其它國家不一致。故應該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忽視我國的實際去談會計國際化只會在國際化過程中迷失方向,
當前我國的會計實務從根本上來講可以分為以下四類,對于不同種類的會計實務應采取不同的國際化策略: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經濟后果利益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也必須順應這一潮流,朝國際化方向發展。但是,會計是有經濟后果的,在對各國會計進行協調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阻力,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實質為各國的利益之爭,我們在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同時,必須立足于國情,不能不切實際地、一味地向某個國家的會計標準或者不顧條件地向國際會計標準靠攏,這將會犧牲我們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償失。
1會計的經濟后果
經濟后果學說是美國會計學者于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來的,其標志為Zeff(1978)《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的發表。Zeff在該文將經濟后果定義為“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
會計的經濟后果使人們對制定會計準則的認識有了質的轉變,使會計準則的制定理論發生了變革,促使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會計政策經濟后果的影響,當今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與其說是一項專業技術過程,不如說是一個政治過程。
2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各國利益之爭
會計準則制定是一個政治化過程,這一點同樣在國際會計化進程中得到體現,尤其表現在各國對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權的爭奪上。會計準則規范不同的計量實務和信息披露要求,將影響不同的利益團體的利益。受經濟實力影響,目前的國際會計協調化偏重于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的需求,未必能保持發展中國家或東道國的利益。此外,即使在發達國家內部,仍存在著不同的會計模式,從而產生必須按何國會計準則為國際會計與報告準則藍本的爭議。上述這些不同國家或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事實上成為會計國際化的阻力,在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重組前,國際會計準則的制訂相當緩慢且缺乏普遍認可,以致有西方會計學者認為,國際會計協調化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最能說明會計國際化背后利益之爭的例子莫過于美國對國際會計準則態度的變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制定自己獨立的會計標準,認為美國的會計標準是世界上最好的會計標準,所以不認可國際會計準則的地位,對國際會計準則的態度很消極。然而在1996年之后,美國的態度卻突然發生了變化。原因是美國會計標準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最復雜、要求最高的,當其他國家的公司爭取在美國證券市場上上市融資時,需要作大量的報表調整工作,從而增加了這些公司的籌資成本。這樣將導致許多公司畏懼其“門檻”較高而轉向歐洲證券市場或者日本等地上市融資,從而損及美國利益。因而美國固守其會計標準的態度開始松動。
1996年10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經過與IASC對話后,發表了一個有條件“支持IASC制定適用于跨國股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所用的會計標準”的聲明。顯然,美國從不認可國際會計準則到支持IASC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質量的會計標準,在態度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一態度上的轉變,實際上是美國的利益驅動所致,因為,建立全球通用的會計標準,促進會計標準的國際化,符合美國的利益。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會計標準的國際化實際上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利益驅動的結果。
3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理性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以積極的姿態來促進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從1985年的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到1992年11月參照國際慣例了“兩則兩制”,以及目前已經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和2000年12月29日財政部的《企業會計制度》,都有國際會計慣例的深深烙印。
我國已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2003年的進出口總額有望突破80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歷年累計將達5000億美元,這意味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與世界經濟體系進一步融合,實行會計國際化將是我國政府的必然選擇。
現在有人主張我國會計標準的建設直接照搬美國的會計標準或者國際會計準則。但是,如果我國的會計標準在其國際化進程中,片面地向美國會計標準或者國際會計準則靠攏,這就意味著我國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的編制成本以使其編制的財務報告與美國會計標準或者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相一致,我國財務報告的使用者需要花費大量的學習成本來讀懂這些會計信息,而美國的會計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卻不會發生這些成本,美國的注冊會計師也可以憑借著其專業特長和職業技能,直接在全球范圍內執業,而其他國家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或者注冊會計師則要為此付出較大的代價。
因此,在我國會計準則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會計標準國際化的趨勢和益處,又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冷靜的頭腦。我國尚處在轉軌經濟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和完善的監管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如果我們操之過急,片面追求我國會計標準的英美化或國際化,盡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企業對外融資的成本或者對外貿易的成本,但是可能會出現與我國轉軌經濟環境不相適應的情況,導致會計信息出現混亂或者失控,由此所產生的改革成本和風險將是巨大的,對此我們需要有充分的認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