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43
序論:在您撰寫音樂鑒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學生的音樂鑒賞活動是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以積極參與的機會,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造的空間。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提高了音樂鑒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音樂鑒賞審美想象創造性思維
音樂鑒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來充分體驗和領悟音樂的審美活動。音樂鑒賞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學生想象力、聯想力、創造力的培養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樂鑒賞作為一種自由的主體審美活動,具有獨特而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由于音樂存在著不具象、無語義等美學品格,因此,音樂鑒賞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音樂形象是通過音響來表現作曲家的藝術構思,塑造藝術形象,從而使欣賞者產生聯想的。在鑒賞教學中,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樂曲強、弱、快、慢以及音樂的喜、怒、哀、樂,并能夠想象出音樂表現的情景。若再經過教師的講解,就更能夠正確的體會與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情緒、意境。例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我首先向學生講述了這個幾乎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中的凄美愛情故事,并充分運用大量的圖片資料使學生對整個故事情節充滿好奇,之后欣賞了大型交響樂現場演奏版《梁山伯與祝英臺》c小提琴優美的聲音時而深情,時而歡快,時而激烈,時而如泣如訴,引人入勝。我在教學中又加入了動畫《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情節的影片片段,學生被精彩的故事情節所感染,有的隨著音樂小聲哼起了化蝶的主旋律,有的輕聲吹著口哨隨著音樂走,有的同學做拉提琴狀……充分了解了作品表達的內容后,通過對直觀的音樂形象的感受再引導到對樂曲的感受上,能帶給學生各種不同的感受,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想象,同時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由于每個人的著眼點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區別,聯想出的內容也不會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種再創造,對音樂的感受就會千變萬化。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正確鼓勵和引導學生,盡可能地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來進行創造,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音樂鑒賞中的靈感思維是豐富的,有時通過聆聽音樂還會萌發和獲得超越音樂范疇的靈感,給審美主體帶來頓悟。
二、采取創設情境,激發想象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情境主要是運用語言、畫面、音樂等手段,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藝術的直觀感知與教師生動的語言描繪。創設一種為教學需求服務、為學生審美服務的生動情境。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鑒賞中,我首先讓學生聆聽了古詩《春江花月夜》的配樂詩朗誦。大屏幕上出現的是中國古典的山水畫面,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種如詩如畫的優美意境。之后再讓學生仔細聆聽樂曲,仔細感悟音樂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樂的內涵。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感到親切、輕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變靜態的音樂吸收活動為情感動態的音樂表現行為,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感知、理解音樂,從而實現音樂教學的情境審美化。
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中的《晨景》是充分運用配器手法描繪地中海岸的自然風光的。在欣賞之前我做了個嘗試,選擇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小號演奏的音樂片段讓學生聽辨樂器色彩及形象,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最后小組討論匯報:小號——金黃色——嘹亮又有貴族氣質或英雄形象:雙簧管——幽雅甜美的淑女形象:大提琴——深沉醇厚的紳士形象:長笛——淡蘭色輕柔透明的:單簧管——清澈輕盈。從而知道不同樂器的音色所塑造出的不同音樂形象。既從理性方面認識了樂器,又從感性方面豐富了對音樂形象的想象。
三、結合藝術實踐的形式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設和開辟適合于教學內容的參與途徑,設計有利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的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同時又把教學目標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啟發和幫助學生順利打開求知的通道,為學生的實踐參與提供更多的機會,使學生產生實踐參與的沖動,并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
在聲樂作品的鑒賞教學中,應重視對作品的演唱實踐。聲樂作品的表現是通過詞曲作者譜曲,再由歌唱者投入情感演唱再創造的過程。對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歌唱是一種創造,因為每個人發出的聲音都是獨特的。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練習中,要達到聲部的和諧、統一是不容易的。學生往往為不受對方的干擾要大聲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聲音不統一,聲部不和諧,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給他創設思維的空間。讓他們真正體會作品的意境,感受聲音的和諧之美。例如在合唱作品《黃河大合唱》的鑒賞中,選取學生最熟悉的《黃水謠》、《保衛黃河》等樂章實踐演唱,并根據學生情況分聲部練習,待兩個聲部基本唱會后,選個別音樂基礎好的學生擔任領唱或學唱第三個聲部,使學生陶醉在自己營造的藝術氛圍里,他們的心在他們自己創造的美中滋養、散步、飛揚。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必然融入自己的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這使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進入了創造性的精神狀態,對作品的整體理解更加深刻,同時進一步的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學生的音樂鑒賞活動是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以積極參與的機會,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造的空間。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提高了音樂鑒賞教學的效果。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真正聽懂了音樂后,他們會自覺地在音樂中展開自由的、充分的、豐富的、美妙的聯想畫面,從而真正使音樂鑒賞活動成為創造性思維運動的過程。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鑒賞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理解過程,也是一個以聽覺的感知和想象相結合的特殊認知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依靠學生主動的聽、主動的想象來實現。讓學生在鑒賞中多聽、多想、多思維、多創造,引導他們準確的體驗音樂情感。
四、通過即興創編和表演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音樂鑒賞中,可以讓學生采用節奏、律動、線條、色彩、繪畫等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通過自填歌詞、創編故事、自勾畫面、自編律動等豐富多采的創造實踐,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創造性嘗試。即興創作和表演是音樂鑒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廢。即興創作和表演的好處在于:首先不必依照事先設計的樂譜和事先的排練,減少技術負擔:其次即興活動比較能夠靈活自如、自由地表達情感:再者即興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敏捷的思維、快速反應的能力。由于即興活動屬于即時臨場發揮,因此即興創作的成果顯得粗糙。但正是這種不成熟的創造,蘊含著豐富的創造精神。音樂訓練可賦予我們一種積極想象與創造的方式,提高我們的創造能力。所以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音樂即興創作與表演能力是創造性教學的新舉措。例如在《影視音樂》的鑒賞中,我給學生準備了幾部影視中的場景:1、激烈的戰斗場面,2、和諧溫馨的生活場面。3、幽默滑稽的動畫場面,4、熱烈歡騰的節日場面。讓學生從提供的十個音樂片段中為他們選擇合適的音樂。學生們努力用音樂來烘托情緒,塑造形象。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每個場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是小柯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景會因學生的想象、聯想和個性化認知的不同,對藝術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受不同而產生多種結果,為學生今后的創造發展奠定基礎。
嘗試音樂創作是激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是發掘創造性思維潛能的過程和手段。即興為熟悉的旋律填新詞,為熟悉的歌詞新編節奏和旋律,音樂常識的選擇、連線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熟悉的旋律填新詞降低了創作的難度,也提高了音樂鑒賞課的時效。在教學中以此發掘學生創造潛能,浸透創作音樂的意識,進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音樂的創作特點,享受創作的過程,品嘗成功的甜蜜。在為熟悉的旋律填新詞的練習中,有的學生為《茉莉花》填新詞,有的為《明天會更好》填新詞,有的為《吉祥三寶》填新詞,還有的為《北風吹》、《臺》、《東方紅》、《歡樂頌》、《心愿》、《隱形的翅膀》、《梔子花開》……太多了!學生在臨時的“音樂會”上演唱自己的作品,并簡單講述創作過程。演唱結束后教師簡單點評。他們專注的表情,熱烈的掌聲,以及各具特色的演唱情景相信一定會深深地扎根在同學們的記憶土壤里并且會生根發芽。
五、運用學科整合的優勢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它雖然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它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音樂與科學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一個是浪漫的形象思維,一個是嚴謹的邏輯思維,但它們的思維過程是相通的,全都離不開想象。音樂的想象能使科學的幻想插上翅膀,使科學家得以發揮聰明才智,把幻想變成現實。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彼釔垡魳凡⑹艿搅藛l,發表了著名的相對論,創造出世界的奇跡。
影視音樂融入高校公共藝術課的特殊優勢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影視音樂作為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升華影視藝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宣泄主人公內心情感、營造主題意境等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均有體現。當前,國內多數高校均開設了音樂鑒賞類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事實證明,大學生對這類課程比較喜歡,尤其是一些經典影視作品中的經典音樂。優秀的影視音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大學生高尚的人格,修正其偏執、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對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領悟。影視音樂欣賞讓學生對影視音樂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拉近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在教學中再增加一些樂理知識、音樂常識,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興趣。盡管影視音樂欣賞是以電影和電視的視頻片段作為載體,但必須以音樂素材為主要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影視劇轉移到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上來,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嘗試和樂理知識學習的熱情和渴望。從大量的課程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多數都有自己喜愛的電影類型,女生較喜歡文藝和清新風格的影片,男生則喜歡題材比較宏大的電影,不同風格的電影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新一代大學生都比較有個性,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去探尋影視音樂的奧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教師,筆者經常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同一主題下的影視音樂,并分別對他們進行評論,或者直接讓學生在講臺上發表個人對影視音樂的不同看法,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影視音樂《家園》欣賞教學設計
電視劇《闖關東》作為2008年中央電視臺的開年大戲,在央視創下了收視神話,全國多數觀眾在同一時間觀看了《闖關東》的大結局。長達52集的鴻篇巨制,生動再現了從到“九•一八”時期,在動蕩中的人口遷徙和奮斗歷史。一曲旋律舒展、風格多變、氣勢恢宏的片尾曲《家園》則成功地塑造了山東“闖民”的高大形象。此曲由劉歡作曲,王敏、張宏森作詞。全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由劉歡演唱,曲調跌宕,充滿浪漫情懷;第二部分由宋祖英和劉歡共同演唱,甜美動人的東北民謠《搖籃曲》結合富有律動的Rap說唱,“土洋”結合,形式新穎;第三部分再由劉歡演唱,此曲高亢、激昂的高音部分將音樂迅速推向。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以歌曲《家園》欣賞為主要內容進行如下教學設計:1.走近“家園”(1)欣賞默片《家園》。首先教師在課前將片尾曲的音樂關掉,課上播放無聲的《家園》視頻;然后讓學生圍繞音樂與影視作品的關系,談談看完這段無聲視頻后的感受;最后教師概括總結音樂在影視作品的重要作用,啟發學生關注影視音樂。(2)聯想《家園》音樂。教師先簡單介紹電視劇《闖關東》的故事情節;再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及所看視頻聯想片尾曲的音樂風格。2.走進“家園”(1)聆聽《家園》。教師先播放完整的片尾曲《家園》;再讓學生將聽到的音樂與之前設想出的音樂做比較分析;最后教師總結歌曲《家園》的音樂風格特點。(2)剖析《家園》(譜例1)。教師將分段處理的《家園》分4段播放,每放完一段,讓學生說出該段音樂的演唱者;再用PPT課件顯示樂曲歌詞;總結出第一段、第二段的Rap和第三段都是由劉歡演唱,第二段女聲部分由宋祖英演唱,曲調選自東北民歌《搖籃曲》。然后讓學生結合《闖關東》的主題,思考歌曲為什么加入東北民歌的片段;最后教師總結影視音樂具有的地域性特點,并具體做出分析。(3)學唱《家園》。教師用PPT課件顯示樂曲簡譜;然后教師彈鋼琴,學生分段學唱歌曲簡譜;待基本掌握旋律后,學生跟隨鋼琴伴奏演唱歌詞;接著請學生談談對Rap的認識;讓一位學生演奏架子鼓,一位學生朗讀Rap部分的說唱;教師再概述Rap的由來、特點和國內外代表性說唱歌手;再請學生模仿歌曲中劉歡說唱的內容,節奏律動可以自由發揮;最后教師彈伴奏,學生分三組演唱;一部分男生齊唱劉歡片段,全體女生齊唱宋祖英的《搖籃曲》;一部分男生配合女生演唱Rap片段。譜例13.走出“家園”(1)比較劉歡、宋祖英的演唱風格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喜歡這兩位歌唱家,再讓學生列舉劉歡和宋祖英的其他代表性歌曲;接著讓學生進一步談談兩位歌手的唱法和音樂風格有哪些不同;最后教師總結:劉歡和宋祖英分別屬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前者演唱流行音樂居多,后者擅長演唱民歌。(2)“民族風”與“流行風”的相互融合先讓學生列舉“民族風”歌手與“流行風”歌手搭檔演唱的歌曲;接著教師補充:玖月奇跡的《中國美》,宋祖英和周杰倫的《本草綱目》,譚晶和陳奕迅的《龍文》等;然后播放玖月奇跡演唱的《中國美》視頻;請學生分組討論“民族風”與“流行風”相互融合的優缺點;最后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代表分成兩組,進行5分鐘辯論會研討。4.重返“家園”(1)了解影視音樂的種類。先讓學生欣賞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曲;再讓他們分組討論影視音樂中的其他類型;然后教師總結:除了片頭曲、片尾曲之外,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還有插曲、背景音樂等音樂類型,講解它們在影視作品中發揮的不同的重要作用。(2)3位學生代表演唱《家園》。先由教師播放《家園》的伴奏音樂,接著讓一位男生演唱劉歡所唱的片段,一位女生演唱宋祖英所唱的片段,一位學生演唱Rap部分。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歌聲中結束這一課程的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在這節課中,以電視劇《闖關東》的片尾曲《家園》為載體,以走近“家園”、走進“家園”、走出“家園”和重返“家園”為主線,通過看、聽、析、唱、辯等環節展開教學。具體教學理念體現如下:
1.多媒體視聽教學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多媒體輔助教學既可以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效果。在影視音樂欣賞教學中,多媒體視聽結合的教學優勢表現得就更加優越。多媒體設備可以將音樂分片段進行欣賞,也可借助一些音樂軟件,如Cakewalk軟件可以將音樂作品的各個聲部分成若干音軌輸入電腦,欣賞時可播放其中任意一音軌或多個音軌。這節課,在欣賞片尾曲《家園》時,教師可運用Cakewalk軟件將這首歌曲的女聲、男聲及Rap分成三個音軌輸入電腦中,課堂上分段播放,讓學生清晰地欣賞各段,充分領略每一段的音樂特色。
在音樂鑒賞單元的教學中,也要利用單元的啟始課,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來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情感。如湘版的高中一年級音樂鑒賞第四單元“音樂與時代”中第一節《華夏音樂之光》,是古代音樂的競選,旨在通過聆聽和分析這些作品,了解中國古代音樂的輝煌與成就,雖然本課內容非常好聽,但學生也會對本節內容會有點不喜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正確的引導目標不能定的太高,重點就是師生的共同參與,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并熟悉中國古代音樂作品,并對它產生興趣。涉及到欣賞的音樂專業術語較多,要真正的理解音樂、說出作品在節奏、調式、和聲等方面特點還有一點的難度,勢必會影響高一新生系統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選取《八音和鳴》《酒狂》《陽關三疊》《黃鶯吟》等作品進行鑒賞教學。
二、體驗校園音樂文化,提升學生音樂鑒賞的品位
在通俗歌曲泛濫成災,學生鑒賞能力和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的今天,學校應支持良性的發展導向,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構建綠色音樂生活氛圍,滲透中國民族音樂和經典的西洋音樂,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品位。如中國作品《茉莉花》《小白菜》《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江河水》《梁?!贰抖吃隆罚餮笞髌贰睹\》《邀舞》《夢幻曲》《卡門序曲》《飲灑歌》《1812序曲》《水中倒影》《故鄉的親人》《我的太陽》等等。堅持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導向,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鑒賞能力。“以美輔德”,在高尚的音樂藝術中潛移墨化地善化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行為、語言、儀表,用音樂陶冶心靈。良好的校園音樂氛圍,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認真學習,課堂上所學曲目在課外也能再次聽賞,使其產生內外共鳴。
三、搭建校園音樂踐平臺,實現課堂內外聯動
想象和聯想可以有效引領學生,讓他們領會樂曲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應當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來感受曲中的意境,從而將人類本該擁有的靈性催生出來,進而使學生的藝術審美情感得到升華?!对鹿庀碌镍P尾竹》是傣族名歌,這首歌曲將傣族的淳樸自然及本民族的格調展露無遺。教師在教這首歌曲時,可以用不含有歌詞的曲子。為了讓學生發揮想象,教師可以使用PPT給學生播放一些傣族美麗的圖片,并附帶音樂。這首曲子聽的時候,就像一個清靈可愛的傣族姑娘沐浴在月光之下,吹著動聽的葫蘆絲。姑娘所吹的曲子中含著些許青澀的情意,帶著一絲若隱若現的幸福。姑娘是在思念某個少年,那少年英俊爽朗,而此時,少年則站在不遠處偷偷地聽姑娘吹葫蘆絲。這個畫面優美,青澀,靈動。教師可以讓學生閉目,聽者曲子,想象曲子的畫面,最后再將PPT播放給學生感受,讓他們的想象更加深刻。
二、運用視頻影像,感悟音樂內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賞的地方,教師在進行音樂鑒賞指導時,應當充分運用審美知覺的規律,讓學生的全身感官都參與到對美的欣賞中,并感受音樂各方面的美,從而讓學生將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運用這種方式,才能讓學生把握好音樂的整體情緒,才能更理解音樂的風格和內涵,從而對音樂的整體有所知覺。以《七子之歌——澳門》為例,在教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先介紹這首歌的來歷和歷史背景,讓學生學會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內容和情緒?!镀咦又琛拈T》是《澳門歲月》的主題曲,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那種愛國情懷,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澳門歲月》這部紀錄片,并讓學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讓學生了解歌曲中的“母親”指的是中國,澳門就像中國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國掠奪的中國國土,經三百年后回到中國母親的懷抱中。每個地方的民俗、民風及民族靈魂是不相同的,盡管澳門被奪,但掠奪者無法將那種民族的靈魂改變,澳門流淌著中國的血液,擁有中國的靈魂,因此,它一直期盼著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這是歌詞“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最本質的意思。運用這種方式,可以將學生的全部情感調動,讓學生獲得音樂情感。
三、舞蹈表演結合,加深音樂理解
課題名稱:淺論音樂表演中的情感體驗
學生姓名:
系別:音樂系
專業:音樂學
指導教師:
年月日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音樂表演是音樂存在的活化機制,無論在任何音樂行為方式中,音樂表演都使整個音樂活動處于激活狀態。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紹、傳播、完善、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音樂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聲調聲覺的聲波運動,而是通過內在的情感動態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層心理體驗,賦予無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給人以人性的體驗。音樂表演的二度創造,就是通過表演者對音樂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賦予音響的動態結構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滿著豐富情態意味的音樂運動。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主要內容: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在表現方式上與非表演藝術很不相同。而音樂表演藝術則不同,他必須通過表演這個環節,才能把藝術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實現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而音樂表演中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對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揮之即去,達到揮灑自如、變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為音樂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實情感作為種子,同時它又是經過提煉,升華了的與音樂中的情感內涵融為一體的。應該說,只有這種藝術化了的情感,才是音樂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問題:
1、什么是音樂表演藝術及意義。
2、音樂的表現與精神性內涵。
3、音樂表演的二度創造本質——情感體驗。
4、音樂表演的情感體驗——投情。
5、音樂表演—賦予情感以生命。
6、音樂表演中審美情感的體驗。
7、對于音樂表演者的技巧與表現統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大量閱讀古箏方面的文獻和著作;
2﹑找出有價值的課題;
3﹑依據論題精確尋找相關資料;
4﹑論文撰寫;
5﹑在老師的知道下進行修改;
6﹑定稿并準備論文答辯。
措施:
1﹑在圖書館和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文獻;
2﹑真理原有資料;
3﹑請教知道老師,與同學交流探討本論題。
進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閱相關的資料;
2﹑XX年12月中旬:確定選題;
3﹑XX年12月底:寫開題報告并準備開題答辯;
4﹑XX年1月-3月:開始正文協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王次沼著:《音樂美學通論》人民音樂出版社
[2]修海平羅小平著:《音樂美學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
[3]蘇珊郎格:《情感與形式》中國社會出版社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鑒賞;教學改革
在高職院校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是培養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也是促進高校美育教學發展的主要途徑,音樂鑒賞的目的在于通過音樂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學會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在開展過程中,教材體系、課程設置、鑒賞模式以及評價考核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無法發揮音樂鑒賞課程在高職院校美育中的真實價值。本文將從音樂鑒賞課程的教育價值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現狀問題,對音樂鑒賞課程的改革方式進行探討。
一、音樂鑒賞的審美教育價值
新時期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將“以音樂審美為教學核心”放在了課程的頭條位置,音樂的藝術美決定了音樂鑒賞教育對學生的審美價值提升作用,因此音樂教育的全過程應該是引導學生自覺審美的過程中,應貫穿所有主觀和客觀審美元素,并以鑒賞過程中產生的美感為主要內容。因此對于高職院校音樂教師而言,主要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音樂屬于聽覺藝術,所有音樂藝術的實踐均需要建立在聽覺的基礎上,這種特性也決定了音樂鑒賞是學習或感悟所有音樂的基礎條件,也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樂鑒賞課程是高校審美教育的第一步,其具體審美教育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1.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審美認知,例如對音樂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記憶能力,這也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基礎;2.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例如音樂情感的辨別能力、表現能力和理解能力,這是音樂審美的進一步升華。從這兩個角度來看,高職院校音樂鑒賞教學更應該將重點放在音樂審美的核心價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樂的時代意義與韻律形式。
二、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的現狀和問題
1.高職音樂鑒賞課教學現狀。音樂鑒賞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最早也追溯到春秋孔子時期,當時就有詩書禮樂等課程。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國內外音樂教育也逐漸趨于成熟,但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教育部門并未對音樂鑒賞課程提出指導性的教學大綱要求,各院校大多是針對學校本身情況制定音樂鑒賞教學計劃。教學的主要對象一般為大一學生,內容以樂理基礎、西方音樂鑒賞、民族音樂鑒賞、傳統音樂鑒賞為主,對學生而言,由于在高中時期缺乏音樂教育基礎,在接觸音樂鑒賞課程時容易產生專業性代溝,導致學生望而生畏。此外,從教師角度來看,高職院校音樂教師大多數為科班出身,專業水平非常高,但教學水平卻與專業水平不成正比,很多教師在上課時所講的專業術語很難讓學生理解,這也是目前音樂鑒賞課程的主要弊病。2.高職鑒賞課教學存在問題。一是音樂鑒賞課程未達到應有的審美效果。音樂鑒賞課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音樂修養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學效果卻遠遠達不到理想的標準,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安排的音樂鑒賞課程隨機性太強,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針對性的鑒賞曲目,教學進度不一致,難易程度也不相同,這就導致學生接受的音樂知識有限;其次,很多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程不重視,僅僅作為一門選修課,缺乏學習熱情,此外,音樂鑒賞的教學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最后,音樂鑒賞課對教學設備和教學環境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數高職院校缺乏專業的音頻和樂器設備,導致音樂鑒賞課只能局限在多媒體教室中,無法讓學生真實感受現場交響樂、鋼琴曲等需要現場進行細致欣賞的曲目,制約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二是鑒賞教學方法欠創新,無法適應多元文化背景。目前高職院校音樂鑒賞教學的方法仍然沿用欣賞———講解———評價考核的傳統教學模式,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逐漸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音樂潮流,高職院校沒有針對當前的音樂文化對鑒賞課程進行改革,導致音樂鑒賞教學墨守成規,故步自封,逐漸與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脫節。
三、多元化視角下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改革思考
1.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的建構分析。首先,高職院校需針對音樂鑒賞建立健全的教學體系,明確教學目標和具體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規范教學任務,制定明確的教學計劃,從而規避傳統教學的疏漏;其次,需針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構建針對性強、鑒賞內容豐富、易于被學生理解接受的模式,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對音樂鑒賞內容進行思考和探索,寓教于樂;最后,音樂鑒賞一定要有預計的教學效果,雖然在教師心中,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各不相同,但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必定是學生對音樂鑒賞的熱情和積極性,以及對音樂領域不斷探索的求知欲,這也是高職院校音樂鑒賞教學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最終目的。要達到這種效果,教師就要注重激發學生主動欣賞音樂的熱情,培養其藝術修養,端正音樂鑒賞的學習態度。2.結合多元化背景,豐富音樂鑒賞的內涵。首先,安排教學內容時多元化音樂并舉。音樂鑒賞課程與音樂教學課程的主要差別在于,音樂鑒賞課程中的音樂作品種類各異,且時間和地理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每種音樂風格進行詳細闡述,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按照世界文化的分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從整體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傳統教學中通常分為西方音樂、東方音樂、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模塊進行單元鑒賞教學,這種方法可讓學生對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流派特點和作曲家有相對全面的了解,但由于個體所具備的特殊性,歷史上每位作曲家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均有較大的差異,無法一概而論,因此僅以“面”的擴展進行音樂鑒賞教學就顯得內容空泛,缺乏深入。針對這種情況,可在“面”的教學基礎上,通過選取音樂作品定的“點”來對具體作品進行深入鑒賞分析,例如在鑒賞20世紀初的Twelvetone(十二音)音樂時,可選取A.Schoenberg(勛伯格)的《華沙幸存者》為例,對作品片段化、急劇跳動的主旋律,不規則、出人意料的節奏以及無調性的和聲等微觀特征進行鑒賞,從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描述的二戰中慘遭屠殺的猶太人悲慘的心理世界。通過“面”與“點”的結合,可讓學生掌握多種音樂觀念,提高了對具體音樂現象和整體格局的分析和聆聽能力。其次,將音樂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音樂是文化藝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與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直接聯系,但現有的教學方式沒有對文化情境的差異進行強調,缺乏對社會背景、宗教、藝術、經濟等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導致學生難以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因此教師需將音樂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下,例如在西方中世紀音樂鑒賞過程中,對GregoryChant(格里高利圣詠)進行鑒賞教學時,教師可從基督教的起源、發展、宗教儀式等知識的講解入手,讓學生先了解到基督教對西方音樂的廣泛影響,而GregoryChant的功能則是作為宗教禮拜儀式的背景音樂,主旋律偏平緩,以級進和三度為主,帶有莊嚴、肅穆、超凡脫俗的宗教意味,這樣學生就便于理解記憶。再如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鑒賞時,可結合多媒體屏幕,創設對應的自然環境,例如教師在講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時,可將作品置身于無錫二泉池旁,月戀水、水懷月,在泉與月的相互襯托下,全曲時而沉靜、時而躁動變奏、時而激昂憤懣、時而深沉憂傷,這也凸顯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痛苦,以及內心對生命的豁達體驗。3.改革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方法。一是充分運用網絡音樂資源。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音樂資源,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反復聆聽欣賞,并嘗試著理解作品中的核心音樂元素,例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選取《Fade》《克羅地亞狂想曲》《IntroAE86》等流行電子音樂和鋼琴曲,讓學生自由選取不同的版本進行鑒賞,并要求學生對不同演奏家的版本進行比較,在課堂上邀請學生發言,并將發言情況納入到評價考核成績當中,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而且能讓學生在熟悉音樂作品的前提下與同學進行音樂的感受與體驗交流,可謂一舉多得。二是由傳統講授式課堂朝討論主導課堂轉變。在進行討論式鑒賞教學時,教師可對討論內容進行充分準備,并提前布置給學生,例如在欣賞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維也納派的三位作曲家在音樂創作方面有何異同?導致這種風格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位作曲家生活境遇是怎樣的?其音樂是如何被社會接受的?等等,要求學生自行查閱相關書籍和音頻資料。在課堂上選取幾名學生進行陳述,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學生陳述完畢后教師給予充分提示和指導,或者讓學生分兩組進行辯論,教師在此過程中充當裁判,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最終將促進學生音樂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發展。
四、結語
音樂鑒賞課在高職院校美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高職教育呈現出各學科、專業和課程相互交叉的趨勢,對音樂鑒賞課程進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音樂現象的認知能力和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在具體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需從學生角度出發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將音樂鑒賞教學融入到多元文化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審美感知,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綜合素質。
作者:張雁 單位: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舟山
參考文獻:
[1]袁媛.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程改革初探[J].音樂時空,2015(15)
[2]卞紅煊.職業院校音樂鑒賞課改革策略初探[J].戲劇之家,2016(21)
[3]王文臻.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及教學改革途徑[J].黑龍江科學,2016(01)
[4]楊楠楠.關于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4(12)
【關鍵詞】文化 音樂鑒賞 方法論
現代意義上的音樂鑒賞理論應該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反映,它包括了對音樂歷史概況、音樂流派特征、作曲家藝術理念、生平、音樂作品鑒賞、分析與研究以及文化學、音樂美學和音樂學等方面的學習和闡述。
本文擬從傳統音樂鑒賞方法論的現況分析為切入點,通過對音樂文化定義、功能、屬性、美學特征以及相互之間依存從屬關系的論述,分析構成音樂鑒賞方法的深層構面和基礎,達到有效地引導音樂鑒賞和提升相關效果和質量的目的。
一、音樂鑒賞方法論的現狀與對策
音樂欣賞是欣賞者以具體的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如閱讀、分析樂譜和理解有關背景材料等)來領悟音樂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啟示或寄托的一種審美活動。
傳統的音樂鑒賞理論通常有著較強的讀者范圍的指定性,如作為對一般公眾群體的人文素養、音樂啟蒙的一種普及、引導或提高,高等院校文化素質教育、音樂專業學生相關課程的教材用書等。因而,這類文獻資料大多是對音樂作品內容“案例式”的介紹,突出它的通俗性和知識性,運用文學手段,并結合一定的音響實例,來對構成材料介質特殊、信息傳遞“非具象性”的音樂藝術予以詮釋,具有學習要求較低、感性大于理性、回避文化背景因素和缺乏專業深度等特征,以達到使人們加深對音樂藝術的了解、得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知識結構水平的不斷提升與完善,我們應該意識到“文化因素”對音樂鑒賞所起到的深化作用與“約束”功能,注重音樂技術理論學習對音樂作品分析的輔支撐,強調藝術審美的意識形態基礎,在相應的文化認知和社會、歷史發展的脈絡上進行音樂欣賞活動,這是高層次、高質量音樂鑒賞方法和獲得良好效果的必要依托,如果僅僅以“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圖解式解說的方法來認識藝術作品,難免會膚淺。
因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音樂鑒賞放置在多學科背景下,以音樂藝術及其大量優秀音樂作品為載體,通過對作品實例的文化分析,在音樂鑒賞理論與其文化功能緊密結合的層面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學習思路及其品鑒方法論,以達到提升鑒賞者人文素質和音樂鑒賞能力的目的,不失為在目前情況下相關方法論的良好對策與方略。
二、對音樂鑒賞對象的再認識
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和音樂鑒賞的客體對象,是宏觀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即音樂文化。音樂文化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涵義,其一是在“大文化”背景下,在“精神亞文化”分支意義上對文化與“音樂文化”之間相互關系的梳理與判定,有別于通?!耙魳贰备拍畹暮x。其二是在“藝術文化”背景下,狹義上對“音樂”本體結構這一分類概念即對音樂自身若干基本屬性的認定與釋義。
音樂文化是文化的組織結構成分,是與歷史和社會相適應的“精神文化的物化”和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是物質文化基礎上衍生出的獨具特征的人類特有的一種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的集合。它隨著精神文化的發展而發展,與歷史、社會、哲學、思想、知識、信仰、道德、法律、藝術等共同組成一個文化子系統,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及其價值功能,影響并作用于人類精神世界的進步與發展。
音樂文化是一個集成性的概念,其發展受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正如恩格斯所說:“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是互相影響并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是在歸根結底不斷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睋耍斘覀冊谔岬揭魳肺幕瘯r,它必然是政治、歷史、法律、哲學、宗教等意識形態在彼此相互影響、作用后的復合體,在其所屬的“大文化”背景基礎上,兼而具備了“文化”釋義中的所有基本屬性與功能。
音樂與音樂文化是一個混淆在一起的概念,作為意識形態的一個現象類別,音樂包括了政治、經濟、歷史、哲學、藝術、思想、審美、觀念這些精神文化的屬性,無論是否提及,這些內涵因素必定存在于音樂本體結構中,對音樂的生成基因、結構模式及其表現功能起背景性、導向性的影響與基礎作用。此時,音樂成為文化的“物化”載體形式,是文化中的音樂,也是“音樂文化”中的音樂。因此,我們所說的音樂,在一定需求下,可能較多的是指音樂本體結構及其與之緊密相關的內容,但它的文化屬性是與之俱來的,只要不是純技術上對音樂的認知,任何音樂,尤其是在鑒賞和研究意義上的音樂藝術,必定都是“文化”的綜合性表現。
三、音樂欣賞與音樂鑒賞
既然音樂鑒賞的客體對象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不單純是一種個體性的藝術門類,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和理解,音樂鑒賞的方法論因而具有了新的內涵和外延,首先,是對欣賞與鑒賞方法的理解和程序過程等方面的深化。
鑒是分辨、區別、領略和借鑒,賞是賞析、賞識、欣賞和趣味。人是主體和主題,所鑒所賞之人之物是體。鑒賞是含有品味、品評的成分,是比欣賞更多些主觀成分的審美態度。鑒賞和欣賞相比,多一鑒字,更有區分優劣好壞之別,更強調自身的分辨價值,而欣賞更側重領略其美好之微妙,卻少了批判并確認自我之意識。
人們對待藝術可以分欣賞、鑒賞、批評這三種基本的審美態度。欣賞又可稱為玩賞、領略,指一種相對被動的、多從感官出發的審美行為,常常以其感性直觀引起的精神愉悅令人產生美感;鑒賞則又進了一層,往往兼及感性和理性,又帶有品鑒、判斷、反觀的意思,所以鑒賞含有區別、品味、品評的成分,是比欣賞更多些主觀成分的一種審美態度;批評是建立在欣賞、鑒賞基礎上的更為理性的審美態度。藝術批評需從審美入手,取得感性認識,并且深入下去,分析作品的形式特點,歸納其精神內涵,闡述其社會意義并以理論形態陳述出來。
鑒賞音樂,指的是在—定的音樂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的評鑒和賞析,并因此形成具有感性意義的音樂審美判斷。音樂作品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音樂作品的產生,有賴于作曲家的情感、情緒體驗與靈感、風格、取材、體裁形式以及時代背景,音樂作品產生后又對時代、社會或者時尚產生影響。要切實了解音樂作品,獲得更豐富的音樂審美能力,則還需要更深入的鑒賞音樂的方法來完善。①
音樂鑒賞,主要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學習音樂歷史與音樂文化,培養鑒賞者的音樂感知、審美、評價、判斷能力,提高鑒賞者的音樂文化素養和人文素質。從表面上看,音樂鑒賞與音樂欣賞在語義上似乎沒有什么區別,但認真來看只是一字之差,可“鑒”卻是更深一層的涵義。
音樂欣賞,更多的是從欣賞的角度,以愉快、美好、快樂的心情來體驗一種事物,來感受音樂,并沒有太多的理性思維上的學習、思索、判斷與評價,只是對美好事物的欣賞、體味和體驗,是感性的接觸,是一個感性多于理性的審美過程。鑒賞就不同了,“鑒”字原屬名詞,指鏡子;后詞性變化為動詞,轉意指明察、借鑒等。使用鏡子是為了比照美丑、明察良莠,然后進行比較、鑒別,進而做出判斷、選擇,最后給予評價和修正,這是一個理性多于感性的審美過程,換言之,音樂鑒賞也恰恰需要經過這樣的審美過程。
如果說音樂欣賞是第一次的總體視聽,音樂鑒賞則是欣賞后可以進入的第二個環節——更深一層的認識與學習。因此,欣賞是懷著喜歡與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自己認為美好的東西。而鑒賞則是對照、比較、評價判斷和知識性的欣賞。從定義來看,很明顯欣賞和鑒賞是在兩個層次上,如果將音樂欣賞看成一片海,那欣賞就是淺海,而鑒賞就是深海。用比較文學的語言來說,鑒賞其實就是欣賞的升華,而欣賞就是鑒賞的根基。單靠知覺和感性的欣賞,決不能得到音樂的真諦,即使音樂激動了你的感情,也不算了解音樂,應該再進一步,努力向理智的路上去尋求樂曲的奧妙,因為高深的音樂是萬萬離不開理智的。
但是,音樂欣賞與音樂鑒賞的本質具有相通、同構和統一性特征,并非兩個對立相異的概念范疇,可以認為是對音樂感知、理解、分析和研究的不同層次和階段。在很多情況下,音樂欣賞就是音樂鑒賞,兩者是在不同主觀條件下,對音樂藝術感知的需求預期之間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在具體的欣賞活動中,任何一種欣賞方式都不是孤立的、唯一的。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欣賞者等諸多因素都會對音樂欣賞的方式和效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也有可能不同欣賞方式所獲得的不同的感受在個人的具體欣賞活動中得到綜合性的實現。
四、音樂鑒賞的理性層次
理性的欣賞是更高一級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欣賞者運用自己的音樂知識和音樂修養,從理性的高度(諸如作品產生的歷史與時代、作者的哲學理念與思想狀況、創作起因或動機以及作品的形式結構等)進一步欣賞音樂、分析音樂、理解音樂。這是最后完成音樂欣賞、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的階段。
由于音樂音響的感性形式與人的心理活動的狀態具有一定的對應性,它能夠通過聯想,與以具有較為明確價值判斷為基礎的情感產生聯系,因此,這就使得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感受介入了一定的理性因素。貝多芬說過:“我希望人們用理性的耳朵來欣賞我的音樂?!币雽σ魳酚猩顚哟蔚牧私?,就必須進入到理智的欣賞。理智的欣賞就是要從節奏、節拍、和聲、調式、曲式、體裁等更專業、更理性的方面去分析作品。
因此,在理性的欣賞階段,欣賞者不僅對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有較深刻的理解,而且對于作品的主題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風格乃至作者的創作動機、表現手法都有較豐富和準確的認識。他可以從整體上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作品所要表達的豐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內容。通過欣賞,使自己的精神獲得極大的滿足,達到一種新的思想境界。在這個層次中,欣賞者一方面深入到音樂之中,不僅對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法有較為敏銳的感受,而且對作品的形式、曲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賦予作品的思想內容有較為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欣賞者能超脫音樂,預感到音樂將要前進的方向和發展的層次。
有些欣賞者希望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進一步從觀念層次上去把握音樂,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解音樂”和“鑒賞音樂”,這就需要通過概念和邏輯思維對音樂作品進行理性的思考,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曲家的人生經歷以及與音樂作品相關事項的考察和了解,深入探尋一切與音樂作品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強化情感體驗,增強理解的深度。
我們是用耳朵聽音樂的,但是我們永遠無法用耳朵來欣賞音樂,只有大腦和心靈才能真正聆聽和欣賞音樂。所以,充實大腦理性的判斷力和心靈豐富細膩的感情是提高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試想一個空洞的大腦和乏味的心靈,即使再加上一個比他人靈敏一百倍的耳朵,也難以欣賞很多的音樂。
盡管理性的音樂欣賞方式是一種積極、主動、較為高級的欣賞方式,但是,要注意避免欣賞者對音樂作品內容的牽強附會和誤讀,畢竟音樂不是由概念而是由感性音響構成的,音樂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大量的聽覺感受基礎之上,理解最終是為了更好地感受。
總之,音樂欣賞活動及其感性體驗是極其復雜的,各種欣賞方式、各種感性體驗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音樂藝術的豐富性造成音樂欣賞方式的多樣性,音樂欣賞方式的多樣性又進一步促進了音樂藝術的豐富性,這正體現出人類審美意識的多樣性。②
結語
音樂藝術不是單純受其自身制約的一種藝術形式,而是與社會形形的文化背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綜合性文化現象,脫離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去揭示其運行規律和本質特征,往往事倍功半。因而,科學的方法論是音樂鑒賞獲得實踐效益的前提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對音樂鑒賞的特點、個性特征和具體方式予以闡釋和論述,才能達到以饗讀者的目的。
注釋:
①朱英萍.音樂鑒賞[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