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01
序論:在您撰寫未來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家庭教育觀是家長基于對子女及其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的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它包括家長的人才觀,親子觀、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等方面的內容。
二、簡述各階段的家庭教育觀念
作為一種觀念,家庭教育觀念的發展必然受到社會各個歷史階段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的影響和制約,而且在各自內容上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趨于科學。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教育形式,但由于其誕生于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所以人們權衡教育質量時便帶有濃郁的封建色彩。例如“三綱”“五常”教育思想在很多時候成為對個性的束縛和人性的摧殘。但仍有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借鑒。例如“慈幼”思想,以及重視子女“獨立、惜時”教育等,在如今獨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現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到了現代,家庭教育觀念在批判封建禮教束縛個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理解、發展兒童個性的主張,很多觀念已成為指導家庭教育較為科學的理論基礎。近幾十年來,滄海桑田,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家庭教育觀念有了新的變化:1由成才教育觀念轉變成人教育觀念;2由學齡教育觀念轉變為終身教育觀念;3由灌輸、體罰轉變為興趣引導的教育方式;4由學歷教育觀念轉變為素質教育觀念;家庭教育的質量因家長的教育觀念的不同也是良莠不齊。從以上對現代家庭教育觀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積極的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局限性。1缺乏正確的兒童觀,使孩子成為了家長意愿的替代品和犧牲品;2家長的教育觀還存在輕視勞動的舊思想意識;3家長對教育目標、方法、內容等問題的重要性問題認識不夠;4未能對孩子形成全面的認識,沒有尊重兒童發展的差異性。
首先,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以人為本的觀念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為中心、以人的成長和發展以及潛能的開發為目標。在家庭教育中即強調家長要尊重兒童、關心、理解兒童、關注兒童的主體性和自由。其次,應樹立競爭觀念。“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要求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摒棄“與世無爭”的思想。但這種競爭并非“弱肉強食、爾虞我詐”,而是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所以家庭教育要培養下一代正確的競爭意識,同時樹立竟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觀念,提高競爭的自覺意識等。第三,樹立開放的觀念。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經濟體制,而我國也實行了對外開放的政策。所以家庭教育也應樹立開放的觀念。對子女的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適應世界潮流。
四、綜述及意見
1.恰當開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未來取向,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理想作為人生的奮斗目標,可分為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生活理想是對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最基本的理想;職業理想是對個人未來職業的期盼;道德理想是對完善人格的設想和追求;社會理想是對未來社會制度和政治結構的預見、向往和追求。[9]理想作為奮斗目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指引學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故應恰當開展理想教育。鼓勵學生要有理想,在樹立、追求理想過程中,既要有志存高遠的胸懷,又要有腳踏實地的干勁。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理想教育應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注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機結合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避免過于抽象的、空洞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社會實踐中通過多感官信息輸入渠道接受理想教育,從而在深刻體驗中更有效地樹立起積極的理想信念。此外,理想教育可靈活、充分借鑒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和技術。
2.強化職業規劃教育,了解并引導大學生的未來取向大學生未來取向如何,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其職業規劃狀況,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未來取向水平需要強化職業規劃教育。為了使學生在大學期間能保持較高的未來取向水平,建議職業規劃教育應貫穿于大學生涯始終,而不能僅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或僅在畢業生面臨職業選擇時進行。同時筆者認為,大一階段是進行職業規劃教育的關鍵時期,讓大學生在大一時就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規劃,能有效地促進其學習生涯規劃,如該重點學習哪方面內容,該選修什么課,該參加哪些實踐活動等。此外,可通過個體心理咨詢途徑協助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通過與學生、任課教師的交流,觀察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表現,心理測驗(如職業傾向測驗)等途徑了解其未來取向,引導其樹立并堅持正確的未來取向。對于低未來取向的學生,教師應多與其交流,并加以引導,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鼓勵學生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適時調整未來的目標,但經過深思熟慮確定未來目標以后,最好不要輕易改變,搖擺不定的狀態往往會使學生內心充滿矛盾,難以安心學習。要充分發揮未來取向的積極作用,需重視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使學生樂觀地看待未來;重視學生務實精神的培育,使學生能腳踏實地把握現在。
3.增強大學生的積極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預防或干預大學生的拖延個性具有積極自我認同的大學生不僅有積極的未來取向,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尋求支持和幫助。增強大學生積極的自我認同感除了需營造良好的學校、家庭環境(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與同伴關系)外,也需從以下方面著手:尊重、關愛學生,全面、客觀評價學生;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如感恩)、自信、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鼓勵學生嘗試應對挑戰,使其在嘗試中不斷認識自我。大學生積極自我認同感的增強,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此外,指導學生樹立適當的目標;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幫學生尋找恰當的榜樣供學習借鑒與自我激勵;適當表揚和獎勵學生;給予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為人處世之道的引導;培養學生積極的歸因方式等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由于高拖延個性的人往往有較低的未來取向水平,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未來取向水平,可以拖延個性為切入點,進行大學生拖延個性的預防或干預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及時考慮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問題。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我情緒調控能力;預防或干預大學生過于追求完美的個性;給予大學生足夠的社會支持,使其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培育大學生的心理韌性;適當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
4.培育大學生的自立人格從未來取向的影響因素研究可知,影響個體未來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外因往往需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未來取向,除了盡量減少外在因素的不良影響外,還可從培育大學生的自立人格著手,增強大學生的自立性,減少其依賴性、脆弱性和受暗示性,使其能真正堅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迷失自我、隨波逐流。大學生自立人格的培育可從以下方面考慮:開設自立人格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5.重視開展生命教育生命意義感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同時有研究顯示,“對生命本身意義的體驗”能較好地預測大學生的未來取向[8]。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來取向程度及其未來取向質量,有必要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容可包括: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如生存知識、危機應對方法、逃生的本領等;生命價值方面的教育,如“人”的生命價值,自己活著的意義何在;挫折教育,使學生明白苦難是生命的一部分;人際交往教育,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接納他人,欣賞他人,尊重和珍愛他人的生命。[10]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開展形式可多樣化,如開設生命教育選修課或講座;舉辦生命教育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名人故居等;組織學生參觀戒毒所、看守所、醫院、殯儀館等及相關知識展覽;利用網絡開展生命教育;心理咨詢中滲透生命教育。[10]
6.注意同伴因素在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作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強化學生“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意識,建議學生多和積極向上、職業規劃較明確的人交往,減少或不要和社會上那些“不良”青年交往,從而使自己能著眼未來,積極向上;建議學生營造積極的寢室氛圍和班級氛圍,為自身心理成長營造積極的人際環境。構建積極、融洽的人際關系,離不開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故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應得到重視并持之以恒。朋輩心理輔導員一般由班級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小組成員和寢室心理信息員等構成。朋輩心理輔導員由于身處學生中更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也更易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和對同伴進行心理輔導,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為此,應加強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尤其是實務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情緒管理、人際關系(含戀愛關系)、學業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方面,不同年級的培訓內容應有系統性和漸進性??蛇m當安排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跟隨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咨詢實踐學習,以增強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心理輔導實踐能力。此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邀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樣,不僅能協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助于其學以致用、提升素質。
7.重視社會、文化及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職業取向等會受到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背景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會受挫傷,對未來可能悲觀、迷茫。女性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往往也使女生自我控制感缺失,降低其未來取向。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考慮并積極應對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應重視文化因素對學生未來取向的無形影響,充分發揮積極文化的作用,減少消極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著力預防消極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家庭因素會影響個體的未來取向,因此,應重視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健康發展的作用。學校輔導員可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其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父母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樹立起積極的榜樣,父母對于未來是悲觀失望還是積極向上,往往會影響孩子對未來的態度是憂慮還是樂觀;父母不能包辦孩子的未來,應尊重孩子的專業選擇、職業選擇、婚戀選擇等。
8.重視對特殊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有自殺意念或自殺未遂史的學生,應鼓勵其樹立夢想,積極期待未來,努力把握現在;掌握情緒調控的方法,遇到困惑時,學會求助他人。對于有行為問題(如欺負行為、網癮、酗酒等)的學生,應引導其多思考問題行為產生的不良后果,靈活運用內觀療法,讓其就內觀療法的三大主題———“他人為我做的;我給他人的回報;我給他人帶來的麻煩”進行反復思考并記下所思所想,使其產生積極的內疚感,實現積極的改變。對于特困生,要讓其克服自卑、自棄、自我封閉心理,樹立起奮發圖強的決心。對于家庭經濟狀況很好的學生,要幫助其克服對未來高枕無憂的樂觀偏差,打消其“啃老”想法,挖掘其潛能,培養其自強自立。對于學習動機缺乏的學生,可通過提高其未來取向水平來激發其學習動機。
二、未來取向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1.高校應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夠支持,著力提高學校心理咨詢的實效性學校應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設提供足夠的硬件支持和經費支持,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學校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動(如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的有效開展。如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團體心理輔導的課時和場地;為開設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心理咨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途徑之一,但從目前來看,高校心理咨詢的實效性還有待提高。大學生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認識度還不夠,尋求心理咨詢的意愿較低。要提升大學生的未來取向,有必要充分發揮高校心理咨詢的實效性,借助心理咨詢提高大學生(尤其是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大學生)的未來取向。而要充分發揮高校心理咨詢的實效性,需要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咨詢常識,需要心理咨詢師提升自身職業勝任力,需要為實施專業化的心理咨詢創設條件,如優化心理咨詢中心的設置(含場地設置和設備、人員配備)等。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幽默感的提升,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行為示范作用幽默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具備的重要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幽默感的提升,不僅能使教師自身保持樂觀,促進自身人際關系和情緒健康,減少職業倦怠,也有助于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溫馨愉悅的心理咨詢氛圍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時還能為大學生幽默感的提升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幽默感的提升途徑有:多看幽默影視;博覽群書;豐富閱歷;和幽默的人交往;多發現和積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素材;了解并嘗試運用幽默;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在行為示范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至少應在兩方面起榜樣作用:一是積極心態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育自己的積極心態,舉手投足間體現自身的良好示范作用;二是人生規劃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有明晰的人生規劃,以更好地開展生涯規劃輔導。
3.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明顯成效,需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上,需重視日常生活中與大學生的靈活溝通,對大學生加以積極引導。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輔導員來開展,這就需要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調和有機互動,也要注意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良好的師生關系可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心理校園活動等創設條件,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將會增強學生的體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當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教師創設多樣情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4.充分發揮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校應重視在校園網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園地(包括刊登心理文章、介紹或在線播放心理影視、設置留言版塊進行互動),為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提供良好的平臺,借助這一平臺,大學生將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期計劃和心理咨詢熱線、面詢安排,從而有針對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應重視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徑開展滲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重視通過網絡(如電子郵箱)定期內部發行電子心理刊物等[11]。網絡不僅能有力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同時能為師生溝通提供平臺,為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提供渠道,也能為提升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心理輔導能力提供有效途徑??傊?,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不僅能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也能為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
5.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僅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師資力量難以勝任,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這些師資力量主要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有心理學專業背景或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方向背景的其他院系教師及輔導員。某種程度上,有心理學專業的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較多優勢,如可邀請心理學專業教師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大學新生心理普查、大學生心理咨詢、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等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師遇到工作困惑(如難處理的心理咨詢個案)時也可和心理學系教師進行交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是高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之一。
6.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化大學生的未來取向如何,與大學生自身的情緒情感狀態、心理品質及其所處環境有關。未來取向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強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培育其積極心理品質(如自立、自信、樂觀、感恩、希望感、心理韌性),為大學生創設積極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為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途徑等應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色彩。
7.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制度是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為了有序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應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運行機制、經費投入、人員配備、工作內容、工作計劃等實行制度化要求。例如,心理檔案建立、管理和使用制度;心理咨詢制度;心理危機干預制度;對每一學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相對穩定、計劃性強的安排,包括大學新生心理普查、大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周、畢業生就業心理輔導以及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信息員、心理社團骨干等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等;心理健康教育時間應給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突顯創新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現校本性。為激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每學年可對優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候選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員、朋輩心理輔導員等)進行表彰。
1.未來之路計劃的目標未來之路戰略計劃共有三個方面的總目標:一是提高學前教育的參與度。該目標包括提高學前兒童的入園率、增加高質量的學前教育機構和加大學前教育資金的投入和持續性。二是提升學前教育質量。該目標要求增加具備教師資格的師資數量,通過制定政策與法規加強對父母和家庭主導教育機構的支持。嚴格《課程綱要》的執行力度,在教育和學習實踐中提高教育質量。三是加強學前教育機構與其相關機構的合作。一方面涉及到幼兒園與家庭、小學的合作,另一方面是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主要目的是提升0~8歲兒童教育的連貫性,為兒童、家庭提供更加綜合的學前教育服務。
2.未來之路計劃的內容(1)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學前教育參與度。為提高學前兒童的入園率,新西蘭政府實行了一系列學前教育資助計劃,主要包括“公平基金計劃”(EquityFunding)、“促進學前教育參與計劃”(thePromotingECEParticipationProject)、“學前教育酌情補助金計劃”(theECEDiscretionaryGrantsScheme,簡稱DGS)、“建設基金”(EstablishmentFunding)等。為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教育部設立了“激勵津貼”(IncentiveGrants)、“學習津貼”(StudyGrants)、“新西蘭教學獎學金”(TeachNZScholarship)等資助計劃。[4]計劃的實施主要是為了擴大學前兒童的參與度,尤其是提高處境不利兒童的入園率。如“促進學前教育參與計劃”最開始是為了縮小新西蘭少數民族兒童與歐裔學前教育參與度上的差距,后來逐漸擴展到學前教育參與度較低的弱勢群體和低收入的家庭。僅2004—2005年度就簽訂了25個“促進學前教育參與協議”,共撥款122.7萬元(新西蘭元,下同),實現讓1223名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目標。[5]而“公平基金計劃”主要面向所有注冊的公立幼教機構,目標是減少各群體學前兒童之間的教育差別,消除弱勢群體兒童參與學前教育的障礙,實現教育的公平。此基金計劃主要針對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之一的學前機構進行資助:處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社區,招收特殊兒童或非英語背景兒童,屬非英語語種的機構,地處偏遠地區。每個條件都有相應的測算指標。為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的參與度,新西蘭工黨政府2004年宣布實施“20小時免費計劃”,從2007年7月1日開始,將為非盈利性質的、合格注冊教師的學前教育機構中所有3~4歲的兒童提供每周20小時的免費學前教育。2008年5月,計劃擴展到盈利性學前教育機構。2010年7月,該計劃又將游戲中心和語言巢的5歲兒童也納入其中。[6](2)規范學前教育機構標準,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為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新西蘭通過一系列法規制度來規范學前教育機構。2008年啟動了學前教育監管系統,該系統出臺了不同的機構標準和規章制度,用來規范各種類別的學前教育機構,內容指標涉及到課程設置、健康安全、基礎設施和管理機制等。教育部計劃在5年內重新認定所有的學前教育機構,如果評估合格,政府將給予資金補貼,如果不合格,教育部將頒發一個為期18個月的過渡性執照。[7]新西蘭教育部為了促進學前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于2003年7月實施了學前教育創新中心項目,該項目從2003年7月至2009年6月共實施了5個階段。每一階段教育部都要根據不同的任務從注冊的教育機構中選取正在進行創新教學并實施國家課程的機構作為改革中心,每個參與該項目的學前教育機構都有自己的創新特色。(3)建立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增加合格注冊教師數量。2002年,新西蘭成立了教師協會,代替教師注冊委員會負責合格教師注冊工作,加強教師的資格認定和管理。該協會2005年頒布了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并要求所有學前教育機構的教師只有經過培訓合格后才能在此協會注冊,也才有資格上崗。新西蘭學前教育十年規劃的目標是:到2007年12月31日,幼兒園和教師主導式學前教育機構要有50%的員工擁有由新西蘭教師協會頒發的幼兒教師資格證書。2010年,要有80%的幼兒教師成為注冊教師,2012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00%。[8]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新西蘭政府針對不同情況的教師,實施了不同類型的資助計劃,如“激勵補助金”、“學習津貼”、“新西蘭教學獎學金”等資助計劃。如“激勵補助金”是用來激勵幼兒教師申請教師資格證書。申請合格者每年可獲得2094元,3年半最多可獲7329元。“新西蘭教學獎學金”是針對在校大學生的,通過比較學生的學術成果、學籍信息等對學生進行篩選,符合標準并愿意選擇學前教育的學生除可以免交學費外還可以獲得1萬元的津貼。[9]以此鼓勵更多的優秀學生選擇學前教育專業,從而提升學前教師的素質。(4)加強家園合作,提高家長參與學前教育的能力。為了加強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之間的合作,2006年2月,新西蘭教育部和社會發展部共同實施了“學前教育父母支持和發展”項目。該項目充分發揮父母的優勢,實現他們對兒童的有效教養,提升弱勢兒童家長的參與程度,引導弱勢兒童的父母能夠融入廣泛的學前教育系統中。項目首先選取了8個學前教育機構作為試點機構,第二次又選入10所機構,被選入的學前教育機構要與教育部簽訂三年的合約,為偏遠地區和特殊需要兒童和家長幼兒提供支持和幫助,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為了有效銜接兒童在家庭和幼兒園中的教育,教育部專門為家長開設了網上專欄,向家長普及學前教育的相關知識,如學前教育機構的類型、課程內容、選擇學前教育機構的策略、學前教育的優惠政策等。2007年5月,教育部向兒童家長免費提供《學前教育合作手冊》,內容包括育兒建議、教育信息等,鼓勵家長協助幼兒學習。[10]
二、未來之路計劃的主要成績
未來之路計劃實施過程中,新西蘭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項目來保障計劃的實施,并且使學前教育有了良好的發展。主要成績如下:1.學前兒童的入園率顯著提高未來之路計劃的實施迅速增加了學前教育機構的數量,從而提升了學前兒童入園率。在未來之路實施的十年中,新西蘭每一年學前兒童入園率都保持一定的增長。2012年計劃完成時,新西蘭學前兒童的總入園率達到95%,比2002年增長了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學前兒童的每周在園時間也逐步增加,3歲以上兒童每周在園時間由2002年的14.3小時增加到2012年的21.1小時。2歲及以下兒童每周在園時間由2002年15.8小時增加到2012年的20.4小時。[11]2.合格注冊教師的比例不斷提升為了增加合格教師的數量,提升注冊教師的比例,新西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既關注了職前教師的教育質量,又重視了職后的教師培訓。在新西蘭政府一系列措施的激勵下,新西蘭注冊學前教育教師和合格教師的比例得以提升。據調查數據顯示,新西蘭合格學前教育教師所占的比例由2002年6月的48.6%上升到2012年6月的71%。而注冊學前教師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35%提升到2012年的73%。[12]3.0~8歲兒童學習效果良好未來之路計劃加強了學前教育機構與社區和小學的銜接與合作,維持了0~8歲兒童在教育上的連續性,并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據調查發現,0~8歲兒童的各項發展指標均有明顯提高,在閱讀方面,有40.4%的兒童達到了國家標準的要求,有35.9%的學生甚至超過國家標準。在數學方面,達到和超過國家標準的兒童分別是50.5%和21.8%。而在寫作方面,達到和超過國家標準的兒童則分別為50.8%和17.2%。以上數據顯示,學前教育機構與社區、小學之間的合作計劃開展順利,效果良好。4.父母參與兒童學習與評價的機會增多通過加強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的合作,未來之路計劃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兒童的教育和學習中來。2006年的“學前教育父母支持與發展”項目,在兩次試點的18個機構共與2246名家長進行了合作。家長通過參與這個項目增加了教育兒童的知識與技能,增強了對社區的自我歸屬感,形成了社會支持網絡。家長素質的提升使其能為兒童創設積極的家庭環境,充分認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參與項目的學前教育機構來說,既提升了機構的目標意識和服務能力,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5.提高了弱勢群體的學前教育發展水平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未來之路計劃通過一系列措施提升弱勢群體的學前教育水平。例如通過“促進學前教育參與計劃、公平基金計劃”等資助少數民族中弱勢兒童,提高處境不利兒童的學前教育參與程度。通過教師教學金計劃來激勵弱勢群體中注冊幼兒教師的數量,通過制定學前教育機構標準來提升弱勢群體學前機構的質量。以上政策的落實和實施,有效地提高了弱勢群體的學前教育水平。以太平洋島嶼裔的學前教育發展為例,從2002年到2012年,入園率增加了7.7%,注冊教師的比例提升了48%,執照豁免式學前教育機構的數量由133所下降到48所。
三、未來之路戰略對我國學前教育政策的啟示
我國目前學前教育所存在的普及率不高、教育質量不均衡以及學前教育機構參差不齊等問題,與十年前的新西蘭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新西蘭未來之路計劃給我國學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許多啟示。
1.研制托幼機構評價標準,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教育公平既要追求教育機會公平,更要追求教育過程公平。如果沒有基本的質量保證,入園機會對幼兒的發展來說意義不大。[13]要想保障學前教育機構的質量,就要研制一套科學可行的學前教育機構標準,用來評價和規范學前教育機構的教育行為。我們可以借鑒新西蘭的三級監管框架對我國學前教育機構進行監督和規范。我國目前的學前教育機構中民辦機構占了半數以上,由于沒有統一的國家專業標準來規范導致質量參差不齊。目前我國僅有20世紀制定的部分單項標準,如《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玩教具配備目錄》、《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等,這些標準內容單一、不系統不全面。因此我國應盡快研制各級各類學前教育機構的國家標準,對現有的學前機構進行審核和監督。國家標準的內容應該包括基礎設施、課程內容、師資規格、健康安全、教學管理等。政府及學前教育主管部門要定期參照標準對學前教育機構進行審查,以確保學前教育質量。對于合格的園所要分出級別,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園所要分批次限期整改,到期達標的正常營業,仍然不達標的要強制關停。但妥善安頓好幼兒的園所流轉,避免因此造成大批兒童失去學前教育機會。
2.實施靈活的教育資助計劃,提高弱勢兒童入園率制約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經費問題。當前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是我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不足的重要表現,尤其是處境不利群體的學前教育狀況更加嚴重。新西蘭政府在未來之路計劃中的學前教育資助措施,成功提高了學前教育參與度。我國學前教育可以借鑒其經驗探索學前教育資助政策。對于我國農村地區學前教育機構數量不足、質量差的現狀,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成立領導小組,設立專項資金,進行實地調研。沒有學前教育機構的地區新建一批合格的學前機構,對于原來已有的不合標準的園所進行改建,確保每一個鄉鎮至少有一所符合國家標準的學前教育機構,讓兒童有園可上。對城市的學前教育機構可以學習新西蘭實施“公平基金計劃”。通過制定一系列標準對學前教育機構進行測評,對于接受低收入家庭兒童或者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機構實施免稅或者財政資助政策。另外可以探索對于農民工子女及城市弱勢群體進行現金、教育權等多種方式進行資助的政策,以確保處境不利兒童的學前教育參與度。
3.加強教師教育和培訓,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新西蘭實施的“教學獎學金計劃”值得我國效仿。我國的免費師范生計劃雖然也能鼓勵學生從事教師職業,卻難以保證質量。可以對有志于幼教事業的優秀學前專業學生進行資助,通過《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進行考核,對于達標優秀的學生減免學費。這樣就能吸引比較優秀的學生從事幼兒教師職業,從源頭上保證了學前教師的質量。教師職后培訓也是提升專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針對我國幼兒教師培訓的效果低下、流于形式、缺乏系統規劃等問題,我國教育部門的培訓政策應探索教師培訓的整體規劃和培訓模式,重點考慮年輕教師、轉崗教師以及低水平教師的培訓策略。改變以往只重視“骨干教師”的培訓觀念、低水平重復培訓的形式,切實提高我國學前教師的專業水平。
論文關鍵詞:德育課 水晶球 激發興趣 聯系未來
傳說中有一種水晶球,它可以讓人們看到未來。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是充滿好奇的,而現實中卻沒有這樣的水晶球。如果教師能利用課堂知識與現實的聯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可看到未來的水晶球,讓學生明白德育課所學內容不是遠離現實的,而是與自己實際生活以及未來工作密切相關的,那教學的效果自然會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
1.學生對德育課存在偏見和誤解
從學生層面來看,不少中職生對德育課存在偏見和誤解,對課程產生先人為主的厭煩情緒,極大影響了德育課的教育教學效果。通過長期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第一,中職學生對德育課重視程度不夠。認為上職校關鍵是要把專業課學好,因此,對德育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都是一些空洞理論,今后沒有多大用;有的學生還認為課本上講的和社會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學不學都無所謂。由于認知內驅力不足,實用主義傾向嚴重,所以學生根本不愿把時間花費在德育課學習上。第二,一些學生心態浮躁,目光短淺,德育課學習打擦邊球。中職學校實行開放式教學,學生群體情況復雜多樣,有部分學生純粹是為了拿個文憑,平時學習無動力、激情,考查、考試準備、復習不積極,根本不愿把時間花費在德育課學習上。
2.德育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師的教學工作決定并影響著德育課實效性。德育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育人意識不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德育課教師更多的是從教學內容和體系上把握課堂教學,較少考慮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強德育實效性。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學生能不能認真聽課并參與其中是影響德育課學習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讓學生有興趣聽課又跟教師講課有著密切關系。激發中職生學習德育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送學生一個可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教師要針對癥結所在,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認識,讓學生看到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即在教學中注意把知識與現實尤其學生的未來聯系起來,送學生一個可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郊區的玻璃廠里,幾個實習工人面對每天流水線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厭煩,他們覺得這份工作太一般,太單調,看不出有什么用處。他們的師傅知道了他們的心事,沒說什么,而是在周末帶幾個徒弟到城里玩。
汽車在公路上疾駛,很快進人了市區。街道兩旁不時閃出一幢幢高大的樓房,有幾幢樓房在陽光下反射出一種很亮麗的藍色、黃色或紅色。車上的幾個徒弟看著兩邊的風景,指指點點,非常開心,他們也注意到了那幾幢會發光的樓房。這時他們的師傅指著那些樓房說:“你們看,這些樓房為什么會折射出藍光嗎?是因為樓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墻裝飾的,而制造這些幕墻的玻璃就是你們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們興奮地望著那幾幢樓房,眼睛里有一種少見的光芒。
這時,汽車在一家醫院門前停了下來,兒個徒弟不明白師博來這兒做什么?看病嗎?師傅把他們領到醫院的嬰兒室外,隔著玻璃看里面:一張又一張小床,躺著一個個可愛的或調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寶貝。這時,他們注意到屋里有一個還有一個透明的玻璃箱,里邊也躺著一個嬰兒。“那個玻璃箱叫保溫箱,是專門為早產的嬰兒準備的。早產的嬰兒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邊呢?因為那里邊是恒溫保濕的,可以最大限度保護嬰兒,讓他平安度過危險期。你們知道嗎,做這種恒溫箱的玻璃也是我們廠生產的!”“哦!原來我們生產的玻璃有那么多用處啊!”
從此以后,幾個徒弟的工作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們不在把工作視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同樣的道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有意識地運用美好的前景引導學生,創造機會,從不同角度,把學生所學德育課知識與他們的未來結合起來,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對未來是多么重要,從而引起對當下所學內容的重視,相信課堂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要想在課堂上結合所教內容恰當地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看到美好的藍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熟悉情況,因勢利導
課堂上需要研習的知識內容很多,教師不可能將每一個知識點都與現實、與未來緊密聯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上課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弄清楚了學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學生關心的問題,教師的引導才具有針對性,也才能吸引住學生。當然,同一個知識點,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讓大多數學生看到希望。例如,對中專一年級剛人學的新生,我認為他們的情況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對上職業學校存在偏見,認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學生,但是這部分學生非常想學有所成,知識能力相對較好;二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時就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學習態度及行為習慣都相對較差。根據這些情況,我在他們進人新學校的第一節德育課上,首先讓學生明白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異同,使學生理解了無論是接受那一種教育都能殊途同歸,最終都是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并展示報紙、電視報道等媒體材料,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有一技之長的中專生比有著??莆膽{甚至本科學歷的無特長學生更容易就業,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同時導人,我們現在要學的這門課就是如何讓你成功地成為一名職業人的課程,由此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印象,并激起學習這門課的興趣。
z.聯系實際,解除疑惑
教師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體系,還要注意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當學生質疑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點沒用時,教師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現實中的實例與他們共同進行探討。為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搭建一個和諧平等的對話平臺,使學生樂于參與。比如,我在講授“學習知識重要性”內容時,曾使用“貧窮的農家子弟因為發奮讀書,最終考取大學,并成功創業改變自己和家庭貧窮面貌”的例子。這時有一個學生當場反駁說:“我覺得讀書沒有多大用處,我家旁邊就有一個人今年還不到30歲,小學沒有畢業就出去打工了,現在在外面辦了工廠,今年春節回家還開了小汽車了!而許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卻貧困的很!”我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轉而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同學:“請大家結合上述兩個例子來進行討論!各組組長把本組意見記錄下來,并形成本組結論。”這一下班上可熱鬧了,大家紛紛發言,有支持那位同學觀點的,有支持教師的觀點的,而且每一組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討論差不多了,我抓住時機再問:請剛才那位同學來說說你講的那位成功人士,是從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會嗎?”
“哪有天生會的,跟師傅學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學習也就不會,是吧”
“是,,
“所以學習很重要是不是?”
接著我繼續總結:“我們所講的學習知識,不僅僅是指學校教育,還包括社會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機遇,還有一個就是他肯鉆研愛學習,如果他不愛學習不肯鉆研顯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書讀的再多點,知識更扎實點,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
“好好學習”,同學們齊聲回答!
聯系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展開討論交流,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反思,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榜樣示范,點燃希望
時下由于我國經濟與物質的快速發展,使得國內部分民眾開始將生活重點放在享受與健康等精神層面,開始追求食品的健康,身體的健康,穿著健康等等。一時間健康成為國內大街小巷議論的主要話題。原有的以犧牲健康來獲得物質報酬的行業及行為,備受國人敵對。在現實的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執行使得很大部分的學生疏于鍛煉,疲于作業與文化學習,使得部分學生的健康狀況及身體素質不容樂觀,很多學生處于亞健康的狀況,如出現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性頭痛、失眠、食欲不振或者厭倦一些事物等狀況,長此以往會對學生的身心起到破壞作用。當前世界衛生組織也非常重視健康的研究,已在原有三維健康觀的基礎上,提出五維健康觀即身體、心理、社會適應、道德和智力等。在中學階段,體育鍛煉能夠有效的緩解學生的亞健康狀態,緩解亞健康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遷移學習、交往、工作等壓力帶給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學生的身心均處于健康狀態,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學習與生活之中,因此,從事運動,關注健康已成為時下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未來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這一理念會得以重視并稱為主流教學理念。
二、未來的中學體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得以貫徹
傳統的中學體育教學的教學流派主要以主智主義為主,這一教學流派更加注重于客觀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習得,為更好的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在現實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多以教師為中心,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意志。在傳統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選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評價的實施等等,均由體育教師來篩定,體育教學過程中以體育教師為核心進行開展,忽視了學生在現實的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利益與感受,學生僅僅作為被動的接受者來進行學習。以學生為中心是當下我國主流教育理念的一次變革,是從科學主義向人文主義的變化,在這一變化中更加注重于學生的利益和感受,因此,在現實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各級體育教師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多關注于學生的利益和感受,需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選擇過程中多與學生進行商榷,選擇那些學生興趣高,受到多數學生喜愛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在教學評價過程中也盡可能的人性化,使得學生真正成為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主人,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
三、未來體育教學非智力因素得到重視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外的對于學習與工作能夠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的因素,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的關系為,如果把智力因素比作種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優良的種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壯成長。構成智力主要有六種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維力、創造力。抽象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創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現。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識、適應社會、情緒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勵、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能力。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屬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則側重于后天的養成。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學生成績優與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很多專家和學者均認為體育教學過程尤其動手能力、克服苦難能力等均比其他課程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在現實的中學體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便成為眾多專家和學者的共識,如在進行耐力跑的練習中,學生需要克服惰性,去戰勝困難,戰勝自我,在這樣的練習過程中學生的意志力便會得以增強,在進行體育競賽的過程中,隊員與隊員之間需要加以配合,精誠合作以戰勝對手,因此可以在競賽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競爭能力,團隊意識以及協作精神等等。因此,在未來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會得以重視,會成為未來體育教學的側重點之一。
四結語
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強電子商務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它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愛好,創建自己的多媒體演示文稿;可以上網查詢所需各種材料和資源,并共享資源,制作自己喜歡的學習網站,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其他同學共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既豐富學生的知識,又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能。“Intel未來教育”的理念給筆者以后在教學轉變角色、對待信息技術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讓筆者更好地審視師生雙向的教學活動,也使筆者在電子商務課的教學中徹底改變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法,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二、Intel未來教育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在寬松自由的網絡學習環境中,學生擺脫了以往教學中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接受知識的模式,他們隨時可以查閱、瀏覽自己所需的內容,接受豐富的信息,從而使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書本內容,培養學生在掌握充分的知識,敢于大膽提出自己觀點的創新精神??梢酝ㄟ^諸如E-mail、BBS等交流方式向老師提問,與同學交流,徹底摒棄了傳統的電子商務課教材那種說理型、灌輸型的呈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活動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現方式,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電子商務課學習方式的轉變。利用搜索引擎等工具軟件和網絡平臺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與辯證思維。
2.教育活動中堅持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癐ntel未來教育”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Intel未來教育”重視過程,體現從做中學,整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是體驗、領悟的過程,也是學習、提高的過程,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的體現。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不再是負擔,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習慣和感情基礎。無論是學習場所、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方式,基于網絡的教育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了教育主體的地位,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3.培養與訓練新時期的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責任感和適應性;溝通技能;創造性和求知欲;思辨能力和系統性思維;信息和媒體素養;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發現問題、界定問題、尋求解法;自我引導;社會責任感,以及思辨和合作能力。
三、“Intel未來教育”理念在中職學校電子商務課中的具體運用
1. 社會中的溝通
根據MBA智庫的定義(mba論文),溝通是人與人、群體之間思想和感情的傳遞、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一個溝通過程離不開輸出者、接受者、信息和渠道四個要素。
溝通的作用可歸納為:一是傳遞和獲得信息。即通過溝通,交換有意義、有價值的各種信息,讓生活中的大小事務得以順利開展。二是改善人際關系。社會是由人們互相溝通所維持的關系組成的網,有效的溝通可以贏得和諧的人際關系,并使溝通更加順暢。
需要提及的是,一個完整且有效的溝通,除了信息的順利傳遞,還需要獲得及時的反饋。即信息接受者在接受到信息后,能及時做出回應,并告知自己的理解和意見,以便澄清信息傳遞過程中因知識差別、媒介不同等問題造成的信息誤解和失真。
2. 學校與家長的溝通
為了孩子能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共同目的,無論在教育方式還是教育內容上都要求學校和家長必須分工協作、相互配合,隨時保持溝通。傳統的家校溝通,按面對面直接接觸和通過媒介間接接觸有以下幾種常用方式。
(1)家長學校、家委會。由學校或家長委員會組織對家長進行培訓,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的知識、方法和觀念。但由于人數眾多,針對性不強,時間也有限,溝通效果不很理想。
(2)家長接待日、家長會。便于家長、教師預先準備,不會影響正常教學秩序。但周期很長,經常要一月甚至半學期一次,不能及時解決問題。
(3)家訪。傳統且有效的家校溝通方式,能增進師生感情,對解決個別特殊問題有著獨特的作用。但花費時間和精力相當多。
(4)家校聯系本等書面方式。主要是學生在校情況反映和家長簽字、回條??梢源竺娣e、常規性使用,但發放周期隨意,反饋不甚及時。
(5)電話聯系。使用頻率較高、效果明顯的家校溝通手段,但這類工作電話,費用大都是教師自己出,且遇到復雜的問題,電話里一時也無法解決。
(6)短信。電話聯系的補充和拓展,群發功能能夠一次性通知到全?;蛉嗨屑议L或學生;也能與部分家長進行個別交流。避免了家長打擾教師上課,或者教師找不到家長的尷尬局面。[1]
(二)信息時代的家校溝通
信息時代帶來了簡單便捷的通訊技術,校訊通、QQ群、電子郵件、網絡博客、班級網站等加入家校溝通的行列。其中,前期使用最廣泛的當屬以發送短信為主、專為家校溝通服務的校訊通、家校通類產品。而隨著智能手機及APP的普及,以微信為代表的免費即時通訊工具成為倍受青睞的溝通手段。
1. 校訊通的興衰
從技術和部件來看,校訊通主要由智能IC卡、讀寫器、手機短信和網絡應用平臺組成。對應不同的人群定制功能。對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學習成績、考勤情況、健康狀況以及學校信息等發送短信至家長手機;對于家長,可以隨時向教師詢問學生的情況,知曉孩子的出行情況;而對于學生,終端卡每月可有一定時間的免費通話,親情號可以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找到家長。
在校訊通使用的鼎盛時期,有機構曾對校訊通的使用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8成多的家長愿意使用校訊通,以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5成多的家長認可校訊通加強了家校溝通,但90%以上的家長不認可這項服務的收費。另外,亂收費、被捆綁、客服無法解決問題等也讓校訊通頗受批評。[2]
2013年9月,因被投訴亂收費,深圳東昌小學暫停使用“家校通”。同年12月,深圳市教育局下發《深圳市教育局辦公室關于進一步規范家校溝通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堅持‘校訊通’類產品的公益性質”“使用必須堅持自愿的原則”,同時,“學校要拓寬家校溝通渠道”。[3]
2. 微信的進擊
2011年,騰訊公司推出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APP,支持語音、視頻、圖片、文字,設有朋友圈、公眾平臺等功能。至2013年底,微信已經擁有亞洲地區最大的用戶群體。
在校訊通類產品飽受詬病,而專業教育溝通手段空缺的當口,微信成為家校聯系的熱門替代產品,不少學校陸續采用了基于微信平臺的家校溝通方式。
但在實際使用過一段時間后,人們開始質疑:微信能否作為專門的家校溝通手段使用下去?首先,并非所有家長都使用智能手機,微信無法像校訊通一樣兼顧智能和非智能手機用戶。其次,作為一款社交產品,微信更適合朋友之間的日常交流,而非專門用于教育。另外,由于是學校、教師自發組織家長群,教育部門無法對其進行監管和規范,微信的私密性可能導致負面、失實信息的傳播。
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新潮的即時通訊手段又并非專為教育定制。要滿足新時代家校溝通的需求,急需一種新的溝通方式。
(三)應時、因地的“智慧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