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01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資源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介紹了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原則,衡量循環經濟的指標體系--綠色GDP和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GDP
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我國用短短2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態和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導致本應在不同階段出現的生態與環境問題在短期內集中體現和爆發出來。粗放式發展導致污染加劇,我國環境污染已從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從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復合態勢,對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體健康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難以支撐經濟的高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因此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1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無序開發嚴重透支國人的生存環境,發展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針對危機,國家環??偩指本珠L潘岳指出,我國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環經濟是按生態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運行的具有高效的資源代謝過程,完整的系統耦合結構及整體、協同、循環、自生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復合生態經濟,是一種以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流動方式為特征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可以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從而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原則
傳統工業經濟是由“資源——產品——廢物和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強制把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棄物大量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過程,使得在整個經濟系統以及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只產生很少的廢物。循環經濟評價原則,簡稱“3R”原則:
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原則(Reduce),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針對產業鏈的輸入端——資源,通過產品清潔生產而非末端技術治理,最大限度的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性開采與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為經濟活動的投入主體,以期盡可能地減少進入生產、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對廢棄物的產生排放實行總量控制。生產者通過減少產品原料投入和優化制造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消費者通過優先選購包裝簡易、循環耐用的產品,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提高資源物質循環的高效利用和環境同化能力。
循環經濟遵循“資源化”原則(Reuse),以廢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針對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對消費者采取過程延續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產品使用方式和次數,有效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對生產者采取產業群體間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協作,使產品-廢棄物的轉化周期加大,以經濟系統物質能量流的高效運轉來實現資源產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環經濟遵循“無害化”原則(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為目標。針對產業鏈的輸出端——廢棄物,提升綠色工業技術水平,通過對廢棄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實現廢物多級資源化和資源的閉合式良性循環,實現廢棄物的最少排放。
3循環經濟與綠色GDP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GDP的增長只是反映了人類為社會創造的財富,通常被人們視為經濟活動的“正面效應”。然而,在GDP增長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無休止地向生態環境索取資源,使自然資源從絕對量上逐年減少;二是人類通過各種生產活動向生態環境排泄廢棄物使環境污染,或濫用資源使生態破壞。綠色GDP是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從現行的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后的剩余國內生產總值,它為構架循環經濟新體制指明了方向。
綠色GDP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切入點。把綠色GDP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切入點和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是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會過度消耗能源,不對環境造成損害的有效途徑。
綠色GDP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外在動力。我國必須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結構性調整結合起來,完善核算體系,建立綠色GDP,才能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化。
綠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有必要把綠色GDP納入干部考核的內容,作為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業績評價的重要參數,使政府更科學更積極地介入并實施循環經濟戰略。
資源——經濟——環境投入產出核算框架(綠色GDP是計算方法):綠色GDP=傳統GDP-(生產過程全部資源耗竭+生產過程全部環境污染+資源恢復過程全部資源耗竭+資源恢復過程全部環境污染+污染治理過程全部資源耗竭+污染治理過程全部環境污染+最終使用全部資源耗竭+最終使用全部環境污染)+(資源恢復部門全部新創造價值+環境保護部門全部新創造價值)。
由SEEA的基本結構表可以推算出:綠色GDP=傳統GDP-環境資源損耗-環境污染損失。
4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與實踐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我國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3+1”模式,即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廢物處置和再生產業。
在企業層面,選擇典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建立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物質小循環,也就是根據生態效率理念,通過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措施進行單個企業的生態工業試點,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國已在20多個省(區、市)的20多個行業、上千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建立了30個行業或地方的清潔生產中心,1萬多人次參加了不同類型的清潔生產培訓班。有500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幾百種產品獲得了環境標志。
在區域層面形成的中循環,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生態園區。目前我國有廣西貴港、天津泰達、新疆石河子等11個園區為國家生態工業園區試點。
在社會層面上形成大循環,重點進行循環型城市和省區的建立。目前我國已有8個省、35個城市、300多個地縣開展試點,有的地區已初見成效。國家環??偩衷谶|寧省進行了以改造老工業基地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在貴陽進行了以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構建新的產業格局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廢物處置和再生產業,建立廢物和廢舊資源的處理、處置和再生產業,以從根本上解決廢物和廢舊資源在全社會的循環利用問題。
5結語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化和具體化,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國家的生態環境安全,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當前和今后面臨的一系列重大資源、環境和經濟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唐孝炎.我國環境污染、環境健康、環境經濟與發展戰略[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2)
[2]王憲恩,趙曉霞,陳英姿等.循環經濟催生綠色GDP[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5(5)
[3]吳少宇.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模式[J].管理與財富,2004(8)
[4]雷明.綠色國內生產總(GDP)核算[J].自然資源學報,1998(4)
【關鍵詞】鹽鹵資源;優勢;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從“資源—產品—廢棄物”轉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新型模式,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梢哉f,循環經濟是兼顧發展經濟、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一體化戰略。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等法律法規頒布實施和《循環經濟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出臺后,湖南省衡陽市(下文簡稱“我市”)加快了循環經濟發展的步伐。本文就松木園如何發展循環經濟進行探討,以之拋磚引玉。
一、松木園發展循環經濟的現狀與優勢
湖南省衡陽市松木工業園區(下文簡稱“松木園”),于2003年經衡陽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06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為省級開發區。松木園是湖南省“鹽化工產業基地”、“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協助研發中心”。也是湖南省獨家以資源為依托,以化學工業定位的工業園區。松木園依托衡陽豐富的鹽鹵資源、有色金屬資源和非金屬資源,以發展化學工業為主體,重點發展鹽鹵化工及精細化工產業、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非金屬深加工產業,努力打造中部地區化工產業基地。松木園自建立以來,以“循環經濟”為發展模式,與100多家企業洽談合作事宜,簽訂入園項目25個,合同引資額為86.7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5億元。2007年實現產值111135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6178萬元,實現利稅22639萬元,上交稅金8980萬元,安排勞動力4138人。
目前,松木園發展循環經濟有以下幾點優勢:
(一)交通便利
衡陽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公路、鐵路、水運發達,是我國重要的鐵路樞紐和全國45個公路樞紐城市之一。松木園位于107國道東側,東臨湘江,隔江就是衡陽火車北站,衡大高速公路由西向東橫穿其中,湘江河段已具備千噸級通航能力,南岳專用線緊靠園區北面,公路、鐵路、水路運輸均極為方便。
(二)資源豐富
衡陽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和“非金屬”之鄉,已探明的礦藏主要有金、銀、鉛、鋅、鐵、鈾、硼、高嶺土、重晶石、鈉長石、巖鹽、芒硝、漢白玉、煤等60多種。園區所在地探明巖鹽資源儲量達140億噸,芒硝可利用資源儲量達4.4億噸。衡陽電力資源充足,水力、火力發電量大,三峽電網將在三年內并網衡陽供電,屆時衡陽電力充足。西氣東輸工程將于年底到達衡陽。這些資源為園區發展鹽鹵化工、精細化工和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奠定了基礎。
(三)有化工龍頭企業
目前,我市現有規模以上的化工企業99家,主要產品有:燒堿、液氯、鹽酸、食鹽、元明粉、鈦白粉、季戊四醇、乙酰甲胺磷、尿素、醇酸樹脂等。這些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鹽鹵化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園區有化工龍頭企業衡陽建滔、建衡實業和瑞達電源等。衡陽建滔近期建成年產36萬噸離子膜燒堿項目、年產30萬噸PVC項目、年產8萬噸環氧氯丙烷項目和年產13萬噸雙氧水項目,遠期離子膜燒堿、PVC、環氧氯丙烷年產量分別達到66萬噸、50萬噸和13萬噸;建衡實業近期建成年產2萬噸銨明礬、1萬噸鉀明礬、1萬噸復合疏松劑、8萬噸硫酸鋁的生產規模;瑞達電源近期建成年產5萬噸鉛酸電池極板和年產150萬KVAh鉛酸電池項目。工業園一旦建成,將吸引更多的投資商,屆時松木園的年產值將突破350億元。
(四)有專門管理機構
為了對工業園進行有效管理,衡陽市專門成立了松木園管理委員會。該管理委員會機構健全,人員齊備,為園區企業做了大量實際、有效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園區企業的辦事效率。
二、松木園發展循環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龍頭企業不多,產業鏈不完善
衡陽市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巖鹽資源儲量達140億噸,鈣芒硝可利用資源儲量4.4億噸,位居全省第一,主要分布在松木和茶山坳一帶。巖鹽預計可開采近百年。應該說松木園發展鹽鹵化工是有資源優勢的,但是目前園區內缺少龍頭企業,已有龍頭企業僅衡陽建滔化工有限公司和湖南省湘衡鹽礦。精細化工產品附加值高,目前我市精細化工產品種類雖多,但規模小,利稅少,效益不顯著。同時,園區內企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產業鏈。例如,衡陽建滔化工有限公司的下游產品僅氯氣等被下游企業錦軒化工有限公司和俊杰化工有限公司作為原材料所利用。
(二)對循環經濟的發展重視不夠
衡陽雖然是歷來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但是衡陽工業仍然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經濟不發達,成為很多領導決策考慮的重要因素。雖然綠色GDP早就提出,但目前傳統GDP仍是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主要標準。循環經濟往往被忽略。搞循環經濟,短期來看,對企業是沒利益的。這種重經濟利益、輕環境保護的思想觀念使得企業缺乏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認為清潔生產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歸社會所得。
(三)園區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從循環經濟的產生、發展過程看,政府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推動者,企業、公眾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相對于循環經濟的這種發展機制,松木園當前的經濟發展機制已經滯后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存在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問題,如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足;政府各部門對松木園的管理職責還沒有理順;成立的園區管理委員會的地位、職責還不明確;松木園稅收等利益分配機制未建立;對入園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管理、考評和獎懲措施缺少;政績考核注重GDP指標;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不充分等。這些成為我市松木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
(四)園區基礎建設和配套設施資金缺乏
園區以化工為主,原材料、燃料及產品運輸量大,園區西高東低,鐵路、公路、水路(港口)的建設、綜合管線的鋪設、市政設施的完善、土地平整和拆遷補償、安置等前期工程投資大,任務艱巨?,F在園區的相應配套設施和服務尚未完全建設起來,緊挨著的三個化工企業——建滔化工、駿杰化工和錦軒化工的周圍現在還缺乏服務機構。園區水電還不充足,也是制約更多企業入園的一個瓶頸問題。當然,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資金,資金短缺不容忽視。
三、松木園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
根據衡陽市政府對園區發展規劃所定的目標:2010年,松木園總銷售收入將達到150億元,利稅17億元;到2020年,園區將實現總產值過350億元,利稅過40億元,其中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實現總產值250億元,利稅25億元;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產值100億元,利稅15億元。為了更好地實現規劃目標和解決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和措施。
(一)松木園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
1.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模式
國外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成功的模式較多,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可行實踐模式: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以美國3M公司、杜邦公司、施樂公司為代表,以企業自發啟動為主)、生態工業園模式(以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為代表)和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實踐模式(以德國的雙元系統模式為代表)。
筆者認為對松木園目前發展階段最有借鑒價值的是生態工業園模式。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是20世紀50年代自發形成的,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個生態工業園,是目前國際上運行最為成功的生態工業園。電廠是該園區產業鏈的核心,電廠給制藥廠供應高溫蒸汽,取代了其自備鍋爐;給居民供熱,減少了3500個家庭取暖爐;供應中低溫的循環熱水,使大棚生產綠色蔬菜;余熱放到水池中用于養魚,實現了熱能的多級使用。同樣,粉煤灰用于生產水泥和筑路,脫硫石膏用來造石膏板,使進口的石膏原礦減少一半。
2.松木園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
松木園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必須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借鑒循環經濟三個層次的實踐模式,通過有意識的規劃、合理的布局、選擇性的招商以及有效的管理,組織或協助入選園區的企業按照循環經濟要求,因地制宜地探索出自己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從而達到整個區域的共生共榮、可持續發展。根據松木園的資源及其地理特點,筆者認為在目前階段,松木園應該重點發展園區內循環,建立共生企業群,形成完整的鹽鹵化工產業鏈,符合產業鏈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鼓勵入園,以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為主要手段,開拓發展鹽化工、天然氣化工和動力有機結合的鹽鹵和天然氣資源綜合利用多功能系統,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二)大力宣傳和發展園區循環經濟
1.加強鹽鹵資源開發統籌規劃
根據建設循環型經濟工業園區的基本要求,結合松木園區的實際情況,衡陽市松木循環型經濟工業園區建設的統籌規劃,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條主線、三大主導產業、五條支撐保障體系”。即以發展循環經濟、建立有特色的新型化工工業園區為中心,以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和科技創新、循環經濟建設為主線,以政策、信息、技術、社會、環境安全為五大支撐體系。
松木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是推進建滔化工和瑞達電源等龍頭企業的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帶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立工業園區內部企業之間資源交換、互利共生的循環經濟工業網絡,提高資源利用的產出值,促進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鏈的延伸和有色金屬深加工持續快速發展。松木工業園區作為湖南省鹽化工產業的重要基地,應根據鹽鹵資源分布情況合理配置產業區結構,同時又不對總體路網的布局產生影響,有利于規劃管理和土地使用。
2.推進資源和廢棄物循環利用
以松木園鹽鹵化工、煤炭為重點,強化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的消耗定額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好建滔化工的污染物——氯,在建滔化工旁邊建立以氯作為天然化工原料的化工企業。這些企業產生的未反應氣也可為自己和建滔化工的動力系統提供燃料,動力系統的富CO2,又可為鹽化工的硝酸化工提供原料。
3.推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
隨著衡陽建滔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相關系列產品的配套發展,相繼引來了駿杰化工、錦軒化工等企業鄰依,逐步形成了一個鹽化工關聯企業群,以推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衡陽建滔已明確表示,對于落戶松木園區的關聯企業,將積極配合園區在給排水及用電方面提供支持,并穩定、低價提供原材料,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園區企業一道發展衡陽經濟,振興衡陽工業。鹽鹵化工產業要圍繞核心資源、核心企業,通過產品鏈之間的延伸和耦合,逐步通過產業升級,形成整個鹽鹵化工產業及精細化工集群的自我技術和核心專長,逐步由生產基地向創造性基地轉型——實現松木園區域內循環,最終建立共生企業群,形成完整的鹽鹵化工產業鏈。也提高了主要污染物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降低企業治污成本。
(三)應建立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園區管理機制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就需要轉變思維模式,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變革。這些變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會涉及到既得利益的喪失及利益的重新分配。
1.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園區管理模式
松木園的管理模式是政府管理型,但是這個管理委員會與衡陽市政府和石鼓區政府的關系還沒有理順,管理委員會的職責還沒有明確,對工業園的管理、利益分成等都沒有很好解決。管理委員會應充當好利益協調的角色,拿出可行的利益協調方案,及時有關技術、標準、管理和政策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和宣傳培訓。完善綠色經濟目標體系和政府考核標準,建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信息共享體系,大力培養發展循環經濟的外部環境。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我市和園區的情況,逐步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各類組織和公眾參與相結合”的綜合管理體系。具體而言,衡陽市和石鼓區兩級政府主要進行政策支持和制度約束,在企業和社會無法有效運作的領域發揮作用;消耗資源能源、排放廢物、銷售產品的企業應按市場規律和規則運作,履行其排放者責任和擴大生產者責任;事業單位等非營利組織應為政府制定管理目標和運作規則提供技術支撐;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中介的參與可以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同時,還應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和輿論媒體的監督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
隨著松木園的發展,管理委員會的工作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業。管委會主要領導必須熟悉本地主導產業的技術領域和發展規律,從事科技、經濟、招商、規劃、人事和社會事務等業務部門的管理人員應具有與從事的管理工作相對口的專業背景,同時擁有一批熟悉鹽鹵化工等產業發展規律的管理骨干人員。
3.實行目標管理考核
松木園管理委員會要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考核辦法,對主要任務和指標實行目標管理,年度進行考核。對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決策失誤、行政不作為和干擾執法的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要依法依紀依規追究責任。
(四)進一步加強政策導向作用
1.加大財稅扶持力度
財政部門安排專項資金,并整合現有資金,突出重點,采取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金投入等方式,加大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重大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公共財政對政府資源節約管理和節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財政新增的技術改造支出、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科技投入等專項資金要重點支持發展循環經濟。要進一步理順和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有關收費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資源開發與生態補償機制。政府采購目錄優先考慮節能、節水和環保認證產品,逐步擴大節能、節水產品實施政府采購的范圍。
2.加大融資力度
衡陽市政府和石鼓區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從財政預算中拿出一定的資金,整合現有資金(這也可作為稅收等利益分成的依據)。政府可以考慮目前上市公司融資的途徑,發行循環經濟政府債券、循環經濟彩票、接受民間資金捐助和國際援助資金等方式,擴大循環經濟資金的來源渠道,鼓勵民間和金融機構等的資金進入循環經濟發展系統。對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重點項目,應根據國家投資和信貸政策的規定,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對資信好的企業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及時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各級投資擔保公司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重點項目要優先提供貸款擔保。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清潔發展機制項目。
3.推動科技進步
衡陽市政府應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集中解決制約松木園循環經濟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通過聯合攻關,研究開發一批有利于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培植一批具有較高資源生產率、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潔生產型示范企業。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聯合高校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推廣和咨詢,加強產學研聯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開發清潔生產集成技術,提高重要環保技術裝備和基礎裝備能力,培育一批擁有著名品牌和核心技術且市場占有率高的環保企業。
總之,松木園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運用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實踐證明,松木園發展循環經濟的前景光明。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靠某個方面的努力就能達到理想效果的,它需要政府各個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和企業的密切配合。只要這樣,松木園的明天才會更加輝煌。
【主要參考文獻】
[1]蘇楊.關于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發展,2005(1).
[2]藍慶新.來自丹麥卡倫堡循環經濟工業園的啟示[J].環境經濟,2006(4).
[3]楊浩,朱冬元.我國循環經濟綜合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08(6).
[4]李佳.論循環經濟與綠色稅制[J].現代商貿工業,2008(8).
[5]張曉龍,寧云才.煤礦企業循環經濟的定量研究[J].中國礦業,2008(7).
[6]張曉虎.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3).
[7]易蘭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與措施分析[J].現代企業教育,2008(14).
[8]馬翠玲.準確把握循環經濟要義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08(7).
本文圍繞環境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及與人類生產、發展經濟之間關系的問題進行探討,簡要介紹了環境資源的分類及各種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最后重點闡述了環境資源利用和人類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強調了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環境資源對人類發展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
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發展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要素。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社會生產規模擴大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資源需求量持續增多,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而由于資源過度開采所造成的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問題日漸嚴重,成為制約人類發展、生產力提高的關鍵問題,甚至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環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集約使用資源,是人類社會當前面對的共性問題,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環境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并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進行研究,以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實現人類社會長治久安。
一、環境資源概述
經過多年的發展,環境資源研究已經形成了系統化的理論學科。關于環境資源,按照當前較為普遍的標準,環境資源根據開發利用和再生特點可以恒定資源、可耗竭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三個大類。其中,恒定資源的特點是理論上儲量沒有上限或者過于龐大,人類社會的開采、使用對其沒有明顯影響。常見的恒定資源有太陽能、潮汐能等;可耗竭資源又稱之為不可再生資源,儲量有限,且不可再生是其特點,隨著人類的不斷開發和利用,資源儲量逐漸減少,最終會用盡消失。礦產資源、煤、石油等都屬于此種資源??稍偕Y源又稱之為可更新資源,顧名思義,該資源在消耗的同時也會不斷增加、重新生成,常見的包括各種動物、森林、草原等。在開發、開采、利用資源時,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資源的具體特點科學制定開發計劃和使用方案,并積極發展對應的資源利用技術,充分發揮資源的可利用價值,盡可能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確保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
二、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原則與方針
基于環境資源的重要意義,在進行環境資源開發利用時,必須堅持可持續開發者利用的原則。由于不同種類的資源自身特點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開發利用資源時就必須在堅持可持續利用原則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制定開發、利用方針,具體情況如下:
(一)恒定資源開發利用方針。恒定資源的總量接近無限,不受人類開發利用的影響,更不存在消耗的說法。所以在圍繞恒定資源開發利用問題上,要突出最大限度利用原則,盡可能地使用這些資源,深入挖掘恒定資源的開發利用空間,拓展其應用范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多的用恒定資源代替其它非恒定的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目前最為常見的恒定資源利用方式是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和水力發電,以代替傳統的火力發電,保護煤炭資源。
(二)不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方針。不可再生資源儲量有限,用一點少一點,如果一直使用,終究會有耗竭、用盡的時候。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立足充分發揮資源利用效率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利用功效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由于資源有限,就必須堅持節約、集約利用的原則,盡可能推遲資源耗竭到來的時限。根據不可再生資源能否重復利用的特點,可將其細化分作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這兩種資源在開發利用時也要采取不同的方針,對于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資源,要圍繞延長產品使用時限進行相關研究、涉及,盡可能增加產品重復使用的次數,減少生產加工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常見的如鋁質、玻璃制啤酒罐的循環利用等。對于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資源,則只能通過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來時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礦產資源是最常見、最主要的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資源。一般情況下,主礦開采的同時要兼顧伴生礦的開發,從而節約了開采成本,降低了消耗,也減少了廢棄物的產生,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方針??稍偕Y源的特點,決定了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方針是科學控制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速度,務必保證不超過可再生資源的再生速度,只有這樣,可再生資源的再生效果才能真正發揮出來,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環境資源對于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從古到今,人類的每一次發展都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既是人類全體共有的財富,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產發展的客觀要件。環境資源供應是否充足、及時,直接關系到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水平。我們在進行生產活動、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環境資源的科學開發、利用,務必要盡可能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實現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過去單純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資源保護,結果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這樣的經驗必須得到總結,這樣的教訓必須予以牢記,我們人類要發展,既要發展經濟,也要保護好環境,只有環保質量得到妥善保護,經濟的發展才有意義。
四、結語
隨著環境保護思想日漸深入人心,人們對環境資源開發利用事業越來越重視。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的粗放型、高耗能產業逐漸被取締,以新能源利用、綠色環保為特點的新型產業正在興起。加快節能環保技術的開發應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科學規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經成為今后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題。
參考文獻
[1]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經濟[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宋秀杰,王紹堂,張漫.發達國家環保產業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環境與保護,2002.
[3]干地瑪,閆慧琴.淺談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永續利用與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環境保護,2004,16(02):47-48.
1.1地方政府對礦企的隱性干預
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浪潮席卷至今,最為突出的變革作用體現在政府和市場關系上。政府角色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帶來的是市場中企業活力的釋放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然而,因為改革傳導的漸進性所在,相比東中部地區基本實現的政府和企業間良性的互動關系,西部地區,尤其是較為偏遠的地區,政企關系還尚未實現動態平衡。西部部分地區政企關系相對復雜,地方政府服務意識并沒有有效建立;同時,地方基層政府承擔著來自上級政府和礦區居民的雙重壓力——維護礦區穩定,促進經濟發展,還要為礦區提供基礎設施和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務。在政府的利益訴求也長期被壓抑的情況下,礦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來自政府方面的干預,如政府使用行政力量進行公益攤派和勸導認捐等。這對于生產經營原本就如履薄冰的西部地區礦業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不但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活動和資金周轉,對地方稅收及財政的可持續性也造成了不良后果。
1.2地方法律法規不健全
一般而言,較好的經濟發展水平往往伴隨著開明的政治法律環境(周建,2009),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持久的正向效應。西部地區受制于地理區位和生態環境脆弱性等因素的影響,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與東中部確有一定的差距,繼而在地區法律法規等軟環境上尚有可以提升的空間。具體到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上,法律法規不健全是產生社會環境問題的一個誘因,有些地區,如自治區已經著手制定礦產資源勘查及環境保護工作方案,而大部分地區在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過程中,只有“在原則性上給予了指導意見”的《民族區域自治法》可以作為參照,很多關于補償、利益協商的具體事項并沒有切實可行的規范引導,造成法律法規的約束力較差。在這樣的法律環境下,一旦礦企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產生利益上的糾紛,法律就如同一紙空文,沒有切實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效力,因而礦企并不能夠以法律法規作為其正常生產活動的必要保障。
1.3未能妥善處理利益補償及分配問題
現有征地制度存在缺陷是礦企和礦區居民利益紛爭的重要根源。礦企在勘探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征占草地、林地等土地資源,而這些土地是以牧民為主的礦區居民重要的經濟來源。2001年修訂的《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規定,“國家采取措施對輸出自然資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給予一定的利益補償”,只是這一模糊的指導性意見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補償標準和原則。雖然自2010年以來,針對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導致當地居民利益損失的補償標準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未能將居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的心理調適成本、居民理財能力及契約精神的缺乏考慮在內,“買斷式”的補償方式產生了很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失地農牧民與礦企之間的利益矛盾。當地居民與礦企產生利益沖突的另一個原因是未能在礦產資源開發之前將利益分配和共享機制搭建好。傳統的利益協商方式包括礦企吸納失地農牧民就業、接受其提供的客運服務等利益訴求,而這樣的方式對于讓渡了土地使用權的當地居民而言并不具有可持續性,也給礦企的長遠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1.4西部地區文化及教育背景
文化教育因素之所以會成為困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重要原因,與西部地區農業文明長久以來的“自然崇拜”有關。西部許多地區農牧民世代以耕種、放牧為生,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極大,因而對自然的崇敬成為他們祈求風調雨順、保障基本生存條件的精神寄托。在以農業文明為主導的社會,這一自然崇拜是保持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因素,然而工業時代的到來,作為其標志的機器和資源開發就與傳統的農業文明產生了極大的沖突。在這樣的地區進行礦產資源勘探及開發,自然要面臨更加復雜的社會環境問題。西部地區較為落后的教育水平導致農牧民法律意識淡漠和市場觀念缺乏,也成為阻礙礦企生產的一個主要因素。農業文明為主導的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與東中部地區有較大差距,與較為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相對應的,是農牧民傳統而封閉的社會觀念,他們更易于用習慣來解決沖突和矛盾,而非訴諸法律。
1.5企業自身的問題
基于組織合法性理論,礦企在獲取礦產資源所在地勞動力、資源開發資質、能源動力等必要資源時,理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才能實現權利義務的動態平衡,為企業自身的生存發展積累合法性和有效性。然而,礦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重污染的必然性,使得其較一般企業的組織合法性更加脆弱,因而在輿論和公眾視野中處于“相對弱勢群體”的地位。在礦企和當地居民的關系上,本地的礦企在組織和生產上與外來礦企相比,享有更多的“合法性”,后者通過稅收、就業等方式與所在礦區建立的聯系,并不能紓解礦區居民因本地資源開采、外輸在情感上導致的心理排異,因而西部地區與居民利益產生較多矛盾的企業,多為外來礦企。
2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社會環境問題的應對策略
西部地區政府與其他地區相比,承擔了更多維護地區和諧與穩定的責任,因此,地區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服務于保障地方穩定與和諧發展的大局。地區和諧穩定與經濟發展應該是相輔相成和有機統一的,兩者的關系并非該是“誰服務于誰”,而是作為兩種途徑,一同為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西部地方政府承擔著極為重要的責任——保民生,保發展,促和諧,力圖推進社會的全面提升,縮小與東中部的發展差距。具體到礦產資源開發角度,則應該擔負起協調礦企和居民利益紛爭的責任,為礦企和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此基礎上,結合上文對于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社會環境問題及原因的闡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矛盾的緩和途徑。
2.1政府提升服務意識
政府服務意識的提升需要實現從管理者到服務者角色的轉變。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政府需要從全局視角出發,為地方整體發展謀利益。在促進礦企和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合理規劃財政預算,為礦區生產和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務;在協調礦企與地方居民關系上,站在中立的角度,為雙方利益及社會公眾利益做出最大程度的調節。
2.2創造良好的法律和文化教育環境
西部地區法律法規不健全、文化教育環境相對落后是東西部地區差距的一個重要體現。在加大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支持力度的同時,法律及教育環境的提升自然也是西部大開發極為重要的方面。為此,加快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相關法律法規及細則的制定、聽證、修正和實施,加大對教育文化的基礎設施投資,從長遠來看,對于實現礦區、整個西部地區社會的全面發展大有裨益。
2.3共建、共治,搭建利益共享機制
法律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法律只不過是經濟關系的記載和表述,是直接將經濟關系翻譯為法律原則。這是一種經濟法律觀。我們要堅持,但更要與時俱進地發展,這才是更好地堅持。其實,并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是自然資源環境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為相對于經濟來說,自然資源環境更為基礎,它是經濟基礎的基礎,對經濟基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自然資源環境是體,經濟是用,經濟只不過是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占有、開發、轉化和利用。一般說來,有什么樣的自然資源環境就有什么樣的經濟,沒有自然資源環境作基礎,經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經濟就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們應深刻地認識到自然資源環境這一終極基礎對于上層建筑包括法律等的決定作用,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念變革為自然資源環境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種經濟法律觀,片面地強調經濟對法律的決定作用。它把自然資源環境簡化為經濟,把經濟視為唯一尺度,目中無它。只有具有經濟價值的自然資源環境才值得考慮,舍此,都是毫無經濟價值的東西而不屑一顧。如此勢利地看待自然資源環境,具有極大的盲目性和短視性,因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無價值的自然資源環境,自然資源環境并非人們認為其沒有經濟價值就真的沒有經濟價值,也并非它們在當下沒有經濟價值就永遠沒有經濟價值。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歧視破壞了自然資源環境的整體性和和諧性,破壞了生態系統,使其不能內在平衡、生生不息。這種經濟觀貌似經濟其實很不經濟,是竭澤而漁、釜底抽薪,嚴重地損毀了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根源。
由于現代經濟主要是市場經濟,所以現代經濟法律觀主要是市場經濟法律觀。市場經濟是一種逐利經濟,它追逐利潤的極大化,極大化的普遍方式常常是對自然資源環境只索取不保護,或者采取排污等方式把成本轉嫁給自然資源環境。市場經濟使人更加見錢眼開、利令智昏,更加無視自然資源環境。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在優勝劣汰的鐵律下,不進則退,它迫使人們永不知足、永不停歇地去開辟市場、創造市場,商品不斷地更新換代,有的是“換湯不換藥”,導致物事頻仍,快速折舊,未盡其用,如電子產品等就是如此。這不僅很不經濟,而且嚴重地危害自然資源環境,既浪費自然資源環境,又污染自然資源環境。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經濟,它使人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長。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超越了自然資源環境的自然進程,超過了自然資源環境的承載程度和修復能力,直接導致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對立和矛盾。這種經濟效率導致自然資源環境的衰退、枯竭,看似效率實乃速朽。市場經濟是一種科技經濟,與農業經濟、手工業經濟和簡單商品經濟等相比,它最具科技含量,也最有威力征服和改造自然資源環境,它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前所未有,自然力量已不敵科技力量。嚴格說來,自然資源環境的破壞就是從工業革命、科技進步開始的。
這種無視、破壞自然資源環境的經濟觀,與生態觀是嚴重對立的,不但很不經濟,而且從根本上侵蝕了經濟的基礎,使經濟發展不但不可持續,而且前功盡棄。必須實現從經濟觀向生態觀的變革。生態觀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提供了持續的源泉。目前,人們不僅認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而且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人們的世界觀從經濟觀向生態觀的變革,相應地也要從經濟法律觀向生態法律觀變革,對法律制度不僅甚至主要不是經濟分析和效率追求,而是生態評價和生態預防,為此需要對法律制度進行全面和重大的變革,讓法律制度生態化,用清新空氣驅逐法律身上的銅臭氣味。不是經濟觀而是生態觀才是科學的法律世界觀。
二、從見人不見物到見人亦見物
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分析經濟關系時見物不見人。①但庸俗的者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在分析經濟關系時,甚至在分析一切問題時都見人不見物,以為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問題的根本、人的根本,才是深刻入理。但任何極端都是片面的,真理往往在兩極中間,分析問題的真確方法是見人亦見物。因為人是一種物質性存在,根本就沒有無物之人和無物之人與人的關系,人的獨立平等、權利自由等都建立在物的基礎之上。物之如何直接決定著人之如何,物之不存,人將焉附?物之不見,焉能見人?不見物,就不能見人。由于見人不見物,目中無物,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無物的世界,只剩孤零零、光禿禿的人,不依于物的人;人是萬物之主宰,自然資源環境只是人所主宰的對象;一切為了人,為了人,高山低頭,河水讓路,人定勝天。但“物極必反”,人怎樣對待物,反過來物就怎樣對待人。人們沒有把自然資源環境放在眼里,自然資源環境又怎么可能把人融入其中?人不尊重和保護自然資源環境,自然資源環境又怎么可能尊重和保護人?可以說,目前自然資源環境的破壞以及它對人類的報復,正是源于長期以來的見人不見物、對自然資源環境的極端漠視。
要尊重和保護自然資源環境,就必須實現從見人不見物到見人亦見物的重大變革。物是人之所依,物是人與人之間的牽線人和黏合劑,人與人的關系,幾乎都是以物為媒介的社會關系,在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如此,幾乎沒有無物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是隨著物的豐富發展而豐富發展的,由于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物不同于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物,這直接導致自然經濟條件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不同于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后者之物遠比前者之物豐富復雜,從而決定了后者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遠比前者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豐富復雜。要認識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不能就人論人,而應透過物去看人,以物度人。物是人類認識自己的一個基本視角,一面鏡子,見物以見人,這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物不是一般的物,而是自然資源環境,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的棲身家園、衣食父母、生存基礎和發展前提。自然資源環境的上述性質決定了,一切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都是在自然資源環境中得喪變更的,立足其中才有客觀真實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類根本不可能無視自然資源環境,充其量只是對它熟視無睹。無視、破壞自然資源環境,人類就會迷失家園而無家可歸,就會無處安身立命,就不能生存發展。自然資源環境不是一般的物,它不僅是先決性、客觀性的存在,而且是擬人化、意志化的存在,因此人們不能像對待一般的物那樣對待自然資源環境。人怎樣對待自然資源環境,反過來自然資源環境就怎樣對待人,這種反作用力使得理性的人不敢慢待自然資源環境。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認識自己和檢討自己的一面鏡子,人怎樣對待自然資源環境是人性、人的德性的試金石,自然資源環境演化史構成了人類的道德譜系。自然資源環境教育了人,教育人類必須善待自然資源環境,善待自然資源環境正是善待人類自己。人們正是在不斷改善對自然資源環境的態度和關系上不斷地發展完善自己的,如從“天人相參”到“天人相斥”,再到“天人相睦”,最后實現“天人合一”。①在這些演進過程中,人才真正成之為人。見人亦見物,才能實現自然資源環境法的最終目標———天人合一。
三、從部門法到基礎法
自然資源環境法作為一個部門法的出現,是相當晚近的事情。在我國直到不久前才剛剛將其忝列為十六門核心課中的最后一門,這還得益于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為我國的“五大建設”之一的基本國策。長期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自然資源環境法僅僅是一個法律部門,并且是一個新興的、一直處于邊緣狀態、只是隨著自然資源環境問題嚴重起來才日益受到重視的一個法律部門。這是對自然資源環境法的極大誤解。其實,自然資源環境法不僅僅是一個法律部門,它還孕育著、體現為一套與傳統法律部門及其所構成的法律體系大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調整原則,集中地說就是生態觀。哲學的意義在于其普遍性,法哲學的意義在于其普適性,自然資源環境法哲學的意義在于它為其他法律部門及其法律體系提供了值得廣泛借鑒和普遍遵循的生態觀。生態觀體現了人類對自身所面臨的自然資源環境困境的理性反思、時代精神和必由之路。生態觀已成為當代人最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一,也應是當代法律部門及其法律體系最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一。正因為自然資源環境法為其他法律部門及其法律體系提供了生態觀,為其他法律部門及其法律體系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許多法律部門及其法律體系的共同基礎,所以自然資源環境法已由部門法升華為基礎法。
黑龍江省擁有即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伊春、大慶、黑河、五大連池、鐵力、等13個資源型城市,是全國資源型城市較多的大省。其中有著名的煤炭城市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中國第一個石油城市大慶和森工城市伊春、鐵力等。大多數城市是在進行礦業開發或林業開發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了能加速礦業資源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為這些地區進行人力、物力及財力上的投入,從而出現了像雞西,大慶這種依托自己資源的開發而在開采區附近興建起來的資源型城市,它們為黑龍江省及全國提供社會所需要的各種能源。但由于大多數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根據經濟生命周期,黑龍江省的大多數資源型城市處在經濟的衰退期。資源型城市處于資源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使資源產業經濟發展緩慢。煤炭資源、石油天然氣、森林資源逐漸衰減,可供開發量越來越少,使開發成本增加。因為比較單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當開采量下降時,不能阻止資源開采量下降引起的各種資源的惡化。難以彌補采掘業下降帶來的增長缺口。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煤礦城市采煤沉陷區問題突出,油田植被和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劇,林木蓄積量減少,森林生態功能減弱。同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一樣,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資源危機、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的局面。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發展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結構不合理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主要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因而使資源型城市產業規劃不合理,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第一產業主要是傳統農業,其發展主要是粗放經營為主。第三產業以餐飲業和商業發展為代表,其發展相對較滯后,第二產業其產業鏈相對較短,主要依賴初級原料產品加工,經濟增加值較低;在資源型城市中,大型資源型國有企業在城市發展中處于主要作用,中小企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種情況阻礙了企業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不利于原有核心競爭力的保持和提高,城市各種產業相互關聯的程度較低,城市區域產業發展脫節,各種產業難以進行質量上的整合。
2.各種資源逐漸枯竭
由于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不斷的開采,自然資源的存儲量會不斷減少,最終枯竭。那么資源型城市隨著開采量的增大,這種礦產資源的地理優勢將逐漸下降,礦產資源開采成本整體趨勢將上升,總的來說,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資源產業的全盛時代已經過去,資源型城市所擁有的資源產業整體正在以非常明顯的趨勢衰退。黑龍江省正從原來的資源輸出型大省逐漸轉變為資源輸入型大省,其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進入調整期和轉型期.
3.人才結構不合理
資源型城市人才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大多數的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較單一,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要并不多,主要需要從事資源開采和開發的工人,它們大多數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在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中,人才結構較為單一,隨著資源產業資源的枯竭,資源型產業的產業鏈條的延伸,資源型產業需要更多的有技術,會管理的專業復合型人才,但是,現有的企業人才發展模式不能滿足資源型轉型的需要,缺少相應專業人才,導致資源型企業向其他產業擴張和延伸較為困難,調整產業結構不能順利地進行的局面這不利于資源型城市的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使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后勁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資源型城市大多數位于偏遠地區或欠發達地區,投資環境差,難以吸引人才,甚至還出現本地人才大批外流的現象,使得資源型城市人才更為緊缺。
4.環境污染嚴重
黑龍江是以礦產,森林資源為主的大省,在資源開發建設初期初始階段,企業的發展注重產能忽視環境保護,造成三廢———廢水、廢氣、固體物廢棄物的隨意排放,沒有注重環境保護,使環境污染變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全球溫度升高,溫室效應加聚。同時由于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礦物資源被過度的開發與利用,地球上許多生物資源正在減少,甚至于有些珍稀生物處于滅亡的邊緣。
二、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循環經濟是黑龍江省建立新型工業化城市,同時使整個資源型城市作為一個動態的系統,達到人與人、人和自然以及人與社會和諧的相處,使整個社會在一個良性發展的狀態下向前發展。為了實現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本著“節約,環保,發展”的基本思路,把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增加的出發點,進而創造出“投入少、產量高、能耗低、排放少、可循環、能持續”的可持續發展的國民經濟節約型社會體系。
1.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制定
制定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要使全社會都參與到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來,要讓各個部門,機關以及個人都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梢赃x擇一些重點行業和企業作為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試點,例如:在礦產開發、化工、機械制造等行業進行多元化經營,把深度開發主導產業和積極發展替代產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成立和發展一批循環型企業、工業園區、市縣,大力推進和發展節約能源、尋找替代能源、對能量進行梯級利用,以達到能源污染的零排放、發展綠色再制造等,對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技術瓶頸進行改進和突破。建立以循環經濟為主的經濟技術開發園區,對開發區的企業進行整合優化,尤其是對礦產資源,冶金、機械制造,生物化學、醫藥等產業鏈進行重點培育,對企業的產品所產生的廢物進行循環利用。加強對化工企業的循環經濟的治理,通過建立化工基地經濟工業園區進行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和重點發展以靠高科技為主的生物以及精細化工和新材料循環經濟為主的產業鏈,使上下游之間以及不同產業之間的產業鏈能夠循環利用或交叉利用。同時應重點對循環經濟園區內相關行業進行重點管理,提高“三廢”綜合利用率,降低企業廢水,廢氣及固體廢棄物的排放,積極加強對廢水,廢氣的循環再利用,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源,推廣沼氣工程;大力推廣無公害種植、生態漁業養殖和零污染飼養模式,發展生態農業。
2.大力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大力發展黑龍江省綠色產業,采用高效、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設備及技術工藝來替代高消耗、高污染的技術裝備,用以改造那些傳統產業,逐漸建立起低消耗、高產能的產業體系。加強對高能耗的行業如電力、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的原料、能源及水資源的能耗管理,實現這些能源的梯級、高效和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利用和循環利用體系,用以提高企業資源的產能效益。加大力度推進黑龍江省清潔化生產試點企業建設,指導和鼓勵鋼鐵企業、熱電企業、三大動力企業、礦物加工企業采用清潔化生產、積極進行ISOl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加強企業污染全過程的治理與控制。
3.積極開展廢舊產品的循環利用
運用生產—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大力推進固體廢棄物如廢機電產品、鋼鐵、垃圾等的回收利用,最大效能的提高產業的生態和經濟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集中處理系統,加快建立黑龍江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工程建設,有效建立起一個集垃圾分類回收、加工處理、綜合利用集中在一起的綜合性體系。加快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及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循環工程建設;建立黑龍江省廢物轉換系統,如固體物回收再利用、廢舊物資回收系統、固廢集中處理系統、污水集中處理和中水回用系統等,大力開展循環資源產業建設,以使資源循環利用得以實現。
4.強化礦山等礦產資源的綜合運用效果
一方面,合理規劃黑龍江省礦業城市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大力強化雞西、七臺河,雙鴨山等礦業城市的礦產資源的開采管理,加大力度對開采秩序進行整頓,對礦場資源如何進行利用與開發的方式進行改進,進而達到礦業資源規范化的管理與保護性開發的目的;另一方面,應積極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技研發與攻關,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對礦業資源深加工技術進行研發及推廣,增加礦業資源產品的附加值,積極開發與大力完善有利于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城市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采,選,冶”的先進工藝,大力提升礦業企業對礦產資源的開采率和利用率。強化共生的礦產資源及由主產品生產中所產生的副產品的綜合開發與回收利用。加強礦業資源開發與冶煉的固體廢棄物等礦業副產品的開發與利用使其轉化為新型建材產品,最大效能的實現礦產資源循環有效的利用。
5.樹立全社會綠色消費的觀念
大力宣傳和積極引導,使全省人民重視循環經濟和綠色消費,引導全社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觀念,從而使廣大群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向節約資源以及綠色健康環保方面發展。倡導全社會的群眾使用帶有節能環保標志的綠色產品,抵制或拒絕過度消費產品的消費行為。把節約資源和循環再利用的生活方式及消費行為變成每個公民的自發自覺的行為,達到全民綠色消費。
6.完善資源城市的資源保護政策
黑龍江省的資源城市已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因而這一時期資源消耗量大,污染嚴重,因而應加強環境、土地資源的保護,注重提高土地資源的應用效率。根據環境、資源二者的相互關系,對資源的開發應本著有限性、有序性以及有償性等原則進行開發,加強和完善資源保護政策,對礦產資源的開采與環境保護要加強立法,注重礦產資源開采的安全性與效率性。制定較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注重單位面積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提高礦產和水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以期形成一個具有節能性的工業和具有節水性農業,同時在各行各業開展節約各種資源的活動,在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減少資源的消耗。
7.推進“生態黑龍江”建設,建造舒心、安適的生態環境
1.旅游開發對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的影響
非生物類旅游資源包括水體、大氣與氣候、土壤與巖石等,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又是構成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最基本要素。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車輛、物資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區出現了水質惡化、大氣污染、土地板結、巖石(山體)坍塌等現象,這些對旅游資源構成了嚴重威脅。旅游對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尤其表現在水體資源與環境方面。
2.旅游活動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地球上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但可以單獨成為人類的旅游產業開發和利用對象,而且還與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組合,構成了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的總體系。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游地生態系統是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同一體。與其他生態系統構成因子一樣,一方面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演變同樣也必須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根據美國生態學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可得出三個結論:
1.旅游地生態系統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資源及其各個構成因子)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動不能對旅游地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
3.旅游活動影響旅游資源與環境后會產生無數效應,其中許多效應是不可逆的。這三個基本結論給我們提出了對旅游活動進行管理時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在旅游地這個生態系統中,由于旅游區劃而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分割構成了不同類型的景觀單元(即斑塊),這些景觀單元的空間格局隨著生態過程的作用而不斷改變。
三、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通過立法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實現對旅游活動的規范管理,是當前旅游資源保護和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立法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必須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資源與環境演變的自然科學基本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達到制定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規劃制度
旅游規劃是指運用適當的經濟、技術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與物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定區域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目標,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
2.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評價
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早為美國所創設?!睹绹鴩噎h境政策法》規定,對環境質量具有重大作用影響的聯邦建議、立法方案和重大聯邦行動都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包括該建議或行動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和擬議中的行動選擇方案。實施這一制度是對傳統決策機制的變革,是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一種新途徑和新方法,并已成為國際環境管理一種慣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之內,是實現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條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從這一制度出發,根據旅游承載能力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對進入旅游區(點)人數進行控制的一項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在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方面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