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00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學習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教材版本;教材評價;編寫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235-03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不同于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側重于研究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人文地理學在高校地理科學及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強對學生的人文地理學的教育,有助于豐富其科學認知,培養人地協調的思想,更好發揮人文地理學在私人決策和公共決策中的作用。
新時期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對我國人文地理學的教學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與國外同類教材相比,教材在內容、體系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伴隨新時期大學課程改革,探討我國人文地理學教材編寫問題,對人文地理學概論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李同升和趙榮曾對國內外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特點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改革思路;王富喜等對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內容體系提出了有見地的設想;湯茂林對英美國家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作了諸多評析,對國內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本文試通過對90年代以來,我國流行的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進行分析,從教材的組織結構、表現形式、學術規范等方面指出其優缺點所在,提出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設想。
一、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類型
筆者所收集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共7種,分別出版于1991~2013年。這些教材在不同時期被我國各個大學地理科學及相關專業廣泛采用,分析教材的結構和體系,可歸納為以下3種類型:
(一)理論分析型
這類教材以王恩涌編寫的《文化地理學導論》為代表,教材體系以文化和文化景觀分析為主線,與西方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結構比較相似。教材結構借鑒TerryG·J的《TheHumanMosaic:AThematicIntroductiontoCulturalGeography》。對地理文化現象都是從文化區、文化的起源與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整合、文化景觀的意義等方面進行分析,層次分明。2012年出版的由顧朝林編寫的《人文地理學導論》與其相似,側重理論分析、方法介紹。
(二)總論分論型
這種教材早期以張文奎主編的《人文地理學概論》和金其銘主編的《人文地理學概論》為代表,后期以趙榮的《人文地理學》和陸林的《人文地理學》為代表。教材采用先總論后分論的形式。在教材前面的總論部分介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對象、基本理論、研究方法等,在后面分論部分介紹人口、城市、政治、文化、旅游、農業、工業等屬于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基礎內容。
(三)概括論述型
這類教材以陳慧琳的《人文地理學》為代表,已出版第三版。教材內容比較簡明,在邏輯結構安排上,把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貫穿于人地關系的經濟、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各個研究對象設置章節,最后探討人地關系的時間、空間演變,研究各要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把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的龐大知識內容上升地理學的學科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讓讀者不再感覺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是各分支學科的簡單堆砌組合,這是與總論分論型概論教材最大的不同。
二、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特點及不足
(一)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特點
通過對以上不同類型的教材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特色,但從總體上看具有以下共同特點:教材體系內容上,過去的人文地理學教材重點在于介紹人文地理學的一般研究對象和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對象,新近出版的教材則擺脫了這一傳統,把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基礎理論設定人文地理學的基本體系,各分支學科主要作為實例來驗證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方法、研究主題等。在教材風格上,過去追求教材內容的廣而全,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學教材越來越重視從基本概念、理論方面塑造人文地理學的學科形象,著重介紹人文地理的新視角、新進展以及應用價值。
(二)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我國人文地理發展水平和教材編寫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國人文地理學教材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在教材體系上,大多數教材沒有建立起起既符臺教材特點,又全面準確地反映人文地理研究內容及其相應的研究方法、基礎理論,以及被學術界公認的邏輯結構,使人文地理學缺乏統一、完整的學科形象。
在基本理論、研究主題方面,不同的教材編寫者存在分歧。有些教材也多以文化為主線,這一點受到了不少教師的批評。有的人文地理學者認為,人文地理學畢竟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概論類教材不應該以文化為中心。有些教材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貫穿始終,但此類教材內容較淺,難度過小。
在時代性上,現有教材在編寫內容方面落后于時展,教材版本更新非常緩慢;教材引用著作較多,論文較少,時代感不強。
在學術規范上,教材普遍大段引用別人的著作卻未在文獻中注出,只是在章末列出主要參考文獻。
三、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編寫思路
(一)理想的概論教材框架結構
對于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框架的探討,王富喜等提出了很有意義的建議,認為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在內容體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發展歷史;第二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第三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高層次的哲學方法論以及相應的傳統野外調查方法以及隨著時展出現GIS、遙感等新技術方法的運用;第四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包括傳統的人地關系理論、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中心地理論等以及新近發展的文化轉向和計量轉向,女性主義視角等理論;第五部分為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歷史演變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第六部分為人地關系存在矛盾及其解決手段。
(二)以理論和研究方法為重點、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與自然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其他相鄰學科相比,人文地理學發展到目前為止缺乏統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論體系,基礎理論存在不同的意見,一些理論多從其他學科借用而來,或者學習外國的一些先進理論,這不僅是教材編寫的問題,更是學科發展的問題。在教材編寫中要注重介紹不同的理論流派,反映最新的理論導向,這也有助于未來青年學生、青年地理學者的成長發展。
(三)案例分析與方法介紹并重
以理論分析為重點,并不意味著忽視區域人文地理和部門人文地理實際,教材可以采用區域地理的內容和案例來驗證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前者的理解。教材編寫中,將案例分析與理論方法介紹有機結合起來來解決這一問題。對每一種社會文化景觀現象,應從典型案例分析著手,結合案例分析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理論總結。
(四)遵守學術規范
規范嚴格的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應附有相應的參考文獻,論文和著作皆有,新老并重,并在文中進行準確標注。國內李小建主編的《經濟地理學》可堪稱是地理學教材中遵守學術規范的典范,不僅在章末的參考文獻進行準確標注,在章節內文里面也嚴格注明。樹立嚴格學風是學術的根本,教材對于參考文獻的標注理應規范,這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遵守學術規范的良好習慣。
(五)編寫配套教材、翻譯外國同類教材
與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相比,人文地理學配套教材及翻譯的外國同類教材較少,甚至沒有。迄今為止,我國所翻譯的人文地理學導論教材還是2O世紀8O年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H·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會與空間》,翻譯外國優秀教材是當務之急;另外教材編者應結合主教材內容,編寫配套相關教學資料等。
四、結語
正確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內在動力。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創新的重要意義。創新是時代的呼喚,創新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創新也是個人自我發展的必備素質和未來競爭的前提。一個國家擁有創新人才的多少,將決定經濟發展的快慢和科技進步的大小。當學生明白了創新的意義后,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創造動機和責任意識,自覺地為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和美好的人生去創造。
應讓學生充分地參與,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確定探究課題,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探究學習的目的。不論是學生探究的能力,還是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創新精神,都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學生已經養成一個問題連續思考并產生多種想法的好習慣。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擬定一個問題供大家討論,集思廣益,待大家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方法后,教師從中選擇出共識,得出一個最佳方案,這種思考方法與學習方法的作用在于,學生討論選擇中都會提出有創見性的獨特見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在熱烈的討論中迸發出創新的思想火花。這些設想與建議是地理課本中找不到的,是學生自己利用所學知識結合創新意識思索出來的,也體現了學生集體的智慧。
三、將相關學科知識運用到地理教學中
作為自然學科,在地理學習中還要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相關學科知識并恰當運用到地理教學中,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路,促使學生創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維能力的增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是對教材的補充和延伸,教師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地理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四、打破常規求創新
現在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課堂上的知識轉化成現實中的問題,以提問的方式講授知識。這類問題的提出會使學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維定勢,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從而擺脫了固定思路的束縛,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并有創造性地認識地理現象,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獨創熱情。教材中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是已知的、現成的,常常是一個答案。僅對教材中已有的標準答案進行記憶,思維會在定式化了的、封閉狹窄的、受到各種限制的單軌思路上發展而導致思維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極的思維定勢,這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十分不利。教師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維定勢的信息并設計獨具匠心、激發學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維定勢傾向的問題,啟發學生從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徑去思索和探討。
五、培養綜合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思維類型,而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創新活動本身是一種探究活動,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中,包含著許多曲折反復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種思維方式的參與。只有突破刻板思維的約束,綜合靈活地運用多種創造性思維方法,才會有非同尋常的創造。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綜合。沒有分析,認識不能深入,沒有綜合,認識不能提高,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
為此,地理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分層剖析,將各個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綜合概括,這樣既能獲得完整的知識,又能激發和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
六、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開拓學生視野,提高思辨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就必須開展地理課外活動,讓學生將所學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地理課外活動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而且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它是更廣闊、更生動、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課堂。
綜上所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斷深化創新教學,一定會為學生開辟出一片創新教育天地,為21世紀培養出更多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論文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創新能力
論文摘要:21世紀,知識創新及其創造性的應用將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而其中,創新能力是創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思索。
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在基礎教育,學科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要不斷探索教育規律,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適應地理教學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涌2006高中地理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學教育;
[2]秦彩軍2004淺談地理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教育實踐與研究;
關鍵詞:初中地理 自主學習 以人為本 教學效果
一、引導個人自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首先需要從個人自主能力的培養開始,只有不斷規范自身言行、思維模式,提升思維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與學習模式中,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自主能力具有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性、相對性等特點。其中,自主學習建立在人的獨立學習基礎之上,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科學而合適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由此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學生應自主選擇方法、控制過程、思考原因與解決問題。由于初中地理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且研究與闡述的是學生的一些生活問題,自主學習模式中個人以自學弱化對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依賴,獨立地展開學習、思考、分析與實踐活動。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基礎,展開個人自學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性,也能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發展與合作”這一章節的知識適用于學生個人自學或小組集體學習。以個人自學來說,學生自主查閱資料、書籍或與教師討論,分析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與競爭,展開對國際形勢的分析。課上,以個人發言形式,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后參與學生間的討論。由個人自學,提升學生學習能力,鼓勵學生表現、思考與深入研究。初中地理是對國家、地區、氣候、環境、經濟等知識進行研究的綜合性學科,實施個人自學形式的自主學習模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引導拓展實踐,學生個人就某個問題展開針對性研究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習能力。
二、實施小組討論,強化合作交流能力
根據齊默曼教授的定義和龐維國教授從橫向角度所做的定義可以知道,自主學習模式具有相對性,學生現實生活中絕對的自主學習較少,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或方面實施自主學習,其自主學習模式不同。由此,可以分析出學生的獨立學習也具有相對性。實施小組討論是自主學習模式的關鍵部分,它對個人自學進行了 有效補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參與能力。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展開小組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學生發言與互動。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將自己的思想、困惑與不解表達出來,以小組學習模式展開相關知識的學習。
例如,關于“中國的自然環境”中“氣候的復雜多樣”知識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以5人為一小組,結合中國的地形環境、河流湖泊、降雨分布、綜合開發等因素,展開小組討論,由一位學生做好討論記錄,其他學生查閱資料、提出觀點、討論觀點、分析影響,再結合問題展開總結與歸納,并繪制出氣候復雜多樣的分布示意圖,以作為小組評選的成果。小組討論學習的形式還可以針對既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各小組結合組員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思維模式,選擇科學的討論方法,如辯論式、發言式等,以此圍繞課程主題展開學習,既提升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也提升了學習效果。
三、組織合作學習,挖掘互助思考能力
初中地理具有系統性、人文性、研究性等特點,它研究的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同時也指導著人們的生活實踐。由于初中學生個人能力有限,并且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優勢特長也存在差異,所以,在學習初中地理的過程中,其系統性知識體系使得合作學習變得更為重要。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在學習組織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由幾個學生組成一個集體,展開針對某個問題、課題或話題的研究討論。不過,在實施形式上具有差異。合作學習實施形式多樣,可以是實驗式、課題考察式、課題研究式、實地訪談式等,結合不同的學習形式,小組自主學習具有相對獨立性,又較為重視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配合與完善。
例如,學習“天氣與氣候”這一章節相關知識,為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實施了自主學習模式,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以4人為一小組,制訂任務目標“繪制一周內天氣預報簡易圖”,引導小組學生結合過去一周中外界空氣、氣候、氣溫與降雨的變化,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基礎和地理知識,根據自然變化預測天氣。之后小組合作交流與探究,展開觀察、記錄、思考與分析,結合自制“天氣預報瓶”,展開較為科學的天氣預測。學生與教師轉換角色,上臺擔任小老師,說明制作“天氣預報瓶”的原理以及預測的方法和原理。通過合作學習與研究制作,挖掘學生互助合作與思考能力,提升初中地理教學效果。
四、強化綜合實踐,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實踐。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教師可以運用綜合實踐學習方案。綜合實踐學習方案也是自主學習模式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與傳統的教師實驗后學生總結、摘抄學習形式不同,它鼓勵學生的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與總結,教師設計主題、方向與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展開自主綜合實踐活動,較多的是以學生小組學習展開綜合實踐過程。結合初中地理的特點,它研究社會生活、經濟、自然、社會與生態發展,自主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方案圍繞初中地理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生自主設定課程主題、研究方案、實施策略,并做好總結歸納與反思研究,以此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相關知識時,由于該單元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綜合實踐探討。學生自主設計實踐主題,有的學生選擇研究“我國自然資源人均擁有量的變化”;有的學生組織 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 光臨dyLw.nET成小組形式,探究“凈化與保護土資源”這一問題;有的學生幾人一組展開對“水資源”的研究,如“轉化海水”“凈化身邊的水資源”“節約用水”等實踐主題的方案制訂。結合實驗法、實地考察法、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相關研究方法,利用課后或假期時間展開綜合學習與自主探索。由學生自主綜合實踐,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初中地理自主學習模式是踐行新課改教學中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一種思想與策略,基于學生認知基礎、學習能力、思維模式以及個性特點等,實施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模式也不是漫無目的和毫無章法的任由學生自由學習,而是在教師科學、合理的組織和引導下,根據新課改培養目標,學生自主策劃、討論、思考、交流與實踐,教師有效組織、引導、點撥與評價,形成教學相長、師生互動、共同學習的一種良好的學習模式。由此,通過自主學習模式,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最終培養學生成為新一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GIS,以空間數據庫以及相關硬件設施作為基礎,為了地理研究,采集、管理并分析相關數據,通過模型提供具體動態信息,它是一種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在上世紀中期開始發展。在數字時代的影響下,這一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核心技術,是當前我國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從當前情況看,這個系統逐漸逐漸實現綜合化,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進行結合,對體系建設加以完善,將虛擬技術以及現實技術結合起來,使系統具有真實性以及可操作性。這個系統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它能夠在地圖上將地理事物以及現象空間分布進行直觀展現。GIS和多媒體技術進行結合,能夠對系統內部建設進行完善,使數據具有更好的表現力。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運用GIS技術,能夠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另外,這一技術主要應用在概念以及管理等方面,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圖層進行點擊,從而得到信息資源,另外,還能夠利用查找相關屬性特征等形式提高學生對于空間分布的了解。與此同時,這一技術在空間分析這一問題上計算功能比較強大,在教學中直接進行演示操作,能夠使學生直觀理解空間概念。這一技術的應用是很廣泛的,給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地理信息系統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代替傳統教學用圖。對于中學地理教學來說,地圖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最為經常用到的教學工具,信息量比較大,且形象直觀。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培養其學習地圖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學會對地圖進行閱讀以及填繪和分析。傳統教學中,一般都是利用教學掛圖以及課本附圖還有復合投影片等形式對地理分布知識進行講授,雖然利用教學掛圖和投影儀能夠深化教學,可是在使用過程中會占用空間,容易損壞,而利用GIS技術自主制圖,能夠將教師的問題清晰反應出來,也不容易損壞。這樣制作出來的地圖,信息容量比較大,且精度比較高,表現形式具有豐富性,能夠進行動態顯示,容易對內容進行修改以及擴充,也能夠結合具體需求提供信息,另外,它還可以將分布圖以及信息數字進行結合,使學生具有量的概念。(2)可以進行空間查詢。利用這一技術能夠達到雙向查詢的效果。比如,在對我國省級行政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動態閃爍的形式顯示行政區名稱以及簡稱還有位置和輪廓等,同時還要賦予其屬性,能夠隨時對其面積以及人口還有社會情況和經濟狀況等進行查詢。另外,這種可視化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感性認識,將其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3)使知識教學更加豐富。GIS能夠對傳統觀念和認識加以改變,使教學與學生都能夠有全新心態對地理知識加以探索與學習,對學生思維理念加以培養,增加其個性化學生。教師在對研究課題進行確定以后,學生能夠利用GIS數據庫開展研究性學習,從多個方面對研究內容加以了解,對知識教學加以豐富,使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
三、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對GIS使用的幾點建議
(1)對相關教育資源進行建設。從當前情況看,GIS技術成果一般都被用在商業中,在教學中的應用比較少,因此,要對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GIS技術的應用加以重視。對中學地理教育的相關軟件以及地理數據資料進行開發,對教師進行GIS知識培訓,是中學教師地理專業水平以及計算機操作水平得以提升。在對人才進行培養與培訓的時候,一定要和中學教學進行銜接,多開設GIS課程,對相關教材以及案例數據進行編寫與制作,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教師要改變傳統單純教授知識的模式,而是要將教學過程變為提供以及加工地理信息并解決地理問題的一個過程。當前,由于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教師要對免費資源進行科學利用,利用自身知識進行修改并利用。各級中學也可以和相關院校進行交流,使GIS技術和資源實現共享。(2)對GIS教育加以普及。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用GIS技術,就是要求學生在對計算機相關知識進行掌握之后,可以利用GIS技術針對相關數據加以操作和處理,之后能夠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在當前社會中,GIS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要確保這一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得以普及。從當前情況看,我國很多地區的中學都設置了微機室,雖然在數量以及質量方面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可是學校只要進行認真規劃,合理進行利用,就能確保學生上機機會,使學生對GIS的基礎知識進行操作應用,保證GIS技術的普及。(3)對相關教育體系進行構建。不能在大學才開始進行GIS教育,要融入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結合教學環境要分地區以及分層次和分級別對GIS教育在中學階段進行設置并逐步做好落實工作。要在教學過程中分成基本要求教學以及拓展教學和研究性教學,也可以根據課程設置的相關結構,將其分成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構建一套完整的GIS系統。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GIS技術,能夠使學生對地理學科有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地理的前沿科技動態進行接觸,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為GIS人才以及地理學科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四、結語
(1)代替傳統教學用圖。
對于中學地理教學來說,地圖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最為經常用到的教學工具,信息量比較大,且形象直觀。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培養其學習地圖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學會對地圖進行閱讀以及填繪和分析。傳統教學中,一般都是利用教學掛圖以及課本附圖還有復合投影片等形式對地理分布知識進行講授,雖然利用教學掛圖和投影儀能夠深化教學,可是在使用過程中會占用空間,容易損壞,而利用GIS技術自主制圖,能夠將教師的問題清晰反應出來,也不容易損壞。這樣制作出來的地圖,信息容量比較大,且精度比較高,表現形式具有豐富性,能夠進行動態顯示,容易對內容進行修改以及擴充,也能夠結合具體需求提供信息,另外,它還可以將分布圖以及信息數字進行結合,使學生具有量的概念。
(2)可以進行空間查詢。
利用這一技術能夠達到雙向查詢的效果。比如,在對我國省級行政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動態閃爍的形式顯示行政區名稱以及簡稱還有位置和輪廓等,同時還要賦予其屬性,能夠隨時對其面積以及人口還有社會情況和經濟狀況等進行查詢。另外,這種可視化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感性認識,將其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
(3)使知識教學更加豐富。
GIS能夠對傳統觀念和認識加以改變,使教學與學生都能夠有全新心態對地理知識加以探索與學習,對學生思維理念加以培養,增加其個性化學生。教師在對研究課題進行確定以后,學生能夠利用GIS數據庫開展研究性學習,從多個方面對研究內容加以了解,對知識教學加以豐富,使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對GIS使用的幾點建議
(1)對相關教育資源進行建設。
從當前情況看,GIS技術成果一般都被用在商業中,在教學中的應用比較少,因此,要對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GIS技術的應用加以重視。對中學地理教育的相關軟件以及地理數據資料進行開發,對教師進行GIS知識培訓,是中學教師地理專業水平以及計算機操作水平得以提升。在對人才進行培養與培訓的時候,一定要和中學教學進行銜接,多開設GIS課程,對相關教材以及案例數據進行編寫與制作,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教師要改變傳統單純教授知識的模式,而是要將教學過程變為提供以及加工地理信息并解決地理問題的一個過程。當前,由于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教師要對免費資源進行科學利用,利用自身知識進行修改并利用。各級中學也可以和相關院校進行交流,使GIS技術和資源實現共享。
(2)對GIS教育加以普及。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用GIS技術,就是要求學生在對計算機相關知識進行掌握之后,可以利用GIS技術針對相關數據加以操作和處理,之后能夠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在當前社會中,GIS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要確保這一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得以普及。從當前情況看,我國很多地區的中學都設置了微機室,雖然在數量以及質量方面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可是學校只要進行認真規劃,合理進行利用,就能確保學生上機機會,使學生對GIS的基礎知識進行操作應用,保證GIS技術的普及。
(3)對相關教育體系進行構建。
不能在大學才開始進行GIS教育,要融入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結合教學環境要分地區以及分層次和分級別對GIS教育在中學階段進行設置并逐步做好落實工作。要在教學過程中分成基本要求教學以及拓展教學和研究性教學,也可以根據課程設置的相關結構,將其分成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構建一套完整的GIS系統。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GIS技術,能夠使學生對地理學科有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地理的前沿科技動態進行接觸,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為GIS人才以及地理學科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三、結語
1.課程范式創新的要求
在地理課程改革逐步強化發展的背景下,地理教學范式展現出了差異化和時代化的特點。我國地理教學改革深受時代教育觀念和學科科學發展的影響,不停地在發生著改變。教學范式雖然種類多樣,但都存在著本身的優點以及或多或少的缺陷。這對地理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線教師必須選擇適合某種教學情境的教學模式,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進而達到吸引學生、充實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
2.地理信息技術運用于地理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
(1)教育信息化理論。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應髙度重視對教育系統以信息的觀點進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前提下進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充分運用,設備上,加強計算機及其輔助工具、網絡基礎設施等信息處理設備的運用;技術上,依賴遠程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資源上,主要指建設數字圖書館和制作教育網站的信息資源。
(2)教學范式創新理論。高中地理新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強調注重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為地理教學范式的創新點明了道路——地理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相結合。教育技術專家南國農教授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把信息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學生的課程融為一體,使之成為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幫助學生認知的工具,是重要的教材形態和教學媒體;或者把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學習領域,既是學習的對象,又是學習的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的地理教學模式設計
地理教學模式設計重點在于圍繞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環境進行設計,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形式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以學定教”,科學地安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使教學過程最優化。第一,要考慮哪些地理信息技術可以應用在地理學習中。根據目前學者們的研究,地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技術軟件平臺的運用、GIS地理空間分析教學、地理數據存儲與可視化、數字地圖操作等。另外,還包括基于GIS數據輸出的應用,如利用GIS軟件輸出地圖數據、專題地圖等。第二,要考慮如何結合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有效整合地理信息資源和工具。第三,要考慮在地理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具體應用新的教學模式。
三、結論
21世紀的課堂教學,是對話教學,是民主和諧的教學,也是交互性的互助合作的教學。這種信息化環境下的合作學習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進行。教學中,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的小組,并在小組承擔著一定的責任。信息化合作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學習七年級下冊《西亞》為例說明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開展合作學習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學習目標要依據地理課程標準的總體思想,結合學生實際、信息環境及教學內容的特點,在與學生協商的前提下確立,要講究團隊合作的技能,要有世界公民意識。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定可操作的合作學習過程
1.充分利用QQ的學習功能
學生個體發現好的學習資料時可以把它上傳到QQ群共享。學生如果有疑難問題,學生間可以通過QQ流解答,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給予補充、追問、更正。在QQ群學生可以平等自由交流,分享學習成果或想法,同時也要學會傾聽。教師可以發起討論話題,和同學一起討論問題、探討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完成學習目標。
2.老師利用QQ群及時進行評價和管理。
老師也在QQ空間里發表“解題思路”、發表圖片,有利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老師還可以對發言學生進行評價;對發言偏離話題或發表不當言論進行及時制止。
3.成果分享,存儲資源
學生將學生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通過多媒體分享學習成果。展示更多的資料與學生的作品,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分享信息、分享成功、分享喜悅。然后利用電腦分類存儲資源,還可以通過在線交流、分享和創建在線文檔,就本節所學到的內容學以致用,提出合理的學習建議與進行經驗交流,讓師生都有收獲,都有提高,這就是使用信息化工具來促進合作學習的好處。
4.問題引領,做實課堂合作學習
出示本課核心問題,引領學習認真閱讀教材。在獨立學習,有成果或疑問時組織小組討論。如根據所學知識,分析西亞地區戰亂不斷地原因?如閱讀課本內容“以色列的節水農業”,探究以色列的節水農業對我國有什么借鑒意義?我們應該學習以色列哪些方面?
三、信息環境下合作學習的管理
1.注重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
要教育學生科學合理使用網絡。教育學生遵守互聯網的法律法規,要做有信息素養的公民,合法、正確使用網絡信息。不輕易點擊、回復不明身份的郵件,不瀏覽不良信息,不分享不健康的網站,不泄露個人信息等。
2.注重培養合作意識
教育學生在信息環境下要講文明、講禮貌,要善于傾聽,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做到團結協作,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教育學生懂得地理教學需要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更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與認真探究。獨立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
3.注重小組建設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座位安排:小組座位采用“面座式”座位排列,這樣便于小組同學合作與交流。分組方法:在分組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性格特點、性別、能力高低等因素,讓不同水平、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組合,每個小組之間的水平接近。每個小組人數4人為宜,優生和差生各一名,中等生兩名。合作規則:
(1)小組成員必須遵守班內規則和組內規則,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2)學生要學會傾聽,在傾聽中學會尊重他人。
(3)崗位輪值。小組成員之間的職責要定期輪換。
(4)建立競爭機制。班里建立競賽欄,實施小組捆綁競賽。
(5)機會均等和機會限制。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求人人參與,要對發言特別踴躍的學生進行次數限制,如每節課發言不超過兩次,使學生慎重選擇發言時機,以便他人也有表達的機會,實現全員參與。
四、信息環境下合作學習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