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30:26
序論:在您撰寫休閑消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休閑消費文化開始走入人們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本文從解析休閑經濟的內涵入手,對休閑經濟在經濟變遷過程中的作用及路向選擇進行淺析和提出建議,以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休閑經濟;休閑消費;經濟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休閑消費文化逐漸從一種低層次活動(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觀上具有補償功能和解壓功能的活動。休閑需求的滿足方式,也越來越從自發活動轉變為一種消費活動。
1休閑經濟的內涵
所謂休閑經濟是以人的休閑消費、休閑心理、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為考察對象,以滿足人的個性、多樣性、多元性發展為目的,在“人的存在”與“人的成分”之間充當媒介,研究人類休閑行為和經濟現象之間互動規律的一門人文社會科學。馬克思曾說過:“閑暇時間即為自由時間,整個人類的發展,就其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發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1]由此可見,休閑經濟的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從宏觀上講,休閑消費可以視為休閑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經濟生活中被賦予重要意義。首先,休閑消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費的一種高級形式,它雖基于傳統的消費,但又不同于傳統的消費?!靶蓍e消費,當屬人類消費行為的一種狀態,它的出現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眾消費文化興起的基礎上”[2]。其次,休閑消費既包括對商品的消費,也注重對新的觀念、知識、體驗、價值觀等的消費。最后,休閑消費有利于發展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休閑經濟在經濟變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2.1休閑經濟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何擴大內需是人們議論的焦點。其間,已有多位專家指出,如果能從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加大第三產業發展、放寬對服務業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長久、惠及面更廣的經濟政策,將會對促進就業和拉動經濟增長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3]而包括旅游業、文化娛樂業、體育業、飲食業和商業在內的休閑消費產業群,即是可以發揮積極而持久作用的經濟領域。
2.2休閑經濟可以提供給人們物質生活要求基本滿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閑經濟給人們帶來新的生活態度,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休閑消費,為休閑經濟增添新的發展動力?,F代社會,高效率、快節奏、強競爭的現狀經常導致人們心理負荷過大,心理緊張感和壓抑感增強。此外,由于現代社會科技的高度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許多障礙和隔閡,極容易產生交流減少,感情淡化,溝通貧乏,進而產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閑活動就逐漸成為人們緩沖壓力、調節精神狀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輕松、愉悅、自由、互動等特性,必然迎合現代人的心理需要,從而進入現代人的生活,成為引導現代人健康、科學、文明生活的必然選擇。
2.4休閑經濟可以進一步擴大就業,從而減少城鄉剩余勞動力數量。休閑經濟所涉及的范圍屬于勞動密集型領域,需要雇傭大量的員工。它們所需要的人員文化層次也有較大差別,從高到低都有其對應的工作崗位。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存在著大量的失業人員,這已成為阻礙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障礙,而大力發展休閑經濟則可以進一步的緩解這一現狀,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2.5休閑經濟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為37%,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201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將達45%,2020年將達到59%,21世紀末達到90%。羅歇•蘇認為“娛樂的需要隨著城市化的擴大而不斷提高,城市是娛樂發展的一個基地,大城市為人類提供了休閑活動的廣泛選擇?!盵5]人類發展的歷史已表明,人的休閑生活與城市的發展成正比,休閑活動的多樣化與豐富內容將一定程度上促進消費,同時也促使整個城市做出一系列調整,使城市管理與服務更加人性化,從而推動城市休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休閑經濟在經濟變遷過程中的路向選擇
3.1加強休閑教育與引導,實施休閑經濟策略,大力發展城市經濟。休閑經濟策略指的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縮短勞動人口的工作時間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讓工人有更多時間去享受休閑活動。普及性地開展休閑教育,尤其是加強休閑與消費、休閑與經濟、休閑與產業、休閑與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學、合理、健康的休閑觀念,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廣泛地接受并體驗休閑活動,營造起一種全社會發展休閑經濟的良好氛圍。
3.2拓寬休閑產業的瓶頸,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所謂休閑產業,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休閑產業作為一種集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等特性于一體的新興產業,對于刺激消費、擴大就業、拉動經濟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大力發展休閑產業對城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城市繁榮具有重大意義,這不僅在于發展休閑業可以增加有效供給的范圍,最大限度地促進消費、啟動消費市場,而且在于休閑產業大多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發展休閑產業又是增加就業崗位的有效途徑。此外,休閑產業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和人文意義,健康文明的休閑產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產業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消遣、娛樂產品、設施和服務,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人們在工生活中的緊張情緒,對其它情緒的釋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
3.3加速休閑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改善與進一步繁榮休閑消費市場,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在我國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閑消費過程中一般會感到休閑產品的更新速度較低,有時不能及時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相關公共管理組織機構就有必要制定并實施一些政策來組織與引導休閑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著力開發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食品,體現藝術品味的服務產品、文化裝飾、藝術修飾、日常用品、建筑產品、公共設施用品、生態環境保護用品、文化專用品、文化修飾消費產品等帶有地方特色與社會文化的休閑產品。這些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不僅有利于城市經濟多元化、精細化的全面發展,而且對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閑消費觀念和繁榮休閑消費市場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馬惠娣.走向人文關懷的休閑經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3]陳惠雄.休閑經濟:由理念認知向大眾實踐的跨越[N].光明日報,2009-1-6
論文摘要:休閑經濟成為近年經濟 發展 的熱點問題之一,消費者心理也相應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為陜西旅游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通過對陜西旅游業資源和機遇分析,對陜西旅游業如何抓住時機爭取更好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一、引言
自1999年國家推行長假制度以來,到2006年,選擇在黃金周期間外出旅行的人數較往年已明顯減少。據調查顯示,2006年國慶有43%的被調查者選擇呆在家而不是旅游來度過假期,另有23%的人選擇探親訪友等方式度假,黃金周旅游“井噴”現象難再出現。選擇出游者也不只追求看更多風景、游更多景點等單純量上的滿足,而開始追求質的滿足、追求方便與舒適、尋求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余得到真正的放松與休閑。與以往沖動型、爆發性的旅游消費相比,黃金周“游客低谷”其實是游客合理分流的一種跡象,折射出公眾對待旅游逐漸成熟和理性的心態。更多的人開始選擇更為休閑、舒適的方式來度過黃金周,業內人士指出,這將有利于促進我國旅游行業的持續、健康、良性發展。而與此同時,增加其他假期的呼聲卻一路上揚,將端午、中秋等節日定為法定假日的議案也已提上日程,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擁有更多的休閑時間,休閑經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消費者的旅游心理也將出現很多新的變化,因此,旅游業應及時調整以適應外圍環境及消費者心理的如上變化。
陜西是一個旅游大省,陜西旅游更應積極進行調整,抓住機會爭取更多市場,促使陜西旅游業更新更快發展。
二、陜西旅游資源分析
陜西是
再次,由于平日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更希望在假期得到身心的真正放松,因此,短線 旅游 日漸受到消費者青睞,陜西地處
關鍵詞:蘇州社區;休閑體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2)03-0050-03
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進全民健身的城鎮可持續發展行動,是新世紀城鎮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時代特色。各國專家和學者對休閑體育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推出大眾體育發展計劃,完善體育服務體系。如美國的《健康公司2000年》、英國的《90年代體育——迎接新的地平線》、新加坡的《2000年體育振興計劃》、日本的《邁向21世紀的體育振興計劃》、德國的《健身130全民健身計劃》、澳大利亞的《生命在于運動》等等,都反映了各國政府對大眾體育和國民健康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我國全面健康觀和全面發展觀正逐漸的深入人心,人們對休閑的質與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使休閑活動更利于促進健康和促進社會發展,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北京體育大學的朱寒笑、西南師范大學的楊英對休閑體育的服務體系進行了研究。上海體育學院的莫再美對城市老年人休閑體育行為進行了研究。郭惠平等《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社會化改革的再思考》剖析了現階段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存在的供求失衡。肖林鵬等的《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概念開發及結構探討》分析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相關概念。本文通過對蘇州社區休閑體育的問卷調查,分析了蘇州社區休閑體育服務體系的現狀,并對改善蘇州社區休閑服務體系現狀作了詳細的分析,并給出了完善體育服務體系的對策。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蘇州市10個不同的小區作為調查對象。調查范圍涵蓋古城區、高新區、工業園區、城郊結合部、其他市轄區及新農村小區。涉及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就業環境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在中國學術期刊網收集相關論文和專著,在中國優秀學位論文數據庫收集博碩學位論文,并在全外文數據庫收集相關文獻。并對這些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本領域的研究現狀。
1.2.2問卷調查法對于問卷的內容和結構有效性咨詢過蘇州大學等高校及社會體育學方面多位專家,得到普遍認可。對于問卷的發放,在2011年10月和12月先后2次對不同行政區的居民區隨機發放相同的問卷,向居民發放問卷共1000份,其中回收958份,回收率為95.8%,有效問卷943份,有效率為94.3%。通過發放問卷及實地調研,準確詳細地得到了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第一手資料。
1.2.3專家訪談法對江蘇省體育局和蘇州市體育局群體處以及蘇州市各區縣文體局主管群體的領導進行了專訪,對目前江蘇省群體工作尤其是蘇州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有了較為宏觀的把握。
1.2.4數理統計法將所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軟件和SPSS統計軟件進行存儲,運算和常規處理分析,找出制約蘇州市社區休閑體育公共服務的因素,,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年齡分析
根據聯合國人口分布原則,將人口年齡結構類型分為: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此次淵查對象的年齡結構類型為偏向于青年型、成年型結構,樣本分布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見表1)。21~30歲占32.66%,3l~40歲占28.10%,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表1蘇州市調查居民年齡分布情況年齡(歲)20歲以下21-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60歲以上
2.2社區居民休閑項目比較
表2為蘇州社區居民閑暇時間休閑項目選擇。從表中可以看出蘇州市城市居民的閑暇時間主要用于看電視、上網。選擇體育運動的只有31.5%,數據表明蘇州市城市居民大部分利用閑暇時間看電視、上網,通過電視和網絡來獲取各種信息,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意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表2
蘇州社區居民閑暇時間休閑項目選擇
2.3社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目的分析
表3為社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主要目的比例分布。調查結果顯示,社區居民強身健體目的占71.5%,娛樂放松目的的占56.3%。在城市居民的心目中運動休閑的強身健體和娛樂放松作用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認可。休閑體育既不受限于體育競賽的種種嚴格規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運動成績,而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形式用來度過自己的余暇時間,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和娛樂放松的目的。社區居民喜歡在充滿歡悅和諧的氣氛中,達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表3社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主要目的比例分布
2.4社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場所
活動場所是社區居民進行健身活動的重要空間,是展開休閑體育必要的空間因素。表4為社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場所分析。從表4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對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特點的“公園、廣場”、“住宅小區空地”、“單位的體育設施”、“公共體育場館”選擇表現了一定的集中趨勢。社區居民休閑體育活動場所要離居住處進,無額外消費的公益性的場地設施鍛煉是公眾的首選。通過表4可以看出,社區居民偏好于在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人一起鍛煉,追求一種大眾化、團體化的鍛煉氛圍。發展公共體育設施是增加改善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環節,為今后的休閑體育場所建設與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依據。
2.5社區居民休閑體育消費行為特征
體育消費指對體育活動的經濟支出,包括實物型產品支出和觀賞型產品支出,適當的體育消費是體育活動得以維持和進行的基本前提,體育消費水平也是反映體育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表5為居民每月的運動休閑消費情況。
如表5所示,體育消費每月不足50元的占總數的50.3%,50-100元的占總人數的28%,300元以上的占總人數的4.6%。社區居民休閑體育消費基本基于免費的形式,體育消費水平較低。男女每月的體育消費支出上存在差異,男性的體育消費支出大于女性體育消費的支出。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為了滿足廣大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求,構建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勢在必行。蘇州市經濟條件好,體育生態環境也不錯,根據本市實際情況,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廣泛參與且以落實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理念、切實保障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基礎,著眼于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區與滿足廣大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求并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蘇州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3.2建議
(1)改善社區公共活動場地。
(2)提高全民休閑健身意識。
(3)多渠道籌備資金投入。
(4)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完善。
(5)培養休閑體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寒笑,中國城市體育休閑服務組織體系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2]楊英,構建社區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莫再美,廣西城市老年人休閑體育行為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
[4]郭惠平,等,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社會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11):1-6,
[5]肖林鵬,等,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概念開發及結構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97-101,
[6]王建平,我國休閑體育的現狀與對策[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5):85-87,
[7]李靜,等,浙江省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12):23-25,
[8]賀鳳翔,對建立和完善我國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7):3-4,
關鍵詞:周末,休閑消費,徐州市
休閑是人們對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一種利用,它是人的自我支配的行為,是自己可以做主的[1]。因此,我們可進一步理解為:休閑是指從外界環境的壓力中解脫出來,使個體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養與謀生無關的智能,自發地參加社會活動和自由發揮創造力活動的總稱[2]。那么,休閑消費即指為獲得休閑需要而消耗物質的、精神的、勞務的行為和過程。
休閑產業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其中,旅游業、娛樂業、服務業、文化產業和體育產業等所構成的經濟形態和產業系統是休閑產業的主體。在一些國家,休閑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休閑產業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休閑消費的增長強烈地刺激社會需求,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并有利于地區間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和調整。近些年來,我國的休閑經濟、休閑產業已蓬勃發展起來,休閑產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研究城市居民休閑消費對促進休閑經濟、休閑產業的發展,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意義深遠。在中國的經濟從小康向更高水平過度的過程中,在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將發生重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則將會對我國休閑業的未來發生重大的影響[3]。
1.徐州市民周末休閑花費的基本特征
圖1-1中可以看出,徐州市民每個周末的休閑花費基本上在0-200元之間(68%),其中0-100元所占的比例最高(43%),而總花費中比例最大的就是購物和飲食(圖1-2)。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徐州市民的周末休閑消費不夠積極,這固然與經濟的發展水平是相關的;但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了政府對休閑產業推動的不足。另外,休閑購物場所已成為徐州
圖1-1 徐州市民周末休閑花費比例 圖1-2 徐州市民周末休閑主要花費比例
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新空間,商店甚至有可能為購物活動提供“一種快樂、一種娛樂以及一種消遣娛樂”,使得逛商場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種“短程旅行”[4],因此也成為城鎮居民休閑行為中的一種關鍵形式。論文格式。從徐州市民周末休閑活動的地點選擇來看,古彭廣場的選擇比例較大(58%),其次是濱湖公園、云龍公園以及云龍山等。當然古彭廣場的選擇率高,主要是由于其購物、休閑、餐飲等綜合功能較強;而濱湖公園、云龍山、云龍公園與同等性質的彭園等相比,選擇率較高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不收門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是否收門票費用仍然是徐州市民周末休閑地點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
2.閑暇時間、閑暇活動對居民周末休閑消費行為的影響
閑暇時間是指個人為社會、家庭行使責任和義務以及滿足個人必要的生理需求所需時間以外的全部時間。1994年以前,我國實行周48小時工作制,每周只有一天公休時間,在緊張的一周工作之后,這一天的公休時間僅能用于操持家務和購買生活必需品,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其他類型的活動。自1994年5月起,我國開始實行周40小時工作制,每周實行雙休日。統計資料顯示:我國199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2462.1億元,1994年猛增到16264.7億元,增長了3802.6億元,增幅為30.5%,這里既有個人可支配收入提高的原因,閑暇時間增加同樣是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同步增長,從根本上改變了城鎮居民傳統的生活消費方式,推動消費快速升級,并由小康型生活方式向發展型生活方式轉變。
對徐州市民周末休閑時間與空間的相關分析(表1-1)可以看出:戶外休閑時間長度對居民休閑花費總量的影響是顯著的,并且呈正相關關系,即周末戶外休閑時間長,就意味著休閑活動選擇的多樣性或持久性,而周末戶外的休閑活動,除了社區的基礎休閑設施或公園等公益性的娛樂場所外,都是需要付費的;徐州市民的周末休閑活動以購物、到公園游玩、歌廳電影院等娛樂活動以及走親訪友為主,分別占到主要休閑活動的51%、45%、26%、22%。購物、歌廳等顯然是要付費的,并且時間越長,預示著要付出的費用越高;即使一些休閑場所如云龍公園、濱湖公園不收取門票,但其中的娛樂設施是要收費的;走親訪友雖然不需要直接付費,但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傳統的禮節是不能空手登門,周末的走親訪友很大一部分是兒女看望父母,通常會給父母帶一些日常用品及補品。
同時從表1也可以看出:出行距離與居民的花費也呈正相關關系。隨著出行距離的增加,戶外的休閑時間長度也隨之增加,花費也會隨之增加,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離家距離越遠,居民在外吃飯的機率越大,而飲食花費是市民周末花費的一個主要方面。論文格式。
關鍵詞:小康社會休閑體育,影響因素,功能
前言
休閑體育是“人類著力建造的美麗的精神家園”, 就指在余暇時間里用各種方法、各種手段進行身體鍛煉,開展多種形式、多樣內容的身體娛樂,并把它作為一種現代文明社會的交往方式和交際手段。”休閑體育的發展是伴隨著中國小康社會發展而出現和開展的。它與競技體育最顯著的區別在于:競技體育主要是同人類自身的極限挑戰,所以時常會以參與者的身體健康作為代價。而休閑娛樂體育活動則主要在于改善參與者的身心健康。
1 影響小康社會的休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小康社會里,休閑體育的發展,一方面需要社會支撐體系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內在結構中諸多因素的推進。開展休閑活動的社會基礎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余暇時間、生活意識。
1.1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客觀上為休閑體育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發展休閑體育是小康社會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把小康社會居民的休閑活動引導到休閑體育這一新型休閑形態的軌道上來,首先要重視休閑體育教育。休閑體育教育是一種面向小康社會全體公民的多方面的、自由的、個性化的生活發展教育,帶有較為鮮明的城市生活的公共性。
發展休閑體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需要,休閑體育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成為小康社會經濟實力和社會進步程度的鮮明象征。
從事休閑體育活動需要有必要的投入,運動場館建造、體育器材的購置都需要大量資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當人們有一定的收入余額可以用到自己感興趣的其它生活領域中去時,從事休閑體育運動便成為可能。
1.2余暇時間是從事休閑體育的根本保障
小康社會的到來,工時制度的改革,每星期實行五天工作制和社會服務系統的發展,家庭勞動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結構的變化等因素,使得人們的余暇時間大大增加,對于未成家的年輕人來說可能還要多一些。另外,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很多年輕人喜歡夜生活,這樣,晚上的時間也可以挖掘和利用。因此,從事休閑體育在時間上是完全有保障的。因而人們從事休閑體育休閑的時間保證。休閑體育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3生活意識是從事休閑體育的思想基礎。
1.3.1人們對休閑體育的了解日益加深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人們對休閑體育的認識也悄悄地發生了轉變。小康社會群眾健康愿望和體育人口的增長有利于休閑體育的發展。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在基本生活的消費得到滿足后人們由追求物質消費逐步轉向追求精神消費。社會結構日趨復雜,工作強度不斷提高,競爭日趨激烈,人們每天處在緊張狀態下,精神上越來越感到不安定,因此,對于保持精神健康的關心也加強了。
1.3.2消費社會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西方商業文化的涌入,使傳統的工作和休閑的概念已經模糊,對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延續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的消費觀念由延續了幾千年的“生存――實用”轉換成為當代的“生存――享受”模式,這種模式還被當作人們“生活質量”的象征。論文格式。體現在體育上,即把體育看作是一種消費品,一種提供快樂、消遣的手段。
1.3.3健康觀念的變化
健康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永恒的主題 。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對降低體內多余脂肪,減少酗酒、吸毒和其它不良習慣十分有益,此外還有助于緩解緊張、焦慮、壓抑以及孤獨情緒。現代技術飛速進步,人的異化問題日益突出。
“現代文明病”正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休閑體育是醫治“文明病”最廉價、最實用的方式。論文格式。休閑體育作為人類積極維護自身健康的活動,運動中,強烈刺激著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 增強了體質,促進人們身體健康。
2 小康社會里,休閑體育的功能
2.1休閑體育有助于引導人們休閑消費理性化。
隨著人們休閑時間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 如何在休閑時間消費, 以及消費何種休閑產品、進行何種休閑活動將成為人們愈益關心的話題。作為休閑者, 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理性的消費意識, 對休閑產品有著清楚認識; 也并不是每個人都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識與社會公德, 自覺選擇高雅健康的休閑項目。而休閑體育活動可以提高的人們文化素質、深化休閑認識、獲得相關知識, 促進休閑消費科學理性化、健康向上化,。
2.2休閑體育有助于人們樹立健康第一思想。
休閑體育的價值在于運用愉悅心情促進人的身體活動。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逐步推進, 人們不懂得對休閑時間善加利用, 而成為靈魂空虛的人。論文格式。而休閑體育則是人們在自由時間里, 自主地選擇某項體育活動, 以滿足自我充實、放松、愉悅的需要。
休閑體育能夠慰藉人們疲勞的心靈,使人們的心情處于寬松、愉快的狀態。休閑體育的根本功能就是改善提高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從事休閑體育活動能增強人的免疫力, 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防病治病, 推遲衰老, 延年益壽, 所以參加休閑體育活動有助于人們樹立健康第一思想。
2.3休閑體育有助于豐富休閑文化。
休閑體育文化把追求健康第一和人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表現更多的人性化、個性化特性,越來越符合現代人類價值觀。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回歸人的本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體育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也是體育必然走向休閑化的內在動因。休閑文化引領休閑消費和休閑經營, 建設與發展休閑文化十分必要, 它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們對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熱情不高, 甚至根本沒有。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逐步推進的今天,人們對休閑體育活動的認識不僅在生理方面, 而且提升到對生活質量提高的層面上。參加休閑體育活動不僅可以使身心獲得愉悅, 同時也是對自身生活質量的完善和提高, 自覺積極地參加休閑體育活動成為一種時尚。
2.4 休閑體育有助于社會交往。
小康社會的高度機械化、快節奏、高壓力忽視了人與人的交往和情感交流。從事休閑體育運動的人們大多是熱情奔放、樂觀向上的,這個群體的人思想很容易互相溝通。而人與人之間的熟悉、信任、關切、互動、融洽,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休閑體育活動給人們提供了較好的社會互動機會,滿足人們交往的需要。
無論在學校、商界、家庭、單位同事之間,休閑體育已經成為人們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徑,從而營造溫暖、舒適、友好的家庭生活、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只有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下,才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為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持。
2.5休閑體育有助于國民經濟增長。
從根本上說,休閑體育屬于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是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顯著標志。如健身娛樂業、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文化休閑業、體育旅游業等。我國現處在小康社會,一些大城市具有享受休閑體育消費和服務的經濟能力,為中國休閑體育市場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條件。休閑體育產業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地位將日顯突出。
從國民經濟的增加值上看,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而休閑體育的消費在其中所占的份額也日益增加。休閑體育經濟發展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從而促進小康社會國民經濟的增長。
2.6休閑體育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安定有序的發展。
積極倡導和開展科學、文明、內容健康和積極向上的休閑體育活動,有利于人們獨立自主地享受休閑樂趣,弱化消極的欲望,愉悅的心態實現精神世界的平衡,潛移默化地糾正不良的行為方式,自覺抵制犯罪活動,促進社會安定團結。消極的閑暇,不參加或缺少參與休閑體育娛樂活動,容易產生社會問題,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就是與消極的游手好閑有密切聯系。休閑體育對于引導和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促進社會、政府的和諧、穩定與發展有重要的價值。
3.結論
在小康社會中,休閑體育將成為主要人們鍛煉身體的一種休閑體育的自由是每個生命個體都能感受到的,與之融合在一起的具體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動的自由,是人能自主決定、自我控制的自由,是人擺脫各種外在限制與約束后而獲得的一種全身心地放松、隨意、自在的生存體驗與生活狀態。休閑體育的是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在現代休閑體育運動中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和人類最后的終極意義上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劉華平.21世紀初的中國體育休閑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3(3)
[2]趙卓鵬.關于休閑體育的多元化價值分析 [J].長治學院學報,2007 ,24(2)
[3]余軍,夏麗麗.和諧社會與休閑體育[J].貴州體育科技,2007 ,3
[4]張明英.我國休閑體育的發展前景 [J].湖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 ,23(6)
[5]常朝陽.五年來我國休閑體育研究狀況的綜述[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 (1)
[6]胡小明.小康社會體育休閑娛樂理論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 ,24(10)
[7]劉紅,陶干臣.小康社會休閑體育興起的思考 [J].文教論壇,2007 ,12
[8]張培鋒.休閑是一種修養[J].道德與文明1997,2
[9]陳濟川.休閑體育在購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7)
[10]萬文君,赫選明.休閑娛樂體育活動與身心健康 [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 ,24(1)
[11]黎明.與時俱進,發展21世紀中國休閑體育[J].鄂州大學學報,2003,10(4)
[12]許宗祥.中國小康社會休閑體育發展的構想[J].廣州體育學院,2005,25(1)
一、經濟學視野中的休閑研究
經濟學家從效率視角考察休閑。而凡勃倫(ThorsteinVablen)、貝克爾(GaryS.Becker),林德(SteffanB.Linder)、格魯諾(ReubenGronau)、摩利伽尼(CaseyB.Mulligan)是其中的幾座豐牌。
凡勃倫(Vablen,1899)是最早致力于休閑概念研究的經濟學家。在凡勃倫看來,休閑是不制造財富的時間消費,它來自那種認為生產勞動毫無價值的觀念和顯示提供悠閑生活的財力的需要。凡勃倫的有閑階級理論的基本社會范疇是比富、引人注目的閑暇和引人注目的消費。而貝克爾則致力于突破傳統經濟學的工作、休閑二分法。貝克爾(Becker,1965)指出,不應把休閑作為一個獨立范疇,所有休閑都含有某種消費,所有消費活動都含有某種休閑。人們不是在工作和休閑之間選擇,而是在不同的消費活動之間抉擇。市場活動時間(工作)與非市場活動時間(休閑)的最佳組合可以使消費者獲得最大效用。
林德(Linder,1970)則從經濟學的效用理論出發,使用經濟數量模型得出了一個與時間密度有關的休閑悖論,即從效用最大化原則出發,在時間的稀缺性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理性的行動者越來越不幸,因為人們將放棄耗時多而耗費商品和勞務少的沉思式的活動,而對那些耗費商品和勞務甚多但在短期內可以完成的活動則情有獨鐘,趨之若鶩。林德認為,自從我們把休閑看成一種商品以來,商品交換及其它經濟和技術的價值就是要竭立剝奪我們的休閑,從而對我們重新思考進步的目的提出了挑戰。
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維夫的格魯諾(Gronau)是西方休閑經濟研究集大成者。格魯諾先后供職于美國和以色列的多所大學,1978-1992年曾在世界銀行工作。早在20世紀70、80年代,格魯諾就在美國著名的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時間的家庭分配:家庭主婦的價值》(1973)、《以色列婦女的時間分配》(1976)、《休閑、家庭生產和工作:時間分配理論回顧》(1977)、《家庭生產:一個被人遺忘的產業》(1980)及《消費技術和家庭內資源分配——成人均衡規模的重新考察》(1988)等多篇學術論文,對休閑和家庭時間分配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進入新世紀,格魯諾對休閑的研究更為系統,實證性更強。在其與哈默麥什合著的論文(Gronau&Hamermesh,2001)中,作者以澳大利亞、以色列、荷蘭、瑞典、美國和西德1985-1994年的時間預算調查為基礎,運用家庭生產模型的框架闡述了由不同活動的機會成本引致的需求差別,并發現了家庭間休閑活動差異性的規律。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摩利伽尼(Mulligan,2002)用實證性評價競爭均衡模型及把其擴展至非競爭狀況的新方法,直接測度了美國經濟1889-1996年期間勞動—休閑扭曲的情況。Mulligan的研究發現,1889-1996年以來,勞動—休閑扭曲呈平衡發展,但大蕭條期間、二次大戰和20世紀80年代除外。邊際稅率與勞動-休閑扭曲有點相關,但不能解釋大蕭條、戰時和20世紀80年代的扭曲。壟斷工會主義可以解釋大蕭條扭曲的一小部分,而工會地位的下降可以解釋20世紀80年代的扭曲??傮w而言,消費、工資、工作每隔10年的波動與勞動供求的簡單數量模型是不一致的。
二、管理學視野中的休閑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休閑服務項目的增多和休閑產業的發展,西方學者開始從管理學視角關注休閑的營銷、規劃、經營和管理,相關研究成果也開始增多。其中德萊弗(Beverly,L.Driver)、哈維茨(MarkE.Havitz)和麥克維里(RonaldE.MaCarville)等人的研究較有份量。
德萊弗(Drive)在休閑管理學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基于益效的管理(Benefit-BasedManagement,簡稱BBM)及由BBM進一步發展而成的休閑益效方法(BenefitApproachtoLeisure,簡稱BAL)。1989年,他與席萊爾(Schreyer)合作發表的《休閑的益效》一文,首次提出休閑服務項目的管理不能只襲用其它領域的管理方法,而應從一個休閑服務項目能給有關各方帶來的益處著眼,從整體上對之進行規劃和管理。他將廣義系統論的理論視角與現代管理和規劃方法結合起來,指出傳統的管理是著眼于休閑活動,以管理為目的,將重點放在建立休閑設施和推銷休閑服務上。如果把一個休閑項目視為一個系統的話,傳統的管理基本上只看到了輸入系統的投資和維護所需的資本、項目管理人員及其技能、休閑設施及推銷方法等因素。德萊弗要人們先著眼于系統的輸出,即項目能帶來什么益處,然后去考慮如何規劃和管理。這樣,系統的輸入與對系統的管理都只是手段,目的則是使項目給有關各方帶來的益效最優化。
哈維茨(Havitz)教授是休閑管理研究領域的杰出學者。1987年就獲博士學位的他,先后在美國伊阿華大學、俄勒岡大學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任教,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贏利與非贏利機構的營銷、消費者行為、休閑與失業等方面,代表性作品有:《商業部門和公共部門對兩類休閑活動抉擇的偏好分析》(論文)、《公共休閑服務營銷:不后悔的樂觀者的一些(臨時性)悲觀視角》(論文)、《非在業成人的多元世界:休閑價值、生活方式和福利》(專著)。在這些論著中,哈維茨指出,勸導性信息會對人們購買選擇性公共和商業娛樂服務產生影響,因此,必須樹立休閑服務營銷的觀念,通過營銷改變休閑者的偏好和活動。
麥克維里(McCarville)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娛樂與休閑學系的教授,研究重點是休閑營銷、管理和消費者行為。近幾年,麥克維里教授致力于服務質量對休閑者經歷的影響以及參與者對服務失敗反應的研究,成果卓著。通過一系列在不同價格情形下監控顧客期望的試驗,他發現了參與者對不同價格模型的反應,以及服務質量對不同休閑者經歷的反應。在《通過市場行為改進休閑服務》這本專著中,麥克維里對未來休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洞見。
三、簡要述評
審視國外休閑經濟與休閑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休閑經濟管理理論仍處于一個相對活躍發展的時期,理論創新成果豐碩。但必須指出的是,休閑經濟理論雖已有100余年的研究歷史,但目前對休閑的研究還依附在家庭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的研究上,沒有發展出較為成熟的理論框架體系,也沒有得出大量的普遍性結論。至于休閑管理理論,研究的視角較為狹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理論的發展。因此,對于休閑經濟學與休閑管理學而言,在理論思考、實證分析和政府研究方面,加強休閑分析方法的基礎,進一步探討現有的應用領域,以及發展全新的應用領域,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Thorstein,Veblen.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AnEconomicStudyofInstitutions[M].NewYork,NY:Macmillan,1899.
[2]Gary,S.Becker.A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J].EconomicJournal,Volume:75,September1965:493-517.
[3]Steffan,B.Linder.TheHarriedLeisureClass[M].NewYork,NY: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0.
[4]Reuben,Gronau.TheIntrafamilyAllocationofTime:TheValueofHousewives’Time[J].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ume:63,issue:4,September1973.
[5]Reuben,Gronau.TheAllocationofTimeofIsraeliWome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4,issue:4,August1976.
[6]Reuben,Gronau.Leisure,HomeProduction,andWork:the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Revisit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5,issue:6,December1977.
[7]Reuben,Gronau.HomeProduction——AForgottenIndustry[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ume:62,issue:4,August1980.
[8]Reuben,Gronau.ConsumptionTechnologyandtheIntrafamilyDistributionofResourses—AdultEquivalenceScalesReexamin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96,issue:6,December1988.
[9]Reuben,Gronau.,DanielHamermesh.TheDemandforVariety-AHouseholdProductionPerspective,NBERWorkingPaperNo.8509,October2001.
[10]Casey,B.Mulligan.ACenturyofLabor–LeisureDistortion,NBERWorkingPaperNo.W8774,IssuedinFeb2002.
[11]Beverly,L.Driver.,Richard,Schreyer.TheBenefitsofLeisure,inEdgar,L.JacksonandThomas,L.Burtoneds.UnderstandingLeisureandRecreation:MappingthePast,ChartingtheFuture(pp.385-419),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89.
[12]Beverly,L.Driver.,Perry,J.Brown,George,Peterson.TheBenefitsofLeisure[M].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91.
[13]Mark,E.Havitz.AnAnalysisofPreferencesforcommercialsectorAlternativesforTwoRecreationActivities[J].JournalofParkandRecreationAdministration,1989,7(3):23-32.
[14]Mark,E.Havitz.MarketingPublicLeisureServices:Some(temporarily)PessimisticPerspectivesfromanUnrepentantOptimist[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2000(32):42-48.
[15]Mark,E.Havitzetal.TheDiverseWorldsofUnemployedAdults:ConsequencesforLeisure,Lifestyle,andWell-Being,Waterloo[M].ON:WilfridLaurierUniversityPress,2004.
[16]Ronald,E.McCarville.ImprovingLeisureServicesThroughMarketingAction[M].Champaign,IL:SagamorePublishing,2002.
(責任編輯:櫻紫)
18世紀中葉在英國興起的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都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帶來了轉型性的變化。對英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引發的對英國工業革命以及與英國工業革命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已然成為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環境學甚至生物學等學科所關注的主要對象,成為學者們始終關注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對休閑生活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國外的研究看,據筆者掌握的材料,西方學者對休閑生活的研究起步較早。隨著工業化的深入,包括休閑生活在內的社會生活各領域的轉型性變化十分明顯。與此同時,萌芽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新史學,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成長壯大并與傳統史學抗衡,最終贏得了主流史學的統治地位,開始進入到了迅猛發展的時期。其間,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表達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便成為對休閑生活的關注與研究應運而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對英國休閑生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
較早對英國休閑生活進行系統研究的當為B.S.朗特利和G.R.拉夫爾合著的《英國人的生活與休閑·社會研究》一書。同時,皮特·昆萊爾主編的《英國生活》叢書、E.P.湯普遜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3]和布賴耶·哈里森等學者的相關著述等。大致看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既有側重于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娛樂、消遣和游戲等休閑生活的簡單描述;也有在研究方法方面積極引進其他學科研究方法進行交叉研究的初步探索。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與同期西方新史學關注處于社會底層普通大眾日常生活的傾向基本一致,西方學者對休閑生活的研究明顯呈現出側重于經濟一社會史和民眾休閑史研究的開展和深入。有探討19世紀30-80年代清教主義對休閑生活影響的皮特·伯利‘引;有對休閑生活商業化進行研究的J.H.普拉姆勃;有對運動休閑研究的H.A.哈里森;有對民眾休閑生活問題的研究;還出現了一些零星的關于工業化進程對休閑生活影響的分析,如阿薩·勃里格斯、R.W.馬爾克姆森等人的表述。
在上述研究中,最為突出的是關于休閑理念變化的研究。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一方面是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物質生活的豐富,但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壓力日益增加,自我釋放的休閑理念應運而生。于是人們在注重創造財富的能力的同時,也把休閑視為釋放壓力、交往、溝通乃至創造財富的一種方式而予以重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對英國休閑生活的研究出現了深入與角度多樣的趨勢。有影響的著作包括蒂姆·哈利斯主編的《英格蘭的民眾文化,1500-1850》、阿里森·西蒙的著作《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的娛樂與休閑》和德國學者里夏德·范迪爾門所著的《歐洲近代生活》(三卷本)等等。研究涉及:近代以來休閑時間、休閑方式和休閑觀念的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重大事件對休閑生活的影響;近代以來休閑的商業化程度、原因、影響和趨勢;工業革命、技術進步對休閑的影響;近代以來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休閑生活;不同休閑形式的發展與變遷;各種休閑生活的職業化;政府在休閑生活轉變中的地位和角色;非法休閑娛樂等等。上個世紀90年代末,西方學者對休閑史的研究還呈現出了西方新史學或后現代史學的一些特征。如,主張放棄對歷史變化做“概括性的敘述”“把高質量的學術研究與普通讀者可接受的形式相結合”等。
可見,西方學者起步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對英國休閑生活的研究,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不僅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研究領域,而且其地位也逐漸為學術界主流所認可,向深度和廣度擴展,研究成果日益豐富。
從國內的研究看,筆者以為休閑生活真正進入學者們的視野是在20世紀90年代[12]。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人們的日常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休閑逐漸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益高漲的休閑消費需求刺激下,我國的新型休閑產業蓬勃發展。于是,關于休閑理論、休閑史和休閑指導等相關研究逐漸引起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們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逐漸面世。如,在社會科學領域“閑暇社會學”開始興起,主要著述有樓嘉軍的《休閑新論》、陳琰的《閑暇是金——休閑美學談》和馬惠娣的《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等。從已公開發表的論文看,改革開放至上世紀80年代末,還較少有關于休閑生活研究的,然而到上個世紀90年代,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