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30:25
序論:在您撰寫銀行市場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國有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管理環境機會的分析
市場機會是商業銀行營銷管理的著力點,也為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管理提供了根本的生存動力。只有能夠分清機會并抓住機會,商業銀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1宏觀經濟運行良好,政治穩定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里,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濟總量上,200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9655億元,2005年達到182321億元,高速的經濟增長使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國家實力獲得極大提高。2005年中國經濟超過加拿大和意大利成為世界第6經濟大國,預測2010年位居世界第四,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與德國相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市場供求格局、經濟體制環境和對外經濟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已經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和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對于商業銀行市場營銷而言,今后20年又是一個中國政治和經濟的良性運行難得的戰略機遇。以黨的“十六大”為新的起點,我國己進入更實際、更全面的小康社會建設期以及加入世界組織的適應期?;A產業和基礎設施仍將保持增長勢頭,城市化的步伐將會加快,發達地區的區域經濟將會進一步鞏固,西部大開發也會不斷取得更大進展。所有這些,都為我國商業銀行開拓市場創造了巨大的商機。
1.2中小企業面臨良好的發展勢頭企業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客戶,建立穩健的銀企關系,是商業銀行營銷活動的關鍵。分析我國企業發展狀況與趨勢,國有企業仍是國有商業銀行營銷的重點,但除此之外,為開辟企業市場,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都應將營銷眼光轉向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同時非公有制經濟的壯大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需要金融機構積極提供金融服務,這就為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營銷中拓展自身的業務市場空間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1.3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市場快速發展在未來的20年里,國家將逐步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加大政策傾斜的力度,以促進知識經濟時代下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一般地說,新興產業包括信息產業、生物和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產業以及其它新興產業在內的產業群,它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難以估算的巨大潛力,已經引起了多方的關注。同時,國家的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也使一些行業發展加快。如實物福利分房取消,個人住房信貸等促進了房地產業和建材業的發展。國家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市化的重點推進也大力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前,外商來華投資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教育、科研、文化、衛生、新聞出版等對銀行信貸需求正在增加,銀行同業市場、證券市場、基金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等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銀行與相關市場主體合作空間擴大。所有這些均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1.4居民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從居民消費結構變化來看,居民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農村居民1998年恩格爾系數高達53.4%,還處在貧困階段,2005年則降至45.5%,開始向小康推進。1998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4.5%,2005年降到36.7%,由小康向富裕邁進。
另一方面,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較快,如圖所示,我國目前個人消費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居民越來越開始接受信貸消費、分期付款消費、信用卡透支、超前消費等消費觀點的成熟,個人消費市場的市場營銷潛力將十分巨大,應成為中國商業銀行今后營銷的一個主攻方向。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6年2月28
“十五”時期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與增長速度
1.5國際業務市場進一步拓寬2001年12月11日,我國已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金融全球化也通過世貿組織的基本框架將中國置于一個開放的全球系統中。中國的資本、商品、物資、貿易將更自由地進入世界市場,中國經濟將因市場的擴大而充滿活力。與此同時,國外的資本、商品也將更快地進入中國市場,在賦予中國經濟活力時,也將給中國國內的市場經濟主體帶來激烈的競爭壓力。
通過與外國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外資企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迅速增加,將使國內商業銀行面臨著新的企業客戶群。另一方面,對外開放也加速了國內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國際業務。
2國有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管理環境威脅的分析
經濟金融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使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在面臨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很大的威脅。
2.1外資商業銀行的挑戰在WTO框架下,外資銀行在華設立分支機構的地域限制逐漸被取消,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對中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首先,外資銀行將與國內商業銀行爭奪資金來源。其次,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和國際業務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由于外資銀行具有資金實力雄厚、服務方式靈活、具有廣泛的全球分銷網絡、銀行營銷管理水平高、制度完善等優勢,今后將會有許多有利潤增長點的國際結算業務和外幣業務流失到外資銀行。短期內,外資銀行將在外匯市場上爭奪相當部分市場。最后,外資銀行將與中國商業銀行爭奪人才資源。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工資待遇大大低于外資銀行,且外資銀行還為員工提供到國外培訓的機會,用人制度靈活,競爭公平,獎罰分明,人才施展才華的機會多,空間大,這勢必會使中國商業銀行的許多業務骨于流向外資銀行。
2.2經營理念和機制的限制表1顯示了中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經營理念與機制的比較。我國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制度在計劃體制下對我國整頓金融秩序、保護投資者利益、提高金融體系整體效益、防范金融風險起到了較好作用。但從實踐看,銀行分業會使經營手段匱乏,業務拓展空間有限,經營風險集中。在WTO框架下,與外資銀行混業經營體制并存,不利于中國商業銀行靈活有效地進行資產組合與風險分散,建立內部穩定機制;不利于銀行進入國際市場競爭,以及在國際市場形成有一定優勢的銀企集團。如果不改革我國分業經營管理體制,外資銀行的混業經營會對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構成巨大的體制挑戰。
表1中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經營理念及機制的比較
中國商業銀行外資銀行
監管模式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混業經營
經營管理體制總分行制重點在網絡化管理
確定銀行規模的標準總資產額銀行的一級資本
經營理念以銀行為本、銷售導向經客戶為本、銷售導向
經營重點吸收存款發放貨款:重點客戶
貸款的保證方式第三方擔保借款人的信用和經濟實力
資料來源:胡海鷗等.“中外銀行經營理念與機制的比較”,《城市金融報》,2002年1月20日
2.3經營空間和利差空間的收縮從經營空間來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將使社會融資渠道發生巨大變化,這必將導致商業銀行經營空間的進一步萎縮。一方面,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非銀行機構的發展分流了很大部分社會資金,使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進一步萎縮。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萎縮還會逐步加深。另一方面,我國證券市場正處于不斷深化發展的進程中,過去20多年,我國證券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因而銀行貸款業務必將隨著融資渠道的增多而相對縮小。這對于以傳統業務為主的中國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上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據人民銀行2006年第4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綜述顯示,居民儲蓄意向減弱,銀行存款趨于短期化,除股票外,購買國債、保險、基金等金融資產的居民大量增加,1/5的居民有意改變現有的金融資產結構,進一步提高投資比重。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只有通過分析經濟金融的宏觀和微觀環境變化,才能在銀行的營銷管理工作中牢牢把握住戰略性機遇和自身的優勢,趨利避害,增強市場營銷管理的系統性、前瞻性和成功性。
參考資料:
一、市場定位的策略及步驟
1、市場定位的基本策略
(1)低成本策略。通過對經營成本的有效控制來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益的目的。主要做法有四種:一是控制相當大的產品市場占有份額,在技術、人員、信息、營銷等方面節省成本。二是設計易于提供的業務和服務項目,降低產品開發成本。三是規模經營,通過擴大市場份額來獲得規模效益,降低經營成本。四是提高營銷人員的工作效率,削減不必要的費用,從而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2)細分策略。一是差異性策略,即把目標市場分散在多個細分市場,開展多種金融服務;二是集中性策略,即選擇重點目標市場,然后集中優勢占領某一領域的市場,以帶動整個營銷過程。
(3)產品多樣化策略。具體做法:一是在產品設計上采用不同于其他銀行的方法,如對某類有存款額度的特種支票存款戶提供一定的優惠貸款;二是采用新的科學技術,如發揮自身的計算機網絡優勢,推銷多用途的信用卡、電話銀行、自助銀行和網上銀行服務,極大地拓展銀行服務空間和時間,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使金融產品具有新的功能,如給客戶提供機會,讓其在使用該產品時能進入全國自動出納機網絡;四是提供新的服務,如對活期存款大戶實行個人經理制、提供理財服務等。
2、市場定位的步驟
市場定位需要經過一個科學、系統的操作過程,具體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1)分析市場現狀
具體內容有:金融市場狀況,如市場規模、市場份額、客戶購買力及供求變化的趨勢等;金融產品狀況,如產品和服務價格、盈利水平、產品定位等;競爭狀況,辨認主要競爭對手,并了解他們的實力、策略目標、產品質量、市場占有額等;銷售狀況,主要是各個分支機構的網點分布及金融產品分銷情況;宏觀經濟狀況,主要分析宏觀經濟各個方面的現狀和變化趨勢,以及對金融機構營銷的主要影響。
(2)選擇目標市場
正確選擇目標市場,這是市場定位的核心問題,對其分析應圍繞兩個方面:一是對影響金融機構市場定位的外部因素——機會與威脅進行分析,找出市場中存在哪些機遇,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同時應分析與機會相關的不利之處;二是對金融機構的內部因素——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經過分析后才能有的放矢。
(3)尋求備選方案
即提出制定市場定位的多種可選方案。尋求備選方案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選擇標準要有預見性和可行性;二是應同時準備幾個備選方案,以供管理者選擇和遇到特殊變化時進行調整;三是提出的備選方案必須和設想的策略目標相一致。
(4)評價和選定
對各個備選方案進行評價,最后選定一個較好的方案。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篩選法,將備選方案與策略目標的各項要求相衡量,篩選出一種與市場定位目標最接近的方案;二是排列選擇法,即將所有備選方案的相關要點排列起來,比較它們的優劣。
二、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市場定位的弱勢分析
1、與外資銀行相比
與外資銀行相比,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在市場定位方面的弱勢主要體現在:
(1)思想觀念不適應。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普遍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片面到全面的發展歷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市場定位體系,客戶服務先進有效,總體上外資銀行主要以優質服務取勝,靠安全、可靠、忠誠及具有專業知識水平的形象吸引客戶。對比之下,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對市場定位策略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工作中墨守成規,求穩怕亂,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善于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融匯上級行的定位策略,不善于適用現代市場定位方法管理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
(2)市場定位手段滯后。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在運用科技手段規范操作、加強內部風險控制、提供決策支持等方面與外資金融機構還存在很大差距。如匯豐銀行建有HEXAGON(環球工商電子銀行系統),以無線傳輸方式實現了全球范圍的聯網,客戶足不出戶就可辦理銀行業務。今后外資金融機構只需將國內終端與國外的服務器相連接就可以處理業務,只要在系統中增加一個幣種就可以解決人民幣開放后的業務電算化問題。經營條件的限制,造成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的市場定位手段滯后。
(3)定價技術上的限制。產品定價是外資銀行市場定位的軸心,而在我國,金融產品的價格(利率和費率)基本上由國家控制,金融機構沒有機會掌握貸款定價和利率管理的技術。
(4)市場定位研究上的差距。外資銀行普遍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進行市場定位研究,分析客戶需求、市場潛力和競爭對手行為,為銀行的產品開發和市場定位活動提供參考依據,而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既懂金融業務又熟悉銀行運作的人員少,并且難以留下復合型人才、拔尖人才(或是被其他銀行挖走,或是被管轄行選拔),導致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對市場預測活動的質量落后。
(5)產品創新能力的差距。外資銀行能夠根據客戶的需求,以“量身定做”的方式開發適合不同客戶需求的產品,并且由于實行混業經營,使得它們可以向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的金融服務,銀行更象是一家“金融超市”,而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受其管轄行管理,管轄行通過多種手段來調控其基層行的經營行為,從而隔離了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與市場之間的有關聯系,制約了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的產品創新能力。
(6)組織體系不同。外資銀行的組織結構普遍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設置,給予銀行市場定位活動充分的組織保障。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組織架構多為“三級管理,一級經營”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銀行與市場之間的距離拉長,同時也使上下級行資源不對等,信息不對稱,嚴重制約了市場營銷活動的開展。
(7)資產質量差。由于諸多原因,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較差,歷史包袱沉重,而外資銀行基本沒有歷史包袱,在各方面享有充分的靈活性,在開展業務時完全以盈利為目標,業務質量明顯優于中資銀行。目前,外資銀行搶占的都是盈利業務,如國際結算、外幣信用卡等,加劇了盈利業務向外資銀行的集中,而虧損的業務仍留在國有商業銀行,迫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忙于招架,處于守勢。
(8)激勵約束機制不力。外資銀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在人力資源配置上體現為重心向前臺調整,他們通常都擁有一支龐大的直接上門為客戶服務的隊伍,同時由于電子化手段的充分應用,后臺業務可以進行集中化批量處理,也為外資金融機構充實一線營銷隊伍創造了條件,如英國巴克萊銀行,后臺與前臺員工的比例為1:10左右。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由于受到法人授權體制、業務流程安排等的制約,部分管理崗位規定要定人定崗,中間層相對龐大,而直接從事市場定位的人員配備不足。
此外,外資銀行部分領域還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其中包括:國內銀行包括上交利潤在內的綜合稅負高達70%左右,而外資銀行只有30%;外資金融機構可以從事外幣投資業務,而中資銀行不能從事投資業務;外資銀行可辦理異地業務而中資銀行不能跨行政區域選擇客戶;外資銀行在制定存貸款利率和業務費率上享有一定的自由,而中資銀行受到央行的嚴格限制;外資銀行可為境外客戶服務,而中資銀行需經離岸業務審批;監管機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較國內銀行松等等。目前我國還沒有完整的《外資銀行法》,對外資銀行的監管體系尚未建立。
2、與非國有商業銀行比較
與非國有商業銀行比較,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的弱勢主要有:
(1)體制因素:非國有商業銀行沒有歷史包袱,體制新,運行靈活,善于根據市場情況對癥下藥。如在各家銀行努力搶占對公業務市場份額時,民生銀行果斷搶灘個貸業務,率先推出個人委托貸款業務;招商銀行在上海推出了“先貸款,后買房”的新型貸款模式——“易貸通”。而國有商業銀行的基層行,其主要負責人受到聘任期限和上級行考核指標的影響,經營目標多以短期目標為導向,較少著眼于長遠規劃和產品的市場份額。
(2)社會環境不同:非國有商業銀行善于依托地方和各種政策優勢,不斷壯大實力,與國有商業銀行展開激烈競爭。而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業務開拓受到其上級行的定位影響,各國有商業銀行總行的客戶對象大多定位于國家壟斷性行業、大型企業集團、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企業、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政府相關部門等,基層行處于配角地位,難以發揮地域優勢。
(3)激勵機制差異:非國有商業銀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經營自主性較高,而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在人事制度、分配機制等方面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運行,一方面冗員充斥、人浮于事,另一方面骨干流失、人才短缺。從以上分析可見,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的市場定位面臨的壓力相當大,我們要在有限的金融開放過渡期內積極探尋良策,彌補不足,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的綜合競爭能力。
三、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的市場定位策略
面對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金融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實,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必須結合所在行及區域的實際情況,主動思考市場定位策略。
1、轉變觀念
必須自覺樹立市場定位觀念,全面導入面向客戶、面向市場的定位理念,樹立以市場定位為核心的整體意識、服務意識和合作意識,實現健康穩定和有質量內涵的發展,使市場定位學科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的共同課程。
2、制定科學的市場定位策略
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必須重視市場調研、業務規劃、對策建議和業務信息溝通工作,同時對業務運營的諸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調整,解決現實問題,排除潛在困難,保證計劃的實施并不斷進行修整。
3、發揮比較優勢
發揮比較優勢對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來講至關重要。如建行嘉定支行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為當地汽車產業提供配套服務,成立駐“國際汽車城”客戶經理小組,采取重點直接營銷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每個基層行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如果能和市場環境結合起來,在比較優勢中實行戰略定位,那么這個基層行基本上就已經先勝一籌了。
4、搶占縫隙市場
如泉州市建行在汽車消費貸款競爭尤為激烈時大膽推出了“無縫服務”,即把與汽車消費貸款關聯的各種服務整合起來,由專職的汽車貸款經理人向客戶提供汽車品牌目錄、列出汽車經銷商、合理估算貸款方式、確定保險公司、辦理貸款手續、協辦汽車報牌、提醒正常維護等,“無縫服務”一推出就立即贏得了市場的良好回應,僅2002年7月份,就為374位客戶辦理了4369萬元的汽車消費貸款,實現了日均辦理貸款141萬元的良好業績。
另外,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完全可以在客戶理財、基金管理、企業并購、項目融資、保險及各種行業性代收代付等業務上大做文章,為日后的業務發展開拓一片天地。
5、細分市場,實行差別化服務
金融資源是一種稀缺資源,對這種資源的擁有和利用是業務發展和競爭的基礎。對于資金實力、業務能力較小的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來說,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特定的客戶和市場,集中精力致力于目標市場的經營,才能更好地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從而取得長足發展。差別化市場定位要按照行業性質、客戶特點、區域特征和客戶對金融服務需求等對客戶進行分類,根據各類客戶對業務發展的重要程度及可能帶來的風險劃分層次,結合其對金融業的貢獻度大小確定穩固的優質客戶僻體并積極拓展。對優質客戶建立分級市場定位和管理制度,在市場定位策劃、業務流程、眼務機制、產品創新和服務定價等多方面為優質客戶提供區別于大眾化客戶的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使服務產品差別化。
6、尋求同業合作
市場上總是客觀存在著部分潛在的客戶,其挖掘程度取決于金融服務體系和銀行功能完善的程度。就國有商業銀行基層行而言,首先要與本區域的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實現功能上的互補,如銀行與保險公司的業務合作等等。
(二)外部環境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的市場經濟也逐漸呈現出開放型經濟特點。資金的來源渠道、社會財富的結構類型、融資結構的變革、居民收入和消費格局等要素的變化,及政府職能的轉變,都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活力。但同時,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還未能根本解決。此外,利率市場化、外資銀行涌入、貨幣政策變化、國有銀行革新、監督政策調整、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也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外部環境不容樂觀,總體而言,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呈現出競爭、開放、多樣化的特點,商業銀行處在這樣一種動態發展的外部環境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三)內部資源分析新時期
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資源主要有六大劣勢,一是總體資產的質量有待提高,不良資產過多,成了銀行發展的沉重負擔,缺乏多樣化的融資手段,造成總體資產不足。二是缺乏合理的股權結構,內部控制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差,公司制度不夠完善。三是缺乏特色業務,市場定位模糊,與國有銀行存在業務重疊。四是缺乏科學的信貸資產體系,經營結構不合理,貸款在時間和范圍上集中度過高。五是與國有銀行相比,商業銀行總體規模較小,服務范圍有限。六是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對產品的開發、利用和創新能力較低。我國商業銀行雖然存在著以上劣勢,但總體發展態勢良好,這主要是由于,商業銀行在內部資源方面存在以下兩大優勢:一是與區域經濟聯系密切,大部分商業銀行與地方性企業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準確地掌握著地區企業的經營成效和資信狀況,并據此提供相關服務和幫助。二是經營方式靈活多變,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迅速的做出反應,擬定對應策略,這對急需資金支持的企業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二、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及戰略
選擇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在外部環境、競爭環境和內部資源等方面,雖然存在著優勢和潛力,但同時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和劣勢,尤其是商業銀行市場定位不夠清晰,極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競爭力。因此,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若要取得長足進步,就必須及時進行市場定位,做出合理的戰略選擇。筆者根據多年研究經驗,認為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和戰略選擇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
第一,應當將主要服務對象定位于中小企業。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的從業人員總體呈現出本土化趨勢,因此,較為熟悉地區客戶的經營效果和資信狀況,與客戶聯系比較緊密,易于監督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預防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信用風險。極大地提高了信貸資金的安全系數,保障了服務效率。
第二,服務范圍應主要面向地方經濟。新時期商業銀行一般都設立在各地區的中心城市,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可以更好地運用周圍地區經濟的交融性,與地方經濟的發展趨勢保持一致,進而探究地區經濟的主要態勢,捕捉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資源支配范圍,謀求長足發展。
第三,在業務模式上應立足于零售業務。相對于大規模的批發業務,零售業務收益更加穩定、客戶群體更大、風險相對較小。因此,針對當前我國居民收入日益增長,金融需求多樣化的態勢,我國商業銀行應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大力發展零售業務。
(二)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的戰略選擇
第一,區域化發展戰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外資銀行逐漸進入,這無疑加劇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同時,新時期我國許多地區的金融市場實行地域限制,這使得商業銀行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約束和限制。致使商業銀行在與國有銀行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無法謀求長足進步。這就要求商業銀行要努力擴大發展路徑,積極打破區域限制。那些競爭力強、業務量大、業績突出的商業銀行可以采用參股、控股、設立異地支行、兼并異地銀行等手段,進一步擴大自身規模,增強自身競爭力。擴大區域服務范圍,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務,打造區域性金融平臺。
第二,重構銀行管理體制。首先,要進一步擴大資本輸入渠道,革新內部管理體制,優化股權結構。其次,創新管理模式,完善組織體系,全面推進扁平化管理理念。在重要業務領域實行事業部制管理體制,而對于營銷環節和整體組織則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以此精簡管理層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打造特色企業文化,運用價值鏈管理理念推動銀行改革。
第三,差異化發展戰略。這種戰略模式要求商業銀行要對市場和客戶進行細致分析和區分,進而探尋金融市場在某一細節方面的個性化要求,從而形成特色服務。首先,要細致區分市場,全面了解金融市場的需求差別,并以此為依據,打造符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根據服務產值合理分配資源。其次,明晰市場定位,將主要服務范圍面向零售業務、中小企業、地方經濟,并以此為基礎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最后,要切實依據客戶需求,確定產品定價。同時,還要考慮市場競爭、服務成本、服務產出等因素,根據市場彈性及時調整價格。此外,還要建立個性化、多層次、經濟化、效率化服務體系。
第四,成本領先戰略。首先,要對資金成本實行更加精細的管理,充分運用商業銀行內部資金,合理轉移定價機制。其次,要依據作業成本法,分攤和歸集運營成本。此外,合理計量風險成本和補償力度,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最后,要有效控制資本成本,努力優化經濟成本配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的財富也快速增長,投資理財意識逐步增強。尤其是面對我國的高通貨膨脹率,大眾對于保值增值的需求更加旺盛,這推動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據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國內商業銀行共發行47008款理財產品,較2012年增長29.58%。從發行主體來看,各類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均上升,同比漲幅最大的是國有銀行。而從總發行量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產品數量以絕對優勢位居首位,國有商業銀行緊隨其后,城市商業銀行位列第三。從理財產品的到期情況來看,2013年到期的理財產品為41643款,其中披露到期實際收益率的產品為28708款,披露率為68.9%。在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產品為28535款,達標率為99.4%,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發行數量還是發行規模,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保持了逐年遞增的趨勢,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已逐步發展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投資期限短、收益率高的的特點使其吸引了大量的儲蓄存款客戶。在我國金融市場持續發展和漸進改革的大背景下,2013年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迎來了發展的第10個年頭。銀行理財可以將“無風險”的銀行存款與“高風險”的權益投資聯系起來,在二者之間建立一個風險-收益程度適中的固定收益理財市場。較低的投資風險、豐富多樣的投資期限、穩定的投資收益等優點使其贏得了市場的青睞,為廣大居民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安全可靠的投資渠道。2012年,全國開展理財業務的18家主要銀行為客戶實現投資收益2464億元,有效提高了居民財產性收入。
2理財業務發展對儲蓄市場影響的實證研究
銀行理財業務是指通過收集整理客戶的收入、資產、負債等數據,傾聽客戶的希望、要求、目標等,為客戶量身打造投資組合、儲蓄計劃、保險投資對策、繼承及經營策略等財務方案,以求客戶的資金實現最大限度地增值。但在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起步較晚,目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其主要模式仍然是發行理財產品。其中,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在我國銀行理財業務中規模較大,比較具有典型代表性。為了驗證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對于儲蓄市場的影響,本文采用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選取月度數據,通過實證分析,研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快速增長對于儲蓄市場的影響。
2.1模型解釋與變量說明(1)VAR模型。在該模型中,變量之間的關系并沒有特定的經濟理論基礎。模型基于數據的統計性質,將系統中的每一個內生變量都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期值的函數,通過這種構造方法,從而將傳統的單變量自回歸模型推廣到了多元時間序列組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這樣一種非結構化模型。在VAR模型中,每個方程的右邊都是前定變量并且都相同,不存在非滯后的內生變量,因此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或廣義最小二乘法(GLS)估計方法就可以得到一致有效的估計量。關于滯后長度p和r的確定,一般是希望其足夠大,以能夠更好地反映所構造模型的動態特征。但是滯后階數越大,模型中需要估計的參數也就越多,對模型的自由度會產生限制。通常是根據AIC信息準則和SC準則取值最小的原則來確定模型的滯后階數。(2)變量說明。對于理財市場,選取了當月理財產品發行數量(m)作為理財產品市場的動態規模,數據來源于和訊網;對于儲蓄市場,則選取全國儲蓄存款月余額(sa)作為參考,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2變量的平穩性檢驗對時間序列進行分析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偽回歸的問題,這就需要首先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判斷。在眾多的檢驗統計量中,最常用的就是單位根檢驗(Dickey-Fuller檢驗)。但考慮到本文中的時間序列存在高階滯后相關性,不能滿足隨機干擾項是白噪聲的假設,因此本文使用擴展的DF檢驗法,即ADF檢驗來對m、sa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該方法是通過對3個模型(模型1不含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模型2含有常數項但沒有趨勢項,模型3同時含有常數項和趨勢項)進行檢驗,只要其中任何一個檢驗模型中ADF值大于臨界值,就可以認為該序列是平穩的。借助統計分析軟件EVIEWS7.2,根據施瓦茨準則設定變量的滯后階數,得到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在各個置信水平之下,2個原始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進行過一階差分后,在5%的置信水平下,2個序列都是平穩的。這說明這2個時間序列都是一階單整I(1)序列,滿足協整分析的條件。下面就在單位根檢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協整檢驗,來判斷2個時間序列否具有單階同整的協整關系,分析二者在長期是否具有穩定的均衡關系。
2.3變量的協整檢驗恩格爾(Engle)和格蘭杰(Granger)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協整的概念。它的基本理念是認為,雖然2個或者2個以上的變量是非平穩的,但其經過線性組合后,有可能成為一個平穩的變量,即在2個或2個以上非平穩變量之間存在一種均衡關系。協整檢驗根據檢驗對象可以分為2種:①Johansen協整檢驗,即基于模型回歸系數的協整檢驗;②E-G兩步法,即基于模型回歸殘差的協整檢驗。本文選用的是第2種檢驗方法,其思想是對二者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若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表明2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反之則不存在。所以協整檢驗分為以下兩步:首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m和sa之間的方程,計算其非均衡誤差;第二步,檢驗殘差et的單整性,看殘差是否是平穩序列。其殘差序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通過表3可以看出,ADF的檢驗值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2.5980,可以認為殘差序列e是平穩序列。即m和sa是一階協整關系,也就是說二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2.4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經過上述協整檢驗,雖然可以確定m和sa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但對于理財產品市場與儲蓄市場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沒有明確地結論。為了檢驗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使用格蘭杰因果關系進行檢驗,設定模型。由表4可知,當滯后期為2時,得到了sa不是m的格蘭杰原因的P值為0.0316,在5%的置信區間下拒絕了原假設,說明sa在滯后二期是m的Granger原因;當滯后期為3時,得到了sa不是m的格蘭杰原因的P值為0.0840,在10%的置信區間下拒絕了原假設,說明sa在滯后三期是m的Granger原因。這表明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的增加,會對儲蓄余額產生單方向的影響,且這種影響有滯后效應。
2.5研究結論通過以上VAR模型分析的結果表明:理財產品的發行量與儲蓄存款的余額存在顯著的長期均衡關系,即理財產品發行量的增加會對儲蓄市場產生影響。這就驗證了本文在第二部分的理論分析,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大量發行和銷售吸引了較多的市場資金。如果考慮到其他的理財業務,如互聯網金融等,那對儲蓄市場的影響作用將會更加顯著。
3政策及建議
商業銀行改革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關鍵環節,根據商業銀行治理結構優化的目標取向和當前面臨的障礙,實現商業銀行治理結構的優化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明晰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應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一是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對稱原則。治理結構優化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商業銀行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合理配置問題,只有堅持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對稱,才能有效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內部人”控制問題。二是公平性原則。主要是平等對待所有股東,如果他們的權利受到損害,應有機會得到有效補償;同時,銀行治理結構的框架應確認公司利益相關者(債權人、雇員、客戶等)的合法權益。三是透明度原則。一個強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對銀行進行市場監督的典型特征,是投資人具有行使表決權能力的關鍵。信息披露也是影響銀行行為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有力工具。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在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質量會計標準和可靠的信息審計,以確保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四是風險控制體系的不可替代性原則,即不以治理結構優化替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要防止將治理結構優化作用夸大的傾向,那種認為“一股就靈”、銀行上市就會自動走上持續發展道路的認識是極其錯誤的。事實上,無論是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還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銀行倒閉潮都是在商業銀行具有良好治理結構背景下發生的。
2、實施商業銀行硬預算約束,明確法人治理結構優化的目標。漸進式改革、增量型改革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重要特征,目前已經進入到攻堅階段,只有硬化商業銀行預算,完善產權制度改革,減少外部的非市場手段支持,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進而重造商業銀行的信用基礎。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應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經營管理層的責任和義務,配套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治理機制;另一方面,加速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民營化進程,讓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盡快退出商業銀行,減少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與中央銀行的博弈機會,通過解決商業銀行產權問題來建立合理的治理結構,恢復商業銀行的企業信用基礎??傊?,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地方性商業銀行或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只有借助經濟民營化進程,實施“國退民進”的改革,才能從出資人的源頭解決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優化問題。
2、根據巴塞爾委員會關于商業銀行治理準則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巴塞爾銀行業監管委員會1999年了《加強銀行組織的公司治理》,從銀行價值取向、戰略目標、責權劃分、管理者相互關系、內控體系、特殊風險監控、激勵機制和信息透明等八個方面闡述了良好的銀行公司治理機制應具備的要素。根據這些原則,結合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治理實踐,當前完善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應著重突出三個方面:一是完善規范組織架構,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管理層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改變經營管理層權力過份集中的現狀。二是建立董事會下屬的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董事會在商業銀行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就緩接袃煞N:一是引進外部非執行(獨立)董事以增強董事會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并建立獨立董事評價制度。二是設立專門委員會。從目前的實際看,獨立董事受到供給源、社會聲譽機制缺乏的制約,將難以充分發揮作用。而專門委員會的作用將大于獨立董事的作用,主要包括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專門委員會的建立將使董事會對公司高級管理層的領導和監督具體化,真正發揮董事會在商業銀行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優化對銀行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的激勵與約束,防止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的錯位。由于銀行高級經營管理層事實上擁有對商業銀行資源的投票權、支配權和決策權,他們是否會積極運用本身的經營管理才能(“企業家精神”)為銀行創造利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銀行或者銀行分支機構的經營管理狀況。因此,必須以適當的形式(如相對較高水平的與業績掛鉤的獎金、認股權等等)給予這些高級經營管理人員以一定的剩余索取權。同時,加大對經營結果的監控、考察和評估,促使這些擁有事實上投票權的人員對投票后果承擔一定的責任(如風險金等方式),從而抑制“廉價投票權”的廣泛存在對銀行經營效率的侵蝕。
3、以優化董事會的運行機制為突破口完善治理機制,力求治理結構優化效用最大化。首先要規范股東大會的運行機制,防止“一股獨大”和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行為。通過進一步明確股東大會的議事規則、運作程序等措施,充分發揮股東大會作為商業銀行最高權力機構在治理結構中的作用。重點要建立和規范董事會的運行機制,這是提高治理機制的關鍵環節。一是要規范董事會成員的構成和選聘程序,確保專家治理和適當的規模;二是要保持董事會的獨立性(美國花旗集團董事會的17名董事中有13人來自外部,美國十大投資銀行的董事會中外部董事占68.4%)。董事會某些方面的決策,特別是涉及到對經營班子的考核評價、獎懲、薪酬政策等方面均主要由獨立董事做出決定。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制定的“董事會批準與監控指引”,規定了貸款和或有負債審查程序、一定數額以上的投資、資產負債管理、融資管理、增資計劃和財務預算等需董事會批準,衍生金融工具、利率風險和貨幣風險敞口的管理、審計方案、內部控制等事項需事后向董事會報告;三是要明確董事會的職責,設立執行董事,并建立獨立的評價機制。可以由監事會聘請管理咨詢公司對董事長和董事會成員進行績效評估,并由監事會向股東大會報告并向董事會反饋結果;四是提供董事所需要的信息,以利于決策;五是董事會應就對銀行經營管理層的監督和激勵形成定期評估的機制,并至少要滿足幾個通用的標準:第一,至少要每年評估一次;第二,評估需要分析銀行的年度以及長遠表現,并且與競爭者進行橫向比較;第三,必須通過行長個人目標和銀行目標來判斷其業績的優劣;第四,行長必須對自己的業績表現作出自我評價;第五,行長必須與外部董事直接溝通并能夠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反應。
4、改革銀行業的外部環境,提高外部治理效率。外部治理是優化商業銀行內部治理必不可少的方面,應重點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競爭性的產品市場,即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通過資本市場產生的替代效應,促使商業銀行自覺改善內部治理;二是建立并實施商業銀行的退出機制,加大行業開放程度,鼓勵行業兼并,通過增加商業銀行生存壓力來促進治理結構優化,提高風險控制能力;三是大力推進商業銀行的上市進程,發揮資本市場對于治理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商業銀行上市有利于加速商業銀行發展,借助外部力量改善商業銀行治理結構和機制。目前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銀行除我國的三大國有銀行外(建行已于2005年10月上市)均為上市銀行,表明商業銀行上市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四是加強外部監管。以與國際接軌的監管要求對國內商業銀行實行評級、并大力推行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引導公眾和存款人關注商業銀行的信用狀況,強化債權人約束,進而促進商業銀行自覺優化治理結構。五是大力培育銀行家市場,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層的人員流動創造條件。
5、配套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和內部控制機制,從而在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之上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框架。商業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專業機構,治理結構的優化與完善只是為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創造了一個較好的基礎,要真正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還需要商業銀行配套進行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體系的改革。這里首先是董事會必須建立清晰的發展戰略目標和具有指導性的企業文化價值觀,使全行的經營行為能夠得到統一。其次,商業銀行應該進一步推行矩陣式管理,逐漸形成垂直化、集約化的經營系統,提高對市場的反映能力和對風險的識別能力。第三,建立垂直化的信貸風險管理系統,獨立評估信貸風險,并建立直屬董事會的風險控制委員會,對全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進行全面評估、監測、計量與控制,防止風險管理失控。第四,加強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在實行董事會直接管理稽核部門的同時,引入外部審計部門實施對內部審計的再審計,確保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性。
6、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市場約束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我國要根據國際上有關銀行信息披露的慣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2002年5月21日人民銀行《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標志著我國己初步建立了信息公開披露制度。我國商業銀行《暫行辦法》的規定,對財務會計報告、各類風險和風險管理情況、公司治理信息及年度重大事項進行公開披露。針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較弱,各商業銀行要參照國際銀行業慣例,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風險信息的公開披露水平。同時,要進一步改革會計制度,提高會計制度的透明度、可信度以及與國際通行準則的統一程度。監管當局還必須用經濟、法律的手段,對信息的虛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進行嚴格處罰,以保證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
公司治理問題歸根結底是要在出資者、經營者、勞動者、相關利益者之間尋求利益的平衡,這是一道永無止境的課題。世界上也許不存在一種統一的、完美的、或一成不變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事實上,由于經濟、社會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國公司的所有制模式和公司治理模式有很大差異,但是公司治理還是存在一些普遍的規則。隨著我國國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商業銀行在借鑒國際規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既是一個必然選擇,也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二)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和市場定位
在經濟環境越來越復雜和變幻莫測,競爭異常激烈的形勢下,認識發展戰略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決策者從瑣碎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及時發現和解決那些有關商業銀行生死存亡、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問題,有助于將銀行經營活動的視野放在全方位的未來發展和廣闊的市場競爭中,對系統、對銀行進行戰略策劃,從而尋求出適合自己成長的最佳道路,使銀行獲得更大的發展。
我國商業銀行要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鞏固并保持傳統的競爭優勢,需要采取與競爭對手截然不同的戰略。首先要結合銀行自身實際選擇一個獨一無二的戰略定位;其次,為了選擇戰略定位,必須列出盡可能多的可選擇項;再次,在列出所有的選擇后,必須做出明確選擇,即追求什么,放棄什么。
為此,我國商業銀行需要認真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
1、發展目標和市場定位。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和市場定位是什么?是向全能銀行發展,是以對公業務為主,還是以零售業務為主?在確定總體目標后,還應進行市場客戶細分,明確提出追求什么,放棄什么。
2、市場戰略。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要研究制定自身市場競爭戰略,是立足于鞏固現有市場,還是發現一個新的市場,是用現有的產品來打開新的市場,還是開發新產品來打開新的市場,還是組合使用各種市場戰略,來不斷鞏固、發展銀行的市場。
3、區域戰略。要確定業務發展的重點區域,對重點區域要在機構設置、技術投入、產品研發、費用分配、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進行傾斜,進一步形成在該區域的市場競爭優勢;對于非重點區域,要實施果斷的推出戰略,減少資源的無效、低效占用。
4、客戶戰略。要對公司客戶、機構客戶和個人客戶按照貢獻度進行細分,確定本行重點依托的客戶群體,建立起能長期合作、提供穩定收益來源、保障銀行長遠發展的客戶基礎。
5、產品戰略。產品戰略要以特色突出、品質優異、收益顯著為目標,培育銀行自身的核心品牌產品。對核心產品,要大力提高研發質量、適當加大資源投入,精心組織營銷策劃,有效開展產品包裝,宣傳營銷和市場推介,落實具體人員,提升核心產品的售后管理,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凸顯品牌價值。
6、科技戰略。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在金融產品創新中的支撐作用是提升金融服務的技術保障。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信息網絡技術與金融的聯系日益加深,依托于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進行產品創新,創新科技含量高的金融產品,已成為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主旋律。
7、文化戰略。要想贏得競爭,就要建立適于現代商業銀行市場競爭需要的企業文化。突出的是要樹立整體營銷的意識和氛圍,要主動為客戶服務,主動去營銷客戶,了解客戶的需求,以客戶的需求為銀行的需求,為客戶提供他想要的服務。要通過建立營銷的競爭文化來對銀行員工的行為進行導向、約束和激勵,從而促進整個銀行更加健康、高效地運行和發展。
8、活化經營策略――面向市場,融入市場,搶占制高點,開拓生存和發展空間,走集約化經營之路。當前,商業銀行的經營困難是由于外部經濟環境變化、許多歷史問題的累積、有些改革的不到位等多種因素造成的?;罨洜I、搶占制高點,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從根本上與外資銀行抗衡的戰略選擇。我們要本著“發揚傳統優勢、擴大獨特優勢、培植后發優勢、聚合整體優勢”的指導思想,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并了解、融入、服務、開拓、占有市場,審時度勢地提升經營層次,突出經營重點。在組織資金上要把主攻點放在搶占黃金地段的灘頭陣地、搶占市場份額上;在配置資金上要把落腳點真正放在壯強扶優上;在追求目標上要把根本點放在以效益為中心的集約經營上。摒棄大包大攬、規模擴張、粗放經營等習慣行為,注重人均創利和存貸款平均成本等效益性指標。當前,要研究、調整、拓展金融產品的消費群,真正實現有效投入。信貸配置要面向外需,抓好內需,鞏固傳統產業,著眼新興產業。
(三)健全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
控制風險是確保業務穩健發展的前提。加入WTO后,隨著國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銀行經營將暴露在更多的國際、國內的不確定因素之中,承受更多的風險。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評估、預警、監測、消化、防范機制,規避經營風險就顯得更加重要。還要看到,目前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經營環境很不寬松,潛在風險很多,防范和減震的難度增大,更要求我國商業銀行要十分地提高警惕,把防范化解風險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抓緊抓好。同時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吸取亞洲金融風波的教訓,以實現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高效、穩健、安全運作。為此,我國商業銀行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構建完整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建立符合銀行戰略定位的科學、完整、高效、可控的風險管理體系,是建設良好銀行治理的要求。股份制商業銀行要通過風險管理委員會實現對風險管理進行整體戰略決策管理;通過獨立而權威的風險管理部門實現對銀行內各機構風險的有機統一管理;通過科學的風險管理模式實現對銀行內各種類型風險的全面有效管理;通過創新先進的風險識別、衡量、監測、控制和轉移,實現對風險的全過程管理;通過合理明確的職能劃分,實現風險管理職責在各業務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有效協調和聯動管理,最終實現以促進業務發展為根本的增值型的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
2、建立健全風險識別、評估體系和完整的內控信息反饋機制。我國商業銀行要按照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框架要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從風險組織流程、風險計量模型、風險數據庫、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建立科學的內部評級法,逐步建立覆蓋所有業務風險的監控和評價預警系統,并進行持續的監控和定期評估。同時,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處理和通訊技術,建立靈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饋機制,建立完整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各項決策和業務經營活動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礎上,利用各種信息及時調整業務經營方針和發展策略,加強決策和經營管理活動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及時協調解決內部控制中的問題,消除信息傳導失真,有效防范和控制業務風險。
3、整合優化業務流程,有效落實各項規章制度。股份制商業銀行應當對現行的業務制度和流程進行徹底的檢查、全面整合和完善,使得制度具備自我修正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各類規章制度之間缺乏足夠的相互制約性問題,真正做到“一個業務品種、一套業務流程、一套規章制度”的要求,實行內控管理標準化和規范化,使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流程與職責有明確認識,將防范風險落實到每個具體環節。
4、加強稽核審計,完善專業監督檢查制度。首先,應建立獨立、垂直、具有監督權威的內部稽核部門;其次,應建立合理有序的內部稽核檢查制度。第三,要設置科學的量化監控指標體系,科學反映監控對象的主要內容,作為警戒線對監控對象的狀況做出快捷的判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第四,要借鑒國外審計經驗,將外部審計作為內審的有益補充,促進內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市場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銀行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一方面,要加強對銀行業人才的培養,更重要的則是留住人才。因此,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以增強凝聚力、歸宿感;要建立起符合市場競爭規則的人才開發和激勵機制,建立起較為穩定和可持續的人力資源有效開發和配置的制度體系;同時還要建立起一整套有效測度和績效評估的技術指標和科學管理體系。留住人才并不是要制造人才流動的障礙,留人而留不住心是沒有實際效應的。只有在人才的流動和競爭過程之中,積極地創造適宜金融核心人才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我們才能發現和真正留住人才。
建立和完善激勵制度。激勵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多層面的,在管理者的激勵中,報酬激勵和控制權激勵是兩個重要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將控制權激勵內化于市場型的公司治理體系時,重視報酬激勵機制,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追求委托人的利益。各級管理者應按照公開、公正的選拔標準、制度、程序及其規則,競爭擇優聘任,實施科學的控制權激勵。
在員工激勵中,建立市場化用人制度,優化勞動組合,加快實施按需設崗、按崗聘用、定崗定員、減員增效的全員競爭上崗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在優化勞動組合的同時,建立績效掛鉤、以崗位工資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以崗定薪,加大工效掛鉤力度。完善內部授權,依據經營效益、管理水平、客戶結構、風險履歷等多種因素綜合授權,并根據情況不同進行調整,建立權限和程序合法有效的經營機制,使人力資本與銀行經營資本優化配置。
考慮在董事會中設立薪酬委員會,制定書面的、制度化的對高級管理層成員績效評價的標準和程序,以完善對高級管理層的薪酬激勵機制。對員工的薪酬制度進行改革,薪酬標準由以職位和工齡為基礎過渡到以崗位技能和業績為基礎,依據科學的崗位評價標準,將員工的薪酬拉開檔次,以真正反映員工的工作表現、勞動強度和技術含量,并在此基礎上加大收入中與員工績效掛鉤的部分,以加強薪酬的激勵作用。逐步考慮員工持股計劃和股票期權計劃,員工持股計劃屬于長期激勵收入行為,是通過資本投入取得紅利;股票期權計劃是建立在該銀行股票上升的基礎上的,運行程序是:銀行授予員工股票期權員工更好地為本銀行工作銀行取得更大的業績、利潤股票價格上升股票持有人獲得無成本收益員工持續地、更好地為銀行工作、服務。該計劃做到了“零風險、高收益”,克服了員工持股計劃的墊資負擔和套牢風險。通過員工持股計劃和股票期權計劃,來激發員工在銀行治理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并藉此實現股權結構的多元化。
(五)全面提升綜合服務、業務創新,創建核心競爭力
“當變則變,不可自縛”。面對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入世帶來的各種挑戰,國有商業銀行就要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業務創新和產品服務創新。惟有創新,才能跟上市場變化,才能推進銀行的有效公司治理、增強銀行的實力。金融創新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它要求在一定機制下銀行各部門協同工作,進行整體聯動性的研制、開發、運用和推廣。
首先,與客戶關系密切的公司業務部門、零售業務部門、營業部門應及時收集、匯總和反饋客戶的各種金融服務需求信息,針對這些信息,信息科技部門應及時為客戶量身定做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產品,對有普遍性的新型金融服務產品加大宣傳、推廣運用的力度,以贏得更多的新客戶。
其次,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從組織結構上、人員結構上、業務結構上對相關業務部門進行及時調整優化,使業務流程安全可靠、快速細致、齊全周到。
第三,實現業務流程科學化,這樣能減掉傳統業務流程70%以上不必要的工作,從而節省成本;使經理人員得以集中精力和時間研究企業的發展戰略、發展方針以及人才培育開發等重大事項;減少管理層,實現管理的扁平化,減輕員工的工作壓力;使銀行組織系統更具柔性,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客戶的服務要求。
第四,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產品和服務品種的創新應以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為準則,實現負債業務方面的存款證券化、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貨幣市場存款賬戶和個人退休賬戶等的創新,資產業務方面的銀團貸款、并購貸款、保理貸款、個人信貸等的創新;中間業務方面的多功能高品位的銀行卡、現金管理、投資理財、信息咨詢、貸款證券化、貸款出售、衍生金融業務等方面的創新。
(六)加強信息科技建設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發展商業
銀行金融市場業務是商業銀行運用利率、匯率等金融工具在國內外的金融市場所開展的投融資以及交易業務。這些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等。金融市場業務可以利用的基礎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包括匯率、利率、商品以及股票和債券等不同的金融手段。從廣義上來講,資產管理、托管以及某些金融業務也屬于商業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的范疇。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程度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市場經濟面臨著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新形勢,商業銀行應該緊緊抓住金融市場業務發展的政策機遇,提升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業務方面的競爭力和發展水平。商業銀行金融市場業務具有如下特點: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金融市場業務的開展來實現多元化的資產配置,優化資產和負債結構,對銀行資金頭寸進行平衡并有效降低金融投資的風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的開展可以有效降低資本占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銀行資本的充足,緩解了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壓力,實現了盈利增長模式的轉變。
一、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可以開展投融資業務
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開展的投融資業務分為投資業務和融資業務,是市場主體為了獲取收益并滿足自有資金的流動性需求,利用貨幣和資本市場的金融工具進行的投資和融資等業務活動。投融資業務是商業銀行獲取收益的重要渠道,其投資業務主要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央行票據、公司債等固定收益的投資品種。融資業務主要是指通過同業拆借、短期證券、票據貼現等金融工具來進行資金的融入和融出。
二、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可以開展利率交易類業務
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可以通過即期、遠期以及掉期利率等金融工具進行投資、套利等交易活動來規避利率風險并獲取收益。政府債券、金融機構債券等債券交易和利率掉期、利率期權等利率衍生產品交易都屬于利率交易。我國商業銀行利率交易類業務主要體現在現券買賣、買斷式回購、債券遠期以及記賬式債券柜臺業務和債券結算業務等業務品種方面。
三、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可以開展匯率交易類業務
匯率市場內在特定的交割日遵循一定的匯率而進行的不同貨幣間的兌換業務就是匯率交易類業務。我國的銀行匯率交易類業務分為人民幣匯率業務和外幣匯率業務兩個部分。
四、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可以開展商品交易類業務
商品交易是指市場主體利用期貨、即期等金融工具開展的與商品有關的交易活動以實現自身套期保值以及套利等目的。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開展黃金、白銀和鉑金等貴金屬的實物或者賬戶交易。為了提升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需要進一步推進債券組合管理,考慮到各類券種的流動性水平、稅收效應、信用風險,及時對資產進行優化處理。
五、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可以開展信用交易類業務
直接以信用風險為交易對象的金融業務種類為信用交易,而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合約,將信用風險從貸款、債券等基礎資產中剝離出來并進行轉移的金融業務種類為信用衍生產品。信用衍生產品在信用交易市場占據很重要的地位,是一種中性的金融風險管理工具,然而在實際的交易操作過程中,監管的不到位以及某些激進的投資者抬高杠桿率的投機行為都會導致其規避風險作用的削弱和喪失,甚至會由于杠桿率過高而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
六、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可以開展承銷交易類業務
承銷業務是一種債務和融資的發行工具,可以為政府機構、非金融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等提供服務,進行股票和債券的承銷以及資產證券化服務。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承銷業務獲得迅猛發展。同國外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在投資品種、資金配置、業務結構以及投資收益率來看都和國外有著很大的差異。究其原因,國內外監管環境和投資環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進行諸如股票類的投行業務時,在投資的業務種類和投資規模上面我國的銀行機構受到很大約束和監管,導致我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資產證券化水平較低,債券市場規模較小,信用類產品的發展相對落后的問題。我國金融市場創立較晚,金融機構數量少,使得境內金融市場的交易主體數量少,缺乏市場交易的活躍度,市場的流動性受限,金融市場無法獲得快速發展。同時我國商業銀行境外投資的經驗少,缺乏境外投資風險防范和控制意識,需要經驗的不斷積累。
參考文獻:
[1]阮永平,何雨晴,王琨鵬.上海自貿區銀行業發展的創新轉型之路[J].對外經貿實務,2015(10).
[2]陳捷.構建新型投資金融業務經營體系——基于海南省金融市場的實證研究[J].海南金融,2015(10).
[3]王偉.我國金融業深度變革中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9).
關鍵詞:自由銀行;市場約束;選擇條款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放松銀行業的管制,這種趨勢更多的是管制機構面對市場力量束手無策的結果。隨著金融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銀行業的穩定顯得日趨重要。近年來,頻繁爆發的銀行危機給相關各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失,促使經濟學家和管制者尋找更有效的方式來控制銀行的冒險。經濟學家本質上并沒有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思路,而是向依靠市場約束的原始方式回歸。2004年6月,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新巴塞爾協議”明確將市場約束作為新的監管框架的三個支柱之一,標志著主要工業化國家對市場約束的作用已經取得了廣泛共識。
19世紀,自由銀行業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這些銀行在沒有政府監管的環境下發展,由市場機制約束銀行的風險控制。1884年之前的蘇格蘭、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和中國清朝,自由銀行都獲得了廣泛發展。其中,蘇格蘭的銀行業一直被認為是自由銀行業的成功案例,關于自由銀行業的研究為當代政策制定者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自由銀行制度一直是眾多研究用來解析銀行業市場約束問題的鑰匙。
關于自由銀行業(FreeBanking)沒有十分明確定義,通常指19世紀左右出現的相對自由放任(Laissez—faire)銀行體系。Schuler(1992)的觀點具有代表性,“自由銀行”意味一個銀行系統有競爭性的銀行券發行,低的進入的法律障礙,銀行儲備不受中央控制等,很難說增加限制和相對自由就使銀行體系不自由。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過蘇格蘭的自由銀行業為案例,在自由銀行時期相對無政府管制的條件下,考察市場約束發揮作用的機制和效果,從而得出一些經驗和啟示。
二、蘇格蘭自由銀行業良好的穩定性
蘇格蘭第一家銀行是蘇格蘭銀行(BankofScotland),蘇格蘭銀行1695年從蘇格蘭議會獲得執照,這個執照授權1716年以前在蘇格蘭壟斷發行銀行券。1727年,蘇格蘭皇家銀行銀行成立,兩家主要銀行的競爭導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創新。1746年,不列顛亞麻公司獲得執照,建立銀行目的是為了促進亞麻貿易。這三家主要的銀行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存在,其它中小銀行都是無限責任公司。1844年,議會通過Peel′sBankingAct的法案,該法案不再允許自由進入和限制私人發行銀行券。從此,蘇格蘭銀行業結束了自由銀行時代。
通過Ayr銀行倒閉的事件,可以來說明蘇格蘭銀行體系的穩定。雖然這是蘇格蘭自由銀行時期最嚴重的倒閉事件,但是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沒有受到影響。Ayr銀行的管理者過度擴張貸款業務,導致銀行最終在1772年6月25日倒閉。只有13家小的私有銀行由于受到傳染而倒閉,17家有資格發行銀行券大銀行沒有倒閉,這些顯示清算機制有效的約束整個蘇格蘭銀行系統(White,1984)。公眾沒有受到倒閉的損失,所有債權人最終都受到了全部賠償,蘇格蘭銀行和皇家銀行以票面價格接受Ayr銀行券,通過這一舉措來吸引更多存款,讓他們的銀行券更多的流通。
White(1984)進一步提出了蘇格蘭銀行體系比英格蘭更加穩定的證據,在1809年~1830年期間兩國銀行倒閉率的比較,蘇格蘭是年平均0.4%,而英格蘭是1.81%。估計公眾的相對損失,蘇格蘭的銀行到1841年的損失總計32000英鎊,相比較的倫敦的銀行損失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對于White的研究引起了許多的質疑,例如Sechrest(1988)指出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情況差別不大,從1772年~1830年這一個更長時期來看,蘇格蘭地區的銀行倒閉的比例是1.33%,而英格蘭地區是1.41%或是1.81%。
對于蘇格蘭自由銀行穩定性的考察,不僅局限于對倒閉及其損失的考察,效率的改進和企業家才能的提高等都有利于穩定性的改進。歷史經驗表明自由銀行系統是有效率和很先進的,競爭鍛煉了銀行家的企業家技能和促進創新的意愿,給發展分支行提供了激勵,從而使銀行能夠獲得規模經濟(Dowd,1992)。
三、蘇格蘭銀行業早期市場約束——銀行券決斗
在自由銀行時期,銀行自由發行銀行券,銀行通過多種方式來爭取讓人們使用自己發行的銀行券。如果某一銀行擴大了發行規模,同時也就限制競爭對手銀行券的發行規模,被稱為銀行券決斗(NoteDuels)。銀行盡力將他們的銀行券向公眾發行的規模擴大,讓公眾盡可能長時間持有。銀行的盈利直接與銀行券的發行規模和公眾持有時間有關,公眾持有銀行券,就等于將金銀等硬通貨使用權轉交給銀行,銀行可以利用黃金硬通貨等來進行投資等來獲利。
銀行可以雇用人員來專門收集競爭對手的銀行券,他們將同時要求銀行券兌付黃金,從而造成競爭對手流動性的困難,這些人被稱為“銀行券采集者”(NotePickers)。為了讓市場參與者更多的持有銀行券,就必須讓市場參與者確信銀行安全、穩健,這種競爭方式有效的促使銀行體系持有充足的儲備,從而保持公眾對銀行券兌付的信心,防止要求大量銀行券兌付造成的流動性問題。因此,Kroszner(1995)認為銀行券決斗是銀行業市場約束產生的一個重要渠道。
蘇格蘭皇家銀行(TheRoyalBankofScotland)成立之后,很快就采取這種方式來蘇格蘭銀行(TheBankofScotland)進行競爭,使得蘇格蘭銀行流動性方面嚴重的困難,不得不中止兌付數個星期。蘇格蘭銀行擺脫困境,在發行的銀行券合約中加入選擇條款,即如果存款人選擇同意延遲六個月提款,銀行將支付5%的年利率給存款人。由于選擇條款的出現,“銀行券決斗”沒有迫使蘇格蘭銀行退出市場,反而導致了雙方的兩敗俱傷,同時激發了一系列金融創新來規避不利后果。因此,各銀行放棄了這種效果不佳的競爭方式,蘇格蘭的銀行業進入了近一個世紀的良性自由競爭時期。
四、蘇格蘭銀行業市場約束獨特機制——選擇條款
選擇條款(OptionClause)就是銀行向銀行券持有者提出的一個延遲兌付的選擇,如果持有者同意延遲一定期限進行兌付,持有人將獲得相應的補償。這類“選擇條款”有兩個顯著特征:規定延遲兌付的最大期限和向銀行券持有人支付的補償利率,兩項都在合約中專門注明。更長延遲期限使銀行有更多時間補充儲備,但會被要求支付更高的利率,銀行和銀行券持有人必須權衡延遲期限和懲罰利率的成本收益。選擇條款在上文提到的蘇格蘭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的銀行券決斗中出現,是蘇格蘭自由銀行時期的重要金融創新。選擇條款盛行時期是在1730年~1765年,蘇格蘭在這30多年內建立的多個新銀行,所有銀行券發行銀行都采用選擇條款。
在自由放任的情況下,選擇條款能夠長期存在顯然對于雙方都有利。Gherity(1995)提出三個命題:(1)選擇條款對蘇格蘭防止擠兌至關重要;(2)防止擠兌是推動蘇格蘭銀行采取選擇條款的目的;(3)選擇條款被公眾沒有歧視的接受,選擇條款消除了“銀行券決斗”的無效率,從而解決了自由銀行體系不穩定的潛在根源。對于銀行來說,選擇條款保護了流動性,減少銀行保持過多儲備來而造成的損失。公眾偏好選擇條款的原因是選擇條款增加他們對銀行資產索償權,還可以減少公眾對預期銀行擠兌的壓力,使銀行擠兌更少發生或破壞性更小。
White(1984),Schuler(1992)和Selgin(1988)等眾多研究都指出選擇條款在蘇格蘭歷史中積極的作用。Dowd(1988)研究卻顯示選擇條款對銀行穩定的作用不明顯。同時,選擇條款存在著潛在不利方面,銀行不但可以采用選擇條款來保護暫時的無流動性,還可以用來掩蓋無清償力,從而可能導致在延遲兌付期間進一步擴大損失。Gorton(1984)解釋中止兌付條款的激勵相容問題時指出,只有能夠存款人區分銀行缺乏流動性而不是無清償力,采用這項條款才能對銀行控制風險形成有效激勵。
五、結論與啟示
蘇格蘭自由銀行時期的市場環境排除了管制約束影響,能夠全面反映市場約束機制及其績效。雖然對蘇格蘭銀行業的穩定性的研究存在著一些爭論,當今的銀行業與自由銀行時期的蘇格蘭銀行業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這些并不影響本文研究的結論和政策主張。本文研究結論在于:在自由放任的環境中,銀行體系存在內生的自我穩定機制。銀行能夠通過自身的制度創新(如選擇條款)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市場參與者利用契約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正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的特征。雖然銀行業存在著一些與一般產業相區別的明顯特征,高的杠桿比率與合約非對稱資產負債結構使銀行體系存在脆弱性,但并不意味市場約束機制無法有效發揮自我穩定作用,而必須由政府管制約束來替代(例如DiamondandDybvig,1983)。
長期以來,中國對銀行的管制職責幾乎完全由政府來履行,銀行的債權人確信政府能夠對他們的資產安全提供完全的擔保,市場相關利益各方對銀行的財務狀況和潛在的風險漠不關心。蘇格蘭自由銀行的案例帶來的啟示在于:適度的放松中國銀行業的管制,可以逐步培育市場參與各方的風險防范意識,增加市場參與者通過市場方式化解風險的能力。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全面的對外開放,中國銀行業正向市場導向的運營模式轉變,市場約束對維護銀行業穩定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大限度的發揮市場約束的作用對轉型時期中國銀行業健康、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Dowd,Kevin.OptionClausesandtheStabilityofaLaissez—FaireMonetarySystem.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1988,(1):31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