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30:21
序論:在您撰寫應用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非承重砌塊
1、小砌塊應用回顧
廣東省早在七十年代就對普通砼小型砌塊結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且從生產到應用均處于全國先進水平。廣州市建委在1979年頒發了《小型砼主心砌塊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暫行規定》,1981年廣東省建委組織編寫了《小型砌塊建筑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程》(試行),至1982年廣東省建委與四川省建筑科研所合編了《砼空心小型砌塊建筑設計與施工規程》JGJI4-82.推動了全國小砌塊砌體結構發展。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廣東地區的住宅以六層以下于制樓板磚混結構為主,結構自重大且抗震性能差。鹼小砌塊由于輕質高強,加設芯柱靈活并可提高抗震性能等優點而成為取代紅磚的砌體結構的好墻村。一大批七層小砌塊結構住宅在廣州拔地而起,我們經過對小砌塊墻體的開裂調研,受力性能和抗震試驗研究[1],采取了適當的構造措施及天面植被等隔熱措施,解決了墻體的裂漏問題,使小砌塊結構應用技術日趨成熟。廣東面臨港澳并處于開放的前沿地帶。開放改革后,隨著住宅商品化,人們對住宅功能、環境、裝修等條件要求多變并越來越高,大開間靈活間隔的住宅更為人們所樂道。常規的磚混結構對此有較大的限制,我們又及時研制了附柱砌塊的墻在體系。通過加設附柱而增大承重砌塊墻的問距,解決九層以下大空間靈活間隔的住宅建筑結構問題[2]。隨著開放改革深入發展,房地產業興旺,吸取香港現澆鹼結構技術,廣州市建筑市場現澆框架結構取代了混合結構,子制樓板由于裂漏問題己無人問津,承重砼小型砌塊生產大減,砼予制廠場己成商品房開發用地。廣州市從1985年后確定現澆砼框架為住宅的主要結構體系后,普通砼小砌塊由于塊體較重,施工操作強度偏大而受限制、再加上與框架連結較差等缺點漸被人們打入冷宮,來源于農村毀田僥制的紅磚因價格便宜,施工方便又成為墻體主要材料,廣東墻村革新工作陷入低潮。
八十年代未,廣州引進了丹麥史密斯公司的技術和設備建成了輕粘士陶粒及陶粒砼砌塊生產線,輕骨料鹼砌塊作為輕質高強材料成為框架填充墻的熱門墻村。為了使陶粒砼砌塊能順利推廣應用,廣州市建委組織專門小組進行研究,編制了《輕粘土陶粒及輕粘土陶粒砌塊應用設計與施工暫行規定》5J01-90,對設計施工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九十年代兩部兩局墻改辦關于加快墻村革新通知下達后,廣州積極響應,采取了征收保證金等一系列行政措施控制使用紅磚,積極扶持新墻材的生產。廣州地區除了陶粒砼砌塊外.各種輕骨料鹼,蒸壓加氣砼等小型砌塊大量涌現。大量使用輕質砼砌塊后,由于對砌塊生產監管力度不夠,設計與施工措施不當,致仁建成墻體開裂滲漏問題較多、工程質量投訴很多、建設主管部問亦深感頭痛。設計單位無規范可依,施工單位也不知所措,把責任推給墻材革新工作。很多建設單位寧可罰款也使用紅磚,墻革工作出現了波折。為此廣州布建委利用廣州市建設科技發展基金,組織了高校、科研、設計、施工、質監等單位的專家對非承重砼砌塊的應用技術進行研究,編制技術規程進行技術立法以確保工程質量,使墻村革新工作順利進展。經過兩年的艱苦研究,制定了廣東省標準《非承重砼小型砌塊砌體工程技術規程》DB/T15-18-97,及廣東省通用建筑標準設計《非承重砼小型砌塊砌構造》GJ005一1998。頒發實施后非承重鹼砌塊應用走上了正軌。廣州市1998年新墻村的使用率達41%,而小型砼塊則占新墻材的80%以上,又重新走上墻村革新的先進行列。
2.非承重砌塊墻體裂漏問題研究
針對近年非承重鹼砌塊大量應用中出現的墻體開裂問題,廣州市建委、墻革辦利用廣州市建設科技發展基金資助設立研究項目,對砌塊生產和設計施工應用進行研究。通過對己建成樓房墻體開裂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裂縫產生原因,找出改善墻體抗裂漏性能的途徑和措施[4]。
2.1砌塊材質問題
非承重鹼小砌塊主要是輕骨料(如陶粒、膨脹珍珠巖、煤渣等)砼,和蒸壓加氣砼(或泡沫砼)。由于輕質砌塊容重輕,用作非承重墻體時較紅磚有較大優越性。但片面追求客重輕時,其他的材料性能則又較紅磚差,如強度一般較低為2.5~5Mpa,吸水率較大為10~20%,干縮率較大達0.1%,且砼干縮時間較長,砌塊上地后還在不斷收縮。從調查情況發現有些墻體出現沿砌塊本身或沿灰縫走向開裂,有些還出現發霉現象。有些墻體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后也出現裂縫,這些主要是村質問題所致,必須加強砌塊生產管理,嚴格質量認證,不準粗制濫造、質量低劣的砌塊進入建筑市場。
2.2設計構造問題
非承重砼砌塊墻是后砌填充圍護結構。當墻體的尺寸與砌塊規格不配時,難以用砌塊完全填滿,造成砌體與鹼框架結構的梁板柱連接部位孔隙過大容易開裂。
門窗洞及預留洞邊等部位是應力集中區,無采取有效的拉結加強措施時,會由于撞擊振動容易開裂。
墻厚過小及砌筑砂漿強度過低,會使墻體剛度不足也容易開裂。
墻面開侗安裝管線或吊掛重物均引起墻體變形開裂。
與水接觸墻面未考慮防排水及泛水和滴水等構造措施使墻體滲漏。
以上種種由于設計考慮不周而致,必須針對建筑使用功能,及各種材料的特性揚氏避短,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精心設計方可避免墻體開裂滲漏。
2.3砌筑施工問題
非承重砌塊與紅磚不同,隨意砍鑿砌筑,用不同材料混殉,使用齡期不足的砌塊等,墻體容易開裂。
砌塊與砼柱連接處及施工留洞后填塞部位無加拉結鋼筋,墻頂300m高的砌體無隔日頂緊砌筑,均容易引起接臺部位開裂。
砌塊上墻時含水牢過大或雨期施工淋濕砌塊,墻體亦會因收縮開裂。
砌塊無錯縫對孔搭砌,灰縫砂漿不飽滿,日砌筑高度過大等均容易引起墻體開裂。
墻體孔洞預留及開槽等處理不當,削弱了墻體強度,填補不好時亦會引起局部開裂。
總之,按常規紅磚的施工方法砌筑砌塊,往往容易造成墻體開裂。因此對各種材質的輕質砼砌塊需有專用施工方法與專門處理措施,精心施工才能確保墻體不開裂滲漏。
2.4墻面抹灰問題
砌塊墻體與紅磚墻一樣,一般均加抹灰裝飾層,外墻更要粘貼飾面磚。當砌塊墻面特別是蒸壓加氣鹼砌塊墻面基層處理不當,飾面磚粘貼方法不對時抹灰飾面層易起鼓開裂甚至脫落而造成修漏。
廚衛問墻體既要吊掛也要防水,抹灰層處理不當也易造成滲漏。
開洞槽埋管線后,填塞及抹灰面層處理不當往往引起局部開裂。
在不同材料的接臺部、新舊砌體連接處及開槽位置、抹灰層釘上鋼絲網或加防裂網布可減小抹灰層的開裂。
綜上所述,非承重觸墻體開裂原因較多,要從各方面考慮采取控制措施,加強砌塊主產管理保證材料質量。針對裂漏原因精心設什、精心施工才能建造出優質墻體讓住戶放心滿意。
3.編制技術規程和標準圖集
為了在生產。設計、施工、監理、質監、驗收有法可依,加強對非承重砼小型砌塊砌體的質量控制,廣州市建委利用廣州市建設科技基金資助組織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及有關科研設計、施工、質監等單位編制技術規程及設什圖集。
3.1編制技術規程
從1995年編制技術規程立項開始,參考了全國及北京、上海、沈陽等地有關小砌塊的標準,結合廣東地區炎熱潮濕,多風雨的氣候條件,地方習俗,以及本地區的三大類砌塊產品,針對墻體裂漏問題,經過兩年時間研究編制了有廣東特色的地方標準。
規程分為總則、材料、建筑設計要點、結構構造要求、砌體工程施工、抹灰工程和驗收等七個章節。
綜合了國內普通砼砌塊、輕骨料砼砌塊及蒸壓加氣餿砌塊三大類砌塊的有關標準,結合本地產品現狀列出對各類砌塊的技術要求,適當提高對輕質砌塊的強度要求,強調不得使用摻粘土砂漿,在村質上嚴格控制。
以建筑設計為龍頭,對容易裂漏部位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附錄C提供了砌體防裂、防滲漏措施供參考。對砌體與鹼梁柱的連接均有專門拉結加固措施及防水、隔熱、隔聲等措施,對外墻建議用加掛防裂鋼網,增設防水層等以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
施工章分為九節,重點在砌塊的砌筑及洞口處理。嚴格按不同砌塊控制上墻時含水率,強調錨固鋼筋要展平砌人水平灰縫,對不同材料控制不同的日砌高度,對洞邊空心砌塊填實及加設邊框等處理以確保墻體整體性。
抹灰工程作為獨立一章參照現行裝飾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對外墻抹灰特別是高層外墻抹灰要加掛鋼網,結合廣東省關于消除建安工程質量通病的若干規定,做好抹灰防水處理。
3.2編制標準圖集
為了使省標準技術規程具體化,市建委組織了廣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設計院及華南建設學院西院,根據規程的要求結合實際工程設計經驗及習慣做法編制構造圖集。包括有建筑構造與結構構造說明,砌塊墻體排列圖示、門窗侗構造、墻柱連接詳圖、過梁構造柱大樣、安放空調機構件、管線安裝構造以及墻面抹灰用料及做法選用表等,以方便設計與施工單位選用。
經過編寫單位不斷收集有關單位對規程及圖集的編制意見,多次修改后送審完成該兩項工作,再經多次組織向有關設計、施工、建設、監理等單位的技術人員進行宣貫,并以試驗示范工程進行推廣應用,開現場經驗交流會議,非承重鹼小型砌塊應用趨向成熟,建筑墻體的裂漏情況得到控制。
4.今后的展望
按墻村革新要求,在城市建設中墻體使用毀田僥制的紅磚是要取消的。目前以砼小砌塊替代紅磚作墻體是切實可行的。非承重砼小砌塊,特別是輕質砌塊由于村性不及燒結紅磚,往往容易開裂滲漏,使用時要采取足夠措施去控制。盡管制定了技術標準,但仍未能完成避免裂漏的出現,去年冬季廣州地區連日干旱的天氣令有些已使用的住宅砌塊墻體收縮開裂。新型墻體的推廣應用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建設管理、生產、設計、施工、監理和質監等各方面配合,層層把關,全過程控制。針對出現問題及時研究,切實解決,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相信在廣東地區今后會出現一個新的砌塊應用。
參考文獻
[1]八度區砼主心小型砌塊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成果鑒定資料集19868
[2]李堅權等:小砌塊墻柱組合結構在豎向和側向荷載作用下的工作特征《第四屆砌體口際會議論文集》1986.6加拿大
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軟件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計算機應用程序的開發形成了這一批結構工程師從走出校門,就在計算機上進行結構工程計算、設計。他們不再經歷老一代結構工程師們通過手工計算的過程。甚至迷信計算機,以為計算機是解決工程問題的源泉,簡單地信賴計算機。隨著大量的計算機軟件的開發,但又缺乏對計算機軟件的質量的保證,包括對軟件開發者和其技術支持的技術資質證明;軟件開發商的質量保證、質量控制過程的嚴格評價,軟件中所用技術的理論依據的嚴格評價;簡單和復雜例題測試結果的嚴格評價及其與其他獨立求解結果的比較;等等很多威脅到工程結構安全的問題,被計算機軟件應用的發展所掩蓋了。
在當今世界,計算機的濫用開始日益威脅著公眾的安全,計算機被抬高到了是知識、經驗、思維的替代品。人們越來越愿意相信計算機使他們能對工程作出正確的判斷,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別是年輕的結構工程們更很少去想,如果沒有計算機,結構設計工程中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識和經驗。大家都相信,解決工程問題的專業知識就是怎樣使用計算機以及計算機本身的專業知識。甚至把使用計算機的能力當成能勝任工作的能力。大量的結構工程師們相信,他們僅僅依靠計算機就可以“解決”工程問題。沒有人認識到高質量的工程只能是淵博的工程理論知識、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以及艱辛的腦力勞動、高質量的設計思想相結合的產物。
在工程結構設計計算中利用計算機自動化技術已有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它使年輕的一代結構設計工程師們相信計算機的安全性、知識性和能力。他們變得如此依賴計算機,以至于喪失了不依賴計算機進行計算工作的能力。他們不懂得,計算機不可能記錄有關模型、分析和設計的一些技巧。在現實工程實踐經驗中,工程結構,特別是水利水電工程結構的模型是千差萬別的,計算機不可能識別上千萬種工程設計思想,除了具有快捷的計算速度以外,計算機程序只是一些離散的知識。而真正的工程知識是經驗、直覺、靈感、領悟力、創造力、想象力和“認知”的巨大綜合體,它超越了任何計算機程序和程序員對結構工程的“理解”。
現代工程具有復雜的理論依據、集體的設計思想,依靠計算機是不可能讓人們學習有意義的經驗的。越來越多的工程師們都期盼計算機軟件能將結構工程設計程序完全自動化。希望在解決工程問題時他們只需要區化類型和條件,讓程序自動生成必要的數學模型,完成復雜而重復的分析和設計過程。最后由制圖工具完成設計圖紙。這樣,結構工程唯一的責任就是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評價最后的設計“成果”。而對于是否能可靠的檢測特征值,在進行分析時是否用了足夠的模型、狀態,或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型的理論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工程實際的特征,分析結果對工程結構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計算結果是否在條件允許范圍之內,是否能根據實際的工程結構模型對某些邊界條件進行調整。這些在年輕一代的結構工程師們心中,都變得模糊不清。
很多軟件開發商,在對計算機知識的精通之外,畢竟不是結構工程師,專業技術知識肯定有著各種方面的欠缺。計算機是一種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腦力勞動、人的知識、經驗的積累,計算機能處理大量的信息,但計算機程序是沒有多少工程實際工作經驗的程序員編制的,程序對工程建立的數學模型也不會很完善,在計算中,即使是錯誤的信息,計算機也不可能識別,同樣的都在計算機上顯示給專業技術工程師們。這就要求專業技術工程師們自己能通過專業技術知識的掌握,來控制設計計算中的偏差。
在軟件的實際應用方面,那些只有極少經驗、極少學識、年輕的結構工程師依靠計算機軟件來解決極度復雜的結構分析和設計問題。他們對結構力學基本原理和設計規范的背景知識了解很少。無法判斷程序算法所蘊含的假設和步驟,也無法判斷計算機運算結果的質量。寧愿相信計算機程序產生的任何結果都是正確的,無法懷疑計算機作出的所有結果,以及用獨立的例題校驗結果。
2在工程結構設計計算中正確合理的應用計算機技術
首先,在年輕一代的結構工程師中,應讓他們對工程設計的危險性、對公眾安全的威脅、對工程建筑設計的責任感有一定的認識,結構工程師應該知道,工程結構特性是由結構工程設計的質量決定的。真正的結構工程師,應該不用計算機就能工作,計算機應用技術本身并不是壞事,問題的核心是在結構工程計算中計算機的使用方法,不能濫用計算機。要強調工程實踐中知識、專業技術以及經驗的重要性,了解“為什么”這樣設計才是關鍵。專業的結構工程師應在參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時間內,對結構工程設計計算進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則和提煉模型、識別計算結果中的錯誤,解決問題的其他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有效性。對計算機的計算結果應持批評態度,尊重工程實踐經驗,通過工程實踐學習工程設計,強調從那些資深的或有經驗的結構工程師那里學習結構工程設計。不依賴計算機解決工程問題,經常懷疑計算機,在沒有深入的誰以前不使用計算機的結果。在被工程師證實正確之前,假設計算機提供的結果是錯誤的。在用計算機求解之前,必須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計算機,而崇尚知識和經驗,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論和實踐中的所有經驗。
計算機在為人們提供很多方便、快捷的圖像、文字、數值計算等信息處理技術的同時,要認識到計算機不可能成為人類知識、經驗、遠見、靈感、創造力、想象力、獨立思維的替代品。雖然在結構工程實踐中計算機是非常有價值的工具,但是結構工程師們必須認識到對工程學的原理、方法、標準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對計算機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計算機不可能記錄有關模型、分析和設計的一些技巧。可以這樣認為,除了具有快捷的計算速度以外,計算機程序只是一些離散的知識。
一個稱職的結構工程師,應具備不依賴計算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應具備經驗、直覺、靈感、領悟力、創造力、想象力和對工程的設計思想的能力。能獨立地靠學識、創新和豐富的經驗,而不是依賴計算機找出結構工程問題的正確解答。計算機只能回歸到工具的位置,只是一種方便快捷的計算、圖像、文字處理等信息技術工具的位置。
1.1代跟多夫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是為了適應代跟多夫當地工業的發展而于1994年建立,是公立大學。學校目前有學生5000余名,教授120名,教師300名左右,5個專業工商管理、機械、電子、工業工程、建筑系;學校占地面積不大,大約100至200畝左右,建筑物簡潔實用,建筑面積不算大;除主校區外,還有七個所謂的科研校區,主要開展服務當地企業和經濟發展的工作。學校開設學士課程專業為三年半學制,其中有半年企業實習要求;碩士學習為三個學期。學校教授選拔嚴格,地位高,終身制,有法律的保障,主導教學,參與學校管理。學校強調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自稱是全德國18所強調實踐的大學之一。實驗實習條件較好。重視學生的國際化,有10%的學生到別國學習一學期,10%的國際學生來校。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就業成長。
1.2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辦學的歷史悠久,環境優美,許多建筑、樹木有幾百年的歷史,兩個校區內都有當地所謂的王宮。現有三個校區,分別在魏恩斯蒂芬(Weihenstephan)、特里斯多夫(Triesdorf)、斯托賓(Straubing),其中斯托賓(Straubing)是研究校區。我們在學校的兩個校區進行了四天的培訓學習。學校始終堅持服務當地的農業發展,學校提出的辦學理念是:綠色、創新、實踐。學校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應用研究。學?,F有145名教授,有200~300名教師和一些工程師。教授是終身制的,要求有五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驗,一般教師是2~3年的合同制。現總共有5683名學生,其中Triesdorf校區1750名,學生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雙元制學生占10~20%。Weihenstephan校區有生物、園藝、景觀、營養、森林經濟五個系,2006年以后成立了研究中心。Triesdorf校區有農業和環境工程兩個系。共有19個學士專業和8個碩士專業。有11個專業可提供雙元制的學習。與世界71個大學合作。教學方面,學士7學期,碩士三學期。一學期15周,30學分,900學時,要求學生一半在家學習,一半在校學習獲得學分。
1.3行會和企業。
我們還先后走訪了雷根思堡(Regensburg)工商會、萊比錫手工行會培訓與技術中心、ASIS公司、BMW萊比錫工廠和MAX-TAUT-SCHULE職業中學。我們了解到,按照德國國家工商會法,行會可以開展咨詢、服務、考試、發證、培訓、雙元制培訓管理、合同備案等工作,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在企業了解到,企業與行會的關系非常密切,非常尊重行會;企業也積極參與學生的培養,認真指導學生在企業的實習。企業的實習指導教師必須先參加考試獲得資格后才能指導學生的實習。企業比較喜歡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在校學習注重實踐,能力較強。因此,應用技術大學的畢業生的地位與綜合大學畢業的學生是一樣的受到社會的尊重。
2應用技術大學的特色
2.1應用技術大學在德國的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德國教育體系非常完備。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度,小學四年級完成后開始分流進入中學,中學包括文理中學、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文理中學學制八年,畢業生直接考入綜合性大學;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一般六年學制,畢業生主要就業,并開始二至三年的雙元制學習。部分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畢業生參加一至兩年的應用技術大學預科學習,以便考入應用技術大學學習。部分二至三年的雙元制畢業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預科學習,考入應用技術大學。從德國教育體系可以看出來,應用技術大學是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量的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畢業生提供了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為德國制造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2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教育的特色
1)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大多起源于早期的職業培訓學校、技術學校,培養企業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員,不是學歷教育,發資格證書,社會的認可度很高。后來發展成為高等專門(???學校,德文校名叫Fa-hochschule。近年隨著歐盟教育的統一,這類學校開始了統一的學歷教育,包括學士、碩士課程的教育,專業面進一步擴大,因此,校名改為Hochs-chule,去掉了Fa,就變為了高等學校的意思。如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的德文校名為:Hochs-chuleWeihenstephan-Triesdorf。為了使德國的這類學校便于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近年德國政府統一將這類學校改名為應用技術大學,即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但是學校為了保留自身的傳統,一般還保留著Hochschule的名字。從這類學校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們以技術應用為起點,保持著它們以應用型為目標的特色,始終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這類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始終受到社會和企業的歡迎,學校和畢業生都享有著與綜合性大學同樣的聲譽。
2)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大的布局和建立大多與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特點結合起來,服務的對象很明確。如代跟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就是根據當地的工業經濟的發展需要而建立的,它的專業設置與代跟多夫應用的產業基本是對應的,它所建立的幾個科研校區的研究方向全都與當地的企業產品研發相關。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的兩個主校區所在地都是傳統農業區,長期以來堅持發展農業經濟。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包括新型生物能源、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越來越顯現出它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服務作用,同時也推動了學校的專業調整和發展。
3)強化實踐教學。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學士專業一般為7個學期,其中安排一個學期到企業實習,完成相關的任務或論文;實習過程中教師有檢查,實習完成后有面試。在碩士教育中,如果因是從其他綜合大學或國家考入的碩士研究生在其學士階段沒有一學期的實習經歷,也必須要補上;這是德國綜合性大學所沒有的要求。在課程安排上,專業課程多,每門課的實踐要求較高,課程考試中有專門的實踐內容的考核。為了實現在教學中強化實踐的要求,學校對教授的實踐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有五年以上的企業實踐經歷;學校還聘請了許多企業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課教師。學校的科研主要集中在應用技術開發和服務方面。
4)校企合作緊密。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都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來實現服務地方經濟和強化實踐教學的目的。德國有法律規定,企業是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習地點,在企業的學習是應用技術大學學習的一部分。許多大的企業都設立有專門的培訓機構,企業也愿意提供崗位接受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實習,并有專門的人員指導實習學生。學校也主動承接企業的科研項目,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如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旁邊就由企業建立了一個再生能源生產廠,專業的教師深度介入到了企業的研發和生產,相關老師就有車間的鑰匙,掌握和指導生產,開展技術研究,開展學生的教學。近年不少應用技術大學開始實行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學生接受企業的培養力度就更大了,校企合作更加緊密。
3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3.1辦學一定要圍繞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與綜合大學的學科性教育有本質的不同,一定要體現職業性,職業性一定要體現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體現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的融合發展;服務產業,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F在不少地方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面大而全,完全不顧及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狀況,結果形如空中樓閣。
3.2要加強雙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和聘用有企業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
雙師資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和提高質量的必然要求。由于許多地方的人事制度原因,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教師是從學校門進學校門,有經驗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不容易擔任教師,學校大多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驗,雙師要求不易達到。因此,要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努力從人事制度上作改革,大力引進和聘用有企業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任教師,也要由學校自身去積極聘請有企業經驗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改善當前師資隊伍的情況,為職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撐。
3.3一定要與行業企業開展深度的合作
不管是從服務產業的角度,還是從強化實踐教學的角度,高等職業教育都必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使企業更多地介入人才的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除國家的法律規定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本身要做更多努力。首先培養的學生要適應企業的能力要求,其次是學校有服務產業企業的能力,第三是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內容要實時對接企業生產和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企業才愿意與學校合作,并走向深入。
3.4努力營造溫馨而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
在德國期間,大家對其校園環境有著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校園一般不是很大,建筑物簡潔實用,長期利用老舊建筑;校園不僅整潔、優美、自然、溫馨,而且無處不在的張貼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愛,充滿了文化氣息。我國的不少高職院校近年校園變化較大,建設了新校區或新大樓,校園面積也比較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衛生死角,環境布局和綠化講究氣派而不自然,隨便拆除老舊建筑,學生的生活服務設施、休息交流的座椅少而不便利,展示少,墻面沒有利用,既使學生缺少溫馨的感覺,又使學校缺乏文化的沉淀。這些都是我們要轉變觀念,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
3.5改進學校宣傳模式,營造認可職業技術技能的社會氛圍。
改變原來一味地在媒體上宣傳學校,高考填志愿前才到中學宣傳的簡單模式,要用營銷的理念來前面向社會推銷學校和專業。要在平時邀請社會人士、企業人員來學校了解學校;也可以讓中小學、幼兒園學生來校參觀校園和實驗實訓現場,參加學??萍嘉幕顒樱M織來校開展各類比賽,包括專業技能比賽。讓社會、中小學生認識職業院校,認識職業技能,了解專業發展。
3.6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課程對學生機械專業課的學習打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該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課程許多內容可直接用于生產實踐的設計與應用。故此課程的學習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機械基礎知識和初步的機械設計能力,同時理解從工程實踐中得來的知識經驗,還要具備將所學應用到行業工程實踐中的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今后從事機械技術工作打下基礎。若有學生前期知識基礎不牢或自學能力不夠,會使學生普遍感覺這門課程難學而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鑒于以上情況,認為根據應用技術型大學以“學生為中心、職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為基本教學思路的特點,對《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對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進行改善十分重要。
二、教學內容特點
《機械設計基礎》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機械設計的基礎知識,如平面機構的運動簡圖和自由度;常見機構的結構及設計,如凸輪機構、齒輪傳動和蝸輪傳動、聯接與螺紋傳動、帶傳動和鏈傳動;機構的裝配與設計,如輪系和減速器;軸和軸承等。在課程初期或教學進入到某一個大部分時,可向學生介紹將要學習內容的總體框架,使學生可以初步從機械系統的總體去認識機構。使學生對各機構間的關系有初步了解后,可進入具體教學內容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具體了解各種機構的構成、工作原理、特點和功能,可使學生不再孤立地了解和設計某一種機構,而是以機械系統為主線,依次掌握各種機構分析、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理清各種機構間的關系及異同點。教學內容要以技能和應用作為準繩,故本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向是以項目為導向、以工程問題為驅動。教學內容的重點應突出技能的掌握和工程實際的應用,故在教學過程中先以實際工程例子作為引導引入新的課程內容,可提高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舉一反三,將教學內容進行引申到工程問題,使學生保持學生學習熱情的同學,也加深或拓展學生的視野。在某一部分教學內容結束后,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行業實際情況提出一個或多個項目任務,教師進行問題的引導與學生一起討論,最后指導學生完成項目的設計方案并實施方案。課程中齒輪設計、傳動設計、軸設計、軸承及聯軸器等零件的設計都可作為項目計劃內容。學生完成項目計劃后可體驗到產品設計的真實過程,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感。課程設計是本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課程設計題目應該盡可能接近實際生產且題目形式應多樣化。為了使學生不至于對課程設計有突兀感,可在課程之初將課程設計題目列表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能力選擇相應的題目。這種方式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也可使課程設計過程更具開拓性和應用性。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題目,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學習水平進行調整。兩方面內容均要體現專業的特點,也要與社會應用和工程創新相結合。只要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地開展學習和思考,才能提高教學成效和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教學手段
1.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
課程中涉及到許多對初學者較難理解的動態過程,如齒輪的傳動過程、齒輪的范成加工過程、帶傳動的打滑現象等??刹捎枚嗝襟w教學的方法,將靜態的二維圖像轉變為動態的三維模型,使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和生動,從而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機構的運行原理及過程,也可彌補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不足或教師表達不充分的傳統教學不足之處。再者,教材所體現的是課程的經典知識,可利用網絡資源,使學生了解教材上沒有體現而又能呈現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點或科技信息,可拓寬學生的眼界,并有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興趣的提高。
2.實例教學。
應用型技術大學的教學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可讓學生進入機械加工中心,對典型實例機械設備進行拆卸,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各種機構和零件在機械裝備中的工況,甚至可讓學生親自動手運轉機械,使學生將理論教學課學習的知識與實際機械的構造進行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討論式教學。
針對某一特定問題,如某一機構的設計思路或某一工程問題,由教師進行問題的引入,而教學過程以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為主體,各組分別由一人論述本組的解決思路或方案,其他組同學對提出的方案進行評述其優點或缺點以及改進思路。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各組方案的可行性及改進思路。討論式教學是以學生為解決問題或提出設計思路方案的教學主體,教師充當裁判員角色,這可提早歷練學生在實際工程中解決問題的發散性思維。
4.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與討論類教學類似,不同點是案例教學以教師為主導。針對某一有典型特點的機械設計實例,由教師進行循序漸進地提出引導性問題,與學生進行討論,并隨時對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評述。某一問題討論結束后,教師即刻提出下一引導問題,直至此機械設計的過程藍圖完全呈現。案例式教學也是歷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發散性思維,但教學過程要以工程上解決機械設計問題的思路為軸線,以讓學生了解實際工程問題的解決思路。
5.對比法教學。
本課程中涉及多種齒輪,如直齒輪、斜齒輪和錐齒輪;多種間歇運動機構,如棘輪機構、槽輪機構和不完全齒機構等;多種傳動形式,如齒輪傳動與蝸桿傳動、帶傳動和鏈傳動等。這些機構在結構形式、受力分析和應力分析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可針對此種情況,為學生建立學習對比學習卡片,將類似機構的結構分析、受力分析和應力分析等進行比較,并列出各自的不同點。學生利于此學習卡片,可清晰地對比相似機構的異同點,從而有助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四、考核手段
本課程一般采用閉卷考試對學生進行考核,在此考核方式下,學生通常要記憶大量復雜公式而倍感厭煩,故閉卷考試并非最佳的考核方式。在閉卷考試不能完全改革的情況下,可增加其他考核方式的權重,以“應用”作為考核學生的主要依據。
1.口頭考核:
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提煉出多個理論知識點與工程應用細節相結合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思路。此考核方式是針對討論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檢驗。
2.課程設計式考核:
確立以“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主導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依據針對要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基本定位,中原工學院就優化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做了多方面的探究,主要可歸納為“國外相關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國內建筑學院校經驗的推廣”和“主要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國外相關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
我國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面,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但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既有經驗。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的培養方法: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一般學制三年,學生畢業時既能獲得學士學位證書,又可獲得專業技能證書。德國的這類學校通常規模不大,開設的專業也不多,但各有特色。這類學校的學生既有從普通中學錄取的,也有從中職學校錄取的,有工作經驗的人也同樣享有入學資格。這類大學有將近一半的教師都是“雙師型”的,學校在招聘教師時,除了有學歷、學位方面的規定外,還要求教師具有某項專業技能的資格證書。他們的教師除了在校教書外,同時還是各大企業的高級工程師。這些來自企業最前線的教師們能夠把工作實踐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問題帶入到學校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國內建筑學院校經驗的推廣國內一些院校的建筑學專業正在積極向“應用技術型”方向轉變,并取得了成果。
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動融入區域產業發展向“應用技術型”方向轉型,關鍵是讓學生學到真才實學,畢業后能有更好的工作。建筑學專業的相關學校也可以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動融入區域產業發展的思路來實現學生更好地就業。這方面的代表是河南省駐馬店市的黃淮學院,黃淮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積極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主動融入駐馬店市的區域產業發展,其建筑學專業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的畢業論文多數為設計作品。此外,學校還為學生搭建了實習實訓、協同創新、社會服務、創新創意創業教育等4個平臺,全方位、立體式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校在學生的應用技術型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探索的經驗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充分肯定。
2.注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訓練
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建筑學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從事與建筑設計行業相關的工作。近年來,由于許多院校競相開設建筑學專業,再加上我國的建設市場逐漸平穩,建筑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因此,盡可能地拓寬就業面也是優化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應該考慮的問題。根據一些院校的經驗,學校在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加強學生模型制作及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方面的培養,從而使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可以去模型制作公司工作,也可以到專業公司從事方案草圖、建筑效果圖與漫游動畫制作的工作,通過對建筑學相關領域實踐項目的培養,促進畢業生就業面的多元化。
3.專業教育應與執業注冊建筑師制度相結合
我國從1995年開始實行注冊建筑師考試制度,也就是說,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必須取得執業資格證,注冊建筑師考試的相關要求也為建筑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優化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時,應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獲得注冊建筑師的基本訓練,教學內容與注冊建筑師的教育科目、內容對接,增加各工種的專業知識,注重技能與實踐應用的結合,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和參加注冊建筑師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以“設計院”為代表的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
建筑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進入建筑設計院和事務所等設計單位工作。一般的設計工作,通常包括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施工圖設計,在如今高度商業化的設計行業,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大多都有明確的人員分工。而傳統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側重于學生方案設計能力的培養,忽視和削弱施工圖及相關設計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適當加強學生施工圖設計能力的培養,盡可能拓寬知識面,這是對設計單位專業人士的首要建議。其次,當前的設計工作中計算機已經成為建筑師非常重要的工具,建筑設計院或者事務所已經不再有“描圖員”這一崗位,建筑師們也很少再用丁字尺和三角板繪圖設計了。未來計算機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和深入,隨著新的建筑概念和設計方式的產生及轉化,建筑業從業人員需要學習更多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因此,在建筑學教育領域,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在培養手繪基本功的同時,加強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是對建筑學專業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設計,構建以“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導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措施
(一)優化“建筑設計”課程的編排計劃
建筑學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學科,長期以來,建筑設計課程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學手段和教學體系。但針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學校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注重學生特長的培養,加強學生應試能力(參加注冊建筑師考試)和快速設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課程的內容應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其他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應緊緊圍繞建筑設計主干課的知識點展開教學,形成不同的課程系列。
(二)加大實踐課程的教學力度
建立創新的培養方案體系建筑學“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建筑師執業訓練真正地落到實處。建立創新的培養方案體系,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縮短學校學習與實際工作之間的距離,可以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適當壓縮理論課的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并以此為依據來合理、有效、適當地分配基礎課與專業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在具體的編排中,可以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穿行,從而體現理論課中有實踐應用,實踐課中有理論指導,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三)拓寬知識面
增加新領域技能的培養針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學校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增加學生施工圖設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設計院工作的需求,此外,還應與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結合起來,真正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三、結語
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必須通過研究性教學模式展開,而應用性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展開研究性教學則具有明顯的優勢。
1.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物流管理專業是我國近年來興起的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文理交叉的學科專業,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綜合性、系統性較強。物流管理專業是一門由管理學、經濟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數學等多門學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學科,與數學、信息技術等聯系非常緊密,要掌握的知識點很多。
(2)實踐性、應用性強。企業里的物流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層一線特別強調物流人員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應特別重視實踐與實際應用。
(3)物流管理專業是一門較新的學科。2001年教育部才批準物流管理作為目錄外本科進行首次招生,因此,有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需要不斷地探索研究。
(4)物流管理專業知識更新周期短?;ヂ摼W時代的物流管理因其與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的緊密聯系知識更新非??欤髮W生能夠學會學習、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學力。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決定了高校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就無法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高素質的物流專業人才,因此,必需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
2.研究性教學的特點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創設出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鼓勵學生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要求和學生創造力培養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主要特點有:
(1)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
(2)探究性。研究性教學的“研究”并非指學術性研究,而是通過調查、觀察、實驗等方法去了解未專業建設知的、非預定的、沒有標準答案的事物,從而培養學生具有某些科學家的氣質,如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獨立自主、創新等。
(3)實踐性。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4)開放性。學習的內容跳出課堂、教材、校園的限制,來源非常廣泛,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幾個學科綜合交叉的。
(5)過程性。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比較重視結果,研究性教學更重視過程,注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體驗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了實踐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的精神。
3.物流管理專業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應用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培養實踐能力強、高素質應用型物流人才,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而傳統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黑板寫、本子記”,重教材上確定性知識的傳授,而輕從實踐中獲取非線性知識。在實踐課程里,也是重機械重復的操作技能訓練,輕思考改進的智力技能培養。而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和研究,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不僅加強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助于組織協調能力及溝通能力的提高。因此,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施研究性教學是由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及其培養目標所決定的,應用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開展研究性教學刻不容緩。
4.應用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可行性及優勢
(1)應用技術大學具備研究性教學的物質基礎。首先,相對于傳統高校而言,應用技術大學更重視實踐教學,有較好的實踐教學平臺和企業實訓基地,為學校展開研究性教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應用技術大學豐富的競賽活動,包括各種學術講座和交流活動也為研究性教學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2)物流管理專業和研究性教學的特點之間具有相通性。就開放性而言,研究性教學鼓勵教學內容廣泛不拘泥于專業,而物流管理專業本身就是一門綜合叉性的學科;研究性教學和物流管理專業都強調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研究性教學強調探究性,而物流管理作為一個新學科同時內容更新較快,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或不斷地產生新問題,為研究性教學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礎。所以物流管理專業采用研究性教學有明顯優勢,效果會更好。
(3)新生代大學生具有對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望。針對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基礎相對較差能否進行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疑慮,必須指出,正確地認識學生是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前提,教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要加以科學的指導,學生的創新潛力就能被挖掘出來。事實上,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大學生視野廣闊、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接受快,本身就有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應用技術大學實施研究性教學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并得到很好的配合。
二、應用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基本模式
從當前理論界的見解和一線教師的探索來看,應用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開展研究性教學的模式由易而難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微型研究性專題講座微型研究性專題講座可以作為針對低年級學生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先導,專題講座要切合學生實際,內容可以是關于物流管理的,也可以是其他專業的,還可以是關于研究方法的,可考慮選擇一些一般性的社會課題,著重提高學生參與研究性教學的興趣。例如開設《生活中的物流信息技術》、《順豐如何做到次日送達》、《豐田如何成為世界第一》、《文獻查閱》、《社會調查》、《科研報告及論文的寫作》等。專題講座應堅持講解少而精、以案說理,現身說法。講解過程中要加強互動,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講座可由本校有特長教師開設,也可以從工商企業、科研機構等邀請有工作經驗的人來開設。
2.開設研討班研討班的主要活動形式就是討論,這種模式產生于19世紀初期洪堡創立的柏林大學。研討班開展討論的前提是真理尚不存在,討論過程中取消所謂的最高標準,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通過無拘無束、毫無顧忌的討論來大膽探索,進而發現真理和趨近真理。對于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研討班討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是企業運作的實際案例,通過對沒有標準和統一答案的案例進行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課題研究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問題解決模式,要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課題的形式來進行。在教師指導下,提出和選擇課題,制定和實施方案,最后完成研究報告。通過課題的研究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書本知識和實際應用的結合,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晒┻x擇的課題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知識探究型。這是研究課題中的最低層次。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學到某一方面的知識后,例如庫存的基本概念及其利弊后,然后在教師指導下拓寬學習范圍并開始思考庫存在各類企業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企業預防過多庫存產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等等。通過知識探究來獲得學習體驗,甚至形成學習報告。二是社會調查型。學生走出課堂走向企業和社會,通過對與物流相關的政治、經濟、交通、科學技術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例如汽油價格波動對物流成本的影響程度,營改增對中小物流企業的影響,RFID技術在企業里的應用效果等等,通過對相關課題進行調查然后撰寫出調查報告。三是創造發明型。研究性教學中最高的研究層次應當屬于設計和創新發明。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對現有的物流系統進行優化設計,對現有的物流設施設備進行改造發明進而為企業創造出一定的效益。需要說明的是,課題的選擇是研究性教學設計的關鍵,選題的主體應是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自主選題,教師只是起一個指導作用。學生所選的課題并不受物流專業的限制,可以是運用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就能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是需要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知識才能解決的課題。
4.建立物流管理研究性教學基地建立研究性教學基地是應用技術大學研究性教學制度化的體現。研究性教學基地的建立使得研究性教學活動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在表現形式上可以是實驗室也可以是企業實踐教學基地。學校會建立專門的機構來組織、促進、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專業在內的全校范圍的研究性教學活動,并給與一定的經費資助。學生要保證在四年本科教育期間至少參加一次這種基地活動。在這種制度化的研究性教學模式下,基地的研究性氛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也能大幅度地提高項目的成功率。
三、實施過程過中的注意事項
1.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教師自身的素質是保證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的最根本的條件。研究性教學客觀上使教師從過去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研究問題的引導者和參與者,這種轉變勢必對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應用技術大學要培養更適合進行研究性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同時改革考評體系和薪酬制度,將教師的研究性教學成果與職稱評定、工資收益等掛鉤,推動教師的自我轉型。
2.師生角色的轉變研究性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的關系開始重構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課堂的中心由教師轉向學生,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問題的引導者轉變。
3.注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由于研究性教學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基本活動單位,活動地點遠非教師視野所及,管理和監控的實施相對困難,只能通過間接地量表、匯報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學生個體的自我管理能力成為決定課程質量的關鍵。
4.對研究性教學的評價應更注重過程研究性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重學科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的缺陷,因此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應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參與,而不是重結果,即重點關注學生從過程中學習或領悟到了什么,對于學生最終的研究成果則不需過于關注。
四、結論
2013年3月,教育部提出2013年,教育部提出“深化課程內容改革。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小學、中學、大學語文和歷史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基本建設,完成大中小學相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語文、歷史等學科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整合法制教育內容,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和時效性?!碑斍?,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在強調其基礎性的同時,更突出了思想教育功能。大學語文因其豐富的資源優勢已經成為與“兩課”教學并重的又一塊思想教育陣地。在具體的教學中又因可以通過作者的生活經歷介紹、名篇名句解讀、典故哲理體悟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過教學中耳濡目染地熏陶和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對諸如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培養崇高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所體悟和內化。
二、對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功能的挖掘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也成為必然趨勢,大學語文教學在道德素質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如何適應轉型期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就需要在人文素質教育功能上進一步挖掘。
1.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鑒賞能力對大學語文的這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功能已被廣泛認同和關注。在現代教育發展的今天,美育和德育是相輔相成的,大學語文就是要培養能自覺學習,有鑒賞能力,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物形象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如屈原的寧可葬身魚腹也不與人同流合污;杜甫身處困境卻依然懷抱理想,憂國憂民;公叔段的貪得無厭;鄭莊公的陰險狡詐等等,每一段歷史都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不同時代的世態人情,通過對不同人物形象的了解、認識,激發學生們正確的感情傾向,提高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鑒賞能力。
2.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關鍵。尤其是在許多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諸如課程設計、實習實訓、技能培養、資格認證等等,但從人文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大學語文的實踐能力鍛煉更具有綜合性。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通過討論、演講、自學、辯論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對具體的篇目、人物、觀點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評判,同時通過總結回答的方式鍛煉學生具體明確、合情合理地表達思想的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交流思想、。
3.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當代社會需要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這種創新意識需要潛移默化,也需要發掘。大學語文可以提供創造這樣的平臺來發掘、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筆者在《詩經氓》的教學中,讓學生將原文改編成現代劇并課堂表演。對于這種方式,學生們顯得積極踴躍,對于文中女主人公的命運安排也是多種多樣。同時,在成功表演的基礎上,有學生提出“人人演話劇”的想法,讓每個人通過體驗話劇中的不同角色來感悟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命運。這種想法不管能否實現,都讓人欣慰,因為這就是創新意識。學生能不拘泥于傳統的經驗方法,獨立思考、創造,這本身就是創新思維所必需的。
4.強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現代大學校園里發生的惡性事件,許多是由學生心理問題所導致的。現在的90后大學生,生長于社會轉型期面對升學、就業的各種競爭,人際關系的種種壓力,缺乏社會經驗的他們顯得無所適從。大學語文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其中洋溢的人文精神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強化也有作用。我們熟知的許多偉大人物,面對厄運,頑強不屈,司馬遷被施宮刑仍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史記》的創作,并在他的《報任安書》中,還列舉了許多不屈服于命運的人物:“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止他們,還有許多我們所熟知的人,他們的一生充滿坎坷,但他們仍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用他們的經歷來啟迪和鼓舞大學生堅強地面對各種困難。
5.引導大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對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學習,對不同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導大學生要歷史辯證地對待傳統文化和現象。如曹操在政治上“奸雄”的形象并不影響其文學造詣,傳統的“忠孝”觀在現在看來確有其時代的局限性等等,這些都是在學學語文豐富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對歷史問題和社會現象辯證地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引導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各種社會現象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理性思考的能力。這“三個有利于”足以體現大學語文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辨能力引導功能。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