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30:09
序論:在您撰寫財政金融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財政金融論文2260字(一):關于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析論文
摘要: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在農業生產中一直以政府財政撥款作為資金支撐,但是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下,對農業建設的投入的資金較少,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影響。本文主要針對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部門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財政金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措施;分析
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也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支柱型產業,但是當前,在我國產業結構角度分析,農產業與工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對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熱情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對社會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制約。在此背景下,想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序進行,需要以財政金融作為支撐,通過提升資金扶持力度,推動農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
一、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意義
(一)緩解環境壓力
我國農業在長期發展進程中,受到粗放式經濟模式的影響,對生態環境保護沒有給予重視,農業生產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農藥以及化肥,對附近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推動結構性改革可以促使農業趨于綠化型和生態型方向發展,緩解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矛盾,對促進二者的協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二)優化產品質量
當前,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對農產品質量也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不僅要吃的好,還要吃的健康。推動結構性改革可以轉變農戶固化的生產理念,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和當前市場的需求,進而為我國社會提供更加健康的農產品。
(三)降低生產成本
當前,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轉型,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者以及農業企業等新型生產主體中,其普遍存在生產成本高的問題,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深化結構性改革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重要舉措。
二、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化途徑分析
(一)整合金融機構職能
在開展結構性改革中,農村金融機構承擔著重要職能和關鍵任務,想要發揮其職能,需要對金融機構進行整合和優化,改變以往的職能缺位問題。首先,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給予政策扶持,規范金融機構組織體系,發揮各大銀行的核心力量;其次,鼓勵國有大型銀行的經營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為便捷、更為廣泛的金融服務;最后,建立農村區域金融組織,與國有銀行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鼓勵更加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
(二)改善農村金融環境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環境改善與優化屬于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對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價值,尤其對于結構性改革而言,更是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因此,當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環境。首先,優化征信管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全面建立征信體系,完善相關業務、建立農戶信用數據庫,為征信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其次,政府、企業以及銀行要構建合作關系,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信息化平臺,政府要起到牽頭以及引導作用,與企業和銀行機構進行有效對話,根據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供金融服務;最后,利用重大節日、農村趕集等途徑,普及以及宣傳金融知識,尤其對于金融犯罪要重點宣傳,通過典型案例的方式突出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嚴重性,為了幫助農村居民更好的接受知識,還可以利用土話歌謠或者趣味手冊的方式進行宣傳,促使其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建立完善保險機制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保險行業獲得快速發展,但是在眾多保險企業中,尚未有一家專業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險服務的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制約和阻礙,因此,國家要鼓勵保險企業推出各種農業保險服務,并且從國家層面建立保險企業,落實和貫徹國家出臺的各項保護政策。首先,通過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服務,可以幫助農戶分攤經營風險,例轉移農業生產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和災害風險,并且通過自愿自主的形式參保;其次,保險企業要積極落實和相應國家相關政策,并且結合當地農村實際情況,推出各種形式的保險產品,加大在農民群體的宣傳教育力度,讓更多的農戶認識到農業保險的作用和價值;最后,鼓勵各種證券公司、信托租賃以及保險企業向農村轉移,與農村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構建多元化的保險組織體系,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資金與活力。
(四)財政支持創新模式
財政支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抓手和重要驅動力,但是以往的財政支持模式較為固化陳舊,當地政府要結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引入財政支持創新模式。首先,制定普惠金融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和價值,政策要向農業主體傾斜,提升財政資金的應用效率,強化信貸產出和投入效率;其次,對于部分貸款以適當給予政策貼息,并且鼓勵大型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住房財產權和土地經營權抵押朱紅,擴大農村貸款抵押物范圍;最后,對于偏遠山區要極大貸款服務力度,并且開展各種保險工作,為當地農戶提供保費補貼,轉變農戶對保險的錯誤認識。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推動農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在改革進程中,財政金融具有關鍵作用和重要價值,因此,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通過有效途徑和方式,強化財政金融在改革中的作用性和重要性,為改革的有序進行奠定基礎。
財政金融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財政金融支撐下低碳經濟的發展淺析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綠色、環保的重要性。在財政金融的支撐下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其不僅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還能夠進一步調整并優化經濟結構。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財政金融為其提供了根本性的幫助。本文基于低碳經濟的概念進行基本闡述,并分析財政金融的支撐下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財政金融支撐下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財政金融;低碳經濟;基本闡述;現狀;問題;策略
目前我國面臨的最大的矛盾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在改革開放后,我國大力的發展工業,忽略了環境以及資源的可承受能力,繼而導致環境破壞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隨后我國便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不僅有利于緩解資源的矛盾問題,同時還能夠解決金融危機,為金融行業探索出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國的低碳經濟在財政金融的支撐下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因此加強對其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有必要。
一、低碳經濟的基本闡述
在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后,各個國家都出現了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的問題。因為時間的逐步積累,導致了現如今全球氣候變暖,災害天氣在逐步增加?;诖嗽?,各個國家都開始提出了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概念。實際上低碳經濟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涉及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生產模式以及觀念。低碳經濟屬于全球性的一次革命。所謂的低碳經濟,即是從傳統的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轉變為當下的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等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優化石油、煤炭等高碳資源所消耗的能力,進一步減少我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筆者總結了發展低碳經濟的三個特性。第一個特性經濟性,低碳經濟是反對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的,其要求通過更加高效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第二個特性創新性,在發展低碳經濟時,是離不開技術的,通過對技術的不斷創新來提高生產的效率,進而實現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綠色發展。第三個特性可持續性,低碳經濟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合理的技術來控制住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高耗能產業,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的平衡發展[1]。
二、財政金融支撐下低碳經濟發展的問題探析
(一)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
我國雖然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財政金融的支撐,但是內部仍然缺乏完善的財政金融支持體系。比如能源等一些領域在技術創新方面、企業的貸款方面就缺乏相應完善的金融支撐體系,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不具備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理念。除此之外,金融機構在支持低碳企業發展時,缺乏對創新力度。同時對資金的管理能力也有待進一步的優化,這些也都阻礙了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金融支持能力不足
首先從我國在公開渠道中所公布的政府預算中可以發現,我國用于環境治理的財政支出較少,和英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遠遠不夠。從政府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中可以判斷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時,極度缺乏資金,這也是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原因。其次我國財政金融在支持低碳經濟發展時缺乏完善的手段,一般低碳經濟中的財政金融支持主要包含財政補貼以及財政支出,其他一些間接性稅收優惠政策較少,這也導致我國財政金融支持缺乏支持力度[2],影響了低碳經濟的有序發展。
(三)財政金融支撐下的碳交易市場并不成熟
筆者在上文簡單介紹過我國是建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最多的一個國家,在全球都占據著重要的比重。雖然數量上占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我國碳交易市場和西方國家相比仍然缺乏成熟度,這也是我國在世界碳交易市場中仍然無法占據首要地位的根本性原因。我國碳交易市場是從2017年開啟的,隨后便成為我國的第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但是由于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和西方國家相比,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原因有兩點,第一起步比較晚,第二內部缺乏完善以及先進的金融體系,缺乏對碳金融的全面認知,繼而在交易價格方面的設置方面缺乏合理性。除此之外,在我國的碳交易市場中還表現出缺乏碳金融的衍生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等情況,阻礙了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財政金融支撐下仍然缺乏健全的環境稅收體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資源的消耗以及過度浪費,給人類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的重大阻礙,也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因此為了更好的遏制這種不良經濟發展行為,于是我國建立了環境稅制。例如資源稅、消費稅以及增值稅,這些環境稅在資源利用的過程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調節性作用,但是在對能源消耗補償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負外部性的成本,使得節能以及環保的最終效果并未展現,和發達國家在標準問題上仍然相差較大。綜合各個國家的環境稅收體系,可以發現像西方國家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的稅收體系比較健全,不僅能夠遏制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同時還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成本,通過稅收的模式幫助企業進行技術的創新,在內部融入一些新的節能型技術。我國在此方面應該向西方國家多學習。
三、財政金融支撐下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融入綠色金融的理念
為了進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體系,在財政金融機構內部要積極的建立相關配套政策體系,比如風險投資機制、綠色信貸等等,不斷的完善與之相匹配的風險評估機制以及環境評級標準等,進一步發揮出財政金融支持的作用。除此之外,應該對金融機構內部的相關貸款業務進行績效方面的追蹤,建立健全監督體系。根據當地融資政策合理的引導企業能源審計的相關活動,加強財政金融對低碳經濟的支持,促進低碳經濟的有序發展。
(二)加強碳金融衍生品的研發,完善碳交易市場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并不完善,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碳金融衍生品的開發以及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融入綠色金融的理念。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拓展中間業務,例如在內部融入風險投資基金。其次我國要積極的像國外先進的發達國家學習經驗,加大碳金融衍生品的開發,比如碳期貨、碳基金等,拓展內部的投資渠道,通過不斷的完善內部的機制,來降低碳交易市場的風險。除此之外像一些低碳型的企業,政府要給予支持,比如在政策上給予優惠,為這些企業在內部建設通道,幫助企業的發展以及上市,以此來鼓勵更多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創新技術,將低碳概念融入到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3]。
(三)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豐富財政金融支持手段
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應該合理配置政府的預算,在資源的利用以及環境治理方面要加大資金的支持,通過進一步的完善資金管理的配套性措施以及整合資金來加大對節能以及環保技術的支持。與此同時,也應該不斷的豐富財政支持的手段,例如通過財政貼息、財政補貼、對稅收給予優惠等形式,來對低碳經濟進行支持,提高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創新技術的積極性,保證資源能夠被合理的利用。除此之外了為了進一步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在企業內部引入相關先進設備來提高內部的生產效率時,財政金融應該給予相應的優惠,便于企業更好的實施低碳經濟。
(四)財政金融支持狀態下,進一步完善環境稅收體系
我國的資源稅以及環保稅都在面臨著改革,因此我國應該進一步的完善并落實環境稅收,保證環境稅收可以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起到相應的調節作用。比如加大對產能低、耗能高的一些企業的稅收,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企業發展時不斷的進行技術的創新,加強企業內部經濟的轉型,以進一步發揮出環境稅收體系的調節以及引導作用。其次在內部建立負外部性成本的補償,將這類資金主要用于環保類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以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綠色金融的監管機構
財政金融論文3900字(一):數字創意產業財政金融體制創新研究論文
摘要:數字創意產業屬于一種高風險和高回報并存的新興產業,是一種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在資本上對于政府的財政支持很是依賴,并需要在投融資市場的幫助下加快自身的發展進程。文章在分析了歷年來數字創意產業的數據基礎上,發現了我國財政對于數字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大,在參考之前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探索提出相關的改善措施,以幫助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數字創意;財政金融體制;創新研究
引言
從2019年查詢到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8.54億人。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61.2%。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高達8.47億,手機已經成為人們上網的常用工具。人群的基數造就了一個數字產業巨大的市場,為數字游戲、數字電影等數字產品帶來了大規模的潛在消費者。從近年來數字創意產品的增長趨勢中也可以看出,數字創意產業在大環境各個產業都放緩增長的同時,以每年增速20%的速度,爆發式逆勢增長,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又一個重要的驅動產業。
一、數字創意產業的含義和類別
1、數字創意產業的含義
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出現了“數字創意產業”這個概念,但是實際上這個概念在2007年就已經在學術界出現了。陳剛、宋玉玉認為數字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為基礎,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創造價值,幫助人們生活和生產領域的結合,以推動數字產業的發展。臧志彭和陳洪認為,數字創意產業是一種技術和生活互相結合的新型產業,是一種圍繞著創意和依靠數字技術才可以實現的新形文化形態。王博等認為數字創意產業是一種建立在創意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化的互聯網傳媒科技,來進行文化傳播的新形產業。本文認為,數字創意產業是建立在互聯網科技、數字技術和傳媒技術的基礎之上,把創意當作產業核心思想,以電影和游戲等作品形式當為載體,提供娛樂產品的新型文化產業。
2、數字創意產業的類別
根據數字創業產業的含義,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類別: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包括了影視產業、音樂產業等,這些產業的共同點是,在互聯網技術存在之前就產生了。在科技發展后,這些產業借助新的技術手段,向數字化轉型,之后就出現了數字電影和數字音樂等新形式的出現。新興產業包括了文學小說產業、游戲產業、虛擬現實產業等,這些主要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新型文化產業形態。新興產業在產品的體驗上,更加吸引消費者,可以說,新興產業代表了數字創意產業的最新技術和未來發展的方向。[1]
二、財政金融體制創新的原因
1、數字創意產業處于發展初期
通過大量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還在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的產業,對于國家的財政政策很是依賴,需要在稅收及融資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來幫助企業增加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處于這個階段的產業,企業的抗擊風險的能力較差,產品的技術不完善,產品的推廣已經花費了企業大量的宣傳費用,而國內的消費者群體,主要來源于支持國產技術的消費者。這對于高投入、高風險的數字創意產業的企業來講,急需政府的財政支持,幫助企業的初期發展。[2]
2、數字創意產業的資本要求
數字創意產業有以下幾個特征:高投資、高風險、高科技、重知識產權、高回報等特征,是文化產業中最具風險的行業之一。數字創意產業的這個特征,造成了它發展需要的初期資本投入較大,風險也大,如果政府沒有相應的政策對其進行擔保和支撐,就會造成民間資本不敢投入到這個行業。除此之外,數字創意企業生產的核心在于創新,但是創新有時候并不能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這就讓文化創意的企業面臨著高投入、高風險的境地。所以,數字文化產業的資本風險率過高,預期回報率不明確,這就使得金融機構不愿意對文化創意行業的企業投資。[3]
三、我國數字創意產業財政金融體制的現存問題
現在中國在財政方面,對于文化產業的扶持政策資金,主要有兩個類型,分別是國有資本的經營預算資金和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的專項資金是指,從2009年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相關文件以來,國家成立了幫助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專項資金,會對影視制作、文化創意和出版發行這些領域的發展,進行更加針對性的幫助。同時設立項目補助、績效獎勵、貸款貼息等相關項目,促進幫助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改善產業的資源分配情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的意思是,財政部會通過出資的方式來代表國家向文化企業購買其股份,主要是通過費用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兩種方式,來促進文化、科技和數字的創新。另外,在財政扶持的方面,在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和其他九個部門,一起了一個《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的文件,提出了針對文化市場的信貸、保險、融資、評估、檢測等方面的有關政策。在2014年,財政部、文化部和中國人民銀行一起頒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的文件,提出了要開始重視創新文化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自身條件過關的文化企業,通過股票和債券的融資形式,去吸引社會上閑余資金的投資。雖然隨著國家有關政策的相繼出臺,財政和金融市場對于數字創意產業的重視不斷的提升,但是還是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出臺的有關政策對于數字創意產業的促進不足
我國的數字創意產業還處在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企業需要的資金量往往比較大,但是因為現在我國對于數字創意產業投入的財政資金較少,投入的資金數量完全不能滿足數字創意產業對于資金的發展需要。而且當下有關的金融政策對于文化產業的融資限制比較多,文化投資的資金數量沒有辦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資本市場沒有在這里完全發揮自身的作用?,F在我國的金融創業板市場,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比較頻繁,但是數字創意企業在其中的占比卻很小。在銀行貸款的總體資金里,因為數字創意企業的資產是一種無形化的,這就沒辦法給銀行提供大額貸款所需要的有關擔保,這讓大量的數字創意企業沒辦法獲得銀行的貸款。而在銀行的風險投資中,因為數字創意的投資項目,具有高風險、高投入的特點,銀行通常會對這種投資項目采取一種保守的投資態度。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數字創意企業保持著一個低資本經營的生存狀態,很難實現規模經濟,從而開發不出來高技術含量的新產品。
2、對于數字創意產業支持的失衡
現在的有關政策對于數字創意產業的扶持有著明顯的失衡問題存在。一方面是財政政策對于創意人才的培養,知識產權的保護,公共信息的平臺建設,對于文化產業跨國之間的交流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財政政策的偏向不平衡,比如在不同的地區,投入的結構失衡,財政政策的自身內容不合理,對于投入太過看重,而忽視了考核的重要性。在數字創意產業的內部,金融資金的支持上也存在著不平衡。政策主要偏向一些已經成長起來的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大企業,而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比較排斥。在企業的所有制上,對于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而在制度上,對于兼并重組的數字創意企業重視不足。
3、有關政策對于數字創意產業的幫助機制不完善
現在我國財政對于數字創意產業的技術平臺、信息平臺等基礎建設的政策支持明顯不足,這就造成了產業發展的相關機制不夠完善,這樣不利于產業資產的增值,也不利于文化資源的培養發展。除此之外,沒有幫助數字創意企業籌集資金和上市的服務的平臺和咨詢機構,但是數字創意創作團隊大多是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主的創業組織,因為現在缺少了解金融和數字創意的復合技術人才,造成了企業在爭取投資和運營上市等方面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處境,難以通過資本市場中的投資來解決企業需要資金的問題。
四、對于財政方面相關的策略建議
1、發揮稅收的積極作用
讓市場在資源的分配里起到一個基礎的作用。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稅收政策的積極作用,促進數字創意產業的資本進入,調整資本的結構,把政策完善成相關體制和法律。例如英國,對于電影和動漫,這類數字創意產品就是實行的零增值稅,來減輕企業的資金負擔;而法國在產品的流通過程中,對數字創意類的產品實行財政的補助,但是同時限制了外來的數字創意產品。
2、改善相關投資體系
資本是一個國家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動力之一。所以要不斷的完善我國的金融資本市場,引導資本市場的資金向數字創意的相關企業流動,來促進數字創意行業的發展進程。第一個方面要通過政府或者行業協會的推動,來創建數字創意產業資金的擔保體制,為數字創意的相關企業提供信用的擔保,來減少對產業的相關資金風險,讓企業可以順利的獲取貸款和投資。第二個方面是加強相關的指導咨詢服務,增加數字創意企業的資本運作水平。促進企業把上市作為自身努力的方向,改善企業自身的資產結構和經營機制,規范企業的組織架構,促進企業引入投資來幫助企業的快速發展。第三個方面是,增加無形資本在數字創意產業里的融資能力。數字創意產業屬于一種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企業的人才和技術這些無形的資產在企業的資本中比例中很高,應該用合理的方式去核算企業的無形資產,增加企業的總價值,來達到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的目的。
結語
總而言之,完善我國的財政金融體制,對于促進我國的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要引導資本市場偏向數字創意產業,完善資本市場秩序和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擔保制度,加強平臺建設,不斷探索改善相關政策的方法內容,全面推動數字創意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進程,讓數字創意產業在我國盡早的成熟起來。
財政金融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關于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析論文
摘要: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在農業生產中一直以政府財政撥款作為資金支撐,但是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下,對農業建設的投入的資金較少,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影響。本文主要針對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部門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財政金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措施;分析
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也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支柱型產業,但是當前,在我國產業結構角度分析,農產業與工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對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熱情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對社會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制約。在此背景下,想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序進行,需要以財政金融作為支撐,通過提升資金扶持力度,推動農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
一、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意義
(一)緩解環境壓力
我國農業在長期發展進程中,受到粗放式經濟模式的影響,對生態環境保護沒有給予重視,農業生產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農藥以及化肥,對附近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推動結構性改革可以促使農業趨于綠化型和生態型方向發展,緩解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矛盾,對促進二者的協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二)優化產品質量
當前,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對農產品質量也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不僅要吃的好,還要吃的健康。推動結構性改革可以轉變農戶固化的生產理念,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和當前市場的需求,進而為我國社會提供更加健康的農產品。
(三)降低生產成本
當前,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轉型,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者以及農業企業等新型生產主體中,其普遍存在生產成本高的問題,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深化結構性改革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重要舉措。
二、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化途徑分析
(一)整合金融機構職能
在開展結構性改革中,農村金融機構承擔著重要職能和關鍵任務,想要發揮其職能,需要對金融機構進行整合和優化,改變以往的職能缺位問題。首先,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給予政策扶持,規范金融機構組織體系,發揮各大銀行的核心力量;其次,鼓勵國有大型銀行的經營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為便捷、更為廣泛的金融服務;最后,建立農村區域金融組織,與國有銀行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鼓勵更加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
(二)改善農村金融環境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環境改善與優化屬于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對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價值,尤其對于結構性改革而言,更是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因此,當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環境。首先,優化征信管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全面建立征信體系,完善相關業務、建立農戶信用數據庫,為征信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其次,政府、企業以及銀行要構建合作關系,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信息化平臺,政府要起到牽頭以及引導作用,與企業和銀行機構進行有效對話,根據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供金融服務;最后,利用重大節日、農村趕集等途徑,普及以及宣傳金融知識,尤其對于金融犯罪要重點宣傳,通過典型案例的方式突出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嚴重性,為了幫助農村居民更好的接受知識,還可以利用土話歌謠或者趣味手冊的方式進行宣傳,促使其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建立完善保險機制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保險行業獲得快速發展,但是在眾多保險企業中,尚未有一家專業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險服務的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制約和阻礙,因此,國家要鼓勵保險企業推出各種農業保險服務,并且從國家層面建立保險企業,落實和貫徹國家出臺的各項保護政策。首先,通過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服務,可以幫助農戶分攤經營風險,例轉移農業生產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和災害風險,并且通過自愿自主的形式參保;其次,保險企業要積極落實和相應國家相關政策,并且結合當地農村實際情況,推出各種形式的保險產品,加大在農民群體的宣傳教育力度,讓更多的農戶認識到農業保險的作用和價值;最后,鼓勵各種證券公司、信托租賃以及保險企業向農村轉移,與農村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構建多元化的保險組織體系,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資金與活力。
(四)財政支持創新模式
財政支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抓手和重要驅動力,但是以往的財政支持模式較為固化陳舊,當地政府要結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引入財政支持創新模式。首先,制定普惠金融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和價值,政策要向農業主體傾斜,提升財政資金的應用效率,強化信貸產出和投入效率;其次,對于部分貸款以適當給予政策貼息,并且鼓勵大型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住房財產權和土地經營權抵押朱紅,擴大農村貸款抵押物范圍;最后,對于偏遠山區要極大貸款服務力度,并且開展各種保險工作,為當地農戶提供保費補貼,轉變農戶對保險的錯誤認識。
畜牧業產業化的核心是工業化,也就是畜產品加工業,工業化是傳統農業融入現代市場經濟進行的必然選擇,是一個國家新型工業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畜牧業產業化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距,畜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加工層次低,精深加工產品少,需要重點投入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1.1建立、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各地產業化的實踐表明,龍頭企業是多個產業化經營環節的中心,在產業鏈發展和完善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帶動農民致富方面,更是舉足輕重,其主導作用越來越明顯。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應堅持正確的原則和導向。首先要注重規模,注重培育大型企業集團,走集團化發展道路,才能在信息、技術、營銷等方面實現綜合協調發展。其次要注重標準,不管是新上的項目,還是新開發的產品,標準一定要高,有了高標準,才能確保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第三要建立長遠規劃,不斷拓寬發展領域,要做到本地市場和外地市場同步發展。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向國外拓展,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從而拉動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1.2建設現代養殖業生產體系,把農民組織起來
養殖業產業化關鍵是促進生產的組織化,只有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把小規模分散的生產和加工企業、市場連接起來,才能形成產業鏈,促進產業化進程。這其中應遵循的原則是:自愿原則、風險和利益共擔共享原則、綜合服務原則。財政和金融要加大投入,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建貿工牧、產加銷一體化的聯合體。
1.3提高專業化和規?;?/p>
養殖業的專業化和規?;钱a業化的基礎。目前,實行公司加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出現農民的利益受損害。二是由于農民不履行合同,企業利益受損害。三是小規模飼養難以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使經過加工后的終端產品質量標準降低。導致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原因是專業化規?;a水平低。要提高產業化程度,就要推行“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合作社”、“公司加牧場”等多種產業化模式。專業化和規模化有利于產業化質量的提高,有利于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保證,有利于諸環節間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合同契約的履行。因此,要把專業化和規?;鳛橥苿赢a業化的基礎措施,抓實抓好。
2重點投向畜牧業結構調整
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任務,要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從市場需求出發,把產業結構和畜產品結構“調新、調優、調強”。一是要優化產業結構。使養殖業、加工業、飼料業和獸藥業以及相關服務行業統籌發展。目前我省各產業發展十分不平衡,養殖業發展速度快,但畜產品加工業、飼料工業、獸藥業發展均比較緩慢。要改變這種局面,在保持養殖業穩步增長的同時,要把加工業,飼料業和獸藥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平衡推進,協調發展,形成一個大的產業群,提高產業群體效益。二是要優化品種結構。根據不同的資源特點和養殖業發展的基礎,在品種結構上堅持做到“三個調整”:第一,向優質上調整,大力提高三元雜交豬、牛所占比重,羊、禽要大力推廣應用優良品種,使優良品種率不斷提升。第二,向食草型上調整,大力發展牛、羊、鵝,使秸稈和飼草資源得到開發利用,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牧業整體經濟效益。第三,向特色上調整,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業,打造我市畜產品的特色品牌。三是要優化產品結構。要把優質、營養、安全、綠色的畜產品生產放在突出位置,擴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層次,按照國際質量標準要求,加快畜產品開發。產業結構調整要做到平面調整和立體式調整相結合,通過調整,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市場、質量、效益優勢突出的開放型產業。
3重點投向畜牧業標準化
標準化是提高畜產品質量,提高養殖業經濟效益,提高畜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的一項基礎性措施,可以說沒有標準化,很難把畜牧業經濟做大做強,這一點必須有個清醒的認識。標準化也是一項長期工作,可以說只要有養殖生產存在,就要有標準化,因此,要把標準化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任務堅持不懈地抓下去。標準化還是一項系統工作,它涉及到標準的制定、實施、管理、認證等諸多環節。因此,一定要做到標準的制定要科學、全面,要配套實施,要嚴格管理,要準確認證。
4重點投向畜牧業科教領域
農業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持續增加農業投入是農業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由于農戶、農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經濟主體的自身積累能力較差、底子薄弱,我國農業資金投入長期以來主要依賴財政和信貸等外源型資金“供血”。在資源稀缺條件下,明確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支農重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好的發揮財政、金融支農合力,對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期,我們以東營市廣饒縣為樣本,對基層財政金融支農合作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當前財政部門和金融部門支農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金融機構直接承擔部分財政支農職能。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財政、金融職能相互交織,財政支配金融,金融充當“第二財政”,扮演著財政的出納角色。近年來,隨著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本構建起了以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農村合作金融為主體的農村金融體系,部分商業銀行承擔的財政性職能相應移交給了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演變成溝通財政與金融支農合作的主要橋梁。以廣饒縣為例,該縣1994年設立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除保留小額農戶貸款、扶貧開發貸款等政策性業務,原承擔的糧棉油貸款購銷等政策性貸款業務均劃轉至農發行。支農再貸款?
(二)財政部門透過對相關“三農”經濟主體的貸款貼息。為促進“三農”經濟發展,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幅射帶動能力,財政部門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小額扶貧貸款等提供了部分利息補貼,以減輕農業企業財務負擔,促進了金融部門對農業貸款投放的刺激性。據調查,2000年以來,東營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2003年,廣饒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用于支持重點龍頭企業。
(三)財政部門出臺鼓勵金融支農有關優惠政策。為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財政部門對農村信用社直接給予財政資助,出臺了減免三年營業稅、所得稅減半征收、承諾分紅補貼等優惠政策。據調查,東營市政府為促進縣區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利津、墾利兩縣農村信用社的股東承諾,如信用社2年內達不到分紅比例,市財政將予股東補貼;并在政府權限范圍內,盡量減免農村信用社在抵債資產接收和處置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稅費。全市涉農資金和業務全部交由農村信用社辦理,所有農口部門在農村信用社開設基本賬戶,各級預算外資金按一定比例存放農村信用社,鄉鎮的國庫、勞動保險、醫療保險和各種行政收費由農村信用社,縣、鄉公務員和教師的工資由農村信用社,縣級財政集中支付中心設在農村信用社。研究制定了做好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清收盤活工作的具體意見。對過去行政干預的貸款和協調農村信用社購買的企業債券、各級各部門在農村信用社的行政性貸款,由縣、鄉政府負責限期收回;對公職人員的貸款,采取紀律和行政的手段收回;采取以優質資產置換、整體“打包”等多種方式,幫助清收不良貸款。
(四)人民銀行助推,政府部門主導,積極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2005年初,周小川行長多次在重要場合論述金融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和關注。面對金融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各級人民銀行積極向地方政府匯報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意義,取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據調查,2005年,廣饒縣委、縣政府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縣任組長的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縣委、縣政府的考核,加大了督查力度。開展了“金融生態示范縣”創建活動,出臺了《創建“金融生態示范縣”建設的實施意見》,研究設計了“建設金融生態示范縣”的具體指標體系,制定了《“金融生態示范縣”評價標準》,形成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規范化機制。截至
2005年底,全縣已命名“文明信用鄉鎮”21個,“文明信用村”684個,“文明信用企業”61個,“文明信用戶”9.9戶,“文明信用工商戶”2333個,2006年力爭全市60%以上的村鎮、農戶達到文明信用標準。
二、當前合作方式中的不足
2003年以來,廣饒縣向“三農”累計投入財政資金69億元,投入信貸資金85億元。財政投入和信貸投入的不斷擴大,有力的促進了該縣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增強了農民收入。目前廣饒縣已形成以凱銀集團、馳中集團、華譽集團為首的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收入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據統計,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820元,同比增長14.7%。2001年-2005年,廣饒縣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0.1%。收入結構中,純粹來自農林牧漁的增幅僅為5.93%,非農產業純收入增幅高達92.45%。
(一)財政金融支持重點“不到位”與“越位”并存。近年來,為發展農村經濟,地方財政不斷擴大了支農資金投入,市本級財政支農支出以20%的速度遞增。據調查,近四年來,我市投向“三農”的資金達50.7億元,2003年市級財政用于扶持“三農”的資金3.8億元,2004年達到了4.6億元,分別占這兩個年度市級財政支出的28.4%和29.6%。但是,地方財政支出在制度安排上一直向城市傾斜的格局沒有改變,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應由財政供給經費的公共產品,財政投入的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對農村的基礎設施、供水設施及環境治理等社會公益性的投入相對較少。調查中,我們設計的“當前財政和金融對當地經濟的支持哪個更大一些”中,有7/8回答金融支持力度更大。
(二)支農項目管理部門龐雜,投資越位和缺位現象并存。由于各部門職責定位不清,沒能有效地建立起責、權、利相匹配的財政支農激勵和約束機制。既有爭項目、爭資金形成的投資越位現象,也存在互相推諉導致的投資額缺位現象。因此,項目和資金多頭管理,留下不少弊端:一方面,由于支農項目涉及的部門眾多,部分項目交叉,有些地方出現同一類型支農項目存在多個部門重復立項、實施的情況。
(三)財權與事權分離的財政體制改革,使得鄉鎮、村委成為財務空殼,不能成為有效承貸載體。城鄉財稅體制改革形成財權和事權不對稱,造成越是基層政府財權越小、事權越大。但另一方面,資金鏈條長,管理困難。目前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采取的是分級配套、層層下達、項目單位具體實施的做法,有些專項資金從上級財政下撥到實際使用,經過多個環節。資金在途時間長,影響了資金的及時到位,又增加了資金管理成本。一個項目,分級配套,每個級次都要考察論證,都要進行檢查驗收,需要大量的管理費用??h級財政配套能力弱。停收鄉村公益事業金,使農民人均每年減少稅賦100多元。2004年降低農業稅率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減負58元,今年全部取消農業稅及附加,由此所減少的鄉鎮及村級收入全部由市財政轉移支付。
(四)財政補貼在流通領域消耗太多,輕生產領域。農發行貸款目前還僅局限在糧棉流通領域,雖然對解決農民“賣糧難”、“賣棉難”問題,穩定糧棉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國家的補貼基本在流通領域消耗,因此農民直接受益有限。
(五)政策性與商業性關系模糊。政策性與商業性并存是當前信用社經營中的基本格局,也是改革的基本矛盾。信用社肩負金融支持“三農”的職責,這具有強烈的政策性。另一方面,信用社又是“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商業企業。并且,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進展,商業性業務的比重日益上升。由于當前信用社存在強烈的政策性,以至于它還不可能擺脫行政桎梏而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政企分開、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金融企業。
(六)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不合理,供給范圍“越位”與“缺位”并存。財政支農管理的領域和事務不能隨農村城市化的加快而及時調整,造成很多部門和單位仍在占用財政支農資金,而應由財政資金供給的領域和事務卻得不到應有的資金保障。主要表現在:第一,隨著廣饒縣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三產”的比重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縣級農業服務機構仍然過多,職能沒有進行較大調整,是財政資金供給范圍過寬的主要原因。如:農口設有畜牧、農業、水產、農機等幾個服務中心,各中心仍然是全套配置,各中心資源分散,不能整合,存在浪費現象。如:
2002年財政安排幾個中心事業發展經費各100萬元,從財政檢查的情況看,各中心事業發展的效果不明顯。
三、政策建議
一方面,貧困地區公共財政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無法建立;另一方面,將農村金融機構作為支農的工具,進一步扭曲了農村的金融體制。分析表明,只有讓公共財政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進一步改革農村金融體系,形成商業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制。(謝平,公共財政、金融支農與農村金融改革)
第一,健全農村公共財政體系。一是通過農村公共財政直接投資以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提高農村的技術水平和對一些經濟行為給予補助。二是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變目前我國長期存在的只有城市干部職工才能享受社會保障的狀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包括居民生活補助和救助、基礎的生產生活設施和文化教育支出,還包括對農戶個體生產及合作組織的補助。
第二,把財政和金融資源結合起來,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提高融資效率。財政和金融兩者相互補充、支持、促進,形成合力,就可以產生明顯的放大作用,極大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通過財政直撥或其他渠道下撥的支農資金千頭萬緒,開行要通過市場建設和融資推動的方法加以整合,改變長期以來支農資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確保資金安全運行。資金一旦整合,就能發揮集合效應,提高支農效果,產生“一個平臺、一個信用、一個賬戶”多種功能的貸款模式。即通過融資平臺賬戶管理、整合各級政府的支農資金、發放貸款、回收本息,形成統一高效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縣域,特別是貧困縣機動財力很少,自身活力相當脆弱,開行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配合,盡快打開工作局面。
現代畜牧業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飼料工業基礎上的畜牧業。改革開放后,地處世界玉米黃金腹地的吉林省,現代畜牧業依托豐富的飼料資源有了長足發展。具有標志性示范性意義的是皓月(牛產品)、華正(豬產品)、光澤(乳制品)、德大(雞產品)等大型肉蛋奶貿工牧一體化產業集團的發展壯大。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田向種田能手集中,全省現代畜牧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必將帶動飼料基地和飼料工業的大發展。實踐中,吉林省飼料基地按地區飼料資源和發展畜牧業的需要實行分區建設。西部半干旱農牧區的草原地帶,重點是保護植被,防止土壤“三化”(退化、沙化、鹽堿化),打草原深井實施噴灌,建設人工草場(草庫倫),放牧地與采草地實行分區輪牧,在牧區建立預防雪害的飼草儲備。中部農業區,特別是大中城市周圍,適應以鮮乳供應為特點城郊畜牧業的需要,確保青飼料的常年供應。
二、扶持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建議
畜產品產出季節性與需求的常年性和節假日需求的集中性,為畜牧業帶來市場風險。固定資金的集中投入與流動資金周轉中出現的困難,也制約和影響著畜牧業的發展,亟待政府利用財政、金融杠桿,協調相關利益主體,共同促進畜牧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一)財政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建議。
一是建立長效、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提高農牧業現代化水平。農牧業具有基礎性、公益性、長期性等特點,屬于公共需要。因此,各級政府應建立穩定、長期的投資渠道和投入機制。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針對不同地區畜牧業資源及利用現狀制定出臺不同的補償政策,使財政投資發揮出最大效益。同時,重點在增量調整上下功夫,使投入到畜牧業的資金逐年有所增長。增加項目實施工作經費,逐步提高財政支持畜牧業支出增量占財政總支出增量的比例。二是充分發揮財政與金融政策配套形成的合力作用。這主要體現在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好的項目實施提供利息和部分保費補貼。三是從頂層設計開始,整合財政資金。解決多年就想解決而未解決的資金來源渠道多、交叉分散問題。同時,從實際出發,探索建立健全財政扶持政策、體制機制。建議中央管宏觀調控;省為中觀管理,主要是產業政策、布局、疫病、良種等;具體項目一律由市、縣來管。四是建立各級財政支持畜牧業投資營運管理體系。一方面,編制切實可行的與當地畜牧業經濟結構相配套的財政投入畜牧業的中長期計劃;另一方面,統一管理財政投入畜牧業的資金,協調相關部門關系。要重點投向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建設現代養殖業生產體系,提高專業化規模化水平。要重點投向畜牧業結構調整,把產業結構和畜產品結構“調新、調優、調強”。在優化產業結構上,促進養殖業、加工業、飼料業和獸藥業以及相關服務行業統籌發展。在優化品種結構上,堅持做到“三個調整”,即向優質上調整,大力提高三元雜交豬、牛所占的比重,大力推廣羊、禽應用優良品種;向食草型上調整,大力發展牛、羊、鵝,使秸稈和飼草資源得到開發利用,降低飼養成本;向特色上調整,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業,打造畜產品的特色品牌。在優化產品結構上,把優質、營養、安全、綠色的畜產品生產放在突出位置,擴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層次,按照國際質量標準的要求,加快畜產品開發。
(二)金融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建議。
我們必須承認,我國財政金融行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財政金融領域仍然存在一些風險,影響其發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財政金融運行規劃不完善,尚存較大的完善余地
財政金融領域的順利運行需要較為切實的運行規劃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然而,很多地方的財政金融運行規劃仍然存在許多不利之處,影響了財政金融的發展步伐,無法與社會經濟發展潮流接軌。比如,不同領域的財政金融規劃在內容上雷同之處較多,沒有體現出特色優勢,顯得軟弱無力。這樣,財政金融部門的職能沒有徹底全面的發揮出來,使自身的運營規劃缺乏可操作性,影響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財政支付轉移制度存在紕漏,調整力度仍然不大
在當前形勢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借助全面科學的財政支付轉移機制才能提供應有的保障。然而,很多財政支付轉移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切實際的名目,而財政部門不愿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徹查這些不當名目。最終,金融部門都會按照相應的名目進行資金移轉,往往會引出很多違法犯罪行為,使社會經濟發展步伐嚴重受阻。
(三)財政金融與公共服務失衡,不利于自身發展效果
財政金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占據關鍵性地位,但是,其發展也不能與社會其他領域互相孤立,否則各個領域或行業發展會處于失衡狀態。當今,我國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領域的資金投放力度仍然不是很大,重視程度有所提高,需要的資金到位率也不是很明顯。因此,政府的對外形象受損,公共服務能力也備受質疑。
(四)地方保護主義仍然盛行,地域之間缺乏互惠
財政金融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發揮著不言自明的作用。然而,財政金融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地方保護主義。這樣,很多地域間的財政金融協調發展互惠行為少之又少。最終,不僅耽誤了新氣息進入地域財政金融領域,而且使當地的財政金融的發展眼光越來越狹隘,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對我國整體財政金融發展水平造成較大的沖擊。
二、化解財政金融潛在風險的原則及理念
良好的財政金融環境是財政金融行業實現長遠健康發展的潛在競爭力。因此,風險化解工作需要及時展開,否則會貽誤財政金融的發展時機。當然,我們在化解潛在風險之前,不能懷揣盲目心理,而是要結合財政金融發展現狀,捋順一些科學先進的原則或理念,更好的指導風險化解工作。
(一)科學確立指導思想
財政金融的發展是社會普遍關注分問題,因此,其在化解潛在風險的過程中,要時刻牢記運用科學的指導思想提供智力支撐。這就要求,財政金融發展要與我國的改革開放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先進思想理論緊密聯系起來,用這些科學理論指導財政金融的運轉實踐,使財政金融具備科學的指導,打造屬于自己的競爭力。
(二)客觀制定預期目標
財政金融的發展不能埋頭苦干,而是要設定一個預期目標,并在完成這一個目標后,完成下一項目標,確保目標方面的“各個擊破”。因此,化解財政金融的潛在風險,不應過多的喊口號,而是更多的看實際,否則,財政金融的運行環境會遭到嚴重破壞。當然,這些目標的制定要科學客觀,不能與財政金融發展現狀嚴重脫軌,而是要在綜合考慮社會發展背景、經濟形勢、自身成果等因素的基礎上來實現科學制定。
(三)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
化解各種潛在風險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因此,財政金融工作必須打破陳規,重新審視地域發展實際,在對客觀狀況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狀態下,把握住時展的脈搏,積極推行與時俱進的精神,在風險化解過程中樹立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踏踏實實做好創新工作,以便在財政金融建設中做好文章。最終,在財政金融領域實現有效疏導、順暢管理、穩步運營,為促進自身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化解財政金融行業潛在風險的有效策略
面對財政金融行業存在的潛在風險,我們必須及時進行理性分析,并落實好應當遵循的嚴重或理念,使風險化解工作更加順利的開展,并確?;庑Ч关斦鹑谛袠I實現穩定長遠的發展。
(一)完善財政金融運行規劃,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財政金融的大力發展,需要財政金融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潛在風險的存在及存在形式。這樣,很多不利之處在日常工作中就會得到非常明顯的體現。比如,很多領域的財政金融規劃未能在內容上彰顯屬于自己的特色,反而處于普普通通的狀態,這就要求財政金融部門做好宣傳工作,做好思想工作,從而保障財政金融的各種風險被及時察覺發現,并保證被瓦解在最為基本的環節,使規劃內容更加科學根據可行而又步伐特色。
(二)構建科學的財政支付轉移機制,增幅調整力度
財政金融為社會各個領域都提供著非常有力的保障。因此,財政金融領域要及時建立起一系列科學可行的財政支付轉移機制,并在財政與金融領域實現協同操作,使操作流程更加方便快捷。當然,針對一些不切實際的支付名目,財政部門要及時進行調查,使支付信息更加客觀真實,確保資金不被人為的浪費或貪占;同時,金融系統如果針對不當名目發現一些問題,也要及時與財政部門進行溝通,與財政部門共同杜絕不法行為的出現。
(三)財政金融與公共服務互相借力,確保自身發展效果
財政金融部門也要在社會責任承擔方面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樣,其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才能日益牢固。因此,財政金融領域要與政府實現意見觀念的交換,通過政府行為使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所需資金的能夠及時到位。這樣,財政金融行業的地位得到有效鞏固,其社會責任也實現及時承擔,當地政府的公共形象也會得到認同和鞏固,從而有效消除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能力的質疑。
(四)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增強地域之間的互惠意識
首先,地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質的財政金融工作。因此,財政金融行業的發展要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增強與周邊地域財政金融領域的協作意識。這樣,很多嶄新的工作信息、科學的工作觀念、合理的工作模式都會得到借鑒和發揚。這樣,在互惠意識上得到提升,就為互惠行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在地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財政金融部門要切實拿出互惠行為,要以協作意識為指導,積極的放寬眼光,打破狹隘的思想意識,與周邊地域實現財政金融領域的協作與互惠,從而將互惠口號真正落實在實際行動中。最終,地域經濟中的財政金融行業會實現飛躍發展。
四、結束語
一、貨幣發行收入與鑄幣稅
在金屬貨幣時代貨幣供給由經濟實體內部提供,黃金和白銀的生產部門本身就是實體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作為商品金銀也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凝結物,具有價值。貨幣的購買力取決于其所含金屬的重量。貨幣與商品的交換,是一個等價交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本上不存在貨幣的發行收入。
但當貨幣形式發展到不足值貨幣,特別是到了信用貨幣時代,從技術上貨幣發行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束縛,貨幣發行就成為一種特權,能為發行者帶來發行收入。歷史上,發行收入應該歸誰所有,一直是有爭議的。西方政府曾以“鑄幣稅”的形式對私人銀行發行現鈔課稅,作為允許他們擁有貨幣發行特權的交換。中央銀行建立后,壟斷了貨幣發行權,貨幣的發行收入明白無誤地歸屬政府。
設鑄幣稅為S,Mt是t期的貨幣發行量,Mt+1是t+1期的貨幣發行量,考慮到價格因素,S=(Mt+1-Mt)/Pt,Pt為t期的價格水平。從上述公式中反映出:1、貨幣發行收入與價格水平成反比,物價水平越低,中央銀行同等數額貨幣發行的鑄幣稅就越高;2、貨幣發行收入與新增貨幣發行量成正比,新增貨幣發行量越大,鑄幣稅越高。
鑄幣稅并不是一種真正的稅種,只是理論上對貨幣發行收入性質的界定,是將政府壟斷貨幣發行收入具體化,使之可以進行實際的操作,在實踐上實現貨幣發行收入歸政府所有。在明確了貨幣發行收入的性質后,還要確定貨幣發行收入的范圍,即哪些貨幣供給和貨幣創造行為會產生貨幣收入,在現代貨幣供給機制中,這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確定貨幣的發行收入首先要明確貨幣發行的范圍。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劃分,貨幣可以分為三個基本的層次:M0為現鈔貨幣,在流通中的相對比例下降,但完全由中央銀行提供;M1=M0+活期存款,即現金加活期存款,M1被稱作狹義貨幣,是現實購買力;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被稱作廣義貨幣。中國人民銀行將(M2-M1)定義為準貨幣,是潛在購買力。貨幣外延的擴大使貨幣發行收入的范圍也擴大了。在信用貨幣制度下,現金和活期存款是貨幣的基本形式,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提供和創造。因此,一方面,貨幣發行收入表現為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上,流通中現金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活期存款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商業銀行體系具有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在不完全準備金制度下(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不斷降低已是趨勢,有些國家已趨近或降到0),一部分新增的購買力就成為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
二、國債具有鑄幣稅的功能
上面談到,貨幣發行收入包括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創造派生存款所形成的收入。從中央銀行的角度實現鑄幣稅有兩條途徑:一是中央銀行直接掌握基礎貨幣;二是要求商業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因此,多數國家對存款準備金是不支付利息的)。從財政的角度實現鑄幣稅,在理論上也有兩條途徑:一是向中央銀行借款和透支;二是向商業銀行借款。借款可以采取直接借貸,也可以采取間接借貸。
由于中央銀行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的特殊作用,各國政府都非常強調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在貨幣供給方面,為杜絕直接用貨幣發行來彌補財政赤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因此,政府運用貨幣發行收入在具體操作上,只能采用下列兩種方式:一個是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買國債;一個是允許商業銀行直接購買國債。
可見,國債既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鑄幣稅的功能。一部分貨幣發行可以通過國債的方式實現,即國債貨幣化,這是中央銀行運用公開市場業務調控基礎貨幣的理論基礎,也是財政(國債)貨幣政策必須密切配合的內在原因。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國債規模不是必然等于財政赤字,國債規模既取決于財政赤字規模及其彌補方式,又取決于貨幣發行規模及其發行方式。
三、貨幣發行收入應該由財政和中央銀行哪一個部門掌握和使用
在我國實際部門中有過貨幣發行收入應該歸財政部門掌握使用還是應該歸中央銀行掌握使用的爭論。其實,無論中央銀行還是財政部都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兩大職能部門,既然確定了貨幣發行收入的性質,無論發行收入歸哪一個部門使用,都不會改變它是貨幣信用化制度下的政府首要收入來源的性質。究竟歸中央銀行還是財政部使用,則應取決于政府宏觀調控的需要。
中國改革開放后到1998年,在宏觀經濟層面上面臨的主要壓力一直是通貨膨脹,這使得貨幣政策成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中央銀行集中掌握著貨幣發行權、貸款規模分配權、中央銀行貸款權和基準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在資金來源上,中央銀行擁有基礎貨幣發行和商業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這期間,在政府資金來源(即貨幣發行收入)的使用上,中央銀行與財政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在1995年以前,財政部門一直延續計劃經濟的作法,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和借款彌補財政赤字,截至1993年底,中央財政向人民銀行的借款達到1688.7億元,占中央銀行當年資產的13%,中央財政與人民銀行通過直接借貸的方式共同占有使用發行收入。從1994年開始到1995年,隨著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中央銀行直接掌握的資金來源減少,人民銀行逐漸停止了向財政提供借款和透支,同時不直接購買、包銷政府債券。從形式上看,貨幣發行收入由中央財政與人民銀行共同使用,轉向由中央銀行一家擁有。但實際上,《中國人民銀行法》還規定,中央銀行可以在國債市場上進行公開業務操作,以保證國債的流動性。這意味著,中央財政與人民銀行之間的資金聯系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直接方式轉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間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