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9:57
序論:在您撰寫自然課堂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前,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革仍然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促進課堂教學結構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結合,促進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諧統一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索和研究。
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其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各個要素間相互聯系形成系統的教學結構,不同的課堂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自然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師、媒體、學生”三維雙向反饋構成的信息交換系統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組合,這一系統反映了主導、信息、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考慮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媒體的選用等方面的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現以《金屬》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小學自然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要避免單純地靠一本教科書來灌輸知識,必須把它轉化為利用投影、實物、標本等多種教學媒體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主持、評價來激勵和指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1、指導觀察,分組實驗。教師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銅、鐵、鋁的四個共同特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教師要善于借助實驗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第一組實驗方法自行設計第二組實驗,研究木棍、粉筆、瓦片與銅、鐵、鋁不屬于同一類物體。這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組織討論,歸納總結。在學生已經完成兩組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金屬有哪些共同特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各實驗小組討論完畢之后,教師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出金屬的共同特征。
4、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為了進一步掌握金屬的共同特征,教師運用了投影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多種物體中辨別金屬,既做到了新授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同時,也擴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啟發設計實驗、組織觀察討論、歸納概括總結、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等活動中完成。
二、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自然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親自動手參與做實驗的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喜歡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分析、探索、研究,學會進行科學試驗的本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1、觀察思考,分組實驗。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并大膽地進行實驗。
2、自行設計實驗過程。學生由第一組實驗獲取的知識聯想與第二組實驗之間的關系,然后各實驗小組展開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3、小組討論,大膽發言,由于學生在獲取兩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有話可說,就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實驗小組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一個課堂教學。
4、運用概念辯別金屬。眾所周知,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在自然課《金屬》中,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識別金屬,由于教學活動組織得充分,學生掌握了金屬的特性、共性,根據金屬的共性、特色,學生能夠很快從多種常見的物體中辨別出金屬,并說出辨別的方法,教學目的實現就成為一種可能。
5、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教材,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掌握新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分組實驗、觀察思考、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大膽發言、辨別金屬等活動中完成。
三、教學媒體選用的設計
教學媒體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經常要用語言、板書、掛圖、模型、實物以及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來傳遞教學信息,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媒體,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特點,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合理的采用媒體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開擴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能夠極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關鍵詞電子計算機輔助學習獲取知識
一、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是現代學習的趨勢
人類社會已進入21世紀,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國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建設高素質的基礎教育,正是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戰略方針的具體體現。現代化是以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結合的標志,而人是現代化的主體。今天課桌旁的“無知”小童,將是21世紀世界舞臺的主人。如何使21世紀的主人更好地適應“地球變小了”的時代,如何適應知識經濟等問題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讓他們學會自行獲取知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方法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用電子計算機來輔助學生學習是幫助學生形成主動獲取知識的眾多學習途徑之一。
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同志深刻指出,“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學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痹诩磳⒌絹淼?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將占主導地位,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并導致教育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終身教育將是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當前,許多國家政府都把振興教育作為面向新世紀的基本國策,這些動向預示未來教育將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們應當及早準備,迎接新的挑戰。①
近十年,全球信息總量呈爆炸性增長,世界上每過一小時即產生二十項發明,每過一年就會新增790億條信息,世界將進入新一個千年,這是一個真正的新時代,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浪潮使全球實現資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以不是理論的存在。隨著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的逐步了解,電子計算機將進入到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的日常用品。電子計算機的多方面應用帶給人們一個信息量大,打破區域界限的新知識、新信息、開闊眼界的學習與交流的嶄新天地。它的應用會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從而走向知識經濟的新時代,應用電子計算機對青少年進行教學輔導、科普知識傳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種現代“學習”的趨勢。
二、電子計算機是符合小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的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水平。教育現代化是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應當超前發展?,F在是信息時代,知識更新急速,人們根本沒有可能掌握全部的科學知識,作為小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觀察。觀察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增長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觀察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是搜集科學事實、獲取感性經驗的基本途徑,是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小學生年齡小,基本上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并開始向抽象思維發展。要使他們認識大量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應從具體形象的感覺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觀察是思維的基礎,能幫助學生順利地掌握科學概念。通過觀察容易使學生感知事物和現象,在這基礎上進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就比較順利。觀察是培養學生認識能力的良好途徑,它提供許多機會,使學生見多識廣,逐步養成善于精細、全面、深入、有次序地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養成勤于觀察的習慣,形成一種自行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電子計算機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媒體,它與教科書、投影儀、電視機和錄象機等一樣,具有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擴大教學范圍和延伸教師功能的作用,電子計算機集合了模型、掛圖、幻燈、錄象等多種教具于一身,呈現知識的系統化、全局化,是一種可觀察性極強的應用工具。充分利用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善于觀察的習慣,有利于輔助學生自行獲取知識。通過電子計算機的樹形結構更有利于學生了解知識之間的縱橫關系。
三、電子計算機具有解“暗箱”的作用
在小學階段解決部分(如宇宙、人體衛生等)知識的情境設計的實現和再現。電子計算機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手段為教學所應用,對教學過程的參與,將更能幫助學生廣泛了解一些大至宇宙的運動,小至動、植物的細胞結構的知識;也能幫助學生了解人體內部器官的運動和結構。學生通過人機交換信息,共同解決難題,尋找正確的解題思路,學會的將是一個過程,一個有助于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在自然教學中運用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將有助于解決這些“暗箱”問題并能幫助學生自行獲取知識。
如在《自然》(沿海版)第九冊《人的消化》一課中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當學生一坐在電子計算機前,面對著一種新穎的媒體,學生的興趣馬上就集中在面前屏幕上的人體消化器官全圖上,被屏幕上不停變化的畫面所吸引,迅速進入學習的興奮狀態。電子計算機的一個優點就在于能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這時學生處于無意注意的階段。在這時,教師指出學習的目的是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了解一些簡單的衛生知識。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任務,求知欲望逐漸增強,通過按動鍵盤,屏幕上的畫面變化,知識的不斷顯示,這樣學生的注意就會結合著課文向有意注意發展,并保持學生的注意的持久和穩定,促使學生迅速感知,記憶牢固,思維靈敏,獲得最佳學習效果,解決了“暗箱”課的一些處理困難的問題。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操作電子計算機幫助學生自行獲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電子計算機的強烈外在因素的優勢彌補學生個人心智方面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電子計算機在學習中的應用不僅拓展學習時間和空間,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從而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效地同步發展。
四、電子計算機教學能兼顧對待個別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不管講課、提問,還是練習、復習,教師必須照顧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一位教師要面對40多名學生,而且其中接受能力的不同、學習上有障礙,如何區別對待,如何達到素質教育中的面向全體?,F在存在教師把學生分為“尖子”、“中下生”和中間一群三部分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進行輔導,這樣做好嗎?學生只是分三類嗎?能正確對待差異嗎?答案是明確的,學生存在各種不同的差異,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學生中沒有一定的“尖子”和“中下生”,被認為是中間的一群學生的能力也不一樣。電子計算機在教學的應用就會給我們一個提示,電子計算機在教學中成為每一位學生的電子老師,它會不厭其煩地為每一位學生服務,可以不斷的顯示出學過的知識,多次地顯示學生不能了解的地方,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學習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電子計算機正好充任于一個忽略個性特征的“教師”,這位“教師”只會按照課件設計者的思路而進行工作,正好是轉變只重視少數尖子生而輕視大多數學生,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的嘗試。
五、電子計算機能提高學習效率
如小學《自然》(沿海版)的第十冊《眼睛的科學》的一課中,利用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用計算機了解眼球結構和瞳孔對光線強弱的變化。學生用鼠標點一下眼球內部,眼球內部相應的名稱出現了,這使學生具有對在屏幕上所看到的事參與的能力。學生帶著“如果我碰了這里會發生什么事”的問題——使他的好奇心持續高漲。通過這種相互作用,與潛在的知識體系相結合,使學生更投入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觀察、想象、分析和判斷能力。在兩點之間的任何線,不論是直線,還是曲線,都是路。這種學習方式是讓全體學生從興趣進入,引發有意注意,進行學習,是一種“直線”;如果中途出現學習障礙,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不清晰,出現了對眼睛的結構不了解等問題時,學生可以通過重復學習同一知識點的方式進行“曲線”學習,那么他們同樣都能學會了應有的科學知識。在教學循環過程中可以看到,教學評價源于學生掌握傳遞知識的程度,一般通過考試、考查或運用知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判定,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就是利用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快,精度高,可存儲的特點。因此采集學生接受知識程度的樣本、施行所傳遞內容掌握程度的測試、綜合成績判定、包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的模擬等,電子計算機實現起來比人工獲取要客觀和實時。傳統教育過程中優秀教師總是善于考查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修改自己的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無疑提高了教學效率。而正是由于效率的提高,才縮短了教學過程的時間,能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軟件是根據教學目標而設計的計算機教學程序,它是能讓學習者進行交互作用的一種媒體,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多媒體計算機軟件。為了使每個知識點的教學達到的預定教學目標,教師除用傳統的教學媒體外,還常常選擇幻燈、投影、電視錄象、錄音等電教媒體進行課堂輔助教學。而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由于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電子計算機把文字、圖表、圖象、活動影象和聲音等多種媒體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將計算機、電視、廣播、錄音、錄象技術融為一體。利用電子計算機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要求設計一些練習題,對學生進行考核,從而了解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起到強化、矯正和定步的作用。利用電子計算機程序中的可選擇性,進行學生的自我選擇,那么學生就會因應自己的問題,在電子計算機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知識,不了解的可以多次觀察屏幕上的演示。這樣,一方面學生就能通過老師的輔導和電子計算機的提示和回顧學會一定的知識,另一方面,老師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輔導部分學生。因此,電子計算機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解決處理差異學生時的繁重勞動,提高老師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的能力和學會學習的方法。
六、電子計算機是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輔助學習途徑
古人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币驗槭澜缟系目茖W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新的知識在迅速增長,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況且今日的小學生,未來的去向各不相同,所需要各異,準備多少現成的知識對于未來的需要而言,總是不足夠的。只有在教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習探求知識的方法和應用知識到實踐中去的能力,他們才能受益無窮,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精神動力,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推動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自覺要求。在自然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自然界的事物,讓學生認識,創造必要的情境供學生去探索,而不應把書本作為知識的唯一來源,在教學中滿堂灌,把學生造成只會死背硬記應付考試的書呆子。通過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給學生以豐富多彩的信息刺激,無疑會為學生的想象思維創造廣闊的空間,促進學生全腦的開發。
學習不是一個人僅在教室里或老師監督下才做的事情,對一個要滿足求知欲或解除疑惑的學生來說,現在要找到合適的信息,有時會是困難的。如果電子計算機連上信息高速公路,那么電子計算機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給學生提供一切途徑,使學生得到看上去似乎無窮無盡的知識。電子計算機會使學習變得充滿樂趣,允許不同的學生沿著有一定區別的途徑學習,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將得到特殊照顧。無論學生的能力如何,每一個人都能按自己的速度學習,使每一個學生自行獲取一定的知識。電子計算機輔助學習的另一個益處是使許多學生改變了對測試的看法。對許多學生來說,如今的考試制度、考核評價方法相對落后,考試相當壓抑,造成學生思想負擔重,考試與不足感相聯系:“我考了低分,”或“我沒有準備好。”這樣一段時間之后,許多沒有考好的學生心里就會存在一定壓力。在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中,允許學生在任何時候,不冒任何風險的環境下自己測試自己。測試成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出錯不會招來責罰,而會誘發學生尋找并克服他的錯誤之處。應用電子計算機來學習有助于了解自然科學中一些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問題,使學生能親自感知一些時間非常長,肉眼很難覺察的現象,因而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并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難以感知的知識。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強大生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廣泛運用電子計算機不僅擴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而且使學習者從大量煩瑣的基礎性學習中解脫出來,學習方法上的操作性得到了有效的加強,從而使認知能力和操作能更有效地同步發展。電子計算機輔助學生自行獲取知識將使學生從學生時代開始打好基礎,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的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自由度、自由活動空間、信息空間、有更多機會與教師交流,從學什么走向怎樣學。這樣,學生現時和未來不僅可以繼承一些必要的前人積累的知識,通過實踐使自己成為信息和知識的主人,轉向對知識的分析、判斷、選擇和創造性運用,達到改變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一紙文憑,而是為了終身受到教育。
七、存在的一些問題
1、在教育上說,如果學生弄電腦不好,這不是學生問題,而是軟件問題。學生只要一般地掌握就可以了,學會電腦不等于學習電腦。
2、電腦提高了信息的量與質,提高了信息傳遞、加工的速度不等于提高學習效能。把信息解放給學生,學生仍然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仍然是教學的關鍵。
3、電腦不可以代替教師。電腦只是在獲取信息機會上人人平等,處理信息的速度相對還是年輕人占優勢。老師對信息的優勢很快就消失,知識再難以保守,對知識獲取機會均等,老師不再是先學、先知。而學生存儲信息的功能逐漸減退。信息時代信息如此之多,就不能和以前一樣死記硬背,“填鴨子”逐漸消失,這使教師真正的功能更加突出。
4、教育軟件制作必須有的放矢,集中力量,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老師是配合,軟件也是配合。
5、電腦不等于人的聰明,使用它是人腦指揮的反映,應用它是人腦的互動。教學改革,不是改進教學手段。
主要參考文獻
1尚鳳祥著.教學的基本價值及其相互關系.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李新主編.心理學原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一、準確把握教科書的特點,是優化低年級自然課堂教學的前提,我們認為低年級自然教科書主要有以下 幾個突出特點
1.注意貫徹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自然教學大綱精神
九年義務教育自然教學大綱,改變了傳統的認識。即把自然課性質由“知識性”學科,改變為“教育性” 學科。自然課的任務也由原來的“教給學生一些淺近的自然科學知識”,改變為“不僅要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 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新編低年級自然教材,注意 從各個方面體現大綱改革精神:如教科書的能力結構及德育結構是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通過精心選擇三者的 結合點,把知識教學、能力培養、思想教育緊密有機地結合為一體。
2.教材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
新教材較好地滲透了人類科學認識程序的教育。教材幾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進行的,意在指導學生體會科學認識的基本程序。也充分體現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個 別到一般的認知規律。低年級1-4冊共59課,內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學及人體衛生保健等多方面淺顯的 科學知識,都著力體現了科學啟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體和自然現象具體,直觀,看得見,摸得著,且淺顯易 懂,都是小學生頗感興趣的。如蟋蟀、小金魚、樹葉、風車、不倒翁等。低年級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電話》等課也都是以兒童喜歡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體為教材,通過讓他們自己動手,來發展智力, 培養興趣的。而《銅鐵鋁》、《小水輪》等課介紹的自然現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學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編排,就是通過讓學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滿足,既可學到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知識,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形式多樣,圖文并茂,便于“教”和“學”
新教材為了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針對低年級兒童的特點,課本采用了彩色版。考慮他們識字少 ,課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據低年級兒童好動,好做游戲的特點,教材選取了貼葉畫,做風車和采集種子等需要 人人動手的內容,也選取了如磁鐵游戲,踩影子,認東西等采用游戲方式學習的內容。新教材十分重視發揮彩 圖的作用。各項實驗,觀察對象及所涉及的科學知識,都能用清新的畫面來展示。圖是文的依據,文是圖的體 現,學生通過讀圖,做什么,怎么做會一目了然。圖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夠強化低年級兒童的直觀感受,使他們 學有樣子,動有依據,減輕了師生的負擔,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點明了一條組織教學的新路。
4.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學具簡易,隨手可得
親自動手,實際操作是一種獨特的學習活動,是手腦并用的過程。低年級自然教材幾乎每一課都要使用教 具和學具。為減輕教師的負擔,增加學生的親切感,課本中需要的教具,學具一般比較簡單,很多都是學生身 邊的物體。隨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滿足教學的需要。如鉛筆、尺子、文具盒等學習用品,火柴棍、藥瓶、舊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是優化低年級自然課堂教學的關鍵
教學結構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課堂教學結 構可以理解為一節課的組成部分(即環節或步驟),以及各部分的進行順序與時間分配。它包括導課、新授、 鞏固練習和課堂總結等。
一節課的效果如何,質量高低往往取決于課堂結構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結構,是優化低 年級自然課堂教學的關鍵。
設計低年級自然課堂教學結構,要從整體目標出發,突出學科特點,不僅使此結構符合教學目的要求和教 學內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課文結構,并且使它不違背小學生認知規律,因此,這一結構應力求突出以 下兩點:
一是結構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有利于調動學生積累科學探究活動經驗的積極性。
二是結構要與學生的認知過程相協調,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于完成知識教學、能力培養 和思想教育的任務。
據此,低年級自然課堂教學結構一般可按如下模式設計:
附圖{圖}
第二部分是新授階段。通過一系列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自行探究獲取問題的結論。第三 部分是鞏固應用階段。通過反復有效的訓練,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逐步得到鞏固、強化和提高。
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優化低年級自然課堂教學的保證
教學方法受教學思想所制約,以往把自然課的性質定為“知識性”學科,其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一些淺近 的自然知識,教材也是以敘述現成知識為職能的。教師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證學生獲得這些現成知識并驅使他 們被動地記憶現成知識的。而新大綱明確規定:自然教學的任務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低年級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界常見事物的顯著特征。自然課不再是單純傳知識,而是要求教師激發學生 的興趣,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務。只有教法靈活,得當,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 的。因此,恰當的教法,是優化自然課堂教學的保證。
在低年級自然教學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編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7冊第4課 金屬)
自然是小學階段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它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
當前,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革仍然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促進課堂教學結構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結合,促進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諧統一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索和研究。
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其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各個要素間相互聯系形成系統的教學結構,不同的課堂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自然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師、媒體、學生”三維雙向反饋構成的信息交換系統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組合,這一系統反映了主導、信息、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考慮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媒體的選用等方面的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F以《金屬》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小學自然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要避免單純地靠一本教科書來灌輸知識,必須把它轉化為利用投影、實物、標本等多種教學媒體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主持、評價來激勵和指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1、指導觀察,分組實驗。教師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銅、鐵、鋁的四個共同特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教師要善于借助實驗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第一組實驗方法自行設計第二組實驗,研究木棍、粉筆、瓦片與銅、鐵、鋁不屬于同一類物體。這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組織討論,歸納總結。在學生已經完成兩組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金屬有哪些共同特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各實驗小組討論完畢之后,教師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出金屬的共同特征。
4、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為了進一步掌握金屬的共同特征,教師運用了投影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多種物體中辨別金屬,既做到了新授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同時,也擴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啟發設計實驗、組織觀察討論、歸納概括總結、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等活動中完成。
二、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自然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親自動手參與做實驗的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喜歡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分析、探索、研究,學會進行科學試驗的本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1、觀察思考,分組實驗。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并大膽地進行實驗。
2、自行設計實驗過程。學生由第一組實驗獲取的知識聯想與第二組實驗之間的關系,然后各實驗小組展開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3、小組討論,大膽發言,由于學生在獲取兩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有話可說,就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實驗小組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一個課堂教學。
4、運用概念辯別金屬。眾所周知,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在自然課《金屬》中,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識別金屬,由于教學活動組織得充分,學生掌握了金屬的特性、共性,根據金屬的共性、特色,學生能夠很快從多種常見的物體中辨別出金屬,并說出辨別的方法,教學目的實現就成為一種可能 。
5、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教材,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掌握新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分組實驗、觀察思考、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大膽發言、辨別金屬等活動中完成。
三、教學媒體選用的設計
教學媒體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經常要用語言、板書、掛圖、模型、實物以及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來傳遞教學信息,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媒體,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特點,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合理的采用媒體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開擴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能夠極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一、教師的儀表與教態
人的儀表包括躲才、象貌和服裝兩個方面.前者是人固有的生理條件所決定的,一般難以改變.而服裝,亦即裝飾是整個儀表美的重要內容,它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條件.教師在講臺上其儀表既要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務和服從于課堂教學這個特定的環境.其具體要求是:整潔大方,莊重樸素,輕便協調,色彩和諧,一定要避免兩種極端現象,即過于華美或過于隨便,如果教師的服裝顏色過于耀眼,款式過于奇特,與眾不同,在課堂中就給學生以“鶴立雞群”之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有不自然之感.同時,這種師生服裝不和諧造成了學生“不融老師”的心理,自然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如果教師的服裝過于隨便,長衣大袖,拉拉沓沓,甚至滿身污垢,敞胸露懷,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形成課堂氣氛懶散,出現學生不尊重老師的現象,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教師的服裝過于華美和過于隨便都不可?。?/p>
另外,教師的教態對營造課堂的自然與和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以精神飽滿,情緒高昂的姿態健步走上講臺.切不可在學生面前顯得有氣無力,或顯得心情不愉快.開始講課時,教師的表情要親切而不過分隨意,嚴肅而不過分緊張,使學生在一個寬松、舒適的氣氛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顯得端莊大方,舉止從容,精神飽滿,雍容自然.在運用手勢和站立、行走上要處理得體.我們說手勢的運用要根據教學內容,不可多,也不可無.動作自然,不致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站著講,也可以邊越走邊講.但,在一個地方站的時間不可太長,并且要注意不影響學生的視線.站立時要給學生一種軒昂、自然、生氣勃勃的印象.行走時可在講臺上行走,也可走下講臺.但,應顯得以容不迫,并且要根據板書的多少決定行走的多寡.
二、教師的教學語言
有人說:“教師應該是語言大師”,這話并不過份.因為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為使課堂氣氛自然優雅,和諧協調,根據教學學科的特點,教師應從如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師的語言要明白,簡煉.說話明白是教師語言的起碼要求.教師講課時,要恰如其分地遣詞選句,準確地講清楚各種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毫不含糊,使學生能聽懂教師講的意思.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和了解學生.那種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空話連篇,不著邊際的講話,也是說話不明白的表現.
語言簡煉,就是指教學語言的“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處,不濫用語言.數學的定義、定理和公式本來就是精煉、簡潔而明快的.教師應該抓住內容的重點、難點,言簡意賅,有的放矢地講解.這樣就能騰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有利于發展智力,還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部分作業,以減輕課外負擔.
第二方面,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有趣味.我們教育的對象都是些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教師的語言一定要以他們的心理特征出發,不但要善于說理,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語言的趣味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數學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應注意的是,我們講究語言的生動形象,有趣味,并不是無原則地逗人一笑,把課講成“鬧劇”.一定要密切結合教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掌握分寸,恰到好處.要在正確的觀點指導下,以有力的邏輯論證,精辟的分析,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達到順利地傳授知識,有產地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
最后,教師講課的語言要有節奏感,教師講課的聲調高低,節奏的快慢,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聽”必須和諧、“合拍”,才能形成教學語言的最佳節奏,才能產生聽課的最佳思維狀態.教學語言速度過快,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趟,他們沒有琢磨消化的時間,學生的知識就容易“夾生”,學生聽課感到吃力,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甚至掉隊.教學語言速度太慢,給學生講述的知識跟不上他們的需要,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展開,就必然影響著學生智力的充分發展.講課聲音太高,語言的刺激太強,會使學生很快由“興奮”狀態轉入抑制”狀態,影響注意力的保持,這樣會降低聽課的效果,教師也會很快變得聲嘶力竭.講課聲音太低,有氣無力,聲淡音微,使學生聽起來十分吃力,并且由于過多地需要“有意注意”來維持聽課,學生容易疲勞.
教師講課的語言節奏,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而巧妙地控制和調節,使之快慢得當,高低適宜.教師要運用語言聲調的高低快慢、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的印象,喚起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特別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或關鍵的地方,教師的語言應該放慢,語言應該加重,應該有高低、有停頓.達到師生的雙邊活動自然、和諧的目的.
三、啟發式教學的自然與和諧
現代教學論中啟發式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原則.它是在批判地繼承了傳統教學理論的遺產,在現代教育與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其核心是啟動和激勵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精神.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必須注重創設問題情境,通過置疑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并恰當地組織和引導他們的思維活動,使學生既有思維目標,又有思維方向.同時,應當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才施教的原則,加強對學生的分類指導與個別指導,使學生順利地開展思維活動.然而,我們反思自己,在課堂進行啟發式教學往往在一個不自然、不和諧的環境中進行,大有裝腔作勢、做表面文章之味.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不重視創設問題情境,缺少置疑和認識沖突的激發,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學生深入的思維活動,形成學生思維的虛假活潑.
(2)搶時間趕進度,不安排學生應有的思維時間與空間,導致師生思維的不同步.
(3)忽視對學生思維活動的周密設計和組織,缺乏對學生,特別是差生的引導與指導,使學生思維的目標與方法不明,導致課堂上啟而難發的局面,最后只好教師包攬.
(4)忽視學生思維活動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把各種思維指向納入教師思維的框架之中,不僅壓抑了學生深入的思維活動,也不利于調動和愛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為使啟發式教學落到實處,防止上述情況在課堂上發生,我認為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
(1)對基本概念的學習,必須重視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紹,使學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2)解題教學重視分析、啟發思維.要求學生以大眾心理、常規方法處理教學問題.對特殊方法與技巧可介紹,但,要適可而止.在為什么這樣思考,怎樣思考上下功夫,暴露思維過程.
小學自然課的實驗作業主要分準備性作業,課后作業和研究性作業三類。
一、準備性作業
準備性作業是自然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矗再如上《植物和葉》一課前,布置學生采集不同形狀的葉,夾在厚書里壓制,采集時順便認識植物,為制作葉的標本作準備。又如上《怎樣測定太陽高度》一課前,讓學生觀察記錄一年中四個重要節氣正午太陽的高度,為認識四季變化規律做準備。如上《植物的種子》這課前,在盤子里放脫脂棉,倒些水,然后從左往右每天將一兩粒菜豆種子放在濕棉花上。10天后,就可以得到一套種子發芽過程的標本。
二、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自然課本中的作業大多屬于這類實驗作業,有的可作為學生學習的平時成績。如上了《怎樣認識物體水》一課后,讓他們做一個認識物體的游戲:把一個同學的眼睛蒙起來,讓他們用手摸桌上的東西,說出是什么東西,并說出是根據什么性質辨認出來的。上了《怎樣認識物體空氣》一課后,可要求他們在家里做兩個實驗:①用漏斗往瓶子里裝水,當漏斗頸緊塞瓶口時,為什么水不能流進瓶里?想想怎樣才能使水流進去?②“倒”空氣。在裝滿水的盆里,把第一個杯子里的空氣“倒”進第二個杯子里,又從第二個杯子里“倒”回第一個杯子里。
課后作業還包括周期性較長的實踐活動:記自然日記和編制自然歷、星座觀測、氣象觀察和記錄,巖石鑒定,采集制作和解剖活動等等。在布置這些作業后,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完成情況,如課前匯報、表演或競賽等。
自然教學與語文課的聯系結合點是全方位的,筆者以為主要有:邏輯推理及其表達在自然課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和邏輯推理,并用規范的語言加以準確無誤的表達。如引導學生掌握歸納法,對一般事物進行概括總結,得出一般結論。比如磁的特性這個自然命題,通過做實驗、示范,讓學生自己推導出磁的特性是“吸鐵”這樣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根據磁吸引釘子、斧子、錘子等鐵制品歸納出來的。磁可以吸鐵這個普遍性的結論是建立在多項特殊的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獲得的。
再如,通過啟發學生在夜間觀鳥,得出的結論是夜間不見鳥的活動,進而推導出鳥的眼睛是夜盲這樣的結論。這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再深一點,讓學生在白天觀察老鼠的活動,同樣很少看得到,推導出老鼠很少在白天活動這個普遍結論,進而可以得出,老鼠一般是在夜間活動的結論,這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這種歸納、演繹的方法要變為準確的概念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就要注意借助語文方面的知識,將其移植到自然課中,使之渾然一體。自然課中的語法規范自然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中應注意其語法特色和規范特點。
通過教學,讓學生注意:一是特定名詞、稱謂的嚴肅性、不可代替性。如人體知識教學中介紹其定義、概念的意項要窄得多;二是術語的專業性很強,如:聲、光、電等;三是很少用形容詞、表述或文學描述,專業用語多,專業性很強,使學生從小就學會掌握區分文學描寫與專業表述的嚴格界限的方法;四是條理清晰有章有序,不得顛倒和混亂,
生物論文
實驗記錄與描寫的同異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要求學生記觀察日記、寫實驗報告并總結實驗結果,這一系列課堂內外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對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掌握寫作概念、總結觀察實驗成績和提高觀察實驗記錄報告質量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此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從文體上鑒別自然學科的各種文體的特點、風格、制作技巧同文學描寫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文體制作的角度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學風、循“果”求“因”的研究意識、腳踏實地的探索追求意識和永不滿足的求知意識。將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重要內容與自然課中的講授內容有機地貫穿起來,在教學實踐中會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