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9:54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語文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誠信就像一條紐帶,連接著每個個體,而人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座孤島,不講信用,害人害己。無數的事例告訴我們,失信于人,就會產生信任危機,難以在各種情況下立足。人際交往中的誠信缺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關系疏遠。缺乏誠信會使中職學生在所在單位不被信任,從而使中職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種種困難。缺乏誠信,就會有損個人或集體的形象,不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破壞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中職學生缺乏誠信的原因
中職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
(1)受到社會上的弄虛作假、坑蒙拐騙現象的影響,使中職學生有了背棄誠信的思想。
(2)家庭中家長們溺愛孩子,對孩子做錯的事情不管不問。在中職學生家庭中,有的家長為了讓學生在家多待一天,謊報孩子生病,替孩子向教師請假,使得中職學生養成撒謊和不誠信的習慣。
(3)學校誠信教育不足也是中職學生缺乏誠信的主要原因,學校重視文化知識,而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不重視,使學生沒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4)中職學生自己的道德修養不高,沒有良好的道德基礎,也是中職學生缺乏誠信的主要原因。
三、應對誠信教育不足的方法
1.教師應當起誠信的典范作用
要充分發揮教師誠信典范的作用。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為廣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學校應當下大氣力開展師德教育活動,教師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師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去培養學生的誠信素養,教師不但要以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才能來教育學生,而且要特別注意言與行、內在素質與外在形象的統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啟迪學生、感召學生,要引導學生將誠信教育的要求內化為自覺行動。
2.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的建設
學校是誠信教育的關鍵陣地。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能夠使中職v生在講道德誠信的學校氛圍中成長,從而使中職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要把誠信教育貫穿到各個學科之中,而不能靠德育課一枝獨秀。重視日常誠信品質的培養和教育,通過各種手段,讓中職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熟悉誠信的內涵及做人要誠信的必要性。
3.家庭誠信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誠信教育的基礎。家長應該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必須自己先做到。這樣就能使家長給孩子做出榜樣,使孩子有了誠信的基礎,在無形中自覺做到誠信。
4.形成一個體系
學校應當與社會、家庭齊抓共管,不能脫離社會,忽視家庭環境的影響。誠信是中職學生道德教育的必要課程,是中職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前提。家庭、社會、學校在對中職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誠信品質是中職學生一生所要學的必要課程,是中職學生完成學業、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籌碼。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使中職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誠信道德培育環境。
5.在學校中建立誠信獎罰制度
誠信獎罰是個人行為社會意義的一種硬性評價和公開褒貶。獎罰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是讓中職學生明白誠信缺失的后果,明白誠信做人的重要性。
6.讓中職學生在生活中形成誠信的品質
職業學校中文教學課程設置由于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所以很多學生都將自己的學習定位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他們一味的重視專業知識的汲取,卻忽視了文化課程的學習,在他們看來,中文課并不屬于專業課程學習,對以后的職業和工作沒有很大的幫助,打從內心里不重視中文課的學習。這樣片面的認識直接導致學生的心理素質差、中文應用水平低的現狀,嚴重影響了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基于此,我們應該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重新調整中文課程教學設置,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采用應用型的教學方法,著力提高職業學校中文教學的質量。
一、職業學校中文教學要突出職業特色
(一)依據專業特點增加教學內容
以往的職業學校的中文教學,無論是教材選擇,還是教學內容的安排,抑或是教學方式的選擇都是由全校統一安排的,這樣的教學模式,并沒有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恰恰相反,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教學效果不僅不好,反而非常差。職業學校的中文教學必須要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突出這種特色呢?首先,必須根據學生所學的專業和工種的不同,來更換適應的教材。其次,要根據學生需求的不同,來調整教學比重。職業學校的中文教材中除了必須有的實用文體和交際應用外,還應該根據專業特點增加一些應用教學,比如財會類專業可以增加一些調查報告、計劃、總結等文體教學內容,銷售類專業的可增加演講、辯論等教學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以后所從事的崗位特點有個更全面的了解,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很有幫助。
(二)走近學生,了解學生,以多樣的教學風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改革首先要改變思想,教師要樹立一種思想:文化是為專業服務的,只有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將文化教育落到實處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技能,以及將來就業的要求等,然后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突出實用性,彌補學生的不足。傳統的中文教學,教學內容繁多,教學手段老舊,很多學生對這種枯燥的講授,感到索然無味,所以在課堂上表現的不積極,課堂參與性不高??梢?,這種教師講――學生聽――上課抄――下課背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學生的需要,也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我們必須更新教學手段,以多樣化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自主教學就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模式,符合現代教學的需要,倍受師生的青睞。再比如,教師還可以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在參加實習之后,寫一份實習報告,寫一寫自己的收獲與體驗,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進步,這樣的方式有助于促進學生開拓視野和和增強實用技能,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目前職業學校中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編制不合理
當前,職業學校中文教學的教材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雖然不同的教材所摘錄的內容不同,但是它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教材內容大體分為閱讀欣賞、實用文寫作、應用寫作和口語交際這三個板塊。筆者以為,中文教材的選用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特殊需求,進行編寫?,F行的中文教材,大部分選錄的文章作品都是以閱讀欣賞為主,文本內容比較狹小,知識面較窄,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眾所周知,閱讀是中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課堂上的閱讀時間是極為有限的,既然課堂上的閱讀時間如此寶貴,那么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利用起來。教材上提供的閱讀材料有很強的局限性,我們應該選擇選錄一些包括歷史、地理、哲學、日常生活相關話題等在內的一些作品,在原有的經典作品上進行拓展。
(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很多學生認為,中文課程屬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質的課程,實用型不強,所以覺得中文課的學習并不重要,因此,對中文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不高。在職業學校教育中,中文課程不屬于專業課程,而且中文課的教學手段一直沿用傳統老舊方式進行教學,課堂上沒有活躍的氣氛,自然,也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所謂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正因為如此,學生對中文課的學習也不重視,導致教學成果也不夠理想。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努力提高中文課教學的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職業學校中文課程教學改革
中文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在日常交流中,天天都要和中文打交道。職業學校的中文教學應著重體現“實用”二字,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中文的實用性教學,教會學生學以致用。
(一)注重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未來社會需要那種“出口成章”,能夠與人進行有效溝通的人。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在學生以后的求職過程中和以后的職業發展中至關重要。比如說,在給酒店管理專業教學中文時,就可以將口頭表達訓練課變成一堂酒店管理課來進行教學,酒店管理的專業具有服務型的特點,所以我們更需要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出一定的情景,然后由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一場角色表演,教師扮演客戶,學生扮演酒店經理、酒店管理人員等,這種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此外,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有很多其他的教學手段,比如說,話劇表演,辯論賽等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強化實踐能力
中文教學的目的簡單就是讓學生學會使用中文,那么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多注重課程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比如說,給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市場調查包括應用文體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簡單的介紹下調查報告格式和要求,然后給學生安排一項實踐活動,讓學生就某個新型的產品營銷展開調查,學生自己去考察市場,看看該產品是否有市場,同學們調查完之后,再寫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最后帶到課堂上來進行交流。實踐活動的開展不但激發了學生對中文學習的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中文的運用能力,為其將來走向崗位后能熟練運用中文為職業服務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蔣起珍.論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多種能力的培養.成才之路,2010,(12).
湖南師范大學周慶元教授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性質、特點進行了系統整理,認為有三大類七小項:(1)基本性質:工具性、人文性;(2)從屬性質:綜合性、實踐性;(3)其他特點:基礎性、多元性、辯證性。這種梳理是有意義的,但“比較”不明,因而特點也就不那么“特”了。
其實,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特點的表述,主要是通過語文課程與自然類課程、理論性課程比較后提出的,并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學生認識的特點、語文學習的特點以及語言文字的特點揭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特點。
1.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應該注重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語言不僅有其“語形”,而且還有“語意”。“言”源于“意”,取決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語形”和“語意”統一起來。
2.學生認識的多元性。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思維水平、認識風格等之間存在差異,他們對語文課程、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方法以及語文教學評價等的反應必然是獨特而有差異的。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語文教學的多元化。
3.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語文是一種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語文“踐行”的海洋。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是開放而豐富的,主要有三種類型:語文課堂上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語文課堂內的其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其中第一種“言語”實踐活動是最本質的。
4.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漢語言文字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有以下特點:(1)漢字的字音有400多個音節,如果采用“同音歸類”的方法,就能簡化識字過程;(2)漢字的字形千變萬化,如果采用“據形明義”的方法,可以提高識字效率;(3)漢字的詞義復雜,有同義詞、多義詞、反義詞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確地理解字義;(4)漢語言文字還具有形象性、意會性、信息冗余性等特點,因而語文教學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也要重視整體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從“素養”這一角度對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進行新的規定,“語文素養”一詞前后在“課標”中出現了十多次,在中國語文教學發展史上,首次把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確定為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不是一種純粹的知識或能力,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涵養,是個體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養之一。筆者認為,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基本點。
(1)熱愛祖國語文。這是愛國主義情感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上的具體體現。熱愛祖國語文包括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祖國的語言文化。
(2)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態度;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態度等。
(3)豐富的語文知識。對語文知識的規定主要是:在對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中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在對課外讀物的建議中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在語法修辭知識要點中指出,學生應掌握詞的基本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限于二重復句)的類型以及常見的修辭格等。還要求把社會常識、科普常識作為教學內容安排在各年級的課程、教材之中。
(4)發展語文能力。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促使這些能力適應學生實際生活的需要。
(5)培養語感。語感指的是對語言文學敏銳的領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蘊感、情趣感。語感強調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和個人的語言修養。
(6)提升思維水平。語文課程以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重點,讓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7)養成良好的個性。個性是個人面貌的獨特側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良好的氣質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創意等;二是良好的語文品質,如個人的語言習慣、語言風格和語言品位等。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微細結構和胚胎發育過程及其機制的課程,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平臺課,是學習后續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基礎課程。多年來,課程質量標準是以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大綱、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考試成績為依據。筆者十幾年來對該課程在教學隊伍、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課程教學大綱在課程目標,所關注的仍是知識目標;課程教學內容上教師講授偏多;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仍未真正得到充分體現;課程評價標準不夠明確,對教學程序要求不夠清晰,操作性不強,未體現新學習方式的改革,如團隊學習、探究式學習等,仍過于重視學業成績,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終結性評價,輕過程性評價,未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課程質量標準體系。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的研究被列為紹興文理學院首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質量標準專項),通過構建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內涵建設,改革課程教學模式,建設引領課程改革的示范性課程;打造一批“就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滿足終身學習需求,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質課程,建立一套適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質量評價體系,為進一步開展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提供基礎。
2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構建的方法
2.1把握定位
把握學校-專業-課程定位是構建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的關鍵。紹興文理學院為地方性本科院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培養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夠創造性地解決本專業領域較復雜實際問題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是:基礎扎實、臨床技能突出,適應能力強、有終身學習能力、職業素質良好,主要服務于地方醫療衛生事業的高素質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組織學與胚胎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是學習醫學的入門課程,是培養專業整體知識結構及能力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后續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課程的重要基礎。
2.2尋找依據
以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教高[2008]9號),2014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臨床執業醫師),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本科,2013),2014版紹興文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
2.3確定要素
課程質量標準包括課程標準和課程評價兩個方面。
2.3.1基本要素
依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4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臨床執業醫師)、2014版紹興文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學目標,組織課程組成員,并邀請相關基礎和臨床課程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討論課程設計思路,將理論知識與后續課程及臨床實踐對接,精心選用合適的病例引入教學過程,研究恰當的教學方法,形成知識、目標、能力、教學方法以及學時分配于一體的課程標準架構。課程評價是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系統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資料,考查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或對課程設計、課程教學過程、課程效果等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課程標準是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是課程建設的依據,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依據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本科,2013),結合《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和2014版紹興文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緊扣課程標準提出的各項結果性指標確定課程評價要素。
2.3.2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的基本框架。
3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體系的特點
3.1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遵循了“三個一致性”
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以培養臨床醫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為中心,遵循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與后續課程銜接的一致性、與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一致性。根據“三個一致性”,確定知識結構、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評價標準、保障體系。以崗位勝任能力為導向,根據對應的知識單元和能力要素確定教學內容,按照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與相關課程進行銜接、取舍、整合和序化,形成以應用為核心的全新的課程質量標準。
3.2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注重了“五個結合”
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注重基礎與臨床結合、知識與能力結合、專業與人文結合、過程與終結結合、定量與定性結合。
3.3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體現了“六項標準”
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質量標準建立在以培養核心專業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與總體思路基礎上,著重體現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教學管理與組織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滿足崗位需求,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技能的培養。
3.3.1教學隊伍標準
課程負責人與主講教師師德高尚、治學嚴謹;執教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參與及承擔教育研究或教學改革項目,成果顯著。課程負責人近三年主講該課程不少于兩輪。教學隊伍結構及整體素質:教學團隊中的教師責任感強、團結協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并根據課程需要配備輔導教師;青年教師的培養計劃科學合理,并取得實際效果。
3.3.2教學資源標準
教材及相關資料:選用先進、適用的教材,課件、案例、習題集、實驗指導、學習指南等教學相關資料齊全,符合課程設計要求,滿足教學的需要。實踐教學條件:實踐教學條件滿足實驗教學要求;能進行開放式和探究式教學,效果明顯。網絡教學環境:網絡教學資源豐富,架構合理;硬件環境能支撐網絡課程的正常運行,并能有效共享,在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
3.3.3教學內容標準
根據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的要求,改革以學科知識系統化培養為目標的教學內容,構建以能力培養要求為核心的教學體系,縮減理論學時,提高實驗學時,使二者學時之比達到1∶1。遵循“增強能力、強化技能”的思路,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基礎實踐加強學生的專業素養,突出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加深對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職業素質、扎實的基礎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3.4教學方法標準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專業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著重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實施理論實驗一體化教學,構建貫穿課程教學的系統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驗實踐教學,培養專業技能,提升醫學生崗位勝任能力和就業能力。對課程不同授課內容,靈活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師講授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個人學習與團隊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翻轉課堂與PBL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將能力培養貫穿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現課堂教學從知識傳授向能力素質培養轉變,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精品課程、微視頻建設為重點,提高教學工作信息化水平,延伸第一課堂,融合第一、第二課堂。根據課程特點,定期組織有關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競賽,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鞏固和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3.5考核方式標準
尊重個體差異,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建立與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考核方式,處理好課程和教學環節考試方式的關系,將過程考核與終結考核、知識考核和能力評價有機結合。過程性考核(50%)包括實驗成績(30%)、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成績(10%)及網上單元測試成績(10%);終結性考核(50%)采取閉卷考試,包括基本概念(名詞解釋、填空題、簡答題)、知識點(選擇題)和案例分析(綜合應用題)。增加對知識點深刻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考查比重,減少記憶內容的考核比重。
3.3.6教學效果標準
1.中職學校
中職學校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實施主體,是中等職業學校的簡稱,屬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其中之一。它的招生對象以初中畢業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學力的人員為主,基本學制以三年制為主,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技能訓練。
2.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是把新的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課程實施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課程計劃在實施中發生的情況及影響課程實施的種種因素,它是實現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實施方面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的選擇缺乏合理性
近幾年,我國學前教育得到了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重視程度逐年增加,學前教育課程有了較大改革和發展。隨著課程之間更多地融合與交叉,課程內容融合許多國外現代教育思想、方法和觀念,使學前教育的課程內容更為系統,但是目前中職學校的課程內容在選擇上仍缺乏合理性。課程內容難以做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在教材的選擇上,甚至現在很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還在沿用陳舊教材,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是老化的,沒能融入新的各種教育思想和理念,與學前教育改革發展速度有些脫節。
2.與學生的社會實踐脫節
大多數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都開設了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教學法等課程,但這些課程要想讓學生很好地融會貫通,需要學生一方面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另一方面進行大量社會實踐鍛煉。中職教育學生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應該在課程的社會實踐方面給予他們更多機會,讓他們在與幼兒的接觸中,在幼兒園的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滿足與專業自豪。但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中職學校學生大多在學校進行集中理論學習,社會實踐變成中職學校課堂上的情境設計,這樣使他們沒有機會真正面對幼兒,無法接觸幼兒園實際,不利于日后職業生涯發展。
3.課程實施不符合就業需求,忽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大部分中職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即當我們工作時,發現學校學的東西基本沒什么用,而真正在幼兒園要用的,在學?;緵]學。究竟原因就是學校的課程實施未考慮市場需求,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21世紀是一個人才競爭的時代,學生要全面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明確地朝自己的事業巔峰前進。然而,大多數中職學校沒有實施專門的職業規劃課程。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是迷茫的、沒有方向的。
三、問題解決策略
1.改進課程內容
首先,課程內容設置要與時代同步。社會在發展,學前兒童教育隨之發展,因此學校對作為未來學前教師的師范生的教育也要革新內容與時俱進。其次,靈活調整基礎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育專業課程是培養幼師生教師職業素養的理論基礎,但有一些學科的內容有些重復或散碎甚至重復,可以在教學中對這類課程做適當調整———或整合或刪減。這樣既節省理論教學時間又將節省的時間用在能力培養上,提高學生的技能技巧。
2.以學生需求為導向
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所以學前教育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實施也應如此。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實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了解、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結合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及當地實際需求,選擇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制定出有特色、有針對性、有服務性的課程結構,并根據學生需求進行課程實施,以推動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健康發展。
3.增加實訓教學,深入幼兒園學習
關鍵詞:德育教學;案例教學法;重要性;原則;運用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2014年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德育課教學:“要緊密聯系實際,堅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情感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這一要求為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理論性較強的德育課貼近現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德育課教師要遵循實效性和時代感原則,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正確合理地運用案例教學法,才能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一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程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其本質上是設定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德育課教學中的案例教學,主要是運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品質問題、法律問題、社會問題、職業發展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引出和論證相關的基本理論,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書本理論和社會實際相結合,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德育課教師,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觀察,發現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盡管2008年德育課程改革后,課本中增加了許多與現實相連接的實例,但因學生感受不到實際的效果,吸引力不強,學生很難參與教學,很大一部分學生把上德育課作為休息課,上課即睡覺。有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對今后的工作毫無幫助,所以上不上德育課無所謂。因此,如何提高中職學校德育課程的有效性,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德育課堂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德育課育人教化的功能,是中職德育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通常,德育課程所選案例屬于感性材料,來自于社會實踐,淺顯易懂。通過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中職德育課程《職業道德與法律基礎知識》、《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中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識較多,比較抽象,對于理解力不強的中職生來說很難有吸引力。如果只從理論上分析原理,學生不愿意聽,也未必聽得懂,即使聽懂了,也不會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這些枯燥的理論融入案例中,從抽象到具體,那么枯燥的理論就獲得了生命。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一是可取長補短、促進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從而積極進取、刻苦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二德育課程教學中案例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案例選擇是否合適,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案例教學法的作用是否得到真正的發揮,并直接影響到該德育課的教學成效。為了充分發揮案例法的教育功能作用,在案例選擇時,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關聯性原則。選擇案例時要注意所選案例與所講教學內容要相一致,不能與教學內容脫節。作為教師,必須熟悉教材,清楚教學內容中的難點和重點,了解哪些課程內容可以用理論闡述清楚,哪些地方需要用案例幫助才能讓學生理解。二是實際性和指導性原則。教學案例要符合中職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實際特點,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還要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筆者曾經在教授《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課》課時,發現因本課程與學生今后從事職業活動密切相關,學生非常關注職業發展的形勢,他們對中職生畢業后取得成功的一些事例(尤其是本校畢業的成功學生案例)特別感興趣,教師就要選好典型例子,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好這些好的案例,學生也易于接受,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并能夠對學生對未來的選擇、發展有較強的指導性。三是思想性原則。德育課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德育課老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思想先進、道德高尚的職業技能型人才。教師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導向,緊密結合時展的實際和中職學生的思想狀況,增強德育教學的思想性和時代性。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挖掘事例的道德教育意義,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三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傳統的德育課教學中,教師是主體,過分突出“教”,偏于理論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知行實際?!蛾P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指出德育課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中職學生生活,尊重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注重知識學習和觀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養和行為養成”。因此,德育課教學中要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任課教師及學校層面做出一定的努力。第一,教師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取得第一手資料。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形勢的急劇變化,向德育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案例教學法對德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要緊扣中職學生感興趣的理論和社會問題,在了解熟悉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基礎上編寫案例素材,掌握更多切合學生實際的鮮活案例,并能對案例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學中以恰當的方式、方法教授于學生,在教學互動中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引導,讓學生在內心上認同,在行為上自律,這樣才能上好案例分析課,最終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第二,處理好案例教學的各個環節:案例的選編、學前準備、課堂交流討論以及教學評價。1.案例的選擇和編寫。這一環節對德育課教學猶為重要,只有選好案例,才能把案例較好地運用到教學中,才能顯現案例教學法獨到之處。2.做好課前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均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案例教學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體現“雙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和學生的課前準備,是搞好案例教學的基本前提。3.案例的討論與交流。此環節是案例教學的關鍵所在,直接影響到案例教學是否成功。筆者通常采用的是分組討論方式,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集中意見,再由各小組推薦代表參與交流。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導演,設計、營造的是一種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是演員,是課堂主體,大家各抒己見。4.開展教學評價。這是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步驟,教師總結前階段所取得的成果并作出教學評價,師生達到共識,為共同完成好以后的案例教學任務打好基礎。提高對德育教學工作的重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對德育教學不夠重視,存在著重專業課、輕普通課,重技能、輕理論的現象。筆者曾經工作過的一所縣級職業學校,因師資不夠,認為德育課誰都可以上,于是安排一些課時不足的專業教師、基礎課老師上德育課,而且大量減縮德育課學時,有的教師上課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學效果差,失去了德育課應有的功效。筆者認為德育課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政治素養,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解決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樹德的引路人。此外,對于中職學校德育教師隊伍建設,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作了專門的規定。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研究與高校思想政治課不同,中職德育課重教學輕教研,德育教師參加師資培訓機會少,導致他們見識不多,視野不開闊,導致授課枯燥無味;教輔資料相對缺乏,課外輔助資料主要教師自備。所以作為學校層面應該加強德育課師資隊伍建設,并在教學工作各個環節給予支持。
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在中等職業技術德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充分發揮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效果成效明顯。德育教學工作者應根據中職學校德育教學自身規律,不斷開展案例教學法的研究,在教學方法上總結經驗,推陳出新,才能發揮德育課教學在中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使德育課程教學真正地實現育人教化的功能。
作者:鄧先鳳 單位:貴州省水利電力學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教職成[2014]14號)
職業中學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普遍較差,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表現在認知能力、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較差,喜歡我行我素、隨心所欲、隨波逐流。在他們中間,有很多學生帶有從初中就形成的不良行為或習慣。如果學生把這種看似“小事”的不良行為或習慣帶入社會,不僅關乎學生的個人形象,也反映了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公共道德水平。一方面他們正處于一個從學校走向社會的轉折階段,另一方面從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規律來看,也是處于一個行為習慣養成的培養和塑造時期。所以對他們進行“從小事做起”的教育和引導,培養和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從小事做起的必要性
1.知識的積累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可見知識的積累,無不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管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日進日高”,說的就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如果能夠做到每天進步一點,每天提高一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當你回過頭來一看,連自己都會為自己巨大的變化而感到驚訝。有人做過統計和調查,世界上每一個偉大的人物,都是因為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每天半個小時”成就了他們的卓越和不凡。知道他們每天半個小時在干什么嗎?無論工作多忙,時間再緊,他們也要抽出半個小時來讀書、思考。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看書也是一種習慣,“每天一小段,一年就是一大卷”。每看一本好書,在潛移默化之中,你的思想、靈魂都會經歷一次洗禮,得到凈化和提升。據說,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是猶太人。猶太人之所以聰明,并非他們血統里先天就有某種特殊的遺傳基因,而是后天他們從小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和習慣,那就是喜歡看書,且善于思考,躬身踐行。
2.性格的養成
一個成功的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但絕對不可以不塑造和培養自己良好的性格。因為學歷不一定決定你一生的命運,而性格卻可以決定你一生的命運。所以你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而性格的養成,是從習慣開始,是從小事開始做起的。
三、如何做好小事
1.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小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歷史上,有很多“因小失大”或“以小見大”的典故或事例。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一顆老鼠屎壞了滿鍋粥”,“一粒沙子里有整個世界”,“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等等,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一代偉人說過:“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對所謂的“小事”,不但要高度重視,而且要明辨是非,區分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有所取舍。
2.要有善于做小事的恒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