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9:48
序論:在您撰寫課程教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目前在高職師范類院校的各個專業中都開設專業教法課程,專業教法課程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多數師范院校教師除了講授本專業教法理論知識外,都會留給高職師范生一定的課時量,進行本學科課程的試講,這樣除了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專業教學方法的特殊性外,還可以訓練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授課的能力。通常學生進行試講時是在微格教室中進行,但學生在試講過程中,極少能充分利用微格教室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結合本專業教育方法進行試講的。教法課程教師由于課時、教學內容和專業知識所限,又無法用過多的時間對學生在這方面的不足進行指導,這就使得學生的試講變成了專業教法理論知識的簡單應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形同虛設,嚴重浪費了教學資源。那么如果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將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內容目標定位于輔助單一專業教學上,將現代教育技術的評價方式改為微格教室試講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程度,使真實的教學授課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評價方式。這樣做即可以使得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的教學內容明確、評價方法合理可行,又可以彌補教法課程實踐環節中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不足,以及使得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得以充分利用,讓學生在教法課程實踐試講過程中真正融入現代教育環境中。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進行整合不但可以解決兩門課程設置問題,還可以使高職師范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使高職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以及信息技術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使其更多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在實踐教學中的地位。
2.讓高職師范生學習到如何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實際中,而不是糾結和關注某種信息技術的使用。
3.讓高職師范生更多的加入到教學環節中去,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以高職師范生為中心的學習情境,讓其在互動活動中領悟如何學習。
4.使得課程成績的評估手段多樣化,改變以往將教師作為課程成績評價的唯一主體,取而代之以高職師范生的自評和互評作為評價主體,教師進行評價審核。
二、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的方法
1.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課程內容的整體把握。整個內容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大模塊,其中理論部分包含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部分包括案例課程的分析與設計、素材獲取、素材處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等。內容突顯了以教學設計為主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2.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課程具體課程的編排。為了適應高職師范生的學習特征,課程總體上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參與式”的“活動”設計方法,“案例”分析式的教學手段。具體教學中將課程分解為7項基本任務:任務一:了解現代教育技術任務二:學習圖像素材采集與處理任務三:學習視頻素材采集與處理任務四:熟悉現代教學媒體系統環境任務五:教學設計、教學和評價任務六:利用網絡資源任務七:回顧學習歷程每個任務中以“課件制作或授課演練”為情境編排“活動”,各“活動”給出活動要求及“學習要點”,引導學生從“學習要點”的資料“案例”中探究、獲取所需的理論與技術,在自主學習、教師指導下完成整個“活動”流程,達到“任務”要求并自主設計完成課件或整個授課過程。
具體活動流程以任務二(學習圖像素材采集與處理)為例:活動1:學習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學習要點1: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活動2:討論并分析信息技術如何與所在專業課程整合學習要點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活動3:小組為單位研討《認識物體》課程并制訂課件制作計劃學習要點1:課程教師用書電子版學習要點2:計劃提示活動4:了解數碼相機的功能和基本操作規范,和教師一起學習,并利用說明書仔細熟悉學習要點1:數碼相機的介紹學習要點2:數碼相機的使用技能活動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拍照活動6:學生得到數碼相片,用掃描儀掃描書中圖片,利用Photoshop軟件進行圖片處理學習要點1:圖像素材處理活動7: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完成課件制作學習要點1:flash相關知識點講解學習要點2:《認識物體》課件案例學習要點3:《認識物體》課件案例視頻教學活動8:每個小組選派一名同學用所做課件進行試講,小組其他同學作為學生進行配合?;顒?:根據試講修改完善課件。每個任務完成后學生會提交成果,教師給出評價,并組織學生互評討論。
三、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有利于高職師范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1.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后,教學方法由原來的以“教”為主替換成以“導”為主,引導學生完善學習能力,提升科學素養。高速發展的社會對高職師范生的科學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高職師范生缺乏創新的意識、探索的精神,就無法適應這個社會。所以我們要改變單一的知識教授,以設計為中心,活動為引導,使學生走進實踐進而走向社會。將以教師為主講解和實踐的方法,改變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和學習??茖W探究活動應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要用切實可行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科學探究,并激勵學生通過動腦、動手自主學習知識,提高各方面能力。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和培養需要反復的練習和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創設探究性活動,多引導學生積極合作,開展小組學習和自我學習,完成探究性活動,不斷提升完善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2.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后,課程的案例中所需素材由原來的教師提供,改變為學生自主收集,提高了高職師范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學生在每個任務中都有一個活動進行素材的采集,有很多素材需要學生分組收集和處理,通過這樣的設計,鼓勵引導高職師范生使用計算機網絡的資源,網絡環境中搜索功能,解決素材缺乏的問題,還使高職師范生的學習自主性在網絡環境中得以實現,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高職師范生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四、總結
一、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載體
“傳統紋樣”是教科書中的圖案教學內容,它可以擴大學生視野,增強現代設計意識。過去將圖案課作為獨立的設計實踐,對初中學生來說是較為困難的,因為圖案包含了設計構思和創造因素,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設計想象力和繪畫表現力,而且又是在45分鐘的課時內概括地把思維語言轉化為形象,困難的確很大。因此,已往美術課中的圖案學習內容,學生常常是滿懷喜悅上課,終因失敗而灰心。原因是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缺乏聯系,繁復相因的形式法則使學生不易理解,表現技法難度過高,使他們無法完成自己滿意的作業,造成學生喜歡畫畫,卻不喜歡美術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以學生生活體驗為載體,在上《傳統紋樣》課之前,布置學生觀察收集家中已有的自己熟悉的生活日用品,如飯碗、茶杯、瓷花瓶、臉盆、床單、被套、靠墊、窗簾、文具盒、書包、練習本等日常用品上的圖案,將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相聯,讓學生感受到圖案在生活中處處存在,與我們親密相伴。使同學們了解它,喜歡它,繼而在課堂學習中不感到陌生,有信心學會表現它。
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切入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為了上好圖案課,使學生對圖案能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并樂意接受和主動積極完成作業,筆者改變以往圖案教學以寫生----變化為先導的傳統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創意、積極思考,并支持、鼓勵學生合作完成作品。其方法是: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熟悉并且喜歡的物品帶到課堂來設計裝飾圖案。同學們都帶了自己挑選的物品,如小塑料杯、塑料壺、塑料碗,自制信封、紙提袋、小拎包、文具盒、白瓷盤、瓷花瓶、玩具等物品。在教師的指導下,應用手繪或剪貼的辦法,為自己的小物品設計圖案,也可以與同桌合者作完成。課堂上同學們興致勃勃,全力以赴。但是,在繪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圖形布局不當,松散瑣碎、重心不穩的問題。針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適時講解圖案設計必須遵循的形式法則,讓學生運用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平衡、節奏與韻律的形式規律,解決圖案不美的問題。這三條基本法則都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在美術形式上的體現,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適合于任何藝術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針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講授圖案的設計方法,學生的反映是迫切想聽老師的講解與指導,一邊操作一邊吸取知識,既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又比以往填鴨式灌輸知識的效果截然不同。
三、正確看待學生的模仿與創新
(一)完善音樂教法課程
音樂教學法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必修的課程之一,亦是學前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五大領域教學法之一,是培養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高素質、強實踐的重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理論課程。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幼兒園音樂教學理論知識、正確的音樂教育觀點和多樣化的音樂教學方法;能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選擇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材料,并能夠設計幼兒園音樂活動方案和組織音樂活動。在課程安排上應從第二學年上半學期開始實施,將原來的音樂教學法課程分為:基礎理論及課堂設計18個課時,教學內容的組織分析與教學方法20個課時,幼兒園見習、實習2周,教案撰寫和試講演練30個課時,做到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使課程教育對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產生最優的效能。
(二)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與發展
1、師德與崗位責任的培養
(1)建設高素質“雙師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要求,培養教師首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自覺遵守《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實施素質教育。
(2)培養教師熱愛職業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職業教育觀。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發展為本。
(3)培養教師樹立優良學風、堅持終身學習。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努力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4)培養教師為人師表,加強人格修養,廉潔從教、作風正派、嚴于律己、樂于奉獻。
2、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與業務提高在不斷完善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更要不斷提升音樂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克服技能單一的現象。
(1)在教育教學中開展“互幫互學”活動:“以老帶青”、“以優帶差”,“在學中提高、在做中提高”,不僅專業技能提高,更要在實踐中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進而啟發引導學生分享音樂,提高音樂鑒賞水平。
(2)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審美能力、審美修養。增強學生的向師性,進而使學生更加喜歡音樂教學法課程,并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積淀美,對音樂產生更大的興趣。
(3)不斷提高教師音樂教學的業務能力。要重視以學生為主的音樂教學設計,能根據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特點與課題內容設計課型。防止填鴨式或單純模仿式教學模式,避免學生的參與、發現、表現、創造欲望受到抑制。
(4)教師還要注重學習,通過網絡,搜集有關幼兒音樂教學的各種資料,使成型的音樂資源、信息,能夠在合理采納的過程中予以儲存和運用。
(三)音樂教法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學模式就是為完成教學目標任務而采取的一定教學方法和形式。如美國人喬以斯和威爾在《教學模式》中指出:“沒有一種教學模式是為適合所有的學習類型或學習風格而設計的?!币魳方虒W法就是教音樂和學音樂。教學時倡導體驗、摸索、探究、合作,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旨在改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法的學習與實踐中來。
1、發展探究性教學模式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音樂教學法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認知目標:對歌唱、韻律活動、舞蹈、音樂欣賞、打擊樂等有關知識的掌握和認識能力的發展兩方面;情感態度目標:對音樂情感的體驗、音樂表達能力的發展和對有關音樂活動的興趣、愛好的發展;操作技能目標:運用身體動作對音樂認知的能力和運用身體動作進行表達音樂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利于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必須以促進幼兒心理整體協調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其中認知目標涉及與音樂學科相關知識、概念、原理與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標則涉及思想感情與道德品質的培養。
2、創新情景化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課堂效率。主要教學手段包括:
(1)創設幼兒園實際教學場景,形象逼真。能獲得與實體相似的形象,給學生以真實感。
(2)運用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直觀再現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方法,把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把知、情、意、行融成一個整體。
(3)情境教學模式對“教”與“學”具有雙重促進作用。它拓展了教師音樂教學法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課堂效率。有利于掌握音樂教學的方法和原則,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教學實踐的能力。
(4)情境創設的多樣性、目標性。它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在課余活動中,還可以延伸到學生在幼兒園的實習生活中。情境媒介等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種因素相互作用,采取視聽結合的手段,以色彩艷麗、生動形象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習內容圖文并茂、栩栩如生,是教師進行情境教學的先進手段。使音樂教學法教學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全方面素質教育轉換,把教學活動開展得更加豐富多彩、取得實效。
3、開展微型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微型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模擬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微型課堂。通過師生角色的轉換,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創設微型課堂,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即“未來的幼兒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結合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法課堂實際,在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開展微型課堂的教學模式:
(1)講授類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如幼兒音樂教學作用、任務、總目標、分目標等)。
(2)啟發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音樂學習的客觀規律,采用形象思維,以發散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討論類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唱歌、音樂欣賞、舞蹈、節奏活動等教學法的選材、組織教學、設計過程等共同研討,相互啟發。
(4)演示類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把幼兒園音樂活動實際教學實況、教學場景展示給學生看,或通過現代教學手段獲得感性知識。
(5)表演類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戲劇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現,以達到試講、演練的目的,可以分為教師的示范表演和學生的自我表演兩種。4、借鑒優秀的音樂教學法積極借鑒西方優秀的音樂教學法,整合多種藝術形式。比如:奧爾夫音樂教育法強調感受和表達,而非知識和技能;柯達依教學法倡導以歌唱為主;達爾克羅茲方法論主要包括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即興音樂活動及鈴木的早期音樂教學法等。讓學生在認識到: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歌、舞、樂三位一體,才是符合個體發展處于初始狀態的兒童的音樂學習的天性,它為兒童創造了獲得全面、豐富、綜合的審美體驗的機會。因此,在音樂教學法課堂上合理整合各種藝術形式,以發揮它們的綜合效應,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兒童觀、藝術教育觀以及掌握運用這些音樂教育的技能,為將來崗位上更好地開展幼兒音樂教育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和必備的職業能力。
(四)積極推進音樂教法課程實踐
1、與幼兒園搭建“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合作平臺是推進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法課堂可行性、實踐性教學的重要途徑。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大學生的實踐課程。一是要積極構建和不斷完善音樂教學法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更新實踐教學觀念;二是要豐富實習內容,拓寬實習功能,分散見習與集中見習相結合,不僅僅是教學觀摩、備課、上課、制作教具,更要組織幼兒音樂領域各個活動的實踐教學,例如:舞蹈、唱歌、音樂游戲、有組織的音樂活動等,既讓學生明確自己將來的工作職責和技能需求,更讓學生找到今后加倍努力的方向。
2、通過園本培訓使一線教師具備幼兒園音樂教育基本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思考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有助于教師將來既可以由淺入深地對教學實際進行分析,又可以以實戰帶理論,以實例說道理,挖掘教學的廣度、深度,革新教學理念,有利于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
3、開展職前、職后技能培訓。邀請優秀畢業生返校談自己的就業經驗,讓學生早準備,實現角色轉換。另外聘請專家來校講學,使學生有初步的認識,以消除實習時的緊張、焦慮情緒,較快進入角色,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學校和幼兒園"無縫鏈接"。
二、結語
為了便于對過程流體機械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改革,滿足工程教育的要求,對過程流體機械課程的特點進行分析。理論性強,需要良好的基礎知識要想較好地學習過程流體機械專業課程,學生不僅需具備扎實的力學基礎知識(如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理論力學以及材料力學知識),還需具備良好的專業基礎知識(如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對于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學生要想在課堂上完全理解教師講授的教學知識點,緊跟教師的備課思路,就必須對這些現行課程有良好的認識和理解。專業性強,內容復雜、繁多過程流體機械專業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機構原理、熱力學計算、流體力學原理、動力學計算、結構設計、運行維護、故障診斷、總體方案設計與選型等。每一個知識點似乎都涉及一門獨立的基礎課或者專業課程。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準備,聽課時似乎很難對教師講授的知識做出敏捷的反應,極大地影響課堂的互動氣氛。知識點與工程實踐緊密聯系過程流體機械專業課程涉及的知識點與工程生產實踐緊密聯系,其理論水平遠高于實際,可用于指導流體機械在企業生產應用中的穩定操作和運行,以及機器的技術改造與新機型的開發。課程講授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與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結合課程的學習,勢必要學生開展一定的工程訓練,以加強學生的工程觀念,讓學生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過程流體機械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鑒于傳統教學的陋習和目前本科教學改革的深入,導致目前過程流體機械教學方法的弊病不斷暴露出來。基礎知識欠缺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如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由于學時短缺而被逐漸砍掉。有的課程(如流體力學)雖在開設,但由于學時短或為選修課程,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學習效果不理想,導致學習過程流體機械課程時,學生連最基本的概念(如內能、焓、熵等)都不知道,當涉及一些運用基礎課程知識點來理解工程問題時感到非常吃力。這就導致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很難適應目前的教學形勢,而且教學效果不佳,出現死記硬背、不善于理解應用的學習局面。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實踐教學環節薄弱似乎是工程教學的通病[7]。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是培養工科專業學生的必備環節,對學生工程意識與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對于工程性極強的過程流體機械課程而言,實踐環節尤為重要。然而目前普遍存在一些問題。1)實習與實驗教學環節需要加強。就本專業的實習而言,目前主要集中于化工設備制造廠和化工產品生產車間的參觀和學習,基本上忽略了有關流體機械制造廠的參觀和學習,導致學生對流體機械沒有感官認識。而且實驗學時在不斷縮減,目前僅開設往復壓縮機示功圖測試和高速轉子靜平衡兩個實驗。離心泵汽蝕實驗被砍掉,導致學生對離心泵主要性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2)畢業設計環節需要加強。鑒于一系列原因(比如工程熱力學知識的欠缺、有關流體機械書籍和標準的缺乏),目前絕大多數畢業課題僅局限于化工設備設計,基本上很少布置有關流體機械課程方面的畢業課題。這嚴重限制了學生對流體機械課程的進一步理解和工程應用能力的鍛煉。課程評價存在問題由于課程學時的縮減,目前過程流體機械課程評價基本上是“一錘定音”——期末考試,忽略了大作業的訓練和熱點研究方向文獻的閱讀和總結。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更談不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也很難及時對教學存在的問題給予修正和彌補。
3過程流體機械課程教法改革思路
眾所周知,教學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地發展和演變。工程教育也是如此。大約二戰時期,工程教育從工程實際技術教育過渡到工程科學教育,這就要求涉及工程教育的教學方法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單向性的,類似“學徒式”的教育,即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這種教育方式僅適用于以技術教育為主的工程教育,很難適應以科學教育為主的工程教育方式。為此,發展了以學生為中心,積極主動的、學習式的教學方法,即將學生視為教師的角色[8]。學生能夠從教學活動過程中隱性地獲取知識,而教師主要的任務是開展有效的指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界限模糊,二者有效地完成自身的任務,即教師良好的教學任務、學生有效的學習任務。過程流體機械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正是沿著該思路進行的。針對過程流體機械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同時為了適應現階段工程教育的目的,下面從課程的準備、課程的講授和課程效果評價三個階段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課程準備首先,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這必然要求教師大量查閱和學習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如與過程流體機械有關的國內外專著和書籍),彌補所選教材的缺點。查閱資料時,教師必須注意角色的轉換,查閱資料是為了更有效、更準確、更生動地給學生講解,而不是為了個人學習。教師通過大量地閱讀文獻,將教學內容給予重新組織和編排,以最合理的順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接受,而不是照本宣科。其次,教師備課時要充分了解學生前期課程的學習情況,從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彌補存在的問題,避免影響學生對本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個體在前期課程學習上存在的差異,這樣分組討論學習時便于優良搭配,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克服個人因前期課程學習不足而對本課程知識點理解帶來的障礙。再次,鑒于當前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為主,教師的講解和訂正為輔。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制訂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案。對教師備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課前要告知學生:1)每節課要學的教學知識點;2)理解知識點需具備的基礎知識;3)學生需要查閱的書籍和準備的內容;4)本節課內容在課程中和工程實際中的重要程度??梢哉f,備課是否充分直接決定了教學是否成功,因此,備課必須要做到備內容、備學生和備方法。課堂學習課堂學習是教學的關鍵環節,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課堂教學,不是以教師單向傳輸為主的教學,而是教師根據備課時制訂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討論教學內容,避免學生消極被動地思考教師到底在講或者要講什么內容。教師通過學生對教學內容積極主動地討論,發現和記錄教學存在的不足,便于課后進一步的思考、改進和反饋。教師上課時應做到:1)上課時,教師首先要給出本節課主要的學習內容、重點和難點;2)教師要給出每節課的“引子”,提出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評價每組學生給出的討論結果;3)最后教師要給出總結,要評價本節課程內容在工程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4)對于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之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比如“余隙容積”這個概念,如果僅是書上給出的解釋“活塞行至終端止點時氣缸剩余的容積”,學生很難理解,很難想象這部分空間是怎么回事;但如果將其與蓋房子用到的“公攤面積”類比的話,就很容易理解:二者對于用戶來講都是有害的,但是必須具備的,只能盡力減小,卻不能避免。課程評價教學活動的最終環節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教學評價,教師一方面可以了解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發現和思考教學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反饋;另一方面能夠了解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情況,課程的評價應從多個角度出發,絕不能是僅以考試為基準“一錘定音”。為此,教師應從兩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1)對知識點理解的評價。通過課堂上觀察學生的一系列反應,如面部表情、提出的問題,及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及時的解釋和補充;另一方面通過作業、課程考試來綜合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情況,便于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調整和彌補不足的地方和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測試教師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存在的困惑,明白師生間對知識點理解存在的偏差和分歧。教師應對學生的問題積極反思,對教學內容給予重新編排和闡釋,以便改進教師本身對基礎知識的理解。2)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評價,可以通過實訓、大作業、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的形式進行,并將存在的問題匯總和分析,彌補教學存在的問題。總之,教學評價是個連續的過程,合理的教學評價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學改革,而不僅僅是為了給學生一個“成績”。
4教學改革對工程教育的促進
簡單的講,通過上述教學方法的運用和實施,學生獲得的技能基本能滿足工程教育的要求。具體體現在:1)通過對所學內容的思考、提問和討論,學生獲得了良好的交流技術;2)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準備和講解,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職業責任感;3)通過對教學內容和大作業的分組準備和討論,教學在團隊內相互進行,學生改進和具備了一定的團隊合作精神;4)通過“教”這一環節,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精選和重組,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拓寬了學生的視野;5)通過一定的工程訓練,學生對待工程的態度和信心發生積極的變化,增加了對工程設計過程的理解;6)通過學生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理解,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具備了終身學習的素養。
5結束語
關鍵詞: 導游語文;考證;課程教法;通過率
對于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而言,學生在畢業時能拿到導游證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而一所學校一個班級通過導游證考試的比率,又是衡量專業教學水準的重要指標。目前,湖南省導游證考證通過率一般控制在30%左右。不論學校系部,還是學生自己,都非常重視考證類課程的教學。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學校的師資力量不強,或者教師的教法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那么,這對考證通過率無疑有著重大影響。
當前,湖南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由電腦上機考試和現場導游考試兩部分組成。電腦上機考試設四個考試模塊: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導游基礎、導游實務、漢語言文學?,F場導游考試包括景點講解、電腦題庫抽題解答和考官提問。在筆試的四個模塊部分,高職院校一般開設了四門相對應的課程,并統一采用湖南省旅游局組織編寫的教材。
就導游語文而言,筆者結合自身數年的教學經歷,試分析如何優化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考證課程通過率。
一、導游語文課程特點
導游語文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作為一名導游員所應具備的文學知識,并能將這些知識運用于導游帶團的具體實踐之中。為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人文素養,為日后從事導游服務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自2010年開始,湖南省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都采用省旅游局編寫的《漢語言文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版)作為導游語文這門課程的考證教材。就教材而言,其內容主要包括:漢語言基礎;寫作;中國文學史簡述;詩詞對聯常識;風景名勝區詩詞散文選。
導游語文作為具有職業特性要求的語文課程,一方面它會側重于導游員所需的言語技能、風景名勝區的詩詞散文解析,另一方面,它仍是以普通語文的聽說讀寫、文學史常識為基礎。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特點、教法,尊重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將基礎知識、技能訓練、情感態度、價值觀念融為一體,從職業或專業需求角度來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
從筆者歷年教學及學生反映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都感到這門課程學習生動有趣,但考試要想拿高分,卻實非易事。其主要原因在于內容繁雜,它牽涉到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名人名篇及漢語言基礎常識,考點很多又很分散,對許多同學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果授課教師責任心不強,自身知識面不寬,上課只是照本宣科似地灌輸,或者把責任寄附于學生的自覺和死記硬背,其結果只會導致學生的厭倦,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障。
二、課程教法存在的主要弊端
通觀導游語文的教材,就會發現其中并沒有高深的理論知識。它涉及的面既寬又廣,但都不深入。絕大部分內容,學生在高中階段都學習過,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要把這些內容都牢牢記住,并能有效的鑒別區分,舉一反三的創作,就不容易了。當前,導游語文教學效果不理想,課程考分較低的原因,除了學生自己的不認真刻苦學習之外,教師的教法也存在一些問題:
教師自身的功底不深,講課時不能融會貫通。若教師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不注重文史哲的結合,課堂就容易淪為就事論事、就文論文。學生就某一知識點強記,一旦考題變通,就混淆不清了。
教學方法單一,以講授為主。有的老師為了圖省事,只是單方面的講析,讓學生圈劃重點。語文課堂,完全可以更生動有趣、豐富多彩。
沒有突出職業特色,缺乏技能訓練。在語言文字、詞匯語法、寫作、文學作品鑒賞方面,都可以滲透學生的聽說讀寫練習。若課程缺乏技能培養過程,即使學生通過了理論知識的考試,但她坐下來不能寫文,站起來不能解說,走出去不能鑒賞,作為一名導游員,其語文功底薄弱,是非常遺憾的。
三、課程教法的改進
(一)旁征博引,擴大知識點的信息量
由于導游語文涉及面廣,這就要求教師是一百科全書似的人物。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其實都蘊藏著歷史學、民俗學、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要想使課堂生動有趣,富有感染性,講解中穿史實變遷、民俗風情,這就更易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加強其記憶。
如漢語發展的四個歷史分期,教師就要結合歷史學解釋這背后的原因。上古漢語分期在五胡亂華以前,是因為這時期的語言較純正;中古漢語時期是漢民族與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影響的時期;近代漢語的分界期是,只因這之前國門尚未真正打開,閉關鎖國的中華民族長期使用的是自己的文言文。到了1919年掀起的,掀起了“白話文運動”,才意味著現代漢語的開端。再如現代漢語方言的分界,教師就要結合地理學來解釋,每一個方言區的涵蓋范圍,這樣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又如講到近代戲曲的“徽班進京”,教師需要介紹戲曲的基礎知識,再以隱藏于書本背后的有趣故事介紹這一典故。
(二)歸納總結,理清史實的來龍去脈
文學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同一個題材,在不同的朝代被不同的文人,進行著再創作;同一片山水,在不同的時期被不同的觀光者,寫進了詩篇。這方面,需要教師點醒學生,前后貫穿彼此對照,區分鑒賞,做好筆記。
如王實甫的《西廂記》改編自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白樸的《墻頭馬上》改編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長恨歌》,湯顯祖的《紫釵記》取材于唐傳奇《霍小玉傳》等等,在講到這些相關聯的文學作品作家時,教師常常需要舉一反三,讓學生例舉出這些文學名人寫作這些名篇的故事概要,同一題材他們不同的表現手法處理方式,他還有哪些代表作品,有哪些稱號等。
再如講到清代的詩詞散文時,學生很容易將“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性靈說”“浙西詞派”“陽羨詞派”“常州詞派”等文學流派的特征和代表人物弄混淆。在這方面,教師不宜“就說論說”,著重分析這幾個學說之間的區別,并留出特定的時間,讓學生強化記憶。課堂上進行小測驗,以便學生留下牢固的印象。
在比較歸納之余,教師還需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才更為牢固。
(三)課堂練習,加強聽說讀寫的能力
課程學習,職業資格證的考證,這都不是僅憑良好的記憶力就可以通過考核的,它還需要大量的練習。多做習題集,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寫作應用文,可以鍛煉提高筆下功夫;朗讀詩詞佳作,可以培養審美情懷。
考證課程,一般都會有相應的習題冊。每學習完一章一節,教師應督促學生做完相應章節的習題?;蛘撸處熃o學生做單元測驗。這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在漢語言基礎部分,如異體字的辨析、字音的矯正、病句的修改等,需要學生的實際練習,列出有代表性的音、字、詞、句,糾錯改正;在寫作部分,如歡迎詞、歡送詞、講解詞等,可以讓學生充當模擬導游員進行現場寫作及演練;在文學史部分,可以練習誦讀的文學作品很多。特別是風景名勝區的詩詞散文部分,更可用來反復誦讀。
作為一名準導游,在實訓練習中,聽要做到會聽、能聽、善聽;說要說得清楚、準確、簡潔、流暢、生動有情趣;讀要廣泛閱讀,有一定的判斷和鑒賞書畫、楹聯、詩詞等文藝作品的能力;寫要能寫出清楚、流暢、生動、優美的導游詞。
(四)品評鑒賞,提升真善美的情懷
導游語文雖然是一門考證課程,但如果是為了考證而考證,把學習當成是記憶、練習反復操練,那么,這勢必離語文的本質特征越來越遠。忽略了審美情懷的提升,學生感受不到它內在發散的魅力,在學習效果上就難得有質的飛躍和提高。
這個部分,特別體現在風景名勝區的詩詞曲選、散文選、對聯選中。從最早的代表作《蒹葭》,到后來曹操的《觀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等等,太多的佳作。若教師在講析這些作品時,自己都沉醉其間,點化重現其美景真情,學生的學習也會變得興味盎然。
文學鑒賞,是一次受到美感教育的過程。旅游就其本質而言,也是一次審美活動。這兩者交匯于游記類的文學作品中,體現在今人對它的欣賞、鑒別、領悟中。
(五)多管齊下,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使用多媒體上導游語文課程,與傳統的講授上課相比,其優越性不言而喻。教師廣羅素材,適時地利用圖片、視頻等音像資料,通過直觀形象的展示,極易給學生帶來感染力與沖擊力。
使用PPT時,教師能圖文并茂地講習文化名人名篇,直觀生動的圖像更具視覺沖擊力。而能加強這種印象感知的,則是視頻音頻資料。如講到文字的起源發展,教師可播放紀錄片《世界歷史》中的第三集“古代文字的起源”;講到湯顯祖的《牡丹亭》,可播放紀錄片《世界遺產在中國》中的“昆曲”部分拓展學生的認知;講到《春江花月夜》,可播放音頻資料,讓學生聽聽古箏與琵琶合奏下的誦讀;李商隱的《無題》,李清照的《月滿西樓》,的《蘭花草》等,教師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被當代人改編成的歌曲,增添了課堂趣味。
導游語文的教學,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掌握考試知識要點,為通過考試取得好成績、順利取得導游資格證書服務;一方面是指導學生培養和鍛煉導游技能,為將來導游從業服務;再一方面提升審美情懷專業素養。這對教師都提出了較高的教學要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如何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湖南省旅游局.漢語言文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
[2]高午陽.淺談如何提高導游考證課教學效果――以《全國導游基礎知識》為例 [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3]李華平.《導游語文》教材教法初探 [J].才智,2009(17):115
[4]喻峰.從實用角度構建高職導游語文的教學體系 [J].職教論壇,2005(14):19―20
[5]張麗君.構建《導游語文》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J].文學教育,2010(3):58―59
作者簡介:
摔跤校本課程開發理論概述
對體育課程概念的認識。什么是課程?《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認為課程有廣義、狹義兩種。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指一門學科。什么是體育課程?我國學者毛振明等人認為:“體育課程是在學校指導下,為了使學生能在身體、運動、知識、運動技能、情感和社會方面和諧發展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被谏鲜龈拍畹恼J識,我們認為從現代社會對學校課程的要求來分析,從教育科學的規律來考察,必須明確以下幾點:①體育課程的范圍不能局限于課內所規定的各門學科,還應包括學生課外學習的內容,應當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的內容有機地統一起來。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不能僅理解為傳統教材中的知識技能體系,還應包括技能體系和情感,行動上一些必要的生活經驗。③體育課程不只是教學內容,還有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進程和時限等。④體育課程應當提出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體系。
摔跤校本課程開發的涵義。摔跤運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受世界各民族的喜愛。它是紳士、勇者、智慧的象征。
摔跤是一項偉大的體育運動項目,它于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開始逢勃發展,并被國家列為重點發展項目。在學習訓練摔跤的過程中,就是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意志品質,樹立學生自信心、競爭意識,學習文化知識,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分析能力、抗挫折能力的過程。通過6年的實踐嘗試,我們認為在體育課堂教學上,引入摔跤這一體育傳統項目,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摔跤運動在促進學校體育教學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得到普及與發展?;谶@種思考,我們把摔跤校本課程開發界定為:在國家制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指導下,在貫徹《奧運爭光計劃綱要》和《體育傳統項目管理辦法》實施體育后務人才工程下,依據學校自身特點條件及可利用和開發的體育教育資源,由學校內部展開的旨在增進學生健康,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摔跤后備人才,使他們全面展、學有特長,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的體育課程改造的過程。
摔跤校本課程實施策略
構建3+1的課程結構。學校在原3節體育課的基礎上,以國家級體傳校為依托,設立摔跤專業活動課,并將其排列到學校的總課表之中(見表1)。通過構建3+1的課程結構,達到體育課與專業活動課的互補與結合,使學生形成“基礎+特長”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摔跤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改變學習方式。改變學習方式,建立課堂、課外活動、競賽活動互動的學習過程。學生在課堂中是學,在專業課中是練,在課余活動中是賽。以賽促教、以練保學,在學中培養學生對摔跤運動的廣泛興趣及對摔跤知識、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做到學中練、練中學、賽中學、賽中練。通過學—練—賽這一互動過程,最終使學生打好基礎,提高興趣,形成愛好、發展特長,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
綜合評價學生學習。綜合評價學生學習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強調在評價體能和運動技能的同時,更重視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二是將摔跤專業課活動納入到體育課的綜合評價上,評價貫穿整個體育學習的過程。
體會與問題
經過近五年的實踐嘗試,我們的體會如下:
1.1學習領域的構建學習領域是用于各類職業學校的教學行動領域。它是在教學論的要求下對職業行動領域進行重新的分析和歸納,是行動領域的教學歸納。作為“幼兒教師”崗位群,在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歸納后,整合出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可以包括:第一,基本素養學習領域。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掌握作為職場一員應具備的基本職業能力。第二,幼兒教師基本素養學習領域。學習掌握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應具備的基礎技能和方法。第三,專業核心學習領域。學習幼兒園各項活動的組織方法。第四,專門化方向學習領域。根據今后崗位的方向不同學習各崗位的專業技能。第五,拓展學習領域。在學生能力特征的基礎上拓展專業技能,提升能力范圍,創造個性化的發展空間。以上這些對應學習領域,需圍繞工作任務,以“怎樣做”和“怎樣做更好”等操作技能學習為主,以“是什么”和“為什么”的知識掌握為輔。
1.2學習情境的實施學習情境即教學項目,是本職業工作的各個具體工作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是學習領域的具體化。學習領域向學習情境的變換,應由本專業的專業理論教師與實習實訓教師協作進行。具體的設計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第一,對行動領域與學習領域進行分析。第二,深入崗位收集各項具體的工作任務。第三,將收集到的崗位工作任務進行轉換,成為適合進行教學的學習情境。第四,確定各個學習情境的目標、任務及內容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第五,為每個學習情境的開展做到軟硬件的條件準備。第六,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
1.3監控和評價體系的建立評價是課程開展情況的主要檢驗手段。由過程性的、活動式的評價組成的評價體系才是一個完整的評價系統。在整個工作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隨時貫穿著評價,既有工作環節設計、進行情況的過程性評價,也有工作完成的終結性評價;既有學生的自評、互評的學習性評價,也有教師的指導性評價。
2學習情境開發的實例解析
學習情境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接近于工作實際的工作環境。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是將具體的工作過程搬到課堂,而應是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的一種結合,因此在開境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一線的工作任務與過程,也要結合教學論的思想,使課程內容凌駕于工作內容之上。以下我們以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幼兒游戲》作為實例分析學習情境的開發。
2.1學習情境的設計傳統的學科課程是以知識內容的循序漸進為體系展開教學,注重于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應用?;诠ぷ鬟^程的課程則從工作內容出發建立學習情境,重視知識、技能的應用與操作。以下以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幼兒游戲》為例,分析學習情境的設計,見表1?!队變河螒颉分小督嬘螒虻脑O計與組織》這一學習情境構建與設計思路,見表2。幼兒游戲共設計6個學習情境,各個學習情境對應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其中包含若干個工作任務,以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為目標,對真實的工作過程進行教學化加工。
2.2學習情境實施的設計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以“收集資料、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步作為學習的基本流程來進行學習情境的學習,完成工作任務。針對不同的學習情境,交互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采用分組進行,強調合作和交流,提高學生的與人溝通、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以“幼兒建構游戲的設計與組織”的學習情境為例具體學習情境實施設計,見表3。
2.3考核與評價的設計第一,以多形式評價為基礎。活動過程的評價嘗試采取自評、組評和師評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學校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第二,以多元性評價為參考。在評價中注重能過提問、討論、成果分析、測驗等等多元性評價來綜合考查學生的職業能力。第三,以綜合性評價為依據。考核中注重對學生完成工作任務中表現出來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各項綜合職業素養的評價。
3課程開發的成效闡析
3.1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更好地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往往是在一定的職業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對中職學生進行教師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模式則可以在實踐教學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在仿真的實訓教學活動中督促學生履行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職責。同時,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也能更好地規范學生職業行為。
3.2以工作任務為依托,讓學生在工作任務中實現“理實一體化”在傳統的課堂學習過程中,以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為主要學習模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都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際的工作中則會出現無所適從的現象。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模式下,教師將幼兒園的具體工作任務引入課堂,學生學習內容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轉化而來。在各種工作場景或工作活動中,學生運用知識來完成幼兒園各項工作,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在《幼兒游戲》這一課程的學習結束后,學生能完整地設計各類游戲活動,對游戲活動中常見的一些問題能進行簡單地處理,職業崗位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從而縮短了學生從課堂到崗位之間過渡期。
3.3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傳統教學的模式影響下,教師更多的扮演著“講解者”的角色,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則更多地飾演“傾聽者”的角色,學習過程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工作過程系統的課程則要求學生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各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工作”,并用自評、互評、課內評、課外評等多種形式進行評價。這樣的課程體系增強了學生課堂的“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在“工作”中獻計獻策,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率顯著提高。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