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9:47
序論:在您撰寫探究學習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數學學習的特征
由于數學有其突出的特點,所以數學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具體形式,也必將表現出一些特殊性來。
(一)數學學習是數學語言的學習,也是一種科學的公共語言的學習
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掌握數學語言是順利地、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們要求學生應當把對數學語言的掌握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對數學語言的學習應當從語義和語法兩個方面去進行,做到“能說、會寫、會用”。
數學語言被廣泛運用于各門科學。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它們中的不少概念是用數學語言來加以精確定義的,例如瞬時速度、人口增長率等;它們中的不少法則和規律是用數學語言來加以描述的,例如體積、溫度與壓強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另外,數學語言還能幫助我們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作出科學的預測。例如,1871年海王星的發現,就與運用數學語言有密切關系。所以說,數學還是一種科學的公共語言。任何一門科學都是以對數學語言的運用程度來衡量其發展水平的。正如馬克思說的那樣,只有當科學能夠成功地運用數學時,它才能達到完善的程度。
(二)數學學習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需要較強的抽象概括能力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源于現實,也必須寓于現實,并且用于現實,這就使數學完全脫離了具體的事實,僅考慮形式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決定了數學學習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各門學科當中一門最為抽象、最為概括的學科。
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主要表現在它所使用的高度形式化的數學語言上,例如,數的絕對值的“|a|”的定義形式,就采用了十分形式化的數學語言。
數學學科的這一高度抽象概括特性,容易給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造成表面的形式理解,具體表現在只記住內容豐富的形式符號,而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本質含義;僅能掌握形式的數學結論,而不知道結論背后的豐富事實;僅能夠解答與例題類似的習題,而不能靈活運用解題方法,達到舉一反三。從而出現形式和內容的脫節,具體和抽象的脫節,感性和理性的脫節。因此,在數學學習別需要進行抽象概括,只有通過逐步地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不僅掌握形式的數學結論,而且掌握形式結論背后的豐富事實。
(三)數學學習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需要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
推理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是由一個或幾個判斷推出另一個判斷的思維形式。數學是一門建立在公理體系基礎上,其結論需加以嚴格證明的科學。數學推理的嚴格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是大家所共知的。學習數學時,無論是概念的學習,還是命題的學習,或是定理的證明,習題的解決,都離不開邏輯推理,即數學證明。而數學證明所采用的邏輯形式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就是演繹推理中的三段論。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反復學習、使用三段論來解答各種數學問題,并且還要求他們能夠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這對于他們演繹(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無疑是極其有利的。所以從思維過程來說,數學學習就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
(四)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需要較強的非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既是演繹科學,又是歸納科學;既是理論科學,又是實驗科學。因此,數學思維具有“實驗、猜測、想象、直覺、靈感”等特點。對于學生來說,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學生除了必須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外,更需要具有非邏輯思維能力。
(五)數學學習是能使學習者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科學態度、富于創造開拓精神和良好素質的一種學習
數學除了能使學習者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和能力、形成數學觀念外,還具有突出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首先,數學中含有許多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例如可結合數學內容,適當介紹一些我國古今數學家的偉大成就,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其次,數學中充滿了辯證法,蘊涵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例如對立統一(有理數的減法轉化為加法)、量變質變(圓的割線繞圓外一點逐漸旋轉變成切線的過程)、普遍聯系(有序實數對與平面內的點之間的對應關系)、運動變化(數的概念的發展)等。再次,數學是一門特別費思考、嚴要求、重訓練的學科。因此,數學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愛科學、有頑強意志、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勤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最后,數學具有很大的魅力,例如數與形的完美統一、和諧簡潔等,足以把學習者帶入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科學美、數學美的感受力、鑒賞力以及對美的追求和創新意識。
二、數學學習的一般過程
根據學習的認知理論可知,數學學習的過程是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依據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可以將數學學習的一般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
圖1數學學習的一般過程
(一)輸入階段
學習活動起源于新的學習情境。輸入階段實質上就是給學生提供新的數學信息和新的學習內容,并創設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辨別和抽象概括的情境。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與新學習的內容之間發生認知沖突,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這是輸入階段的關鍵。為了引起學習,在這一階段中,教師一方面要設法激發學生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例如必要的復習)強化與新知識有關的內容,使學生作好必要的認知準備。
(二)相互作用階段
在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和一定的知識準備之后,當新的學習內容輸入后,數學學習便進入相互作用的階段。這時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與新的學習內容之間就發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有兩種:同化和順應。
所謂同化,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對新學習的內容進行加工和改造,并將其納入到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去,從而擴大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
所謂順應,就是當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接納新的學習內容時,必須對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和改造,以適應新的學習內容的需要。例如,初中一年級學生學習負有理數,就是把負有理數同化到正有理數結構中去的過程,學生在小學已形成了0和正有理數的認知結構,因此,當把負有理數的概念輸入時,學生就在他們頭腦中篩選出可以納入負有理數的數學認知結構棗正有理數認知結構。根據這個結構,對負有理數進行加工改造,建立起負有理數和正有理數之間的聯系:在數軸上,負有理數是0左邊的數,負有理數的性質和正有理數的性質相反,負有理數的加、減運算可用正有理數來定義,等等。負有理數就被同化到正有理數認知結構中去了,原有的正有理數認知結構被擴充成有理數認知結構,這個過程可用下面的圖2來表示:
圖2有理數認知結構形成過程
再如,學生學習函數概念的過程就是順應的過程。初中生剛學習函數時,原有的認知結構不能適應新的認知需要,在此之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只有常量數學的有關知識,主要是代數式的恒等變形和方程、不等式的等價變形,以通過運算求得結果為目的,其主要手段是運算。而學習變量的概念,要以變化的觀點來考察變量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研究的著眼點是“關系”,其表達的主要手段是列出解析式或描繪圖象。比如,在學習函數概念之前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是為了利用圓的半徑去計算圓的面積;而在學習函數概念時,則要換個角度來考察圓的面積公式,將其看成圓的面積與半徑之間相互變化所遵循的規律。顯然,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不能和新的認知需要相適應,學生必須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學習需要,并建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我們可用圖3來表示這一過程:
變量及相互關系常量數學認知結構函數認知結構
同化和順應是學習過程中學生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和新學習內容相互作用的兩種不同的形式;它們往往存在于同一個學習過程中,只是側重面不同而已。例如上面所說的負有理數的學習,原有的正有理數認知結構也有所改變,以順應新知識的學習;而在函數概念的學習中,也存在著同化的過程。
(三)操作運用階段
下面就現行初中化學教材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談一些體會和反思。
一、“初中化學探究學習”教學模式
“初中化學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分為5個階段:關注、參與;實驗、探究;解釋、推論;整合、精致;反思、評價。現以初中化學《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為例,說明“初中化學探究學習”教學模式:
1、提出問題。首先向同學們提出:如何在實驗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提示同學們可找出課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參考課本內容,探究課本中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學們寫出實驗方案、實驗過程、現象、結論及體會,每位同學都要參與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實驗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氣體,下星期三各“科學小組”進行展示。
2、實驗探究。周末的兩天里,各科學小組都行動起來,我用電話摸底,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對較弱的小組,到現場輔導和鼓勵。
3、成果展示與交流,上課前要求各“科學小組”先把設計的實驗方案先交上來。
上課開始后,各小組開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裝置,并進行實驗,一邊實驗一邊陳述探究的過程。八個小組實驗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組有多種方案,實驗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門,酒精燈有小藥瓶做的,有玻璃膠水瓶做的;反應容器卻用醫用吊瓶、各式各樣的玻璃食品罐;導氣管用水筆芯、圓珠筆芯、自行車氣門芯、細軟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這些具有原創力的、可愛的學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動物的橡皮泥、小木塊加橡皮筋代替。實驗過程中針筒、衣服架、風鉤、回形針、瓶蓋等,都成了同學們手中的實驗儀器,家里的醋、食用堿、裝修用剩的大理石、蠟燭、泡沫、雪餅中的干燥劑等成了同學們實驗用的藥品,他們的實驗櫥更是哪個國家實驗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種粘粘紙、彩筆畫裝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學院的院士說:能用最簡陋的實驗設備做出實驗來是最了不起的。我們的學生不正是用最簡陋的實驗設備做出實驗來的了不起的人嗎?而且有的實驗跟教材中的實驗原理完全不同,當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們通過查資料想出的,這不僅使他們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裝置和原理,而且回顧了實驗室制取氧氣、氫氣的裝置,還掌握了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
4、反思與評價。當一個“科學小組”展示完畢后,先由小組成員自我評價,后其他小組對展示小組進行評價,最后由教師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反思,包括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態度情感的總體評價。
經過前期的準備,學生已完全具備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的思維能力,并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態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評價能力。
二、體會
(一)學生探究的內容要視教學內容的價值性。本次課程改革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但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的內容都設計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探究,哪些內容要教師給出相關信息或啟發講授,我的體會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識的價值,選擇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礎地位的、規律性的內容讓學生探究。因為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真正理解了這樣的知識,就等于掌握了化學知識的主干,形成了擴充和擴展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
(二)幫助學生建立進行探究的條件。在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時,盡量利用傳統的講授、提問、討論、實驗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并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探究學習的方法,如把探究學習的5個基本階段印成小冊發給學生,讓學生具備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的思維能力,幫助指導學生用家里的廢棄物、兒時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學藥品建立小實驗室,以便為開展完全的科學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三)教師應當做探究“向導”。在學生探究階段,教師要融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巡視各小組的表現情況,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輔導,如有的小組只是在盲目地做實驗,沒有一定的計劃性和目的性,融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更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學安排提供具體的學生情況。
教師將思想教育、素質教育與現實的英語教育相結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在、學生思想道德,有針對性、有藝術性的手段進行教育。教師要認真熟悉教材,專研教材,了解在英語教材中所授知識蘊含的思想教育是什么,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從文章中了解人生的哲理,讓學生的素質教育、品德教育、能力教育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發展,這樣,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實際授課中有效的完成。當學生理解到生活中的道理就能自覺地、高效的學習,為未來在社會上作出成就鋪好道路。思想教育的藝術性,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達到育人的目的。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就可以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概念受到影響,使他們的思想發生變化。英語課本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點,發掘英語教材所蘊含的道理,突出知識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的特點,完整的融合到知識教育中,潤物細無聲,提出有趣的問題,讓學生主動與老師進行心靈間的交流,以達成知識學習、道德教育上的共識。例如對“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這個句子的講解時,穿插道德理念的教育,對他們人際關系中的朋友關系、同學關系進行教育,讓他們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朋友同學關系。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容易的接受所學的知識,也可以使印象更深刻。
二、跨文化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經濟、交通、文化快速發展的21世紀,共同發展成為了我們的主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發展,他們的民族的文化、社會背景、受教育情況、生活方式、包括他們的、經濟、甚至是個人愛好等方方面面與我國都是有不同程度上的差異的。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各國之間的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這就要求我們學生積極學習世界的先進文化,但同時又要尊重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和傳統。那就必然要求我們學好跨文化交際知識。跨文化交際知識對英語教學在諸多方面都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地域環境,民族文化的差異,對顏色的感知,價值觀的理解,甚至嗅覺、時間、空間方面都有所差別。西方文化里主要鍛煉孩子的自立精神。美國的家長從小就會鍛煉孩子的自立精神,鍛煉孩子的獨立意識,并且在實際中達成他們的意愿。這種自立精神也影響著美國年輕人的成長過程。美國的青年成年后就會有自食其力的意識,會自己勤工儉學支持生活學習的一部分,他們認為要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的價值讓自己學習才是光彩的,而繼續依賴父母在他們看來就是很不光彩的事情。所以美國青年往往自立的時間比較早。而且在工作、婚姻、運動、喜好等方面他們也會偏向于自我本身的選擇,而不是聽從于別人的看法。在美國人的生活中有一個這樣的信條:Everymanforhimself,andGodforusall.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在交通、科技、文化等方面發展迅速的21世紀,各個民族,世界各個區域、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交往日益密切,是整個地球真正在文化上、方式上互相融合成一體的,成為了地球村。全球文化的互相融合、互相影響也會漸漸發展成為文化全球化,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更快、更好的學習好英語知識,為學好全球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做好準備。學好跨國文化交際知識就會更了解英語,才能知道所學的英語它的意義,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風俗。這樣才能讓你在以后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容自如。
三、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積極性的關鍵。但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好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耐心的培養和學生的堅持。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切!”由此可見習慣的重要性。要怎樣培養成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呢?老師要引導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要將良好的學習習慣貫穿與學生的整個英語學習過程,要讓學生由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
記憶英語廣泛的單詞是學習好英語的關鍵所在。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都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剛記好的英語瞬間就會忘記,想不起來,這就會使學生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耐心,從而放棄學習、抵觸學習。而實際上瞬間遺忘是英語學習記憶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要帶領學生多讀,不厭其煩地讀,發揚不畏困難,持之以恒的精神,直到把單詞讀熟讀透為止。
1.創設學習情境,明確探究問題
當下,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是通過間接經驗進行學習,這樣就使知識更加抽象,難度也更大。而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能夠模擬出知識發現的情境。在創設情景時,提出一些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探究問題,激發小學生對探究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問題探究中來。在進行情境創設時,要注意以小學生探究問題為主線,在小學生對所要探究問題相關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結合教材知識和當代生活,整合教學內容,設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引導小學生自主的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究。
2.選擇探究內容,制定探究計劃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探究式學習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選擇學生能夠探究并且有必要以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內容,這樣才能夠使探究式學習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實現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在這種教學形式下,教學內容是通過探究的方式間接的傳遞和呈現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小學生對數學探究的熱情和需求。而教師自身也要對數學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結合教材中各方面的內容,科學的選擇探究學習的內容,并制定出相應探究計劃,以使整個探究過程完整的實現。
3.組織實踐探究活動
當今我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通常都是以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方式完成的。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都是通過抽象的文公式、符號等間接的形式獲得和運用數學知識,缺乏數學探究和數學知識構建的直接過程的體驗。探究式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就是給學生提供探究操作的機會,使小學生能夠通過數學研究過程,得到知識的學習和自身數學素質的全面提升,同時感受到知識探究和經驗構建的樂趣和成就感。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多組織一些數學探究活動,讓小學生有更多的探究機會,更加全面的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4.交流和總結
在數學探究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于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總結,給每一個人發言的機會,并且允許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討論中來。交流探究過程和結果,可以讓小學生深入地認識整個探究過程,并且深刻的記憶。通過交流,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學習其他同學的成功經驗,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另外,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鍛煉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交流結束之后,教師要針對所有小學生的探究進行總結和評價,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議。
二、結語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預設;生成;自我效能感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并要求學生在新課程學習中將探究性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法。探究性學習是在好奇心與興趣的驅使下,學生以問題為指導,主動參與學習,而獲取知識,了解教學的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技能。探究性學習是內容和形成豐富的學習活動。
探究性學習的步驟一般可分為以下幾步:提出探究問題做出假設驗證假設討論分析總結運用提高。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是多樣的,一般包括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
一、預設
1.1概念和理論的學習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生活中處處蘊含著信息。如電視新聞、報紙雜志、媒體網絡、旅游科技、綜藝體育等,經常為人們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鮮活生動的生物知識和敏感具體的生物問題,要善于收集和處理,不斷補充豐富生物知識。讓學生課外要注意博覽群書,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如走進圖書館,訪問互聯網站,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及時查閱收集、檢索處理生物信息。這不僅是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充實知識、豐富閱歷的有效途徑。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知識,要使自己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培養勇于實踐、創新學習的意識。
1.2觀察、調查及推理等能力的培養
生物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密切聯系周圍的事物和現象、國內外新的生物技術等熱點,讓學生學習更貼近生活實際,更為鮮活有趣。例如,晝夜溫差大的地區水果為什么很甜?肥胖是因為脂肪吃得太多嗎?還可以調查或觀察環境污染對周圍生物的影響等。學生要盡可能地走進大自然,親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和現象,將書本、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培養觀察分析、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實踐創新的能力。
1.3創設問題情景,提出新的問題
杜威曾指出:“教學法的要素于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思維本身就具有發散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例如在講無氧呼吸時,我從長跑、做泡菜、釀酒等方面發揮:①長跑比賽時我們常常感到上氣不接下氣,長跑后我們總感到腰酸背痛,為什么呢?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②食物腐敗通常是由于腐敗細菌在食物中進行有氧呼吸使食物腐敗變質的,做泡菜就是利用水來隔絕氧氣抑制腐敗細菌活動。而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酵產生乳酸。適當的酸味正是我們所喜歡的,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的原因。③釀酒時為什么要密封?為什么釀酒離不開好酒曲?酒曲在有氧條件下能進行有氧呼吸產生H2O和CO2,在無氧條件下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釀酒時若密封不嚴,酒曲就會進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產量;如果酒曲不純,混有乳酸菌,則釀酒的同時產生乳酸,降低酒精質量。
二、生成
2.1教學活動的分析
教師將學習的生物知識通過問題情境或事件呈現給學生,并通過活動將學生過去和將來的活動聯系在一起,這將引起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注意和興趣。在實際的運用中教師必須要做到:鼓勵學生在沒有教師的直接指導下的一起學習,并給與充分活動和學習的機會;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時,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探索,經過假設、討論、歸納等一系列再發現的認知操作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一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一系列相關的問題來展開討論,設計的問題要遵循學生實現再發現的認知規律。
2.2“問題情景”在研究性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先講生態因素的概念、種類,接著講不同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并舉例說明,最后練習鞏固。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會列舉許多事實,可能講得繪聲繪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但學生也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而“問題解決模式”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例如光照時間長短是否影響生物繁殖?可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剖析問題能力。如:在瑞士,銀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進行的,有人將銀灰狐于12月初從瑞士運到南美的阿根廷飼養,發現銀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開始和繁殖。
為什么在不同的國度里銀灰狐和繁殖的時間存在差異呢?
在回答中,學生一般都認為,阿根廷8月的氣候與瑞士1月至2月的氣候相似。這樣的回答應該是對的,但這種回答跟這節課的關系不大,不過它體現了問題的隱蔽性。如何與生態因素聯系起來呢?到底是生態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這一問促使學生主動的閱讀課文內容。他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態因素,接著探討不同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這樣,把本來教師要講的內容,轉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對象。學生掌握一定基礎知識以后,小組討論,一起解決問題。最后,各小組派代表闡述其觀點?;卮疬^程中,有的認為溫度對銀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響;有的則認為是光照時間對銀灰狐的繁殖有很大的影響。隨著月份變化,溫度和光照都在不斷的變化。
如何分析是溫度還是光照對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響呢?
問題1.假如把銀灰狐終年飼養在恒溫(瑞士七八月份的氣溫)的空調房中,光照自然變化,它還能繁殖嗎?反過來,假如人工給予銀灰狐固定的光照時間(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長度),溫度自然變化,繁殖情況又將如何呢?
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研究事物,可以通過假設來進行分析,以便幫助學生迅速擺脫無所適從的思維狀態,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門路”。讓學生領悟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假設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良好開端,從中也學到了開展問題研究的一般方法:問題發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假設—實驗設計—結果分析—討論)結論的運用。
實驗設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更難。因此,這個環節放在課堂上讓學生來完成不太現實,而且完全沒有必要。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材料進行分析,也可以提供實驗結果讓學生分析討論。如銀灰狐在恒溫的空調房里繁殖,在固定的光照時間(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長度)沒有繁殖。這說明光照時間對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響。其實在瑞士,每年的1月至2月白晝開始延長,而在阿根廷,白晝開始延長時間是8月,因此銀灰狐和繁殖是需要在日照開始延長的條件下進行的。由此可見,光周期對生物繁殖起了很大的作用。
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獲取知識,然后應用知識。學生舉例,如人們可以通過人工延長(給予人工光照)或縮短光照(放在黑暗中處理)來改變生物的繁殖時間。開花需要在短日照的條件下進行,為了使在夏天開花,就可將它每天放在黑暗中處理一段時間。
問題2.除了光周期外,溫度對繁殖沒有一點影響嗎?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要知道了光周期對生物繁殖有重要影響,而忽略了溫度等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
在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不僅習得了生態學的基本知識,而且領悟到了生物實驗中常用的對照實驗法(此實驗中,恒溫中的銀灰狐、固定光照下的銀灰狐、自然條件下的銀灰狐)。學生掌握這一實驗方法,有利于解決一系列問題,如雷鳥的換羽,影響雷鳥換羽的生態因素是光照還是溫度。
三、探究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3.1積極參與獲得知識
學生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知識—能力—科學素質”的過程。當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與來自外界的新奇對象之間有適度不一致時,個體就會出現驚訝、質疑、迷惑和矛盾,從而激發個體去探究。從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看,他們雖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維能力和知識經驗,但周圍的許多事物對他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隨著活動和感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能夠注意到、接觸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時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這就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正是這種好奇心的促使,他們特別喜歡從事以前沒有玩過的游戲,嘗試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從中得到歡樂,產生興趣,獲得知識。
例如,在傳授“根對無機鹽的吸收”的知識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的實驗。上課時,先讓學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植物在蒸餾水中生長得小且黃,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長得大而綠。緊接著教師提出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按自己的思維態勢進行推理、質疑、尋找答案。教師再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學生渴望得到正確答案時,教師給予啟發、引導,讓學生在解疑中,獲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無機鹽的新知識。
3.2觀察分析培養能力
喜歡觀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觀察各種生命現象,直觀教具,是成功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觀察、實驗不但是研究生物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詳細分析、研究生物教材,聯系實際,精選教學內容,認真組織開展以培養學生動手、觀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等能力為主的探究性活動,教學中盡量以探究性的講解代替結論性的解釋。課堂上應創設探究情境,精心設計選用直觀教具,讓學生充分觀察,允許學生動手拆卸組裝,使他們在愉快的情境中體會到生物學概念是通過反復的探究過程而形成的,進而培養他們探究學習的能力。
3.3探究未知提高素質
傳統教育觀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至高無上,即“教師中心論”。受這種觀念的困擾,教師常會有意無意地維護自己在學生面前的權威。這樣,往往壓抑了學生獨立思維的發展,尤其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經常開展探究性、綜合性的課外活動,不僅在趣味性、實用性方面迎合中學生的心理要求,而且還能沖破課堂、教科書的限制,在更廣闊的時空中,通過師生“教學做合一”的活動,讓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器官并用,培養他們的科研意識、創造意識、實用意識,學到課堂上、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從而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例如,組織學生到柑桔果實保鮮場參觀學習,經過他們的觀察、詢問、分析、討論,并在教師及技術人員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就會學到柑桔果實保鮮的操作過程及生物學原理等課本中沒有介紹的實用知識:柑桔果實—保鮮藥劑處理以增強抗病力—裝入保鮮袋以減少水分散失—達到柑桔果實保鮮目的。:
為了考察研討班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效果,筆者設計了專門的調查問卷,問卷分為課前和課后兩種。為了保證調查的科學性及客觀性,問卷采取匿名方式。共收回21份有效調查問卷,其中課前調查問卷13份,課后調查問卷8份。
(一)課前調查問卷分析課前調查問卷設計了5個問題,數據統計表明:1.學生對國際法課程有興趣,但基本沒有接觸過國際法相關專著13人中,就“你喜歡《國際法》這門課程嗎”問題,有12人選擇“喜歡”占92.3%,說明絕大部分同學認可《國際法》課程的教學活動。當然,這也與該研討班的自愿參加性質有關。就“除教材外,你有閱讀過國際法方面的專門著作嗎”問題,所有學生都回答“沒有”。就“你希望閱讀的書目有哪些”問題,10人同學回答“不知道”或“記不清楚書名”,僅有兩人同學填寫《戰爭與和平法》。表明學生對對國際法課程有興趣,但基本沒有接觸過國際法相關專著。2.學生們認為探究式學習研討班應是提高《國際法》教學效果的最主要途徑之一13人中,就“你認為提高《國際法》教學效果的最主要途徑是什么”問題,10人填寫了“探究式學習研討班”,占76.9%,11人填寫了“案例教學”,占84.6%??梢?,學生們更認同貫穿于《國際法》課堂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方式。同時,也認為探究式學習研討班應是提高《國際法》教學效果的最主要途徑之一。3.參加探究式學習研討班的動機是閱讀國際法名著和深入學習國際法理論13人中,就“選擇本研討班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選)”問題,13人選擇“在老師指導下閱讀國際法名著”和“深入學習國際法理論”問題,占100%;7人選擇“學會閱讀和思考”,占53.8%;3人選擇“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占23.1%;5人“希望同學之間有機會在學術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占38.5%。可見,學生參加探究式學習研討班的動機是閱讀國際法名著和深入學習國際法理論,尚未認識到通過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二)課后調查問卷分析課后調查問卷設計了7個問題,數據統計表明:1.通過探究式學習研討班,學生們開始接觸國際法著作,提升了對國際法課程的學習興趣參與問卷調查的8人中,精讀著作2本及以上的和通讀著作1本及以上的有8人,占100%,這與研討班事先設定三個研討選題有關。就“探究式學習是否提升了你對國際法的學習興趣”問題,有7人選擇“是”,占87.5%。表明,通過探究式學習研討班,學生們開始接觸國際法著作,提升了對國際法課程的學習興趣。2.通過探究式學習研討班,增強了學生們的學習自信,提高了學習能力就“探究式學習對你的最大影響是什么”問題,有8人選擇了“通過閱讀名著,克服了畏難心理”,占100%;有7人選擇了“提高了閱讀能力”占87.5%;有6人選擇了“深入學習國際法理論”,占75%;另有3人選擇了“提高了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占37.5%。在問及“本研討班對你的其他影響”,有同學寫道“: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系統地閱讀過除小說外的課外書籍。今后,可以嘗試借閱法學專著了。現在有點法科學生的感覺了?!啊钡谝淮慰吹胶窈竦姆▽W專業著作,有點無從下手。囫圇吞棗后,特別是研討課后,對相關問題有了較全面的了解。這種學習方式很好。收獲很大?!庇纱丝梢钥闯觯骄渴綄W習研討班,增強了學生們的學習自信,提高了學習能力。3.普遍認同探究式學習方式,并認為推廣研討班方式需具備一定的條件就“探究式學習方式是否具有推廣價值”問題,有7人選擇“是”,占87.5%;問及“你認為推廣探究式學習研討班方式需要具備的條件”,有7人選擇了“充分的閱讀時間保證”和“便捷的信息查詢渠道”,占87.5%;另有6人選擇了“教師的悉心指導”,占75%;另有4人選擇了“學生的良好專業基礎”,占50%。由此表明,探究式學習方式得到學生們的普遍認同,但其推廣需具備一定條件。
二、關于探究式學習研討班教學活動的的思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2]?!秶H法》課程探究式學習研討班就是為了建立一個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師生平等交流和自由論辯的探究式學習平臺。筆者認為,研討班取得了預期效果:學生通過經典閱讀,了解獲取真知灼見的途徑;研討會上的慷慨激辯和思想交鋒以及論文寫作增強了本科生探究科研的自信心;研討班結束時,多名學生表達了考研意愿,并且所有學生都參加了各級創新項目申報活動。為確保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在推廣探究式教學研討班的過程中應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研討班成員招募范圍可擴大,或可成為全校公共選修課。研討班中四年級學生面臨畢業、校外實習等原因,無法正常參加研討。今后類似研討班可重點聚焦三年級學生,并可擴展到對國際法相關問題感興趣的全校學生。由于本研討班為學生自愿選擇參加,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得以保證,但因研討會安排在課余時間,常與學?;顒雍蜕险n時間沖突,導致部分成員無法正常參加活動,影響了教學效果。若時機成熟,可將課程或學科的探究式教學研討班列為全校公共修課,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1.1尊重學生差異,豐富個性化。教育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適時地把他們的新想法、新創意、新探索引向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之中,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路,同時也促進學生養成善于求異的習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貝費里奇教授說:“獨創性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探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相似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p>
1.2把握時機地創設思維情境。研究性學習要求教育教學中千方百計地為學生提供創新素材和空間,用“教”的創新火種點燃“學”的創新火花,有成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獨創性。引導學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種成果,形成不唯師、不唯書、只唯實的思想觀念,不斷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
1.3鼓勵質疑意識。研究性學習能不斷地喚醒人的天性中蘊藏著的探索的沖動,養成敢于質疑的個性。教師經常注重啟發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不僅能有效地學得知識,還能潛移默化地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和批判性思維,培養自身良好的問題意識,學生的敢于獨抒己見,不囿于定論的精神,在學習中大膽地進行質疑的行為要鼓勵。
2勤于引導,真情融匯,深入淺出,“用”明探究方向
研究性學習不是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教師要勤于引導,真正和學生融合在一個方向,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內容,用創設的適宜的學習氛圍,深入淺出的給學生指明探究方向,讓他們有的放矢地選取角度,圍繞目標去查閱資料,提出問題,深人思考,解決問題。
比如:古代很多能人志士歸隱了那么多年,為什么還會有壯志難酬的感慨?能否用知人論世的評論方法,從他們的家庭出身、所處時代、思想意識、性格氣質、對后世的意義等角度談自己對他們歸隱的見解。教學過程中,定能實現學生暢所欲言,見解百出。可以實現進一步要求:文學作品的鑒賞可以從作者、作品自身的角度出發,還可從讀者的接受角度來考慮。其實.人們對每個歷史人物評價在不同時代也是各不相同的,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歷史過程?這些有意義的問題可以大大激發著同學們或從歷史的角度,或從文學的角度,或從語言學的角度,甚至從本上文化的角度談自己的獨到見解探討。
3“敢”想,“講”透,“做”足,開放過程,自主探究
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之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可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地探究性學習。
3.1讓學生盡可能大膽地去“想”。培養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盡情地想,合理地想。積極使用多媒研究古代社會文化,包括我國優秀的一些傳統影片或電視連續劇片斷,讓學生看后根據畫面用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然后再去閱讀相關資料(包括教材)。這樣在比較中學習,學生拓寬了思維,無形中發現了作者的高明之處等“閃光點”。
3.2讓學生盡可能去“講”。要講必先耳聞目睹,讓學生觀看、觀察,在有直觀的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由學生盡情地體驗時代差異,根據自己觀察和發現,結合課題內容,給每個蘊涵格調、色彩、感情影象命名。然后討論探究,老師給學生創設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學生思維通過語言合理地表達出來,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刹扇 爸该f、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形式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這樣學生在充分認證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并創造性地學到了知識。
3.3讓學生盡可能去“做”。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如要求學生寫好周記,內容必須“真、實、近”的人,記身邊的事,可以利用課前演講活動,描真情,抒己見。改變以往老師讓學生抄、讀、記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們的自主性、積極性。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不可缺少的優秀教育理論,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研究性學習習慣是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重要標志,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對于增強學生研究性學習習慣方法很多,對于可以實踐研究性學習教師而言是幸運的,作者僅以上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