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9:26
序論:在您撰寫私營經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經濟
黨的十五大之后,我國私營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私營經濟由于受到傳統計劃經濟觀念、產業和產品特點、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滯后等因素影響,其發展速度、經濟規模和市場環境與私營工商企業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嚴重阻礙了業生產力的發展。
一、大力發展私營經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1.大力發展私營經濟是我國私營經濟大發展的必然要求
私營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緩解城鎮就業壓力和分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來源。改革開放20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在并不寬松的市場環境下,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7%,明顯高于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速度(集體經濟8%,國有經濟4%)。1993年~1996年間,私營經濟的工商稅收增長5倍以上,已經成為各級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勞動就業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經濟轉移。
2.大力發展私營經濟是行業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1)大力發展私營經濟已經具有較為深厚的現實基礎。就量的概念而言,在經濟總量中,非國有經濟已經占有較大份額。據統計,在1997年總產值中,非國有經濟所占比重已達到63.7%。私營經濟的現實基礎更主要地還表現在質的方面:
①近幾年新成立的一批企業,成為大力發展私營經濟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②在國有經濟中孕育著私營經濟的成分。
③大量存在的名為國有或集體,實為私營的企業已經成為私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大力發展私營經濟有利于加強市場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亂掛、出賣資質、墊資承包、壓級壓價、拖欠工程款等市場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
3.大力發展私營經濟符合發達工業化國家行業發展的規律:
從發達工業化國家行業發展的規律來看,私營經濟應大力發展,國有資本可以從產業中退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幾十年前就基本上沒有了國有企業。我們也應當結合建國以來行業的發展史,認真研究國外的做法,改造我們的企業所有制結構。
二、大力發展私營經濟的主要障礙、政策措施及發展趨勢
1.大力發展私營經濟的主要障礙1、從外部來看,主要存在著觀念和市場環境兩大障礙。觀念障礙———概括起來有“三論”,它是制約中國私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具體表現為:
(1)“對立論”,即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營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而把私營經濟看作“異己”,加以排斥;
(2)“擔心論”,即擔心私營經濟發展過快,會影響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擔心工程質量干不好、債務債權還不了,等等;
(3)“唯心論”,即看不到私營經濟發展已經具有雄厚的現實基礎,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看不到私營經濟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2.大力發展私營經濟的對策與措施
(1)抓認識。就是要用黨的十五大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全新觀點,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要把發展私營經濟提高到國有企業改革能否深化的高度上來;要把發展私營經濟提高到能否抓住歷史機遇的高度上來;要打破束縛私營經濟發展的框框,只要不違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重點是改革產權制度,實現制度創新。國有小企業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賃、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小型企業的步伐。從而為私有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實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一是加強法制建設。制定大力發展私營經濟的規劃,為長期以來名不正、言不順的“戴紅帽”私營企業“摘帽”正名,還原其本來面目,確立其法律地位,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決和發展私營生產力。二是破除所有制歧視,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各種咨詢服務,為私營經濟的大力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4)抓規范。就是要以克服私營經濟自身存在的缺陷為重點,抓規范。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這就要求我們,一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和導向作用,引導私營企業明確市場定位,確定經營策略,壯大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二是要改變私營企業傳統落后的經營管理方式。
3.我國私營經濟的發展趨勢
我國私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我國整個私營經濟的發展狀況;二是我國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只有整個私營經濟和行業都發展了,才能為私營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
從2020年~2050年,我國將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私營經濟持續發展。私營經濟將作為國內市場的主力軍而進入規模發展階段,國有經濟由于國有資本的逐步轉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趨勢。
誠然,上述對我國私營經濟歷史發展趨勢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關于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國私營經濟將持續快速發展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國私營經濟已經孕育成熟、將要大發展基礎之上的。而發展趨勢中各階段發展周期的長短,取決于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時間表,并隨著改革進程的調整而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馬洪:王夢奎主編.中國發展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選:中國私營個體經濟的現狀與對策.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當代紹興民營企業的成長呈現出現代企業集群化發展的特征。紹興形成了以紡織印染、黃酒生產、機械制造、化工原料、醫藥產品、廚電產品、銅加工以及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區域化民營企業產業集群。2008年全年全市38個塊狀經濟有企業5.64萬家,職工76.87萬人,總資產2502.46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有11個,同比增加2個。其中:紹興縣的紡織業塊狀經濟1092億元和紡絲業塊狀經濟105億元,諸暨市的五金制造業塊狀經濟455億元、襪業塊狀經濟331億元、織造業塊狀經濟261億元、鋁塑管材塊狀經濟213億元和珍珠業塊狀經濟166億元,上虞市化工塊狀經濟140億元,新昌縣軸承業塊狀經濟130億元,嵊州市領帶塊狀經濟143億元、機電塊狀經濟109億元。改革開放以來嵊州逐步形成了領帶服裝、電器廚具、機械電子三大主導企業。全市現有領帶服裝生產企業17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50億元;電器廚具生產企業5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機械電機企業1000多家,年銷售收入90億元。嵊州先后被命名為“21世紀國際性領帶都市”“中國絲針織服裝生產基地”“中國最具影響力紡織之都”“中國廚具之都”“中國電聲零件之都”和“中國小功率電機生產基地”。大唐襪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歷經創業、茁壯成長、迅速提升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集襪業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輕紡原料市場、勞動力市場、襪業機械及配件市場、聯托運市場、襪子銷售市場等五大市場于一體的發展格局,構成了紡絲、回彈、織襪、繡花和染整等前后道配套的專業分工協作、產業集聚度高的產業體系。是全球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浙江省21世紀最具成長性的十大國際性產業集聚區之一,舉世聞名的“國際襪都”。1980年,山下湖有近400戶農戶大膽從外地引進技術,開始小規模人工養蚌育珠。80年代初普及到山下湖全鎮95%以上的農戶,年產珍珠達20多噸。1983年后,珍珠繁育、養殖、加工一條龍逐漸形成。1996年后,珍珠養殖逐步走上了規?;?、集約化、專業化生產之路。到2008年,諸暨山下湖鎮淡水珍珠養殖面積突破40萬畝,年產量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0%、全國總產量的80%。
店口五金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店口銅加工產業開始興盛發展。90年代初,隨著中國南方五金城的建成,店口實現了由鎮到城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4018家,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企業100多家,超億元企業21家,上市企業2家,海亮和盾安分別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和制造業500強。紹興市是建筑大市,多年來,建筑業產值、利稅和創省部級以上優質工程等指標保持全國地級市首位。十以來,我市建筑企業飛速發展,高資質企業不斷增加。大型骨干企業生產規模、市場份額增長較快,其競爭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至2010年年底,紹興全市從事建筑業的民營企業有780家,其中包括17家特級企業,113家一級企業。全市建筑業總產值3243.16億元(含建筑企業在外地的施工產值)。據紹興市基本單位名錄統計資料顯示,截止2012年底,注冊地在紹興的1683家建筑業法人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27.1萬人。諸暨市環保裝備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2001年11月,諸暨環保裝備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正式在牌頭鎮建立,2002年12月,被命名為“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2006年,由菲達集團牽頭,浙江大學、省環保產業協會等共同參與建立省環保裝備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乩塾嬘惺∫陨细咝录夹g企業11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已基本形成產品生產、技術開發、工程設計與咨詢服務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十一五以來紹興民營企業成為推動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盾安集團、精功集團、臥龍集團、萬豐奧特集團以技術研發為核心,以資本運作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高新制造業的升級發展。新昌制藥廠與新和成作為紹興民營制藥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力量,推動企業產能擴大與產品研發走在國內制藥行業前列。在節能環保領域,作為上市公司的菲達集團也在資本市場上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第三產業發展異軍突起,重點商貿項目推介會紅火開展,各種節會活動規模逐年擴大,服務業迅速發展。截止2010年紹興地區396個商品交易市場實現商品交易額1767.06億元,其中有42個成交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5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超過100億元。中國輕紡城在2010年的交易額達438.64億元。
二、紹興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的興起與發展
紹興地區民營企業上市的上市過程開端于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的改制。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改制過程當中,紹興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其中,一些企業實現了借殼上市、借船出海。1997年,紹興輕紡城成為全國現代企業改制的試點企業。同年紹興著名的制藥企業震元堂與黃酒名企古越龍山成功進入中國資本市場。2000年以來,紹興民營企業特別是楊汛橋地區的企業,積極拓展國內外資本市場。浙江玻璃、寶業集團等實現在香港主板上市。2004年底,紹興板塊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異軍突起,臥龍科技、菲達環保、浙江龍盛成功成為上市企業。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塊的開設為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環境、京新藥業和三花股份開辟了走向資本市場的通路。2008年紹興地區的民營企業上市公司數目與市值在浙江省各個地級市中居首位,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二位。中國資本市場上紹興民營企業表現活躍,并購重組活動頻繁。2010年紹興上市公司數目發展到41家,包含11家境外上市公司。2011年底,紹興共有上市公司49家,全年上市公司融資額90.86億元,其中新增的7家上市公司首發融資額為51.43億元。2012年資本市場上紹興板塊上市公司達52家,紹興成為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三的資本強市。2012年紹興板塊上市公司在紹興規模以上企業中貢獻了20%的凈利潤和38%的地方稅收,成為區域民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當代紹興人經濟發展經驗與特征
發展虛擬經濟的效應分析
(一)發展虛擬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形成虛假繁榮,于是經濟就像泡沫一樣膨脹,最終結果是泡沫破裂,發生傳遞性強、破壞力大的金融危機。虛擬經濟的過度增長,會導致財政風險,這是因為舊產業的衰退和新產業的不能及時形成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方面經濟增長放慢或中斷,會使財政收入銳減;另一方面是不能實現充分就業,陡然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赤字,迫使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四是釀成政治動蕩。虛擬經濟過度增長客觀上要求重新分配國民收入,而眾多投機商的加盟,勢必會加劇貧富兩極分化,由此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并釀成政治動蕩。
(二)發展虛擬經濟對推動中國經濟的積極作用
虛擬經濟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可增加投資者的吸引力。近幾年,中國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擴張政府投資之后,民間投資并未跟進,投資需求不足主要表現為民間投資增速不斷下滑;同時在降息等擴大內需的政策出臺之后,不僅社會儲蓄傾向并未減弱,貸款需求不足反而有增強的趨勢,銀行存貸差急劇增大。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措施是大力發展虛擬經濟,將間接投資轉化為直接投資,培育民間資本。主要是擴張股票市場,開始規模性地嘗試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發展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等。
中國經濟曾出現過通貨萎縮,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物價下跌,信用緊縮。其貨幣方面的原因在于貨幣化和虛擬經濟的發展對貨幣的需求日益增大,貨幣供給量卻由于信用的緊縮而偏小,結果人們貨幣支付能力不足,供給相對過剩,導致經濟衰退。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發展虛擬經濟,考慮活躍資本市場和短期融資市場發展的需要,加大貨幣供給量,將貨幣供給量的控制目標主要放在流動性最強的貨幣上,同時發展股市和債市,使之與增大貨幣供給量同步。
在發達的金融市場條件下,虛擬資本是趨利流動的,其虛擬資本的載體有價證券,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夠借助現代信息、通訊金融等條件,非常靈敏地由效率低的領域向效益高的領域運動,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實現這種“虛擬性”產權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間的轉移,按效率最大化原則不斷重新分配和組合,進一步實現了存量資本在實體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再優化配置,從總體上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效率。
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圍內經濟的市場化、開放化,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發展虛擬經濟,提高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有利于我們獲得更多的國內資本要素,支持現代化基礎建設和高科技領域發展,有利于融資者在世界范圍內選擇成本最低的資本,選擇利潤最豐厚的項目,實現全球范圍內各種資源的最佳投資組合。
對在中國適度發展虛擬經濟的幾點建議
1.要有正確的金融發展戰略。金融適度發展是虛擬經濟適度發展的先決條件,否則最終會產生泡沫經濟,我們一方面要制定循序漸進、依托實物經濟發展的金融發展戰略,同時,結合本國國情,制定科學的調控措施,避免出臺激進的金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必須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減少經濟增長中水分的“虛幻”性增長,減少引發金融風險的隱患。為此,一是實施制度創新,適度推動金融工具的發展和應用;二是進一步解決金融部門所有者缺位和內部個人控制問題,建立利益與風險、權利與責任相對稱的現融資體制;三是在全社會進行信用觀念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遵法守信環境;四是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基本匹配,防止泡沫經濟的形成。
2.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發展虛擬經濟應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一是在產業選擇上以高新技術產業,高增長產業、有發展優勢產業和經濟支柱產業為對象,為其提供虛擬化支持;二是加快區域產業調整,為產業轉換與區域性專業化分工提供轉換空間和依托;三是產業調整、制度安排與產業政策制定必須符合國情,警惕和防范虛擬經濟可能帶來的危害與沖擊。國家可以綜合考慮利用稅收、財政貼息、政府采購等政策,通過金融租賃公司,更有效地支持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3.建立信貸風險預警機制。一是加強企業貸款風險監測,加強貸款風險預警的責任,要建立健全貸款企業改制過程中經營管理資金使用情況報告制度以及時發現潛在風險。二是針對不同的風險類型,采取不同措施及時處理預警的風險,一般預警的貸款風險來自企業改制中貸款債權未落實帶來的風險和企業生產經營中潛在風險帶來的風險。對企業改制可能危及貸款安全的,應堅持債隨資產走的原則;對因生產經營問題而預警的風險,應對企業生產運營情況、產品銷售情況、企業發展前景進行及時分析和預測,對產品銷路窄、經營狀況愈下的企業,應及時采取催收的辦法,若催收無效的,應盯緊企業的有效資產,然后通過法律的手段清收貸款。
關鍵詞:期貨經紀公司綜合實力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
我國期貨經紀業的發展晚于期貨交易所,其歷史不過12年,在這短短的發展歷程中,期貨經紀業經歷了兩次治理整頓,從1999年開始,逐漸走向了比較規范的運行軌跡。目前,關于期貨經紀公司的綜合實力的排名方法有兩種:中國期貨業協會根據每年的交易額與交易量的排名,這個排名基本反映了期貨公司的經營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然而這兩個指標并不能反映出一個公司的綜合經營效益和經營能力。證監會期貨部的“期貨公司財務情況分析報告”(內部),僅供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內部衡量期貨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其對于市場發展和掌控期貨公司的財務指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不是期貨公司綜合實力的排名,因此,對于期貨公司競爭實力沒有多少參考意義。
在期貨經紀公司的分類上,有的學者從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劃分,認為我國期貨經紀公司呈現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發展型:經營正常,主業突出,處于盈利狀態,員工30人以上,在所在地區和一、兩家交易所中影響較大,2000年和2001年量一般在300億元以上,已形成一定品牌效應和良好商譽。估計有30家左右,不足全國期貨公司總數的20%。
第二層次是維持型:經營尚屬正常,主業一般化,處于半虧損狀態,但有一定的專業化和特色,在某家交易所和某個品種有一定影響,它們是現階段期貨公司的主流群體,估計有60-80家左右,近兩年年量在50-300億元之間。
第三層次是觀望型:經營不正常,期貨主業規模平均年低于50億元,員工在15人之下,期貨主業全面虧損,收入主要靠副業或由資本金維持。
這種劃分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近年來中國期貨經濟公司的經營現狀,但是局限性是很明顯的,劃分的依據不夠全面和充分。
本文將利用2002年我國的185家期貨經紀公司的數據來對期貨經紀公司的經營實力做一經驗研究,數據的處理是利用SAS軟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本文力求比較全面地反映期貨公司的競爭特點,通過期貨公司之間的排名,充分認識整個行業的總體水平,以利于整個期貨經紀行業的良性競爭和各公司的長遠發展。
鑒于原始數據過于龐大,本文就不列出。變量的設定如下:x1為注冊資本,x2為資產總額,x3為凈資產額,x4為債務權益比率,x5為營運資金,x6為客戶保證金余額,x7為手續費凈收入,x8為利潤總額,x9為交易額,x10為損失準備金余額,x11為員工人數。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一種可以將彼此相關的多項經濟效益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統計分析方法,這少數幾個綜合指標既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有指標的信息量,又能做到彼此互不相關。
運用SAS軟件對2002年中國185家期貨經紀公司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其結果見表1、表2。從表1中可以看出,前四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達到88.08%,因此,我們以后的分析只需選取四個主成分。
根據表2的特征向量所示,在第一主成分中,x2——資產總額,x6——客戶保證金余額,x7——手續費凈收入,x9——交易額的相關系數比較大,且這些相關系數都為正,而這些指標基本上反映了一個公司的經營能力,因此,可以認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公司的綜合經營能力。在第二主成分中,x1——注冊資本,x3——凈資產額,x4——債務權益比率,x5——營運資金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比較大,其中x1、x3和x5的系數還為負,這主要表明了注冊資本、凈資產額、營運資金與債務權益比率的對比關系,也就是說,注冊資本越高,凈資產額越高,營運資金越大,債務權益比率越低,公司所需外部資金支持就越小,本公司的資金實力就越強,因此,第二主成分可以認為代表了公司的資金實力。在第三主成分中,x10——損失準備金余額的系數最大,而且損失準備金余額反映了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也就是說,損失準備金余額越小,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越強。因此,第三主成分反映了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第四主成分中的的系數最大,因此,第四主成分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經過以上步驟,我們利用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得分(本文未于列出)計算了各個期貨經紀公司的經營實力的總得分,按照總得分對185家公司進行排序,其中前30家公司的結果見表3,排序是以遞減的方式排列的。這個排名基本反映了中國期貨經紀公司的真正實力。而且這個排名與以交易額或交易量為指標進行的排名有著很大的差別。例如,在2002年,交易額排名前10位的公司為深圳中期、建證期貨、長城偉業、深圳實達、河南格林、經易期貨、上海金鵬、浙江永安、黑龍江北亞和上海中期,而在本排名中,這些公司的名次分別為第7、第12、第14、第3、第6、第21、第8、第9、第25、第11。其原因便在于我國期貨經紀公司進行的是同質化競爭,成交金額的大小與期貨公司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的相關性并不強,因此,這也從一側面反映了以成交金額排名來評價期貨公司的實力大小不是很科學。
聚類分析
聚類判別法是統計分組的一種方法,它的作用在于將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按照統計研究的目的區分為性質不同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看出總體分布的特征,在聚類判別過程中可反映各組內差異程度。通過前面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三主成分的各自得分,據此再采用聚類分析,附表略。
中糧期貨、北京中期、江蘇期望成為與其他公司不同的類別。中糧期貨雖然在注冊資本、總資產、銷售額等方面不太突出,但其利潤額卻是名列榜首,笑傲群雄,因此,它屬于高盈利類。而北京中期由于在注冊資本、總資產、凈資產等“硬”方面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因此,它屬于資金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類。而江蘇期望則因損失準備金余額最大,成為另類。第二類的經紀公司都是成交額比較大、市場占有率高的那些公司,它們屬于核心業務能力強的一類。剩余的經紀公司被歸為第一類,經營效益一般。
參考文獻:
1.錢爭鳴,陳偉彥.我國工業經濟效益指標評價與主成分分析的實證研究.統計研究,1999(7)
【摘要題】經濟思想史研究
【關鍵詞】宏觀治國學/微觀治生學/“人和”/市場營銷
現代市場營銷學有了強烈的“管理導向”,即從管理決策的角度研究營銷者(企業)的市場營銷問題。我們把市場營銷從微觀(企業)、宏觀兩個方面的管理來研究分析,借用中國傳統的市場管理思想“宏觀管理的治國學”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兩方面的思想分析,以實現古為今用的現實意義。
一、宏觀管理的治國學
(一)“順道”
宏觀管理的治國學,“順道”一詞屬于主觀范疇的“道”,是指客觀經濟規律,又稱為“則”、“?!?,意思是指管理要順應客觀規律。
《管子》認為自然界和社會都有自身的運動規律,“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管子·形勢》)。社會活動,如農業生產,人事,財用,貨幣,治理農村和城市都有“軌”可循,“不通于軌數而欲為國,不可”(《管子·山國軌》)。人們要取得自己行為的成功,必須順乎萬物之“軌”,萬物按自身之“軌”運行,對于人毫不講情面,“萬物之于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你的行為順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業就會“有其功”,“雖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對你也必“違之”,你必“懷其兇”,“雖成必敗”,“不可復振也”(《管子·形勢》)。這是社會自發的經濟活動,他認為國家應順其自然,少加干預,“故善者因之”,須順應客觀規律?,F代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發展自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國家要宏觀調控,保護地球,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發展。
(二)重人
“重人”是中國傳統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歸離。要奪取天下,治好國家,辦成事業,人是第一位的,我國歷來講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得民是治國之本,欲得民先必為謀利。《管子》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國家必須“令順民心”,從民所欲,去民所惡,乃為“政之寶”(《管子·牧民》)。因此,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眾心所歸,方能群才薈萃,故《管子》把從革事業,注重經濟建設,為人民辦實事,視為聚攏優秀人才的先決條件,叫做“德以合人”(《管子·五輔》),“人以德使”(《管子·樞言》)。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需要的是人才,因此,我國大中型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做到“求賢若渴”,能否得賢能之助,關系到企業的興衰和事業的成敗。
(三)守信
治國要守信,辦企業要守信,辦一切事業都要守信。信譽是人類社會人們之間建立穩定關系的基礎,是國家興旺和事業成功的保證。治理國家,言而無信,政策多變,出爾反爾,從來是大忌,故《管子》十分強調取信于民,提出國家行政應該遵循一條重要原則:“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把远豢蓮驼?,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復,行而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勢》)。因此,企業的發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必須從商品質量、價格、交貨期,以至借貸往來,都要講究一個“信”字。我國歷來有提倡“誠賈”的傳統,商而不誠,茍取一時,終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業信譽度高的人。企業形象的塑造,知名度、美譽度的提高,唯一的途徑,就是對顧客負責,誠實守信,使“顧客讓渡價值”最大化,最終才能提高顧客滿意程度。
(四)求實
實事求是,辦事從實際出發,是思想方法和行為的準則,看問題不要偏激,辦事不要過頭,也不要不及,“過猶不及”,過了頭超越客觀形勢,犯冒進錯誤;不及于形勢又錯過時機,流于保守。兩種偏向都會壞事,應該防止?!豆茏印诽岢觥傲苛Α痹瓌t和“時空”原則,凡是量力而行,“動必量力,舉必量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指揮作戰,要知道自己的兵力和裝備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可”(《乘馬》)。對于企業而言,參與市場競爭,要制定適應環境變化的戰略。(1)創新制勝。即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以贏得市場競爭的勝利。(2)優質制勝。即企業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在質量上應當優于競爭對手,以贏得市場競爭的勝利。(3)廉價制勝。企業對于同檔次產品應當比競爭對手更便宜。(4)技術制勝。企業應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實現技術領先,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領制高點。(5)服務制勝。企業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在其他條件相同時,誰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務,誰就能占領市場,贏得顧客。(6)速度制勝。企業應當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產品和新的營銷戰略,搶先占領市場,迅速擴大市場,不但壯大了實力,而且能在顧客中形成先入為主的“正宗”、“正牌”概念。(7)宣傳制勝。企業應當運用廣告、公共關系、人員推銷和銷售促進等方式大力宣傳企業和產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良好形象。
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
“微觀管理的治生學”,是在生產發展和經濟運行的基礎上,通過官、民的實踐逐步積累形成的理論,它反映國家的管理和企業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競爭,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人群關系參與”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人和:人和中的“和”就是調整人際關系,講團結,上下和,左右和。對治國來說,和能興邦;對治生來說,和氣生財。我國歷來把天時、地利、人和當作事業成功的三要素?!豆茏印氛f:“上下不和,雖安必危”(《形勢》)?!吧舷潞屯保昂蛥f輯睦”(《五輔》)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戰國時趙國的將相和故事,婦孺皆知,被傳頌為從大局出發講團結的典范。
發展市場經濟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國家的政策,允許企業大膽想大膽干大膽地創新;地利講的是環境人口密度,人口的流通量,交通環境的發展;人和講的是公共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企業與政府、社區與公眾、消費者之間的信譽關系。企業具備以上因素是成功的關鍵。
從微觀環境來講,求和的關鍵在于當權者,具體講,企業法人嚴于律己,嚴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無私,才能團結大多數。《管子》提出“無私者容眾”,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獨舉”、“約束”、“結紐”這些宗派行為,不可“以爵祿私有愛”,要嚴禁“黨而成群者”(《法法》)。從國家機構中清除那些嫉賢妒能,鉆營利祿,大搞宗派,殘害民生的“惡吏”,以改善官民關系。
近代成功的企業家都注重人和的原則,從自我管理入手實現人和,從而達到系統管理以協力推進事業的管理思想。人和的思想應用到西方市場經濟的管理中,認為企業的職工是“社會人”,他們不單獨的追求金錢的收入,還要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社會心理的欲望滿足。西方國家具有代表的人物梅奧認為,“人是獨特的社會動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體之中才能實現徹底的“自由”。因此,企業只有滿足工人的社會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氣(所謂士氣,就是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協作精神等結合成一體的精神狀態),才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
新經濟作為一種重大的經濟現象和存在模式,其意義在于對資本主義制度長期形成的資本創業模式進行了自我否定,它創立了知本創業環境,推出了知本創業制度,即把知識轉化為資本的制度。信息、知識和因特網等技術已經成了區別新經濟與舊經濟的主要標志。具體說來,舊經濟是由各個專業化的規模生產驅動的,以便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新經濟的驅動力量是信息知識和網絡技術,在高速滾動的運動中極大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因此,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是相對于以傳統產業為核心的舊經濟而言的。
傳統產業如制造業等是建立在分工和專業化基礎上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其生產和供給不僅要有固定資本的投入,而且還要不斷地有流動資本的投入,其發展變化受規模經濟和邊際收益遞減趨勢的影響。而新經濟不同于舊經濟的最突出之處是,它以特定條件下的服務產品為特點,一次性的固定資本投入很大,獲得成功后并不消耗實物資源,卻提高了實物產品的使用量,其再生產所需的流動資本投入很小,但產出很大,再加上網絡的外在性效應,需求不斷擴大,引致更大規模的供給,從而會出現收益遞增的趨勢。
不少民營企業的事實已表明,新經濟作為一種注重技術創新的經濟,對企業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技術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使產品從導入到增長或擴大、再成熟、再到老化諸階段的生命周期急劇縮短,并使勞動生產率的增速日益提高。應該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的主題。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許多民營企業在其賴以生存的產品完成生命周期以后,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但在注重技術創新,實現外向型的產業整合以后,這些民營企業又煥發了青春活力,甚至有可能做到長生不老。加之,新經濟中的知識產品幾乎沒有運輸成本,市場又具有高度統一性,因而會出現企業強者恒強和贏家通吃的局面。這有別于舊經濟中由于存在巨大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運輸成本,市場又可以被分割,因而市場競爭說得極端一點不過是雙寡頭壟斷競爭,贏家通吃局面幾乎不會出現。
當然,新經濟之所以產生和發展,除了技術進步以外,還有其制度前提。這就是:
(1)必須建立有激勵動力的現代企業制度。這種制度允許知識轉化為資本入股,并明確界定知識的所有權,使得知識資源的占有者的界定劃分更個體化,知識的共享更具有廣泛性;從而讓掌握專業知識的經理、經濟專家、工程師、會計師和律師等專業人才都可以在企業里以知識專利換取股份。這樣,這些專業人才就可以既有勞動收益權,又獲得股份分配權,并使得工資與利潤都具有激勵的性質。
(2)高利率的資本市場。只有知本產權資本化,才能讓知識產權利用資本市場,包括創業板和股票期權,實現資本的最大利好。民營企業家作為創業者,一定要建立適合自己企業的知識產權制度,使知識創新者不僅獲得一般的勞動報酬,還能分享企業發展的長期利潤和資本市場的最大利益。像美國納斯達克創業板市場的存在,就出了一個微軟和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一批知本創業者,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的經濟發展推出了全新的制度。此外,資本市場上的大量資源投入到互聯網公司中,形成了一批優質高價的網絡股,成為投資者追捧的對象,得以迅速拓展新經濟的發展空間。
(3)杜絕政府不必要的干預。這是經濟學說史上以18世紀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的繼續和發展。民營企業必須做到產權清晰、自主經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創業自由,使開業資本低到任何一個想成為企業主的個人都可以承受的地步;與此同時,投融資體制必須市場化,使手無分文而有知識產權的創業家能夠獲得資金的支持。
為了加速我國民營企業新經濟的成長,我們需要培植新經濟的沃土,諸如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為知識積累提供有效的所有權激勵;建立與激勵相容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新經濟的金融支持體系;鼓勵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條件;發展教育,增加人力投資,提高知識(包括技術形態的知識和信息形態的知識)存量和流量的積累;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獲得政府的有力支持才能達到目的。
民營企業如何應對新經濟的沖擊
談到新經濟,當然并不是希望凡是民營企業都搞高科技,事實上也不可能家家民營企業都搞高科技。何況,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舊經濟尚未得到充分發展,新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差,提供培植新經濟的沃土也絕非易事。但是,民營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需要高度重視新經濟的沖擊,因為新經濟對舊經濟、對整個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市場、機制、觀念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是全球性的浪潮,在其沖擊下,可以預見今后幾年,傳統產業有相當大一部分會退出歷史舞臺,相當大一部分通過改造提高會脫胎成現代產業,還有一部分通過重組,以更大的規模、更低的成本、更優良的質量,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而以信息、網絡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產業或“科技板塊”,將影響未來產業的變動方向。無視這一潮流,不參與全球新經濟的競爭與角逐,我國的民營經濟就有可能在經濟全球化中落伍甚至被淘汰出局。20世紀80年代浙江的不少響當當的民營企業為什么輝煌不再,為什么民營企業會出現“你唱罷來我登場,各領三五年”,就是因為它們無視或輕視新經濟的潮流,不進行相應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公司經營體制的調整和治理方式的調整的緣故。
談到發展新經濟,也不要忘了我國還面臨發展傳統工業的繁重任務。我們應該通過技術創新并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來武裝傳統工業,使其融入新經濟的浪潮中?,F在許多以傳統模式經營的民營企業紛紛投資網絡建設,運用網絡來提升自身的層次,利用實用的信息和服務,在“后發效應”作用下趕上全球新經濟的形勢是不成問題的,而不像舊經濟需要資本和技術的長期積累。由于獲取知識的渠道遠比獲取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的渠道方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并借助于網絡來完成,其流動不受空間距離限制,所以成本也要低得多。只要建立起有效的所有權制度,就可以使知識以極快的速度和極低的成本不斷地進行擴大再生產,而不需要有形的要素投入。
應該指出,在由舊經濟邁向新經濟的過程中,民營企業的領導者最重要的責任是要向舊傳統挑戰,向舊規則挑戰,在挑戰中提出自己的設想,并將其付諸實施。這就要求民營企業家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創新精神。如果沒有創新精神,民營企業是很難發展的,而民營企業的發展,又正是創新的動因。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任何民營企業家都可以充分自主地進行創新活動。但是,民營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培養。這其中,民營企業家應該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努力更新知識結構,使觀念創新具備必要的基礎和前提。在我國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時代,民營企業家要進行觀念創新和思維創新,必須開闊自己的知識面,更新知識和改善知識結構,否則,觀念創新和思維創新只能停留在口頭上,無法付諸實踐。按照西方知識經濟學家的說法,“世界上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無知?!泵駹I企業家的責任要求其自身必須認真地研究知識經濟的理論,提高發現優化配置生產資源機會的敏銳力,關注知識經濟理論融入企業的實踐后,對企業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第二,敢闖敢冒敢試,從企業不協調因素中發掘出新的東西。民營企業家如果墨守成規,按部就班
,那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這是因為,創新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必須將強烈的進取精神與堅韌果斷的魄力統一起來,才能達到目的。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P·F·Drucker)在其《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舉出一個例子,道破了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真諦。這個例子是說,有夫妻倆到市郊開設了一家餐廳,把賺錢的希望寄托在那個地區到外面就餐的人日益增多這個預測上。盡管對自身而言,他們從事的是一項新的經營,但他們不是企業家,他們既沒有給顧客帶來新的滿意,也沒有激起人們新的消費需求,因而沒有體現創新精神。再以麥當勞快餐公司來說,它盡管沒有發明任何東西,但卻應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術,使產品實現標準化,生產工藝和服務水平不斷改進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從而開拓了新的市場,招攬了新的生意。這種敢闖敢冒敢試的做法就體現了一種創新精神。
第三,不怕冒險的壓力。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民營企業家為了開發新產品(包括提高已有產品的質量),引進新的生產方式(包括科學技術上新的發明創造、經營組織上的調整以及引進新的產品流通手段),開辟新的市場(特別是在新地區的出口市場),常常需要采取一定的冒險行動。但是,不同的民營企業家由于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所受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的經歷等等的不同,在面臨風險的壓力時,所表現出的信心、勇氣和毅力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民營企業家遇事畏縮不前,害怕不確定的因素和未知的事物。相反,有的民營企業家卻知難而進,解決一個又一個棘手問題,在企業的發展中體現出創新精神,并獲取難以言狀的愉悅。
【關鍵詞】金融危機經驗與教訓現實思考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我國逐步開放金融業,我國的金融體系越來越成為世界金融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紀以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卻明白無誤地昭示著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而言,金融危機在某種意義上可能就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雖然我國迄今還未曾在發生金融危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歸結為我國先前所處的封閉狀態。事實上,國外近年來關于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論調幾乎就不曾停止過。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認為,中國的金融危機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發危機全面爆發的導火索(吳傳俯,2003)。更有《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發表文章認為“中國金融系統在走向毀滅”。雖然這些觀點各有其出發點,但是中國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許多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金融開放已成為趨勢的當前,從其他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防范金融危機并且增強自身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就更顯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論綜述
關于金融危機,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給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征是基于預期資產價格下降而大量拋出不動產或長期金融資產,換成貨幣。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而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一)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
馬克思關于金融危機的理論是在批判李嘉圖的“比例”理論、薩伊的“市場均衡法則”的基礎上建立的。馬克思指出,貨幣的出現使商品的買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出現分離的可能性,結果導致貨幣與商品的轉化過程出現不確定性,而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在客觀上又會產生債務支付危機的可能性;因此,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的關鍵在于商品和貨幣各自不同的獨立運動價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貨幣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并且會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一旦勞動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商品的貨幣存在,從而表現為一個處于現實生產之外的東西,獨立的貨幣危機或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可見,馬克思是將貨幣金融危機分為兩種類型:伴隨經濟危機發生的貨幣金融危機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伴隨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主要是以市場競爭、資本積累以及信用發展等因素為現實條件,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則是金融系統內部紊亂的結果。同時馬克思特別強調了銀行信用在緩和和加劇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總的來說,馬克思認為金融危機是以生產過剩和金融過剩為條件,表現為企業和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債務支付危機,但是其本質上是貨幣危機。
(二)西方的金融危機理論
早期比較有影響的金融危機理論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Fisher認為,在經濟擴張過程中,投資的增加主要是通過銀行信貸來實現。這會引起貨幣增加,從而物價上漲;而物價上漲又有利于債務人,因此信貸會進一步擴大,直到“過度負債”狀態,即流動資產不足以清償到期的債務,結果引起連鎖的債務-通貨緊縮過程,而這個過程則往往是以廣泛的破產而結束。在Fisher的理論基礎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穩定”理論,Tobin(1980)提出“銀行體系關鍵”理論,Kindleberger(1978)提出“過度交易”理論,M.H.Wolfson(1996)年提出“資產價格下降”理論,各自從不同方面發展了Fisher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
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機爆發得越來越頻繁,而且常常以獨立于實際經濟危機的形式而產生。在此基礎上,金融危機理論也逐漸趨于成熟化。從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金融危機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發展,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制度之間的不協調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第二階段金融危機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為代表,主要引入預期因素,對政府與私人之間進行動態博弈分析,強調金融危機由于預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質以及經濟基礎變量對于發生金融危機的重要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金融危機理論發展至第三階段。許多學者跳出貨幣政策、匯率體制、財政政策、公共政策等傳統的宏觀經濟分析范圍,開始從金融中介、不對稱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機。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風險模型,強調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在導致過度風險投資既而形成資產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動性危機模型(J.Sachs,1998),側重于從金融體系自身的不穩定性來解釋金融危機形成的機理;“孿生危機”(Kaminsky&Reinhart,1998),從實證方面研究銀行業危機與貨幣危機之間固有的聯系。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經驗與教訓
從歷史上看,早期比較典型的金融危機有荷蘭的“郁金香狂熱”、英格蘭的南海泡沫、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發生的重大金融危機,并試圖從中找出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共同因素,以為我國預防金融危機提供借鑒。
(一)90年代一共發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機,根據時間順序如下:
1.1992-1993年的歐洲貨幣危機
90年代初,兩德合并。為了發展東部地區經濟,德國于1992年6月16日將其貼現率提高至8.75%。結果馬克匯率開始上升,從而引發歐洲匯率機制長達1年的動蕩。金融風波接連爆發,英鎊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歐洲貨幣危機出現在歐洲經濟貨幣一體化進程中。從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國單獨提高貼現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層次原因是歐盟各成員國貨幣政策的不協調,從而從根本上違背了聯合浮動匯率制的要求,而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協調又與歐盟內部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的差異緊密相連。
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將被擴大到15%,由于經濟中的長期積累矛盾,此舉觸發市場信心危機,結果人們紛紛拋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貶值30%。隨后股市也應聲下跌。比索大幅貶值又引起輸入的通貨膨脹,這樣,為了穩定貨幣,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結果國內需求減少,企業大量倒閉,失業劇增。在國際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在1995年以后開始緩解。墨西哥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債務規模龐大,結構失調;第二、經常項目持續逆差,結果儲備資產不足,清償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匯率機制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3.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是泰國貨幣急劇貶值在亞洲地區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次金融危機所波及的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都為歷史罕見,不僅造成了東南亞國家的匯市、股市動蕩,大批金融機構倒閉,失業增加,經濟衰退,而且還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區,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涉及到許多不同的國家,各國爆發危機的原因也有所區別。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不同國家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誘發金融危機產生的因素,如宏觀經濟失衡,金融體系脆弱,資本市場開放與監控,貨幣可兌換與金融市場發育不協調等問題(李建軍、田光寧,1998)。
4.1998-1999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
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波及,俄羅斯金融市場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后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到1998年5月,終于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震蕩,股市陷入危機,盧布遭受嚴重的貶值壓力。俄羅斯金融危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社會危機的綜合反映,被稱為“俄羅斯綜合癥”。從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世界石油價格下跌導致其國際收支惡化,財政稅收減少。但究其根本,國內政局動蕩,經濟長期不景氣,金融體系不健全,外債結構不合理則是深層次的原因。
5.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機
1999年1月7日,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宣布該州因財源枯竭,90天內無力償還欠聯邦政府的154億美元的債務。這導致當日巴西股市重挫6%左右,巴西政府債券價格也暴跌44%,雷亞爾持續走弱,央行行長在三周內兩度易人。雷亞爾對美元的匯價接連下挫,股市接連下跌?!吧0托L”迅即向亞洲、歐洲及北美吹開,直接沖擊了拉美國家,歐洲、亞洲等國家的資本市場。巴西金融危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影響導致國際貿易環境惡化,而其內部原因則是公共債務和公共赤字日益擴大,國際貿易長期逆差,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失誤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從這幾次金融危機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其實就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各國頭上,只不過是在不同時候降落在不同國家頭上而已??梢哉f,在全球范圍內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幾乎年年都有。事實上,2001年再度爆發阿根廷金融危機,由此可見金融危機的頻繁性。
20世紀以來典型的金融危機有以下幾個特點:(1).傳染性;(2).突然性;(3).破壞性;(4).頻繁性??偟膩砜?,金融危機的爆發是一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發展的趨向來看,金融體系內部越來越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觀經濟結構失調,僵硬的匯率制度,脆弱的金融體系,不合理的外債結構往往成為醞釀金融危機的土壤,也是導致這幾次金融危機的共同原因。
(二)金融危機的經驗與教訓
金融危機爆發頻率的增加為我國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教訓。大致有以下幾點:
1.實施有彈性的匯率制度。對于一國經濟而言,大致可以選擇由市場決定的浮動匯率和由央行干預的固定匯率。比較而言,固定匯率在微觀經濟效率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是央行明確承諾維持匯率穩定的義務卻使得央行必須犧牲貨幣政策的自,而浮動匯率則可使貨幣政策能夠對各種沖擊做出反應,從而引致較優的宏觀經濟績效。然而實施固定匯率制卻并非意味著絕對地固定名義匯率,而應當動態調整以反映經濟發展的趨勢。事實證明,匯率變動的壓力如果不能以主動的方式加以化解,則必然就以危機的方式釋放。以墨西哥與泰國為例,僵硬的匯率制度越來越不能反映真實匯率變動的趨勢,從而固定匯率的壓力越來越大,結果在投機者的沖擊下,外匯儲備就會下降并引發市場信心危機。
2.對于國際救援寧可不可抱有期望
外部貸款援助往往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反危機措施之一。來自IMF等外部貸款救援有利于穩定幣值,恢復危機發生國的經濟增長,但是其組織結構決定了其職能的發揮需要以極少數國家的利益為前提。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中表現的差異就說明了這一點,而這其實又是兩次危機緩解時間巨大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IMF的貸款條件往往比較苛刻,甚至會以犧牲部分國家利益為代價,并且附帶著漫長的討價還價時間,這對處于危機中的國家是極為不利的。而這其實也就是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寧愿過貧困日子也不向IMF求援的原因。因此,對于在金融危機以后的國際救援不應給予太多指望。
3.適當的外債規模和結構
雙缺口模型證明了發展中國家即使在較高儲蓄率時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資和外債。事實上,外資流入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債的規模與結構應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尤其是對于巨額短期資金進出應當適度從嚴,以減少金融市場的動蕩。在上述的幾次金融危機中,短期資金幾乎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借入的外債應用于投資用途,而不應用于償還舊債,更不應當為特權階層所揮霍。
4.宏觀經濟失衡往往是爆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總結這幾次金融危機,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失衡往往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在“東亞奇跡”正為世人所矚目之際,因此,其中緣由更值得沉思。事實上,在高增長光環的掩蓋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帶動的亞洲經濟中早已出現了嚴重的結構問題。經濟結構沒有及時調整加劇了經濟失衡,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基本條件。
三、中國防范金融危機的現實思考
中國迄今為止沒有爆發過金融危機,主要可歸功于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謹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資本帳戶下的不可自由兌換。然而,雖然沒有遭受到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卻并不意味著我國目前的金融系統有多么安全。事實上,我國在漸進改革中累積的深層次矛盾已經成為誘發金融危機的潛在因素。這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2.證券市場違規操作,過度投機現象;3.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問題。
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IMF曾對金融危機的防范措施作了歸納,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1.鼓勵各國政府實行健康的宏觀經濟政策;2.由國際結算銀行出面制定一系列的標準,鼓勵新興市場遵守這些標準;3.在IMF建立自動生效的援助機制,當符合標準的國家在遇到金融危機時,自動給予援助;4.IMF積極鼓勵新興市場使用價格手段來限制那些不適當的、過多的短期資本流入;5.注意力從限制短期貸款的發放轉移到確實讓放貸者承擔更大的風險。而對于我們國家而言,除了IMF所歸納的這五點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我國經濟中誘發金融危機產生的因素。從預防金融危機出發,構建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有效的監管體系,并增強自身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1.加強審慎的監管體系。審慎監管體系的脆弱性是許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監管,一國金融體系的運作就會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效的審慎監管體系,則由于明確或潛在的存款保險的存在以及不對稱信息的原因,銀行體系里將存在大量的道德風險。這樣,在發生危機時存款保險或政府會提供擔保的預期會誘使金融機構過度承擔風險,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更高概率(LeFort,1989)。根據我國目前實施監管的現狀,應當重點從制度上完善監管體系,杜絕監管的漏洞,促使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分工協作高效運轉;培育金融監管體系運轉的微觀金融基礎;將金融系統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管有效結合起來;改進和完善監管手段;監管監管者,平衡和制約監管者的權力和義務。
2.完善和穩定金融體系。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市場導向型的金融系統優于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系統,然而更新的研究表明兩種金融系統各具優勢和劣勢。對一國而言,選擇那一種模式更多地應當從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予以考慮。然而大多數經濟學家達成的共識是一個“好的”金融系統應當具備有效的法律體系,良好的會計標準,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資本市場和規范的公司治理。實踐證明,健全的金融體系將對抵御金融危機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3.改革低效的國有銀行體系。目前,國有銀行體系的低效運作已成為影響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歷史壞帳和低效率的銀行治理結構則加大了我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銀行體系最值得擔心的倒不是類似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東南亞國家的銀行業所出現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閉風潮,最應當擔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體系一樣,因為遲遲不推出徹底的金融改革,不僅使得銀行體系一蹶不振,而且還嚴重制約了日本經濟的復蘇和增長潛力的發揮。此外,我國應當引入民營銀行,形成適度競爭的銀行體系。各國的實踐證明,市場化才是提高銀行體系運作效率的根本途徑。
4.謹慎推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在麥金農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論指導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然而不同國家金融自由化的績效卻相差甚遠。許多國家由于金融自由化不當導致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對于我國而言,金融自由化已成為現實的選擇,重要的是要為金融自由化創造有利的初始條件,謹慎地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
5.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金融危機往往是金融風險積累的結果,因而事先監控和控制金融風險,將金融危機化解于未然就極為重要。對于金融體系中的風險因素,尤其是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的潛在因素,如通貨膨脹、匯率、銀行體系風險、債務風險都應當納入金融危機的預警系統。
參考文獻:
[1]Demirg-Kunt,AsliandDetragiache,Enrica.“FinancialLiberalizationandFinancialFragility”,1998.
[2]貝內特?T?麥克勒姆,國際貨幣經濟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
[3]李建軍、田光寧,九十年代三大國際金融危機比較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4]陳學彬,當代金融危機的形成、擴散與防范機制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