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9:09
序論:在您撰寫實用法律基礎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法律素養是現代社會公民必要的基本素質,在當前高職教育中,法律素養培育的總體狀況不佳,這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發展職業教育不相適應。因此,分析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探究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的策略與方法,旨在全面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
當前,隨著法治國家建設的快速推進,新形勢對勞動者法律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既要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過硬的道德品質,還要培育學生較高的法律素養。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不盡人意,不能適應新環境對技能型人才法律素養的要求。高職院校需要認真分析總結現行培育模式,立足時展要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重要性,用創新的思維推進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改革,著力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全面提升學生法律素養。
一、 法律素養的含義
所謂法律素養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指法律知識,即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二是法律意識、法律觀念,即對法律尊崇和敬畏,具有守法意識;三是法律信仰,即個人內心對于法律應當被全社會尊為至上行為規則的確信,這是對法律認識的最高級階段。
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主要是通過其法律意識以及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表現出來的。法律是現代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法治也成為現代文明的標志和重要推動力量。伴隨著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法律日益走近和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法律素養已然成為現代社會公民必要的基本素質[1]。
二、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現狀和問題
(一)調查問卷及統計。筆者對在常5所高職院校已經上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發出問卷2000份,收回有效答卷1892份。其中,學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后就法律基礎知識方面是否有收獲?13%的同學回答收獲很少甚至沒有收獲,79%的學生回答略懂一些,意義不大,原因是不感興趣,理論性又太強,在回答有收獲的8%的學生中,主要收獲是法律意識得到強化;問是否有必要重新開設《法律基礎》課程,91%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需要全面普及基礎法律知識;問當遇到糾紛時,你首選的解方式是什么?72%的同學選擇找熟人找關系,原因是覺得有熟人有關系好辦事;問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有什么不同?41%的同學回答基本正確,也有一部分同學根本不知道如何區分;問到一起校園電腦失竊案,案發后盜竊者將電腦歸還本人,此時盜竊者是否需要負法律責任?22%的同學認為盜竊者不需要負任何法律責任,因為盜竊者已經將物品歸還給失竊者,盜竊者沒有獲得任何非法利益;被調查者中,83%的同學希望有機會到庭審現場感受法律的威嚴。
(二)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現狀和問題。從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分析的結果來看,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缺失和對全面普及法律基礎知識的渴求。但由于思想上不重視所導致的主要培育途徑單一、培育方式過于機械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相對淡薄,法律基礎知識嚴重欠缺,更難學以致用,無法滿足經濟社會法制化對人才法律素養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主要培育途徑單一,無法滿足學習需求。目前,課堂教學仍然是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主渠道?!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中法律基礎部分旨在培養法律意識,普及法律知識,提高思想道德與法律素質。但實踐中,該課程同其他政治理論課一樣,只強調其知識性而忽略了其思想性和教育性[2]。學生學習缺乏興趣,加上論文寫作式的考核方式,平時不會在這門課上花精力,難以對學生的法律觀產生影響。并且,法律基礎部分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所占比例較少,內容上以宏觀介紹社會主義法律精神與我國法律基本制度為主,內容十分單薄。寄希望于該課程教學能夠培育法律素養是非常不現實的,更不用說滿足學生對法律實用性的需求。2.主要培育方式機械,缺乏吸引力實用性。目前的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課程基本上以講授法理、闡釋法律條文為主,輔之的案例分析也是以辨析易混淆法律概念、法律關系為目的的非常見案例,課外實踐教學更是幾乎空白,缺乏吸引力。即將步入社會的高職院校學生迫切需要掌握實用的、有針對性的法律知識,不因無知而觸法,同時知道如何以法律為武器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法制教育課程教學中,缺少這樣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角色的實用法律知識與他們關心的當前法制熱點案例,難以學以致用。3.學生對法律缺乏信任,“人治”思想占主導地位。受傳統文化和社會負面案例等因素影響,“人治”觀念、“官本位”思想仍根深蒂固,認為法律公信力不足,只有“官”、“管”的人才真正說了算;另一方面,法律程序冗長,法律成本過高,反而通過“找熟人”、“托關系”解決更經濟[3]。因此,人們遇到糾紛首先想到的是通過“找人”來解決。高校學生亦不例外,筆者的問卷調查結果也證明了該問題的普遍性。
四、 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策略與方法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目標已經定位為:“培育高素質、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作為“高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素養教育必然不可缺失,針對這一要求,筆者認為,主要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高對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重視程度。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來完成。該課程是根據中央16號文件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課改革2005年方案的要求,由原來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大學生法律基礎》合并而成。新課程中法律部分的內容沒有壓縮而課時卻有減少,由于高職院校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強調而忽視了學生的法律素養,對于該課程有一定實踐教學的新大綱要求,在課時設置上形同虛設或者是流于形式。在有限的課時內,教師只能局限于講授一些法律基礎知識甚至法律概念,這直接導致學生法律素養的“營養不良”。因此,高職院校要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課時、經費投入、教師隊伍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從源頭上治理“營養不良”病癥。
(二)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方式方法。1.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法律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主要渠道,要把課堂教學落到實處,在教學實踐中將系統講授和專題教學結合起來,做到“點面結合”。我們強調教學中首先要注意“面”,即要照顧到理論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巧妙利用“點”,即要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要有針對性。這樣有利于緩解法律基礎課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又使教學有一定的深度,其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將大大增強。2.組織開展實踐活動進行模擬審判。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法院,感受法庭審判過程,體驗法律的威嚴,讓案例事實說話,會比任課教師在課堂上泛泛講解更加生動、深刻。庭審過程中,嚴謹的法庭調查,激烈的案情辯論,法庭對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會對學生學習法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在課堂組織模擬審判,讓學生自己選任角色,針對典型案例進行模擬審判,會使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真正道理。3.開設法律公共選修課程滿足需求。隨著法律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愈發重要,許多學生對法律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想要多了解些法律知識。這就要求學校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開設相關法律公選課以滿足不同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需求。例如,可以開設《婚姻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實際密切聯系的公選課。4.將高職特色融入法律素養的培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我們在學生法律素養培育過程中充分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將對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外化為能力,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更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不同的專業,調整教學的側重點,使這種能力培養具有行業、崗位的針對性。比如,在學生基本法律素養培育方面重點講解《勞動法》、《合同法》、《知識產權保護法》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和職業發展方向,有目的的培養相關的法律素養,比如保險理賠專業,可以重點介紹我國保險方面的法律法規,旅游管理專業,可以重點介紹同旅游有關的政策法規。這些知識對于提高學生進入社會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都非常重要和實用。
(三)培養職院校學生法律信仰擯棄“人治”思想。在“人治”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對法律產生不信任感。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我國的法制建設尚不完善,但我們有理由堅信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一直是并且一定會持續走向完善。所以,我們要教育學生:作為社會的普通一份子,我們肩負著一份社會責任,也許我們不能直接參與立法、司法、執法的過程,但是我們有責任使用法律,也許選擇“更不經濟”的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對個人是損失,但對社會進步是有著正面、積極意義的。也即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社會主體在對社會法的現象的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油然而生的一種神圣體驗,表現為主體期盼、渴望法律能帶來公正、秩序和安寧,并以誠摯的心懷來接受法律、相信法律、實踐法律[4]。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5]。我們應該提高自身的道德站位,只有人人都“信法”,擯棄“人治”思想,推動法制改革進程,社會才會早日實現“法治”。
總之,通過思想上重視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行動上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方式,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法律信仰,全面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滿足社會經濟法制化對人才法律素養的要求,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陳雅凌.法律素養是現代公民的必備素質[N].人民法院報,2012-02-05.
[2]宋汝峰.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
[3]林慶云.高職院校學生法制認知水平現狀及對策分析[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1(3).
【關鍵詞】高等中醫藥院校 《法律基礎》 法律信仰教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學生法律素養現狀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50-02
一、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信仰缺失嚴重
近年來,醫患糾紛增多,醫患矛盾增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者對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養,從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應用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震驚:雖然被調查醫學專業學生基本上已經修完《法律基礎》,掌握的法律知識還不錯,法律應用的能力也說得過去,但是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法律信仰嚴重缺乏,不相信法律在解決社會問題,特別是醫患糾紛中的作用和能力,不相信法律在保護公民和醫療機構權利方面的作用,質疑立法機關的權威性,懷疑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公平性[類似調查結果也可詳見佟曉輝、葉振國、劉偉和楊文君在2008年《中醫教育》第1期發表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與對策》第18-19頁]。在依法治國成為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國策大背景下,醫學專業學生這種法律信仰狀況令人擔憂。
二、法律信仰嚴重缺乏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早在1997年9月,依法治國就被確定為我國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國策。然而,16年過去了,法律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雖然有所提升,但是遠沒有達到應該有的高度,即將奔赴工作一線的準醫務人員――醫學專業學生有這種現象更值得思考。
(一)當前社會的法律現狀直接影響學生的法律信仰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信仰缺乏,與當前整個社會的法律現狀有直接關系。法律信仰的提升需要“立良法”、“正司法”、“嚴執法”和“重守法”,顯然我們現在還不能完全做到。近年來,我國立法速度不斷地加快,許多法律無人知曉,使得法律形同虛設。司法體制有著明顯的弊端,法律效益低下。執法彈性較大,侵犯百姓權益現象屢見不鮮。上述狀況難以滿足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期望值,法律被信仰難度較大。
(二)法律基礎教育存在著重知識輕信仰的現象
由于高等中醫藥院校中《法律基礎》或《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時有限,教師上課多半注重對法律知識的講解,極少涉及對法律信仰的教育。從目前常用的《法律基礎》教材內容看,教材內容多是對各個部門法的羅列和簡單介紹,很少以案例和分析問題的方式講解法律,內容極少涉及到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訓練。學生修完《法律基礎》這門課,除了法律知識有所增加以外,在法律信仰方面沒有明顯提升。
(三)《法律基礎》教學方法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
《法律基礎》作為一門基礎必修課,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也很有人專門探討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實際上,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高等中醫藥醫學專業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十分重要。法律不被信仰則形同虛設,識記再多的法律知識也沒有實際價值。改革和完善《法律基礎》的教學方式,增加案例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案件分析[孫?。骸对黾哟髮W生法律素養的路徑探析》,載于《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24期,第42頁],使得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法律的權威、法律的威嚴、法律的公平、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正義,增強醫學專業學生將來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十分必要。
(四)《法律基礎》教學內容需要進一步合理調整
目前,《法律基礎》教材內容多而全,多為面向所有專業學生的全國材,針對性不強。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需要有頗具特色內容的《法律基礎》教材。教材內容應當增加與將來工作有關的法律內容,刪減一些實用性不強的章節?!肚謾嘭熑畏ā?、《勞動合同法》、《執業醫師法》、《行政與行政訴訟法》、《保險法》等主要內容等應當直接進入《法律基礎》教材,并重點講解?!斗ɡ怼?、《國際法》和《憲法》等課程內容可以簡單一些??傊蠖慕虒W內容,導致重點不突出,實用性不強,影響學生法律信仰的提升。
三、高等中醫藥院?!斗苫A》教學改革方向與措施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學生法律信仰缺失,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其中加強《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明確《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方向,確定《法律基礎》課程改革內容,改進《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尤為必要。
(一)《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方向
1.授課內容法律知識與法律信仰并重
法律信仰是法律素養的第一要素,沒有法律信仰,法律將成為一紙空文。采取各種方式,加強高等中醫藥院?!斗苫A》中法律信仰教學內容,使得法律知識與法律信仰都得到加強,提高醫學專業法律素養,對于即將奔赴醫務工作的大學生而言,十分重要。通過傳授、講解和剖析法律知識,使學生對法律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理解。通過案例分析、實證分析和價值分析等方式,提高醫學專業學生的法律知識,并潛移默化地加強他們對法律信仰。總之,傳授、講解和剖析法律知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加強和加深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堅定信仰才是最終目的。只有加強了法律信仰,才能正確運用法律,切實提高法律素養,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達到《法律基礎》開設的目的。
2.適當增加實用性強的法律教學內容
現在常用的《法律基礎》教程,普遍采取模塊式的安排,將授課內容分為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憲法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訴訟法律制度、國際法律制度等,結構大而全,內容繁多,重點不突出。針對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基礎》課程可以有所側重,重點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法律信仰,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程序意識、合同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和法律成本意識。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法律基礎》教程,應當緊緊圍繞教育培養目標來編寫,不能像大眾化的《法律基礎》教程那樣針對性不強,全面但重點不突出。適用于幾百個專業背景的《法律基礎》教程,醫學專業學生不感興趣或收益甚微,是難以避免的。
3.增加法律案例教學和實證分析內容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信仰的提升,可以通過適當增加法律案例教學和實證分析來實現?!斗苫A》課程不能填鴨式的灌輸方式,否則,只能讓學生被動接受,甚至可能遭遇學生無言的抵制。以案例教學作為法律教育的主要手段[ 周祿濤、高雪娟、張凱:《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法淺析――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出發》,載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2頁],讓學生親身感受案例發生的經過,讓法律融于學習之中,增加《法律基礎》的趣味性和實戰性,增加對法律實際功能的理解,提高醫學專業學生法律信仰。當然,法律案例的選擇,也應當更加貼近醫學專業學生將來的工作環境。法律實證分析主要是針對醫藥衛生領域的現象和問題,運用法律的手段分析論證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對現行立法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對社會關系調整的作用,增強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
4.課程開設的形式應當多元化
提高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興趣,課程開設形式應多樣化[萬筱萍:《新時代大學生法學素質的培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載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8頁]。形式服務于內容,高等中醫藥院校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開展《法律基礎》教學,有助于提高醫學專業學生的法律認同和信仰。目前,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不認同,有抵觸或者懷疑態度,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利用新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動畫、PPT講解和小組討論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或改變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逐漸提高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
(二)《法律基礎》教學改革措施
1.專門設立法律信仰培育與體驗模塊
高等中醫藥院?!斗苫A》授課內容應當實現法律知識與法律信仰并重,應當對提升法律信仰的內容進行模塊化處理,專門設立培育和提高法律信仰的內容。通過案例展示、實際參與、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環節,加深學生對法律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法律規定的認識,破解學生對現行法律的誤解,實現醫學專業學生逐漸提高法律信仰的目的。在現行《法律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可以在每一章節的最后設置有意設立“法律信仰培育與體驗模塊”,通過正面素材展示,反面教訓警示等內容,增加學生對法律權威性、科學性、實用性、嚴肅性和強制性的認同,逐步改變對法律的不信任[ 周祿濤、高雪娟、張凱:《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法淺析――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出發》,載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1頁]。
2.增加醫藥衛生領域法律法規并提高內容的實用性
對于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斗苫A》教材內容針對性不強問題,可以從教材結構、教材內容、教材風格等方面進行改革。教材結構方面,需要單獨增加一些頗具特色內容的章節,例如《侵權責任法》、《勞動合同法》、《執業醫師法》、《仲裁法》、《保險法》等;教材內容方面,除了簡單原理介紹和法條分析之外,應當適當增加“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專家提示”、“判例解讀”等內容;教材風格方面,可以適當增加教材的活潑性、趣味性,實現形式上圖文并茂,內容上生動活潑,改變學生們對法律的錯誤認識――法律是一門死記硬背、枯燥無味的學科,恢復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的原動力。
3.強化案例分析教學提高法律信仰
高等中醫藥院?!斗烧n程》中強化案例分析,可以逐漸提高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認同和信仰。通過剖析醫務人員實際工作中發生的案例,從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角度對案例進行全面解讀,并結合現行法律規定進行評判,讓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活生生的法律,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法律規定、法律運作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們對法律的信仰。
4.開展實證分析教學堅定法律信仰
以法律問題為中心開展多角度的實證分析,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模擬立法”、“模擬執法”和“模擬司法”中來,提高并堅定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的法律信仰。把自己舍身處理地當做“立法專家”、“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處理現實問題,思考如何去立法、執法和司法,加深對我們現階段立法、執法和司法的認識,有利于堅定法律信仰。
四、結論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關鍵在于法律信仰的提升。雖然我國現階段立法、執法和司法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可能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但是,開展法律基礎教育,加強《法律基礎》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革,有利于緩解醫學專業學生將來工作對法律的強烈需要與法律信仰缺失之間是矛盾。因此,加強高等中醫藥院?!斗苫A》課程中法律信仰教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佟曉輝、葉振國、劉偉、楊文君:《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與對策》,2008年《中醫教育》第1期,第18-19頁。
[2]孫健:《增加大學生法律素養的路徑探析》,載于《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24期,第42頁。
[3]周祿濤、高雪娟、張凱:《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法淺析――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出發》,載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2頁。
[4]萬筱萍:《新時代大學生法學素質的培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載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8頁。
[5]周祿濤、高雪娟、張凱:《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法淺析――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出發》,載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1頁。
作者簡介:
楊逢柱,男,法學博士,講師,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醫藥衛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
林建平,男,中醫學學士,副研究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黨總支書記。研究方向為:醫藥衛生法學和中醫教育。
以色列研究人員找到一種讓截癱人士和“閉鎖”綜合征患者與外界溝通的方法,甚至還能利用他們的鼻子操控輪椅。
研究小組利用一個可以將鼻壓轉化為電子信號的設備,成功地令“閉鎖”綜合征患者在不依賴刺激物的條件下書寫信息,并能令截癱患者有效地操縱電子輪椅。
這種“鼻息控制器”通過一條橡皮管戴在鼻子上,這與醫院病人用于吸氧的管子沒有什么不同。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這種鼻壓裝置,因為研究發現在健康對照組中有1/4的人對軟腭的控制不足。軟腭是鼻腔通道的一部分,可以讓你控制吸氣強度。但對那些有著足夠軟腭控制能力的人來說,鼻息控制器能讓試驗對象享受到新的自由度。
研究者先對36位健康者通過控制鼻壓來玩電子游戲的反應時間和精確度進行測試,同時測試他們使用鼠標和游戲控制桿的能力。研究小組發現,對軟腭擁有良好控制的人,其鼻息控制的可靠度與熟練使用鼠標和游戲控制桿的可靠度相當。
研究小組對3名“閉鎖”綜合征患者進行試驗,這種疾病使患者只能通過眨眼睛來和別人交流。其中2人很快就學會利用字母選擇和組詞程序進行溝通和表達。
對那些有著行動或交流障礙的人來說,鼻息控制器能為他們提供一種使用各種設備的方式,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小腿粗老人患心臟病幾率低
法國科學家發現,小腿粗并非壞事,這可能預示著心血管功能良好,發生血栓和心臟病的危險也越小。
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院的?蘇里克博士及其同事共同完成了這一研究。
專家調查了法國第戎蒙彼利埃及波爾多的6200多名居民,其年齡在65-84歲。
結果發現,與小腿細的老人相比,小腿粗的老人發生頸動脈斑塊的幾率要低29%。
專家指出,小腿的粗細與向大腦供血的關鍵通道頸動脈密切相關,小腿越粗,頸動脈出現斑塊或阻塞的危險就越小,發生血栓和心臟病的危險也越小。
專家已將小腿周長作為診斷頸動脈硬化的新指標。
上班路途遙遠易出現疼痛焦慮等健康問題
上下班路途太遠,耗時太長,是許多大城市上班族面臨的問題。一項調查指出,上班路途遠近,與健康密切相關。
研究者調查了近千名公司雇員,結果發現,上下班時間單程多于90分鐘的人,超過1/3經常出現脖子疼或背疼。而交通時間短于20分鐘的人,只有不到1/10的人會出現此種情況。此外,上班路途遙遠的人更容易出現焦慮、失眠等問題。對此,研究者建議,上下班時最好先步行一段路,再乘坐交通工具。(李姜)
英國研究發現重色輕友是普遍現象
【關鍵詞】大學生;法制意識;對策
一、構建大學生法制教育體系、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學校如果想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高度,首先就要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現實問題,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當中。因此,基本的法律知識與法律素養是當代大學生立足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高等學校應該在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方案中,明確法制常識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學校可以考慮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統籌課堂教學、網絡教學、社會實踐、案例分析、課外活動等多個環節,分層次地確立各階段法制教育目標。高校要重視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師隊伍以及輔導員隊伍建設,將法制教育全面滲透到學生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當中。完善制度管理機制,以法制的角度制訂和執行高等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構建與完善法制教育創新體系。要加強法制教育系統研究,講求大學生法制教育體系的系統性、實用性和針對性,使之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科研討論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主要是指將法律基礎課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不斷進行改革和探索。教學中注意解決好教材內容與立法現實脫節的矛盾,適時補充最新的法律內容。有些任課老師單純地認為講授法律基礎就是講授法律條文,錯誤地誤導學生認為學習法律基礎課程只需要死記硬背法律條文即可。以上錯誤的教育教學觀念很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信仰,最終將導致學生無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我們應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更加側重于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培養。要在教學手段上盡可能地做到生動、多樣,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以外,可以積極地推行視頻教學、案例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最終形成完善的法律意識。
二、完善法制社團建設、豐富法制實踐活動、加強法制常識培訓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制意識以及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課堂教學內容上,不僅要闡述法律基本的理論、傳授法律的基本知識,更要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典型案例講解法律條文,對法制案件進行深入地分析。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法制案件教育,以達到充實、豐富以及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的結果。各高校團委可以通過法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及對法律知識感興趣的同學組建大學生法制社團,結合高校學生工作實際內容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實踐活動。法律基礎課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庭審觀摩、開展“模擬法庭”等活動來增強學生對法律的感性認識。只有不斷地參加法制實踐,才能使學生了解自己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最終在遇到困難時學會主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法制意識的培養應該多多鼓勵大學生們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去。在法律基礎課的授課過程中,可以要求同學們利用寒暑假社會實踐撰寫法制意識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或法制論文,從而使其提高自己運用法律理論、分析現實問題、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法律的運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大到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小到日常生活當中的鄰里糾紛,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用法律來解決。因此,高校也要提倡依法治校,要主動引導學生依據法律條文、運用法律武器來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化解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各種矛盾,最終達到學生運用法律進行自治的境界。根據學校實際,還可以和當地的相關媒體、法制欄目組建立一定的聯系,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穩定的實踐活動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三、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法制意識教育模式
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只是單方面通過高校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論,因此,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在掃除某些重要領域法律空白的基礎之上,要依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增強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與此同時,還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力度,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給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是防止他們形成犯罪心理基石。
家庭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其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使大學生形成守法意識?,F階段,我國主要家庭的基本結構是寶塔型,也就是所謂的“4-2-1”形式。而這些獨生子女從小自我意識的不斷膨脹、被過分地保護,形成法制意識淡薄、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等基本問題。某些農村家庭、單親家庭、再婚家庭又進一步導致青少年的自卑感增強、心理失衡,使其產生法制意識不平衡現象,最終導致一些大學生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就需要家長在關注孩子物質生活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對孩子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質的培養,要不斷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通過從小對孩子灌輸正確的法制意識與法制觀念,來樹立他們的守法意識,最終提高大學生的法制意識。
綜上所述,只有在不斷地構建大學生法制教育體系、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完善法制社團建設、豐富法制實踐活動、加強法制常識培訓,最終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法制意識教育模式,才能使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不斷提高,最終全面推動依法治國總方針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陶先林,宋全德.大學生法制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6).
一、目前《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地位不突出,教學目標設定不明確
本課程是德育課程中的的一門,是考查科目,學生普遍不夠重視。該課程課時少,有些班級由于專業實訓課多,還會壓縮基礎課課時,導致法律體系中最基礎的常識也來不及講完,而書上教學內容卻龐雜繁多,涉及各個門類多個法律部門的知識,因此,教者,只能趕進度,學生往往疲于應付,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目的顯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
(2)知識更新慢,教材明顯滯后
我國的法制進程很快,但教材的更新卻是比較緩慢。現在所用的教材,往往是若干年前撰寫的,實際上很多法律規定已經修改,學生們對社會發展中新興領域的法律知識不能通過教材學習到,而這些法律知識往往又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理論教學,忽視應用教學
在本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選擇上,比較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注重灌輸理論知識,而沒有把提高學生法律意識、法律操作技能作為培養的目標。法律概念和理論對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并沒有多大的幫助。法學理論、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和法律條文與法律的具體適用之間還存在一個轉化的環節,我們的教學在轉化方面做得不夠,更重要的是,還要懂得如何應用以維護權益,制止違法行為?,F行很多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學得很不夠,這與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復合性人才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
(4)教學方法傳統,評價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主要表現在教學方法還是比較傳統式的講授教學,缺少案例,缺乏師生互動,評價方式單一、一般以卷面成績為主,起不到很好的檢測作用,出題考試能測出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點,但不能測出他們到底提高了法律素養沒有,所以通過這種簡單的測驗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要提高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的興趣,提高學生法律的實際運用能力必須在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上進行改革。
二、《法律基礎知識》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1)更新教育觀念,重設教學目標
傳統的法律課程教學目標主要側重于強調幫助學生增加法律知識、了解法律, 而忽視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法律精神的培養教育。誠然,一定法律知識是學生確立法律觀念的前提,但作為德育課的一門,單純法律知識傳授的局限性很大。法制教育不能就法講法,而應更多關注人們活的法律行為。對學生進行法律行為教育,讓學生明確各種法律行為,關鍵是要揭示法律條文和規范背后隱含的法律思想、法律精神和行為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自覺主動調控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行為調控能力,真正達到知行統一、理論與實踐結合,真正顯現法律基礎課的教育功效。
(2)整合教學體系,精選教學內容
在教學體系上,打破原有的章節,采用專題教學和項目教學,增加法律技能項目訓練。如將原來的六大章節整合為四大專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專題,實用民商法專題、預防犯罪專題、維權之路專題,每個專題下設若干個任務,用職業教育的理念指導,實施任務驅動的方式展開法律知識的教學,并在每個專題下增加了若干個項目訓練:如“我心中的法”主題演講、模擬企業設立程序、草擬勞動合同、“從彭宇案看好事做得做不得”辯論賽,“我來當律師”案例分析、民事訴訟狀的撰寫等。體系的整合使教學目標更貼近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用法技能。
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有所精選,并將德育教育融合其中,如:介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專題時,側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引導學生樹立起“憲法至上”以及“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現代法制觀。預防犯罪專題,重點講犯罪構成,解決學生對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別,即罪與非罪的界限不清的問題,提高學生防止違法犯罪及同犯罪行為斗爭觀念和意識。民商專題,講清民事法律行為、民法權利義務等內容,引導學生樹立“誠實信用觀念”、“現代所有權觀念”、“勞動者維權觀念”“依法納稅觀念”,運用案例幫助學生理解“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等。維權之路專題主要幫助學生明確訴訟主體的權利義務,樹立“依法解決糾紛”觀念、“訴訟公正”觀念、“訴訟平等”觀念、學會一定的訴訟技能,如:書寫民事狀、明確法律意義上的證據有哪些,如何舉證等等。
(3)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講了,法制教育應是以培養學生法律素養為目的的,因此以往的教師在黑板上寫、自己滿堂講的模式已經不適應了,那種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過程,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來學習和感受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法律規范。要提高法律基礎課教育效果, 還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如下集中教學方法效果較好:
第一,案例教學法和診所式教學法。這兩種教學方式都是在法律教育中比較適用和較為先進的教學方式。這要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投入足夠精力,精心備課,選擇典型性、代表性和層次性案例,最好多選取有“鄰近效應”的案例,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模擬的真實的法律實施場景,引導他們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并能對案例進行綜合分析,使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因勢利導,培養學生分辨是非,學法用法能力。
第二,綜合應用演講、辯論、課堂討論、法律知識競賽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辯論的主題圍繞熱點法律案件焦點問題,反正和正方可以設置為原告、被告或者公訴人、辯護人,演講可以以一個法律案件的判決為主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法律知識結合案件做一個判決并將判決書作為演講稿予以交流,老師進行總結和點評。
第三,開辟第二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活動吸引學生,使學生在理論學習、活動結合中產生對法制的濃厚情意、依賴和信仰,并將這種思想觀念與黨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主張和人生價值目標融為一體,逐步樹立符合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現代法制觀念。如帶學生走出課堂,到法院聽庭審,或者與學校社團活動相結合,在校組織模擬法庭,也可以開展法制講座,邀請公、檢、法部門的法律專業人士或者律師來學校開展講座,進行法制影片宣傳放映或圖片展覽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法、用法的興趣。
(4)改革評價方式,多元化、過程性考核學生法律素養
改變原有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考核方式,最終成績由日常表現、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并且更側重于日常表現??蓢L試進行案例分析口試答辯或撰寫綜合性小論文方式。如采用筆試的,試題內容可采用開放性的有爭議焦點的熱點案例題或綜合性的分析題,而不是對精準的純知識點的考查。
關鍵詞:基礎課;法治教育;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050-02
一、2013年修訂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律教育部分概述
黨的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法治建設做出重大部署。黨的十以來,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設發表重要論述,進一步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方向和道路,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和思想武器,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新的階段。法治校園的建設,培養學生成為完整職業人所應具備的法律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倚重于純粹的“觀念意識”的法治教育內容安排不足以應對現實需求。雖然法治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治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面對今天這個高度規則化的社會,必備的法律素質將越來越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就高職教育本身而言,其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職業能力,由于個體性法律素質對綜合職業能力的塑造發揮著十分巨大的作用,所以,針對高職學生的法治教育必然是以“法律素質”的培養為中心任務,高職法治教育的內容應從傳統型“意識主導”向現代型“素質主導”變革,著重趨向于意識、知識和技能兼容一體的“法律素質”構建,高職院校法治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的構建。
新修訂的法律基礎教育部分最明顯特點是增強了法律思想修養和法律意識教育的內容,大量刪除了一些具體的法律條文,從而使法律部分的內容更具有思想性,使教材內容中的思想道德部分與法律部分有機地融匯為一體。十報告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部分明確提出:“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辈选叭嫱七M依法治國”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提出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任務;提出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的任務,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任務;提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任務。在“基礎”課教學中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角度,深刻認識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準確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形成社會主義法律意識之間的內在關系,幫助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二是進一步突出憲法的內容,強化憲法權威,加強對憲法原則、憲法精神和憲法使命的理解。三是幫助學生了解十提出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目標。十報告提出的20加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基本目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四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十明確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切實實施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
二、法律教育部分對基礎課教師的挑戰
上述法律教育部分內容的修訂較此前的版本更為科學合理,而且避免了以往非法學專業的基礎課教師需要學習龐雜的部門法的問題,但同時面臨著新的挑戰。思政課教師要將全體大學生培養成法治國家所需的具備基礎法律知識和素養的大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法律部分的關注突出地表現在關注實際的具體的法律問題比較多,部分教師遇到學生的課堂或課后咨詢具體的法律問題,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在法律教育相關專題的教學中講授“法律基礎”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識和概念的講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識。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對于非專業的教師難度較高,其也不同于以往具體部門法概述的教學,需要教師從更高的層次上去把握和理解,并且能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生的語言闡釋,借助經典案例或現實生活中的事實對法治思想、精神和理念進行深入的理解。對于法學專業的教師,同樣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實際的授課中容易陷入法學專業教學的深度?,F實教學中出現的是部分法學專業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按著法學專業教育的方向上走,但對于學生學習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并且不符合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學生容易陷入艱澀理論學習的困惑中。
三、法律教育部分對基礎課教師挑戰的對策探究
在思政課教學團隊中,由于年齡、職稱和專業的組成科學、全面和合理的需要,相當部分教師不具備法學專業背景,然而本門課并未要求必須具備法學專業背景,且不影響實際教學,如前文所述,《基礎》課的法律教育部分強調的是思想性的教育,教師只需花功夫研習法律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理念即可應對教學需要。研習法律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理念須始終圍繞著培養大學生的良好法律意識這一主線開展,更側重于培養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增強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研習可分為自主學習和其他系統培訓,這里主要探討系統培訓的路徑。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時除了要透徹地分析教材中的規定的重點內容,還要基于學生實際以及學生需要和關注的法律問題進行講授。除了教材已規定的選取學生關注度高的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問題;根據不同專業學生關注不同領域的法律知識進行差別講授,如財經系的大學生更關注經濟領域的法律知識,而食品系學生則更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規范。這樣結合大學生實際,結合生活,有所取舍,有所側重,既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又能解決法律部分意識和理念方面的教育的需求。在講授相關專業側重的基礎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可附帶理念和精神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教育很重要的是通過消極案例中得出積極的引導,從而樹立對法治道路的信心。通過對比事例誘導沖突,然后把兩者進行比較,從而引出正面教育。法律部分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每個法往往只能簡單帶過,蜻蜓點水式的面面俱到反而弱化了法律部分應有的教學效果。教師可從民法、刑法、訴訟法等角度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同時多運用一些“情法沖突”、“情理沖突”的典型案例如長沙的哥撞死劫匪案、南京彭宇事件等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別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作價值判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同時法學專業的教師要注意把握理論講授的度,并且緊密結合高職高專的培養要求,開辟出特色的教學模式及內容。我院也對此有針對我院情況的思考,以下是我院的情況:
1.教學現狀。我院的法治教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法制意識教育,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為習慣的養成,法治教育效果不明顯。教育形式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多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后的認知和行為的培養。學生對校園部分法治教育活動了解和參加得較少,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仍需提高層次和水平。
2.教學優勢。目前,已經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精品課程較為成熟,同時已開設法律相關的網絡公選課,有固定的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和實踐教育常規活動,成立法律服務隊并進行規模的校內法律宣傳活動,已有按照院辦宣傳科的文件精神開展活動,已開展校園法制節目的拍攝錄制嘗試,這些活動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和成效,同時通過這些嘗試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局限,以便后續的提升和改進,尤其是通過活動建立法治教育的系統的構建和運行的研究。
3.教學前景。形成地市級的普法品牌活動,提高學生作為完整職業人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職業素養,為法治校園自下而上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四、與上述基本狀況對應的對策思考
1.課程教學改革。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授內容和方式的改革,確保培養學生基本意識的主渠道。契合法治教育目的的課程設置上,較為適宜的開設法治教育“活動課程”(《高職學生實用法律知識介紹與體驗》)以及其他法律文化和精神類課程,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普及模式,即圍繞學生實際參與的社會生活來組織課程內容,同時滲透精神和理念層面的教育。
2.社團服務建設。從內容和形式上設計開展既符合學生需求,又與中央精神和主題契合的活動,深化理論學宣講團(含法律服務隊)的建設,提高社團成員的基本素質和服務水平,開展常規模擬法庭活動和主題宣講活動,錄制校園法制節目“不二法門”視頻和音頻,自行組織(校內和社區)或參與校團委組織的外出法律服務活動,拓展提升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就近的工業園區以及其他聯系的服務點,根據職業院校的特點和特色,以工業園為重點對象進行量身訂造的宣傳和服務設計)。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講的課題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分析。我主要從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學情、課程實施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課程標準
本課程選用教材是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該課程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課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其地位和作用是:
地位:以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教育引導,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認知水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用:
1.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中屬于公共基礎課
2.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之一
3.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4.面向大一新生開設
5.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與大學生生活結合最密切的一門課程
二、教學目標
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是:綜合運用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對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予以科學有說服力的回答,為人才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基礎。具體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即掌握兩方面知識,養成四種能力,提升兩種素質。
1.知識目標
通過教育教學使學生掌握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知識,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基本內容、理論、原則;幫助學生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掌握相關法律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提高大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和明是非能力,培養大學生“知行統一”的道德實踐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
3.素質目標
培養提升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三、學情分析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我校各專業大一學生。大一新生有如下特點。
1.知識方面:有基本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識基礎,但深度、廣度不夠,尤其理工專業,多數學生欠缺。
2.能力方面:思維活躍,認知能力較強,但多數大學生“知行分離”,道德實踐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有待提高。
3.態度方面:思想純樸,學風良好。但對該課程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夠。
本課程大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學習過,日常生活中也有接觸,缺乏新鮮感,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四、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兩個方面。
(一)理論課程實施
1.內容設計
本課程的理論教學36學時,由四部分組成。
成長適應教育:此部分提供中學生活向大學生活轉變的指導及核心理論知識的學習。對應學時2課時。
思想教育:此部分提供總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前提,解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歷史定位和時代方向問題。對應學時18課時。
道德教育:此部分是前一部分知識在道德領域的延伸,提供行為規范和價值導向。對應學時6課時。
法治教育:此部分幫助大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升其法律素養。對應學時6課時。
2.教學重點
一是幫助和引導學生完成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使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二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引揚中國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三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遵守道德規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四是教育和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具備法治思維,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3.教學難點
知行統一,知情意行。理論體系再完備,如果無法轉化為大學生的實際行動,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本課程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大學生從理論知識的習得轉化為行為的自覺。重點是“一個樹立、三個實現”,即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實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統一,實現法律意識與守法行為相統一。
4、教學方法與手段
(1)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實施翻轉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動思維模式變成“我應該怎么做”的主動思模式,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
(2)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根據學生實際和課程的內容,精心制作課件,準備案例,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圖文并茂,音像兼備,更形象、直觀、信息量更大,提高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3)加強三個結合。一是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演講、情境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鍛煉提高學生活學活用知識和思維、表達的能力;二是課堂授課與個別交流釋疑相結合,除了課堂教學,還要通過在線交流、電話、面對面談心等方式,為學生解惑答疑;三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在授課之余指導學生的創業設計、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5、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
(1)日??己恕F綍r成績占總成績的40%,主要通過課內外作業、課堂討論、提問搶答、考勤等方式實施考核。
(2)期末考試。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60%,內容上注重命題的科學性和教育性,通過對精選案例材料的分析,將考察重點放在對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考察上,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形式上采用論述、材料分析、小論文等方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實踐課程實施
1.實踐課程任務與目的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本質上是以理論為指導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會傳遞與大學生個體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體驗相統一的過程。這一過程作為本課程教學的一個方面或一種方式,其教學目的與課程的教學要求在總體上是一致的。
2.
實踐教學的考核辦法
實踐教學成績作為對學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本課程期末成績的30%。沒有參加實踐教學活動的學生或實踐教學成績不及格的,不能參加理論課考試。
實踐報告字數不少于
3000
字,另附相關佐證材料。小組共同完成的作業,須寫明小組成員的班級、學號、姓名和每個成員承擔的任務。
3.
實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