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8:40
序論:在您撰寫審計學習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迄今為止,審計學科建設并沒能取得令人信服的進展,人們對審計學科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比較極端的論點則認為審計沒有什么理論可言,是職業化才使審計擁有了今天的社會地位和榮譽;審計只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審計稱不上是一門有學問的職業,沒有資格登上科學的神圣殿堂。審計學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尷尬局面,值得審計界深思。但這是審計世界的真實嗎?審計將往何處去?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子如何看待和處理審計學科與審計職業的關系、審計學與會計學的關系、審計學與科學的關系。
一、審計學科與審計職業
1.審計職業對審計學科理論的矛盾心態1853年蘇格蘭愛丁堡會計師協會開創審計職業組織的先河以來,審計就作為一門受過良好教育并遵循高標準的職業而存在。審計職業制定了良好的執業標準,強制性要求所有成員承諾遵循道德準則,終身接受后續教育和培訓,承擔起保護公眾利益的社會責任,最終通過純潔和提高自身隊伍的素質抵制了外來的利益威脅,確立了牢不可破的社會地位。審計職業,尤其是注冊會計師職業,即使不是世界上組織得最為成功的職業,至少也是組織得最為成功的職業之一。與審計職業的輝煌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審計學科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審計忙于職業籌建和被社會承認而無暇顧及學科建設的蒼白托詞背后,實際上是實用主義的強烈傾向在作怪。任何可行的均被采用并得到有力的推崇,而那些具有潛在可行性的東西卻被忽視,成為一種合乎自然的傾向。審計更多地被認為只是一個實務性問題,而將注意力偏向日常的應用業務,以致忽視了自身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但審計并非完全是實務性那么簡單,并不能只靠審計實務就能保持和提高社會地位。由于學科理論是在人們認可的結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用于解釋事實或現象的命題,是說明在一個學科領域中觀察到的事實的一般規則和原則,或引起這些事實的原因(Schandi,1978),因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唯一的積極的辦法,就是建立和運用理論(MautzandSharaf,1961)??梢詳嘌?,任何職業沒有一個全面的、完整的理論結構來支持,都是難以確立的。而通過審計學科建設,使審計理論取得快速的進展,可以引導審計職業檢驗和優化審計實務,為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探求合理的解決辦法。不容否認,學科理論應該走在職業實踐的前面,優秀的審計職業實踐背后必然有審計學科理論的支持,而極大地損害審計社會形象的審計失敗正是科學審計理論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2.審計學科理論對審計職業的促進如果我們忽視了審計的理論基礎,讓它后退到審計早期那樣的機械程序和實務資料的收集中去,那末,審計不僅不會得到社會的重視,而且也不會成為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最佳辦法。在審計發展的最初階段,采用的是詳細審計,沒有也不需要什么審計理論,相應地,審計的社會地位也很卑微。事實上,幾乎是與審計職業化發展同步,涌現出了眾多的審計理論大師,他們進行審計的觀念總結、思想形成和智慧傳播,致力于審計學科的創立和發展,反過來為審計職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注冊會計師職業1853年創立后不久,英國的Pixley就在188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審計基礎文獻和實務的著作:《審計人員—他們的義務和職責》,而Dicksee也在1892年出版了現代審計理論的奠基作:《審計學—審計人員的實務手冊》。20世紀初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的重心剛轉向美國,Montgomery就在1912年出版了《審計理論與實踐》,以后又隨著審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再版并更名為《蒙哥馬利審計學》。該書標志著美國乃至世界現代民間審計理論與實踐的最高成就,成為審計人員的標準實務參考,堪稱審計人員的“圣經”。隨后,Mautz和sharaf在1961年出版了《審計理論結構》,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將審計理論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論述的著作,與1972年AAA的《基本審計概念說明》和1978年Schandl的《審計理論—評價、調查和判斷》一起,成為審計理論研究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內部審計更是開創了學科先行的奇跡。1941年1月Brink出版了《內部審計—程序的性質、職能和方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論述內部審計并宣告內部審計學科誕生的著作,直接推動了當年n月內部審計職業的形成。到1973年“現代內部審計之父”sawyer出版《現代內部審計實務》一書,內部審計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實務體系,為內部審計職業的迅猛發展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3.審計學科理論與審計職業實務的交融審計職業實務與審計學科理論是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審計學的合乎邏輯的理論框架中,審計環境、審計本質、審計目標、審計假設、審計觀念、審計規范、審計計劃、審計程序、審計證據、審計報告、審計質量、審計責任、審計案例等審計理論要素,同時又是審計職業實務的內核。審計環境是審計理論的邏輯起點,審計的外環境決定了社會對審計的需求,而審計的內環境即審計職業的自身條件決定了審計對社會的供給。從審計內環境出發,可以決定對審計職能、作用和根本屬性的認識,即審計本質。而審計外環境和審計本質則共同作用于審計行為活動需要和所能達到的理想境地或狀態,即審計目標。審計目標的實現,首先需要借助于在審計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來的、對審計工作的理性化的感性認識,對審計工作條件和審計人員條件等進行限定,這就是審計假設。審計假設是進行任何審計推理的前提。
審計推理的第一步就要面對從觀察結果和實踐經驗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抽象形態,即審計觀念。審計目標、審計假設、審計觀念應該具體落實為審計規范的要求,細化為審計工作的準繩。審計本身就是一種實證性的行為,審計人員需要圍繞審計目標,依據審計規范,制定周密、科學的審計計劃,合理選取審計程序,搜集審計證據。在綜合、整理和分析審計證據的基礎上,慎重形成審計工作的最終成果,即審計報告。采用一定審計程序所搜集的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審計報告的出具是否真實、合法,則關系到審計工作的客觀水平,即審計質量。審計目標最終實現與否,社會公眾能否對審計所提供的服務滿意,最直接地就是看審計質量如何。審計人員要承擔與其審計目標和社會公眾審計質量要求相稱的審計責任。審計責任實際的承擔情況,最直觀地反映在審計案例之上。而審計案例所折射出的信號又反饋到審計環境當中,于是又開始以審計環境為起點的新的循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審計學科理論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同時必然也是審計職業實務發展、完善的過程,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關系。
二、審計學與會計學審計領域存在著豐富的理論,有著合乎邏輯的理論框架,審計職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理論的支持與指導,這只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至于審計能不能在此基礎上獲得獨立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必然要回答審計學與會計學的關系。
1.審計學從屬于會計學的表象審計最初曾以會計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便現在審計與會計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人們已經習慣于把民間審計人員稱作注冊會計師;把會計師事務所稱作會計公司,把審計行業稱作會計職業;把審計設在會計學科之下;對審計的最樸素、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查賬。這些在客觀上形成了傳統認識的一個重大誤區,即把審計的發展和它與會計學的分離描述成類似于細胞分裂的過程,認為審計與會計存在著血緣關系,審計僅僅是會計的延伸,因而只能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而且,從研究的活躍程度和深度來看,沒有一個學術領域像審計領域這樣沉寂(Schandl,1978);在會計領域,有許多不同的人員和組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進行會計學的規范性理論和解釋性理論的研究,然而,只有極少的人員和組織認為需要審計理論(Ricchiute,1982)。這也使得審計學發展的步子遠遠落后于它的相鄰學科會計學,在經濟學科大家庭中,盡管會計的學科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認,但審計的學科地位卻從來沒有得到過充分的認識。
2.審計學與會計學的區分Maut:和Sharaf(1961)對審計與會計的關系曾做過人木三分的描述:“把審計當作會計的分支是完全錯誤的。審計是與會計有關,因為審計人員首先應該精通會計;但是,審計并不是會計的一部分。我們如果對審計人員的行為和審計過程的性質進行更深人的考察,就會發現它有另外的淵源。審計與會計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但它們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二者只是事務上的同事關系,但不存在血緣關系?!盇AA(1972)進一步澄清了會計與審計的關系,指出:“雖然會計與審計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它們在目標與方法上的截然不同卻決定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必須承認,審計與會計在淵源、性質、目標和方法上確實是完全不同的。會計源于管理上的需要,而審計源于社會的邏輯需求;會計的性質是形成數量化信息的創造過程,而審計是形成判斷性信息、使“會計信息價值增值”的評價過程;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決策相關的經濟信息,而審計的目標是確定被審計信息的可靠性;會計的方法是制作性的,而審計的方法是分析性的。如果把信息社會看作是一個信息大工廠,那么會計負責的是信息的生產、制造,而審計負責的是信息的檢查、驗收??傊瑢嫼蛯徲嫳容^準確的定位是地位和作用互為補充的同事關系,而不是從屬關系。
3.審計學的獨立發展在審計學的獨立發展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的是Mautz和Sharaf。正是Mautz和Sharaf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獨到的眼光,澄清了審計與會計之間的關系,創造性地從交叉和邊緣學科的角度,首次對審計理論及其結構、審計方法論、審計假設和審計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蔡春,1994),為審計學迎來了獨立發展的契機。AAA(1972)則看到了審計職能隨使用者的需要而擴展的趨勢,認為內部審計、經營審計、管理審計和績效審計在擴展著審計的職能,而且審計的領域從傳統的財務收支勢必擴展到預算、預測、納稅申報單、內部控制等其他方面。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強制性信息披露的范圍越來越寬、詳細程度越來越高,而充斥市場的大量信息只有經過獨立審查、驗證才可放心使用,這使得對審計鑒證的社會需求將呈幾何級數增長。審計大可不必拘泥于會計的范疇,而應主動承擔起同時對會計以外的其他信息進行檢查的職責。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昭示和激勵我們,審計學科完全可以在更為廣闊的空間謀求發展的機遇,而這一切又要求審計必須跳出會計的案臼和局限。
三、審計學與科學審計在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礎上,能否更上層樓,跨人科學的神圣殿堂,找到自己的科學歸宿,是又一個讓審計界牽腸掛肚的問題
1.審計的科學衡量“科學”的含義通常有以下四種解釋:有組織的知識體系;要求嚴格衡量證據的方法和系統方法應用的體系;能夠解釋、預測和控制給定現象的體系;所有命題均是由法則或原則連結起來的邏輯、數理體系??陀^地講,如果適用科學的最后一種解釋,那么不但是審計,就是現階段的任何社會科學都沒有資格稱自己是科學。甚至某些自然科學,也還在為這一目標而苦苦追求。這與其說是科學的標準,毋寧說是科學的理想,并不適宜作為現實的衡量尺度。而如果適用科學的其它解釋,那么審計將不愧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理由在于:審計研究是一項嚴謹的學術思維活動,審計領域無處不在折射出邏輯和語言的魅力;審計本身畢竟就是一種實證性的行為,審計活動普遍采用的是統計抽樣的方法,而現在就理論知識實踐和經驗而論,只有抽樣誤差是“能令人滿意的錯誤”;審計發表的專業意見具有解釋會計信息可信性的能力,影響到投資決策行為,起到控制投資決策的作用,發表意見時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的判斷和投資風險的提示又使審計具備了預測能力,同時揭發舞弊和差錯職責的履行和監督職能的發揮還使審計具有控制舞弊和差錯的能力。這給今后的審計學科建設帶來的挑戰和啟示是,必須繼續堅持和不斷完善審計框架結構的邏輯性和整體性、求證過程的嚴密性和系統性、功能定位的實用性和增值性。超級秘書網
2.審計的科學歸屬一般認為,科學有五種類別,:一是抽象的和形式的科學,它是組成知識的最基本類型,很大程度上是其他所有科學均在或多或少地直接依賴的基礎性科學,如哲學、邏輯學和數學;二是一般描述性科學,它以對實際現象的觀察和描述為基礎,如化學、生物學和社會學;三是特殊的派生科學,它是從一般描述性科學中派生出的更狹窄、更專業化的領域,如礦物學、植物學和人類學;四是集合科學,它使用了其他科學的方法和原理,實質上是由各門科學組合而成,但對有關論題進行了獨特的解釋,如地質學、地理學,天文學;五是應用科學,它是特殊科學的獨立部分,是從若干與實際生活、方法、技術關系密切的科學中吸取原理組合而成的,如工程_學、農業學、職業心理學。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是,審計與會計密不可分,從會計領域吸取著豐富的營養;以邏輯學為基礎和主要根源;證據的性質和意見的形成依賴于認識理論;測試和抽樣以概率論和數學為基礎;公允表達援用了財務分析和溝通理論;應有的職業關注體現了道德和法律的關系(Mautzandsharaf,1961)。因而,審計是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是一門集合科學。同時,審計又是一個相當重視理論運用于實踐的研究領域,是能夠對社會經濟生活做出實質性貢獻的召繭的研究領域,具有應用科學的屬性。這給今后的審計學科建設帶來的挑戰和啟示是,審計必須博采眾長,而又通過不斷創新來實現發展和保持特色,注重自身功能和方法的完善;必須植根于社會經濟生活,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己任,勇于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
3.審計的科學陷阱當然,審計本身畢竟存在一些容易招致指責和誤解的方面,如果不能形成一個客觀的認識并積極地進行應對,無疑將損害其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第一個似乎不利的方面是,由于環境、時間、人力和經費等方面的限制,審計并不總是能獲得最佳證據,不得不經常以那些與問題有關的非最佳證據為限,結論一經公布就無法予以修正。而采用非最佳證據,即便非常必要,也是存在風險的,它對審計判斷的正確性有著重要的約束??陀^的認識是,這并不應構成對審計科學地位的貶低,因為即使在其他科學領域,證據的最佳標準也不是絕對的,其他科學從短期看也只能滿足于非最佳證據,做出暫時的判斷。審計領域積極的應對策略是,需要樹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質量控制理念,執行嚴格的證據衡量標準,規范審計程序,盡最大努力取得和使用最佳證據,在不得不使用次優證據的情況下,也要檢查接受次優證據的理由和證據的有效性,客觀評估所采用替代程序的效果,并極為慎重地做出最終結論。第二個似乎不利的方面是,僅在極為異常的情況下,一項審計才會重復進行,即使重復審計,由于時機和條件發生了改變,職業態度和執業能力完全相同的審計師也不大可能得出相互印證的結論,而且重復審計并不能對前次審計在特定時機、特定條件下的妥當性予以直接驗證,這對科學所要求的可驗證性有著重要的約束。
客觀的認識是,并不是所有科學都能嚴格控制一定的條件并讓它反復地精確再現,然后借助實驗來加以檢驗,而且重復實驗也并不總是唯一可行的、最理想的科學檢驗辦法??梢钥吹?,審計驗證會計妥當性的直接依據是公認會計原則,審計本身妥當性的驗證則是通過對照公認審計準則,大量運用邏輯、統計等科學方法來進行的。由于能進行其他形式的科學檢驗,審計仍不失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審計領域積極的應對策略是,規范審計工作底稿的格式和填制、記錄、整理、復核、歸檔保管等工作環節,完善公認審計準則和統計抽樣方法,發展審計證明理論,增強審計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邏輯聯系,為審計的科學檢驗創造更好的條件。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承認,審計職業化發展離不開審計學科建設提供的強力支撐,審計完全有資格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在科學殿堂中擁有一席之地。可以確信,審計只要堅持自己應有的學科地位,致力于自身的學科發展,不滿足于實用主義和拿來主義,終將擁有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和無可限量的未來。
參考文獻:
關鍵詞:深度學習;九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決定了本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學好語文不僅對學生的中高考有利,更主要的是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更加有利。如下文章圍繞九年制九年級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方式的相關事宜進行剖析。
一、九年級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積極作用
1.語文深度學習增進了學生語文興致的提升
興趣是做好一件工作的根本,對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一定要注意學生樂趣的形成。只有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這樣才會更好地認知與發現語文知識的奧秘,進而使得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充分地體現出來。而對于語文興趣培養的主要途徑就是對語文實施深度學習,它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中,促進多種策略與方法的使用,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究知識;促進學生對學習產生一系列的疑惑,進而更好的深思,以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2.語文深度學習為學生持續有效的學習創造了條件
對于學生語文可持續有效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促進學生更好地去發現、探索、學習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把握好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有目的地實施教學,增進學生自主閱讀、欣賞與品味語文知識的內涵。語文老師要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把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得到擴大,進而提高學生有效學習程度。
深度學習為語文的可持續有效學習開創了有利條件,成為語文學習的根本。學生開展語文深度學習,可促進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與處理語文知識,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知識學習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語言文字中的文化氣息,促進語文知識的拓展與延伸,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二、促成九年級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方案
1.善于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
現在的社會,批判性思維被高等教育列入重要目標之一,它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立。從如今的情勢來看,學生廣泛缺少批判性與主動思索的能力,學生自信心嚴重缺少。這就使得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生存會遇到許多困難,此時深度學習的提出有積極的意義。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善于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積極主動地提出質疑,促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2.注意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深度學習不僅僅是針對學生個體的學習,是在開放的知識體系下形成的,對于語文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一起努力完成。學生個體對知識的汲取不夠全面,理解也不透徹,假如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績與他人一同分享,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探討與踴躍討論,增進學生之間相互啟迪,相互補充,這樣可增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從而使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能力得到提升。
3.增進學生從多角度實行學習與創新
深度學習重在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更側重于知識的使用與創新,結合自身認知的知識體系,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可做到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從多個方位去看待與思考問題,使自身的知識體系得到完善,進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
4.掌握好學生的興致點,更好地實行深度學習
怎樣才能在深層學習中汲取到快樂。這就要求老師要對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點把握好,運用多種方法有效地啟發學生的興趣,比方說可以在教學課堂上融入一些小游戲,借助多媒體軟件等方法,把教材中的死板、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使教學課堂充滿樂趣,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魯迅的《故鄉》這節時,老師可繪制幾張閏土兒時的照片與成年的照片,幾幅動作變化的照片,之后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發現這些照片的不同點,讓學生從人物形象、動作中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反映出當時怎樣的時代背景,這樣學生不僅在學習中得到快樂,還可以促進學生對教材知識更好地了解。
總體來說,對于九年級語文學習是整個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時期,它是學生接觸高中語文的過渡階段,在九年級學生語文深度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在淺層的學習基礎上展開學習,假如學生對于語文基礎性的知識沒有很好地掌握,那么深度學習的效果也不大,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興趣點,一點一點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內審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種形式:
1.補充式外包,即將部分的內部審計職能賦予第三方。例如,在一些關鍵性的內部審計項目中聘請外界專業人士提供幫助。又如,在審計外地的分公司時,聘請懂當地語言或熟悉當地習俗的審計人員提供幫助。另外,在審計特殊領域(如電子數據處理系統)時,企業也可聘請這方面的專家參與審計。
2.審計管理咨詢,主要是指請咨詢機構幫助企業確定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人員數量及配備情況,并有可能促進內部審計計劃的形成和改進。審計管理咨詢服務還包括對內部審計人員的招聘工作,幫助管理層定義主要的審計風險領域等等。
3.內審職能全部外包。在這種外包形式下,企業不設內部審計部門,但是為了進行合理的經營性審計,就將內部審計職能全部外包給會計師事務所或咨詢機構。
4.內外成員結合審計,亦可稱合作內審。這種外包形式下,內部審計工作由一個統一的項目和審計工作組來完成,成員包括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但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對這種結合審計分別承擔不同的責任。
以上各種內審外包形式各具特色,因企業規模及行業不同,在是否實行內部審計外包及實現的方式上可能都有所不同。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劣分析
內部審計究竟能否外部化?以何種方式實現?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實現內部審計功能和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使企業能夠與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相適應;這需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權衡和選擇。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勢
1.提高審計的獨立性。經濟學認為,當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時,內部審計是必須的。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內部審計能監督經營者如何更好地行使受托經營權,而內部審計的成本也構成了企業一項重要的管理成本。雖然內部審計部門代表所有者履行監督職能,具有權威性和獨立性,但是,實際工作和管理層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管理層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干預內部審計;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部門為了能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須主動同管理層協調好關系。在這種利益牽制下,內部審計可能會失去獨立性,甚至與管理者共謀來欺騙所有者。而外部審計師獨立于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對企業委托事項進行審計,其工作只對委托人負責,因此能夠客觀地報告審計結果。
2.節約企業成本。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企業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內部審計的傳統職能已不能滿足企業增加價值的需求,因此,內部審計為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而不斷擴充其職能,逐漸向風險管理和管理咨詢拓展。風險管理和管理咨詢業務的開展需要金融、會計、人事、市場、工程、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人士來共同完成。此時,企業將面臨高額的成本。將內審職能部分或全部外包后,部分或全部的審計成本就變成了可變成本,從而降低成本。通常表現為:(1)節約招募、培訓費用和維持成本。內部審計外部化可以避免內部審計人員的招聘費用,為更新和擴充知識而發生的培訓費用以及支付專業人員的高額薪金。(2)節約開發軟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為適應網絡環境下的審計,企業必須不斷開發新的審計軟件以及對新出現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這會給企業帶來高額的開發費用。如果內部審計外部化,咨詢機構的這些開發費用就可以分攤給多個客戶。(3)降低雇傭成本。外部咨詢機構之間的競爭可能導致在相同的價格下,企業可以選擇更為優質的服務。
3.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內審工作質量。內部審計外部化能夠使社會人力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詢機構由各方面的專家組成,他們通過了專業技術資格認證,并且在對不同類型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不同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夠根據自身經驗及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過程、風險控制和管理等活動進行客觀的評價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議,這一點是僅僅服務于單個企業的內部審計師所不能及的。內部審計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將一些企業的先進經驗介紹給其他的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還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資源優勢,對于跨國公司而言,聘請當地的咨詢機構或是熟悉該地區業務的外部審計人員可以幫助企業很快融人該地區文化,避免過長的適應期所帶來的額外開支。
此外,企業還能夠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按照經濟學的觀點,企業的存在就是因為其專業性,衡量企業規模的最佳方式就是其管理成本小于產品的交易成本。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是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因此管理層關注的焦點應該是組織的關鍵性業務,企業應該將其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核心業務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公司的服務水平也越來越高,企業完全可以將其次要業務(如內部審計等)交給相應的專業服務結構去做,從而提高組織的競爭能力。
(二)內部審計外包的劣勢
這個問題,首先應認識內部審計的發展和外部咨詢機構的性質。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看,其職能已由傳統的監督、評價,拓展為監督、評價與咨詢,逐漸由“監督導向型”向“服務導向型”轉變;內部審計的重點由單純的財務審計轉向經營效益審計和風險審計;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監督和參謀作用。這使得內部審計作為一個專業職能已越來越多地和經營管理相融合,內部審計的經濟性在不斷增強。同時,外部咨詢機構作為市場中的一員,他們的服務也是有成本的,他們的選擇也是理性的,即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尋租現象。而且,由于內部審計要求的多樣性,外包服務的價格發現機制主要靠談判來確定。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卻往往會增加企業的成本。
1.破壞內部審計職能的整體性。內部審計的評價、監督、咨詢的職能是相互支持、互為基礎的一個整體,能為企業增加價值的咨詢活動是建立在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和評價的基礎之上的,而咨詢意見的采納和順利實施需要對審計過程進行監督,并且對績效和風險進行評價,保證其按預期的方向發展。因此,將任何一項職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內部審計發揮其整體功能。
2.導致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缺乏責任感。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內部審計本身就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獨立于具體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層。內部審計部門直接對獨立的審計委員會、董事會或最高決策層負責,對具體的操作和管理部門內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潛在的風險進行評價,并提出審計建議,以降低內部控制無效而產生的風險。與此同時,內部審計還幫助企業進行“軟控制”環境的營造,是內部控制過程設計的顧問。可見,內部審計在幫助管理當局改善內部控制中發揮著積極的主觀和客觀作用,將其外部化不利于對內部控制環境的優化,同樣也不利于內部控制方法的改進。
3.可能降低企業的競爭優勢。一方面,因為內部審計和相應的管理咨詢工作由外部機構來做,企業缺乏積累知識和創造價值的動力,無法充分發展內部審計所需的知識和人才;另一方面,要想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咨詢服務,勢必會泄露企業部分的核心機密,這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
4.放棄了內部審計自身的資源優勢。首先,內部審計人員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業務程序、經營活動和人事狀況,了解企業的組織文化、業務過程和風險控制方面的特點,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層長期戰略的咨詢服務。而外部咨詢機構只能通過一些公開的資料以及通過詢問和觀察來確定服務的重點。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業不可能向他們提供完整的資料,這勢必影響到外部咨詢機構對企業深入的了解和正確的判斷,從而影響咨詢服務的質量。其次,內部審計人員作為企業的內部人,其工作成果和個人的經濟目標聯系更密切,在主觀上會更投入。再次,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的戰略管理、組織操作程序和企業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外部審計人員所不能及的。最后,如果內部審計部門的消失將會使企業越來越受制于外部審計人員,他們可能索要越來越高的傭金,因此企業必須權衡成本、效益問題。
5.內部審計外包的工作質量不一定令人滿意。內部審計外包后,由于契約的不完備性,外部審計人員一般只在約定的范圍內消極地進行審計,盡量削減審計計劃,減少工作量,而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幫助管理層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審計可能會變成一種程序性的工作,外部審計人員不會像內部審計人員那樣全心全意為企業考慮。外部審計人員只與企業有短期的合約關系,企業最終的經營成果與他們沒有直接聯系。而且,外部審計人員畢竟不熟悉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內部審計人員,特別是那些在企業里工作了很長時間的內部審計師,更了解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管理手段、企業文化、部門間的利益關系等因素。這種背景知識的差異可能影響到審計計劃的深度和審計程序的執行,并可能會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我國內部審計外包的可行性
1.從獨立性角度分析。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實質不在于是由內部審計人員還是由外部審計人員來執行內部審計工作,而在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是由管理層領導還是由董事會來領導,內部審計機構與業務部門及其他各職能部門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制衡關系等因素,將最終決定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程度。內部審計工作不獨立,很大原因在于內部審計人員在經濟上的不獨立,不在于是由誰來執行內部審計工作,而在于我們的內部制度還不夠科學、不盡完善。因此,可以通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各項內部控制制度來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可見,提高內部審計獨立性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將內部審計外部化,而在于完善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及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獨立性不影響企業內部審計外包的選擇。
2、從經濟效率角度分析。效率通常指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較,是個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問題。在內部審計外部化問題上,較流行的觀點是它有利于提高內部審計的效率,其理由主要在于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內部審計人員的招聘成本、維持成本、培訓成本等。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通過較小的成本來達到相似或者更好的審計效果。但是,該觀點至少沒有充分考慮下列影響因素:
(1)從投入來看,企業在將內部審計外部化時,已經隱性地支付了審計人員的選拔成本、培訓成本等,而外部審計人員的素質是不盡相同的,甚至差別很大。如何選擇高素質的外部審計人員來執行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是企業在將內部審計外部化時所必須考慮的。實際工作中,企業往往根據外部審計人員及其所在單位的聲望、信譽等進行選擇。通常,聲望越高、信譽越好的外部審計人員,其在執行內部審計工作時所索取的服務費也越高而這就會造成經濟學上說的資源投入冗余。
(2)從產出的角度來看,內部審計由“檢查與評價組織活動和為本組織服務”轉變為“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經營,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實踐證明,通過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審計人員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企業的各項業務以及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增強協調和處理各種復雜關系及觀察與分析問題等能力。如IBM、GE等很多跨國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已經成為經營主管和財務主管的集訓地。也就是說,由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內部審計工作,企業所獲得的遠不止內部審計工作成果的本身,而這是內部審計外部化所無法實現的。由此看來,認為內部審計外部化一定會提高內部審計工作效率的觀點是片面的。
三、具體情況還需具體分析
從經濟學的觀點看,企業采取內部審計外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經濟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圍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分析。但是,在審計外包的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1.加強內部審計服務的監管和規范。制定內部審計指導性規范,使內審服務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政府應該完善相應的法規,就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內審服務所導致的獨立性等相關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
摘要: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才能達到討論的最佳效果呢?一、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合理;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關鍵詞:討論,“思維參與”,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跳一跳,能摘到”,“三會”,兩極分化。
《標準》基本理念第一條中用比以前更為明確的語言提出:“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保瑫r新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師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睘榱藢崿F學生能生動活潑的學習,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課堂討論便成了教學中實現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課程實驗已經3年有余,對課改實驗,廣大實驗區的教師投入了滿腔熱情,付出了艱辛勞動。新課程給實驗區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當前,課堂討論主要存在討論小組的設置比較隨意,討論時機把握的不夠好,討論方法不科學以及討論氛圍沒形成等問題,從而導致課堂討論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才能達到討論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結合我教學實際來談談體會!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討論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討論,或者是前后排的學生討論,這樣可能導致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強,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弱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性格、興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組,分組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且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每組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應兼顧,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為此,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過早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最近發展區,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白白地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過遲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教師還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各層面學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此外,討論時應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則,在討論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
常見教師把題一呈現,便馬上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兩三分鐘,教師便草草收場,只留于表面形式,沒有注重效果。教師不能由于時間關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開就終結,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大空間。在教學實驗中,我曾經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對問題直接討論,第二組獨立思考,第三組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經過多次實驗結果發現:第三組學習效果最好,第一組效果最差。第一組的學生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意見,思維活動受到了束縛,容易得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第三組表現在它的“預熱效應”上,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活動,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積思廣益的學習。第三組的學生無論是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質量上都優于其它兩組。可見,討論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
討論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觀點即使錯了,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心無疑慮,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發展。
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有的老師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教學場面: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有的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協。學生討論后,教師依次聽取匯報,匯報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
《國家審計管理創新實踐與思考》一文,在對國家審計管理創新的理論基礎進行闡釋的基礎上,分析了現有國家審計管理模式現狀與弊端,結合陜西審計管理工作實踐,從計劃管理創新、現場管理創新和審理稽核創新等三個方面開展了實證研究和探討,在法律政策、機制制度、組織管理和技術操作層面,對國家審計管理創新進行了梳理提煉和經驗歸納,針對國家審計管理創新的構成要素,提出了進一步強化審計管理創新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組織、技術、制度和人力保障機制,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
《政府審計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徑與實現機制》一文,基于國際金融危機的視角,從金融危機理論及其生成機理分析入手,提出了政府審計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目標;對政府審計維護金融安全的免疫功能進行了定位;分析了政府審計應對金融危機發揮免疫功能的自身優勢;在描述當前我國金融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探討了政府審計維護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徑;構建了政府審計應對金融危機、維護金融安全的機制框架;并從審計理念、方式方法與技術手段等層面提出相應策略和建議。
《經濟案件線索審計研究及其案例分析》一文,以研究經濟案件的本質屬性、特征、表現形式為切入點,從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點上,探尋挖掘經濟案件線索的有效路徑,并通過大量的審計案例,對審計在發現經濟案件線索的總體思路、主要方法和技巧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多層次分析和論證,運用多種學科及相關理論,歸納、梳理和提煉發現經濟案件線索的科學有效的審計方法,為審計查找經濟案件線索、加大審計執法力度、提高審計監督水平提供了思路。
《國家審計機關聘用審計風險防范研究》,主要從聘用審計的委托關系、聘用審計的動因、聘用審計的作用、聘用審計的過程管理和基本指標評價等方面構建出了一套國家審計機關聘用審計風險防范體系,充實和豐富了現有國家審計理論,同時為構建合理科學的聘用審計風險防范體系提出了科學的建議。
這次由審計署組織的2010年至2011年全國審計機關優秀審計論文評選活動中的參評論文共193篇,其數量與規模較以往明顯增多,經專家評委匿名打分評審,通過審計署領導批準,共評選出優秀審計論文70篇(其中一等獎10篇,二等獎20篇,三等獎40篇)。從這次論文評選結果的分布情況看,主要包括審計署機關7篇;地方審計機關40篇;特派辦和派出局19篇;審計署4篇。
【摘要】搞好合作學習,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能培養學生彼此交往、團結協作、公平競爭等現代意識。它是增強學生間廣泛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發揮學生群體智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合作學習;調動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育飛速發展的驅動下,教師更新教育觀,轉變教學法是時代的需要。教學方法甚多,讓學生合作學習也是教學方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近來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合作學習有效地滲透其間,收到良好效果?,F就合作學習的點滴積累作一探討。
1合作學習的意義
深遠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探討,共同思考,善積廣益,分工合作,團結進取。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又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1合作學習有利于改變學生的惰性。由于我國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不少學生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養成了嬌寵型。因此,誤導了不少兒童“以我為中心”、“自由散漫”、“不思進取”等種種不良傾向。他們不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而當今社會各種矛盾非常復雜,如果只講競爭不講合作,那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不能確立與他人協作的那份收獲與喜悅,提高與他人合作進取的那份聰明與才智。搞好合作交流是知識、技能和行為的共同體現。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適應建設和諧社會的發展之需,也利于改變部分學生的惰性心理。
1.2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與素質教育相貼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關心、學會成長是教育者的目的所在。那么,合作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挖掘潛能,擴大知識面,善學善積,更有利于他們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的培養是很重要的。
1.3合作學習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凸顯了學生的主動地位。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他們從合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對問題加深感知,提高學習效率都有著相當程度的目的和意義。
1.4合作學習能起到良好的傳、幫、帶作用。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成績較好的學生通過幫助別人使自己掌握的知識更加得到鞏固,同時,在交流過程中又有新的發現,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在幫助別人過程中也收到一份助人為樂的喜悅;對于中等學生又可對思維過程進行梳理,對所學知識進行再認識,從而更加明悟;對后進生來說,可以通過模仿,探討,領會理解逐步掌握所學知識,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思維習慣。對于持不同意見及看法的人可以通過交流,爭論在探討中汲取他人觀點,在傾聽別人意見時,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所學知識都得到新的突破。且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可以無拘無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樹立學習信心。還有利于促進學生信息交流及溝通,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進行合作學習的操作步驟怎樣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呢?
合作學習就是在合作過程中,既有討論協作,又有爭論、辯論,在學習過程中有時產生異議,有時達成共鳴,整個學習過程熱烈而又和諧。還要將學生學習的主動地位與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發揮出來,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組織過程中,不妨做到如下幾點:
2.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認識,同時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競爭,指導他們合作,實現學習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培養學生感悟能力,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讓他們之間相互啟發、爭辯、修正、補充、完善,使之在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牢固掌握。這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幾個方面都得到較好的處理,這既有利于體現學生的自身價值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并培養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逐步養成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他們自信、自強的心理。在學生掌握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應把握住火候誘導,拓展學生視野,讓他們既有創造性的思維與認識又富于前瞻性的能力。在合作過程中,養成他們與人溝通、善于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2.3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應剔除教師凌駕于兒童之上的傳統觀念,放棄教師的架子。做到與學生平等,同時還應轉變教師在知識中的權威性,教師應找準突破口,設立知識圈套,激發兒童去鉆,去探討。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是絕對的主導地位,教師要少講,少問,少于指手劃腳,充當畫龍點睛的角色。
2.4為小組合作創設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在組織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注重培養學生情感,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尊重保護他們的參與熱情,恰到好處地表揚和鼓勵他們。在合作過程中,更要注重學困生的參與,對他們多一份愛心,鼓勵他們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多與同學交流,做到“君子好學,不恥下問”。讓他們在合作中發展,提高自身能力,嘗試成功喜悅,分享幸福。
2.5充分發揮組長能力。在小組合作中,首先確定組長,組長要輪流,不可一任到底,也不要一律指定成績優秀的學生任小組長,要讓人人都得到鍛煉,人人都有自信心,自強心。小組分派后由小組長組織成員有序地開展討論,進行交流。探討中應敢于承擔責任,做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好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平等地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去。
2.6指導學生討論,提高討論效果。學生討論時應逐步做到“三會”。即會聽別人意見;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會有條理,有根據地說話,談觀點。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幫助,鼓勵表揚,讓討論熱烈活躍,步步深入,層層推進。給學生帶來思維之趣,成功之樂。
3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合作學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能力,提高效率,但組織不當將適得其反。具體來說應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3.1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必須通過小組合作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產生合作的自我需求及愿望。
3.2分組合作學習的自由度較大,應防止學生偏離學習中心,乘機閑談及玩小動作。
3.3嚴防學生滿足現狀,不從精度、廣度和深度入手。
3.4注意防止學優生歧視學困生,造成心理傷害。
3.5嚴防合作中的板結狀態,提倡靈活多變,氣氛濃烈。
1.1缺乏完善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目前,大多數院校審計專業的實訓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相關課程實訓教學安排上沒有系統規劃,缺乏整體性和銜接性,致使實訓內容之間存在重復和缺漏的現象;同時實訓課教學仍停留在應試教育模式上,實訓資料簡單過時,與現代審計技術極不配套。這些都與審計專業培養目標及市場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1.2校內實訓教學內容較少
審計專業對審計技能有較高的要求,在教學中運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各高校校內實訓都存在實訓內容少的問題。目前校內實訓主要有手工審計模擬實訓和審計軟件模擬實訓兩種方式,其中手工模擬實訓需要大量的企業真實賬證及報表等作為實訓資料,而學校能夠取得的實訓資料通常相對比較簡單,一般只有一至兩套會計業務,會計期間也較短,一般僅為一個月。而企業真實會計業務往往復雜得多,舞弊手段也千變萬化。而在審計軟件模擬實訓中,教師往往只對軟件功能進行介紹,重視學生對軟件的操作,忽視運用軟件進行審計的教學。學校實訓教學內容少,主要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首先,審計實訓資料的獲取具有一定難度。審計資料一般需要企業一個會計年度的全部財務資料,但企業往往出于保護商業秘密等原因,不愿為學校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從企業獲取的財務資料還要經過老師的篩選、補充,要保證資料連續、相關以及數據的勾稽關系,難度很大。其次,高校實訓教學研究及開發能力不足。實訓過程中收集審計資料要通過審計軟件平臺提供給學生操作,需要建立數據模型。而當前的審計教師實踐經驗普通不足,很難為審計實訓教學提出有力的教學研究、開發和實施的技術支持。最后,高校的審計專業實訓教學普遍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高校對審計專業實訓設施建設和軟件開發起步軟晚,要改善實訓教學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高。
1.3校外審計實訓效果甚微
到實習基地進行校外實訓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和熟悉審計工作環境,掌握審計理論和方法并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將審計校外實訓列入教學計劃,并且制定了相關實施制度和考核方案。但從效果上看,審計專業的校外實訓與預期普通相差甚遠,多數只是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學生對校外實訓不重視,不能真正參與實習單位實際操作。加之校外實訓基地一般較為分散,指導老師很難系統地指導和參與整實習過程。部分實習單位出于項目保密原因或者項目規模大、時間長,以及學生自身能力能的原因,不愿將學生安排到主要業務崗位,使學生不能真正接觸審計操作,無法了解審計過程,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還有部分實習單位規模過小,相關資料不全,無法達到預期的實習目的。配合相對較好的實習單位,也只是為學生提供崗位和資料,不給予必要的指導,致使實習效果不容樂觀。
1.4教師的實訓能力欠缺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與理論教學不同,教訓教學要求老師即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精通審計實務、計算機和會計電算化的操作,又要有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審計屬于新興專業,目前多數老師都是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雖然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沒有從事過審計工作,不熟悉審計工作的實際運作,又缺乏必要的調研,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訓教學中,教師很難真正指導學生,不能深入分析、挖掘問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這種現狀嚴重影響了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導致審計專業實訓教學效果欠佳,達不到預期目標。總體上看,真正具備一套完整的現代審計理論體系并具有實踐經驗的審計教師還十分缺乏。
2審計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優化
審計專業實訓教學要始終體現審計活動的特點,將實訓教學和審計實踐聯系起來,實現實訓體系的仿真性優化。
2.1構建完整的實訓教學體系
學校應根據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認真制定審計專業實訓課教學計劃的前提下,以“即鞏固理論知識,又增加實際能力”為基本原則,建立完整的實訓教學體系。在實訓體系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不同課程的銜接性和系統性,注重前沿審計技術的吸收和運用,將綜合案例分析、各課程的同步實訓與校內綜合模擬實訓和校外基地實訓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出從知識結構到實踐能力全面合格的審計人員。實訓中增加設計性內容,增加仿真內容比重。在審計專業實驗課程設計中,應注意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深度方面,除了基本審計業務,還應涉及特殊業務和事項的處理,如資產評估、風險的評價和控制等等;廣度方面,不僅局限于審計專業知識,還應將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稅法、企業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運用。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針對實際狀況的設計性實訓教學內容,例如,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會計資料進行模擬審計,讓學生親自確定審計重要性水平、制定審計計劃、執行審計程序最終完成審計報告;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優化方案;對具體企業,根據實際管理和財務狀況確定內部審計重點,執行內部審計等。這些研究性實訓內容的加入,使教學內容更加真實,更加貼近實際審計過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認為實訓只是簡單的驗證性練習的錯誤觀點,同時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參與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實訓內容的設置必須以學生親身參加實踐為主,教師指導為輔,讓學生去體會真實審計環境。適當加大實訓學時的比重,但是不可過多的強調實踐學時而忽略理論教育,加強對學生實訓課程的考核,提高學生對仿真實訓課的重視程度??己藭r要重點關注學生對審計過程的理解和處理過程是否合理、正確。
2.2改善校內、外仿真實踐環境
在校內建立專門的審計仿真實驗室進行實訓教學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當務之急。仿真實訓過程可以簡單再現的真實場景,這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實驗室建設方面,有很多軟件供應商和高校聯合,共建實驗室。這種校企聯合的方式無論從實驗室的軟、硬件配置,還是關于實驗室整體規劃設計,企業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學資源達到最優配置。另外,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也是解決實訓內容缺乏的渠道之一。校內實習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仿真的結果畢竟與現實的復雜工作環境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仿真實訓結束后,深入事務所和企業進行校外實訓還是實踐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校外實訓環節,可以進一步鞏固仿真實驗的效果,同時在校外實訓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實際審計過程。同時在實訓中可以請企業相關人員向學生介紹實際操作各程序中應注意的問題,亦可讓學生通過翻閱資料的方式增加感性認識。在校外實訓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考核,引起學生的重視,同時要與實習單位充分溝通,使實訓落到實處。
2.3提升實訓導教師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