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7:39
序論:在您撰寫就業經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存在就業矛盾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從上世紀70年代未知青返城,到農村經濟改革帶來勞動力剩余,再到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導致的職工下崗,就業問題貫穿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正當連續5年的高增長即將沖淡人們對于這些問題的擔憂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再一次籠罩了就業市場。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昔日被稱作“天之驕子”的大學生,與農民工一起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2009:就業形勢嚴峻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的信息和各級媒體對就業市場的頻繁關注中,我們不難感覺到,就業問題已經成為2009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人,全年城鎮需要就業的總人數達2400萬人,這組龐大的數字顯示出了2009年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兩個群體就是大學生和農民工。
二、大學生:畢業失業
據統計,今年全國新增大學畢業生將達到610萬,與往年未能就業的150萬大學生疊加,一支龐大的待業隊伍立刻呈現在人們眼前。即使在經濟發展正常年份,消化這樣一支高學歷的勞動力大軍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何況在就業市場遭遇寒冬的2009年呢?“畢業也就意味著失業”,這樣一句以往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的調侃,在2009年變成高校畢業生的真實寫照。近日,中國社會調查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莊、鄭州、成都、沈陽、武漢、廈門、哈爾濱、西安等地的抽樣調查顯示,到2009年2月底,應屆畢業生整體就業率僅為35.6%,這與社會保障部期望的70%的就業率還有很大差距。而往年就業率較高的幾個大省市,今年畢業生的就業市場更加不容樂觀。據悉,截至今年1月底,天津市2009屆高校畢業生簽約率不到10%,比上年同期下降18個百分點;而截止1月中旬,廣東全省本科生就業簽約率則只有2.2%。
三、農民工:回家≠過年
2008年春節,數十萬農民工因為雨雪災害被阻隔在廣州火車站無法回家;2009年春節,風和日麗,卻仍然有數十萬農民工在廣州火車站徘徊,今年,他們則是因為遭遇了就業市場的寒流而不得不回家過年。同樣是回家,心情卻迥然不同,新年的快樂與期望被失業的無奈和迷茫沖刷得無無蹤。
據統計,2009年春節前,約60%左右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年,而根據人保部的抽樣調查顯示其中的5.4%是因為失業。以我國務輸出大省四川為例,至2009年1底,四川省共有212萬農民工失業返鄉,占外輸勞務總量的17.8%。200年春節后,全國需要新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在2000萬人以上。而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需求卻一降再降。作為解決了全國1/6就業崗位的廣東省自2008年以來,全省用工需求一直呈下降趨勢,由第一季度的228.7萬人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11萬人。另據預測,今年第一季度全省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約為190萬人次,比上季度下降約4.99%。短短十幾個月時間,“工荒”戲劇性地轉化為“民工過?!?009年就業形勢的緊張程度可見一斑。
四、誰該為“就業寒冬”買單
就業問題一直是一個廣受社會關注的話題,但百分之百的就業即使在理論上也是很難實現的。一定規模的失業率是經濟發展所能承受的,發達國家平均年登記失業率也在5%以上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登記失業率逐年降低,2007年已降至4%。而2008年下半年來,就業矛盾卻突顯日益尖銳之勢。究竟原因何在,可謂眾說紛紜。都是金融危機惹的禍盡管造成就業困境的原因很多,但從影響力上來看,金融危機以絕對多數票被指認為罪魁禍首。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對國內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一方面,大量沿海加工貿易企業因為人民幣升值和國外需求減少的雙重打擊而接連倒閉;另一方面,國內上游企業因遭受牽連而舉步維艱。國內經濟在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跡象。在這種情況下,除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外,剩余企業招聘計劃也紛紛被凍結或縮水。
往年風光無比的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等金融機構,幾乎都大幅削減甚至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而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外資銀行也放緩了發展步伐。同時,吸納就業人數眾多的地產、汽車、廣告、石油石化、能源、物流行業,也因前景不明而無法給就業市場緩解壓力。
五、高等教育的反思
從零工資就業、名校生養豬,到考研熱、公務員熱,知識型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局勢”使人們反思高等教育的呼聲日益升高。各方輿論認為,大學生就業難,1999年以來的大學瘋狂擴招難辭其咎。1999年,國務院立足于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科技和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做出了“擴大高等教育規?!钡闹卮鬀Q策。9年來,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2%。據統計,2005年,全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與此相對應,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政府數據顯示,2006年的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而在2007年,高校畢業生已達到495萬人,今年更猛增至611萬人。國內人力資源市場“青黃不接”的狀況早已完全改善,并且日益飽和,即使沒有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狀況也不容樂觀。
另外,有關專家指出,所謂大學生就業難,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確定性的心理感受。國內教育的傾向使得不少大學生習慣將自己就讀的學校、專業等與薪資待遇掛上鉤。這種片面的理解往往使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機會。
六、經濟轉型的必然之痛
經濟轉型是引起失業率短期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是在金融危機的放大作用下,人們已經忽略了它本身的影響。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到了轉型期,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已是時勢所趨。事實上,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始于金融危機來襲之前。也就是說,即使不存在金融危機,產業結構調整也會帶來大量剩余勞動力。
這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陣痛。但是,它最終會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更高階段而自行解決。
七、就業與社會經濟發展
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充分就業被認為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目標。這不僅是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而且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必要保障。盡管充分就業是政府的宏觀調控目標,短短兩個月內,相關政策就已接連出臺,但在目前復雜的情況下,要緩解就業壓力卻并非政府一家之責,企業和就業者本人也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八、就業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
就業增加使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得到就業機會,使全社會的勞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生產出更多最終消費品,這也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會導致居民收入增加,整個社會的消費和投資也會相應增加,這又會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從而形成就業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關系。反之,失業的增加則會導致經濟增長向相反方向運動。按照奧肯定律,失業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反向的替代關系。實證研究表明,失業率每上升1%,總產出就會減少3%。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就業是居民主要的收入來源,經濟不景氣導致就業形勢惡化,失業又造成居民購買力下降,市場需求因此減少,企業產品滯銷,生產和投資積極性必然受到打擊,令經濟增長乏力。如果不集中力量解決就業問題,“保增長”的目標很難順利實現,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復蘇都將成為一句空話。
九、就業與社會穩定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其經濟收益和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必然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居民收入50%以上為勞務所得,這就意味著,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必然大幅度下降。這樣不僅無法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使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受阻,同時,在農村社會保障不完善的情況下,會給失業農民帶來很大生活壓力,嚴重威脅社會穩定。
十、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隨著國家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出臺,一大批國有重點企業在今后幾年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些公共安全和社會服務領域的單位,以及機械制造、橋梁設計等行業,也發展迅速。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盡量提供多的就業崗位,一方面可以緩解社會上的就業壓力,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企業今后的蓄勢待發儲備充足的人才。
十一、就業者應該擺正心態
論文摘要:徑流林業技術措施的核心技術是集水整地。集水整地系統由微集水區組成,一是產生徑流的集水面,二是滲蓄徑流的植樹穴。根據地形條件,以林木為對象在全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與栽植區,組成——通過這種措施的應用,基本上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通過有效的水分調節措施,在一般年份使土壤水分基本維持在林木生長發育所需的適宜范圍之內;二是在短期天氣干旱的情況下,土壤含水量不低于苗木的凋萎濕度以維持林分的穩定性。
1集水整地措施
1.1栽植區面積
在定西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熟化,增強土壤蓄水能力,對于防護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經濟林80~100cm。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應當采取較大規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規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發也隨之增加,而且徑流進入后滲蓄的深度相應減少,也增加了地表蒸發量。因此,栽植區面積的大小,應考慮生物經濟兼顧的原則,既考慮到樹木的根系生長發育及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慮到地形、土壤等自然與經濟條件。經濟林樹種一般對水分養分的需求比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較寬,栽植區的面積宜大一些,其寬度一般在1.40~2m,長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決定,一般在1~2m左右;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闊葉樹因根冠較大,一般栽植區寬度在1~1.60m,長度在1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則整地寬度可適當加大;薪炭林、護牧林等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區面積可適當小一些,一般寬為0.60~0.80m,長度可依據地形條件而定。
1.2集水面積
在確定栽植區面積的大小,即徑流滲蓄與水分消耗區面積大小之后,即可確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積的大小主要根據栽植區面積大小、降雨量、地表的產流率、栽植區水分消耗需求、樹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來確定,其目標是所產的徑流水能彌補土壤水分的短缺量。一般栽植區與集水區的面積比例由栽植區的水分虧缺量與進入栽植區的徑流量來確定,總的原則是所虧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徑流補充的水分。在定西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000mm,據此栽植區與集水區的面積比例,對于經濟林一般為4:1~8:1,對于防護林一般在2:1~6:1,具體的比例要考慮當地的立地與樹種來確定。當然,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可以通過水量平衡計算出較準確的比例。
1.3蓄水工程
集水面:集水區應當修成一定的坡度,地表較結實、平整、不易產生水土流失。集水面的整修可分為坡面和梯田等平緩地兩種情況。在整修過程中應當注意不要破壞植樹帶,集水面坡度不要過小,整地回填時就要注意回填土的高度,預留要挖去的高度,保證集水面能形成的坡度、植樹帶有足夠的蓄水容積。通過集水面所產生的徑流直接流入栽植區滲入土壤中供林木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有較強的降雨發生,徑流量太大徑流來不及滲入土壤中,有可能沖毀坡面整地工程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與集水面相配套,在徑流滲蓄區要修筑比普通整地規格更高的蓄水工程,保證有一定的攔蓄暴雨的能力,保證坡面安全。蓄水工程的斷面形式在山坡地一般有反坡梯田、水平溝、魚鱗坑等形式,在平緩地有穴狀、條帶狀等形式。在修筑時要考慮本地區可能暴雨量、暴雨強度及所產生的最大徑流量,同時還要考慮幼林無覆蓋時地表土壤侵蝕造成每年可能的蓄水容積損失量。
蓄水工程是栽植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修筑與栽植區整地同時進行,按照整地的斷面形式,外埂要達到的一定高度,特別是反坡梯田時,一定要在外側修加固埂,頂寬為20~30cm,高度在40cm左右。為了使徑流能均勻地分配到各個林木,在整修外埂時應與等高線垂直,每隔一株或幾株樹木修一橫檔,以起到防止因徑流滲蓄區過長不水平而使徑流水向一側過分集中沖毀蓄水工程。一般可以每隔3m左右修一個,橫檔的高度與外埂平齊,頂寬30cm。
1.4集水整地施工
在定西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由于土壤瘠薄、緊實度又高,致使造林苗木的根系初期生長不良,不僅影響成活率而且也影響到后期的生長發育。通過整地措施可以改善林木生長的土壤環境條件,減少幼樹生長的阻力。在進行整地施工時,一定要達到預先設計的長、寬、深的標準。如果是經濟林,則結合整地可以施足底肥。同時在回填的工程中可以在土壤中加一些綠肥、有機肥、復合肥、土壤改良劑、蓄水保墑材料等,以增加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結構。施肥的數量與種類主要由所選的造林樹種確定。為了減少地表蒸發的損失,栽植區表面的形式以在陽坡的造林地能造成小陰坡為較理想,可以降低夏季的土壤蒸發;在陰坡的造林地修成水平面較為理想,可以改善春季地溫,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
2集水面防滲措施
提高小雨、強降雨的產流率是增加旱季林木水分供應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降水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在黃土地區年降雨、中小雨、強降雨,分別占總降雨次數和降雨量的80%和70%以上,一般很難引起地表徑流。因此,通過一系列的地表防滲技術對集水區進行處理,不僅可以增加降水的利用率,減小土壤的無效蒸發,而且可以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
2.1壓實拍光處理
壓實拍光是一種以緊實地表土壤,減小孔隙度,增加土壤黏結力,形成一層高密度入滲阻力層為特點的地表防滲措施。表土層壓實拍光的程度與土壤機械組成、有機質含量、施工時的土壤含水量、壓實力大小與均勻程度等因素有關。表層土壤密度越高,水分的入滲阻力大,降雨產流率也越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強壓實力,提高表層密度。在整修時,先把地表的雜草連同干燥土層一起鏟除回填到栽植區,出濕土,按預定的形狀整修好集水面后,根據需求即可進行壓實拍光處理。
2.2防滲劑處理
在極干旱或林木需水量較大的情況下,依靠壓實拍光已不能滿足林木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求,必須對地表進行適當的防滲處理,以進一步提高降雨的產流率,增強對降雨的空間分配強度。目前國內外常用的防滲化學材料有鈉鹽、乳膠、蠟狀物、瀝青及YJG-1、YJG-2、YJG-3和生物材料如地衣等。對要進行防滲劑處理的集水區應事先仔細地壓實拍光,除去浮土,平滑表面,而且一般應在苗木栽植后再進行處理,這樣可以避免栽植時人為的破壞集水面。在集水面壓實拍光并整理好后即可進行防滲處理。如使用YJG-1,可取YJG-1原液加水按照1:10~1:15的濃度配制好噴灑液,裝入噴霧器內備用。噴灑時應選在無風晴朗的天氣進行,否則因風吹散、霧化的噴灑液會造成材料浪費而且很難噴勻,如果有雨時噴灑還沒有等膜形成與土壤接觸牢固而被雨水沖失。
2.3生物防滲處理
與化學防滲劑相比,生物防滲處理有其無法比擬的優點和更廣闊和應用前景。在對集水效率要求較高的地方可以使用化學防滲劑,但在對徑流系數要求不高時則可以用生物材料來代替,此外,在壓實拍光的集水區表面也可以使用生物材料,對集水面起到保護作用。
對集水區地表進行處理的生物材料,經過室內試驗和野外試驗觀測,使用了一種自然存在于黃土高原地區的地衣-石果衣。這種地衣緊密貼生于土壤表面,耐干旱,在合適的溫度、濕度條件下可以進行營養繁殖。繁殖好的地衣營養碎片,噴灑在集水面上,利用夏季的有利條件,經過1~2年即可形成地衣保護層。石果衣的集水效果雖然不如化學材料,但它是一種純生物材料,又具有極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對促進全林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積極的作用。
2.4其他處理方法
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防滲處理方法和材料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材料也在試驗研究中應用了。其中有水泥和107膠混合起來噴灑在集水面上,也具有較高的徑流系數和較長的使用壽命;在干旱區還使用了在集水面上鋪設油氈紙、塑料薄膜的方法;此外還試驗了瀝青、拒水粉等材料的防滲性能和使用方法。其中有的材料和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也可以使用。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匹配。一是就業結構變動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1990年,我省第三產業的產值就超過了第一產業并且保持持續增長,而第三產業直到1999年,所占比重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二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分布不合理。合理的產業分布應該是產值越高就業比重越大,從發達地區的就業情況看,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低,而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則較高,大都在60%、70%以上,遠高于其他兩個產業的比重,就業在三次產業的分布也是如此。我省2012年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的比重不足9%,從業人員比重占到33%之多,占產值比重40%的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為32.7%,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的情況。三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離度較大。第一產業為負偏離,表明該產業中就業結構份額大于產值份額,存在勞動力浪費的情況,而二、三產業為正偏離,產值份額大于就業結構份額,說明這兩個產業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足。總體而言,我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不夠協調,勞動力浪費和就業不充分的情況并存,產業結構分布對就業的拉動效益較低。三次產業中就業問題相互關聯。
一是第一產業需要的轉移的勞動力仍然較多。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我省第一產業產值比重迅速變小,從業人員卻未能合理轉移到二、三產業,目前仍囤積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沒有起到促進就業結構發展的作用。如果不能有效實現富余勞動力轉移,不僅是勞動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使農村勞動力人口過分冗余,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低下,繼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而且影響到二、三產業的人員供給。二是第二產業就業吸納能力有待加強。2002年以后,隨著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推進,第二產業的就業狀況得以改善,機械加工、通信設備等代表工業結構升級方向的技術密集型部門快速發展,制造業和建筑業近年來表現出巨大的就業需求。除了工業排除“富余人員”后就業彈性自然回升的因素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工業結構由傳統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改變了工業依賴常規技術和資本的粗放發展模式,資本深化不利于就業的狀況得到逆轉。但總體來看,第二產業拉動就業的能力仍顯不足,特別是近幾年就業彈性雖然有所恢復,但水平仍舊較低,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三是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作用不足。我省第三產業的比重和就業人數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但是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2012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75.6%,上海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56.5%,而我省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只為32.7%。主要表現為就業彈性系數不高、就業偏離度較大、新興服務業就業拉動不足等。
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勞動力供給變化和產業結構變化的共同作用,就業結構性矛盾愈加突出。就業結構性矛盾是勞動力供給與需求錯位失衡的一種反映,是多種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從供給看,近年來勞動年齡人口盡管出現連續下降,但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改變。2014年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總量近19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占到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的半數以上。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還有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這既表明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省勞動力資源依然充沛,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同時也更意味著就業總量壓力短期內不會得到緩解。從需求上看,按照我省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7萬人左右計算,年經濟增長預期8.5%左右,能提供60多萬就業崗位,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公益性崗位開發等提供了一定的就業機會,但每年仍會有40萬缺口。由于高校畢業生素質較高,對就業崗位的要求也較高,但因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尚不到位,高端崗位供給不足,同時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的技能水平比較低,與中低端崗位的需要還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綜上所述,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矛盾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峻。
二、對策建議
著力構建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機制。繼續堅持就業優先的宏觀經濟目標,把就業指標完成情況、就業形勢平穩程度作為評價經濟運行的重要依據,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中,優先考慮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繼續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速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優化產業結構,統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將就業結構由“二、一、三”格局逐步改變為“三、二、一”格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消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構建生產業與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的互動發展機制,大力發展信息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家庭服務等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行業,提高吸納就業能力。著力構建有利于就業增長的投資機制。在保持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要改革投資體制、調整投資結構和方向,從而提高投資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具體而言,一是要注重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把就業崗位增加、人力資源配置和就業質量提升等作為項目審批的重要內容;二是要積極扶植低端制造業和建筑業,并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同時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金融服務業、生產業等第三產業;三是信貸機構要充分重視勞動密集型中小微企業的投資需求,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讓各行業部門按照市場要求具有公平的機會獲得資本要素。
著力構建扶持各類群體創業的助推機制。強化資金扶持,完善小額貸款擔保貼息政策,加強小額貸款擔保機構建設,建立健全擔?;鹗褂霉芾砗统掷m增長制度。搭建創業載體平臺,堅持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市場導向、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布局的原則,在全省培育扶持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承載能力強,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服務。探索設立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投資引導資金,支持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發展。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有效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形成政府公共資源與其他社會資源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聯手幫扶的機制,切實加強對創業者的創業孵化服務。著力構建勞動者就業技能提升機制。大力加強職業技能開發,逐步形成覆蓋城鄉的職業技能培訓網絡,將有培訓愿望和就業要求的城鄉勞動力全部納入職業培訓對象范圍,全面推行“企業訂單、勞動者選單、培訓機構列單、政府買單”的“四單”培訓模式,大規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參與就業市場競爭的能力。實行分級培訓制度,重點開展中高層次職業培訓,培養更多的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提高青年勞動者的綜合職業素質。強化職業教育,建立需求導向型學科專業設置機制,強化實習實踐。推進技工院校改革,搭建中職教育統一招生平臺,擴大中職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互通”試點,開展技師教育與高職教育合作培養試點,深化“一體化”課程改革和校企合作。
關鍵詞:企業戰略;戰略并購;信息結構;支持框架
在已有并購決策研究成果中,能給企業并購實踐提供有效支持的,僅局限于企業并購活動中的財務分析與估價方法等方面[3].相比之下,在并購策略分析與選擇等方面比較有效的決策評價方法與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企業戰略并購決策過程的系統考慮,忽視了或過分簡化了并購過程中復雜性問題的處理。
劉可新等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分析評價并購策略決策支持系統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戰略評價工具用于支持企業并購策略的分析與評價,但并沒有根據并購決策的特點,來考慮對并購決策過程的支持。
本文試圖綜合考慮并購決策的復雜性,系統考慮戰略并購決策的基本過程與信息結構,針對戰略并購決策的特點,用系統觀點研究戰略并購決策問題,研究支持戰略并購決策的技術和方法,提出面向決策過程輔助企業戰略并購決策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結構框架。
一、戰略并購決策的特點、過程與信息結構
(一)戰略并購決策的基本特點
戰略并購決策有著與企業其它管理決策活動不同的特點:
1.戰略驅動性戰略并購,是完全由企業戰略驅動的企業行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競爭上的長期戰略優勢,使企業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并非單純追求規模擴大和財務上短期盈利。企業并購過程中各個層面的決策都不能離開企業的戰略定位與目標,企業不同的戰略選擇決定不同的共購選擇。
2.劣結構性并購決策不僅涉及的因素多。指標體系層次多,是復雜的多主體、多準則的決策問題,而且許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經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與先前并購的經驗和教訓常常是確保企業并購正確決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業的并購,在不同的時間、由不同的經營管理者來決策,企業并購策略的制定、并購目標企業以及并購方式的選擇,往往也會有不同的結果。企業并購決策是一種典型的劣結構化決策問題。
3.多主體性制定并購策略、確定并購目標。選擇并購方式,不僅要考慮并購企業的發展戰略與自身條件,還要考慮目標企業的狀態,以及考慮國家產業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環境、制度環境與市場競爭結構等外部環境的變化。在并購活動中,并購企業、并購對象與國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體,不同主體的決策目標顯然不會完全~致,并且各主體的決策相互影響。并購選擇決策本質上是一個具有多個決策主體的復雜決策問題。
4.系統關聯性戰略并購決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我們必須把企業作為一個子系統放到企業所處市場環境這個大系統去考察;其次,并購活動直接影響到并購企業與目標企業的方方面面,并購決策包括一系列具體的相互關聯的選擇決策,企業決策者在并購決策中必須系統地考慮并購決策的全過程。
5.過程動態性戰略并購,從時間上說,是一個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動態過程,不能把并購僅看作是在某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戰略并購決策,既包括并購前的戰略分析、并購中的一系列的選擇決策,也包括并購后的整合規劃,是一個多階段的動態決策。
6、不確定性企業并購活動中會面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如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企業承擔的財務風險、企業并購整合運營情況等。在并購決策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不僅要有對各方面未來變化的預測,還要有具體的風險規避與風險控制決策。
(二)戰略并購決策的基本過程與信息結構
首先,戰略并購企業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戰略并購工作組。戰略并購工作組通常應由一名高層管理人員領導,包括若干戰略規劃人員、相關部門管理人員、并購活動管理人員以及并購和財務等方面的領域專家。戰略并購決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體的相互關聯的動態選擇與規劃決策過程。我們將戰略并購決策的基本過程概括為下面八個主要階段:
1.企業競爭格局的分析評價主要由企業戰略規劃人員負責分析企業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競爭格局以及企業競爭對手的能力和戰略,分析企業自身的資源狀況與企業的關鍵競爭資源和核心競爭能力,明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與劣勢以及戰略成長的機會與威脅。
2.并購策略選擇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確定企業是否采用并購策略,明確實施戰略并購的目的及選擇何種并購策略。戰略并購按照并購動機可分為以增加盈利為目的的并購和以降低風險為目的的并購。同行或競爭者之間的水平并購主要是為了集中資源和客戶,從而擴大規模、擴大知名度、增強在同行業的競爭能力??刂苹蛴绊懲惍a品市場;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縱向并購主要是為企業找到穩定可靠的供應渠道和銷售渠道,降低采購費用和銷售費用,為企業競爭創造條件,以利于對市場變化迅速做出反應;跨行業的橫向多角化并購可以使企業迅速進入前景良好的行業或領域,降低或化解經營風險,獲得更為穩定的現金流量;跨地區的并購是企業在新(地區)市場上滲透或擴張的捷徑,在存在多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情況下,是打開一國市場的必由之路。
3.企業戰略定位與策略分析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在對企業競爭格局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明確企業的發展遠景,分析企業戰略定位及目標的合理性,確定是否調整企業戰略定位及目標;確定企業為適應外部環境與競爭格局變化所要建立的目標戰略優勢以及所要獲取的目標戰略資源、所要形成的目標戰略能力、和所要進入的目標戰略市場;并由企業戰略規劃人員進一步分析資源、市場和能力戰略需求的實現途徑。
4.并購對象選擇與目標企業評價并購策略確定后,企業戰略規劃人員根據企業的戰略定位與目標以及并購策略確定企業理想并購對象(以此作為并購對象的選擇與評價標準)。并購、財務等方面的領域專家在適當的范圍內確定可能的并購對象并對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對初步可行的并購對象進行評估,確定最有并購價值的并購對象為候選目標企業。
5.并購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并購工作組負責組織相關領域專家,根據企業的戰略定位與目標。企業并購策略與實現目標、企業資源狀況以及并購企業整合運營規劃情況,綜合分析評價對當前候選目標企業并購方案的實施可行性。
6.并購企業整合運營規劃高層管理人員與相關部門管理人員根據企業戰略目標以及目標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并購企業整合運營的總體規劃,包括并購整合運營規劃資金需求。經營戰略協同與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與就業安排以及財務管理與會計處理等方面。
7.選擇并購方式與確定并購價格并購工作組在評估并購對象的基礎上,根據企業并購策略。并購能力與條件以及目標企業的特點,(談判、協商)選擇合適的并購方式,在并購方式選擇的基礎上,(談判、協商)確定企業并購價格。
8.并購融資決策財務領域專家根據企業并購價格和企業整合運營規劃情況,預測并購融資總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資方式的資金成本與財務風險,選擇最佳的金融工具與融資方式(自己集資、銀行貸款與發行證券等)。
上述戰略并購的基本過程在實際企業并購中常常是一個需往復調整的動態過程。根據上述對企業戰略并購決策的基本過程的概括,我們給出如圖1所示的反映企業戰略并購決策基本過程的信息結構圖。
二、企業戰略并購決策支持的功能要求與系統框架
(一)支持企業戰略并購決策的功能要求
戰略并購決策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盡管通常企業并購有投資銀行與會計師事務所作并購選擇、資產評估等方面的顧問,但企業高層管理者在戰略并購決策中應該自始至終都是真正決策主體。投資銀行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并購顧問在并購業務及其具體運作上的確能為企業提供很多幫助,但決不能完全代替企業決策者決策。因為只有企業決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如何運用并購策略、整合運營并購企業來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企業戰略的正確制定以及并購策略的正確選擇是企業戰略并購成功的根本保證。另外,戰略并購決策支持系統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業決策者和相關領域進行并購決策。決策支持系統的主要功能應是為戰略并購決策人員提供決策分析工具與信息環境,對戰略并購決策過程進行管理與控制,從而確保企業戰略的正確制定以及并購策略的正確選擇。
基于上述認識和前述戰略并購的基本特點,我們認為,企業戰略并購決策支持系統,作為輔助企業戰略并購決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須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與人機交互等一般決策支持系統的決策支持功能外至少應具有如下決策支持功能:
1.戰略驅動功能促使企業決策者在企業戰略驅動下進行企業并購決策;
2.關聯互動功能促使企業決策者在并購決策各階段系統考慮戰略并購決策的全過程;
3.虛擬仿真功能支持企業決策者分析并購中劣結構的決策問題,如并購對象選擇與并購整合規劃等;
4案例學習功能支持企業決策者參考先前企業并購的經驗和教訓創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購決策;
5.多人決策支持功能支持企業決策者充分考慮企業戰略決策以及并購活動中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影響;
6.專家會議支持功能支持企業決策者充分利用各領域專家的集體智慧做出正確的并購決策;
7.專家知識支持功能支持企業決策者綜合利用相關領域專家知識分析推理戰略并購決策問題。
(二)支持企業戰略并購選擇決策的技術、方法
1.Petri網的動態決策過程的建模技術基于Petri網對并購過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決策行動間的動態關系。采用基于Petri網的并購決策過程模型作為企業戰略并購動態決策過程中各階段企業決策者交互決策與各類決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戰略并購相關專家領域知識的支持平臺,從而可確保企業決策者在企業并購選擇決策過程中決策行為始終受企業經營戰略的驅動,在各具體決策階段都能系統考慮戰略并購決策的全過程。
2.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評價方法在制定企業并購策略、確定并購目標與選擇并購方式中,經營管理者的創造性決策思維與先前企業并購的經驗與教訓常常能幫助企業做出正確的并購決策。企業并購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評價主要包括并購案例特征抽取、檢索評價、修正學習與系統交互方式等方面。企業并購有很多失敗的案例。我們特別重視并購失敗案例對并購選擇決策的啟示。
3.企業間競爭博弈的建模與分析技術對當前與未來企業競爭對手以及市場競爭格局的分析是企業依據企業戰略目標確定下一步市場競爭戰略的基礎,企業間競爭博奕模型與戰略管理領域專家知識的結合可有效支持決策者分析企業競爭對手以及所處市場競爭格局,從而確定是否調整企業戰略目標與是否采用并購策略及選擇何種并購策略。
4.動態虛擬現實仿真建模技術企業并購對象選擇與企業整合運營規劃,是相當復雜的劣結構化決策問題,難以用單一的簡單靜態模型描述。為此,將動態虛擬現實仿真建模技術與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結合用于支持企業并購對象選擇與企業整合運營規劃決策。企業虛擬現實仿真模型包括企業組織結構模型、企業成長機制模型與企業生產技術能力(知識)模型等。
5.企業并購選擇(多人)廣義決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業并購選擇決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決策變量,甚至涉及到處于不同地位的決策主體,不同地位的決策主體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慮。因此,在企業并購選擇決策支持工具中,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定量優化模型與定性推理知識相結合的(多人)廣義決策模型要比僅僅考慮單個決策主體的單人純定量決策模型更合適。
6.并購相關領域專家知識戰略并購決策具有典型的劣結構性特點,如果不注意適當運用并購相關領域專家知識而純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難支持企業并購決策中的劣結構問題。事實上,在實際的企業并購選擇決策中,戰略管理、企業并購、財務會計等領域專家知識常常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將并購相關領域專家知識作為支持企業戰略并購選擇決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7.基于Agent的群決策與專家會議智能化支持技術戰略并購決策比企業一般管理決策要復雜。戰略并購決策,通常需要企業中多個具體的決策人一起對企業并購中的某些決策問題共同做出決策,是典型的群決策問題;有時還需要運用專家會議的形式聽取并購活動各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贏gent的群決策與專家會議智能化支持技術是企業戰略并購中科學決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戰略并購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結構框架
基于上述我們對戰略并購決策基本過程與信息結構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業戰略并購選擇決策支持技術與方法,本文運用多Agent智能決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圖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戰略并購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結構框架。在圖2所示的戰略并購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結構框架中,我們將所有Agent分成兩大類:任務管理Agent與決策支持Agent。任務管理Agent包括:企業戰略分析Agent、并購策略選擇Agent、并購對象選擇與評估Agent、并購方式選擇與定價入gent、企業整合與運營規劃Agent、并購方案可行性論證Agent、并購融資決策Agent與決策過程控制Agent。決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選擇Agent、數據處理Agent、模型選擇Agent、知識處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專家會議Ag6nt與界面Agent。如果我們將參與決策的管理者與領域專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決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個多Agent的戰略并購人機協同決策系統。多Agent的戰略并購人機協同決策系統具有矩陣式的組織結構,如圖3所示。
(一)硬件方面,實現酒店建筑設計低碳化酒店規劃之初,需要考慮到外部因素對能源消耗產生的直接影響。如黑龍江氣候寒冷,采暖費用很高。應盡量使用具有保溫功能的新型材料,且應在人流進出頻繁的地方設計安裝專用設備,阻斷內外氣流交換,以減少能源消耗。另外黑龍江是我國緯度最高省份,晝短夜長的地理位置特征造成照明用電消耗較大的特點,占電力總供應量的20%以上,遠遠高于國內12%的平均水平。酒店照明設施應采用LED燈等節能燈具,有條件的還可以采取聲控燈具或其他節能的燈具設施。
(二)軟件方面,打造低碳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的體現,它能夠為員工提供共同的企業理念,指導他們的工作行為。只有先進的企業文化,科學的管理工作,才能使酒店業的低碳化有機延續。黑龍江酒店業要打造低碳綠色酒店,就需要在酒店企業形成低碳企業文化,用其指導員工思想,并用員工行為引導客人的行為。酒店業在建立低碳企業文化時,首先要認識到低碳管理與傳統管理思想中的經濟意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企業低碳化與經濟效益不僅不相違背,反而能互相促進,低碳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提高有助于推進酒店技術與管理的低碳化。打造低碳酒店文化應首先樹立管理者的低碳管理意識,制定嚴格的低碳管理制度,以酒店內部的制度為保證,在不降低客服務標準的前提下降低能耗,實現低碳管理,把低碳意識真正融入酒店的管理環節。如制定嚴格的節能降耗實施細則,規定人走燈關、水關、空調關、電腦關、電視關等這樣的“一走五關”措施。員工是酒店生產的主要行為者,也是企業文化的主要遵循者。企業低碳文化確立后,要得到真正的實行,就要員工們真正在行為中遵循企業文化。酒店是一個能耗大戶,資源消耗面廣,因此節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從最高管理層到基層服務的每一位員工。因此酒店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加強低碳意識的熏陶,只有每位員工都提高低碳意識,讓低碳意識根植于酒店所有員工的意識之中,才能在每一個崗位上都能夠主動做好節約資源的工作,實現酒店整體的低碳化。員工的低碳行為和低碳意識可以對客人起到導向作用。通過員工對酒店客人的宣傳,引導客人減少“六小件”的使用,不要求天天換洗床單,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等低碳行為。
(三)充分利用政府資金支持和市場融資解決低碳化的資金問題低碳酒店的建設成本比傳統酒店要高,傳統酒店轉變為低碳酒店也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酒店設施和技術的升級,資金瓶頸成為許多傳統酒店不愿轉型的重要因素。為解決這一問題,可靈活利用政府資金支持和市場融資這些手段,為低碳酒店籌得資金支持。
1.政府資金支持我國政府從減免所得稅、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了低碳企業大量政策資金支持。2007年3月,我國第十屆全國人代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企業所得稅法》,該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實施,該法規定凡從事符合條件的環保、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可減免企業所得稅。凡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節能節水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2008年1月10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高效照明產品推廣財政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國家采取財政補貼的辦法支持廣大大宗用戶和城鄉居民使用高效照明產品,如LED燈等,以替代在用的白熾燈等低效照明產品。該辦法規定,大宗用戶采購高效照明產品,中央財政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給予30%的財政補貼。這一系列政策均可以降低酒店企業的低碳投入和運營成本。
赤水河流域氣候類型
屬中亞熱帶-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溫暖濕潤、無霜期長、降水量大的特點。赤水河流域是目前世界上釀造名白酒最多的流域,赤水河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自然景觀最美、革命歷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長江流域唯一沒有筑壩并且污染較輕的干流,其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全球意義,地位十分重要。
2白酒工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影響
2.1白酒工業產值
據初步統計,貴州赤水河流域白酒企業有1400家,白酒產能達到40萬kL,其中醬香型白酒產能約30萬kL,現行白酒產量占貴州省的85%以上;現有貴州茅臺酒和仁懷、習水、金沙、七星關區、赤水等白酒產業園區,培育了一系列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白酒品牌。2012年,白酒業經濟產值達319.89億元,占流域GDP的53.3%,在白酒產業集聚區仁懷市這一比重高達65.4%,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2.2對人均GDP的貢獻
人均GDP是體現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發展水平和生活水準的綜合指標。在國際上被廣泛用于評價和比較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2012年流域各縣市統計年鑒統計(102個鄉鎮),流域內人均GDP為1.60萬元,基本達到同期貴州省平均水平,但僅占全國平均水平(3.50萬元)的45.7%。上游七星關、大方、金沙人均GDP為1.13萬元;下游習水、赤水人均GDP僅1.09萬元;中游仁懷、遵義、桐梓人均GDP達2.53萬元,超過貴州省平均水平。作為白酒產業集聚區,中游是流域內經濟發展最好區域,流域內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差異,與白酒工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2.3對產業結構影響
流域國內生產總值為600.17億元,三類產業產值結構比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產業占第二產業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產業值。第一產業較貴州省(12.7∶40.9∶46.4)高1.5%,較全國(10.0∶46.6∶43.4)高4.2%;第二產業已超過貴州省及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從不同區域來看,流域上游對農產品的依賴程度較高,較為貧困,產業結構比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質與氣候環境,白酒釀造業發達,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效應顯著,產業結構比為6.1∶63.1∶30.8。下游區隨著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旅游業迅速發展,成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比為14.8∶44.6∶40.6,但與全國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減小
赤水河流域貴州境內設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臺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個水文站。根據監測數據,2009~2011年各個斷面年平均流量呈減少趨勢,分別減少23.7%、34.6%和37.1%。急劇減少出現在2010~2011年。與2010年相比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減少13.7m3/s,減少34.9%;茅臺站年平均流量減少30.1m3/s,減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減少80.1m3/s,減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減少等因素影響,上游來水量在減少;但從茅臺站開始水量減少幅度明顯增大,茅臺站到出境之間白酒工業取水對水量減少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3.2水質變差
根據赤水河干流設置的8個水質監測,采用2012年平均水質數據(由貴州省環保廳提供),用單項污染指數法評價各斷面水質。赤水河流域貴州段COD值、氨氮、總磷均達到規定表水功能區劃的水功能要求,但總磷存在嚴重超標現象,上游清水浦斷面濃度最高,而隨著河流流至茅臺河段,總氮超標量呈減少趨勢,這得益于河流自凈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該河段總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時,貴州境內坡耕地比重大,墾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順坡而下”進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體大部分總氮超標。
3.3白酒產業自身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
根據全省白酒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底,白酒產量要達到80萬kL,赤水河流域為白酒業發展的主要區域,屆時從赤水河年取水量將達3200萬t,新增廢水2560萬t;即使污水100%達標排放,到2015年也將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將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帶來的環境壓力非常驚人。到2020年,白酒產量規劃達到135萬kL,從赤水河年取水量為5400萬t,產生廢水4320萬t。赤水河白酒工業生產用水高峰時間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著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減少的情況下,在這3個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減少導致水環境容量急減,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質必定超標,水環境必將遭受嚴重污染。
4可持續發展方式與布局
4.1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間
水質水量作為赤水河白酒工業發展的基礎,是白酒產量和品質的保障。應加強流域水資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數量,推行取水收費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環境質量狀況下,劃定流量安全閾值作為紅線,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時段;加強白酒工業污染物排放管理,規范排污口位置、數量,實行區域管理責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間權限管理與控制監管,根據不同河段水環境質量目標、環境容量、污染狀況,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許排放量,將其分割成若干規定的排污權空間,并分配到流域內各縣(市、區),再分配到轄區各企業,形成“流域整體-區域-企業”一體化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時,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取水收費和排污權交易收益可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補償。
4.2發展白酒關聯產業,延長產業鏈
赤水河流域以貴州茅臺為領導品牌的優質醬香型白酒,在國內外贏得美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總體上,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產業鏈短,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缺失白酒產區的文化,極易受突發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依托白酒工業園區、旅游園區、農業園區等工程建設,將白酒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融合,實現三產業聯動,以“白酒產業激活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帶動旅游產業、旅游產業促進白酒產業”的內生循環,大幅拉動當地的整體經濟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醬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賦予不同白酒以鮮明的品質特色和文化個性,使白酒成為生態、文化、服務等產業價值的重要載體。
4.3合理整合生產要素,構建白酒產業集群
以“國酒茅臺”為龍頭,帶動習酒、金沙回沙酒、茅臺迎賓酒等系列優質白酒產業快速發展。通過參股控股、重組等多種方式,整合流域內白酒企業,培育一批重點品牌和核心企業,帶動醬香型白酒的全面發展,形成高中低檔產品并舉、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發展格局。在仁懷國家名優白酒產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習水白酒工業園等園區基礎上,帶動與白酒產業關聯的農產品生產、包裝、運輸、物流、商貿、金融服務等上下游企業,形成強大配套能力,實現產業集群發展。
4.4流域整體產業發展布局
論文摘要: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識需要人才。知識和占有知識的人才,是知識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資本。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資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學技術來發展經濟。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建立全國人才信息網,以期利用這一電子人才信息平臺,使林業人才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人才資源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財富。
據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全國現有森林面積1.34億hm2,森林蓄積量10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國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經國家批準黑龍江等8個省已跨入生態系統行列。我國現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絕對值是可觀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國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分別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屬于森林資源嚴重缺乏的少林國家。全國現有沙漠化面積達171.1km2,占國土總面積17.85%,其中風沙化土地5.4萬km2,沙塵暴時有發生,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以黑龍江省為例,全省沙區每年有460多萬畝農田不同程度地受風沙危害,其中重災年份毀種面積達40多萬畝,300多萬畝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質退化,載畜量減少,每年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2億多元(林業廳提供)。林業企業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待遇偏低,加上長期單一生產結構,致使人才結構不合理,知識在創新過程中的創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業,建設具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的林林,必須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實現這個奮斗目標,關鍵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與實現現代林業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全新發展新理念,把實施林業人才戰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之中,堅持以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根本出發點,人才要打破系統之間、部門之間、省市之間的界限,實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發揮最大創造力一種人才資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進,也包括在不改變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單位利益情況下,對人才能力充分發揮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網,就必須大力發展“數學林業”。信息化是當代林業現代化的標志,它主導著未來一個時期林業現代化的方面,而電子信息技術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管理和發展持續林業的重要支撐技術之一,只有通過全局性、整體性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才能直接為林業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與智力保證。
其次,加快整體性林業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與利用。開發利用創新型人才,堅持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發揮人才的潛能,提高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鼓勵支持人才開展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讓科技人才自覺參與國家林業創新體系建設,在林業領域保持技術優勢,促進部分學科、專業有重大突破。讓知識資本參與分配,知識經濟已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以知識為資本將高技術成果產業化,高技術成果可作無形資產參與項目產業化投資,依據效益應獲得相應的股權收益。開發國內外兩個人才市場,吸引人才為林業經濟建設服務,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堅持以調整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以市場為依托,以需要為導向,通過市場機制合理調整人才結構與布局,既保證人才分布的動態平衡。人才要堅定不移地穩步推向市場,以實現人才資源市場化,優質化。加強對人才的宏觀調控與科學管理,保證國家重點建設及基層對人才的需要,兩種手段結合并用,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