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7:37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分析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經濟學的分析中,成本可分為很多類型,如總成本與平均成本、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等。對于法經濟學來說,研究的是總成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機會成本和邊際成本。因而,從經濟學角度講,訴訟活動也是有成本的,且基本上與經濟學上的成本相對應。機會成本是指法院訴訟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因選擇訴訟而放棄其他可供選擇機會的經濟成本;顯性成本包括當事人支付的訴訟費、反訴費、上訴費、案件費及法院審理案件的成本;隱性成本是指法院在訴訟過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法官、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在進行訴訟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精力和承受的精神壓力。這里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訴訟成本——錯誤成本,具體是指由于法院的錯誤判決所帶來的損失,錯誤成本取決于犯錯的程度與該錯誤對激勵機制的扭曲程序,而犯錯程度一般是指完美信息的判決與實際判決的差別。
與成本相對應的是收益。收益分為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偸找媸桥c總成本相對應的概念,總收益也就是獲得,它是指人們進行某一行為所能得到的全部價值,或者說是投入一定的資源所帶來的總產出。
民事訴訟的預期可以理解為當事人認為在訴訟過程中會得到什么及失去什么,也就是國家通過司法資源的投入所帶來的穩定的社會法律秩序和當事人通過訴訟所維護的自己的各種利益。訴訟預期受到訴訟成本與預期收益因素所決定,與之相關的就是效益,亦可謂凈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效益=收益-成本。在理論上講,只有當效益大于零時,即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況下,這種資源的投入才是合理和經濟的;而當效益等于或者小于零時,也就是沒有效益,此時就不應該對其投入資源。在訴訟情況下,如果訴訟的預期收益大于訴訟成本,那么當事人顯然會選擇訴訟;相反,則會選擇其他非訴訟的替代方法。
二、環境侵害訴訟的具體經濟分析
(一)環境侵害救濟方式的選擇
在環境侵權糾紛的處理上,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部門處理的行政處理程序;另一種便是根據當事人的意愿直接向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審理。這兩種方式在程序設計上是并列的,這就意味著,一旦發生環境侵害,當事兒可以任意選擇程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至于當事人選擇何種方式,主要在于哪種方式的機會成本相對較低。那么回到環境侵害上來說,如果當事人選擇訴訟的機會成本大于選擇選擇行政處理的機會成本,那么當事人便會主動行政處理方式。但是在現實中,由于行政處理方式不具有前置性和非終局性特點,而且在實踐中,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部門出具的決定的實際執行力并不非常有效,故環境受害者選擇行政處理的機會成本過大,于是出現扎堆進行訴訟的情況。
(二)環境侵害訴訟的當事人的選擇
根據傳統民法理論和訴訟實踐,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圍都要求訴訟主體是直接的利害關系人,任何人不得對于自己無關的財產主張權利,以此來限制公民的訴權。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明確規定: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然而,基于環境侵害的特殊性,如果僅僅讓具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來提訟,成本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對于公民個人來說。此時,當事人可能也僅僅從自身利益角度來進行成本收益的權衡,最后會因成本大于預期收益而放棄訴訟。然而,環境訴訟產生的預期收益并不僅限于維護受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他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收益便是對整個人類生態環境的保護,而這個卻是非經濟性的公共性產品,因此會被很多經濟個體所忽視。所以,目前備受推崇的環境公益訴訟,與其說是擴大了公民訴權的范圍,還不如說是公民私人成本的公共化。在放寬資格后,直接利害關系人和非直接利害關系人都可以提訟,以尋求法律保護,那么因訴訟而產生的各種成本因為主體的擴大而出現分擔,而且能實現信息共享,多樣主體形成的優勢地位等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降低訴訟成本。
(三)環境侵害的責任認定
按照傳統侵權法理論,如果要追求其侵權責任,那么其基本要素之一便是其要有“過錯”。顯然,這是無法在環境侵害領域內得到完美適用的。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以及整個生態環境,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對于認定環境侵害方面,有了很多改良和創新,在環境侵害的責任認定上,大陸法系更傾向于忍受原則。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也往往采用因果關系推定和舉證責任倒置,來最大限度地保護受害方的權益。這種做法的成效是明顯的。但如果從環境侵害的加害方來說,無疑是增加了其訴訟成本,而且現代研究發現,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在其通過合法途徑創造社會財富、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必然要產生對環境的破壞或污染這個副產品,這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適用前述的責任認定方式,對于處于如此加害方的企業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那么,處于裁判地位的法院來說,又該如何權衡兩者的利益呢?我們繼續以成本收益來分析:成本理論的鼻祖科斯認為,在決定甲侵害乙還是允許乙損害甲的問題上,關鍵在于避免較為嚴重的損害。也就是說,兩權相害,取其輕。具體說就是,甲或者乙并不具有損害或者避免損害的自然權利,在決定配置權利之前關鍵在于考慮哪種權利的配置更能增進社會財富。因此,如果從社會財富最大角度,妨害治理的關鍵在于治理模式的交易成本的大小。進一步說,在成本既定的情況下或者無法避免的前提下,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預期收益的大小,即社會財富如何認定。如果拋開環境侵害中非常特殊的人類生態環境這樣的非經濟財富的話,那么很容易出現一個弊端,那就是政府乃至法院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而保護那些環境侵害的加害方,因為,這些加害方在一定區域內所創造的社會財富,遠遠超出了自身所需,僅僅其所帶來的財政收入,足可使“地方父母官”對加害方馬首是瞻。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對于社會財富的衡量與配置來說,具有生殺予奪的權力。
(四)環境侵害的責任承擔方式
根據《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我國目前有十種民事責任形式,但以環境侵害的民事救濟方式來說,應該主要有排除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這些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可謂方法多樣,運用靈活。那么究竟該使用何種方式能夠實現保護最大化,這應該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按照法經濟學的觀點,根據財富最大化的原則,當交易成本過高的時候,即主體談判的成本過高,比較適合于賠償方式,當交易成本較低的時候,適用于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方式。在英美法系,還會比較多用禁令。所謂禁令,就是法庭發出的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的指令。英國法院一般是認同侵權方面的救濟,金錢賠償損失不是最好的,因除計算困難外,也常出現被告賠不出錢的情況,或是被告不在乎賠錢也要繼續侵權。所以,法院毫不猶豫發出禁令去禁止被告繼續或重復去侵犯原告的合法權益。一經做出,原告受了保護外,也會可能得到被告一大筆錢或其他好處,以交換去允許侵權或者放棄權力。“禁令”在英美法國家作為環境侵權救濟措施得到廣泛地應用,但我們國家并沒有這種承擔方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的司法機關的獨立性不強,擅自頒布禁令關閉一個企業,有時甚至就是給自己“斷奶”。
三、環境侵害訴訟的改進和完善
在經濟分析的視角下,侵害訴訟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就是通過制度不斷實現更高的訴訟效益。而提高效益的做法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減少成本,另一個便是提高收益。通過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提高收益的做法并不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人類環境利益是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合體,本質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訴訟成本上便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這里所謂的減少成本,其實就是減少受害方的訴訟成本,而對于加害方來說,則是增加其訴訟成本,兩者并不矛盾。如果從環境治理的角度來說,就是通過環境侵害訴訟成本的變化,發揮環境侵害訴訟的預防作用。
該作用的發揮,有懶于訴訟預防機制的建立。所謂訴訟預防機制,就是任何當事人如果認為存在潛在的環境損害,并可向法院提訟,請求法院判令企業停止侵害。該機制的建立目的就是增加加害方的訴訟成本,使其努力通過其它途徑,如改進技術消除污染等避免訴訟程序的啟動。具體做法在先前對環境侵害訴訟的具體經濟分析已經有所涉及,現歸納如下:第一,擴大受害方的資格;第二,適用社會財富最大化原則認定是否需要承擔責任,綜合權衡受害方和加害方的各自合理利益;第三,根據第二點來具體決定承擔方式;第四,建立相關懲罰與保障機制,如設立訴訟保險等,確保訴訟預防機制的有效運行。
摘要: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保護環境勢在必行。傳統法學研究方法在環境保護問題上的局限性也日益明顯,難以滿足我國環境保護實際需要。在法經濟分析的視角下,對我國環境侵害訴訟制度進行經濟分析,均衡訴訟成本和收益,提高訴訟效益,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訴訟,發揮訴訟預防作用,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關鍵詞:法經濟分析;環境侵害;預防機制
參考文獻:
[1]王遂起.經濟法概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江偉,湯維建,康守玉.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4]秦緒才.訴訟資源論[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3).
[5]科斯.企業、市場與政府[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6]沈燕萍.論訴訟成本的價值[J].社科縱橫,2007,22(4).
[7]李俊林.環境公益訴訟的經濟分析[J].晉中學院學報,2006,23(3).
[8]李可書.關于訴訟成本收益的分析——一種法律經濟學的新視角[J].遼寧警專學報,2005,(4).
在經濟學中,關于不確定性的表示有多種。這里,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將不確定性環境理解為一個假想的局中人“自然”參與的博弈,并作如下假設:
1.自然會發生不同的狀態,其他局中人在自己的戰略選擇時看不到自然的選擇。自然發生的狀態集為(1,…,s,…,S);
2.其他局中人(個體)具有初始稟賦Ws,其可以選擇的行動集為(1,…,x,…,X);
3.顯示所有行動和狀態組合所構成的結果函數為c(x,s);
4.局中人對于自然選擇的每個狀態的可能性預測形成一個共同信息,即一個概率函數π(s);
5.度量局中人對不同的可能結果的滿足程度的一個基本效用函數為u(c);
6.在基本效用函數u(c)的基礎上,我們使用著名的馮·諾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數或期望效用函數U(x)表示行動X上的效用函數,即X=(π[,1],π[,2],…,πs;c[,1],c[,2],…cs),則U(X)=π[,1]u(c1+π[,2]u(c[,2])+…+πsu(cs);
7.局中人總是要求效用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二)風險態度
不同的個體對待不確定性的態度可能是不同的。如果個體偏好一個確定的結果勝于任何期望值與該結果相等的前景,則稱個體是風險厭惡的或風險規避的;如果個體偏好恰好相反,則稱個體是風險偏好的;如果個體認為二者是無差異的,則稱個體是風險中性的。即:u為個體的效用函數,w為個體的初始稟賦(財富),那么,如果個體對于任何滿足E[ε]=0,Var[[ε]]>0的隨機變量ε,有:
E[u(W+ε)]<U(w),則稱個體是嚴格風險厭惡的;
E[u(W+ε)]>U(w),則稱個體是風險偏好的;
E[u(W+s)]=U(w),則稱個體是風險中性的。
這里,對于個體的效用函數u(x),我們可以簡單地解釋為人們對收入的效用。自然,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效用會增加,也就是說u''''>0。進一步,我們還可以證明個體為風險厭惡(偏好)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其效用函數為凹(凸)函數。即:對于個體的效用函數u(x),如果個體為風險厭惡的,則u″<0;如果個體為風險偏好的,則u″>0;如果個體為風險中性的,則其效用函數u(x)是線性的,即u″=0。
事實上,不僅不同的人對風險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即使是同一個人,隨著其財富及環境的變化等原因,在不同的情況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風險態度。例如:如果某人擁有大量的財富,他會對風險所可能帶來的損失表現出無所謂的風險中性態度;而隨著其財富的縮水,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損失,他會采取措施規避風險而成為風險厭惡的;當他快要破產時,規避對其來說已無法很快改變近況,他又會憑借剩余的財富以求一搏而表現出風險偏好的態度。不過,一般地,我們均假設人們的風險態度是風險厭惡的,這是因為,風險導致損失的可能是我們所關注和研究的;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也在于風險的發生及其所造成的損失對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后果。
如果個體是風險厭惡的,那么他喜好一個確定的收入,或者愿意處于一個確定的狀態。如果個體一開始就處于一個確定的狀態,那么,他永遠也不會接受博弈,即使博弈是公平的。但是,自然總是令個體處于狀態的選擇之中;也就是說,個體總是處于不確定性的狀態之中。風險厭惡的假設下,個體就可以通過不同狀態的交換,由不確定的狀態逐漸向確定的狀況移動,從而提高自身的效用。而我們所知道的保險就是這樣一種契約,可以使個體由不確定的狀態變成確定的狀態。因此,在風險厭惡的假設下,人們存在自然的保險需求傾向。
二、不確定性與保險供求
上述分析中,假設個體是風險厭惡的,自然使得個體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因此個體當然有轉嫁風險、消除不確定性的需求;而保險契約可以滿足個體轉嫁風險、消除不確定性的需求。那么,什么是保險契約呢?一般地,我們總是把保險理解為投保人繳納保險費,以換取保險人在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時履行賠償或者給付責任的一種契約。在保險合同中,當事人雙方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一般認為,投保人與保險人的交易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由于保險合同是附和合同,也就是保險人先“出招”,制定保險合同的條款、費率,然后投保人進行選擇。在假定損失概率是共同信息,而且參與人的行動不改變損失概率的前提下(不考慮信息不對稱問題),我們將保險的供求描述如下:
(一)保險契約成立的條件
這里,我們可以假設:(1)投保人為風險厭惡的,具有初始財富w,效用函數為u;保險人的效用函數為u[,1],其初始財富為w[,1]。(2)自然存在兩種狀態:狀態1是損失發生;狀態2是損失不發生。(3)投保人的損失為L,損失發生的概率是π,投保人行動不改變損失概率。
如果投保人購買保險以轉嫁風險,保險費率為p,保險金額為q;也就是說,投保人預先繳納pq的保險費,得到一個損失發生時保險人賠償q的承諾。那么,投保人在沒有買保險時的不同狀態下的收入為:
狀態1:損失發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1]=w-L
狀態2:損失不發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2]=w
投保人在這種條件下的期望效用為:
U[,0]=πu(c[,1])+(1-π)u(c[,2])=πu(w-L)+(1-π)u(w)(1)
投保之后,投保人在不同狀態下的收入為:
狀態1:損失發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1]=w-pq-L+q
狀態2:損失不發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2]=w-pq
投保人在這種條件下的期望效用為:
U[,1]=πu(c[,1])+(1-π)u(c[,2])
=πu(w-pq-L+q)+(1-π)u(w-pq)(2)
根據期望效用最大化原理,投保人購買保險的條件是:
U[,0]≤U[,1],即:
πu(w-L)+(1-π)u(w)≤πu(w-pq-L+q)+(1-π)u(w-pq)(3)
對于保險人而言,他同意承保,即接受pq的保險費,承諾損失發生時賠償q的條件是:
u[,1](W[,1])≤πu[,1](W[,1]+pq-q)+(1-π)u[,1](W[,1]+pq)(4)
我們不難看出,如果p同時滿足(3)式和(4)式,保險契約就可以成立,而且這份保險契約可以增加雙方的期望效用。不過,我們也不難看出,(4)式給出了一個保險人提供保險契約的最小費率Pmin,而(3)式則給出了一個投保人可能接受保險契約的最大費率Pmax。
(二)最優保險需求
在給定保險費率p的情況下,投保人總是會選擇最大化的保險需求q,即:
maxπu(w-pq-L+q)+(1-π)u(w-pq)最大化的保險需求滿足一階條件:
(1-p)πu[1](w-pq-L+q)-p(1-π)u[1](w-pq)=0(5)
以及二階條件小于0(投保人為風險厭惡的,u″<0,二階條件自然滿足)。
我們將(5)式寫為:
πu[1](c[,1])/(1-π)u[1](c[,2])=p/(1-p)(6)
這說明投保人通過保險契約使得自身所面臨的兩種狀態進行交換,達到了投保人承擔風險的最優。進而可以從(5)式中解出個體的保險需求函數:
q=Q(w,L,p,π)(7)
也就是說,在給定w、L、π的前提下,投保人的保險需求受保險費率的影響;投保人總會根據市場給定的保險費率p的情況,選擇最大的保險需求q。
顯然,也存在一個使投保人效用最優的費率p。對于購買保險的個體即投保人來說,最優的費率p就是投保后不改變其初始的期望收益,我們稱之為“公平精算保險費率”p[*]。公平費率p[*]滿足等式:
π(w-L)+(1-π)w=π(w-p[*]q-L+q)+(1-π)(w-p[*]q)
解這個方程得P[*]=π。進一步地,可以把(6)式寫成:
u[1](c[,1])=u[1](c[,2])
也就是說,只有在保險費率與損失概率一致的情況下,投保人在兩種狀態(損失發生與不發生)下的邊際效用一致;投保人在這種情況下則認為是公平的、最優的選擇。此時,c[,1]=c[,2],因而投保人會購買全額的保險即q=L。進而,投保人投保之后的期望效用就可以寫成:
U[,1]=πu(w-p[*]q-L+q)+(1-π)u(w-p[*]q)=u(w-p[*]q)(8)
這就是說,如果保險費率與損失發生的概率一致,那么,無論損失發生與否,投保人在投保后將面臨一個確定的、最優的狀態。
不過,投保人面對p>π的定價,只要滿足(3)式,投保人總會根據(6)式來使自己的保險需求最大化。但是,此時投保人將購買部分保險即q<L。同時,(4)式也給出了投保人可接受的一個最大的保險費率即U[,0]=U[,1]時的Pmax。
(三)保險有效供給
如果保險人是風險中性的,例如股權充分分散的保險公司,(4)式可以簡單地表示為:
w[,1]≤π(w[,1]+pq-q)+(1-π)(w[,1]+pq)
從而得出p≥π。也就是說,風險中性的保險人可以提供的最小保險費率是P[,min]=π。由于π是共同信息,那么,保險人在選擇P[,min]=π的定價下,投保人會選擇全額的保險即q=L。此時有:
π(w[,1]+pq-q)+(1-π)(w[,1]+pq)=π(w[,1]+πL-1)+(1-π)(w[,1]+πL)=W[,1]
即保險人的期望收益與初始財富相等。進而,對于風險中性的保險人而言,有:
u[,1](w[,1])=πu[,1](w[,1]+πL-L)+(1-π)u[,1](W[,1]+πL)
這就說明,在P[,min]=π的定價下,風險中性的保險人會接受個體的投保。
但是,如果保險人是風險厭惡的,保險人會因為:
πu[,1](W[,1]+πL-L)+(1-π)u[,1](W[,1]+πL)<u[,1](W[,1])(9)
而拒絕個體的投保。進一步,我們可以證明風險厭惡的保險人會選擇的保險費率條件是p>π。也就是說,風險厭惡的保險人只有在得到一筆正的風險保費(riskpremium)時才會提供保險契約。
另外,保險人是風險偏好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例如,一個風險偏好的經理,其控制的保險公司就會表現出與經理人一樣的風險態度。因此,在P[,min]=π的定價下,對于風險偏好的保險人而言,有:
u[,1](W[,1])<πu[,1](W[,1])+πL-L)+(1-π)u[,1](W[,1]+πL)(10)
也就是說,在Pmin=π的定價下,風險偏好的保險人也會接受個體的投保。甚至,風險偏好的保險人,還會選擇在低于損失概率的保險費率即p<π的情況下,提供保險契約。只不過,風險厭惡的投保人大概不會將風險轉嫁給一個偏好風險、喜好賭博的保險人,否則會使其自身面臨更大的損失。
總而言之,由上述分析可知,保險人將在p≥π的費率情況下提供保險契約,投保人將接受P≤P[,max]的費率水平下的保險契約。也就是說,保險契約成立的條件是保險費率滿足條件P∈[πP[,max]],并且最小的保險費率水平等于損失概率,即P[,min]=π,此時投保人達到最優;而可能的最大保險費率是由(4)式所決定的U[,0]=U[,1]時的P[,max],此時保險人達到最優。
三、對保險原理與保險本質的再認識
從表面上看,保險是保險人提供的;投保人通過向保險人購買保險,以繳納一定的保險費為代價將風險轉嫁給了保險人。但事實上,保險是通過在投保人之間分散風險以滿足人們轉嫁風險的需求。保險的本質特征就是通過將風險在投保人之間進行分散,進而實現補償損失的作用。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個體都是風險厭惡的,而且相互獨立,那么,由誰來提供保險呢?根據Arrow-Lind定理,隨著所匯集的個體投保人數量的不斷擴大(n∞),只要在損失概率即公平精算費率p[*]=π的基礎上籌集保險費,投保人群體之間就可以解決內部個別投保人的損失補償問題。也就是說,如果相互獨立的風險厭惡的投保人匯集起來,對于風險厭惡的個體投保人而言,是將自身面臨的風險轉嫁給了整體投保人群體;而對于投保人整體而言,則是將可能的損失在群體之間進行分散。而且,只要投保人群體充分大,投保人作為一個整體,僅僅依賴其整體內的期望損失,而與個體投保人的風險厭惡程度無關,這就是說,由風險厭惡的投保人匯集起來的整體,就變成一個風險中性的“保險供給者”。
顯然,這個將個體組織起來、并且管理著保險費的人(組織),就是保險人。因此,保險人實質上就是利用上述保險原理來向個體提供保險產品。而最理想、最優的保險供給者,一定是風險中性的。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不同性質的保險人是如何供給保險的。
(一)對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自保的再認識
筆者認為,廣義的保險包括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自保等多種形式。可以說,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自保都是利用保險原理在投保人之間進行分散風險,進而實現補償損失的作用;只是根據供給主體的不同,劃分為三種形式而已。
1.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具有足夠的強制力將個體組織起來,因而政府可以說是風險中性的保險供給者。不過,我們并不能說政府供給保險是最優的。這是因為,政府通過強制力將個體組織起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自身的風險問題。也就是說,政府供給保險的目的是要達到國家效用U[,g](x)的最大化,而不是個體效用的最大化。換句話說,由于政府有足夠的強制力,因此它并不在意個體效用是否達到最大;只要能夠保證國家效用得到提高,就是可行的選擇。所以,在現實中,往往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險可以是公平的,但并不一定能夠達到效率。
2.商業保險。商業保險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與社會保險不同的是,商業保險是自愿的。保險公司如果要聚集大量的投保人,只能依靠契約的吸引力。也就是說,商業保險必須在保證個人效用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保險公司效用的提高。為了保證足夠的耐心以吸引和鼓動投保人,保險公司必須具備足夠的資本金和完善的銷售體系。
3.自保。自保是由大型企業或者行業自給的。在某種意義上,自保與社會保險一樣,企業自給保險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企業范圍的限制,也使得自保形式更多地依靠再保險來轉移風險。而更進一步地,目前國際上的自保公司已經逐漸演變成商業保險公司。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供給、商業保險公司供給和企業自給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優勢,都不可能互相取代。因此,社會最優的保險供給還是三者的聯合。
(二)對國有保險公司、相互保險公司和股份保險公司的再認識
按照以資本構成和組織形式劃分,我們可以將商業保險公司劃分為國有獨資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相互保險公司。
1.國有獨資保險公司。與社會保險不同的是,雖然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的股東只有一個即國家,但是本質上國有獨資保險公司是資本金來源于國家投資的一種特殊的有限責任公司??梢哉f,由于有國家的信譽背景,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具備足夠的資本金和信譽?;蛟S也正因為如此,國有獨資保險公司有著與社會保險一樣的缺憾——并不能夠保證效率。不過,由于保險行業關系國計民生,涉及公眾利益,因此,有人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轉軌國家,國有獨資保險公司是十分必要的保險公司組織形式。
2.相互保險公司。從合作保險發展起來的相互保險公司,是保單持有人所有的保險組織。也就是說,相互保險公司的投保人在購買保險之后就成為公司的所有人。當公司出現盈利時,保單持有人會得到公司的紅利;而一旦出現災害事故,則由全體的投保人共同承擔責任。顯然,這是典型的投保人自己“供給”保險的組織形式,最可以體現保險公司是“管理者、中介人”的特征。不過,在國際市場中,由于相互保險公司的融資能力弱,在競爭力受挫的情況下,相互保險公司的非相互化即轉化為股份制保險公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3.股份制保險公司。這是由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共同投資向風險厭惡的投保人提供保險契約的組織形式。根據Arrow-Lind定理,隨著參與投資的人數的增加,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和投資者群體的風險升水就逐漸消失了。即風險厭惡的股東所擁有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就成為風險中立的保險供給者。因此,可以說,在自愿投保的商業保險的供給中,股權充分分散的股份制保險公司是最優的保險供給者。
【參考文獻】
[1](挪威)卡爾·H·博爾奇.保險經濟學[M].庹國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美)杰克·赫什萊佛,約翰G·賴利.不確定性與信息分析[M].劉廣靈,李紹榮主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燃氣供暖方式壽命周期費用
AbstractAnalysesthethreetypesofgas-firedboilersheatingsystems.Resultsshowthatindoorboilerssystemaremoreeconomicalthanothersystems;thechargeofgasconsumeaffectthelife-cycle-costgreatly.
Keywordsgas,heatingsystem,lift-cycle-cost
一、引言
我國以往城市供暖主要以煤為燃料,供暖熱源熱效率低,燃燒產生大量SO2、CO2、NOX和煙塵,成為北方城市冬季大氣主要污染源之一。在燃煤熱源的各種供暖方式中,因為大型燃煤鍋爐便于集中處理煙塵、灰渣污染物,鍋爐效率高于小型燃煤鍋爐,故一般公認采用大型集中鍋爐房的城市集中供暖優于分散鍋爐房供暖,單戶煤爐采暖最差。隨城市能源結構調整,許多城市已逐漸用天然氣替代煤作為供暖燃料。與燃煤相比,燃燒天然氣CO2排放可減少52%,NOX可減少45%,無SO2排放和灰渣產生[1];燃氣鍋爐效率高,大、中小型的鍋爐效率區別不大;鍋爐燃燒過程和出力易于調節控制。因此,以燃氣為熱源的供暖系統方案評價不能沿用燃煤鍋爐的結論。
以燃氣為熱源時,可供選擇供暖方式有城市燃氣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城市集中燃氣鍋爐房集中供暖、小區燃氣鍋爐房集中供暖和戶用燃氣鍋爐供暖等。天然氣熱值高,燃燒易于控制,燃燒溫度很高,火焰溫度可達1400℃以上,有條件采用燃氣輪機直接發電,燃燒后的高溫煙氣生產高壓蒸汽可用于再次發電和供暖。這種熱電聯產方式充分利用燃氣熱值產生高品位電能和較低品位的熱能。綜合熱效率較后三種高,經濟效益也最佳,有條件時應優先考慮。但考慮到燃料價格等因素,城市電廠仍以燃煤為主。大多數情況下,可供用戶選擇的燃氣供暖方式限于后三種。這三種供熱方式特點對比見表1。
*
二、經濟分析
如表1所示,供暖系統經濟性受建設費用、設備費用、系統壽命、燃氣價格政策等許多因素,這些因素又因各地而異。因此,進行適用于各地的普遍性經濟分析幾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只就北京地區行分析,各系統土建、設備和材料等費用均按當地普遍水平考慮。對于實際工程,則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為方便下文比較,將城市集中燃氣鍋爐房供暖、小區燃氣鍋爐房供熱和戶用小型燃氣鍋爐房供暖分別定為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
根據北京市規定,天然氣價格商用1.8元/Nm3、民用1.4元/Nm3,天然氣增容費1200元/Nm3。集中供熱燃氣鍋爐和戶用燃氣兩用鍋爐效率取85%[2]。方案一管網熱損失取15%[3],考慮到方案二只有二次管網,熱損失較小,故取10%,方案三無管網熱損失。建筑冬季耗熱量按40W/m2,采暖期140天,天然氣低熱值35MJ/Nm3。
各供熱方式的初投資及運行費用比較(元/m2)表2*
一
二
三
*
注:1.對于100m2住宅(下同),戶用兩用燃氣鍋爐每臺7000元,設備費用為70元/m2,但考慮到因此可以節省熱水器費用10元/m2,故取60元/m2。
2.因方案三具有各戶獨立調節的特點,燃料費用按節約30%計[4]。
3.
4.年采暖電費包括水泵和風機耗電費用,方案一、二根據4和產品樣本數據估算得出,方案三根據產品樣本數據估算得出。
上表中各項初投資包括設計、設備購置、系統建設等全部費用,初投資總計為各項初投資之和;年經??傎M用包括運行中燃料、電力費用和系統管理、維修費用。表2對各燃氣供暖方式的初投資、運行費用兩個指標給出初步定量的比較。但以它們都只反映各方案經濟性的一個方面,在決策時只能就各方案的某一指標進行比較。要對各方案進行綜合經濟比較時就需要一個綜合經濟指標。因初投資、維修費、使用壽命之間存在內在聯系,這種聯系是引入綜合經濟指標的基礎,也使對系統的綜合費用分析成為可能。
壽命周期費用是指系統或設備從誕生到報廢的整個期間各種費用的總和。對于供暖系統而言,壽命周期費用包括系統的購置費用(設計、設備購置、系統建設等)、在壽命周期中運行費用殘值的總和。常用的壽命周期費用是將系統在壽命周期內所有發生的費用折算成系統設置時的價值。在一個系統中,各設備或子系統的壽命周期可能不同,為便于分析,需用將不同壽命周期的各設備和子系統折算成統一壽命周期費用。統一壽命周期采用各設備和子系統壽命周期的最小公倍數,每個設備或子系統的多次設置用貼現法折算成第一次設置時的現值。日后系統經常費用也采貼現法折算成初次設置時的現值。
(1)
Pa:現金總額,
A:日后每年的等額支付金額,
i:扣除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的凈利率,
N:生產時間(年數)。
所以對每一既定系統而言,費用周期內部民貼現值PZ為:
(2)
PC:系統初投資現值。
考慮到各子系統使用壽命不一致,需要引入各子系統壽命周期的最小公倍數為系統統一的使用壽命,V。在此壽命時間中,若某子系統或設備需要投資j次,由各系統總設置費用貼現值:
(3)
(4)
利用式3可對不同壽命周期的各系統進行比較。因燃氣鍋爐效率隨使用年限變化不大,以燃料價為基礎的運行費用在使用壽命內也基本穩定,故可用鍋爐使用壽命代替鍋爐壽命周期。
*
一般供熱管網的使用壽命為20年,鍋爐使用壽命10年,故可將表2中各系統的統一壽命周期定為20年,其中戶用鍋爐需更換一次。計算中系統設置費用為各次設置折算到初次設置時的費用。供暖系統的廢置費用主要包括系統的拆除費用,拆除后的廢舊材料回收視作系統殘值,根據實際上情況,近似認為兩者相抵,在計算中不再考慮,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表中方案一和方案二天然氣價格為1.8元/Nm3,方案三天然氣價格為1.4元/Nm3,為比較相同燃料價格下各方案的經濟必,對方案三也取1.8元/Nm3進行計算,在表中列為方案三1。表4為在各種利率條件下總貼現值計算結果。
以上比較是建立在不采用分戶熱計量的條件下的。當采用分戶熱計量系統時,方案三不需改動,以燃氣耗量計量代替熱計量。方案一和方案二有兩種形式,其一是在原雙管采暖系統中每個房間的散熱器上安裝熱計量裝置,一般100m2左右房間需要5~6個熱計量裝置;其一是在各戶采用章魚式采暖系統,在每戶引入總管上安裝一個熱計量裝置。兩種形式的室內采暖系統造價的差別主要在于熱計量裝置的購置上。一般認為分戶計量可節能20-30%[5]。因此,各方案的初投資和運行費用都有變化。此時壽命周期總費用貼現值比較見表5。
*
注:1.a為方案一和方案二采用雙管采暖系統,引入總裝一個熱計量裝置(200元/套),每戶需要六個蒸發式熱分配表(50元/個),總計折合5元/m2;
2.b為方案和方案二采用章魚式系統,每戶入戶需要一個熱計量裝置(1500元/套),折合15元/m2;
3.采用分戶計量后,各方案年采暖燃料費用都按節約30%計。
三、結論
1.每種方案的總貼現值都隨利率提高而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在高利率下,日后每年所發生的等額費用相對于現值的貶值的程度較高。
2.無論在有無分戶熱計量的情況下,方案三的性都優于其它兩個方案。在無分戶熱計量時,方案三的優勢在于其具有各戶獨立調節功能,而產生節能效果的作用;在有分戶熱計量時,方案三的優勢在于省去了熱計量裝置的投資。
3.當民用燃氣價格低于商用時,方案三的優勢更加明顯。
4.當以燃氣為燃料時,無論何種情況,采用城市集中鍋爐房的集中供暖方式經濟性都是最差的。
5.采用燃氣為燃料時,燃料費用在總經濟指標中所占權重較大。在供暖系統設計方案選擇中應充分重視鍋爐效率,系統可調節性等運行費用的指標,不可單一追求降低初投資而造成日后運行費用增加。
6.本文只就燃氣熱源供暖方式的經濟性進行。供暖燃氣熱源的選擇還涉及諸如安全、污染排放控制等各方面的問
題,應綜合考慮。
1李先瑞等,燃氣供熱的現狀和展望,建筑節能,2000,31(3):43-47
2李先瑞等,住宅區采暖方式的選擇,建筑節能,2000,29(2):24-27
3JGJ26-95,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奧運經濟是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間內,利用奧運會創造的商機,借勢發展本地區經濟的一系列活動。從本質上看,奧運經濟是由注意力資源的相對集中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的一種階段性加速發展的經濟現象。
新世紀的前10年中國經濟仍將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奧運會作為工業化時代最有效的營銷媒介,它對加速主辦國工業化進程,促進該國經濟由工業化向后工業化時代的轉變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很有代表性地說明了奧運會對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的國家經濟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北京主辦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有形影響是指奧運會在拉動舉辦國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擴大就業等方面的作用,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主辦地區的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中。無形影響是指奧運會對主辦國經濟發展環境、開放度、國家聲譽、形象和信譽度等方面的影響。從主辦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無形的影響往往比有形的影響更重要、更有價值。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新世紀前10年我國經濟將處在以結構調整為主導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不僅要繼續擴大經濟總量,更要解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與發展問題,如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與完善、勞動力增長與就業困難的矛盾以及“入世”、經濟全球化對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的要求等。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會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辦奧運會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從申辦開始到奧運會結束,至少能在10年的時間內讓全民普遍關注。以北京為例,從1999年北京奧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奧運會圓滿結束,這10年將會出現前期的“人人盼奧運”和后期的“人人都是東道主,全民支持辦奧運”的祥和局面,而這10年正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主辦奧運會無疑將為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2.有利于進一步擴大開放,使中國經濟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
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基本的成功經驗。改革開放的20多年我們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這一體制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在主動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中不斷完善。擴大市場開放度除了市場主體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推動之外,政府利用重大事件來有意識地推動這一進程尤為重要。主辦奧運會即是一個國家擴大市場開放度,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媒介。首先奧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國際化的事件,主辦國的政府、組織和企業要與多個國際組織和眾多跨國公司進行業務往來和商業談判,因此從申辦到實際運作的全過程都必須按照國際慣例來操作。這樣的操作要求該國政府、組織和企業都必須調整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管理和運作方式,而這樣的調整過程無疑就是擴大開放,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過程。其次,現代奧運會投資巨大,一般來說,主辦夏季奧運會用于賽事的直接投資和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間接投資加起來會超過幾百億美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辦奧運會投資會更大。只有擴大市場開放度,按國際慣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資、保證工程的質量和投資的效益。最后,承辦奧運會會使主辦國在整體上獲得一個開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這種形象對吸引外資以及國內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都有實際意義。所以,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有利于進一步擴大開放。
3.促進北京城市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
一個城市能夠承辦規模巨大的奧運會,說明它已具有相當的國際化水平和組織能力,而一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會對一個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申奧取得成功,給北京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將從多角度、全方位地促進首都現代化事業決速發展。一是辦奧運將迅速提升城市建設管理和生態環境水平,大大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步伐。二是辦奧運將全面拉動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增長,激發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三是辦奧運將強有力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增強經濟發展的堅實后勁。四是辦奧運將進一步促進體制和機制創新,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五是辦奧運將不斷提高全體市民整體素質,推動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二、奧運“低谷效應”
海水有漲潮必然就有退潮。奧運經濟將會促進舉辦城市乃至國家的經濟增長,這一點通過往屆奧運會的經驗應當可以肯定。但是,奧運建設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著負面效應。奧運經濟的負面效應主要指舉辦奧運會對舉辦城市和舉辦國的經濟和社會的消極影響。奧運會后,大量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將會閑置或利用不足,一些與奧運相關的行業將出現衰退。奧運經濟的這一特性在國外被稱作“低谷效應”?!暗凸刃痹洺霈F在許多主辦奧運會的城市,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地產了。88年漢城奧運會帶動了韓國經濟的騰飛,進而使韓國的房地產業已令人驚奇的速度發展,但1995年以后,韓國的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跌,泡沫也開始顯現,眾多項目由于缺乏資金而被迫中斷施工,或者以低于成本價格委托給第三方處理。而金融危機的到來,使房地產業雪上加霜,而且很多房地產企業根本從銀行貸不到錢,最要命的是漢城房價太低,房子沒有人要。悉尼地產從奧運會之后開始大幅度下跌,地產市場一片蕭條,嚴重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但從2001年下半年又開始回升了,悉尼用2年扭轉了跌勢。
通過上述分析,奧運通過投資拉動加速經濟發展,隨著時間的推進消費拉動逐漸取資拉動占主導地位,當消費能力不足以支持經濟的發展時,經濟回落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從本質上講,往屆奧運會后地產經濟的低谷效應是供給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如果有效引導消費,消費水平支持的話,奧運會后的低谷效應可以平穩度過。
參考文獻:
[1]吳新民.奧運知識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世界之窗》編輯部.奧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3]劉雪冰.巴賽羅那奧運會縱橫談[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2.
[4]年煒.警惕奧運會經濟負面影響.體育博覽,2004,(10):23-25.
工程經濟分析論文范文一:建筑造價管理工程經濟效益提升
摘要: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在不斷地發展,隨之建筑行業的發展模式也在不斷地改進,以極快的速度成為我國重要的行業之一,使得在安裝工程方面所涉及的造價管理變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建筑安裝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為基本點,進行詳細地分析。
關鍵詞:工程造價;經濟;效益;建筑;管理
建設項目具有投資大、工期長、涉及材料和人員多、不確定性強的特點,其影響因素既有自然環境因素,還有設備和人為因素,因此要使建設項目能夠實現既定目標,就需要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有效控制。
1加強建筑造價管理的意義
建筑工程造價管理是一項復雜、范圍較廣的管理工作,其對建筑工程的效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從目前建筑工程造價管理的現狀來看,管理的內容沒有涉及建筑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之后的運維工作,重點管理的內容是工程項目決策階段、設計階段、施工階段以及竣工階段各環節的工程造價管理。一個工程造價管理的完整性既包括工程建設本身所需的成本,同時也包括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期的運維成本管理,這樣才能夠提高整個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電力能源的需求量日益高漲,國家加大了對電力工程的建設力度,以保障電力供應的及時性。伴隨著電力工程建設的快速發展,電力工程造價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不僅關系著電力企業的發展,也關系著國家利益。因此,加強對電力建設工程的造價管理,是新時期電力企業良好發展和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
2建筑造價管理加強的措施
2.1采取新的體制
如何保障建筑造價管理的不斷優化,其中體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情況下需要不斷建立健全造價相關體制和機制,對于部門的分工和內部協同工作充分明確,制約相關違規現象,強化相關機構管理,并且完善造價相關法律法規,尤其是對于合同管理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制化原則和合同的規范,實現造價管理的制度化、正規化和合理化。
2.2方案實施
在工程項目中,設計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被重視。因此,在目前大多工程項目中,除了對工程進行全面的規劃和施工示意圖的描述之外,我們還要準確處理建設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杜絕后期施工過程中加大材料、人力和物力的過損耗,減少資源浪費。項目部應嚴格勞務合同工程內容和工程數量變更的管理,對于不增加合同收入的變更嚴格執行變更審批程序,經批準后方可實施。勞務合同計量數量嚴格區分清單數量和變更數量,并按程序逐級簽認。項目部應嚴格非勞務分包合同承包內容的物資、機械設備使用和消耗管理,明確材料設備、機械臺班耗用標準和獎懲規定,嚴格計量控制,對超耗、超用的嚴格按相關規定處理。項目部應嚴格零星用工和計日工管理,對于包含在分包合同工程內容的臨時用工嚴禁另行計價;臨時用工和計日工不得超過合同或內控標準。項目部要嚴格執行勞務合同不預付工程款的管理規定;中期付款要嚴格先計價后付款的原則,且付款比例以計價總額的85%控制;工程全部完工且驗收合格,付款比例以計價總額扣除質量保證金額度控制。質量保證金根據合同約定返還。
2.3風險預控
各相關部門根據施工方案、設計變更及形象進度、現場條件等因素引起相應的工程數量變化,對相關成本因素和工程數量管理臺賬進行動態管理。工程技術管理部門確認各成本責任中心責任范圍以外變化數量,提交總工程師審核、項目經理審批調整責任成本預算,成本責任中心相應調整責任數量臺賬。風險管理與創收增效相結合的原則:項目部應充分辨識、分析工程數量變化潛在風險,組織開展工程數量風險防范預控管理,制定增收創效等風險防范方案并嚴格執行。加強施工各環節成本的預測預控。所謂的風險控制常見的控制方式有風險管理計劃中的預控和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權變手段,另外風險監控也是一項常見的風險控制手段,通過對項目風險的階段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充分研究和了解進行科學的管理,識別項目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收集相關風險信息,從而實現對項目風險的控制。具體的措施包括,細化施工方案,通過預測,能夠找到真正費用控制點。具體做法是在每一環節施工前,項目部根據內控成本及工程進度預測施工部位及相應的實物量,通過預算確定收入。根據各項經濟指標做出相應的控制方案,實現成本的預測預控。
2.4全過程管理
全過程造價管理也叫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指的是從建筑工程決策階段到工程招投標階段、設計階段、施工階段、竣工階段以及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維護階段的所有涉及工程造價的業務活動。相較于傳統的造價管理模式,全過程造價管理具有范圍廣、內容深、系統性較強等優勢,目前已成為建筑工程造價管理的主要使用模式。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具有可審計跟蹤的工程造價管理系統,是涵蓋了建筑工程各個階段總造價最小化的一種管理形式,其貫穿于整個建筑工程項目的生命周期內。電力工程的造價管理應積極采用全過程造價管理模式,在保障工程質量的基礎上將工程項目建設各個階段的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圍內,實現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5企業工程經濟管理創新
工程經濟管理創新對嚴格監督建筑質量、認真掌控工程造價起著重大的規劃作用。兼顧造價成本和使用成本,重視在全過程成本里面的使用成本的比重,建筑的成本有正常使用期限之內的消耗和維護運營應付出的成本以及該建筑一次性建造的所有成本,對此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文件并加強了管理,但是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漏洞亟待解決,從項目的整個壽命周期來看,工程項目的建設成本和使用及維護成本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我們要將科技創新作為前提將造價管理進行更新優化,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識;建立新一代的工程造價管理體系;遵照建筑節能的規范和要求來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關于節能建筑在工程造價方面的信息體系,用市場經濟加強這一行業的競爭力,從而得到良好發展。政府發揮宏觀調控功能利用信息上的優勢對其進行引導,社會各地區根據自身特點完善節能技術并以此提高自身競爭力。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造價管理對于一個企業的相關經濟效益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綜合著手,最終推動造價管理的不斷完善,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海磊.淺析建筑節能理念下的工程造價管理[J].甘肅科技縱橫,2011,04.
[2]孫正茂.淺談建筑造價管理[J].科技與企業,2011,12.
[3]王昂.淺談新時期建筑造價管理趨勢[J].林業科技情報,2014,02.
工程經濟分析論文范文二:建筑工程經濟管理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呈現出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趨勢,這樣就帶動了建筑行業的發展,其中工程管理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影響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有很多,這樣就必須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從而才能提升工程的效益,促使建筑行業不斷的向前發展?;诖?,本文主要對建筑工程管理影響因素分析與應對策略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建筑工程;管理;影響因素;應對策略
一、前言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市場競爭力的不斷加劇,建筑企業要向穩定健康的發展,就一定要做好工程管理工作,但是在管理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就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益,確保工程的順利開展。
二、影響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
(一)建筑工程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針對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與國外相比較,我國的發展時間比較短,這樣就促使建筑管理體制還不夠健全,并且還要很多環節的管理工作沒有規范性,針對這樣的現狀,有一些部門不知道怎樣去管理。同時因為沒有相對嚴格的管理體制,這樣就促使很多工作得不到落實,從而就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導致很多違法犯罪行為的出現。
(二)對工程核算的重視程度不夠
現階段,在進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時候,核算經常被忽視,許多建筑企業在開展管理工作的時候,它們認為只主要重視施工進度和水平,這樣就促使核算質量達不到規定的要求,從而就促使核算的結果不夠準確。
(三)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
1、目前很多建筑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決策人員在進行工程管理的時候,因為很多基層管理人員的能力不夠,并且素質水平比較低,這樣就造成工程管理很難得到實施,也不能夠科學有順序的開展,從而就嚴重影響了管理的質量。
2、對于建筑工程而言,作為監理人員起著監督、控制等重要作用,但是有一些監理人員沒有很強的責任性,這樣奇偶造成很多施工單位在施工的時候出現了采用劣質的材料充當優質的材料,以及偷工減料現象的出現,從而就不能有效的發揮監理的作用。
3、施工人員是施工的主體,其對于施工質量的好壞有著直接的影響,但是現在很多施工人員的職業素質不高、服從企業的意識不夠強烈,從而就嚴重影響了建筑工程管理。
(四)具有多方的矛盾性針對建筑工程,其是由業主、監理、設計以及施工單位等共同完成的,但是由于利益的關系,在開展工程管理工作的時候,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和矛盾,倘若不對這些矛盾進行認真的處理,就會嚴重影響工程的進度和質量。
三、提高我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管理機制
對于建筑工程而言,在優化管理機制的時候,其一,全面性,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各個參加工程建設單位的利益,這樣就能保證管理機制更加的完善和健全,同時還要采用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和規范,加強各個參與單位的合作,從而才能對工程進行更好的管理。其二,有效性,對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制定的制度的標準一定要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特征,并且還要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調整,從而才能確保管理機制的有效性,也能夠有效的避免管理機制出現虛擬設置的情況。
(二)加強監管部門的管理
1、在進行建筑工程審批的時候,要對其機制進行相應的改革,這樣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沒有效果的審批程序。同時還要對轉化職能引起關注,從而才能保證監督和服務共同存在和發展。
2、作為監管部門,對于機構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一定要及時的對其進行調整,兵器還要對各個部門的職責進行充分的落實。
3、必須要強化加監管部門有關人員的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工程監管的質量。
(三)重視工程核算,有效控制建設成本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核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不斷的健全和完善核算管理體系,并且還要及時做好工程的轉資處理工作。
(四)提高管理人員、被管理對象的綜合素質
對于建筑工程,在管理的過程中,要想保證工程管理的質量,一定要不斷的提升管理人員和管理對象的綜合素質,首先作為有關單位要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對影響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并且采取相應的對策提升它的綜合素質,從而才能確保建筑工程管理的質量。
(五)積極協調管理中各方矛盾
在進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時候,首先作為有關的單位在管理之前要制定相關的規定明確各個參與工程建設方的責任、權利以及義務,這樣才能減少今后的矛盾。然后作為有關單位要根據自身的責任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并且還要做好自身的工作,以及與有關單位的配合,從而才能有效的保證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再次,各個單位應該盡量多的組織員工一起學習,或者開展聯誼活動,這樣就能夠很大程度的增強單位和員工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就能夠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最后,各個單位要保持合作關系,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協調工作事宜,調動好夠工作的氛圍,也確保各個單位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換位思考,從而就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發生的原因,繼而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減少矛盾。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時候,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的特征,但是目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促使管理工作存在一系列問題,因此一定要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并且對其進行改善,從而就能夠確保建筑工程的管理質量,促使工程的順利開展和實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微積分;邊際分析;彈性;成本;收入;利潤;最大值;最小值
1導數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1.1邊際分析在經濟分析中的的應用
1.1.1邊際需求與邊際供給
設需求函數Q=f(p)在點p處可導(其中Q為需求量,P為商品價格),則其邊際函數Q’=f’(p)稱為邊際需求函數,簡稱邊際需求。類似地,若供給函數Q=Q(P)可導(其中Q為供給量,P為商品價格),則其邊際函數Q=Q(p)稱為邊際供給函數,簡稱邊際供給。
1.1.2邊際成本函數
總成本函數C=C(Q)=C0+C1(Q);平均成本函數=(Q)=C(Q)Q;邊際成本函數C’=C’(Q).C’(Q0)稱為當產量為Q0時的邊際成本,其經濟意義為:當產量達到Q0時,如果增減一個單位產品,則成本將相應增減C’’(Q0)個單位。
1.1.3邊際收益函數
總收益函數R=R(Q);平均收益函數=(Q);邊際收益函數R’=R’(Q).
R’(Q0)稱為當商品銷售量為Q0時的邊際收益。其經濟意義為:當銷售量達到Q0時,如果增減一個單位產品,則收益將相應地增減R’(Q0)個單位。
1.1.4邊際利潤函數
利潤函數L=L(Q)=R(Q)-C(Q);平均利潤函數;=(Q)邊際利潤函數L’=L’(Q)=R’(Q)-C’(Q).L’(Q0)稱為當產量為Q0時的邊際利潤,其經濟意義是:當產量達到Q0時,如果增減一個單位產品,則利潤將相應增減L’(Q0)個單位。
例1某企業每月生產Q(噸)產品的總成本C(千元)是產量Q的函數,C(Q)=Q2-10Q+20。如果每噸產品銷售價格2萬元,求每月生產10噸、15噸、20噸時的邊際利潤。
解:每月生產Q噸產品的總收入函數為:
R(Q)=20Q
L(Q)=R(Q)-C(Q)=20Q-(Q2-1Q+20)
=-Q2+30Q-20
L’(Q)=(-Q2+30Q-20)’=-2Q+30
則每月生產10噸、15噸、20噸的邊際利潤分別為
L’(10)=-2×10+30=10(千元/噸);
L’(15)=-2×15+30=0(千元/噸);
L’(20)=-2×20+30=-10(千元/噸);
以上結果表明:當月產量為10噸時,再增產1噸,利潤將增加1萬元;當月產量為15噸時,再增產1噸,利潤則不會增加;當月產量為20噸時,再增產1噸,利潤反而減少1萬元。
顯然,企業不能完全靠增加產量來提高利潤,那么保持怎樣的產量才能使企業獲得最大利潤呢?
1.2彈性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1.2.1彈性函數
設函數y=f(x)在點x處可導,函數的相對改變量Δyy=f(x+Δx)-f(x)y與自變量的相對改變量Δxx之比,當Δx0時的極限稱為函數y=f(x)在點x處的相對變化率,或稱為彈性函數。記為EyEx•EyEx=limδx0
ΔyyΔxx=limδx0ΔyΔx.xy=f’(x)xf(x)
在點x=x0處,彈性函數值Ef(x0)Ex=f’(x0)xf(x0)稱為f(x)在點x=x0處的彈性值,簡稱彈性。EExf(x0)%表示在點x=x0處,當x產生1%的改變時,f(x)近似地改變EExf(x0)%。
1.2.2需求彈性
經濟學中,把需求量對價格的相對變化率稱為需求彈性。
對于需求函數Q=f(P)(或P=P(Q)),由于價格上漲時,商品的需求函數Q=f(p)(或P=P(Q))為單調減少函數,ΔP與ΔQ異號,所以特殊地定義,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函數為η(p)=-f’(p)pf(p)
例2設某商品的需求函數為Q=e-p5,求(1)需求彈性函數;(2)P=3,P=5,P=6時的需求彈性。
解:(1)η(p)=-f’(p)pf(p)=-(-15)e-p5.pe-p5=p5;
(2)η(3)=35=0.6;η(5)=55=1;η(6)=65=1.2
η(3)=0.6<1,說明當P=3時,價格上漲1%,需求只減少0.6%,需求變動的幅度小于價格變動的幅度。
η(5)=1,說明當P=5時,價格上漲1%,需求也減少1%,價格與需求變動的幅度相同。
η(6)=1.2>1,說明當P=6時,價格上漲1%,需求減少1.2%,需求變動的幅度大于價格變動的幅度。
1.2.3收益彈性
收益R是商品價格P與銷售量Q的乘積,即
R=PQ=Pf(p)
R’=f(p)+pf’(p)=f(p)(1+f’(p)pf(p))=f(p)(1-η)
所以,收益彈性為EREP=R’(P).PR(P)=f(p)(1-η)ppf(p)=1-η
這樣,就推導出收益彈性與需求彈性的關系是:在任何價格水平上,收益彈性與需求彈性之和等于1。
(1)若η<1,則EREP>0價格上漲(或下跌)1%,收益增加(或減少)(1-η)%;
(2)若η>1,則EREP<0價格上漲(或下跌)1%,收益減少(或增加)|1-η|%;
(3)若η=1,則EREP=0價格變動1%,收益不變。
1.3最大值與最小值在經濟問題中的應用
最優化問題是經濟管理活動的核心,各種最優化問題也是微積分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例如,在一定條件下,使成本最低,收入最多,利潤最大,費用最省等等。下面介紹函數的最值在經濟效益最優化方面的若干應用。
1.3.1最低成本問題
例3設某廠每批生產某種產品x個單位的總成本函數為c(x)=mx3-nx2+px,(常數m>0,n>0,p>0),(1)問每批生產多少單位時,使平均成本最小?(2)求最小平均成本和相應的邊際成本。
解:(1)平均成本(X)=C(x)x=mx2-nx+p,C’=2mx-n
令C’,得x=n2m,而C’’(x)=2m>0。所以,每批生產n2m個單位時,平均成本最小。
(2)(n2m)=m(n2m)2-n(n2m)+p=(4mp-n24m),又C’(x)=3mx2-2nx+p,C’(n2m)=3m(n2m)2-2m(n2m)+p=4mp-n24m所以,最小平均成本等于其相應的邊際成本。
1.3.2最大利潤問題
例4設生產某產品的固定成本為60000元,變動成本為每件20元,價格函數p=60-Q1000(Q為銷售量),假設供銷平衡,問產量為多少時,利潤最大?最大利潤是多少?
解:產品的總成本函數C(Q)=60000+20Q
收益函數R(Q)=pQ=(60-Q1000)Q=60Q-Q21000
則利潤函數L(Q)=R(Q)-C(Q)=-Q21000+40Q-60000
L’(Q)=-1500Q+40,令L’(Q)=0得Q=20000
L’’(Q)=-1500<0Q=2000時L最大,L(2000)=340000元
所以生產20000個產品時利潤最大,最大利潤為340000元。
2積分在經濟中的應用
在經濟管理中,由邊際函數求總函數(即原函數),一般采用不定積分來解決,或求一個變上限的定積分;如果求總函數在某個范圍的改變量,則采用定積分來解決。
例5設生產x個產品的邊際成本C=100+2x,其固定成本為C0=1000元,產品單價規定為500元。假設生產出的產品能完全銷售,問生產量為多少時利潤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潤。
解:總成本函數為
C(x)=∫x0(100+2t)dt+C(0)=100x+x2+1000
總收益函數為R(x)=500x
總利潤L(x)=R(x)-C(x)=400x-x2-1000,L’=400-2x,令L’=0,得x=200,因為L’’(200)<0。所以,生產量為200單位時,利潤最大。最大利潤為L(200)=400×200-2002-1000=39000(元)。
在這里我們應用了定積分,分析出利潤最大,并不是意味著多增加產量就必定增加利潤,只有合理安排生產量,才能取得總大的利潤。
綜上所述,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對其經濟環節進行定量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將數學作為分析工具,不但可以給企業經營者提供精確的數值,而且在分析的過程中,還可以給企業經營者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這也是數學應用性的具體體現。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企業經營者,應該掌握相應的數學分析方法,從而為科學的經營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聶洪珍,朱玉芳.高等數學(一)微積分[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6).
[2]顧霞芳.淺談導數在經濟中的應用[J].職業圈,2007,(4).
首先,青海的省情決定了經濟發展必須在選擇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處偏遠,區位條件差;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交通通信不暢;科學教育落后,人口素質偏低。這些都給經濟發展帶來了直接的影響。青海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構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與外省趨同,那么肯定會在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產業發展的路子勢必越走越窄。同時,青海地域遼闊,省內各地區之間差異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內外不同地區應當對產業發展進行區域調整和區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逐漸發展壯大。
其次,青海的資源決定了我們有條件在發揮特色上出優勢。青海地處世界屋脊,由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決定,它具有獨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僅山川藏珍、戈壁埋礦,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氣候和在這一氣候條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資源,有在全國獨具優勢的水電、鹽湖資源,獨特的畜牧草地資源,太陽能、風能資源,獨樹一幟的高原地貌景觀,眾山之巔、眾水之源和頗具特點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觀等。這些豐厚的特色資源為青海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和條件。只要善于開發這些優勢資源,就能夠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依據省情,青海特色經濟的構建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著力發展壯大鹽化工業,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第二,重點發展中藏藥業、綠色食品業、有機食品加工業和高原生態農牧業,逐步形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鏈。第三,發展水電、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經過努力,最終形成世界高原生態基地,全國鹽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藥生產基地,西部水電——高耗能工業基地和石油天然氣開發基地。第四,以發展特色旅游業為龍頭,經濟推進現代服務業。在保護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有規劃、高起點、高水平地面向市場開發各類旅游資源。
2發展生態經濟是青海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選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與生態,二者是相輔相成、水融、互為條件的關系。生態系統對經濟活動有著極大的制約能力,經濟要想求得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系統,發展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是以保護和發展生態產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具有生態系統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續性的特點。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起著江河水文循環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態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現象日益嚴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已經成為青海發展特色經濟的嚴重阻礙和最大的隱患。因此,在青海未來的發展中必須把保護和建設生態作為根本任務。
青海生態總的看是在經濟發展滯后的情況下不斷惡化的。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在于加快生態經濟的發展,把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一是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力度。草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農業走向現代化的標志。草業的發展可以興起一個大產業,推動產業化發展。種草本身(從種草到加工、儲存、銷售、繁育草籽)能創造出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拉動畜牧業。草既是經濟作物,又是生態作物;既可以體現長遠的生態效益,又可以當年轉化養畜,實現眼前利益。搞得好,就可以從根本上調動農牧民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扶持,加大力度,不斷擴大退還規模。這里關鍵是要搞好規劃,把種草種樹同結構調整、產業化發展結合起來,退耕還林還草,恢復生態,發展畜牧業。
二是大力發展高效農牧業、促進生態保護和治理。在退耕還草的同時,要把著眼點放在高效農牧業上來。要圍繞結構調整和特色農牧業經濟大搞設施農牧業,在牧區進一步加大力度建設防災抗災基地,種植高產優質牧草,利用溫棚種植根莖類作物,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為圈養。在農區把種草和種植經濟林結合起來,進行牛羊育肥和西繁東育,支持發展農畜果菜加工業,鼓勵發展新的高收益產業,開辟更多的收入增長渠道,對農畜產品龍頭企業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帶動廣大的農牧民獲得更高的市場效益,走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良性發展道路。
三是積極推動農牧區能源結構調整。我省電力、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在農村牧區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廣用電用氣取暖、做飯,替代傳統的燒柴燒草習慣,把林草效益轉化為養殖效益,這對保護生態,凈化空氣都有重大意義,應選若干地方進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3發展循環經濟是青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
循環經濟是人類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建構的經濟系統,并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使環境合理性和經濟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結合。青海經濟的發展,更迫切需要循環經濟。
青海循環經濟實踐中,較成功的經濟體有錫鐵山鉛鋅礦循環經濟共生企業群,其產業鏈主要由西部礦業公司錫鐵山分公司鉛鋅礦及選礦廠、青海創新礦業公司的硫酸廠、中匯礦業鐵金礦、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產廠、大柴旦硼礦、大柴旦地區的八家硼酸廠以及擬建的硼鎂肥廠和余熱綜合電站組成。根據核心產品特點,該產業鏈中包含以錫鐵山鉛鋅礦開采為核心的鉛鋅礦生產生態工業群落、以青海創新礦業公司硫酸產品為核心的硫酸生產生態工業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產廠為核心的水泥生產生態工業群落。該企業群每年產生1000余萬元的循環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來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
青海發展循環經濟,主要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量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強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加強法制建設,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此,要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原則,規劃青海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強化政策導向,營造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制環境;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管理體制機制;以礦產循環發展為突破口,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以保護與開發并重,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廢物回收利用,積極開展城市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突出重點,加快制定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立循環生產技術體系,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
參考文獻:
李戰奎.西部生態經濟發展的機制創新初探[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