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7:36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經濟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十二五時期,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方向,選擇
考察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歷史沿革,不難發現:其天生的市場導向體制優勢,有效支撐了我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變革;并且,通過示范效應也推動了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實現我國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是關系到我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正因如此,討論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民營企業如何選擇發展方向經濟學論文,就顯得格外必要。
不可否認,我國民營企業自上世紀80年代出現以來,長期保持著強勁的資本擴張態勢。然而,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逐步到位的今天,民營企業自身的劣根性也悄然涌現。諸如,產品質量差、高污染高耗能的生產模式,不斷被社會所指責。
由此可見,在十二五時期全面轉變經濟方式的大背景下,須針對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不足,展開建設性的梳理與對策分析。
一、十二五時期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分析
基于生物學隱喻可知,我國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呈現出動態演化的特征。由拉馬克主義原理可得,作為類似于生物體的民營企業,惟有進行適應性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經濟學論文,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中生存。為此,首先就目前的經濟環境進行分析,則顯必要。
(一)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國內經濟環境分析
受到我國社會制度的作用,國內經濟環境主要由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引導。其中,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目標的產業政策,成為了目前的主要內容。具體有這樣幾個方面:
1.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偨Y國外發達國家工業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并結合我國實際,國家做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決策。這樣一來,國家就在企業的入市門檻,以及產品的生產領域,建立了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為主導的評價指標。由此,從我國民營企業的生產現狀來看,上述評價體系將極大的約束其未來的生產經營。
2.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要求。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鏈條上的尷尬局面,惟有在國家意志層面強調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產品研發領域核心競爭力的建立,來實現企業的市場勢力。但是經濟學論文,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資金約束,必然將弱化其自身創新能力。
(二)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分析
國外經濟環境,主要通過國際貿易的形式來體現。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民營企業,大都屬于外向型企業類型。目前,國際貿易領域廣泛存在的“綠色壁壘”,極大的阻礙了他們的產品出口。綠色壁壘屬于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設立。
由此可見,處于后危機時期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各類型貿易保護主義也將影響我國民營企業的長期發展。為此,在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困境進行探究后,則須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上述環境下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困境的原因探究
由上文所述,我國民營企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從組織資源的范疇下,來探究其形成原因,則可以分為內外兩個方面。
(一)困境形成的內部原因探究
上文提到的企業創新能力,實則與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之間經濟學論文,存在著邏輯關聯。即,企業在技術層面的創新能力,不但能有效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切實優化產品的生產工藝。而這一切目標實現,則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員,以及一定的資金支持。這兩個要素,在我國民營企業中普遍稀缺。
同時,伴隨著社會生產分工的精細化,中小民營企業往往成為某核心企業的外圍生產協作伙伴。民營企業在通過網絡化企業組織架構來獲取報酬的同時,則鎖定了自身生產能力的匹配性。而外圍協作伙伴所承擔的生產任務,科技含量極底,這又造成了民營企業缺乏創新的激勵。
(二)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探究
芝加哥行為學派的認為,企業的行為偏好決定著市場結構(本文采信該觀點)。根據上述理論邏輯,正因為我國民營企業缺乏產品創新能力,便使得自身產品的需求替代彈性較大。這一客觀事實經濟學論文,決定了同類型民營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往往呈現出過度與無序并寸的態勢,即,我國物流民營企業便是典型的例子。該市場結構,則壓低了民營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最終,限制了民營企業的創新資金的供給。
三、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方向的選擇
在討論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方向的選擇時,應把握問題出現的邏輯起點。上文已經指出,民營企業惟有根據自身所處的經濟環境開展適應性調整,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具體闡述如下:
(一)漸進式的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針對民營企業組織資源的次優現狀,可以通過產品與服務的局部創新,來漸進式的獲得能力的提升。并且,對于創新能力提升的努力需長期保持。由馬克思價值轉型原理可知: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在全社會剩余價值平均化過程中,將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由此經濟學論文,作為超額剩余價值的轉形:超額利潤,便能有效支撐該企業未來的創新需要。
(二)形成人力資本儲存的長效機制
無論民營企業遵循低碳經濟要求展開的生產實踐,還是形成持久的組織創新能力,都需要有具備創新能力的科技與管理人才做支撐。為此,形成人力資本儲存的長效機制就格外重要。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把握幾個原則:(1)從戰略上儲備企業未來5年內所需要的科技人才;(2)對于管理人才的儲備而言,最好選擇具有理工科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3)激勵機制的構建。對人才的選擇與儲備,只是從靜態的存量上滿足了企業未來發展的需要。此時,還應通過激勵機制的構建,推動他們在企業價值創造上的能動性。
綜上所述,十二五期間我國民營企業須針對外部經濟環境的演化過程,動態的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同時,發展方向的選擇還應從企業的微觀層面著手,即:漸進式的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形成人力資本儲存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陳春花.芻議家族企業繼承機制[J].商業時代,2005(4).
[2]劉瑩.淺析我國家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12).
[3]趙奕凌.西部縣域工業發展資金缺損的機制分析與對策[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后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并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國際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等。最近幾十年來,在以克魯格曼、弗里德曼等經濟學家的推動下,國際經濟學一般理論各個方面方面均獲得了持續和富有成效的發展。
一、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
(一)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1、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H-O-S理論一直占據中心地位,但是“里昂惕夫之迷“的存在使之陷入了困境。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經堅持并繼承了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認為貿易的真正來源在于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并非資源稟賦的差距。新李嘉圖主義以一種比較動態的、長期均衡的分析來解釋國際貿易。新李嘉圖主義貿易理論把收入分配置于整個的突出位置,并貫穿分析的始終。
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與李嘉圖理論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圖是從各國生產的角度即從各國的生產特點不同和勞動效率的高低不同上來解釋比較優勢的差異;新李嘉圖主義不僅從各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且,同時強調要從各國分配領域、從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態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比較優勢的不同。
新李嘉圖主義的代表斯蒂德曼認為他的貿易理論是把分析的重點放在貿易與被生產的生產資料、利潤、工資和經濟增長的聯系上,特別地,斯蒂德曼強調了收入分配在其理論中的突出作用。按照新李嘉圖主義的價格決定方式,影響價格的因素主要是生產資料投入系數,勞動投入系數,分配率。由于一國生產某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是由生產技術、分配關系(表現為利潤率、利息率和工資率)、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程度等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因此不同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生產技術、生產條件、勞動效率等差異上,而且不同國家由于分配關系的不同也會導致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同。而影響分配關系變動的一個重要影響是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程度。這樣,處于不同經濟增長階段、處于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就自然不同。
2、克魯格曼的貿易理論思想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以李嘉圖以要素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原理為代表,但是實際國際貿易中大量貿易是發生在同類產品內部,70年代末以來,保羅·克魯格曼提出“規模經濟作為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解釋,他在產業內貿易理論有關基本假設和結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各種模型深入闡述了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成功的解釋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新格局。保羅·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以成熟的壟斷競爭模型(張伯倫壟斷競爭)來分析規模經濟以及產業內貿易。
克魯格曼認為在“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式下的市場體系中,產業部門的擴張是通過廠商數目的增加(更大的規模經濟)相結合而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個國家都以其生產的產品供應世界需求,因而我們就得到了雙向的產業內貿易,若各國擁有相同的要素稟賦,就不存在產業間貿易(各國生產等于本國消費量的競爭產品),而存在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張伯倫壟斷競爭部門的更低單位成本的更多商品種類對每個工資收入者而言都是有利的,產業內貿易帶來的社會凈福利將抵消收入分配(要素價格)上的矛盾,從而使貿易自由化獲得普遍支持。[2]
根據斯蒂格里茲的規模經濟與多樣化消費之間兩難選擇的模型,克魯格曼建立了一個由規模經濟而不是由要素稟賦或技術的模型,模型中假定規模經濟內在于廠商,分析方法去分析規模報酬遞增條件下的國際貿易,最終得出結論或要素稟賦差異的結果,相反,由于與勞動力增長和區域聚集類似的貿易效應,貿易可能僅僅是擴大市場和嚴密、有說服力的收益遞增條件下的貿易模型是可以建立奠定了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在貿易理論中的地位。
克魯格曼又考察了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與貿易型式的關系。競爭的經濟被允許貿易時,即使它們有著相同的偏好并從貿易中得益??唆敻衤职l表了《產業內專業化分工與得自貿易的利益》該理論模型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理論中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這兩個基本假定,使新貿易理論向規范化方向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二)新貿易政策理論的發展
貿易政策理論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國際經濟學理論之一。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作為“新重商主義”的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就指出:“政府的機能不能不擴大,這從19世紀政治家來看,或從當代美國的理財家來看,恐怕要認為是對于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一切現實的辦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的全部毀滅?!保?]在國際貿易方面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
本世紀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義占據了經濟理論的中心位置,主張政府應該對國際貿易進行適度的干預。作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認為:“自由市場的存在當然并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經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時常所做的是大大減少必須通過政治手段來決定的問題范圍,從而縮小政府直接參與競賽的程度?!保?]
1、貿易保護理論的新發展
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在貿易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形勢下,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紛紛出現。DominickSalvatore在的《國際經濟學》一書中列出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包括:自動出口限制,技術、行政與其他法規限制、國際卡塔爾、傾銷、進出口補貼等。[5]目前較為代表性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包括:地區經濟主義新貿易保護論、國際勞動力價格均等化保護論以及環境有限新貿易保護論。
1994年,英國學者蒂姆·朗和科林·海茲在《新貿易保護主義》一書中提出,地區經濟主義新貿易保護論“旨在通過減少國際貿易和對整個經濟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樣化,讓它朝向地區或國家內生產的最大化方向發展,然后以周邊地區作為依賴對象,并且只把全球貿易作為最后選擇?!保?]其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蒂姆·朗和科林·海茲。
他們認為在目前的世界環境中,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問題比其期望解決的問題多,鑒于自由貿易無法解決貿易與發展、貿易與環境等問題,因此必須用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取代它,新貿易保護主義主張:首先要加強地區間合作,實施新型的地區主義“自力更生應該成為國家內部以及一個地區的國家之間的一個共同目標,這樣可以使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最大程度的滿足需要和提供服務,如果經濟活動市委自力更生提供服務,那麼他們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就會降低,經濟增長會受到無情競爭的影響也會減少,當生產和就業必須一致為了滿足地方需要而服務時,就應該重新將經濟活動定位,使其擺脫出口導向的模式?!保?]
實行地區性貿易保護主義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結構中的不利地位,同時也可以保護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新貿易保護主義還主張為使地區經濟發展,來實現貿易平衡和保護世界環境,這就需要一國根據預期的出口量控制進口量并且要使兩者嚴格平衡,并制定高標準的進出口限制規則。
國際勞動力價格均等化新貿易保護論的基本觀點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如果西方國家不對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限制,將會造成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水平向低收入國家的工資水平看齊,從而導致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發達國家應該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性產品實行貿易限制。進入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受到低增長和高失業率的困擾,增加了大工業的保護,抵制發展中國家的進口,1993年發展中國家將近1/3的出口產品受到發達國家的配額制和其他非關稅壁壘限制。
環境優先新貿易保護論主要表現在借保護世界環境之名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口,保護本國衰退的劣勢產業,其主要論點是:由于人類生態系統面臨巨大威脅,在國際貿易中應該優先考慮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為了保護環境任何國家都可以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控制污染產品進出口,同時任何產品都應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入成本,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
2、國際貿易的內生性增長的新理論
長期以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的增長可以帶動國內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哈伯勒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是新觀念、新技術、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傳播媒介,國際貿易可以充分利用沒有開發的國內資源、刺激國內生產者提高效率,同時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貿易使勞動具有了經濟規模性,因此國際貿易可以稱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為了從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角度進一步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正面作用,經濟學家羅莫和盧卡斯提出了內生性增長理論,他們認為一國減少貿易壁壘并促進國際貿易后,將長期取得加快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效應,這主要因為國際貿易可以使該國加快技術引進、吸收、開發以及創新過程,擴大生產經濟規模,減少價格扭曲提高資源利用率等[8]。
3、不完全市場競爭下的新貿易政策理論
不完全競爭的貿易政策理論認為市場結構的類型決定了行業的競爭程度和貿易形式,因此依據國內外市場結構的狀況來選擇指定貿易政策可以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護國家利益。80年代初以來,以布蘭德、斯本色、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以“戰略性貿易”為核心的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認為,在規模收益可變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政府干預的貿易政策只要使用得當能夠使一國從相對自由貿易中獲益。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根據不同的市場結構,討論各種貿易工具如關稅、配額、進出口補貼和進出口稅等,在各種市場結構下的運用結果,得出了不同市場結構下應該運用的最佳政策工具,與此同時,他們還指出在寡頭市場結構下,貿易政策可能會使干預者獲得有利的“戰略效應”,并通過抽取和轉移他人經濟利潤以及獲得更大的外部經濟來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9]新貿易理論對市場運行的優化、干預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
(1)不同市場結構中貿易政策的制定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將其研究領域集中以下兩種市場結構中貿易政策的制定上:
①考慮戰略互動作用對出口市場的影響。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在假設一國市場上的國內公司具有市場力量,并同具有市場力量的國外公司競爭基礎上,對政府施加的貿易政策如何影響公司行為以及市場運行結果進行探討,這就是所謂“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對于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他們根據80年代初提出的布蘭德—斯本色模型,分析了寡占市場下廠商進入對貿易政策選擇的影響和“一致性推測”的寡占行為,指出廠商進入的可能性進一步削弱了出口補貼促進進出口的作用,更多地加強了出口稅收鼓勵進出口的作用,同時“一致性推測”這種寡占行為對于自由貿易是最佳的。
②探討國內市場上戰略互動的影響。
他們在假設具有市場力量的國內公司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基礎上,探討政府政策的作用,這就是所謂“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克魯格曼首先經過對外部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進行重新定位之后,提出了建立在外部經濟基礎上的“出口促進型進口保護理論”,即將外部的規模經濟作為獨立的幼稚產業加以保護。另一方面,克魯格曼建立了一個存在規模經濟和寡頭壟斷市場下,以貿易保護促進出口的模型。
通過這一模型可以看出,國內公司的邊際成本與國外公司的邊際成本成負相關,通過關稅保護可以提高國外公司的成本??唆敻衤€把研究與開發、學習效應與國內公司的邊際成本聯系起來,認為貿易保護會導致研究與開發的投入的提高,使得外部經濟效益提高。[10]
(2)貿易政策工具的選擇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在對不同市場結構下的貿易政策工具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現有的不完全競爭的模型下,有關最佳貿易政策工具的選擇方式:在國內外的市場結構均為完全競爭情況下,自由貿易政策是最優的,但是當一國商品的進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程度的優勢時,關稅可以改善貿易條件并提高福利;在國內外市場結構均為壟斷競爭的情況下,貿易形式表現為規模經濟與產品差異的行業內貿易,這時對差異產品征收最佳關稅可以改善貿易條件和提高福利;在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但國外市場是壟斷情況下,可以通過將國外企業的超額利潤抽取一部分作為關稅;在國內市場是壟斷但國外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情況下則可依據國內產業發展情況,采取關稅或配額政策;在國內外市場都處于壟斷時,可以依據不同的貿易模型如古諾雙頭壟斷模型等制定不同的政策。
保羅·克魯格曼則認為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能夠設法保證占領本個某一市場的企業是本國企業而非他國企業,就能以犧牲他國的產業為代價,確保本國企業在這一產業領域內的發展,也能夠提高本國的國民收入與福利。他與詹姆斯·布蘭德合作發展了國際雙頭壟斷模型,在這一模型的基礎之上,他假設有一個本國廠商和國外廠商,在國內外市場中進行競爭,在本國開始征收進口關稅的情況之下,外國廠商在國內市場的交貨成本上升,其邊際成本上升,本國廠商產量上升,邊際成本下降,這將最終導致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中,本國廠商的銷售量上升,外國廠商銷售量下降,本國廠商不僅加強了在國內市場上的優勢,也加強了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從而將在出口市場中獲利。[11]克魯格曼因此認為政府可以實行對每個產業加以保護的政策,直到該產業成本下降到具有在世界市場上的優勢為止。
二、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并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一)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負面影響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征,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松,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并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限制國際
經濟管理系是中央財經大學的傳統專業,在學校各個專業中首先設立博士點,現在擁有4位博士生導師,碩士點為國民經濟學,下設4個專業,分別是宏觀經濟運行和政策、市場經濟和宏觀調控、涉外經濟管理和工商管理。
一、招生情況
一般的情況下,每年經濟管理系會招收4~5名計劃內的碩士研究生和1~2名委托培養及自費的碩士研究生,計劃內的名額中會有2~3名保送名額和保留學籍的名額。因此,您在報考時應仔細調查清楚。一般情況下,每年會有50~60人報考,因此競爭是比較激烈的,這就要求您作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這里向您介紹一下近兩年的招生情況:1998年,計劃內招生3人,計劃外1人,保送2人,報考人數為60人;1999年計劃內招生2人,計劃外1人,保送3人,報考人數48人,可以看出通過考試的錄取比例為15:1~20:1。
二、教材的準備
經濟管理系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科目為:數學(四),英語,政治(文),經濟學,國民經濟計劃和管理。公共課的教材是一定的,下面介紹一下專業課教材的準備。
(1)《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高稚光等編,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2)《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預計今年出版;
(3)《微觀西方經濟學》,侯榮華,、趙國良主編,中國計劃出版社1998年出版;
(4)《宏觀西方經濟學》,侯榮華、張鐵剛主編,中國計劃出版社1998年出版;
(5)《宏觀經濟管理學》,侯榮華主編,中國計劃出版社1993年出版;
(6)《工業企業管理》,鮑學曾、王柯敬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這些教材您可以在中央財經大學圖書館配樓一層的教材科買到,但值得注意的是您應早做準備,因為報考的人很多,教材科不一定有充足的存貨。
三、復習和應考
(1)對本科為經濟類或管理類的考生來說,一般的復習時間應為6~7個月,要注意的是,中央財經大學經濟管理系的碩士點是國民經濟學,同一般理工類院校的管理系的差別很大,不能一概論之。
有一點應提到的是,現在報考經濟管理系的考生有很多(50%左右)是理工類畢業生,他們的數學素質可能比您強許多,您需要認識這種差別,并在復習時給予充分的重視。您的復習最好從基礎課開始,建議您報名參加6月份的基礎課補習班,尤其是數學補習班。這時參加補習班的目的并不是要要學到一些具體的東西,而是幫助您系統地回憶所學的課程,這比自己復習的效率要高許多,因此選擇哪個補習班并不非常重要,只要不是太差即可。
從7月份開始真正是您自己復習的時間,這時如何合理地復習非常重要。首先,您最好審視一下自己的優點和弱點,尤其是弱點,因為您若能被錄取,各科成績均要達到教育部和學校分數線。然后,建議您采用系統的復習方法--對于數學,最好是嚴格按章節復習,將每章的內容分為幾個專題分別討論,盡量能列出各個專題的要點和典型習題,并做筆記以供查閱;對于英語,首先應突擊提高詞匯量和速度;對于政治和經濟及管理專業課,建議按某種線索將其劃分成幾塊,詳細地列出每個理論或事件的產生背景、條件、基本內容、其進步意義和不足之處,以及其對現實的指導意義。您在復習時可能僅重視基本內容而忽視其他各項,建議您改正過來,而且這不僅對復習而言,考試時也應按這樣的系統方法來答題。
這樣的復約要持續4個月的時間,進入11月份,在您填寫報名表的時候,您的復習也應進入綜合階段,即將各個專題串起來,仔細研究歷年考題,適當地做一些模擬題,并且報名參加經濟學考研輔導班。這個過程會持續45~55天,而且是備考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段時間。在這之后的時間會有15~20天,是您進行模擬考試的時間,這時您更應注意的是休息,準備考試。
(2)對本科為理工類的考生來說,一般情況下,理工類的考生會認為對付文科專業的考試只需要死記硬背,但實際的情況并非如此,經濟類專業的一些東西是要背誦,但更需要的是能夠理解并真正的掌握。
對本科為理工類的考生來說,一般的復習時間應為10~11個月,如果您以前未接觸過經濟類課程的話。在最初的5個月中,您需要完整地學習一遍專業課的考試必備書,這時并不需要背誦,而是要求您真正理解,特別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當然這期間也可以準備一些基礎課如背英語單詞等,但是主要精力應放在專業課的學習上,不僅如此,若有條件,最好借閱本專業學生的課堂筆記以鞏固學習。當您完成這些步驟后,就可以開始基礎課的復習了,同樣建議您參加6月份的基礎課補習班。
理工類考生的優點是數學比較好,但弱點也是同樣明顯的--經濟學的素養不夠,因此需要您盡量以優點來彌補弱點。理工類的考生一般邏輯思維能力強,因此,建議您將經濟類科目也進行條塊分割,列出大大小小的標題和1、2、3此類的要點,用理科的辦法來復習經濟類課程。這可能對理解不利,但可能更適合您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復習效率。7月份以后的時間安排應該同經濟類的考生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經濟學考前輔導班您是一定要參加的。另外一點是,在考試答題,尤其是做論述題時,作為理工類考生的您,對自己不知道或不清楚的東西不要囫圇地寫上,避免說出“外行的話”而影響整個題目的得分。
最后,一份工整的答卷是所有老師都喜歡和樂于見到的,經濟類考試文字表述較多,因此,卷面的工整是非常重要的。
四、錄取情況
20世紀50年代,以蘇聯為代表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推崇。中國也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模仿,甚至直接“移植”。很顯然這種制度的模仿和移植,可以大大減少新體制設計和建設的成本。但由于中國與蘇聯歷史、客觀自然因素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把出生于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直接用于中國,則會可能出現諸多不適應的癥狀,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并對該體制不斷地進行修正以適應中國的國情。從國民經濟學課程建設發展歷程來看,中國最早的《國民經濟計劃學》教材就是源自對蘇聯教材的直接模仿,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不斷更新,其課程名稱先后以《國民經濟管理概論》和《計劃經濟學》出現,直至發展演變成為今天的《國民經濟學》,這顯示出國民經濟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中國化”和“本土化”的特征。
二、邏輯必然:國民經濟學在當前我國的存在
當前,中國正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與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改革不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由政府主導下的以構建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漸進性改革,這也是國民經濟學在當前中國存在的邏輯必然。
(一)邏輯起點:我國正在進行一場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改革
中國所實行的經濟改革是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改革,因此,在經濟改革進程中政府行為顯得非常重要。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定位以及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經濟改革的進程和效率。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未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行為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界定:
1.政府“越位”問題的解決中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體制慣性,政府在諸多方面還對經濟還存在強大干預,這嚴重干擾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如政府對國有企業經營生產管得過多過死,每年政府對國有企業大量的虧損補貼及政策優惠,對其進行扶持,極不利于市場競爭的形成;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為大力發展經濟,親自參與招商引資,將本屬于競爭性領域的商業行為納入政府職責范圍之中。這種政府“越位”行為屢見不鮮,極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越位”行為正是發展中國家市場機制不健全的表現,解決政府“越位”行為是還原市場的過程。因此,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及時解決政府“越位”問題。政府選擇合適的時機和恰當的方式退出市場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難題,這也是國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2.政府“缺位”問題的解決在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存在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以及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等因素所造成的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在這些方面提供相應的服務。但目前來來看,中國政府在應該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職能并沒有到位。如中國政府對壟斷企業的壟斷行為規制不利,壟斷企業的價格同盟、價格歧視、供應不足、低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等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同時政府在提供經濟制度等公共物品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如對于經濟改制中出現的急切需要解決的職工勞動權益保障、經濟改革中存在的尋租問題等,都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規制。以建立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必須要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因此,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正確解決政府“缺位”問題。需要尋找合適的方式,令政府有效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是中國當前情況下需要研究的另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國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必要性:中國經濟改革的漸進性與長期性
與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市場化改革不同,中國采用的是市場化改革是漸進性改革,這決定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的經濟改革過程是一個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改革國家,也不同于基于“華盛頓共識”的蘇聯、東歐國家的市場化改革,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性改革(又被稱為“北京共識”)。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對中國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地進行探尋,對國民經濟運行客觀規律的研究,更應結合中國經濟的實際,總結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長期性特征決定了國民經濟學學科以及該專業的研究生在目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國民經濟學學科研究發展內容展望
通過以上的分析,結合中國現實和該學科的發展歷史情況,未來國民經濟學研究可能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展開:
(一)宏觀調控與政策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混合經濟依然長期存在并不斷發展,政府是制度創新的主要提供者,宏觀經濟計劃和管理依然是政府的主要職能。從目前來看,中國金融體系尚不完善,而財政手段運用也不熟練,計劃仍是目前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工具。此處的計劃已不是原先意義上的計劃(高度集權的政治手段),而變為類似管理學意義上的指導性計劃和政策性計劃。因此,政府要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中政府調控的成熟理論與經驗,更要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提出符合國情的主張,同時深入研究各個宏觀經濟政策和調控手段的組合與協同問題。
(二)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
戰略與規劃原本是“國民經濟計劃”專業的核心方向,現在仍是國民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金融學相比顯得更為宏觀。在未來經濟發展中,中國政府依然會重視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以規劃的方式指導經濟的發展。因此,國民經濟學應著重突出市場經濟中的國家戰略和規劃基礎理論研究,開展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與規劃涉及的重大項目課題的研究,比如,城鎮化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等。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如上文所述,當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薄弱,師資隊伍的欠缺影響了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傮w而言,當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水平難以滿足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具體來說,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踐類課程教師對實踐類課程授課內容的講解不夠透徹和細致
由于缺乏專業實踐活動經歷,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師對實踐類課程知識要點的理解完全依據教材,對課程中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闡釋相對粗糙,甚至對教材中的一些與最新實踐活動不符的內容難以察覺。這導致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師對授課內容的講解不夠透徹和細致。
(二)實踐類課程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難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由于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師自身實踐經歷匱乏,其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難以將空洞、抽象的知識聯系實際,進行針對性的案例教學,或在案例教學中對案例背后的實踐技能知識進行充分、有效的挖掘,從而難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和具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所以課堂教學效率提升難度較大。
(三)實踐類課程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實踐活動的能力有限
由于當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專業教師缺少系統性的專業實踐活動經歷和從業經歷,實踐類課程教師盡管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但是實踐與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其對學生的專業實踐活動難以進行有效的指導,并及時解決學生專業實踐活動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顯然,這不利于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成因
綜上所述,當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實踐類課程授課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不強。結合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造成當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相對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缺乏足夠的積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目前國內眾多綜合型大學、財經類與外語類高校以及獨立學院均舉辦了該專業。相對于其他類型的辦學主體,獨立學院舉辦該專業的時間相對較晚,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方面,獨立學院缺乏足夠的積淀,舉辦該專業的人才基礎相對薄弱。這使得,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獨立學院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較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建設水平提升較為緩慢。
(二)獨立學院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缺少有效的戰略
相對于理論性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需要科學、合理的戰略。由于獨立學院舉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時間相對較晚,實踐性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經驗較為欠缺,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培養的內在規律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難以在短期內制定出有效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戰略。顯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提升。
(三)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師缺乏專業實踐活動經歷
如上所述,就目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師資的構成而言,大多數教師為高校畢業不久的青年碩士或青年博士。這些教師雖然學歷水平相對較高,但是缺乏專業實踐活動經歷。這使得,在實踐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教師感覺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課堂教學水平提高難度較大。
(四)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師缺乏有效的職業規劃
誠如我們所知,高等學校教師的成長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難以一蹴而就,而在高校教師的成長過程中,依據自身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崗位,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規劃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具備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才有可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教書育人能力。而從當前獨立學院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師很少制定切實、有效的職業規劃。這導致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類課程教師難以不斷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水平和專業技能,從而不利于實踐類課程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總結
按照培養目標的組成部分,可將其分為所培養人才類型,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去向和人才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等方面構成。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對三類高校培養目標進行了比較。比較發現,三類高校培養目標既有共性又有差別。共性主要表現在都要求學生掌握國際經濟貿易的基本理論以及基本技能,這是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差別表現在:
1、所培養人才類型的差異
綜合類大學側重于高級綜合型人才,財經類大學側重于商務應用型人才,理工類大學側重于復合應用型人才;
2、能力要求的差異
綜合類大學側重于扎實的基本功,財經類大學側重于較寬的專業知識面,理工類大學側重于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工科基礎。
3、人才的去向的差別
綜合類大學多面向各類涉外企業、事業單位和銀行金融機構從事國際經貿、政策分析等工作等;財經類大學多面向為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等進行實際業務、管理以及宣傳策劃等工作;理工類大學多面向國內外貿易公司、國內外會計師事務所和金融機構、政府涉外經濟部門、外資企業等進行實際的外貿業務操作。
二、課程設置的比較
國家教委的相關規定將高校的課程分為五類,即公共基礎必修課、學科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性課程。本文按照該分類,對各類課程的學分總數進行了統計并加以平均。結果顯示各類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即都注重基礎課程的學習。在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必修課這些基礎性質的課程上分配了相對多的課時,為不同學科間交叉、滲透、融合、搭建了平臺。通過樣的課程設置,以期培養既具有扎實的經濟學基礎,又全面掌握國際經貿基礎理論、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人才,使學生畢業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靈活就業。而它們的課程設置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綜合類大學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教育,針對于公共基礎課程以及學科基礎課程課時比重大,凸顯了“厚基礎,寬口徑”的特色;財經類大學注重學科基礎教育的同時,加強專業選修課的比重,該類課程涉及經濟類專業知識較多,從而能起到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的作用。而理工類大學課時總量較大,課程種類較多,學生的學習強度較高,同時課時分布比較均勻。
三、實踐教學的比較
為了比較各類高校在實踐教學的側重,本文將實踐教學的內容分為即基礎知識實踐內容、專業性實踐課和實習等內容,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比較。比較發現,三類高校在實踐教學也存在著共性和差異。共性主要體現在均形成了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內容都包括了基礎實踐、專業實踐以及實習等幾個部分。通過這些環節的安排,使得學生能掌握本專業從基礎能力到專業能力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差異性則表現在三類高校對實踐教學內容側重有所不同。綜合類大學實踐性教學且更加注重對理論結合實踐類型的課程設計。財經類大學實踐性課程總學時比較適中,且比較注重實踐教學的應用性,開設各種類型的崗位模擬以及商務能力運用的實踐課程比較多。理工類大學實踐性教學總學時最高,且課時較均勻分配于三種類型的實踐課。另外從開設的課程上可以看出,理工類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性課程比較注重實際動手能力操作的課程,如各種貿易實務的模擬,以及計算機應用和金工實習等,這些實踐內容有利于學生多樣性科技知識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特性。這樣,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可根據自身不同類型技能優勢來挑選適合自己的工作內容。四、啟示通過比較,三類高校國貿專業培養模式各有各的特色以及側重點。面對新的外貿人才需求形式,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需要找到合適的專業定位,從自身專業建設特點出發,改善目前的專業建設情況。具體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
1、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高校需要結合目前國際貿易人才需求情況進一步調整各自專業培養目標,從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突出培養特點。綜合類大學,在培養目標的設置上,可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以及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明確自身培養的人才對基礎知識結合實踐能力的運用的要求;而財經類大學,則可從培養目標上對學生需要具體側重對哪些方面的知識進行拓寬掌握進行規定,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面的拓寬;理工類大學則可凸顯學生的對復合類型知識的掌握,并加強對工具性應用知識的掌握。
2、調整課程設置在確定了培養目標后
課程設置方面也應與培養目標相適應。進行課程體系建設,不僅要體現高等院校對于經濟、國貿、管理等基本理論知識培養的系統性特點,而且要緊跟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對不斷出現的新貿易技術、新規范等給予及時的介紹和講授。三類高??梢罁囵B目標對各自的課程設置進行優化。對綜合類大學來說,它的課程為了實現其“厚基礎,寬口徑”的特色設置,在學生基礎知識的加強上,可相應的提供更多的理論知識類型的課程以及數理工具等類型的課程,并對學生的理論結合實踐的應用能力進行強化;而財經類大學,則可采取必修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主修專業課程與兼修專業相結合,擴大學生選課的自由性和靈活性,提供多種類型的知識課程供學生選擇,從而達到擴大學生知識面的目的。對理工類類大學,除了要強調學生對不同科目的知識都有所涉獵外,可加強對不同類型知識的應用型知識的課程的授課。
3、進行有差別的實踐教學
國際經濟合作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針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開設,側重研究國際貨物貿易以外的其他國際經濟業務與交往方式,核心內容是探討生產要素(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國際流動的具體形式、原因和效應。該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一)廣泛性與關聯性我國對國際經濟合作學科進行系統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規模的擴大和形式的增加,國際經濟合作課程的教學內容日趨龐雜,主要內容包括:國際投資合作(國際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國際技術合作、國際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國際租賃、國際經濟援助、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等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內容與操作方法,及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和國際經濟合作主體權利的法律保護。課程內容的廣泛性導致課堂教學存在兩大難點:一是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多數開課為每周2學時)如何深入講授龐雜的課程知識點,課程重難點如何突出;二是如何解決課程知識點與其他課程教學內容存在的重復問題,如國際直接與間接投資內容屬于國際投資學,國際技術貿易、跨國公司內容在某些院校已經單設課程講授。關聯性是指國際經濟合作各種形式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目前在信息化與全球化基礎上進行的生產要素國際間轉移與重新配置多數情況是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結合在一起產生的一攬子生產要素的國際轉移與配置。如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本身就涉及可行性研究、國際工程承包、國際勞務輸出、國際技術轉讓、國際租賃等多種形式的合作。
(二)時效性與實踐性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與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使得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的生產要素種類不斷增加,在傳統的資本、技術和勞務的基礎上發展出許多新的內容,如土地、信息、企業管理、風險投資等成為國際經濟合作新的內容。此外,中國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理論與現實案例日益豐富。時效性要求授課教師隨時關注國際經濟貿易形勢的變化,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做到與時俱進。盡管國際經濟合作課程涉及要素流動的基本理論,但其理論沒有嚴格的體系,多數理論是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課程相關理論的歸納,課程內容主要側重于實務,特別是各種經濟合作方式的操作程序與環節,如國際技術轉讓、國際工程承包、國際租賃、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實踐性較強的內容。
二、國際經濟合作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一)整合教學內容明確課程定位是整合教學內容的前提。結合課程特點和教學對象,將國際經濟合作課程明確定位為: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為將來的工作與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具體而言,一方面,通過學習,使學生形成一個關于國際經濟合作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特別是掌握重點概念與理論;另一方面,使學生掌握國際經濟合作主要方式的實際操作,把握國際經濟合作實務發展的新趨勢與動態。目前,多數高校國際經濟合作教學采用的是對外經貿大學盧進勇教授主編的國家級規劃教材《國際經濟合作》,筆者以此教材的框架體系為基礎,結合地方產業結構特點,遵循應用性、時效性與重點性原則,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與整合。1.導論。主要內容包括國際經濟合作的概念界定、類型與研究對象;國際經濟合作的產生與發展;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理論。2.國際直接投資。國際直接投資的概念、形式與發展趨勢;國際直接投資主體—跨國公司概述;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國際直接投資環境。3.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或者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國利用FDI的發展歷程、主要特點與作用;中國利用FDI的主要方式;中國利用FDI的政策法律規定。4.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白叱鋈ァ睉鹇詢群c必要性;中國境外FDI的現狀、特點與問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管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文化融合。5.國際間接投資。國際間接投資的含義、特點、分類與影響因素;國際債券投資;國際股票投資;中國對外間接投資。6.國際技術貿易。國際技術貿易的含義、內容;國際技術貿易的主要方式;國際技術貿易價格;中國對外技術貿易管理;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的關系。7.國際工程承包。國際工程承包概述;國際工程承包招投標程序;國際工程承包合同;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特點與問題。8.國際勞務合作。國際勞務合作的含義、本質與主要形式;國際勞務市場的發展趨勢與特點;國際勞務合同的基本條款;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的現狀與特點。9.國際租賃。國際租賃概述;國際租賃的主要形式;國際租賃合同;租金的計算。10.國際發展援助。概述;國際發展援助機構;中國與國際發展援助。11.可行性研究與項目評估??尚行匝芯康暮x、階段、主要內容與工作程序;項目評估的概念、主要內容與工作程序;項目評估與可行性研究的關系。12.特色專題:浙江省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現狀、問題與對策。
(二)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目前,國際經濟合作課程多采用理論講授、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和課后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但有必要進一步探索新的教學方式。1.主體參與教學。主要做法包括: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充當教師講授部分教學內容,如國際直接投資章節中的國際投資環境;培養學生自主查詢數據與資料、EXCELL圖表制作與歸納能力,如要求學生上網檢索世界投資報告(英文版)并將其主要觀點翻譯成中文、要求學生到國家統計局下載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相關數據,利用數據繪制圖表并歸納觀點,并將過程當眾演示;要求學生上網檢索《國際經濟合作》雜志,圍繞某一個主題閱讀文獻20篇,并撰寫讀書筆記;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大綱與教學環節的設計等。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改變教師包攬一切、學生消極應付的被動教學方式,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膽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2.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如直觀啟發、視頻啟發、語言啟發、圖示啟發、對比啟發等。如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效應,可先擺出現象或事實,啟發學生進行歸納,然后結合相關理論進一步深化;國際技術貿易章節的教學可適當拓展,利用數據、案例、對比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BOT投資方式的含義與特點由教師講解比較枯燥,可采用通過相關視頻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教師提問的教學方法;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啟發式教學,如雅戈爾集團與吉利走出去的案例,啟發學生思索企業走出去的經驗與教訓。3.項目規劃教學。項目規劃教學是把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個項目,從程序上將項目設計、實施與結束的全過程設置一系列的操作環節,從時間上更關注項目的未來發展。如可行性研究報告撰寫項目,首先由教師在學期初設計若干子項目;再根據全班人數分成若干執行小組,每個小組選定一名組長,組員各司其職,有的負責市場分析,有的負責投資環境,有的負責財務分析等;教師提供查找資料的途徑,并根據小組要求提供必要幫助,安排組長每2周匯報一次項目進展情況;報告完成后要求學生制作PPT,并邀請部分教師對報告進行現場評比,評比結果作為過程考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