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7:32
序論:在您撰寫賽事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中西體育賽事新聞報道都遵從了新聞報道的規律,各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要與世界接軌就需取長補短,還需向西方學習。要盡量做到客觀報道,同時,要注重運用寫作方式與技巧,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創作出新穎而又適應國際發展的體育新聞。
體育新聞不僅是對有關體育賽事的報道,還涉及到體育背后的社會文化。西方以競技體育為主的沖突性、搏擊性的體育文化與中國平和的養生體育文化在意識觀念上有明顯的不同。為了更好地融進世界大家庭,我們應自己樹立起文化自覺的意識,隨時去彰顯我們的民族文化。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改變報道理念、模式和筆法,接受西方一些成熟的技法。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之處,盡快提升報道的制作水準,提倡有創意以及創造出可以媲美西方的體育新聞報道。下面以兩則報道為例作一比較。
其一,中國網球:中國女雙組合晏紫、鄭潔苦戰三盤,擊敗經驗老道的女雙組合帕斯奎爾/蘇亞雷斯,為中國贏得了首個溫網女雙冠軍。作為大賽4號種子,晏紫、鄭潔分別以6:3、3:6和6:2的比分擊敗對手,為中國女網譜寫了新的歷史。此次冠軍爭奪戰歷時128分鐘,冠軍獎金為205,280法郎。賽后,鄭潔總結了她們這場比賽:能成為中國首個在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的雙打冠軍,我們很高興很驕傲。她說,“這(冠軍)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年,我們希望在今后的比賽中能繼續這個勢頭?!编崫嵧耆欣碛筛械礁吲d和驕傲—溫布爾登的勝利為她贏得了超過1百萬美金的職業獎金。在取得溫布爾登比賽勝利之前,早在今年一月份的澳大利亞公開賽上,她們就成為了首個拿下大滿貫冠軍的中國選手。國際上冉冉升起的中國網球選手并不是只有鄭潔和晏紫,李娜也曾成功地打入了女子單打四分之一決賽,只不過后來輸給了比利時的KimClijsters。似乎有跡象表明:在贏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網球女雙金牌后推動了中國的網球的發展尤其是女網。來自上海電視臺的顧玨(音譯)對此分析說:中國政府對中國女子網球加大投入力度,因為他們不得不選擇一種方式去提高比賽成績,但是男子網球的競爭更加激烈,女子網球更容易出成績。隨著今年六名女子選手出現在溫布爾登的賽場上,相信男子取得同樣的成績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其二,大楊揚為中國奪得首枚冬奧會金牌。第一個項目女子1500米比賽失利之后大楊揚背負了更多的壓力,可以說大楊揚是中國代表團本屆冬奧會的最主要的希望所在。進入決賽的五名選手中只有保加利亞的拉達諾娃是最強勁的對手。此前,拉達諾娃一直是女子500米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幸運的是大楊揚今天抽到了最有利起跑的第一道,只要起跑時占據第一位,拉達諾娃就基本上沒有了追回的機會。發令槍響了,大楊揚果然跑在了第一位。這一次楊揚不會再有任何閃失,不會再給對手任何機會,她第一個沖過了終點也穿破了所有中國人期盼已久的、塵封已久的心。王春露也獲得了寶貴的一枚銅牌,兩名中國姑娘緊緊擁抱,主教練辛慶山與兩名愛徒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楊揚:今天最后我戰勝了自己,贏了以后我還在喊:楊揚我不是別人。剛才沖刺,我還在喊:我是楊揚我不是別人。我要沖刺!我要沖刺!此時,楊揚終于可以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鮮艷的五星紅旗繞場一周了。第一次冬季奧林匹克的賽場上因金牌而升起了五星紅旗。
何振梁:咱們參加了六屆冬季奧運會,前幾次六塊銀牌,就差一塊金牌。有幾次就差手指頭這么粗的距離,與金牌失之交臂,這次終于實現了我們冬季奧運會上(金牌)零的突破,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日子。
小楊揚:從她一出發,我就覺得她能拿冠軍。
主教練辛慶山:盼這塊金牌已盼14年了,從1988年到現在已努力14年了。作為我們冰雪項目來講,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
楊揚:它應該是最辛苦的,我想說,現在感覺非常燦爛,但我覺得(拿這塊金牌)是最辛苦的。
比較這兩則消息,體裁不同但賽事新聞對新聞要素的要求來說都是一樣的。
一、相同點
都屬于硬新聞——體育賽事報道,結構安排上都用了“倒金字塔”結構以及賽后或賽中教練員、運動員的點評,消息短小精悍,簡潔明了。圍繞各自主題都具有由重到輕,層次分明,條理性強的邏輯特點。
二、不同點
1、主題不同
西方報道就賽事而論,緊緊圍繞運動員而寫,突出選手的個人成績。也報道了賽事獎金。即使有對中國網球發展的預測也依舊以賽事為主,不脫離運動員。
中方以奪金牌為中心,緊緊圍繞金牌的意義而論,運動員是敘述整個事件的線索。運動員角色在賽事報道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賽事數據的使用不同
西方報道以賽場的運動員為主,緊緊圍繞賽事進行寫作。有關賽事的數據交代詳細。中方以運動員為線索,但更多關注的是賽事的意義。大楊揚的賽事數據交代不明,她的比賽成績做了淡化處理。
3、客觀性
《中國網球》,標題客觀,不帶有主觀性的語言。內文以溫網女雙冠軍引出賽事背后的新聞,預測中國網球的發展。以邏輯推理證實“似乎有跡象表明”的可信度。表明自己的觀點,而引述中國上海記者的分析,使讀者看到雙方的聲音,增加客觀性。《大楊揚…》的標題以熱情的筆調贊揚賽事的結果,報道中“不會再有任何閃失,不會再給對手任何機會,她一路流暢地第一個沖過了終點,也穿破了所有中國人期盼已久的、塵封已久的心。”主觀性的語言富有情感煽動性。
4、語言使用上的區別
《中國網球》擊敗經驗老道的女雙組合,“經驗老道”與“苦戰”的“苦”,形容詞的使用凸顯了中國新手的勝利。此后就鮮有形容詞了。沒有使用“激烈的冠軍爭奪戰”、“興奮地總結了”等形容詞性主觀詞語?!洞髼顡P…》的報道全篇洋溢著激情,形容詞使用較多,抒情性很濃。導語中動詞的使用,“組合”、“苦戰”、“擊敗”、“贏得”與“失利”、“背負”、“是”相比,《中國網球》的動態性要強。
5、結構安排上的區別
《中國網球》采用斷裂式結構,把材料分散形成小段落,角度多變,一段落一個意思,簡潔明了,信息量大,顯得結構松散但又緊繞賽事而論,文章富有跳躍性,起伏波動,既把多重的信息傳遞出來又讓受眾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不沉悶。《大楊揚…》講究結構的完整,層次分明,嚴謹、穩重但缺少流動感,缺少變化,概述性的語言多。
三、中西賽事新聞報道的區別給我們的啟示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中西體育賽事新聞報道都遵從新聞報道的規律,各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要與世界接軌就需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的特色,我們還需向西方學習。
1、做到客觀報道
西方經過了多次的新聞改革,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先后進入商業報紙與大眾化報紙時期,強調報紙是純粹的新聞工具。只報道事實不報道意見的要求促使西方的新聞報道注重新聞的客觀性。具體操作上,從上面例文就可看出,(1)對中國網球的預測,在事實做論證的基礎上,再用中國記者的語言證實,主客雙方的意見都表明,顯得中立客觀。(2)引語的使用上多采用直接引語,因直接引語具有可信性和歷史性,盡量避免間接引語,因其具有修飾和重編的可疑。(3)多用數據說話,因數據的引用具有科學性、客觀性。顯而易見,他們充分運用寫作技巧盡量表現的客觀些。
盡管西方標榜其新聞的純客觀性,但新聞畢竟是上層建筑,有其意識形態。純新聞是不存在的。“報紙的新聞方針并不是貼在布告牌上或印在工作手冊上的,它是通過種種辦法加以貫徹的。稱職的把關人和記者受到獎賞,懂得方針的記者委以重任。不符合方針的新聞報道受到修刪以至被扣押。報紙的實際做法,就是雇員對新聞的方針是什么心領神會了?!蔽鞣降男侣劰ぷ髡呤巧钪O新聞報道宣傳的,每篇報道后面都有其引導作用,只是其盡量表現的隱晦不明罷了。西方注重個體意識,贊揚并鼓勵競爭,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個人自我價值為榮,肯定獎金的獲得。商業經濟帶來的對金錢的追求也就毫無遮掩的成為正當的目標,也就難怪用充滿羨慕與肯定的語氣報道通過競爭角逐獲得高額的獎金了。
中國則注重群體意識?!洞髼顡P…》開首就提到“中國代表團…希望”,以后的官員、教練、隊友等反映出群體的力量。這樣一對比,西方新聞突出客觀性與我們的輿論引導和宣傳的表面性截然不同,一目了然。
2、注重寫作方式與技巧
從《中國網球》的寫作結構上分析,基本不脫離西方賽事寫作的慣例。(1)導語,最重要的內容。(2)對導語的支撐,細述賽事經過,各局比分。(3)點評,運動員或教練員的直接引語。(4)細節,跳躍性地選擇與賽事相關的細節描寫。(5)背景,與賽事相關的背景介紹,(6)相關的事件等。一場賽事要寫的內容非常多,而不論何種媒體,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內容要壓縮,因而形成這樣斷裂式的寫作方式,富有跳躍性,顯得輕松、活波,易于隨內容而改變形式。對個人價值的追求使其具有求異、創新的特性,而這點也就促使他們在寫作方法上與眾不同,不斷創新。過去在創作手法上我們太強調新聞的寫實性以致放棄了文學的許多創作手法,現在看來是不對的,文學中的一些手法也可借用,正敘、倒敘、插敘;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側面烘托等都可借鑒,有廣博的中國文學作基礎,我們一定可以創作出新穎而又適應國際發展的體育新聞。
【參考資料】
[1]程道才.《西方新聞寫作》.新華出版社.2004.
[2]唐•彭伯.《美國的大眾傳播媒介》.新華出版社.1992.
化學競賽的知識水平是否應當完全以中學化學教材一致?始終存在爭論。我們的看法是,化學競賽是一種課外活動,其知識水平應當源于中學化學及其他中學學習到的科目的知識,但要適當高于中學化學教材水平。高多少?這個“度”要大家共同來討論,難以用一根固定的尺子來量。我們的基本思想是,參加競賽的應當是優秀中學生,應當在中學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細水常流的課外活動,加上自身的努力,獲得超過中學課本的知識,因而競賽知識不應局限于中學課本。例如,我們主張學生應當有常見元素的基本知識。所謂“常見”,不能拿中學課本來衡量。例如,銅,中學課本里連單獨一節都未設置,但你能說它不常見嗎?人類社會經歷了相當長的“青銅時代”,足以證明銅是“常見元素”。又如鉻,中學化學實驗室里就有許多含鉻的試劑,課本里說到強氧化劑時常提到重鉻酸鉀,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容量分析)里也經常用,說明它是常見的。因此,可以認為競賽題涉及這些元素的基本性質與最重要的化合價和化合物及其最基本的性質是不過分的,不能被指責為“大學內容”。又如近年競賽試題把I2+S2O32–的反應作為參賽者應當已有的知識,顯然不是中學化學知識,但高考試題已經作為信息給出3次,許多中學教師在上課時都提到。而且這一知識是容量分析中最重要、最經常遇到的反應之一,即使中學老師在上課時沒提到過,也應當是優秀學生可在課外活動里獲得的知識。有的老師反映,對優秀學生,學有余力,適當、少量、有度地增加一些最常見最基本最主要的具體化學知識,對學生提高能力和今后求學成長確有好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們絕沒有要求中學生普遍地全體地大量地在課外活動里被“灌輸”一大堆大學化學知識。近年有的試題在體現“學得多智力不高不能占到便宜,學得適度智力高才能優勝”的命題策略總體上比過去強,特別是降低了屬于大學化學的原理性知識的水平。
當年試題的某些知識點是頭年初賽題里出現過的。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有利于逐年調整試題的知識水平到“適度”,有利于老師們把握競賽試題水平,更有利于抑制過度的純知識灌輸式的請大學教師對中學生在課外進行培訓。但搞得太多不一定可取,最好新一年的試題有全新的思路和面貌,提高試題本身的新穎度和創造性。
近年初賽試題與過去相同,嘗試了“思維容量大,應答書寫少”的特點。我們的試題沒有通常在高考中普遍采納的所謂客觀性試題的選擇題。選擇題具有預示答案的特征,較難考察學生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通過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答案的自信心強弱和應變能力,也較難考察應試者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而一般而言不適合于作為競賽試題的題型。我們不贊成在各省市自治區進行不符合全國初賽的命題思想、題型、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的“預賽”來篩選出參加初賽的選手,特別是“模擬高考”式的預賽,因為這種篩選并不科學,學生參加全國初賽離高考還有相當長時間,尚未進行“大運動量”的復習,不可能達到高考所要求的應試速度。教育部有關單位強調,具有保送資格的學生的人數要與該省、市、自治區參加明年高考的人數相關,也要與參加本次競賽的人數相關,參加此次競賽人數少了,等于自動放棄被保送上大學的學生名額。有的同志說,我們不稀罕這種保送,你給保送名額我們的學生也不去,即便這是實情,也與通過全國初賽吸引學生、促進教學、探索道路、選拔學生的競賽宗旨向背離。
化學競賽初賽試題有一種試題可以稱為“科學謎語題”。這是我們努力發展的一種題型。猜謎是古今中外經久不衰的智力游戲。其實,大自然就是一部巨大的謎書?!按笞匀煌岩恍┥羁痰臇|西隱藏起來,只讓人們見到表面或局部的現象,有時甚至只給一點暗示?!保ㄒ姟犊茖W發現縱橫談》王梓坤,北師大出版社,1993,第41頁)我們制作的化學謎語賽題與通常的燈謎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燈謎的謎底都是猜謎人已有的知識,例如,一個燈謎的謎面是:“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憂而憂,像喜而喜”,謎底是鏡子。鏡子當然一定是猜謎人已有的知識,只是制謎人謎面做得好時,100個人同時猜謎,也只有幾個人真正能理解謎面,猜出謎底。我們制作的化學謎語的謎底卻大多是猜謎人未知的知識(當然也不排除已知的)。我們的謎面是構建這個未知知識的信息,猜謎人的智力強弱表現在能否用已有的知識(包括與謎底不一定直接相關的具體的描述性的化學知識、與信息相關的中學化學學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來理解這些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分析、綜合,加上豐富的想象力、聯想力、洞察力以及猜測能力,當然經驗和學識也起作用,最后創造性地形成謎底。既然謎底是新知識,是猜謎人自己從信息得出的新知識,實質上就考察了猜謎人的創造力。因此,我們認為,這種題型是考察創造能力的好形式,值得深入研究。不過,我們認為,由于這類試題像通常猜燈謎一樣,得出結論的人不會太多,恐怕不適合作水平性考試題,恐怕也不適合作選拔比例很大的高考題。
在教學過程中,貴在告訴學生,我們不能事事時時對事物的原因窮追不舍,似乎越細節越好。對許多事物的原因,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只能達到一定的層次,繼續問下去可以,需要更寬闊深厚的知識背景,其中不乏尚未開辟的處女地。追究解釋的試題學生們心中無底的應答情況,很可能正暴露了我們教學中對認識的層次把握得不好,沒有把認識的層次說清楚。東方人的思維偏重抽象、籠統、整體、理性,西方人思維偏重具體、詳實、部分、感性,最明顯的例子是中醫理論與西醫理論。這是長期的文化傳統的積淀。我們學習來自西方的科學,有些人誤解為事事時時應對細節窮追不舍,而不顧自己的知識背景是否夠得上繼續深入細節,忘記對事物的認識抽象與具體、籠統與詳實是相輔相成的。如今許多西方人反而對老子的《道德經》越來越感興趣,這應引起我們的深思。如今我國的中學科學教育,不是細節太少,反而是從細節上升到對科學通用概念和整個系統的認識過少。這不等于說應該滿足對事物原因的籠統認識,對事物原因逐步深入是科學的根本所在,我們不應該滿足于對事物哲理化的籠統解釋,但不應在尚未達到一定知識背景時就對事物更深入的原因窮追不舍,因此,分清認識的層次在教學上更應重視。教學中應將學生知識背景尚不足以深入的細節留給學生今后去達到,開個窗口,而不必作籠統抽象或者用過分哲理化的所謂“解釋”來搪塞。堅持適度的“解釋”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從此立下了深入探討事物原因的雄心壯志,形成從事科學創造的潛質。相反,不顧背景知識的水平而過多地沉迷于似是而非的“解釋”將使學生不知所措。我們常常聽到有的學生無可奈何地說:“真理掌握在老師手里”。這應引起深思。
我國中學化學與大多數國家專為培養上大學學理工科的在中學里的大學預科生的中學化學相比(請參見經過反復修訂的國際競賽大綱的三級劃分),其不足處,筆者認為,可歸納為如下幾點:中學化學總時數較低(指對準備上大學學理工科的學生),基本化學事實少(無論元素化學還是有機化學),基本原理涉及的概念少(如動力學基礎、熱力學基礎、電子云、立體化學、平衡常數、電極電勢、定量分析原理等,有的根本未涉及,有的不要求定量表述),聯系實際過少(我國中學生的面對社會實際問題表現出來的科學能力只處于國際中學生的中下水平,見中德中學生科學能力調查報告等資料),化學實驗要求更低(時數和要求都低,許多學校極少做甚至根本不做實驗,內容偏重驗證,較少或根本無探究性實驗),相反,我國中學化學教學中,對基本概念的要求過高(過多地追求嚴格的定義與相互關系),化學計算要求高(可能與我國學生數學能力十分突出,在國際中學生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文化傳統有關),更要命的是,不論知識的重要與否,都過分強調其對思維能力的訓練價值,常常對一些于形成科學整體認識及基本概念系統不十分重要的知識,也要作思維訓練的無謂“拔高”,大運動量練習,以至千錘百煉,早起晚睡,疲于奔命。我們化學競賽力圖在面對少數優秀學生的中學化學教學中改變這種面貌。
最后需要討論的是:如果初賽的知識水平基本上維持在《化學讀本》的水平競賽基本要求作相應修改),各省、市、自治區從初賽優勝者中選的選手(4-6人)在約2個月的業余省級培訓期間能否達到決賽試題對知識基礎的要求,能不能在決賽中取得優勝,并進入國際集訓隊,乃至出國,更期望出國必拿金牌榮歸?對此問題要從四個方面思考。一是初賽后的各級競賽(包括決賽)的知識基礎定位在哪里?二是這些競賽的試題是否確實體現這種定位,既不太高,也不太低?三是大家對這些競賽的試題的知識基礎如何理解?四是初賽優勝者能否在各競賽前不長的時間里從初賽的知識基礎發展到它們所需的知識基礎?這需要大家都從實際出發,共同來討論協商,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
關鍵詞: 后奧運時期 體育賽場 觀賽禮儀文化
1.引言
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中,“人文奧運”是其核心和靈魂。然而在踐行人文奧運的各項工作中,作為高質量國家人文軟環境的標尺――體育賽場觀眾禮儀的展示是至關重要的突破口。自2001年申奧成功以來,北京市委市政府充分按照《人文奧運行動計劃實施意見》所明確的目標與任務,使各項實施工作彰顯成效。至今,縱觀北京奧運賽場觀眾總體表現,我國體育賽場觀賽禮儀宣傳教育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隨著北京奧運會的結束,觀賽禮儀如何跟進和諧社會發展,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支點,逐漸成為諸多專家、學者急需探討的課題。
2.體育賽場觀賽禮儀文化內涵與功能
2.1體育賽場觀賽禮儀文化內涵。
體育比賽離不開觀眾,觀眾的觀賽行為是賽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體育賽事的現場觀賽禮儀體現了各運動項目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的文化內涵和體育精神,反映了現場觀眾的文明素質和當地社會的文明程度,是比賽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觀賽禮儀主要表現為觀眾會自覺遵守賽場規定和基本禮儀,配合比賽進程,為運動員創造良好的賽場氛圍,從而有助于運動員創造出最佳運動成績。一般來說,體育賽場觀賽禮儀文化包括觀賽文化知識和觀賽文化精神。[1]觀賽文化知識即人們對賽場文化的一種了解和學問,是“知”;觀賽文化精神是對觀賽文化內在價值的自覺流露,通過觀賽行為把自己所領悟的賽場觀賽文化“知”體現出來,是“行”?!爸迸c“行”并重,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在“行”中,“知”將成為主體真正所體現出來活的東西,是觀眾在觀賞體育賽事的過程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2.2體育賽場觀賽禮儀文化功能。
體育賽場觀賽禮儀文化作為一種體育賽場文化,其根本意義是尊重參與體育運動中的每一個人。從宏觀上講,體育是現代社會人們最熱衷的文化活動之一,體育賽場觀眾禮儀作為體育賽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具有強大的感召和教育功能。[2]體育賽場觀眾禮儀的精神內涵是道德修養,觀眾的禮儀反映出所在國家的文明程度,良好的體育觀賽禮儀將極大提升國家的形象和聲譽。從微觀來看,如果觀眾懂禮、知禮、行禮,將能為選手提供良好的競技環境,并通過適當的語言或聲響激發選手的斗志、鼓舞士氣,從而構建文明和諧的賽場環境。
3.我國體育賽場觀賽禮儀文化建設現狀
目前,全國人民關注體育、參與健身的熱情持續升溫,為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體育全民化進程的步伐在奧運的推動下進一步加快。此時此刻,普及體育賽事觀賽禮儀知識,觀眾基本禮儀素養亟待提升。且我國國民體育賽事觀賽禮儀素養水平的提高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性賽事進入中國,為眾多體育愛好者提供了絕佳的體育觀賽機遇,但是我國觀眾觀賽禮儀的可持續發展令人擔憂。
3.1我國體育賽場觀眾禮儀缺失現象時有發生。
歷屆奧運會舉辦國政府和組委會對本國國民進行了奧運禮儀的宣傳和教育,北京自申辦奧運成功以來,做了大量賽場禮儀宣傳教育工作,然而,從現實情況看我國國民的體育禮儀素養卻不容樂觀,例如,在網球女雙四分之一決賽時,鄭潔/晏子組合對陣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娃/薩芬娜,由于現場一度出現觀眾噪音影響比賽和孩子哭鬧的情況,主裁判只好停下比賽讓觀眾安靜。又如射擊現場,有觀眾在我國選手射出好成績后轟然叫好,幾名選手紛紛皺起眉頭。
3.2我國體育新興項目與體育禮儀普及教育的缺失。
國內體育課的基本授課方式是體育老師教育學生如何熟悉并運用體育項目進行身體鍛煉,在授課時間上,體育道德和體育禮儀只占極小比例甚至完全沒有涉及。大多數中小學,乃至高校的體育課傳授的仍然是傳統項目,一些新興項目開展較少,更別提項目規則介紹。如果連項目規則都不了解,如何遵守該項目的賽場禮儀。F1、網球、斯諾克、高爾夫、射箭、擊劍等這些國際性體育項目近來正通過大眾媒體逐漸為我國民眾所了解和熟悉。然而,在大量相關的大眾媒介節目和內容中卻極少出現對這些項目相應的觀賽規則和禮儀的介紹。即使是專業的體育頻道、體育報紙也罕見此類內容。對體育項目規則的不理解將直接影響體育賽場禮儀的缺失。
3.3我國體育賽場觀賽禮儀文化研究相對滯后。
申奧5年以來,政府和北京奧組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本國人民進行了“觀賽禮儀”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所有的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人民的奧運參與意識明顯增強,奧運禮儀文化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國內賽場觀眾秩序顯著改觀。但賽場觀眾禮儀文化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或用行政命令就能解決的,缺乏對賽場禮儀全面系統的科學研究。
4.現代賽場觀賽禮儀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與方法
4.1重視對賽場觀賽禮儀文化研究,樹立觀賽文化精神。
奧運前期,為了提高國民觀賽禮儀,政府部門通過宣傳、明星效應統一了加油口號和手勢,表面上看,觀賽文明只是一些簡單的口號、姿勢,但深層次看,還是體育理念有沒有深入人心的文化問題。我國對國際體育項目觀賽禮儀文化的引進遠遠滯后于體育項目的引進。相較于一些體育聯賽較為成熟國家的觀眾,我國觀眾在觀看體育比賽時尚未形成自己的觀賽文化。在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現代體育的起步較早,體育禮儀文化的發展較為成熟,禮儀文化的內容有些已經被寫進比賽規則,成為比賽的一部分,或者以一種不成文的約定方式而存在。在奧運期間,我們國民已經上了一堂禮儀課程,在后奧運時期,應該加強體育賽場觀賽文化的理論研究,為我國體育賽場文化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4.2加強賽場觀賽禮儀文化知識推廣,強化規則意識。
競技體育賽場是一種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規則的活動,相對應的賽場觀眾都必須遵守共同的觀賽規則,因此。建議學校開設一門體育禮儀課,從理論的體育比賽知識到實踐的禮儀教育,系統的、循序漸進的向學生進行灌輸,從而有效引導學生體育賽場觀賽禮儀意識。體育與教育是相融合的,體育課堂是一個很好的媒介,體育課程不能只局限于傳統項目的開設,多開設在我國普及較晚的項目,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了解該項目文化,規則,從而在今后觀賽中能懂行,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我國這些項目的群眾性發展?,F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競技項目,大多數來自西方國家,我們并沒有這方面的文化知識積累,更不知道這個項目的文化涵義和體育精神,甚至可能單項比賽的基本知識都還沒有普及。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跳水場館和體操場館,只要是運動員上場比賽,我國觀眾的確鴉雀無聲,因為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這兩項運動是多么需要安靜才能發揮出最好成績,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表明了某些比賽規則的普及性和可理解性。
4.3樹立協同觀念,多渠道發揮政府社會導向功能。
相關部門或組織可定期開展奧運禮儀的系列講座,聘請相關的專家給學生講課交流,使奧運禮儀知識融入到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體系中來。一些體育組織,比如足協、羽毛球協會和體育社團等,不僅負有組織比賽、服務運動員的任務,還負有向觀眾傳播體育文化的義務,平時就應該常常舉辦相關的系列講座、通過媒體普及該項目的文化。有些體育項目,對環境有極高的要求。如射擊、舉重等,運動員凝神屏息之際,容不得任何外界干擾。在這些賽場,觀眾必須嚴格遵守賽場規矩,不喧嘩、不打閃光燈,以聽交響樂般的心情去觀賽。然而,這些項目無法在學校普及,需要榜樣作用,因此該項目的體育明星可以通過媒體向大眾介紹觀賽禮儀。
參考文獻:
[1]趙紅紅.現代體育禮儀[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5-6.
[2]林巖.禮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04):7,74-77.
[3]金正昆.政務禮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1.
[4]王光榮.人生禮儀文化透視[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4,(05):11-21.
[5]陳志輝,李艷翎.賽場觀眾禮儀與2008北京奧運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02):25-27.
[6]范冬云.現代奧運禮儀的定義和特征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01):24-27.
[7]范冬云,陳寧.從現代奧運禮儀中尋找突破口――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獻策[J].體育文化導刊,2005,(02):32-34.
[8]盧元鎮.體育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劉新平.當代中國體育文化與體育公關禮儀[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05):35-37.
關鍵詞:下水;堵塞;質量;施工
作為房屋管理維修單位,經常會遇到下水堵塞返冒,下水立杠及支管的滲漏等現象,有的甚至影響到市容整潔,居民正常生活,人們也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下水流淌的曝光,居民因下水滲漏引發的賠償的社會矛盾,甚至一些不道德的居民阻撓維修公用的下水設施,關閉上水閥門,使得樓上居民多日吃不上水,用不了下水,無法正常生活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如何能更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并在建筑安裝施工源頭就處理好這些問題,并加強下水管線的維修維護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我們從建筑施工過程中探討,進行科學的設計,防止管線倒坡,清理施工垃圾,努力提高施工質量,便于交工后的維修,并大力向居民宣傳合理使用下水管線的必要性,提高公民道德教育,加強居民公共意識。
一、為了避免交叉施工中造成管道堵塞現象,在管道安裝前,除應認真疏通管腔,清除雜物,合理按規范規定正確使用排水配件;安裝管道時,應保證坡度,符合設計要求與規范規定及排水管口采用水泥砂漿封口等措施外,還必須采取如下多種技術措施以防止管道堵塞:
1、由于建筑結構需要原因,當立管上設有乙字管時,根據規范要求,應在乙字管的上部設檢查口便于檢修。
2、當設計無要求時,應按施工及驗收規范規定,在連接2個及2個以上大便器或3個及3個以上衛生器具的污水橫管應設置清掃口,在轉角小于135度的污水橫管上,應設置檢查口或清掃口。
3、為了防止存水彎水封破壞,而造成衛生器具內發生冒泡、滿溢現象,嚴重影響使用,應采取如下措施:
1)正壓現象:污水立管的水流流速大,而污水橫支管的水流流速小,在立管底部管道產生的壓力大于大氣壓(正壓值),這個正壓區能使靠近立管底部的衛生器具內的水封遭受破壞。為此,污水管安裝時,連接于立管的最低橫支管與立管底部應保持一定的距離:即當建筑層數為4層以下(含4層)時,其距離為≥450mm;當建筑層數為5層、6層時,其距離為≥750mm;
2)負壓現象:衛生器具同時排水時,而引起管內壓力波動,在存水彎的出口處產生局部真空,當污水立管排流量較大時,在立管上部短時形成負壓的抽吸作用,而造成水封破壞。為此,約束污水立管內產生的負壓,污水立管宜采用粗糙管,對水封的保護是有利的;
3)自虹吸現象:自虹吸對存水彎水封的破壞是衛生器具排水時產生虹吸作用的結果。實踐證明,增大污水橫支管的坡度,有利于水封的保護。為此,污水橫支管安裝時,對于排水鑄鐵管宜采用國家《采暖與衛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規定的“通用坡度”,不宜采用“最小坡度”;對于排水塑料管宜采用“標準坡度”,不宜采用“最小坡度”;
4)毛細管作用:在存水彎的排出口一側因向下掛有毛發類的雜物,由毛細管作用吸出存水彎中的水,使存水彎水封受到破壞。為此,存水彎安裝完畢后,應采取臨時封堵措施、防止存水彎內部被雜物堵塞。
4、排水管道安裝時,埋地排出管與立管暫不連接,在立管檢查口管插端用托板或其他方法支牢,并及時補好立管穿二層的樓板洞,待確認立管固定可靠后,拆除臨時支撐物,此管口應盡量避免土建施工時作為臨時污水排出口。在土建裝修基本結束后,給水明設支管安裝前,對底層及二層以上管道作灌水試驗檢查,證實各管段暢通,然后用直通套(管)筒將檢查口管與底層排出管連接。
5、排水管道施工中,待分段進行排水管道充分膠襄灌水度驗合格后,在放水過程中如發現排水流速緩慢時,說明該水平支管段內有堵塞,應及時查明水平支管被堵塞部位,并將垃圾、雜物等清理干凈。
6、為了保證樓面地漏及屋面管口免受黃砂、石子、垃圾等掉落入排水管內。所有地漏及伸出屋面的透氣管、雨水管口應及時用水泥砂漿封閉,并經常檢查封閉的管口是否被土建工人拆開,一旦發現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管道堵塞。
7、衛生器具就位時,先拆除排水管口的臨時封閉件,檢查管內有無雜物,并把管口清理干凈。如有條件可用自來水連續不斷地沖洗每個排水管口,直至水流通暢為止。應認真檢查衛生器具各排水孔確實無堵塞后,再進行衛生器具的就位。
坐式大便器就位固定后,應將便器內排水口周圍雜物擦拭干凈,并用一至二桶水灌入大便器內,防止油灰粘貼甚至堵塞污水管口。便器安裝后,將排水孔封閉,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免污染,造成便器堵塞。浴缸就位后,應在灌水試驗確認排水栓無堵塞現象時,采用塑料布塞住排水栓,并用膠紙封死,防止砂漿及垃圾等落入排水栓,堵塞排水管道,并對浴缸采取加蓋保護措施,防止污染,保證浴缸按原來品質交付用戶使用。
8、在土建進行水磨石地面施工時,應積極配合土建確定臨時排水措施,避免排水管道作其排水通道。
9、排水栓、地漏等處存水彎塞頭在交叉施工中暫不封堵,待通水試驗前沖洗后再行安裝。
二、施工過程中采用以上防堵措施,可有效地避免排水管道發生堵塞現象。
但是,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優質為用戶服務,在工程竣工驗收前,還必須按規范對室內排水管道作通水能力試驗?!恫膳c衛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指出:“室內排水系統,按通水系統的1/3配水點同時開放,檢查各排水點是否暢通,接口處有無滲漏?!备鶕幏兑?,室內排水管道通水能力試驗應自上而下進行或在浴缸、洗臉盆、水槽等用水設備處充滿水,再行通水試驗,以不漏不堵為合格或在便器內丟入2至3張了生紙,觀察氏是否很快被抽吸到污水管道內,并暢通排至室外管井處為合格。室內排水系統通水能力試驗的步驟是:
1)按管路系統的層數先逐個開放給水排水的各配水點,檢查各排水口及立管應暢通無阻,接口處無滲漏;
2)按管路系統每層的給水系統配水點數同時開放1/3配水點,各排水口及立管應暢通無阻;
3)按各管路系統的總配水點數同時開放1/3配水點(一般在最高層),各排水口及立管應暢通排流。
對于設置在地面的地漏,應采用橡皮管引灌,地漏排水口應暢通排放。
對于高于六層(包括六層)的建筑物在竣工前的通水試驗后,還必須對所有的污水立管、雨水立管等進行通球試驗。試驗皮球直徑約為排水管道立管直徑的3/4,皮球從排水立管頂端投入,以落到相應的窖井為合格,否則要查明堵塞位置并予處理。室外管線檢查,應每個立廳同時放水,打開每個下水井蓋,觀察室外井及管道排水是否暢通。
三、下水堵塞維修,必須及時處理,否則,會造成居民家里和庭院的污染,有的甚至流淌到路面,影響市容環境。
應先打開下水井,觀察室外管線是否堵塞,如有堵塞現象,進行室外清掏,竹枇疏通,堵塞嚴重的,可用疏通車進行高壓沖洗,對于室外管線脫節,沉陷的需要挖開管線重新接管鋪設。如堵在室內的話,應該觀察廚房、廁所、地漏等衛生器具的使用情況,來判斷哪個支流管線堵塞,進行疏通,都不暢通的話說明立杠堵塞,需要打開檢查口,用鋼絲繩、鐵線、手動或是電動疏通機等工具進行疏通,并放水沖洗。
——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的考察本文系2013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GD13YZX01)、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2CZX047)、“中山大學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409115)的階段性成果。
郁欣
【摘要】
現象學以探究意識本質為特征,則以社會歷史批判為己任;一方以先驗唯心主義為哲學旨歸,另一方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立場。因此,情況似乎是:二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對立。然而,問題的另一面卻表明,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上,試圖在二者之間進行綜合的努力,既存在于馬克思那里,也存在于胡塞爾的現象學中,而且為一種富有成效的對話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
胡塞爾;馬克思;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B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660(2015)04-0030-07
作者簡介:郁欣,江蘇南京人,哲學博士,(廣州510275)中山大學學院講師。
①[德]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陳小文、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98頁。
②[德]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59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頁。
④《現象學方法與文選》,張慶熊主編,牟春、錢立卿、李楊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第130頁。
⑤有關馬克思認識論的思考及其與現象學相互關系的討論,可參閱[美]T.洛克莫爾:《論馬克思的認識論與現象學》,郁欣譯,《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
現象學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思潮,對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于海德格爾曾稱道說,現象學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中主要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決定著這個時代的精神。
①
則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實踐綱領,它不僅塑造了現代世界的政治格局,而且持續保持著對當代政治的巨大效應。然而,現象學以探究意識本質為特征,則以社會歷史批判為己任;一方以先驗唯心主義為哲學旨歸,另一方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立場;雙方看起來形同水火、勢不兩立。對胡塞爾來說,現象學似乎唯有理論的關切,而對現實世界的實存和可能的實踐性改造實行先驗的懸擱,“它的唯一任務和功能在于闡明這個世界的意義”。
②
與其相反,馬克思則注重社會歷史批判和對世界的實踐性改造。對此,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作了明確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③
因此,令人矚目的是,在胡塞爾的先驗唯心主義的純理論態度與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哲學態度之間的尖銳對立。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事實上,在胡塞爾那里,嚴格的理論思考一直就包含有現象學明察的最大程度的實踐“應用”,而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時期則展示出“一種新的認識論姿態”、“一種整體實踐的深廣轉型”。對于胡塞爾來說,認識批判本質上與理論和實踐的綜合密切關聯,而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本身是一種“新式實踐”、一種“普遍的批判”。
④
對于馬克思來說,從其博士論文直至《資本論》,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革命的實踐”揚棄哲學理論,而揚棄本身恰恰是哲學理論在社會-政治的生活中的實現。
⑤
因此,就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而言,試圖在二者之間進行綜合的努力,既存在于馬克思那里,也存在于胡塞爾的現象學中,而且為一種富有成效的對話提供了可能。
一、胡塞爾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的理想支配著胡塞爾一生的哲學思考。在他看來,作為嚴格的科學,哲學是這樣一門學問:“它可以滿足最高的理論要求,并且在倫理-宗教方面可以使一種受純粹理性規范支配的生活成為可能?!?/p>
[德]胡塞爾:《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倪梁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頁。
顯然,當胡塞爾開始將其哲學建立為一門嚴格的科學時,他堅持哲學只能在一種理論性的認識批判的意義上促進人類的生活。這種態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其現象學的主導觀念。對他而言,現象學“標志著一門科學”,但它“同時并且首先標志著一種方法和思維態度”。[德]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倪梁康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頁。借助這種方法,普遍的科學性的理念得以嚴格的方式實現。按照他的觀點,這種普遍的科學性的理念是希臘哲學誕生時就天生于歐洲人性中的目的,它是“擺脫了一切其他目的的理論興趣的,即純粹為了真理而對真理感興趣的系統結果”。[德]胡塞爾:《第一哲學》上卷,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265頁。為了能夠成為真正嚴格的科學,亦即實現了最終奠基或最終有效性證明的科學,胡塞爾主張必須克服摻雜有任何實踐目在內的素樸的理論態度,而“必須在科學理論的自身沉思中研究能最終證明自身正當的科學之規范”,并且最終達到“由科學理論的指引和從科學理論上證明為正當而來的科學形態”。同上,第266頁。因此,對于胡塞爾來說,作為一種意向活動,生活指向真理,即使不是明確地指向真理,因為生活對要求的正當性感興趣。真正的理論意味著通過先驗的自身反思所實現的理論上的最終奠基或最終的正當性證明。
胡塞爾與馬克思的思想交匯
《現代哲學》2015年第4期
然而,嚴格的理論要求實際上并不排斥先驗現象學的某種實踐蘊涵,盡管胡塞爾一開始曾有意識與現象學的實踐應用保持距離。這種實踐蘊涵從20年代起得到了愈益明確的展示,它與胡塞爾對哲學職責的理解密切相關。按照他的理解,哲學生活旨在達到一種“真正的人性”,即“在任何時候都致力于清醒地對自身負責,在任何時候都想遵循‘理性’”。同上,第267頁。而遵循理性意味著,將那些獲得最終正當性證明的科學規范的理念“以其牢固和絕對的有效性從原則上規定人在每一個領域中的行為”,旨在“從最終有效性這個最后源泉出發為它的行為之絕對合規范性進行辯護”,以便“幫助盲目求索的人類達到最深刻之自身意識,達到對它的真實的和真正的生活意義之自身意識”。同上,第267頁。胡塞爾認為,哲學的最重要的職責是“首先賦予這種生活意義以最終合理的形態,即全面地被澄清并被理解了的,在每一個方面都最終證明為正當的理論之形態”。同上,第267頁。他堅信,“這種系統地在諸原理科學中展開的理論,一定會通過論證而突出那種完整的規范體系,即人類為了能夠成為真實的和真正的人類,由純粹實踐理性而來的人類,必須滿足的那種體系”。同上,第267頁。在他看來,這是“自希臘哲學誕生起歐洲人就固有的目標,即想成為由哲學理性而造就的人,而且只能作為這樣的人而存在——從潛在理性向明顯理性的無窮運動,并且通過以它的這種人類的真理和純真性而自我規范的無窮努力而造就成這樣的人——的這種目標”。[德]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26頁。盡管這是其后期對哲學目的的表述,但胡塞爾很早就已將對理論真理的探求與“責任”或“批判的責任”聯系起來。對他來說,正義的行為,亦即負責任的行為,意味著認識到倫理價值和理論真理之意義的行為。因此,責任只不過是對理論上的有效性要求的主觀的相關表達。對于后期胡塞爾來說,這種理念是主導性的。在他那里,主體的責任本質上是關于理論真理本身的現象學問題。
在其生命最后的多災多難的十年,胡塞爾開始強烈地擔憂那種通過納粹主義及其哲學家的政治神話的產生和第三帝國的極權主義的實踐所明顯表現出來的反理性主義的狂潮,他將歐洲文明的這種不斷增長的非理性主義看作現代科學理念的“危機”的必然結果。鑒于這種令人痛苦的危險境遇,他充分強調現象學對人類的功效,即它既能在理論領域又能在實踐領域重建理性的統治地位。
作為一種真正的理論,先驗現象學如何與實踐活動相聯系呢?
在胡塞爾那里,這首先在于對一切缺乏對其先驗錨地的認識的實踐批判,也同樣對一般的科學理論進行批判,因為一般的科學理論的目的恰恰是實踐性的,它們沒注意到其理論行為和態度的先驗根基。胡塞爾對現代科學態度的批判是其后期著作中最令人矚目的特征。在他看來,科學和傳統上以建構為特征的哲學理論為實踐的興趣所引導,并且執持于實存的現實以便改造它,因而從根本上說實踐性的。相反,現象學則以一種無涉于實存的現實的理論為目標,是關切一切認識的真正基礎。它的興趣領域超越于現實存在之上?,F象學還原懸擱一切實存,而只保留現象,亦即當一切實存被意識構造和呈現于意識時的意義??茖W和建構性的哲學由實踐的需要和問題產生,而現象學的構造理論則擺脫了一切自然生活的興趣,因為它尋求的是處于完全的自身明見性之中的認識的確然性。因此,構造是由意向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現實的存在者作為有效的意義呈現給意識——對世界的塑形和重塑形。
胡塞爾指出,這正是任何科學理論與其現象學之間的區別。一切科學理論都源于人的實踐需要,而現象學理論——盡管沒有喪失對自然的世界生活的任何興趣——旨在澄清功能性的實踐的構造和科學理論的構造。在此基礎上,它探究現代科學對人的實存的意義,探究實證科學規定現代生活的智性趨向和社會政治趨向。在胡塞爾看來,“單純注重事實的科學,造就單純注重事實的人”,而從原則上排除了關于整個人類生存的意義問題。同上,第16頁。這導致人們屈服于非理性主義的潮流。按照這種非理性主義觀點,“人們所依賴的一切生活條件,理想,規范,就如同流逝的波浪一樣形成又消失,理性總是變成胡說,善行總是變成災禍”。同上,第16頁。對此,胡塞爾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中發出如此的詰問:如果是這樣,這個是世界以及在其中的人的生存還能有意義嗎?歷史的事件不就變成了由虛幻的繁榮和痛苦的失望構成的無盡的鏈條嗎?他認為,現代科學和技術已經遺忘和抑制了對人的生活世界的意識。生活世界的物質性歷史事件被那些作為客觀的自在存在的事件的抽象結構所抑制。胡塞爾將異化問題看作現代西方文化的一種不斷增強的核心問題,因為科學開始是無意識、后來則是有意識地遺忘和抑制了人的實存的倫理維度。凌駕于自然態度和先驗態度之上的科學-技術的態度的歷史將哲學和科學帶入混亂。
因此,胡塞爾基于“危機”意識的歷史目的論批判,就在于揭示和重新發現西方文化中人的目的的統一性,以便將人和社會從由科學的世界圖像所導致的破裂狀態中拯救出來,這種科學的世界圖像與人對自身和世界的直接理解不協調。西方文化的目的,亦即自我與世界、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科學與哲學的統一必須被恢復。在胡塞爾看來,現象學理論不僅是一種更嚴格的科學,而且是唯一能將人類從業已遭受的危機中拯救出來的哲學。這危機本質上是迷失于關于人和世界的科學圖像,在這種科學的世界圖像中,每一個科學家都只是一個匿名的過程的可替代的人,而每一個人都作為一個對象被分析和操縱?,F象學旨在為人的自身理解提供地基,將人從科學的他律和技術的操縱中拯救出來。
正是在此“危機”意識的背景下,胡塞爾在1935年的《維也納講演》中明確而具體地談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談論“一種新型實踐”。在他看來,與一般的科學理論的實踐性本質相對,真正的理論態度雖然也是一種職業態度,卻完全是非實踐性的,它是“建立在對于它自己的職業生活領域中的一切自然的實踐,也包括較高層次的服務于這種自然領域的實踐的蓄意的懸擱之上的”。同上,第383頁。胡塞爾指出,這種懸擱的實行并不意味著“理論生活從實踐生活的最后‘分離’”,也不是“理論家的具體生活劃分為兩個互不關聯地實現的生活連續體”,因為“普遍態度的第三種形式仍然是可能的”,即“在從理論的態度向實踐態度的過渡中完成的兩方面興趣的綜合”。同上,第383頁。他認為,這樣地綜合,即使得在封閉的統一體中,并且在將一切實踐都懸擱起來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理論(普遍的科學)也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服務于人類,服務于在具體的存在中暫時是并且永遠是自然生活的人類”。同上,第383—384頁。胡塞爾強調,這是以“一種新型實踐”的形式實現的,即“以對一切生活和生活目的,一切由人類生活已經產生的文化構成物和文化系統進行普遍批判的形式實現的,因此也是在對人類本身以及對明確地或不明確地指導人類的諸價值的批判的形式中實現的”。同上,第384頁。他認為,這種“新型實踐”的目的在于“通過普遍的科學的理性,按照各種形式的真理規范,提高人類,將人類轉變成全新的人類”,亦即“能夠依據絕對的理論的洞察而絕對自我負責的人類”。同上,第384頁。顯然,胡塞爾所謂的“新型實踐”本質上指的是普遍的理論與普遍的實踐的最高形態的綜合。
在《現象學:不列顛大百科全書條目》中,我們可以讀到胡塞爾關于這種最高形態的綜合的實踐蘊涵的論述。他認為,作為理論與實踐的最高形態的綜合,現象學反思認識到實踐所應遵循的規范,這些規范揭示了一種真正的人類生活(也被稱為“先驗的人類生活”)——它是一種理性不斷進行自身反省的生活——的理念。胡塞爾指出,通過其先驗的明察,現象學認識到它自身在可能的先驗人類生活中的作用,認識到“自己是一種(先驗)人類在普遍的理性實踐的工作中普遍自身反省的作用”。[德]胡塞爾:《胡塞爾選集》上,倪梁康主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第362頁。這種“普遍的理性實踐”“通過揭示而得以自由地向處于無限之中的、絕對完善的普遍理念所進行的追求,或者,換言之,向一個——處于無限之中的——完全存在于和生活于真理和本真之中的人類的理念所進行的那種追求”。同上,第362頁。因此,它本質上執行的是一種理性自身反省的功能,亦即對本真的人類生活的實踐理念或規范的相對實現進行理性的反省。這種實踐理念是普遍的和無限的,因為它始終是調節性的理念,而絕不會完全實現。在胡塞爾那里,現象學就是無限追求這種實踐理念的歷史運動,通過這種歷史運動,那種“天生于”人性中的普遍理性得以揭示。作為西方文化的原初目的,這種實踐理念既是理智的真理,同時也是人類的道德責任。
二、馬克思的“革命的實踐”觀
在馬克思那里,理論為實踐決定,因而依賴于實踐。然而,實踐對理論的這種優先性并不意味著,實踐活動可以沒有理論的指導。相反,馬克思本人及其后來的者都始終強調,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實踐”。這種“革命的實踐”當然不是指在功利主義和庸俗的實用主義的意義上的實踐。在其早期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教導說,“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可能消滅哲學”,而哲學的實現“只有否定現存的哲學、否定作為哲學的哲學,才能得到”?!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頁。因為在他看來,哲學旨在批判地改造世界,而“現存的哲學”本身就屬于這個世界,是這個世界的觀念的補充。它對世界采取批判的態度,卻對自己本身采取非批判的態度。因此,他強調,如果不消滅哲學,就不可能有哲學的實現。這表明了馬克思對待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鮮明態度,正如他在《提綱》中所宣稱的那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頁。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稱許馬克思這一命題是哲學上最偉大的勝利。ErnstBloch,MarxunddieMenschlichkeit,Rowohlt,1969,S.107.
布洛赫所謂的“哲學上最偉大的勝利”究竟意味著什么?澄清這一問題對于我們深刻理解馬克思在解決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上所具有的革命意義至關重要。為了澄清這一問題,首先必須考察的是“理論”和“實踐”這兩個術語在馬克思那里的確切含義。
對于馬克思來說,意識盡管能對存在的過程進行反思,但最終卻為人的勞動或人的生產所決定,而勞動或者人的生產則又稱為“實踐”。在他看來,當理論因勞動分工過程中人的活動的分裂而不知道其起源于實踐時,它就變得自高自大起來,而淪為一種思辨的抽象,一個幽靈,偽稱自己是實踐的制片人。因此,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追隨康德,采取了否定理論理性的鮮明立場,但卻不同意康德反過來提升實踐理性的地位的做法。
在《提綱》中,馬克思將黑格爾后期哲學的兩種主要意圖對立起來。第一種意圖是檢審人類活動的恢宏場景的不同景觀,并且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做出解釋;第二種意圖是使彼此沖突的力量和解,而且一般說來,是在作為絕對精神的各種表現的對抗之間進行調解。在對黑格爾哲學的解釋中,馬克思顯然使用了與黑格爾一樣的概念手段,即作為黑格爾的核心方法的辯證法,但卻采取一種鮮明的批判立場。在《資本論》的序言中,馬克思指出,黑格爾所謂的“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因此,他批評說“辯證法在黑格爾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辯證法是倒立著的。必須把它倒過來,以便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內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頁。這種主張和要求清楚地表明,黑格爾的自身意識的辯證法的全部成就在馬克思看來只是一種異化的形式。而正是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祛魅,成就了一種關于“革命的實踐”的新哲學,它聚焦于“異化”概念,將其作為主要的批判對象。
借用黑格爾的異化概念,馬克思描述了人的理智的、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活動的客體化和物化。當這一系列活動與人分離而成為獨立的法、制度或商品時,它們就不僅獲得了獨立的實存,而且對作為它們的真正制造者的人構成一種有害的控制。于是,人的思想投射和人的勞動產品就被剝奪了其社會關系的特征,從而脫出人的掌控,而且它們使人服從于非人屬的客觀規律。產品的異化同時也是人自身的異化,因為人的活動被外化為物了,他自身也只變成了他人和自己的一個物、一件商品。追隨費爾巴哈對基督教和黑格爾主義的批判,馬克思認為,宗教和形而上學以相同的方式起作用,并且與資本主義體系的經濟生產執行相同的功能。它們使人異化,經濟的、宗教的、哲學的和政治的活動卻掩蓋了這種存在于勞動本性中的異化,它們都遮蔽和歪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藉此,國家被看作擺脫現實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一種虛幻的公共生活。意識也以同樣的方式“被生產出來”,用馬克思的話來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像法、藝術、宗教、形而上學等觀念,這類意識形式只有通過對物質生產的考察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哲學的任務就是去解釋所有不同理論產品和意識形式,追蹤它們在物質生產這個基礎中的起源。通過執行其批判的任務,哲學揭穿了宗教和形而上學的虛假的超越要求,使人們返回那種產生“唯心主義的詭計”的直接的自然實存。而對于馬克思來說,對宗教和形而上學的批判最終演變為對任何形式的唯心主義的總批判。最終,人的異化只能通過生產力的現實運動才能克服。馬克思的異化批判表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代表的經濟基礎決定著法、國家、哲學、宗教和制度這類上層建筑,經濟的、社會的過程生產和塑造一切形式的社會生活和理智生活??梢哉f,正是通過對異化現象的批判,馬克思才確立了其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3頁。
因此,馬克思在《提綱》中的那個著名命題,就不止于哲學家從思辨的沉思轉向革命的實踐的一種情緒性表達,而是想通過哲學的自身理解來發動一場革命。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哲學既要求去改變世界,同時也是一種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的理論活動。它必須致力于主要社會弊端的改善,必須有助于消除人的異化。在馬克思看來,沒有任何其他的哲學方式能夠勝任這一使命。改變世界的過程恰恰是哲學自身的關鍵點。因此,哲學的任務正在于將自身與革命的實踐相同一。在這里,革命不應被理解為改變某些生活條件的活動,而應被理解為一種改造整個人類實存的徹底行動,這只有通過改變構成整個人類實存的基礎的條件才能得以實現。這種改變被稱為“革命的實踐”。對于馬克思來說,認識活動、哲學的理論理性——由于脫離了社會的和倫理的實踐——只是這種“革命的實踐”本身的一種功能。哲學的范疇最終只有在其與社會的和政治的活動的關系中才能得到解釋,因此,一切真正的認識本質上都是實踐-政治的認識。在他看來,實踐理論是最高的哲學范疇,在其實現中既有哲學的使命,也有“革命的實踐”的使命。而只有對現存事物及其現存形式進行徹底的革命化,才能建立哲學與現實的絕對同一性。對此,馬克思在《提綱》中曾有明確的表述:“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頁。
三、胡塞爾與馬克思之間對話的可能維度
上述就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對胡塞爾和馬克思這兩位思想家的立場和觀點所作的描述表明,雙方都試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作一種綜合的努力。在這種綜合的理論進展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具有類似的“危機”意識,以及“危機”意識所引發出來的強烈的現實關切,盡管這種“危機”意識在二者那里是以不同的面貌表現出來;還可以看到他們由“危機”意識所促發的“異化”理論批判,當然,異化在雙方同樣是具有不同的理論維度和思想內涵。因此,可以預期在二者之間進行一種理論上有意義的對話的可能性。
然而,現象學以探索意識本質為特征,則以社會歷史批判為己任;一方以先驗唯心主義為哲學旨歸,另一方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立場,雙方畢竟在哲學立場存在著根本的對立。細致深入的文獻對比研究也許會輕易表明,兩種哲學分殊不同的思想世界。胡塞爾以對客觀主義、自然主義的批判著稱,其中就蘊含有對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的批判性元素。客觀主義或自然主義探究的是一個不言而喻地被給予意識的世界,它相信關于現實的結構的真理是自在的真理。而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則從科學所揭示的“真實的”世界回返主體性。盡管現象學在哲學史上刻下了“回到事實本身”的座右銘,并且在胡塞爾思想后期更是具有回返前科學的生活世界的理論訴求,但它距離任何形式的唯物主義都很遠。也許我們可能會說,在胡塞爾看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素樸的和盲目的;而對馬克思來說,胡塞爾的現象學則是唯心主義的和內容空乏的。
但是,這種哲學立場上的對立并不妨礙這一事實,即兩位哲學家所具有的共通性可能比我們看到的更多。首先,在與社會-政治的現實的沖突方面,雙方無疑具有共同特征。盡管他們建議不同的實踐方式,胡塞爾專注于理智上對主體性的重新發現,而沒有明確指明實踐的議題,馬克思則聚焦于階級斗爭的政治行動,但他們對異化世界中本真的人性則具有共同的關切。其次,現象學與無疑都能從彼此對理論和實踐領域的明察中受益。雖然每一方各自都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這些局限性也許能借助他方的思想元素而得以克服。
就本文的問題關切而言,我們試圖檢審胡塞爾的現象學與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上的主要相似點和區別。
已然確認的是,胡塞爾后期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深度關切著人類社的真正目的的確立,這種確立了真正目的的人類社會處于一種主體間以理性方式相互依存狀態的人格的自治共同體,這些人格擁有其自身理解和自身責任。胡塞爾晚年關于主體間性的主張實際上是對自由和自律的確認,亦即對自我決定和處于利益相關性中的人格的確認。他把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態度中存在的內在危險歸于自然主義的顛覆性,因為這種自然主義傾向于將人的主體還原到客體化的自然。像實證科學和和技術一樣,非先驗的哲學——譬如,客觀主義、自然主義等——旨在用精確的算計來控制和改變世界,而不是以純粹的理論行為去解釋它。從先驗現象學的立場看,現代科學根本意義是一種人類心靈源于實踐目的的精神成就,而不是一個由獨立自足的必然性所構成的精神體系。
就胡塞爾晚年所關切的論題而言,很難將西方文化中的科學危機看作資本主義危機的一種特殊情況,如果那樣的話,現象學就可被作為其中的一個元素而被歸入的辯證法體系了。但兩位思想家的確獨立地在不同的層面上描述了相同的異化方式,由于這種方式的異化,主體通過科學和技術使自身客體化了。這種客體化了的主體作為一個異己的存在物與他相對,并將他規定為一件單純的商品。以此方式,勞動控制了勞動者,不僅是工人,也包括科學家。可以說,這種異化思想是胡塞爾與馬克思之間的核心交匯點。
然而,問題是,胡塞爾思想經驗中對科學和技術的價值重估,究竟是否能與的“革命的實踐”觀點相協調呢?胡塞爾在批判科學的他律和人的異化方面的論證是基于一種理論性的語境的構想,它離社會-經濟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維度還太遙遠。但這不意味著,他的那些論證不可能為不同流派的思想家提供有益的啟示。由于在當今科學和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背景下,人的異化問題對大眾來說已變得愈益尖銳,因此,胡塞爾對科學危機的批判性反思就凸顯出更加豐厚的理論內涵和普遍的哲學意義。在今天,這種危機可以被看作最普遍的異化形式之一,而這恰恰是在分析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時所忽略的。
一、 緒論
國務院46號文的政策紅利給體育產業帶來了史無前例的}l L遇,體育賽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眾視野,擁有巨大群眾基礎的馬拉松賽事便在此契機卜得到井噴式增長。 隨著北京馬拉松在我國影響力的逐漸提高,我國近幾年舉辦馬拉松賽的城市場數逐年遞增。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網站可知,全國馬拉松賽事由2011年的22場,2012年的33場,2013年的39場,2014年的51場,增長到2015年的134場,2016年的328場,甚至2017年多達1102場??梢?,馬拉松賽事逐漸成為群眾和城市都喜聞樂見的時尚體育運動。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卜,傳統的大眾傳媒己經無法滿足如今紛繁復雜的馬拉松賽事傳播,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以獨特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逐漸超越傳統媒體成為馬拉松賽事的新寵,為當今馬拉松賽事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支撐。
其中,“微博”作為開放的信息互動平臺,以其快速的傳播力、內容碎片化的特點,成為當前我國各大馬拉松賽事的重要傳播渠道。本文通過將2017年中國馬拉松大滿貫賽事微博傳播進行對比分析,為其他賽事微博的運營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中國馬拉松大滿貫賽事官方微博現狀
(一)中國馬拉松大滿貫賽事介紹
中國馬拉松大滿貫是由中國田徑協會創建并主辦的中國最高等級的馬拉松系列賽事之一,旨在整合中國優秀的馬拉松賽事資源,樹立中國馬拉松精品賽事辦賽標準,推動中國馬拉松賽事國際化、規范化、市場化的運作與發展。2017年是中國馬拉松大滿貫的啟動元年,北京馬拉松、廣州馬拉松、重慶國際馬拉松和武漢馬拉松四項賽事成為首屆賽事的創始成員。
北京馬拉松于1981年開始舉辦,是中國田徑協會市場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單項賽事,自2008年起連續六年獲得“國際田聯路跑金標賽事”的殊榮。廣州馬拉松于2012年開始舉辦,是由國際田聯和中國田徑協會賽事日歷備案的中國高水平馬拉松賽,為中國田協A類認證賽事。重慶國際馬拉松于2011年開始舉辦,集奧運會選拔賽、全國馬拉松冠軍賽于一體,己成為中國西部首個國際全程馬拉松賽事,也是中國西部沿長江母親河奔跑的第一個賽事。武漢馬拉松于2016年開始舉辦,作為一項全新馬拉松賽事,武漢馬拉松擁有獨具特色的賽道及賽事組織。
相關熱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關于體育各方面內容的研究越來越多,體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社會領域逐漸分化成公共領域和市場領域,在對體育事務的管理中,公共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遠遠超過了市場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體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顯性和隱性兩種形式,顯性研究的對象是發表于各類報刊上的論文,隱性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學術報告和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研究學位論文有著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評價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論文選題則是撰寫碩士論文的第一環節,并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對象,二是研究內容或研究領域,三是研究方法。選題的“三要素”構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的基本框架,也成為評價碩士學位論文的重要尺度。
通過檢索CNKI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筆者査到2002?2012年間710篇有關體育管理的碩士學位論文。其中,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總數的71.4%;涉及市場管理的203篇,占總數的28.6%。
在本文中,筆者對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內容(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質和研究領域)方面進行了深人的研究與分析,為體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1.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
從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間,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了高峰。從主觀上看,存在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相應的學位論文數量也必然增加;二是體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體育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各種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體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講,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國體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2.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
通過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的統計和分析,我們發現,在以體育公共管理為內容的研究領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競技體育管理、大學生體育管理和社區體育管理,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見,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的都是學生能看到、接觸到的體育事務。研究國外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而且這些論文的結論都是通過分析世錦賽、奧運會和其他大型比賽的數據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經費較少,研究條件有限,很少接觸到國外體育組織,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也很少能借鑒國外優秀科研成果。
在體育公共管理領域中,中小學體育管理、體育教學管理也是碩士學位論文常常關注的內容,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1%和6.6%,這說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學校教學環境。
目前,我國巳進人老齡化社會,但關于老年體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僅占總數的2.7%,這與目前社會發展形勢不相符,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體育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這方面論文只占論文總數的3.9%。文獻綜述類論文也很少涉及基礎理論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加強。
3.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體育科研方法是研究體育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研究體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規律⑴。因此,體育科研方法對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分析論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時,我們發現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種,即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査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資料過程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德爾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資料主要采用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
這507篇學位論文的統計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論文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數理統計的定量研究方法,說明這些學生重視研究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科學和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我國體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研究體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綜合研究巳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能更加全面、客觀、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體育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4.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
基礎性研究強調對客觀現象和事實進行理論性探索或實證性分析,檢驗理論依據與客觀事實的符合程度。雖然基礎性研究沒有強烈的應用目的,但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性研究,新知識和新領域的發展會受到阻礙。以獲取新思維和新知識的創造性研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并把應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形式展現出來。
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和開發性研究的基石,應用性研究是基礎性和開發性研究之間的橋梁,開發性研究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目的和歸宿。這三種研究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缺一不可。我們對這507篇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應用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3.7%,基礎性研究占的比例為19.2%,開發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1%。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碩士研究生擁有的資料和科研條件有限,進行基礎性研究的難度比較大;二是主觀上忽視基礎性研究,而直接進行研究性研究;三是應用性研究比基礎性研究更容易。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對基礎性研究的關注不夠,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5.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
5.1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
通過對這507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我們把這些論文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類:群眾體育類研究、學校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其中,絕大多數論文關注的是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中的管理現象及管理問題。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對我國體育公共管理的重視和關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這三類論文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生變化,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3%;2005年到2006年間,三類研究所占的比重較為接近;從2005年開始,競技體育類研究開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從2005年起,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異軍突起,并開始占據首位。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是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而2006年以后,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學校體育類研究所占比例從2008年開始變得較為穩定。
在學校體育類的研究中,中小學體育研究和高校體育研究為兩大研究熱點,也是碩士學位論文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國家大力發展群眾體育的背景下,群眾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正在發生悄然轉變,碩士學位論文關注的重點也從競技體育轉向了群眾體育。目前,對群眾體育類的研究已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已開始關注群眾體育。
5.2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
農村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農村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城市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城市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兩者的區別就是開展健身鍛煉的地域不同。不同區域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體育觀念、運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體育公共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間,農村體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體育研究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達到87.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產生、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很多的“體育問題”和“體育現象”都發生在城市體育中,這也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關注的熱點;二是由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體育資源、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體育熱點“話題”要多于農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三是由于體育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多為在校學生,他們學習、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體育研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研究的話題。
6.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