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7:21
序論:在您撰寫村落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古村落和傳統文化保護利用是政府職責。政府要主導,組織古村落外部環境整治,內部建筑維修,基礎設施配套,村民搬遷安置等。旅游經營可由市場運作,成立保護利用有限公司(股份制),國有控股、村集體控股、社會資金控股均可。為啟動新葉古村保護利用,建德市成立8人編制的古村落管理委員會,文體副局長專職負責,財政投入500萬元/年,同時落實60萬元專項管理經費(12%)。黟縣成立遺產辦,設專職人員編制,統籌西遞、宏村的規劃、文物、文化等管理事項。
2)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古村落保護利用,要因地制宜、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實行原地保護與異地保護并舉。對于有保護利用條件、街巷肌理尚存、傳統建筑較多的古村落,應該整體原地保護;對于散布在偏遠村落不便就地保護或即將倒塌急需搶修的古建筑,可通過異地搬移的方法集中保護;在保護措施上,可采取認租、認購、認領多種形式,既增加農民收入,又促進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
3)有效利用、文化傳承。中國近代史上出現晉商、徽商兩大商業主流。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蘊正是從古村落和傳統文化保護利用中得到延續、傳承,形成了文化產業鏈,產生持續的經濟效益。當地政府從一開始就從文化層面統領古村落保護利用,把古村落保護利用與建設美麗鄉村、小康村、生態旅游村有機結合。如黃山市黟縣西遞村、宏村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浙江金華市婺城區寺平村、杭州建德市新葉古村申報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建德市對新葉古村保護開發定位為“游秀美新鄉村,覽千年古建筑;體驗耕讀文化,品嘗農家土菜”。寺平村在保護利用中將古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獲得了浙江省特色生態旅游村、小康示范村、美麗鄉村等稱號。
2古村落和傳統文化保護利用的思考
1)政府主導。古村落歷史價值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保護利用必須政府主導,成立工作機構,具體負責規劃編制、政策制定、拆遷安置、資金籌措等工作,在處理好村民生存與發展、保護與利用、近期與長遠等關系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民間力量,實行企業化運作。
2)規劃先行。編制古村落保護利用發展規劃。規劃要充分體現古村落的主題和特色,包括保護、完善、村民安置、旅游利用等內容,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見。規劃一經確定,嚴格實施。古村落保護區內,村民建房必須報批后才能動工。今后的規劃修編,也盡可能邀請原編制單位,以保證保護與利用思路、理念、技術方面的連續性。
3)科學保護。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制訂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保護利用中應注意古村落周邊環境營造,盡可能的保護古村落的整體環境。對于需要新建的建筑,其建筑風格必須與歷史建筑保持傳承關系。
4)多元投入。古村落保護利用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非單個部門、鄉鎮、村力所能及。針對財力緊張狀況,可建立政府、部門、鄉鎮、村集體以及民間資金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在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的前提下,堅持政府扶持、項目爭取、部門協作、民間資金和村民投資投勞相結合,全方位多渠道融合資金。
5)利益共享。古村落保護利用必須把村民收益納入計劃,讓村民通過保護利用增收。可借鑒安徽黟縣西遞村、宏村經驗,由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村民以房屋、家具、古董等入股,每年從利益中抽取一部分用于古建筑維修和村民參與旅游的補償。同時,可引導當地村民投資一些“短、平、快”的服務項目,因地制宜地開辦原汁原味的農家菜館、鄉村旅店等,讓村民真正得到實惠,從而主動參與到古村落保護與利用中,讓古村落活起來。
3對祁縣古村落和傳統文化保護利用的建議
1)充分挖掘歷史文化,高質量編制保護利用規劃。祁縣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名人眾多,古村落富有特色,文化遺產價值高。借用建德市宣傳部長的話:“晉商文化底蘊太深厚了,你們那的一磚一瓦都是文化”。建議縣委、政府統籌文化、文物、旅游、規劃、農業、林業、村鎮等各方,由文化部門牽頭,落實古村落和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工作。特別要規劃先行,組織編制古村落和傳統文化保護利用規劃,扎實做好基礎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編制過程充分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規劃成果按法定程序評審報批,保證規劃的法定性和執行的連續性。
2)以點帶面,構建旅游文化產業體系。2014年,谷戀村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村內歷史古跡眾多,明清肌理完好,文化積淀深厚。《谷戀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已批準實施。根據祁縣實際,應突出重點,政府牽頭成立谷戀村保護利用機構,把谷戀村保護利用納入祁縣旅游文化產業規劃,完善祁縣“名城—名鎮—名村—名院—名園”旅游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千朝農谷莊園—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喬家大院—谷戀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祁太秧歌—塔寺村苗木基地—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河灣村羅貫中故里—九溝風景區—梁村遺址及麓臺山、紫金山、上莊溝等”為一體的“慢城”旅游休閑格局,為祁縣文化強縣夯實基礎。
3)古城、古村聯動保護利用,功能互補。昭馀古城以渠家大院晉商博物館為核心,晉商名街為主軸,除了明清建筑本身外,可展示晉商商業票號、鏢局、珠算、茶莊、山西面食、民間剪紙、手工藝,增加歷史名人館,制作歷史名人蠟像,介紹歷史名人事跡等。喬家大院是北方傳統民居一顆明珠。2014年,喬家景區已獲批國家5A級景區,充實景區內容必須依托大院作文章,保存或恢復大院周圍民居的原貌和疙道的尺度,保存喬家堡古村落完整群體。可展示地域傳統食品加工文化,如醋作坊、酒作坊等制作工藝流程;可利用演藝再現民間婚嫁、生日、滿月的全過程;可開辟一些民居院落,用于游客體驗當地民俗生活、模擬劇情精華片段、游客參與制作傳統食品過程等互動項目;可在服務中心等游客接待、小憩地設立電子顯示屏,輪番播映《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等晉商題材的影視作品。谷戀村重點突出傳統村落形象和祁縣民間聚集肌理內涵,可增加傳統戲劇表演、廟會、家譜等反映農村民俗文化的內容。整合各種文化資源,要規劃出合理的旅游線路;在祁縣主要出入節點設立醒目的旅游導游圖和指示標志;對沿線景觀進行重點整治,拆除改造所有不協調建筑,統一(或協調)建筑風格,凸顯晉商建筑特色,文化氣息。所到之處,讓游客無不有一種身處晉商文化核心地的感覺。
視覺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獲得信息的一種重要的感知方式,也是人類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種知覺工具。室內設計首先是要通過裝飾材料、圖案、色彩、燈光等元素所組成的視覺表象,使人們認識這個空間,并從中獲取大量信息。
1.1情景重現
在楠溪江古村落里,有許多能體現前人對生態資源的利用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設計理念,這種建筑方法在目前的21世紀生態設計學術界有很高的研究與借鑒價值。比如在古村落里隨處可見的四合院內鋪設的透水磚地。浙南的夏季漫長而燥熱,透水磚地能使地面保持涼爽、清潔、不起塵土。庭院內地面中間微高,兩邊低,雨季時雨水會順勢流入兩旁的陰溝,地面不會積水。磚縫里有可愛的小草擠出,起到防滑的作用,視覺上青石與綠草映襯著,透出清新的氣息。蠻石、青磚、青石板等材料在楠溪江隨處可見。利用豐富的楠溪江地域材料和傳統工藝,不僅降低了成本造價,更多地發揮本地工藝條件的優勢;而且大量使用地域材料,進一步強調了材料本身的質感對比,巧妙利用材料原始肌理所具有的獨特效果和美感形式,使室內空間環境氣氛具有獨到的地域魅力(見圖1)。幾百年前,人們就致力于設計和建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且美學效果極佳的人居環境,這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產,作為設計師應盡力將其展示出來。設計師可按古建筑的布置原則將各種歷史構件復原,創造出現代空間的歷史片段和場景,給空間中的體驗者以身臨其境、穿越時空的享受。在江南阿二美食坊餐飲空間設計中,通過對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間形態、色彩和圖案的運用,就地取材,構成有地域特色的室內空間環境。這種通過地域性室內設計誘導所散發出來的情感體驗,是一種時空場所改變后的再次視覺重現,使體驗者無時無刻地感受到濃烈的地域風情的同時,得到淳樸敦實的心靈感受。這也是基于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文化的生態室內設計最明顯的設計方法。
1.2元素提煉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裝飾藝術圖案簡潔樸素、自然靈巧,充滿生活氣息。各種形式、各種紋飾的石雕柱礎、木礎和木雕隔扇與斗栱昂頭、各種花紋與人物磚雕照門樓、漏花墻等,都是地域文化藝術的集中寫照(見圖3、圖4)。在室內設計中運用傳統的裝飾圖案元素可豐富設計的內容,深化地域文化內涵。但是,如果只是利用各種中式傳統裝飾圖形圖案來予以表達就會顯得雷同而無意義。比如圖5的作品,乍看美輪美奐,細看卻難免落入堆砌的俗套,華而不實,真正的奢華應該是質佳、大氣的。元素提煉要求設計師運用生態的室內設計手法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元素進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向人們展示出一種具有地域性文化氣息的空間氛圍。許多地域性的元素特征也有可能是繁冗復雜的,不符合現代生態的的設計理念。設計師要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涵蘊,懂得取其精華,適當地進行抽象簡化的再創造,使其在傳統的基礎上更具時代特色,表達更有新意的地域文化。
2行為動“象”
中國古代把空間藝術理解為過程藝術,既注重形象的空間完整性,又著重揭示這個完整性的生成過程,寓動于靜,寓時間于空間[3]??臻g設計是一個動態的思想過程。一位歷史學家這樣評論貝聿銘設計的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東樓(見圖6)的內部景觀:“他展現了誘導訪問者穿越充滿著視覺誘惑和驚奇、如迷宮般悅人景色的專業技能[4]?!必愴层懱剿髁嗽谝粋€空間中的多重視點的理念,在這個空間中的獲得一種既獨立又連續的景觀,其實這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園林的布局和形態的藝術。不同地域的人們生活習性不同,呈現的空間結構和布局也不同,室內空間布局也就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空間布局帶有明顯的地域人文特征,有著簡明的組織規律,庭院前后串連,層層遞進,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見圖7)。浙南地區人民性格含蓄婉約,這種布局適合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具備較高的心理舒適度。溫州萬和•豪生大酒店的整體空間布局借鑒了這種手法(見圖8),從前庭穿過隔音門和隔塵門后進入豁然開朗的大堂,南面的玻璃幕墻,保證了大堂的日間自然采光,節約能源。經過左右兩個小門,來到中庭,中庭光線幽暗靜逸、氣氛與大堂截然不同。中庭的中央是一座玲瓏剔透的亭榭,體現鮮明的浙南地域建筑形態,但采用現代建筑裝飾材料和技術(見圖9):小亭的柱子和梁采用黑色烤漆玻璃包面,四周用鋼化玻璃進行圍合。小亭的四角有四個青石地燈,整個中庭幾乎只靠這四個地燈進行照明,體現設計師的節能理念。中庭與露天的后院用玻璃門隔開,后院從整體建筑結構的角度來說是個天井,設計成露天的休閑茶吧,中間是個自然蓄水的月牙形水池(見圖10);后院的西面又是一個獨立的別苑。前庭、大廳、中庭、后院,層次分明,每一次空間的切換,呈現給人們不同情趣的景象,不斷給人新的驚喜。
3意境意“象”
中國古典藝術是以“意境”為核心,以“意象”為紐帶,以藝術符號為表現形式的生命體現。中國古典藝術的代表詩歌和繪畫,都不約而同地把“意境”作為最高審美范疇。所謂“意境”,就是藝術家借助于藝術符號,通過不同意象的聚合而生成的一種新質。地域文化的精神呈現屬于更高的層次,要求設計師在對地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吸收精髓,在精神上給人以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重在其神。這種精神意境的表達是努力地給空間體驗者以更積極的方式來參與其中,勾起他們的主觀感受。這種手法在室內設計中更側重于精神性,體現出歷史場所不一,情感依舊延續的特點。表現手法的具體運用也很講究,可以用傳統的建筑方式和現代的材料來表現;也可以用傳統的設計理念結合現代的處理手法綜合表現??傊枰诤细鞣N要素經過認真思考反復推敲,抽象化提煉并加以運用,以形寫神,猶如石濤在繪畫中所言:不似之似似之。重在其內而勿以為外,重在其神而勿以為形。在室內設計中應該強調對本土地域文化精華的吸收與提煉,讓濃郁文化元素與鮮明時代氣息有機結合。沒有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考慮文脈、地域環境、多元化就無法體現出時代性,也就創造不出適合體驗者的情感空間。如圖11所示,是一家將中國傳統茶文化和中國特色美食融合為一體的全新時尚餐飲店,不僅提供傳統意義上的味覺享受,更體現一種精致生活的質量追求??臻g設計沒有繁雜的形式語言,只有低調而恰當的色彩和簡化的格子窗花,創造了一個寫意的中式空間,一副欲言又止的動人,卻是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的,此即意境。意境是一種物我交融的狀態,在情景合一中所產生的美感,是通過人們的聯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獲得的。室內設計作品所追求的藝術境界是通過所裝飾的空間環境的啟示和誘導,獲得更為深刻的心靈感受。如圖12,蘭亭別院餐廳設計中提煉了地域性傳統圖案竹子為藝術符號,采用簡約的表現手法和現代的裝飾材料,用現代的裝飾技術將竹子圖形印制在綠色環保的材質——麻布上,并在過道上排列了方型的石塊,自然聯想到清新竹林,汀步流水,體現設計師對高古文人雅士的精神認同,營造了一個極富地域性特色的綠色餐飲空間。竹本清秀雅致,古人又賦予它高節亮麗的清高品行,引發人們對它所象征的精神的思考和向往,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大自然的原始和純凈,在這里以現代人的視角,營造了一個不同于外界的世外桃源,使人的心情也寧靜下來,符合現代都市人暫避喧囂、心靈安逸的需求。
4結語
現代社會,電子商務方興未艾。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務運作模式,電子商務以互聯網為基礎、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銀行電子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客戶數據為依托,便捷迅速,應用廣泛,除國家法律限制之外的所有的現實交易都可以成為電子商務交易的對象。近幾年,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在農村的普及,農民的消費理念和方式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電子商務業務在農村文化市場的開拓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傳統的農村文化消費,主要采用的是面對面的交易方式,往往交易渠道狹窄,搜集信息時間長,而且信息量小,文化產品單一,消費者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網絡普及以后,信息量驟增,網絡文化產品數量豐富,文化形式多種多樣,尤其是農民喜聞樂見的參與性文化節目和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的地方文化產品,備受農民的青睞,農村文化市場的運作模式逐漸由以前單一的“一對一”模式向以網絡為平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的開放式、多樣化模式發展。
2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農村文化市場廣闊,網絡文化的發展前景無限。但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整體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文化建設優秀人才缺乏,農村文化市場體系不完善,文化建設缺乏活力,文化產品不豐富,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度不高。近幾年,農村網絡文化逐漸發展,但受內外在條件的制約較多,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不少問題。
2.1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相對于城市來講,整體上而言我國農村網絡的普及較晚,且普及率較低。雖然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并向縱深發展,但農村網絡文化站的設立主要集中在電力供應比較穩定、使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所在地或者各村村委會所在地。這一方面便利了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電信等基礎設施的不到位,也導致偏遠地區農戶或者一些散戶難以實現安裝網線的愿望。同時,從網絡運用的情況來看,農村的網絡寬帶能力顯得不足,網速較慢就是其顯著特征。網絡使用和維護的成本相對較高,所以在一部分地區,使用網絡還被農民認為是奢侈品。
2.2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不規范
規范化的管理是農村網絡文化建設質量的重要體現。從目前農村網絡的使用和管理來看,這方面的問題還比較嚴重,政府在推動有關工作方面更看重的是顯而易見的硬件建設,忽視了軟件方面的管理。當地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往往受思想、能力等的影響不重視網絡文化的管理。一是忽視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從走訪調查來看,一些鄉鎮村干部及管理人員更加看重網絡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網絡對于文化建設的認識不足,思想上不重視就很難保障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二是將網絡文化管理視同對網絡文化載體的管理,認為保障網絡的暢行就是對網絡文化的管理,不了解網絡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由于受經濟收入等條件的影響,農村網絡入戶的比例較低,大多數網民都是去網吧上網。農村網絡管理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力差,突出表現在對經營性網吧管理不善,從準入到經營到監督漏洞不少,無證無牌經營的網吧不少,收費不規范,安全措施不到位,網吧管理混亂,尤其對未成年人上網管理不到位等等都是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3農村網絡文化市場建設薄弱
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建設相對于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顯得十分不足。一是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嚴重不足,且質量不高。打開各地的農民網,更多的看到的是有關經濟和科技富農的信息,有關文化的信息不多,尤其是缺少貼近農民生活、反映農民心聲、體現農村新變化、展示農村新面貌、凸顯當地民俗民風的特色網絡文化產品。與健康需求相反,由于監管不嚴,一些非法網站還在宣傳低級媚俗的文化產品,還有以高科技包裝的迷信欺騙的迷信等產品,五花八門,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市場顯得較為混亂。二是市場管理體系極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監管不到位,市場基本處于無序管理的自發狀況。三是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開發力不足,沒有形成投融資活躍、運行健康、要素流動快的良好發展態勢。
2.4農村網絡文化建設人才匱乏
互聯網的發展最早興起于城市,在農村的普及較晚,而且信息化的日新月異,讓從事該工作的人員都有趕不上發展的感慨,而對于剛剛熟悉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農民來說,更是跟不上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農村網絡建設人才就更顯得不足。從走訪調查來看,當前農村從事網絡管理的人員多為返鄉就業的初高中生,部分是接受過初級電腦培訓的年輕農民,專門受過計算機網絡及軟硬件系統培訓和學習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僅僅懂得基本的網絡操作,因此,農村網絡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
3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3.1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但網絡普及入戶的任務還比較艱巨。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加大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電信、移動和聯通等大運營商的良性競爭,形成整合力,節約資源,減少重復建設,推動農村基層設施建設。尤其是要積極鼓勵運營商發展農村手機網絡市場,當前手機上網已成為拉動農村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力量。
3.2以制度創新推動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首先各地政府尤其是農村基層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的發展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清晰的認識到網絡文化發展對于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深遠影響。轉變觀念,創新管理模式,積極應對以適應網絡時代要求,不能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也不能因其有弊就將其視為異物予以排斥。其次要加強制度建設,建議政府制定有關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專門管理制度,明確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目標、原則、方式、監管的措施等等,明確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及職責權限。再次,加強已有制度的執行和監管。通過有影響力的媒體宣傳已有制度,公開信息,引導個人、組織參與網絡管理,形成全民監管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嚴懲農村網絡文化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整治不良市場,提升管理效力。最后,建立完善的政府評價反饋體系。通過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量化考核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狀況,以評促建,引導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3.3多方聯動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
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積極培育豐富多彩的產品市場,一方面當地政府要采取各種扶持措施,積極鼓勵和挖掘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鼓勵他們努力創作反映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民風的作品,并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廣泛宣傳優秀作品,激發民間草根文化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基礎性力量。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手段對不良農村網絡文化進行有效監管,通過建設網絡安全系統,建立防火墻,啟用過濾軟件等對網絡內容進行甄選,屏蔽過濾有害信息,還原農村文化市場的清新面目。同時,培育農村網絡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投資特色區域文化產品,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3.4加強培訓促進農村網絡文化管理隊伍建設
農村建設因為現代化生產思想的洗刷,大部分人員已經對傳統文化表演和藝術形式產生記憶裂痕,過渡到審美情趣和思維模式等也不再顯得與眾不同,這種層級文化心態和時代精神難以贏得改革浪潮的信任。再就是網絡信息資源已經過度泛濫,有關某些不良網絡信息和不健康的網絡游戲等,長期侵蝕著當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水平,令整個文化秩序處于混亂不堪的破碎狀態之中。
類似上述網絡文化現象已經不再是正常的失衡表現行為,其帶來的負面社會問題已經不能忽視,現下我國十分重視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效益,積極推動新農村經濟適應和人員素質穩固步伐,所以日后一大段期限之內需要大量農民主動登陸網絡,并做好自我學習和自我精神充沛的打算。其中有關互聯網低俗文化內容的影響作用因為著實難以分辨,所以要配合農民個人思維角度出發,以及正規思想疏通渠道的勸說,希望他們能夠了解其中的關鍵維系地位所在,并能夠主動投身于此類建設項目,避免產生任何威脅社會治安穩定和國家上層建筑效用的行為。
二、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現狀應對策略分析
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作用下,加快農村網絡文化建設與發展步伐,實現鄉村中國改造策略價值,對于我國現代化信息技術普及利用,實現有力開拓農村文化市場結構,擴大這部分人群消費能力基礎以及促進農民精神文化需求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和戰略控制地位,是值得我們嚴格對待和長期應對的重大課題內容。
(一)將農村網絡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高度整合
按照總體趨勢觀察,網絡文化在我國農村的發展過程仍舊擺脫不了起步流程效應,但因為網絡和農村自身存在必要的特殊性效果,這部分建設對當地文化體制影響勢必較為突出。目前我國不同黨委和政府在充分認識網絡文化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網絡科技應用理念,并且主動摒棄其中的負面因素影響效應。應該令網絡文化建設與新農村整體規劃長期結合,保證相關文化交接任務的統一部署和高度落實;為農村網絡服務提供多種優惠政策,進而提升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應用水準。
(二)培養專業從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先進人才組織
為了讓網絡文化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需要結合素質強化措施實現綜合型人才結構的建設目標。首先,將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對網絡文化建設的認識進行系統講解和科學疏通,把握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一般規律;其次,實現管理創新機制的建設,主動建設高素質網絡文化管理組織,為農村網絡知識教育和設備維修提供技術保障。再次,注意資源的高度整合工作,開發高質量的農村網站,網站文化建設與管理人員需要利用個人信息專業優勢,對農業產品供求關系信息和種植技術等進行系統加工和有序化整理,建立留有鮮明特色模式的數據庫,為農民現代化農業生產和技術學習提供進一步幫助。與此同時,對于用戶的互聯網操控規則和技能培訓活動實現引導,充分使用遠程教育和網絡媒體資源,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等級。針對網絡文化自身的虛擬性和無規則性特征,對廣大農民實施網絡倫理道德意識灌輸,消除新型農民對于網絡文化活動的提放心理作用。
三、結語
1.整體布局和街巷空間
九都村整體布局座北朝南,西面和北面是綿延的山體,南面則為大片農田。西北山坳里有一水庫,一條水渠蜿蜒而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基廟地處九都村內,兩側被古民居包圍。屬于兩層高一字形或凹字形的建筑體塊,隨地勢的高低組合布局。隨著時間的變遷,為了適應生活狀態的變化,居民不斷由基本單元向周邊生長、加接、翻新,建筑之間擠出曲折蜿蜒的街巷,形成不拘一格的古村落空間。九都落主要街巷只有幾條,路網簡單。街巷寬度一般為1~3m,尺度親切、宜人,曲徑通幽,野趣天然,與民居共同構成古村落傳統風貌。街巷兩側主要由卵石的圍墻或夯土的墻面和卵石的墻基所圍合,形成狹長的特色街巷空間。
2.現狀建筑質量
九都村內大部分傳統建筑建成的年代相對久遠,質量較差。存在木板墻破損剝落,屋頂殘舊漏雨,內部出現墻體傾斜、木結構被白蟻侵蝕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需要進行整修。另外,還存在著一部分表面看似完整質量卻一般的建筑。其內部裝飾極其簡陋,同時結構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還有一小部分較新的質量較好地建筑,是磚混結構,外墻貼上了瓷磚,層高比周邊的建筑高。還有一些居民在庭院內私自搭建的簡易灰廁,有磚有棚,為質量較差地建筑,需要進行拆除,整理。
3.現狀建筑層數
九都村內主要是1~2層的傳統建筑,二層的高度較低,多低于2.8m。部分較新的建筑為三到四層,局部帶有陽臺,具有保留價值的盤谷第建筑,為兩層的凹字形建筑。龐大的建筑體量和高度嚴重破壞了古村落的整體風貌。
4.現狀建筑風貌
九都村內主要是傳統風貌的建筑,一般為一到兩層的木結構建筑。正立面處理一般為對稱式構圖,大門居于中軸線上。有些在總體上對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居民又自發改造,兩側邊部逐漸有了變化,變得不對稱了。三合院的形式較多,屋頂大多是懸山式屋頂,少數為歇山式屋頂,瓦片為紅瓦和青瓦相間。但年代都較久遠,如今都質量較差。還有一些經過村民自己改造的建筑,在原有老建筑旁的空地上加建一或兩個開間。有較現代的平屋頂也有較傳統的坡屋頂形式,窗多為鋁合金窗,少數有在紅磚外抹灰,做立面修飾使用。剩下少量新建的、較現代的建筑,建筑多采用瓷磚貼面。層數較多,層高較高,體量較大。對古村落的整體風貌造成一定的破壞,也需進行改造。
二、主要問題及原因
1.傳統風貌建筑質量普遍較差,現代多層建筑與整體風貌不協調九都村內很多傳統民居建筑,多為木結構。40%的建筑質量較差,包括一些簡易建筑。50%的建筑質量一般,還有10%則是居民新建不久,建筑質量較好。一些建筑中居住人口的密度過大,每戶原有的建筑面積又都很小,因此私搭亂建現象普遍。又由于缺乏規劃,導致布局凌亂,對整體風貌破壞嚴重。還有一些建筑由于內部缺乏良好布置,造成空間極大的浪費,導致居民感覺現有的面積不夠用,而進行盲目的擴建。還有一些新建的多層建筑體量過于龐大,對村落風貌造成巨大的破壞。建筑外觀不僅呆板平淡,還破壞了整體景觀。
2.道路空間雜亂,缺乏通順的街巷流線除了城鎮道路較新,內部道路都比較雜亂,整體面貌缺乏整治。一些地方雜物占領了外部的街巷,還有些石板路遭到破壞未及時整修,雨水淋濕后道路變得泥濘不堪。村內的道路標高較復雜,由于建筑鉆空而建,常出現死胡同,因此缺乏通順的街巷空間。
3.綠地空間零亂,公共空間不足村內除了沿主要道路和西南面有幾塊較集中的農田,其它都較散亂的布置在建筑間的空地上,環境等都缺乏治理。建筑原有的庭院空間也被違章建筑占領,雜亂無章。不僅缺乏供村民聚集的公共空間,景觀小品及休息設施也很缺乏。
4.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生活質量村內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排水排污設施,目前居民都是自由排放。衛生設施也很缺乏,廁所都是臨時搭建的茅廁,沒有化糞池,對公共衛生造成嚴重地破壞。還有架空的電線,線路雜亂,老化現象嚴重。不但存在安全隱患,還嚴重影響街道風貌。
5.局部區域人口密度過大,且居民結構老齡化嚴重村內傳統民居住戶大多是世代居住于此,對自己的家鄉既熟悉又有感情。年輕的一代都去縣城或者城市工作,滯留于此的多是老人,年齡結構老化,經濟自我再生能力不強。還有一些合院建筑隨著家族的壯大,如今住了幾十戶人家,每一戶都只有一個小房間,生活條件很差。
三、保護更新
1.保護范圍
以劉基廟為核心保護區,其周邊村落作為建設控制地帶和風貌協調區。對于核心保護區,嚴格控制此范圍內的建筑物、壞境不受破壞和改變。對于建設控制地帶,嚴格控制此區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體量,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過兩層(檐口高度小于6m)。風貌協調區則嚴格控制此區域的建筑形式和環境風貌,建筑高度不超過三層。
2.街巷空間的延續
九都村的街巷應保持住原有的空間尺度,盡可能保持現有的建筑格局。對沿街建筑立面進行整治與更新,使新老建筑的立面協調統一。保留現有的少量石板鋪地,對水泥地面進行改造,運用古村落常見的元素進行鋪裝。村落內以步行為主,嚴禁機動車駛入,在城鎮道路沿線增加小型停車場。3.建筑風貌的整治與更新合理地對古村落的各類建筑進行保護、整治,才能有效地保存和延續歷史文化村落的物質基礎。根據村落建筑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幾條措施。
(1)保護:對質量和風貌都較好地建(構)筑物,采取保存的方式;對個別構件加以更換和修理;對于風貌好而質量較差的建(構)筑物,運用當地傳統材料及施工工藝進行修繕,使之修故如故;對于質量較好而局部風貌遭到改變和破壞的建(構)筑物,可運用當地傳統材料及施工工藝進行局部翻修;對具有較大歷史意義但已經遭到破壞或改變風貌的,可根據現狀及歷史資料,運用當地傳統材料、施工工藝及歷史資料進行重建,原址原樣恢復舊貌。
(2)改善:對質量較好地建(構)筑物,將原有結構保留不動,進行局部修繕改造;對質量一般或較差的建(構)筑物,可運用當地傳統材料及施工工藝進行結構加固、落架大修或重建;對傳統風貌影響較大、運用整飭手段也難以達到效果的或建筑質量很差難以維修的危房,可根據現狀及歷史資料,運用當地傳統材料及施工工藝進行重建,原址原樣恢復舊貌。
(3)整飭:對一些與傳統風貌不相協調的、嚴重破壞和影響古村落、古民居建筑風貌及其空間環境的現代建筑進行拆除;對傳統風貌影響較小或視覺干擾不太大且質量較好的建筑,可采取外觀和立面形式的整飭,使其高度、材料、色彩、門窗、屋頂等與傳統風貌相協調;對部分建筑范圍基本不變得建筑進行原拆原建,優化建筑結構、平面局部和建筑立面,使得建筑空間的利用達到最高效,有效節省建筑面積;另外,可以對一些質量較好的建筑進行立面和內部改造。
(4)拆除:為了改善古村落的景觀環境與公共設施狀況,可以梳理背街小巷消防通道,打通院落間的必要通道,這利于文物建筑保護的空間營造;對于私自搭建又嚴重破壞原有建筑布局和歷史空間形態的建筑,應予拆除。
(5)新建:為了補償被拆除的建筑面積,可以在規劃范圍內進行選址。在風貌協調區較隱蔽的、較平整的場地新建一部分建筑,以就地安置被拆遷的居民。這樣既能解決安置問題,又不會破壞區域的整體風貌。
(6)重建:村內原本擁有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的三合院,但是在2012年2月的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相關部門應努力恢復其原有的布局和建筑形式。
四、結語
現代社會,電子商務方興未艾。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務運作模式,電子商務以互聯網為基礎、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銀行電子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客戶數據為依托,便捷迅速,應用廣泛,除國家法律限制之外的所有的現實交易都可以成為電子商務交易的對象。近幾年,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在農村的普及,農民的消費理念和方式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電子商務業務在農村文化市場的開拓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傳統的農村文化消費,主要采用的是面對面的交易方式,往往交易渠道狹窄,搜集信息時間長,而且信息量小,文化產品單一,消費者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網絡普及以后,信息量驟增,網絡文化產品數量豐富,文化形式多種多樣,尤其是農民喜聞樂見的參與性文化節目和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的地方文化產品,備受農民的青睞,農村文化市場的運作模式逐漸由以前單一的“一對一”模式向以網絡為平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的開放式、多樣化模式發展。
2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農村文化市場廣闊,網絡文化的發展前景無限。但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整體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文化建設優秀人才缺乏,農村文化市場體系不完善,文化建設缺乏活力,文化產品不豐富,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度不高。近幾年,農村網絡文化逐漸發展,但受內外在條件的制約較多,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不少問題。
2.1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相對于城市來講,整體上而言我國農村網絡的普及較晚,且普及率較低。雖然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并向縱深發展,但農村網絡文化站的設立主要集中在電力供應比較穩定、使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所在地或者各村村委會所在地。這一方面便利了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電信等基礎設施的不到位,也導致偏遠地區農戶或者一些散戶難以實現安裝網線的愿望。同時,從網絡運用的情況來看,農村的網絡寬帶能力顯得不足,網速較慢就是其顯著特征。網絡使用和維護的成本相對較高,所以在一部分地區,使用網絡還被農民認為是奢侈品。
2.2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不規范
規范化的管理是農村網絡文化建設質量的重要體現。從目前農村網絡的使用和管理來看,這方面的問題還比較嚴重,政府在推動有關工作方面更看重的是顯而易見的硬件建設,忽視了軟件方面的管理。當地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往往受思想、能力等的影響不重視網絡文化的管理。一是忽視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從走訪調查來看,一些鄉鎮村干部及管理人員更加看重網絡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網絡對于文化建設的認識不足,思想上不重視就很難保障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二是將網絡文化管理視同對網絡文化載體的管理,認為保障網絡的暢行就是對網絡文化的管理,不了解網絡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由于受經濟收入等條件的影響,農村網絡入戶的比例較低,大多數網民都是去網吧上網。農村網絡管理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力差,突出表現在對經營性網吧管理不善,從準入到經營到監督漏洞不少,無證無牌經營的網吧不少,收費不規范,安全措施不到位,網吧管理混亂,尤其對未成年人上網管理不到位等等都是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3農村網絡文化市場建設薄弱
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建設相對于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顯得十分不足。一是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嚴重不足,且質量不高。打開各地的農民網,更多的看到的是有關經濟和科技富農的信息,有關文化的信息不多,尤其是缺少貼近農民生活、反映農民心聲、體現農村新變化、展示農村新面貌、凸顯當地民俗民風的特色網絡文化產品。與健康需求相反,由于監管不嚴,一些非法網站還在宣傳低級媚俗的文化產品,還有以高科技包裝的迷信欺騙的迷信等產品,五花八門,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市場顯得較為混亂。二是市場管理體系極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監管不到位,市場基本處于無序管理的自發狀況。三是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開發力不足,沒有形成投融資活躍、運行健康、要素流動快的良好發展態勢。
2.4農村網絡文化建設人才匱乏
互聯網的發展最早興起于城市,在農村的普及較晚,而且信息化的日新月異,讓從事該工作的人員都有趕不上發展的感慨,而對于剛剛熟悉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農民來說,更是跟不上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農村網絡建設人才就更顯得不足。從走訪調查來看,當前農村從事網絡管理的人員多為返鄉就業的初高中生,部分是接受過初級電腦培訓的年輕農民,專門受過計算機網絡及軟硬件系統培訓和學習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僅僅懂得基本的網絡操作,因此,農村網絡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
3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3.1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電信基礎設施的支撐,2010年我國農村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目標。但網絡普及入戶的任務還比較艱巨。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加大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電信、移動和聯通等大運營商的良性競爭,形成整合力,節約資源,減少重復建設,推動農村基層設施建設。尤其是要積極鼓勵運營商發展農村手機網絡市場,當前手機上網已成為拉動農村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力量。
3.2以制度創新推動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首先各地政府尤其是農村基層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的發展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清晰的認識到網絡文化發展對于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深遠影響。轉變觀念,創新管理模式,積極應對以適應網絡時代要求,不能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也不能因其有弊就將其視為異物予以排斥。其次要加強制度建設,建議政府制定有關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專門管理制度,明確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目標、原則、方式、監管的措施等等,明確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及職責權限。再次,加強已有制度的執行和監管。通過有影響力的媒體宣傳已有制度,公開信息,引導個人、組織參與網絡管理,形成全民監管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嚴懲農村網絡文化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整治不良市場,提升管理效力。最后,建立完善的政府評價反饋體系。通過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量化考核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狀況,以評促建,引導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3.3多方聯動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
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積極培育豐富多彩的產品市場,一方面當地政府要采取各種扶持措施,積極鼓勵和挖掘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鼓勵他們努力創作反映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民風的作品,并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廣泛宣傳優秀作品,激發民間草根文化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基礎性力量。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手段對不良農村網絡文化進行有效監管,通過建設網絡安全系統,建立防火墻,啟用過濾軟件等對網絡內容進行甄選,屏蔽過濾有害信息,還原農村文化市場的清新面目。同時,培育農村網絡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投資特色區域文化產品,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3.4加強培訓促進農村網絡文化管理隊伍建設
關鍵詞:陂下古村;建筑;傳統文化;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TU-09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2-0044-02
1、前言
陂下,古名潭溪,坐落于富水河畔,現為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轄區。其東鄰江域、文山和富田王家,西靠泰和車下、巷口,南接泰和洞口、舟山,北與匡家、奩田、王田村等相連。
古村的人文建筑眾多且極具特色,從唐代肇基始至明清各歷史時期,陂下先民營建了36座祠堂(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現存古祠堂25座)、古牌坊6座、古門樓3座及近180棟古民宅,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古建筑群落。
2、村落歷史源流
陂下村歷史久遠,可追溯至唐,而陂下望族胡氏歷史則始于北宋嘉祜六年(公元1061年),曾為參軍的胡晃由文陂甲村溯水而上,在此肇基,為陂下村胡氏始遷祖,自此晃公子孫開始在陂下繁衍生息。
據史料記載,晃公后四代均為單傳,晃公生子良,子良生百泰,百泰生邦彥,邦彥生巨濟,單傳四代。巨濟育三子:元美、元達、元吉,其中元美、元達世居陂下,而元吉則遷湖廣;傳至第九代景淵公和景星公,晃公后裔才開始枝繁葉茂、繁衍分脈,發展至今,全村胡氏一族約四百戶,人口達2000余眾。
吉安市陂下村于2008年10月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批準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3、崇禮尚仁
儒道文化毋庸置疑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仁、義、禮、智、信為思想主體的儒家文化影響并滲透至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建筑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更是首當其沖。儒家文化中一系列的倫理道德觀維系著宗法家族和封建家庭,它們也通過建筑這一凝固的史書展現出來。
陂下古村是一崇尚儒家文化的歷史文化名村,早在元朝,陂下村就開辦了高級私塾(遺址被毀),近代洋學傳人中國,陂下在村中創建了書院(遺址尚存)。此外,陂下先民甚至將一代儒宗歐陽修供奉于吉先祠,長期祭拜,現為歐陽修廟。古村中的門樓、祠堂、亭院等建筑無一例外的成為儒家倫理道德觀的物化表象,如星聚堂、報恩院和安人亭等,其它不一而足。
星聚堂居古村南偏東,是一棟有著三個朝向的宗祠,極為特別,其中供奉胡氏十世支祖景星公及其下牌位也。
星聚堂落成后,當時兵部恭贊機務尚書周延為星聚堂撰文道:
潭溪有故處仕景星者,蓋所謂孝弟、力田人也。衍息僅十世,而竹立者,五六百。指其子姓,感先澤之長,謀建支祠以妥處士公之靈……,至五六百,其心五六百,其頂、指、口、目往往饑寒不相恤,疾病不相問,患難不相持,心殊志分,一身之中已渙散痿癉而漠然不靈矣。故君子甚懼渙而痿也,而必求所以聚之。聚何?禮云:君子建宮室,先營宗廟。昔孔子見野有被愛而祭者,咄嗟夷之謂其亡于禮也。況人不能無所見,而思敬不能無所遇,而興衰欲以奉祖禰而聯宗支,顧非建祠不可……,今潭溪子姓感忠烈而孝悌,篤孝悌以力田,樸而不漓、真而不飾,自能見委以下,尋源見枚以探本?;袒毯醮呵镏虏恍迍t懼,先世之靈不妥則懼,少長之志不聯則懼……,雖然胡之裔以力田而孝弟,孝弟矣!將終于力田乎?即堂之所以榜為星聚者,而知其將來之必以文顳也。昔陳太邱當遇茍季和,時所聚首止其子、若孫而巳。
上文明確地指出陂下先人建星聚堂的初衷是“妥處士公之靈”,以聚族人之心,興胡氏一族后裔。這充分地體現了儒家“禮”的思想,其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其二,在儒家看來: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星聚堂未建之前,景星公族人雖眾,然饑寒不相恤,疾病不相問,患難不相持,心殊志分,其中緣由為“禮”不存。其三,希望通過建祠敬祖未一改數世力田的命運,圖后裔能出文顯入仕之人,這符合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安人亭位于古村西北角,始建于道光甲午,即1834年,距今180年,為一座單體古樸建筑。
世界胡氏通譜江西廬陵分譜記對安人亭作如下記載:
潭溪胡氏聚居之后有馀地焉,蓋數十舊宅廢址也。道光甲午,里人設亥市于此,有閩有街,百巷有廛有井。不數月,間人跡紛如百貨輻輳,遂成一大圩……,州同胡君紹亭建安人亭于東南隅,亭畔構唐肆數楹,取其憑值設茶亭中,以飲渴者,而東南喧闐矣。初,君太翁儒林郎嘗念族中年老無依者,饑予之食、寒予之衣。由日而月,而歲而數十歲不怠,獨未得其地以居之。至是,君建安人堂于西北澳,使托處焉。
由上述史料可知,安人亭譜書詳載建安人亭之心愿是為前來趕圩之人有飲渴、歇腳之所和胡氏族中老無所依者有安身之處,實為安定人心。數十年不懈,充分體現儒家“仁”的核心思想及以人為本、愛人、愛己之仁愛思想與普世價值觀。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具體化到忠、孝、節、義等道德規范之中,從本質上而言,儒家文化中所倡導的忠、孝、節、義都體現了一個“恩”字:孝為報親恩、忠為報君恩、節為報夫恩、義為報友恩。
報恩院既不是書院、也不是宅院,而是一座“報恩”之院,為何?個中緣由胡氏譜書有詳細記載:
己丑進士郎侯未宰吾邑,同事幕友皆一時名士,其尤著則司刑名陳先生也。候寬而明,常求民間疾若而拯之。所向如春風化雨,無一不被其澤。更得先生調劑而縣無冤民矣??蜌q,吾族遘無妄之災險,陷不測實有,媒禍者階之厲,侯欲芡其生而不得,而先生憨然力為保全,候于是卻同僚之意,將吾族媒禍數人薄懲而教誨之,其恩將何以報耶!吾弟含堂誕告族眾,愿于財神之右,立龕以奉候與先生之祿位。眾皆日菩,龕面樹坊,金碧交輝。雖日非院,儼然一上院焉。
從上文之意不難看出,建院的緣由是胡氏族裔感于進士郎、司刑寬仁、賢明地對待數名負媒禍之死罪的族人。當時,在胡氏族人看來,進士郎、司刑乃其親、君、友也,大恩無以為報,乃建院是記,體現了儒家孝、忠、義等思想。
4、以“氣”為上
在我國,傳統建筑、村落規劃選址均大多看重風水,主要表現為看山、看水、看方位。吉地的標準為山環水抱,背山面水,負陰而抱陽,山環有利于聚“氣”,水抱是為了生產、生活環境的便利,“負陰抱陽”即是風水的講究,也是建筑本身朝向、采光、通風的上乘選擇。
陂下村風水地理環境極佳,山清水秀,山水環繞,前有紫瑤山、甫公山拱翠,后有龍山、紫沙廟攬護,五條水系環抱村落且均朝東,同時,百余棵千年古樟樹、楓香樹掩映古村,讓這里充滿了靈性。
在陂下村不計其數的古建筑中,居西南的迎龍門和處東南的朝天門寅賓橋均極富民間風水文化。
傳統風水學理論以“氣”為核心,注重龍脈(即山脈)的勘察與遴選,因為山脈起伏婉轉,氣隨山形游走,龍脈形止之處氣最旺。為迎接龍脈之氣,胡氏先人在村落東南方修建高數仞的凹形迎龍門,以期子孫后裔繁衍生發。這在譜書中有如下記載:村居形勢而南屏,緣龍干由興國之覆笥蜿蜒而來,故門于西南以迎龍名。斯門也,面瑤山而帶富水,天馬定崴,左古拱峙,山川英秀,無美不備,磅礴,郁而必發,……
位于村落東側的朝天門、寅賓橋的修建也是為了聚氣,因為在傳統風水學看來,屈曲之水方能聚氣,直水則氣不存。有關文獻記載如下:
顧吾始祖參軍公祠不宅于中,而獨建于東。意前人經營,必以東有天馬文峰超拔其下,富水貫注屈折縈洄,靈秀之氣于是乎萃故,以莫大宗基焉。又前當孔道,四達之衢胥由此合而后分,且村中回龍水之樞也。第涂雖中正,微涉直貫,形家所忌……,余嘗與族父老議,欲完其西墉,開門于東,以收靈貺;更于前為大堤,亦改道于東,以避其直沖之勢。
文中兩處均提到曲水聚氣的風水效果:其一,所指第涂雖中正,微涉直貫,形家所忌;其二,更于前為大堤,亦改道于東。胡氏宗祠敦仁祠居位雖正,然被富河之水直沖,此為風水大忌,為避其直沖之勢,故而改道修橋,以達到曲水聚氣之風水效果。
此外,就外部地形而言,陂下村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似竹排,故又稱“排形”,任洪水何等兇猛不淹村,此符合風水擇高而居和東下西高多富貴英豪的風水要則。據考證,歷史上陂下村最大的一次受洪水侵襲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末,當時連降暴雨,富水河河水猛漲,下游許多村莊被淹,房屋倒塌無數,然陂下村依舊安然無恙。
5、自然質樸
道家強調師法自然,推崇天地間有大美的自然美學思想。具體而言,道家思想的審美的標準為樸素,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其中樸為樸素之義,素為白的意思,即沒有任何裝飾。
陂下古村落建筑具明顯的道家文化特征,無論是選址規劃,建筑營建、裝飾,還是整體景觀,無一不是如此。
建筑營建因形就勢,以木、石、竹等為建筑材料,墻體為一律青磚,不施粉黛,屋頂統一為白瓦,內部木制結構、木門、木板等均不施彩漆,保持木質固有紋理、色澤,建筑本體從外至內,各部分無不強烈地體現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美,質樸而素雅。
毫無疑問,任何人文建筑與外部環境關系緊密,外部景觀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是時代的文化符號。一處景觀常常記錄著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象征和代表著一種意義和價值。
其一,任何景觀均離不開其所處大環境,陂下古村注重村落與自然環境之山、水、田等的有機聯系。村落山環水繞,南向紫瑤山、甫公山,北靠龍山,東西兩方為丘陵拱衛。村西為一南北向的大水渠和緊鄰村東的富水河均繞村而過,村落南向不遠處則為數干畝農耕水田,極為開闊。遠處青山綠樹郁郁蔥蔥和近處茫茫一片水田與村中青磚白瓦建筑相輝映,渾然一體,儼然一幅如山水畫的自然景觀。
其二,作為以農業為主的陂下古村,水系極為發達,為村落景觀的主體之一。鄰村之水繞村而行,村中之水穿村而過,形成了獨特的“五水朝東”的水系景觀。村東富水河、村西干渠繞村而行,村中之水由西通過水圳引入,經五條自然形成的明、暗水溝遍流村中宅、祠、堂、亭、臺等建筑,或直或曲、或繞或抱,兩者相映、相融、相諧,似自然化成,再經村中數座水塘蓄轉,最終流入村東富水河。水系入水口窄,出水口寬,整體形態呈倒漏斗形,極為獨特。
其三,街巷是陂下古村另一重要景觀。村外部有三條較寬合圍道路,入村須分別經過高大軒昂的朝天門、迎龍門、安人亭、延福門四門,鵝卵石鋪成的巷道縱橫全村,連結180多棟明清古祠、堂、民宅等,村中要隘再設數門,共同組成古村內部交通網絡,形成“圍中有圍,門中有門”的獨特景觀。村中街巷寬處成街,窄處為巷;街巷相交或直或曲,皆因地形而成,極為靈活,有時曲徑通幽、有時豁然開朗,別有洞天。
總的來說,選址規劃、建筑群、水系、街巷四位一體地集中體現了道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建筑形制多樣統一,布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始終不離自然主旨;街巷布局縱橫交錯,變而有序,自然意境各異;村落水系分布獨具一格,五水朝東,村落整體給人以優美、自然、質樸且文化底蘊深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