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6:59
序論:在您撰寫建設法律法規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實踐總結;理論指導
科學發展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導,是中國最新的關于發展的學說。
一、科學發展觀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史上,黨從未間斷對發展規律的探索。從片面的、徘徊的發展到“硬”發展,重新抉擇了快速的發展路徑,確立了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再從“硬”發展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乃至永續發展,又進一步調整發展格局、戰略和戰術,豐富了發展的內涵和外延。這些經歷,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生相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由于國情差異,先前毫無適合模式可沿用。面對“一窮二白”、人口多、底子薄、內亂外擾國情的新生共和國,曾經不得不以側重發展重工業、加強國防來維護新生政權;曾經采取先治理“內亂”后發展經濟的“抓革命,促生產”戰略來試圖防修;也曾經通過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封閉發展來強國自立,但最終都釀成發展“瓶頸”、“瘸腿”的建設局面,留下來更多的都是教訓。改革開放后,我黨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一系列治國主張。以改革開放為基點,對內進行全面改革,徹底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對外實行全方位開放,走和平發展道路,利用外來資金、先進技術設備及借鑒先進管理經驗,快速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國內生產總值一翻再翻,中國的輝煌發展舉世矚目。同時,發展中的新問題、新矛盾又凸顯起來,給國人提出了諸如資源與環境、經濟與社會、速度與效益關系需要再科學協調的啟示。進入新時期,我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認真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和教訓,對健全發展、強化發展、科學發展諸問題再作深層次探索,迫切回答和解決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怎么發展等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規定了科學發展觀是以“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和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基本要求,以統籌兼顧為根本方法??茖W發展觀,把握住了新形勢、新要求、新矛盾,把關于發展理論發展到了新境界,賦予更科學更明晰的新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新世紀征程上保持“又好又快”發展指明了方向并作出了最切合實際的理論指導。
二、科學發展觀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一是建設和發展的目標既要實現現代化,又要實現共同富裕。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以民主政治為基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幾年上一個臺階,預期實現現代化,是矢志不移的目標和任務。立足點和著眼點都在于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實現共同富裕。所確立目標無論是“三步走”戰略還是實現小康社會乃至四個現代化都以惠及最廣大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歸宿。制度和戰略的設計,都堅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等重大戰略推進以及支農惠農、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繼實施,無一不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到四個現代化實現之日,就是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達到更加共同富裕之時。
二是建設和發展的路徑,既要實現跨越,又要實現可持續。中國所處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發達的、不夠純的社會主義。在這個社會模式中自然有許多非社會主義因素共存,這種落后狀態要求跨越發展。中國所處的時代,又是知識、科技、信息時代。這是機遇,又是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有機會借助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一時的快發展,也有條件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我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率低,靠高投入“粗放型”追求發展,只能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寅食卯糧”和“斷子孫糧”;只有靠素質、科技、管理的“集約型”謀發展,才有可能實現發展的均衡、永續并且跨越。中國的發展必須“跨越”,也有條件可以“跨越”。中國所要跨越的是別國用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時間才能走完的資本主義經濟發達階段,也就是跨越別國經過原始積累才達到現代化的階段,跨越那些已有成果和經驗的再創造摸索階段?,F代化建設階段不能不作為而指望有所跨越。作為科學理論的發展觀,就是借助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去把握這種“跨越”的助力和平衡點,不斷以發展來解決由“跨越”帶來的老齡化提前、社會保障滯后、資源代價高、就業壓力大、治理污染難等問題,克服先建設后“治理”弊端,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是建設發展的安排既要全面推進,又要統籌協調。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區發展不平衡。中國的建設不僅要求各個方面齊頭并進,還必須充分考慮和兼顧東西南北中以及城市與農村的地區差異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統籌發展要素的相互促進與制衡。在建設布局上,一方面實行東西部兩個大局的有機銜接;另一方面,適時推進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大崛起以及沿海沿邊建國門等戰略,形成互聯互動建設大格局。在發展要素上,實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全盤建設,形成互為支撐、互為促進的發展合力。在建設方式上,采取統籌與協調,統籌城與鄉、區域間、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國內與國外兩個大局的發展關系。對這些一對對對立統一關系,依據時間、空間、環境要素條件,既有一盤局的統攬要求,又有先后、輕重、快慢等協調措施,達到實現速度與效率統一,局部與全局的協調,達到建設在和諧、合拍、相應、相融中發展。
四是建設發展的環境既立足國內,又放眼國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在特定的時空中進行的。當今,中國已闊步跨入大國崛起時代。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日益增強、國際經濟一體化成為潮流的背景下,中國的建設不再是孤立進行,而是受到來自國內外眾多因素的復合影響。于是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以改革為永恒主題,立足國內、自力更生、發奮圖強,發展本國市場。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等后發優勢,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強“內功”。另一方面,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與交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積極因素,走和平發展道路,開辟國際市場。將中國現代化與國際現代化視為相融,在融入國際建設環境中發展自己,在發展自己中促進世界和平,使中國的發展在大環境下具有長盛不衰的持久力。中國在和平發展中,主張國家不分大小、不分社會制度和政治信仰都可以和平相處、互惠互利;經濟與科技更無國界可分,一切均可為我所用。利用好國際資源,實現發展互補、發展跨越。
三、科學發展觀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科學發展觀是理論體系范疇,是在中國發展的最新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一)建立符合科學發展的結構模型
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從可持續發展和永續發展觀點出發,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建立一種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最低的環境污染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發展結構模型;建立一種使全社會都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人與環境良性互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社會成員中。
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需環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建立各種社會機制,營造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的各項因素之間高度協調、融洽、共生共榮的氛圍,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生活面貌以及公平正義的社會常態,促使各方面替能、積極性充分發揮和各種矛盾的化解、機遇的把握、共識的達成、目標的實現,進而以中國和諧促進世界和諧。
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發展的生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實現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建立主體功能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標準,逐步形成戰略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根據歷史、技術經濟和資源優勢,將具有空間集聚特點的增長中的推動性工業集合體定為國家新的經濟增長極,如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及蓄勢待發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點強化和發揮其經濟增長優勢和核心帶動作用。
(二)創新發展運行模式
走經濟發展“又好又快”路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擴大發展視野由轉變增長方式擴展為轉變發展方式,促使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以及資源和生態結構更科學,力求經濟的發展在好中求快,在快中求穩健而持續。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實現“三個轉變”,即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三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以提高消費率、擴大內需來減少經濟增長對增加投資的依靠程度;以擴大內需、平衡國際收支減少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靠程度。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協調拉動經濟增長。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繞開原始積累、以農養工、“先發展后治理”的工業發展老路,堅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以城鎮化為載體,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化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建立資源能源補償、污染成本核算、綠色污染保險、節約創新獎賞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農工互動、城鄉互補的發展態勢。
走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抗災力。在穩定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以合作、協會、經紀中介等形式為紐帶,形成各種產業鏈,擴大生產規模,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需要,進而使農業領域的從業人員、產值比重逐步向少而精的趨勢發展,使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支撐中國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立法;法律規制
一、企業社會責任概述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除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外,所承擔的維護國家、社會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責任。主要包括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對勞動者權益的維護、對資源環境的維護和治理以及促進社會福利事業和公共事業的順利實施等責任。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是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決定了企業并不是孤立生存和發展的個體,而是與周圍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緊密聯系的有機體,因此在整個經濟活動運作的環節中都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作為市場經濟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強化社會責任的履行,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二、企業應履行的社會責任
企業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不僅能夠維護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良好運行,同時也會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走向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履行社會責任可以幫助企業樹立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增強知名度,從而帶來強大的競爭力。因此,充分考慮企業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承擔能力的前提下,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包括:保證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為廣大的消費者提供能夠放心使用的合格產品,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使其得到應有的福利,促進社會的穩定;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關愛弱勢群體,支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企業自身形象,維護市場的良性競爭和健康運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市場建立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提高國際競爭力;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等。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市場和技術給予了企業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企業應該為社會完成的職責,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有力武器。
三、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現狀
由于許多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為最求利益最大化,只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導致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現狀缺失,主要表現為:假冒產品充斥市場,劣質產品造成消費者財產和人身權利受損的事件頻繁發生;只顧短期利益,消費者得不到應有的售后服務和產品保障;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影響周圍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事業的進行等。
基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我們應該認清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正視企業社會責任嚴重缺失的事實,加大力度改變這一情況。
四、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現狀
由于企業的最大目標是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能使企業立刻得到物質上的回報,甚至存在短期內與企業最求營利的目標相矛盾的表象,使得企業很難積極主動的履行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需要從法律層面上加以規制。:
我國《公司法》第五條中設有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的規定,但只是一帶而過,過于抽象的概念原則,很難被實際應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在《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等單行法中,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法律條文都零散而模糊,尚未形成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體系,并且缺乏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公司法中所規定的企業社會責任屬于法律責任,可以依靠法律的強制力強制履行,而一些道德層面上的社會責任,例如積極參加公益事業、在國際市場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等,只能寄望企業自愿的履行,這就需要政策和法律通過激勵來改善。
五、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
5.1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體系。《公司法》中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僅僅是企業的法定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將《公司法》第五條的規定發展為具體的、詳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條款,并通過與其他部門法相結合,使其在社會實踐中得以落實,具有實踐價值和效率性,是目前企業社會責任立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首先要對現行法律體系中與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問題有關的條文進行歸納、總結和梳理,以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目的為指導,從立法、司法、執法等多個層面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行機制和監督機制,將散見與個法律法規中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規則,應用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理論重新整合,從不同的視角全方位的建立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法律機制。
5.2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激勵機制。企業社會責任中法律責任的部分可以利用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針對道德責任的部分,則需要采取政府引導、法律保障、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與企業自身規范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地方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自覺自愿的履行道德層面的社會責任。例如從市場準入、財政稅收、市場管理、科技引導等方面,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實行產業政策優惠等。
5.3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監督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企業文化,將企業社會責任滲透到企業文化中,使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不斷完善治理結構,實現內部自覺的監督。同時依靠國家政策,強化政府各職能部門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監督,對監管不力的政府機構,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公開監督制度,依靠社會和輿論監督。
參考文獻:
[1]王衛國,李東方.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2]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衡愛珠.金融危機下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經濟,2009(212).
1大規模侵權特點和社會基礎
1.1大規模侵權特點
1.1.1侵權和大規模侵權的比較
侵權一般是指單體事件。大規模侵權理所當然就指的多體發生事件。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具有了侵權的動機和行為,都應該為此付出法律責任。從兩者的差異性上來講,大規模侵權行為最先體現在受害人的聚多性。
1.1.2侵權事件產生的根本原因
其實,對于侵權事件來說,其產生根本原因也很簡單。但是由于簡單中卻又這連鎖反應。比如,某以產品侵犯了人身安全權,由于連鎖反應的效果,其同類產品有可能就會很快的產生同類型的狀況。這樣就爆發了集體性的人權侵犯事件,也就形成了大規模的侵權事件。在專業理論上來講,他們之間具有同質權行為。
1.1.3否定侵害之間的“必然性”
侵害有人身侵害、精神損傷、財產侵害、經濟損失等。但是單體性質的侵害跟大范疇的侵害之間存的必然性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1.2現代社會的大規模侵權基礎
1.2.1現代人文素質的提高
現代社會出于人文素質的提高,人們的思想也開始逐漸走向成熟,復制性和仿制性更加明顯。社會中的消耗產品與人類的生活之間存在著必然性。這些產品的生產模式,銷售模式以及含蓋的消費領域幾乎同時體現了重復性和群體性。群體消費引起的紛雜糾紛關系也頻繁出現。假如某一產品被曝光存在一定的侵權問題,幾乎在同時世界各地都會有同類產品的侵權事件發生。這就是消費者的仿制性和針對性體現,也是產品經銷的重復性和單一性體現。
1.2.2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幾乎替代稱謂當今“第一生產力”,成為人們對一切事物判斷的主要依據。萬事都有正反兩方面,科學的發展,往往也會引起許多未知的風險。如,自然災害事件。從根本上講,引起自然災害的原因也許會是人們的自然的破壞。但是這種自然科學同時也具備“不確定性”,這就有可能引起大規模的侵權事件。
1.2.3從企業的發展來分析
企業存在于市場中,這本來就是一種競爭。適者生存,劣著淘汰。這是最根本的生存法則。而企業為什么會淌“競爭”這趟渾水呢?兩個字——利益。利益使得各種市場營銷手段具備了天然危險性。一旦投入錯誤或者未得到本應得到的利益,這種結果也可能會引起大規模的侵權事件。
2大規模侵權對現代侵權法系統影響
2.1轉變歸責基礎
侵權本來就是一種簡單的行為。最原始的侵權,也許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侵權行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侵權行為在各行各界,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誘發始因也從個人與個人之間轉變到企業與企業的社會活動中。企業的各種社會活動必然需要消費者的支持,這樣如果在社會活動中出現了侵權行為,那受害的就是所有的消費者,這就引起了大規模的侵權事件。現代社會中還有許多大規模的侵權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必然性的。用專業的知識來講,企業的危險責任是大規模侵權事件中的主要表現形態。在國外危險責任被稱為嚴格責任,是具有“極度危險活動”責任概念。
2.2多元化的救濟
現代社會的發展,致使大規模的侵權事件時常發生。如果按部就班根據簡單的侵權法去應對大規模的侵權事件,就顯得很吃力,并且漏洞百出,所含蓋地范圍也會有所限制,這就威脅到了可保險性,對侵權法和保險法損害賠償等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如:在“假冒劣質醬油、食醋”事件中,2006年7月15日,萬全縣工商局根據群眾舉報,在蘇家橋村端掉一制假窩點,現場查扣假冒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玉皇醋廠“中卯牌”黃豆醬油和老陳醋320件,共計16000袋,牲畜用鹽350斤,色素38斤,制假工具9件。后經質檢部門檢驗,上述產品均不符合國家相關質量標準,屬劣質產品。事后,政府聯合各大網站對此后果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救濟與賠償,雖然制止了事態的擴大,但是還是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
2.3責任共同構成要件轉變
2.3.1復雜的因果關系
一起大規模的侵權事件引起的后果是相當復雜的,但是如果解決此后果,也是很麻煩的。傳統的侵權法中有因果林西理論。種因得因,種果得果,因果循環,糾結難纏。大規模的侵權事件也許就是某個種原因,某個產品,或者是個某個人,或許也可能是某個小部分團體。但是引起的結果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產生的結果也會不同?!叭鼓谭邸笔录?,許多兒童都是服用這種奶粉有可能誘發各種疾病。但是這些兒童中也有百分之八十的兒童飲食過不同廠家生產不來的奶粉,而這些奶粉也有可能引發兒童得同樣的癥狀。二者都有可能誘發兒童病癥的發生,這是因。而結果便是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法律又該如何去規判呢?所以在侵權賠償問題上要考慮的問題很多,這就需要專業性的人才去綜合一切誘發事件結果的始因,評判出賠償結果。
2.3.2侵害與賠償
現代社會中,侵權法是實際侵害決定賠償損失的標準。是大規模的侵權事件中,嚴重的侵害后果最明顯的就屬于人身侵害了。但是,要針對每個人的受到的侵害進行確認,卻又是侵權法中的一項重大難點。許多的侵權事件都具有持久性和緩釋性。這更是難點中的難點。在這種情況下,一次性賠償原則就顯得很重要了。為了避免隨時可能出現進一步侵害賠償需要,一般都會選擇一次性索取賠償。這不僅有利用雙方的利益,也有利于侵權法的管理和協調。
2.4侵權法增設預防和懲罰功能
懲罰性賠償是現代侵權法的主要內容。為了預防大規模的侵權事件發生而導致嚴重的侵權后果,侵權法一般都會用“懲罰性賠償”作為預防和懲治的原則。傳統的侵權法雖然具有“時候救濟特色”,但是相對于同時增加了事后救濟滯后性,而且不能體現出對受害人的“足額賠償”原則。所以,現代侵權法根據實際危險,公法性管制規則數量逐漸加大,努力預防大規模的侵權事件發生。
3中國侵權責任法職責
3.1二元歸責在責任法中的體現
責任法和損害賠償法是侵權法的兩大基本組成部分。責任法是侵權責任的中心和原則。損害賠償法是一種相對應的結果,是侵權責任作用的展現。責任法中的“二元規則原則”是現代化法律進步完善的體現。這也是現代社會中各種“社會事故”對侵權法的影響結果。從傳統侵權法的一元規則即過錯責任轉變為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二元并存,這本就是法律與時俱進的體現。在國內《民法通則》中,第106條第三款中,責任法的二元規則無過錯責任有相對的模糊性,在現代社會風險事故中,也會有顧及不到之處。這就說明了,我國法律還處于發展階段,并不健全,需要在以后的發展中繼續完善。
3.2社會保障法、保險法與侵權法的協調
我國主法民主。侵權法就是根據人民的需要特設的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的救濟法律。為了做到公平公正,侵權法必須保證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這就必須協調人身損害賠償情況下工傷事故責任與侵權責任關系。在損害賠償問題上,一般都是采用集體風險負擔和法定損害賠償方式。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各種保險制度發展和完善,保險性稱謂認定侵權責任重要的準則。以法律為依據,對各種工傷事故,都有一定的賠償原則。降低事故管理成本,增加損害賠償能力,是一般事故賠償中通用的法則。在特定的條件下,受害人還可以追加損失賠償。這也是社會保障法對人權的優先性的體現。
【關鍵詞】高職;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改革
面對新時期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新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承擔起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需人才培養的歷史重任。相應的,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由過去的“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調整為“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作為培養未來建筑業骨干力量的土木、建筑、工程管理類高職院校,也應培養適應法制化建設進程中既懂得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知識又掌握法律知識的專門人才[1]。在此背景下,對具有較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建設法規》課程教學內容及方法進行改革探索有著重要意義。
一、建設法規課程的特點
1.1 跨學科性、內容多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人們為了使得建設法規所涉及到的內容更加全面,就將各個學科中的相關內容應用到建設法規中。建設法規的內容主要包含工程建設項目程序法規、建筑法、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工程建設執業資格法規、建設工程合同法、房地產法規和相關法規[2]。
1.2 知識的抽象性
《建設法規》課程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并不像其他的工程類教學內容那樣比較直觀,可以通過公式、圖像或者實際案例來進行表達[3]。
1.3 課程政策性強,課時有限
《建設法規》課程內容政策性強,與國家經濟發展政策、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變化及更新密切相關,但一般高職院校的授課時限僅有40個學時左右。
二、課程改革的內容和方法
2.1 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基于《建設法規》課程的特點分析,我們在授課時應及時改進教學課程教材,把最新的建設法律法規應用到教學中;也可以把一些執業資格考試(如建造師)真題作為練習題,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針對不同專業,在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教學內容上應有所區別。例如,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側重于建筑法、建設工程合同管理法和勘察設計法,工程造價專業側重于招投標法和合同法,工程監理專業則側重于施工質量、安全和工程監理法的學習等,在教學內容上做到因此施教。
2.2 教學方法多元化,提高教學效果
針對建設法規課程學時少、內容多的特點,既要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切實保證教學效果,必須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機整合[4]。現將《建設法規》課程部分授課內容可采用的教學方法總結如表2-1。
表2-1《建設法規》課程內容及授課方法表
注: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小組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角色扮演、模擬演示:讓學生以老師的角色進行備課、授課及評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通過全程案例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建設項目的過程,讓學生在分析案例過程中找到相應的法律條文,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潛力及協作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2.3優化考核方式,提高學生自主能到性和實踐性
課程考試形式建議采取書面考核和課堂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其中,書面考核成績占40%,考核的形式可以以考卷或者論文的形式表現;課堂成績占60%,具體包括學生的出勤率、在課堂上討論時的參與程度和對案例分析的深入度等。這樣不僅能夠克服單純卷面考試的弊端,又能夠把學生參與課堂案例討論和模擬演練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三、結語
本文對建設法規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較系統的闡述,從崗位需求和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對教學方法嘗試改革,以培養學生今后進行相關專業工作“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識和法律運用手段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潔麗.《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中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法制與經濟,2012,12(333):123~124.
[2]馬楠.《建設法規與典型案例分析》[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關鍵詞:高職;建設法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031-02
《建設法規》是高職院校建設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對提升學生的建設法律意識、實現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目標具有重要作用。高職教育主要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其教學出發點和根本目的與傳統普通高等教育不同。作為基礎課程的《建設法規》,如何在教學中既保留課程的特色和體系,又與其他學科相互銜接,增強實用性,突出高職辦學特色,是需要在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中不斷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建設法規》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受重視程度不高 《建設法規》作為高職土建、建筑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在許多院校是作為一門選修課程開設的。由于是選修課,學生往往不重視這門課程,上課紀律松懈,對待作業不認真,交差了事。期末考試大多是考卷形式,學生基本都能順利過關,獲得學分。
條文數量多、內容繁雜 《建設法規》課程的內容涵蓋了建筑工程建設全過程,涉及的法律法規包括建筑企業的資質、工程的發承包、工程合同、工程監理、工程質量管理及安全生產等領域。
教學方法比較陳舊 說教式、灌輸式仍舊是目前主要的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利于師生互動。學生對法律法規條文的理解比較晦澀,不能與工程實際案例有效地結合起來,有悖于高職院校的辦學初衷。
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未能充分體現 《建設法規》課程存在實踐性教學環節不足的問題,主要還是采取以課堂講授為主、適當穿插案例教學的方法,實踐性環節缺乏,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不一致。
考核方式單一 單一的試卷考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只能把課程學習演變成簡單的應試教育過程,無法合理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知識擴展寬度,更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綜合運用法律法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改革措施
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現狀,應該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
改革教學內容 要根據行業規范及企業發展實際情況,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結合學生特點,明確課程目標,開發課程標準,根據高職教育“必需,夠用”的原則,弱化法律法規的基本原理,強化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應用,教學內容應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改革教學方法 要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1)案例教學法。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選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典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時允許的情況下,可讓學生課下自己搜集相關案例,鼓勵學生做成PPT到講臺上進行講解,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并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案例教學中,還要恰當運用視頻資料,將平面的、單一的聲音信息轉化為圖、文、音、畫等立體化多層次的互動傳播。(2)模擬法庭教學法。采取模擬法庭教學法可為學生提供一個集中的模擬法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走出原已熟悉的傳統教學方法和理論知識圈,在模擬過程中,學生可以熟悉、掌握具體的審判過程,較為直接地面對法律實踐問題的考驗,將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具有可感性、實用性、操作性的知識,讓書本中的理論在實踐工作中得到檢驗。比如,在講到建設工程糾紛處理的章節時,可以采用模擬法庭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模擬的訴訟環境中熟悉、掌握具體的審判過程。這樣可真正做到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以一種更為生動活潑的形式學法、知法、用法,還可以加強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3)課堂討論法。在學習《建設法規》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法律條文內容相似的地方比較多,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學以致用。這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找出不同法律條文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以方便記憶和應用。教師也可以精選出具有爭議性、法律規定不很明確、能發揮訴訟各方想象力的實例,由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討論和辨析,提高對法律條文的理解應用能力。(4)觀摩教學法??梢越M織學生走出課堂,觀摩法院的與建筑法相關的案件審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庭審氣氛和建設法規的司法應用,縮短理論知識與現實應用之間的距離。
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高職院校應與相關企業合作,積極為教師提供進修、頂崗鍛煉、帶薪培訓的機會,培養真正的“雙師型”教師,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讓教師考一本證書的層面上,以真正實現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外,可以聘請一些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校外人員,如企業管理人員、律師、項目合同管理專家等來校講學。
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 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和操作本領,強調人才的應用性和技能性。因此,教學模式決定了其教學內容應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法規》作為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一門課程,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相應比例的實踐教學環節。例如,組織學生進入施工現場,對某些現象和行為進行觀察,并從法律法規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將抽象的理論具體運用到工程實踐中。
建立以專業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考核體系 在考試內容選擇方面,既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要求,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督ㄔO法規》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應著重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所以,應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法,除閉卷考試外,可采取論文、答辯、撰寫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如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可采取閉卷考試方式,考查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可采取論文和調查報告的方式。
高職院?!督ㄔO法規》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師資隊伍建設與改革、教材建設與創新、教學方法設計與教學理念更新等多個方面。只有不斷地對課程進行思考和改革,才能使課程成為有特色,重實踐,應用性強的優秀課程,才能更好地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
參考文獻:
[1]石心剛.建設法規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2,(3).
[2]杜軍.突出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必要的教學環節――淺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4).
[3]陳耀敏.高職高專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7,(2).
【關鍵詞】藥品;監管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112-01
藥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不僅是人類生存發展必需品,而且在藥品的研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的特征,所以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對藥品實行政府嚴格監管,主要包括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價格,其中尤其是藥品安全性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八幤繁O管重在對藥品研制、生產、流通、使用的全過程進行的行政監督和技術監督,其目的在于確保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和適當性”①。文章從我國藥品監管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著手,論證我國的藥品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我國藥品監管法律制度概述
我國藥品監管制度是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在法律所授予的職權范圍內,依據藥事法律法規、政策和國家藥品標準,對我國境內藥物研究開發、生產、銷售、使用、價格、廣告、質量檢驗以及管理過程所進行的監督管理的制度。藥品監管制度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有權監管的機關,包括行政機關和被授權組織,運用行政權對藥品的研究開發、生產環節、銷售環節以及售后環節的安全進行全程的、長期的、有效的監督管理。其二是要對監管者自身的職權行為進行監督管理,以防止權力的濫用。
二、我國藥品監管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藥品監管法律制度及監督管理體制尚待完善
我國現行的藥品監管的法律有一部,即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國務院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血液制品管理條例》等十幾部。此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制定的部門規章局令還有40余件,規范性文件若干。但對于我國藥品監管的現狀而言,還是嚴重匱乏。而且,目前對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等產品進行管理的法律法規或者零散不成體系,或者涉嫌違反上位法,或者久未修訂,早已不適應當前的形勢。2009年6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賦予了藥品監管系統食品和餐飲環節的監管職能。因此按照新的職能分工,藥監局的監管范圍擴大到涉及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醫療器械研制、生產、流通、使用的全過程。但由于種種原因,此項法律尚未得到徹底落實,此次改革的效果如何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
(二)藥品安全監控體制尚待健全
目前,由于藥品監管部門對藥品上市后監管的技術、人力、物力的不足,造成許多副作用大的藥品,只有在大量患者長期使用并產生嚴重不良后果后才得以發現,魚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藥品生產企業往往只重視上市后的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問題,而對患者藥物反應的監控大多數都是消極被動的。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各國健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國家,我國“由于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中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現狀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②我國的藥物警戒工作剛剛開始,各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還不健全,各級醫療機構對報送不良反應沒有動力,缺乏積極性,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怕影響自己的產品銷售不愿報送,有抵觸情緒,這樣就容易造成發生群體性藥害事故。
(三)虛假藥品廣告問題較為嚴重
我國的現行藥品廣告管理制度是由藥品監管部門審批,由工商行政部門履行違法廣告的查處工作,藥品監管部門發現企業的廣告與審批不符或未經審批,要移交工商部門查處。藥品廣告的審批由省級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對違法藥品廣告的查處權分散在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這里藥品廣告的審批權與查處權不在一個部門,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往往造成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機。新聞媒體對藥品廣告的法律規定是了解的,但他們也缺乏懂醫藥專業知識的人材,同時經濟利益的驅動,不法廣告沒有經過嚴格審查就進行了。
三、我國藥品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藥品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首先,應借鑒和引入發達國家的立法機制,抓緊修訂《藥品管理法》以及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其次,抓緊制定配套的藥品專門法律法規和執行條例,以形成完善的藥品監管法律體系。繼續完善藥品配套的監管法律法規,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增強法律法規可操作性,避免法律法規沖突。最后,修訂法律法規與國際接軌。在查找監管漏洞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推進藥品監管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制定、修訂工作,將藥品監管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制定納入WTO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范圍內,不斷根據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跟進和修訂相關內容。
(二)健全藥品行政執法監督制度
首先,加強藥品監管法制機構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打造出政治強、作風硬、業務精的政府法制工作隊伍。其次,構建強有力的執法監督平臺??茖W有效的監管和依法行政,建立良好的執法監督體系是促進依法行政的有效手段。再次,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各級藥品監管部門要結合監管實際,建立健全監管執法責任體系,制定行政執法責任制度,推動崗位責任制度的落實。最后,強化行政復議工作。各級藥品監管部門要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創新工作程序,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在規范藥品監管行政執法行為、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中的重要作用。
指導老師:周桂黨。
注釋:
法學網站專注專業資源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順應資訊電子化趨勢,自2000年開始就努力建設多個電子信息庫。其中,中國民商法律網(civil .cn)的建設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已經成為中國最有聲譽的法學專業網站。為進一步建設一流的法學資訊提供平臺,借著推進IPv6模式下網絡資源建設的東風,中國人民大學建設了法學文獻與法律信息網(.cn),以此整合法學文獻和法律信息的學術資源,建設法學院享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據庫平臺,凸顯學科專業優勢,更好地服務于法學教育和法律實務,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經過近3年的努力,我們的網站已經獲得了一個較為滿意的效果。通過法學院在職教師的授權及校外專家的授權,我們獲得了大量合法授權的文本和視頻資源,在切實保護作者知識產權的基礎上,讓更多的專業知識為專業人員和大眾服務。
首先,網站能為法律人提供一個綜合的法學教育信息資源查詢、共享平臺,進而全面整合和優化我院現有法學文獻和法律信息資源,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據庫產品。其次,依托法學文獻和法律信息數據庫和我院學科專業資源優勢,服務學院的教學、科研和發展,提升學院的學術影響力。第三,通過數據庫的建設,探索新的社會服務方式,提供具有人大法學院特色的公共服務產品,擴大法學院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重點建設網站數據庫特色內容
按照資源的具體形式,法學文獻與法律信息網劃分為學術論文庫、講座會議庫、精品課程庫、案例數據庫、法律法規庫、法律資源庫、法律百科庫等子數據庫。同時與法學院目前已經存在的中國民商法律網、中國網、中國知識產權評論網等專業網站形成一個專業與綜合結合、相對獨立與資源共享并存的良好結構。在網站建設期間,資金采用多方面的合作機制。
目前網站數據庫除了與其他法律網站一樣,收錄了3萬多條法律法規數據及上萬篇文章。
網站數據庫有以下特色內容:第一,針對IPv6在視頻技術上的優勢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專業教學資源上的優勢,大量提供免費的視頻內容服務。目前,網站數據庫共收錄講座視頻200余部,會議視頻100余部。第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擁有國內最優質的教學資源,包括體系化的教學內容、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法學院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民法學、中國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法制史、破產法學),北京市各類精品課程多門,名師薈萃,引領中國的法學教育。因此,網站數據庫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專門收錄57部視頻,近20門課程,為用戶提供人大法學院精品課程的全程視頻。第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國家法官學院長期合作編輯出版《中國審判案例》,收錄全國各省市的年度典型案例,權威反映中國司法審判的基本情況,至今已有20年的出版歷史,在海內外及司法實務界享有重要影響力。網站數據庫以《中國審判案例要覽》的權威性判例匯編為依托,已《中國審判案例要覽》案例近3000部。同時網站數據庫還收錄全國各級法院公布的各類案例近2萬余部。
為了保證網站的正常運行,網站由法學院領導擔任主編,招聘近二十名法學院在校學生進行日常運行工作,在實現法學信息數據庫建設的同時為在讀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平臺。在日常信息編輯和事務性工作由學生工作人員完成的基本設計下,技術維護工作外包給專業的網絡技術公司,網站前后臺均由專業人員進行制作與維護,同時還將追蹤網站前后臺設置的優化,確保數據庫前臺美觀、大方、便于使用,后臺操作容易簡便。
網站未來:繼續擴大規模和影響力
在初創和平穩發展的三年里,網站已經為擴大規模和影響力做好了準備。網站的發展規劃主要將從四方面入手。
其一:繼續加大數據庫的容量及提高質量。
在按照工作方案上傳各類文獻資源的基礎上,網站計劃在資源的關聯程度、檢索方式、瀏覽方式上進行改善,以提高數據庫的實用性。對各類資源而言,主要有以下五點:
1.增加相關論文、法條、案例之間的引證搜索;2.對于法律法規增設依照行業標準分類的檢索模式,方便實際運用;3.在適當的時間增加國內主要法律法規的標準英文版本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主要法律法規;4.在講座、會議、精品課程等視頻資源中增加留言版、討論區等開放交流平臺,增加視頻的利用性和學術交流深度;5.提高案例主體的層級,聚焦更加權威性、典型性的案例。
其二:進一步完善技術支持。
網站對數據庫資源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更加完善的技術支持與維護。在堅持日常工作和技術維護分別管理的基礎上,網站要增大對技術支持方面的資金投入,擴大數據庫空間容量,全面改善網站前后臺設計。由于計劃增加網站的開放交流性,所以提高網站抗木馬攻擊能力將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其三:加大宣傳,擴大影響力。
網站還須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曝光度,逐漸成為我院師生、校友及更廣泛法律人的重要檢索工具。
兩年以來,法學文獻與法律信息網主要服務于本學院內部的師生,下一步應當在提升網站品質的基礎上,加強網站的宣傳,擴大用戶人群,提高網站的影響力。
第一步,以實體宣傳品的方式在學校內部進行宣傳,提高網站在本校師生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鞏固并擴大基礎的用戶群體。
第二步,在廣大校友、院校、合作伙伴機構交流活動中推廣介紹本網站,擴大潛在用戶群體。
第三步,在網絡上進行推廣,增加與其他法學網站的鏈接,利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學術資源的優勢,在考研等學術論壇進行推介,吸引更為廣泛的關注。
其四:探討與相關機構合作的可能性,拓展資源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