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6:51
序論:在您撰寫馬克思課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統籌城鄉發展:走向城鄉融合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城鄉關系一般要經歷由“一體”到“分離”到“聯系”最終到“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社會分工高度發展和人類走向完全自由與解放的過程。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全部文明的歷史并一直延續到現在。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城鄉分離、對立的根源是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的結果,即一方面是生產力發展不夠高、舊的社會分工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生產關系即私有制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城鄉對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圍內才能存在。并且,資本主義社會不僅不能消除這種對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銳化。
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分析了城鄉對立的弊端,認為城鄉的對立造成了鄉村衰落、城市病態、農村可持續發展遭破壞、城鄉利益沖突尖銳等。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而在鄉村所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孤立和分散。城市人口過度集中表現為城市人口擁擠、住房嚴重緊張、環境污染嚴重、流行病蔓延等問題。在這種社會里,工人大批地擁塞在大城市里,而且擁塞的速度比在當時條件下給他們修造住房的速度更快;所以,在這種社會中,最污濁的豬圈也經常能找到租賃者。而且,現代自然科學已經證明,擠滿了工人的所謂的“惡劣的街區”,是周期性光顧我們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發源地,這些疾病在那里幾乎從未絕跡,而在適當的條件下就發展成為普遍蔓延的流行病,于是越出它們的發源地傳播到資本家先生們居住的空氣較好的比較衛生的城區去。另外,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種對立鮮明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這種屈從現象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不斷地產生他們利益之間的對立。顯然,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集中只是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表現,它是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從馬克思、恩格斯對城鄉關系發展演變的趨勢規律、城鄉對立的根源以及城鄉對立的弊端分析可以看出,城鄉對立是一個歷史范疇,城鄉融合才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征。消滅城鄉對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資本家與雇傭工人間的對立不是空想一樣。消滅這種對立日益成為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要求。
當前,由于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的發展不僅沒有帶動農村的相應發展,還導致城鄉差別越來越大。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新的發展思路。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談到國家發展戰略問題上,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梢?,統籌城鄉發展,消除城鄉對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城鄉融合,已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到,電氣化將把城鄉連接起來,在電氣化這種現代最高技術的基礎上組織工業生產,就能消滅城鄉間的懸殊現象,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窮鄉僻壤那種落后、愚昧、粗野、貧困、疾病叢生的狀態。
可見,在處理城鄉關系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堅持的仍然是生產力標準。因為,在他們看來,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人們的觀念形態。一切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的產生、發展、變革和消滅,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引起的。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表現突出的特殊國情下,大力發展生產力,尤其是農村生產力,對于縮小城鄉差距,消除城鄉對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意義尤為重大。改革開放以來盡管農村社會生產力有一定的發展,但嚴重滯后于城市,其后果直接造成城鄉差距逐步拉大。
當前,處理城鄉關系,保護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關鍵。為此,一是要加快農村綜合改革,創新農村組織制度及經營體制,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二是在確保農村原有優質生產力要素不外流的前提下,加大對農村生產力要素的投入,使農村社會生產力更好更快地發展;三是發展高新農業技術,使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的推動力不斷加強。
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走向城鄉融合要求的基礎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的分離、對立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表現,要消除城鄉的分離與對立,必須以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存在為前提,同時需要有計劃的協調和安排生產力。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的集中,僅僅適應于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階段,這種狀態會在工農業發展水平提高后得到改變。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同時指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條件,而且一看就知道,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無法實現的(這些條件還需詳加探討)。同時指出,如果把每個人的生產力提高到能生產出夠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或六個人消費的產品;那時,城市工業就能騰出足夠的人員,給農業提供此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學終于也將大規模地像在工業中一樣徹底地應用于農業。后來列寧深化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認識,提出,隨著科學進步,我們必須讓農民看三、產業結合:走向城鄉融合的客觀。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分離、對立的形成是社會分工發展造成的,但是這種分工本身發展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現為鄉村農業分工落后,農業中的分工由于土地的小塊經營而受到阻礙,傳統農業與城市大工業形成了明顯對比,也正是這種城鄉產業分工成為二元結構深化的基礎。因此,實現城鄉融合,必須首先打破這種舊的分工格局,發展新型的城鄉分工,使社會分工水平進一步提高。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看到,新的城鄉分工應當有利于消除城市工業與鄉村農業的界限、有利于城鄉經濟和產業上的廣泛聯系和融合發展。所以,他們在《******宣言》中明確寫道:在最先進的國家里采取的方法是: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進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漸消滅。
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建立新的城鄉分工,實行產業結合,首先要打破工業只能布局于城市的觀點和現實。要使這些被排擠出農業的工人不致沒有工作,或不會被迫集結城市,必須使他們就在農村中從事工業勞動。其次要加強城鄉及其產業間的聯系。只有使人口盡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國,只有使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發生密切的內部聯系,才能使農村人口從他們數千年來幾乎一成不變地棲息在里面的那種孤立和愚昧的狀態中掙脫出來。
長期以來,由于特殊的體制原因及事實上的城市產業傾斜政策導致了我國城鄉產業分割的狀況。此種城鄉相脫節的產業發展格局,不僅不利于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而且還將會妨礙城市產業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努力推進城鄉產業融合,逐步形成工農業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是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當前,實現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應做到:一是統籌制定城鄉產業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工業布局,實現城鄉產業空間上的融合;二是積極探索城鄉產業緊密結合的產業組織形式,實現城鄉經濟的優勢互補及直接聯合;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吸引城市和農村生產要素流向農村產業領域;四是加快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培植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城市帶動:走向城鄉融合的重要途徑
論文摘要:馬克思勞動價位論作為整個馬克思經濟孕大廈的基石?在馬克思經濟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產業結構和勞動形式發生童大變化的今天?一些人對勞動價值論的真理性地位開始懷提和動搖。為了從根本上消除懷挺?更加堅定地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價位的真實源泉、勞動價值論與非勞動價值論的共存、價值決定與價位分配、勞動內灑與外延的拓展、勞動價位論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等問題是窩要澄清的理論認識問題。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是繼承了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古典學派的價值理論,在同形形資產階級庸俗經濟理論的斗爭中創立起來的。創立100多年來,一直存在多方面的爭議,一直面臨著來自各個經濟學派的斗爭。特別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自動化、電子化甚至電腦化的出現,生產中需要投人的活勞動要素相對減少,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包括機器、設備、新工藝、新產品在內的資本要素,即物化勞動要素卻急劇增多,很多產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勞動參與就能生產出來。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更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思考,一些人據此便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產生了懷疑。為了不讓紛繁復雜的現象影響人們的視聽,全面準確地把握勞動價值論的實質,始終讓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保持它應有的地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必要澄清如下幾個理論認識問題。
一、價值的真實源泉問題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沒有差別的人類勞動。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和實體,是商品內在的屬性。為了區分開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馬克思把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是一次勞動的兩個方面,并不是兩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不同的勞動者使用不同的生產資料,作用于不同的勞動對象,生產出不同的勞動產品,把整個生產過程看作是有區別勞動在起作用的時候,這樣的勞動稱作具體勞動。抽象勞動是指不記勞動的具體形式和過程,無論是誰,無論使用什么樣的生產資料,生產出什么樣的勞動產品,都不考慮,已把它抽象成了一般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付出,這時的勞動已具有了一般性上的意義,這樣的勞動就是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決定的,由三部分構成:C}V+}。其中C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包括廠房、機器、設備、原料、然料)通過具體勞動的作用轉移來的價值。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雖然是物,但它是在前一個勞動過程中物化了的勞動,追根溯源,它也是勞動的凝結。Y與m是由抽象勞動再創造出來的新價值,其中Y用來補償勞動力商品的價值,m是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為了透徹地剖析剩余價值的形成過程,馬克思還進一步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認為勞動力是商品,勞動不是商品。勞動力商品和其它普通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因素。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勞動力商品又和普通商品不一樣,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使用價值—勞動不但能創造價值,而且還能創造一個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由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就是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出現就在于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其差額就是剩余價值。通過如上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關于價值的源泉是非常清楚的,它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
二、勞動價值論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價值論的共存問題
在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同時,西方主流經濟學也根據需要,創立了多種價值理論,其中主要有以龐巴維克為代表的邊際效用價值論,以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薩伊為代表的生產要素價值論,以馬協爾為代表的均衡價格理論,以重商主義者約翰·羅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價值論等。這些非馬克主義的價值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價值的形成過程。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其商品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決定的,這個有用性是指對消費者某種欲望的滿足程度,稀缺性是指商品的供給相對于消費者的需求來說的有限性和短缺性,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是形成價值的必要條件。生產要素價值論是從價值分配的角度來闡述價值決定和形成的,他為了論證生產要素參加分配的合理性,于是牽強附會地把除勞動以外的土地、資本等要素也說成了價值的源泉,于是自然形成了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勞動得工資,資本得利潤,土地得地租,各得其所,資本剝削的性質在薩伊這里就被完全掩蓋起來了。均衡價格理論把商品在市場競爭中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交換價格當作了商品的價值。貨幣主義價值論最基本的觀點是貨幣就是金銀,金銀就是價值,貨幣等于價值。
非的價值理論,雖然沒有真正揭示出商品價值的真實源泉,甚至對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范疇的認識模糊不清,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從各自的角度談了自認為是價值的這種實體的形成過程。它們分別在各自所處的時代、范圍和賴以產生的條件環境里,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用一種理論去否定另一種理論,用非此即彼的觀點來對待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非馬克思價值理論的關系,這既不符合社會科學發展的規律,也不符合社會價值多元化發展的現實。
勞動價值論是從社會公平角度關注人性的解放。與之相反西方主流經濟學價值論是從效率的角度關注財富的增加。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西方經濟學價值論的確有沖突,基本理論相悖,但那是因為它們分別處在不同的研究領域里,對基本的社會價值判斷不同造成的。他們的關系并不是同一個窩里的死對頭。他們之間的爭論,只能是一種基本價值判斷的爭論,而不應是各自理論體系中的某個具體問題,更不應用一種體系的概念理論解釋另一種體系的概念理論,或是干脆相互混雜,因為從它們各自的理論范式中去看,對方的理論都大謬不然。對待不同的價值理論,只有跳出了圈外,用更高的眼光看待學科的立足點和局限性,才會更深刻地發現它們各自的意義,珍視它們各自的價值。不同的價值理論,可以在各自的理論域與現實域里.根據各自的需要,朝著各自的方向,按照各自的發展規律努力發展。相互之間,以包容的心態,海納百川的胸懷,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在一個更大的理論域與現實域內共存共容,最終共同趨向更加完善。
三、正確認識價值決定與價值分配的關系問題
在現實中,往往存在兩種觀點。一是從勞動價值論出發懷疑甚至否定按生產要素分配,特別是懷疑或否定土地、資本等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獲取報酬的必要性;二是為了維護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合理性而去“改造”或者干脆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這兩者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價值決定與價值分配屬于完全不同的范疇,各自解決的是完全不同的問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解決的是價值創造問題;按生產要素分配解決的是價值分配問題。人類社會采取何種分配方式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和結構決定的,它們從來不取決于價值是如何創造的。勞動創造價值,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它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存在于商品經濟的人類社會之中、其間人類社會幾經演變,經歷了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采取了不同的分配方式;而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卻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曾改變過任何社會制度下的分配方式。
是否需要以按生產要素分配來修改或“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呢?我認為這也完全沒有必要。認為物質生產要素或物化勞動也能創造價值的觀點,從根本上背離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把一些物質生產要素包含到創造價值的源泉中去,這不僅與他們把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分配混淆起來有關,而且更主要是與把在商品生產中價值的創造同使用價值的生產混淆起來直接相關。馬克思從來不否認物質生產要素在社會生產和財富的創造中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對它們的巨大作用是十分重視的。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引用并肯定了古典經濟學的鼻祖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痹凇陡邕_綱領批判》一文中,馬克思又一次明確地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梢?,商品生產一方面是使用價值的生產或者財富的創造,另一方面是價值的創造,即抽象勞動的凝結。不了解這一點,就不可能弄懂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就會用使用價值或財富的生產過程取代價值的創造過程,進而把除勞動以外的其他各種生產要素也包括到價值創造的源泉之中去。
四、生產勞動的內涵與外延拓展問題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生產勞動是指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然而,與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產生的歷史條件相比,現代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現代經濟中,一個以知識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成了除資本、勞動力和土地之外的另兩項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F代勞動的知識含量空前增大,勞動的創造性日益提高,腦力勞動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在分析、研究勞動創造價值,勞動的內涵與外延必須進一步考慮:創造價值的勞動作為一個整體,其內涵主要由科學技術勞動、管理勞動、服務勞動、熟練操作勞動四部分勞動構成。不同層次的勞動,在創造價值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隨著科技發展和生產分工的細化,間接生產勞動將會越來越多地從直接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它在生產勞動整體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過去只把直接生產勞動看作價值源泉已不符合實際了,現在應該明確:不論是直接勞動還是間接勞動(包括服務性勞動),都是勞動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與革命性辯證統一問題
一、父母的鞭策、“尊重與支持”、鼓勵、引導、期待,對馬克思的身體素質、交友選擇、戀愛、道德素質進行引導
1.1836年11月9日,馬克思的父親給他的信中說:“我對你只有一個要求,希望你在學習上不要過于用功,千萬要保護好你的身體和你已經很差的視力。你選修了很多門重要課程——自然,你是有理由勤奮學習的,但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上帝恩賜,你來日方長——你將為你自己造福,為你的家庭造福,如果我的預感沒 有錯的話,也將為全人類造福。”
2.老馬克思說:“我不想迂腐地使用做父親的權威。如果我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我也可以向自己的孩子認錯。”在家書中,老馬克思對兒子更多的是殷殷期盼,聲聲呼喚,深深眷顧,表達著無微不至的關切之情。他始終關心著兒子的身體。他說:“身體是智慧的永恒伴侶,整個機器的良好狀況都取決于它。一個體弱多病的學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望你用功不要超出你的健康所能容許的限度。此外,每天還要運動運動,生活要有節制,我希望,每次擁抱你的時候,都會看到你是一個身心越來越健康的人。”“這是一位博學、樸實、嚴謹、通達的父親的諄諄教誨。老馬克思在書信中用了很多篇幅,教育卡爾為人之道。他寫道:“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計得有多高,要是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你的智力對我來說就失去任何意義。”他說:“友誼,就這一字眼的真正經典含義來說,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明珠,而在你這樣的年紀,這種友誼是生命的明珠。你能不能對這個朋友信守不渝,永遠做個無愧于他的人,這將是對你的性格、你的才智和心腸,尤其是對你的道德的最好考驗。”他鼓勵卡爾時寫道:“你的來信我7日才收到,這封信使我更加相信你的耿直、坦率和誠實的品德,這對我來說比金錢還要寶貴”。“參加小型聚會比起參加酒宴來,你可以相信,更使我滿意得多”;“且不說消遣、休息和教養的觀點來看,社交特別是對青年人大有好處,因為如今你已不是單獨一個人——多少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不過當然要用正當而體面的方法去取得。”老馬克思說:“不久,你將成為而且一定會成為一家之父。但是,不論榮譽、財富或名譽都不能使妻子兒女幸福。只有你,你的良好的自我,你的愛,你的溫柔的舉動等,才能使他們幸福。”
3.生活自理能力。知子莫若父,老馬克思在信里描繪了馬克思的生活習慣中不太好的方面。“在昏暗的油燈下……蓬頭亂發,雖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卻穿著學者的睡衣放蕩不羈……點燃煙斗”……在波恩大學讀書期間,馬克思有一次生病了,馬克思的母親在父親給他的信中附筆:“你應當設法去掉一切可能對你有害的習慣。不要急躁,不要喝過多的酒或咖啡,不要吃辣椒,不要食用過多的胡椒或香料,不要抽煙,不要遲睡,要早起。親愛的卡爾,感冒也要提防。在健康沒有完全恢復以前,不要跳舞。”
二、從學校給馬克思的成績評語和其他評語可以看出,學校把勤勉作為重要的素質
2.波恩大學肄業證書評語:勤勉、十分勤勉,用心、經常用心。沒有參加被禁止的大學生團體的嫌疑。
3.柏林大學畢業證書評語為:報名聽講、報名聽講、聽課、勤勉、極其勤勉。
4.博士論文推薦信評語: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學哲學系主任卡爾.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給幾位教授寫了推薦書:“該博士論文證明該候選人才智高超、見解透徹、見識淵博”,“波恩和柏林大學的學業證明(b件、c件)。證件中指出的違反紀律一節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馬克思哲學博士學位并發給證書。
三、類似于孟母三遷的轉校:因為校風不好而轉學,從波恩大學轉入柏林大學
1.校風情況,至少有學生酗酒的情況。馬克思在波恩大學參與酗酒,其中一個原因是特利爾的老鄉比較多。另外,德國人愛喝啤酒是世界出了名的,酗酒應該只是轉學的原因之一。同鄉或熟人在一起,喝酒的次數和每一次的數量會多一些。得到父母的一定程度的默許甚至是支持,轉到柏林大學后,父母還給他寄過酒,“但愿你已經收到了我們寄給你的酒。”
四、馬克思所受的素質教育對我國教育體制和大學生成長的啟示
即使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德國,馬克思父親的律師身份在馬克思的轉學過程中也發揮了作用。但不能說,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他的父親身份決定的,因為馬克思的兩個弟弟卻和他不一樣。雖然老馬克思也承認,自己偏愛卡爾·馬克思。
3.理財能力很重要。馬克思在大學期間表現出不太會理財。老馬克思說:“你自己曾用堅決的話表示,你將來要自給,并為此現在就開始克制自己。”雖然馬克思在1864年有過一次炒股的經歷,也小賺了一把,但他在大學期間卻有賬單,而且是讓老馬克思看不懂的賬單,“波恩的胡鬧剛結束,你的債務——說真的,數目可不小——剛清償”。作了一次旅行,多次被控欠債,馬克思比其他人都花錢多,“我們可敬的兒子不顧一切協議、不顧一切慣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們是闊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錢也不超過五百。”馬克思的父親表示了諒解和理解。老馬克思對馬克思寄予厚望,比較偏愛,甚至自認為能夠給馬克思提供好的條件,如列寧所說,馬克思出生的“家庭是是富裕的,文明的”。老馬克思開始時有些溺愛馬克思,1836年的一封信中說“隨信給你寄去一百塔勒,你如需要,還可再寄”。還附筆說明:“目前我不可能再多寄了。日內,你大概會從拉貝那里收到二十塔勒。”
關鍵詞:高等院校;哲學教學;教育創新
《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公共必修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干課程之一。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整體上把握,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運用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現實社會問題、認識問題和科學發展中的問題、正確地面向社會和把握自我,從而使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尖銳復雜,作為即將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的當代大學生,其思想意識方向的正確性至關重要。只有將思想植入大學生的頭腦,才能真正樹立和鞏固在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學生對的信仰,樹立和鞏固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肩負的歷史使命。
目前,中國高等院校的哲學公共課是基本原理中的哲學部分的教學,05方案以來,全國的高等院校,通用一本教材《基本原理概論》教材,現行教材《基本原理概論》包含三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本文僅針對哲學教育教學問題做初步的探討。
一、 目前高等院校哲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等院校哲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沒有講出哲學這種愛智慧的尋本探源、認識自我的智慧,現行的哲學教育并沒有培養出追問的哲學思維,也沒有閃爍出哲學的真義。
05方案以來,新課改后的哲學課教育教學顯然有了相當大的改觀,課堂上的上座率、抬頭率、點頭率有了相當大的提高??墒蔷徒虒W具體過程來看,還是沒有脫離概念、原理加例子的講授方法,概念和原理介紹完后,就直接將形下的具體事例舉出來說明概念、原理,并沒有讓學生貫通出形下的事例與形上的哲學的關系,從形下的事例中洞悉形上的哲學,填鴨式教學仍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因為教學的具體條件和學時等方方面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學現狀缺乏對哲學本真意義的探究,并沒有使學生真正的了解哲學、喜歡哲學、形成哲學的思維。
(一)從教學內容上看
在目前的公共課教學中,混淆了一些問題,開篇講緒論,介紹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講馬克思哲學的時候,學生往往把馬克思哲學當作哲學,造成思維體系上的混亂,使學生誤認為哲學就是馬克思哲學,造成了對哲學的片面理解和誤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依舊禁錮著目前的哲學教學,哲學依據是被砍成幾大塊,物質性、意識性、運動、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而不是從整體上、全面的、有機的把握整個哲學體系。對概念和原理的講解仍舊是停留于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感覺仍舊是初中高中的老一套,而沒有講出大學應有的水平,沒有形成通過哲學的理論而達到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及思維方式的養成。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總是先于這個時代的發展脈絡和潮流,而作為公共課的哲學教學,教材的改革與更新,總是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因此在整個馬克思哲學的教學過程中,關于馬克思哲學理論的講解就異化為一種強行灌輸而缺乏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大學的馬克思哲學課程失去了做為哲學所應具有的當代性,失去了哲學應有的光彩與魅力。
作為公共課的馬克思哲學教學,目前的講授并沒有把馬克思哲學還原到整個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過程中,了解整個馬克思哲學發展的前因后果,更沒有達到中哲西哲和馬哲的對比融合。而是單獨把馬克思哲學從哲學發展史中拽出來進行孤立的講解,這樣既沒有還原馬克思哲學的西哲背景,也沒有真正達到馬克思哲學的中國化。
(二)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看
05方案以來,各個高校都進行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一些嘗試性的改革,例如加入社會實踐教學、案例教學、情形式教學等等,但是并沒有真正的改變講多于思的現狀,在整個馬克思哲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獨立思考的培養,沒有培養出學生對哲學體悟的能力和自我提煉的能力。以案例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給出案例,然后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但目前的案例教學并沒從形下的具體事例中去體悟形上的哲學,也沒讓學生體悟出形上的哲學與形下的案例中的關系,僅僅只是讓學生討論出案例所說明的馬克思哲學的那個原理和方法論意義。這種案例的教學,就割裂了生活與哲學的聯系,割裂了哲學的本真涵義,并沒有為學生真正的樹立起此岸世界的真理,而馬克思哲學的宗旨就是如何樹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哲學講究的是體悟,更多的時候這種體悟遠遠重于講解,體悟所需的時間和氛圍就遠遠重于講授,而目前的馬克思哲學教育和教學中基本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在課堂教學中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師生互動,更別提學生自主的體悟哲學。正如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所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正面的知識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边@點正是目前馬克思哲學教學中的最重要最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 目前高等院校哲學教育教學的經驗
盡管目前的高等院校哲學公共課基本原理教育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學中還是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概括如下:
(一)教學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05方案以來,關于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了大量的改革與探索,過去教學中的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有了很大的改觀,開始嘗試案例式教學、辯論式教學、專題式教學法、社會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多媒體教學也廣泛的展開。多種教學方式方法的展開,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從注重傳授理論向在注重傳授理論的基礎上更注重培養能力和轉變思想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轉變,培養學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在現實生活中探究哲學的真義
05方案以來,各高校的課程教學開始在講述原理和理論的同時,注重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國內外的實際,運用原理剖析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弊病,幫助學生擺脫認識上的扭曲和迷誤,逐步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目前的課程能夠結合熱點問題、結合學生所學的原理加以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學互動、教學相長,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展示學生的個性,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 當代中國高等院校哲學教育教學的創新
05方案以來,雖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是,當代中國高等院校哲學教育教學仍需要繼續創新?,F代社會是網絡和信息化的社會,電腦、手機、微薄、微信、人人網等等,使得學生輕松掌握的大量的資訊,在講解的過程中舉例子來說明原理的模式就亟待創新,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把這些形下的現實世界、現實事件挖掘出來形上的哲學思考是至關重要的,讓學生真正達到對哲學的體悟,但是同時又不能讓其失去哲學的邏輯性,同時在哲學體悟的過程中形成人生觀、價值觀,能夠不同角度看問題、多維度看歷史、全方位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在這種體悟的過程中教學大綱中所要達到的關于知識點的各要求就自然而然的達到了。從教育教學中的形上哲思和形下的現實世界的關系出發真正達到哲學課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
在哲學的教育教學內容方面,不再單一的依靠教師的講授,適當的章節部分,加入小篇幅的中國哲學的原著、西方哲學的原著和馬克思的原著加以研讀,形成學生讀、學生討論、老師講解、學生形成報告這樣一個研磨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達到體悟的一種方式方法。
就目前已嘗試的若干個教育教學上的改進來看,重要的還是對考核制度的創新,這是整個教育教學創新中的重中之重,而考核制度的創新必須得到各高校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甚至是教育部的全力支持,大多數高?,F行的考核制度依然是考試一紙定分數,雖然都計入了平時成績,但是還是考試指揮著整個教育教學,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依然還是知識點與原理的展開,所以學生還是在授課的過程中,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積極性,只是著急于記概念、原理。作為公共課的基本原理的考核,可以分為眾多的部分,課堂的部分、課堂研討的研究報告、最終期末論文的形成,作為各高校本課程教學成績的測試方式。而關于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政治理論課試卷的設計,是整個創新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否可變成一個或幾個短小的論文的形式是有待商榷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志勇.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 [M].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林桂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教育思考[J]. 廣 西社會科學,2012,(4).
[3]張靜,王惠玲. 對“基本原理概論”課教 學的思考[J]. 唐山學院學報,2011,(4).
1、公共課考3~5門左右,其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英語二》三門課程為必考公共課,無論什么專業都需要考這三門的。一般理工類的專業還會增加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科目的考試,偏應用性質的專業還會開考《計算機應用基礎》或者《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2、專業課考8~10門左右。專業課的設置都是由各主考學校對本校內此專業的教學要求設置的。如法律專業的專業課包括:民法、刑法、商法、國際法等。
3、換考課程考3~5門左右。換考課程:換考課程是指英語自學難度大的考生不考英語二而多考幾門其他課程替代英語二的學分,一般是考3到5門課程。
4、自考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一般不計學分,是自己自考所有課程的總結,就是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選擇一個論文命題并展開論文,一般是畢業前的最后一關。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基本原理概論;接受度;體會
“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從基本理論角度幫助大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的科學內容和精神實質,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使大學生終身受益的一門課程。然而,由于這門課程學理性強,學生理解很困難。特別是部分學生受實用主義影響,認為這門課程對自己將來就業和發展沒有用,因此不夠重視,甚至抵觸,這必然形成他們學習的障礙。要消除這種障礙,關鍵在課程伊始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大學生對“原理”課的接受度。
一、認識學科意義明確學習目的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生只有明確學習目的,才能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原理”課的學習有助于大學生優化知識結構,豐富人文底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融合,人文社會知識越深厚,越有助于提高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激發出創新火花。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渠道,而“原理”課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最基礎、學理性最強的科目,特別是哲學的學習對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質至關重要。科學發展史表明,科學工作者總是要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在于是受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支配,還是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指導。一個沒有哲學素養的科學工作者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
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關乎人生發展的方向。世界觀、人生觀又決定了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行為起著規范和導向作用。實踐證明,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并不能保證人的行為的價值取向的正確。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貢獻與索取、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這是困擾大學生并引發其思考的現實問題。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導向與激勵的作用。
“原理”課的學習有助于大學生增強理論思維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理論思維主要是指辯證思維,是從整體上、全局上、本質上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人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無論工作方法的確定還是學習方法的選擇,都離不開思維方法的理論指導和實際運用。知識經濟時代,沒有良好的思維也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更無法開拓新的領域。學習哲學,就是使我們獲取科學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辯證思維方法的系統訓練。
二、了解學科的現狀與發展激發求知欲
了解一門學科現狀,展望學科發展的前景和趨勢,有利于加深對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索提供方向。
學生對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在以往的學習中了解比較多,已沒有理論新鮮感。他們更關注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和社會主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就在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和政客彈冠相慶,宣布徹底失敗之時,馬克思及其學說卻比以往更加受到世人的關注和崇敬。世紀之交,在西方媒體舉辦的“千年思想家”評選中馬克思名列榜首,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回歸馬克思”的熱潮,研究馬克思及其學說的學術流派風起云涌,紀念馬克思活動異常高漲。同時西方最負盛名的思想家德里達、詹姆遜、哈貝馬斯、吉登斯等紛紛為馬克思辯護,認為馬克思學說仍是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走向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也未能超越馬克思理論的分析框架。最近這場始自美國經由西方而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再次引發有識之士反思資本主義制度,西方的思想家們對資本主義造成的破壞作用深感不安,同時苦于找不到良方來挽救這個社會,他們又開始向馬克思尋求答案。通過介紹西方學者對理論的研究、認同和借鑒,讓學生從另一個視角理解在當代的影響和價值,拓展了他們的理論視野,激發了理論學習的興趣。
三、傳授科學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黑格爾認為,科學的方法“是知識范圍內一切真正科學知識的靈魂”,教師從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提高其學習能力才能在未來不斷獲取知識、更新知識。
2、培養階段內容不一樣:學碩理論內容多些,專碩少些。舉例公共課,學碩學政治外還要學馬克思原著選讀,理論課稍微多幾門,因為時間長。
3、實踐課程:專碩時間長,至少要半年左右,學碩短些。舉例,教育碩士直接進中學實習,比教育學碩士畢業有優勢。
4、論文難度:學碩要難一點,論文難度比如有的學校要求發表公開論文。專碩論文貼近實踐課程,更重視接近社會某個具體東西,相對會簡單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