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6:49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保障熱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社會保障學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但在以往的教學中一直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嚴重落后于社保政策的發展,教師知識和信息更新過慢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社會保障學課程的改革需要從調整教學的目標和內容,關注學科熱點,促進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
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民生”問題逐漸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和“民生”問題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隨之突顯出來。社會保障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必需掌握扎實的、與時俱進的社會保障知識。然而,在當前的社會保障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社保政策的變動、教師知識更新過慢、忽視實踐教學及實踐教學資源受限等問題。為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學的教學效果,本文從調整教學模式、關注學科熱點、以“應用”為向導促進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進行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1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而言,今后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社會保障相關的。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大都把社會保障學設置為專業基礎課程,只有部分院校把社會保障學列入專業選修課程。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政策性都極強的學科。第一,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各種規章制度十分復雜,世界各國,乃至中國的各個地市的具體規定都不同。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相關的理念和制度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教師自身并沒有緊跟時代和政策的發展,及時吸收這些新信息、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照搬課本,造成課堂的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第二,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很多時候停留在口號中,理論灌輸仍是目前很多應用型院校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照本宣科講解社會保障的理論和制度,很容易讓學生覺得課程枯燥無味,使學生無法對社保政策產生興趣和感性認識,教學效果不佳,從而造成畢業生在工作中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基于應用導向和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社保知識的感性認識,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社會保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第三,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實踐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比如,學生很難有機會到社保經辦機構去實地體驗。除了設置有社會保障專業的院校以外,很少有學校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配備社會保障的仿真模擬軟件。
2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目標的確立
第一,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社會保障的實踐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筆者在社會保障課程教學過程中,感到目前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是沒有“民生”意識。學生因受自身閱歷的限制,認為社保和自己關系不大,不關心“民生”問題和社保熱點,對課程內容自然缺乏興趣。因此,實踐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第二,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本,是一項綜合事業。社會保障事業需要理論和實踐能力同時具備的綜合性人才。在培養學生“民生”意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不是背誦理論制度的人,而是要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會實際操作的應用型人才。第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更新周期不斷加快的當代社會,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取決于人才的質量。而人才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人才創新能力緊密相關。因此,社會保障學的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現實社會保障問題的分析和處理過程中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實施過程
基于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筆者在所在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
3.1課堂實踐教學的實施
3.1.1社保新聞熱點的解讀社會保障的教材分為理論部分和實務部分。學期的第一周是教師理論講解周。從第二周開始,根據課程內容,采取“以社會熱點為中心,讀新聞評新聞”的課程教學模式。在課程上,首先對學生分組,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將56名學生分為8個小組。然后把老年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就業保障、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相關內容依次分配給各個小組。要求學生在課前對課本進行預習,并根據各自承擔的專題內容分工收集相關社保新聞和熱點問題。每堂課的第一項任務是各小組面向全體同學解讀社保相關新聞。在解讀社保新聞過程中,各組還需要聯系教材相關內容制作PPT,并在課堂上進行簡要講解和案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做啟發性的指導。學生通過新聞的收集和解讀、課程內容的講解、回答教師和同學提問的環節,學會主動學習,增強基本理論的實際運用能力。通過社保新聞解讀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去了解民生,關心民生,增強對社保的敏感性,培養學生對社會保障這門課的興趣及社會責任感。此外,各小組對專題進行新聞收集和討論的過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和交流能力。
3.1.2課程論文的寫作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政策性和動態性并存的學科。近年來,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都在改革和發展中。我國的社保制度發展尤為迅速,過程中也存在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這些變革和問題在教材中是無法及時體現出來的,因為社保教材只能給學生呈現社會保障的整體框架。社會保障課程的實踐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各組學生獨立完成社保相關專題的課程論文寫作。前一階段的課程講解及新聞解讀,為論文的材料準備奠定了基礎,各小組的論文既是對課本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社會現狀的深入總結。在實踐中,8個小組所研究的論文分別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以馬鞍山市為例》《企業職工對延遲退休的意愿研究——以馬鞍山市某國有企業為例》《城鎮單獨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馬鞍山市的分析》《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福利體系的思考——以安徽省××村為例》《職業教育與“農二代”社會流動》《關于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研究》《馬鞍山市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險意識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人口老齡化及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這些課程論文包含了近年兩會熱點及社會所關注的主要“民生”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和養老問題、延遲退休、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留守兒童福利、醫療保險改革等。教學改革的意義是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社會現狀的能力。課程論文是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通過論文的寫作,學生在不斷的認識和實踐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以第一組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為例,學生將兩會熱點與馬鞍山市的現狀相結合,從馬鞍山市社保局、民政局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馬鞍山目前養老產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馬鞍山市未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解決方案。
3.2課外實踐教學的實施除了課堂內的實踐教學,教師還要積極將課程內容融入各種社會團體活動之中,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社會保障知識競賽、社會保障技能競賽、校園志愿公益活動,等等。例如,本校2010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就以“養老服務產業—老年送餐”項目與“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項目參加“挑戰杯”比賽,并取得良好的成績。另外,在課程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參觀訪問等,豐富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例如,第五組的課題,學生為了完成課程論文,深入留守兒童學校和家庭,以調查訪問和開座談會的形式,收集了馬鞍山留守兒童福利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形成了高質量的論文。另外,實踐教學還可采用其他多種形式,比如請馬鞍山社保局的相關工作的人員走進課堂,給學生們介紹最新的社保政策;聯系相關社保機構,使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到社保流程當中去,使學生接觸到社保制度的實際運行過程,掌握最新的社保制度和技能,培養學生處理社?,F實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創新型實踐型的應用人才。
4結語
以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民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課堂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調查、文獻檢索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吸取新信息和新知識并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引導學生去閱讀、觀察、討論和思考,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社保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民生”問題逐漸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和“民生”問題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隨之突顯出來。社會保障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必需掌握扎實的、與時俱進的社會保障知識。然而,在當前的社會保障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社保政策的變動、教師知識更新過慢、忽視實踐教學及實踐教學資源受限等問題。為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學的教學效果,本文從調整教學模式、關注學科熱點、以“應用”為向導促進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進行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1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而言,今后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社會保障相關的。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大都把社會保障學設置為專業基礎課程,只有部分院校把社會保障學列入專業選修課程。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政策性都極強的學科。第一,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各種規章制度十分復雜,世界各國,乃至中國的各個地市的具體規定都不同。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相關的理念和制度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教師自身并沒有緊跟時代和政策的發展,及時吸收這些新信息、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照搬課本,造成課堂的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第二,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很多時候停留在口號中,理論灌輸仍是目前很多應用型院校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照本宣科講解社會保障的理論和制度,很容易讓學生覺得課程枯燥無味,使學生無法對社保政策產生興趣和感性認識,教學效果不佳,從而造成畢業生在工作中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基于應用導向和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社保知識的感性認識,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社會保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第三,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實踐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比如,學生很難有機會到社保經辦機構去實地體驗。除了設置有社會保障專業的院校以外,很少有學校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配備社會保障的仿真模擬軟件。
2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目標的確立
第一,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社會保障的實踐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筆者在社會保障課程教學過程中,感到目前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是沒有“民生”意識。學生因受自身閱歷的限制,認為社保和自己關系不大,不關心“民生”問題和社保熱點,對課程內容自然缺乏興趣。因此,實踐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第二,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本,是一項綜合事業。社會保障事業需要理論和實踐能力同時具備的綜合性人才。在培養學生“民生”意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不是背誦理論制度的人,而是要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會實際操作的應用型人才。第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更新周期不斷加快的當代社會,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取決于人才的質量。而人才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人才創新能力緊密相關。因此,社會保障學的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現實社會保障問題的分析和處理過程中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實施過程
基于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筆者在所在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
3.1課堂實踐教學的實施
3.1.1社保新聞熱點的解讀
社會保障的教材分為理論部分和實務部分。學期的第一周是教師理論講解周。從第二周開始,根據課程內容,采取“以社會熱點為中心,讀新聞評新聞”的課程教學模式。在課程上,首先對學生分組,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將56名學生分為8個小組。然后把老年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就業保障、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相關內容依次分配給各個小組。要求學生在課前對課本進行預習,并根據各自承擔的專題內容分工收集相關社保新聞和熱點問題。每堂課的第一項任務是各小組面向全體同學解讀社保相關新聞。在解讀社保新聞過程中,各組還需要聯系教材相關內容制作PPT,并在課堂上進行簡要講解和案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做啟發性的指導。學生通過新聞的收集和解讀、課程內容的講解、回答教師和同學提問的環節,學會主動學習,增強基本理論的實際運用能力。通過社保新聞解讀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去了解民生,關心民生,增強對社保的敏感性,培養學生對社會保障這門課的興趣及社會責任感。此外,各小組對專題進行新聞收集和討論的過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和交流能力。
3.1.2課程論文的寫作
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政策性和動態性并存的學科。近年來,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都在改革和發展中。我國的社保制度發展尤為迅速,過程中也存在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這些變革和問題在教材中是無法及時體現出來的,因為社保教材只能給學生呈現社會保障的整體框架。社會保障課程的實踐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各組學生獨立完成社保相關專題的課程論文寫作。前一階段的課程講解及新聞解讀,為論文的材料準備奠定了基礎,各小組的論文既是對課本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社會現狀的深入總結。在實踐中,8個小組所研究的論文分別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以馬鞍山市為例》《企業職工對延遲退休的意愿研究——以馬鞍山市某國有企業為例》《城鎮單獨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馬鞍山市的分析》《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福利體系的思考——以安徽省××村為例》《職業教育與“農二代”社會流動》《關于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研究》《馬鞍山市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險意識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人口老齡化及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這些課程論文包含了近年兩會熱點及社會所關注的主要“民生”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和養老問題、延遲退休、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留守兒童福利、醫療保險改革等。教學改革的意義是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社會現狀的能力。課程論文是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通過論文的寫作,學生在不斷的認識和實踐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以第一組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為例,學生將兩會熱點與馬鞍山市的現狀相結合,從馬鞍山市社保局、民政局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馬鞍山目前養老產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馬鞍山市未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解決方案。
3.2課外實踐教學的實施
除了課堂內的實踐教學,教師還要積極將課程內容融入各種社會團體活動之中,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社會保障知識競賽、社會保障技能競賽、校園志愿公益活動,等等。例如,本校2010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就以“養老服務產業—老年送餐”項目與“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項目參加“挑戰杯”比賽,并取得良好的成績。另外,在課程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參觀訪問等,豐富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例如,第五組的課題,學生為了完成課程論文,深入留守兒童學校和家庭,以調查訪問和開座談會的形式,收集了馬鞍山留守兒童福利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形成了高質量的論文。另外,實踐教學還可采用其他多種形式,比如請馬鞍山社保局的相關工作的人員走進課堂,給學生們介紹最新的社保政策;聯系相關社保機構,使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到社保流程當中去,使學生接觸到社保制度的實際運行過程,掌握最新的社保制度和技能,培養學生處理社?,F實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創新型實踐型的應用人才。
4結語
以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民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課堂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調查、文獻檢索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吸取新信息和新知識并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引導學生去閱讀、觀察、討論和思考,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社保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 實踐教學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本科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實踐教學活動應是專業培養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環節,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從全國范圍看,目前在該專業本科生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理論講解比例過大、可操作性不強、理論與實際嚴重脫離等問題,這也是造成該專業畢業生供需脫節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擬根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探討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將其分為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層次進行探討,希圖為制定與之相應的實踐教學大綱、調整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提供思路。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堂實踐教學
1.加強校內模擬仿真實驗學習
可模擬社會保障登記、基數核定、繳費申報、社會保障費征繳及個人賬戶等業務運行模式。學生通過模擬操作,可以對社會保障理論有更為深入地理解,也為校外實習和將來就業打下基礎。在《專業統計與信息系統》課程中可以引進社會保險電子申報系統軟件進行模擬仿真實驗教學。鑒于全國各地實用的申報系統軟件不同,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可以使用全國性的“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軟件”,也可介紹當地社會保障部門所使用的軟件系統,作為校內模擬仿真實驗課程來講授。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使用的是“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單機版軟件和網絡版軟件),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則引進濟南市社會保險電子申報系統軟件。
2.延伸現有專業理論課程中的實訓課程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課程體系要進行一些調整,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如國家出臺《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后,出現一系列新的問題需要勞動合同管理的人員去思考和掌握,如勞動力成本、解雇員工風險、不簽勞動合同的風險等等,還有制定廠規廠紀、解雇員工等應當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講授《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規》這門課程時,除了要介紹《勞動合同法》的條款之外,還要將法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入“勞動全同管理軟件”,注重實務操作內容。在講解勞動爭議等內容時,可以組織本專業學生在校內模擬法庭進行勞動爭議、保險案例裁決,培養他們獨立判斷的能力。而《保險精算》課程可適當增加實訓學時,《人事測評》課程可以介紹“人力素質測評軟件”等。
3.努力不斷優化研究方法類的課程
以《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為代表的課程群,包括從選題、文獻評述、研究設計、問卷設計、抽樣方案的制定,到調查訪談的實施,直至問卷錄入、統計分析到最后撰寫報告,應該讓學生全程參與。通過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完成大量問卷調查和調研報告,選題可圍繞勞動保障方面的問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證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壓縮甚至淘汰演示性、驗證性、模擬性的基本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創新性實驗。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校園實踐教學
校園實踐教學是指有教學計劃、教師有明確要求的學生在校園從事的實踐活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校園實踐教學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可將專業內容融入到如文藝活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技能比武、校內科技服務、創業設計、公益活動和各種社團活動。各地和多個高校曾通過各種公開和內部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競賽,極大地普及了相關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組織專業學生在校內向同學開展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學生就業勞動保障政策等咨詢服務。
高??蓪⑴c科研和創新活動作為完整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培養體系進行要求和規定??萍几傎愐彩莿趧优c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是實現創新教育的有效載體,是展現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平臺??萍几傎愄貏e是國家教育部等主辦的學科競賽,對于推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要積極倡導和鼓勵學生參與校級大學生科研課題、“挑戰杯”、“新苗計劃”、校內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類科研比賽項目。
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社會實踐教學
社會實踐教學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內實踐教學和校園實踐教學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形式。本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課程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1.實習與社會實踐
實習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社會、接觸實際,增長知識,增強勞動觀念和責任感,培養獨立工作能力。課程實習時間安排較短,可以采取參觀、訪問、調查研究、見習等形式,時間較長的還有階段實習或短學期(也稱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安排在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的兩個暑假)和畢業實習。
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弱勢群體的疾苦;也可以讓學生在一周內按照當地領取最低生活補貼的標準生活一周,體會窮困家庭成員的感受;可以以學生的身份去參觀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戶的身份訪問社會保障機構,談對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進之處;還可以請學生去養老院等機構做義工,這些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加強對其所服務對象的認同感、樹立服務民眾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學生們利用暑期,結合專業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大學生將來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相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重視學生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業務實踐,本專業應建立有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能夠直接在社會相關機構進行實習,使其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傳統的實習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本專業畢業走向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應該及時調整培養方案,擴大實習基地建設范圍,除了原來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廳(局)、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業事業單位外,還應該將民政局、慈善機構、社區服務中心、職業介紹中心等納入進來。在實施手段上也要做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實習逐漸由單純教學實習向科研實習、就業實習轉變。
另外,在實習模式上要靈活多樣,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相結合、實習與教師的科研相結合、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專業實習與就業相結合。迫于就業壓力,目前,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把畢業實習階段甚至階段實習階段作為就業的試用期,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分散實習、與就業結合的實習是必要的。
2.畢業論文與實踐的結合
畢業論文是實現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它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訓練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畢業論文的質量也是衡量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搞好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提升專業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組織管理畢業論文工作中,可規定畢業論文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要保證一人一題,切實做到選題要盡可能多地反映勞動和社會保障理論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熱點問題,堅持“真題真做”并有一定的新穎性和學術性;鼓勵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密切結合。選題,由學生確定或學生與指導教師共同商定。在保證基本訓練、掌握本學科的基本功的基礎上,盡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專題,提升畢業論文總體質量。
在我校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要求在學生選題確定后由指導教師下發畢業論文任務書,主要是對學生提出和規定畢業論文的各項工作任務,對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起引導、啟發及規范的作用。任務書指明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大體上可從哪幾個方面去研究和論述該主要問題的具體要求,計劃進度,推薦的參考文獻(5篇左右,含外文文獻至少2篇)。學生通過查閱相關外文資料,進行外文資料翻譯,了解選題的國外研究進展情況;通過檢索和閱讀大量相關國內刊物文獻,撰寫文獻綜述;開題報告、預答辯等環節,保證選題符合培養目標要求。建立有效的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模式和監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辯、學校及教育廳兩級論文抽檢等舉措,不斷提高畢業論文的整體水平。
3.各實踐環節可以相互聯系、相互滲透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實習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請進來的方式,讓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實際部門工作人員,結合某課程教學內容在課堂內進行講授,使學生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上,也了解一些實際工作情況??蓪趧优c社會保障專業教學環節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結合起來。
《管理定量分析》實驗項目由操作性和綜合設計性實訓項目組成,綜合設計性實訓項目要求學生完成一項實驗課題,主要目的是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針對勞動社保熱點問題,設計問卷并進行統計分析。每學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學生可自行組成小組,自行選擇課題方向、設計問卷、發放和回收問卷并做統計分析,并撰寫實驗報告。筆者對本人指導的近幾屆畢業生,要求將《管理定量分析》課程中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學年論文(第三學期)、畢業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寫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論文普遍存在的空洞與摘抄的現象。
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看,有校級科研項目的同學,由于有科研項目任務,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學,且因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數據翔實,其所提問題和對策更有針對性,畢業論文質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學。如一名同學的學生課題是“浙江省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實證研究”,他組織其他學生作為小組成員,利用暑期從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的多個方面入手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各位小組成員完成這個項目的子課題并分別作為各自畢業論文的選題,從而較為成功地將學生科研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結合起來了。
四、結語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實踐教體系應由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條件體系和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等子體系構成,而開展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研究,將有益于全面實現專業教學目標體系,并為教學條件和實踐管理提供較為具體的科學指導。充分挖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擴展實踐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使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相互補充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的整體,為學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將來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愛國:關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創新的思考.經濟研究導刊,2008.18
[2]張玉平等:淺談研究型大學的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3
[3]白鳳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探索.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蘭: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外延.廣西社會科學,2004.10
第一條 天津市勞動保障咨詢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是由天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開辦的,并由其直接領導的自收自支的事業組織,是天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唯一面向社會開放的綜合性勞動保障咨詢服務機構。第三條 本中心以“您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追求”為服務宗旨,憑借豐富的專業人才優勢、現代化的管理運營模式、人工及網絡化的咨詢服務方式為廣大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會員提供各項高品質、專業化、權威性的勞動保障及其他相關管理內容的免費及優惠服務。
第二章 會員單位等級
第四條 凡承認本章程的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均可提出申請,經本中心審核并自覺履行會員交費義務后,可成為本中心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會員(以下簡稱會員單位)。
第五條 會員單位分為四個等級,即顧問級會員、金卡級會員、銀卡級會員、普卡級會員。不同級別的會員單位享受不同幅度的免費及優惠服務。
第三章 會員單位權利
第六條 本中心為會員單位提供服務的同時,接受會員單位的建議和監督。在一個服務年度內,不同級別的會員單位享受以下免費服務。
5、制定或修改勞動規章制度的指導服務;
6、一次勞動爭議仲裁案件;
7、獲得本中心網站企業會員專有用戶名和密碼,享受屬于會員單位獨有的網絡服務:
(1)下載當期《勞動保障政策文告》和《勞動保障咨詢顧問》電子刊物;
(2)使用企業招聘平臺,并自主管理招聘信息;
(3)單位所屬工作人員可以申請在“會員之家”欄目“我思我想和歡樂時光”中發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體會、學術性論文、活動花絮等署名文章,經本中心審核后在網站予以。
(三)銀卡級會員享受以下免費服務:
1、每月二本《勞動保障政策文告》、《勞動保障咨詢顧問》;
2、勞動保障相關政策咨詢;
3、本中心為會員單位舉辦的勞動保障熱點問題咨詢專場、人力資源管理主題研討會,限二人參加;
4、本中心為會員單位舉辦的聯誼會或經驗交流活動,限二人參加;
5、制定或修改勞動規章制度的指導服務;
6、一次不定時工作制或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審批服務;
7、獲得本中心網站企業會員專有用戶名和密碼,享受屬于會員單位獨有的網絡服務:
(1)下載當期《勞動保障政策文告》和《勞動保障咨詢顧問》電子刊物;
(2)使用企業招聘平臺,并自主管理招聘信息;
(3)單位所屬工作人員可以申請在“會員之家”欄目“我思我想和歡樂時光”中發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體會、學術性論文、活動花絮等署名文章,經本中心審核后在網站予以。
1 2 3 4 5 6 7 8(四)普卡級會員享受以下免費服務:
1、每月一本《勞動保障政策文告》、《勞動保障咨詢顧問》;
2、勞動保障相關文件查尋;
3、本中心為會員單位舉辦的勞動保障熱點問題咨詢專場、人力資源管理主題研討會,限一人參加;
4、本中心為會員單位舉辦的聯誼會或經驗交流活動,限一人參加;
5、獲得本中心網站企業會員專有用戶名和密碼,享受屬于會員單位獨有的網絡服務:
(1)下載當期《勞動保障政策文告》和《勞動保障咨詢顧問》電子刊物;
(2)使用企業招聘平臺,并自主管理招聘信息;
(3)單位所屬工作人員可以申請在“會員之家”欄目“我思我想和歡樂時光”中發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體會、學術性論文、活動花絮等署名文章,經本中心審核后在網站予以。
第七條 在一個服務年度內,不同級別的會員單位享受以下服務的收費優惠(本條第(一)項中國際交流、省際調研考察和國家及本市有統一要求的除外),顧問級會員優惠30%;金卡級會員優惠20%;銀卡級會員優惠15%;普卡級會員優惠10%。優惠服務項目如下:
(一)培訓、交流服務
1、國際交流;
2、省際調研考察;
3、本中心獨辦的勞動保障政策系列講座;
4、本中心獨辦的人力資源管理系列講座;
5、就業準入培訓;
6、國家職業資格培訓;
7、企業內部職業培訓;
8、勞動法律咨詢專場;4、集體合同談判;
5、工資集體協商;
6、勞務派遣。
第四章 會員單位義務
第八條 遵守本章程和本中心的活動守則,按期交納會員服務費。
第九條 不得對外散布有損本中心形象的言論。
第五章 入會程序及注意事項
第十條 入會程序
(一)填表
閱讀本章程后,有申請意向的用人單位從本中心網站下載或從本中心領取《勞動保障政策會員制管理資格審批表》,逐項填寫。
(二)申請
攜帶《勞動保障政策會員制管理資格審批表》及本單位《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到本中心辦理申請手續。
(三)審核
在接到用人單位申請的當日,本中心出具審核意見。
(四)交費
經本中心審核同意的,用人單位按如下標準交納會員服務年費:
1、顧問級會員:服務年費15000元;
2、金卡級會員:服務年費3600元;
3、銀卡級會員:服務年費2400元;
4、普卡級會員:服務年費1200元。
本中心收取的上述會員服務費,主要用于會員單位管理及開展各類免費、優惠服務的開支。
(五)發卡
對已交納會員費用的會員單位,按會員等級發放《天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會員卡》(以下簡稱會員卡)。會員卡作為會員享受免費及優惠服務的憑證,交費年度內有效。
第十一條 注意事項
(一)注冊
第十六條 本章程所稱“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診斷”是指應會員單位需求,對會員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狀況進行診斷,幫助會員單位找出管理中的漏洞及其他問題。
第十七條 本章程是本中心為會員單位提供服務的基本準則,本中心將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市場變化不斷修正完善。
一、開展1—2次調研活動。組織學會會員代表到企業、社區和廠礦,全面了解用人單位在貫徹實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相關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過程中出現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重點是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貫徹勞動合同法的情況,企業內部規章制度與勞動合同法的銜接情況等。
二、開展2次學術研討活動。圍繞《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情況,分行業、分系統、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勞動保障政策理論研討活動,通過互動交流,幫助企業正確理解《勞動合同法》、企業利益和職工權益的統一問題等。
三、舉辦1—2期培訓班。針對用人單位和廣大勞動者在學習貫徹勞動合同法中亟待解決的熱、難點問題,組織用人單位勞資人員、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和工會干部,并邀請勞動保障業務主管部門領導或勞動保障政策理論方面的專家,采取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舉辦勞動保障法規政策知識講座。
四、開展3—4次宣傳咨詢活動。編印和制作勞動保障法規政策宣傳資料,積極配合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到企業、到社區開展勞動保障法規政策宣傳與咨詢活動。
五、適時組織外出學習考察活動。適時組織會員代表,外出學習考察先進會員單位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學會健康發展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以提高會員單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論局組織編寫出版的《理論熱點面對面?2007》一書,由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民論壇》雜志多年來也一直堅持“三貼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親切清新的文風,深受讀者喜愛。一本書、一本期刊為什么受到讀者歡迎?就是因為不是照抄照搬文件語言,不是板起面孔的說教,而是從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努力用生動鮮活的群眾語言,解讀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解讀國家的方針政策,解讀國家的重大決策和重大活動的意義。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理論必須直面現實。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經常拜讀理論文章,這些理論文章或來自社科部門,或來自高校,或來自黨政干部之手,對于這些寫作者我統統表示敬佩。他們能在繁忙的教學和工作之余,拿起筆來,記錄感受,談談體會,應該說比整天熱衷于酒場、牌場要強得多。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許多理論文章遠離現實泛泛而論,空話連篇,死念教條,讀者不愛看,編輯也頭疼,只好被“束之高閣”。
是理論文章缺理論嗎?不。很有理論,理論得除了理而無論,成了政策、文件的圖解。是文筆不夠流暢嗎?不。很流暢,幾乎不必做任何文字上的修飾潤色,因為都是套話。是問題抓得不準嗎?不。準得很,都是當前的重大問題,只是大而無邊、大而無當。是不夠結合實際嗎?不。結合得很細,細到他們的各項工作無一遺漏的地步??傊?,常見的理論文章總是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大中有小,小中套大,空話連篇,往往洋洋灑灑數千言。最突出的問題是,這些文章缺乏探索性,少有自己的思想,做的是表面官樣文章,這類理論文章即使寫得跟長城那樣長也索然無味,使人覺得面目可憎。
理論文章的最可貴之處在于直面現實。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從政治到經濟等各個領域,每天都發生著重大變化。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民群眾極為關注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熱點、難點問題,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加以引導和說明。比如《理論熱點面對面》一書,既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又對收入差距、社會保障、物權法、房價、股市、大學生就業等重大現實問題作出了有說服力的回答。人民論壇也針對黨政干部和群眾關心的重大理論和民生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和解讀,許多文章還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新農保;制度;文獻分析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萌芽期,探索期,整頓期和改革期四個歷史階段。2009年,為了更好地解決我國廣大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我國開始了在全國范圍的新農保試點工作,并由國務院在9月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用以指導新農保的試點工作,標志著“新農?!敝贫葢\而生。
一、數據的選取與處理
本文以CNKI作為平臺,以“主題”作為檢索點,檢索詞設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匹配設定為“精確”以此提高檢索的準確率,并將期刊來源類別設定為“核心期刊”以提高文獻來源的權威性。共檢索出相關論文154篇,文獻發表時間從2005年開始,對新農保制度問題的大規模研究主要集中在 2009年以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
二、文獻分析
(一)文獻作者分析
通過對新農保制度問題研究領域的作者群體的分析,發現此領域已具有穩定的作者群引導研究的發展,高產作者群也已形成,例如來自武漢大學社會保障中心的鄧大松、劉昌平,河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耿永志,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的韓俊江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這個領域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在統計的文獻中,學者個人獨著的論文占到60.5%,多人合著的論文占到39.5%。其中以兩人合著的論文為主,占總論文量的31.4%。其次是3人合著論文,占總論文量的6.6%;4人合著論文占總論文量的1.5%。學者們之間的合作有利于促進學術研究和交流,有助于深入探討研究問題,促使研究內容往深層次發展。
從作者所在單位機構來說,文獻的作者來自于高等院校、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銀行等單位。統計結果顯示,來自高等院校的作者發文量居于首位,占到總發文量的95.7%;來自科研機構和銀行的作者發文量占到總發文量的4.3%。
(二)基金資助項目的分析
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往往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并代表著某個研究領域的新趨勢,特別是國家級課題更是代表了該研究領域的先進水平。通過文獻分析統計得出獲得國家、省部、市、院校等各級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論文總數的30.5%。其中,國家級27篇,占論文總數的17.6%,其所占比重最大;省部級12篇,占論文總數的7.8%;市級、院校級分別有3、5篇,分別占1.9%、3.2%。目前的基金資助來源以國家級課題為主,這與國家建立新農保制度有一定的關聯。
(三)內容分析
對論文內容的分布進行研究可以較大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學界所關注的熱點。通過對文獻進行內容分析,發現我國對新農保制度進行研究的內容相對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農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現有的文獻對于新農保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沒有異議。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是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其存在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胡玉璋(2007)認為推進新農保制度建設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基本途徑。我國經濟結構變化為建設新農保制度的試行提供了前提性條件;財政收入與農民收入提高為新農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關鍵性條件;政府重視與農民意愿為新農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主觀性條件;長期試點為新農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術性條件,這些都表明了我國建立新農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新農保中的政府責任分析
“新農?!迸c“老農保”相比主要區別在于在制度設計上突出了政府責任。政府在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和演變上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在新農保制度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劉昌平(2008)指出“老農?!笔〉闹匾蛑痪褪钦熑稳笔?。曹信邦,劉晴晴(2011)認為我國政府財政完全有能力對農民養老保險賬戶缺口承擔責任。鄧大松,薛惠元(2010)提出應當強化政府責任,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加大財政補貼的力度,使財政另行預算注資保持較快增幅,并承擔相應的轉制成本,以緩解參保與享受人群倒掛帶來的基金壓力。當然我國政府在財政支持新農保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3.新農?;鸬幕I集與管理研究
隨著新農保工作的普遍展開,其基金的籌集與管理問題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問題?;鸬幕I集決定了新農保制度能否順利推廣,其籌集模式在新農保制度中處于的核心地位。金玉秋(2009)認為農民養老基金籌資模式必須適應我國國情,最低籌資水平應該滿足合理的最低保障需要,資金來源渠道應該多元化,并強調了土地資本收益在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籌集中的作用。劉昌平(2008)從基金管理模式方面推行委托投資型和銀行質押貸款型基金模式以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安全管理,有效運營,保值增值,基金監管,直接關系到自愿參保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因此可以看出管理好新農?;鹁哂兄卮笠饬x。
4.關于新農保試點的研究
新農保制度的試點研究一直是政府和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按照全國試點指導意見的要求,全國各地的試點地區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了試點工作。相關試點文獻的框架結構大致是“現象――原因――對策”模式。通過對新農保試點工作實施情況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新農保試點工作在西北偏遠地區仍然較少開展。對試點地區的研究經驗的借鑒,有利于推進我國新農保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5.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新農保制度必須要解決與其他相關制度的配套銜接問題才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新農保制度的相對穩定性也是影響其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李玲(2011)強調從實現政府財政補貼可持續,農民長期參保意愿可持續,管理運行可持續,農民滿意可持續等方面來保證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李瑩(2012)等人從資金籌集的視角,從財政支付能力、個人繳費能力、集體補助能力3個方面,探索了新農保的可持續性。新農保制度要想具有可持續性,就要進行嚴密的基金監管,保證基金的安全;進行周密的信息管理;加強新農保的經辦服務能力,簡化農民參保轉續手續。
(四)研究方法分析
從研究方法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遠遠少于定性研究,較多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作表面擴展和堆積。文獻的定量研究方面主要應用了保險精算學方法和回歸分析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少數研究運用了系統仿真技術、相關分析、因子分析和二元離散選擇模型、簡單動態模型、擴展性線性支出模型等學科方法,這些方法為科學地分析新農保險制度提供方法依據。
三、結語
通過對我國新農保制度問題研究期刊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發現當前新農保制度問題研究已具有一定規模,研究的內容涉及多個層面,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傮w上看從2009年國家正式推行新農保試點以來,各界專家、學者們紛紛對新農保建設發展及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解決的建議及對策,其針對性和正確性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盡管新農保的試點工作在加快推進,相關研究也在不斷增多,但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后性、農業人口數量的龐大,新農保制度的真正建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農保領域仍然有很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希望更多研究者能夠加入到這些問題的研究中來,不斷加強學術交流,共同為促進新農保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胡玉璋.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7年第3期
[2]劉昌平.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J].保險研究,2008年第10期
[3]曹信邦,劉晴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府財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21卷10期
[4]鄧大松,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行中的難點分析――兼析個人、集體和政府的籌資能力[J].經濟體制改革,2010年第1期
[5]金玉秋.土地資本收益與農村養老基金籌集模式創新[J].求索,2009,8
[6]劉昌平.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社會保障體系的戰略思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第38卷第4期
[7]李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機制[J].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研究生論文專刊,2011年3月第38卷
[8]李瑩,黨略,舒迪遠,翁衍沛. 廣東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基于基金籌集角度的分析[J]. 特區經濟,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