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6:30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基礎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運用國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進行生產和交易,企業的經濟活動由此產生巨大的變化,這將對傳統會計基礎理論產生強烈的沖擊。本文論述了互聯網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影響,并就其對策進行了探討。
1、對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是指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在傳統會計描述的會計主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單位實體。而在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中,存在著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以及以信息資源為主導服務的信息中介服務公司。在會計上是否認定這些公司為一個會計主體?這將給會計主體假設產生影響。
這些形式新穎的公司是虛擬化了的,為完成一個目標,會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主體,待項目目標完成后又立即解散。這與傳統的實體公司在組織形式和業務經營上存在明顯的差別,但在網絡上它又確實是一個公司,并且在經營著業務,會計行為上必定要對它經營著的業務進行質和量的反映。因此,應將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變為相對會計主體假設,來確定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
2、對持續經營假設。上述的網絡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會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主體,但項目目標完成后又可能會立即解散。這些公司沖破了傳統企業連續經營的框架,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在可預見的將來可以即時解散,其各項會計要素也即時終結,等到為另一個特定目標而臨時成立公司時,這個公司或許已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公司了。因此,傳統的持續經營假設理論已不再作用于此類公司的會計行為。
根據這類公司的組織和業務特點,應改變持續經營假設理論為即時經營假設。在即時經營假設下,資產將不能按其使用的時間長短和用途來劃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資產,負債將不按其償還時間的長短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其資產的購進價值應在購進的時候立即攤入成本。
3、對會計分期假設。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是在持續經營假設下而對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分割為一定的期間,據以結算帳目,編制會計報表,是人為的劃分。但就虛擬化了的網上公司這類企業,可預見的將來可能是很短暫的期間,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這類公司時分時合,時間長短不一。由于不能進行持續經營,因此會計分期假設在此類企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由于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內部網絡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網絡財務系統,將企業發生的網上交易等經濟業務,可以即時生成會計信息,企業在任何時點均可提交滿足不同需要的實時財務報告。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理論的目的主要是定期報送某一會計期間的財務報告,但處于信息時代的今天,已不能滿足各方的需要。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多元化的會計信息系統,會計期間可以劃分更小,甚至越來越小,可以隨時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隨時地編制和報送會計報表,實時地滿足報表使用各方對企業財務信息的不同層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對會計分期假設應加以改進,變定期為適時,劃小會計期間,隨時地反映會計信息,動態地掌握會計資料,更好地為經濟決策服務。
4、對貨幣計量假設。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僅是指在企業眾多計量單位中確定用貨幣為單位進行統一計量。貨幣作為會計信息的統一計量單位,有利于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用同一口徑衡量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在現代網絡財務中,通過貨幣反映的價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資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諸如創新能力、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率、虛擬企業創建速度等表現企業競爭力方面的指標,更能代表一個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它們不能在報表上用貨幣來表示。同時,隨著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產生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的商務模型,對無形資產(特別是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的計量、對高級專門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價值的計量、對高科技企業潛在的高額風險回報的計量、對通貨膨脹的計量等方面,成為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此外,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的出現,也對貨幣計量假設產生深刻的影響。
因此,會計上單一貨幣計量的體系正在經受在計算機處理環境變化而帶來的挑戰。會計上除采用貨幣計量外,對有些特別會計事項可考慮采用利于財務決策的某些量化指標,使財務決策的衡量指標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發展的在互聯網進行交易的電子商務,其結算的支付手段是網上電子支付,即不需要現金、支票、匯票等紙質票據,而是直接將購貨款從企業帳號或個人信用卡上支付給對方。這將預示著現金、支票、匯票等支付手段將逐步退出資金流通領域,也預示著企業間的結算將會進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時代。
5、對會計目標。傳統的會計目標是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提供反映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會計報表形式來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結果的,反映的內容是傳統會計六要素在經營過程中的變化和結果。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全新的資本,作一種關鍵性的生產要素進入經濟發展過程,企業的生存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創新,因此,知識資產、人力資產將在企業資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因此,在企業對外報送會計報表時,應將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源作為主要資產項目加以重點列示。反映的側重點應由關心“創造未來有利現金流動的能力”,轉向關心“知識資本擁有量及其增進的能力”。為改變原來定期報送一元化報表的形式,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集電子交易、核算處理、信息隨機查詢于一體的網絡財務系統,實時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報表使用者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會計目標的要求。
6、對會計要素。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傳統會計的六大要素符合現行會計核算的要求,適合工業經濟時代會計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增加了許多新的業務內容,會計核算的對象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以各項無形資產為代表的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的比例不斷上升,財務資產比例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企業的資本中心正由貨幣資本向智力資本轉化,企業會計正向構建智力資本為中心的新會計體系,因此,必須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重新分類,會計要素也將隨之改變。
在以計算機網絡和知識為基礎的新會計體系中,企業的資產要素應由財務資產、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三部分組成。財務資產主要由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構成,知識資產由知識產權和專有知識組成,人力資產指人力資源資本化,將人力資源轉化為會計資產予以確認。根據現代產權理論,確立產權要素,將業益和所有者權益產權化,知識和人力資源產權化,共同分享企業的勞動剩余。由此,將企業的會計要素可以重新分為資產、產權、剩余、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六個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現代計算機技術和智力資本為中心的知識會計體系的核算內容。
1494年意大利學者帕奇奧利的《算數、幾何及比例概要》一書出版,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會計理論描述的開始。時至今日,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已經走過了數百年的歷程,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在經濟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會計尤其是財務會計已發展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通用商業語言,其通用程度遠遠高于任何一種自然語言。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整整走過了30年的歷程。30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會計也迅速地向先進的會計模式靠攏,其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至2006年我國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標志著我國會計和國際會計已基本趨同,這也是我國經濟更大范圍的融入國際社會的需要和保證。任何一種長期存在并不斷發展完善的事物,必然有其社會發展的自然需要,其自身必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內在邏輯規律。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一個成熟的管理學科,也必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內在邏輯規律,這種內在的邏輯規律就是會計的基礎理論。會計基礎理論是會計實務的高度抽象和規律總結,而會計基礎理論又是推動和促進會計實務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擬對會計(主要是財務會計,下同)的基礎理論的邏輯關系進行解析,也即是對企業會計基本準則的學習體會。
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和邏輯關系
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礎、會計要素、會計程序、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會計過程的具體要求、會計過程的具體方法。其間的邏輯關系可如下所示: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礎會計要素會計程序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會計要素核算的具體要求會計過程的具體方法
二、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就是會計作為管理活動的目的,或者說是會計所要完成的任務。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這些相關的信息的總和我們稱為財務報告,即財務報告應該提供特定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會計目標是會計所有活動的原始動因。目標(目的)不同決定了與活動相關過程的不同。會計目標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有所變化,會計活動就要根據目標的變化進行調整。
三、會計基本假設
一般而言,假設是對客觀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斷。假設對人們的活動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某投資者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和預測,認定投資某個項目會獲得可觀的投資回報,決定投資該項目并付諸實施。這一活動就隱含著投資者認為投資可獲可觀回報的假設,因為這一投資活動是否真的能獲得預計的可觀回報,是要等到將來的事實證明。活動未來的結果只能預計而不能確定。會計假設是會計人員面對變化不定的社會經濟環境,對進行會計工作的先決條件和必要條件所作出的推斷。會計基本假設又稱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為了達到會計目標所要開展的會計活動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所以稱為基本條件,是說這些條件如不具備,完成目標任務是不可能的。會計基本假設主要有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會計主體假設是假定會計活動都必然是為某一特定主體進行的,該主體不僅和其他主體完全獨立,而且獨立于業主之外。這一假設明確了會計活動的空間界限,使得會計活動能在清晰的范圍之內得以進行。持續經營假設是假設企業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按目前正常狀況持續經營下去。這一假設使企業日常的會計確認、計量活動有了依據和基礎。會計分期假設是假設企業可以將其持續經營的連續期間人為的劃分為一段段較短的相等期間,而按較短期間確定的收入、費用和利潤等信息是準確的。這一假設為會計分期提供報告提供了依據,進而為確立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奠定了理論基礎。貨幣計量假設認定采用貨幣作為會計計量尺度是最準確的和最佳的選擇。這一假設使會計活動有了統一的計量標準,使得會計的具體對象可以相互之間互比,使得會計報告能高度概括會計信息,使得會計報告更便于理解。
四、會計基礎
會計基礎又稱為會計處理基礎,亦稱為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基礎。是指會計在進行會計活動過程中用以約束和指導行為的基本原則或制度。會計基礎分為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兩種。兩種會計基礎是不同性質的會計主體在貫徹會計分期假設時所采用的不同制度。企業會計應主要采用權責發生制會計基礎。權責發生制會計處理基礎對企業類會計主體在確定收入、支出和利潤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使得收入確認和費用支出的跨期攤配更合理。
五、會計要素
當人們明確了會計目標即會計任務的基本要求,解決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條件,確定了會計處理基礎,進而就要對會計信息所含的具體內容進行確認。會計信息所應包含的內容即會計應反映和監督的內容包含著企業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經濟業務雖千差萬別,但卻可以按其基本內容進行科學分類,即分成若干會計要素。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內容的高度概括。會計要素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邏輯關系的數學表達方式被稱為會計等式。會計要素的確定使得會計的日常處理變得有規律可循和簡單化。會計要素和會計等式直接決定了會計報告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格式。我國會計準則把會計要素歸納為: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其數學表達式為: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收入-費用=利潤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六、會計程序
會計程序又稱為會計核算基本規程或會計核算方法體系,是對會計過程環節的科學歸納。會計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為:設置帳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報表。其相互之間的構稽關系設置帳戶是會計對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的基本起點,也就是在經濟業務涉及的會計要素范圍內進行更具體的歸類。復式記賬是把已發生的經濟業務記錄到賬簿中的具體方式。復式記賬方法使得會計上的任何一筆業務都能在至少兩個賬戶里進行登記,使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被反映得更全面。會計必須根據經濟業務發生的證據作為記賬的依據,所以填制和審核憑證就成了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會計核算必須要經過的一個基本環節。賬戶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賬簿,賬簿是會計信息的具體載體。賬簿把反映在會計憑證中的經濟業務更系統更規范地集中起來,所以登記賬簿也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費用的對象化結果,是企業會計信息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計算是企業會計必須要涉及的內容,自然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計算和填制審核憑證以及登記賬簿存在交叉往復內容。會計信息首要的質量要求就是真實性,所以財產清查就成了會計核算的必要環節和方法,財產清查和填制審核憑證以及登記賬簿也存在交叉往復內容。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會計報告,會計報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會計報表,會計報表的編制涉及較強的技術性,所以編制報表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會計一個循環過程的終點。
七、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是會計活動的特殊產品,這些產品必須符合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檢驗會計信息是否合格的尺度。質量標準確定后,會計活動才有章可循,對會計人員的工作質量才可以檢查和評價。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可簡潔概括為:真實性、相關性、清晰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真實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清晰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同一企業不同期間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上述要求所以稱為基本要求,是說這些要求是最一般的要求,這些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國際化的需要。超級秘書網
八、會計要素核算的具體要求
1.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就是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核算過程中所應遵循的標準和規則,又稱為企業會計具體準則。這是對會計要素的進一步細化和規范,是對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礎、會計要素、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的具體貫徹。會計要素核算的具體要求使得會計活動更規范,使會計信息的質量有了更具體的保證。這些具體要求不僅貫徹了經濟國際化的基本要求,同時也體現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法律、人文觀念等因素。它符合純粹市場經濟的競爭倫理的。
2.鄉鎮集體企業較早地適應了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戴著集體所有制紅帽子的能人經濟”是對鄉鎮企業普遍經營形態的生動寫照。其產權形態是鄉鎮集體所有、企業經營管理者在滿足鄉鎮政府及領導公或私的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其經營管理權。因而,它兼有“能人主導下的成本理念”與“政治權力主導下的政績理念”,這兩種理念的混合狀態取決于“能人們”與鄉鎮政府博弈的狀況。
3.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制度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步變遷,其理念也在發生漸進的演變。在擴權讓利階段,首先是為調動企業與職工的積極性,國家、企業與職工共同參與企業的剩余分配;利改稅后企業全面轉換經營機制,逐漸擺脫了國家計劃的桎梏,成為經授權擁有法人財產權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決策主體與行為主體,其稱號也由“國營企業”改為了“國有企業”,此時企業已經大大放松了“政治權力主導下的政績理念”。再后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階段,大多數大中型國有企業向現代公司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并初步建構起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班子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結構。但是,由于國有股或國有法人股仍然處于絕對地控制公司的地位,而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制度、合理的經營管理層激勵與約束制度、職工持股制度、獨立董事制度等產權制度安排還很不完善,運作還很不協調,因此,“相關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確立,仍然可以頻繁地看到一種變異了的“政績理念”的影子,比如不少公司巨額投資于足球俱樂部等迎合上級政治或社會目標的項目。但是,我國已經加入了WTO,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已經進入了更加深化的階段。我國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將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及相關安排;“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將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對個人、企業等微觀主觀進行干預的空間與力度,將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權力與私有權利的邊界;科學發展觀的樹立,也利于增強政府對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公眾利益予以關注與保護的意識;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及世界性的各種交往,將使我國的社會倫理包括人權觀念、政治文明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然使企業進清晰地認識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買方市場的形成,已經使眾多企業認識到“顧客是上帝”不是虛言,等等。所有這些,都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我國的社會,包括現代企業將逐漸地確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羅伯特•L•海爾布倫納.經濟社會的形成[M].1962.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在堅持傳統會計核算原則的同時,又要符合其獨特要求,拓展或改變部分原則內涵。歷史成本原則顯得不合時宜,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應采用某種形式的市場價值,混合使用兩種或多種計量基礎,完整地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相關性原則要做到對外對內報告并重,對外部投資者、債權人和內部經營者都要快速提供相關信息資料,滿足多變環境的要求;為利于反映現金流量信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等因素,適應現實經濟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經濟事項,權責發生制原則將與收付實現制結合起來運用,對網絡經濟以現金流動制為基礎進行核算;配比性原則因“虛擬公司”的出現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實物資產、人力資產、智力資產的耗費,配比范圍擴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確定性要進行合理的調整;及時性原則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會計必須能夠隨經濟業務變化而變化,提供“實時”信息和預測信息;靈活性原則致使人力資源會計、知識會計在堅持精確計量的同時,合理地運用模糊計量方法,將精確計量和模糊計量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披露原則既要求反映財務資本的貨幣化會計信息,也要求將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在報告中全面、適當、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會計假設
1.會計主體假設。隨著我國加入WTO,在我國除了具有獨立資金、完整組織機構和人員的經濟實體外,將會更多地涌現出經濟發展水平多樣化和財產權益日益復雜化的虛擬主體。虛擬主體實質上是一種名義上或形式上的企業組織。在網絡化經濟時代,經濟組織的結構和功能都具有較強的變動性。企業可以由多家獨立公司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迅速的聯合和重組,形成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即虛擬公司。虛擬公司的出現,突破了以往的空間概念,它極大地改變了會計主體的存在方式,組成公司的各獨立企業借助計算機網絡迅速分組,隨時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增加或減少組合。虛擬公司使會計主體變成一種新型的“相對會計主體”,這種“相對”會計主體,拓展了傳統有形的會計主體假設?!熬W上公司”、“遠距離多主體的網上合作體”等形式的出現,則突破了原有會計主體的“空間”概念?!懊襟w空間”中的會計主體會越來越多,外延也愈難以界定。會計主體應承認現實主體與虛擬主體并存,會計上對虛擬公司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計量及有關記錄和報告,都應適應這個特殊會計主體的需要。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將有可能被“相對會計主體假設”所取代。
2.持續經營假設?;诂F實主體和虛擬主體同時存在的情況,持續經營是假定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但隨著競爭加劇和風險增大,企業隨時會出現被并購、清算、終止的可能,虛擬公司的經營活動呈現出即合即分的即時性特征,具有臨時性和不可預測性,它能根據市場需要,適時介入、退出與轉換,虛擬公司是一個存在于網上的臨時性組織,進行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進行解散,因而引發對持續經營假設的挑戰。有人主張代之以破產清算和破產清算期間假設。因為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更新、擴散的速度很快,從而經濟活動面臨著較大風險。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網上實體”的經營活動便呈現出“短暫性”,因此,筆者也認為確立破產清算及破產清算期間假設,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3.會計分期假設。在網絡經濟環境下,虛擬企業隨市場機遇的出現而產生,市場機遇的可變性決定了它的存續時間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幾分鐘之間就形成一個虛擬企業,完成一筆業務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個極短時間內再劃分時間段已無必要,只要把會計期間與交易期間統一就可解決該問題。因此,有人提出以虛擬企業的網上交易期作為一個會計期間,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編制一次會計報表便可滿足需要。這樣就不會產生成本費用的跨期分配問題,從而使收益等會計信息更真實、可靠。從另一方面說,在網絡時代,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傳輸功能使企業財務管理由靜態走向動態,使企業在任何時點,都可將已發生的經濟交易和事項反映在財務報告上,企業內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時地得到企業實時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而無須等待會計期末,因而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實時性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的斷點,因而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實時性也引發了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否定。筆者認為,對于網絡經濟可取消會計分期假設,對實體經濟仍可適用會計分期假設。
4.貨幣計量假設。隨著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已發展成為電子貨幣。貨幣出現了無紙化趨勢,加上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這些對虛擬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又無法用貨幣計量,不能在資產負債表上予以披露。為解決這些矛盾,必須發展非貨幣計量單位,以使這些變動因素的計量變成可比性強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滿足利害關系人對這些非經濟性信息的需求。會計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全面系統的反映,為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貨幣這樣一個統一的量度,然而在網絡時代,經濟的全球化模糊了經濟活動國內國外的界限,同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活動的不斷增長使得國際間各國貨幣匯率變動很大,這在客觀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電子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以準確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
三、會計計量模式
1.對于實物資源,可沿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如果物價變動較大時,可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按歷史成本/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計量模式進行調整,以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
2.對于人力資源,可采用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人力資源的計量,可分為成本與價值兩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方法主要是歷史成本與重置成本(現行成本)。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方法主要是現行成本法或未來貼現法。但人力資源(價值)因其強調人在未來服務期對企業的貢獻,其計量是極其困難的,一般可以以勞動力市場為基礎,以勞動力的現行市價計價。
3.對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由于大多數衍生金融工具,表現為一種合約,它只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交易事項并未發生,故無歷史成本可言,需用市價代表公允價值。
4.對未來需求須估計的事項,可采用可實現凈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
5.對于衍生資源,可采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以及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計量。
需要說明的是,公允價值是以當前的市場價格、現行價值為計價基礎的計量方法,正好彌補歷史成本的不足,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能較準確地披露企業獲得的現金流量,能確切地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對于人力資源、特征各異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貨”“期權”“遠期合同”等采用公允價值能較好地計量。
四、會計平衡公式
在一般經濟學意義上,任何社會的生產經營過程都需要三個因素: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但在傳統的會計中,將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投入者作為企業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這些便可建立一個企業,自動帶來收益,這顯然是與事實相悖的。所以,筆者認為企業有兩種所有者:一是物質資本的所有者,他們提供基本勞動條件;二是勞動力的所有者,他們完成勞動過程。所以,客觀上要求企業對勞動的投入必須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樣對待,將勞動視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會計中得到反映,與此相聯系,勞動者權益與投資者權益一樣需要在會計權益概念中得到體現。
會計必須對人力資源成本、人力資源價值、勞動者權益進行恰當的評價、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傳統的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應修訂為:知識資產+有形資產=負債+勞動者權益+所有者權益,即會計要素應由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再加上勞動者權益要素;利潤分配也應隨著勞動者權益要素的建立而由僅僅在投資者之間進行分配,改為由投資者和勞動者共享。
資產包括知識資產和有形資產,這里的有形資產是傳統會計上除無形資產之外的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它依舊是資產的組成部分。知識資產將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企業未來的竟爭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決于其所擁有的知識資產價值。知識資產=人力資產+智力資產+結構性資產+市場資產。在這四個組成部分中,人力資產是實現價值和增值的基礎;結構性資產則是保證和支持人力資源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資產;市場資產是企業資產獲得市場價值,實現價值和價值增值的主要途徑,沒有合適的市場資產,資產價值難以實現和發揮;智力資產是知識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企業實現資產的價值和增值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知識資產是一種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軟資產,是一種無形化的知識、技術、信息形態資產,是以智力勞動為主創造的一種非物質化的戰略資源,雖具無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識、技術等載體來展現,而不是虛無飄渺的事物,知識資產一般很難確認和計量,但它并非不可確認和計量。
五、會計確認基礎
國際上有識之士實際上早已認識到權責發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為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確認基礎,但對另一個重要的報表———現金流量表的確認基礎在會計基本假設中未予以明確。因此,在編制現金流量表時,若用直接法編制,其直接的確認依據是現金流量制,但若用間接法編制時,表中的各項目的確認還是要通過權責發生制轉換現金流量制。由此看來,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流量制均應用來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由于核算的“網絡企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會計部門和銷售、經營、采購等部門業務相融合,經濟業務可以實時地發生和結算,使得會計確認的基礎將逐步由權責發生制轉變為收付實現制。但會計確認基礎需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現行會計制度中,權責發生制會計是以會計分期假設為前提的。在網絡經濟時代,大量虛擬企業的出現使會計分期假設受到了強烈沖擊,因此,實現現金流動制正是未來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相比雖然比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歷史的現金收支信息的處理,而現金流動制不止限于實際已發生的現金收支,它還包括可能的虛擬現金流量,可不受會計分期的約束,可隨時提供會計信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謝新安.論知識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創新[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王松.信息化時代企業會計理論創新探討[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會計基本準則中包括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目標等內容。會計假設包含會計分期的觀點,在這個觀點之下產生收入和費用相互配比的權責發生制原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謹慎性,可比性等原則。研發支出相關會計處理可以從會計基本準則方面進行分析。
1.可靠性和相關性的選擇。可靠性是說依據客觀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相關性是說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夠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所使用,對其經濟決策有用。相關性是以可靠性為前提,沒有可靠性,相關性也會大打折扣。研發支出費用化和資本化的處理,只需簡單遵循準則規定,將研發支出計入損益或計入無形資產的成本,不需要依賴財務人員的主觀人為的判斷。而有條件資本化這種情形之下,首先是劃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其次,研究階段費用化,開發階段滿足五個條件(如完成無形資產以使其能夠使用或者出售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圖)才準予資本化。對于前者和后者,都參與人為的主觀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賴財務人員的主觀判斷。不同財務人員的主觀判斷會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如果和利潤操縱聯系起來,就增大了企業盈余管理的空間。將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或全部資本化處理顯然比有條件資本化處理更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前者的處理方法和標準是一致的,不同企業的信息具有可比性。有條件資本化伴隨著不同財務人員的主觀判斷,也加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間的可能性。人為主觀性的參與無疑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驗證性。經驗證明可靠性的提高往往伴隨著相關性的弱化。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新科技企業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研發支出的投入,研發成功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利益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相應的研發支出也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支出。雖然研發成功與否帶有不確定性,但也不能忽視在高新企業給其帶來未來經濟利益這一不爭的事實。當研發活動成功時,就形成了企業擁有的一種可計量的資源,符合資產的定義,應當將其資本化。否則企業資產負債表并不能真實反映財務狀況,給外部使用者的信息的相關性就較弱,不利于外部決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斷。采用有條件資本化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實務操作中的主觀性又大大削弱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失去可靠性的會計信息,其相關性也無價值可言,甚至還會給會計信息使用者帶來誤導。
2.謹慎性與配比原則的選擇。謹慎性原則是面對風險,應保持謹慎態度,不得高估資產或收益低估負債或費用。配比原則是指某個會計期間或某個會計對象所取得的收入應與為取得該收入所發生的費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確計算在該會計期間企業所獲得的凈損益。全部費用化是考慮到研發活動結果及帶來收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當然按照穩健的原則不能將其確認為企業的資產或者是收益,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費用反映出來。這種做法考慮到風險性,對保護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但是沒有考慮研發活動有可能形成企業的無形資產。全部資本化能夠將未來獲得的收益與后續形成無形資產部分的按年限進行攤銷的費用進行匹配,研發活動是為將來的收益發生的,而這一收益在多個會計期間呈現出來。全部資本化符合配比原則,但是沒有考慮研發支出的風險性的大小。鑒于這兩方法的缺點,有條件資本化處理方法既考慮了謹慎性也考慮了配比原則。在研究階段費用化考慮了研究結果不確定的風險性,開發階段符合條件的資本化滿足了將前期的費用和后期的收入進行合理匹配,正確的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成果。上述三種方法的偏重和缺點如下表2所示。
二、結語
從上述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研發支出會計處理方法是會計基本準則的應用。在基本準則的應用過程中,三種不同的方法都有所偏重,具有不同的優缺點。這三種方法的選擇與國家經濟狀況,企業的經營目標和企業的科技含量有關。比如在市場比較成熟的國家比如美國,企業之間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為了消缺更多的人為因素等主觀方面的影響,可以選擇費用化的方法。在一些歐洲國家,企業的戰略目標比較明確就是就是要形成高新科技而進行的一系列的研發支出,就單個的研發支出而言可能會出現失敗,但就整體而言,一系列的研發支出總會有部分項目會取得成功。從宏觀上,項目成功后獲取的收益與前面發生的費用可以進行合理配比,所以在處理方法上可以采取全部資本化。有條件資本化則將費用化和資本化進行一個融合。
為了能夠讓企業管理層人員以及廣大的企業會計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與掌握會計基礎管理的相關內容以及要求,就需要在思想層面上持續提升其對于會計基礎管理之認識,不斷提升企業會計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企業應當開展必要的學習活動,從而讓全體員工均能認識到會計工作屬于一項極為重要的經濟領域管理性活動。會計基礎管理主要是通過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加以核算與監督,從而為強化財務管理能力之提升提供服務,這樣一來就能切實保障企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正常而有序的企業會計管理工作均需以規范性的會計基礎管理工作加以保證。立足于宣傳培訓,能夠讓企業員工們更好地熟悉相關的財經法規,切實掌握本行業相關財務管理業務方面的知識,全面了解到企業會計工作的質量要求,深入掌握企業會計基礎工作的具體環節以及工作方法。在此基礎上,應當致力于不斷提升宣傳工作的力度,運用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活動,讓企業會計基礎管理能夠深入到會計人才的內心深處,并且在其具體工作之中成為其行動上的指南,成為社會對于企業會計管理工作加以監督的重要標準以及依據。
2切實規范企業會計基礎管理工作
加大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力,這是我們抓好企業會計基礎管理工作之原則。為此,應當認真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切實規范企業會計基礎管理工作。要按照《會計法》以及格《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所規定的內容為基礎,對于企業會計的基礎工作內容加以規范。二是要有效規范各項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要從企業會計工作的具體狀況以及發展需求加以出發,依據經濟管理以及企業會計工作之要求,對于企業會計工作中產生的現象加以規范,比如,在ERP系統的操作中就要進行積極、主動的引導。三是要積極改進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環節,比如,原始憑證的獲得、錄入與現金支付等,均應加以詳細而又明確之規定。筆者覺得,最為基礎的會計管理工作,實際上也是最易產生錯誤之處,對以上問題作出具體細節上的規定,十分有助于企業承包會計人員正確地掌握以及執行,從而推動我國企業的會計基礎管理愈來愈規范化。
3推進企業會計監督管理工作
要推進企業會計的監督管理工作,最為重要的是應當有效發揮會計所具有的內在監管作,及時發現糾正經濟運行中所產生的各類問題,從而抵制與防止各類違反財經法律法規、損害國家與集體利益之行為。企業專業會計人員應當更加積極地發現問題,并且提出自身的困惑之處以及其所研究的對策。應當做到嚴格地依法辦事,全面落實《會計法》所給予的會計人員的職責。不僅要積極地聽話,全面執行領導所提出的能夠符合規定的意見,而且還要對于并不符合財會管理之指示以及要求。為此,應當加強說服與制止,更多積極地提出自身的合理化建議,真正做到為領導把好參謀、監督關。
4落實企業會計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要強化企業會計人才隊伍創建工作,致力于提升廣大企業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應當立足于對企業會計人員實施相關財經法律規范的宣教工作,從而努力提升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與此同時,企業管理層人士應當進行全面考慮,形成會計基礎管理工作責任體系。比如,要大力強化會計工作人員對于《會計法》等法律法規的深入學習貫徹工作,并以此為基礎,按照企業財務工作人員之實際,有目標和有層次地推進會計人員對于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培訓,以實現提升會計從業者業務能力以及政治素質之目的,切實提升其法制意識。同時,還應當將企業會計基礎管理的責任全面落實至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以及個人,而且要把責任、權力和績效進行掛鉤,從而形成賞罰更加分明的獎懲機制。要深入貫徹財務人員崗位責任管理制,保障財務基礎工作能夠保持平穩運行,而且把企業會計基礎管理責任和企業經濟責任加以聯結,真正做到實施全面深入考核、以職責確定權力、保證權責明確。
5結語
1.課前準備階段⑴教師教師需要做的最主要的準備工作就是案例的選擇,在案例選擇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以下三個原則:第一、針對性原則。教師在選擇案例前要明確想要重點講解的知識,也就是明確教學目的,根據教學目的有針對性的選擇案例;第二、典型性原則。一般同一個會計問題在實際案例中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案例的要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第三、實用性原則。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選擇過程中應盡量選擇較為基礎的、貼近學生實際接觸范圍的案例。除了要做好案例的選擇之外,教師應該事先對所選案例進行全面的分析,以便應對課堂上學生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⑵學生認真閱讀教師課前給的教學案例,并進行思考,同時還可以再課前就進行小組討論,找出不明白的問題,以便在課堂上加以解決。
2.課堂教學階段⑴教師在課堂中教師首先要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并詳細的進行案例的介紹。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認真傾聽并記錄學生找出的問題、解決思路以及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期間可以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單獨的指導,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的進行引導。并在討論結束后進行總結歸納,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解決其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要注意相似聯想法與對比聯想法的結合應用,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⑵學生針對案例材料進行認真的思考,在討論的過程中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疑問,積極的參與到案例的討論中去。要積極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對于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問題積極尋求老師的指導。認真聽取教師對案例的分析與總結歸納。
3.課后思考階段⑴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進行評價,客觀的分析案例教學的教學成果是否達到預期教學目的。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對下一節課的案例進行合理的調整。⑵學生回顧課前準備階段的問題與課堂討論的結果,記錄自己在本次案例教學中所學到的觀點和思想。
二、如何完善基礎會計案例教學
1.設立相關部門進行教學案例的選擇與編寫工作由基礎會計教學案例的選擇原則可以看出案例的選擇是一項專業性極強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單單依靠任課教師很難保證案例的數量和質量。學校可以組織專門的人員通過幫助企業開展會計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大量的案例資料。同時要對不同的案例進行分類以方便案例的選擇使用,通??梢詫⑵浞譃閷I綜合案例、專業部分案例、相關綜合案例三大類。
2.協調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正確處理傳統理論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的關系,不并能完全否定理論教學。而是要以案例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達到教學目的。其次,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代替教師發揮課堂知識學習的主導作用。
三、結語
1.1原材料實際情況與賬面不符
在采購原材料過程中,因為沒能得到供貨方的供貨發票,一部分財務會計人員并沒有對原材料進行入賬工作,這就直接導致了一種情況,即原材料已經領用,但是并未在賬面上做相關記錄,導致賬面記錄與實際的庫存數量之間嚴重不符。
1.2報銷憑證不規范
一些企業在進行費用報銷時,以無付款單位發票進行入賬,還有一些會議費用的報銷單純將發票作為憑證,并未提供相應的會議內容通知等,有時還會將專用的收款收據作為報銷的憑證。
1.3成本歸集缺乏準確性
很多企業為了規避企業所得稅,對廣告費等費用進行抵扣限制,將廣告費等費用記入“管理費用———辦公費”科目中。企業在原材料采購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本應該計入到原材料成本中的運輸費計入到了期間費用中,企業存貨成本發生了虛減。
1.4合同管理缺乏科學性
企業中的財務部門對于銷售部門提供的合同并未進行詳細的審核,在進行財務核算時單純以合同金額是否正確作為審核的基礎,對合同的相關條款等內容審核得不夠。與此同時,并未對合同進行備案,不能為日后出現的相關法律糾紛提供有效的證據支持。這些行為都會使企業中的財務報表失真,為企業帶來嚴重的法律風險。
1.5掛賬清理未及時進行
一些企業中的財務人員并未對賬款進行及時的清理,很多資金被占用,資金使用效率嚴重降低,為企業中銷售人員私吞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機。
1.6實物領購手續不全
很多企業在購買辦公耗材時,報銷并未嚴格按照原始憑證進行,在領用和入庫過程中也未進行認真的交接,更沒有做出相應的交接記錄,這就直接導致了實物資產與賬面之間的嚴重不符,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私竊等行為。
2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途徑
2.1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財政部門應該定期組織相關會計人員進行培訓;其次,應該加強對中小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力度,同時還要加大處罰力度,對違反《會計法》的相關行為進行嚴肅處理,使會計工作的震懾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2.2領導加強對會計工作的重視
企業中的相關領導應該起到帶頭作用,重視企業會計部門中的相關工作,在物質、人才等方面為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同時要求相關企業或部門進行相應的配合,為會計部門工作提供相應的基礎數據,并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饋,提出相應的意見,使財務工作的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3建立起企業會計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應該建立起科學的、有效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使企業中相關會計基礎工作能夠更加規范。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加強對會計工作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最終使會計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4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對企業中的會計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幫助企業中的會計人員了解國家新頒布的法律和法規。通過培訓將會計人員的工作思路理清,逐步改善會計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轉變其工作觀念,使會計人員的總體業務水平得到提高。此外,還要加強對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培訓培養會計人員愛崗敬業的精神,使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使會計人員能夠對財經法紀進行自覺的維護,對不正之風進行自覺的抵制,真正發揮財務管理工作自身的優勢,針對會計工作全過程繼續查錯防弊,使會計信息能夠更加透明、更加準確。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