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6:30
序論:在您撰寫馬克思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從“對象性存在物”的視角向“對象性活動”視角的轉變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人與動物的區別以及人的勞動出發,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并非像動物那樣與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活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它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的感性、對象性是在勞動中產生、實現和得到確證的。鑒于此,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是人同動物區別開來的最根本標志?!岸杂傻挠幸庾R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也正是因為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使人的本質不僅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是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更是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
在撰寫《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又進一步發現了費爾巴哈思想體系的局限性,漸漸對其唯物主義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845年春,以批判費爾巴哈作為發揮自己理論的主要形式,馬克思撰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正式宣告了自己與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的徹底決裂,新唯物主義即哲學的誕生。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中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五條又說:“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彼麖膩頉]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由此可見,馬克思在這里已經完全克服了費爾巴哈的錯誤,開宗明義地表明了“實踐”是新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然后又以“實踐(人的感性物質活動)”的視角來考察人的本質,實現了從把人僅僅看作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到把人看作是“對象性活動”的轉變。、從“靜態的感性直觀”視角向“動態的歷史發展”視角轉變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批評了費爾巴哈?!八荒馨讶说谋举|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边@就是說,費爾巴哈所說的“類”,是一種抽掉了個別性和特殊性的普遍性,它指的是與人的社會關系無關的把許多人結合在一起的人的“共同性”,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就在于“人自己意識到的人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類,即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費爾巴哈就是從這個角度來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人生來就有的,默默無聲地潛藏在人心深處,由許多個人以純粹的自然方式聯系起來的“普遍性”。而從社會歷史的角度看,“普遍性”并不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在現實社會中,社會關系不是凝固不變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個人應該是彼此區別的,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發展變化的,而不是像費爾巴哈認為的那樣是純粹自然的、靜態的、永恒不變的。
人的本質是變化發展的,這是由規定它的社會關系的歷史性決定的。馬克思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始,已不再用人的本質去解釋歷史,而是用社會關系和歷史發展來解釋人的本性,用實踐的人代替抽象的人,強調實踐的人是由物質生產及其造成的社會關系決定的,人的本質也不再是凝固的、靜態的、永恒不變的,已轉變成變化的、動態的、歷史發展的。
一、從“對象性存在物”的視角向“對象性活動”視角的轉變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人與動物的區別以及人的勞動出發,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并非像動物那樣與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活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它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的感性、對象性是在勞動中產生、實現和得到確證的。鑒于此,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是人同動物區別開來的最根本標志?!岸杂傻挠幸庾R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也正是因為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使人的本質不僅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是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更是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
在撰寫《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又進一步發現了費爾巴哈思想體系的局限性,漸漸對其唯物主義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845年春,以批判費爾巴哈作為發揮自己理論的主要形式,馬克思撰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正式宣告了自己與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的徹底決裂,新唯物主義即哲學的誕生。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中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薄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五條又說:“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彼麖膩頉]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由此可見,馬克思在這里已經完全克服了費爾巴哈的錯誤,開宗明義地表明了“實踐”是新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然后又以“實踐(人的感性物質活動)”的視角來考察人的本質,實現了從把人僅僅看作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到把人看作是“對象性活動”的轉變。
二、從“靜態的感性直觀”視角向“動態的歷史發展”視角轉變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批評了費爾巴哈?!八荒馨讶说谋举|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
這就是說,費爾巴哈所說的“類”,是一種抽掉了個別性和特殊性的普遍性,它指的是與人的社會關系無關的把許多人結合在一起的人的“共同性”,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就在于“人自己意識到的人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類,即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費爾巴哈就是從這個角度來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人生來就有的,默默無聲地潛藏在人心深處,由許多個人以純粹的自然方式聯系起來的“普遍性”。而從社會歷史的角度看,“普遍性”并不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在現實社會中,社會關系不是凝固不變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個人應該是彼此區別的,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發展變化的,而不是像費爾巴哈認為的那樣是純粹自然的、靜態的、永恒不變的。
人的本質是變化發展的,這是由規定它的社會關系的歷史性決定的。馬克思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始,已不再用人的本質去解釋歷史,而是用社會關系和歷史發展來解釋人的本性,用實踐的人代替抽象的人,強調實踐的人是由物質生產及其造成的社會關系決定的,人的本質也不再是凝固的、靜態的、永恒不變的,已轉變成變化的、動態的、歷史發展的。
【摘要題】理論與方法
【摘要】InMarx’sworldtheory,theworldisasystem.Hisresearchandanalysisonthedevelopmentrulesofhumansocietyalsocontainhissystemthinking.Usingthemethodofsystematicanalysis,thispapergivesaoriginalexplanationtoMarx’sworldhistorytheory.authorthinksthatMarx’sworldhistorytheoryhasthreecharacteristics:entirety,correlativityanddynamics.Theconflictamongsystemfactorscanbereducedtothedisequilibriumbetweenthedevelopmentsofeasterncivilizationandwesterncivilization.Theworldhistorydevelopmentispushedforwardbydisequilibrium.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分析/Marx/Worldhistory/Systematicanalysis
【正文】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整體上系統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方法。系統論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質或精神,無不以系統的方式存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世界是系統的世界,我們所涉及的對象,都可以作為一個系統而加以討論和研究,找出其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揭示一般規律,從而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貫穿著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因此,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馬克思的歷史觀。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們從系統論的角度審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便不難發現,馬克思在探討世界歷史的發展變化規律過程中,是把“世界歷史”看作一個系統來分析和研究的?!笆澜鐨v史”理論集中表現出了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
1.“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是說,對世界歷史必須給予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把握,立足于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來考察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對于世界歷史的考察,恰恰是遵循了系統的整體性原則。馬克思不僅從某一側面、某一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了審視,而且將其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整體的、全面的考察。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出現,并不僅僅意味著各個國家、民族聯系的加強,而實質上反映了16世紀以來尤其是西方革命以來,在世界整體范圍內出現的以工業和技術為動力所引起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和新的文明的創立。世界歷史從其形成的時候起,所顯示的意義是社會生活的整體變革。世界歷史固然是由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但世界歷史并不僅僅標志著一場“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而是包含社會生活全面變革的“社會革命”,是“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P281)。在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僅生產、消費具有世界性,而且精神、文化的發展也具有世界性,就連人的發展也成為世界歷史作用的結果,“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P86)。世界歷史體現了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世界歷史的形成便意味著整個世界成為一個相聯相依的系統。因此,必須從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出發,才能真正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2.“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是說,如果把世界歷史從整體上作為一個系統來考察,那么,構成它的子系統便是民族和國家。系統的相關性集中體現了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馬克思在研究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時,重點探討了不同文明尤其是東方文明和西文文明之間的沖突。馬克思在談到世界歷史條件下的文明關系時,講得最直接、最明快的是近幾年學者們經常引用的那段話:“資產階級使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2](P276-277)。這里,馬克思從“三個從屬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系統內基本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特征,真實地反映了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同文明之間的真實關系。馬克思認為,這種關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為增殖資本而拼命擴展的結果。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P276)。應當說,馬克思當年所揭示的這種文明間的關系及其產生的原因至今依然存在著,而且有著繼續強化的趨勢。
3.“世界”的系統動態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是說,世界歷史從整體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時每刻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靜止的、不變的事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曾明確提出,在人類歷史上,“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不變化的東西”(P37)。他在另一個地方,把世界歷史的動態性描述如下:“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P417)還告訴我們,對于動態事物的認識,必須從時空相關性和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入手才能夠實現。由于整體就是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的,因此,事物只能從整體上才能夠被理解,也只有從整體的角度才能得到對事物的真實認識。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世界歷史的實際過程為依據,對人類的時空表現及其有序性給予了深刻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是一個特定的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不同的世界歷史階段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來。作為特定動態過程的社會發展規律在世界歷史的范圍內必然表現為世界歷史過程發展的有序性或階段性。,學術界對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五階段式”或“三階段式”有著熱烈的討論,但是,一個共同的認識就在于普遍承認世界歷史過程和發展過程的有序性或階段性。而這種有序性或階段性恰恰是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的展現。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發展圖式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們從系統論的角度審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便不難發現,馬克思在探討世界歷史的發展變化規律過程中,是把“世界歷史”看作一個系統來分析和研究的。“世界歷史”理論集中表現出了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
1.“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是說,對世界歷史必須給予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把握,立足于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來考察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對于世界歷史的考察,恰恰是遵循了系統的整體性原則。馬克思不僅從某一側面、某一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了審視,而且將其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整體的、全面的考察。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出現,并不僅僅意味著各個國家、民族經濟聯系的加強,而實質上反映了16世紀以來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在世界整體范圍內出現的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動力所引起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和新的文明的創立。世界歷史從其形成的時候起,所顯示的意義是社會生活的整體變革。世界歷史固然是由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但世界歷史并不僅僅標志著一場“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而是包含社會生活全面變革的“社會革命”,是“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P281)。在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僅生產、消費具有世界性,而且精神、文化的發展也具有世界性,就連人的發展也成為世界歷史作用的結果,“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P86)。世界歷史體現了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世界歷史的形成便意味著整個世界成為一個相聯相依的系統。因此,必須從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出發,才能真正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2.“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是說,如果把世界歷史從整體上作為一個系統來考察,那么,構成它的子系統便是民族和國家。系統的相關性集中體現了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馬克思在研究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時,重點探討了不同文明尤其是東方文明和西文文明之間的沖突。馬克思在談到世界歷史條件下的文明關系時,講得最直接、最明快的是近幾年學者們經常引用的那段話:“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2](P276-277)。這里,馬克思從“三個從屬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系統內基本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特征,真實地反映了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同文明之間的真實關系。馬克思認為,這種關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為增殖資本而拼命擴展的結果。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P276)。應當說,馬克思當年所揭示的這種文明間的關系及其產生的原因至今依然存在著,而且有著繼續強化的趨勢。3.“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是說,世界歷史從整體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時每刻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靜止的、不變的事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曾明確提出,在人類歷史上,“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不變化的東西”(P37)。他在另一個地方,把世界歷史的動態性描述如下:“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P417)現代科學還告訴我們,對于動態事物的認識,必須從時空相關性和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入手才能夠實現。由于整體就是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的,因此,事物只能從整體上才能夠被理解,也只有從整體的角度才能得到對事物的真實認識。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世界歷史的實際過程為依據,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時空表現及其有序性給予了深刻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是一個特定的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不同的世界歷史階段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來。作為特定動態過程的社會發展規律在世界歷史時代的范圍內必然表現為世界歷史過程發展的有序性或階段性。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五階段式”或“三階段式”問題有著熱烈的討論,但是,一個共同的認識就在于普遍承認世界歷史過程和發展過程的有序性或階段性。而這種有序性或階段性恰恰是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的展現。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發展圖式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擴大再生產、可變資本
一、再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擴大再生產理論
(一)勞動價值論的簡單再認識。
按照馬克思的解釋,商品中的價值量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勞動者的抽象勞動創造的新價值;一部分是勞動者的具體勞動轉移原有生產資料的價值。商品價值決定于物化和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觀點區別于生產要素價值論。雖然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剩余價值論的基礎,本文認為改革開放進行的30年來,勞動價值論對整個中國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二)擴大再生產理論的認識。
擴大再生產按擴大的方式又分為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型擴大再生產。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生產要素的數量增加與使用效率的提高往往是同時顯現的。本文試圖根據價值形成總公式C+V+M,對從勞動價值論出發區分的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分別考察,在對不同資本區分基礎上結合擴大再生產理論解釋中國經濟增長。對于不變資本C部分,中國經濟主要經歷了一個量上的增加;而對于可變資本V部分,中國改革開放后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帶來了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雙面提升。
二、基于可變資本V部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解釋
(一)勞動者數量的增加。
1,“人口紅利”。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這些人口一方面為中國提供了充足的勞動者數量,而且還帶來了儲蓄的增加,相應的帶動了資本的增加。
2、勞動力轉移。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同樣就是一個逐漸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整個工業化過程和城市化過程起主要作用的是資本積累,但勞動者的積累和轉移更為重要,它仍然起著基礎性作用。在中國一系列改革的進程中,由農補工不再采取明顯的“剪刀差”,而是通過價格雙軌制、人口轉移等形式,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農村剩余人口的過剩,繼而城市人口增加,平均工資不變但總量擴大,消費需求增加,帶動一系列的投資從而引發經濟增長??梢钥闯?農村人口的轉移為城市化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的勞動力,保證了中國改革的進程和中國經濟的增長。
(二)勞動力質蚤的增加。
1,“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的概念,可以主要理解為對勞動者經過一系列的技能、知識培訓使得勞動者具有更大的市場回報價值的一種資本。國家一直推行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以及在教育上政策的重視和實}’’都對我們普遍性人力資本的提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技術引進。
技術進步一方面提升了資本和勞動力結合的效率,但更主要的是提升了勞動者普遍的素質。FDI能否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依賴于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本積累。在這方面,中國的人力資本優勢就體現的非常明顯了,不斷對外的政策出臺和對內教育措施的實施,都保證了中國人力資本積累的快速形成,繼而可以吸引更多的FDI技術引進。當技術引進不再是為了本國資源而是為了其他市場因素的時候,人力資本吸引更高層次的技術就更加有優勢。高人力資本帶來高技術,高技術又推動高人力資本形成,如此循環,加速推動中國勞動者質上的提高。
三、基于不變資本C部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解釋
(一)不變資本C中的資金部分:量增加、質增加。
對于不變資本C部分,中國一直是比較缺乏的。隨著改革開r的深人,我國的資金擁有量不斷提升,同時質有不斷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FDI的遞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每年FDI呈遞增的趨勢,尤其是隨著2006年底我國全面加人WTO,FDI進人我國的行業限制進一步放寬。二是前述的“人口紅利”引致的國民儲蓄的增加,因為負擔的減輕和所得工資的提高,整個國民儲蓄增加;三是依靠勞動力比佼優勢,結合外資、國企、民營經濟發展中,廉價的勞動力在面臨國內消費不足的情況下使得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充分的競爭力。
一、理論淵源:交往歷史演化與人的全面發展歷史過程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追求的根本目標。曾指出:“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逼渥鳛閾P棄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更高級的社會,既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也是“以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首先,人的本質即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離不開社會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關系越豐富,人就越能發展自我、展現自我,從而在更寬闊的交往合作中,不斷釋放自身的能量,使自身得到更大的發展。第二,人的本質力量即人的素質的不斷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質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需要以體力和智力為核心的多方面能力自由而充分的發展。而人的發展首先以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為標志。馬克思明確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通過勞動,人們不但可以全面發展他們的體力和智力,而且在勞動過程中的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也讓人的能力發展越全面,自主性越強。第三,人的個體需要的全面滿足和發展。人是有生命有需要的人?!八麄兊男枰此麄兊谋拘?。”人的需要是人追求目標和實現自我的本質力量和超級動力。人的所有實踐活動都離不開人的本性的需要,所以需要的豐富和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第四,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有個性的個人”逐步代替“偶然的個人”?!坝袀€性的個人”就是社會交往與個人相適應,個人對社會有自主性。馬克思所講的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主要是強調人的平等發展、自由發展和創造性發展,使人的個性發展不再受到社會的壓制。
“交往”是貫穿于馬克思社會哲學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范疇。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反復提到“同別人的實際交往”,又從人對自然的依賴問題上提到“人與自然交往”,把人與自然的交往視為人生存的基本條件。但這部著作沒有對交往范疇作出具體界定。在1845年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用大量筆墨研究了交往問題,多處提到交往、交往形式、交往關系、普遍交往等范疇,比較詳細地論述了交往與生產、分工的相互關系,以及交往在人類社會歷史演進中的作用,并先后使用了“個人之間的交往”、“和他人交往”、“普遍交往”、“世界交往”等術語。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頻繁使用了交往范疇。可見,交往范疇的內涵非常廣泛,將其概括起來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這種活動本質上講是一種社會交往實踐活動。從內容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精神、人員等等交往;從方式上看,包括生活中的、生產中的、分配中的、消費中的交往;從范圍上看,包括一切個人、民族、國家等處在社會中的相互間的交往。
對交往與人的發展問題的特別關注是馬克思交往理論的重要特征。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內容是多樣的,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對于馬克思交往理論內容表述基本一致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就是交往是人的本質體現,交往關系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在人的社會關系中,交往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內容?!叭藙撛飙h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生活在一定的交往關系中,自然地會受到社會關系的影響。人們通過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會關系,而這些社會關系又會不斷促進或抑制人的自身發展,成為人們交往的動力因素?!吧鐣P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比藶榱藢崿F利益,彼此之間要發生多角度、多層次的交往,并形成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現實生活中的人通過社會關系網,去實現物質、精神、文化、信息等資源的交換和互動。所以從馬克思交往理論關于交往與人的發展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于人這樣一個主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至高無上的主體作用,也突出了馬克思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提醒。
正是從交往的存在方式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視角出發,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人類交往的三大歷史形態,并通過分析交往的歷史演化展示了人的發展的一般歷史過程。馬克思認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展的)是最初的交往形態?!边@是以人的依賴關系或個人之間的統治和服從關系為基礎的交往。由于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這種人與自然界的狹隘關系約束著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表現在個體與社會關系的發展尚處稚嫩狀態,個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的,比如原始狀態中發展出來的家庭和更大的氏族。在這一交往形態中,維系交往關系的紐帶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級制。這種交往“表現為人的限制即個人受他人限制的規定性”。馬克思把第二種交往形態概括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在這種交往形態中,人的交往是依賴于物質的。物質的生產和使用是人們生存和生活的基礎。所以為了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勞動和生產在這一階段成為人們社會交往發展的助推器。對資本來說,唯一有直接意義的使用價值就是使它自身增值,具有這種使用價值的特殊商品就是工人的活的勞動力。所以資本家通過工人的辛苦勞動獲得大量的物質滿足需要,而工人卻一無所有。這就是資產階級血的剝削階段,一定意義上也推動了人類交往。第三種交往形態是自覺聯合起來的個人之間的自由交換,這是馬克思設想的人類理想的交往形式。馬克思把它概括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很顯然,它與第一階段有相似之處,但它不是簡單的對第一種交往形式的復歸,它以物質和精神條件的高度發展為前提。在這種交往形態中,由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勞動本身也擺脫了謀生的手段,產生了人對物質的高度滿足和對精神的高度需求,從而使人的交往實踐活動表現出人類活動的完整性,表現出人全面發展的豐富性,成為自主活動、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這一階段的交往活動不再具有約束性,而真正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活動,實現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完整人”的理想人格。
二、必要條件:交往發展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交往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一般歷史過程的一致性表明,交往的發展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首先,交往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人類要生存首先就是要物質滿足的需要,物質滿足自然就離不開生產活動,而生產活動的不斷擴大必然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更加頻繁。有了人與人之間不斷頻繁的交往,才會讓人在交往中得到不斷發展,使人的社會關系不斷豐富和完善。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人的需要層次不斷發展,人的追求目標、自身發展都要不斷適應社會關系的需要,從而在這種交往中不斷提高。隨著交往的不斷擴大,社會對人的能力、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人自身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其體力、智力等各種能力不得不全面發展,其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自身修養等也不得不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全面提高。同時,社會交往的發展更加強調了人的發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得以不斷張揚,人的個性得以自由全面發展。
其次,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交往能夠有序進行的有力后盾。人是普遍交往的實踐主體,所以交往發展的范圍、發展的水平都與人自身的發展狀況有直接的關系。人的實踐活動的全面發展為普遍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隨著人們的實踐活動不斷豐富,人們產生的社會關系也就不斷完善,人們的自身素質也不斷提高,人們普遍交往也就成為可能。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是交往不斷擴大的內在動力。人的需要是永無止境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自身各個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斷擴大、不斷提高,因為這種需求,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也在不斷豐富,隨之人們的交往面也在不斷擴大。人的能力和素質的不斷提高、自由個性的不斷張揚也是交往得以有序進行不可忽缺的重要條件。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日益復雜化,人們之間的交往也在不斷豐富化和復雜化,只有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人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提高,這種越來越復雜的交往才能和諧有序地進行下去。
最后,隨著人自身發展的進步,社會交往已經跨越到全球往。“歷史”也轉變為“世界歷史”。全球性的交往將進一步促進人們的全面發展。全球性的經濟交往將使生產力發展世界化,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在全球性的經濟交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密切、聯系進一步加強,這促進了人的社會關系的國際化。同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人與人之間經濟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使得全球性的政治交往也豐富化,政治民主更加成為可能,為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提供政治保障。只有在全球性政治交往中,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才能更有地位,人的全面發展才更具有現實性。全球性的文化交往融合了各個國家歷史文化的精華,讓人們更全面、更靈活地選擇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實現人的知識水平、精神境界、思想素質的國際性發展。同時全球性的文化交往讓人們了解了各個國家的文化,相互間的理解和融合成為一種可能,也使得全球往成為現實。全球性的交往已經成為一種世界的普遍現象,這將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寬闊的平臺,同時隨著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入,全球往也必將更加豐富和完善。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和諧人類也將成為一種可能??傊?,交往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有機統一的。隨著交往的日益普遍化,人的全面發展也在一步步地變為現實。
三、實踐意義:科學發展觀是交往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回歸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同志對科學發展觀作了新闡釋新概括,強調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從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看,科學發展觀是交往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一個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它是否充滿活力,是否生機勃勃,依賴于交往的發展程度。人類交往歷史告訴我們,從一定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靠人們之間的積極交往實現的。沒有人們之間豐富多彩的生產實踐和交往實踐,人類社會是不可能達到今天如此發達程度的。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就是發展,并且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切正是適應了交往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全新開放的交往和交往觀念打破一潭死水般的社會狀態,使全社會的人,組織、機構、部門在一種全新的觀念中高速度、高效率地運轉起來,與世界接軌,與世界同步,和世界一起發展,讓中國沿著文明、科學、進步的大道闊步前進。另一方面,在未來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的生活質量將會顯著提高。這不僅僅表現在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和極大滿足,人們的健康水平、思想素質明顯提高,而且還表現在人們因為擺脫了傳統的勞動分工的限制,可以支配更多的閑暇時間。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崗位,精神需求可能上升到首要地位,人類整個社會交往活動的品位和層次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人的交往活動空間進一步擴大。在這種局面下,隨著人們生產實踐和交往實踐在未來社會中的不斷發展,精神交往關系越來越顯得重要也是合乎邏輯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走向緩和、平等、和睦也是必然的。否則,理想社會的實現就是不可思議的。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社會實踐的發展,人的精神領域的發展,人的全面解放。這是********理想的需要,也對人類交往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讓人的全面解放、構建一個和諧世界成為一種可能。
【摘要題】理論與方法
【英文摘要】InMarx’sworldtheory,theworldisasystem.Hisresearchandanalysisonthedevelopmentrulesofhumansocietyalsocontainhissystemthinking.Usingthemethodofsystematicanalysis,thispapergivesaoriginalexplanationtoMarx’sworldhistorytheory.TheauthorthinksthatMarx’sworldhistorytheoryhasthreecharacteristics:entirety,correlativityanddynamics.Theconflictamongsystemfactorscanbereducedtothedisequilibriumbetweenthedevelopmentsofeasterncivilizationandwesterncivilization.Theworldhistorydevelopmentispushedforwardbydisequilibrium.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分析/Marx/Worldhistory/Systematicanalysis
【正文】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目前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整體上系統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方法。系統論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質或精神,無不以系統的方式存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世界是系統的世界,我們所涉及的對象,都可以作為一個系統而加以討論和研究,找出其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揭示一般規律,從而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貫穿著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因此,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馬克思的歷史觀。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們從系統論的角度審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便不難發現,馬克思在探討世界歷史的發展變化規律過程中,是把“世界歷史”看作一個系統來分析和研究的?!笆澜鐨v史”理論集中表現出了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
1.“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是說,對世界歷史必須給予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把握,立足于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來考察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對于世界歷史的考察,恰恰是遵循了系統的整體性原則。馬克思不僅從某一側面、某一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了審視,而且將其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整體的、全面的考察。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出現,并不僅僅意味著各個國家、民族經濟聯系的加強,而實質上反映了16世紀以來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在世界整體范圍內出現的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動力所引起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和新的文明的創立。世界歷史從其形成的時候起,所顯示的意義是社會生活的整體變革。世界歷史固然是由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但世界歷史并不僅僅標志著一場“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而是包含社會生活全面變革的“社會革命”,是“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P281)。在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僅生產、消費具有世界性,而且精神、文化的發展也具有世界性,就連人的發展也成為世界歷史作用的結果,“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P86)。世界歷史體現了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世界歷史的形成便意味著整個世界成為一個相聯相依的系統。因此,必須從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出發,才能真正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2.“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是說,如果把世界歷史從整體上作為一個系統來考察,那么,構成它的子系統便是民族和國家。系統的相關性集中體現了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馬克思在研究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時,重點探討了不同文明尤其是東方文明和西文文明之間的沖突。馬克思在談到世界歷史條件下的文明關系時,講得最直接、最明快的是近幾年學者們經常引用的那段話:“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這里,馬克思從“三個從屬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系統內基本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特征,真實地反映了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同文明之間的真實關系。馬克思認為,這種關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為增殖資本而拼命擴展的結果。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P276)。應當說,馬克思當年所揭示的這種文明間的關系及其產生的原因至今依然存在著,而且有著繼續強化的趨勢。
3.“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是說,世界歷史從整體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時每刻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靜止的、不變的事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曾明確提出,在人類歷史上,“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不變化的東西”(P37)。他在另一個地方,把世界歷史的動態性描述如下:“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P417)現代科學還告訴我們,對于動態事物的認識,必須從時空相關性和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入手才能夠實現。由于整體就是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的,因此,事物只能從整體上才能夠被理解,也只有從整體的角度才能得到對事物的真實認識。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世界歷史的實際過程為依據,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時空表現及其有序性給予了深刻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是一個特定的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不同的世界歷史階段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來。作為特定動態過程的社會發展規律在世界歷史時代的范圍內必然表現為世界歷史過程發展的有序性或階段性。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五階段式”或“三階段式”問題有著熱烈的討論,但是,一個共同的認識就在于普遍承認世界歷史過程和發展過程的有序性或階段性。而這種有序性或階段性恰恰是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的展現。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發展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