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7:51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英文名稱:Geography Teaching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0-078X
國內刊號:31-1022/G4
郵發代號:4-38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地理教學 地圖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80110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也是地理教師每節課必不可少最直觀的教學工具。在初中階段教師常常忽略對學生地圖意識及正確的讀圖技巧的培養,而是盲目地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或者擺脫地圖照本宣科,這種過度強調知識傳授,卻忽略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地理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解圖及繪圖的基本技能,讓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也是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前蘇聯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把圖片帶進教室,就是啞子也會說話了。這足以見得地理圖像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把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通過讀圖帶動學生思維的發展,提煉出所需要的信息,突破難點,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較難理解和較為抽象的地理知識,并且能夠起到發展學生智能的作用。
一、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重要性
“離開了地圖的教學不是地理教學”。這是由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所決定的,學生要想學好地理必須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地圖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又是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和鞏固地理知識的重要手段。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讀圖技能既是地理教學的目的、重點,也是學生提高學習地理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
1.利用地圖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動力,對于地理的學習一開始學生都會感到比較好奇,都會樂意去學習,但如不加以引導,隨著知識的難度加大,以及受地理作為不中考科目影響,就會讓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逐步消失。教師最好在學生一開始接觸地理的時候就想方設法去引導他們,帶領學生在地圖的世界里遨游,去獲取他們想知道的信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特別是在當前地理學科普遍不受重視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就會覺得地理枯燥無味,加上沒有升學的壓力,學生普遍不樂意去學習。要改變這種現狀,借助地圖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了。例如。在七年級開學第一課《走進地理――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這一節的教學中,通過運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地理求未解之謎帶領學生走進地理。例如通過景觀圖片和視頻展示埃及神奇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布辛貝勒神廟等,以及死亡谷、百慕大三角等,以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民居建筑風格與地理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如傣家竹樓、蒙古包、因紐特人的冰屋等,讓學生覺得地理與生活關系密切,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學好地理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地理是一門對生活、生產有用的學科,從而愿意去學習,并逐漸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
2.利用地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分析,培養思維、想象能力。以亞洲的季風氣候為例,在分析季風氣候的特點時,可以先出示影響亞洲的冬、夏季風圖,引導學生讀圖說出什么是季風,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兩幅圖后說出隨著季節變換風向正好相反的風叫季風,接著讓學生觀察這兩種風各來自哪里,它們的性質怎么樣?得出夏季風來自低緯的海洋,帶來的水汽比較多,是一種溫暖濕潤的氣流,而冬季風來自于高緯的陸地,是一種寒冷干燥的氣流。最后讓學生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季風對亞洲東部和南部的氣候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亞洲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這些通過讀圖分析得出來的結論會在學生腦海中打下深刻烙印,為今后地理學習奠定了基礎。地圖教學既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利用地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特別是七年級上冊的內容對初一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必須要掌握一定的讀圖技巧才能入門。例如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經緯網、等高線、氣候資料圖等這些內容的學習,不能只是依靠教材上的文字材料,更不能讓學生去死記硬背知識點,必須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分析地理圖像,觀察、思考、討論,并最終得出結論,通過讀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地圖或在地球儀上準確讀出任何一點的經緯度位置是地理學習最基礎的能力也是重點知識,但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很多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并不好,考試時丟分會比較多,一部分學生只寫度數(數字后面沒有寫字母),一部分學生對于東經、西經和南緯、北緯不能正確地運用。我認為對于經緯網內容的教學可以這么處理:
(1)把教室設定為一個經緯網,橫代表緯線,列代表經線,先由教師任意說出排數和列數,所在位置的同學站起來,接著教師可以點名讓一些學生說出自己所在的排和列。通過游戲的方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把教室的經緯網搬到大屏幕,給每一行和列定上相應的度數,讓學生觀察經度和緯度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觀察、探究、討論,并不失時機地進行鼓勵、引導、提示。最終找到規律:度數向上(北)增加是北緯,度數向下(南)增加是南緯;度數向左(西)增加是西經,度數向右(東)增加是東經。
(3)小試牛刀:運用所得出來的結論進行強化練習。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再次經過學生各種思維形式的加工處理,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同時也讓每位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明白只要正確掌握了讀圖方法,地理學習起來是非常得心應手的。
4利用地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雖然教材中已經設計了很多活動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問很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一般都會與地圖或與教材內容聯系緊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回答這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不要僅僅只對學生提問,而應發動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并勇于提出問題。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每幅圖里面都蘊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只要學生仔細讀圖,積極思考,就能發現問題,并通過探討交流去解決問題。如在講七年級地理世界氣溫分布時,讓學生觀察“世界氣溫分布圖”,多數學生能夠提出“世界氣溫分布有什么規律、世界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分別出現在哪里”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直接從圖中得來的,回答這些問題也比較簡單,不需要過多的思考。但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學生的這些簡單的提問,而應鼓勵學生進一步去挖掘圖中的信息,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讀圖提出“為什么在亞洲中部有一小塊地區的氣溫較周圍的地區低?為什么南半球的等溫線較北半球的平直”等問題。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結合世界地形圖、世界海陸分布圖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這就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利用地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是地圖教學,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比較使用地理圖像,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從而使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思維的前提是觀察,在同類地理事物的學習中,可以通過觀察,舉一反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如:在八年級地理(下)第二章中,學習了“滾滾長江”后,要求學生利用分析長江河流概況的方法來分析黃河的概況??赏ㄟ^讀“黃河水系”圖,結合教材內容,解決下列幾個問題: (1) 黃河的發源地及注入的海洋。(2)黃河流經的省(自治區)。(3)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4)黃河的重要支流及流經的主要地形區。按照新課標教學理論要求,在教學中,重要的不是教師教會學生什么,也不是學生學到什么的問題,而是教師引導學生要懂得怎樣學習的問題,因此傳授學習技能比傳授知識重要得多,前者能讓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后者只會讓學生暫時掌握某一知識,“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培養學生“會學”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地圖的能力
傳統的地理教學認為學習地理只是簡單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名稱及分布,地圖只是為了幫助了解這些地理事物分布的一個輔助手段,而隨著地理恢復高考,特別是新課改的進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圖為中心,以圖帶文,加強學生對讀圖、析圖、解圖、繪圖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發揮地理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讀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闭莆照_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地圖是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最重要的工具,在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習慣,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不能只滿足于是什么,在哪里,而是讓學生習慣于把這些知識落實到地圖上,不管是日常學習中的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還是考試前的知識整理,都要習慣于運用地圖去幫忙理解、掌握和運用歸納,才能從根本上學好地理。
例如,讀等高線地形圖,要注意等高線上數值的變化規律,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及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等;讀地形圖,習慣于找主要的地形類型,主要的地形單元,通過色及主要地形單元的分布,了解地勢特點及海拔高低;學習區域地理能夠結合地圖,說出該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地形特點、地形分布、地勢特點、主要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征,河流及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并能舉一反三。如在學習“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樞紐地位”時,教師用課件展示“香港特別行政區圖”,引導學生讀圖說出香港的位置及范圍,學生通過讀圖能大致說出香港的位置:香港南臨南海,位于珠江口東側,與廣東省深圳市毗臨。范圍包括新界、九龍和香港島,行政中心在香港島。由于這些內容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完全是學生自己讀圖得到的結果,是一種理解性記憶,不是機械性記憶,因此,這種依托圖像來幫助記憶的方法,能夠讓記憶更持久地保留下來,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習的難度,在加強記憶的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析圖
地圖類型多樣,內容繁多,當面對不同的地圖的時候,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地圖,找出圖上與所提高問題相關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啟發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找出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分析圖像的能力。例如在講到熱帶氣候的四種類型時,先讓學生觀察四種熱帶氣候的景觀圖,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這些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四幅圖的植被對比,分析出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不同,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氣候降水比較多,而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氣候降水較少,接著讓學生結合氣候的逐月降水量及氣溫變化曲線圖,分析這四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差異。氣候資料圖的分析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世界氣候復雜多樣,不同的氣候類型特點不同,哪怕是相同的氣候類型也會存在著差異,如果學生只是去背誦記憶這些知識,是不能以“不變”應“萬變”的,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讀圖分析方法,才能熟練的分析各種不同的氣候資料。
3解圖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及所教學生的實際,精心設疑,引導學生讀圖積極思考,從解疑中不斷發展學生的智力。例如在講到中南半島的地形與河流時,可以出示中南半島地形圖,讓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主要的河流,從簡單到復雜設計問題:中南半島的河流多發源于哪個國家?他們的流向有什么特征?為什么這些河流多自北向南流?北部主要是什么地形?當河流流經這里的時候水流有什么特點,什么資源豐富?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經什么地形,是怎么形成的。中南半島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為什么?學生結合圖像思考并積極發言,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隨著教師的提問活躍起來,逐步做到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繪圖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讓學生繪一些簡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點,提高記憶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夠做到圖像與文字的轉換,理解地圖的語言。例如:在 學 “中國主要鐵路干線”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與老師同步畫簡圖來完成教學內容,邊講邊在黑板上用紅色的五角星表示首都北京,接著用黃色的粉筆自東向西畫出五條南北干線,講一條,畫一條,并用文字寫出起止的城市名稱。然后再用綠色粉筆畫出三條東西鐵路干線。用圓圈繪出鐵路干線交匯點,并且讓學生熟悉這些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最后根據所畫出來鐵路干線簡圖,讓學生選擇從北京出發到上海、昆明、烏魯木齊等地最近便線路該怎么走。整節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眼、耳、口、手的參與,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梢娫诘乩斫虒W中適當、適時的繪圖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各種教學地圖,能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利用地圖進行正確、合理的教學,也是地理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技能。地理教師要以時俱進,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不斷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愛學地理,會學地理,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水平,使我們的地理教學更上一層樓。
[ 參 考 文 獻 ]
[1]王錕.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教研版.2012(9).
[2]劉建英.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淺議[J].青海教育. 2010(3).
[3]廖新紅.“變易、簡易和不易”思想對中學地理教學的指導作用[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1(6).
一、實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學的重要性
《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地理的學習有助于生活.傳統的地理教學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忽視實際生活的融合,學生只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識,卻不清楚地理現象的實際表現形式.在這樣的學習中,教師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同時缺乏學習和教學激情,學生掌握的地理知識并不能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喪失學習的本質意義.脫離實際的教學所教育出的學生,大多是缺乏創新精神的“書呆子”,難以實現學以致用.教育需要以面對社會為前提,以社會生活為標準,進行教育和教學課程改革.地理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標改革的潮流所趨,有助于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有機融合,學生與書本的距離更近,學習興趣和熱情也會隨之增加.生活化的地理知識滲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通過實際的生活實踐活動,體現地理學習價值.另外,地理教學生活化有助于地理學科的社會地位提升.
二、加強地理教學的“生活化”的措施
首先,要強化“生活化”地理教學意識.在新課標要求下,教師和學生都要積極適應新的教學和學習理念,主動轉換學習思維,認識地理知識的學習要學以致用,實現“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有助于學生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運用,還能促進學生思維和探索能力的培養.其次,積極開展課外教學活動.地理教學的課外拓展活動,主要是通過實踐,讓學生去觀察、感受并領悟大自然,通過一些野外的觀察活動、探索活動等,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應用.某些教學模型的設計活動中,不僅訓練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學校還可以組織地理知識競賽,以此來實現學生地理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全面拓展學生思維和學習能力.最后,優化教學方式,實現地理知識的教學效率提升.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進行優化,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地理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融合比較充分,教師要幫助學生去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所蘊含的地理知識,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完善學生的地理知識結構,增強地理知識的理解,并提升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三、地理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1.引進生活素材,培養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意識,激發學習積極性
教育的根本是要回歸生活,真正實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識博大精深,學生們對理論知識理解困難,需要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就要從生活中進行素材引進,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貫穿生活素材,使學生看得更清楚,理解更透徹.例如講解南北半球氣旋、反氣旋時,學生對“鋒面氣旋”這一理論并不了解,理解全球現象更加困難,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漩渦現象的旋轉方向,例如浴缸、馬桶等,回到課堂中,教師利用實驗驗證這些現象并加以解釋,讓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作用現象,逐步將學生引入南北半球的氣旋和反氣旋現象的氣流運動學習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實際生活經驗是理論知識的體現,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夠,需要教師從實際生活中進行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講解有關世界的氣候時,對于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不是很清楚,氣候形成的原因也不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關注天氣預報開始了解,結合當地的實際天氣狀態,逐漸引入教學內容.
2.生活化情景和問題創設,促進多向交流
教材內容的生活化,以情景展現,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學生的興趣點展開教學可以有效促進教學效果提升.通常地理教學中,生活化的情景創設主要是利用實際的社會事件實現課堂導入,保證情景的創設有貼近感,學生會自覺地將個人狀態與社會狀態進行聯系,加強認識和了解.例如“常見天氣系統”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我國天氣相關的數據統計結合最近幾年的氣象狀態進行實際的分析,如干旱、沙塵暴、洪澇、臺風等.2014年,“威馬遜”臺風引發華南南部地區的狂風暴雨,海南臺風侵襲,造成人員傷亡;河南遭遇了63年來最嚴重的干旱,近萬畝玉米絕收;廣西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旱情,高溫少雨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案例進行教材內容的充實.
3.聯系鄉土地理,培養學習探索能力
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熱愛學習的民族,而且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僅有著成功的學習實踐,而且還對學習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學習策略。這就告訴我們后人學習一定要有學習策略,這樣就能使學習更進一步。也就是說,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也要有自身的教學策略,使自身教學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我的地理教學中,我覺得也要形成一系列的教學策略去進行教學活動。我認為質疑策略也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教學策略。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注意質疑在教學時的重要性,質疑與學習具有等值性。有學習發生的地方就一定有質疑,沒有質疑的讀書、學習、看地圖,都不能稱作學習。張載說過:“在可疑則不可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苯處熞惨⒁庠诘乩斫虒W中要教會學生在值得懷疑的地方一定要學會質疑,那么什么地方值得懷疑呢?那就是在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學習和思考遇到障礙的時候,用現代的語言詮釋。教師更要注意在沒有可疑之處進行質疑。這樣教師在一步步地學會質疑的策略中進行教學,按照這樣的觀點解讀學習與教學的結果不是導致學習者的疑問減少,而是導致疑問的增多。準確的說,學習是使舊的疑問消除的同時又增加更多新的疑問。一個學生來的時候就一個問號,那么他在學業結束時還是一個句號是很危險的。真正的好學生應該在來的時候有很多問號,在離校的時候有更多的問號。教師的質疑策略是針對認知型的學習內容提出的,我認為它主要適用于知識學習,尤其適用于命題、原理的學習,在其他領域或者知識以外的技能領域也有適用性,所以教師要很好地利用地理教學策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懂得循序漸進的策略,不可能去強求學生一口吃個大胖子,循序漸進的地理教學策略,一定要讓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和完整的知識結構。知識的鞏固度越高,就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生間的學習同步化、標準化,有利于教師控制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質量,尤其是有利于學生的考試。但是教師要注意這種學習是面對過去的適應性和維持性的學習。教師要在地理教學中不斷地讓學生涌現出新的知識,新的問題,新的知識養料。
在這里我認為有一個最重要的教學策略——熟讀精思的教學策略,往往能夠使教學開出成功之果。朱熹對此有準確的闡述:“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韓愈也說過:“口不絕吟六藝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編?!蔽覈慕逃乙咀屵@樣說,我認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熟讀精思的教學策略是一種教學的體驗式學習,我們古人不提倡所謂的文章分析,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一遍又一遍的教授中,復習中能夠使學生熟能生巧,在潛意識中就記住這些地理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這樣反復卻又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一次又一次的鞏固和新的理解。教師的熟讀精思策略,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因為通過教師的熟讀精思策略,能夠使學生在腦中形成獨特的編碼形式儲存在頭腦中。教師的熟讀精思策略是讓學生通過老師的不斷重復的方法去成功地將三個技能區整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斷地講授使學生的聽覺中樞得到訓練,讓學生在大腦中產生對地理知識的印象,使地理成績更上一層樓。
通過一系列的地理教學策略,相信一定會使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教學素質,教學的成果。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一中學)
關鍵詞:素質;創新;教育;地理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9-0149-01
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強的邊緣學科,內容涉及到數理化、生物和天文學等,知識跨度大,實際應用廣。從古自今,一直在影響人們的認知和探討。然而,隨著認知和社會需要,它落入邊緣學科范疇。形成一個學生聽的多,獨立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少,興趣降低;教多少學多少,不教不學,教亦不學;因考而學,不考不學的怪圈子。為此,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進而運用上它,我們得雙份地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的重要性,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開展辯論、自學討論、動手畫圖制作、實驗操作、多媒體、角色扮演、新聞、小老師上課,乃至社會調查、野外考察,搜集資料、展示、匯報等等,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根本上調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達到此效,我們得明白地理教學為何學、怎樣學,它的目的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遂,地理思維辨別能力的培養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之一。因為惟有讓學生形成相應的思維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地理思維辨別能力的培養一直貫穿中學地理教學的始終,從簡單的地理現象認知,到理解以及分析,進而最終的解決一些簡單地理現象問題的運用。
地理課堂教學是地理教學最主要的組織形式,絕大多數的地理教學活動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因此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到整個地理教學的質量。為此,我們必須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特色,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任務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
首先:素質教育,自主創新
第八次新課改施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钡乩硇陆滩乃炫涮左w現了自主創新和實踐運用的精神,以培養學生思維辨別能力為目標。新教材的推行是為了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促使全面成長。當代學生視野開闊,個性化傾向明顯,教學中多采用自主、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達到個性化、自主性、全面成長,培養思維辨別能力的成長的目的。
其次:目標明確,培養為本
通過了解地理現象,直指地理原理;充分應用實例來判斷、分析、評價地理原理。新教材設置了大量的“活動”和“閱讀材料”,如何利用好這些材料,增強實踐活動,既是培養學生獨自由地理現象到地理原理的解構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辨別能力的成長過程的有效途徑。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積累地理知識;掌握思維方式,理解知識;廣泛的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應用。
最后:突破難點,掃除障礙
教學難點,即學生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識點,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往往成為教學活動的嚴重障礙,使學生在學習中“知難而退”,喪失信心,視學習為苦役,甚至產生不學的念頭!
近幾年江蘇高考方案改變導致大部分學校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著力強化語數外學科,其他的學科漸漸被邊緣化。在此大背景下,中學地理教師只能適應形勢,使得地理教學變成考試說明知識的大灌輸,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地理教學也失去了它本應發揮的教育功能。這種不“著地”現象的直接結果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其次是,學生只記住了地理知識,而不能將地理知識靈活運用于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失去了學習地理的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另外,把書本上的地理知識奉為真理,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如何讓地理貼近學生生活,如何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擺在我們每一個地理教師面前,筆者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地理教學中如何“著地”。
二、地理教學著地的實踐案例
(一)熱點知識導入教學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由于課時緊張一般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比如說導入經常被省略。就不同的年級而言,高一的教學相對有趣,而且自然地理可以利用的案例比較多,但是像高三以復習為主的課堂導入環節就變的非常罕見了。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即使課堂中有導入環節,但是不是陳年老調或是無效導入,這必將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減少,學習效果受限。如果我們課堂中的導入是近期的熱點知識可能對本節課甚至學生整個地理學習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設計到人口問題時,我們能以有趣的變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PPT展示一下圖文資料,1985,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1995,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2005,養老不能靠政府;2012,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同時可以針對不同的年級可以設計不同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到環境問題專題復習時,可以展示一段新聞:2015年3月15日國務院總理說:“今年的要害就是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不論是什么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環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引發學生思考總理發表此言論的原因,環境問題的原因,解決環境問題的困難之處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樣就通過一個導入環節把環境問題知識串連,有利于知識建構。
(二)生活化故事剖析敘述類知識點地理學習中敘述類知識點比較多,一類是自然地理,往往是規律性知識,讓學生快速地知道原理只能通過盡可能簡短的敘述或配以一些圖片,要么知識比較簡單學生自學也能解決,要么知識太難,教師唱獨角戲。另一類就是人文地理,無法像自然地理那么條理清晰,而只能通過一個典型的案例來解釋,而典型的案例對學生來說不一定“典型”。
案例1(自然地理中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循環》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相對比較簡單的一節內容,一般來說,我們常規的做法之一是作圖法,教師利用自己的基本功,采用手繪和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水循環的過程,那么學生在教師的作圖過程中接受知識,學生是一個觀察者,知識容易忘記;另外一種常規的做法就是動畫展示,這種方式使水循環能動態演示,使學生能夠看到水體的運動,體會水體間的聯系,同樣學生也是以觀察者在課堂中接受知識。這兩種方式缺乏學生的真正參與知識的體會。這個知識點比較簡單,學習能力稍強的學生看看圖片就能理解,而教師大都還是照本宣科,把整個過程就像流水線一樣過一遍,最后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教學,可能是另外一種結果。
教師展示材料:假設我們就是這么個小水滴,我們也來跟著材料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歡到處旅行。這天,我和伙伴們正在海面嬉戲。在陽光的照耀下,不知不覺地身體變輕了,終于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了高空。哇!新的旅行開始了,我跨過大海,又越過高山,不斷有新的朋友加入了我們的行列,看:它們來自江河湖沼、森林草地,啊,我們的隊伍越來越龐大,我的身子也越來越重,終于有一天我再也飛不起來了,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從天空中降落下來,有的飄進了江河湖泊,有的卻鉆進了森林草叢,有的鉆進了泥土地下……終于我們又匯聚到了一起,歡快地奔流,回到了大海媽媽的懷抱。
活動設計:請同學們用箭頭的方式畫出并能演說小水滴的整個旅行路線。教學感悟:學生自己動手畫出整個過程,既強化了知識學習,同時通過學習學生也形成質疑精神,對知識的產生的原理進行剖析。
案例2(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是高中必修三中的一節比較難又比較重要的知識,難是因為這些知識相對空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而重要是因為這節知識影響了前后知識的聯系,比如,與必修二城市化和工業化相關,而且影響產業轉移的學習。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珠江三角洲的這些變化不熟悉而且難以記憶,那么我們教學中可以轉換一下方式:王強老家在安徽地區。1984年初王強一家南下到某地開始新的生活。一開始,與其他當地農民一樣,王強從事一些蔗基魚塘農業生產。但沒過幾年,土地被大部分占掉,許多農田看準了市場種起了蔬菜、花卉。1988年,王強的孩子進入了當地的一家外資加工廠工作。1992年當地開辦了幾家集成電路廠,王強的孩子經過培訓后,進了一家集成電路廠工作,月收入從800元提高到了2000元。王強家的三間平房因當地規劃建造高新技術產業園被拆遷?,F在,王強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價為每平方米4000多元,是十年前的4倍?;顒釉O計:1.該地區生產活動發生了什么變化?2.王強一家發生了什么變化3.這些變化有關系嗎?教學感想:學生通過“看電視劇”方式看到了王強一家的變化,從而也去思考他們變化的原因,感同身受使學生更加清楚地體會工業化帶來的變化。
(三)地理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自然地理的教學很多時候需要一些地理實驗來講解更加具有說服力,比如,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熱力環流,洋流等。那么洋流成因就可以通過一個簡單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實驗設計:在實物投影儀下放下一盆水,放進一個玩具鴨。設問環節:1.鴨子怎么才能動?2.鴨子怎么才能改變方向?教學感想: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并且清楚地理解了洋流的主要成因。
三、地理教學“著地”過程中的反思
【關鍵詞】地理教學;精確;形象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同其它學科一樣具有傳播知識、信息和培養學生能力的雙重責任,地理教師必須肩負重任,搞好地理教學.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地理教學要注意細節的精確
1.概念精確
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復雜性,導致地理教學需要用較多的概念去闡釋事物的各個方面,哪怕一點點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地理教學語言的嚴重錯誤。地理教學要用特定的地理術語去表達,不能用一般生活用語代替地理術語。
混淆了“降水量少”和“干燥”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可能把副熱帶少雨帶說成是“全球降水量最少的地帶”。
“三江平原降水量并不是很大,但由于冬季氣溫低,所以屬于濕潤區?!睂嶋H上,低溫不一定導致濕潤,高溫也不一定導致干旱,應在“氣溫低”之后補充“蒸發弱”,這樣才是科學的表述。
不能用“溫度”代替“氣溫”;不能用“氣壓大(小)”代替“氣壓高(低)”。在講地圖上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時,要用“東、南、西、北”,而不要用“上、下、左、右”;講山的坡向時,不要用“南邊”、“北邊”,而要用“南坡”、“北坡”。
2.程度精確
地理事物和現象需要描述,描述過程中,程度的把握需要精確。不夸大、不縮小,這才是客觀求實的態度。
“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積溫很高?!边@句話中“很高”一詞有問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積溫是5000~7000℃,的確比秦淮線以北地區的積溫高,但是與我國許多更低緯度的地區相比,只是處在中間水平。這里,用“較高”一詞才更精確。
3.條件精確
地理事物和現象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的,條件不同,地理事物和現象也就隨之不同。這就要求在闡述地理事物的同時要闡明其條件,以保證正確的認識。
若想讓學生通過讀圖判斷出“歐洲好像是亞歐大陸的一個大半島”,則需要設問:“觀察歐洲在亞歐大陸中的位置,說出歐洲陸地輪廓的特點?!边@里,“歐洲在亞歐大陸中的位置”是回答問題的必要條件,若簡單地讓學生說出“歐洲位置的特點”,學生會感到茫然。
若想讓學生通過讀圖,懂得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則應把問題設計成:“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我國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若簡單地問:“我國屬于什么國家?”學生就有可能隨意地回答成“屬于中緯度的國家”、“屬于面積很大的國家”等,教學意圖無法實現。
在講“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度”時,必須加上“在對流層中,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 這些必不可少的條件。
4.原理精確
對“氣流上升會造成氣溫下降”的解釋是:“高空空氣溫度低,當上升空氣與高空空氣一接觸,氣溫就降低了?!边@是對大氣原理的錯誤認識??諝馍仙禍氐闹饕蚴强諝鈭F在上升過程中,因體積增大,向外做功,從而消耗了自身的內能而使溫度降低。
二、地理教學要注重形象教學
地理事物是通過形象來表現的,真實的地理事物可能是課堂教學無法切身感受的,這就決定了地理教學語言要表達得形象,造成一種地理意境,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1.豐富
教師應盡力用豐富的詞匯向學生展示多彩的地理景觀和各具特色的區域面貌,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表象。
當說明我國西南三省地區地形崎嶇險峻,修路筑橋艱難時,可以這樣描述:成昆線全長1100千米,橋梁和隧道就占了400多千米,沿途跨越了金沙江、大渡河等“天險”,穿過了橫斷山區大大小小幾百座山脈,有時候,火車經常在橋與隧道中駛過。由于河川水流湍急,落差大,無法架設橋墩,沿線就出現了好幾座我國跨度最大的鐵路橋,成為筑路史上的奇跡。
在講多瑙河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藍色多瑙河》的旋律,同時描述:我們正漫步在藍色的多瑙河畔,碧波粼粼的多瑙河上點點白帆在游弋,耳邊不時傳來人們優美的歌聲和歡笑聲,如果我們把歐洲西部比喻成一位窈窕淑女的話,那么美麗的多瑙河就是纏繞在她腰際的一條藍色錦帶。
當講述天山自然景觀時,可以這樣描述:3600米以上的峰嶺終年積雪,有許多巨大的冰川。登高遠眺,群峰連綿,銀光閃耀,高聳的博格達峰時而隱沒在茫茫云海里,時而露出潔白的山巔。在山巔的西北半山腰中,有一個神奇的高山湖泊――天池。每到夏季,清澈的湖水伴著微風蕩漾,湖濱地帶花草芳香,周圍群山環抱,林木參天,湖中雪峰倒映,山頂云霧繚繞。
2.引用
地理教學內容廣泛性的特點給了地理教師充分引用各種文學詩句的機會。
在講解山地氣候垂直變化時,可以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詩句;在講解山的不同坡向氣溫差異時,可以引用“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 的詩句;在描述關外無春的景色時,可以引用“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在講生物和土壤時,可以引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詩句。
3.類比
類比是形象化的一個重要方法。
講述有關長江上游的內容時,可以這樣描述:長江從起源到入海好比萬里接力賽跑。長江的源頭在唐古拉山,這里冰川高懸,冰塔林立,冰雪融水匯成涓涓細流,哺育了長江最上源,接力賽跑的第一棒――沱沱河;江水繼續下流,第二棒――通天河,這里的水流比降增大,兩岸山勢增高;第三棒――金沙江,這里山高谷深,河流兩側峭壁聳立,有的山嶺高出江面3000多米,世界罕見。
4.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