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7:13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創新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我國經濟成分和利益群體、社會生活方式、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呈現多樣化趨勢,人們的價值取向也日益呈現“多元化”趨勢。道德失范現象、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擴大以及大眾傳媒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紛紛涌入我國,國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主流文化受到沖擊,人們的精神歸屬顯得無所適從。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不但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
長期以來,我們黨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許多專家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問題也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一些比較有創新價值的方法,如以“啟發式”、“滲透式”、“隱蔽式”取代“填鴨式”教育;以有的放矢的理論聯系實際,講真話、實話,取代“空談”、講“官話”、“套話”;注意運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詢法”、“實踐鍛煉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體教學,建立紅色網站,等等。這些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斷變化的社會實際要求我們不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創新,內容也要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內容歷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方法創新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關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任務的目標的實現,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關鍵。
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導向性內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內容,道德教育是基礎性內容,法紀教育是保障性內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內容。這些內容涉及了政治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知識。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必須堅持黨性原則
從根本上說,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強烈的階級性、黨性,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必須堅決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住社會主義方向,決不能動搖在教育內容中的中心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體現現實性
思想政治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個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項基礎工作。它不僅要關注現在,更要關注未來,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種理想性、超越性。但是這種理想,這種超越,必須建立在現實之上。我們的教育內容只有充分反映時代的要求、符合實際,才具有科學性。再者,我們的教育對象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內容“過高”、“過空”,跟他們生活的現實社會和實際的精神需求反差太大,就會失去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要深深扎根于現實之中,真正挖掘出體現時代要求、符合社會和個人發展需要的東西,創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體現現實性的內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應堅持社會和個人并重的價值取向
筆者認為,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過程中,應該堅持社會和個人并重的價值取向,應該對個體給予充分的尊重與關注,注意研究個體現在到底需要什么;對合理的需要予以滿足,對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確引導;如適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平等意識、誠信意識、創業意識、創新意識、團隊意識、義利統一觀念等,這些既有利于推動經濟的發展,又能滿足個人價值實現的內容,就應該及時充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應體現層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情況錯綜復雜、千差萬別,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層次性。從年齡上看,教育對象可以分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個層次。我們應該根據年齡結構,合理地確定出不同層次的教育內容。從文化知識層次上看,教育對象有知識比較淵博、知識水平較高、知識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從思想道德狀況上看,教育對象有思想先進、思想道德素質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質差之分。如果我們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刀切”,勢必嚴重影響教育的效果。另外,從地域上看,教育對象有城鄉差別,東、中、西部差別,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差別。這同樣要求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必須體現層次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應具有針對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及時解決人們思想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對人們的思想加以正確的引導,才能保證社會的精神主流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針對社會出現的實際問題對教育對象施加教育,這樣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比如,針對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應該注意培養教育對象的競爭意識、平等意識、誠信意識、創業意識、創新意識、團隊意識、義利統一觀念、效益觀念、人才觀念、法制觀念等;針對目前網絡化引起的負面效應,我們應該注意加強網絡道德教育;針對現在青少年的性罪錯行為,我們應該注意加強性道德教育;針對現在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我們應該注意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教育;針對現在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實際,我們應該注意培養教育對象的開放意識、國際意識、國家意識等等。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高職教育變革策略
一、高職教育在改革中存在的誤區
(一)職業教育的定位不明確
定位問題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方向和發展方向。高職教育必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為現代化建設造就和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也就是說,職業教育是與經濟建設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是培養和培訓基本就業者的教育。但目前對高職的定位認識上,依然存在三種誤區:一是一部分高職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實實辦好高職教育,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方設法提高辦學層次,及早升格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二是在辦學理念上傾向于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在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育模式上沿襲本科院校的做法,辦成了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三是過分追求“專升本”的升學率,把教學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數學生的“專升本”,忽視了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目標要求。顯然,以上三種認識有著明顯的偏頗。不同的定位將導致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定位偏頗也勢必導致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偏頗。因此糾正對高等職業教育定位的偏頗迫在眉睫,在對高等職業教育正確定位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也迫在眉睫。
(二)專業設置不科學
專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高職教育緊密結合的紐帶,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有些高職院校不能對專業根據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及時做調整,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不協調。在專業構成上,以傳統專業為主,新興專業和特色專業發展緩慢。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術含量高的專業得不到發展,專業設置落后于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機構的調整,總是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各個學校的專業設置大同小異,導致學生在畢業的時候,相同專業的畢業生扎堆,而企業卻苦于找不到自己所需求的專業人才。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許多學生的就業選擇與所學專業大相徑庭,形成就業上的“專業浪費”。
(三)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職院校的主要定位應該是職業教育,但有的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依然保持其固有的“教育慣性”,形成著重學科建設、強調理論體系的“學科本位”。不顧經濟發展形勢和崗位的需求,“你發展你的,我教我的”,忽視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目標定位一般都有職業培養要求,但往往局限于一般職業技術標準,沒有細化到崗位工作規范,以至課程實際上難以擺脫傳統學科性課程的痕跡。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適銷不對路,動手能力差,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勢必造成就業壓力。有的高職院校則忽視了高等教育的共性目標要求,偏重于“能力本位”,僅僅把學校當成職業培訓機構。個別學校也正好掛著安排學生實訓實習的名義到工廠企業頂崗就業,之后不再安排教學,也不再進行跟蹤指導,美其名日適應市場需要,追求就業導向,其實質是占領就業市場、降低教學成本。
(四)缺乏對就業工作的重視及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
自上世紀9o年代以來,我過的高職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許多高職院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招生數量的擴大上來,因為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到學校的規模,招生數量關系的學校的效益,所以,學校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放在這兩方面上來,其中更是把招生工作當作學校的常規I生大事來抓,而對于學生就業工作的關注,遠未及招生工作引起的足夠重視。從而使學生在巨大的就業壓力形勢下,卻又缺乏必要的就業指導;有的高職院校雖然設置了相應的就業指導機構,但就業指導老師人手少,不夠專業,主要忙于畢業生派遣、資格審查、就業率統計等事務性工作,難以展開具體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
二、以就業為導向下的高職教育變革策略
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是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目標,以市場所需要的人才素質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建立與社會就業價值導向相適應的教學體系。高職院校必須根據其外部和內部環境的變化,對自身實施有效的變革策略。
(一)明確高職教育的定位
截止去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19%,已進人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并將逐步進入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要完成這一歷史重任,關鍵還要靠高職教育,因為普通本科院校,特別是重點院校主要還是從事精英教育。因此,高職院校應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注重加強內涵建設,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我們應該明確高職教育是我國經濟及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都應立足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以鮮明的特色、過硬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較高的畢業生就業率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事實上,高職院校只有堅持高職的辦學方向才有生
命力。因為高職院校相對普通本科院校而言,辦學歷史相對較短,在學科教育、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不可能與普通本科院校相競爭,但在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性研究方面,卻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因此,高職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方針,隨時把握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市場需求,以及對這類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具體要求。應該明確,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向不是高職升本科,也不是轉向普通教育,高職教育是在高中階段的基礎上培養高技能人才。
高職院校必須明確自身的定位,丟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從開始辦學就要找準就業市場需求,積極配合勞動部門和人事部門,密切與企業勞務市場的合作,一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二是培育并提高為地方或行業服務的能力,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
(二)突出職業特色,科學設置專業
專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高職教育緊密結合的紐帶,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高職院校要實現“產銷”鏈接,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瞄準區域經濟與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走向,關注城市功能的轉變,重視企業生產實際的需要。要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組成由學科帶頭人、行業和企業的管理和技術專家參加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人才需求預測、產業發展前景分析、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進論證、評議、審核,并在此基礎上決定專業設置與否。
高職院校還要對已有的專業進行定期評估,對一些生源不足、畢業生就業率不高的專業進行改革,有效地調節各專業學生的數量和規模,保證專業設置與人才需求相吻合,避免因“專業過?!倍a生的不良后果。此外,還要著眼長遠,對于已經成為學校優勢、有特色的專業,要采取扶持、幫助的政策,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體現本校和本地區特色的專業結構。
(三)以就業為導向,推進課程改革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正經歷著深層次的變革,隨著終身教育、可持續發展等“以人為本”的觀念的確立,高職教育所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備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而且還必須具有健康的職業心理和職業倫理。高職教育給予學生的應該是綜合職業能力,包括為勝任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為完成職業任務所需要的文化知識、經驗態度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因此,高職課程改革應努力追求課程目標的實用性和發展性相結合。
1.實行多元化的課程開發
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生能力培養,必然要求改革教學模式。在課程開發方面。應從單一學校主體轉向學校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積極爭取行業、企業參與專業與課程的開發與設計,使行業、企業成為課程開發的重要主體之一。
這種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課程開發模式可以有兩種具體形式。一是學校與企業建立“定單”合作伙關系,即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向學?!邦A定”所需人才,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設定培養計劃和相應課程;二是建立有行業和企業管理者、技術專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讓行業、企業的專家直接參與制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計劃,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和評估標準,參與課程建設的全過程,發揮校外行業和企業專家在專業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這種課程開發模式,使學校專業課程真正建立在職業能力需求的基礎之上,并能夠隨著職業能力的變化及時修訂課程,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就業導向課程。尤其是“定單”式課程開發,有助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工作心態和熟練的職業技能,提高他們的職業崗位適應性。
2.實行以“崗位就業目標”的課程目標設計
以就業為導向進行高職課程目標設計,要有非常清晰的職業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體職業崗位的工作標準、明確的職業崗位人才規格、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目標定位。突出崗位培養目標并不是把人文素質和職業素質隔離開來,而是把學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識、個人修養以及體質、心理等素質教育同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崗位技術訓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種“一般素質——職業能力——崗位技術”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模式,由于課程目標定位瞄準某種職業,具體落實到具體崗位,就業方向直接在學校人才培養的課程方案中清晰體現,使課程目標直接與就業目標掛鉤。只要專業設置建立在市場調研基礎之上,確實為社會所需,課程目標在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過程得到貫徹,就可以大大縮短學校教育與就業需求之間的距離,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上崗就業而無須再培訓提供條件。
3.課程內容注重知識技能的綜合化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一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而技術能力通常具有綜合化的特征。因此,高職課程也應是一種綜合性結構。同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頻繁變化,對就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職教育必須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強創新能力、開拓精神的養育。高職課程應立足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精選職業社會必需的知識、技能、規范,妥善處理知識、技術、能力、理論性與職業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其間恰當的平衡。綜合化課程內容要選擇與專業核心要
素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點,把原來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課程重新調整,打破學科體系,將某些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內容重新組合,搭建新的內容框架構成一門或一類新的課程,整合后的課程要充分體現內容的先進性以及技能操作環節上的時間保障。
4.實現課程結構的模塊化
相對于傳統的職教課程,模塊化課程本身具有靈活性的優勢。但是,課程模塊化仍有一個如何設計和選擇結構的問題;一組缺乏內在聯系的模塊,很難形成學生良好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特性。以職業核心技能為基礎的多向選擇課程結構模式,可能是處理好模塊課程之間靈活性與系統性的關系、實現兩者統一的理想方案。其基本設計思路是:首先對某一專門職業的能力進行分解,將其中基本性知識、技能設計為核心課程模塊;再將該職業范圍內適用于各個具體工作崗位的技能確定為選擇性崗位技能,設計為就業方向性課程。多個核心課程模塊和就業方向性課程模塊的組合構成一個專業及專門化方向的課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核心課程是相對穩定的,學生必修的,體現專業特征;就業性課程是靈活多變的,供學生選修,體現就業方向特征。整個課程結構由于核心課程內在結構以及方向課程的多種選擇性而富有彈性。這種模塊化課程結構設計富有彈性,有利于加快課程的更新,也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以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式選擇學習方案和就業方向,最終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就業適應性的目的。
5.實現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并重
在現代課程觀中,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是兩個相對應的范疇。所謂“顯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課程,這類課程是根據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的教學計劃而制定的,是“正式課程”。所謂“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性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這類課程是非正式的,具有潛在性和隱蔽性。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后者是無意識的、無計劃的。現代課程觀認為,隱性課程是影響人的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課程,只有使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有機的統一,才能共同構成課程的完整的概念。隱性課程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廣泛存在,主要包括下述幾個層面:物質層面,如學校建筑、校園環境等;行為層面,如學生問的交往、師生關系等;觀念層面,主要有辦學方針、教學觀念和校風等;制度層面,包括學校的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機構以及班級運行方式等?;\統地講,學校的各種講座、社團活動、課外閱讀、校園環境、教師人格影響及專業教育中貫穿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等都屬于隱性課程?!叭绻f顯性課程主要體現人的認知結構的話,那么隱性課程主要體現人的人格結構和價值體系”。為了謀求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和諧統一,需要創設寬松、真實、富有創造性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情境,以盡可能減少隱性課程的負面影響,發揮隱性課程的積極作用。
(四)完善就業指導體系,提升就業質量
目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仍停留在較低層次及較為單一的層面上,服務的內容、形式、方法比較散亂,缺乏系統化。因此,組建一支職業化、專門化、人本化的職業指導隊伍,并構建科學、有效的職業指導服務系統是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實現高職院校戰略目標的必要保證。
1.構建職業指導服務系統的組織架構模式
為提升對市場變化響應的靈敏度,有必要使職業指導服務系統縱向進入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和操作層??蓸嫿ǜ呗氃盒>蜆I協調委員會——職業指導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職業指導服務中心——系職業指導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專業教師、輔導員——班級學生信息員的體系化組織運作模式。各系專兼職教師憑借自身的專業技術、行業經驗以及行業企業關系,和輔導員一起成為職業指導服務的基層提供者。職業指導服務中心與各系所構成的雙道命令系統共同作用于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并通過其“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實施統合。
2.科學劃分高職院校職業指導服務系統的子系統模塊
職業指導服務系統應成為高職院校的信息采集處理中心、教育產品研發中心、行為價值評價中心、職業咨詢服務中心及教育教學資源配置中心??煽紤]將高職院校職業指導服務系統劃分為五個子系統模塊,即對外的就業市場模塊(服務用人單位、中介機構等)與生源市場模塊(服務考生、家長等);對內的教活動主題模塊(服務提供教活動的個人與部門)與學活動主題模塊(服務學生);相對獨立的信息平臺(社會需求模板庫)建設與服務模塊。使這些模塊既能發揮不同的功能,又能相互協調。
3.發揮實踐基地和校友會的作用,搭建就業平臺
就業工作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就業率和就業稱職率是衡量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最終指標。高職院校要利用產業、企業龐大的資源,從一般性韻參與合作走向協的介入合作,探索互動性產學合作以及訂單式人才培養,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共享和互補。
【摘要】素質教育是以人的全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現代社會呼喚完備的教育體系的建立,構建市場經濟的素質教育,需要選擇不同的路徑,需要不斷深化、完善教育創新。
【關鍵詞】素質教育路徑選擇教育創新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全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紀人才質量觀的標志,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核心內容。
1素質教育的涵義解析
素質教育,就是一種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養成和提高,重視人才的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視使學生學會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表達新時期時代精神的全面發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在當今社會的實踐形態;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學生學會做人。
1.1素質教育是以教育對象的素質結構因素為依據確定教育內容和課程的教育
素質教育以學生需要發展的素質因素為依據確定教育的內容和課程,具有明顯的“素質化”特征。人的素質是分層次的,其中第一層分為生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第二層分為生理結構素質和生理機能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
1.2素質教育是科學化、規范化的教育
傳統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因為內容和課程的確定不科學,不能夠保證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雖然它強調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素質,但它只能是對知識水平的評價,其本質上只是“知識教育”,而以外的素質如態度、能力、稟性等素質由于處于評價的盲區,自生自長,無法得到發展和完善。所以,現代社會呼喚著科學化的素質教育。
1.3素質教育是促進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內化的活動
教育是促進人的素質發展的活動,素質發展包括生理素質的發展和文化素質的發展。生理素質的發展,需要從外界攝入營養物質來滿足其基本的需要;文化素質的發展,需要從社會環境中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因此,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科學地促進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內化進而促進素質持續、和諧地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而進行的教育。
2素質教育的路徑選擇
2.1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意識觀。
素質教育是教育思想和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進步和突破。知識、素質、能力構成人才培養的三個基本要素。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和結晶;素質是在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下,通過認識和實踐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基本的素養和品質;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種能力是在素質的基礎上,在后天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2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主旨,它是時代的需要,是教育發展的必然,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市場經濟需要的是人的全面能力的體現,人越能夠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目的是鼓勵拔尖,發展人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相統一,可以通過人的終身教育來完成。
2.3樹立教育服務觀念
樹立教育服務的觀念,對于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尤其是教育經濟理論,具有理論創新價值;對于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可以使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獲得經濟效益;對于促進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對于順應“用戶第一主義”的潮流具有現實價值;可以促進新型教師觀的建立等。
2.4擁有一支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力量。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有創新精神,要知難而進,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學歷達標,而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全方位地完善教師的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等方面,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2.5建立起適應素質教育的有效機制
素質教育運行機制包括:有效的導向機制、有力約束機制、科學的評估機制及廣泛社會參與機制等內容。按照市場的要求對傳統教育進行變革,吸收和借鑒其源遠流長的教育思想理論,把素質教育的未來發展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中進行整體規劃,以體制和制度的創新為支撐實現素質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續發展。并要注重改革培養模式、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等內容,改革不合理的組織管理,改善教師隊伍的結構和層次。
3完善教育創新的思路
教育創新包括教育思想的創新,教育體制的創新,教育內容、方法、手段的創新等。其目的在于“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完善教育創新的思路主要表現在:
3.1教育創新的先導是教育觀念創新,它是教育事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教育觀念創新是教育主體適應客觀教育環境的發展和變化,科學、準確地把握教育活動變化的規律和發展趨勢,以正確的方式構建新的思維、理念和思想,來形成對變化了的教育環境新的正確的認識。教育部門的創新教育,在內容上就是要拋棄落后的組織觀念、制度觀念、運作觀念等,準確認識和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建立一個能夠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系統結構。
3.2提高教育的適應性效率
教育的“適應性效率”是指教育創新的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以及結構轉換的有效性,它是教育推進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具體體現在:
一是建立選擇性高考模式,改變現行的一些模式,增強高校的自主選擇權,推動基礎教育的根本變革;二是增強教育的國際服務貿易功能,建立富有特色的國際教育平臺,培育自身的指示乃至課程創新的創生土壤;三是改進知識生產模式,強化研究生教育,這是學科發展在綜合化、系統化和跨學科的基礎上重組和創新,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四是從以升學率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觀轉變到關注教育主體生活質量的提高上來。
3.3調整和重組我國的教育科研
教育創新應以系統的、客觀的科學研究為基礎。加強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的創新水平,是實現教育創新和教育變革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具體表現在:
完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機制和程序,把教育科研納入教育決策的程序之中;建立開放的、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科研系統,吸納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共同為教育事業出謀劃策;發展教育科研的社會中介機構,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應用;不斷擴大研究隊伍,是科學研究成為建設學習性組織,提高師資隊伍和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
3.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的制高點,教育的創新在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普遍應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實現教學內容更新,進一步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可以實現教學觀念更新,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可以實現測試手段更新,對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個學生成才;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求異、敏銳的觀察、豐富的想象、個性的知識結構的品質。
參考文獻
[1]素質教育新概念.素質教育廣場網.
[2]袁貴仁.素質教育:21世紀教育教學改革的旗幟[J].中國教育學刊.
一直以來,數學被譽為思維的“體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新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從教育的角度,我們不僅要看到數學的知識、技能,更應該看到內隱在數學知識里的思想、精神、觀念。要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同時成為數學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文化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數學學習載體的教材、多媒體技術和考試測驗在觀察、實驗、內省中,在同伴合作學習的交流碰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應隨著小學數學教育的要求而不斷革新。
一、教材編排力求“精、新、思”
作為數學教學的首要載體——教材在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我國中小學數學教材開始采取一標多本模式,這是我國近代數學教育史上的重要轉折。當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導下以及多重教育訴求目標的指引下,各套數學教材均進行了積極探索。受教學信息論的影響,一些學者認為,教材是課堂中師生雙邊活動的媒介。教材編排科學合理和否、所選內容恰到好處和否直接關系到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把握好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摘要:
1.素材選擇要“精”
所謂“精”指所選材料應當是從眾多材料中經過千挑萬選、千錘百煉的,每個素材都應當是仔細斟酌、比較后遴選的。小學數學相較其他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而言,更為注重基礎知識和思維開發,教材中所選素材也普遍較為淺顯易懂。但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所選素材優秀和否的標準,除了“易知”以外,更重的砝碼是“精”。
教材在傳統的教育觀里,一直被視為學習的寶典。雖然“唯教材論”早已遭到鄙棄,但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材仍然占有不可捍動的地位。在教材中所編選的每一個例題、每一種解答模式都應該是能經得起多番推敲的。它既源于生活又在某種程度上高于生活,即便沒有太多的定理、定律,但啟發思維的萌芽還是存在的。
2.內容編排要“新”
提及對教材編排的創新,很輕易讓人聯想到教材頁面的擴大和連環畫般的彩色印刷。筆者認為,除了在感官上對編排設計創新之外,內容的創新組織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辛(Nelson,L.Bossing)將教材組織形式分為摘要:邏輯式組織、心理式組織、折衷式或教育式組織。作為數學教材,應當兼顧邏輯式組織和學生心理式組織。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基本的邏輯組織從例題到解析,再到練習,層層深入,由易入難是抽象思維形成、建立、鞏固、運用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考慮到小學生好奇、自控力欠缺等心理特征,在教材的編排上面要結合學習心理論通過暗示性指引,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學習習慣。結合色彩的運用,緩解小學生輕易產生的視覺疲憊;結合懸念的運用,增強小學生求知的欲望;結合鼓勵暗示性詞句,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練習題的設計要引導“思”
練習題一直以來都是教材內容編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能實現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引導。對于一門練習抽象思維的學科而言,數學教材中練習題的設計一方面要實現對知識的鞏固,另一方面還應該滲透一些思索的指向性,挖掘小學生探奇和好勝的心理特質。當然,要在教材中太多的體現深層次的思索亦是不現實的。練習題所蘊涵的思索深度可供學生據自身喜好和能力形成發揮題、攻關題、挑戰題等形式,經由教師指導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開拓思索的空間。
二、多媒體運用體現“現代化”和“情境化”
小學數學往往是通過直覺、分析、想象、判定和推理等思維活動所產生的正確的思維方法來分析處理新問題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摘要:“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非凡強試題設計烈?!币虼?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學知識進行整合,從學生感喜好的事物出發,創設新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和探究活動。
首先,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媒介,具有形象化、直觀化、便捷性等諸多優點。教師在進行某個知識點的講授時,通過抓住教學內部矛盾發展的主要方面,確立形成表象思維的強化點,通過多次演示,反復刺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信息,所學的概念也隨之得到了強化和鞏固。同時,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整合將鞭策教師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科學性。此外,利用多媒體網絡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練習,既鞏固了新知識,又發展了思維,還反饋了信息。
其次,多媒體技術如聲音、圖象、色彩、動態畫面等多種因素的調動,可以創設出一個個數學情境。信息技術突破了教育環境的時間限制,可以在課堂上模擬現實世界的情境,將學生的學習和思索帶入情境。小學數學知識的編排,一是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出新知識,二是原有知識的引申發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和數學課教學進行整合,選擇有用的相關信息,無疑會調動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在熟悉或感喜好的情境中形成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三、試題設計彰顯“創新性”和“人性化”
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素質教育不是選拔教育,而是面向全體的教育??荚噧H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考倒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考好,考出自信,考出樂趣,考出對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到數學的情和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1.版面設計的人文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有情
數學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態度,考試的評價傳遞給學生的應該是一份期盼,一份人文的關懷。因而在試卷的版面設計上首先要追求的是一種親切,一份關愛,讓孩子拿到試卷的那一剎那,就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情和真切的關懷。
(1)巧改標題。標題的設置追求的是一種親切和情趣,讓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感受到一份輕松和信任,讓考試變成極富情趣的聰明旅程。試卷各題型名稱的變動,需要教師在命題過程中善用“移情”,把從學生的視角和心態看待世俗所定義的“真理”,換之以易于親近而活潑的面孔出現。諸如“快樂ABC”之類,通過這種感性的方式拉近學生和知識的距離,和老師的距離。
(2)友情激勵。美國的一位課程理論家曾說摘要:“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實,而是為了改進?!币蚨谛W階段的測評其更大的功能應該是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并非對學生的一種“宣判”,學生需要的是一種激勵,激勵學生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2.呈現方式的情境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有趣
傳統的數學試題往往是脫離了現實新問題的原型,只為鞏固數學知識,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而編制的。試題內容是純數學知識或數學模型的,學生對這樣的試題感到枯燥乏味,喜好索然,考試的心理僅僅為了應試而考,并為以后難度逐漸提升的數學學習埋下了隱患。因而在新課程改革下的今天,在呼喚有情趣課堂的同時,也同樣呼喚有情趣的考試,把枯燥的數學、乏味的計算融入富有生氣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布滿鮮明具體的形象中,學會從教學的角度去思索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
3.解題思路的開放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有個性
新課改要求數學教育應轉向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和、探索的創造型模式上,在這一過程中,開放題被認為是最富有教育價值的一種數學新問題的題型。開放題能給學生創造一個更為廣闊的思維和探索空間,既能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又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發展的理念。讓學生在開放的解題中釋放靈感,飛揚個性,領悟到數學的靈活性、深刻性和鮮明的個性。
這種開放性的試題,以豐富的內涵催生了學生聰明的火花,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在解題中展示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同時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神奇和個性之美。
4.解題結果的過程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思索性
傳統的考試測驗通常忽視對知識技能形成過程的考查,往往追求結果的正確性,輕易在價值觀尚未成型的小學生中誘導出一種重結論、輕過程的功利主義行為。數學作為一門講求嚴密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學科,其各中過程和細節都來不得絲毫含糊。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數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揭示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在試題編制中,應盡量做到少考或不考單純的概念、法則及定律等再現型知識的記憶,而將考試的側重點傾向于學生的學習過程。
此外,考試后老師的評閱標準也對其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的養成有很大影響。數學試卷不僅要在評閱時要體現分步記分,即便在命題階段,也應該體現解題結果求得的過程化,適當標注分步記分的標準,引導學生由一知半解做出初步嘗試再到深入思索求得。從而在整個過程中習慣并樂于思索,不畏難,不輕易放棄。
參考文獻摘要:
[1李善良.論中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J.數學教育學報,2007,(1).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科學的每一項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對事物的大膽地幻想是創新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史上的
許多事物的過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戈登?德萊頓說,“一個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組合”?!白罱艹龅膭撘庹呖偸菍P挠谛碌慕M合”。
由此可見,擁有豐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組合它們是創造者產生新思想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地嘗試各種各樣的新組合,激發其新思想的誕生。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對事物大膽進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標為導向,激勵學生改組、遷移、綜合、靈活運用掌握的知識,尋找各種將幻想目標化為現實的途徑,從而增進創新技能。
靈活性人格表現為反應敏捷,思維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隨機應變,具有較強的融會貫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能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是創新活動必要的人格因素,培養學生靈活性思維是靈活性人格的靈魂。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重視開發,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思維,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另一面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的解題方法,其中開放題的設計、“開放性”提問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深刻性,從而塑造靈活性人格尤為重要。
如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時,教師注意問題設計的“開放性”。課前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把硬紙圓片等分剪成8個、16個、32個……小扇形,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通過尋找聯系、推導出公式,這時,教師別出心裁,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長方形,你們還能拼成別的圖形,同樣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嗎?”這一問題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紛紛動手實驗,大膽求證,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邊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樣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充分展現了公式的多種推導過程,克服了思維的單一性,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進而達到了對學生的靈活性人格的塑造。
4.展示個性,培養主動型人格。
主動型人格表現為有自己的主見,喜歡獨立地專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權威嚇倒,敢于獨立思考,主動開拓,提出質疑,并堅忍不拔地解決問題。敢于質疑問難是主動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現。主動型人格是一種良好的創新人格的品質。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重個性的培養。
首先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愛和尊重、樂觀和自信;才能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觀點;才能爭辯質疑,標新立異;才能生動活潑,大膽探索,如在學習了“求平均數”時,在設疑以后,問學生:“你想知道關于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學生回答:“什么叫平均數?怎樣求平均數?學平均數有什么用?求平均數有技巧嗎?……”學習過程中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設計的問題之中,他們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時而高興,在和諧誠懇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能,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新活動,允許學生“越軌”或創新失敗,對有獨到見解的要大力表揚,對不完善的意見給以補充,對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異想、幼稚可笑的質疑問難要給以呵護,如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探索得出比的意義后,教師故意提出:“你認為比的后項可以是零嗎?為什么?”學生好勝心馬上被激發,展開爭論,一生說:“比的后項不能是零,因為根據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既然除數不能是零,所以比的后項也不能是零?!绷硪粋€學生馬上反駁道:“比的問題可以是零,我是體育迷,在電視的上看到記分牌上有2:0的?!闭n堂上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他們很快分成兩派,據理力爭,誰也不服誰,這時,教師順勢讓他們分組討論,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相互交流,直誠探討,終于明確其道理。
所以,平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會學習,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質疑爭辯之學風。如:在學生回答出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時,教師要追問:“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他的方法正確嗎?”“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等語言教學生去思考,去討論,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在奇思異想中形成主動型人格。
5.開商,培養癡迷型人格。
癡迷型人格的學生表現為對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們對感興趣的事物有種癡迷的追求,不棄不離。他們能排除雜念,排除外界干擾,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效率高,這種人格品質往往彌補其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為創新力極強的人。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情感智商》一書中指出,在對一個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而情商則占80%。在人的創造活動中,這些情商因素能起到啟動、定向、引導、維持、強化、調節、補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開商,對培養學生的癡迷型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上進心。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癡迷型人格的動力源泉,如:充分運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使學生感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有不盡的奧妙,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動力。
其次,教師要多創設情境,讓學生了解一些數學家的故事:祖沖之、陳景潤、華羅庚……,從小讓他們學習數學家的品質,勇于探尋科學的奧秘。
,尤其是青少年愛模仿和他們親近的、關心他們的、有威信的老師;而不愿模仿那些他們所嫌惡的人。加里寧曾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同學。這點往往是察覺不出的?!砸粋€教師也必須好好檢查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做教師的,應加強思想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談吐文雅,儀表端莊,生活習慣良好……所有這些,都會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教師愛學生可以使學生產生模仿教師的意向。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樹立良好的形象。
二、要苦練學識等內功讓學生服
教師就需練好基本功。教師的學識、能力等構成了愛心實現中的教師知識素質系統。馬卡連柯認為:假若你的工作、學問和成績都非常出色,那么你盡管放心。學生會站在你身邊,決不會背棄你?!喾礋o論你多么親切,你的話說得多么動聽,態度多么和藹,不論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時候是多么可愛。但是假若你的工作總是一事無成,總是失敗,假若處處都可以看出你不通業務,你做出來的成績都是廢品和一場空,那么除了蔑視之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么?!睘榇私處熞嗑毣竟ΑjP承華老師學識淵博并且真心地關愛學生,他用30多年的心血總結出了一條愛學生的奧秘---腦、心、情。即用腦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位學生、用情去感化孩子。正讀懂了、理解了、用好了這3個字,再加上自己的才識,自然會得到學生的認可、信服乃至佩服。而一個真正讓學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師,才可能很好地實現教育的目的。大量事實表明,學生所尊敬和佩服的教師,無一不是知識淵博、才能出眾、充滿魅力、自身素養高超的。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心理學認為,學生態度的改變需要較長的時間,要經歷對教師愛心的服從、認同、內化等幾個階段。教師應該設法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老師的觀點、態度。百年樹人、十年樹木,這需要長期的努力。
三、創新教育方法教育的愛在新的歷史時期有了新的詮釋
隨著經濟、文化、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如今美術院校的美術專業相繼開設了更多豐富、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已經和過去純藝術美術專業截然不同了。它更加適合國際美術專業交流和經濟科技發展,成為了一個綜合性美術專業。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稱通才教育,是當前高等專業美術教育階段的一種素質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對全體學生普遍進行的基礎性的專業、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和個性品質的訓練、公民意識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務于專業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通才教育的目的是改變過去專業過細,過分強調專業而培養“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觀念與實踐,轉而在大學期間注重對學生進行“厚基礎、寬口徑”培養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培養。從近幾年美術專業類高校來看,很多高校開設的新興專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社會發展空間。一些特殊的冷門專業已經逐漸具備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性,逐漸成為當今社會比較熱門的藝術專業,如影視動畫專業、舞臺美術專業、游戲設計專業等,都在國民經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既具備一定的高科技,又兼備一定的視覺藝術審美價值,帶動著經濟產業發展趨勢,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前高等專業美術教育的基礎教學基本上是一種中國傳統藝術的延續或者對西方古典藝術的研究,其教學內容和藝術形式都缺乏教育方式的原創性和主動性,所以發展美術教育研究不同門類的美術專業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我們應該打破原有的教學觀念,抓住特色與熱門專業的優勢,與相關學科專業相互融合,引導、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藝術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通過實施開展“產、學、研”的教學模式,將藝術與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從實踐中不斷學習知識和總結經驗,在動畫設計專業領域創造出一套新型藝術類專業教學模式。中國美術學院探索設立綜合繪畫工作室,在“大美術”觀念指導下,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學科交叉式綜合教育模式,以民族優秀文化為基礎,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創造和實踐,創造出一條中西藝術文化相融合的教學道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承擔了“國家廣告設計職業標準”的制訂與教學工作,從中探討出一套廣告設計專業的新型教學模式,培養了一批具有一定社會實踐能力、具備全面的藝術修養的設計人才。如今,創新的“產、學、研”相結合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一種先鋒的創新思路,通過實現資源整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速學科的發展。如,現在很多高校開設的動畫專業就是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產業需求,結合自身優勢,將動漫人才培養試驗區辦為“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先鋒榜樣,拓展教學科目,完善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很多畢業生成為各地動畫領域的專家、高級導演、管理人才及參與國際競賽獲得獎項的行業領跑者,部分畢業生成為全國各大高校啟動動漫專業的骨干教師。
二、藝術教育在專業美術院校實踐中的價值
英國藝術教育家赫伯·里德曾主張“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教育唯有運用藝術才能解脫人類心靈所受的壓制,才能達成民主社會的教育目標——自我實現,完成團體的職分,才能真正為人類的未來帶來幸福機運”。如果沒有藝術教育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徑。教育不能夠離開情感,情感是最能夠打動和影響人情緒的方式,人與人之間需要情感去溝通,需要情感去建立感情的橋梁,藝術中同樣需要傾注情感,才能變得豐富飽滿,才能讓藝術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所以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藝術專業知識,更應該在藝術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熱愛,豐富學生對藝術專業的情感,只有讓學生先熱愛自己的專業,才能使得他們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這種教育模式也是當今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