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6:52
序論:在您撰寫畜牧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分布區域不同
農業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農業化,是有機體生產過程,農業生產不可在大范圍內逾越自然地帶而存在。我國地域遼闊,跨越數個自然地帶,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從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瀕臨海洋,氣候溫暖濕潤,原生動植物多為森林型,產生了以農耕為主的農業;西北部分則深居內陸,高山峻嶺,遠離海洋,氣候波動影響大,干旱且多風沙,原生動植物為草原型,發端了飼養家畜為主的畜牧業。我國草原畜牧業主要集中于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西部、北部天然草原分布面積較大的省份;農耕畜牧業則廣泛分布于東部、南部種植農業大省,在氣候、交通、勞動力資源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它們在歷史時期內的分布大體與自然地帶的分布相吻合。
(二)經營方式不同
經營方式的差異是農耕區畜牧業與草原區畜牧業最為明顯的區別。我國傳統農耕區農戶定居,以村落形式集中居住,就家庭為中心經營畜牧業,分散圈舍養殖,或以定居點為中心小范圍游牧。因農耕的需要而飼養畜禽,規模不大,因此需要的養殖技術較為簡單,對管理要求不高,病害往往是制約因素。草原區畜牧業普遍水熱條件較差,難以滿足定居的生態需要,多以游牧為主,活動范圍大,往往可遠至上千公里。由于氣候的波動性,草原區畜牧業不確定因素很多,如天氣、飼草料、疫病、食肉野生動物侵襲等都可能成為制約因素,對養殖知識及生產組織水平的要求很高。為了對抗風險,減少生產的邊際成本,因此草原區畜牧業不以小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而是以氏族或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部落生產,家畜雖私有,但內部多有分工。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化生產,單個放牧單元的家畜規??蛇_成千上萬。
(三)農業經濟地位不同
畜牧業在農耕區與畜牧區的地位也有顯著差異。農耕區畜牧業的目的多是對種植業進行完善和補充,其目的在于提供農耕系統的養分循環、役用畜力需求、改善生活等方面。如南方地區飼養的耕牛,不是為了肉用,而多是用來耕田、負重。故傳統農耕區種植業可脫離畜牧業而存在,而畜牧業則不可脫離種植業,是從屬地位。畜牧業則是草原區農業生產的支柱形態,幾乎是游牧民農業收入的全部。畜產品既是游牧民的主要食物來源,同時由于游牧農業不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需要通過畜產品來交換農區的茶葉、糧食、手工業品等生活必需品,所以畜產品也是牧民的生活來源。
(四)馴化的畜禽種類不同
農耕區畜牧業與草原區畜牧業對畜禽的選育標準有差異,馴化出的家畜種類、品種也不一樣。農耕區畜禽的選育標準主要為飼料轉化效率高,多為雜食性,能夠喂養農耕生產出的各種農作物,生產性能好。個體大小不重要,多不善游移,獨居群居均有,繁殖率要高。由于有圈舍保護,對惡劣環境的耐受力也不是重點??傮w要求是易于管理,家畜種類地域差別不顯著但品種區域有差別。草原區畜牧業飼養的幾乎都為家畜,它們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多為草食動物,且體格較大,便于牧人在空曠的草原地區監管。往往一個游牧系統飼養多種家畜,各有作用。家畜為了采食、躲避自然災害、種內競爭,都非常善于游走,喜群居,耐受力好。草原區家畜與環境之間經過多年的雙向選擇,家畜種類的區域差別很大,如在青藏高原飼養的是藏羊,而蒙古高原則飼養的是蒙古羊,前者耐寒、耐高海拔;后者適于游牧,耐寒耐旱。
(五)孕育的文化類型不同
這兩種類型的畜牧業還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形態。農耕區畜牧業分布于漢民族為主體的農耕文化區域內;而草原區歷史上一直為少數民族的游牧文化所占據。從歷史傳說到歷史記載開始,就出現了中國文化的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雖草原民族與農耕朝代有所演替,但各自區域內的畜牧業形態幾乎沒有變化,所孕育的兩種文化,既有沖突,又有聯系與交融。農耕和畜牧文化不斷沖突與融合的歷史,曾是中國歷史的主線之一。
二、農耕畜牧業文化遺產區
農耕區畜牧業是人們利用農區中大量的農作物秸稈、陸生(或水生)飼料植物及豐富的農副產品等,采用舍飼、半舍飼經營方式,飼養牛、羊、豬、雞、鴨等家畜與家禽。農耕區畜牧業在當地農業系統中的地位雖不如草原區畜牧業,但因我國農耕區體量龐大,基數大,故在全國畜牧業總量占據的比例也非常大,歷來是我國畜禽產品的主要來源地。農耕區畜牧業除了提供豐富的畜禽產品,其重要的生態價值是通過畜禽轉化農副產品為有機肥,家畜糞便還田,保證了土壤肥力,維系農耕系統的養分循環,構建成中國傳統的生態型農業。農耕區生活可以獨立于畜牧業,但生產不能長期脫離畜牧業。中國農耕業精耕細作的傳統,有大量的技術措施都是針對種養結合,種植業和養殖業相互促進。中國的土地耕作數千年之久而未明顯衰退,畜牧業糞肥及其副翼性經濟作用功不可沒。如我國農耕核心地帶太湖地區,明清時衍生出了“農副產品—豬—大田”系統、“蠶桑—羊—桑田”系統、“蟲草谷—雞鴨—田魚”系統和“?;~塘”系統,這些復合生產系統中畜牧業都發揮了重要的養分轉化與流動功能。因中國南北地帶性差異較大,農耕區畜牧業文化遺產又有南方農耕畜牧業文化遺產區和北方農耕畜牧業文化遺產區的分異。
(一)南方農耕畜牧業文化遺產區
中國南方的農業系統主體起源于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以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為濫觴,逐步融合荊楚和巴蜀農業系統,并隨著漢族的流徙向南推至珠江、閩江流域,向北抵及淮河以南,向西遠達西南巖溶地區,最終將稻作農業系統擴散到整個南方地區。稻作農業系統的畜牧業作為種植業的副業存在,核心是建立了“糧—豬農業”這一簡單而又高效的農業結構,豬吃殘羹剩菜及多余農副產品,并輔以雞鴨鵝等家禽,按需促進役畜的飼養。以長江流域為主還產生了蠶桑養殖這一獨特的勞動密集型養殖業類型,長江上游的巴蜀和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都是重要的養蠶治絲起源地與發展地,衍生了蠶桑生產與其文化系統。南方農耕區畜牧業多舍飼經營,并培育出相應的品種,如太湖豬、湖羊等。不占大量土地,管理精細,配合優良的水熱條件,種養相得益彰,生產效率很高,滿足了南方地區在宋代之后成為全國經濟、文化重心的物質需求。這一精細舍飼畜牧業模式的發生有其合理歷史內核,在現今及以后的畜牧業發展規劃中,其價值應予以肯定與重視。
(二)北方農耕畜牧業文化遺產區
北方的農業系統建立在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之上,并向北擴展到東北遼河流域,向南擴展到淮河流域,向西到達青藏高原東沿。種植粟、黍等旱作作物,生態廣譜性,森林、草原等不一而足,早在周代就有“馬、牛、羊、豕、犬、雞”六畜的養殖。畜牧業起源多元化,畜禽品種依生態系統而定,馴育出不少性狀優異的草食家畜品種。但隨后畜牧業的基調受“糧—豬農業”之影響,無不竭力種糧養豬。水熱條件較南方次之,沒有大量余糧大規模發展耗糧型畜牧業,但因農田附近天然草地面積較大且不少區域處于半農半牧區,多保留了牛、羊等草食動物的舍飼或半舍飼的畜牧業模式,在定居點附近進行適度放牧。精細管理的程度較南方差,但畜牧業的模式更為靈活,農牧結合,不專事農耕,如寧夏鹽池的灘羊養殖系統,甘肅民勤的綠洲-荒漠草地放牧系統等。北方農耕區靠近草原牧區,與其發生不自覺的系統耦合,還產生了如四川雅安茶馬互市、甘肅臨夏東鄉異地育肥系統等重要畜牧業文化遺產內容。
三、草原畜牧業文化遺產區
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巨大,類型多樣,從東北延續到西北的廣袤草原,是歐亞大草原的重要部分,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勢條件。草原地區發展畜牧業的時間很早,約在全新世早期,歐亞大草原的先民已進入游牧階段,并隨著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產生了非常成熟的游牧文明。此后隨著歷史的演進,在草原地區的民族有消融、有新生、有遷移,但游牧畜牧業的農業生產形態未發生改變,構成游牧文明產生的物質基礎。歷史時期內草原畜牧業的最重要價值一是保護了草原地區的生態環境與景觀格局。我國草原畜牧業產生于草原生態系統,繼承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區域性特點,畜牧業文化遺產也相應呈現出區域特色,在與其環境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形成了物種、土地利用系統、景觀、生態倫理觀念等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內容,在數千年中為維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社會的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二為產生了除農耕文化之外的多元文化。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無論衣食住行,還是文學藝術、倫理道德,無不融合了幾千年來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游牧民族貢獻的草原文化元素。如果舍去草原文化,我們將無法想象華夏文明是何等式樣,更無從探索其發展歷程。草原區畜牧業文化遺產按草原類型、游牧方式、民族文化等的不同,又可分為青藏高原畜牧業文化遺產區、蒙古高原畜牧業文化遺產區和西北內陸畜牧業文化遺產區三大版塊。
(一)蒙古高原畜牧業文化遺產區
蒙古高原生長有羊草、羊茅、冰草等多種禾本和豆科優良牧草,培育了牛、馬、山羊、綿羊、駱駝五畜為主的家畜。游牧技術發達,可通過家畜配比來提高草場利用率;缺乏高大山體,則依靠長距離遷徙的“走敖特爾”來追尋食物與躲避自然災害;生產組織多以部落為基本單位,各有分工。蒙古高原牧區在文化上更是大放異彩,因沒有阻隔交通與交流的自然屏障,游牧部族??稍谶@塊大草原上建立類似農耕政權的有效管理組織,如秦漢時的匈奴、隋唐時代的突厥、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柔然、明時的北元等,他們都曾在此登臺亮相。蒙古高原既是他們揮師南下入主中原的大本營,又是他們班師回鄉休養生息的根據地。蒙古高原畜牧業文化遺產區既是孕育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搖籃,形成中國北方草原文化,又通過互市或軍事介入,與南方的農耕政權發生物質和文化交流。
(二)青藏高原畜牧業文化遺產區
在青藏高原農業系統中,畜牧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潮濕,牧草生長期短。生活在這里的藏族牧民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從事畜牧業生產活動,并培育出了適應高原環境的專一型藏系家畜,如牦牛、藏馬、藏羊、藏豬、犏牛和藏獒等。畜種分布出現地域化、專業化的特征。牦牛是古人類在狩獵生活中逐步認識和馴養出來的家畜,比較適應高原生態環境,分布較為廣泛;馬、驢、騾和豬等牲畜的高原適應能力較差,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一代;綿羊和山羊更能適應高寒環境,多分布于山地之間。高寒草原+藏系家畜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寒草原畜牧業區域,游牧業經濟活動表現岀明顯的專一性、穩定性特點,其游牧系統是建立在不同海拔高山草地之間的季節游牧,游牧的距離不遠,如四川紅原的麥洼牦牛放牧系統,甘肅天??h的白牦牛放養系統。同時青藏高原畜牧業還哺育了藏族及藏傳佛教的地域性文化,其農業倫理思想不過分追求畜牧效益,如藏族的放生傳統、野生動物愛護、禁忌文化等習俗,生態倫理思想非常濃厚。
(三)西北內陸畜牧業文化遺產區
包括河西走廊和新疆在內的內陸河流域廣袤區域,該區以多個分散的點狀綠洲為節點,構建了山地-綠洲-荒漠的復合生態系統。其發生的大背景是海洋氣候影響薄弱的廣大內陸,存在地帶性荒漠和高大的山體,高大山體構建了不同的垂直生物氣候帶,分布著面積廣闊的草原,歷史上無數游牧民族在這里發展了草地畜牧業。高山上較為豐富的降水又形成冰川和河流,河流的出山口,挾帶沙石和土壤有機物,在山麓地帶形成沖積扇,這里水分充沛,土壤肥沃,適于中生植物生長,于是成為草木豐茂,鳥獸繁衍的天然綠洲。綠洲以農業為主,在綠洲邊緣地帶進行著適度游牧,多為半農半牧或農牧結合的類型。該區培育出了諸如伊犁馬、大尾羊、哈薩克羊這樣的優良畜種。游牧方式為不同綠洲或山體不同海拔之間的長距離游牧,轉場可達上千公里,對生物的時間地帶性原理體現最為明顯。家畜在牧人的管理下,突破地理地帶性的局限,對地理地帶性加以剪裁、連綴,排除不適宜自身生存的環境時段,截取適宜自身生存的環境時段構建了全新時空體。同時由于山體的牧區和綠洲的農區大體沿山脈走向線狀分布,農牧區距離較近,農牧系統結合一直較好。西北內陸畜牧業文化遺產區孕育了以哈薩克、柯尓克孜、塔吉克族為主體的游牧民族,還一直擔當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文化則以外入的伊斯蘭文化為主導。
四、結語
畜牧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在生產經營的諸多環節,分散的養殖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十分突出,從日本的經驗看,小規模經營農戶之所以能順利地在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與大市場接軌,正是得益于其背后的綜合農協。以調研對象———中民興畜牧合作組織和其所在的榆樹市大坡鎮養雞業為例,該鎮養雞業始于1992年,由于養殖規模小、成本高、技術落后,養雞戶各自為戰、互相排擠,在市場競爭下,養殖積極性不高,養雞業發展長期停滯不前。該合作組織成立于2009年,分散的養殖戶依托合作組織,以具有一定規模的整體參與市場競爭,集雞雛供應、飼養、銷售、技術服務于一體。2年多以來,該鎮養雞業快速發展。所帶動的鄉鎮中,弓棚、保壽、黑林和秀水都是吉林省糧食產量前100名的鄉鎮??梢?,畜牧合作組織在聯合養殖戶的過程中,擴大了小農經濟的外部規模,形成規模優勢,以橫向聯合推動縱向發展,為糧食主產區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設現代化畜牧業、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關鍵的2點就是規?;l展和標準化生產[1]。分散的小規模養殖戶依托畜牧合作組織統一培訓、統一供料、統一技術、統一免疫、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價格等,畜牧業生產實現了標準化。達到一定標準的合作組織可進行行業的產品標準認證和生產標準認證,以自己的商標走向市場并形成特色品牌,使畜牧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散養戶無法實行標準化生產,并非由于其沒有引進優良品種、飼料的愿望或是對免疫、技術等不感興趣。而在于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無法滿足這些訴求,并且小規模的家庭養殖收益無法彌補標準化的技術成本。因此,畜牧合作組織的作用不只是表面上的標準化統一,而在于把分散的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從生產和發展的實際出發,使標準化成本得以由規模經濟所彌補。
首先,畜牧合作組織根據成員需求與市場需求,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了外部經濟的內部化,改變了單個養殖戶在大市場的弱勢地位,提高了產銷各環節的議價能力,經濟收益明顯。同時,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就業機會,社會收益明顯。長期以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一直被倡導和鼓勵,但家庭經營的小規模生產無法激發可持續生產的動力。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產生的畜禽糞便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的2.7倍,污染嚴重。調研中看到,民興畜牧合作組織充分利用雞糞,兼業發展魚蝦養殖和經濟林木種植,田豐合作組織將豬糞進行有機處理,發展沼氣等,都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應。
吉林省畜牧合作組織發展的起步較晚,20多年的發展中,培養出了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服務規范的合作組織。但受政策環境、市場環境、農民合作意識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約,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調研發現,在成員構成多元化的同時,非農民身份的成員在畜牧合作組織中占比較大,且在股權結構中處于優勢地位。還有很多的主要成員,身份雖然為農民,但早已脫離真正的農業領域,即真正農民成員的力量還處于弱勢。農民內生力量的薄弱造成外來資本大量侵入畜牧合作組織,產權結構與真正意義的農民合作組織要求還存在偏差,外來工商資本所固有的逐利性與“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的宗旨存有矛盾,不利于畜牧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大部分畜牧合作組織起步較晚、起點較低,且規模較小,業務多停留在生產資料與初級畜產品的生產流通上,角色是聯結農資供應企業、養殖戶與畜牧產品加工企業的中介。不具備運作的資金、技術和設備等條件,市場競爭力較弱,合作水平較低,對成員帶動能力不強,無法滿足成員的綜合需求。對吉林省榆樹市未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158戶農戶進行訪談,60.1%的受訪者表示,未加入的原因是“沒有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合作組織”。
合作組織既要解決成員的畜產品銷售,又要將畜產品銷售給加工企業或消費者。目前,多數組織以協議約定同成員之間的畜產品定向轉移關系。而實踐中,畜產品轉移數量有時無法確切約定,有時又無法約定。自由是市場經濟的出發點,一方面成員在市場環境較好時,常會受利益的誘惑而減少與合作組織的畜產品轉移量。另一方面,合作組織成員往往存有不信任的心理。這就產生了合作組織與成員之間的內部沖突[2]。與成員定向轉移產品關系的穩定性是合作組織發展的重要因素,僅依靠協議不能根本解決內部沖突問題。多數畜牧合作組織缺乏科學的利益機制,無法通過緊密的利益關系吸引成員并維持穩定的合作。很多畜牧合作組織業務定位不準,組織機構和管理運營的隨意性較大,各種外部力量交叉混亂,違背了“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則。有些由政府牽頭或參與發起,由于政府力量過于強大而導致政企不分;有些由農村“能人”或農資公司發起,又由于能人或公司的力量而演變為私人或合伙企業。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和個人以興辦畜牧合作組織為旗號,侵占市場,空享國家的政策、資助和補貼。不規范的、假冒合作組織的存在,形成不正當的利益競爭,侵占了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公共支付,擾亂了正常的發展秩序。目前,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員整體的綜合素質較低,真正能夠帶領組織發展的人才不多,成為合作組織發展的瓶頸。資金方面,農民手中的資金非常有限,須向金融機構融資來解決。然而,農村金融目前正在發展之中,支持額度有限且貸款成本高于城市一般工商企業貸款。
在畜牧業的發展中,政府應準確定位,將力量集中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政策的引導和落實。在實踐領域要充分調動發揮畜牧合作組織的作用,通過畜牧合作組織加強政府與養殖戶、生產加工企業之間的聯系,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滿足合作組織發展的政策等軟需求,關鍵要看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是否真正實現。政府應通過公共管理和服務,運用市場手段,輸出合理有效的政策產品,加快畜牧合作組織的成長,使之成為推動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畜牧專業合作組織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政策上要加強支持,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的“扶持政策”,細化支持其發展的稅收、信貸、財政、信息等政策體系。但不能過度依靠向有關部門灌輸“為農服務”的觀念,要注重對支農政策的激勵和保障措施加以制度的細化和完善。此外,更要重視政策落實的環節,向吉林省23家調研對象征詢發展的政策建議,60.9%的受訪組織表示“希望把現有政策落到實處”,可見,相比于政策體系的支持力度,政策落實水平也同樣重要。作為國家鼓勵發展的互助型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一方面享有國家的支持政策和資助補貼等公共支付;另一方面,又在實質上作為一類企業法人進入市場并參與競爭。因此,既要鼓勵其在競爭中成長和增強實力,又要引導其避免過度競爭,平衡生存與發展,兼顧效率和安全。同時,要細化法律法規來防止其向私營企業的性質演變,甚至假借合作組織的名義侵占國家的公共支付。#p#分頁標題#e#
1.1科技推廣不斷進步襄城區大力推廣生豬“150、500模式”,肉?!?65模式”和肉羊“1235模式”等養殖模式[2]。目前該區生豬“150模式”已建成123棟,在建31棟,“500”模式已建成15棟;肉?!?65模式”已建成28戶;“蛋雞153模式”已建成18棟;肉禽“156模式”已建成13棟;肉羊“1235模式”標準化欄舍已建成43棟,有效地促進了傳統養殖模式向科學養殖模式轉變。
1.2產業化運營不斷完善通過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分散養殖戶從事規?;a、市場化運作,從而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經營格局,增加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該區各類養殖合作經濟組織已達38家,網絡養殖戶1500多家,初步形成了“小規模,大群體”養殖格局。
2存在的問題
2.1現有體制不能滿足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襄城區畜牧業相對于工業、商業、服務業來說,對經濟總量的貢獻較小,畜牧業生產管理部門從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到經費保障都處于弱勢地位。該區雖然設置有畜牧獸醫局,但長期未健全相應的編制。同時由于防疫體制改革后動物防疫監督的職能統一收回到襄陽市動物防疫監督部門,而日常的動物防疫、技術推廣、品種改良等工作仍由襄城區承擔,造成了職責和權限、工作和人員不相匹配,影響了日常的防疫和技術指導,制約了畜牧業產業化的發展。
2.2養殖業用地問題突出國家規定養殖用地屬農業用地范疇,只要項目所在地畜牧部門和國土部門聯合審批即可臨時用地。但是作為襄陽市主城區,襄城區的畜牧業用地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相應的規劃和政策保障。隨著國家對土地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更趨緊張,養殖用地的問題將更加突出,新增養殖戶由于土地規劃問題,不得不暫時擱置。
2.3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盡管該區養殖大戶和新型養殖模式發展迅速,但小規模分散經營仍然占較大比例?,F有龍頭企業與養殖戶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健全,市場調節能力弱,輻射示范作用不強,缺乏帶動力。
2.4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不高現有的專業合作社在信息溝通、協調生產、調控價格、保護農民利益等方面作用發揮不夠,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多數專業合作社成員之間只是信息與技術共享的松散聯系,互利互惠的機制沒有完全建立,不能很好地發揮產業化經營的作用。
2.5畜牧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質量不高現有畜牧業畜禽品種結構中,耗糧型豬禽比例過高,節糧型、經濟型草食牲畜比例過低;產品結構中,肉類產量過大,奶、蛋類產量偏低。
3建議和對策
3.1建立健全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按照畜牧獸醫及動物防疫行政管理職能,配齊配全專業技術人員,核定全額財政撥款基數;成立動物衛生監督和畜牧技術推廣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和技術要求。
3.2合理規劃畜牧業專用地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農業結構調整需要,在離主城區較遠的鄉鎮、辦事處合理規劃和儲備畜牧業專用地,為規?;?、產業化經營提供保障。
3.3大力扶持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引導和組織基地生產與農戶經營等方面的作用。按照“積極扶持、精心培育、引導生產、提供服務”的思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落實扶持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加大對畜牧業產業化的投入。通過項目支持、貸款貼息、技改重組、信用擔保等措施,扶持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有發展前景的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養殖大戶,形成龍頭企業集群,帶動畜禽養殖戶的積極性。
3.4大力發展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引導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合同契約或產權聯結等多種形式,與養殖戶建立穩定的產銷利益聯結體,帶動農民調整結構、發展生產、進入市場。更好地發揮助農增收的作用,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利潤。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提高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化程度,轉變畜牧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積極引導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依法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健全規章制度,真正把農村新型合作組織辦成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自治組織。著力培育畜牧業產業中介組織、營銷經紀人、運銷大戶,實現種養加一條龍、產加銷一體化運作。
1.飼料加工機械化方面。我國畜牧業的飼料加工起步較晚,但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進入到了快速發展時期,我國的飼料加工技術,在設備方面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調配飼料、熟化飼料的機械加工已經趨于完善。此外,我國的飼料在袋貯方向已經開始利用生物技術和裝備,在草顆粒草粉加工方向也開始逐漸普及全日糧配方的技術和設備。但是這一方面,對于技術、人才和資金都需要很大的后備支持,所以設備發展并不完善,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畜牧飼養機械化方面。對于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講,主要的畜牧飼養集中在家禽飼養以及牲畜中的豬、牛飼養。目前較發達的是家禽飼養,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家禽飼養方面就形成了一系列標準化的設施。但是像電腦自動化控制、智能孵化設備目前只有在大型的養雞場可見?,F在我國養雞場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單一鏈式喂養,喂養的速度較低。
我國目前養豬機械化發展只占了整個行業的30%,余下仍然沿用傳統的養殖方式。豬舍的建造方面,農戶可以清楚地分出保溫欄、育喂欄和產仔欄,但是在豬舍的飲水、消毒、喂食和清理方面并沒有完全采用機械化。我國先進的養牛機械幾乎90%以上都是依賴國外進口,自行研制生產的設備少,局限在移動車式、管道式、提桶式。
二、畜牧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首先,畜牧業機械化程度低,大部分使用半機械,即便是具有先進機器的大養殖場,機械的使用效果也不盡理想。中小型的養殖場,機械配置率低,技術支持較差,經營環境滯后,這已經成為畜牧業全面發展的一個瓶頸。其次,技術質量和服務體系落后。目前市場上機型單一,相互操作起來配套性較差,在售后服務上問題較多。
三、畜牧業機械化發展策略
我們在清醒地認識到現存的問題后,就應該要全力解決,科學設定發展策略。
1.加大畜牧業機械化宣傳展示。必須幫助養殖戶認識到只有通過機械,才能降低飼養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實現產品增值??梢越M織沙龍或者以講座形式互相探討交流。政府可以組織大型的畜牧業機械展示會,并向農戶們普及科學的養殖方法。
2.建立專業化服務體系。畜牧業的機械化和市場體系大環境密不可分,所以必須盡力排除阻礙因素,培養熟練的操作維修隊伍,合理分布專業的操作經紀人,根據地區實際來調節收費價格,制定出專業科學的服務流程。
1.1標準化、規?;B殖進程明顯加快。近年來,邢臺市積極引導養殖場(戶)轉變發展方式,走規?;?、標準化養殖道路,特別是2010年農業部啟動創建示范場工作以來,邢臺市積極參與創建,截至目前,共創建各級示范場160個,其中部級15個,省級63個。結合國家“菜籃子”、“標準化改造”等項目扶持資金向各級示范場傾斜等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各養殖場(戶)參與創建的積極性,全市規模養殖場的標準、規模、飼養管理水平和養殖效益都有了明顯提高。從標準化水平來看,一方面,規模養殖場設施化水平大幅提升,通過近三年來的示范創建活動,邢臺市有280多家養殖場對畜禽舍及附屬設施進行了改造,170多家養殖場配套健全了糞污處理設施,140多家養殖場完善了防疫設施,160多家養殖場安裝了可視監控系統。自動喂料、自動飲水、溫濕度環境控制等設備均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另一方面,科學的飼養管理規范加快推行,像河北旺族集團、隆堯怡東農牧有限公司、隆堯正大種豬場、沙河凱特等示范場無論從規模、生產經營理念還是管理水平來看在全省甚至全國都處于先進行列。從規?;絹砜?,通過近幾年的示范創建,全市各類規模養殖場(區)發展到3600個,其中年出欄萬頭以上的豬場25家,存欄1萬只以上的蛋雞場達到220家。存欄300頭以上的奶牛場(小區)穩定在80家左右,生豬、蛋雞、奶牛和肉(畜)禽規模養殖比例分別達到69%、88%、100%和89%。
1.2畜牧支撐體系建設日益穩固。近年來,邢臺市各級畜牧獸醫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按照明確職能、理順體制、優化布局、綜合設置的要求,市級和縣級均建立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全市共建立鄉級畜牧獸醫分站117個,招聘全額事業編制人員482名,村級動物防疫員5325名,市、縣、鄉、村四級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基本形成。全市投入防疫和畜產品安全基礎建設資金2600萬元,建設市級獸醫實驗室和畜產品檢測中心各1處,建立3個國家級動物疫情測報站和3個省級動物疫情測報站,大大增強全市動物疫病預防和畜產品安全監測能力;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密度連年保持在100%,實現多年無重大疫病和畜禽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為現代畜牧業發展保駕護航。
1.3畜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邢臺市通過親情招商、以商招商、舉辦項目推介會等招商措施,北京保吉安、泰國正大、河北雨潤、北京奧天、山東六和等一大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相繼落戶邢臺,進一步推動了邢臺市現代畜牧業發展步伐。據統計,近三年來全市新、改(擴)建各類畜牧項目100多個,總投資近百億元,其中北京寶吉安與威縣、巨鹿合作的肉雞產業化項目,山東六和與興達合作的肉鴨產業鏈項目,泰國正大集團獨資的生豬生產項目等均相繼順利投產,帶動了當地畜牧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另有北京奧天生豬養殖項目、河北雨潤集團生豬生產及肉食加工項目、河北旺族集團生豬產業鏈項目、君樂寶乳業的萬頭奶牛生態牧場項目等正在建設中。特別是君樂寶與威縣合作總投資5億元的萬頭奶牛生態牧場項目,目前進展順利,預計2014年底可投入生產,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奶源基地,對我市高端奶產品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現代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差,產業化發展滯后。從國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一般應達到60%。在國內超過50%的地區也為數不少,而邢臺市2013年底才達到44%。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遠不能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少,優勢不明顯,一體化、集團化程度不高。畜牧業龍頭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有所壯大和發展,但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仍存在許多問題:第一,企業規模小,產品質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競爭力不強。第二,龍頭企業科技和制度創新能力不足。有些大型企業仍然依靠粗放擴張的經營模式,嚴重忽視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在市場競爭中缺乏自己的名牌產品的優勢產品,在企業管理中,沒有及時采用現代經營管理制度,存在產權不明晰、決策不科學的問題,仍然依靠傳統家族式的管理方法來管理集團企業,使企業長遠發展受到很大影響。有的企業嚴重缺乏穩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業市場營銷渠道不暢,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畜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仍待加強。在現階段,邢臺市的畜產品監管機構、監管手段、檢測人員及設備等均不能滿足產品監測的需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依然不容忽視。
2.3資金缺乏仍是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瓶頸。隨著現代畜牧業向規?;?、標準化轉變,邢臺市財政及金融的支持力度與畜牧業發展規模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步伐。
2.4產業發展空間逐漸縮小。隨著邢臺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資源、環境對畜牧業發展的制約日益突出,在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擠壓下,畜牧業發展空間的壓力正逐步加大。
2.5畜牧執法機構不健全,執法力量薄弱。市、縣兩級畜牧獸醫部門均沒有單獨的行政執法機構,現有的畜牧執法人員全部是動物衛生監督所或畜產品安全監管辦公室人員兼職,并缺乏必要的執法手段,畜牧法賦予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的執法權力得不到很好的執行。
3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對策
3.1實施產業拉動,扶強壯大龍頭企業。緊緊圍繞畜牧業主導品種,加快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步伐。鼓勵現有龍頭企業通過更新改造、鏈條延伸、開發新上,謀劃建設一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大項目,增強發展后勁;以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政策優勢,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到我市落戶,建設一批能夠延長畜牧業產業鏈,標準高、規模大、外向型、牽動強的畜牧業深加工龍頭企業。堅持引資金與引技術相結合,實現畜產品的精深加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盡快形成一批龍頭企業集群。
3.2實施規模推動,強化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按照國家《畜牧法》、《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強化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一是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重點推進年出欄10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和常年存欄1萬只以上蛋雞規模養殖場,推行牛羊舍飼圈養,加快奶牛規模場建設和養殖小區股份制改造。二是推行標準化生產。制訂和完善生產標準化技術規程,引導生產者按標準組織生產,逐步使畜禽養殖在選址、圈舍建設、投入品、疫病防治、飼養管理、糞便處理、產品安全等方面達到標準化、規范化,不斷提高畜牧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三是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創建活動。按照農業部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創建標準,認真組織開展示范場創建活動,通過示范創建,提升全市養殖規?;?、標準化水平。
3.3實施品牌牽動,爭創國家和省級產品品牌。以雞蛋、肉類和乳制品為重點,結合我市實際,科學制定產品品牌建設發展規劃,下大力抓好實施。引導養殖加工企業增強品牌和質量意識,健全標準化管理、計量檢測和質量信用體系,開發高端產品。,幫助我市知名企業在京津及全國大中城市建立專店、專柜、連鎖商場,增設銷售網點,提高市場占有率。
3.4實施科技帶動,為現代畜牧業強筋壯骨。支持龍頭企業圍繞產業發展,加快科研投入,加強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協作,建立研發中心,掌握核心科技。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科研推廣機構、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廣泛參與的新型科技推廣體系。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多層次多渠道引進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為我市畜牧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網絡信息化建設廣泛地運用于各個產業中,新疆的畜牧業也在推廣該項技術,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畜牧業網絡信息化程度較低
網絡信息覆蓋的范圍有限,相較農業方面的情況,關于畜牧業的各類信息內容專業性不強,信息不完整,網絡信息體制不完善,無法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形勢。
1.2信息資源利用率低
新疆地區面積廣大,其畜牧業技術的推廣站數量多,采集、傳遞信息較為便利,但是信息資源的分布較為分散,或者是關鍵技術過于集中,無法形成完整的信息網絡資源共享體系,信息資源的利用現狀不佳。
1.3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有限
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情況與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及綜合素養有著緊密的聯系。新疆地區的農村人口的比重極大,綜合素養相較較低,且農村條件有限,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情況不佳,許多牧民沒有受過計算機知識的教育,知識技能不高,依然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該問題也是影響新疆地區現代化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對策
2.1政府部門的政策引導
政府部門需要強化政策引導,不斷深入建設新疆地區畜牧業的基礎設施。畜牧業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促進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政府部門需要對于其予以高度的重視,建立信息化理念,把畜牧業信息化建設作為農業基礎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提高對該項目的投入,認真做好畜牧業的網絡信息化建設工作。新疆地區需要將國家的各項政策和發展目標作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的資金,并將農業發展資金、支農資金等合理地分配至畜牧業,更好地開展信息基礎設置建設工作,完善畜牧業基礎設施體系,提高畜牧業信息化程度,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2構建完善的信息網絡化服務體系
新疆地區已經建立了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可以此為基礎構建畜牧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完善網絡信息化服務體系。首先需要結合新疆地區的具體狀況,建立專業的畜牧業信息網站或自有的數據信息庫,要求信息豐富、全面、準確且實時性良好,并配備專門的人員對該類網站及系統進行維護,使得畜牧業的從業人員能夠及時掌握各項信息及技術。信息的流通及共享也是信息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之一,需要保障各個地區之間的信息傳遞的通暢,信息資源共享。在網絡普及情況良好的條件下,可以在城鎮、村等各個區域構建信息服務點,形成系統的信息傳播網絡,對信息進行采集、整理、加工、,為畜牧業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
2.3抓好信息技術的培訓工作
現代畜牧業的發展,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扎實的技術及良好的綜合素養,才能保障現代畜牧業的長遠發展。政府部門應積極組織牧民進行技術培訓,學習的內容不僅要包含基本的信息技術、網絡知識、數據資源的利用、信息的收集、整理、篩選、辨別等,還要培養牧民的現代科學意識及現代市場意識,從思想理念及技術2個方面不斷強化從業人員的綜合素養。
3總結
一是做好前期的申報和審核工作,對漢中市準備申報標準化示范場的養殖場進行前期摸底審查。二是明確目標任務,及時組織各縣區畜牧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業務部門負責人及全市“百強養豬示范場”負責人,開展畜禽標準化創建活動、動員培訓,就《漢中市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指南》進行詳細解讀,要求各縣、區和各示范創建單位高度重視,全面推進漢中市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進程,帶動漢中現代畜牧業發展。
二、抓指導、強培訓、重服務
漢中市把標準化規模養殖作為提升畜牧業轉業升級的一個階梯。提出的“255”倍增生豬規?;B殖計劃,全市新增百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大戶482戶,達到6562戶;其中千頭以上養殖場增加21戶,達到350戶,萬頭以上規模豬場增加3戶,達到12戶。全市規模場生豬出欄占總出欄的61%,較上年增加2.4%。開展百場示范創建活動,在全市通過調研摸底篩選出100個規模養殖場作為市級標準化示范場。通過媒體和漢中農業網對其建設規模、飼養量進行排序公示,并得到市級財政資金的有力扶持,極大激發創建工作的熱情。為加強鍛煉培養干部職工,提高工作熱情和技術服務能力,發揮技術單位的技術優勢,分別成立了生豬養殖技術、家禽養殖技術、牛羊養殖技術、動物疫病防控四支技術服務組,由高級技術專業人員帶隊,深入農村給畜禽規模養殖場和養殖戶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指導,承擔項目課題,開展專題調研,給農民群眾提供了便民服務。技術服務組先后為市直機關工委、市農業局、市委辦、市水利局、市老干局、市扶貧辦、市住房公積金管理處等單位和西鄉、漢臺、勉縣等有關縣(區)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十多期,培訓人員近2000人,發放科技資料近萬份,發放科技教材200多冊,解決了全市畜牧生產中許多實際問題,贏得了農民的廣泛贊譽,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促進了畜牧科技知識的宣傳和普及。
三、創新模式和思維方式,提升畜牧業科技水平
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要求,一批現代化、標準化的養殖場、養殖小區相繼建成投產,并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型、企業帶動型、協會牽頭型、項目推動型、農戶聯建型”五種發展模式,畜牧產業化步伐加快,生產方式得到較大轉變。實行品牌戰略,狠抓無公害、綠色產地、產品認證,注冊了“漢中黑珍珠土豬肉”“朱寰牌生豬”“無抗飼料”等畜產品商標。加大標準化示范帶動作用、提升漢中市現代畜牧業的科技水平。用高科技裝備武裝畜牧產業發展,用科技水平提升產業發展。引進新的養殖理念和新的科技成果,推廣自動飼喂新系統和無塔自動供料系統。從養殖場設計規劃到圈舍設備,再到糞污無害化處理,提升科技水平和生產水平。漢中市通過“百場創建、千戶推進”活動,以標準化創建為契機,全面推進漢中市畜禽標準化工作建設。動物防疫冷鏈體系、獸醫實驗室建設項目、鄉鎮獸醫站建設項目、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項目、畜牧產業化建設項目、大型沼氣池建設項目、一村一品建設項目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的實施,對改善養豬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從畜禽良種化入手,抓全市畜禽種源建設,借助國家農業部良種示范體系項目。建設一批科技水平高,技術和資金雄厚,管理規范的種豬場和種豬供精站、點,全面普及和提高畜禽良種化的水平,為漢中市畜禽良種化提供支撐。抓生產技術管理和制度建設通過技術培訓和百場示范創建,督導規范生產管理制度和技術工藝流程,并通過政府行為向畜禽示范場派駐畜牧獸醫技術監督員,用規范化制度化加強管理。要求防疫制度化、防疫標示明確、管理制度上墻、創建文本規范,制度完善健全。全面推進糞污無害化處理,加大環評力度,取締無證化經營行為,提高準入制門檻。對飼料添加劑和違禁藥品使用監管力度,定期督導檢查,確保畜禽食品上市安全。
四、加快畜牧業轉型,推進現代畜牧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