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13:56:05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學科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科學工作者寫的科學論文,是指作者根據所制定的科研項目和確定的科研課題,通過實驗、觀察等手段,獲得大量的科學數據,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學結論,從而寫出的科研報告。同學們寫的科學小論文,比科學工作者寫的科學論文要短一些、淺一些。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后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后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后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現在我就來說一下我的小論文:
前幾天,叔叔阿姨們就送來了好幾盆花和幾株樹。門口、客廳里、房間里和陽臺上都擺上了盆景。我對爸爸說:“我們家都有成植物園了,擺那么多的植物干嗎?”爸爸笑著說:“植物能制造氣氛,凈化空氣,人和動物誰都離不開它們,離開了它們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為什么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將信將疑。決定做幾個小實驗來證明這個問題。
星期天,我從車庫里抓來兩只老鼠。這兩只可憐的小老鼠即將成為我的實驗品。它們不停地掙扎著,圓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著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瓏老鼠放在一個大魚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嚴嚴實實的,生怕瓶里的空氣與外界的空氣相通。我仔細地觀察著,只見小老鼠沿缸著壁,繞著缸底快速地向前竄。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難道爸爸說的不是真的?可是,沒過幾分鐘,只見小老鼠繞圈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奄奄一息的樣子。頓時,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輕輕拿開,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進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葉茂的植物。然后輕輕蓋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魚缸,只見小老鼠驚慌地亂竄。過了好久也沒要咽氣的樣子。這個實驗證明了植物可以輸送動物所需要的氧氣。
為了進一步證明人類和動物對植物的依賴性。我來到我們家附近一個飼料加工廠。那兒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一股噥噥的灰塵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難受。然后,我又跑向我們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個空氣新鮮的地方,我感覺極為清爽。這個實驗證明植物可以凈化空氣。使人呼吸順暢。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設疑方法探究思考
一、善于提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科學課教學往往是從學生日常生活現象中提煉出問題進行研究。所以在設計時,很多是以提問的方式來揭示課題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疑問中看到“遠處的燈光”,學習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動力。
如在教學《淀粉的蹤跡》時,首先以小魔術的形式演示“白紙顯字”的小實驗,教學《混合身邊的物質》部分時,首先演示“清水變牛奶”的小實驗等等,教師趁機通過設疑來揭題:“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從而使學生感到十分新奇,紛紛質疑“怎么回事”,個別學生甚至懷疑有假。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進而引導學生對自己產生的疑問展開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產生了質疑意向。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質疑意識對正確開展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二、積極引導學生,啟發學生興趣
通過設疑問難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科學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法。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基礎,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和學習的情趣,是發展智力必要的條件。運用引趣設疑法,教師的設疑,一定要是學生急需探究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情感的興奮點,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享受獲得新知的樂趣。當學生課堂上的發現和原有的認知產生矛盾、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歧義時也是教師提問的有利時機。因為這時的學生有把問題搞清楚的強烈欲望,教師的提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考。
如:學習《熱脹冷縮》一課時,教師拿出裝有紅水的圓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熱水壺向圓底玻璃瓶外倒下去,這時紅水沿著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噴射出來,學生立刻給這個“噴泉”吸引住了,個個情緒高昂,他們紛紛提出疑問:“玻璃里面的水怎么會象噴泉一樣噴射出來呢?”從而激起學生想探求知識的欲望以及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產生高程度的快樂體驗。
三、提出疑難,引導學生爭論
在科學課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學習情緒比較低落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如果采用爭論設疑法,提出疑難,引起爭論,往往會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學效果。爭論設疑,就是通過設疑來引起學生爭論,以激發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和辯論,打破課堂上的沉悶,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測量擺的快慢》時,引導學生提出擺的次數快慢是否與擺錘的輕重、擺幅的大小、擺繩的長短等因素有關呢等問題后,學生對此爭論不休,有的說無關,有的說有關,這時教師提示設疑:在對比實驗中只有唯一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要相同,在這三個實驗中什么樣的條件不變,什么條件是改變的?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方案設計出來了,學生動手實驗、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總結交流等,終于解決了問題。
四、善于創設情境,誘導學生思維
教師針對不同的課題和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方法,利用與科學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謎語、游戲、演示、實驗等手段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并以此來設疑,使學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誘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求知欲,為后續的學習和探究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
如:《了解空氣》一課,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創設情境,首先演示了“紙的奇遇”實驗,當學生看到燒杯中的紙團被壓到水下卻并沒有如他們預期中的被浸濕時,頓時被激起了求知欲,這時教師又適時提問:“是誰保護了杯中的紙團不被浸濕呢?”學生根據實驗事實,初步推斷出可能與空氣有關,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氣呢,由于課堂一開頭就引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自然也就產生了如我們怎樣才能看到空氣、摸到空氣等等一連串的疑問。
五、善于對比,找出差異
比較,就是將兩項或多項事物,通過類比,揭示它們的異同,探索它們的聯系和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用這種方法設疑可以使學生在比較中了解事物的個性,概括共性,發展認識,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拓展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從而開闊思路。
如:《分離鹽與水的方法》一課中,很多學生認為燒杯里的水全部蒸發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鹽也會隨水蒸發。但實驗中學生發現用酒精燈給蒸發皿里的鹽水加熱,水蒸發后,底部留下一些白色顆粒,這和他們原先的認識產生了矛盾。有的學生認為白色顆粒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鹽,有的同學認為這不是食鹽而是其他物質。這時教師提出“讓我們仔細觀察這些白色顆粒,比一比它們和食鹽有哪些異同?”學生通過和食鹽顏色、大小、形狀的比較,通過嘗味道、做溶解試驗,找到了說明這些白色顆粒是食鹽的依據,這種實證意識正是我們科學課需要培養的。
六、貼近生活,積極拓展
主動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在科學課中,探究是活動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個知識點,它既是上面一個知識的終點,也是下面一個知識的起點。維持科學探究動力的是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只需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又結合探究主題的小問題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學生能始終參與到探究活動的全過程。
關鍵詞:試論 小學 數學 教學 提問 技巧
提問是一個重要的技巧問題,有效的或高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將一堂數學課變得輕松自如,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處于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給課堂教學增添神奇的魅力。美國教學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也曾提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充分體現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通過課堂提問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精問、激趣創境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精。教師要創造性處理和加工教材,對教學的內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學生空白點處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問題。例如在一年級教學認識時間時,教師設計這樣導語問題:我有一個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這是什么?(鐘表)鐘表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時間)你能說出在什么時間你都在做什么嗎?又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們讓學生思考這幾個問題: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呢?這樣用實際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學習的知識就來源于我們生活中,使知識由教材中死東西變得看得見、摸得著,容易接受,并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走向“問題尚未解決,同學仍須努力”的嘗試探究之路,在思維不斷“碰壁”和“激蕩”中,讓學生獲取知識、鍛煉智力、張揚個性,喚起創新的欲望。
二、淺問、化難為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一個很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性,也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時,教師用課件出示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師問: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師:把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學生立即回答:90度。師: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師:這樣計算對嗎?(課件演示等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師:畫一個任意三角形,把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這樣由淺入深的引導提問,可以使學生茅塞頓開,思維順暢,學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與三角形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步步入深,引人入勝,即啟迪了學生智力又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
三、巧問、前后聯系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教學數學廣角——生活中的數學時,活動之一:師問:用三張數字卡片2、6、7擺出不同的三位數,能擺幾個?動手擺一擺。(學生動手擺一擺。)生:能擺6個。師:為什么這三張卡片能擺出6個不同的三位數?生:因為卡片上的數字不同,每一個數字與其它兩個數字可以組成兩個不同的三位數。師:說說看都組成了哪些數?師:同學們真行!如果是換成2、0、7能擺出幾個不同的三位數?立即有學生回答,生A:6個。生B:4個。師:為什么是6個?為什么是4個?動手擺一擺。(學生擺一擺后,)師:現在請擺得4個的同學把你擺的數字讀給我們聽。生:207、270、702、720。師:請剛才認為可以擺6個數的同學把你擺的數字讀給我們聽。生:只能擺4個數字。師:為什么?你有什么發現?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師:0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生:因為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師:0為什么不能放在最高位?通過以上的教學提問設計,學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實踐中學習,既弄清了本節課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
四、散問、拓展創新
一、做好教學設計的前提是認識、分析所教學生的特點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來說文化基礎較差,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些特點在數學、語文、英語等文化基礎課上表現更為明顯。但與此同時,這些學生具有思維活躍、精力旺盛、表現欲望強等優點。學生的一般性特點好總結,但每一屆學生、同屆的不同班級的學生都會有所差別,這就需要教師多觀察、與學生多交流、多總結,盡快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并進行必要的分析,在教學設計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例如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很強,但是心思不在學習上,對于這類學生,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重點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有的學生接受能力不差,也能堅持學習,就是基礎太差,對于這類學生,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把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點總結出來,進行前置復習或穿插性復習,降低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難度;有的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接受能力較差,對于這類學生,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重點考慮如何以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來講解,并在課堂教學中及時關注學生的接受程度,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調整??傮w來說,了解學生的特點,是做好課堂設計的前提和基礎。
二、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中職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生產生活服務,因而更注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方法。正是由于這一點,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更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根據中職學校的教學特點,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落實在學生素質的提高上。知識將成為實現素質目標的使用材料。以前在教學設計時,總是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側重于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視了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是一個誤區。職業學校的學生是按專業劃分的。不同專業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的應用也是不同的,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立足于本節知識在專業上的應用,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組織教學,突出數學教學的專業特色,在例題設計等方面盡可能與專業應用聯系起來。
三、教學內容的設計
在教學內容設計時,需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改變。如在講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一節時,教材是通過取直線上兩點P1(x1,y1)、P2(x2,y2)推導出斜率公式的。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代數思維的習慣,直接用一般點代替具體點的方法學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在先用兩個確定點如P1(2,1)、P2(3,5)計算出斜率,再用一般點P1(x1,y1)、P2(x2,y2)替換具體點的坐標的方法講解,更容易使學生理解。
四、教學方法的設計
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在講授函數的定義一節時,可采用分解講授的方法,把函數定義這個知識點分解為定義域、對應法則、值域、表示方法四個知識點進行講解;而在學習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一節時,先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概念—記憶、圖像—會畫、定義域值域—能分析、函數的性質—理解與總結,再采用分組學習法,效果要比集中講解的方法要好。筆者認為,教學方法要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方法適用于所有的課程及內容。有些內容適合集中講授,有些內容適合分組學習,有些內容更適合多媒體教學,有些內容與實踐結合效果更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五、教學設計應預留調整的余地
所謂導學技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調控自己的學習狀態,主動地發現、
運用和探索恰當的學習方法的一類教學行為。導學技能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 個方面:
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而存在的,只有通過"學"才能體現
教師"教"所追求的目標和結果。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認真考慮教法,更要細心研究學法,積極主
動地滲透學法。這樣舉一反三,日積月累,學生掌握了系列的語文論文學習方法,就能自覺、主動地完成
學習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布魯納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派認為,學習主要
是學習者個人的事情。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質疑解難的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指導!
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學法,將有助于自學能力的提高,并受益無窮。
二、導學技能的類型及其范例導思維之路。
就課堂教學而言,學生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獲得,學生的思維也在教學活動中發展,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
法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維方法。因此,教師設計教學不僅要考慮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要考慮怎
樣進行思維的訓練。
捕捉思維火花。
因為學生的思維方法直接受教學方法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考慮到哪些問題有利于培養學
生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能力,哪些方法有利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怎樣的教學過程才能讓學
生的思維處在積極狀態之中。要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重視各種反饋信息,善于抓住學生表述的每一
個思想認識,不放過任何一個啟發思維、提示某種新東西的機會,不斷開拓學生的思路,把學習引向深入
。
引導思維途徑。
即思維指向要明確,明確"想什么"和"怎樣想",克服思維的盲目性。比較、分析、歸納、判斷、推理、綜
合、概括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給這些方法,有系統地、有側重地訓練學生,
有助于他們思維質量的提高。如"比較句子,體會怎樣把句子寫具體"的訓練,就要告訴學生運用比較的方
法去認識事物,分辨句子之間的內在差別,在比較中獲取知識。
導學習方法。
要引導學生多觀察思考,尋找運用知識的規律。布魯納說:"教育的經濟法則,需要學生記住事(信息量
)愈少,而掌握的學習方法(規律)愈多就愈經濟,要提高學習效率,必須提示學習規律。"
因此,要注重從個別事例出發,從特殊的課例中引出一般的結論,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性,達到舉
一反三、靈活運用之目的。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第四段時,教師引導閱讀,然后總結出閱讀
方法:看圖---找出課文的對應段落---畫出 與 第 三 段 不 同 的 地 方 ---朗讀---說 出 老 黃 牛
不 借 尾 巴 的 原因。在教學第五段時,教師可啟發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這樣,學生通過"學會"達
到了"會學"的目的,學以致用,效果頗佳。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學習能力當然也就提高
了。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探索知識的能力是指導學習方法的重要內容。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說
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是思考和記憶之母。"很多新知識是在觀察世界、探索事物中獲得的,教師必
須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豐富知識,發展認知能力。如教學 《小蝌蚪找媽媽》,就可讓學生捉來小蝌蚪
用玻璃缸養著,認識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寫上觀察日記。如教《一粒種子》,就可讓他們種一粒種子,仔
細觀察其發芽的過程。語文論文這種方法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
獲取知識的能力。導學生質疑問難。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善于答疑,還應善于激疑,使學生"于無疑
處生疑",把學生的思維引 向峰 回路轉 的知識 道口,促使他們動腦筋,提問題。如一位老師教學《草
地夜行》最后一段時,有意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提出疑難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
1.這一段兩次出現"要記住革命",為什么前一次加引號,而后一次不加引號呢?
2.這一段開頭寫了風大、雨大、天黑,這些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3.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無邊的黑暗",又怎能"看見了一條光明大路"?
4.前面寫小戰士饑餓疲勞,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來他既沒休息過,也沒有吃東西,怎么能"邁開
大步"走呢?
看得出,學生提出了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包括標點用法、環境描寫的作用、句子的特殊含義、內
容是否前后矛盾等方面,思維的觸角也伸向了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沒有對課文內容全面的、整體的
把握,是提不出這些問題的。因此,質疑問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
的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三、導學技能的運用原則整體性原則。主要表現在:
教法和學法的統一。"教"是"學"的前提,"學"是"教"的結果。只有當教師采取的教法與學生采取相應的學
法緊密配合,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運用導學技能時,既要考慮教法,又要考慮學法,做
到教法與學法的統一。
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學生掌握方法的過程是觀察、思維等智力活動的過程,也是興趣、情
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參與活動的過程,兩者的發展是互相促進的。因此,運用導學技能時,要注重智力
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與同步。
集體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個別的指導。
主體性原則。導學的真正內涵是引導學生積 極主動地去掌 握知識,領悟自身在有效地獲得這些知識
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從而提高自己會學的本領。因此,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途徑和策略去引發和激
勵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
主導性原則。教育實踐證明,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導性要求教師既不能代替學生掌握知識,又
不能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它要求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把握學生的現狀,把握掌握知識和發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
當前中學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許多不足,效率偏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語文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課堂教學也在變革,但無論教學內容怎樣變化,教學思路怎樣更新,教學方式怎樣改進,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課堂問題的有效性以及對問題設計思路進行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什么是語文課堂中的有效問題
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狀態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情景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并且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踴躍地參與進來,啟發學生思考,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有效的教學狀態。有效的課堂提問應當結合學科的實際特點。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提問,讓語文課堂真正變得有效。
二、設計有效提問的思路
1.問題要具有興趣性
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有效途徑,能夠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性。但并不是每篇課文都能使學生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尋找教材中的教學突破點,在語文課中擬定情景,來引發學生思考的興趣??梢詮奈闹械娜嘶蚴挛锶胧?,讓學生進行聯想和創造,這既能使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又能夠拓寬教學內容。
2.問題的設計應該具有價值
(1)問題應新穎。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幫助學生增強思維能力并培養注意力。語文的課堂問題需要創新,以此激發學生對語文的求知欲。例如,在講授《孤獨之旅》一課時,設計這樣的問題給學生:“假如你是主人公杜小康,在這樣的暴風雨的洗禮面前,你會如何做呢?”此類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從而加強對課文的把握。
(2)問題應有效。語文課堂的問題一定要符合學生實際,確保所提問題能使學生得到啟發,從中獲益。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問題的連貫和嚴謹性,保證問題的數量和質量。只有有效的課堂問題,才能保證教學獲得最大收益。
(3)問題應適度。我們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提出的問題應深淺得當、難度適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狀況來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得到鍛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各得其所,如此,才能提高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在實際上提高語文課堂的效果。
綜上所述,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不但能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同時,可能發展語言技能并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只有在有交際內容以及交流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課堂上真正一起互動。因此,教師唯有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提問設計以及改善課堂評價,才能真正優化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莊寬.中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對策研究:新課程視野下的中學口語交際教學反思之二[J].現代語文,2009(09).
[2]彭衛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何構建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模式[J].青年文學家,2011(13).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問題設計 想象力
提問是一種教學藝術,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在“啟發式”教學中,它是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和媒介。只有精心設計,提問才有實用價值。要想做到有效提問,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吃透”教材,層層深入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確立教學目標、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站在整體的高度設計出一組系統化的提問,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例如我在講《盧溝橋的獅子》中設計的一組問題是:1.北京有句歇后語的內容說的是什么?說出了它的什么特點?2.這座橋建于什么時候?它的結構是怎樣的?它的長度是多少?這兩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熟悉課文內容,對課文進行初步感知。3.這座橋上的獅子除了多之外,還有什么特點?作者寫這一特點時共用了幾個句子?使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這個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總結概括能力。4.試著使用這兩種修辭手法說幾個句子,記住一點,要抓住特點。這個問題重在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5.這座橋為什么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你怎么評價和它相關的歷史事件?這個問題是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評價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在知識、語言、情感、思維等方面都產生了整體的效果。
二、“吃透”學生,面向全體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吃透學生是指尊重學生的認知狀態和認知過程,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去教學,讓學生在現有認知狀態下深化、提升,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情況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認知,給學生以思維的引導。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針對可能形成的學習障礙設計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摸準學生的心理與思維障礙,在出現障礙的地方設置適當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可引爆學生思維,啟動內驅力,激活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因為看誰的手舉得高、舉得多,或誰坐得端正、誰在走神而進行獎勵性或懲罰性的提問。提問的目的必須明確,針對哪些學生該提什么樣的問題、可以提什么樣的問題、他能回答什么問題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例如上文中的《盧溝橋的獅子》:1.北京有句歇后語的內容說的是什么?說出了它的什么特點?2.這座橋的建于什么時候?它的結構式怎樣的?它的長度是多少?這兩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熟悉課文內容,對課文進行初步感知??梢詫σ恍W習有困難、表達有困難的學生提問。也許叫起來發言的學生還是支支吾吾的,往往只能說上一點點,然后針對這些學生存在的問題,讓成績中等的學生及時“糾錯”補充。3.這座橋上的獅子除了多之外,還有什么特點?作者寫這一特點時共用了幾個句子?使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這個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總結概括能力。4.試著使用這兩種修辭手法說幾個句子,記住一點,要抓住特點。這個問題重在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這兩個問題的提問要從中等生開始,再逐層請中上等學生補充。在課堂中應經常追問:“有不同意見的請舉手。”“和他不一樣的請舉手?!薄@樣面向全體,各有側重,使得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不同程度地在知識、能力、情感等各個方面都有所收獲。
三、問題開放,想象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