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6:00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技術經濟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稿件要求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論證嚴謹,文字簡煉,標點準確。按下列順序行文:題名、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地址、郵政編碼)、中文摘要(不超過300字符)、關鍵詞、中國圖書分類法分類號、英文摘要(不超過1000字符)和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單位英文名稱。
2.正文的標題層次用阿拉伯數字編號,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用下圓點“.”相隔,如“1”,“2.1,“3.1.2”,并一律左頂格。
3.生物分類中,科及科以上拉丁學名均用正體,大寫開頭,例如禾本科Gramineae;屬及屬以下物種拉丁學名,排斜體,屬名(包括亞屬名)開頭字母大寫,種名開頭字母小寫,命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縮寫,開頭字母大寫,排正體。例如稻Oryze astiva L。
4.文中量、單位和符號必須以最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一量和單位》規定的外文字母書寫,例如:km、m、t、kg、hm2、d、h等,不再使用漢字,例如:公里、米,噸,公斤、公頃、天、小時等。畝一般換算成hm2,也可用667m2代替;ppm一律改用μL/L或mg/kg。
5.論文中的所有數字請按《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的要求書寫。凡是可能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須使用阿拉伯數字。要區分百分點和百分率的概念,例如甲乙兩個品種蛋白質含量分別為7.9%和6.6%,只能說甲比乙高1.3個百分點,不能說高1.3%。
6.量值范圍書寫,起始值后不加單位,即不要重復寫符號,如1.2~9.6mL,30~32℃不要寫成1.2ml~9.6ml,30℃~32℃,唯角度范圍5°~10°屬例外,百分數63%~67%也不能寫成63~67%。
7.文稿中時間的表示,不宜用“今年”、“上月”、“本月”等,而要用具體日期;忌用交代不清楚的時間概念,如“去年以來”、“自今年起”、“上月以前”等;年份不可略寫,要寫全,如不能只寫94年;文內日期寫成2007年6月15日,收稿日期寫成2007-06-15;表格內日期用月在前、日在后,中間加斜線分隔表示,例如:6月15日寫成6/15。
8.來稿應在篇首頁的地腳處注明基金來源(項目名稱及編號)、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份、性別、職稱、學位和電子信箱等聯系方式)。
9.表要簡明,采用三線表,應有表序與表題。圖要精選,應有圖序與圖題。插圖要求布局合理,比例適當,大小適中,線條精細均勻,主副線分明。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層次分明。圖、表均應插放在文中第一次提到該圖、表的正文下面。圖表中參數應標明量和單位的符號。數據最好有必要的統計分析。
10.參考文獻只擇最主要的、最新的、公開發表的列入,其序號按文中出現先后為序編排。著錄格式按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編排。
一、資源節約型農業含義與現存問題
(一)什么是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經濟。要對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經濟展開相關的討論,我們就必須先了解相關名詞所代表意思,這樣才能更為方便的理解所描寫的內容。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經濟實際上就是屬于資源節約型的農業技術所創造的經濟效應,所以在討論資源節約型技術經濟的問題時,實際上就是在討論資源節約型的農業技術存在的問題。資源節約型的農業技術是發揮在農業資源上的。農業自然資源在自然界相互依存,能夠被人們使用,但由于它分布是不均勻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使用極限的,所以這也是資源節約型農業的提出原因之一。農業經濟資源是在農業生產中有影響的經濟因素和外加生產力量。資源節約型農業在最近的幾年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它的實質內容就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在消耗同等農業資源的情況下,力求創造最大的經濟效應和產生最好的社會效益,這樣也是為了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主要追求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是節省資源的使用,盡可能的降低農業生產所需的資源和去掉不必要的額外供給。另一個方面是通過技術的提升,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技術普及在農業經濟中的價值體現。人均資源不足是制約我國農業經濟進一步提高的瓶頸,要想解決農業經濟的問題,就應當先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而農業技術的應用,特別是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應用是能產生充足的效果去解決目前我國的一些資源浪費的現象。特別是在我國如今人均耕地逐年減少,部分水資源和耕地受到污染,農副產品等資源浪費的背景下,資源節約型農業必然會成為目前農業發展的轉型方向。因此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是否能大規模的普及擴散,影響著資源節約型農業的發展,進而影響到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提升,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是解決資源節約型農業經濟的核心舉措。因此要解決資源節約型農業經濟的問題,關鍵在于解決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普及擴散問題。(三)阻礙技術普及的因素?,F如今在推動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上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政策制度的制定還不夠完善,相關體系和責任劃分沒有都沒有建立或完善。相關的財政投入不足,導致從事相關科研工作的人員專業性較少,資源節約型方面的技術缺少自主產權,大多靠引進或仿造國外技術,在節水灌溉方面更為突出。農業技術在一些方面是應當要適應整個系統的,因此合理的統籌規劃才能使個體技術在整體的效益提升中發揮最大的作用。不同的區域環境應當做出適當的條件,例如對于水資源充足的就應當采取節能或節地技術,目前一些農業技術的普及并沒有合理的規劃調節。在一些教育欠發達地區,環境保護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等理念并沒有得到普及,民眾只追求經濟效益的提升,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自然得不到應用。政府一般處在技術普及的主導地位,但目前相關的負責人員較少,實際作用的技術指導不夠,相應的宣傳力度不足,由于作為宣傳對象的農民大多數文化水平并沒有那么高,所以一些宣傳方式例如較為死板的書面語言并不能讓技術普及受益,致使技術得不到良好的擴散。而另一方面,溝通交流渠道沒有構建完善,農業技術出現的問題和創造的效應都沒有能夠很好的反饋給科研部門,導致技術具有滯后性,無法發揮良好的效果。
二、解決相關問題措施
(一)完善相關制度,保證供給。政府部門應出臺制定相關措施,首先應當投入足夠的財政資金,保證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研發保質保量的進行,同時提高在一線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隊伍數量和隊伍質量,使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得到保證。之后應當保證相關設備設施的生產完善,相關農業技術得到研發,沒有相應的設備來實現技術的現實作用,那這個技術就是零的價值。要保證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得到應用,相應的配套設施應當得到良好的研發生產,這樣在供給方面做好工作,才能為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實現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就少不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設立合適的獎懲制度,在懲罰方面應當加強環保法的實施力度,對于一些對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的破壞性生產行為要及時叫停。在獎賞方面要對使用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或進行相關設備生產工作的個人或團體進行適當的補助措施,有效的激勵農民們對于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使用熱情。建立保險措施,發揮農村金融銀行的作用,降低農民們使用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市場風險。建設多種渠道的資金來源,民間工廠可以與科研機構合作,將生產利潤的部分反饋到提供技術支持的科研院校中,這樣的雙贏合作可以進一步使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經濟得到一個良好的正循環。(三)優化宣傳培訓機制。要做創新宣傳方式和在宣傳工作上下足功夫,要針對農民群眾這樣特定的群體,制定合適的宣傳方式,力求能使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觀念能夠得到理解并深入人心。應當設立合適的示范基地,安排相關的農業技術人員,保證能對實施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農民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保證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更好地體現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作用,從而激發農民之間的聯動作用,推動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擴散,實現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結語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作為解決人們生存問題的產業,在國家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經濟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不斷的提高農業經濟,保證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就應當大力普及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確保當前農業向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
作者:趙坤 單位:黑龍江省鶴山農場
參考文獻:
80年代以來,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農業技術經濟學科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但從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來看,其學科建設明顯落后于實際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科內容跟不上形勢發展 農業技術經濟學的建立過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濟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國家要求農業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應用經濟效益的背景下開創和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朱希剛,2002),雖然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發展,但是農業技術經濟學仍然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這些影響阻礙農業技術經濟學科向前發展。因為一門學科的產生往往很難擺脫時代的局限性,但是當一門學科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以后,其相關的理論、衡量標準、評價方法也應當與時俱進,隨著完善和發展。所以,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是未來農業技術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2、學科結構不合理 農業技術經濟學學科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業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不系統,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基礎;二是農業技術經濟學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夠清晰,容易與計量經濟學等其他經濟學科的一些方法混淆,體現不出自身特色;三是農業技術經濟學的應用領域比較狹窄,局限于農業的直接生產過程,而對農業的產前、產后的供應、加工、貯藏、保鮮、運輸和銷售等環節以及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領域應用較少。四是農業技術經濟學的教材雖然版本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復,許多內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復出現,一些農業技術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原理沒有講深、講透。
關鍵詞:項目管理,農業技術進步,農業技術經濟學
項目管理是國民經濟中許多經濟組織和科研組織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論上項目管理專家把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項目管理稱為傳統的項目管理,80年代以后為現代項目管理。傳統項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圍管理、時間管理、費用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四個方面,這一階段項目管理主要應用于國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領域,致力于預算、規劃和達到特定目標的小范圍活動?,F代項目管理在傳統項目管理基礎上增加了質量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和綜合管理五個方面的內容,項目管理的應用也逐漸擴展到制造、金融、電信、軟件開發等許多行業,國外許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及培訓來提高項目管理能力。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華羅庚教授等數學家在全國推廣統籌法開始了項目管理的研究與應用,20世紀80年代中建筑工程項目實行招標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場和工程項目管理模式,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我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國的項目管理體系內,理論核心包括了項目管理的概念、觀點、原理及與項目環境和管理行為有關的內容,諸如領導、權利、成員及組織的目標等,這些基本的內容與農業技術經濟學有密不可分的學科與應用聯系。項目是一個特殊的將被完成的有限任務,它是在一定時間內,滿足一系列特定目標的多項相關工作的總稱。項目管理是以項目為對象的系統管理方法,通過一個臨時性的專門的柔性組織,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以實現項目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項目目標的綜合協調與優化。農業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相交叉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農業技術進步中的技術經濟關系。農業技術經濟學以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特別是以技術經濟效益原理為主線,對農業技術進步的現象和特點進行解釋,對農業技術進步在農業經濟系統內的地位進行分析,對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農業技術進步的一般規律進行探索。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越來越多的知識性項目蘊運而生,農業技術就是其中一類重要的知識性項目。
一、農業技術進步與項目管理的關系
(一)農業技術進步具有項目的特性
農業技術進步就是農業新技術不斷運用于農業生產,并使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農業新技術通常是通過提高單位投入的農產品產量,或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或增加農產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對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發揮作用的。農業技術進步活動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技術創新項目,如研制開發、工藝進步、技術改造等活動,這些活動具有開創性、前瞻性、風險性、一次性等特點,都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成本、質量等約束條件,每一個活動也就具備了項目的特性。另一類是這些創新成果的應用,如日常的生產、營銷活動的組織,這些活動具有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特點,這些活動由于面對社會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組織活動也可當作一個項目來管理。
(二)農業技術創新離不開項目管理
1.農業發展要靠技術創新項目來實現。農業技術創新的過程是一個個項目誕生、實施、運作過程的集合,農業科研機構不斷參與技術創新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競爭,項目也就不斷產生。每一個創新項目構成了技術進步的載體,成功的項目為農業帶來了活力,也構筑了農業發展的階梯。
2.項目的成功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和實踐。項目構成了農業技術創新的載體,項目開發的成敗也就決定了農業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實力。隨著項目規模的日趨擴大、技術復雜程度的日益提高、專業化分工愈加精細,以及涉及的項目利益相關方和管理層越來越復雜,投資者必然對項目的質量、工期、投資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須對項目進行有效的管理三、加強項目管理促進農業技術經濟學科發展
摘要:農業技術的經濟價值必須通過空間擴散來實現,而擴散效果的高低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外部環境。因此,首先肯定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的重要性,然后對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進行因素分析,構建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最后提出了優化空間擴散環境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工作
科技進步與創新必須借助于有效的技術擴散,才能實現從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農業技術也不例外。而相得益彰的外部環境是推動農業技術有序擴散的必要條件,對于中國這個地區差異顯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農業大國,分析、評價、優化農業技術空間擴散所處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1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的作用
農業技術擴散是一個時間推移和空間蔓延的復合過程,源于某個地域單元的農業技術逐漸被廣闊的地域范圍所接受、采納、應用就是農業技術的空間擴散,其擴散的動力來自于技術發源地與技術接受地的技術落差。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借鑒傳播論、替代論、學習論、博弈論等技術擴散理論的基礎上,農業技術擴散研究也全面展開,其中農技擴散時間維研究(孫振玉,1993;趙緒福,1996)比較突出,而農技擴散空間維研究則較為薄弱。相對工業,農業是一個區位自由度較弱的產業,它的區域性決定了在不同的地域空間中相同的農業技術會得到大相徑庭的“待遇”,因此,探討農業技術擴散的空間規律是研究農業技術擴散必不可少的工作。
既然是農業技術在地域空間上的傳播和蔓延,那么擴散行為就必然面臨各式各樣的空間環境,實質上,農技空間擴散就是一個農技創新與空間環境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所謂的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就是一定時空領域內影響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的各類外部因素的綜合體,它具有區域性、動態性、差異性、系統性等一系列的特征。
農技的空間擴散有4種方式:就近擴散、跳躍式擴散、等級擴散、隨機擴散。具體采用哪種方式不僅取決于技術本身的性能指標,如贏利性、可得性、風險性、可操作性等,還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
1就近擴散是技術從創新源向周圍地區傳播,擴散呈現空間的連續性。擴散前提是創新源地與相鄰地區有著相似的環境,聯系方便,互動明顯。
2跳躍式擴散是技術從創新源向空間上不相鄰的地區擴散,之所以放棄擴散的鄰近效益,是因為相鄰地區與創新源的環境差別顯著,不宜作為技術接受區,于是技術跨過相鄰區,向遠處適宜區邁進。
3等級擴散是創新源的技術按照中心地等級體系由上至下地進行,一般遵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農村的次序。
決定技術擴散方向的不是距離遠近,而是擴散環境對技術的接受能力,正是各級地域環境所形成等級落差推動了技術的梯度推移。
4隨機擴散是一種無規律的擴散,這種無序狀態是由于地區之間信息不暢,對所要擴散地區環境缺乏了解所致。由此可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擴散環境的異質性造成空間擴散方式的多樣性。技術擴散環境不僅影響擴散的空間類型,還影響擴散的效果和速度。技術擴散的動力除了來源于擴散要素的本身,即:技術創新地和技術接受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而且,還來源于擴散環境的激勵,如農業產業化、規?;募夹g需求,政府新型的農業政策鼓勵。同時,環境也會成為擴散運行的阻力,如滯后的農業發展水平,閉塞的信息環境。因此,擴散環境是技術空間擴散的外因,在技術擴散的空間效應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科技興農”已經達成廣泛共識,近年來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問世,但平均轉化率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在操作上存在盲目性、在策略上缺乏針對性、在運行上呈現低效性。
我國的一些農業科技園區由于對當地宏觀環境缺乏細致的考察,“獨善其身”,溢出效益非常有限,農業園區內的成果無法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形成又一輪“嵌入式”經濟現象。例如:西北楊陵的農業科技園區的繁榮和園區外農村地區的落后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的環境研究勢在必行,它一方面可以幫助農技創新源地的技術推廣者更好地了解技術擴散的外部因素,從而針對地域特征采用適宜的推廣模式,提高農技創新擴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為渴望先進技術的農業地區優化和改善自身環境,積極地迎接技術進步與創新的成果而提供決策服務。
2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的要素
本文根據對農業技術擴散運行的影響程度將眾多的外部因素歸納于6個子環境系統,對各個子系統及所屬因素進行剖析,以便掌握系統的全貌。
(1)自然生態環境。農業是人們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依靠動植物的生理機能,促進和控制生物與自然環境相適應,將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能量轉化成為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農業生產的一切活動都是循序漸進在給定的光、熱、水、土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進行的,農業所具有的強烈的季節性、連續性、周期性、地域性,使得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特別密切。因而,不同的自然環境決定了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也決定了不同的農業技術需求。技術推廣主體必須了解一個區域的自然生態條件,考評生態的承載能力和脆弱程度,根據環境的自然屬性,因地制宜地推廣與地方自然環境相協調的農業技術,真正實現技術對經濟的帶動。
(2)農業發展水平。
先進的技術總是被高水平的地區首先接受,然后再向下一個層次滲透,農業技術也是如此,因而,農業發展的水平與農業技術的等級是相吻合的,客觀地評估地區現存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貢獻程度,有助于明確農技擴散的方向和類型。農業的規模經營,可以使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應用達到規模門檻,因為相比小規模分散的小農經濟,大規模的集中式的農業經營可以有效地積累原始資本,降低農戶采用新技術的風險,在中國地區間的土地經營規模的差異往往造成地區間技術采用的不平衡。農產品的深度開發和加工,農業產業鏈的延長以及農業產業鏈內部結構的升級都可以調動農戶投資新技術的積極性。事實表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激發農民新技術需求的重要因素。
農產品的需求層次也可以影響農民進行技術革新的興趣,在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的前提下,居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卻不斷升級,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的風靡促使農民通過技術手段來占據新的市場。
(3)中介服務狀況。市場化和社會化的各類農業技術中介機構是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的橋梁,它們所提供的盈利性或公益性中介服務是推動技術成果在創新源地和技術接受地之間流動的重要力量。農業技術中介服務表現為:進行市場調研,收集市場信息,宣傳新型技術,輔助農民選擇技術;組織供應良種、新飼料、新農藥等先進生產資料;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收購或推銷在新技術指導下生產的農產品等等。
完善規范的農技中介機構能夠與農民互動互惠,益于擴散主體與擴散客體之間建立穩定、快捷的供給與需求關系,可以減少農技擴散的隨機性,促進農業科技資源在空間的合理配置。
(4)信息網絡環境。技術擴散最典型的空間特征就是距離衰減效應,即隨著距離的增加,擴散的強度逐漸降低,而便捷的交通、郵電、信息網絡可以有效地降低距離的摩擦系數,使得技術擴散的范圍擴大。
因此,區域必須具備開放性,擁有四通八達的外聯網絡,為技術創新方與技術接受方相互交流所產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山流動提供物質載體。在農村,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除了親戚鄰里的口頭言傳,還依賴各種信息媒介,有傳統的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影、電視,還有先進的互聯網,這些信息渠道能夠消除山于信息不充分而造成的技術擴散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擴散的成功率。特別是快捷的互聯網平臺可以輕易地克服空間的阻隔,大幅減少農技空間傳播的時間和成本。
(5)農業科技政策。
“科技興農”是我國加速農業發展的長期戰略,為了確保這一戰略的實施,必須有一系列的完整規范的科技政策和行為規范作為支持??萍颊呤寝r業技術擴散的軟環境內容,引導、協調、規劃、扶持著各項與農業技術有關的行為。正確的農業科技政策導向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技術傳播擴散的保障。在農業科技政策體系中有財稅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組織政策、對外政策以及農業科技成果的評估、獎勵、轉換制度等組分。由于農業比較利益低,多數技術又具有公益性,研發和推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靈活的融資渠道,因此,財政優惠政策是政策體系中的關鍵組分。
(6)社會文化環境。
新型技術的接受度與地區的人口素質、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年齡結構、偏愛喜好、心理素質密切相關。教育程度較高者一般是新技術先驅者,而文化水平較低者都為新技術的追隨者,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接受者掌握技術的水平和運用技術的熟練程度;年齡構成中,青年者居多則傾向于高風險、高報酬的技術,老年者居多則傾向于減輕勞動強度的機械化技術。在民風民俗中,如果社區氛圍過于封閉,農民則會對于生產條件的改善、新技術成果的應用反應遲鈍,對新技術采取保持常態,規避風險的做法。
3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的評價
根據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的定性分析,本文遴選出具有說服力和代表性的因素作為環境評價的主要考量,以便從定量角度來完成對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如附表所示。在指標體系中,每個因素都有相應的參考解釋性指標,其中一些不具備具體數值的定性指標,可以通過模糊價值評判進行量化分級。
繼而,可以通過層次分析法、主成分法等方法來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值,通過線性加權法,得到一地農技擴散環境的綜合評價值。
4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的優化
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極大地制約了技術擴散的效率,因此,推動農技空間擴散有必要從環境的完善與優化入手。根據環境因素在整個技術擴散系統中的重要性與可控程度,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展開。
(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營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環境。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機械化、石油化和能源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化農業波及全球,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問題,例如:耕地退化、土壤板結、作物病蟲害加重、農產品安全性下降等。因此,為了營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環境,必須走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的道路,選擇綠色農業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無廢少廢技術,通過構建循環型農業來實現經濟、社會、自然三者的和諧。
(2)消除地區與部門之間的擴散屏障,促進技術要素在空間的流動。地區的開放與合作是推進農技空間擴散的動力,而行政保護、部門壟斷、地區封鎖是阻隔農技空間流動的桎梏。因此,必須打通地區間農業科技資源的交流“壁壘”,使技術擴散所需的各類資源在自山流動中得到最優配置。進行技術市場的有序化與規范化建設,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來激勵技術交易。整合和集成固有的農業技術資源,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將一個個異構的、封閉的農業創新與推廣的小系統,鏈接成為聯通與互融的區域農業科技大平臺。
(3)將市場配置與政府調控有機結合,加大農業技術推廣政策的優惠力度。農業是基礎性產業,比較利益低,需求彈性小,農業技術又多具有公益性或外部性,單靠市場的力量,無法完全解決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的問題,因而必須將政府調控和市場配置相結合。政府的調控主要表現在:通過法律法規規范技術市場運行,保障技術供給方和使用方的合法權益;在稅收、信貸、價格等方面為農民采用技術提供更大的政策優惠,以降低農民技術革新的風險。對于環保型農業技術的傳播考慮支付部分資金補貼,以經濟利益激發農民保護生態的自覺性。在財政政策中,保證農業支出的漲幅高于財政收入的漲幅,大力進行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建設,增強造血機制。
(4)提高技術推廣機構的空間滲透力,構建體系健全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為了適應技術擴散的空間特點,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空間上的布局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網絡結構,但是,我國現有15.5萬個農技推廣機構多設置到縣一級,真正需要技術指導的鄉村卻成為技術推廣的盲區。因此,為了與實際地域系統的等級體系相吻合,應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隊6個層次的技術推廣體系,省設立農技推廣總站,統籌全省農技推廣工作;市、縣建立推廣中心,承擔管理和推廣雙重任務;鄉、鎮成立農技服務站;行政村成立農技組,配備農民技術員;大隊建立科技示范戶,根據不同的功能定位,滿足農民經常性、多樣性的技術需求。
(5)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拓寬信息渠道,促進技術交流?;ヂ摼W技術可以省略交流的中間環節,將技術擴散的網絡組織結構扁平化,增強擴散傳播者和技術接受者之間的可知性和透明度。
同時,互聯網對于地域空間的超越性特點非常適合鄉村分散的居住模式,因此,應通過信息化建設為農技傳播構筑平臺。在我國農村應繼續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農業信息標準,豐富農業信息資源,降低信息使用成本。完善現有的農業信息中心、農業信息數據庫、宏觀決策支持系統、農業專家系統,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逐步將科研院所的信息化推向農村與農戶的信息化,為普通農民提供決策服務。
(6)普及農業知識、開闊農民的眼界,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在我國,農民整體素質偏低、技能缺乏是制約農技空間擴散的主要原因。今后應繼續貫徹落實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根據農民素質的層次性選擇相應的推廣方法,深入淺出地進行農業科技宣傳,開展中級農業教育和短期職業培訓,培養農民對外界的新技術、新市場反應、判斷、理解和正確決策的能力。在有條件的地方,鼓勵農民參與農業技術研究過程,研究出真正為農民服務的新技術。
參考文獻:
[1]胡虹文.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5)
[2]趙維雙.技術創新擴散的環境與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
關鍵詞: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有效措施
一、環境友好型農業及技術創新概述
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指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的農業經濟生產建設和發展,這是一種可持續性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避免環境污染的鐵律,通過加大農業技術研發和投入的方式進行創新發展,在對農業生態提供充足保護的同時,大幅提升現代農業的產能。農業技術創新是在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的指引下以實現環境資源和農業生產平衡發展為目的的農業生產技術研究,進而實現農業經濟、技術和受益的穩定、持久發展。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起步較晚,對農業科研的投入以及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都低于發達國家,技術人才儲備不足以及研發基礎設備短缺是當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主要難題。
二、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在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時的發展現狀
(一)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難度大我國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起步較晚,多為模仿國外的先進技術,由于我國對農業技術創新研發的重視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資源有限,使得我國農業技術發展并沒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對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技術創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創新難度較大。
(二)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性不足近年來,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快速向創新型農業技術方向邁進,但由于發展起步較晚,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過強,導致我國自身農業技術的創新型發展不足。此外,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的農耕思想制約了我國農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國農業人才梯隊建設不夠完善,導致創新性發展不足。
(三)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經濟收益風險較大由于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需求較大,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和應用加以佐證,研發的成果往往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使得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長信具有較大的經濟收益風險,影響著農業經濟的邊際效益。此外,土地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業創新技術的應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增加了經濟收益的不確定性。
三、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環境友好型農業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發展關乎到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民生領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資金和研發力度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員也要注重提升環境友好型農業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加大技術成果的應用率,切實解決當前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建設所遇到的困難,對農業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良性指導作用。
(二)完善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機制我國要想擺脫傳統農業思想的束縛,提升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建設的發展效果就必須完善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機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規以及行政體制來規避單純依靠人為自覺性的弊端,進而在制度上給予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發支持,為農業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健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制度關注和重視只能提升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資金的投入力度才是提升農業技術創新效果和轉化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徑。通過構建健全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制度可以將技術創新由理論落實到實踐,將理想轉化成現實,通過資金環境的優化來提升農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到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中來,進而對實現我國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分析 優化途徑 陜西紫陽縣農機服務站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8-0021-01
一、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研究的意義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指的是在既定區域的宏觀環境的約束之下,由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在農業技術推廣動機的指引下用的相關的推廣措施,推廣方法和推廣方式的綜合。有效的,科學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是保證農業技術推廣高效率的光劍所在。在我國經濟條件下,要建立一個把技術順利輸送到農業生產,在比較大的范圍內能有效實現運作以及把技術應用與實際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就必須要構建一個適宜的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二、陜西紫陽縣農機服務站能夠借鑒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1.農業技術經營推廣模式
農業技術經濟推廣模式指得是把農業專家的技術看成一種商品,把所要推廣的農業技術的主體作為農業技術供需雙方的中介和橋梁,通過一種經濟市場化的農業技術買賣實現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這種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推廣工作主要交付給技術中介機構,這種中介機構的盈利模式是在市場競爭當中,通過服務三農,確定影響和自身地位,并且通過有償服務獲得經濟利益,以獲得自身的發展競爭優勢。
這種農業技術經營推廣模式的主要特點在于:1、它的運作是市場化的,技術的價值決定因素最主要是由其市場占有率以及盈利狀況決定的,所有技術研究成果,無論是專家的咨詢價格、技術咨詢的收費標準還是專家的研究成果,其價格都由市場來決定。2、農業技術經營推廣模式和其他市場推廣模式一樣,有客戶就是上帝等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一般公司會以待遇來競爭優秀的專家和技術專利權,以質優價廉的服務主動向農戶推銷經營。3、農業技術經營推廣模式也有配套化,多樣化技術推廣的特點。公司經營為了盈利著想,也會想方設法創新營銷模式,以達到最大盈利的效果。
農業技術經濟推廣模式雖然推廣主體有多元化的特點,但是這種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推廣主體的新生力量尚且比較弱。再者農業技術經濟推廣模式受到傳統體質的限制,其運作模式和外部宏觀環境也沒有一個有力的支持氛圍,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效率難以提高。
2.農業技術產業化推廣模式
農業技術推廣開發單位可以通過有償轉讓或者是技術入股的方法把產業化的生產技術轉讓給可按單位或者是產業的龍頭企業創辦以農業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然后再以龍頭帶動基地,以基地帶動農戶的模式把農業技術科研成果以及農業科技生產技術推廣到廣大農村中去,這就是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中的農業技術產業化推廣模式。
農業技術產業化推廣模式特點有以下幾點,首先是農業技術專業可以以技術入股參與到公司的利益共同體當中。第二就是公司可以用簽訂合同的方式有償為農戶提供種植養殖技術保障和銷售保障,有效降低農戶的農業經營風險,調動農戶積極性。第三是實現了農戶、專家和公司之間的共贏,實現了農民致富、科技推廣以及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3.農業技術推廣的農業展會推廣模式
農業展會推廣模式是以政府作為主體,通過政府給予的相應的經濟和法律支持,利用政府的權力和威信,把區域內優秀的農業技術成果進行整合和集中展示,形成完整的綜合技術資源,從而吸引技術使用者進行交流咨詢、學習參觀、合作購買、最終達到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傳播的目的。這種展會推廣模式的主要形式是一些農業技術博覽會、養殖技術博覽會等。
農業展會推廣模式的特點是集中優秀農業科技成果形成資源優勢,制造出一個農業技術綜合要素大市場,集中進行農產品技術、產權、項目和產品的全方位交易,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技術研究實驗成果的產業化發展。
4.農業技術專家大院推廣模式
這種模式的推廣主體主要是農業大學,農業大學以供給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服務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學術地位,以贏得社會各界以及政府的支持和認同,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專家大院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特點是讓農戶直接和大學杰出,充分發揮大學的信息服務、科技培訓、技術師范以及科技創新優勢,讓農業技術的最新成果能夠直接運用到農業生產中,讓農戶和農民能最快地掌握到前沿的農業科技,很好地縮短了農業成果的轉化流程,與此同時,農業技術在正式投入生產實踐中的問題也能及時反映給農業科研技術人員,很好地促進了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
三、陜西紫陽縣農機服務站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優化途徑分析
在我國農業經濟新形勢的發展趨勢下,農業技術的推廣模式要向多元性發展,要鼓勵農戶、企業以及農民都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當中,大力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技術服務組織,形成多種社會生力軍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的服務當中來。從宏觀環境的建設上說,政府要鼓勵農業經營體制和農業技術科研體質的創新,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以規范和完善農業技術市場。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優化應該和推廣主體的利益目標以及各類農業技術的特點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構建良性循環利益驅動機制的方式,讓參與技術推廣的各方有共同目標,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入到農業技術推廣的事業當中。作為政府,可以利用經費支持,項目立項以及審批的方式鼓勵農業科研機構積極開發農業生產技術,再經由各級農業推廣部門以及農業龍頭企業推廣到廣大農村和農戶中去。
參考文獻
[1]丁振京,楊亞梅.我國現行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及存在問題[J].農業科技管理,2000(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