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5:52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心理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強,有待提高。在時間觀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強。由此可見,新生在入學適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據跟蹤觀察及教師、家長報告顯示,這些學生在進入中年級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學習適應等方面的問題,由此可見新生入學適應不良對于學生個體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調查、訪談中我們還發現,新生入學適應的問題并不被老師和家長所重視,大部分教師對一年級新生期望水平過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對孩子提出過高、過嚴要求,尤其是對于行為習慣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缺乏較好的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的工作方法?,F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愛就是要求過高、責備過多,特別是對于剛進入小學生活的孩子期望值過高,對于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了解不夠,缺乏教育理論、方法,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會正確引導??梢?,教師、家長的種種不適應也造成了一年級新生的不適應。
二、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策略探討
為促進小學新生的入學適應,東交民巷小學成立新生入學適應活動實施小組,由德育主任任組長,各新生班級的班主任任成員。在活動設計過程中,學校以促進新生良好適應為核心,同時結合學校生源的特點,綜合心理學理論和教師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設計了形式多樣的心理干預措施。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新生入學適應團體輔導策略
基于小學新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集體生活維度、情緒情感維度、人際交往維度和學習制度維度四個維度設計團體輔導方案。集體生活維度是指對學校、班級集體觀念的認識,此維度所達到的標準為:學生能夠熟悉校園、喜歡校園,消除膽怯、疑惑的心理,增強集體意識,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為班集體做有意義的事情。情緒情感維度是指對新環境的心理接受態度,包含如何對待學校里的人和事,此維度所達到的標準為:一年級新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上學,在學校能夠獲得快樂的心理體驗,在學校能夠以友好的態度與教師、同學進行交往。人際交往維度是指與教師、同學交往互動時積極融入的狀態,此維度所達到的標準為:能夠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積極認識、結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自己能夠解決與他人發生的矛盾,主動幫助同學。學習制度維度是指一年級新生能夠適應小學的課堂常規活動,包括培養學習能力、自我約束力,此維度所達到的標準為:懂得如何充分調動自己的感、知覺進行學習,能夠做到上課認真聽講,對學習活動感興趣,注意力集中。通過以上四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為期兩個月每周兩次的入學適應團體輔導,班級教師按照活動方案展開課程輔導,使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積極參與班級活動,與老師、同學友好相處,遵守紀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互助友愛、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形成樂學心態;提高學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經過團體輔導干預后,小學一年級新生的整體學習適應性顯著提高,前后測成績存在顯著差異,且后測成績明顯高于前測成績。并且在學習態度、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獨立性和毅力維度方面前后測也存在顯著差異,證明了經過團體輔導后,小學生的適應性顯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開學前一周及入學一個月后,心理教師通過團體輔導、工作坊等方式,對新生家長進行輔導,引導家長改進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學新生學習適應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環境、獨立性和毅力上的載荷最高,分別為0.74和0.75,也就說明這兩個維度對于新生的適應是很重要的。家庭環境、獨立性和毅力的培養都與家庭、家長密切相關。因此,在針對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長的因素不可忽略。在家長方面,東交民巷小學主要進行的輔導策略為家長講座、家長沙龍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學之初,學校就統一組織了針對家長的關于新生入學適應應注意事項的講座,主題為《培養良好習慣——邁好入學第一步》,內容主要涉及應該培養哪些好習慣、如何培養,以及家長如何避免在教育過程中常犯的錯誤等,并讓家長填寫了針對兒童行為的評估問卷。一段時間的輔導結束后,學校會組織入學適應不良學生家長的家長沙龍,一起商討更好的適應策略。在此過程中,特別注意家校合作,家長有問題會及時和老師溝通,而班主任也會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情況并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后,家長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顯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兒童行為家長問卷》結果顯示,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證明了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兒童不良行為及不適應性表現逐漸減少。另外,家長給予的主觀評價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師輔導策略
新生入學前,組織實驗組班主任學習團體輔導方案,保證其已掌握活動設計方案,并了解即將入學的一年級新生的特點。針對團體輔導結束后仍然表現適應不良的學生,進行了個案追蹤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訓后及時關注本班適應不良的學生,并進行有效的干預和指導。
4.沙盤游戲輔導策略
沙盤游戲治療在學校和幼兒園里被廣泛應用于兒童的心理教育與心理治療,通過喚起童心,人們找到了回歸心靈的途徑,身心失調、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在沙盤中得以化解。鑒于沙盤游戲在兒童心理輔導中的獨特優勢,我們采用沙盤游戲對一些適應不良的個體進行進一步輔導。我們的流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前期的初始訪談,包括班主任的評價表及家長填寫的兒童行為問卷;第二階段,輔導記錄,每一次沙盤結束后都需要進行記錄;第三階段,反饋階段,綜合班主任、家長、咨詢師以及學生本人的意見后,適時結束沙盤游戲。在實際教育工作過程中,沙盤游戲輔導得到了學生、班主任及家長的喜愛與支持,起到了顯著而積極的作用。
三、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策略的總結與反思
1.教師應高度重視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培養
經許多調查研究證實,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水平處于不高的狀態。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教育實踐中,人們對培養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仍存在如下兩種錯誤認識。其一,認為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提高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不用有意培養,學生的學習適應困難也能自行消除。誠然,從理論上講,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強,其學習適應性也有一個自然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但事實上,在現時的教育背景下,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的累積速度遠遠超過其學習適應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學生的學習適應問題情節會越嚴重。其二,認為學習適應性培養只需要在起始年級進行,其他年級不用培養。教育實踐表明,當年幼的孩子剛剛步入學校,難免會表現出種種不適應。在起始年級抓學習適應性培養當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調查資料表明,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有隨年級升高而下降的趨勢。因此,除了在小學低年級應注意學習適應性的培養之外,還要在高年級抓好學習適應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學學習適應性的“銜接”教育。
2.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策略應緊扣重點,突破難點
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復雜,教師應注重教育干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要緊扣重點,并在此基礎上突破難點。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干預的重點和難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時還會出現重疊,但有的干預重點并非難點。比如,家庭環境、聽課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問題嚴重且難于干預的既屬重點又是難點,比如學校環境和學習技術;有的問題不嚴重但難于干預,只屬干預難點但非重點,如獨立性和毅力;還有的問題不嚴重且容易培養,就可以不列入專門培養的計劃,比如學習態度。當然,教師在確定具體的干預重點和難點時,應結合學生的年級、性別、成績差異等特點以及本地區、本校和本班教學實際,通盤考慮。
3.多途徑、多策略培養小學新生的入學適應性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向成熟過渡時期,在心理素質上表現出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相互交織共存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現為易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注意力不夠集中,理解力不強等,需要體育教師開動腦筋,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進行分析和研究。
對小學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內涵探討上,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健康觀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兩個方面探討。健康觀教育方面,就是在體育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貫徹“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自覺性,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對學生修養身心的重要作用進行拓展,使學生掌握現代健康觀。心理素質教育方面,就是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借助發現小學生在體育鍛煉時的表現出的各種運動心理反應和表現,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滲透心理品質、情緒情感、自我認知、個性心理、心理適應等內容的心理教育,指導并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排除心理困擾,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質。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與其他小學課程相比,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首先,與日常其他課程比較,體育教學在內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所有的體育運動項目均需要具有自制、勇敢、堅持等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及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種情感體驗。其次,由于體育教育多為競爭性、集體性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對個人會有一個比較切近于實際的自我認識,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校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第三,體育教學中,學生們隨著教學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地溝通交流,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并樹立起自信心,促進學生人際關系能力的提升和改善,同時,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服從教師、團結伙伴,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等,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社會公約意識,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形成良好的團體精神。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游泳運動和其它小學體育運動項目相比,游泳教學活動是在水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小學生由于對水的物理特性缺乏感知和體驗,不了解克服水的壓力、浮力和阻力等不利因素影響,因此到一定深度水中進行游泳學習時就會出現呼吸困難、站立不穩,進而甚至引起喝水和溺水等問題,并由此而導致怕水、厭水等心理障礙的產生,影響了游泳基礎教學的深入開展。結合多年來的體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導致小學生在游泳學習中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有游泳自身因素、學生自身因素和體育教師因素三個方面。
(一)游泳自身原因
由于游泳項目是在水中進行,人在水中運動時,正常的運動習慣明顯不適應,例如運動方式,呼吸方式等,加之這些運動方式和呼吸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危險,這些客觀因素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恐懼。在運動方式方面,游泳改變了人的正常的運動習慣,在游泳運動中,身體是在水平狀態下進行運動,完全顛覆了人們直立運動的習慣,這種水平運動失去了地面支撐作用,而是依靠浮力等進行運動,給初學者造成向水中沉的感覺,進而產生恐懼的心理。在呼吸習慣方面,游泳時的呼吸是在動作配合下進行的,嘴在水面上吸氣,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氣,呼吸運動比陸地上復雜許多,改變了人的正常的呼吸習慣,初學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換氣的時機,造成了呼吸困難,產生畏懼心理。部分學生有過嗆水、溺水經歷,對嗆水帶來的的劇烈咳嗽痛苦和溺水帶來的不安全心理反應,對水產生恐懼心理,懼怕游泳,或者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動作。
(二)學生自身原因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在這一時期小學生往往表現出依賴性強的心理特征。大部分初學游泳的學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運動項目,尤其是游泳這種帶有一定風險性的運動,往往不能積極的面對,勇于克服,是采取消極和逃避困難的態度,意志品質差,膽小畏縮。在怕水心理原因上,怕水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學生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親身體驗過嗆水、喝水和溺水,感受到了水對自己身體安全的威脅,間接原因是看見或者聽說過游泳事故對人的傷害,因此產生怕水的負面效應心理問題。在厭水心理原因上,一方面,在游泳課教學中,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動機,認為專業課是本行,游泳成績并不重要,成績及格就行,進而對游泳課產生厭煩情緒,另一方面,游泳課中,學習環境相對于其他體育項目較差,如氣溫低、水溫低、水質差等,都可部分學生對游泳課產生心理抵觸情緒,缺乏學習熱情,成為學習好游泳課的一道心理障礙。
(三)體育教師原因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也是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部分體育老師在教學中,態度上較為嚴肅,導致學生對老師不敢接觸,學生對老師懷有恐懼心理,師生之間有距離感,影響了學生深入學習游泳課程。另有一些體育教師,在游泳教學中,對教學方法研究不夠深入,方式方法上簡單粗放化,一次游泳課,學生不僅要消耗巨大的生理能量,也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教師教學方法簡單、語言生硬、教學缺乏循序漸進,動作不規范、水中保護不夠等,學生往往會對如何學好游泳課產生恐懼心理,影響教學效果與質量。
三、對如何消除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思考
(一)引導學生樹立現代健康觀
身體健康是人進行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無論智商有多高,身體素質不好,也難以為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針對這一點,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現代健康觀。引導并幫助學生認識到未來社會既是高智能的社會,又是競爭激烈的社會,在個人素質培養上,不僅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更需要有強壯的體魄,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這就要求當今的學生必須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復合型的人才。而游泳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形成堅強、勇敢、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質,為學生將來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奠定基礎。只要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學生就會明確學習游泳的目的,產生對學習游泳的興趣,進而自覺地努力克服困難,消除各種心理障礙。
(二)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和培養
在加強學生的心理訓練方面,體育教師在游泳教學中,針對學生怕水、厭水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傳授運動心理學知識,結合游泳項目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例如,當練習吸換氣時,部分學生出現畏難情緒,表現灰心畏縮時,體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別人能學會,我也能學會”,并教授學生使用心理自我暗示法,默念:“不能灰心,堅持就是勝利”,通過心理素質訓練的開展,幫助學生克服并跨越心理障礙。在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上,小學體育教師應重點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培養,結合游泳項目的特點,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意志品德教育,上游泳課時學生主要是恐懼水,擔心嗆水,喝水,不敢下水去熟悉水性。體育教師針對學生這種恐懼心理,有應積極教育學生要樹立勇敢、頑強、必勝的信念和信心,幫助學生克服恐懼,逐漸消除緊張和恐懼情緒。
(三)完善體育游泳教學的方式方法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通過新型師生關系構建、提高體育教學藝術性和進行心理激勵教學等不斷改進完善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對游泳的教學水平。在新型師生關系構建方面,體育教師應結合新形勢下的教學形式,轉變觀念,樹立新型師生觀,在業務上應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平等對待,耐心指導,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師生觀,親近學生,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畏懼心理,形成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提高體育教學藝術性方面,體育教師應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新穎的教學形式方法,引起學生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水中進行游泳教學,應通過手拉手前進、后退、下蹲、跳躍、打水點等游戲形式,讓學生體會水性,體會人體在水中的愉,以玩促趣,以趣促學,使學生對游泳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打消學習顧慮等心理。在心理激勵教學方面,教學過程中對于少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體育教師應重視他們,給予語言上的肯定和鼓勵,及時表揚,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從而消除學生自卑心理,進而掌握好游泳技術。
高素質、能力又何從談起?因此我就小學生懶惰心理的表現,成因及矯正方法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懶惰心理的表現
1、思想方面的懶惰。
懶惰的人常有明日復明日的思想。明知道這件事應該今天完成卻總期待著能夠明日去做。例如:有懶惰心理的學生在完成當天作業時,常找出各種理由拖拖拉拉,邊玩邊學,時間晚了,就想明天早
晨早點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學后,又有了新的任務,這樣明日復明日,學習成績可想而知。
懶惰的人常有依賴別人的思想。老師們經常會發現,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的總是個別幾名同學,而更多的人懶得動腦思考問題。心里想:反正我不舉手,也會有人說出正確答案。這種依賴別人的懶惰
心理只會使思維變得越來越遲鈍。
2。行動方面的懶惰
思想的懶惰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懶惰。懶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應該做,甚至應該馬上做.可卻遲遲不做,或硬挺過去;做事時總是無精打采、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積極、不主動、不勤奮。例
如:在我校的養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場或教學樓內看到雜物要主動撿起”的要求,而許多同學由于懶惰,即使是彎彎腰這樣的動作也懶得去做。學校每周末的大掃除,總有個別行為懶惰的同學溜邊
或干活時拈輕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掃衛生,其懶惰程度可見一斑。
二、懶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懶惰心理的產生呢?
l、依賴性強。
如今今的獨生子女有嚴重的依賴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沒有主見,缺少獨立性,他們在家靠父母,在學校依靠老師,在社會上依靠其他人。這種依賴性就是導致懶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進心
上進心是前進的動力。缺少上進心的學生做事容易滿足,對自己要求不高,得過且過的思想嚴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質量,不求快節奏,常抱著“應付”的態度和“混過去就行”的不負責任的態度
。而這種缺少上進心的表現必然導致懶惰現象的產生。例如:在我校每屆兒童畫展中,要求班級中的每位同學創作一幅美術作品,在班級內展出。就有個別同學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級有這么多幅
作品,也不缺我這一幅,應付過去就得了,于是懶得精心構思,懶得用心著色,草草完成了事。這種缺少上進心的表現是產生懶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家庭關系的影響
從客觀上說,家長的過分溺愛,也是造成學生懶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過分嬌縱,大包大攬,只會使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勞而獲的壞習慣。另外,有的家長本身就
缺少時間觀念,沒有勤勞的習慣和雷厲風行,果斷利落的作風?!吧斫讨赜谘越獭?,這樣的家庭影響嚴重影響了子女良好健康習慣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的發展,促進懶惰現象的發生。
三、矯正懶惰習慣的方法。
懶惰是成功的絆腳石,在充滿困難與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懶惰的人習慣于等、靠、要,從來不想去求知、發明、拼搏、創造,最終只能是一事無成。只有勤奮、刻苦、好學、上進,朝著預定目標孜
孜以求,才會達到光輝的項點,為此要努力克服懶惰的習慣。
l、要養成每天清早按時起床和外出鍛煉的習慣,改掉戀床不起的惡習。
2.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在家里主動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父母打掃衛生、洗臉、洗自己的衣物。在學校認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別人,積極參加學校組織和各種勞動、遠足活動,從而鍛煉
意志,磨練耐力。
3、制定學習計劃。所有各科作業都嚴格按老師規定的時間保質保量的完成,逐步養成不完成作業不睡覺的習慣,改掉“明日復明舊”的思想。
4.尋找榜樣。找一個學習勤奮,做事勤勞的同學做為自己的榜樣,并請這位同學多幫助和監督自己。
5、又進步了,天天堅持檢查自己行為,如果當天沒有懶惰現象發少,就在當天的日記本上貼一面小紅旗,表明進步了。只要堅持一至兩個月,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論文關鍵詞:培養,求異,激發,創新
一位教授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學生進校門時是各種各樣的形狀,有三角形的、菱形的、正方形的、不規則形的,而走出校門時,全變成了圓形的,棱角被抹平了。教育的最高準則是個性的解放,而現實中的這種教育不僅成了學生的負擔,而且造成了人的畸形發展,甚至束縛和扭曲了人的個性,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地理學是一門趣味性、科學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不應是被動地吸取知識、反復練習、機械記憶、強化貯存的過程,而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小學教育論文,調動原有知識、經驗貯備,解決新問題,主動同化新知識、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過程,簡單地說,是學生通過積極地思維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教師是無法代替的,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是老師的主導作用所能代替的。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如何幫助、促進學生開展思維活動方面。因此,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不惟書、不惟師,努力培養發展學生求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求異思維的培養
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必須實行開放式教學,給學生創造一個高度自由的思維時間和空間。不但允許學生對教師、對書提出質疑,而且要允許學生突發奇想、“節外生枝”,打破教師原先的教學設計,突破原有的教學目標,教師要虛心擔當“聽眾”,多發現學生求異思維中的合理因素或閃光點,并及時予以鼓勵、表揚,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創新心理,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到如何去欣賞旅游景觀時,有的學生從角度去欣賞,有的從時機把握方面去考慮小學教育論文,有的從情感方面去欣賞,有的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欣賞……站。我在點評小結時,首先請各位學生具體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告訴學生這些觀點都是合理的,只是缺少一點系統性,并適時予以鼓勵表揚。這樣既能使學生開動了腦筋,活化了思維,又調動了其他同學的積極性,喚起了學生創新的意識。
二、培養求異思維的方法
1、側向思維的培養。要提高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善于從多側面、多渠道搜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拓展解決問題的思路,善于利用身邊事物或信息進行聯想、類比;善于引導學生從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兩個角度來尋找思維的切入點。
如:高中地理“傳統工業”一節授完后,我展示了一幅我們當地的“工業分布圖”,要求學生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當地有哪些主要的傳統工業?分別分布在哪里?這些地方發展傳統工業的區位優勢是什么?有什么不利方面?怎么樣去解決?……這一連串的問題前四問相互聯系,層層推進,最后一問打破常規,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聯系前一問,還必須聯系政治、歷史、經濟等方面的知識,才能解決。
2、逆向思維的培養
逆向思維是創新常用的思維方式,有些難點問題,從正面往往很難突破,而“反過來想一想”,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行教材的設計和練習的設計小學教育論文,大多是先結論后分析,我在上課時一般都是先分析后結論,著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樣不僅使學生知道“所以然”,而且讓學生理解了“之所以然”,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逆向思維在求異思維中的作用,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開辟了一條新思路。
如在講完高中地理“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后,我有意識地提出如下問題:假設地球自轉與現實相反,我國氣候會有什么變化?會出現什么地理現象?目前,回歸線附邊大陸西岸的氣候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干燥少雨是西亞氣候的一般特征,西亞是否存在相對濕潤地區?這些地方分布在哪里?相對濕潤的原因是什么等,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氣候形成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和創新能力。
3、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許多創新正是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問題重新審視,提出多種可能的情形和解決方案,最后獲得成功。教師要善于改變學習材料的呈現形式,創設一定的疑惑情境,引導學生破除常規,對問題進行富有創新的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比如,概念與舉例,局部與整體關系,靜態與動態變化小學教育論文,個性與共性比較,特殊與一般,現象與本質,一題多解等都是發散性思維訓練的常用方法。在發散思維的訓練中,要求學生抓住問題的實質,舉一反三。高中地理教材和現實的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有許多內容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聯系身邊、地實際,進行創造性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例如我在講授“城市地圖結構”這節內容后,我安排了一個“暢整2030年”的活動。
暢想2030年
請閉上你的雙眼,用一種舒服的姿勢做好,可以聽一聽窗外的聲音,也可以聽一段舒緩的音樂,讓你的思緒沿著時間隧道,進入2030年。想一想-------
那時,你的年齡多大?
你可能從事什么職業?
你會居住在哪座城市?
那座城市的地域結構將會是怎樣的?
你居住在一所什么樣的房子里?
你房間外的環境如何?
在你的工作、生活環境中,最令你擔憂的事情可能是什么?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又起到了對已學知識進行了聯想、鞏固目的。
三、培養求異思維的途徑
1、主陣地主渠道是課堂站。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人才觀,在課堂教學中要能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新因素,營造創新的氛圍。在課堂上除了讓學生知道“是什么”之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還有什么”小學教育論文,不能把學生地思維限制在“一”上,而應努力促使學生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探索“多”,為學生創新提供自由、開放的空間。
2、拓展和發展地理學科活動。如開展“辯論會”,讓學生在唇槍舌戰中推陳出新;在教室的“地理園地”中開辟“教你思考”“趣題征解”“請你攻擂”等欄目,讓學生品嘗成功的樂趣,激發其繼續求異創新的動力。
3、組織開展激活求異思維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展現創新人才的大舞臺。社會實踐中信息的多樣性、復雜性為激活求異思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高中地理選修教材每一節后面都有許多活動題,其中相當一部分活動題是社會實踐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學生走進社會,走進自然,讓學生親自去實踐,去探索。這既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選擇信息、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展示了學生的創新才能。
求異思維人人都有,關鍵是教師要發現、保護、激勵、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
創新教育指的是通過改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式,發揮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對于新知識、新內容的自我探索能力,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理解產生對新知識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2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有效策略
創新教育是一種旨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創新教育的開展需要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實踐以及創新情感四個方面分層次、相互滲透、相互遞進的展開。
2.1創新意識的塑造是創新教育開展的起點
創新意識指的是敢于質疑、敢與標新立異以及敢為天下第一的勇氣。這就要求小學生要不唯師、不唯書,敢于講真話,敢于發表自己的思想。例如,在《陽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頭頂的陽光,看是什么顏色?有的小朋友說是紅色的;有的小朋友說是金色。但是有一個小朋友說陽光是彩色的,當太陽公公高興的時候,陽光是紅色的;當太陽公公難過的時候,陽光是灰色的,這時就會有烏云;當小朋友做了好事的時候,太陽公公會笑,這時陽光是金色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們展開了對陽光的想象。有學生提問,在不同的季節陽光的顏色是一樣的嗎?為什么在不同的季節陽光會把花草樹木變成不同的顏色?為什么每天都會有陽光,而我們會穿不同厚度的衣服?在這節課中,教師通過開放性的課堂和民主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2創新思維是創新教育開展的核心所在
創新思維的培養首先需要積極的求異性。小學生在幼兒階段,對世界的認識是充滿想象的,他們會根據人們的感情賦予人物不同的色彩,他們對夢想的回答是獨特而有創意的,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富有創意。求異性是創新思維的動力和源泉,創新思維是一種非邏輯性的,一種求異的思維。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個性和獨特性的尊重。例如,在以春天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發散性思維,以小組為單位描述自己見到的最美麗的春景以及這次春景的經歷,然后引導學生將自己見到的春景用最精美的語段展示出來,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這些描寫好在什么地方,最后用自己的文字把自己見到的最美的春景描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和想象進行獨立的思考,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2.3創新實踐能力是創新教育開展的落腳點
創新教育的開展其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能夠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創新型想象付諸生活實踐中。就小學階段來說,主要包括學生搜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例如,在《兩只鳥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PPT的展示引導學生走進動物園的鳥禽區,學生欣賞著鳥類世界,交流著他們所喜歡的鳥類。這時動物園的一個導游展示出一個問題“你知道美麗的小鳥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嗎?學生見到這樣的題目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展開了討論,有的說是鳥媽媽生的,有的說鳥媽媽是生鳥蛋,不是鳥媽媽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基本建立了自己初步的認識。這時教師把前幾天的雞蛋和母雞拿到教室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關于課文的學習,并借助課外學習,知道了雞媽媽孵蛋需要的溫度。學生在今后一周的觀察中親眼看到了小雞,知道了保護鳥蛋就是保護鳥類就是保護大自然。在以孵蛋游戲為活動的教學中,學生展開了關于新內容的學習和課外知識的擴展,這樣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進行學習,充分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2.4創新情感是創新教育開展的動力和源泉
1.有效建立自我個體評價機制,創建心理學評估新標準
自我個體評價機制的構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學逐步走向快速發展道路的標志,以自我評價為根本,對心理學評估標準不斷提高,自我評價機制的建立從根本上轉變了教師評價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學對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評價作用。自我個體評價機制的科學建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監督機制的構建作為主體部分,發揮對自我主觀能動性的監督作用;二是將參評互評過程作為自我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元素,通過實施參評互評,使高校受教育者從根本上認識到自我心理發展所面臨的根本狀況,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價值。這是高校心理學評估新標準有效建立的基礎,對自我個體思想意識的形成能夠產生積極作用,同時也體現了高校教育心理學后現代時期的發展特點。
2.以“合理化”為基礎,推動心理學評價主體創新發展
評估標準“合理化”發展,主要體現在評估過程及對評估對象的選擇科學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學評估,主要是對受教育者的內心意識及能力性格進行有效評估,通過教育心理學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內心發展進行有效引導,從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內在發生轉變。評估對象“合理化”主要體現在以自我評價為主體,突出評價過程中自我監督機制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進而發揮評價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學自身的教育價值不斷提高。評估過程及評估對象的科學轉變,是高校心理學評價主體創新發展的根本體現,使心理學評估標準從傳統意義逐步提升到現代標準,為高校教育心理學走科學發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學形成創新發展的局面。以評估標準“合理化”為基礎,提高了教育心理學評價的自身發展價值,以此為后現代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礎,滿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發展需求。
二、以心理學構建為契機,加快教育時代背景下“中國夢”復興步伐
1.優化目標,實現心理學教學推動“中國夢”發展腳步
教學結構優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潛在動力,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優化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證。教學結構優化首先對教學目標進行科學設定,設立三維度教學目標,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別進行確定,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及“針對性”;其次在于對教學內容的引導過程有條不紊地科學整理,從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依據性格特點進行有效分類,從而為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人格及意識提供堅實的基礎;最后針對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點,對其思想意識進行科學引導,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正確樹立,達到新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優化發展的最終目的[5]。這是高校心理學教學間接推動“中國夢”發展腳步的重要體現,為高校教育心理學形成創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學教學從成功走向又一個成功階段,提升了心理學教學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導作用。
2.遵循規律,體現“中國夢”對心理學構建的指導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構建應與時展規律相統一,突出時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創新性”的教育體系。教育管理機制的構建應以監督機制為根本,加強教育管理的針對性,提高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適應性”,以此對高校教育心理學進行行之有效的監督及評價。將教育心理學學科設置為重點,對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養、意識形成、能力發展、知識掌握、技能強化等分別進行合理設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時展特點。這是高校教育心理學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礎,帶動了教育心理學逐步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發展格局,推動著高校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構建不斷創新。這是后現代時期對高校教育心理學構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體現出“中國夢”對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指導作用,滿足了時代社會對受教育者自身心理發展的內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育意義不斷增強,體現了其教育意義及發展價值。3.以構建主義思想展現心理學“中國夢”發展內在潛力構建主義教學思想的核心在于運用內因與外因的相互作用進行教學研究,通過對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發展階段進行充分了解,從而將外部環境因素科學融入,使得兩者之間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產生正面積極影響。外部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科學實踐過程中,內部心理因素則是根據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識等特點進行有效觀察,通過外部環境因素對受教育者心理產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動能夠得到外部體現。這是構建主義教學思想對當代高校教育心理學產生的積極作用,對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三、突破后現代時期高校心理學發展規律,體現心理學構建價值
1.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創造后現代心理學發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世界泛指學科相關領域中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是教育心理學的主體,對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構成特點、性格培養方向、知識技能獲取及運用、情感與價值觀等進行科學構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學知識世界的構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中,以生活實踐為基礎對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效檢驗,從中對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會意識進行全方位培養,轉變傳統實踐過程中單純依靠學科實踐的現象,使生活實踐活動脫離學科的束縛,以此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進行正確引導。這是新時期后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創新教育思想,將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進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教育目的,從而達到教育心理學對受教育者內心正面啟發的積極作用,將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以此滿足后現代時期高校教育的發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學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2.突破傳統模式,體現后現代主義高校心理學教學價值
傳統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實踐活動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順應當今社會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需要,實踐活動自身存在的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隨著當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轉變,后現代教育風格已經被廣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認可,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道路應以后現代教育風格為基礎,對社會實踐活動模式不斷創新,以融合社會為手段及目的,不斷探索嶄新的發展方向[7]。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模式應以融入社會為前提,對社會生活現狀及形式不斷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實踐對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產生的啟發,從而發揮高校教育心理學對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導作用。以生活實踐活動模式為基礎,對當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方向展開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構建與時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創新發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學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識、技能、智力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基礎,實踐活動為檢驗過程的科學發展模式,充分展現后現代主義高校心理學的教學價值。
3.以風格為目標,強調教學評價在心理學構建中的位置
時代飛速發展使高校教育風格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后現代教育時期以教學風格貼近社會發展為根本,以自由教育風格為主體,將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作為重要的教育參考依據,從而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變化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這是后現代教育發展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構建過程的重要特點,教學評價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評價為基礎,不斷加強受教育者之間的參評與互評過程,從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學構建過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應對時代教育發展的挑戰。實踐活動是教學評價實施過程的主體部分,通過實踐過程對受教育者心理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自我評價,以此對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育功能不斷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及知識技能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
4.探索后現代主義風格,體現教育心理學研究“前瞻性”
(一)讓學生被認可,獲取成就感產生成就動機,產生內在學習動力。高職類大專學生因高考的“失利”對學習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只有讓他們感到所學的知識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他們的學習動力才是強勁的。因而,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是要結合專業從實際出發。比如醫學類的高職院校就要充分結合醫學類單位需要用得著的內容,如醫學報告和處方的寫作,以及藥品銷售類的口語表達知識等內容。讓學生學過以后就能學以致用,掌握一門本領。二是講解生動,視野開闊。語文教師可以以醫院一些生動的事例來進行分析講解,豐富教學的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充他們的知識面。使學生感到經過學習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大展身手,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學內容要循序漸進,科學安排。在教學中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輕松感和愉悅感,從而對大學語文學習產生一種發自內在的積極力量。
(二)良好的學習氛圍,深厚的師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動機。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課堂上要有活潑的氣氛,要有游戲的成分,有幽默,有笑聲,有爭論?!痹诟呗氼惖脑盒#驗檩^多、較深入的專業課讓學生倍感枯燥,大學語文恰好能營造一種與專業課不一樣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通過演講、辯論、講故事等輕松方式激活學生的興奮點,使其情緒高漲,學習興趣更濃,快樂學習效率更高。同時,除了課堂以外要主動同學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這樣能讓師生間獲得一種溝通,有助于課堂上的零障礙交流。
(三)積極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喜歡某個老師的教學方式從而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學生和尊重,從而讓學生“愛屋及烏”對大學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更能使他們的品質得到鑄造。
二、運用有效強化原理,挖掘學生學學語文的內在動力強化是一種事物增強另一事物的過程,適度的強化能讓學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確、具體而恰當的學習目標?!敖虒W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是奮斗的方向”。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往往是盲目的,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學習卻要求學生有較高而具體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所以教學目標要適合學生的能力培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獎懲分明。這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兩種有效強化方式。對在課堂上積極表現的同學要能適時的給予肯定;對在演講、寫作等方面有特長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舞臺。不能忽視在大學語文學生過程中的“吃力者”,語文老師要結合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給予引導,幫助成長。當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給予肯定,要獎罰相結合,但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這樣才能真正讓強化在大學語文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
(三)重視榜樣的力量?!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大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班級中大學語文學習較好的榜樣作用;同時,可以引用已經在工作崗位的已經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校校友的示范效應。通過樹立典型,激發學生學習。其次適當引入競爭,增強學習積極性。
三、運用成敗歸因理論,正確認識自我,產生積極效能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出相對應的評價和認定,使學生能準確定位自己,并根據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學業水平作出正確認識。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心理學的教學反饋原理為基礎,以課堂作為舞臺,對學生作出正確評價。首先學會更多地肯定。大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作出恰當評價,以肯定為主。其次是適時的運用批評,并予以糾正。這樣才能起到強化作用。三是教會學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問題的強化。
四、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