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6 12:59:11
序論:在您撰寫教師教育小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認同教育者所倡導的對社會、對事物、對人生的觀念,并內化于自己的觀念體系中,成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過程必須通過受教育者自身的體驗、感情的積累和行為的實踐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師在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時,只有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充分發揮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作用,才能實現德育的效果?,F在有的教師不管學生懂不懂,夸夸其談,甚至有些問題教師自己都沒有弄清楚就引進課堂中,致使教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學中的盲目現象,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多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增強課堂教學的預見性和針對性。當前社會變化對德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市場經濟中利益突顯所引發的金錢觀、享樂觀等,以及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人際交往的虛擬化等。面對這些問題,德育教師必須在德育活動中及時關注并引發思考和研究,增強學生對多種意識形態、多種價值取向的辨別批判能力,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培養學生的進取品質和優良品德。
二、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德育課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師從頭講到尾,滿堂灌輸,教學效果較差。德育課的理論性比較強,所講的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由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服從和服務于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以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最優化。所以,教師在教案的設計、知識的傳授、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能力的訓練以及情境的創設等方面都要靈活多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疑問,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設疑的問題難度適中,由淺入深,問題有新穎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認知心理。
此外,德育課教學還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引進多媒體教學。德育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要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如組織辯論賽、分組討論等等,讓學生感到德育課不是假大空,的確對自己有幫助。
三、重視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德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教學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模式是滿堂灌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淡化甚至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積極、主動地思考。所以,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獨立思維能力,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改進德育課考評方法
傳統的德育課教學中,還存在著陳舊的“一張試卷定乾坤”的考評方法,這種方法使本來就對枯燥的德育課沒有興趣的學生更加產生厭煩情緒。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改進德育課的考評方法。
1.創設合理的考試形式
改革考試觀,摒棄教師課堂講什么,學生筆記記什么,期末考試考什么的做法,應以能力考核為目的??己诵问揭鄻踊?,在傳統的閉卷考試和筆試的基礎上,大膽嘗試開卷考試和口試,并配合寫一些小論文,立足于通過學習知識,獲得一種再學習的能力,即重在理解運用而非記憶,重在課堂參與而非結果。
2.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單一的以考試成績為惟一標準的教學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個性和潛能上的差異,容易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構建科學的考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強弱和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盡量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其特長。比如可以使理論考核占30%,如小測驗、小論文等,主要考核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參與活動占20%,主要考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努力使各層次學生在相應的評價體系中得到充分發展;卷面成績占50%。
五、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
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增強時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國內大事開展“揭批”、“向地震災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動,肯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比如引導學生通過查報紙、翻雜志、上網搜尋、請教老師、關注廣播電視,去學習、感知、領會國內外大事,提高學生素質和立志報國的使命感;倡導他們參與“校園垃圾分類回收”,“定期到校園撿垃圾”等活動讓學生明白人們的環保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多重要,從而提高了從自己做起愛護環境的積極性。
總之,德育課教學可以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樹立新的德育教學觀念。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德育課空洞、枯燥,而會在平等、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在知識、能力和覺悟方面都有所收獲,切實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高志軍.淺議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7).
[2]李志英.培養學生學習政治課興趣的思考[J].水利職業技術教育,2001,(2).
[3]盛閔貴.增強新形勢下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水利職業技術教育,2001,(1).
一、什么是政治小論文寫作
政治小論文寫作是檢驗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志。小論文寫作涉及思想認識、生活態度、價值觀、世界觀及生活閱歷與經驗,又有表現手法、表達技巧、語言習慣,還有對閱讀作品的積累、解析、品評、貫通、遷移、再造。小論文寫作是一種全新的寫作理念,不能用傳統意義上的或科研含義上的對某類學科或某一專門問題所使用的鉆研推究的涵義,它是依托于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內容,以學生的心靈活動主主體,通過文字表達的一種有形的思維,它是生活化的、修改化的有主體觀念的、有情感色彩的一種思維呈現。這種寫作是對獨立精神的召喚,是對創造品質的提升。實現了由注重章法到回歸人性的轉變。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獨有的表達習慣和直率真誠無畏的心態坦方歷史、人生、自我、家庭、社會、生存狀態和人類命運。
二、如何讓政治小論文寫作走進教學
(一)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
小論文寫作應把寫作主體的潛在的情感力、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盡情地發散,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教師要樹立新教學的觀,使價值標準多元化、審美多元化;分析時展對人才的要求,了解學生的心理認知,從而減輕學生寫小論文思想負擔,提倡獨立思考,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能體味創造之樂、表達之樂。
(二)改進教法和學法。小論文寫作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寫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他們寫作的熱情。充分創造條件和機遇讓學生建成現代個性支點和發揮創造力的天地。嘗試小組教學和個別化教學模式,建構小論文型寫作教學機制,采用富有個性化、人文化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師在平時還要有意識地滲透寫作過程的各環節的學法指導,使學生在小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掌握寫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要加強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養良好的思維個性,文道統一,知情互動,使見解更主客觀理性。 轉貼于
(三)引領學生進行小論文寫作。
1.培養批判質疑品質,這是小論文寫作的前提。2.訓練發散思維能力,這是小論文寫作的核心。3.拓展想象空間,這是小論文寫作的動力?!毕胂笫菬o限的空間,通過它可以找出表面上不相干的生活現象之間內在的聯系,把它們集中熔鑄主一體,創造更廣闊地世界。想象就是深度,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靜態的文字揮發動態的靈性。4.吸收學科的知識,這是小論文寫作的保證,為小論文寫作提供“源頭活水”。教師還應將學生的閱讀范圍引向更廣闊的領域,如文學的、歷史的、地理的、生物的,優化知識積累,豐富思維背景。讓學生從各種渠道汲取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情感,獲得創造的源泉。
(四)在小論文寫作中培養寫作個性。
寫作個性是指個人穩定的寫作心理品質。包括寫作任何的傾向性(即寫作的需要、動機、興趣、信念等)和個性心理特征(即寫作的能力、氣質、性格等)。小論文能力是寫作個性的關鍵因素,制約著寫作效能的發揮,寫作品質的展現,寫作個體的發展。寫作個性對小論文能力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提供必備的主觀條件。沒有的心胸,樂觀的情緒,易于合作,勤于思考,善于吸納改造知識經驗等這些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健康的個性,寫作就會缺乏小論文能力。因此要把寫作個性與小論文能力緊密結合。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包含三方面涵義:一是我所過的生活和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及所接觸的事物,就是我們的教育內容;二是生活與教育要做到同步,先行而后教,先學后育,讓學生敢做敢試然后得到收獲;三是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知識,讓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使得學生不覺得學習是拋開生活的一種求生辦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言簡意賅,直述重點。使筆者深刻的體會和了解到現代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切合實際的東西,也發現了現代教育存在的部分問題。
一、語文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一體化教育
語文課堂與生活其實是相互實踐相互印證的,什么是語文: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所謂文學也是作者基于生活基于文化所創作的一種載體,所以語文離不開生活,脫離生活便不是語文,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同時語文不是只與分數掛鉤,而是與文化生活,交際生活相結合。因此,語文教學內容可以從自然社會生活中獲取。
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論與實習合為一爐而冶之?!苯處煹呢熑问墙虒W而不是教,在于教學生學,不是將知識填鴨式塞給學生讓其應付考試。教學是老師和學生雙方的責任,老師負責的是教學生如何學,而學生負責的是學習如何學。面對問題,并不是讓老師給出答案讓學生推導過程也不是給出過程讓學生推導答案,應該是學生去尋找過程尋找答案。老師需要做的是怎樣組織學生,創造條件并將問題與生活結合與自然結合,使學生有更方便簡潔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同時也可用同類辦法解決相似問題。做到觸類旁通,全過程由學生去做,老師只起到一個提點,引路的作用。這其中更多的是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這種勇氣是可以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也是以一個點突破一個面。不論是何問題解決辦法都是面對,學生需要有問題,老師需要給與問題,而問題來源于自然社會生活。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無非提醒教育者: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一味的傳授理論那么教育就沒有意義了,是假教育,偽教育。
二、以生活實踐為主,自然教學資源為輔學習語文
陶先生提出“他頭上頂著青天,腳上踏著大地,東南西北是他的圍墻,大千世界是他的課室,萬物變化是他的教科書?!闭Z文課堂的特點近乎如此,讓學生聯系教材,生活并運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學習。生活中充滿了教學資源,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具有與時俱進,自然生成等特性開展有趣,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讓語文課堂融入生活。
1.通過書本等紙質載體學習語文。不論何時,書籍是人類通往進步的階梯。教育和學習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書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不只是讀課內的書籍,還要讀課外的一些國內外經典名著?;蛘咦约合矚g的一些書籍。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各種讀書方法都值得推廣,只要有益于學生的知識增長和閱讀能力。校內的圖書館圖書角都需擴充書籍容量,增加閱讀范圍。
2.通過現今發達的網絡等媒體學習語文。如今社會科技發展飛速,電腦手機等網絡載體分布廣泛。由于網絡的原因,全球各地信息交流迅速,這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好機會,但前提是需要教會學生辨別網絡的危害和好處。還有電視,不妨讓學生對有關歷史的電視劇或者有關典故的電影進行一番點評,讓他們對故事中的某一段劇情或者某個人進行分析,這都是現代社會中可以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切合實際聯系社會,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讓語文學習多樣化不再僅限于書本。當學生利用網絡了解世界的時候他們首先說的大概是自我介紹以及家鄉的特色,這時候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自己的家鄉以及所在地區。我們不妨設立此類語文實踐活動來增加同學們的知識量和拓展他們的視野
3.人際交往中學習語文。在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語文也是重要的一環,學生之間或者學生老師之間,在或者學生與其他人之間的交流當中的用詞,用句或者引用典故都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學生在一天的所見所聞當中,有些字詞不認識不理解,或者有些故事有些信息不能充分認識,都可以當面提出進行詳細的解答,如果還不了解則可以借助老師家人或者網絡媒體。
1.1關于生源
優秀的生源質量是培養合格畢業生的保證.目前小學教育專業屬于本科二批錄取,由于對小學教師社會地位的偏見,男女學生比例嚴重失調.學生的高考入學成績是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綜合反映,當然也與學校的教學傳統、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等因素有關.初等教育學院數學方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按其報考志愿錄取的,但學生的高考志愿往往并非完全出自學生的個人意愿,如受高考分數線的限制或聽從父母的意見等,因此部分學生選擇數學方向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客觀來說,學生的高中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在接受數學分析的教學時可能具有一定的障礙.
1.2關于學生的數學觀
由于數學學科自身的內容的特點,人們往往把數學等同于數學知識(在此主要指各個具體的數學結論、命題和公式等)的匯集,后者又常常被看成無可懷疑的真理.過去數學課程的內容主要局限于知識成分,很少涉及到數學思想、精神、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觀念成分.正如丁石孫教授所指出的:“我們長期以來,不僅沒有認識到數學是一種文化,這種狀況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數學研究和數學教育”.同時學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造成對數學的片面理解—把數學等同于計算(認為數學就是做題)、把數學看成一些枯燥的概念和定理的集合、看不到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數學應用能力差.這與我們要達到的培養目標相去甚遠.
1.3關于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以及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教學內容的新穎等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從近景的直接性動機來看,因為數學是現行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很多學生學數學只是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任課教師曾經對12級數學方向的(1)班43名學生實行無記名調查,調查內容是寫出一位數學家的名字和一本數學課外書的書名,結果表明只有兩個學生分別寫出了華羅庚和陳景潤,一個學生寫出了《郵票上的數學故事》,緣于高中老師的推薦.學生在進大學之前幾乎沒有讀過數學課外書.這里說的數學課外讀物是介于純粹的課外讀物和學習參考書的一個中間品種,它對于數學興趣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對于數學成績的提高卻不是立竿見影的.例如徐遲在《歌德巴赫猜想》中寫道:“陳景潤之所以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得益于當年的中學數學教師沈蘭上課時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調查結果反映了學生的科普數學知識非常薄弱,令人感到震驚.從遠景的間接性動機來看,學生認為小學數學內容簡單,與大學數學關系不大,因而感覺深奧難懂的數學分析課程對于他們以后從事的小學數學教學用處不大,由專業定位產生的“無用論”思想直接導致學生的功利實效主義觀.其實,數學分析的專業知識在開闊教師的視野,指導教師在解題研究中有很大的居高臨下作用.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大三或大四的學生認為數學教育類課程如《小學教材教法》、《小學解題研究》更受同學們的歡迎,更有實用價值.在傳統的數學模式下,很少有學生把自己現有的專業特點與未來的職業特征聯系起來,共同發展.但我們對北京19區縣245所小學9864位小學教師調查反饋表明:大學數學課程若能聯系到小學數學知識,如加強數學史、數學思想方法學習及小學數學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等,則對師范生走向工作崗位后是很有益的.
1.4關于教材和教師
現在小學教育專業數學方向采用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編寫的數學分析教材,這是一本優秀的面向21世紀的教材.多年來的經驗表明,數學分析作為大學生入學第一門課給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學生普遍反映接受起來有困難.特別是嚴格的極限理論,是學好數學分析的一個門檻.其實大學教材應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按統一規定使用某一出版社的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盡管新任教師都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上崗前也接受過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心理學等課程的培訓,但對小學教育現狀的了解也只是杯水車薪.如何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從教學內容的取舍到教學方法的設計,解決好“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這三個基本問題.要求教師自身必須加強學習,必須隨時了解基礎教育中數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向,并把相關內容及時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去.
2課程目標
數學分析是近代數學的基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已經深入到數學的每一個分支,成為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數學分析的研究對象是實數集上的函數,主要工具是極限.大一學年學習極限論和一元函數微積分等,共計144學時;大二第一學期學習多元函數微積分學和級數論,共計54學時.通過對數學分析課程較系統的學習,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的形成,課程目標具體要求如下:
2.1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數學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為后繼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2.2結合義務階段小學數學的教學實際,能用相關的理論知識解決中小學數學教材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從事中小學數學教學的能力.
2.3樹立正確的數學觀,了解數學教學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了解數學文化,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數學史料等,培養全面的審美情操,提高數學素養.
2.4結合課程內容,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如正與反、一般與特殊、運動與靜止、整體與局部、量變與質變、有限與無限等.
3教學建議
擔任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梯隊教師立足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小學教育專業四年制本科的培養方案及指導性教學計劃,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3.1樹立專業情意,培養學習興趣
入學初期的專業思想教育、了解小學、服務小學、研究小學的教育是新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簡單來說,是培養具有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促成小學教師專業化.小學教師的職前培養是教師專業化的起點,小學教育專業化應當被看成教育現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現代小學教育特點及高素質師資的要求,才可能產生積極的求學內因,自覺地進入專業自主學習狀態,否則他們自認為獻身小學是大材小用.由于學校安排的教育見習時間是大一和大二下學期,教育實習時間是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學生對小學數學教育缺乏感性認識,他們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小學數學就是加減乘除,沒什么難教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結合專業特點和教學內容,可以適當尋找一些只有站在高等數學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的小學數學問題.例如在實數的有關概念教學中,結合小學課堂的一個真實案例:在教循環小數一課中,認識了“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的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就叫循環小數”之后,教師讓學生舉出循環小數的例子.有一位學生說道:“3.9999……是循環小數”.立刻遭來了一位同學的反對:“我曾經在數學報上看到過,3.9999……=4.而4是整數,整數怎么可能是循環小數呢?所以3.9999……不是循環小數.”學生似乎言之有理,教師缺少相關方面的知識,只有尷尬不語.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學習,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作為小學教師,既要熟悉小學數學內部的系統結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小學數學知識的背景、地位、作用和蘊含的數學文化,也要精通小學數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加深對小學數學教材的認識,提高對教材分析的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具備高一級的數學知識,了解與小學數學知識有關的擴展內容、數學思想和方法,拓展知識領域,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有比較開闊的數學視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以發展的眼光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避免犯有科學性錯誤.只有有了深厚的高等數學知識且認清高等數學與小學數學的聯系,用高等數學的觀點來分析和研究小學數學教材,將高等數學的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運用,才能居高臨下地進行教學,合理而準確地駕馭小學數學教材,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習的求知需要.
3.2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全面提高文化素質
成功中學數學教育靠的是什么呢?“一是靠對數學的深入理解,二是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數學理解不深入,心里發虛,講起課來淡而無味;人文修養不足,只能就事論事.”借鑒到大學數學教育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數學是一種文化,從文化視野看數學,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通過俗語、諺語、古詩文創設一個適合的文化氛圍并用數學解析它們,有助于數學更加平易近人,讓更多的人通過文化層面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否則教師自認為把定理、推證和演算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可學生仍然是霧里看花,茫然不知所云.例如在講授抽象的極限概念時,教師可以把文學作品中對數學無限性的描寫介紹給學生,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把空間無限與時間無限,無限大與無限小聯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學科“關門主義”,注意縱橫聯系,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全方位教學,不僅要看到它與后繼課程的相互關系,還要看到其中滲透的哲學、美學等思想,文理滲透.例如在講完導函數的應用后,當即送給學生一句話:“歲月有極限,要定好人生目標;追求無最值,需解對生活方程”(其中極限、目標、最值、方程都是數學名詞).言傳身教的同時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數學教育,其目標不是培養科學家,更不是數學家.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時,由于招生規模的急劇擴大,使不少對數學興趣并不高的學生進入高校繼續學習數學.如果讓憎恨數學的學生畢業后再投入到數學教學中,會導致惡性循環,誤人子弟.因此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從某個現象、事件、故事、案例、小演示等引出問題切入教學主題,比直接從概念、定義、定理切入更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課堂上絕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引起他們積極地思維,形成思維上的師生良性互動,改變沉悶的數學課堂氣氛.同時教師應該堅持提高學科專業水平與提高教育素養并重,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既要給學生以魚(顯性知識),又要給學生以漁(隱性知識).
3.3改進教學方法,增刪教學內容
我們圍繞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根據高等教育的理論,結合教學內容自身的特點,采用內容分層次教學法,整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發現法等多種方法結合.改革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性.例如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說limx0sinxx=1,limx0(1+x)1x=e是兩個重要的極限?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而不是課堂上展示的一個個孤立的數學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數學分析這門課程的關鍵內容,把最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主要的思想方法介紹給學生,而相對來說不是最基本的一些內容不講或作為選講部分,讓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選學.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不失科學性的前提下,適當減低概念的抽象程度,以求得難度的減低,達到直觀理解的目的.同時適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大量枯燥的概念、定理以直觀的圖形、生動的動畫表現出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由于微積分在高中課程中占了一席之地,大學第一學期的課時計劃,基本上是高三微積分初步的拓展,涉及了極限、導數的基本概念和簡單的運算,以及導數在研究函數性質中的應用.講授重點放在學生不熟悉的問題上,同時兩種教材對比,找出異同,既能復習舊知識,又能突出新知識.在引發學生再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指出相應概念如何被當代某些學科領域和后續課程引入,以新的前景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高中數學內容的調整,數學分析的教學必須在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解決好數學分析與高中數學之間的銜接問題,以使學生盡快適應高等數學教學特點,順利完成高中數學到數學分析的過渡,提高數學分析的教學質量.例如高中講的穿線法解簡單的一元高次不等式,本質是連續函數根存在性定理的運用,讓學生覺得“得來全不費功夫”,沒必要再炒一遍冷飯.同時利用英文教材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在國際視野下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盡管大三才開設數學史課程,但教材里面的許多定理都是以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趁熱打鐵地介紹相關的數學成果,穿插介紹微積分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數學史知識和思想教育,效果比專門學習更好.
3.4改革考核制度,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現在對于學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以閉卷為主,采取筆試的方式,考試內容大都以“模仿記憶”為主.為了改革傳統考試的弊端,充分開發學生潛能,激發學習情感,培養創新精神,除了期中、期末考試外,增加了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學結、論文等來考察他們的成績.作業的類型多樣化,例如常規作業,開放性、探索性數學問題,課題研究作業,專題研究報告等.作業結果的呈現形式也應是多樣的,例如習題解答,數學學習體會,數學小論文,研究或調查報告等.試卷所選用的題目也不局限于原來的“老面孔”,而要賦予新的背景,開放性的題目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間和自主創新的機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還要涉及歷史、地理經濟、人文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學科綜合.在檢測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從不同渠道查閱資料的習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激發了他們去探求新知的欲望,也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學完定積分的概念后,要求學生體會其中的哲學思想,如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
4結束語
作者:熊梓余 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來進行教育或利用母親節、父親節、五一勞動節、教師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感恩教育,結合學生自己的切身體會,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當學生與教師的感情產生共鳴時,即是教育的最好契機。教師還應該與學生多溝通談心、與學生交知心朋友,經常與學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并尋找恰當時機,在師生情感交融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有計劃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形成和發展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我們便能夠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在培養自身品德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在道德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鼓勵,形成道德修養的連續動力,形成修養習慣。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要“實”。
學校輔導員和班主任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憑借“金口玉言”去進行枯燥的說教,而應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出發,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事件入手,運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從學生的實際和社會實際出發,用與時俱進的德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斷地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利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作榜樣,如:、雷鋒、文花枝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現實的普通人的感人事跡為榜樣進行教育。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做榜樣,特別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榜樣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因為榜樣就在身邊,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對比中找出自己同榜樣人物的差距,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明確努力的方向。思想道德教育形式要“活”。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來實現”。社會實踐是主體參與、自我體驗的活動,它可以讓學生接觸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它把學生與社會聯系起來,讓學生從封閉的課堂中走出去,投入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發展。為此,學校應適時安排一些教育活動,不失時機地將德育滲透到方方面面,堅持開展由全體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得到鍛煉;還應讓學生走向社會,選擇單位里典型的人或事作專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在法制教育中,學校應堅持用法制教育圖片展、現身說法、模擬法庭等多種形式,開展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在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中,可請回從學校畢業老校友們,講述他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用事實啟發教育學生,使學生懂得路在自己腳下,命運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學校德育工作主動直接的參與社會環境的建設---學校本身是文化尤其是先進道德文化的講壇和輿論陣地,可以輻射其影響于社會;學校德育工作應作為個體道德成長社會網絡環境中最能動的力量去主動連接其他社會環境系統,組合各種正面影響形成合力。社會精神實體重構對于學校德育外部環境有著重要意義---構建優化的學校德育的外環境,就必須由外向內,由顯性向隱性的進入精神實體的重構。努力建設一個講文明,樹新風,學雷鋒,做好事的良好精神實體形象。學校德育和教育應在體系內進行改造,努力形成適應和超越學校環境的中介機制,使學校德育在社會環境中的正面德育影響源最大限度的轉化為現實的德育影響,同時促進社會環境中德育影響的有序化,開發學校德育社會環境的現實空間,才能使學校德育工作在學生思想教育中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認同教育者所倡導的對社會、對事物、對人生的觀念,并內化于自己的觀念體系中,成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過程必須通過受教育者自身的體驗、感情的積累和行為的實踐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師在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時,只有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充分發揮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作用,才能實現德育的效果?,F在有的教師不管學生懂不懂,夸夸其談,甚至有些問題教師自己都沒有弄清楚就引進課堂中,致使教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學中的盲目現象,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多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增強課堂教學的預見性和針對性。當前社會變化對德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市場經濟中利益突顯所引發的金錢觀、享樂觀等,以及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人際交往的虛擬化等。面對這些問題,德育教師必須在德育活動中及時關注并引發思考和研究,增強學生對多種意識形態、多種價值取向的辨別批判能力,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培養學生的進取品質和優良品德。
二、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德育課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師從頭講到尾,滿堂灌輸,教學效果較差。德育課的理論性比較強,所講的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由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服從和服務于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以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最優化。所以,教師在教案的設計、知識的傳授、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能力的訓練以及情境的創設等方面都要靈活多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疑問,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設疑的問題難度適中,由淺入深,問題有新穎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認知心理。
此外,德育課教學還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引進多媒體教學。德育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要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如組織辯論賽、分組討論等等,讓學生感到德育課不是假大空,的確對自己有幫助。三、重視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德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教學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模式是滿堂灌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淡化甚至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積極、主動地思考。所以,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獨立思維能力,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改進德育課考評方法
傳統的德育課教學中,還存在著陳舊的“一張試卷定乾坤”的考評方法,這種方法使本來就對枯燥的德育課沒有興趣的學生更加產生厭煩情緒。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改進德育課的考評方法。
1.創設合理的考試形式
改革考試觀,摒棄教師課堂講什么,學生筆記記什么,期末考試考什么的做法,應以能力考核為目的??己诵问揭鄻踊?,在傳統的閉卷考試和筆試的基礎上,大膽嘗試開卷考試和口試,并配合寫一些小論文,立足于通過學習知識,獲得一種再學習的能力,即重在理解運用而非記憶,重在課堂參與而非結果。
2.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單一的以考試成績為惟一標準的教學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個性和潛能上的差異,容易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構建科學的考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強弱和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盡量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其特長。比如可以使理論考核占30%,如小測驗、小論文等,主要考核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參與活動占20%,主要考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努力使各層次學生在相應的評價體系中得到充分發展;卷面成績占50%。
五、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
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增強時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國內大事開展“揭批”、“向地震災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動,肯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比如引導學生通過查報紙、翻雜志、上網搜尋、請教老師、關注廣播電視,去學習、感知、領會國內外大事,提高學生素質和立志報國的使命感;倡導他們參與“校園垃圾分類回收”,“定期到校園撿垃圾”等活動讓學生明白人們的環保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多重要,從而提高了從自己做起愛護環境的積極性。
總之,德育課教學可以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樹立新的德育教學觀念。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德育課空洞、枯燥,而會在平等、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在知識、能力和覺悟方面都有所收獲,切實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摘要]傳統模式下的德育課教學是重知識輕能力、重認知輕情感、重結構輕創新,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對德育課教學進行改革,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本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這一問題。
[關健詞]德育課教學實效性教學方法學習主體
德育課教學是對學生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培養學生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的德育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重知識輕能力、重認知輕情感、重結構輕創新,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妨害和限制了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德育教師,應該充分地正視和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德育實效性包括德育教育效果和德育教育效率兩方面,強調德育課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作用于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真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真正懂得如何正確做人,正確看待事物。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認為,要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1]高志軍.淺議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7).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現狀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對提問還缺乏科學的認識,還不能有效地運用提問來達成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課堂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在運用提問,但并非所有教師的提問都是科學和有效的。有的問題范圍太廣,學生不知道從何入手;有的問題太長,往往使學生抓不住重點;有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偏重于機械的盲目記憶;問題和問題之間沒有組織性和系統性,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性,問題水平偏低。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沒有”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結論,如“對不對”、“答案是什么”,而很少問“為什么”、“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思維水平難以提高。水平偏低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思維水平。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之所以高耗低效,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提問主體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學生隨老師的意旨學習課文,用老師想聽到的話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堂上表面熱鬧,實際上無論是語言訓練還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偶爾有學生發問,也只是問問詞語解釋,句子含義之類沒有思維深度的問題。
期待時間是指一個問題被提出之后與由這個問題引起的回答之間的時間,大量研究揭示,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的期待時間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學生不能迅速地思考問題,教師通常會重復剛剛提出的問題,或重新表述這個問題,要么就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留給學生組織答案的時間太少。一再如此,學生就失去了使他們的思路趨于完善的機會。
針對上面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有效提問的研究”的課題,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提問的有效性研究,能極大地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低負擔、高質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問
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
有效性的提問,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1、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能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問,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以及答問后的討論、點撥。當前有些課堂提問抓不住課文的重點或教學的重點,有如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無“綱舉目張”之效。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問題擊中要害,使學生進入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中。
2、問題具有探究性
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去探究。課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逐漸明確研究思路,并實施研究,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篩選、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并撰寫個小論文、小調查,還可組織交流或舉行展示。通過開展“探究性教學”,一方面使學生們學得了很多科學知識和技能,但更為可貴的是使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同時,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這些獨特的思維過程,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和求異性。
3、問題具有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