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5:02
序論:在您撰寫全神貫注教學設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給課文歸納主要內容。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并學習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及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難點:體會描寫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所要說明的意思。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同學們,許許多多科學家工作起來,都常常廢寢忘食,達到忘我的境界,我們可以用那些形容他們。(一絲不茍 聚精會神 專心致志 全心全意 心無二用 一心一意 全神貫注)
2. 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是怎樣全神貫注地投入創作的?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羅丹的資料)板書:全神貫注
3. 自讀導語,說說學習這篇課文的要求。根據要求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2.小聲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寫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來做客,自己卻如癡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記了客人在的事。)表現了羅丹在藝術創作中怎樣的精神?
3.默讀課文,把有關語句畫下來,說說體會和感受。
三、全班交流
四、學生自學,小組、全班交流
自讀提示:課文中那些內容最能表現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
先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詞句,然后小組討論,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五、讀議結合,理解語句。
1.讀議有關描寫羅丹修改女像時的句子。(羅丹修改女像時的動作、語言、神態是怎樣的?說明了什么?)(1)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觜里嘰里咕嚕的,好象跟誰說悄悄話。(這說明羅丹在仔細觀察,認真思考。)(2)忽然,他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說明羅丹想出了比較滿意的修改方案)如果改成“眼睛閃著光,似乎在跟誰爭吵”那一句好,為什么?(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手不停地揮動。(說明羅丹工作緊張忙碌)(4)他像喝醉了酒一樣,整個世界好象已經消失了。(說明羅丹完全進入了藝術創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
2.讀讀議議羅丹修改完女像發生了什么事?
(1)讓兩個學生分別讀第3、4自然段中表現羅丹和茨威格行動、語言的句子。
(2)聯系上、下文討論下面句子的意思:羅丹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開門,很抱歉地對茨威格說:“哎呦!你看我,簡直把你忘了。對不起,請不要見怪?!?/p>
關鍵詞:高職學生;激發興趣;教學;措施
G633.91
一、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1.學習興趣可提高課堂上學生的認知效果
學習興趣產生認識的內驅力,是學習動機的內部來源,使學習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它使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其外部表現為好奇心強、喜歡挑戰、解決問題具有獨立性。其內部表現為:注意的廣度、持久性提高;回憶的再認、再現能力增強;思維具有發散性、創造性,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水平。實驗證明,在兩組學生中,第一組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認識內驅力,學生自發指向認識對象;第二組用講述、灌輸法,學生在指令下機械記憶。第一組方法對教師而言費時費力,而且在教學剛剛結束的測試中第一組與第二組并無顯著差異,甚至有時第二組要優于第一組。然而,在過了相當一段時間之后再做一次測驗,檢查知識保持的程度,此時,前一種方法的優勢就會凸顯。興趣可以彌補天賦的平凡,也可以使智能優秀的孩子創造更好的成績。
2.學習興趣可使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降低疲勞度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為,“知道自身就是一個激起生動的、不可熄滅愛好的最令人贊賞的、驚訝的奇特進程”。學習者的學習愛好可使學習者對學習目標充滿熱情,構成積極的探求欲望,對信息加工處于無意識的自動化中,或自動控制狀況,學習中無須調集太多有意注意,對毅力盡力調集能量的需要降低。一旦問題解決,內涵根究的需求也隨之出現,學習者會發生輕松、滿足的心情體會,從而對學習的內容乃至學習環境發生接收、親和之感,較少或防止焦慮、恐懼、懼怕被處分、懼怕失利等負面心情,降低疲憊度,苦學變成樂學。這也恰是我們在新課程變革中倡議的自主、開心的學習狀況。
二、如何激發高職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用多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高職課程是在初中內容基礎上對生命科學的再認識和拓展,是從可視的宏觀教學轉入微觀的分子和細胞,是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再加工和發展。赫爾巴特說:“同舊有知識相關的新事物會引起我們的注意。而我們全然未知的事物是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的。但是,凡是熟知的事物盡管可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其注意是不會永續的??梢砸鹞覀冏畲笈d趣的事物是知與未知的混合物?!彼裕n堂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聯系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此為依托,學生不會感覺所學內容是空中樓閣,而是水到渠成地遷移接受,從而獲得學習成就感,又進一步催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講“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時,可先演示實驗“不同條件下過氧化氫的分解”,學生有初中化學所學加快化學反應速度的方法――加催化劑,而感知和理解酶的作用就順理成章。如在講“免疫調節”時,由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感冒,到世界聞名的“泡泡男孩”大衛?菲利浦?威特,他們都是怎樣發生的?是免疫系統出現了哪些問題才導致現在的結果?他們的免疫系統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這些都是和免疫調節相關的信息,對此學生產生強烈好奇心,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2.以創設問題情境、制造懸念的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有人把興趣視為“隱性的學力”,興趣的廣泛性與強度意味著一個人未來學習的潛力。因此,興趣要激發,更要培養。不同學科都隱藏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資源,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和巧妙實施。如高職在講“高職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時”以游戲情景導入,數三角形個數,由幾個到幾十個、幾百個,學生都可以直接數出來,當數量增加到幾十萬幾百萬時怎么辦?一時間學生激動萬分,建議紛呈,有的畫正方形樣方,有的把印有圖形的紙折成多等份,還有學生用水杯蓋子畫出圖形取樣……由此引入估算法的學習,學生興趣盎然。
3.利用課堂小游戲激趣
針對學生上課小專心聽講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一些游戲之類的活動,比如,“開火車”,分角色朗讀課文,來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上《全神貫注》這一課時,這個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通^學習,使學生理解“全神貫注”的意思,以及從中學雕塑家羅丹那種對工作認真、一絲小茍的精神。這一課的重點是第二部分,大意是“羅丹全神貫注地修改女塑像,竟然忘了他請來的客人茨威格”,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理解“全神貫注”我認為是難點,那么怎么突破這一難點昵?我先找了兩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來讓學生體會“全神貫注”的意思,但這樣效果還是小盡如人意,我就想是小是來個角色表演。我一說分角色表演,學生們那個高興勁兒就別提了,大家都踴躍舉手,爭著搶著擔當角色。我叫了兩個在班里比較幽默的男同學進行表演,沒想到扮演羅丹的男同學把羅丹全神貫注修改女塑像的表情、動作、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出乎意料。表演完后,教室里一片掌聲,學生們個個樂得小得了。表演完后老師再問“全神貫注”是什么意思,學生們都小難理解,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化難為簡,老師小用強調專心聽講,小用組織課堂,所有這些已經吸引了每個學生。
三、結語
每位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接受自己所講的知識,并讓他們真正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地探求知識。能否達到這個目的,受很多因素影響。但教師積極探索并運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與方法,無疑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新課改過程中,這顯然是每位教師要積極探究的永恒課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生 習慣 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97-02
新課標的逐步深入推進,不僅影響著學校課堂教學模式,也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接受理念和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標要求下學生如何更好的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如何適應挑戰。我認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什么是學習習慣?是指由重復和不斷的強化而長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更改的行為、傾向,并且能為完成某種工作而鞏固下來的一種需要。那么相應的學習習慣,應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毙W生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抓住這個黃金季節,努力幫助和培養學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回顧總結幾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加之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我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接受新知識之前,提前對教本和有關方面的信息做出了解。在這個過程中,認真預習的學生會對相應簡單的知識層面有初步掌握,也會對較難的領域產生自己的疑問。預習的過程既是一個使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逐漸培養了學生敢質疑、敢提問的好習慣。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也對課堂教學目的順利完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復習是完成新知識內容學習的重要環節。子曰:“溫故而知新。”新課學習結束后學生的知識記憶停留在短時記憶中,研究表明短時記憶在人腦中保持1分鐘左右,后很快消失。而如果對短時記憶的知識進行有效復習就會成為長時記憶,長時記憶可以保持幾天、幾個月、幾年乃至終生記憶。為了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記憶品質,教師可以推薦一些簡單實用的記憶方法給學生如:直觀形象記憶法、諧音識記法、特征識記法、歌訣識記法、列表識記法、歸類識記法、重點識記法、活動識記法等。
二、勤于思考,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學習時勤于思考,全神貫注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縮短單科的學習時間。全神貫注,是對小學生注意品質的要求。而小學生階段低年級學生仍然以無意注意為主,具體生動、直觀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這要求低年級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有耐心多花心思。而且適當的監督管理、約束、強迫是必要的。高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發展起來,教師和成人需要長期逐步培養,使學生的有意注意向內部控制這種高水平的有意注意發展。
現在學生學習的課業種類多,如果沒有全神貫注的好習慣,作業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不僅降低了作業效率更浪費了寶貴的休息時間。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學生一寫作業就叫苦連天的原因。不過客觀的講,教師在布置課后練習時也要科學合理適量布置。
除了在作業時需要全神貫注的精神,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全神貫注也至關重要。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中的《學弈》一課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稗那铮▏妻恼咭?。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p>
三、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所謂“課堂學習活動”是指為完成課堂學習任務而設計的,由學生自主參與的各種學習形式。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習慣,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動機大部分是交往內驅力向內部動機發展。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設計能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意識,進而形成了一種學習習慣。
其次要對學生的參與多給予口頭表揚或激勵式獎勵,“教師不應該吝嗇自己對學生的鼓勵”。改變課堂活動只是“好學生”的活動的教學觀念,多給予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參與機會和信心。改變“等待學習,等待答案式”的課堂學習習慣。
四、敢于創新,敢于質疑問難,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新課改中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進行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敢于向權威挑戰,向課本質疑。而要做到這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于教師的指導,在于教師能放下架子與面子,在于教師的鼓勵與參與。事實上,這才是真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的關鍵。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的那樣:“心知道該怎樣,未必就能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對小學生在行為上監督、約束、正確引導,反復訓練。且這個過程必須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長年累月,使學生的習慣養成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探究氛圍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對話、合作理解的師生關系。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時,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如做到教態親切、情緒飽滿、多表揚,發現問題要及時指導,做到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在觀察、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不斷探究。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學生實情,創設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培養探究學習意識
1.質疑問難,增強探究意識
探究意識來自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好求謀解”來增強其探究意識。在漢語中,有很多一字多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如《》一課中有這樣兩句話:“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用20分鐘?!边@里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燒了半個小時才漸漸熄滅”。這一句的“才”與上一句的“才”一樣嗎?學生通過質疑了解到兩個“才”的意思不一樣,前一句表示時間短,后一句表示時間長。戰斗之所以結束得快,是因為戰士們被的精神所激勵。
2.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具有探究意識,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知識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強。利用這個特點,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如一位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這樣引導學生:語文學習是非常有趣的,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和語文成為好朋友,你會變得越來越聰明,你能像書中的小朋友一樣提一些語文方面的問題嗎?學生爭先恐后發言,有的說:“老師,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寫?”有的說:“語文要學些什么呀?”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后,適當地給予鼓勵,學生的探究興趣越來越濃。
三、生成探究的問題
1. 《鐘聲叮叮當》、《美麗的黃昏》(聲樂作品)
2. 《維也納的音樂鐘》、《靈隱鐘聲》(器樂作品)
3. 引導學生圍繞“鐘聲”這一主題搜集相關音響資料
[課時] 1課時
[年級] 小學三年級
[設計思路]
通過以聆聽尋找感受、聆聽引導發現、聆聽引發想像的審美活動進入音樂審美觀察、音樂審美體驗;通過模仿積累經驗進入審美反應;通過表達、分享、交流進入體驗表現;通過課堂教學的引領進入課余生活,關注形成性評價,促使學生的審美體驗程度不斷加強。
一、教學目標
1. 能初步感受教科書中幾首歌曲(樂曲)的不同風格及情緒,能用肢體對不同的韻律做出適當的反應。
2. 能記憶音樂主題,對表現鐘聲的音樂有興趣并樂意搜集和聆聽相關的音樂。
3. 能夠較流暢地歌唱《鐘聲叮叮當》,表達人與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通過聆聽進入感覺體驗和知覺反應,調動音樂思維和音樂感知能力,注重關注表現鐘聲。
三、教學過程
(一)聆聽尋找感覺
1. 進入知覺反應。按以下順序連續播放《維也納的音樂鐘》、《鐘聲叮叮當》、《靈隱鐘聲》、《美麗的黃昏》(不做課題提示)。
方法:提示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對最吸引你的音響部分可做出相應的肢體反應,比如走、跳躍、擺動、敲擊等”,“在聆聽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的心情是怎樣的?用什么樣的語言描述呢?”“從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
2. 組織交流聆聽后的印象和感受(語言描述、肢體表示、聲勢表達等)。教師在此時觀察全體學生的知覺反應情況,判斷出有多少學生對四首歌、樂曲的韻律、表現鐘聲的音色、鐘擺的節奏、特殊表現力的音響做出知覺反應和表情。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了解學情。引導學生初步表達對情緒的感受。
(二)聆聽引導發現
1. 提示課題,觀看課件中描繪教堂、寺廟的圖片,并再次仔細聆聽四首歌曲(樂曲),按著歌曲(樂曲)的順序出示各曲標題。
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在聆聽過程中聽到的“鐘聲”是哪種樂器演奏的?這種樂器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可用肢體表示)。每一首歌曲(樂曲)都有獨到之處嗎?它們又有相同之處嗎?哪首樂曲表現了我國寺廟的鐘聲?與其他的“鐘聲”有什么不同?誰能哼唱最感興趣的曲調?每一首歌曲(樂曲)的速度有變化嗎?(可用自定義符號記錄)。
2. 組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
3. 聽辨、模唱、記憶其中一至二首歌曲或樂曲的主題曲調(由教師變化順序彈奏)請學生用手勢畫出旋律線。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聆聽和歌唱過程中對所觀察到的各種有表現力的音響特性有所反應。通過對四首音樂作品的綜合聽賞,初步感受作品風格的不同,引發學生在美妙“鐘聲”音樂中的無限遐想,從而激發對音樂的興趣。
(三)聆聽引發想像
1. 講《哈麗?亞諾什》組曲的故事,要求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師生用不同的語言(力度、音色、速度等)有變化地多次彈唱《維也納的音樂鐘》主題曲調。
2. 聽辨、記憶主題曲的主奏樂器音色(木管、鐘琴)引發想像其節奏如同鐘擺的滴嗒聲。
3. 再次聆聽全曲。提示學生“主題曲出現過幾次,每次主題曲出現后音樂是怎樣變化的?你想到了什么?”(學生在主題曲出現時立即模唱并用肢體做即興反應,每次最好變換動作。)
4. 組織學生在復聽樂曲中交流想像。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中想像、想像中聆聽,引導學生全神貫注投入在音響世界中,通過自己的主動參與體驗,進一步促進知覺反應延伸。
(四)模仿積累經驗
和聲音程游戲。教師用電子琴(有音色分離功能)分別以低音鐘琴(低聲部),持續音色演奏(高聲部)《鐘聲叮叮當》數次。引導學生分別以個人、小組、全體追逐各聲部的音響,用(聽唱與看譜相結合)的方式做聲部律動合作即興反應(注意:低音聲部進入的時間)。
設計意圖:在聆聽、模仿、觀察、反應中,“用思維和感覺的力量全神貫注于有表現力的音響當中”,加強審美體驗強度。
(五)表達分享交流
1. 再次聆聽《鐘聲叮叮當》。提示:“歌聲中的小朋友是用怎樣的語氣把鐘聲唱得那么美妙?”(“當”字的發聲要有敲擊、回蕩效果,次強拍起句的語氣。)“歌聲表達了我們怎樣的心情?”
2. 教師帶領學生在聆聽中用二拍子指揮圖示隨此曲的拍律揮拍。
3. 教師朗誦幾小段描述鐘聲的詩歌,誘發學生在描繪鐘聲的豐富想像中交流歌唱語氣的變化,進入情景交融的內心想像。
4. 演唱全曲。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歌唱,在熟唱后,教師歌唱低音聲部,師生合唱,在歌聲中分享歡悅。
設計意圖:培養有語氣地歌唱,是有表情地歌唱的前提。
(六)課余延伸內化
師生交談:今天的音樂課,我們用心聆聽了用什么(音樂)表現的鐘聲呢?我們從這些音響效果不同的(鐘聲)音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誰還能發現哪首歌曲或樂曲有哪些不同?譬如(樂器音色、表現鐘擺的節奏、表達情緒的旋律、節拍、速度、力度等)。請同學們想辦法、出主意,我們怎樣能探索這些呢?(學生交談)
教師提示:多用心去聽;邊聽邊做紀錄;可以用肢體模仿;還可以寫音樂日記;或者和爸爸媽媽一起聽賞。
教師:同學們,時間象征著生命、生活,全世界的人們對此充滿了希望,還有許多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是描述鐘聲的。請同學們去搜集吧,別忘了,下節課將搜集到的資料帶來,大家一起分享。
在《鐘聲叮叮當》的歌聲中下課。
評析
用“聽”去觀察、感受生活中的音樂
這是一節課以“鐘聲”為題材的音樂教學設計。整個教學設計突出體現了培養音樂興趣―――聆聽感受體驗―――實踐探究表現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也有所創新。
一、在活動中感受和表現音樂
整體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著在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聽覺感受和聽覺表現的。這不僅僅符合聽覺藝術的學科特點,而且體現了“以審美體驗為核心”的課程理念。如:課始播放以“鐘聲”為主題的音樂作品,提示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對最吸引你的音響部分可做出相應的肢體反應,比如走、跳躍、擺動、敲擊等”。孩子們在音樂情境中,通過參與多種活動,進而直接地感受和體驗了音樂,直至用肢體、表情、人聲以及各種聲響表現音樂。 孩子們是在活動中感受體驗了音樂,是在活動中表達了對音樂的審美反應。
二、注重模仿、積累音樂體驗
模仿、逐步積累音樂體驗,突出了音樂教學的學科特點,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和有效途徑之一。該課在“和聲音程游戲”的教學中,教師彈奏電子琴(有音色分離功能)分別以低音鐘琴(低聲部),持續音色演奏(高聲部)《鐘聲叮叮當》數次。引導學生做聲部律動合作即興反應,這些饒有興趣的音樂活動促使學生在聆聽、模仿、觀察、反應中“用思維和感受的力量全神貫注于有表現力的音響”。加強積累音樂審美體驗強度。
三、突出師生分享交流和課外的延伸
“教師郎誦幾小段描述鐘聲的詩歌,誘發學生在描繪鐘聲的豐富想像中交流歌唱語氣的變化,進入情景交融的內心想像”、“教師唱《鐘聲叮叮當》的低音聲部,學生唱另一聲部,在歌聲中分享歡悅”等。這樣的師生合作的學習,為我們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也成為音樂學習中的一員,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親切、坦誠的交流,與學生共享學習的快樂。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將對音樂審美感知的關注從課上延伸進入課余生活,更加關注和體現形成性過程與評價。
幾點思考:
關鍵詞:flow理論;教學改革;程序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3-5664-02
On the Flow-based Teaching Reform of C Programming Course in the Newly-upgraded Universities
YUE Xiao-h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flow theory can make the instruction take place in a light and pleasurable sett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t of teaching approaches to teaching the C programming course, namely, to integrate various teaching media technology and adopt the teach? ing method of mingling the experiments into classroom lecture, to let the students“learn from the process of doing, do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enjoy after doing”, finally,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programming thoughts and capabilities.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flow; teaching reform; programme design
1 flow理論概述
我國從古就有“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一個人樂于做某事時,就會全神貫注,廢寢忘食,忘乎所以,樂也從此而生。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及其領導的團隊對此心理現象進行大量的長時間研究,將這種獨特的心理現象稱為flow。他認為當一個人處于flow狀態時,不僅樂于做事,而且能夠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1.1 flow的定義
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對Flow的定義有過兩種不同方式的描述:
“當人們全情投人時,獲得的一種貫穿全身的感覺”,“在這種狀態下,動作與動作之間似乎受到一種內在邏輯的指引,而無須行為主體進行有意識的干預。他感受到的是貫穿各動作間的一股整體的流,并受控于自己的行為。此時,自我和環境之間、刺激與反應之間、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1]
“參與者進入的一種共同的體驗模式,在其中他好被吸引進去,意識集中在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內,所以一些不相關的知覺和想法都被過濾掉,并且喪失自覺,只對具體目標和明確的回饋有反應,透過對環境的操控產生一種控制感?!薄?】在我國,研究者將這種flow狀態翻譯為“心流”或“沉浸”。
1.2研究成果
1)通過大量資料的研究,最后米蘭大學的馬西米尼及其團隊給出了“挑戰”與“技能”的八種組合關系(如圖1)。
隨著挑戰與能力的關系轉變,個人的體驗感受,也會有所不同,當低能力高挑戰時,產生的是焦慮,低能力與中等挑戰時,產生的是擔心,低能力與低挑戰時出現的是淡漠。中等能力與低挑戰相遇出現的是無趣,與高挑戰出現的是驚悚。而高能力與低挑戰出現的是松懈,與中等挑戰產生的是掌控。只有高難度挑戰與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全心投入才可能觸發心流,塑造異乎平常的體驗與感受。
2)心流活動的特點
有助于心流產生的活動,稱為“心流活動”,因為這類活動令人感受到心流的出現,它可以讓人全神貫注在明確、相關的目標上,與日常生活有所不同。(1)目標明確是心流活動的第一特點。活動具有明確目標,具備行動準則,參與者知道該做什么,該如何做。(2)立即回饋是心流活動的另一特征??梢栽谕瓿擅恳徊襟E之后,立刻判斷自己是否有所改進。(3)接受的挑戰與個人能力要相互平衡。當能力與接受的挑戰出現差距時,通過查漏補缺,學習新技巧或提高挑戰難度,才會通向高挑戰高能力的心流狀態。(4)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心流活動的又一特點,人只有在全神貫注的做事時,才會喪失自我意識,對清晰的目標和具體的反饋有反應。
3)心流活動產生的范圍
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及其領導的團隊近年來通過對美國青少年及成人日常生活的研究發現:[2]人們在有些娛樂中能夠獲得較高的心流體驗。出乎意料的是:成人或青少年在工作或學習時,快樂的程度通常不及平時,動機也較薄弱,但注意力卻十分集中,心智運作的投入程度高居一整天各項活動之首,通常也是心流頻發的時刻。
2運用flow理論,實施計算機語言類教學的改革
1)組建一個多種媒體共用的計算機室,提供一個互動的、易于產生心流的教學環境
人們所處的空間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環境能夠激發靈感。組建一個多種媒體共用的計算機室(如圖2),讓學生處于教師機控制之下的實地編程環境下學習。從簡單基本的語法到教師精心設計的小例子,學生們都可以在課堂上親身體驗。教師也可以擴展性的為學生隨堂布置一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分難度的編程問題,讓學生進行現場求解,調試成功的學生可以將答案上傳給教師,由教師隨機選擇學生對自己的答案進行講解。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目標明確,反饋及時,查漏補缺,不僅使學生對課程的內容有牢固的記憶,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勁頭和學習興趣。對于難以用多媒體展示、需要學生深思、感悟的過程、或概念,教師也可以利用黑板,邊講邊做,提示問答,讓學生理解掌握。在這樣的一個現代化教學環境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知識信息組織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更高效,更快捷。
圖2
2)講授與實驗合并授課,給學生提供一個隨時隨地能夠編程練習調試的語言學習環境
程序設計語言類課程的特點是它的每一部分知識都具有可操作性,而課堂中的講授既是教師有一臺教師機可以當場演示也無法使學生有深刻的切身體會。久而久之,就會對該課程產生厭倦的感覺,從而失去了最初的興趣。合并教學時,有以下優點:
①教師做到精講,學生能夠多練多做。
采用精講多練的教學模式。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可以立即編程操作驗證,這樣就會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的去做。提高了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通過調整,能自覺不自覺的進入心流境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②教師隨時解疑演示輔導,學生現學現用現問。
對于課堂問題的處理,教師可以使用演示、講解法解決學生中普遍出現的知識性問題,也能針對個別學生個別問題答疑解惑。學生能夠邊學邊做,邊做邊問,隨時調整知識與技能之間的差距。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指導,交流。這種多邊的學習活動不僅培養學生互助協作能力,也能加強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感情的交流。這種環境作用下,友誼誕生,人際關系融洽,學生對所學內容討論熱烈,心致盎然。
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從未受過算法設計訓練的初學者來說,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對此,教師及時有意識地加強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引導他們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講授一些常用算法、典型算法,為以后編寫程序、軟件設計奠定基礎,同時熟練的掌握算法,也可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并提高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課程教學以“研究型”教學為主,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編程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研究性教學強調“從做中學”,有目的的設計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案例之中,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剖析、討論,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案例的完成而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編程思想的建立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例如對于《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第六章循環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分三個階段來做:基礎知識的教學:采用啟發式中的問題引入教學,尋找典型實例,給出算法,采用多媒體演示實例,黑板歸結算法。利用引導法指導學生在學生機上編寫應用程序。在這個階段,教師起著主導的作用,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學習知識。使用知識。教師的工作處于主動。在第二階段,循環結構算法的問題實現。許多問題的算法都需要用循環來處理,例如排序法,窮舉法,迭代法等,教師幫助學生分析算法,給出問題的流程圖,學生組織語句寫出程序。鼓勵學生設計算法,探討實現的過程,從中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在這個階段,活動的主動者是學生,他們分析算法,相互交流,自己動手編寫程序。第三階段,程序項目設計:課內安排設計項目,給出參考資料,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書籍、網絡、課件查找相關知識,寫出項目設計報告。在這一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4)整合教材,精選內容,加強課件、網絡建設,提高課程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掌握各章節的知識點及其內在聯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優化設計。對于教材中不完善的部分,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予以適當、適度地補充。以研究型學習方法為主線精心設計教學課件、網站。通過公布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日歷,上載教學講稿、授課課件和演示案例,開設問題討論空間和教師答疑信箱,實現了傳統教學的課堂講授、問題討論、輔導、答疑等教學環節,為學生的自學、復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建立了實時和非實時的通道。
參考文獻:
[1] 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5.
[2]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生命的心流[M].陳秀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3]胡燕.網絡課堂教學研究[J].電化教學研究,2010(7).
關鍵詞:自主學習;組織;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97-01
面對新課程賦予教師教學工作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和方式,及時做好角色轉型定位,以保證英語新課程的順利實施。
一、教師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過程的實質是在教師主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發展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有效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樹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
二、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者。
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更要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學習策略,成為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者。一是指導學生掌握注意策略,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課堂上全神貫注,集中注意力,學習中一絲不茍。二是指導學生運用組織策略,建構英語知識。三是指導學生掌握交流策略。指導學生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四是指導學生掌握監控策略。教會學生對自身采取的學習策略的適應性進行評價,對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優化學習過程。
三、教師應成為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首先,教師要從課程的被動執行者變為編制、組織、實施、評價課程的主人。要善于開發教材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圍繞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重新組織、加工選擇、利用。第二,加強條件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要充分利用學?,F有教學設備,設計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發揮教學的最大效益。第三,拓展知識信息的獲取途徑和渠道。利用學校圖書館這一重要課程資源,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第四,開發媒體資源和網絡資源。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上關于英語學習的信息量很大,但這些信息在教科書上不可能全面地反映,需要教師大力開發。
四、教師應成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者。
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師生角色上,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價值;在課堂交往的方式上,教學設計要強調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在發展能力上,教學設計要倡導學習的創造性,形成創新的本領;在教學結構上,教學設計要強調合作、競爭和個體行為兼容并存;在教學評價上,教學設計要堅持對學生的積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