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4:59
序論:在您撰寫英語學習學期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英語介詞習得;原型理論;原型效應;概念遷移假說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31-0056-04
[作者簡介]王晶(1989―),女,山東淄博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12級在讀碩士。
英語介詞語義抽象而復雜,恰當地使用英語介詞對學習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并成為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研究焦點。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角度,回顧性研究較少。為了較全面地了解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現狀,引起研究者對英語介詞習得的關注,本文以原型理論和概念遷移假說為基礎,簡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現狀,發掘了研究成果對英語介詞學習的啟示,以期以此為契機,為英語介詞習得提供一點幫助。
一、理論回顧
近30年來,范疇理論和語言遷移一直是指導語言學家進行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理論,而范疇理論又以原型理論為主導。在語言遷移研究方面,研究者們逐漸轉向了概念層面,探索影響英語介詞習得的深層次原因。
(一)原型理論與原型效應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Rosch等[1]根據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認知心理學家對“焦點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疇理論”,即“原型理論”。她認為同一范疇內部成員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完全具有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備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則是非典型成員。同一范疇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并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目前語言學家對“原型”給出了三種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樣本。Rosch[2]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擁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體,而范疇是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圖式表征。Reed[3]認為原型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就是以這些圖示表征作為認知參照點對范疇進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轉換”的觀點。這種界定方式可以理解為上述兩種的結合。而“原型效應”指的就是范疇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疇內部的一些成員比另一些成員擁有更多共同的范疇特點,因而更加具有認知凸顯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遷移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遷移研究發生重大轉向。西方研究者開始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處研究語言遷移,從思維層面探究遷移的本質,提出了“概念遷移假說”。
該假說主要指,“人們在習得某種語言(如母語)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化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另一種語言的習得”[4]。由此可知概念遷移主要產生于語際不同的概念范疇系統及概念存儲模式。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發生概念遷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概念范疇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長期使用漢語這一意合語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整體、悟性、具象的思維方式。而在英語形合特征的影響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逐漸形成了個體、理性、抽象的思維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改變學習者已有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也就是說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新概念會使學習者調整并重組原有基于母語的概念結構,改變對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和注意傾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其整體思維方式會遷移到英語的產出中。
二、英語介詞的基本情況
據寇姆統計,英語中各類介詞共有285個,而漢語中不到30個。[6]根據Brown Corpus語料庫可知,英語中最高頻詞匯前100個中有15個是介詞。英語介詞的重要地位及難以掌握的事實決定了對介詞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薄冰英語語法》[7]一書中對介詞進行的詳細劃分,按其構成可分為簡單介詞、復合介詞、二重介詞(即由兩個介詞搭配而成,但沒有復合介詞那樣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語介詞、分詞介詞5種。按其詞義可分為表地點、表時間、表比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種。根據第二種分類,同一介詞可屬于多個類別,說明有些介詞是多義的。介詞一詞多義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介詞習得困難的原因之一。
三、英語介詞習得的相關研究
縱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該領域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類探索了空間范疇化等認知因素對介詞習得的影響,如國外語言學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國內學者馬書紅、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類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英漢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此類研究較少,國內僅有張會平和劉永兵兩位做過相關研究。各類研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均有獨特影響,給英語介詞習得研究帶來了有益啟示;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之初,語言學家們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并沒有考慮到母語和目標語在空間語義上的異同及學習者空間認知方式的差別,這些語言學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國外語言學家們還從認知角度探索介詞的習得。例如1986年Ijaz[8]基于原型理論,討論了影響高水平學習者英語介詞習得的語言和認知因素。他發現制約二語介詞習得的主要因素是原型效應、母語的概念結構、母語和二語在空間語義上的差異。但他忽略了參照物對目標物的作用,沒有正確認識到兩者之間的空間關系特征。1990年Correa-Beningfield[9]首次基于范疇化理論,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空間范疇的典型性因素和母語遷移對二語介詞習得的影響,提出了“典型性遷移假說”,即當母語和目標語的空間典型概念相同時,會發生母語遷移。但他的研究沒有考慮到如何界定二語介詞的典型語義。2000年,Jarvis和Odlin[10]以70名母語為瑞典語和140名母語為芬蘭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索母語和目標語的語言結構及母語中表空間關系的語素對介詞習得的作用,發現母語和目標語在語言結構和語義上的異同分別會導致負、正遷移。2001年,Navarro I Ferrando和Ricker[11]將母語為英語的本族語者為控制組,分別以中級和高級水平的兩組母語為西班牙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為觀察組,考察了學習者英語空間介詞“at”“on”“in”語義網絡的習得狀況。通過對比試驗發現,與本族語者相比,觀察組學習者無法準確判斷以上空間介詞的相似語義,沒有完全掌握以上介詞的所有語義項。
Ijaz、Correa-Beningfield及Jarvis和Odlin的研究雖然探索了英語介詞習得的一些深層原因,但忽略了英漢兩種語言在空間范疇化上(語際認知因素)的異同。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力圖克服上述缺點。馬書紅[12]基于范疇化理論,以174名中國學生和58名英語本族語者為研究對象,討論了“in”“on”“over”的核心語義及邊緣語義,探索了目標語語內認知因素、語際認知因素和學習者語言水平對英語介詞語義習得的影響。研究發現“目標語內部各空間范疇之間的語義共享以及目標語和母語在空間范疇化上的差異”[12]會給二語學習者造成一定的困擾,而這兩個因素交叉影響時,習得難度會大大增加。她還發現二語學習者的空間語義知識并不是隨著其整體語言水平的提高而發展的。此外,在2010年的研究中,馬書紅[13]發現我國英語二語學習者對“in”“on”“over”核心語義成員的分類與本族語者較為一致,而邊緣語義成員的劃分與本族語者不一致。并且介詞空間語義項的數量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習得情況。
李佳、蔡金亭[14]在原則性多義網絡的框架下,以15名英國本科生為對照組,以中等水平英語學習者和較高水平英語學習者為觀察組,通過三項任務及回顧性訪談,探索了英語學習者對“above”“over”“under”“below”四個英語空間介詞的習得情況。研究發現,英語學習者對四個介詞核心語義的掌握情況比邊緣語義的好。與本族語者相比,兩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空間介詞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機制上存在差異,導致對介詞各個語義項有不同的心理認知距離,并且在使用這些介詞的過程中受漢語概念系統的影響而產生母語概念負遷移現象。但他們的研究沒有說明對核心語義和邊緣語義的劃分依據,也沒有明確指出組成任務句子的數量。
張會平、劉永兵基于英語學習概念遷移框架,以詞匯搭配與類聯接為切入點,以母語為德語的英語學習者為對照組,通過語料庫檢索常用空間介詞“in”“on”“at”的使用情況,分析了我國初級英語學習者在詞匯層與語法層的概念遷移,發現我國初級英語學習者受母語思維方式及概念化方式的影響在詞匯及語法層的概念遷移錯誤率很高,且具有獨特性。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是否發生偏誤與詞匯概念的寬窄有關。
以上國內外研究大多關注英語介詞空間語義項的習得,較少關注其隱喻義的習得。而介詞的隱喻義是造成認知差異的重要原因,與語言使用者所處的文化環境關系密切。因此,探究英語介詞的隱喻義可促進研究者更深刻地認識不同母語者的不同空間概念范疇化方式,進而更清楚地認識造成英語介詞習得困難的深層次原因。據此分析,筆者認為以后的研究可以在介詞隱喻義習得方面進一步努力。
四、對英語介詞的學習啟示
傳統課堂的英語介詞教學是將介詞的各語義項列出,輔以例句,學習者無法靈活掌握。以上國內外對英語介詞習得的研究給我國英語學習者帶來了一些有益啟示。
第一,在英語介詞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母語空間概念系統的影響,出現母語空間語義遷移和母語概念遷移。學習者應時刻提高自己的英漢空間概念的差異意識,不斷加強英語介詞空間概念系統的認知能力,克服來自母語空間概念系統的影響,并及時調整重組自己已有的空間概念系統,增加隱性知識。另外還要積極通過課堂學習和閱讀相關書籍的方式增加自己的顯性語法知識,主動內化新的概念。第二,學習者應盡可能地接觸各類地道材料,在不同語境中體會介詞的各個語義概念。對于難以內化的概念,要仔細對比新舊概念,系統總結兩者的差別,再通過典型例子加強對概念的理解??赏ㄟ^增加閱讀量、練習量等方式增加與介詞陌生概念的接觸頻次以便達到較理想的學習結果。第三,根據以上研究,學習者應從介詞核心語義項出發,豐富介詞語義項,構建多義語義網絡。這樣有利于掌握介詞的邊緣語義,減輕記憶負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責任重大,應發揮自己的理論素養,運用原型理論,幫助學習者推導并構建介詞的多義語義網絡,了解核心語義與邊緣語義之間的關系。
本文基于以往研究,嘗試性地總結了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現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研究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第二類研究是從空間范疇化的角度探索范疇成員的典型性因素、母語的空間概念、語內認知因素、語際認知因素等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第三類研究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了英漢兩種思維方式及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上述研究給英語介詞習得啟示良多,在主要以漢語為教學語言的環境下,學習者應在教師的幫助下建立介詞的多義語義網絡,通過不同方式完成對介詞各個語義項的內化及新空間概念系統的建構,最終較全面地掌握英語介詞。
參考文獻:
[1]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2]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92-233.
[3]Reed S K.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A].Technical Report[R].Perceptual Systems Laboratory. UCLA,1972:32.
[4]張會平,劉永兵.英語介詞學習與概念遷移――以常用介詞搭配與類聯接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69.
[5]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6]彭啟良.翻譯與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54.
[7]薄冰.薄冰英語語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7:361-362.
[8]Ijaz H.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401-451.
[9]Correa-Beningfield M R.Prototyp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Revue de Phonetique Appliquee,1990(95-97):131-135.
[10]Jarvis S,Odlin T.Morphological Type,Spatial Reference,and Language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535-556.
[11]Navarro I Ferrando I,Tricker D.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T,IN and ON by EF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J].RESLA,2001(14):295-324.
[12]馬書紅.中國學生對英語空間介詞語義的習得研究[J].現代外語,2007(2):173-183.
一、注重教學過程管理,強調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實施。
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打好語音、語調基礎,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初級能力。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豐富社多生活經驗、開拓視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實踐和探索,在教學目標、課程實施、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到層層遞進。在實踐過程中應明確以下幾點:
1。 在教學總體目標上,重興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培養。教師通過多種激勵的方式,如:獎品激勵、任務激勵、榮譽激勵、信任激勵和情感激勵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體驗成功的喜悅。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學生就會渴望學習英語;在課程實施上,重環境、重頻率、重效率。教學別強調語言環境的創設,充分和利用、開發電視、DVD、多媒體等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創設生動和真實的語言環境,以克服課少時的困難,并且在在早讀時及時復習,保證學生高頻率的接觸英語,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條件,提高學習效率;在語言教學目標上,重語感、重語音語調基礎、重交流能力。學校和教師積極創造條件,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通過提供大量的感知,體驗、模仿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語感。
2。 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重體驗、重實踐、重參與、重創造。要求教學設計貼近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詩歌、故事、會話、表演、游戲等;教學的語言材料要真實、實用。學生在課上通過用中學、學中用,反復實踐,學用結合。通過視、聽、說、玩、唱、畫、讀、寫、譯等饒有興趣的活動,讓學生接觸足夠量的語言材料,保證輸入量,“習得”與“學的”結合。使學生逐步培養起初步的預感,設計任務性活動,開放空間,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思維。自始至終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活動來學習語言,讓學生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進行特定的語言活動,通過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
教學方法要多樣,且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創設栩栩如生的情景,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的機會。實踐中,我們發現每當孩子進入角色,成功的做成每一件事,他們便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因此興趣倍增,信心加強,動機和情感受到了很大的激勵。同時要求布置的練習形式要多樣化,做到手、腦、口、耳、眼、肢體并用,靜態、動態相結合,基本操作與自由練習相結合,單向和綜合相結合。通過大量的實踐,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和拼讀的基礎,并能用英語表情達意,開展簡單的交流活動。
二、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拓展英語教學時空。
1。靈活安排教學組織和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展兩人小組,多人小組,成排,成行,半班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這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只有開展這些活動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實踐,才能體現出語言的交際性,才能實現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
2。采用多種媒體的現代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優化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軟件,適當的體態語——手勢、動作、表情等的示范。使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活潑、感染力強,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幫助學生持久記憶
三、努力總結和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實踐,不斷探索,針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學生身心特點,總結規律,認真思考不斷摸索。只有這樣你的教學經驗才會更豐富,你的教學業績才會更突出。記得復習時,一名學生來問我一個讀背過很多遍的單詞的讀法,我當時生氣極了,就大聲數落了他一番,說到:上課時干啥去了,為什么不看、不用心記?可后來我仔細想了一下,認為他來問我就已經表示他想學習了,他離成功大門可能只有一步之遙了,可我呢,竟打消他的積極性!想想真是不應該!另外我還發現了一個檢查的好方法,與其他老師共同分享一下:就是在檢查時把第一遍做過的答案蓋住,再做一遍,這樣你就會發現一個意外的驚喜。
四、團結努力,共同提高。
1。這一學期我們組內每一位老師,團結一致,兩人共同備課,交流經驗,所以在這次考試中學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論文摘 要】本文通過對綜藝娛樂節目的特點分析,探討高職英語教師如何借鑒優秀娛樂節目,有效駕馭課堂教學, 強化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 以提高高職英語的課堂教學質量。
近年來, 綜藝娛樂節目以其新穎的形式和新鮮的制作風格迅速占領了中國電視節目市場,尤以央視《星光大道》、 《非常6+1》,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等風格時尚、頗具創意的節目占據主導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年輕觀眾。作為這個時代的電視節目主流,綜藝娛樂節目有其鮮明的特點。而這些節目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和優勢,同樣也值得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借鑒和吸收。
一、綜藝娛樂節目在傳播內容上富有創意,其形式具有多樣性,值得借鑒。
綜藝娛樂節目的內容力求新穎,始終在實現主流價值觀、表達主流意識形態的軌道上運行,這一清晰的脈絡凸顯出節目的創造性。如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節目,作為以禮儀公德為主題的娛樂性脫口秀節目,需要對時代脈搏和觀眾需求的敏銳把握。該節目把枯燥的禮儀性、公益性的內容以表演、訪談互相穿插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年輕的觀眾娛有所獲,很有積極意義。
作為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形式上可以借鑒綜藝娛樂節目的這一特點,力求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來感染和啟發學生;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墨守成規、形式單一的教學內容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灌入學生腦中。如在英語課文單詞的學習中,課堂形式可以模仿《天天向上》節目的風格,讓學生以表演的方式來展現單詞, 其他的學生通過觀看表演,猜測該單詞的意思。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將所學的新單詞串編成各種趣味橫生、甚至是稀奇怪誕的故事,展現在課堂上。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單詞,同時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二、綜藝娛樂節目的互動性強,能喚起觀眾的參與熱情,值得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借鑒。
綜藝娛樂節目強調的是觀眾的’參與’與’喚起’,從而’喚起觀眾的’愉快情緒"。為了最大限度地讓普通觀眾參與節目,電視娛樂節目強化了人際傳播,真正與觀眾交流,把電視傳媒的單向傳播變為雙向傳播和多向傳播。如中央電視臺的選秀類娛樂節目《非常6+1》、《星光大道》等為廣大的百姓觀眾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打造了眾多草根英雄和民間偶像,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積極參與。
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要贏得學生的喜愛,首先需要喚起不同英語層次的學生的參與熱情,滿足各層次學生對英語課堂教學的訴求。因此,在課堂教學的口語和聽力訓練環節,教師可以借鑒《星光大道》等綜藝娛樂節目的互動技巧,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如在口語練習環節,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口語情景劇的表演。學生通過各種才藝表演,實現與同學的橫向互動和與教師的縱向互動;喚起學生愉快的參與、體驗情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技能。
三、綜藝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往往具有獨特的主持風格和感染力,值得高職英語教師學習和借鑒。
綜藝娛樂節目要有活躍的舞臺氛圍,不能只是單純的我說你聽,我播你看,因而主持人是否有親和力,是否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人格魅力,就顯得尤為重要??v觀那些優秀的、深得人心的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無一不是幽默的典范,搞笑的楷模?!短焯煜蛏稀返闹鞒秩送艉?、歐弟將詼諧、幽默的主持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更以無厘頭的脫口秀引領電視節目主持的新風范。綜藝節目主持人應變的精彩和強大的感染力,可以起到力挽狂瀾,為節目錦上添花、增添亮點的作用。
教師,作為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主持人”,也應該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強大的氣場。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學習和借鑒娛樂節目主持人的某些特質,如幽默、詼諧的表達技巧,與學生互動的親和力,甚至是自己的才藝展示,來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從而有效駕馭英語課堂教學。有感染力的教師,如同有影響力的主持人,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按照預期目的實現教學要求,使學生很好地接受和吸取課堂知識,同時也能以自己的個性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
四、綜藝娛樂節目往往營造出和諧、愉悅、輕松的傳播氛圍,值得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借鑒。
娛樂游戲始終是貫穿綜藝娛樂節目的主線。如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它開創性的游戲娛樂模式給廣大電視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節目中流露出的青春、幽默以及游戲精神感染了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 營造出和諧、愉悅、輕松的節目氛圍。
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和模仿《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等節目的游戲形式和節目特質,如:知識問答、腦筋急轉彎、記憶力考驗,現場提問等使游戲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機銜接,寓教于樂,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享受、一種需求,在學習中就會體會到無窮的樂趣,從而促發其內在的學習動力。
五、總結
縱觀優秀的綜藝娛樂節目,以其新穎、多樣的娛樂形式和獨具特色的主持風格吸引大眾的視覺,在輕松又活潑的節目氛圍中實現寓教于樂。綜藝娛樂節目的這些特點,也值得高職英語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習。通過借鑒優秀綜藝節目的成功經驗,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不斷反思與改進,為己所用,從而有效提高高職英語的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芳.聽說法和交際法與外語教學[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2]張琳;;“山寨娛樂”中的學習和創新——以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為例[j];當代電視;2010(2)
[3] 章芝羚.我國電視對歐美娛樂節目的模仿借鑒研究[d]. 湘潭大學,2009
[4] 李瑞植,邱秀桐. 我國內地電視娛樂節目解析[j]新聞前哨, 2004,(06) .
[5] 謝耘耕,唐禾. 2006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報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6,(06) .
[6]戴曄. 電視節目的模仿創新[j]今傳媒, 2007,(06) .
一、理論回顧
近30年來,范疇理論和語言遷移一直是指導語言學家進行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理論,而范疇理論又以原型理論為主導。在語言遷移研究方面,研究者們逐漸轉向了概念層面,探索影響英語介詞習得的深層次原因。
(一)原型理論與原型效應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Rosch等[1]根據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認知心理學家對“焦點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疇理論”,即“原型理論”。她認為同一范疇內部成員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完全具有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備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則是非典型成員。同一范疇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并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目前語言學家對“原型”給出了三種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樣本。Rosch[2]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擁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體,而范疇是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圖式表征。Reed[3]認為原型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就是以這些圖示表征作為認知參照點對范疇進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轉換”的觀點。這種界定方式可以理解為上述兩種的結合。而“原型效應”指的就是范疇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疇內部的一些成員比另一些成員擁有更多共同的范疇特點,因而更加具有認知凸顯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遷移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遷移研究發生重大轉向。西方研究者開始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處研究語言遷移,從思維層面探究遷移的本質,提出了“概念遷移假說”。
該假說主要指,“人們在習得某種語言(如母語)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化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另一種語言的習得”[4]。由此可知概念遷移主要產生于語際不同的概念范疇系統及概念存儲模式。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發生概念遷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概念范疇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長期使用漢語這一意合語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整體、悟性、具象的思維方式。而在英語形合特征的影響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逐漸形成了個體、理性、抽象的思維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改變學習者已有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也就是說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新概念會使學習者調整并重組原有基于母語的概念結構,改變對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和注意傾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其整體思維方式會遷移到英語的產出中。
二、英語介詞的基本情況
據寇姆統計,英語中各類介詞共有285個,而漢語中不到30個。[6]根據Brown Corpus語料庫可知,英語中最高頻詞匯前100個中有15個是介詞。英語介詞的重要地位及難以掌握的事實決定了對介詞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薄冰英語語法》[7]一書中對介詞進行的詳細劃分,按其構成可分為簡單介詞、復合介詞、二重介詞(即由兩個介詞搭配而成,但沒有復合介詞那樣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語介詞、分詞介詞5種。按其詞義可分為表地點、表時間、表比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種。根據第二種分類,同一介詞可屬于多個類別,說明有些介詞是多義的。介詞一詞多義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介詞習得困難的原因之一。
三、英語介詞習得的相關研究
縱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該領域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類探索了空間范疇化等認知因素對介詞習得的影響,如國外語言學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國內學者馬書紅、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類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英漢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此類研究較少,國內僅有張會平和劉永兵兩位做過相關研究。各類研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均有獨特影響,給英語介詞習得研究帶來了有益啟示;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之初,語言學家們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并沒有考慮到母語和目標語在空間語義上的異同及學習者空間認知方式的差別,這些語言學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英語介詞語義抽象而復雜,恰當地使用英語介詞對學習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并成為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研究焦點。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角度,回顧性研究較少。為了較全面地了解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現狀,引起研究者對英語介詞習得的關注,本文以原型理論和概念遷移假說為基礎,簡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現狀,發掘了研究成果對英語介詞學習的啟示,以期以此為契機,為英語介詞習得提供一點幫助。
一、理論回顧
近30年來,范疇理論和語言遷移一直是指導語言學家進行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理論,而范疇理論又以原型理論為主導。在語言遷移研究方面,研究者們逐漸轉向了概念層面,探索影響英語介詞習得的深層次原因。
(一)原型理論與原型效應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Rosch等[1]根據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認知心理學家對“焦點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疇理論”,即“原型理論”。她認為同一范疇內部成員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完全具有某 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備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則是非典型成員。同一范疇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并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目前語言學家對“原型”給出了三種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樣本。Rosch[2]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擁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體,而范疇是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圖式表征。Reed[3]認為原型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就是以這些圖示表征作為認知參照點對范疇進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轉換”的觀點。這種界定方式可以理解為上述兩種的結合。而“原型效應”指的就是范疇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疇內部的一些成員比另一些成員擁有更多共同的范疇特點,因而更加具有認知凸顯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遷移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遷移研究發生重大轉向。西方研究者開始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處研究語言遷移,從思維層面探究遷移的本質,提出了“概念遷移假說”。
該假說主要指,“人們在習得某種語言(如母語)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化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另一種語言的習得”[4]。由此可知概念遷移主要產生于語際不同的概念范疇系統及概念存儲模式。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發生概念遷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概念范疇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長期使用漢語這一意合語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整體、悟性、具象的思維方式。而在英語形合特征的影響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逐漸形成了個體、理性、抽象的思維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改變學習者已有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也就是說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新概念會使學習者調整并重組原有基于母語的概念結構,改變對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和注意傾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其整體思維方式會遷移到英語的產出中。
二、英語介詞的基本情況
據寇姆統計,英語中各類介詞共有285個,而漢語中不到30個。[6]根據Brown Corpus語料庫可知,英語中最高頻詞匯前100個中有15個是介詞。英語介詞的重要地位及難以掌握的事實決定了對介詞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薄冰英語語法》[7]一書中對介詞進行的詳細劃分,按其構成可分為簡單介詞、復合介詞、二重介詞(即由兩個介詞搭配而成,但沒有復合介詞那樣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語介詞、分詞介詞5種。按其詞義可分為表地點、表時間、表比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種。根據第二種分類,同一介詞可屬于多個類別,說明有些介詞是多義的。介詞一詞多義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介詞習得困難的原因之一。
三、英語介詞習得的相關研究
縱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該領域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類探索了空間范疇化等認知因素對介詞習得的影響,如國外語言學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國內學者馬書紅、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類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英漢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此類研究較少,國內僅有張會平和劉永兵兩位做過相關研究。各類研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均有獨特影響,給英語介詞習得研究帶來了有益啟示;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之初,語言學家們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并沒有考慮到母語和目標語在空間語義上的異同及學習者空間認知方式的差別,這些語言學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參考文獻:
[1]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2]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92-233.
[3]Reed S K.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A].Technical Report[R].Perceptual Systems Laboratory. UCLA,1972:32.
[4]張會平,劉永兵.英語介詞學習與概念遷移——以常用介詞搭配與類聯接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69.
[5]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6]彭啟良.翻譯與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54.
[7]薄冰.薄冰英語語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7:361-362.
[8]Ijaz H.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401-451.
[9]Correa-Beningfield M R.Prototyp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Revue de Phonetique Appliquee,1990(95-97):131-135.
[10]Jarvis S,Odlin T.Morphological Type,Spatial Reference,and Language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535-556.
[11]Navarro I Ferrando I,Tricker D.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T,IN and ON by EF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J].RESLA,2001(14):295-324.
[12]馬書紅.中國學生對英語空間介詞語義的習得研究[J].現代外語,2007(2):173-183.
關鍵詞:后方法 語言教育理論 自我反思 自主性
一、引言
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主要課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綜合英語技能、提高語言意識和獲取人文素養。一直以來,國內的教育家及教師對于如何有效地進行綜合英語教學進行了探索,總的來說,這樣的探索基于國外流行的教授語言的方法和理念,在教學上或是跟從國外流行的教學方法,如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語法翻譯法、直接法、暗示法、聽說法等,或是試圖從教師中心(teacher-centered)、學生中心(student-centered)、語言中心(language-centered)和學習中心(learning-centered)某一個方面找到“一套理論上統一、能適用于廣泛的語境和學習者的課堂步驟”(鄭玉琪,陳美華,2007:33)。從筆者的個人經驗及對周圍同事的觀察,被多數教師接受的教學法有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以及多媒體―網絡化教學法,教學過程多遵從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卻會有這樣那樣的困惑:在一個班級行之有效的教學法在另一個班級卻不奏效、在一個單元行之有效的教學法在另一個單元卻不奏效、以學生為中心有時并不能實現等等。所以在這個有多種教學法可供選擇的時代,教師依然不能找到一種萬能的、可適合各種語境的教學方法,可見萬能的教學方法并不存在。而后方法理論則印證了萬能的教學方法確實不存在,它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為綜合英語教學提供了新思路。
二、后方法觀及其研究現狀
從“方法”到“后方法”是二語/外語教學研究的一個巨大轉變,甚至被認為是過去十五年來二語/外語教學研究三大顯著轉向之一。后方法教學觀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在二語/外語教學上的反映,其所奉行的理念與“后現代主義”思想不無關系。
國外最早對后方法進行研究的是語言教育專家Stern(1983,1992),另有Pennycook(1989),Prabhu(1990),Allwright(2000,2003)等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后方法教學思想。而對后方法語言教學研究最為著名的是美國應用語言學教授Kumaravadivelu,他認為“后方法”語言教育理論具有三個參數:實用性、特殊性和可能性,并提出十大“宏觀策略”(macrostrategies):“最大化學習機會”“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學生自主性”“促進協商式互動”“激活直觀啟發”“培養語言意識”“情境化語言輸入”“綜合語言技能”“確保社會關聯性”“提升文化意識”,并在后方法領域逐漸深入(Kumaravadivelu,1994,2001,2006)。國內近年來有不少人對后方法進行了研究,束定芳、莊智象(1996)認為外語教學要對“傳統外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反思”,但他們沒有提及后方法這個術語;陶健敏(2007)對“后方法”語言教育理論進行了述評,認為正確認識這一理論有助于外語教師實現個人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突破;鄭玉琪、陳美華(2007)提出了“后方法”時代的英語教學一系列教學原則;鄭玉琪(2014)通過定量和定性研究論證了教師角色的重要性;董金偉(2008)探討了后方法視角下外語教學特征與要素;鄧志輝(2008)結合教師賦權增能理論強調尊重教師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與自主性等等。
概括起來說,他們的研究或是從理論層面或是理論結合實際對傳統教學、傳統教師角色等進行反思,以期后方法理論對外語教學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本文的目的也是探討后方法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由于現有的研究很少涉及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教學,所以筆者擬結合自己教授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綜合英語的經歷,從后方法視角對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綜合英語教學進行思考。
三、我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綜合英語教學現狀
綜合英語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在當今對英語專業課程進行改革的背景下,許多課程被刪減甚至去除,而綜合英語課程一周則至少有4節課時,因此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其意義不言而喻。綜合英語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綜合技能訓練及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準確靈活地運用語言能力,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等知識、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并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可以說,綜合英語課程是英語技能類課程中的素質教育課。那么綜合英語的教學現狀是如何呢?筆者在此對我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教學現狀作簡單介紹。
(一)教材使用
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何兆熊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教程第2版教材?;A階段共有四冊。第一冊14單元涉及的話題分別有親情、科技與教育、禮儀、疾病、獨生子女、做人準則、幫助他人、節日、地方介紹、人物、宗教、語言、心理問題和教育。第二冊14單元涉及的話題分別有幫助他人、成長、運氣、英語語言、戰爭、學生、全球變暖、快樂、牛仔衣的起源與發展、寬恕、兒童良好品性的重要性、名人介紹和婚姻。第三冊14單元涉及的話題分別有初入大學的尷尬、工作、汽車、快樂、謊言、寫詩歌、愛、知識、食物、寫作、學生、團隊職責、時間安排和家。第四冊14單元涉及的話題分別有激勵人們不要放棄、個人空間、網絡、核武器、朋友、民族歸屬感、人物、醫生與病人、個人成長、城市生活、地震、種族歧視、婚姻和米奇、唐老鴨??傮w來看,第2版教材比第1版教材較為理想,涉及話題較廣,但也有些問題。如傳遞英語國家文化類的話題雖有一些,但更有不少文章類似于心靈雞湯類的散文,很溫馨但欠缺深度;有些話題安排不符合學生具體情況,如第三冊第一課講初入大學的尷尬;“幫助他人”“快樂”這樣的話題不止在一冊中提到,容易讓學生厭倦。有的文章比較老,沒有緊跟時代的發展。另外從語言難度層面上看,第二冊、第三冊梯度較小。
(二)教學形式、手段
多數老師采用交際法或任務型教學法,注重與學生互動,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以講授一個新單元為例,教學過程主要包括課初的學生報告、教師與學生評論、教師的總結及導入新的背景話題、學生圍繞相關話題討論并發言、教師點評、教師介紹新的單元內容及寫作、修辭手法、教師介紹文章大體框架及講解語言點、組織學生對相關話題討論或辯論、課文結束及教師總結、附加討論、完成練習。所以這樣的過程基本是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討論、發言相結合。教學手段包括電子教案、板書、視頻、網絡平臺等。教學形式與手段看起來不算單一,但是不少教師會有本文第一段列舉的困惑。
(三)學生自主性
雖然每個班都有少量的學生學習主動而積極,但多數學生學習不具備自主性。課前一般不會主動地去預習課文,課上習慣于聽教師講和記筆記,而不會主動地去尋找學習機會。筆者通過與其他教師交談的方式做了一個粗略的調查,幾乎80%的學生不會在課堂上主動向教師提問,而在教師安排的group-discussion中,有些學生根本不發言,自己放棄學習機會。因此整體來看學生雖然是在學習,卻是缺乏熱情、缺乏自主性的學習。尤其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因為要考專四,心思更不在課本上,沒有什么自主性。
四、后方法理論對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綜合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使用素材多樣新穎、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及有梯度的教材
根據Kumaravadivelu的十大宏觀策略,尤其是“確保社會關聯性”和“提升文化意識”策略,教師必須對教育環境及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孤立于社會的外語教學是不可取且沒有意義的。教師的教學不應只是語言教學,還應是文化教學,即讓學習者理解和認同目標語群體的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因此適合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綜合英語課程的教材應該是素材豐富的,緊密聯系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且在語言難度上具有一定梯度的教材。
(二)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提高
根據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尤其是“最大化學習機會”“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學生自主性”“促進協商式互動”“激活直觀啟發”“培養語言意識”“情境化語言輸入”“綜合語言技能”的策略,教師應盡可能地向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在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有意義的協商互動及合作,教師對學生的、學生對教師的、學生對課程的充分了解可避免理解偏差,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意義的課堂活動來對學生進行直觀啟發,引導學生注意語言的形式、結構、特點,通過情境化的語言輸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及文化意識。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不能被某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牽住鼻子,而是要根據自己的經驗,針對不同的學生與教材,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形式,經常思考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并能夠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這點很不容易,需要教師具有語言儲備、角色儲備、文化儲備、方法儲備等等,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
(三)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批判性
根據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要想教學成功進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批判性也至關重要。教師可通過語言灌輸、設計活動、安排任務的形式逐漸讓學生養成課前好好預習、課上通過提問及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等形式獲取學習機會,在與同學的共同討論及完成任務過程中培養與別人的合作能力,主動獲取并加工知識并對問題作出批判性思考。
五、結語
后方法理論不致力于尋找某種特定的方法或模式,而是從更廣闊的視野,尋求新的教學理念和途徑。本文從后方法語言教育理論角度對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綜合英語教學作出了思考,希望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及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鄭玉琪,陳美華.試論“后方法”時代的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33-35.
[2] 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 Stern H.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 Pennycook A.The Concept of “method”,interested knowledge,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89(23):589-618.
[5] 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161-176.
[6]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R].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ALS Symposium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s,Edinburgh,Scotland,2000.
[7]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113-141.
[8] Kumaravadivelu 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 (28):27-48.
[9] 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60.
[10] 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
[11]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12] 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語言教育理論評述[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6):58-62.
[13] 鄭玉琪.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1):59-64.
[14] 董金偉.后方法視角的外語教學:特征與要素[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1):8-12.
關鍵詞:英語教學;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
一、學習策略的定義
Oxford把語言學習策略定義為學習者為了使學習更為容易、快捷、令人愉悅、高效、自我指向和易于向新的情況轉移而采用的特殊行為。把語言學習策略定義為“學習者為了使學習更為容易、快捷、令人愉悅、高效、自我指向和易于向新的情況轉移而采用的特殊行為”。
根據初中生英語學習的特點,初中英語學習策略是學生為了更好地達到英語學習目的,對自己英語學習的計劃、安排、監控、執行、評價的系統和提高自己英語聽、說、讀、寫、技能的一系列活動。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0’Malley和Chamot根據信息加工水平把語言學習策略分為三大類,即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社交及情感策略。Oxford把語言學習策略劃分為兩大類:直接影響學習者語言學習的“直接策略”和產生間接影響作用的“間接策略”。這兩類策略又進一步細化為六大類,其中記憶、認知和補償策略屬于直接策略,元認知、情感和社交策略為間接策略。Oxford只是將語言學習策略定義為“行為”,初中英語學習策略的定義包含思想和行為兩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也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入手。
三、英語學習策略的培養
(一)英語元認知策略的培養
1.制訂學習計劃,管理自己的英語學習
如,在初一入學時,教師可以把初中階段的學習內容和課程標準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制訂自己的英語學習計劃,規劃好自己每一個階段要達到什么目標、要采取的措施等。在每個學期的開端,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制訂該學期的學習計劃。在復習階段,也可以讓學生制訂復習計劃,甚至學習每個單元前讓學生通過制訂學習計劃來安排和管理自己的英語學習,認識自己的英語學習。例如,
七年級期末復習計劃(完成的請在表格內打“√”)
■
2.勤反思,多總結,監控和調節英語學習
反思和總結是監控和調節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應常常引導學生反思和總結自己某一內容或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在一個單元、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后,反思自己學到了什么,是通過什么方式學會的,是否還有更好更輕松的學習方式等。在某一聽、說、讀、寫技能集中訓練之后,總結自己掌握了什么方法或策略,能力是否提高了,之后可以在哪一方面再改進等。例如,單元學習反思
話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法重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點短語和詞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聽力/閱讀/寫作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仍需練習的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英語認知策略的培養
1.聽力教學中滲透認知策略的培養
聽力中的認知策略突出表現在預測、推理、記憶要點、概括等方面。這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聽力的技巧,如,聽前預覽題目,進行預測。聽中抓關鍵詞,邊聽邊記錄;聽后及時根據問題匯總,把握主要事件的來龍去脈、說話人的觀點、意圖等。通過聽力技巧的訓練提高學生聽力的認知水平,建構聽力認知策略。
2.閱讀教學中滲透認知策略的培養
以下將以新目標(Go for it)9年級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Section A 3a的閱讀為例,介紹一下如何閱讀課中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
(1)快速查找特定信息。教師提出問題或要求,引導學生進行目的性的閱讀,找到相關的信息點或重要細節。
Task3:Scanning(get the details)
1)Read the first paragraph,and fill the blanks.
■
1.The capital of France is_____________________.
2.Paris doesn’t have any__________or___________.
3._________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urches in the world.
2)Read the second paragraph,and write“T”or“F”in front of the sentences.
■
1._____Traveling around Paris by taxi is very cheap.
2._____France is a place that can cost you a lot of money.
3._____One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in France is the wine.
(2)推斷作者的態度和猜測作者的真實想法。
Task4:Answer the question
1.Does the writer will buy a wine when he travel to Fra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猜測生詞的詞義.教會學生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線索猜詞的技巧。
關鍵詞:英語學習狀況學習動機學習方式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加入WTO,人才市場對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我校在英語教學師資與設施上也加大了投入力量,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每年的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然而,由于繼續擴招引起了新一輪的教學資源緊缺,每班上課人數達60人,教師無法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由于學生課時少,聽說課時更少,社會與學校又過分地追求四級通過率,導致課堂效果不明顯,學生課后學習程度不一,造成目前我校大學生英語水平難以提高。因此,作者以一名管理者的角度以我校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做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1.調查的對象、目的與內容
1.1調查的對象
本次調查于2005年10月底進行,隨機抽取華中農業大學一、二、三年級全日制本科生536名做為調查對象,調查以問卷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536份,回收508份,有效卷為482份,有效率為94.88%。其中男生285人,占59.3%,女生197人,占40.87%。一年級學生占57.68%、二年級學生占29.67%、三年級學生占12.65%。(見表1.1)
表1.1
性別年級目前英語水平
男女大一大二大三四級以下四級六級
人數28519727814361429512
%59.3%40.87%57.68%29.67%12.65%89.00%10.58%0.41%
1.2調查的目的與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想了解我校大學生英語學習狀況――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通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與總結,認清我校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障礙以及需要我們改善和提高的方面,積極創造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外部環境,使英語學習與過級考試不再是一項難題。
問卷內容涉及廣泛,共32題,具體分為5個部分:1)個人在英語學習中的基本情況,2)英語學習的動機,3)英語學習的動機,4)對英語學習的體會及看法,5)對英語學習的意見或要求。最后一題為簡答題。
2.統計的結果與分析
2.1對學生個人英語學習的基本情況的結果與分析
表2.1
序號項目選擇人數百分比(%)
1對自己英語學習基礎的認識很好275.60
較好9720.12
一般23448.55
差12425.73
2英語學習的興趣濃13828.63
一般28358.71
沒有興趣6112.66
3每天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1個小時以下26454.77
1-2小時11423.65
2-3小時6413.28
3小時以上408.71
4每天英語學習的主要內容(課堂學外)(多選題)背單詞35974.48
讀課文18738.80
練習聽力12726.35
鞏固課堂知識8918.46
讀英文報刊雜志9319.29
其他173.53
5是否經常聽英語廣播每日必聽316.43
經常聽56&nb
sp;11.62
有時,偶爾聽26655.19
不聽12926.76
6英語聽力學習情況僅每周的聽力課聽一下22045.64
除上課外,課后還聽自主聽力15532.16
除上項外,還聽英語廣播7916.39
聽力課的配套聽力練習285.81
7你有晨讀的習慣嗎?有26254.36
沒有22045.64
8經常寫英文文章嗎?有計劃地每天/周/日寫10321.37
想起來就寫11824.69
老師要求才寫19340.04
從來不寫6814.10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我校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非常不容樂觀。首先,在英語基礎方面,有48.55%的學生一般,25.73%的學生很差,而基礎很好的學生僅占5.60%,同時有達58.71%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一般,而沒有興趣的達12.66%。另外,從其他項目可以看出,學生英語學習內容單一、無計劃性,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認為,這些調查數據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我校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是處于一種混沌不清、模糊的狀態,不知道怎樣學、學什么,問題十分嚴峻,這需要所有的教育者與管理者引起重視。
2.2英語學習的動機
表2.1
序號項目選擇人數百分比(%)
1影響英語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英語基礎11223.24
老師的鼓勵449.13
自己從學習中得到的成就感28458.92
同學的影響428.71
2你認為自己學習英語最主要的動力來自(多項選擇)興趣愛好10020.75
過級的壓力15632.37
老師、父母的期望與督促5812.03
社會競爭的需要22747.10
同學的影響153.11
3你認為自己學好英語的主要目的是過級拿學位證12323.24
利于找好工作2209.13
出國的需要7658.92
其他638.71
4大學期間,你對過級的目標是過四級8918.46
過六級30863.90
過專業四級或八級347.05
考GRE、雅思、托福等469.54
其他51.04
5如果你四級通過且成績優秀,是否會考口語是38579.88
否9720.12
學習動機在英語學習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采取相應措施,促進英語學習。就英語學習的環境而言,學習動機分為外部學習動機和內部學習動機[1],而經典社會心理研究將語言學習動機分為“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2]。
通過調查發現,在被問及影響英語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時,有58.92%的學生選擇“自己在學習中得到的成就感”,屬內部學習動機;在被問及英語學習的主要動力來自何處時,有47.10%的學生選擇“社會競爭”的需要,選“過級需要”的占32.37%;學習英語的目的以“利于找個好工作”和“過級拿學位”為主,分別占45.64%和25.52%;有63.9%的同學希望在大學期間能夠過六級,并有79.88%的學生希望得到口語考試證書,這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工具型”學習動機。
2.3英語學習方法的結果與分析
表2.3(四級未過者選做)
序號項目選擇人數百分比(%)
1你會在何時開始準備英語四級考試大一上學期16634.44
大一下學期14930.91
大二上學期11423.65
大二下學期5311.00
2你認為過國家英語四級的最主要因素是(多選)單純背單詞11223.24
多背多讀,培養語感33268.88
多做真題9920.54
掌握做題技巧12425.73
3是否準備參加英語輔導班
是12529.14
否30478.86
表2.3主要列出學生對國家英語四級的準備方法的統計數據,而對整體英語學習方法的結果分析還應參考表2.1中的4、5、6、7、8項的數據??梢钥闯鑫倚W生的學習方法還很缺乏科學性,存在單一性和不規律性,例如在學習內容上以課堂學習內容為主;課外學習以背單詞為主的占74.48%等。但是在被問及通過cet-4的最主要因素時,有68.88%的學生選擇“多讀多背,培養語感”,而有65.34%的學生在大一時開始準備英語四級考試。這說明學生在英語學習的認知上是比較清晰的,而且態度積極,然而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導致學習方法存在很多問題。
2.4對英語學習的看法與態度的結果與分析
表2.4(3、4、5、6題由四級未過者選做)
序號項目選擇人數百分比(%)
1你認為英語對你的將來的影響是沒多大影響232.70
有一定影響11123.03
有很大影響19640.66
影響深遠15231.54
2你認為大學英語學習與高中有什么不同(多選)課堂老師的角色不同7816.18
自學的成分多36976.56
學習內容發生了變化19440.25
學習要求更加嚴格326.64
學習要求沒有以前嚴格10020.75
3你覺得有關四級考試的指導性講座對你的四級準備有幫助嗎?有27263.40
無15736.60
4你認為什么時候舉辦四級考試指導講座比較有效大一剛入學13130.54
大一第二學期14132.87
大二第一學期9221.45
大二第二學期419.56
臨考前245.59
5認為舉辦四級模擬考試有必要么有31473.19
無11526.81
6你認為模擬考試的頻率應該是每周一次9421.91
每月一次20247.09
每月兩次9221.44
其他296.76
從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們十分重視英語學習,并且希望學校能夠組織一些幫助備考四級的活動。當被問及“英語對將來的影響”時,由40.66%的學生選擇“有很大影響”,31.54%的學生選擇“影響深遠”,23.03%的學生選擇“有一定的影響”,認為“沒有影響”的學生僅占2.70%;當被問及“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有和不同”時,選擇“自學成分多”的學生多達76.56%,分別有40.25%和20.75%的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發生變化”和“學習要求沒有從前嚴格”(該項屬多選項目)
2.5對英語學習的意見與建議的結果和分析
該項屬簡答題,有一部分學生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其中包括:提高英語廣播質量、提供更多的聽說讀寫的機會(例如舉辦高質量的英語角、看英文原片等)。這些意見與建議不僅給我們的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參考意見,而且也從側面反映了學生渴望學好英語的一片熱忱。
3.討論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表明:
3.1我校大學生英語學習狀況不容樂觀,基礎差、信心不足、缺乏興趣等。如何提高大學社國內英語學習興趣、改善英語學習環境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3.2我校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強度不高,且多屬“工具型”學習動機,需進行“融合型”學習動機的引導和激發。
3.3學生對英語學習方法有很清晰和明確的認識,英語學習態度也很積極,但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了英語學習拖沓和低效的狀況,這些都有待工作者加以引導和糾正。
4.建議與對策
4.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刻不容緩?!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外語更是如此,一旦學生喜歡上了外語,對它有興趣,產生了激情,你不教他,他也會主動去學、去練、去鉆。在調查中我們得出這樣一種結果:學生對待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與其對英語學習興趣不大的現象相悖。作者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與同學的自身興趣相關之外,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和啟發,學生才是教學中的主體,換句話說,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之中。
因此我們應與外語教師加強聯系和交流,不斷革新授課技巧,如啟發、討論、扮演角色等。因材施教,及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既“Teachstudentstolearnhowtolearn”
4.2舉辦豐富多樣的課外英文活動。開展高質量的英語角活動、放映英文電影、開放聽力教室,利于學生進行聽說訓練;在學生宿舍內創辦英文期刊雜志室,方便學生閱讀;鼓勵口語好的同學帶頭用英語交流;全天進行英語教學廣播;舉辦英文原創小說大賽等各種活動,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
4.3協調四、六級考試與英語學習的關系。與國內許多高校一樣,我校也將英語四級證書與學位證聯系在一起,然而,英語學習和過級考試往往存在著諸多矛盾。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運用能力,而過級考試則是一種應試教育。因此協調四六級考試與英語學習的關系成為必然。筆者認為應激勵學生立足校園,放眼世界,把備戰四級作為英語學習的起點。
4.4建立英語學習激勵機制。這個激勵機制應從教師和學生雙方面制定,目前我校動物科技學院已制定了相關規定,內容廣泛,從集體獎勵到個人獎勵規定詳細、獎勵額度大,在提高英語學習和教學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4.5及時矯正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不良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給予正確的指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