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4:55
序論:在您撰寫檢驗科學習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設置;教學
一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設置的現狀
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大二年級開設分析化學課程,選用教材為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張凌和王淑美主編的分析化學上冊和下冊,總時數為54,其中理論教學為28學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誤差和分析數據的處理、滴定分析概論、酸堿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電位法及雙指示電極電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的現狀
(一)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理論教學的現狀
本人在我校2017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只學習了基礎化學,沒有系統的學習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因此,學生化學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還有很多學生由不同的專業轉入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基礎不一,教學難度大。此外,分析化學的教學內容涉及很多數學公式,但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大一沒有學過高等數學,部分公式理解起來吃力。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和知識,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實驗課開設的六個實驗項目和藥學類專業一致,與臨床檢驗聯系并不緊密,專業相關度低,因此,學生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此外,由于開設的實驗項目均是驗證型實驗,且學生人數多、課時有限,實驗中所需的試劑都是由實驗教師配制準備好后供學生使用,學生參與的實驗并不完整,不利于學生對整個分析過程的理解和掌握,實驗課的實際體驗并不好。
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設置的探討
(一)適當增加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時
分析化學作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對其學習后續的專業課程非常重要。目前,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總時數為54,其中理論教學為28學時,實驗教學為26學時,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無論是理論教學課時還是實驗教學課時均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由于受到課時限制,要不只能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選擇性的調整,要不就只能給學生講授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內容[4],而不能就與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章節進行擴展,教學效果不是特別理想,學生感受不到分析化學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重要性,也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建議適當增加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課時,在醫學檢驗的過程中體現分析化學的重要性[5],提高教學效果。
(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理論課程設置的探討
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歸屬于第一臨床醫學院,而分析化學的教學任務由藥學院承擔,課程的設置不是很符合實際需求,因此,在設置課程之前,任課教師應該與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負責人員充分溝通,優化教學體系,根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實際需求設計教學內容,適當減少滴定分析的教學內容、增加色譜法等章節的教學內容。在教材的選用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學教材是針對藥學類專業的,對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而言,并不具有針對性,應重新選用教材。
(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實驗項目設置的探討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分析化學實驗課應該盡量與臨床醫學檢驗接軌,以培養學生今后的實際工作能力。在實驗內容安排上,應該更新實驗項目,減少滴定實驗項目的學時數,提高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實驗學時數量,并增加原子吸收光度法和色譜法中相應章節的實驗,如學時緊張,可通過開放實驗室的方式,間接增加學時數量[6]。此外,應該提高學生的實驗參與度,讓學生獨立準備實驗過程中所需的試劑,如果學生人數較多,采用分組的方式。
四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一)結合實際,開展案例式教學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教師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和問題為先導,引導學生通過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7]??蓪咐虒W法應用到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分析化學課堂教學中,例如,將“人體血清鈣指標的測定”引入到配位滴定法的課堂教學中[8],圍繞配位滴定法“能不能測人體血清鈣?”、“為什么能測?”和“怎么測?”展開討論,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學習和掌握配位滴定的理論知識,感受分析化學對醫學檢驗的作用和意義,激發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實驗
在每章理論課結束,要求學生做好實驗的預習,并書寫好預習報告,老師在實驗課開始前要予以檢查,實驗課時,老師只要簡單講解一下實驗的內容、強調關鍵的步驟即可,以此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主動性,讓學生把問題帶到實驗中解決,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實驗中去,避免有人做有人看,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三)增加實驗考核
現有的實驗課考核方式主要是依據出勤、實驗態度和實驗報告計算分數,這種考核不能夠真正地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實驗內容和技能,同時也導致部分學生對實驗課不夠用心,因此,應該在所有實驗課結束后增加實驗考核,讓學生在平時實驗中感受到壓力,化壓力為動力,對疑惑的地方主動向老師提問,主動掌握實驗技能。
[關鍵詞]農林;無機及分析化學;試題庫
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是我國農林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農)為例,每年有過一半的大一新生(近3000人)要學習該課程,足見其在農林院校的重要地位。一般有如此多學生的課程都會采用統考的方式考試,因此試卷的全面性、公正性、區分度和客觀性就顯得非常重要。然而由于某些原因,部分農林院校仍以人工命題的方式出卷。人工命題方式有其優點,但在當前信息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其缺點越來越突出。首先,人工命題往往易受出題人的主觀影響,存在對課程內容覆蓋面不全、難度把握不好、重點不夠突出、題目容易跟往年類似或重復等缺點,對學生的考查不夠細致,區分度可能也不好,達不到考試目的[1]。如果情況嚴重,甚至可能造成教學事故。其次,人工命題容易出錯,如符號錯誤、分值錯誤、數據錯誤等。出題人的責任心不同,試卷的質量往往差別很大,責任心強的教師出的試卷質量還比較高,但責任心較弱的老師所出的試卷質量則不能保證。再次,人工命題效率低、成本高。命題一般在教師課程未結束的時候同時進行,教師在上課之余,要花很多時間命題,往往是人付出了很多精力,卻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可能也沒有得優良的試卷[2]。
1試題庫系統結構
我們已進入一個信息科技爆炸的時代,電腦、手機和網絡已是我們日常生活、教學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農林院校的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也應該跟上時代步伐,建立計算機試題庫系統。試題庫系統的優點顯而易見。首先,計算機試題庫系統可有效避免人工命題的諸多缺點,如實現教考分離,更好把握課程內容的覆蓋、難度分布、重點突出、不易出錯等等[3]。再次,機器出卷效率高,只要設置好一些基本要求,就會很快組成試卷。另外,試題庫系統還有其他方面的用途,如滿足學生的日常練習,課程進行過程中,可以利用試題庫系統出一些較簡單的練習題,供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之用。最后,考試完之后,考試情況可以反饋給試題庫系統,進一步改進試題庫系統,那么以后的試卷會越來越好越客觀。當然電腦組卷也不是萬能的,如果結合電腦組卷和人工修改,即可結合二者的優點,得到一份優秀的試卷。建立一個優秀的試題庫系統,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細致長期的工作。總的來說,試題庫系統首先應該有一套優秀的試題庫軟件,然后問題就在于要采集大量試題,最后就是管理與參與者的長期完善。針對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所示,應該包含四個基本子系統,即題型管理、試題管理、用戶管理和組題管理子系統[4]。題型管理子系統可以設置加入不同類型題目,除傳統的填空、選擇、判斷及計算題之外,用戶可以定制自己的題型;試題管理子系統對試題進行管理、設置難度、歸類等,如批量輸入試題,設置修改難度系數等;通過用戶管理子系統可設置不同權限的用戶,用戶通過網絡可以登錄系統,根據要求使用系統,保證多用戶使用,同時保證安全;組題管理子系統可以設置不同組題方式,產生試卷。另外還有試題質量評價模塊,為考完試后進行評價反饋而設置。
2試題庫系統軟件
試題庫軟件一般通過兩種途徑獲得,即商業軟件和使用者自己編寫。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化學工作者來說,編寫一套較好的軟件有一定難度,故采用成熟商業軟件比較可行。不管那種方式,試題庫軟件系統應包括以下方面:(1)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管理,功能齊全:試題庫系統不僅管理員使用,普通老師也要用,如出一些練習題、小測驗等。大多數化學老師的計算機水平有限,因此簡單易用的界面能為更多人使用。界面簡單易用的同時,還要保證內容豐富、功能齊全。如題型的設置,普通的選擇、填空、判斷、計算題必不可少,還有其他題型,如概念、證明、小論文之類。另外用戶管理、組題出卷等都要包含。每個題目設置相應的難度系數,組試卷時根據難度系數的分布情況組卷,這樣考試時一般都會比較符合正態分布,難度系數可由管理員修改。(2)化學語言友好:由于化學試題必不可少的出現化學語言,如無機及分析化學課中熱力學部分的熱化學方程式、熱力學函數關系式,原子分子結構部分的分子雜化軌道顯示、化學分子結構式,四大平衡對應的滴定實驗示意圖等。因此試題庫軟件應該正確顯示這些化學語言,兼容CHEMDRAW等化學軟件繪制結構圖,而且必須是WORD軟件友好的軟件,以正確顯示化學語言和數學公式。(3)網絡題庫:試題庫系統不僅在考試時使用,平時也要發揮作用。無機及分析化學課本中的練習題非常有限,學生可能需要做更多些練習題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試題庫系統可以提供網絡練習接口,讓學生可以更靈活地獲取知識。另外網絡題庫可以發揮其交互的優勢,讓學生和教師更好的交互反饋。(4)安全性: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為農林院校公共基礎課,因此試題庫軟件的安全性一定要高,如果出現試題泄露、黑客入侵等情況,將嚴重影響教學工作,造成教學事故。因此,軟件系統一定要提供良好的安全性。
3試題采集
試題庫系統的另一大關鍵就是試題的數量和質量,即試題采集。大量試題需要大量人員完成,是一個大工程。有經驗的老教師承擔試題的核驗、確定難度系數、試卷的把關等工作,其他老師可搜集試題,試題翻譯,試題錄入及管理等工作。系統管理可由幾位老師承擔,每位負責某種題型。試題采集是最為繁瑣且龐大的工作,必須由多人承擔,按章節劃分,每1至2位老師負責一章,結合科學前沿有趣的東西,收集翻譯編寫題目。試題采集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獲得:(1)已有資料。西農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命題近年都由不同老師輪流命題,教師一般都有出題經歷,有一定量試題資料,因此首先將每個老師的試題資料收集、歸類,就是試題庫的基礎試題。(2)外文課本翻譯。相對于國內課本,國外教科書或參考書中一般都有大量題目,可以聯系版權方,獲得題目的使用權,然后進行翻譯。(3)自編題目。組織教師自己命題,教師根據自己的授課經驗,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學校特點,負責某一章節試題的編寫。(4)另外,試題庫的題型可多樣化,不局限于考試,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寫小論文,將小論文的題目也可加入試題庫共享。
4不斷實踐、反饋和改進
試題庫系統是不斷建設、實踐及完善的長期工程,每次組卷考試后,根據考試情況進行反饋,然后對有問題的部分進行修改,如難度調整等。另外,每年都應該往系統里加入一定量的試題,淘汰陳舊試題,保持更新。經過幾年的改進完善,最終會建設好一個優秀的試題庫系統。
綜上所述,無機及分析化學課是一門農林院校非常重要的基礎課,應該充分重視其考核方式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實現教考分離,淘汰陳舊的人工命題方式,有效組織起來,建設試題庫系統進行組卷考試。
作者:蒲亮 張忠 王文己 楊正亮 單麗偉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袁東華.高校試題庫、試卷庫建設問題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2013,4:77-78.
[2]陳紅兵,賈俊仙,武英耀,等.創建農業院?;瘜W網上試題庫的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2,138(12):50-51.
一、加強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建設
(一)改革課程結構,構建教學新體系
由于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的部分內容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為了更好地發揮兩大基礎課各自的優勢,減少教學內容上不必要的重復,教學中應首先抓住這兩門課程的結合點,使知識揉為一體,融會貫通地將原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課程內容聯系最緊密、重疊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2個部分有機結合起來。即在新體系中首先介紹溶液中四大化學平衡的定義、性質及特點,然后將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應用分別穿插在其中,將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作為四大平衡理論的引申部分和應用過程,達到內容簡練、完整,思路清晰、明確,重點突出,加深了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其次,新的化學課程體系以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目標為依據,根據就業崗位及崗位群對化學知識的需求,將化學教學內容重新調整,分為兩大模塊:一是理論知識模塊。主要包括物質結構理論、化學平衡理論和分析檢驗基礎理論等。二是實踐技能模塊。包括基礎實訓、分析檢測(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等,將實驗內容、操作技能及應用等與專業課緊密結合,減少了教學中的重復和脫節現象,有利于教與學的有序進行。
(二)改革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
隨著高職院校單招政策的實施,學生普遍存在化學基礎薄弱的狀況,他們對化學學科的特點、學習方法以及化學在科學中的應用等知識不太熟悉,而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作為大學一年級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內容多、課時少,與高中化學跨度較大,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一是教學中采取“分層次”教學,對于基礎較差、學習困難很大、無學習興趣的學生,在課前補充與中學內容銜接的相關知識,以縮短中學到大學的學習適應期。講授過程中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易于接受;二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堅持將啟發式教學貫穿始終,注重課堂教學與討論相結合,對有規律和共異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三是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比較各種分析方法的優缺點,既增強了授課內容的系統性,又拓寬了課程知識面。引入自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四是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適當安排學生自學,課前列出自學提綱和要求,并將提綱中的相關部分以提問的方式予以檢查,通過輔導答疑方式,及時了解自學的效果,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探索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實驗教學模式
(一)開設具有專業特色的綜合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了適應現代化學發展的要求,應在實驗教學中有意識地將各門學科相互滲透。綜合設計性實驗是將學生已學的基礎學科理論與實驗方法有效融合后開設的實驗,在實驗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開設具有專業特色的綜合設計性實驗。實驗前,由教師提供測定樣品及相關信息,對實驗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要求學生自學,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引導學生討論、講授,給予正確指導,并鼓勵他們查找有關資料,包括樣品的預處理方法、設計分析方案、思考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途徑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辦法,由教師給予及時正確指導。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使學生深感實驗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密切關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少實驗中應付了事或盲目操作等現象,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二)技能訓練和崗位職業資格考證結合,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專業技能有效結合起來,以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實踐教學中,在設計實驗、實訓項目時重視與職業技能考核相結合,使學生在畢業時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又獲得國家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在培訓目標上,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畢業時既具備相應專業的上崗資格,又具有直接適應某一崗位(或崗位群)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走向社會參與競爭的能力。實踐證明,受過培訓并獲得“雙證”的學生,其專業和技術素質高,用人單位滿意。
(三)實施工學結合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充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課程體系改革 教學資源建設 實踐教學體系 信息智能化 教學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傳統教學模式必將向信息化教學模式轉變,一種具有鮮明個性和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將逐步形成。這種轉變不僅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明顯地提升,而且將極大地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發展。大學教育作為培養各類高級專業人才的專門機構,是一個受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沖擊的領域,必然會成為教育信息化的前沿陣地。智能化教學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體系邁向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教學模式的構建部分[1]?,F代高端技術形成的智能化教學模式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存在的弊端,是我國高等基礎教育改革重要部分和高等本科應用型院校走向現代教育與國際教育接軌的重要舉措[2]。因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對智能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學形式和作用進行研究,并構建信息智能化教學模式應用于車輛工程專業的基本框架。
一、信息智能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是傳遞――接受模式,即所謂傳道、授業、解惑。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組織、管理和控制,但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學生當做灌輸的對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和前人知識與經驗的存儲器。傳遞-接受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逐漸形成一種被動的心態。這種教學模式容易產生兩種現象:一種是對老師和書本盲目崇拜;另一種是對老師盲目抱怨,把學不好的責任全部推向老師。傳統教學模式的最大問題是使學生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禁錮,敢于沖破傳統的新思想、新觀念被扼殺,久而久之,求知的積極性和勇氣慢慢失去。這就等于移走了創新型人才賴以孕育和成長的全部土壤。問題總結為:(1)教學資源嚴重不足;(2)以“學生為本”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3)雖然一些好的教學制度、培養方式在一些高等應用型院校得到推廣,但是始終不能從本質上解決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4)教學效率低;(5)智能化現代教學設備和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信息智能化教學模式優勢
信息智能化教學模式為改變這種狀況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當前,以多媒體和網絡[1]為標志的新的信息技術革命已經為教與學的革命性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信息智能化化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基于資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問題等方面的學習,使學習者在此過程中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充分利用智能技術構建實踐教學和學習平臺,讓學習者充分便捷地體驗動手操作和設計創新的困難和興奮[3]。
三、信息智能化教學模式建設的具體舉措
1.工科類課程體系改革
結合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標準的內涵和要求,高等本科教育培養應充分結合本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層次并結合當地職業市場特點及產業結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切教育模式包括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標準,因此課程教育體系改革必然緊緊圍繞其所基于的人才培養目標開展?,F代信息化、智能化產業技術涉及面廣,對傳統人才的全面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必然促使高等教育下培養的人才綜合要求提高。鑒于此,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必然隨之發生改變[4]。
針對某高校新興車輛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基礎較薄弱,因此在信息化智能化大時代要求下的人才培養形勢更嚴峻?;谠撔,F有課程體系的基本結構和框架,結合信息智能化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進行針對性的課程體系改革,應引入現代化課程,向著有利于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2.教學資源建設與專業發展及地方產業特色相結合
任何課程教學都涉及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針對現階段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信息智能化教學模式的教學資源建設應當通過綜合利用網絡、人工智能和多媒體技術建立基于Internet的智能化網絡教學平臺和兼容于此平臺的智能化課件,協調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使智能化教學模式的教學資源從不同角度和各個層面有效實施教學設計、組織、調整、管理和評估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狀況等,發揮應有的作用。
嘗試建立:(1)智能化教學平臺。以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引入UG、CATIA專業軟件,利用其強大的CAD/CAE/CAM模塊整合理論教學與模擬教學資源。(2)智能化課件。以課程的知識點或知識單元為一個小的模塊,以知識的邏輯關系(如教學章節)或認知規律為線索構建知識系統。使其教學內容被組織成包含文字、表格、圖片、聲、像等多媒體構建超文件(HTML文件),發揮出現代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教育的優勢。比如:配合各單元內容建立習題庫,提供各種形式的習題及相應的實踐環節;針對各部分教學內容,定制使用專業門類網站;對習題進行分類,針對不同學生類型的特點設置作業;在習題庫的基礎上建立相對習題范圍較小的試題庫和答案;針對學習者在課堂學習及課后作業中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給出解答。(3)師生無縫對接軟件??紤]到教學秩序的維持和教學質量的保證,在智能化信息化教學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出勤和學時量,引入網頁簽到實時反饋至教師建立的對應課程微信公眾號終端,實行教師與學生的無縫對接。
3.實踐教學體系優化
不論是高等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等教育,其課程教學體系主要體現在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比例關系上。一個專業的課程教學體系則由課程間的依賴、銜接和配合構成。而實踐課程體系是重中之重,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車輛工程專業因其特殊的背景,更需要學習者在很大程度上將理論付諸實踐。通過書本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習者完全深入領會“想和做”的關系,形成學以致用的良性循環。為此,車輛工程專業應著重加大實踐教學模塊的比重,通過智能選課系統,建立虛擬實驗平臺,進而重點進行實驗室建設。開展實踐教學競賽及學生動手比賽,建立以實踐動手能力為主要考核指標,以零部件理論設計模型參數化分析數字化加工為主線的模擬實踐創新應用平臺。同時加強與地方汽車企業的校企合作,讓教師和學生定期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實習和學習,并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
四、結語
當前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標志的新的信息技術革命已經為教與學的革命性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信息智能化教學模式的優勢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重視,造就了全新的教育環境,體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提高教學質量和降低教學成本開辟了新的途徑。隨著信息智能化教學模式的普及和推廣,智能化教學模式將成為新世紀高等應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蔡雪梅.試論普通高等職業院校遠程教學模式特點[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7(2).
[2]華子荀.我國信息化教學模式發展現狀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高等教育),2012(27).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課程,但是在學校中作為一門小學科,學校和教師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強。特別是許多農村中小學,往往把信息技術簡單等同于計算機教育,甚至不知道從何抓起,出現了照本宣科滿堂灌或“放羊”現象。有的甚至變成了學生的游戲課等,嚴重制約了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和信息技術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等等。歸結以上這些現象,我們認為主要是由于沒有規范信息技術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評價等引起的。另外,就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普遍比較年輕,知識結構相對較新,但教學經驗明顯不足,非常迫切地需要有一套基本的學科操作要求來規范他們的教學行為,以引導并幫助他們提高專業素養。本文接下來就根據浙江省教研室最近出臺的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及結合工作實際,針對如何規范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議,從而使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和學科教師的教學行為工作更規范化,提高教學質量。
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規范化概念界定
教學規范是搞好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最基本途徑。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規范化定義為:積極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從規范信息技術教師的課堂準備與教學設計開始,以規范課堂教學過程組織與實施為重點,通過規范的教學測試與評價手段,從而實施規范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最終實現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之目標。
三、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規范化的措施與著手點
1.積極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要先行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順利地進行下去,首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進行更新,使師生尤其是教師的教育理念適應現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要求。教師是課程改革實驗與實施的主力軍、主導者,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到課程改革實驗的成敗,所以我們要用新的課程理念來規范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教師的教育理念更新主要要求教師具有全面素質教育觀,調整好教師角色和轉變教學行為方式,并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合理的評價等各方面。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具有了適應新課改的教育理念,開展規范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才不會迷失方向。
2.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規范化從教師的課堂準備與教學設計開始
更新后的教育理念只有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才能真正地體現出來,所以規范教師的課前準備與教學設計就是規范化信息課堂教學的開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教師應深入理解和鉆研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熟悉教材,做好備課工作。備課時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從“三維目標”進行考慮,要符合學情;教學過程的設計應體現清晰的過程結構,根據教學重點安排教學環節,環節之間要注意銜接。備課中要合理選擇與組合“任務驅動法”“范例教學法”“游戲競賽法”等教學方法。備課時學生的作業設計也應充分考慮。
(2)教師每學期應制訂出科學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應包括指導思想、教材、學情和環境分析、主要措施、活動安排和教學進度表等內容。
(3)教師在上課之前,應檢查計算機、網絡等教學硬件設施和軟件環境,在上課前將教學中要用的相關資料復制到學生機,并做好調試工作。
3.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規范化以課堂教學過程組織與實施為重點
信息技術課具有課時少、內容多、操作訓練機會少、知識更新快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上課這一環節,盡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操作能力。為此,我們要努力規范地做好以下幾點:
(1)規范課堂教學引入時的情境創設
情境創設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應具有針對性、開放性、延續性等特點。情境創設可以采用“問題提出”“現實情景”“場景模擬”等方式,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2)規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
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磋商、協調中集思廣益,達成教學目標。
(3)規范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軟件的使用
通過電子教室軟件實時將教師的操作方法與操作步驟進行廣播教學。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不應隨意中斷他們的操作練習而進行講解,這樣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另外,還可以邀請操作熟練的學生當小老師,上臺進行演示,做到以點帶面,共同進步。可以說規范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軟件的使用,有助于減輕老師的課堂負擔,做到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4)規范信息技術課堂組織管理,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和秩序
良好的課堂紀律能使老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采取讓學生機安裝還原卡、通過屏蔽和監控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生機的管理、分配給學生一定時間玩游戲(前提是先完成學習任務)一些措施來保證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從而進一步規范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5)規范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
教師要堅持精講多練原則,選擇合適的講授方式和時機,控制講授和演示時間。同時,演示操作要規范、細致、熟練。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計算機知識通俗化、情趣化,教學語言要簡練、情境描述要生動、環節過渡要自然、專業術語要規范、設問小結要清晰。
(6)規范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的板書設計
規范“板書”設計應著重體現四點:①選擇板書的形式要準確,體現教學意圖;②板書的內容要精,概括準確,詳略得當,能夠畫龍點睛,特別是操作步驟要層次分明;③板書文字精美,色彩協調,布局合理;④注意板書的易操作性,輔以適當音響、動畫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以規范的教學測試與評價手段促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規范化
教師要積極開展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并適時選擇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評價內容也要多元化。教學評價的開展要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平時的學習行為、學生實際操作、作業完成情況,終結性評價主要考核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教師評價時還應注重作品評價中的導向作用,根據教學要求,制訂合理的作品評價量表,從作品的主題性、科學性、藝術性、創新性等角度進行分析。另外,教師不管采用何種評價或測試手段、方式最后都要及時統計、分析和反饋。規范化的教學評測將促進規范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5.其他促進教師規范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規范的有效方式
(1)利用行政化管理。根據實際,通過調查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地方和學校信息技術教學規范,使之成為一項制度并利用一定的監督機構和激勵機制使之有效地執行,使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規范的教學行為。
(2)利用校內的學術組織,開展校本教研。學??梢酝ㄟ^年級組、教研組等基層組織來進行教學規范的指導。如通過教研組內的骨干教師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從而帶動組內教師;通過組內的共同活動,如集體備課、集體教研等形式,使之形成一個統一的教學規范。
總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走向規范化的軌道,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為適應信息社會學習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也可使廣大從事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有經驗可循,確保信息技術教育普及工作的順利開展,避免低層次重復性的教學和人才、網絡資源的浪費。讓信息技術課程真正做到在促進專業發展的同時,有效地實施課程,全面完成學科教學任務,從而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徐麗萍博客.初探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規范..
[2]李日舟.當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03.5.
[3]劉元宗.課堂教學規范與評價探析[J].洛陽農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1.4.
Abstr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s refined managem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eful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and refine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re important to reform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reducing teaching, but emphasizing the process, and thus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inally building up refined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關鍵詞: 精細化;課堂教學;機制構建
Key words: refined;classroom teaching;mechanism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2-0263-02
0 引言
隨著高職院校招生、就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面對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的競爭對手,保持學校的競爭力將越來越重要,學校作強作大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精細化的管理將成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影響學校發展有很多因素,但內部管理依然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洞察市場行業的變化、如何制定對應的方針、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如何創立品牌都是可以通過到位的管理來加強的。高職院校只有不斷地深化精細化管理,提高應變能力,才能健康穩定的發展,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將現代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引入到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管理中,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益,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有其重要意義。
1 精細化管理的內涵
精細化管理作為一種理念和文化,起源于發達國家的一種企業管理理念,它是社會分工精細化和服務質量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規管理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更是一種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管理戰略的永遠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
精細化管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泰勒科學管理思想。泰勒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對勞動的方法和標準化進行研究,然后提出了標準作業的方法,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二戰后,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的同時技術也變得日趨復雜,不僅大大縮短了產品換代的周期,更大大增強了社會化協作,這就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細化的要求。此時,一批專家學者在經濟領域引入了嚴密精細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理論和方法,用來解決企業管理上的種種問題。
現代企業對精細化管理的定義是“五精四細”,即精華、精髓、精品、精通、精密,以及細分對象、細分職能和崗位、細化分解每一項具體工作、細化管理制度的各個落實環節。為了將精細化管理要求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要求抓細并量化每一項工作。“精”就是要切中要點以抓住運營管理中的關鍵環節;“細”就是具體量化、考核以及督促和執行管理標準。剛性的制度、規范人的行為、強化責任落實以及形成優良的“執行”文化是精細化管理的核心。
2 精細化課堂教學管理機制構建
企業隨著管理環境的日益復雜化面臨著很大的生存危機,一大批企業正在積極尋找對策并苦練內功,慢慢的走上了精細化管理的道路,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海爾。精細化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雖然企業管理和課堂教學管理在具體操作層面和個別細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基本原理與內在規律是相通的。為此,利用精細化管理理念構建課堂教學管理機制,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無疑也是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把現代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引入到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管理,構建起精細化課堂教學管理機制,我們從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探索。
2.1 精打師資隊伍,細化能力標準 著名管理學家汪中求說“精細化管理的本質,更多的是對員工的職業化要求”。教師是課堂管理的主導者,要推進精細化課堂教學管理,讓教師理念上認同是首先要解決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及要求: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過硬的教學基本功,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理念與方法。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通過三個環節進行精心打造:一是嚴格把關師資引進,引進各行業的能工巧匠;二是加強崗前培訓,轉變教育理念;三是強化過程控制,及時關注教師平時的教學,并進行指導和監督。
2.2 精理教學內容,細分崗位需求 客戶有需求,才有產品生產;崗位有需要,才有學習的必要。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置也是關鍵的一步。對精細化教學管理,與傳統的“推式”原理剛好相反,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來“拉動”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在教學內容梳理方面把好兩個環節:一是課程教學大綱編制,結合行業、專業、崗位調研,汲取行業企業專家、實習生和畢業生的意見與建議,明確課程目標,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現“課崗證”融合;二是加強教材建設,充分發揮專兼雙師教學團隊的作用,做到“兩個引入”,即“引入行業標準、引入企業編著委”,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開發教材,提高教材的適用性、實用性。
2.3 精設教學過程,細備課堂教案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傳統的備課重點是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備課僅是從教師“講”的角度而不是學生“學”的角度進行的。精細化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為:第一,考慮這堂課程準備安排幾個學生活動,每個活動應當如何安排;第二,考慮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應當怎樣指導學生,怎樣與學生產生互動;第三,考慮學生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會出現或者遇見那些問題,老師應當如何進行控制和評價;第四,將以上安排寫出來作為課堂教師臨場發揮且隨機應變的一個基礎準備。但是即便準備在充分,在課堂上還是會遇見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課后教師通過反思進行二次備課,寫出自己執教的體會和疏漏,記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閃光點和困惑。我們倡導這樣的備課以及教學過程設計,他不僅是進行有效教學的保證,更是改進課堂教學以及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
2.4 精改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如果學生不想學習,或者學了收獲不大甚至沒有收獲,無論教師教的多苦都是無效的教學;如果學生學習很苦但是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那么這也是無效或者低效的教學。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在教師的影響下能否主動的構筑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和思維技能、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我們應當重點關注的。知識是死的,如何運用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學習的精髓所在。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規教學,求新求變,堅持一對一的因材施教。不同班級不同的學生個體,采用“體驗式教學”等不同授課方法,做到目中有生,以學生為中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教學語言風格的幽默感,課堂教學方法不拘一格,靈活多變,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動起來”。在精細化教學過程中,“精心”是態度,“精細”是過程,“精品”是結果。
3 結束語
傳統的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教師往往特別注重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研究,忽視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信息的傳遞,忽視研究如何科學地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忽視研究如何運用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將現代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引入到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管理,精心地組織教學,精細地實施教學,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減少講授,注重過程,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有效性,構建起精細化課堂教學管理機制,從而達到教學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孫念懷.精細化管理Ⅲ[M].新華出版社,2005.
關鍵詞:教學設計;整體設計;單元設計;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8.5;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6)12-0-02
0 引 言
所謂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進行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分為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和課程單元教學設計。
1 課程整體教學設計
《傳感器技術》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包括課程性質的分析,即明確課程的學時、學分、授課對象和先修課程與后續課程;課程目標的設計,即明確課程總體目標以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拓展目標;課程內容的設計,即明確授課內容,確定具體授課項目,包括引導項目、主導項目和拓展項目等;能力訓練項目的設計,即明確每個項目的所需課時,每個項目應該完成的任務,每個項目應該達到的能力目標,完成每個項目所需的知識整理與每個項目需要用到的訓練方式手段、訓練步驟以及要達到的效果;課程進程的設計,即對整個學期進行計劃,設計每次課程要達到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第一次課授課過程的設計,第一次課程非常重要,需要明確整個課程的方向、整體構架和教學環境;考核方案的設計,即明確整個課程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方法,比如考核內容都包括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分值占比,每個訓練項目的考核內容等,考核方法又分為理論考核、操作考核、過程考核、期中期末考核等;教材和參考資料的選用;授課環境、硬件設備和所需工具材料等的設計。
2 課程單元教學設計
在教學內容方面,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針對適合在一個課時內完成的學習內容進行教學過程設計,而單元教學設計主要針對教材中知識結構相對完整的章節或單元以及綜合學習內容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課時安排方面,一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是指利用一個課時就能實施完成的,而單元教學設計中一個單元的內容一般需要多個課時才能完成;在教學形式上,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一般只有一種教學形式,而單元教學設計則根據單元中不同的知識點或技能點的需要設置,通常包括多種教學形式。
《傳感器技術》課程采用單元教學過程設計,通常需要多個學時才能完成一個單元內容的教學。該課程以項目實施為載體,進行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同學間與同事間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設計。其中,線上學習即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以優化教學過程,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信息化教學設計
所謂信息化教學設計,即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和學生管理,在課程“教與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并使之與課程教學融為一體,以促進“教與學”;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主要的教學媒體,或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與學”的各要素中,如班級授課、小組學習、自主學習,使之既成為學習的手段,又是學習的對象。
沒有科學教育不能成其真,沒有道德教育不能成其善,沒有藝術教育不能成其美,沒有技術教育不能成其優。有科學,才有教育的神圣和莊嚴;有藝術,才有教育的靈動和活潑;有信息技術才能使教育更優化,將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變少、慢、差、廢為多、快、好、省。信息技術使教育更優化,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幫助、優化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在規定的時間內使教育教學任務的解決達到可能范圍內的最好效果。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興起,利用計算機進行考試、快速出成績已得到普遍應用,網絡公開課、翻轉課堂、微課等也在快速的發展當中。于是在《傳感器技術》課程中也與時俱進的采用了一些信息技術手段來優化教學和成績管理。比如利用信息技術預先將課程設計、授課計劃、考核要求等內容上傳到師生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在開課前對課程做基本了解和準備,然后老師每次課前再通過師生交流平臺將課上要完成的任務和要達到的要求下達給學生,還可以下達一些學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學習內容,以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比如《傳感器技術》課程中采用錄播手段,將一些安裝操作過程錄成小段視頻上傳到班級的QQ群里,供學生在課前觀看學習,從而避免了課上演示時因學生人數多、傳感器體積小、安裝位置局限等造成的不良演示效果,使學習過程得到優化。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師生交流平臺進行同學間的相互學習、討論和及時反饋。另外通過一些作業反饋軟件和一些交流平臺,不僅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交作業人數,學生對講授知識的掌握程度等,還有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交流和自我考核,增進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效率。我們面對的是伴隨著數字技術長大的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效率已經遠遠不及在網上交流,學生可以在網上暢所欲言,而在課堂上提問卻很少有人主動回答,所以我們利用信息技術可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而且在課程考核中采用計算機技術實現隨機分組、題庫中隨機抽題、異時異地考核、自動閱卷、自動分析成績并排名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信息技術是當代教師必需具備的素養
信息技術是對信息獲取、存儲、處理、傳輸所使用手段和方法的匯總,是當代教師必需具備的素養。
如今大學網絡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浪潮,大學已不再是當年的大學。高等教育景象已發生并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記本、印刷講義和教科書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F在是iPad、智能手機和電子書的時代?,F在的學生是伴隨數字技術成長起來的,他們是數字原住民。如果做老師還秉承著“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那么就已經落后了。當今時代,老師知道的,九零后的學生知道;老師不知道的,九零后的學生也有辦法知道。在如今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作為老師要引領九零后的學生學習,而這正考驗著現代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獲取信息技術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發送信息的能力。
5 結 語
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是每個教師應該具備和不斷提升的能力和素養。作為高職課程教學,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豐厚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技術,探究的教學模式,規范的教學管理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才能完成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任務。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素養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是每個教師的任務和責任。
參考文獻
[1]南國農.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2]焦建利.網絡時代教師必備信息技術[J].信息技術教育,2007(1):54-57.
[3]苗興輝.高職學生信息素養與未來發展關系[J].物聯網技術,2016,6(1):97-99.
[4]鄭黎明.高職計算機網絡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15(6):148.
[5]王勝.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14,5(4):292-293.
[6]蓋克榮.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