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4:41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商務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跨文化貿易能力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跨文化能力培養教學方法本科
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國公司越來越多。新的國際貿易形式的出現,比如戰略聯盟和國際易貨貿易,這意味著企業對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缥幕芾碜鳛橐婚T新興學科是20世紀末首先在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出現的。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企業跨國經營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美國和歐洲一些一流的商學院非常重視培訓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總的來說相對較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起步也比較晚,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跨文化能力對國際貿易的重大意義。
跨文化能力的內涵
在跨文化能力內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商務技巧和國際管理能力已成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商務人員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并做出適當反應的一種商務意識。換言之,反映國際貿易者本土文化的價值觀的行為標準已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了。國際化的企業運作中的各個環節,如:人力資源管理和激勵機制、國際營銷、交流決策,都需要較高跨文化意識。在文化研究的范疇內,很多研究者提倡將文化差異概念化,以使學習者認識到文化多樣性對商務的影響,并為跨文化意識培養奠定基礎。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歷史是影響文化的三個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則深入的解釋了文化差異對個體行為方式的影響。他們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的交際行為、審美觀念、時間觀念和個人成就觀會有所不同。Hofstede對文化差異的實證研究則在該領域最具影響力。他認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受到態度、價值觀、文化差異的巨大影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從四個維度上互相區別: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生活數量與生活質量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識不僅僅是在國際貿易中對文化差異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貿易組織創造競爭優勢的首要條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起決定性影響。以上有關文化意識的文獻回顧旨在為國際商務人才培養者提供一個框架,使他們能更好幫助學生深入、客觀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樣性。應當注意的是,僅僅了解文化差異是不夠的。至少,跨文化意識必須轉化為跨文化商務技巧才能為商務活動服務。
跨文化商務技巧
對國際商務人才所應具備的商務能力的研究,美國學者Bigelow在此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貢獻。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務環境下的商務能力應涵蓋十個方面: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與Distefano(1992)在回顧了有關全球國際商務戰略管理和國際營銷領域中急需解決的人力資源能力問題后,強調了國際商務管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發展和運用國際商務技巧的能力、管理變化和過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進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組織結構中設計和運作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在組織中學習與轉移知識的能力。顯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務技巧能使商務貿易者有效的參與國際貿易事務。
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語言、文化、商務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國,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培養方式。馮毅(2004)闡釋了企業管理中的跨文化溝通。提出從認知層面、價值觀層面、語言層面和非語言交際層面構建我國企業跨文化溝通體系的建議。周錳珍(2004)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禮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經濟交際在商務話語系統中的表現、作用和影響,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對方文化和遵循經濟市場的共同規約等建議。
誠然,跨文化商務技巧的發展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養商務人才時,義不容辭要以培養學生跨文化商務技巧為核心。越來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過跨國合作提供國際商務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參加多文化的小組活動,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與跨文化商務技巧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強調綜觀全局的高級管理能力。一個跨國公司跨國投資經營時,他們往往需要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缥幕芾砟芰υ趪H化經營管理中非常重要(黃華,2004)。國際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國際視野的商務能力、在國際貿易管理中協調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國際貿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合格跨國管理人才應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對地方情況快速做出反應、協同學習、轉變和適應、跨文化交際、合作與國外經驗等素質(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貿易能力的發展順序
在國際商務課程中,有效跨文化素養發展途徑要求其培養過程必須符合一定的能力發展順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將跨文化能力發展分為六個階段(見表1)。
發展的第一階段被Clackworthy看成為“質疑”或“無知”階段。他把受訓者稱為“本地專家”。也就是說,受訓者具有較表層的文化差異的認識,而他們行事以本國文化為標準。在“覺察”階段,學習者逐漸意識到跨文化差異的存在,同時他們也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弱點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階段,學習者開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異的內涵以及跨文化技能發展的性質和緯度。在“合成”階段,學習者開始將本土文化和異國文化進行融合,這些“二元文化專家”開始掌握了以技能為基礎的跨文化能力。接著學習者自然的過渡到了“選擇”階段,學習者又被稱為綜合者,能夠自如的融合兩種文化,并結合技能方法構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階段,學習者能夠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國際貿易項目,達到了一個多元文化“領導者”應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國際商務課程是符合市場需要,并急需通過與國際接軌來加強建設的一門學科。對我國高校國際商務課程建設者來說,其挑戰在于開發將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和技能發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的課程內容,,以使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這種培訓理念時,整個程序中的技能發展培訓必須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進行。但是在課程整合與統一的現代國際商務教學下,方案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在英國,大部分大學的商校開設的國際貿易專業的一些課程的教科書都已將跨文化教學內容獨立成章,其他課程則將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個章節中。在美國,不少商學院開設了“國際貿易文化”課程,如圣路易斯大學開設了“歐洲政治和文化環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環境”、“亞太政治和文化環境”和“管理文化差異”等課程,以期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商務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深入到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具體教學策略,我們可以從人力資源培訓項目中汲取經驗。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發展曲線為基礎,結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培養任務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
從教學的模式來說,我們可將教學分為事實教學、分析教學、實踐教學(見表2)。
事實教學
事實教學一般用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學生此時往往會對異域文化存在疑問,開始覺察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容易會以固有的本國文化來對異域文化想當然。教師在教學中要恰當的介紹不同的文化,并簡單介紹相關的文化理論(如:Hofsted的四維理論),使學生在了解大量的有關跨文化知識的同時建構初步的理論框架。具體的實施方法有講課、提供相關書籍、播放錄像、專題講座等。
分析教學
分析教學是指以對比分析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國際商務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學生對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務的技巧。在此階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課堂語言訓練、比較練習、多媒體交互學習等方法來進行教學。
實踐教學
實踐學習適用于跨文化能力發展的最后階段。教師以發展學生多元文化能力為目標。教育學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構建正確的文化觀。初步參與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進行商務實踐。這一階段是針對大三大四開始參加商務實踐的學生設計的。教學以參于活動的方式為主??梢圆捎玫慕虒W活動方式有:跨國小組活動、文化訓練自我診斷、角色扮演、國際工作經驗、跨國商務談判模擬等方法。這一階段的關鍵是發展學生的文化元認知能力,在每一項活動前,讓學生事先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學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快了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缥幕刭|是跨國界合作的必備素質。任何高校的人才培養都應服務于市場需要。忽略勞動力市場發展趨勢的培養模式將導致學生面對挑戰無所適從。以上對跨文化能力的內涵界定和發展順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體教學建議供高校國際經濟貿易課程設計者、教材編撰者、一線教育者參考。
參考文獻:
1.曾宇平.國家經濟與貿易人才獨特素質及其培養對策.經濟師,2003(11)
2.陳立新.跨文化管理對我國企業跨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商業時代,2004(12)
關鍵詞:跨文化貿易能力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跨文化能力培養教學方法本科
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國公司越來越多。新的國際貿易形式的出現,比如戰略聯盟和國際易貨貿易,這意味著企業對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缥幕芾碜鳛橐婚T新興學科是20世紀末首先在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出現的。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企業跨國經營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美國和歐洲一些一流的商學院非常重視培訓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總的來說相對較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起步也比較晚,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跨文化能力對國際貿易的重大意義。
跨文化能力的內涵
在跨文化能力內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商務技巧和國際管理能力已成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商務人員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并做出適當反應的一種商務意識。換言之,反映國際貿易者本土文化的價值觀的行為標準已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了。國際化的企業運作中的各個環節,如:人力資源管理和激勵機制、國際營銷、交流決策,都需要較高跨文化意識。在文化研究的范疇內,很多研究者提倡將文化差異概念化,以使學習者認識到文化多樣性對商務的影響,并為跨文化意識培養奠定基礎。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歷史是影響文化的三個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則深入的解釋了文化差異對個體行為方式的影響。他們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的交際行為、審美觀念、時間觀念和個人成就觀會有所不同。Hofstede對文化差異的實證研究則在該領域最具影響力。他認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受到態度、價值觀、文化差異的巨大影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從四個維度上互相區別: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生活數量與生活質量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識不僅僅是在國際貿易中對文化差異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貿易組織創造競爭優勢的首要條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起決定性影響。以上有關文化意識的文獻回顧旨在為國際商務人才培養者提供一個框架,使他們能更好幫助學生深入、客觀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樣性。應當注意的是,僅僅了解文化差異是不夠的。至少,跨文化意識必須轉化為跨文化商務技巧才能為商務活動服務。
跨文化商務技巧
對國際商務人才所應具備的商務能力的研究,美國學者Bigelow在此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貢獻。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務環境下的商務能力應涵蓋十個方面: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與Distefano(1992)在回顧了有關全球國際商務戰略管理和國際營銷領域中急需解決的人力資源能力問題后,強調了國際商務管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發展和運用國際商務技巧的能力、管理變化和過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進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組織結構中設計和運作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在組織中學習與轉移知識的能力。顯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務技巧能使商務貿易者有效的參與國際貿易事務。
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語言、文化、商務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國,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培養方式。馮毅(2004)闡釋了企業管理中的跨文化溝通。提出從認知層面、價值觀層面、語言層面和非語言交際層面構建我國企業跨文化溝通體系的建議。周錳珍(2004)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禮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經濟交際在商務話語系統中的表現、作用和影響,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對方文化和遵循經濟市場的共同規約等建議。
誠然,跨文化商務技巧的發展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養商務人才時,義不容辭要以培養學生跨文化商務技巧為核心。越來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過跨國合作提供國際商務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參加多文化的小組活動,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與跨文化商務技巧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強調綜觀全局的高級管理能力。一個跨國公司跨國投資經營時,他們往往需要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國際化經營管理中非常重要(黃華,2004)。國際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國際視野的商務能力、在國際貿易管理中協調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國際貿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合格跨國管理人才應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對地方情況快速做出反應、協同學習、轉變和適應、跨文化交際、合作與國外經驗等素質(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貿易能力的發展順序
在國際商務課程中,有效跨文化素養發展途徑要求其培養過程必須符合一定的能力發展順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將跨文化能力發展分為六個階段(見表1)。
發展的第一階段被Clackworthy看成為“質疑”或“無知”階段。他把受訓者稱為“本地專家”。也就是說,受訓者具有較表層的文化差異的認識,而他們行事以本國文化為標準。在“覺察”階段,學習者逐漸意識到跨文化差異的存在,同時他們也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弱點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階段,學習者開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異的內涵以及跨文化技能發展的性質和緯度。在“合成”階段,學習者開始將本土文化和異國文化進行融合,這些“二元文化專家”開始掌握了以技能為基礎的跨文化能力。接著學習者自然的過渡到了“選擇”階段,學習者又被稱為綜合者,能夠自如的融合兩種文化,并結合技能方法構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階段,學習者能夠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國際貿易項目,達到了一個多元文化“領導者”應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國際商務課程是符合市場需要,并急需通過與國際接軌來加強建設的一門學科。對我國高校國際商務課程建設者來說,其挑戰在于開發將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和技能發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的課程內容,,以使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這種培訓理念時,整個程序中的技能發展培訓必須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進行。但是在課程整合與統一的現代國際商務教學下,方案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在英國,大部分大學的商校開設的國際貿易專業的一些課程的教科書都已將跨文化教學內容獨立成章,其他課程則將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個章節中。在美國,不少商學院開設了“國際貿易文化”課程,如圣路易斯大學開設了“歐洲政治和文化環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環境”、“亞太政治和文化環境”和“管理文化差異”等課程,以期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商務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深入到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具體教學策略,我們可以從人力資源培訓項目中汲取經驗。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發展曲線為基礎,結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培養任務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
從教學的模式來說,我們可將教學分為事實教學、分析教學、實踐教學(見表2)。
事實教學
事實教學一般用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學生此時往往會對異域文化存在疑問,開始覺察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容易會以固有的本國文化來對異域文化想當然。教師在教學中要恰當的介紹不同的文化,并簡單介紹相關的文化理論(如:Hofsted的四維理論),使學生在了解大量的有關跨文化知識的同時建構初步的理論框架。具體的實施方法有講課、提供相關書籍、播放錄像、專題講座等。
分析教學
分析教學是指以對比分析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國際商務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學生對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務的技巧。在此階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課堂語言訓練、比較練習、多媒體交互學習等方法來進行教學。
實踐教學
實踐學習適用于跨文化能力發展的最后階段。教師以發展學生多元文化能力為目標。教育學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構建正確的文化觀。初步參與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進行商務實踐。這一階段是針對大三大四開始參加商務實踐的學生設計的。教學以參于活動的方式為主??梢圆捎玫慕虒W活動方式有:跨國小組活動、文化訓練自我診斷、角色扮演、國際工作經驗、跨國商務談判模擬等方法。這一階段的關鍵是發展學生的文化元認知能力,在每一項活動前,讓學生事先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學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快了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跨文化素質是跨國界合作的必備素質。任何高校的人才培養都應服務于市場需要。忽略勞動力市場發展趨勢的培養模式將導致學生面對挑戰無所適從。以上對跨文化能力的內涵界定和發展順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體教學建議供高校國際經濟貿易課程設計者、教材編撰者、一線教育者參考。
參考文獻:
1.曾宇平.國家經濟與貿易人才獨特素質及其培養對策.經濟師,2003(11)
2.陳立新.跨文化管理對我國企業跨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商業時代,2004(12)
Abstract: Cultural values often play a crucial pa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t is, therefore, of vital importance to have a clear about various cultural factors. In fact, such factors should be kept in mind by those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so that they can cope with their daily management successfully and can avoid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關鍵詞: 文化價值觀;文化差異;國際商務管理
Key words: culture values;cultural differences;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7—0164—02
0 引言
國際商務活動既是一種經濟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地區間的文化差異必然會在國際商務的經濟運行中反映出來,甚至形成商業沖突。因此,跨文化管理已經成為影響企業進行國際商務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是決定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將國際商務經營活動中的文化沖突降低到最低程度,使企業在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過程中,不僅適應國際商務活動主體之間的經濟環境,更能適應相互之間的文化環境,并且取得競爭優勢和獲得國際經營活動主動權,是企業在跨文化國際經濟活動中所必須重視和值得研究的問題??缥幕芾碛址Q為“交叉文化管理”。其目的在于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企業目標,以維系具有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員工共同的行為準則,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業的潛力與價值。全球化經營企業只有進行了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才能使企業的經營得以順利運轉,競爭力得以增強,市場占有率得以擴大??缥幕芾硎嵌兰o末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應國際商務活動的需要而興起的。主要研究和比較不同國家和文化中的組織行為,探討如何提高管理者在不同文化中的管理績效。中國人是“曲線思維”,而西方人是“直線思維”。思維模式的差異無疑給跨文化管理帶來諸多麻煩。曲線思維是一種曲線式的形象思維和定性思維,先考慮建立一般原則上的共識,再降至具體細節層次。反映到具體的商務實踐與習慣上,就是“先務虛,再務實”的解決問題的程序。直線思維是指一種單維的、定向的、視野局限,思路狹窄,缺乏辯證性的思維方式,但同時也被認為是以最簡潔的思維歷程和最短的思維距離直達事物內蘊的最深層次的一種思維方式。直線思維的特點是,缺乏耐心,單刀直入。
1 文化價值觀與國際商務管理
文化價值觀是文化領域里一些現代和歷史被重視和被否認的理論及言行所引起的感想!價值觀是有生命的。是因時間段的游走,而引起的壯觀或低迷的思潮。價值觀是有年代作用的,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價值。而價值觀的確立,屬于自然人本身的認可和衡量的,一個人經歷的年代不同,價值觀也不相同。文化價值觀也是一樣。文化價值觀不分等級,不分高低,不分貴賤,沒有階級性,所不同的就是在某一階段是否有利用的價值而已!通俗來講,所謂文化價值觀,即認為什么樣的文化是好的,認為什么樣的文化是不好的。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為。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取向。
國際商務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有關商品、服務、技術、生產要素、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交易或交流活動。國際商務管理是指在從事國際商務活動過程中尋找、分析、評價有利的市場機會和不利的市場風險,作出相應決策并加以實施的一系列管理過程。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和企業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以國際商品貿易、服務貿易、跨國投資等為主要形式的國際商務活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 國際商務管理中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商業銀行 財務管理 競爭力 經營效益
所謂的商業銀行財務管理,主要是指銀行為實現其經營管理目標與效益,根據其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以及當時所處的經營環境,對整個經營活動中各項資金的運用等進行合理地計劃安排與調節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稱,其主要包括成本管理、預算管理、財務分析等內容。
一、加強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的現實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加快了我國商業銀行向國際化市場開放的步伐,外資金融機構的引進使得正處于金融體制改革階段的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壓力。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加強銀行的財務管理提升其國際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對促進銀行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加強財務管理是銀行適應金融環境變化的需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機構呈現大量增加的趨勢,金融業的競爭愈發激烈,相比于投資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卻并不理想,承擔的風險逐漸加大,市場競爭力卻不斷在下降。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金融環境的變化,銀行必須轉變其發展戰略,通過加強財務管理來降低銀行的成本核算,增加資產收益率,進而實現銀行的經營管理目標。其次,加強財務管理是提升銀行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常常通過銀行的治理結構、經營管理水平以及財務狀況三個指標來衡量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而銀行財務狀況的好壞很大程度上直接將取決于其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加強財務管理有利于改善銀行的財務狀況,提升銀行的競爭力。而且,縱觀許多西方發達國家銀行的發展經驗,我們不難發現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有利于提升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降低銀行承擔的風險,有利于促進銀行的資源優化配置,提升銀行的競爭力,從而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益。最后,加強財務管理是實現銀行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機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體現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也不可替代,但同時銀行也體現著企業的性質,其主要的經營目標仍是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加強財務管理,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實現其效益的最大化,為股東爭取更大的盈利空間。
二、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的基本特點
1、財務信息收集難度較大
財務管理工作是建立在財務信息收集的基礎之上,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下的分支企業成員眾多,而且各個分支單位的會計核算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在財務管理上極其復雜與困難。在保證財務信息真實、準確以及完整的基礎上,加大了財務信息資料收集的難度。
2、銀行的資金預算較為復雜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預算是根據各分行的資金預算整理匯總得到的結果,但由于各分行的經營狀況具有不可確定性,處于不斷變動調整的過程中,由此必然會引發商業銀行的資金預算隨時發生變化,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因而使得銀行資金預算的過程極為復雜,增加了資金預算的難度。
3、投資管理工作復雜、多樣化
與其他企業相比,作為金融機構的商業銀行,其投資業務的范圍更加廣泛,管理工作更加多樣化與復雜,必須要求安排專業的人員來負責業務的具體運行與操作。所以,商業銀行財務部門的相關人員主要是負責投資業務的管理工作,通過對產品盈利能力的分析來進行相應的控制與評價,而基本上都不會直接負責投資業務的運營。
4、財務管理工作承擔的風險較大
保證資金的流動性是銀行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品種多樣而且期限長短不一,有的甚至長達10、20年,很可能會導致部分貸款不能及時歸還,從而形成不良貸款。一旦長時間以后暴露出來,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而且也加大了處理難度,所以銀行的財務管理工作隨時都承擔著較大的風險。
三、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網絡誠信;電子商務;商務倫理
一、網絡誠信危機成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障礙
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2007年中國網商交易額突破1.3億,網商數量已經超過3000多萬,這個市場非常之大,發展非常之快。但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據2009年6月的《中國電子商務誠信狀況調查》顯示,有23.5%的企業和26.34%的個人認為電子商務最讓人擔心的是網絡誠信問題,具體表現在產品質量、售后服務及廠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以及網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等,誠信問題影響了人們的消費心理,阻礙了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網絡誠信危機問題已成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障礙。
二、網絡誠信危機的成因分析
假交易,合同詐騙,侵犯消費者權益,各種各樣的網絡誠信問題是非常突出的。網絡交易為什么出現這種誠信上的危機呢?一是它的虛擬性,二是技術上的復雜性,三是電子商務的遠程性,四是記錄可更改性。
三、構建網絡道德誠信空間,促進我國電子商務健康發展
在技術手段走在道德意識、法律觀念之前時,電子商務就面臨抉擇:要么更改規范,要么就得限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很顯然,進行網絡道德規范的建設要比限制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更具有積極意義,因此,網絡道德的建立就成為關系電子商務發展的最佳通道。
1 加強信用制度建設
網絡經濟是信用經濟,而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到了互聯網時代,信用幾乎是電子商務的靈魂。不道德行為在電子商務中的泛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規范信用的機制。在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信用體系很不完善,企業的信用評估、個人的資信狀況都不甚了了。急需建立個人和企業完善的信用體系和規定信用查詢制度,以實現在具體化、可靠性基礎上所進行的“虛擬化”交易。
(1)設置相應的監管部門,加強信用制度的監督力度。如加強行業自律,為交易的弱勢方提供信用擔保;加強失信的懲罰力度,提高失信方的失信成本。
(2)早日設立信用認證機構,為交易雙方提供信用認證。建立信用評估機構及標準,信用檔案登記及管理機制,信用資料公開查核機制,信用風險預警和防范機制,公安、法院、銀行、工商、稅務、海關等相關機關的信息互通機制,失信懲罰機制,社會開放查詢等機制,從而為全社會提供信譽咨詢服務,促進信用意識的形成。
2 借鑒發達國家相關法律的建設經驗
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法律環境,這是一個在制度層面上影響著電子商務在中國應用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已經頒布了《聯邦電信法》、《偽造存取手段及計算機詐騙與濫用法》、《聯邦計算機安全處罰條例》等,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等30多個國家也都制訂了有關計算機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法律管制與道德教化相輔相成才能實現網絡的安全與文明,發達國家的管理機制對我國的計算機安全立法工作是很有借鑒意義的。而我國的計算機網絡管理還處于單行條例、法規的管理階段,目前只有《電子簽名法》和《關于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我們應該從法律角度進行信用制度的立法。制定個人、企業、政府信用制度管理辦法,先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做試點,然后推廣到全國,在全國建立信用網絡管理體系。
3 加強商務倫理道德教育
商務倫理道德是維系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精神動力,是鏈接現代文明的紐帶,是關乎改革進程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理念之一。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基本上已經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階段,國家正在重點進行傳統農業的改造,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時期,形成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時刻。而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為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建立的,為服務三農為己任。
二、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管理的人才培養特色不鮮明
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為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建立的,為服務三農為己任。當前我國處于改造傳統農業和建設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但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還不能與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如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結構體系未與農業現代化相調整。在各個大中院校中,人才培養目標趨同,農業經濟管理缺乏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畢業生的知識結構類似,技能特長與現代農業發展和需求相距較大。
(二)輕實踐重理論
另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中還存在著“輕實踐、重理論”的教育理念,最明顯的就是農業試驗課程只是理論課程的從屬地位,另一方面農業經管類專業的實習基地少,實踐教學難落實,如生產實習、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等難以有效落實。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設置中畢業實習一般設置在最后一期,學生忙于擇業求職,導致實習內容流于形式,實習論文缺乏實地調查,實習報告參差不齊,缺乏嚴謹、規范的實踐教學和實習監督,造成學生難以掌握農業的專業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無法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養農業經管類專業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畢業生競爭力不強
在農業的大中院校培養出的農業經管類畢業生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一些學生自身缺乏愛農、興農和強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學生家長對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力,更使得他們不愿意從事涉農領域。在學校方面,缺乏對學生進行引導正確的就業和從業觀念,也使得農業經管類專業的就業率在各專業的排名靠后,就業率低下和畢業生整體素質不高反過來也影響了招生質量,形成了農業專業招生和畢業的惡性循環。
三、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養目標
農業的大中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所處區域優勢,并結合社會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農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的特點。如浙江大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重點是培養熟悉食品國際商務流程、具有全球視野、食品企業運作管理的高級涉農商務人才。除了學校角度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還要專業層面和專業內容兩個方面的創新和重新定位培養目標。在農業專業層面上制定針對傳統農業、新興農業、農業應用和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礎理論等方面的培養目標,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農業專業內容上制定各類課程的培養目標,農業經濟管理的課程體系、內容設計和培養方案都要適應農業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這三個層次的農業經管類人才的培養目標相輔相成,無論哪個層面,都能夠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不僅掌握社會、人文、農村經濟、農業管理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能夠運用先進的農業管理理念解決和發現農業問題,獨到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去服務和建設“三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者和農業方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不斷優化課程體系
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模式中,要從整體上對農業經理管理的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優化。堅持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實用化、綜合化、精簡化、多樣化,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完整。一是注重農業科技與生物技術、經濟管理的有機結合,注重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將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滲透到農業課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農業公共課程的比例,在擴大學生農業專業的知識面的基礎上,也要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和脫節的情況;三是加強農業經管類的核心課程建設,不斷凝練和更新農業課程內容,增設能夠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精簡教學內容,在核心課程上增加學分占比。
(三)完善教學方法
大學生最佳職業生涯規劃的時間是第一學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學年或者第三學年學生自行選擇專業的方向,因此應盡早為學生創造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在第一學年的下學期就開始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如農業經營與管理,農村發展與管理、農村經濟產業化等農業經管類的專業方向,并整合專業課程體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一是根據學生自身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特點,適當增加案例、分組討論,改變單一的教授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分組討論中形成師生互動的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意識。二是,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并加強與農業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提高實習基地的質量,增加學生實踐調研的機會,將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強化實踐教學
對于農業經管類的學生而言,實踐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理論應用實踐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是創新開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課堂,農業經管專業的學生與基層組織的村級對接,學生科擔任村主任助理,為村委推廣農業技術、擴展農村產品銷售、籌建農村網站等多種形式開展社會實踐,逐步使得學生愛農、并愿意扎根農村,培養強農意識的有效途徑,也從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使得他們發揮一技之長,在農村事務中也注入了新鮮血液。二是可適時開展農業科技的學術競賽,通過對農業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的效果,任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報告、創業設計大賽、農業管理論文比賽、農業技術科研立項等活動,在實踐和競賽活動中強化農業理論知識和合作意識,發揮學生高效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者:張永康 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郊翔宇,崔寧波,龐金波.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M].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5).
我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貫徹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競爭,其實質就是以工程承包為載體,通過人員的有效管理和優質服務,達到獲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最終目的。在風云變幻、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人才的競爭對企業的影響將更加深遠。單純靠資本投入和機械設備等傳統手段保持企業長期競爭力是遠遠不夠的,競爭成敗的關鍵最終取決于人才。
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普遍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特別是與主營業務密切相關的國際商務、投標報價、施工管理等人才嚴重匱乏,已經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因此,只有建立人力資源國際化管理模式,為企業在新世紀的發展奠定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國際工程承包企業才能真正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更新人力資源管理理念
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把人作為企業的財產或工具,只重擁有不重培訓開發;在用人上,只限于公司內部的小圈子,論資排輩、重關系輕業績現象嚴重。建立人力資源國際化管理模式,首先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樹立人是企業第一資源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
1、要正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契約關系
正是這種契約關系割斷了計劃經濟下企業與職工之間的關系模式,使市場配置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種契約關系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企業通過市場配置,可以淘汰一些不能勝任工作的落后員工;另一方面,人才一旦遭到閑置、壓抑或浪費,會本能地利用市場機制“跳槽”,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造成企業人才流失。
因此,企業必須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狠下工夫,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系統的培訓體系,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培育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為本企業服務。
2、要正確認識不同員工之間的差異問題
每個員工能力的差異,必然會造成員工等級和收入的不同。樹立正確的“差異”理念,有助于消除職工過分依賴企業的平均主義觀念,真正在企業內部形成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管理人員能升能降的思想基礎,營造一種員工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二、拓寬人才引進渠道
國際工程承包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以國際商務、工程技術、金融法律等一系列人才群體為基礎。在新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只有結合企業戰略目標和競爭策略,制定人才發展規劃,深入挖掘內部人才潛力,拓寬外部人才引進渠道,才能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在深入挖掘企業內部現有人才的同時,加快人力資源市場配置的改革步伐,充分利用人才招聘會、刊登廣告、企業網站、中介機構、獵頭公司等多種形式,敞開門戶,廣納賢才,建立一支數量充足、門類齊全、專業突出的企業人才隊伍。具體措施如下:
事業留才:
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最大限度開發和激活雇員的才能,并積極為他們提供鍛煉、實踐的機會和舞臺,使雇員的個人收益、自我實現需求在與企業共同發展中得到滿足,使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重金聘才:
對一些重要崗位和特殊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一些國外工程項目急需的人才,要敢于突破傳統觀念,打破常規,重金聘用,有效吸引優秀人才為公司經營管理服務。
競爭用才:
在企業內部積極倡導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競爭用才氛圍,樹立“注重實績、競爭擇優”的用人理念,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績效考評、動態管理,使優秀人才在競爭中施展才華,脫穎而出。
屬地擇才:
加快企業人才本土化戰略進程,充分利用駐在國的人力資源,大膽吸收、培養和使用當地雇員,發揮他們的語言、文化、社會關系、技術優勢,為企業發展服務。敢于吸收具有國際經營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的優秀當地人才在企業各駐外機構甚至是企業總部擔任各類重要管理職務。
三、完善員工培訓體系
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培訓。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企業重視員工培訓和開發工作的程度,決定了其未來競爭的潛力。國際工程承包企業完善員工培訓體系,重點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加強:
全過程:
就是企業培訓要貫穿于每個員工在企業供職的整個過程之中。新員工進入企業首先進行上崗培訓,在成為正式員工后,根據不同崗位的需要,進行各種在職培訓,同時鼓勵職工進行各種繼續教育,并在職工承諾繼續為企業服務的前提下,為員工負擔相應學習費用。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
多樣化:
堅持企業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相結合以及請進來和走出去培訓相結合的多樣化培訓形式。主要方式為:加強企業內部培訓機構力量,培訓內容以企業文化、規章制度和專業技能為主;加強與有關高校、科研機構的橫向聯系,為企業培養專業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把企業有潛力的青年職工送到國外先進企業進行短期培訓等。
重點突出:
要結合國際工程承包企業經營業務實際,在培訓中重點突出項目經理班子人員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為專業技能、團隊精神和國際商務,使他們能很好掌握各自領域知識,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
四、建立富于激勵力的薪酬體系
薪酬制度是企業對員工進行物質激勵的一項主要內容,關系到員工積極性的發揮和企業生產效率的高下。良好的薪酬管理模式不僅要對國內總部人員具有激勵力,而且要對駐外工作的員工具有吸引力,使他們樂于到國外、樂于到生產經營一線、樂于到艱苦地區工作。
當然,由于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薪酬制度也會各具特色,但無論是哪類企業,都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企業薪酬體系必須要有激勵性;
二是,薪酬體系的建立,必須以崗位設計和崗位評價為基礎;
三是,員工的薪酬必須要結合績效考評,與業績掛鉤,使每個員工的收入與他們的工作業績好壞、對企業貢獻大小緊密聯系在一起,達到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企業發展多做貢獻的目的。
一個好的福利制度是企業薪酬體系的重要補充,對于企業吸引人才、穩定員工隊伍、提升滿意度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國際工程承包企業在設計福利制度時,可根據人才競爭形勢的需要,在依法向員工提供正常的福利之外,結合各自實際情況,進行福利制度創新,努力探索住房補貼、購車貸款、國外旅游、子女教育輔助等新的福利模式,并學習借鑒西方的“自助風格福利組合”方案,把企業擬花費在每個員工身上的附加福利數額告訴職工,根據不同福利種類規定的最高限額,允許職工在公司指定的多項計劃中進行選擇。
五、營造國際化管理的企業文化模式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等。營造國際化管理的企業文化模式是國際工程承包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內在要求。
由于國際工程承包企業具有跨國經營的特點,經營地點不同,人力資源來源千差萬別,必須要充分考慮工程項目所在國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尊重當地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前提下,正確處理好中國員工與當地員工不同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之間的沖突,建立和諧、包容、積極向上的多元化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