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4:38
序論:在您撰寫公關禮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中職教育;公關禮儀;現狀問題;改進對策
為了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專業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中職院校紛紛開設公關禮儀課程,這對廣大中職生的個人形象、職業發展和品德修養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強對中職公關教育現狀與改進對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一、中職公關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職公關禮儀教育有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中職院校對公關禮儀教育的重視度不夠,缺乏專業的公關禮儀課程教師,大多由負責教育教學管理的教師兼任,最終導致了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過程不規范、實踐平臺不足等問題,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了抵觸心理,嚴重制約了公關禮儀教育的落實。另一方面,中職生普遍缺乏對禮節禮儀的正確認識,存在概念模糊、意識淡薄的問題,具體包括缺乏個人禮節禮儀常識、尊敬長輩和師長意識淡薄、不文明的習慣較多等。調查發現,許多中職生沒有使用謝謝、您好、再見等文明用語的習慣,同時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存在許多不文明行為,如亂扔垃圾、破壞公物、亂涂亂畫等。
二、中職公關禮儀教育的改進對策
針對中職公關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相關教育主體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以充分發揮中職公關禮儀教育的教學服務作用,為培養優秀中職人才提供保障。1.列入必修,提高重視。由于中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基本是應用型人才,他們的技能相對單一,且在身心發展方面不夠成熟,再加上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存在許多不良行為習慣。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促進中職生的全面發展,中職院校必須加強公關禮儀教育,最好將其列入中職生專業必修課程之內,將其與學分掛鉤,提高學生對公關禮儀的重視度。同時,相關任課教師要進行嚴格管理,一旦有學生出現公關禮儀課不及格的現象,要堅決讓其重修,進而在思想理念上促使學生強化禮節禮儀常態化概念。2.理實結合,促進內化。在中職教育中,公關禮儀教育有別于專業教育,它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實用性和功利性,所以,在開展公關禮儀教育時,教師必須全面落實理實結合的理念,讓學生在理論指導下,將公關禮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一方面,在公關禮儀課上,學生應統一著裝,然后教師講解相關職業穿著技巧和生活禮節禮儀常識,并做好示范,讓學生充分掌握未來生活和工作中各種場合的禮儀;另一方面,中職院校要為學生提供公關禮儀實踐平臺,加強公關禮儀教學基地和實訓室建設,以促進中職生公關禮儀知識的內化與遷移。3.多元教學,強化興趣。公關禮儀教育并非一門獨立學科,而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禮節禮儀教育。所以,在開展公關禮儀教育時,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學理念,積極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精心創設生活化禮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多維互動課堂,進而提高公關禮儀教育實效性。一方面,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微課優化課堂結構,營造輕松愉悅、活潑生動的課堂情境,以充分調動學生公關禮儀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創設問題式、生活式、探究式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比賽的形式展開合作探討、即興表演等活動,為學生創造充分的自我展示與自我表達機會,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同時,教師要做好課堂評價,對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及時肯定和獎勵,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持續興趣支撐下將公關禮儀化為內在素養和習慣。
綜上所述,面對中職公關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既要將公關禮儀課列入必修,提高學生重視度,又要堅持理實結合理念,促進公關禮儀知識內化,同時要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強化學生興趣。
作者:敖霞 單位:四川省水產學校
參考文獻:
[1]韓愛群.淺談對高職院校開展公關禮儀教育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6(28).
關鍵詞:中職教育;公關禮儀;現狀問題;改進對策
為了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專業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中職院校紛紛開設公關禮儀課程,這對廣大中職生的個人形象、職業發展和品德修養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強對中職公關教育現狀與改進對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一、中職公關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職公關禮儀教育有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中職院校對公關禮儀教育的重視度不夠,缺乏專業的公關禮儀課程教師,大多由負責教育教學管理的教師兼任,最終導致了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過程不規范、實踐平臺不足等問題,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了抵觸心理,嚴重制約了公關禮儀教育的落實。另一方面,中職生普遍缺乏對禮節禮儀的正確認識,存在概念模糊、意識淡薄的問題,具體包括缺乏個人禮節禮儀常識、尊敬長輩和師長意識淡薄、不文明的習慣較多等。調查發現,許多中職生沒有使用謝謝、您好、再見等文明用語的習慣,同時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存在許多不文明行為,如亂扔垃圾、破壞公物、亂涂亂畫等。
二、中職公關禮儀教育的改進對策
針對中職公關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相關教育主體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以充分發揮中職公關禮儀教育的教學服務作用,為培養優秀中職人才提供保障。
1.列入必修,提高重視。由于中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基本是應用型人才,他們的技能相對單一,且在身心發展方面不夠成熟,再加上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存在許多不良行為習慣。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促進中職生的全面發展,中職院校必須加強公關禮儀教育,最好將其列入中職生專業必修課程之內,將其與學分掛鉤,提高學生對公關禮儀的重視度。同時,相關任課教師要進行嚴格管理,一旦有學生出現公關禮儀課不及格的現象,要堅決讓其重修,進而在思想理念上促使學生強化禮節禮儀常態化概念。
2.理實結合,促進內化。在中職教育中,公關禮儀教育有別于專業教育,它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實用性和功利性,所以,在開展公關禮儀教育時,教師必須全面落實理實結合的理念,讓學生在理論指導下,將公關禮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一方面,在公關禮儀課上,學生應統一著裝,然后教師講解相關職業穿著技巧和生活禮節禮儀常識,并做好示范,讓學生充分掌握未來生活和工作中各種場合的禮儀;另一方面,中職院校要為學生提供公關禮儀實踐平臺,加強公關禮儀教學基地和實訓室建設,以促進中職生公關禮儀知識的內化與遷移。
3.多元教學,強化興趣。公關禮儀教育并非一門獨立學科,而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禮節禮儀教育。所以,在開展公關禮儀教育時,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學理念,積極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精心創設生活化禮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多維互動課堂,進而提高公關禮儀教育實效性。一方面,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微課優化課堂結構,營造輕松愉悅、活潑生動的課堂情境,以充分調動學生公關禮儀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創設問題式、生活式、探究式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比賽的形式展開合作探討、即興表演等活動,為學生創造充分的自我展示與自我表達機會,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同時,教師要做好課堂評價,對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及時肯定和獎勵,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持續興趣支撐下將公關禮儀化為內在素養和習慣。
綜上所述,面對中職公關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既要將公關禮儀課列入必修,提高學生重視度,又要堅持理實結合理念,促進公關禮儀知識內化,同時要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強化學生興趣。
參考文獻:
[1]韓愛群.淺談對高職院校開展公關禮儀教育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6(28).
關鍵詞:公共利益;現代公共;公共管理;管理本質
Abstract:The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usuallyhastwokindofentirelydifferentstandpoints:Superintendent''''sstandpointandpublic''''sstandpoint.Standsinsuperintendent''''sstandpoint,the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mainattentiontakesthepublicinterestspokesmanandvindicator''''sPublicsector,howcancarryontheeffectivemanagementtothepublicaffairs.Standsinpublic''''sstandpoint,the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mainattention“howcanthecitizenobtainthethingwhichfromgovernmenttheretheyneed”(thenote:HowardFrant:UsefultoWhom?PublicManagementResearch,SocialScience,andtheStandpointProblem,InternationalPublicManagementJournal,Volume2,Number2,1999,p.324.).
keyword:Publicinterest;Modernagepublic;Publicadministration;Managementessence
引言
顯然,這兩種立場都沒有脫離公共利益這個核心問題:前者以“公共部門如何實現和服務于公共利益”為焦點;后者以“公共利益是怎樣被實現的”為焦點。進一步對比可以發現,前一種主張所說的公共利益多半是抽象的,而后一種主張則意指現實的公共利益,它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
事實上,研究公共利益時有兩個關鍵問題不容回避。第一,公共利益是抽象的(虛幻的)還是現實的(具體的)?第二,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完全一致嗎?圍繞這兩個問題,本文將在區分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概念差別的基礎上,界定公共利益的本質內涵;進而力圖闡明公共利益乃是現代公共管理的本質問題。
一、對“共同利益”的概念辨析
“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兩者在詞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通常所說的“共同利益”有兩個英文詞與其相對應,即commoninterest和generalinterest。按《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common在被解釋為“共有的、共同做的、共同受到的”時,是指“兩個人或更多人,或者是團體、社會的絕大多數人所享有的東西,所做的事情,或是屬于他們的東西、對他們有影響的東西”。而general則被解釋為“普遍的、全面的”,此時它指“影響所有人或絕大多數人(的事物)”。(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頁、第612頁。)
可見,“共同利益”首先是指“多數人”的利益?!岸鄶等恕笨赡苁侵竷蓚€人、少數幾個人、絕大多數人甚至是所有人。他們都可能從“共同利益”中獲益或受其影響。這是共同利益的相對普遍性。
同時,“共同利益”是被“共享的、共有的、共同承擔的、或者是共同受到影響的”。它與共同的立場、共同的行動相關。它不局限于某個單個的個體,不可能也不應該為其所獨有。這是共同利益的不可分割性。
通常,共同利益可以指代共同體利益,或是利益關系的產物。我們將分別闡述這兩種指代關系。
(一)共同利益與共同體利益
共同體是個寬泛的概念。一個組織、一個社區、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或是整個人類社會,都可以分別看作是共同體。作為現實的載體,這些不同層次的共同體都存在著自身的利益,因而可以分別被看作是利益共同體。在對這些利益共同體進行考察時,可以采取幾種視角:一是以單個的利益共同體為單元,分析其共同利益的屬性;二是以不同層次利益共同體的相對關系為單元,分析共同利益的相對性。
1.共同體的規模與共同體利益
共同體是由相關成員組成的。其成員數量的多少,影響著共同體利益的內容。既然共同體利益不局限于某個或某些特定成員,它就應該是絕大多數成員或者是所有成員共同的利益訴求。共同體規模越小,共同體利益的內容越簡單、越狹窄;共同體規模越大,共同體利益的內容越復雜、越廣泛。但無論如何,共同體利益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這是由利益需求“總量”和利益差異程度所決定的。
最為主要的是,共同體規模制約著共同體利益的認可和確認。在共同體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利益聚合比較容易實現;或者說共同利益容易被認可和確認。隨著共同體規模的不斷增大,利益的差別性和多樣性使得共同利益的“形成”越來越困難,因此也只能在形式上用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來代表共同體利益。這在實踐中存在困境:“少數服從多數”的集中原則是否忽略甚至是侵犯了少數人的利益?
通常認為,不管采取怎樣的表達機制,共同體利益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并不能抹殺其實質上的“普遍性”或“差異性”。如果少數人的利益被忽略或侵犯了,他們就會游離于共同體之外,共同體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共同體總要采取一些救助弱勢群體的措施。其背后的邏輯是:這些少數人的“共同利益”雖然在形式上沒有得到確認,但在實際上應該得到實現。就是說,共同體利益并不以大多數人主觀的確認和認可為限度,它還包括一些客觀的、在特定時期內沒有得到確認和認可的利益。
比如,人們在和平時期可能并不會感受到共同體安全的重要性;一旦共同體安全受到威脅時,任何成員都不可能否認共同體安全乃是最大的共同體利益。再比如,在追求共同體利益的過程中,共同體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可能被“無意”地破壞了,此前似乎沒有人意識到“外生的”自然環境也是共同體利益;當共同體的發展受到自然環境的懲罰或威脅時,保護自然環境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共同體利益??梢?形式上的共同體利益并不能抹殺那些客觀的、具有普遍影響力的潛在共同利益。
這表明,共同體利益并不否認差異性和客觀性,它既包括形式上的“共同利益”,也包括客觀的“普遍利益”。
2.共同體的層次與共同體利益
既然共同體及其組成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利益實體,那么就應該考慮到不同層次共同體及其利益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縱向一體化的角度而言,人類社會這個最大的共同體是由若干層次的次級共同體按一定規則組成的。高一層級的共同體利益制約著低層級的共同體利益,兩者之間也可能存在某種形式的沖突。比如,我們可以把人類社會看成是由國家組成的共同體,國家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次級的共同體?;趪依?一些國家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是對人類社會整體利益的威脅;同樣,一些核大國發展核力量形成核威懾也是對人類社會安全與和平的挑戰。這是國家利益與人類社會整體利益的沖突。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以及其他形式的國家間合作,則是協調國家間利益關系、維護人類社會“共同體利益”的措施。
3.共同體的性質與共同體利益
以上,我們只是從最一般的意義上探討了共同體利益。事實上,除了規模之外,共同體的性質也是影響共同體利益的重要因素。比如,對于組織這類利益共同體來說,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區分為“公共的”或是“私人的”。這近似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顯然,兩者都具有各自的共同利益,但因為性質和價值取向的差異,其共同體利益也有所不同。這正如斯托克斯所說,“‘公共’與‘私營’之間的根本區別并不是政府與私營部門之間的區別,而是追求公共利益與追求私人所得之間的區別”(注:DavidMathasen:TheNewPublicManagementandItsCritics,InternationalPublicManagementJournal,Volume2,Numberl,1999.)。
在這里,政府被看作是代表和維護公共利益的公共部門。這種傳統的看法受到了公共選擇理論的挑戰。公共選擇學派認為,政府也是有自身利益的,因而并不見得能夠代表公共利益。事實上,這種沖突可以用共同體利益來解釋。布坎南等人所說的“政府的自身利益”近似于政府這個公共組織的共同體利益,而斯托克斯所說的“公共利益”乃是社會這個共同體的利益。傳統觀點認為,這兩種共同體的利益根本一致;而在公共選擇理論看來,兩者可能相分離。可見,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并不等同于公共利益,這取決于共同體利益的指向。
這種邏輯同樣適用于對國家、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之間關系的分析。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政府部門、地方政府都不能被看作是純粹的利益共同體,但它們在形式上具有利益共同體的某些特征。如果將國家看作是最大的利益共同體,那么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分別可以看作是次級的利益共同體。我們通常所說的“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在這里都可以理解為低層級的共同體利益。它們是其成員的“共同利益”,在各自的范圍內也都有相當的合理性。但它們與國家利益之間的沖突并不少見。這種沖突再次表明:不同層級共同體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國家利益顯然是高于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
上述分析表明,共同體利益首先是共同利益,它是共同體成員利益的綜合。隨著共同體規模的擴大和層級的提升,共同利益聚合的過程涉及到復雜的利益關系。同時,在探討共同體利益是否是共同利益時,必須選定合理的參照系、辨別其適用范圍。因為低層級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并不一定是高層級共同體的共同利益。
(二)作為利益關系產物的共同利益
在探討共同體利益時,實際上是從靜態意義來理解共同利益的。除此之外,共同利益也表達了利益主體橫向的利益關系。通常認為,“由于利益自我性和社會性的作用,任何利益關系中都包含著三種利益內容,即利益關系兩個原構利益主體的利益及其相互結成的共同利益”。確切地說,共同利益乃是“利益關系中的第三種利益”(注: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1頁。)。對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引伸:
1.共同利益的動態變化性
盡管利益關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按照上述邏輯,如果利益關系發生變化,那么其所產生的“第三種利益”也會隨之變化。從這一意義上說,共同利益也具有動態變化性,而且在變化過程中其主體內容也將有所調整。這使得共同利益本身也是一個難以完全把握的概念。如果僅僅是共同利益的內容發生變化,那么共同利益的公共性或私人性就不會變化;如果兩者同時發生變化,那就意味著利益關系本身發生了變化。顯然,兩個私營機構為壟斷市場而形成的利益關系及其共同利益,與基于合作性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而形成的利益關系及其共同利益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意味著共同利益作為利益關系的產物,可能在其動態變化過程中改變其公共的或私人的屬性。
2.共同利益的本質屬性
如果我們承認利益的普遍性以及利益驅動假設的話,那么就同樣應該承認利益關系的普遍性。也就是說,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可能會發生潛在的或現實的利益關系。但在利益關系形成的過程中,由于“原構利益主體”的性質不同,所產生的“第三種利益”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質。兩個公共機構基于公共目的而產生的利益關系及共同利益,顯然與兩個私營部門基于私人目的產生的利益及其共同利益有所不同。換言之,不同利益關系產生了不同的共同利益。這些共同利益可能具有私人的性質,也可能具有公共的性質。
由此可見,共同利益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難以分辨,這取決于作為共同利益基礎的利益關系的本質屬性及其動態變化性?;蛘哒f,不能僅僅從概念上將共同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盡管公共利益也具有共同利益的某些屬性。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呢?
二、公共利益的本質屬性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共同利益并不一定是公共利益”(注:陳慶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載于《中國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第37頁。),盡管二者之間具有某種特殊的聯系。要揭示兩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對“公共利益(publicinterest)”作出概念上的界定。
(一)公共利益的內涵
按照《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public意味著“公眾的、與公眾有關的”,或者是“為公眾的、公用的、公共的(尤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提供的)”。(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6頁。)在這里,公眾是一個集合名詞,公眾組成的群體可以看作是共同體。因此公共利益首先與共同體利益相關。不過這個由單個公眾以一定方式組成的共同體,與由單個個體組成的私人性質的共同體存在實質性差別。前已述及,共同體的性質和價值取向決定了共同體利益的性質?;谶@種認識,公眾組成的共同體已經包含著公共性而不是私人性的內涵。
其次,公共利益意為“公眾的或與公眾有關的”,它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這也決定了現代公共管理轉向公眾立場是合情合理的)。不過,公眾利益并不能代替公共利益。因為公眾利益既有純私人性質的,也有公共性質的;公眾除了消費公共物品之外;還大量地消費私人物品。反之,公共利益則應該代表公眾利益,否則它就失去了依托而成為一個純粹抽象的概念。
再次,公共利益與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供給相關。這是由政府的公共特性所決定的。盡管在公共選擇學派看來,政府也具有自利性,但誰都無法否認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在這一方面,往往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即因為政府是代表者和維護者,而認為公共利益只能由政府來維護、增進和分配。這排除了政府以外社會主體的補充作用。事實上,西方國家大量出現的志愿性團體、社區自治,以及“治理(govenance)”概念的提出都表明:“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注:世界銀行:《變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第4頁。);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參與也同樣可以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
(二)公共利益的本質屬性
作為共同體利益和公眾利益,公共利益是一個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范疇。在這一意義上,公共利益往往被當成一種價值取向、當成一個抽象的或虛幻的概念。以公共利益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為本位,并沒有告訴人們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內容,它只闡明了利益的指向性。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公共利益也具有一些基本的屬性。
1.公共利益的客觀性
公共利益不是個人利益的疊加,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個人基于利益關系而產生的共同利益。不管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觀的,尤其是那些外生于共同體的公共利益。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這些利益客觀地影響著共同體整體的生存和發展,盡管它們可能并沒有被共同體成員明確地意識到。
2.公共利益的社會共享性
既然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既然它影響著共同體所有成員或絕大多數成員,那么它就應該具有社會共享性。這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所謂社會性是指公共利益的相對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它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第二,所謂共享性既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并且這種受益不一定表現為直接的、明顯的“正受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事實上也是對公眾利益的潛在威脅。
以上兩種特性都是從抽象的意義上來講的,但公共利益并不是完全虛幻的概念。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是公共利益主要的現實的物質表現形式。一般認為,“公共物品是指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貨物。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使用者對該物品的消費并不減少它對其他使用者的供應。非排他性是使用者不能被排斥在對該物品的消費之外”。(注:世界銀行:《變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頁。)如果將非排他性看作是源于產權而派生出的特性的話,那么,它在形式上保證了公共物品“共有”的性質。而非競爭性則從實際上保證了公共物品可以是“共同受益”的。這決定了公共物品是公共利益的物質表現形式;進而,公共物品的現實性決定了公共利益也是現實的而非抽象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公共物品的這種特征往往被誤解,即公共物品往往被理解為共同體所有成員的利益。不能否認這樣的公共物品的確存在,但不能借此認為所有的公共物品都應該具有這種特征。共同體所有成員的利益事實上是通過多層次、多樣化的公共物品來實現的。
從縱向上來說,我們可以根據共同體利益的層次性來界定公共物品的層次性:(1)全球性或國際性公共物品:世界和平、一種可持續的全球環境、一個統一的世界商品及服務市場和基本知識,都是國際公共物品的例子。(注:世界銀行:《變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頁。)(2)全國性公共物品:提供憲法、法律等制度安排,國家安全和防務,發展初等教育,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跨地區的公共設施(比如道路),都是全國性公共物品。(3)地方性公共物品:地方基礎設施(比如城市道路)、垃圾處理、街道照明、警察保安等都屬于地方性公共物品。(4)社區性公共物品:社區綠化與環境、社區治安、社區基礎設施等乃是社區性公共物品。
從橫向上來說,同一層次的公共物品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1)基礎性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基礎設施一類的公共工程。(2)管制性的公共物品,指憲法、法律等制度安排以及國家安全或地方治安。(3)保障性公共物品,比如社會保障、疾病防治。(4)服務性公共物品,比如公共交通、醫療衛生保健等服務性公共項目。
由此可見,公共物品的層次性和多樣化實際上代表著公共利益的層次性和多樣化。在這一意義上,公共利益就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現實的概念了。這是現代公共管理探討公共服務的供給模式,從而確保公共利益的有效增進和公平分配的基礎。
三、公共利益:現代公共管理的本質問題
從上述對公共利益本質屬性的闡釋中可以看出,既然公共利益具有社會共享性,既然它具有相對普遍的影響力,那么確保公共利益的增進和分配就應當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那樣,對于這個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傳統觀點基本上秉持著管理者的立場,即以政府公共管理作為核心研究對象。這對于探討政府這個最大的管理主體如何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是大有稗益的。不過,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卻力圖改變這種立場,顧客取向和結果取向并不僅僅是政府公共價值觀念轉型的目標,它也蘊含著公共文化轉型的核心內容。同時,市場化供給機制的引入似乎并沒有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非政府組織、私營部門甚至是公民個人或公民團體的參與同樣能夠帶來有效的產出和更高的績效水平。因此,轉向公眾立場有相當的合理性和現實基礎。
站在公眾的立場上,公共利益是現實的。它表現為公眾對公共物品的多層次、多樣化、整體性的利益需求。這些需求與公眾個人對私人物品的需求相區別。后者可以通過在市場中進行自由選擇、自主決定而得到實現;而前者則需要集體行動、有組織的供給方式才能得到滿足。毫無疑問,政府是最大的、有組織的供給主體,這由政府傳統的公共責任所決定。但僅僅有公共責任并不能確保公共利益的實現,政府的能力和績效狀況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
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是對傳統政府理論和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批判。批判的焦點在于政府組織的低效率并不能有效滿足公眾的需求。即使對這一相對普遍的現實忽略不計,也應當承認政府能力的有限性?;谶@兩大前提,必然要求尋求政府以外的社會力量。從西方七十年代以來的公共行政改革實踐來看,基本上都傾向于放手讓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參與公共物品的供給。改革的成功經驗都貫穿著“政府不必是唯一提供者”的多元化主體信念。這一信念應當這樣理解:
第一,政府的有限能力決定了它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建立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非政府組織的合作關系是必然的理性選擇,也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公共利益的組織基礎。
第二,這一信念意味著政府不必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它可能通過有效的、激勵性的制度安排來鼓勵其他社會主體參與供給,也可能通過集體購買的方式滿足公眾的需求。這樣,政府既不必在力所不及的情況下直接提供公共物品,也能夠保證公共利益的實現。
第三,政府雖然不必是唯一的提供者,但政府的某些傳統責任和職能是不能放棄的,而且某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來提供。也就是說,主張多元化供給并不能全盤否認政府的作用。政府畢竟是最核心的公共管理主體。
同時,以公眾為立場并不代表公眾只是被動的、挑剔的消費者,因而也并不是與公共管理主體相對立的群體。既然公眾可以從公共物品中“共同受益”,他們也應該付出相應的“代價”。除了以稅收等方式集體地購買不特定的公共物品之外,公民參與也是實現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它不僅是集體表達利益需求的途徑,也是與公共管理主體合作從而降低管理成本的方式。
香港政府推動公共藝術發展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時值城市面貌滄桑巨變,維港兩岸高樓筍立,博物館、文化中心等文化設施相繼竣工。此時香港公共藝術之發展,顯得步履遲緩,尤乏點睛之筆以彰顯城市風采。1989年,民政局下屬之香港美術館新館舉行戶外雕塑比賽,6件作品獲獎,是為第一次通過政府牽頭征集公共藝術作品。同年,九龍公園內安置展示雕塑作品23件。1994年,市政局舉辦雕塑展,為又一大型公共藝術項目。1995年成立之香港藝術發展局,致力于資助各類香港藝術項目,包括公共藝術以及公共藝術教育。1999年,“公共藝術計劃”正式啟動,定期舉辦,征集全港優秀公共藝術,安置于各種類型的城市空間中,以此鼓勵各類機構、商業公司、個人參與支持公共藝術品之創作,以豐富城市景觀。2001年,政府“康文署”下設藝術推廣辦公室,專門從事城市公共空間藝術風景的設計。此外,政府之房屋署、市區重建局等亦有結合各類建設項目,委任藝術家創作置于公共空間的雕塑作品。非牟利文化組織,如香港公共藝術、香港社區文化中心、“藝術在醫院”、“文化葫蘆”等亦積極參與。開發商及私人公司則以太古集團、香港地鐵最熱衷于公共藝術的發展。2003年以后,文化創意產業被列為香港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公共藝術亦進入政府視線。2004年完成之《香港公共藝術研究》報告,是首份針對香港的公共藝術現狀及發展的政府委托之專門研究,對當時香港的公共藝術作了普查,并對今后之發展提出展望。該報告指出,香港缺乏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議今后將公共藝術納入學校正規教育中,并推行廣泛的教育活動,以提高公共藝術的創作與欣賞水平。十年來,政府推動公共藝術初見成效,雖仍未形成城市藝術風景線,但亦妙作迭出,悄然點綴于街頭巷尾,增添空間趣味,營造文化氛圍。作品題材大都貼民生活,抑或包含紀念意義,闡釋人文與地方之聯系。例如,市區重建局于中環街市外墻所繪之“漫游中環”壁畫,中有一巨型偃臥之漫畫人像,寓意中環為香港之金融政治中心,驅車驅馬,過客匆匆。然而,生活本當有張有弛,何不浮生半日,偷閑一刻?另外,藝術推廣辦公室在旺角上海街一歷史公共廁所外墻繪上裝飾性傳統圖案,顛覆了公共廁所的傳統形象。另一方面,香港一向具有中西包容的開放城市心態,以及高度的民間文化自覺性,因此也出現了表現手法前衛、內容富有爭議的公共藝術作品。這類作品大多出現在雕塑展覽中,部分亦活躍于社區空間里。前者如2013年,西九龍充氣雕塑展中展出了數件作品,其中PaulMccarthy的“狗屎”將一堆真實的狗屎放大250倍,且表現逼真。雖此作品非開“狗屎”主題之先例,但仍因其外觀不雅,成為眾矢之的。另一件作品,以“烤乳豬”為藝術表現形式,令游人穿梭“豬肚”。社區藝術典型者,有在社區收集舊物,將其轉變成所謂藝術作品。圍繞這些作品,往往疑云重重,意見不一,從而引發公眾對于香港公共藝術的思考。例如,如何理解公共藝術?外觀丑陋的作品是否是劣作?民間自發與政府主導的公共藝術差異何在?社區文化的發展需要哪些條件?政府當如何支持社區藝術之發展?香港的公共藝術管理體系是否完善?這些疑惑一方面反映出公共藝術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另一方面亦顯示公共藝術教育之不足,相關知識有欠普及。
二、香港的公共藝術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近年來香港公共藝術教育有所發展。提供公共藝術及相關課程的教育機構與課程包括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中大繼續教育學院文化管理課程等。其中,理大設計系與中大藝術系,培養公共藝術創作人才。學生作品在香港藝術展中屢獲佳績。中大繼續教育學院文化管理課程則從公共藝術歷史及評論的角度,教授學生觀察及評論公共藝術的方法。因該課程針對副學士學位學生,理論程度相對較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士課程于2012年成立,旨在配合政府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政策培養人才。其中,“公共及社區藝術”一課為該課程三年級選修課,闡釋公共藝術之含義,介紹公共藝術評估之方法,引導學生以文化批判之眼光審視公權力與紀念雕塑之關系,并培育學生策劃公共藝術、管理公共藝術,為公共藝術設計場地,以及設計扶持社區藝術政策之實踐能力,實為跨學科、系統教授公共及社區藝術之課程。該課程的另一亮點,是課程設計力求寓教于樂,形式生動,并且融知識與實踐于一體,創造性采用虛擬場景、實戰演練之新穎教學方法。課程圍繞一個虛擬項目展開:假設香港政府決計于2020年前,拆除目前除立法會大樓外所有建筑,重建中環。香港藝術推廣辦公室受命,規劃并發展新中環之公共及社區藝術,委托三家咨詢公司從事研究,提供咨詢報告。在2013年秋季課程中,學生自由組合,成立三家公共藝術咨詢公司,分別取名PaisanoCultureandDevelopmentConsultancyLtd.,HashtagCulturalManagementCoLtd.,以及APlusCulturalManagementConsultancyCo.Ltd.,擔當為政府提供咨詢之重任。各組成員扮演不同專業角色,包括項目研究兼公司總裁、公共藝術規劃咨詢師、公共藝術管理咨詢師、城市設計師,以及公共或社區藝術家等。課程分兩部分,完成前五講后,各組前往中環,展開中環公共藝術之調研,鑒別藝術品之類別,評估藝術品之公共性(publicness)及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此基礎上,發覺不足,從而提出新中環公共及社區藝術發展之目標。課程后半部分,配合各專題,公司成員各司其職,逐項完成公共及社區藝術規劃、管理之咨詢、城市設計,以及藝術品之創作。課程亦包含設計軟件技術培訓,學生學會運用Sketchup8基本功能,完成設計,并制作藝術品模型。課程于期末報告會上達到,學生基于課堂知識,提出不少有益于啟發本港公共藝術發展之建議,例如,創設公共藝術規劃辦公室、設立藝術家道德保護法、改革賦稅以資公共藝術項目、建設香港雕塑公園和公共藝術長廊等。本課程與“項目委托方”藝術推廣辦公室合作密切,藝推辦官員于期中親臨課堂,介紹業務,并出席學生期末報告會,聆聽學生所提咨詢方案。期末報告會與會者另有小區藝術家、表演藝術家等多人。
三、總結
高校教學秘書崗位顯然是公共部門的一種形式,有其運作的特殊性,將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運用于高校教秘的日常管理活動中,是高校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務職能的必然趨勢。新公共管理學派的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對“新公共管理”各有不同的觀點,但其基本思想理念大體一致,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強調激勵。激勵是新公共管理的一個核心內容,它背后所隱含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為了達到激勵目的,必須明確目標,設置業績目標,并且注重建立和運用績效評估體系。根據評估結果,從物質和精神上對管理人員進行獎勵,從而激發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二是強調專業化管理。管理成為一項需要技能的職能,這/,!/就意味著需要對管理工作進行明確分工,確定工作范圍,這樣才能提升部門績效,對所工作事務負有個人責任;同時也意味著,要選拔、聘任和培訓具有專業能力的管理者,來從事這項工作。三是強調競爭機制。通過準市場的運作方式,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實現有效的競爭。引入競爭機制,將大大調動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達到縮小成本開支、提高效率、創新工作模式等目的。四是重視產出控制,即重視公共服務輸出的效率和質量,以“顧客”為導向,結果成為績效評估的指標之一。事實上,許多高校已經將新公共管理的理念運用到其管理工作中,如高校教育綜合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高校職能部門管理效能、學生黨支部激勵機制建設等。這說明將新公共管理理念引入高校教學秘書工作,是具有一定可適用性的,它對改進教學秘書工作,提高其工作效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當前高校教學秘書工作存在的問題
教學秘書,顧名思義是指從事與教學工作相關的具有輔質的管理人員,它是教學管理隊伍中的基層工作者,具有從屬性、被動性、事務性、綜合性等特點。長期以來,由于高校教學秘書工作的性質特點,以及人們對該項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等原因,導致該項工作中一直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制約著教學管理效能的提高。
(一)工作內容繁瑣,職責范圍不明。一方面,從工作內容來看,高校教秘工作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工作對象有本??粕?成人教育學生,研究生,教師等;在業務內容上,包括招生、學生注冊、學籍管理、課表排定、考試、重修、補考、畢業資格審查、學位資格審查,以及教師的教學檢查、科研成果統計、導師管理等。在許多高校,教秘還同時承擔著學術活動、培訓班等多項組織工作,沒有明確的工作范圍界線,這大大增加著教學秘書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從領導結構來看,高校教學秘書既受學校教務機構的領導,又受所在院系教務管理負責人(比如院長、副院長或系主任等)的領導,既要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務任務,也要根據院系的要求,制定目標,完成工作。在一些缺編嚴重的學院,教學秘書同時兼任科研秘書、行政秘書、黨務秘書、人事秘書一項或多項工作??梢哉f,當前高校教秘普遍存在工作內容繁瑣,職責范圍不明現象。
(二)工作重復性高,缺乏創新。不同于輔導員指導著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也不同于專任教師每個階段各不相同的教學或科研工作,高校教學秘書每一學年,甚至每一學期的工作都具有較強的重復性。一般來說,開學時期,教秘主要工作是新生報到、學籍注冊、重修、補考等;期末階段,主要工作是考試、成績錄入、畢業生事宜、學籍異動、下學期排課等;學期內,主要處理學生成績單打印、評獎評優、學籍證明、舉辦學術講座等,年復一年,如此反復。而由于教學秘書工作具有
較強的重復性,加上日常事務瑣碎繁雜,往往令教學秘書身心俱疲,很難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發現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更無心于創新和改進工作效能,久而久之,便缺乏創新的動力與活力。“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許多常年工作在該崗位的教學秘書的常態。 (三)工作待遇較低,缺乏積極性。從精神層面講,教學秘書的工作較不受重視,政治待遇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學秘書工作繁瑣,多屬事務性,很難看到工作成果,工作再苦再累也很難得到獎勵,再加上人們長期錯誤地認為,教學秘書的工作就是排課、調課、安排考試、錄入成績、學位資格審核等簡單重復的工作,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和技能,什么人都能做,因此不受重視和期待。從物質層面講,教學秘書的薪酬收入較低。與輔導員、專任教師、科研人員相比,教學秘書的工資、津貼及其它待遇通常是較低的。根據多數本科院校教職工津貼發放辦法,分為按職稱領取和按崗位級別領取兩種。教學秘書屬于管理系列的崗位,享受科員待遇,即便評上副高級職稱,往往也只能按照科員檔次領取崗位津貼。更不用說在大多數高校,教秘參與職稱評定本身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得”的事情。在這種缺乏激勵效力的薪酬體系下,加上事務的繁瑣性和低成就感,很容易造成教秘對工作的倦怠,失去工作積極性。(四)職稱評定難,工作隊伍不穩定。目前各高校關于教學秘書的職級(稱)評定標準不一,做法不同。大多數高校將教秘劃歸管理系列崗位,與機關黨政管理人員一起參加評定。然而,教學秘書的工作績效很難測評,工作效果不明顯,在各級職員擁有嚴格的比例控制下,教學秘書競爭職級(稱)評定處于相對劣勢。還有不少院校將教秘納入科研系列,將科研成果的多少作為教秘晉升的考核指標之一。而事實上,教秘日常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學管理,服務于學生和教師的教學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很難直接參與到課題等科研工作,更沒有多余的時間撰寫科研論文。因此,教秘的晉升空間顯然不如黨政管理人員、教師來得廣。晉升空間小,直接結果是導致教秘工作沒有成就感,或積極性受挫,或“良禽擇木而棲”———離職換崗。在當前社會的各種經濟壓力和權力誘惑面前,年輕一代多看重有前途的工作。特別是隨著教秘隊伍的年輕化、專業化、高學歷化,新一代的教秘隊伍在經歷一段時期的教秘工作后,更難安心于本職工作,而這就造成了高校教秘隊伍的不穩定,影響教學管理工作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三、改進高校教學秘書工作的實現路徑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理念是核心所在。新公共管理注重引入市場運作管理方式,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強調“以人為本”,透露出對人進行管理的核心。它提倡人性化管理,關注人在組織中的能動作用,強調要“提高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靈活性。”倡導“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對于營造良好的人文工作環境、激發教秘工作熱情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尊重工作主體,尊重教學秘書的勞動付出,要認識到教學秘書崗位在全校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給予教學秘書應有的職業尊重和人文關懷,不得隨意將任何后勤雜事、瑣事交由教秘代為處理,模糊教學秘書的身份定位。二是要關注教學秘書的權利,做到同級職工“一視同仁”,避免在職業晉升、津貼福利、對外交流等方面忽略教秘,消除部分高校學生群體中“重輔導員、輕教秘”的觀念。三是要傾聽教秘的心聲,提高并保障教秘應有的薪酬待遇,給予教秘表達意見與建議的機會,改善教秘工作環境。
(二)健全體制機制是根本保證。新公共管理強調專業化管理和激勵,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激勵機制。高校教學秘書工作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符合教學管理主體特點,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效果的制度文化,形成科學化、人性化的制度體系。
1.確立崗位規章制度。崗位規章制度是教學秘書開展工作的準則、導向和評價指標。通過確立教學秘書工作范圍,明晰其工作職責,實行工作責任制,加強教學秘書責任意識,敦促教秘履行其責任、義務;通過制定工作目標和準則,加強教秘工作目的性,引導教學秘書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提高其工作成就感。不僅要確立教學秘書崗位的規章制度,各部門各崗位也要明確各自職責,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2.建立健全績效評價體系。新公共管理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通過系統化的績效評價體系,達到對人的管理和激勵。新公共管理理論代表人物霍哲認為,績效評估可以作為改進績效的一種管理工具。他設計了一套績效評估流程,還提出在績效評估過程中要提高公民的參與度。對于教學秘書工作來說,要建立一套對教學秘書的績效評價體系,并且提高其服務對象———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參與度。當然,與教學秘書有業務聯系的專職教師、行政同事、直屬上級領導也應參與對教學秘書的績效測評,形成360度評估體系,使教學秘書通過綜合評估結果真正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其工作積極性。
(三)提升教學秘書的專業素質是主要途徑。改進教秘工作,提高工作效能,除了要營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外部環境之外,還要從內部提升教秘自身的專業素質,這也是新公共管理強調專業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提高教學秘書的專業素質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從源頭抓起,即在選聘教學秘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高素質人才的選拔,引進高水平的師資力量來充實教學秘書隊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教秘工作的專業性、復雜性和難度不斷提高,對教秘的高素質高水平要求日益凸顯。因此,選拔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學秘書,將是教學工作順利、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這也是當前高校招聘工作中出現的一個重要趨勢。另一方面,在選聘教學秘書人才后,要重視對教秘隊伍的培訓和教育。通過有計劃的組織培訓、學習,加強教秘隊伍的思想認識,提升其服務意識、奉獻意識、創新意識和科研意識,從而提高其工作能力,保障教學工作的高效運行。
一是對相關的政策和規范進行制定,對醫院的公共衛生責任進行明確:醫院的公共衛生管理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并且很容易被人所忽視,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就需要將行政職能給充分發揮出來,借助于政策法規的制定,對醫院的公共衛生責任進行明確,對醫院和個人的行為進行規范,以此來促使公共衛生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另外,在公共衛生工作體系中,也需要積極加入醫院,科學管理,以便將醫院在公共衛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給充分發揮出來。
二是強化學術交流,促使理論水平得到提升: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醫院在公共衛生管理知識體系方面,還比較的缺乏,那么在實踐的過程中,就需要會不斷總結各類醫療結構開展公共衛生管理的經驗。以公共衛生為主題,將相關形式的學術講座以及學術交流活動給定期開展下去,對國外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管理的成功經驗進行大力學習和借鑒,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對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管理的理論體系進行逐步構建和完善。
三是要開展公共衛生知識培訓,促使醫務人員的公共衛生知識水平得到提升:要以公共衛生知識為核心,大力培訓衛生行政部門以及醫院的領導和管理工作人員,將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作為培訓的重點,以便促使全體工作人員都可以對傳染病防控知識進行熟練的掌握。將公共衛生方面的行政法規、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醫院中廣泛傳播,對醫務人員的公共衛生觀念進行樹立,促使醫院工作人員的預防醫學知識水平得到大力提高,從而促使醫務人員能夠對公共衛生責任主動承擔。
四是要構建一個橋梁,促使醫院能夠和疾病控制機構進行信息溝通:要結合具體情況,將協調和溝通機制構建于醫療機構和疾病控制機構之間,促使雙方能夠更加密切的合作,進行信息交流,結合雙方的需求,對疾病控制工作計劃進行科學制定,并且將運行機制以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預案充分納入考慮范圍,對工作進展情況定期檢查,并且進行必要的演練。
五是將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給充分發揮出來,促使社會參與得到實現:非政府組織在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如社會動員、公眾參與、普及預防醫學知識方面等等。因此,就需要將非政府組織的優勢給充分發揮出來,對衛生科普知識大力普及和推廣,將一系列形式給利用起來,如廣播、報刊、互聯網、手冊等,將公共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廣泛開展于社會公眾之間,指導群眾在看待公共衛生問題時,需要堅持科學的行為和方式。
2結束語
醫院醫務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多樣復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少部分醫務人員廉潔自律不夠。受市場經濟浪潮的影響,部分醫務人員思想不堅定,不遵守醫德規范和廉潔自律的規定,接受商業賄賂,醫藥回扣,我們政工工作者一定要防患于未然。(2)少部分醫務工作者責任心淡薄。受現在醫療大環境的影響,現在醫務人員對工作崗位熱愛程度不夠,存在畏懼心理,跟患者交流溝通不夠及時,有效。(3)少部分醫務工作者價值觀需要改造,在新的醫療環境和醫患關系中,有些醫務工作者茲生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奢靡之風,這些是急需改正的。要樹立積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政工工作在醫院管理中的作用
2.1政工師作為醫院政策上傳下達“紐帶”作用的重要性
醫院政工隊伍是聯系醫院醫務工作者與醫院工作的紐帶,做好上傳下達,發揮政工人員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橋梁,是紐帶,它把黨與政府和人民群眾,干部與職工緊緊地聯結在一起。思想政治工作是貫徹執行醫院規章制度的根本保證,讓醫院員工詳細地了解制定規章制度的意圖,協助院領導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又要及時地向醫院決策者和上級領導及時反饋醫院員工的意見和建議。任何一項政策、方案、措施的落實和實施,在醫務工作者當中都會引起一定的反響,會出現這樣與那樣的實際問題與矛盾,政工人員必須深入基層收集真實信息反饋給決策者,從而為完善、修正方案和措施提供真實的依據。
2.2政工師作為先進思想“傳播者”的重要性
醫院醫務工作者平時忙于工作,很難接觸新的思想和政策,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政工工作者的宣傳傳播作用,通過我們政工工作者的廣泛宣傳,積極引導,切實行動,幫助員工提高思想覺悟,增強主人翁責任感,使制度的執行起來成為我院干部職工的自覺行為,有力的保證了醫療與管理的協調統一。只有全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實規章制度,保障醫療質量,保證醫院持續健康發展。
2.3政工師作為青年員工“指路人”的重要性
政工工作是一門科學,在具體的工作方法中,就要做到了解職工的思想,醫院是一個知識性和技術性密集的群體,我院青年員工特別是青年護士占主要組成部分,通過醫院青年論壇,道德講堂等各種新穎的方式吸引青年員工加入到其中來,對其教育作用很大,通過理論教育與典型教育相結合,讓青年職工了解自己應該做什么和要怎么做;同時,青年醫務工作者剛剛加入工作,需要盡快的融入醫院這個大家庭,需要積極引導,廣泛宣傳,深度參與,才能培養其主人公意識,更好地服務于患者,為醫院發展貢獻力量。
2.4政工師工作作為醫院發展的“守護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從其內在來說,其目的是通過對醫院干部職工進行耐心說服、正確引導、使其思想覺悟提高,更好地投入到日常工作當中去。思想政治工作同時又是提高醫療質量的內在動力,醫療技術質量的提高主要靠醫務人員的精湛技術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和高度負責的擔當來完成,而精湛的技術是質量的保證,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擔當是醫療質量的內在動力,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3政工工作者的素質
新形勢下對政工工作者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過硬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同時還需要廣泛的興趣愛好和求知欲,豐富的感情,堅定的意志,當然廣范圍、高強度、精宣傳的思想政治工作還需要過硬的身體素質。建立一支精干、穩定、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政工隊伍,是醫院做好醫務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用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來說服人,感化人,好的素質條件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