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6:55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個體整改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大學生信用;高校;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3-0086-03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交易活動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與個人的信用信息息息相關。個人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其信用教育是社會信用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據此,課題組選取蘇北4所高校部分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咨詢有關專家反復論證問卷,對回收的問卷數據認真比對,分析出蘇北高校大學生信用現狀,在此基礎上力求把高校層面打造信用蘇北的目標落到實處。
一、研究設計
問卷設置:在對大學生信用教育問題相關文獻資料和現有研究成果梳理、篩選、比較、分析以及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緊扣研究目的,課題組于2015年 9月制定了調查問卷初稿(含22道選擇題和1道開放式問題),并在淮陰工學院某班級進行了小范圍的發放,經過信度和效度分析,修訂與完善了問卷整體結構。
問卷結構:其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調查對象的性別、年級、戶籍、專業學科門類等方面。其二,測量被調查者對信用認知問題的基本評判,如對信用報告、征信認知、信用評價、信用檔案、失信懲戒的理解。其三,測量被調查者對個體失信行為產生誘因的看法,如高校信用教育效果、大學生信用評價與評估體系、大學生失信行為等問題產生的誘因分析。其四,關于大學生個人征信體系教育策略選擇,如檔案管理、信用教育、征信課程等。
調查對象:課題組對蘇北地區的淮陰工學院、淮陰師范學院、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等4所高校的學生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通過整理分析,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61份,有效回收率為92%。
(一)調查對象的性別與生源類型
從461份有效問卷反映信息來看:男生占 58.7%,女生占 41.3%;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男女性別比例接近 1.4∶1,與整體男女生性別比例基本一致。從生源類型來看,農村生源比例遠高于城鎮生源學生。其中,農村生源為 313 人,占調查總數的 67.9%;城鎮生源為148人,占 32.1%。
(二)調查對象的年級與學科
調查對象以二年級和三年級為主。相對來講,他們經過大學初期的適應以后,對社會和學校能夠有比較成熟和較為穩定的認識,進而對問卷中所涉及的問題能夠做出理性回答,這點對保證調查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接受調查的人員中,以工科學生和文科學生較多,多是蘇北高校傳統優勢學科與專業學生。其中,理科專業67人,占 14.3%;文科專業 106人,占23.23%;農科專業 40 人,僅占 8.57%;工科專業 248人,占 53.9%。因此,他們反映的問題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問卷調查中所產生的數據對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學生信用現狀調查的分析
(一)大學生信用認知與信用行為
調查顯示:近五成高校學生缺乏信用知識,大學生整體信用認知狀況不容樂觀。特別是關于信用報告的認知情況,竟有30.74%的大學生不知道個人信用報告里
的逾期記錄會影響未來的金融生活,知道信用報告中逾期記錄保存幾年的大學生只有12.3%,進而可知,逾八成大學生沒聽說過或不了解個人信用報告。
關于信用整體情況,在收回的461份有效問卷中,當問及“高校大學生學業信用、生活信用的失信行為多不多”問題時,選擇非常多和比較多的占到45.57%;選擇一般的占47.86%;選擇很少和幾乎沒有的僅占6.57%??梢姡髮W生在學業、生活信用方面的失信行為比較多,這些失范行為必須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高校的注意。這表明,社會和高校在大學生的信用教育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大學生信用評價標準
調查顯示:在問及“你認為大學生信用狀況最終評價主體是誰”時,選擇社會評價的占15.61%,選擇家庭評價的占13.58%,選擇征信機構評價的占31.45%,選擇高校行政部門評價的占39.36%。這表明,在學生看來,能最終評價學生信用狀況的主體有兩種:一是學校,二是信用中介服務機構。
但無論哪種主體,其信用評價的公信力都遭到了人們的質疑。根據國外信用u級市場的經驗,由作為第三方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出具信用報告能代表大家的選擇。但這一經驗在我國是行不通的。由于我國高校信用服務機構經營較散,規模較小,行業水平不高,沒有真正建立起一整套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加之,第三方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獲得的學生信息不全面、不系統,因此,難于保證向社會出具質量較高的信用報告。這表明,在高校信用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健全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
(三)高校信用檔案管理
在問及“你認為大學生的哪些信用檔案可公開”時,多數學生傾向于身份識別信息和公共事業信息公開,而對于自身比較敏感的個人貸款交易信息和信用卡信息不愿公開。這表明,大學生群體有很強的隱私保護感,他們認為只有本人才可以查詢自己的信用信息,如若有不守信行為記錄,就不會主動向用人單位出示檔案,那么,用人單位也就無法較為全面地獲取學生的信用情況。
(四)大學生信用教育
當問及“高校大學生畢業后申請的助學貸款是否應按時償還”時,選擇無條件按時償還的占67.38%;選擇沒找到工作不需償還的占11.72%;選擇離開學校就可不償還的占3.54%;選擇不清楚的占到17.36%??梢?,大學生總體信用行為較好,但信用教育還需加強。
數據顯示,有48.98%的學生選擇了本校組織誠信人文講座;有43.91%的學生選擇本校組織了社團宣傳;有32.99%的學生選擇本校開設了誠信課堂;有35.4%的學生選擇本校組織了誠信大型活動;有27.59%選擇了本校開展的其他與誠信和信用相關的活動。這顯示,高校誠信宣傳教育已經開展,但力度不夠,沒有形成特色鮮明、切實可行的信用教育長效機制。
(五)高校信用制度安排
當被問及“學校有關學生誠信獎懲方面制度安排的執行效果”時,分析數據顯示:選擇執行效果顯著的占13.87%;選擇執行效果一般的占44.29%;選擇沒有執行的占9.05%;選擇不了解的占32.79%。這表明,高校的信用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解決大學生信用失范問題的策略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信用教育
大學生信用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信用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基本道德素質的迫切需要,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需求”[2]。為此,加強大學生信用教育,高校應圍繞三個方面工作展開:首先實施信用引導工程,培養大學生的信用意識。高校要將信用教育引導工程貫穿于學生的入學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畢業生文明離校等重要關口。同時,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夯實大學生信用教育的基礎。其次,實施信用學風建設活動,培育學生的信用契約精神。以學風建設為抓手,在學生中大力弘揚和倡導誠信考試、學術誠信,從而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最后,實施信用助學工程,鍛造學生的信用品質。要緊密結合高校助學貸款和困難資助政策,引導學生還款守信,信譽做人的觀念,時刻珍惜信譽這筆無形的資產。
(二)健全大學生個人征信制度
第一,夯實高校信用規章制度。完整的高校信用規章制度應涵蓋個人信用信息查詢、信用行為評價、信用監督以及信用獎懲等內容。高校信用管理人員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學生在校期間各種遵守校紀校規、生活契約行為等進行歸納,在總結分析、對照考核量化標準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評估等級。根據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信用情況給予信用評級或信用指數,以此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獎學金評定、助學貸款申請、入黨積極分子及考察對象等工作的重要評價之一,從而在制度和校規層面上,對學生信用行為形成有效的剛性約束。第二,完善大學生信用管理體系。編制一張嚴密有效的信用管理體系網,能真正實現大學生個人征信體系的科學化、系統化建設。完整的大學生信用管理制度是“集信用評級、信用獎懲、申訴救濟以及信用報告為一體的制度范式[3]”。第三,建立信用監管管理機構。積極拓展信用監管的渠道,如建立信用公示制度、舉報制度等,定期公布學生履行信用的相關情況,使每個學生既是信用的監督者,也是信用的被監督者。同時,設立對失信學生的舉報制度,本著絕不冤枉一個學生的原則,對被舉報的學生情況認真核查,核查無誤后對違反信用行為學生予以通報、查處、提交給學生所在院系督促有效整改,真正做到學生失信有人查、有人管。第四,加快高校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加強和完善大學生信用檔案,不僅在制度上使大學生信用行為有章可循,而且在機制上對其失信行為實行強制約束。要規范設置大學生信用檔案賬戶,科學整理大學生信用檔案信息,并將部分信息轉換為量化指標,充分借鑒國外高校特別是美國在學生信用信息等級評定上的經驗和做法,建立健全高校學生信用評級結構及指標。第五,加強對大學生個人信用隱私保護。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高校學生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大學生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是不容忽視的。不論是學校行政部門,還是第三方征信機構都不得隨意采集個人的信息,其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從事信息的搜集、整理、等工作,不得侵擾大學生的個人隱私權。
(三)完善高校信用教育體系
首先,夯實信用教育基礎。高校要積極探索加強信用教育的理念、機制、手段與方法,要善于把信用教育納入到學校“兩課”教學、學生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日常管理制度之中,不斷增強信用教育的針對性,努力使信用內化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與品格,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誠實守信的自覺性,增強大學生信用教育的實效性。其次,創新信用教育模式。在大學教育的整個階段,蘇北高校應充分發揮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作用,廣泛開展各類信用主題課外活動,如信用講座、信用主題演講等,把學校的人文教育和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相結合,不斷強化學生信用意識,樹立正確的信用價值觀。最后,開設信用或征信相關課程。蘇北高校應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適當增加信用教育課程的設置,并將信用課程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實施學分制,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接受信用課程教育,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做到誠實守信。
(四)加強高校信用管理隊伍建設
加強高校信用管理隊伍建設,為大學生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工作持續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大學生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涉及多個部門,面對多部門管理學生信用信息的現狀,單靠一個部門很難把信息的錄入、分析、審核等工作順利完成,為此,加強專門隊伍建設必須要提上高校管理的日程上來,建立學生個人信用信息管理的長效機制,有效實行“分權控制、動態管理、持續維護、多方聯動”的運行機制,嚴格責任制,由一名校領導專門負責,統籌協調教務、招生、就業等部門,定期整合系統信息,并在信息收集、日常管理、評價等級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在具體管理工作中,要以學生自主參與為基礎,以輔導員隊伍為骨干,保障信息暢通和資源共享。此外,鑒于大學生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是一項對技術性、專業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這就要求高校要定期對大學生信用管理人員進行責任意識、業務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專門培訓。
(五)營造濃厚的高校信用文化氛圍
首先,頂層設計、系統構建,全力參c信用文化建設。高校管理者要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信用課堂知識教育、信用能力培養,倡導信用的品德追求。圍繞信用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借助“兩微一端”等網絡新媒體,把德育與智育、美育、體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養成學生的信用觀念,形成良好的信用行為規范。其次,理論先導,找好切入點,開展全員、全覆蓋的信用文化建設。高校管理者要加強對信用文化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并將新理論成果作為學校信用文化建設的有力支撐。最后,推動校企間深度融合,共同開展信用文化建設。企業的長久發展離不開信用文化建設。在企業中狠抓信用文化建設,對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至關重要。蘇北高校要將“校園信用文化滲透在辦學的各個環節中,與企業實施全方位合作,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學生的行為習慣、專業素養等方面都充分體現信用文化的要求”[4]。同樣,學校的信用文化建設也需要走出來,向優秀的企業文化學習,與優秀企業的信用建設深度融合,取長補短,良性互動,為共同打造有信用的社會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信用經濟的起步以及迅速發展,中國社會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被提上日程。建立大學生個人征信體系是構建社會個人征信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社會個人征信體系建設較晚,所涉及的諸多環節還不完善,征信立法、征信評估及評價方法落后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因此,高校大學生個人征信體系的構建有賴于社會個人征信體系的健全。
參考文獻:
[1]王雪巖.社會信用體系下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的構建 [J].征信,2015,(11).
[2]王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誠信教育[J]. 教育文匯,2015,(4).
(一)大學生就業質量及就業質量評價
1.大學生就業質量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勞工組織在一份報告中首次提到就業質量一詞,它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至今尚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1]。劉素華認為,就業質量是綜合反映勞動者在工作中所取得的報酬及收入狀況的概念,馬慶發認為,就業質量是從業者工資水平、勞動保障、發展潛力及社會地位的全面體現[2]。綜合已有研究成果并結合大學生具體實際,我們認為,大學生就業質量是大學生參加工作所能獲得的就業機會、工作性質、工資收入、福利保障及職業發展前景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體,它是畢業生工作滿意度的具體反映。大學生就業質量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從宏觀的角度看,就業質量指整個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狀況;從微觀的角度看,就業質量指大學生個體的就業情況。2.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就業質量評價是對就業質量優劣做出客觀的評判,以期全面反映被評價對象的真實就業狀態。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旨在對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做出衡量,并為提高就業質量提供借鑒。
(二)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的意義
設立民族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創舉,經過多年的發展,民族院校已成為我國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研究民族問題和民族理論政策的重要基地,為國家發展、社會和諧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少數民族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因此,當前做好民族院校就業工作,提高民族院校學生的就業質量意義重大。首先,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解決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民族大學生的工作、心理和價值觀,并對社會的安定團結形成潛在影響;其次,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是衡量民族學校辦學水平及就業指導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最后,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對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都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展民族院校就業質量評價是促進就業、提高辦學水平、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構建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
評價指標體系是指由表征評價對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聯系的多個指標,所構成的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將就業率、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社會保障等就業相關因素建立關聯,綜合反映就業的績效全貌。
(一)評價指標體系建構原則
1.系統性原則。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各指標要全面反映就業質量的特征,要求各指標之間既相互獨立,又要具有合理邏輯關系,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評價系統,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就業狀況。2.動態性原則。就業質量受社會、教育及院校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也應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隨時做出動態調整,以便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客觀性。3.可操作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活動的基礎和依據,因此,評價指標體系和指標的建立應措辭恰當、內涵準確、外延清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到就業質量評價實踐之中。4.導向性原則。任何評價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出發點,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的宗旨在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水平,進而推動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評價指標體系應體現出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從長遠的角度看,它應成為人才培養的依據和指南。5.針對性原則。從民族院校實際出發,針對民族院校特點及民族大學生就業情況,建立能體現民族院校特色的指標體系。
(二)評價指標體系建構步驟
本文在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文獻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并參考我院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的經驗及存在問題,建立了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建立,經過了四個步驟。第一,通過文獻研究,了解就業質量的內涵,收集就業質量評價的相關指標,結合大學生就業的實際問題,初步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維度及指標。第二,通過調研、訪談,了解師生對初步建立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意見,并與教務、學生管理等部門進行商討,對初定指標體系進行調整,最終確立評價指標體系(2個維度、8項指標),并描述指標內涵。第三,通過專家咨詢環節,就已形成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細化完善,調整指標項目,使之結構合理、邏輯順暢,且可操作性強。第四,運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賦予各項指標權重。第五,為保證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在正式運用推廣之前,應在小范圍內進行預試檢驗,選擇2-3個系部的畢業生,用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其做出評價,觀察總結評價過程中評價指標體系的適用性及反饋的問題,并及時修正、完善。通過上述幾個詳細的步驟建立起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科學性。能夠對評價對象做出有效、準確的評價。
(三)評價指標體系結構與內容
本文所構建的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含2個維度、8項指標,各指標項目及權重,見表1。
三、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的實施
(一)評價指標體系實施過程
就業質量評價一般需要如下環節和流程。1.評價準備階段。明確評價任務和對象后,要成立評價小組,明確小組成員及分工,制定評價計劃與方案。2.評價實施階段。運用本研究制定的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評價對象進行全面評價,重點考察薪酬福利、社會保障、工作滿意度等權重較高的指標項目。3.評價總結階段。對每位被評價對象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判,確定評價等級;整理評價過程形成的材料并歸檔處理。4.評價反饋階段。向被評價對象通報評價結果,反饋評價意見;提出整改及進一步完善的意見和措施。
(二)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后,既可用它對大學生個體的就業質量進行評價,也可以實現對大學生畢業群體進行就業質量的評價。就業質量評價的總分為100分,評價所得分數的高低即代表就業質量的優劣。個體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公式:就業質量(g)=每個指標項目得分(C、D、E、F……)*該項指標權重;g=C*15+D*25+E*20+F*10+G*15+H*15大學生整體就業質量(z)公式:就業質量(z)=就業率*0.3+[(個體1就業質量q1+個體2就業質量q2+個體3就業質量q3+個體n就業質量qn)/n]*0.7z=A*0.3+0.7/n∑ni=1gi
其中gi=[g1,g2,g3,……gn]
四、加強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的建議
(一)加強就業質量評價宣傳工作
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不僅僅是對就業狀況的衡量,其最終目的是通過評價,促進就業質量的提高,進而提高民族院校綜合實力的發展。目前,高校及系部領導對就業質量評價的認識尚存在差距,沒有認識到開展就業質量評價的重要性,對評價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夠。今后,加強就業質量評價宣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開展評價工作前的預熱,能夠有效促進就業質量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更新就業質量評價理念
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理念應有所創新,將評價的重點放在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上,評價的重心轉移到發展性評價上來,不能限于為了評價而評價,要將評價變為自我照鏡子,逐步樹立以評價促發展、發展是根本的思想。
(三)創新就業質量評價手段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問題 分析趨勢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7-106-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心理素質的培養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越來越多地擺在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因此,必須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促進高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1.學業問題。大學的學習方法與中學不同。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因未能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而導致考試不良或不及格,從而帶來一系列問題。有的學生自信心下降,有的學生得了考試恐慌癥,每次考試都要生病或不敢考試。特別是有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都感到當前大學學習負擔重,精神壓力大,
2.自我意識問題。一些家長長期以來對孩子的期望太高,這樣導致對孩子的壓力過大,心理失去平衡,嚴重的將導致輕生;一些家長對孩子教育過于嚴勵,不給他們留有私人空間,導致他們入學后在寬松的生活環境中缺少管束,對大學生活缺少規劃;一些家長從小對孩子過分溺愛,造成孩子缺乏在大學獨立生活的能力,特別是大學新生,入學后不能很快適應大學需要獨立、自理的生活環境,個人生活一塌糊涂。
3.不良的意志、品質問題。有的學生個人意志不夠堅定,沒有經歷過痛苦的磨練,在挫折和意外變故面前往往成為失敗者。當前市場經濟發展不斷深入,學生家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同是攻讀大學,有的同學家庭富裕,與同學交往出手大方,而有的同學為了教育費,家庭負債累累。這種比較使貧困的同學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4.人際交往問題。學生上大學后,交往的范圍較以前有所擴大,具有與人交往的愿望,但是,由于個人生理條件和個性因素的影響,產生了許多困難。生長環境的不同,使大學生個體形態和相貌上的差異非常巨大,有的學生由于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過高、過矮、過胖、過瘦等外在形態,產生自卑心理,影響了與人交往;有的學生性格急燥、過分爭強好勝,自我評價超過自身的實力,在與人交往中也帶上了性格的因素,從而引起他人反感,導致交往失敗,心理失衡,失敗又會產生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想法。從而造成心理負擔。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特性
1.數字式行為心理。大學生大多處于18~24歲的年齡階段,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深入探究精神。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一是影響學習,荒廢學業;二是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三是會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衰退,甚至造成心理、行為變異,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觀念的形成。
2.虛擬行為心理。由于部分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低,在網絡環境中往往撇開了自己大學生的身份和角爭定位,把一些在現實環境中被控制的行為無所顧忌地表現出來。如低俗的語言、情緒化的甚至是錯誤的煸動言論、侵犯行為等等。這些心理和由此產生的偏離行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危害到大學生健康成長。
3.強烈的自主心理。我國當代大學生經歷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洗禮,具有較強的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平等、競爭和創新意識逐漸凸顯。由此可見,目前大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自主性是大大地強化了,并對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大學生在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的同時,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也有所滋生、蔓延、容易使大學生產生違反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
三、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高校大學生個體脆弱性與群體復雜性因素的影響。目前在校大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認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成熟。物質生活上相對寬裕,精神生活相對欠缺,缺乏生存磨難,缺乏集體合作環境,更缺乏獨立處理能力的鍛煉,養成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等不良習性。這種不良習性則成為誘發獨生子女心理疾病的病灶,導致他們產生性格孤僻、承受能力差、交際恐懼、自閉癥等心理問題和暴力傾向及行為。
另外一個現實就是,我國大學生連續擴招造成學生群體成分復雜,各類生源學生匯聚一堂,不同生源的基本素質,個性特征、求學目標各有差異;大學生群體融入社會的程度加深,社會上種種不良觀念和行為因大學生成分多元化而進入校園,導致學生群體內部交往中增加了很多潛在的沖突,這些都考驗著稚氣、單純、充滿好奇心的莘莘學子。
2.虛擬社會――網絡因素的影響。高等院校是中國社會網絡化的發展前沿,大學生上網的數量每年成幾何數量增長。網絡給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了不愿看到的負面影響。網絡的這種“虛擬社會”交際方式迎合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滿足的交際需要。大學生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尋找傾述對象、聊天、交友、戀愛、癡迷于網絡游戲,甚至瀏覽非法、黃色網站以打發時光?;ヂ摼W對高校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
3.社會現實不良因素的影響。
(1)理想信念淡化。經濟成分和經濟效益多樣化。使一部分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注重經濟,忽視政治;注重家庭,忽視組織;注重實惠,忽視崇高;注重索取,忽視奉獻。
(2)傳統美德淡化。生活方式多樣化,使一部分人的生活追求發生變化。這些人視勤儉節約為“小氣”;視誠實勞動為“老坎”;視尊老愛幼為“發傻”;視助人為樂為“過時”。他們的義利觀、節儉觀、婚戀觀、家庭觀、孝道觀等發生嚴重的扭曲。
(3)由于我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加大;國外企業進駐中國,引發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中西方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沖突和差異更加明顯,優勢社會階層的等級意識有所抬頭。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化與心理咨詢工作滯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機制、方式明顯滯后,跟不上學生思想實際,沒有落到實處發揮應有的作用。部分高校行政工作人員和教師本身就輕視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重智育輕德育,實用主義意識較強,人文思想、人本意識較弱。使一部分大學生信念淡化、虛無主義、實用哲學抬頭,這為大學生心理疾病滋生提供了溫床。
四、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1.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必須清楚地看到,青年學生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沒有清醒地認識,思想上存在模糊之處,在心理上就產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在經濟體制轉軌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激勵大學生的進取精神,提高他們的學習、工作積極意識,但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也會乘虛而入。如果他們忽視學習和道德修養,將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理素質、人格培養;如果不能正確地面對各種現實問題,崇尚自我、鼠目寸光,對心理就會造成嚴重的障礙。為此,我們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優化德育工作者隊伍,健全各種管理制度,在學生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及時配備、補充管理干部隊伍,及時解決學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問題。
2.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不能只關心學生學得如何,還要關心他們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尤其是心理素質的鍛煉、培養。在各種社會壓力增加、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大學生們如果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就不能算作一個合格的大學生。在學校課程設置上,許多高校已開設了臨床心理學輔修專業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使心理健康知識在學生中日益普及。同時,每學期要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對高年級學生開設醫學心理學等選修課。在學生綜合測評方面,要充分體現以德育和綜合素質為首。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可使長期處于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如在活動中體現的團隊意識,可以防止學生犯個人主義的錯誤,注重集體榮譽,克服學生過分注重自我的狹隘思想意識。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能有效地將各種管理思想、管理意識注入學生活動中,培養自覺參與意識和自覺接受教育的能動性。
4.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調查與研究工作。為了對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筆者所在的黑龍江科技學院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來源進行分類,有意識地開展學生心理問題研究,進行歸納、整理,采取積極主動的辦法和措施,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對大一新生進行生活、學習環境適應性方面的調查,并提出進一步整改措施;對二、三年級學生積極關心他們在學習和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大四學生則重點放在適應社會、加強對未來職業選擇等方面的問題。
5.有效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活動,注重多種形式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通過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可以及時疏導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這種通過面對面、或電話、或書信等方式更加直接、親切和有針對性。我們要為心理健康咨詢創造更好的條件,在心理咨詢中心,配備更多經驗豐富、嚴謹認真、品德高尚的專、兼職人員,完善各種服務設施,如電腦、電話等。完善各種信息服務網絡,發揮學生管理干部隊伍和學生骨干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
6.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工作指導系統,通過搜集招聘信息,努力提高就業率,為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提供就業機會。要建立從低年級到畢業班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詳細制定各年級學生的就業指導方案,對各年級學生的就業指導應有側重,低年級重點可進行就業宣傳教育,通過教育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在方法上,可以通過就業專題報告的方式。高年級畢業班的學生可以開設就業指導課,對學生進行就業技巧的培訓,還可以組織有關就業的報告會,從而提高學生的簽約率。
7.從學生個人角度看。大學生要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把精力用到提高文化素質上來,以較高的學識和綜合素質,為今后就業創造條件。通過學習,還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和自立、自理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信心。
大學生要加強個人心理控制能力的培養,提高對改革開放和新生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承受各種風險的能力。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自我學習和調節,對社會有正確的認識,不斷提高和增強應對挫折和不幸的承受力。
8.從社會角度看。各級政府要承擔責任,創造就業機會,為大學生今后出路多想辦法,保持社會穩定,一是通過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二是促使各級企業調整用人的要求,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
社會要提供輿論氛圍。全社會都應關心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新聞媒體要關心大學生成長,在全社會形成關心大學生、愛護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并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引導。同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做好思想工作。
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
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一種有效的工作模式,這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由單純的經驗型走向科學型,又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較快地在現有基礎上推廣開來。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為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的處事方式等,而這些都是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在重視二者聯系的同時,也應該重視二者的區別,這樣才能切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軟、硬件的建設,首先,學校應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書記任組長,小組負責對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同時,在學生工作部的指導下成立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具體負責接待來訪學生的咨詢。
六、結束語
當代大學生是新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現在和今后幾十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能否實現。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對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魏繼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
2.姜雪琴,胡曉芳.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6)
3.劉萍,方樂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4.周小月.黑龍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現亮點[M].黑龍江日報,2005.4.10
5.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6.張厚粲.大學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 學業困難 原因分析 職業生涯規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84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to Help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YU Lianguo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general strokes.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enrollment so that many college students did not complete the normal school,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ollege has carried out the work of academic assistanc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academic difficulties; cause analysis; career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1 職業生涯規劃概述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在校大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之前必然要經歷的職業生涯教育。通過系統化、集中式教育,明確個體特征,校正自身的職業理念和就業規劃,進而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學業及就業,全面提升大學生將來求職就業、職業發展的質量,提高大學生學習生活質量。一旦開始接觸職業生涯規劃,就意味著大學生開始步入社會,要正視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給自己信心與動力去提升個人素質與能力,時刻準備投身職業化行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專業知識角度引導大學生全面、深入、客觀地分析和了解自己,從而根據個人特點做出具有顯著差異性的人生發展規劃與職業化角色定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讓大學生對本專業學業的未完成部分充滿信心,時刻保持對未來理想職業的憧憬與向往,看清了本專業的市場潛力與職業競爭力,從而為未來的職業目標制定奠定基礎。大學生可以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方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督促自己,完善自己,從而能夠真正塑造自己的理想型人格,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榜樣和標桿。
2 大學生的學業困難緣由解讀
2.1 角色與環境的改變
大一新生自開學起就努力適應大學新環境,必然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不能很好適應,很容易出現學業問題。眾所周知,現今中國的x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仍然屬于填鴨式應試教育,高中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并且已經依賴于這種教育模式。進入大學,學生是以自主學習為主。
2.2 缺乏大學階段的目標與規劃
高中階段,考上大學成了大部分高中生學習的終極目標。進入大學,很多學生很少或者基本沒有科學確立自己大學階段目標和規劃,從而懈怠學業,大學階段碌碌無為、得過且過。大學階段如果沒有規劃、沒有為理想做出應有的準備,那么將難以在高等教育階段取得實質上的提高。
2.3 專業錯位與鉆研不夠
高考填志愿的時候,由于對專業不甚了解,學生選擇專業時往往會盲從社會輿論,沒有根據學生本身的特點來選擇專業。從而造成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缺乏興趣,學習動力不足,造成學業困難。還有部分同學對本專業的鉆研努力不夠,隨著專業課的深入,發現本專業的學習比較困難,進而畏苦怕難,導致學業問題。
2.4 眾多家庭因素的不良影響
(1)傳統的中國式家庭教育模式中,很多家長認為通過物質獎勵就能夠換得學生對學業的重視。殊不知,這樣的方式恰恰易對學生的學業觀念造成扭曲。家長不能從人生觀、價值觀方面予以引導,容易造成學生一遇到挫折就會產生厭學行為,進而出現學業問題。
(2)特殊家庭如單親家庭、父母離異或生活受挫的學生,得不到家庭的關懷出現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到學業;校園內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生,為滿足生計需求,解決學雜費用問題,常常占用大量學習時間趕做兼職,進而影響學業。
2.5 社會影響分析
(1)現今社會的一些錯誤價值觀念(如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讀書無用論等)誤導大學生的認知,進而可能造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
(2)手機、網絡游戲、暴力等影響大學生學習、生活及社交等領域,導致出現曠課、厭學、考試作弊等現象。
(3) “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以及規模擴張導致生源質量下降。隨著考試作弊、學術造假等不良風氣的侵染影響,一些學生常對高校學業的完成存在僥幸心理,態度極其惡劣不端正,影響高校學術氛圍的營造與校規校紀的建設。
3 對學業困難學生幫扶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對策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承擔著更多培育社會可用之才的重任。在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提高的形勢下,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F實表明,職業生涯規劃不局限于指導學生完善自我、人生規劃以及就業和生涯發展,事實上對在校學業困難大學生的幫扶指導效果也很顯著。本文將以下述七途徑來推動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學業困難學生提升實踐。
(1)就大學生學業階段特性設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系列講座,通過開展校級校規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生涯發展教育以及專業導論專題報告會、學術沙龍、座談會、案例經驗交流會等系列活動,幫助新生認清社會的競爭形勢、了解高校學業的必要性、透析自我個性,從而有效劃定職業考察范圍,找準學習方向和目標,以自信、自主、自強的方式在高校中生活學習,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進一步提升自我管理意識,促進其全面發展。隨著大學生的學業變化,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進一步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如進一步深化自我認知和專業素質等。
(2)學業預警貫穿整個學業,進而改進職業生涯規劃。在校大學生需要在高校完成既定學分,必然在日常學生活動中參與選課、考勤、期中測試、期末考試、修課學分、學籍更改、畢業資格審查等環節,這些環節都應該建立預警機制,確保“事先預防、事中控制、事后整改”的原則落實,始終保持校、師、生、親等不同角色的聯系。對于在受控環節中出現問題的,應該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警或開展針對教育。通過學業預警改進大學生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而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性。
(3)構建“成長導師”、朋輩輔導幫扶團隊。通過邀請社會精英等組建“大學生人生成長導師隊伍”,等幫助大學生解惑答疑,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通過邀請優秀的學生骨干、優秀學生黨員等與學業困難的同學組成“一對一”、“結對子”朋輩輔導幫扶團隊,進而幫助學業困難同學轉變學習態度、改進方法、提高效率。
(4) 建立家校聯合雙協同機制,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功效。高校有針對各院系專業設置的輔導員、班主任崗位,這些崗位的主要職責就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加強制度與紀律建設,這些崗位人員應不定期地與學生家長保持溝通,建立家校聯合雙協同機制,每學期寄附有學生成績單的家長信,對學業困難同學進一步做好家校聯合教育工作,進而有力保障大學生成長。
(5)構建智能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情況,綜合評價體系轉向學生過程化學習考核,盡量讓每個學生在當中都有展現的一面,從而提高學業幫扶的成功率,完善職業生涯規劃。
(6)校園中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通過營造美好的校園文化,大學生身心從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特別是注重引導學業困難的同學從中得到表現機會以施展才華,進而可以引導學業困難大學生全面客觀地認清現實、認識自我、系統分析、綜合評價、適度調節、合理改善,促成個人素質的良性發展,鞏固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健全人格。
(7)多方面照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提供貧困獎助學金、增設勤工助學崗位等,多方面考慮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減輕經濟壓力,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習,同時在學業上進行指導從而幫助他們完成學業、順利就業。
4 小結
現在社會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和其他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高,這也要求大學培養出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也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創新創造能力等。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關系到我國能否實現健康快速發展,能否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他們能否適應時代的使命,關鍵在于對自我有一個全面、深入、科學的了解進而提高和完善自我,并根據大學生的特性對大學生進行持續有效的科學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進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成為一名適應時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秀明. 朋輩輔導在高校學業預警中的意義及實踐方法[J].大學教育,2014(3).
關鍵詞:生物工程;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一、校外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與職業院校相比,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質量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沒有明顯提高,“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仍較為突出[6]。從學生、教師和企業的反饋意見來看,實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1)高校、學生和企業對校外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導致部分高校學生的實習流于形式,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并無實質性的提高。(2)校企合作基礎不牢,主要是因為學校和企業都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它們有著不同的本質屬性,企業不是培訓機構,第一要務是贏利而不是教學[7]。(3)缺乏系統的監控和評價機制。教學監控和質量評價的操作和管理尚未形成規范和制度,主要表現在評價隨意性大,人為因素過多,定量分析不足,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的矛盾[8]。由此可見,除了加強社會各方對校外實踐教學的重視之外,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并進行有效的監控是我們目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核心目的是通過監控實踐教學各環節的運行情況,及時把握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各個要素,檢驗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的優劣及現存問題,并根據反饋的意見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實施,形成集質量部署、監控、反饋、整改為一體的閉合循環體系[9]。
二、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
通過構建適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提高校外實踐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提升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社會服務能力,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高度對接,提高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針對本專業校外實踐教學的特點,我們設定的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結構框架由監控目標、決策保障、監控過程、質量評價和反饋整改五大板塊構成。1.確立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目標,主要是對實踐教學中與企業關系密切的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由校方實踐教學的相關部門(校學術委員會、督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委員會等)協同用人單位共同參與制定實踐教學質量監控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其階段性目標要具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有步驟、有計劃地完成總體目標的實現。2.合作決策機制與基礎保障。成立由校企相關人員共同承擔的校企實踐教學質量工作小組,建立雙方的互聘與交流制度。建設滿足校外實踐教學需求的校企聯合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制定相關的制度,有效保障實踐教學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和使用效能。3.校外實踐教學質量體系的構建及全方位監控。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小組負責實踐教學計劃的制定、實踐教學的組織和管理。明確各項實踐教學質量目標和要求,嚴格監測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各項環節。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過程分為三大塊:監控主體、監控點以及監控內容。監控主體包括校企教學質量工作小組、實踐教學相關教師、企業導師和學生個體。監控過程包括事先、事中和事后監控。監控內容包括校外實踐教學大綱、校外實踐教學環境、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以及實踐教學實施效果。4.構建多元化的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生、教師、校內專家、實習單位和社會。從實踐教學計劃、校外實踐教學單位及具體安排的實踐教學項目等情況綜合考慮,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保證質量評價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并有利于收集符合實際教學效果的反饋意見。5.建立質量反饋與整改系統。通過對實踐教學效果評價和反饋意見的分析,進一步核查實踐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三方質量診斷小組,分別由校企質量監控小組、用人單位和學生共同參與,并及時反饋診斷結果。學院和教研室根據反饋結果調整管理策略和實踐教學方案,為以后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提供保障。
三、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實踐
1.建立了合作決策機制與基礎保障體系。智力和人力資源是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高校教師的智力資源和畢業生的人力資源具有天然的優勢,同時,高校需要依托企業建立實踐和技術合作基地,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奠定基礎,因此校企“雙贏”是雙方合作的基礎。近年來,根據生物工程專業的特點和發展方向,重點聯系了區內生物制藥和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知名公司或研究所,先后與桂林華諾威基因藥業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桂林萬禾農產品有限公司和桂林三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或聯合實驗室。2.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與反饋體系。由于校外實習涉及學生、教師和企業三方面,因此對于實踐教學的信息采集也需要從這三方面入手:(1)為學生設計的《校外畢業設計/實習周總結》包括任務完成情況、收獲與心得和存在的不足等,《滿意度調查表(學生用)》包括實習單位、校外指導教師、滿意度和主觀評價等。(2)為實習單位設計的《校外畢業設計/實習質量評價表(校外導師)》包括學生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紀律性、工作能力和責任感等評價。(3)為校內導師設計的《校外畢業設計/實習質量評價表(校內導師)》包括對實習單位、實習效果和實習報告等評價。通過質量評價和反饋整改環節的實施,使我們對于實習基地質量有了更加客觀的評價和認識。根據學生和校內導師對實習單位的反饋信息建立了校外實習單位的評價體系。對于總體評價低的單位減少學生實習的人數或撤銷實習基地建設,對于總體評價高的單位增加學生實習的人數。根據校外導師的反饋信息,使我們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基礎水平和適應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并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3.持續改進。在質量評價與反饋體系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持續改進的環節,比如決策保障環節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作為校方實踐教學的相關部門需要協同用人單位共同參與教學質量評價[10];信息采集需要更加及時和全面,可以采用微信或QQ群等方式在線監測實踐效果;針對三方設計的質量評價表需要完善,提高其調查的針對性,同時提高受調查人員的重視程度。
四、實施效果
經過近兩年校外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提升了教師“雙師”素質,從而確保了實踐教學的質量,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校外實踐教學涉及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和雙創教育等環節,前兩個環節側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后兩個環節則側重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的鍛煉及提升。近年來,學院充分借助學科建設中的有效資源,搭建各類平臺,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2016和2017年本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分別有30%和50%與校外合作企事業單位相關,2017年立項的大創項目中有90%來自于校外合作單位,此外很多校企合作的項目也融入大學生“互聯網+”和“化工設計大賽”的創新創業比賽中[11]。通過本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從根本上提高了校外實踐教學的效果,使學生能夠親自參與、親身經歷和具體操作,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12]。為了提升教師的指導實踐教學能力,我們采用“送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將校內導師送到企業掛職鍛煉,將校外導師請進課堂。自2016年先后有三位教師在企業掛職,負責企業質檢中心實驗室的組建、相關質量標準的制定、食品安全科普培訓等工作。通過掛職鍛煉,既服務了企業,又提升了專業教師實踐教學的認識,從而更好的指導學生。從企業中聘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工作責任心和一定的指導實習經歷,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的企業導師負責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指導。聘請企業導師來校為學生作報告,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就業前景和企業文化等有了直觀的認識。
【關鍵詞】地方院校;學生公寓;流程化;管理
高校學生公寓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生活休息的重要場所,更是學習、社交以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文明行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地方本科院校實施學生公寓流程化管理,能夠及時貫徹落實各項方針政策,強化制度建設,豐富教育載體,使得責任更加明確,能夠營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圍。
一、加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公寓管理的重要意義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涉及的學歷主要為:本科和???。其中本科為第二批次,即我們正常所說的二本;??浦饕獮橐慌?,即為一專。高考文化分數一般低于知名、老牌本科院校一定分數,但差距不是很大。在家長的高期望值下,相當一部分進入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導致心理、行為發生一系列變化,容易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學生公寓度過,他們在公寓學習、生活,同時部分學生也參與公寓的各項學生工作。公寓里的思想交流、感情碰撞,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產生著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上進的公寓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正義感、合作和競爭意識,以及責任感。因此,利用好學生公寓這一特殊育人陣地,對大學生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直接的作用。
二、學生公寓流程化管理內涵及現狀
(一)學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內涵
流程化管理是指:公寓的相關管理人員按照制度的要求和執行細則,完成工作所涉及的寢室內務、用電安全檢查、秩序維護、學生公寓文化宣傳等職責要求,及時消除不安全、不文明的安全隱患。學生公寓流程化管理是按照檢查-反饋信息-核對-整改-評比五個過程,形成學生公寓良好的育人氛圍。
(二)學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現狀
大多數新建地方高校所在地不像知名、老牌大學那樣處在中心城市,幾乎都在“非中心城市”,甚至有些偏僻。一方面,在社會和家長的該期望值下,進入地方院校的學生就容易產生自卑和失落感,導致心理、意志、行為的變化,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的學生思想活躍,競爭意識強,但學習的主動性不高,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精神和自律意識。當前大學生追求行為個性化,集體的概念和功能逐漸淡化,班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效果已經明顯弱化。據調查顯示:60%的學生違紀出現在學生公寓,或者由學生公寓引起。目前,大多數地方高校的學生公寓管理采用學生工作處、各二級學院、保衛處、后勤服務部門聯合管理。學生工作處負責公寓制度的制定;各二級學院負責執行;保衛處、后勤服務部門負責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服務。而這樣的聯合管理制度,恰恰忽視了監督機制,學生公寓的育人功能沒有能發揮作用。
三、學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框架和內容
(一)“三級三員”管理模式推進學生公寓管理流程化
根據地方高校的學生公寓特點,建立由學生處、各二級學院和其他職能部門指導的三級縱向管理組織,由各學院輔導員、公寓管理員、學生黨員和團員等三員橫向管理組織,開展行為規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秩序情況,有序的開展積極、健康的寢室文化活動。各學院輔導員配備到各棟學生公寓,并分樓層負責管理,實行包干責任制,組織好學生干部、黨員和團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公寓管理員主要負責公寓的生活秩序、內務衛生、用電安全、隱患排查的日常工作,掌握消防安全技能,能夠實現對突發事件早發現、早報告,按照工作流程做好其他工作;學生黨員和團員主要協助輔導員和公寓管理員開展工作,負責同學心理健康的日常疏導和反饋,在同學和老師之間建立起意見反饋通道,模范帶領大家開展積極、健康、有益的寢室文化活動。
(二)“六流程五制度”規范提升健全公寓育人管理流程化
根據學生管理工作的需要,規范學生公寓工作流程。六流程即:學生公寓檢查評定-學生攜帶行李出公寓-學生早出晚歸公寓-信息收集反饋-外來人員進入公寓-學生離校等工作流程。這樣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對學生公寓管理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公寓要實現育人功能,使管理和服務工作規范、高效、有序,就必須建立一套系統、切合實際并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五制度:輔導員檢查制度、學生黨員團員信息反饋制度、學期評選“星級寢室”制度、寢室檢查制度與獎助學金掛鉤制度、學生公寓值班制度。輔導員檢查制度,就是要求輔導員每周檢查一次學生公寓的衛生、生活秩序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學生黨員團員信息反饋制度,就是要求我們的黨員和團員同學及時了解同學們在公寓里的真實情況,掌握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收集其他相關信息,為輔導員和公寓管理員提供信息支持;學期評選“星級寢室”制度,每學期按照學校和學生處關于開展寢室文化節的要求開展好星級寢室評選活動,并將星級寢室的評選納入個人的綜合量化考核;寢室檢查制度與評優評先、獎學金掛鉤制度,就是指在學年度內寢室內務衛生檢查3次不達標、晚歸3次或者有違規使用電器、夜不歸宿一次記錄的學生,取消個人評優評先資格和獎學金的評選資格。學生公寓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輔導員駐守學生公寓,接受學生的咨詢、訴求和處理突發事件,做到第一時間了解、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理,并及時將相關信息反饋到各部門。
四、學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實施途徑和舉措
(一)開展安全教育活動進公寓
公寓是學生的生活場所,也是學生人身安全、用電安全、用水安全、財產安全問題的集中發生地點,學生的安全教育,應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和實際,多擺事實,多分析案例,多正面疏導。首先從新生入學開始,多層次、多渠道、反復地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可邀請公安、消防專家來校講學,也可以定期開展火災逃生演習。
(二)開展心理健康活動進公寓
公寓是學生生活、學習、業余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心態較放松,很多問題都能在學生寢室中展現出真實的一面。依據大學生這些心理特點,在學生公寓配置一名學生公寓心理健康聯絡員,建立學生公寓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室,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做好學生公寓的心理健康數據收集工作,為學校的整體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三)開展文化活動進公寓
公寓內由于學生個體活動的隨意性較大,因此,在公寓管理中,要始終堅持正面引導。學生公寓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育人、凝聚、導向等重要功能。因此,公寓文化活動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要提倡樓與樓之間、樓層與樓層之間、寢室與寢室之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同時,積極做好黨團組織活動向學生公寓的延伸工作,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開展美化活動進公寓
通過開展“寢室文化節”和“星級寢室”的評定,樹立學生“寢室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意識,讓同學走進公寓就有回家的感覺和氛圍,在增進寢室同學間的感情同時,在公寓樓為所有同學營造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
(五)開展特色活動進公寓
為了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以各二級學院為范圍開展主題活動,比如:演講比賽、三筆一畫大賽、征文比賽、辯論賽等活動,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展現自己才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還可以開展有益的團隊體育活動。比如:籃球賽、足球賽、拔河比賽等,通過這樣形式的活動,培養同學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 肖平.地方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模式創新問題的若干思考[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2] 劉明生,張路安.制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邯鄲學院學報,2009(12).
[3] 閆立學,王彤.優化高校學生公寓環境的思考和實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5(11).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指導 階段性教育
大學生的成長不同于其他團體成員。大學生從進入大學學習直至就業,整個過程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繁榮穩定具有一定的影響。無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學生本人,均需在了解大學生學習生活狀況的前提下,制定措施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前,在競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特征是:對知識和成功非??是?、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客觀評價自我。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亟須形成一定的教育機制、管理措施和專業隊伍,結合課程設置和學生發展實際,針對學生的學習、思想、能力、性格和興趣進行輔導和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分析
職業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在進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觀地認知主客觀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定位、設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有助于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工作開發計劃,并且采取各種積極行動去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①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普遍表現出以下特點:
多數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認識不全面。大學生沒有了中學升學的壓力,緊張與繁忙之后是對自身的放松,生涯規劃更無從談起。很多大學生知道有就業指導中心,但僅知道這個部門負責統計畢業生信息、搜集并張貼用人單位信息、開設就業指導課等。一旦被問及如果自己在就業方面遇到難題,會咨詢就業指導中心嗎?回答往往不令人滿意。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遇到就業難題首先選擇咨詢家長,其次是親朋好友,再次是老師,最后才是向就業指導中心求助。這說明,就業指導中心在學生的心目中只是按規章制度辦事的機構,而沒有起到給學生很好的引導和提供幫助的作用。
就業指導中心師資隊伍不完善。據筆者了解,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有10多位,分別負責對外聯絡部、職業發展部、就業管理部、網絡信息部、辦公室等不同部門的工作,而且各部室的工作還進行了細分。而國外大學的就業指導專業化程度更好。比如哈佛大學共有12個學院,各個學院都設立了自己的職業指導中心;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高,很多人具有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博士學位;職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與畢業生學生比,數量多、工作隊伍力量強大。另如,肯尼迪政府學院每年大約有500名畢業生,職業指導工作人員就有8名。②目前國內各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只是忙于事務性的工作,對于如何開設生涯規劃課,如何針對全校學生的普遍特點及個性特征整合資源開展具有創新性的工作等,還不夠重視。高校需要在提高學生認知的前提下,更加重視就業指導工作及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對生源及就業市場調查、總結和宣講的力度還不夠。如何建立起一個更加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來指導和支撐招生、就業工作,指導生涯規劃課怎樣開設,怎樣引導每位學生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及公司信息等,還有待高校做進一步的思考。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個性特征建立學生檔案,檔案除包括反映學生基本情況的客觀資料外,還應以動態、發展的方式對學生的生理狀況、思想品德、能力傾向、個性特征、興趣愛好、職業志向等內容進行全面跟蹤分析與了解。加強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個體咨詢,切實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③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實意義
最初的職業指導是帕森斯(Parsons)于1908年在波士頓為就業困難的社會青年提供的幫助。哈佛大學的職業指導培訓則開始于1911年。④國外的職業指導從此初見端倪,在大學或社會團體中被廣泛用來規劃個人的人生發展。眾多理論研究成果與成功實例向我們說明,人生需要規劃才能獲得更大成功。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幫助剛入學的青少年確定未來成才目標,解決青少年學生在理想、信念和自我實現中的困惑,如自我迷失、對未來不確定、對生存缺乏安全感等,使學生能放眼未來并立足當前,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取得更高的學業成就。⑤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是用人單位選人的第一標準,其次是知識和能力。開設生涯規劃課,督促學生按照自身實際情況對學習生活進行安排,分階段地發展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教導學生做人和做事,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標準,除去功利、虛榮和浮華的外衣,得到學術上、思想上和心靈上的真正寧靜。
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職業生涯目標確立后,有利于教師制定生涯規劃課的內容和形式,更有利于學生有重點和有針對性地去發展。把學校教育與社會聯系起來,特別是與用人單位的實習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更清楚地定位自己,仔細分析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在擇業時就不顯得盲目,能盡快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建議
合理設置課程,將生涯規劃課納入教學計劃。首先,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要明確,學校的整改措施要到位、準確,學生才能自覺地用以指導自身的職業發展。其次,可以將生涯規劃課設為必修課或限選課,豐富上課的內容和形式。在教師安排方面,由校領導或博士生、主管各二級學院的領導或者畢業生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在內容方面,除了介紹就業形勢,還要對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引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按大學生感興趣程度高低排列的職業生涯規劃項目依次為:求職技巧;面試輔導;職業前景及行業資訊講座;專家一對一咨詢;職業測評;網絡職業生涯規劃輔導。⑥在上課形式方面,可以采用團隊報告、印刷輔導書、職業生涯專家講座、企業觀摩等。最后,可以將服飾禮儀、人文素質修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等分章節編排在生涯規劃課中,既整合了資源,又能給學生全面引導。
壯大就業指導師資隊伍,整合各種資源,優化隊伍。高校應對就業指導機構加派足夠人力物力,明確方向,劃分任務。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多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整合各種資源,安排專業心理教師、社團活動指導教師、外聘企業家等經驗豐富的人員給學生上課。上課內容可以加入模擬面試、強化求職技巧、鍛煉臨場應變力等實踐活動。此外,可以對學生進行分階段教育:大一時引導學生盡快轉換角色,融入大學生活,盡快熟悉學校規章制度和校園環境,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有選擇地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及比賽;大二時除了擔任各社團干部干事、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外,還應該把能力延伸至社會進行鍛煉;大三時確立自己的方向并為之努力,比如考研、出國或就業、創業等,并開始做準備,同時在假期制作好自己的簡歷;大四時整合自身學習成果,整理人脈資源,主動出擊,尋找就業機會。
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辦學模式。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服務于社會。學校要清楚地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而在生涯教育中,明確規定學生每年應該做的事情。無論是送學生到校辦企業或實踐基地實習,還是把企業請進來,與企業長期合作辦學,都可以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生活,使學生更有學習熱情和干勁,也更能實現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
與學生家長聯系,共同引導學生。多數大學生對社會缺乏充分了解,社會閱歷比較單薄,容易受家庭、親戚朋友和同學的影響。⑦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這要求學校教師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在學生畢業前,由二級學院畢業生輔導員寫一封給家長的信,提及當今就業形式和學校就業情況,談及家長正確引導學生就業的重要性,提出對家長幫助學生正確選擇和給出好建議的希望,從而加強學校與家長的互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
建立職業生涯評估和反饋機制。通過就業市場調研及生涯規劃課的實踐,學??梢越⒁惶淄暾穆殬I生涯評估體系,使就業指導工作形成系統的學科知識,并不斷進行研究、創新和實踐。此外,要定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當前形勢的熟悉程度、對課程設置的建議以及最關注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等。要重視學生的反饋信息,對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追蹤調查,建立檔案,搜集學生就業建議和用人單位反饋信息及資料,確保就業工作的整體性和連續性。(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
注釋
①劉淑艷:“關于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思考”,《教育探索》,2006年第4期。
②蕭淑貞:“哈佛如何開展職業指導”,《中國教育報》,2005年4月1日。
③花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職業指導的調查與分析”,《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④龍立榮,李曄:“職業輔導思想的歷史嬗變――從職業指導到生涯輔導”,《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⑤沈烈敏,王玉鳳:“生涯規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探索》,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