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6:48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經濟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農業的生產要素主要有農業土地、水資源、農業信息、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及農業技術進步,其中,農業土地和農業勞動力又是最基本的要素。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各地就自發地開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轉的創新實踐以克服分散經營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無法適應現代農業市場化、規?;⑿畔⒒劝l展要求的缺陷。盡管全國各地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已基本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開始發揮作用,但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尚未形成一套統一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定價體系。由于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不發達,尚未成為提供市場信息的主要力量;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僅覆蓋面小、信息量少、還具體時滯性;而政府提供的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則渠道狹窄,發揮的作用有限。面對過高的搜尋成本和信息費用,農戶更傾向于在熟人之間或村集體內部進行土地流轉,這使得土地流轉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農業經濟學》應該增加農業土地的分類及其標準的介紹,并對我國不同等級農業土地的數量及其變化趨勢進行描述,以便學生更全面了解我國農業土地的現狀、趨勢及存在的問題,并將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培育作為重點,詳細分析各個市場主體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明確土地經營權的內容及邊界。水資源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灌溉和產量,水資源的匱乏還會改變農業土地的形態,使水田變成旱地,間接地影響農產品種植的品種與結構,這一問題隨著我國水資源的污染與匱乏變得越來越嚴重?!掇r業經濟學》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統計描述和經濟分析。信息是有價值的,農業信息對農業具有廣泛的影響。農業生產的總供給是否能與總需求相匹配、涉農交易能否順利、涉農微觀個體能否找到更有盈利潛力的產品、更合適的交易伙伴來獲取盈利都取決于農業信息的掌握,《農業經濟學》應該增加農業信息市場的介紹,并對我國目前農業信息的使用現狀進行分析?!掇r業經濟學》不只要介紹農業勞動力流動的一般理論,還應該對我國農業勞動力流動的新趨勢進行深入的分析。農民分化就是近年來我國農村社會出現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新現象,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業勞動力的規模、質量和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將會對糧食生產、農村土地制度安排產生重大的影響,農業勞動力的分化將是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農業經濟學》應該增加我國農業勞動力分化的內容,并對我國農業勞動力分化的主要途徑及其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在農業資本方面,應充分重視外國資本及農村金融的作用,外國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在種子的培育、銷售環節的控制力對我國的農業安全造成了重大影響,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村金融市場的不斷創新將有利于緩解個體農戶及農業企業的融資困難,將會促進整個農業生產的優化升級。農業技術進步是《農業經濟學》持續關注的問題,應列舉具體的農業技術進步內容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一個農業新品種的推廣、一次農業經濟管理的革新具體帶來了農業生產及其經濟效益的多少改變,可以用具體數據展示農業技術進步的力量。
二、農業組織形式的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伴而生,它是農業生產分工、分業不斷深化的產物,是農村改革、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民在不斷分化,農村土地在不斷減少,傳統的家庭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業家庭經營的效率也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大障礙,現實迫切地需要農業組織形式領域的創新與變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將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中心任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基本特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方式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家庭經營,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二是合作經營,包括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是公司制經營,包括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不同經營主體在不同領域和環節的發揮著各自的優勢和作用,種養業生產環節比較適宜采取家庭經營的方式,未來培育的重點將是種養專業戶、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戶;農資采購、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生產環節則比較適合采用合作經營的方式,未來培育的重點將是農民合作社和其他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產品加工、物流環節更適合采取公司制經營,重點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經濟學》應該進一步規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概念和標準,為實踐發展指明方向。隨著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會成為專業戶、龍頭企業、農業技術服務部門之外的又一重要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并將逐步由政府推動型向農民自發組織轉變。黨的“十”明確指出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之路還在不斷的探索中,國外的經驗固然可以借鑒,但更多地應該依靠國內的實踐及創新不斷完善,《農業經濟學》應該用數據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進行具體的描述,對存在的問題及成功的案例進行深入地分析,而不僅僅局限于基本理論和原則的介紹。隨著農業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新的農業經營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迅速興起,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成為人才培育的當務之急,各農業院校應該重點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合作社帶頭人、農民經紀人、農機手和植保員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置專門的學科,以滿足培養熟悉農村、農業的專業化人才的要求。農業職業經理人將會是未來農村及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載體。農業職業經理人通過對農產品市場的供給、需求、技術革新、農業政策等信息的充分掌握,為農業生產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提供有效及時的服務,提高整個農業生產的效率。
三、農產品市場發展及價格系形成機制的新動向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將逐漸與世界接軌,國家干預將逐漸讓位于市場供求決定。農產品市場的核心問題是農產品價格的形成,而農產品的定價權問題又是農產品價格形成的核心,誰掌握了定價權,誰就控制了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雖然農產品的價格由生產成本決定并受到供求的影響,但是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對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具有重要影響。農產品的定價權除了受到一國農產品生產或消費占該種農產品的世界生產或消費總量的份額的影響,還與該國在世界農產品期貨市場上的影響有關,一國生產或消費的市場占有率并不完全與其對該種農產品價格的控制程度相匹配。《農業經濟學》應該通過世界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分布與地位來深入分析國際主要的農產品定價權的歸屬。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我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的地位與爭取更大定價權益的發展方向。在農產品運銷方面,《農業經濟學》應該重點分析過路費、運銷渠道的長短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以具體的數據說明過路費等交易成本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程度,并從具體案例出發深入剖析運銷渠道造成售價與生產成本脫節的原因。食品安全問題是農產品市場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頻繁發生給我國食品安全的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國政府2013年成立了專門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這一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究竟能多大程度改善食品安全問題還有待檢驗?!掇r業經濟學》應該從經濟學的視角深入分析影響食品安全問題的各個微觀行為主體的行為,為完善宏觀管理找到突破口。糧食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糧食市場是最重要的農產品市場,糧食安全也是近年來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問題。這一問題包含豐富的內涵,耕地的保護、農業的種植結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等問題是影響糧食市場的重要問題,《農業經濟學》應該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四、農民收入與消費結構變化的新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收入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顯著提高,隨著農業經營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增加,農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土地的流轉,部分地區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大幅增加,農民收入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地區收入差距繼續擴大。黨的“十”和“十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隨著農民收入總量的增加與結構的變化,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生活消費支出比重持續下降,服務性支出比重持續上升,累積性消費特征非常明顯,尤其體現在居住改善和婚嫁支出,將汽車作為婚嫁品的現象已經司空見慣了。制約農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可支配收入的數量及其性質,但是消費環境對農民消費的制約越來越凸顯,尤其是對農民的服務性支出制約作用明顯?!掇r業經濟學》應持續關注農民收入與消費結構的變化,這是關系農村穩定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五、其他領域的新動向
農業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
摘要: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設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信息資源
一、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信息化不夠重視在我國目前階段的農村中,許多村干部甚至是負責農業經濟的會計人員對農業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談不上實施和建設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體系了。我國農村中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也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會計人員簡單地認為使用計算機就等同于農業信息化管理,這也導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員缺乏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熱情和主動性。
2.農業信息資源的開展受阻當前,我國農民對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的概念還比較陌生,這就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工作遲遲未取得成效,雖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國家的號召下建立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專門部門,但缺乏對其運行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使得這些部門和管理機構都十分缺乏專業性,也導致了農業發展中的經費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國農村中還無法全面實現農業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國農業信息的數據庫建設受阻,無法指導農民獲得最新的農業市場信息。
3.審計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了解不夠專業我國基層農業中的從業人員,甚至是政府部門的一些政府職員的綜合素質水平都較低,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和指導,這就使他們對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無法充分解決,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術。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審計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經濟管理培訓,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知識,甚至對計算機的知識都不是很了解,這就導致他們在工作中無法充分的應用信息化技術,也無法獲得高效、有用的信息,這也是阻礙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因素。
二、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中的要點
1.增加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傳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知識,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并糾正他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的錯誤觀點。然后加大政府部門的宣傳力度,讓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走進農民當中,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2.對農業經濟信息化進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學的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對農業信息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進而推動農業信息系統、網絡平臺的建設和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充分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農業信息共享。同時采用多種信息化傳播平臺進行農業信息的傳播和分享,將通信、電視廣播、新聞報紙等多個媒體平臺充分利用起來,提供更好的農業信息共享途徑。
3.加強對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人員的培訓農業信息化管理的整體建設水平取決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人員和管理人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手段越來越多樣,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定期對地方政府的政府職員進行信息化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涉及到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的審計和會計人員,以更好地建設我國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管理。
三、結語
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設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二:新時期強化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摘要: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有重要影響。但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本文主要對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管理問題;探討對策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不斷加強,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強新時期的農業經濟管理進行探討,內容如下。
2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不高,制約了現代農業經濟的進步。諸如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不健全,經濟結構與發展速度不匹配,導致了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也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了許多制約。特別是經濟管理活動中執行力差,管理體制存在不足等現象。這些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整體概念上也影響著國家經濟的全面進步[1]。
2.2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水平有限
對于農村經濟管理的主體主要是人才,而在現代農村經濟的改革中,農業經濟管理者水平有限,專業知識不高且缺乏培訓,導致他們在觀念上存在偏差,認識不到農業經濟對于國家主體經濟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執行能力較差,缺乏相關經濟管理經驗等客觀因素,導致了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2]。
3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3.1管理理念日趨現代化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將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現代先進的管理模式必將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當前,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農業經濟管理將越來越注重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3.2管理模式日趨信息化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將成為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業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農業生產和農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僅能夠為農業經濟、生產和管理提供服務,還能夠為農業經濟政策提供支撐。信息化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科技的進步[3]。
4新時期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對策
4.1建立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是國家對于實現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真正實現國家惠民政策的根本保障。首先,農民對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期待值較高,但由于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導致了很多制約經濟進步的現象。所以,要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就要整合和優化農村農業資源。其次,建立民主決策機制,實現民主管理的自律機制是十分有效法方法。對于一些普通事務,可以由集體討論決定,而較重要的事務,由重要決策部門如監事會來決定,通過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充分整合各項資源[4]。
4.2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
在發展農業經濟時,不但需要改革創新,還必須符合當地發展實際,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實踐證明,實現專業的集體合作是有效的發展模式。首先,這符合我國對于保證土地歸屬問題的政策規定,還可以實現資源整合。再次,這也符合農民的自身意愿,從而實現了土地規?;洜I,機械化生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
4.3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
人才的匱乏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可以引進或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強化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人員培訓,不斷更新科學有效的管理理念,并根據每個人的自身能力進行針對性輔導,使其成為具備農業經濟管理高水平的人才,發揮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4.4強化科學技術的支撐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發展農業經濟產業過程中,重視科技的推廣和運用,加強對整體的農業經濟發展和產業規劃布局等進行指導。不但可以有效實行對于農業經濟的科學管理,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單產質量,增加農業經濟收益[5]。
4.5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首先,要尋找一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吻合的基層組織建設模式,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實際發展農業經濟管理是,需要順民意,尊重民意、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從而更好的指導農業經濟管理建設的工作。
5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重視人才作用,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并且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在新時期整體經濟引導下,重點關注現代化的農村農業建設,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理念和運作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艷麗.新疆扶貧開發中的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2.
[2]李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3]盧金玲.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淺析[J].科技與企業,2014(17).
農業經濟學課程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
摘要: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的課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認知。當前,世界環境日趨惡劣,食品安全令人擔憂,由此衍生出的農業生產問題,成為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無法保障的罪魁禍首。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眼光剖析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業經濟作用于人們生活,構建良好生活環境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具體剖析其內涵及發展必然性,再借由分析不同經濟體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策略,來具體探求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際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中重要的一環,作為我國第一生產力,農業自古便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實農業經濟中可持續發展手段,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廣義上來說,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在于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的同時,確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眾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再生,并保證其利于子孫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將其定義在農業可恥系發展戰略之中,其實際定義卻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釋。當前我國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是通過對農業生產技術及方法的變革,確保有效利用當前現有資源,并在不破壞農業基本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證整體農業發展可持續、有效、有益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其不但注重農業生產本身,也將農村經濟建設、農民意識培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等眾多內容涵蓋其中,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并利于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穩定和諧發展的全新經濟發展政策。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中,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經濟與社會形態與生態環境完美契合,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向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轉型,最終形成良好的綠色農業經濟產業形勢,促進并推動整個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完成,并最終促進全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化發展。
2.農業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目標
可持續化發展戰略對人類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而言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推動人類生活由原有鋪張浪費、任意破壞逐漸轉向節約環保,促進持續發展,不僅為改善人類現存環境,甚至對人類未來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推行與操作過程中,時刻注重可持續發展戰略基本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現實目標。該目標是以生態環境建設與科學技術水平相契合為前提,確保農業經濟發展時刻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基礎,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穩步結合,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地位。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刻堅守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先進科技的巧妙融合,并結合人們環保意識提升,最終建設處可持續的、可再生的農業經濟體系,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基本目標。
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價值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社會與環境建設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在推行與落實期間,將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科學化建設。當前,細致探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存的具體價值可以發現,其重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可確保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從而滿足人類在社會活動中的基本物質需求。眾所周知,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支撐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便是物質需求的滿足。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也是為確保人類發展中物質需求的滿足。然而,當前社會發展中,物質需求的質量與數量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生態、重產重質對人類生活需求供給而言,意義重大。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證了物質供給滿足人們需求,并同時確保持久供給的可能性得以實現,對人類發展進步而言,擁有實際價值。其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個人收入穩步提升,確保農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將帶動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并確保農產品收益日漸提高,從而保障農民利益獲取,進而有效保障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捋順人與自然間不可逆轉關系。人類作為生存與自然之中的社會群體,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關系不可逆轉,在長遠的歷史思考與社會實踐中,人類創造了諸多奇跡,卻終究跳脫不了生活于自然中的規律之內,因此,和諧共存、理性融合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沙掷m發展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于自然規律,又配合當前人類發展而言,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因此,確??沙掷m發展理念落實于農業經濟發展之中,擁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的必然性
縱觀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局勢不難發現,以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為例,欠發達地區在農業生產模式上主要仍然沿用傳統的農業經濟生產方式,這類方式在技術水平上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而起粗放式發展現狀不但使生產效率呈現地下狀態,同時在人口、勞動力分配等問題上也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科學解決。由此可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早已不適用于當前社會需求,其不但無法滿足人類對物質的需求,甚至大大制約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腳步,增加農民本身負擔,并迫使大量農業生產勞動力外流,無法支持當地農業發展進步。與此同時,傳統農業又具有典型的人海需求,其要求參與農業生產群體的數量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滿足一定的生產需求,因此促使當地人口數量產生膨脹式發展。然而,有限的勞動生產狀態,又迫使部分新增勞動力時刻被窘迫現狀壓制,不利于其發揮本身能動性,促進整體經濟增長。最后,礙于發展手法不客觀,資源環境破壞浪費嚴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等多種情況,從而惡化了生態環境,降低了產品質量,嚴重損害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化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農業的諸多缺陷。首先,其確保了勞動生產規模與勞動生產效率,從而大大滿足了當前社會人們對農產品的社會需求。其次,其解放了剩余勞動力,并確保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產品數量,以化肥、農藥和地膜等眾多科學手法,大大提升農作物產量,實現反季節蔬菜、水果上市,有效推動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最后,其高密度、專業化生產模式,為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在產品營銷、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大節省了農產品生產方負擔,可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然而,在短期收益成果顯著之后,現代化農業面臨著長期發展中必然需要面對的問題,農藥、化肥使用過度而導致的土地結塊、堿化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對的,農藥殘留、環境污染、地膜廢棄后導致的土地污染等問題已經影響到種植土地、地下水等多個方面。因此,在現代化農業生產帶來無限收益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思考,這種殺雞取卵,舍本逐末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學,是否有益于人們發展。由此,探尋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需求。該發展模式應以農業發展為主要目標,并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確保經濟發展的延續性與可再生性。由此,可持續發展策略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針對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可持續發展原則,確??沙掷m發展落實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展法相。生態農業建設,有機農業開發,將自然與農業有機結合,從而打造符合生態需求的農業經濟形態。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提出擁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應時代需求而生,為時代需求服務的重要策略。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令其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健康與食品安全問題,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落實與推廣成為當前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表現。
三、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手段
1.不同發展情況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得到了高度重視,在此其中,發達國家應對當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與食品安全問題,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中開拓出屬于自己發展形勢的戰略策略。隨著對社會形態與自然形態的深入了解與研究,發達國家總結出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維護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其在本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采用了全新形式的低投入農業戰略,從而確保農業投入更加趨向于信息投入、管控技巧的科學性投入、借由生物本身的調節協作機制,最終達到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與自行調節。在該投入戰略中,人為因素被盡可能降低或消除,全力依靠自然本身來達到生態再構造,環境再建設目的。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無論在發展技術與手段上,抑或是扶持資金來源都無法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因此在戰略選擇上無法借鑒或復制發達國家成型模式。針對以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確保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需要符合當前自己本身國情。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計劃制定過程中,著重于強調在本國國內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致力于食品安全保障、農村綜合開發、生態資源保護為主要發展目標,從而推出扶持落后地區經濟建設、落實生態環保建設與農業科技發展融合、敦促農業管理機構創新環保農業技術、培養農村從業人員環保意識培養等多種角度出發,正確打造符合發展中國家基本國情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2.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基于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迎合當前國家國情,通過因地制宜原則,切實打造了符合我國當前基本國情,適用于我國當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質戰略。第一,生態農業。剖析生態農業,其主要側重點在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著眼點,探索并實踐出與生態環境相平衡的實際體系,借由不同區域的不同優勢,通過協調發展、再生理念植入,最終達到科學與生態的融合,確保環境科學良性發展,促進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的和諧共生。第二,三色農業。所謂三色農業,其將農業按顏色劃分,以綠、白、藍三色代表。分別指以綠色資源為主,借由土、水、光、氧為生存條件的畜牧業生產。該類生產以自然為依托,確保與自然和諧共生,彼此互惠;以微生物科學為基礎,借由生物工程研發酵母酶的白色農業。該類農業深入探索發酵與酶菌利用,從而實現有機降解與資源分類;以陸路資源順延至海洋資源開發,從而探索出全新形式的農業生產形態,借由科學合理開發,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三,精準農業。精準農業其重點針對我國大部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借由先進科技對相關土地進行遠程信息分析,遙控及變率處理,并針對相關問題做出相應解決方案,從而確保對所監控地區的精準化指導與調整,從而實現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科學性,保證環境、人力資源調配得體。最后,集約型可持續發展農業。集約型可持續發展主要針對我國人多地乏,資源不足情況,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確保農業生產整體性提升,保證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有效重組,實現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與此同時,集約型可持續發展戰略可統一調配與指導相關組織者,確保整體發展的科學與環保,從而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作用。
參開文獻:
[1]董傳嶺.資源環境約束下的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袁久和.我國中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態評價與發展對策[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1).
[3]賈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3(19).
[4]彭曉潔,冀茜茹,張翔瑞.江西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1(9).
[5]姚延婷,陳萬明,李曉寧.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8).
農業經濟學課程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創收途徑研究
在我國,農業人口仍然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保證農業生產的高效益仍然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質量關系著我國的未來。因此,我國領導層也十分重視農業發展,不斷為農業生產提供優惠政策,尤其是三農問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我國農業生產仍存在許多問題,經濟效益并不理想。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速農業發展。
1農業經濟效益的內涵
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有一定目的,而這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往往需要通過消耗或投入相應的成本才能實現,而有了這些成本的付出,人們便能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相應的收益,而成本和收益之間的比例則是所謂的經濟效益。農業中的經濟效益也一樣,即通過一定量的農業勞動,投入人力和原材料,來獲取農業收成,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然而,經濟效益有高低之分,高效益意味著低成本、高收入,事半功倍;而低效益則是高成本、低收入,事倍功半。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低效益是目前所面臨的現狀,深入發展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就是必須改變這一現狀,實現農業的經濟創收。
2我國新形勢下農業經濟收益現狀及原因
2.1農產品生產的單位利潤相對較低
在我國,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一直以來都很低,使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取的經濟收入非常少。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多數農產品單位利潤都微乎其微,有些甚至是虧本銷售,且每年的市場環境也不穩定,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便大大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也十分不利于農業進行大規模生產,造成了我國農業低收益的現狀。
2.2農產品生產成本相對較高
近年來,我國物價相對走高,然而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卻并不明顯,這無疑是對農業生產的又一重大打擊。在生產中,例如化肥、澆灌、農藥等各種生產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擠壓了原本就薄弱的利潤。此外,隨著我國整體需求的上升,也引發了銷售環節的胡亂漲價,使得農業生產成本飛速提高,嚴重影響農業發展。
2.3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相對較低
我國農業發展中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較低,他們沒有獲得相應的田間作業和管理技術的支持,只能憑借自己的勞作經驗,這無疑降低了農產品的商品率。調查發現,農民大多根據農產品的經濟收益來決定自己的生產結構,但是大多高收益的農產品都需要更高端的技術支撐,農民無法獲得這些支撐,進而導致所生產的農產品因管理不到位而質量不達標。
2.4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
農產品銷售市場信息不對稱也是阻礙我國農業經濟創收的重要原因。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供求信息不能通暢傳遞,大多農民只能在家等著客戶找上門,缺乏銷售渠道,給銷售帶來極大不便,即使是能銷售出去,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民大多也只能被動接受客戶提出的價格,利潤極低。此外,由于他們缺少對農產品進行儲藏的技術,尤其一些瓜果蔬菜,不方便長時間存放,加上沒有銷售途徑,這便給他們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3新形勢下實現農業經濟創收的途徑
3.1多管齊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要實現農業創收,必須從多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農業的生產安全,設立健全的農業保險體系,由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環境,給農民帶來極大的風險,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農民規避風險,而由國家統一進行政策性保險無疑是對其巨大的支持。第二,相關政府部門要落實工作,加大農業的執法力度,還農民一個良好的環境。第三,應提供信息服務,實現銷售信息的對稱。
3.2加強教育,提高農民的農業管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法已經不再適用,然而,農民因教育的欠缺,并不能跟上時代步伐,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教育,使其能夠擁有先進的農業知識,使農業生產符合市場要求,切實提升農民的生產管理素質。
3.3崇尚科學,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現代社會,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視,農業生產同樣如此。但目前,我國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科學技術并不發達,一些基本的農業科技也并未普及,因此,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研究力度,并將其推廣到廣大的農業生產中。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備層出不窮,如何有選擇性地使用這些高科技設備,提高生產的效益,也需要農民轉變觀念,與時代同步。
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一般開設在大二的第一個學期。農業經濟學是根據農業的基本特點,研究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在農業部門中發揮作用時所產生的一些具體規律和特殊規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農業經濟基礎理論水平、政策水平和分析農業經濟問題的實際能力,為今后學習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學、農產品貿易等其他主要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二、新疆高校民考漢班級學生的特點
民考漢指的是少數民族學生在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時,使用漢語答卷。民考漢的少數民族學生,主要是報考運用漢語言文字授課的普通高等學?;驅I的學生。與普通班級的學生相比,這些民考漢班級的學生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
(一)民族多樣化,學生特點鮮明。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相應的新疆高校的民考漢班級除了維吾爾族外,還有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等民族的學生。除了新疆當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外,近幾年還逐漸招收了來自內蒙、寧夏、等其他省份的少數民族學生。一個三十人左右的班級通常會由來自幾個省份的五六個以上民族的少數民族學生構成。不同民族的學生之間民族特色鮮明、生活習慣差異較大,對于同一問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差別很大。而且,由于民族傳統和生活習慣本身的區別,對一些上課的內容會存在著忌諱和排斥。
(二)漢語水平有限,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對于民考漢班級的學生來說,除了一些來自城鎮的、從小就讀于漢語學校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來自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就讀于雙語學校。這些學生中,除個別以漢語為母語的少數民族學生外,多數學生從小使用本民族語言,漢語對其而言只是第二語言,因此,在使用頻率和使用的熟練程度上并不高。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地處偏遠,經濟水平、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差,綜合能力相對偏低,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較為緩慢,加之語言方面的障礙,使得這些學生在高校課程的學習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同一個班級內,不同的學生的漢語能力和綜合能力差別很大,一些少數民族學生與普通班級的學生差距不大,而一些學生在漢語閱讀、表達和書寫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礙。
(三)思維方式相對單一,性格特點趨于內向。不同的生活環境、民族傳統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方式。當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的時候,已經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思維方式,且不同民族的學生思維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整體來看思維方式比較單一,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較弱。再加上由于受到綜合能力偏弱、語言上的障礙等因素的影響,民考漢班級的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遠不如普通班級的學生多樣和豐富,這也加劇了民考漢班級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因此,民考漢班級中,雖然大部分學生學習十分刻苦、也渴望接受新知識、新技能。但是生活環境、語言環境的變化,自身與普通班級學生之間的差距,以及授課教師多為漢族教師,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了解不多等因素,導致了少數民族學生很少與授課教師或普通班級的學生進行交流,即使在學習中碰到了困難,也不會主動尋求幫助和解答。
三、民考漢班級中農業經濟學教學方法轉變的思考
(一)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避免在課程中提及其忌諱的話題
作為給民考漢班級上課的教師,應該積極主動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特別是各類禁忌。避免在上課過程中,因為提到一些少數民族學生不喜歡的話題,而導致課堂氣氛尷尬,影響教學成果。例如,在講到農產品價格波動時以豬肉價格的波動為例,講到食品質量安全時列舉近幾年出現的典型的食品問題的案例等,會讓部分比較敏感的少數民族學生感到不舒服。對于這些內容,有的學生會主動提出異議、表達不滿,而大部分學生則選擇通過自動“屏蔽”的方式來回避,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授課教師事先了解到了少數民族學生的這些特點和禁忌,就可以在備課過程中,回避掉敏感話題,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有效進行。
(二)以書本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對于農業經濟管理所要學習的內容都有所涉及和介紹,課程內容較多,覆蓋面較廣,且大部分章節今后都會有相應的專業課進行深入學習,因此,不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了解太深。針對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較弱的特點,應該以書本為主,不宜擴展太多。應對書本上的重點內容,如概念等進行反復講解,并且結合少數民族所熟悉的案例,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和吸收,為以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基礎。例如,在講解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現代化等章節的時候,可以將新疆與內地進行對比,或者將兵團與地方進行講解,這些案例中都有學生十分了解的部分,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
(三)采用引導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民考漢班級的學生雖然整體性格趨向于內向,但從教學過程中來看,這種內向多數是由于受到環境變化、語言障礙等因素的限制而表現出來的被動狀態。當涉及到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或者他們比較了解的話題時,多數學生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大部分學生今后可能會從事與農業相關的行業,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與其生活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或者讓學生在課下準備好后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其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現實問題的能力。
(四)通過課堂提問和課后作業等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農業經濟管理學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及發展趨勢
摘要:隨著現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的發展以及進步,現在每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的聯系也是越來越密切了,我國是一個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所以說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收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并且現在我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對于世界經濟的發展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經濟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當中所占有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說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會直接的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在農業經濟當中,農業經濟管理是保證農業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所以說我們的國家必須對農業經濟進行合理的管理,使得農業經濟有著更高的產值。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管理;現狀;發展趨勢
雖然說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著主體的地位。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相比較于工業經濟來說發展起步的時間是比較晚的,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實行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才取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現在我國的新農村政策的全面推進,黨和國家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也是越來越多,使得我國的農業經濟向著健康穩定的方向進行發展。但是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當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的,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主要問題就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急需進行解決以及改善的問題。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法與經濟發展不相符合。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實施。但是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卻沒有及時的進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導致了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不相符合的,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了現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約以及限制。不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極大的制約,同時也嚴重的影響了現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當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行的國家經濟體制的不協調是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急需進行解決。
2.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農業一直都是我國的主要產業,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的。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我國政府針對農業出臺并且實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明確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關的只是,這也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樹立了堅強的后盾。但是在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實踐過程當中,很多的農業經濟管理問題都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很多的經濟管理制度的執行度是完全不夠的,這也就導致了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效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再就是我國的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一點主要就是體現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執行力度上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我國的農業經濟進行發展的同時,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也是需要進行相關的提升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忽視,是會直接的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質量產生影響的。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的不斷的發展,帶動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不斷發展,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主要有這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農民進行農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民的收入,我們在農業經濟管理當中需要構建一個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F在筆者針對新型農產品銷售體系的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目標進行簡要的介紹。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主要目標有三個,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滿足顧客的需求。想要實現這三個目標,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就應該具有著六個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個就是營銷主體的規?;约敖M織化,第二個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現代化,第三個方面是批發市場的功能齊全,第四個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統的高效率,第五個是以連鎖超市為主體的零售業態,第六個是交易行為以及市場秩序的標準規范化。
2.信息化應用更加的廣泛。隨著現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的發展以及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逐漸的對各個行業的傳統工作模式進行了改變。為了適應時代的潮流,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這樣有助于對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行推動?,F在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當中信息化的規模在進行著不斷的擴大,信息化已經開始逐漸的向著我國農業經濟當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滲透。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對于農業技術成果向農業生產力的轉變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有著很大的幫助。推行農業經濟管理有助提高現在農業管理的水平,所以說現在我國的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農業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進行相應的提高,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工作效率。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對于收集以及整理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夠提供便利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有效手段,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農業可以的開發以及利用。
3.農民合作社的改進。農民合作社就是把農村當中的農民聯合起來,這樣能夠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于生產成本以及交易費用都能夠起到相應的節省的作用,并且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農民市場談判地位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所以說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我們需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相應的改革以及發展。通過相關的研究,筆者得出農民合作社當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質因素、商譽因素以及關系因素與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的,并且對于農民合作社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其中商譽因素以及物質因素對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更大的影響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長的文化程度、擔任社長的年數以及是否生產大戶決定。制度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當中的機構設置、會議記錄、公開財務運營以及盈余分配等相關的情況進行決定的。物質因素有農民合作社的辦公場所、服務設施以及注冊資金來決定。商譽因素則主要由農民合作社的注冊商標以及相關的名牌產品和綠色認證等決定。關系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與政府當中的相關部門以及村里的組織關系來決定的。通過對以上關系的分析,筆者針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加大對于社長等相關人員的培訓,提高社長的專業技能以及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對于合作社當中的組織機構衱利潤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讓每一戶農戶滿意。對農民合作社當中的物質資源進行適當的增加,提高農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務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當中的支柱產業,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不斷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卻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農業經濟,本文主要就是介紹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薛敏.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06:218.
[2]于果,馬秉南,董潔.淺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樸香玉,崔洙男.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漫談[J].農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譚智杰.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趨勢[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42:12-13.
[6]張莉.淺談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3,08:16.
農業經濟管理學論文范文二: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管理逐漸受到重視。本文立足于農業經濟發展現狀,主要分析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幾點相應的管理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背景;農業經濟;管理措施;管理內涵;現狀
農業是農村得以發展的根本,提高對農業經濟的重視程度,有利于農業的合理發展。農業經濟既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重視農村經濟管理,對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1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內涵
農業經濟管理,就是在貫徹落實國家方針政策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市場經濟、勞動力資源等多種條件,對市場資源進行再分配,使農業經濟發展逐步步入正軌,積極健康發展的管理活動。農業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相聯,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為了農業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持續性與科學性,農業經濟管理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調節手段之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要求農業經濟向現代化、信息化與持續化發展。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2.1農民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認識不足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要求農業經濟向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產業化,將目光放長遠,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中央政府對此十分重視,為健全農業經濟管理,中央相繼出臺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農民素質不高,對新農村背景下管理農業經濟的意義認識不足,不能很好的響應和配合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貫徹與落實,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執行力較差,部分農業經濟發展仍處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競爭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贏,無法團結在一起共同發展進步,無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貢獻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義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2.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當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管理尚未形成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管理體制。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發揮農業經濟的優勢,不能很好地將農業經濟管理與市場經濟有效結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與發展方向,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國新農村的更好建設。為此,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亟待完善與健全。
2.3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執行力較差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綜合素質較低,對農業經濟管理的意義認識不足,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與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就必然導致了他們執行力較差。農業經濟得不到有效管理,單純依靠農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難以形成較強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效發展,對建設新農村貢獻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措施
3.1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農業經濟也逐漸轉型,農業經濟管理已經滲入到新農村農業經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開始注重食品生產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對此,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不能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農業經濟的發展更是商家良心的體現。轉變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符合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基本要求。
3.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
隨著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信息的現代化也應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之中。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農業經濟實行科學管理,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素質,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農業經濟的生產與管理中運用現代化技術,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現代化、產業化與可持續性發展。
3.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提高農民農業經濟管理素質
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體,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性。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農業經濟也已不是閉門造車,需要與時代同步,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農民素質,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可以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基本問題,減少走彎路,減少資源的浪費,有利于新農村建設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4總結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仍存在許多問題,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利用現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彌補與完善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中的缺陷。
參考文獻
廣西大學農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專業的農業環境監測與分析實驗課程安排在大學2年級第2學期,共計64學時,每周1d,8學時。該實驗課程主要是對水、大氣和土壤以及植株品質進行測定分析,包括樣品的采集和處理,分析測試、數據處理和綜合討論評價等。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學時太少,實驗的準備工作如藥品試劑的配制、樣品的采集和預處理、實驗儀器設備的檢查、調試和使用等均由實驗員來完成。由于缺乏對實驗準備工作的認識,學生難以理解實驗準備工作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不加以重視。等到參與做科學研究或完成畢業論文時,連最基本的儀器設備都不會用,試劑配制操作不規范,甚至不正確,重復實驗的結果數據差別特別大,監測數據不準確。二是上實驗課時,一般由任課教師詳細講述實驗目的、方法、原理、步驟、數據處理、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等,學生則按部就班機械地進行。導致學生對一些實驗現象的產生原因不清楚,實驗數據處理只機械地套用,很少加深理解公式的來源與原理,對實驗結果的討論缺乏深度,學生做過的實驗印象不深刻,如果自己再重新動手做科研時,錯漏百出,不知所措,對于實踐的指導沒有太大的意義。三是課程最終成績的考核中實驗成績一般只占20%,比例太小,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學生在實驗時,幾個學生為1組,只有少部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個別學生僅是配合他人機械地去做,有些學生甚至不動手,實驗結束后寫實驗報告時互相抄實驗記錄來應付。由于學生人數多,任課教師只根據實驗報告評定的實驗成績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
2對策
2.1整合實驗體系
很多實驗指導書沿用時間太長,實驗方法陳舊,驗證性實驗多,一般只模仿和重復教師演示過的實驗,反映現代科學技術新成就的實驗少,同一專業不同實驗課程多,但課時少,有些類似的和相互交叉的實驗各自分離,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少。這些均不利于學生對科學創新能力意識的培養,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自由發揮的余地,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學生沒有濃厚興趣,實驗教學的質量就難以提升,并且不利于學生適應社會需要,一旦走上工作崗位,面對變化的環境和條件往往就會無所適從。建議對一些相關專業農業環境類實驗進行整合,調整、重組和增補,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形成一門農業環境大類實驗課,由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通過查找資料,寫方案設計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選做自己感興趣的實驗項目,獨立設計出初步實驗方案,然后討論篩選,并經過任課教師指導修訂,形成可行性方案,由學生獨立完成。對于環境監測實驗項目的選擇力求全面性,內容涉及水、氣、噪聲和土壤植物等各個環境要素。
2.2改變包辦的實驗準備工作,盡可能開放實驗室
以往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主要是按照指導書,由任課教師講解,用調試好的儀器設備按步驟一步一步地完成實驗。這種保姆式的教學方式實驗過程中缺少思考、提問和討論,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沒有滿足學生的創新心理。因此,需要把教師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變為“開放式教學”,改學生“被動式”變為“主動探索式”學習。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準備工作,由學生來準備藥品試劑和儀器的調試和使用等,從基本儀器的使用到試劑標準溶液的配置均由學生親自動手,按照自己設計方案來完成實驗,使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既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又提高學校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和達到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儀器設備的投資效益。
2.3改革考核方法
實驗考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調動積極性。有些學生對實驗課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是完成任務似的把實驗內容重寫一遍,不經頭腦,不能把理論和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達不到實驗的預期效果;有些學生對實驗課不感興趣,不是請假,就是人在心不在,沒有積極性,認為沒必要親自動手,只要把理論知識學好,考試即可得高分,做不做實驗都不影響結果。只注重實驗表面現象,不認真分析本質,敷衍了事,出現問題,不認真深度思考尋找原因。根據實驗教學要求,實行實驗單獨考核制度。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寫報告,課上記錄數據、現象、結果,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實驗過程中允許學生有開拓視野的空間,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分析實驗數據,即使是錯誤的結果也能找出為什么,任課教師也要對這樣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并且著重檢查動手能力的訓練;著重檢查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及觀察、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重點檢查學生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及方法、儀器設備等的合理選用及解決實際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平時成績與實驗報告相結合。對于學生在實驗報告后的討論,如有認真深入思考,有獨到見解的創新思想,應加以肯定,在期末考評時酌情加分,從成績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積極性。
2.4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實驗和科研項目
大學生創新實驗科研項目是培養創新型綜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創業技能和提升創造性品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廣西大學實驗設備處設立了大學生實驗技能和科技創新能力訓練基金項目,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找資料,編寫課題申請書,立項后開展實驗,對實驗數據結果分析,撰寫論文和結題報告等一系列的鍛煉,培養大學生在探索解決相關問題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激發和提升創新能力。實驗室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和豐富的共有資源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大學生通過對這些大型儀器設備的了解和使用,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通過與科研人員的交流,參加學術報告會,可以掌握最新的科研動態,有助于延伸和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3結語
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在農業中的具體體現,有著一般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基本原則一是“減量化”,盡量減少進入農業生產的物質量,節約和保護資源,減少土壤、水體和農產品中的有害殘留;二是“再利用”,實現農業基本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高農業機械、農業基礎設施等的利用效率,減少一次用品污染;三是“資源化”,實現土地、土壤、草地、水體、森林以及動植物等資源的良性再循環,充分開發農業生產和加工中的副產品、廢棄物的使用價值,從深度和廣度開發資源利用價值,延長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使它們的最終產品在完成使用和消費功能后的演化物能夠潔凈回歸自然。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除了一般循環經濟的性質外,農業循環經濟還有著自身的特征:一是食物鏈條。產業內部參與循環的物質往往互為食物,以生態食物鏈的形式循環,循環中的各個主體互補互動、共生共利性更強;二是綠色生產。對產品的安全性更為強調,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三是干凈消費。農業的主副產品在“吃干榨凈”后清潔回歸大地;四是土、水凈化?!叭f物土中生”,“萬物離不開水”,土壤、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至關重要,對耕地的質量和數量平衡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予以特別關注;五是領域寬泛。不僅包括農業生產內部的循環,而且包括了農產品加工的綜合利用和產業鏈的延伸及廢棄物的資源化,還直接涉及人體健康、人類社會與環境等領域;六是經濟主體比較弱。農業是弱質產業,需要工業的反哺,農民是弱勢群體,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扶助。七是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突出。
二、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及思路
(一)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發展的原則。農業循環經濟是根本改變農業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發展的經濟,不是停滯不前、靜態的經濟。要避免兩種傾向,即只講經濟發展,不講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只講保護資源環境,不講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不講為人類造福。二是群眾自愿、市場機制的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實現經濟主體內部、之間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良性傳遞。不搞強迫命令,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法規進行引導。在循環經濟具體模式的選擇上,尊重農民、企業的經營自。三是規模經濟原則。農林生物資源循環經濟是現代化、規?;慕洕皇切∞r自給自足封閉式的田園牧歌,在考慮循環經濟項目時,要注重規模效益和工業化程度。既要發展一個農戶內部、一個企業內部、一個產業內部、一個部門內部的循環經濟,還要發展企業間、產業間、部門間乃至全社會范圍內和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循環經濟。四是整體利益原則。發展農林生物資源循環經濟的出發點必須從全社會、整個環境生態的角度講究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經濟主體和單個產業的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應該服從于全社會的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五是“雙贏”原則。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兼顧。要避免兩種傾向,即只講經濟發展,不講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只講保護資源環境,不講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實施思路
緊緊抓住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質,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充分調動各級政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偨Y、鼓勵、宣傳、表彰、扶持一批農業循環經濟的典型地區、典型企業,建設一批農業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鼓勵支持引進、推廣、研發一批農業循環經濟技術。
三、環農業的發展模式
(一)能源循環綜合利用模式
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重點發展適合農村的清潔能源。一是在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利用轉換技術將太陽能、風能轉換為獨立源和電源。為大棚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熱能??梢源蟠鬁p少其它傳統能源的使用。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二是通過普及立體種植的技術,大大提高單位土地面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同時還應加強種養結合,如稻田養魚、鴨,果園養雞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三是大力發展沼氣,農村有利用沼氣的條件和優勢,從農產品廢棄物綜合利用的角度出發,建立多種與養殖場鏈接的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鏈。不但為農村提供新型的能源途徑,改善了農村能源利用結構,而且有效降低了農業,特別是畜禽養殖業的面源污染,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二)農村庭院型發展模式
利用農村庭院這一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建立高效農戶生態系統。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輔以加工業,通過立體經營的種植業、鏈式循環的養殖業和技術密集的加工業,進行綜合發展,多次增值利用。獨立地形成一個無廢棄物的循環式結構,其特點是以庭院經濟為主,把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有機結合起來,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資源和太陽輻射能.并用現代的技術手段經營管理生產,以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凋統一。
(三)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模式
農業廢弁物再利用的方式有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以沼氣發酵為主的能源生態工程可將農作物秸稈和家畜排泄物等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既為農戶提供清潔的生活、生產能源。給農田提供清潔高效的有機肥料,有機物飼料化利用生態工程也是再利用運作模式的義一重要內容,比如將農作物秸稈經過青和氮化發酵制成飼料。此外,還應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的綜合利用途徑。在整個循環路徑的物流中沒有廢物的概念,只有資源的概念。各環節實現了允分的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經濟正效益。主要分為加工廢棄物集中利用模式和加工廢棄物就地利用模式。
(四)綠色有機農業模式
積極發展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建立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等方式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農用資料,或者用新型生產資料、技術來代替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有效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數量的使用。降低土壤重金屬、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程度,以達到減少污染排放、改善種植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的目的。同時.通過改造農田排水系統,建設生態型溝渠。在溝渠邊套種經濟林木或生態樹種.既可有效吸收農田排水中的氮、磷等影響水質的物質又可以改善生態環境。
四、發展對策
(一)加強水土資源的管理,高效利用,防止永土流失和污染
土地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針對我國耕地、牧場、森林銳減、土壤退化、污染等情況,應禁止濫砍濫伐、過度放牧、盲目開墾。嚴格控制對耕地的非農占用,適當縮小農用宅基地的面積。還要改變過去簡單粗放的耕作方法,綜合高效使用土地,并且把對土地的使用和養護結合起來。此外,還應減少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治理土地的白色污染。在水資源方面要做到要節約用水,綜合用水,減少水體污染。在灌溉方面,采取噴灌、微灌、滴灌、滲灌等方法。提高用水效率;在種植養殖和生活用水方面町采取綜合循環的辦法,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必須防治水污染。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嚴格控制工業排污;另一方面,農村養殖生活排污,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減少其對水源的污染。
(二)開發農村新能源,發展生態農業,減少環境破壞和污染
根據農村的資源優勢,可開發使用太陽能、沼氣、秸稈電、風電、用于燒飯、照明、取暖等。有些山區水流量大、落差大,還可發展小型水電。既能滿足農民日益增加的對能源的需求。又能改變農民過去靠砍柴割草燒飯取暖的落后做法從而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嚴格限制化肥、農藥、除草劑、藥品、添加劑等的使用。種植業應選用優良品種,少施化肥,多用天然有機肥料;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如采用農作物間作、輪作、清潔田園、生物制約等做法。以減少病蟲害發生,降低其危害程度,盡可能少使用或不使用農藥、除草劑等。簡化農用生產資料的包裝,降低農業白色污染。養殖業要加強管理,定期檢查,防止疾病發生和傳播,保證飼料的營養和無害,控制添加劑的使用;注意畜禽圈舍衛生,及時清理糞污,消滅蚊蠅。農產品的加工要遵循嚴格的綠色加工、貯藏、運輸、包裝等程序??傊挥刑岣咿r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能,確保農產品實現生產、加工及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才能提高我國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發展循環農業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農業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提升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所以,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
(三)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整治農村環境,確保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農業廢棄物主要有農田和果園的殘留物,如秸稈、雜草、落葉、藤蔓以及農用翅料薄膜等;畜禽糞便以及欄圈用的鋪摯物。未經任何處理而任意堆放這些廢棄物,易污染環境,滋生蚊蠅。若進行簡單的處理.如焚燒、深埋等,則易造成對空氣、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有必要加強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開發,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作物秸稈利用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一個切入點。以農作物秸桿為原料可發展秸稈飼料、秸稈能源、秸稈肥料、秸稈食用菌以及秸稈建材和工藝品,不但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還帶動了農村第二產業的發展,調整了農村的產業結構,同時也解決農村勝利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此外,對農村養殖所產生的大量畜禽糞污,也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和重復利用,將其通過厭氧發酵提取沼氣,解決農村的燒飯、照明等生活用能;再把厭氧發酵后剩余的殘渣作肥料使用。
(四)轉變政府觀念。加強對發展循環農業的宣傳、規劃和協調工作
在發展思路上,要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忽視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傾向。在農村經濟發展上要確定科技先導、資源節約、生態保護、效益提高的基本方向。同時,因循環農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統一領導協調下,組織農業、環保、畜牧、科技、國土資源、水利、財政、稅務、質檢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積極推動,才能保證各項丁作順利開展。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農業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情況,制定發展循環農業的總體規劃,確定出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建設內容和實施措施,做好與各部門發展規劃的協調工作。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條件。最后,還應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增強農民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
(五)增加資金投入,扶持和激勵發展循環農業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條件,如河道、管道、溝渠、井溏等灌溉設施;人畜飲水設施,鄉村道路,電網通訊設施,改廁排污設施,還需進行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濕地保護等生態環境建設。因此。政府應增加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此外,各級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或積極運用貸款貼息、補助等各種手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同時,各級政府還要適當安排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生態農業規劃、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等補助。對生態農業建設項目,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應在資金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如對秸稈加工、沼氣工程和畜禽場配套改造工程,可重點安排資金啟動和建設,樹立先進典型,推廣成功經驗,讓農民從中受益,從而引導和帶動農民走上發展循環農業之路。
(六)加強科技研究、開發、推廣,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技術支撐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相關技術的支撐,沒有技術上的可行性或者循環利川資源的成本太高,循環農業就沒有經濟上的可行性。大力支持和鼓勵有關發展循環農業科技上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如在沼氣生產技術、立體種養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無害化生產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農業節水技術、太陽能風能利用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方面。政通過科研立項,加強農業部門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現有的科研平臺和科研隊伍,聯合攻關發展循環農業所遇到的技術難題,并且要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的推廣示范。
(七)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確保循環農業健康發展
目前,盡管我圍已經頒布了一系列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行政性條例,但循環經濟的推進主要是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并沒有把節約資源、提高經濟效益作為基本目標。反映在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上,因而就有很多的遺漏和很大的局限。因此,國家層面應盡快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給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一個基本的法制環境。同時,政府還要建立一系列發展循環農業的制度,如實行動態的短缺資源(土地、水、能源)價格制度,農村資源的循環利用制度、環境資源信息透明與公眾監督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綠色環境標志制度、區域環境保護補償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綠色補貼制度,還有綠色經濟核算、會計、審計、稅收、投資制度等等,形成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