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6:17
序論:在您撰寫脫貧攻堅調研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筆試者”為你整理了這篇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情況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為鞏固提升井岡山市脫貧攻堅成果,10月中旬,市統計局對井岡山市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召開座談會、與市政府職能部門深入交流等方式,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形成了本調研報告。
一、我市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工作基本情況
2017年2月26日,井岡山實現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后,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四個不摘”要求,明確“產業為根、立志為本、機制為要、黨建為基”總體思路,實施“產業增收、能力提升、兜底保障、黨建引領”四個全覆蓋和可持續,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井岡山自2014年到2019年底,實現脫貧入口4751戶17172人,剩余未脫貧21戶8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3.8%降至2019年的9300元。2020年預脫貧21戶86人,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5元。井岡山率先脫貧“摘帽”,并用改革思維和創新辦法推進精準脫貧、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得到了國家、省、吉安市的高度認可以,獲得了多項殊榮:被評為2017年全國十大新聞、2017年中國改革年度十大典型案例、2018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2019年江西省及時獎勵集體三等獎,井岡山脫貧攻堅實踐的成功安全參展“決戰2020脫貧攻堅展”。
(一)聚力工作格局更加堅實。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工作過程中,始終堅持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深入推進“黨建+” 扶貧。實施“321”黨員幫扶機制,實現領導掛點、干部包戶、第一書記駐村、黨員結對、技術人員指導的幫扶力量“五個覆蓋”。向17個鄉(鎮、場、街道)全覆蓋派駐扶貧團,2017年以來,各級扶貧單位統籌幫扶資金達1.168602億元。選派了124名第一書記協同扶貧駐村工作組全程駐村,實現了貧困戶家家有幫扶責任人。推廣“支部+全作社+農戶”、“ 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等形式,帶動群眾致富。同時堅持“志智”雙扶,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二)政策保障體系更加扎實。在政策落實方面,在原有的產為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脫貧攻堅政策繼續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對脫貧攻堅實踐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跟進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使脫貧政策更接地氣、更為精準、更有底氣。加快了產業扶貧的提質增效,培育了“井岡山九豐農業”、“井岡山夏一農業”等一批有影響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長塘古韻民宿產業、大倉村全域旅游扶貧產業示范點等民宿、研學扶貧產業。同時進一步健全了產業扶貧的利益聯系機制。2019年,4579戶貧困戶有3993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獲得產業扶貧資金的扶持,參與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4605元。全力幫助扶貧對象就業創業,全市貧困勞動力9710人,實現就業8034人,其中園區企業,農業合作社以及就業扶貧車間就業1485人,外出務工3148人,公益性崗位就位1995人,從事旅游以及第三產業就業1406人,扶貧對象轉移就業率達82.83%。增長率扶貧覆蓋貧困學生從學前到大學各個階段的一攬子幫扶資助政策,僅2019年財政資金和社會資助資金共計972萬元,資助學生7446余人。健康扶貧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并加強了村衛生室的管理,17042余貧困人口享受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充分了村民就近、便捷就醫、緩解了基層群眾“愛病難”、“就醫難”的問題。提高了重大疾病救助保障能力,10種大病免費救治、21種重大疾病實行專項救治;提高了貧困人口住院醫療和門診特殊性性病待遇;貧困人口免費參加城鄉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醫療附加險,通過建立和完善“四道保障線”,有效解決了因病致貧,因病近觀貧問題。
(三)扶貧工作作風更加嚴實。創新脫貧“三大紀律”。嚴守政治紀律,樹立黨員干部正確的脫貧政績觀,杜絕虛假脫貧、數字脫貧;嚴守群從紀律,駐村幫扶決不增加群眾負擔;嚴守經濟紀律,緊盯扶貧資金使用,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以作風攻堅促進了脫貧攻堅,涌現了一批感人先進扶貧事跡,密切了黨群干群血肉聯系。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市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極少部分脫貧戶仍有返貧的風險。目前我市對極少數貧困戶的幫扶措施仍然停留在單純的給錢給物“慰問式”幫扶或政策性扶貧層面,對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實現穩定脫貧的辦法不多,幫持措施助推脫貧效益沒有充分發揮。此類沒有家庭勞動力、沒有穩定產業支撐、沒有穩定就業渠道的脫貧戶和貧困邊緣戶很容易因病因災返貧或致貧。
(二)極少數脫貧內生動力不足。極少部分脫貧戶思想消極,脫貧增收的主體意識不強,自我脫貧的技能和內在動力欠缺,“等、靠、要”依賴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以致出現“上急下慢、外熱內冷”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屬于被動脫貧。
(三)部分扶貧產業的脫貧基礎不牢固。一是貧困戶勞動技能和素質偏低的現象比較普遍,自我發展能力較低,部分到戶的特色種養扶貧產業項目規模小,農產品盈利能力弱,部分項目可持續性不強。二是我市雖有較多新型經營主體,但大型龍頭企業不多,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扶貧產業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同時由于部分經營主體產業鏈條不長,產品品牌化建設滯后,訂單式產業比率較小,抗市場風險能力不足,扶貧產業效果都沒有達到預期。三是部分產業扶貧帶動脫貧業內穩定脫貧增收的利益鏈結效果不佳,部分農民在部分扶貧產業中分享土地出租+務工收益,只能實現基本生活保障,交沒有充分共享扶貧產業發展各環節的紅利,難以達到產業扶貧重在幫助貧困戶受益的目的。
三、幾點建議
(一)建立健全鞏固長效機制,遏制返貧致貧現象發生。
建立完善的全市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重點在于繼續保持現有的扶貧到戶政策一定的時期內繼續延續,并對產業發、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結對幫扶、財政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予以細化。一是實行政府兜底保障機制。關注潛在的可能因病因災等情況導致的返貧致貧群體,根據不同的貧困成因“量身定做”,制定針對性強、組合式的差異化鞏固幫扶措施。將“低保戶、五保戶”等年老、因病因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對象單列出來,實行政府兜底保障。二是構建長期“造血”機制。對于有勞動力的脫貧戶家庭,要繼續通過技能培訓、扶持發展可持續產業、轉移就業等切實可行的方式幫助其致富不返貧或致貧,將短期“輸血”解圍與長期“造血”脫貧有機銜接,確保脫貧戶長效穩定脫貧,有效遏制脫貧戶返貧和新增貧困戶現象。
(二)進一步實施“志智”幫扶,激發自主穩定脫貧意識。
為積極推進全縣扶貧脫貧攻堅工作,按照全縣安排,縣委常委XXX、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XXX于2月12日來到XXX鎮,通過實地走訪、察看現場、座談交流等方式,對該鎮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XXX鎮位于沅陵縣西北部,東與借母溪鄉接壤,西與古丈縣、永順縣交界,南與二酉鄉毗鄰。全鎮面積25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974畝,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高砌頭村,地處酉水、明溪交匯處,距縣城32千米。全鎮共有貧困戶1168戶3943人,16名第一書記、268名結對扶貧干部。本次走訪調研了三個村,貧困戶6戶,非貧困戶3戶。
(二)村民收入和經濟發展情況。XXX、XX、XXX才能經濟結構較單一,農業生產主要以水稻為主,村民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和外出打工,村集體有產業,但帶動能力不強。
(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通過座談了解到全鎮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2018年XXX鎮著力完善水、電、路、橋、訊、房等公共設施建設,解決群眾衣、食、住、行、醫、學、訊等生產生活問題。年內實施了XX條74公里通暢通達公路。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貧困人口發展動力不足。由于貧困人口大都居住散、遠,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較差,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陳舊,務工技能缺乏,對自身發展缺乏毅力,脫貧的愿望不夠強烈,發展動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是產業扶貧實際效果欠佳。部分村區位不占優勢,自然條件較差,缺乏有效資源和能人帶動,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產業扶貧不夠實。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靠鎮劃撥辦公經費維持運轉。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通過走訪、座談了解到由于種種原因XXX鎮通村公路年久失修損壞嚴重,通組公路大部分正在實施,目前仍未完成。手機信號沒有覆蓋所有村居,部分村居小組未通寬帶,村民對外聯系極不方便。
四是農村老齡化問題。村內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養老方式就是土地養老、社會保障養老,有的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養老問題令人堪憂。由于務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養學生,不僅敬奉父母的生活費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經濟能力非常微弱,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獨寂寞的煎熬。
五是非貧困戶滿意度不高。滿意度是檢驗我們脫貧工作的“試金石”,也是國家第三方評估的“硬指標”。通過走訪調研發現,走訪村群眾滿意度總體向好,貧困戶滿意度較高,脫貧戶較貧困戶滿意度略有下降,非貧困戶滿意度相對不高。由于非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的不知道和不理解,并且沒有享受到的一些政策和實惠,因此產生不理解和排斥心理,心中多生怨言,所以導致滿意度不高。
三、對策及建議
一是堅持精準施策,再激內生動力。嚴格按照“六個標準”,因村因戶因人施策,落實行業政策,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引領群眾增收致富。摸清全村待業人員,尤其是年輕人員情況,掌握其實際情況及就業需求,探索出切實可行的就業方案;積極發展村內產業,聯系農、林、牧、科技等部門,送技術下鄉,力爭村民基本掌握相關技術,實現增產增收;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聯系先工業園中企業、鎮扶貧車間為村內符合條件人員提供就業崗位。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尊重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加強對貧困人口的思想教育和引導,提高貧困人口自力更生的能力和脫貧動力。
二是推進“一村一品”,助力產業發展。發展“一村一品”是立足資源稟賦、挖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各村要立足本地優勢資源,綜合考慮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等因素,分類指導貧困村因地制宜,找準發展“一村一品”的切入點,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游則游,積極培育、發展比較優勢明顯的特色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每個示范村至少明確發展1項特色種養業、傳統手工業或休閑觀光農業等,使一個或幾個村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征明顯、附加值高業。
三加大改善力度,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群眾貧困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暢、信息不靈。要下決心集中一定資金,進一步改善邊遠村組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為面上的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X月X日,X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組成調研組對X村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調研。
共走訪貧困戶X戶、脫貧戶X戶,同時在X村村委會與X村“五人小組”成員、駐村干部進行了座談。
一、基本情況
X村X年有精準貧困戶X戶X人,其中X戶一般貧困戶、X戶低保戶、X戶五保戶,X年底共脫貧X戶X人,均為易地扶貧搬遷戶。
二、做法與成效
一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由縣市場監管局出資X萬元幫助修通八組至九組通組公路,為群眾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二是強化精準識別。
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扎實開展第三次精準識別“回頭看”工作。X月X日至X月X日期間,“五人小組”共在X村開展進村入戶調查X余戶次,召開村級共商會X次,召開組級共商會X次。經過精準識別,X村精準貧困戶在原來名單的基礎上共退出X戶X人、新增X戶X人,X年實有精準貧困戶X戶X人,切實摸清了X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抓好干部結對幫扶工作。
由縣市場監管局、X村駐村工作人員、包村干部對X村X戶精準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按照一戶一策要求制定并落實了幫扶措施。X年,共開展進村入戶走訪X余戶次,幫扶干部在與精準貧困戶共商的基礎上,強化幫扶措施的具體落實,切實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四是強化產業建設,按照“三變四化”模式,由本村農民出資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蔬菜種植大棚X個,所得收入已分配給參股農民;
五是抓好資金、物資幫扶工作,切實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
X年初,市場監管局在開展春節慰問時,共向X村貧困戶發放棉衣X件、被子X床、幫扶資金X元;在開展計生“三結合”幫扶工作時,市場監管局共向X村X戶計生貧困戶發放幫扶資金X元;X年底,市場監管局對X村貧困戶每戶共發放棉衣X件、被子X床、資金X.X萬元。
三、存在問題
一是自身動力不足,貧困戶對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怎樣脫貧存在盲目性,無發展計劃。
二是貧困戶增收門路窄,主要收入靠打零工,收入不穩定。
三是貧困戶自身存在不良嗜好。
部分貧困戶因喜歡喝酒,無法從事一些高收入的工作,如建筑行業、運輸業等,導致自身只能靠打零工生活。
四是缺乏技術和資金,部分貧困戶想發展養殖,但無啟動資,難以修建房屋等基礎設施。
同時,因缺乏技術,養殖周期較長,除去飼料、仔豬購買、糧食等成本,基本賺不了錢。
五是幫扶措施有待進一步落實。
在干部結對幫扶工作中,部分干部制定的幫扶措施因各方面原因未得到落實,需要進一步加大落實力度。
四、意見建議
一是按照“一戶一策”的要求,再“精準”幫扶措施,使之符合貧困戶自身實際;
二是加強宣傳動員,做好貧困戶思想動員工作,摒棄不良嗜好,有效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三是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對接,主動出擊,利用“特惠貸”等政策,幫助貧困戶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縣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 **
脫貧工作開展來,人社局高度重視包保幫扶工作,認真按照“六扶”包保責任要求,積極探索幫扶工作新模式、新措施,多次到包保村開展扶貧調研工作,切實履行幫扶單位工作職責,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提質提效。
一、**村基本概況
**村全村1209戶,總人口5360人,耕地面積8600畝,位于**鎮西側,由11個自然莊組成, 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156人。目前系統內未脫貧59戶104人,其中一般貧困戶3戶13人,低保貧困戶21戶53人,五保貧困戶35戶38人,由人社局10名干部職工負責包保30戶66人。包保人每月走訪貧困戶至少一次,幫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就業 、產業發展等問題,投資10萬元建設60㎡愛心超市,同時捐贈電腦、空調、辦公桌椅等辦公用品用以改善**村辦公環境。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調研中發現,***村的貧困人口在生產、生活在都存在一些特殊困難和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交通、飲水、用電、住房等基礎設施仍然相當落后。一是交通難。“交通難”導致農副產品流通難,市場占有份額低,農產品收購價格降低,農民增收難。二是飲水難。據統計,全村飲用水主要靠自家打井取水,到目前飲水難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三是用電難。村中雖已不存在無電村,但由于基本未進行農村電網改造,用電損耗大,因此經常缺電。四是人居環境條件差。通過危房改造,三官村的貧困戶住房問題已有很大改觀,但仍有部分貧困家庭住房缺乏科學布局,人畜未進行分離,并且村中衛生條件較差,居住環境不容樂觀。
(二)貧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質低,自我發展能力不強。貧困人口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發展商品生產、開拓市場的能力相當弱。大部分群眾還存在著嚴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于致富的勁頭。群眾文化生活貧乏,違法現象時有發生。
(三)產業結構單一,群眾生產技術落后,科學技術普及率低。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經濟作物小部分貧困戶養豬、雞、鴨、魚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規模。種養科技含量低,產出效益低,村干部未能掌握實用技術,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三、導致貧困落后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和自然原因。從地理位置上說,***村主位于我縣西北部,位置偏遠,人多地少,缺水、行路難,生產和生活條件差。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通訊缺乏,信息閉塞,農副產品運輸通道不暢,加上農副產品開發與市場需求局部脫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開發農副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以致難以脫貧。
(二)因病致貧。由于人口老齡化、醫療技術和設備的進步更新等多方面的原因,居民所承擔的醫療費用正在逐年上漲,基本醫保難以解決群眾因大病承擔的重負,在一些家庭,往往病倒一個,就塌下一個家。截至目前,系統內****村的貧困人口中,因癌癥、先天性心臟病、慢性病等疾病致貧的有32人,占貧困人口總數的30.8%。
(三)自身原因。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質還偏低;對新思想、新觀念、新科技、新事物、新產業的認識和接受慢,是造成貧困的內在原因。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文化教育的層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為農村主要勞動力的青壯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術。
四、解決貧困村現狀的對策及建議
加快村集體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因此,為了實現***村率先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必須要加大對貧困村的扶持力度。
(一) 提升站位,夯實幫扶工作基層基礎。堅持將優秀干部沉到脫貧攻堅一線,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扶貧專干,鍛煉黨性、增長才干。做到把精兵強將選出來、派下去。真正把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和扶貧政策發展的優惠政策用足、用好、用實。在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道路交通和生態文明村建設“三大革命”中,要加大對***村的傾斜扶持和照顧力度,以幫助當地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
(二)改善條件,加大投入扶持力度?;A設施落后仍然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主要因素,今后要想方設法在公路、農田基本建設、村村通廣播電視、自來水、環境改造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改善貧困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切實解決“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問題。多組織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免費為貧困群眾傳授科技知識,送醫送藥,加大高新科技投入力度,用新技術、新思維、新理念的思路扶持****村發展。
(三)立足自身,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村的脫貧與增收,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任何外部環境的改善都只是為農民增加收入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農民增加收入最終還是要依靠農民自身,有賴于農民觀念的轉變,素質的提高和艱苦的努力。人社局依托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技工學校等培訓機構,針對****村有條件、有意向的貧困勞動者,采取訂單式免費技能培訓。同時針對已經創業或者是有創業意愿的貧困勞動者開設免費創業培訓班,成功提高了這些貧困戶的就業技能。
一、貧困現狀
(一)貧困人口數依然龐大。人均收入低2500元涉及全縣17個鄉鎮239個村30634戶114570人。
(二)村級集體經濟破零達5萬元不足50%。據統計截止2009年低,村集體收入全部破零且達5萬元以上的僅114個村,占全縣村47.7%,不足50%。
(三)村基礎設施較差。村莊內部道路多為泥面土路,逢雨泥濘不堪。有些村莊雖然通上了自來水,但未經凈化處理,有許多河塘溝渠坑未被利用,灌溉水渠質量差,效益低。
(四)滯留村中勞動力少。年輕人大多到外地打工,家里僅剩的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且大部分是婦女和老人。
(五)村中人居環境比較差,村容村貌不盡如人意。村民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環境衛生差,無下水道和污水處理系統及垃圾處理設施,農戶仍然使用傳統的家庭糞坑,沒有集中的化糞池對糞便做無害化處理。村內亂搭濫建亂堆放比較普遍。
二、貧困原因
(一)歷史和地理因素。泗陽縣歷史上處于黃泛區,是遭受自然災害較多的地區;除靠近洪澤湖的地區,其他區域優質自然資源較少;沒有工業、特色手工業的基礎;加之以前交通不便利,接收不到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這些都造成當地經濟欠發達,人民生活不富裕,且一遇自然災害就會減產歉收,甚至給農民生命財產帶來損失。
(二)人多地少,農業經濟結構單一,農作物成本高。以省定45個經濟薄弱村為例,人均只有一畝耕地且水田少,旱田多,糧食用物成本高。水稻畝產1000斤,毛收入700元/畝,成本包括化肥、農藥、水電費、栽插、收割、刨地、種子在內達357/元畝,實際純收入僅有343/元畝。小麥畝產600斤,毛收入有360元/畝,各類成本在內達186元/畝,實際純收入僅有174元/畝。即使全部實行低產田改造,平均每人1畝水田,每年栽種兩季水稻,農作物人均純收入也不過700多元。
(三)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由于素質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行業轉移的機會十分有限,只能在一些工作環境差、勞動報酬低的崗位上從事簡單勞動,這樣不僅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深層次轉移,而且降低了轉移的穩定率。前幾年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目前勞動力轉移基本處于一個相對穩定、調整階段,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緩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技能素質、年齡性別結構、文化層次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日趨專業化、技能化的需要,勞務輸出技術含量低。
(四)村民合作化經營程度低。村中蘑菇種植、粉絲加工、板材加工,以及雞、鴿、豬、羊等家禽的養殖,多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規模小,效率低。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小而分散,土地產出率和農民收入水平不高。
(五)農村基礎設施差?;A設施建設落后,造成農副產品、各種農村資源等無法運往市場,使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運不出來、賣不出去,直接影響農民收入。
(六)缺乏資金,技術和市場信息不暢。通過交談,發現制約貧困戶發展生產,擴大經營的首先是缺少資金。家里沒積蓄,信用社貸款難,讓他們事業起步艱難,如養殖、擴大企業規模等,這些項目少則要投入萬余元,多則幾十萬元。其次是缺乏科技指導。新品種植和特種養殖不僅投入多,對技術的要求也高,包括種養技術、病蟲害防治、保存、加工、運輸等方面的技術,這些技術,村民沒有固定的渠道去獲得,只能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市場信息不暢,農民獲得信息的渠道單一且速度慢,主要靠電視和電話聯系,沒有互聯網。由于對新品種、新事物以及市場行情的了解滯后,使農民不能及時根據市場來主動、超前地調整生產經營品種和規模,不能及時發現商機,種養基本處于盲目和跟風的狀態,非常容易吃市場變化的虧。
(七)教育衛生等費用高,一些村民因病教而致貧。在村中,許多農民得了病,由于缺錢進不起醫院,因病致貧比較普遍。同時,農村初中生平均學雜費每年800元左右,高中生學雜費高達1200元,有的家庭有二個甚至三個孩子在上學,教育負擔過重。
(八)其他原因。也有部分村民因為好吃懶做,超生被罰而導致生活窘迫。另外社會治安的好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一些地方的盜搶案件和小偷小摸的頻發使農民不敢、不愿投入。
三、脫貧攻堅思路和策略
更新村民觀念,匯聚村民人心,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培育村民自主創業平臺,逐步達到八有、力爭3-5年時間實現人均純收入超2500元的脫貧目標。
(一)分類實施,多種渠道地進行扶貧。要充分相信我們政府和群眾,做好整村發展規劃,從發展產業、改善條件、提高素質等方面整體推進。適度開展一些群眾看得見的項目,首先讓村民理解扶貧工作,然后支持扶貧工作,最后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針對不同貧困戶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扶貧辦法,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不同項目,要齊頭并舉,分類實施。對于有能力的,實施采取救助式扶貧。同時將整村推進與加強發展鄉鎮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產業,壯大鄉鎮經濟,帶動農村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的發展和致富。
(二)點面結合,積極鼓勵村民自主創業。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我們要學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只有真正領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扶貧工作才能夠做得更好,走得更遠,成效更大。要努力營造農民創業的氛圍、環境和條件,為農民創業致富提供良好的氣候和土壤,從而對傳統的農業生產和小農意識形成強烈的沖擊波,實現農村民營經濟大發展。要大力扶持村中能人大戶,在資金、技術金融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鼓勵村中的優秀分子跳出農村,有膽略的優秀商人進入農業,形成城鄉資源的對流融通。農村經濟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最大的障礙,是想方設法加快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步伐,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加農民收入。
(三)標本兼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治標就是讓貧困戶脫貧,讓他們擺脫因貧帶來的困擾。治本就是要解決殘留在村民觀念中的對傳統扶貧的一種等、靠、要觀念,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要通過宣傳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協會、同業聯合體等,或通過經紀人和能人牽頭興辦中介組織、創建專業服務組織等方式,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根據各村的實際可逐步形成水產養殖支柱產業、養鴿產業、養牛產業、同時,還要加快農產品銷售隊伍的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大力培育市場中介組織,支持各種農民專業運銷聯合體、合作組織,積極發展經銷大戶和農民營銷隊伍。
(四)內生外聯,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內生就是要結合我縣特色經濟和優勢資源,探索一條長久的經濟發展之路。加快經濟薄弱村的發展和低收入農戶的脫貧致富步伐,根本在于形成內生發展機制,激活內生動力。外聯就是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渠道,招商引資、用好政策、用好外來人才,從而可以使本鎮村的發展駛上一條跨躍式的發展之路,這也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扶貧工作的一條有途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化經營是農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農業內部挖潛增收的主要方式。要結合各村實際,大力優化種植業結構,擴大優質與特色農產品生產,在農業內部加快養殖業和林業內部要適當減少糧食面積,大力發展一些高效經濟作物,提高經濟作物比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一批周期短、門檻低、見效快的增收項目。適當推進農戶規模經濟,把土地向會種地、愛種地的農村經濟大戶集中,幫助這部分農民解決持續增收的問題。
(五)結合實際,加強鄉村社會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調查研究、對癥下藥,結合各村的實際,從小處著眼,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上,要與該村的貧困實際結合起來,與具體的村情結合起來,與村干部的工作激情結合起來。針對各村科教文衛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低收入貧困人口思想觀念落后、勞動技能和經營發展能力較弱的特點,既要以經濟發展為重點,著眼提高低收入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顧各村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到經濟與社會、經濟與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發展能力,為自我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創造更加和諧的條件。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鄉村各項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村內道路、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文化科技教育設施、農田水利設施等的建設,為生產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要按村容整潔的要求,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存環境,當前要重點對莊內部道路、村莊供水設村莊排水設施、村莊垃圾集中堆放點、村內亂搭濫建、人畜混雜居住、村莊廢舊坑塘與河渠水道等進行集中整治。
四、幫扶重點和項目
(一)幫助強化基層組織和雙強班子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強化宗旨觀念和服務意識,加強黨員的先進性教育,增強村級組織服務功能。
1、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村組干部和黨員的教育管理。規范他們的做事行為,激發調動其熱愛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共同建設一支帶頭致富,帶領致富能力強的領導班子。
2、完善村里的致富行業協會組織,積極培養年輕黨員干部,充分發揮他們在扶貧攻堅中的主力軍作用。
(二)幫助樹立文明村風,加強村容整潔建設。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塑造一個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
1、加強對村民的教育和引導,進一步組織和發動群眾,樹立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和自力更生意識,教育村民樹立市場經濟觀念,做社會主義的新型農民。定期舉辦農民經紀人培訓班和農民技能培訓班。
2、利用適當的時機開展新農村文明農戶的評選活動,組織發動群眾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綜合整治村莊環境,打造一個環境整潔優美,具有鄉村特色的新農村。
3、利用省委駐泗陽縣扶貧隊員和后方單位的智力優勢,在適當時候開展如科技大篷車等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
(三)幫助規劃整村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幫助制定發展規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圍繞鄉鎮整體規劃和各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村莊建設,與鄉村干群一道制定一個思路清晰、重點明確的新農村五年發展規劃。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扶貧的角度來講,主要是爭取資金。爭取資金又分為兩種:一是請求扶貧后方單位和其他單位進行無償資助;二是通過逐級上報,向省交通、水利等各主管部門爭取政策支持,列入全省建設規劃。由于歷史的舊債,蘇北的鎮村交通有待提高,從扶貧角度來看,無償資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很大的資金缺口靠政策爭取。目前有待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中心。二是公路建設。要想富,先修路,大多數村民已充分認識到公路對他們的重要性。想辦法籌資,結合投工投勞方式,修通村內公路。在形成全村縱橫連貫的村內公路框架沙石化。徹底改變經濟薄弱村的交通狀況,讓農產品拉得出去,農資和日用品拉得進來。三是造橋。道路修好了,但如果沒有橋或只有危橋,那么道路的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村民的致富之路也就會受到影響。
四是興修水利,確保農田旱能灌澇能排,成輕自然災害沖擊力。
(四)大力發展村級物色產業。
目前各村主要單一種植水稻、小麥和玉米,而要致富,除了改造低產田外,還要發展特色業,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一是結合我縣種植實用菌的基礎,發展菌類種植??梢宰屴r戶通過小額貸款獲得啟動資金,免除他們貸款利息。按要求科學管理,當年種植當年見效,力爭2-3年形成村內支柱產業。二是積極扶持養殖業。通過目前的分析,現階段養豬、養雞賺錢不多,養鴿和養牛的收益較高,因此可以發展一些貧困戶養鴿、養牛。通過扶貧貼息貸款,資助養鴿戶和養牛戶,形成規模養殖。三是繼續鼓勵支持勞務輸出。在鼓勵勞務輸出的同時吸引能人回村投資企業,加強對返鄉打工人員的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1-2門技術,成為脫貧致富有帶頭人。
(五)幫助完善社會保障事業,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利民特征。
一、支持脫貧攻堅主要工作情況
(一)加強醫保政策宣傳力度。
我縣利用衛計系統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的機會,開展醫保政策、精準扶貧醫療保障政策宣講,受訓140余人次。同時在全縣鄉鎮、村精準扶貧培訓會上對精準扶貧醫療保障進行了系統全面培訓講解,受訓150余人次。對醫保局雙聯幫扶村沙石多鄉溝村召開“壩壩會”進行現場宣講等方法提高宣傳效果。確保了精準扶貧醫療保障政策宣傳到戶、到人,做到家喻戶曉,讓每一位貧困人口對準扶貧醫療保障政策做到心中有數。
(二)參保擴面。
2019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51310人(其中9929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2015年、2016年已脫貧已參保282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經過清理核查后已在金保系統內標注為貧困人口,2014年、2015年、2016年已脫貧未參保34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按照相關文件由縣級財政撥款資助參保。2020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50267人(其中9993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做到了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三)我縣在醫療保險方面投入的扶貧資金情況。
2019年,我縣財政資助貧困人口參保15.30萬元、撥付貧困人口參加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41.06萬元、全額資助2014年、2015年、2016年已脫貧未參保34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資金20.82萬。共計投入77.18萬元。
2020年截止7月底,我縣財政資助貧困人口參保,22.48萬元、撥付貧困人口參加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60.71萬元、全額資助動態管理新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人參保資金2.11萬元,共計投入85.30萬元。
(四)我縣對貧困人口醫療保險基金支出情況。
2019年,我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貧困人口待遇支出為394.17萬元。其中:住院1094人次378.31萬元;特殊慢病94人次14.83萬元;門診統籌191人次1.03萬元。
2020年截止7月底,我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貧困人口待遇支出為186.41萬元。其中:住院643人次176.79萬元;特殊慢病53人次9.62萬元。
二、支持脫貧攻堅具體措施及成效
2019年以來,我縣按照省州縣相關文件,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原報銷比例上均提高5%,并取消起付線;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在縣域內就診,取消起付線,住院政策范圍內費用100%補償。嚴格按照相關文件執行大病保險、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重大疾病專項補助、重特大疾病特殊補助等政策。杜絕了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發生。
在人社局的牽頭下聯合扶貧移民局、保險公司、民政局、衛計局、政務服務大廳等部門,啟動了我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醫療費用報銷“一站式”服務工作,極大的方便了貧困人口的醫療費用報銷,實現了“跑一次”的目標。2019年兌現精準扶貧醫療保障資金394.17萬元,1379人次受益,2020年截止7月底兌現精準扶貧醫療保障資金186.41萬元,696人次受益。
三、基金籌集、發放及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貧困人口數據動態管理后溝通不及時。
縣扶貧移民局“六有”系統貧困人口數據實行動態管理后變動頻繁,并且溝通不及時,給我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系統數據的實時更新造成了困難。建議加強溝通,建立定時溝通機制。
一、基本情況
我鄉屬于半農半牧區,截止2016年底,全鄉共有農戶475戶、2831人,。勞動力1419人,各類困難群眾714人(包括貧困群眾、殘疾人、五保戶、孤兒等)。全鄉人口中有婦女1063人(18周歲以上女性),青年978人(14至35周歲),兒童438人(7至13周歲)。全鄉共有3個建制村,“十三五”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共有1個,上村,通過精心篩選,共精準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共計266人。并已全部建檔立卡、精心分類、精確銜接。
二、主要做法
面對脫貧面大、人多的實際情況,我鄉緊緊圍繞“筑牢思想強基礎,結構調整強農業,關注民生促和諧”的工作思路,教育引導干部群眾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保證。
(一)把握關鍵細謀劃,推進有力有序。一是精準識別貧困戶。我鄉為開展好扶貧攻堅工作,嚴格按照“六看七不進八步法”識別要求,專門成立了村評審委員會,由村兩委成員、三老干部、老黨員、村民小組組長等組成。按照戶主申請,村民小組評定,村干部審查,村評審委員會開會通過,然后交由鄉政府審核,最后通過開村民大會確定貧困戶名單,并張榜公示,經過先后8次260余人次走村入戶核實評定,最終確定了全鄉貧困戶146戶690人(其中上村64戶266人,下村41戶181人,納休村41戶243人)切實做到不落一戶貧困戶,不納一戶非貧戶。二是嚴格落實“五個一幫扶”機制。上村落實了村聯系領導措德,幫扶部門縣總工會,第一書記陶俊峰,農技員鄒流旭,駐村工作組以鄉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維穩副書記勇忠澤舟為包村組長,成員由俄疆措、馬小龍、阿西準、旦真、尼科、澤讓旺吉6人組成。駐村工作組累計走村入戶1000余人次。做好了轄區內脫貧攻堅宣傳工作,建立了貧困戶檔案,做到了困難群眾底數清、致困原因清、困難程度清、技能特長清、幫貧需求清。
(二)突出特色巧創新,增強工作實效。一是挖掘了一批市場前景大、易于本土化發展的產業,在征得群眾的同意后,今年,先后在上村成立了盤羊子孫養殖合作社、手工業縫紉合作社、黑青稞種植加工合作;納休村成立了80畝紫甘藍種植基地、80畝洋芋種植基地、300畝油菜種植;下村實施了1500畝油菜種植,并擬于2017年在下村成立高原河谷奶牛養殖合作社。通過村級議事,確立了集體產業經濟貧困戶和非貧戶按不同比例的分配機制,既拉動了貧困戶經濟收入,又確保了非貧戶的利益,有效激發了先富帶后富、村民積極參與的工作活力。二是制定了“上村脫貧攻堅作戰圖”、“鄉脫貧攻堅工作政策解讀”、“上村落實脫貧摘帽目標任務倒排工期表”、“上村脫貧攻堅干部幫扶臺賬”,確保了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有序、有力推進。
(三)聚焦中心抓落實,推動經濟發展。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上村今年累計投入資金1459.35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投資521萬元的3000畝農田灌溉工程、村級幼兒園維修加固和村級衛生室改造等項目已竣工使用,投資231.75萬元的3座人畜共用橋、20戶暖棚建設、39戶危房改造和1戶移民搬遷等項目已進場施工,投資642萬元的3.6公里通組路、4公里河道治理和1公里夏牧道建設等項目已開招投標,投資64.6萬元的公共衛生設施配備和文化站建設等項目已進入采購階段。二是推動產業發展增收。成立了養殖合作社、手工業縫紉合作社和黑青稞種植加工合作社,申請政府投資213.9萬元、自籌資金99.1萬元,預計實現年人均純收入增加1444元;成立納休村80畝紫甘藍種植基地、80畝洋芋種植基地,300畝油菜種植,采取“支部+種植能手+貧困戶”的協會經營模式,除去成本,預計收入18萬,貧困戶能夠實現年人均增收2153元;下村1500畝油菜種植,每畝補助200元,按照貧困戶種植面積,預計實現年人均純收入增加2560元。三是依托部門幫扶資源增收。充分借助縣總工會、縣農行、尼姑寺管委會人力和資源優勢,籌集項目資金20.23萬元,實施了鄉中心校音體美多功能活動室、3個村民活動室和打造模范職工之家等項目建設并投付使用;依托工會組織優勢補助職工群眾活動資金3.5萬元,舉辦了婦女節文娛活動、建黨日聯誼活動、藥山遠牧點賽馬會等6場群眾性文化活動;借助職工之家和群團社會服務平臺籌集幫扶資金2.5萬元,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和高齡老人、關心貧困群眾和困難農民工、關注貧困黨員和三老干部等22期幫扶活動;進一步凝聚了人心、傳播了正能量。四是五個一批”落實情況。對照“六有”大數據平臺,上村納入“五個一批”的貧困戶64戶266人。其中,就業發展266人;移民搬遷安置一批5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254人;醫療救助扶持一批52人;災后重建幫扶一批161人;下村5戶28人全部納入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做到了精準配置、因人施策。并計劃年內兌現生態獎補資金10.45萬元、低保兜底資金60.96萬元、教育助學資金16.04萬元、藏區新居資金76.75萬元,確保了人人不愁吃、不愁穿,戶戶醫療、教育、住房有保障。
四、存在困難
一是脫貧意識薄弱。受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等情況的影響,貧困代際傳遞程度深,貧困群眾依靠政府扶持擺脫貧困的愿望強烈,貧困戶“小農意識”的思想比較重,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缺乏科技知識和種養技術,爭先致富的發展氛圍不濃。二是扶貧根基薄弱。鄉土地受高山地勢和退耕還林影響,土地難以成片流轉、成片經營開發,產業發展不能上規模,新建合作社的產品競爭力和農牧業資源綜合開發能力有限,產業轉型升級缺乏強有力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