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7 11:02:59
序論:在您撰寫校園文化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校園文化;硬件;軟件;大學
大學校園文化是指大學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大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社會競爭能力的提高,對于開發學生智力、擴大學生視野、培養創新型的人才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學校園文化可以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個大類:軟件方面主要指學校的傳統等;硬件方面包括校園的建筑設計、校園景觀和美化綠化等物化形態的東西。
一、硬件方面的建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焙芏啻髮W都在提倡“四育人”理念,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其中,“環境育人”與校園的硬件環境關系密切。校園外在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綠化及各種設施等,是校園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
(一)校園建筑規劃和建設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記憶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種“瞬間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積淀和發展使建筑的內在精神和外在風格得以延續。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繪畫。校園群體建筑是一個學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質載體和歷史傳統的象征,因而應當具有比其他建筑類型更高的審美價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園主體建筑尤其應當在“文”與“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從而鮮明地體現學校的文化品位與人文精神。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產品,作為人類勞動的最主要創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構成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古老名校的建筑,式樣各別。例如,劍橋的校舍,按建筑年代的不同而風格各異,比如,建于15世紀的國王學院是哥特式的;建于19世紀的紐南學院則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風格。我國大學校園建筑中同樣不乏一些陶冶功能較強的優秀之作。比如,作為近現代中國建筑中名作的清華大學圖書館,是經過80多年,三次建成的,三個部分渾然天成,體現了清華園一貫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氣質,讓人感到厚重而明亮,親切而不陌生,幽靜而又有生氣,透出濃郁的學院氣派。一流大學校園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精品。而新的建筑都應當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有著其豐富的內涵,若干年甚至幾百年以后,每一所大學都應當是一所建筑博物館,能夠反映其歷史文化。
(二)校園的綠化
校園環境既是學生休憩、活動、學習的場所,也是校園人文精神的體現,反映了校園文化品位及師生的精神面貌??梢哉f,校園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義,置身于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中,讓人們在自然的山水樹木、藝術雕塑、紀念場館、警言語錄中耳濡目染,情操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靈會受到啟迪,從而激發大家美好的情感,這是一個學校實現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條件。
校園綠化首先要做到全覆蓋,不留死角。各種綠化帶、花圃、草坪應星羅棋布般分布在校園內,做到從校門口到校園每一個角落,處處綠樹環繞,鮮花嬌艷,碧草如茵,與校園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園綠化強調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園生態的多樣性,目的是使綠化空間表現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做到“遠近高低各不同”,“濃妝淡抹總相宜”。
在校園的綠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精神,要選擇追求卓越,堅持寧缺毋濫。應盡可能多栽種一些生命期長的名貴樹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種歷史、一種文化。因為古樹以其優美的形態、豐富的人文內涵,被人們尊稱為“凝固的詩,動感的畫”。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對古樹含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人們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樹為題材的神話傳說、人物事跡、歷史典故、詩歌及繪畫作品構成了我國豐富的人文資源,它與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在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園綠化還要追求綠化和建筑以及校園雕塑、雕像的完美結合。表現校訓、校園文化精神的雕塑、紀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與整體校園建筑風格的配合,并與校園的其他環境因素有機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應該把整體布局與零星點綴協調起來,使實體象征與抽象隱喻相結合,形成一種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建筑文化。
二、軟件方面的建設
(一)和諧是校園文化的基礎
各高校的知名度可能不一樣,文化也不一樣,但有很多共同的東西,其中,和諧就是最基本的。和諧是校園文化的基礎。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國家的和諧昭示著輝煌。單位的和諧孕育著希望。學校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方面,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證。和諧是完成學校一切工作的基礎,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包容、自由精神是校園要素和諧相處的前提與“溶劑”,是大學精神靈魂之所在。指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闭缢诒贝笕涡iL時那樣,對各種學派,依循思想自由之原則,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大度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精神,其實就是一種直面真善美和假惡丑的氣度,大學作為社會精華濃縮的特殊存在,必須擁有這種氣度,才可能讓校園的一切盡可能地歸位于和諧的范疇。
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增強高校師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證。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是建立在目標一致的基礎之上,有助于促進大學各主體之間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最終創建良好的育人氛圍和環境。
(二)健全和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是校園文化的保障
各項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皼]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規章制度就是全體師生必須共同遵守的規章、規定和規范,是實行科學管理、辦好學校的重要保證。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各項規章制度的建設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總結提高。要定期對現有的規章制度進行整理,按照科學性、規范性、可行性、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分別進行修訂、廢止、補充和規范。通過制度建設,使學校制度更加健全、內容更加科學、形式更加規范,科學管理上水平。
制度建設必須建立民主、公開的程序機制,民主、公開的制度建設機制本身既是高校制度建設的組成部分,又是制度建設工作持續良性運行的基本保證。民主、公開的制度建設機制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制定制度的程序和制度的內容合理合法,而且能夠讓制度觀念深入人心,從而有利于制度的實施和遵守。
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十分關鍵,再好的規章制度,如果不能落實,等于廢紙一張。要采取多種形式抓好制度的學習宣傳工作,增強教職工和學生的制度意識,為制度執行奠定思想基礎,確保制度貫徹執行的有效實施,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著力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做到獎懲分明。
(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載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助推器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載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助推器,其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精神風貌、文化內涵等直接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使他們在參與活動時感悟科學的力量與人文韻味,體驗到校園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社團組織可以說是社會的縮影,參與社團活動是結識朋友、娛樂、增強自信、補充學業知識的最好途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娛樂學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潛移其品性,培養其情操,塑造其靈魂。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等,不僅能訓練體能、增強體質,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及拼搏精神。
學生通過參與校園活動,還可以培養個人領導才能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所大學若能把學生的學業與校園文化活動妥善地結合起來,便會有力地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四)校風建設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學校教育的成敗,關鍵不在于它有什么樣的校舍,或有什么樣的現代化教育設備,而在于有什么樣的校風。校風是在長期的校園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而成的,反映師生員工共同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學術風范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它是一個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校園文化的精髓和統領,它反映了學校整體的精神面貌。校風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學風和師風。學風以學生為主體。其核心是學習風氣,其中既包括學習的動機、目的、態度、興趣等內因要素,也包括學習的方法、紀律、主動性、刻苦性、創造性等外顯要素。師風的主體為教師,體現了教師的教學風氣、學術風氣、育人風氣,以及教研室、院系、實驗室等風氣。
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風中,人們在耳濡目染和內心體驗中能受到心靈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啟示,并起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順情緒、振奮精神的作用。師風建設是校風建設的基礎。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主導者,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僅靠淵博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即自己的信仰、品格和言談舉止。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和學識學風等方面以身作則,做到敬業愛生、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風建設是校風建設的核心。培養和造就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的天職,也是學校工作的根本著眼點。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學風建設時,注重客觀環境的變化,化被動為主動。通過積極引導和嚴格管理,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崇尚真理的風氣、刻苦鉆研的風氣、富于開拓的風氣,在考試中培養誠實守信的風氣、耐心細致的風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敬重師長的風氣、誠懇禮貌的風氣、遵紀守規的風氣、服務奉獻的風氣等。要引導教師淡泊名利、甘為人梯、嚴謹治學、教書育人,教育學生尊敬師長、關心同學、熱愛學校、熱心公益,大力倡導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清除贗品、拒絕平庸的學術風氣,著力構建以人為本、尊重差異、鼓勵創新、積極向上的和諧校園文化。
(五)創新是校園文化的靈魂
教育部日前的《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8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2907萬人,在校生規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規模實現了新跨越。而與此相反的是在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學中,難覓我國高校的蹤影。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國家科學文化和教育發展水平的標志。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增強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為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在教學和科研上培養創新人才、創造一流的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國家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但是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在現行教育體制下,衡量一個初、高中學校辦學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標就是升學率。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學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為了提高升學率。而當今中國的高考仍然是以試卷成績為唯一依據,而試卷考試只能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難以考察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即使我國的中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頻頻獲獎,但那也是在預做了大量高難度的習題后的結果,他們的創新思維沒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無法形成創新精神,所以,那些早期獲獎者至今仍鮮有成為國際大師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目前中國的大學,即使是最頂尖的大學在生源上都存在著先天的不足,中國的高中畢業生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而這正是科學研究所必須具備的。培養不出創新的科技人才,創造不出最新的科技成果,就不可能成就世界一流大學,因此,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任務更加艱巨。一個事實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美國在世界上的排名僅在第28位或30位,但在諾貝爾獎的排名上,美國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這個第一還將多年保持下去。美國成為諾貝爾獎的得獎大戶,除了他們舍得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大之外,他們的教育比我們更加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
世界一流大學需要的是創新、是探索未知領域,這是中國的大學教育最需加強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新的創新機制,采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開啟挖掘人的創新思想、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和創新精神,盡快培養和造就出大批高尖端的人才,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搶抓機遇,加快科技發展,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楊河.加強校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氛圍[J].求是
[2]秦延紅.淺談大學校園精神[J].中國教育報
[3]李莉.培育大學精神促進校園和諧[J].光明日報
[4]王榮華.加強校風建設營造育人氛圍[J].文匯報
論文摘要: 舞蹈是一種藝術形式,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啟迪。本文從舞蹈對大學生所發揮的獨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探討舞蹈在校園文化發展中的價值和策略,目的是使人們加深對舞蹈的進一步認識,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功能,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
校園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大學生活的存在方式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在大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反映著人們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1]校園文化具有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提高全體大學生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舞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的一道獨到風景線,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啟迪。
一、舞蹈在校園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
(一)舞蹈可以培養大學生高雅氣質,提高綜合素質。
舞蹈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觀標準和要求對人體關節和肌肉進行訓練,使肢體達到一種異常挺拔的非自然體態,這就是舞蹈演員氣質出眾的原因所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學生往往忽視自己的體態,經常出現身體不正、弓背含胸、端肩縮脖、膝蓋彎曲等現象。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舞蹈形體訓練,對其基本站姿、基本坐姿、走路、跑步及頭面部姿態進行科學的指導,就可以糾正生活中的不正確姿態;同時,可以培養大學生高雅氣質,使其內在修養與外在形體美得到和諧統一,從而增強大學生自信心。而自信心是來源于內心深處的最強大力量,這種強大的力量一旦產生,就會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等一切活動的動力。
大學生畢業后要走向社會,因此,在校期間除了學好專業課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會與人交往,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而社交舞正是進行社會交往、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一種交際方式,通過社交舞可以加強異性間的交流,提高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在參加社交舞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社交禮儀。首先,參加舞會要講文明、講禮貌,跳舞時衣著必須整潔、舒適;其次,舉止必須落落大方、彬彬有理,既不過于拘謹而扭扭捏捏,又不過于開放,沒有分寸;再次,談吐要文雅禮貌,不能大聲喧嘩,更不能出口臟話,跳舞中無意碰到別人要主動說“對不起”,跳完一支舞要主動向舞伴道謝。社交舞是在校大學生交往的重要途徑,通過高雅的交往方式學會社交禮儀,這正是當代大學生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對大學生進行舞蹈訓練并非為了掌握一種生存技能,而是把舞蹈作為一種美育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因為舞蹈美育也是一種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對大學生素質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2]而素質教育正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通過舞蹈可以使大學生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
舞蹈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時舞蹈活動幾乎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狩獵舞蹈是為了培養狩獵技能,是結合原始的狩獵方式而進行的集體舞蹈;戰爭舞蹈是表現原始戰爭操練、陣法等內容,反映原始軍事技術及鼓舞士氣的舞蹈;祭祀舞蹈是反映人們信仰,祈求上天和神靈的舞蹈。因此,通過舞蹈可以使大學生了解不同歷史時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間舞蹈更是豐富多樣。通過舞蹈,大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
比如,蒙古族舞蹈就是蒙古族人民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所創造出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以馬背上的民族而著稱,蒙古人平常不是騎在馬上,就是在自家的氈房內,所以蒙古舞腿部動作比較少,而上身動作相對較多,蒙古舞蹈動作體態中的立腰、直背、昂首挺胸,以及動作風格的粗曠、勇敢、豪放、樸實、熱情、直爽等就是長期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人民的真實寫照;而牧馬舞、盅碗舞、摔跤舞、擠奶舞等則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通過藏族舞蹈,大學生可以了解到來自“世界屋脊”的高原文化。藏族民間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基本體態是和高原地區繁重的勞動生活、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及悲慘的農奴壓迫制度有密切關系,在他們跳舞時,這些動作會自然地體現在舞蹈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藏族舞蹈風格也有了細微的發展和變化。比如在舞蹈《酥油飄香》中出現了昂首挺胸,甚至微微后靠的舞蹈體態,就充分表明我們新時代的藏民當家做主后,在黨的領導下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
(三)舞蹈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是知識的載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因此,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對國家的長遠快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舞蹈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觸發人的想象。舞蹈之所以能發展人的想象,是由舞蹈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學特征所決定的。舞蹈家往往沖破了普通人常規的思維方式,從人們想象不到的角度展開想象,創造出驚人的杰作。[3]在舞蹈中,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外,更給人以一種理性的思考。大學生通過舞蹈中理性的思考,從而觸發自己驚人的想象力;用舞蹈中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自己所學專業結合起來,就有可能碰撞出知識的火花。這種創新意識就是當代大學生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體現。
(四)舞蹈對大學生具有極強的宣傳教育作用。
舞蹈是經過藝術家加工、提煉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藝術,著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并創造出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內容上,舞蹈多以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及反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和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為主題。
校園文化正是以培養和造就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弘揚育人精神為目的的文化建設。[4]因此,舞蹈以其獨特的功能融合到校園文化素質教育中,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開發大學生智慧、培養大學生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成為校園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舞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思考
(一)高校應該開設舞蹈美育課程。
舞蹈美育課程并非專業教學,而是把舞蹈當做一種美育手段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舞蹈美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具有舞蹈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舞蹈美育課程首先要開設形體訓練,通過形體訓練塑造大學生優美體態,培養大學生高雅氣質;在改善自己形體的過程中,大學生體質得到增強,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表現出自信、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其次在舞蹈美育課程中要開設一些簡單的舞蹈劇目排練課,通過劇目排練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領略和感受舞蹈的獨特魅力;在排練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協作能力和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最后在美育課程中要開設舞蹈欣賞課程,觀看一些高水平作品,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鑒賞能力;通過欣賞課,大學生可以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并接受德育、美育等綜合素質教育。
(二)高校要重視舞蹈實踐活動。
舞蹈離不開實踐,實踐離不開舞臺,而舞臺實踐活動正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在制定年度計劃時要統籌安排重要舞臺實踐活動。比如,每年的迎新生晚會、元旦晚會、大學生藝術展演、運動會開幕式等,正因為有了這些實踐機會,舞蹈才能發揮在校園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舞蹈對全體大學生的教化作用,建議每次舞臺實踐活動都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由宣傳部、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素質教育中心、后勤等幾個部門密切配合,保證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同時,學校應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為舞臺實踐創造有利的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以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
三、結語
舞蹈彌補了大學生對體態美認識的不足,能夠糾正學生生活中一些不正確姿態,提升學生的氣質和自信心,使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舞蹈可以使大學生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并使校園文化和民族文化得到有機的統一;舞蹈在提升大學生審美修養、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開發大學生智慧、培養大學生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有獨特功能,并融合到校園文化素質教育中,成為校園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黃培清.試論藝術教育資源開發與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6,(02).
[2]朱鵬屏.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中的舞蹈美育課程設置[j].藝術百家,2006,(01).
論文摘要: 舞蹈是一種藝術形式,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啟迪。本文從舞蹈對大學生所發揮的獨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探討舞蹈在校園文化發展中的價值和策略,目的是使人們加深對舞蹈的進一步認識,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功能,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
校園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大學生活的存在方式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在大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反映著人們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1]校園文化具有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提高全體大學生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舞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的一道獨到風景線,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啟迪。
一、舞蹈在校園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
(一)舞蹈可以培養大學生高雅氣質,提高綜合素質。
舞蹈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觀標準和要求對人體關節和肌肉進行訓練,使肢體達到一種異常挺拔的非自然體態,這就是舞蹈演員氣質出眾的原因所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學生往往忽視自己的體態,經常出現身體不正、弓背含胸、端肩縮脖、膝蓋彎曲等現象。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舞蹈形體訓練,對其基本站姿、基本坐姿、走路、跑步及頭面部姿態進行科學的指導,就可以糾正生活中的不正確姿態;同時,可以培養大學生高雅氣質,使其內在修養與外在形體美得到和諧統一,從而增強大學生自信心。而自信心是來源于內心深處的最強大力量,這種強大的力量一旦產生,就會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等一切活動的動力。
大學生畢業后要走向社會,因此,在校期間除了學好專業課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會與人交往,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而社交舞正是進行社會交往、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一種交際方式,通過社交舞可以加強異性間的交流,提高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在參加社交舞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社交禮儀。首先,參加舞會要講文明、講禮貌,跳舞時衣著必須整潔、舒適;其次,舉止必須落落大方、彬彬有理,既不過于拘謹而扭扭捏捏,又不過于開放,沒有分寸;再次,談吐要文雅禮貌,不能大聲喧嘩,更不能出口臟話,跳舞中無意碰到別人要主動說“對不起”,跳完一支舞要主動向舞伴道謝。社交舞是在校大學生交往的重要途徑,通過高雅的交往方式學會社交禮儀,這正是當代大學生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對大學生進行舞蹈訓練并非為了掌握一種生存技能,而是把舞蹈作為一種美育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因為舞蹈美育也是一種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對大學生素質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2]而素質教育正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通過舞蹈可以使大學生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
舞蹈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時舞蹈活動幾乎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狩獵舞蹈是為了培養狩獵技能,是結合原始的狩獵方式而進行的集體舞蹈;戰爭舞蹈是表現原始戰爭操練、陣法等內容,反映原始軍事技術及鼓舞士氣的舞蹈;祭祀舞蹈是反映人們信仰,祈求上天和神靈的舞蹈。因此,通過舞蹈可以使大學生了解不同歷史時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間舞蹈更是豐富多樣。通過舞蹈,大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
比如,蒙古族舞蹈就是蒙古族人民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所創造出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以馬背上的民族而著稱,蒙古人平常不是騎在馬上,就是在自家的氈房內,所以蒙古舞腿部動作比較少,而上身動作相對較多,蒙古舞蹈動作體態中的立腰、直背、昂首挺胸,以及動作風格的粗曠、勇敢、豪放、樸實、熱情、直爽等就是長期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人民的真實寫照;而牧馬舞、盅碗舞、摔跤舞、擠奶舞等則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通過藏族舞蹈,大學生可以了解到來自“世界屋脊”的高原文化。藏族民間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基本體態是和高原地區繁重的勞動生活、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及悲慘的農奴壓迫制度有密切關系,在他們跳舞時,這些動作會自然地體現在舞蹈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藏族舞蹈風格也有了細微的發展和變化。比如在舞蹈《酥油飄香》中出現了昂首挺胸,甚至微微后靠的舞蹈體態,就充分表明我們新時代的藏民當家做主后,在黨的領導下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
(三)舞蹈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是知識的載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因此,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對國家的長遠快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舞蹈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觸發人的想象。舞蹈之所以能發展人的想象,是由舞蹈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學特征所決定的。舞蹈家往往沖破了普通人常規的思維方式,從人們想象不到的角度展開想象,創造出驚人的杰作。[3]在舞蹈中,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外,更給人以一種理性的思考。大學生通過舞蹈中理性的思考,從而觸發自己驚人的想象力;用舞蹈中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自己所學專業結合起來,就有可能碰撞出知識的火花。這種創新意識就是當代大學生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體現。
(四)舞蹈對大學生具有極強的宣傳教育作用。
舞蹈是經過藝術家加工、提煉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藝術,著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并創造出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內容上,舞蹈多以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及反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和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為主題。
校園文化正是以培養和造就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弘揚育人精神為目的的文化建設。[4]因此,舞蹈以其獨特的功能融合到校園文化素質教育中,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開發大學生智慧、培養大學生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成為校園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舞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思考
(一)高校應該開設舞蹈美育課程。
舞蹈美育課程并非專業教學,而是把舞蹈當做一種美育手段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舞蹈美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具有舞蹈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舞蹈美育課程首先要開設形體訓練,通過形體訓練塑造大學生優美體態,培養大學生高雅氣質;在改善自己形體的過程中,大學生體質得到增強,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表現出自信、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其次在舞蹈美育課程中要開設一些簡單的舞蹈劇目排練課,通過劇目排練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領略和感受舞蹈的獨特魅力;在排練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協作能力和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最后在美育課程中要開設舞蹈欣賞課程,觀看一些高水平作品,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鑒賞能力;通過欣賞課,大學生可以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并接受德育、美育等綜合素質教育。
(二)高校要重視舞蹈實踐活動。
舞蹈離不開實踐,實踐離不開舞臺,而舞臺實踐活動正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在制定年度計劃時要統籌安排重要舞臺實踐活動。比如,每年的迎新生晚會、元旦晚會、大學生藝術展演、運動會開幕式等,正因為有了這些實踐機會,舞蹈才能發揮在校園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舞蹈對全體大學生的教化作用,建議每次舞臺實踐活動都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由宣傳部、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素質教育中心、后勤等幾個部門密切配合,保證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同時,學校應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為舞臺實踐創造有利的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以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
三、結語
舞蹈彌補了大學生對體態美認識的不足,能夠糾正學生生活中一些不正確姿態,提升學生的氣質和自信心,使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舞蹈可以使大學生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并使校園文化和民族文化得到有機的統一;舞蹈在提升大學生審美修養、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開發大學生智慧、培養大學生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有獨特功能,并融合到校園文化素質教育中,成為校園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黃培清.試論藝術教育資源開發與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6,(02).
[2]朱鵬屏.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中的舞蹈美育課程設置[J].藝術百家,2006,(01).
論文摘要:以地域文化為依托,創建有特色的地方高校校園文化,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高校社團實踐活動,促進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匯共進。
論文關鍵詞:地域文化;校園文化;高校社團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每個地域都形成了其獨有的文化。地方高校作為為地方培養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為地方服務、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區域內知識傳播與積累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特殊地域文化氛圍的影響,自然而然地帶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種種特性。地方高校已經關注到地域文化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獨特文化教育功能,在擴大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引入地域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財富,對地域文化進行校本化的處理,將地域文化與培養學生的品質與能力結合起來,這是升華育人品質的冶煉。地域文化成為學生成長的催化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觀文化與學生需求的對應關系。地域文化進校園變成校園文化,這是一種創造。地方高校應該把當地文化資源納入學校教育范疇,不凝煉地域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蘊,為地域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作出貢獻。作為地方高校主體的師生多數來自本地區,與地域社會有著天然的聯系,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相關聯度比較高,甚至主要的構成因素是同一地域同質文化。地方高校要立足于獨特的地理位置、特色環境及各種文化差異所形成的特色地域文化謀求發展特色教育及創新教育品牌,挖掘傳承地域文化發展的優勢。
一、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校園文化融匯共進
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吸收地域文化營養,與地域文化融匯共進,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地域社會。地方高校雖然在本地域是以文化殿堂著稱,但其校園文化還是要受地域文化地影響和熏陶,不可避免地帶有地域特色,并根植于地域文化中。地域文化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情趣和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作為學校所在地域居民的地方高校師生員工,會對所在地域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并受地域文化的熏陶,進一步成為地域文化的參與者、傳播者、創造者地方高校校園文化是以全體師生為主體,以大學校園為載體,是高校個性風格、辦學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的綜合體現,是學校所有各項建設的最高境界,貫穿于學校各項建設的全過程之中,并處于統率全校各項活動的顯赫地位,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過程中得以體現和升華。地方高校校園文化以創造性、開放性和批判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重構著地域文化,成為地域文化的標志,強有力地引領著地域文化建設。這種引領作用可以體現在顯性的校園文化和隱性的校園文化兩方面。比如顯性校園文化中的典型校園標識及優秀校園文化建筑,隱性校園文化中的高雅文化氛圍、健康情感和師生價值觀等。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及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與地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加強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開放的姿態接受地方大眾文化,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同時抵制不良思想和思潮的侵蝕,選擇性批判性地整合接納吸收地域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剔除其糟粕,形成高雅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在互贏互利的基礎上搭建交流平臺,積極對接,創新合作機制,實現互動。大學校園文化不但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氣和環境氛圍,凝聚所有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影響一方水土,對當地的地域文化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一)挖掘地域文化資源,豐富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
人類所創造的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具有特殊價值。地域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歷史沉淀,也是一種歷史積累、更是一種歷史綿延,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具有強大的慣性,是人們在價值取向、審美取向、思維方式上所具有的共性。地域文化體現了不同歷史階段人們的哲學思想,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而且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忽視的功能和價值導向。所以要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其獨特的思想內涵,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
(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創新校園文化載體
僅靠常規的實踐活動是不能真正體現校園文化的“魅力”的,要不斷探索新的載體,結合教學,探文化之本,溯文化之源,樹立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通過各種載體搭建平臺把地域文化“引進來”,在學校新課程開發和改革方面上加大力度,把地域文化滲透于日常教學活動、課程開設、學科建設以及師生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相應的載體,不但要加強大學生課堂載體建設,還要加強校園文化載體創新建設研究,比如環境載體、標識載體、社團載體、活動載體、媒介載體等等,使校園文化通過不同的載體“走出去”,傳承和發展校園文化的內涵,豐富校園文化內容。 轉貼于
二、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地方高校社團
地方高校社團是大學生為了培養和展現自身才華,根據自身的愛好和意愿,自愿參加或組織的文體性、科技性、學術性、政治性等各種社團。學生社團是大學完整教育體系必須的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價值體系中,最為基礎的是促進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價值。在高等教育功能體系中,首要功能是培養人才。學生社團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組織,是大學正規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補充,具有非正規教育和養成功能。校園社團通過各類社團項目、社團主題活動,對學生從興趣發展到智力培養和專業訓練,從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從科學素質提升到人文素質養成,都具有深層次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構成了大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影響。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社團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學生自主創建的充滿青春活力的校園文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陣地,是大學校園的一道風景線。同大學教育一樣,學生社團具有適應、批判、傳承、選擇、創造文化的功能,可以在學生中薪火相傳。地域文化對作為地方高校校園文化中活躍因素的社團活動發展有促進作用。地方高校如果能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地域文化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切入點,積極主動地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肯定能夠增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吸引了高校社團的關注,地域文化類社團已經成為高校社團發展的又一方向,豐富了高校社團類型,促進了高校社團的發展。
(一)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促進社團活動多樣化
在社團活動中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素材,改變高校社團活動一直存在的方式單一、內容重復、活動收獲小的局面。
(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鼓勵社團成員成才
地域文化不但是切實可行的實施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也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地方高校社團開展各類活動時可以用地域特色文化及富有人文特色的紀念活動培養社員的人文精神,激勵社團成員努力成才。
(三)高校社團傳承和發展地域文化的實踐方式是多種多樣
文化藝術管理人才,是文化藝術發展的基石,地方文化事業要得到發展,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文化發展理念先進、文化管理能力突出、事業心強、作風過硬的文化管理人才群體。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革命老區往往缺乏這些相關人才,因此需要通過其他途徑引入,其中,藝術院校選派青年藝術管理人才到革命老區,就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從2006年開始,川音選派了超過20名年輕干部到南江縣掛職,這些干部多數擁有音樂及其他藝術學科本科以上的教育背景,又曾在學院擔任科級及以上的職務,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對于文化建設與發展有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思維敏捷,精力充沛,還有較強的創新意識。這些干部到南江縣,擔任副鄉長、副書記、文體局副局長、縣長助理、副縣長等職務,大多負責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行政事務,直接參與南江縣的文化建設和發展,結合南江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將先進的文化發展理念注入南江縣的文化發展中,不僅直接提升了南江文化發展的水平,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南江縣的文化長遠發展思路和文化隊伍。川音下派掛職干部為南江縣文化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尤其是在文化發展宏觀指導及現代文化發展理念等方面,比如深挖南江文化內涵、打造南江文化品牌、創新南江文化發展和管理機制、強化南江文化發展基礎、建設南江文化隊伍等。近年來,南江縣文化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文化活動紅紅火火,文化事業蒸蒸日上,其中川音下派掛職干部有著突出的貢獻,正如南江縣文體局負責人所說:“南江群眾文化的蓬勃發展,這與四川音樂學院的傾力幫扶分不開的”[2]。
二、藝術院校采取具體的舉措,支持革命老區文化發展
藝術院校支持革命老區文化發展,還可以采取更加具體的舉措,從細微處著手,切實的為革命老區文化發展做出貢獻,比如:開展藝術培訓、舉辦文化活動、捐贈文化設備、等。1.開展藝術培訓藝術院校擁有各種層次的藝術人才,可以廣泛的在革命老區開展針對藝術考生的培訓活動,能夠減輕老區藝術考生的負擔,提升藝術考生的水平。比如,通過調查,川音下派到南江縣的干部發現,“南江每年參加藝術類的考生很多,但是被錄取的人數較少”[2],主要原因是“南江縣藝術類師資力量較薄弱,部分學生到外面去學習,外面去的也未進入正規機構學習”[2],因此,“既耽誤了孩子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又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2]。針對這種情況,川音下派干部立即開辦了音樂高考免費培訓班,由音樂專業的下派干部輪流上課,強化培訓,課程內容包括樂理、視唱、練耳、琴法等。此外,川音還派出大三、大四的學生到南江第四中學,輔導音樂專業考生,加強專業知識。川音的這些藝術培訓活動,既提升了考生的專業知識,減輕了考生的經濟負擔,也提高了川音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2.舉辦文化活動藝術院校要在革命老區文化發展中發揮作用,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扎實的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將群眾的文化熱情調動起來,才能真正推動老區文化發展。比如,川音在南江縣南江縣東榆鎮槐樹村村小建立的音樂教室,就是很好的例子?;睒浯宓靥幤?,“由于多種原因,不僅整個鄉村文化氛圍淡薄,而且村小也沒有一件像樣的樂器,學生想學音樂知識而無條件”[2],而且村民普遍缺乏文化意識。了解到這些情況,為了“培育鄉村音樂文化土壤,營造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2],改善村民的文化條件,2010年5月,川音在槐樹村建立了音樂教室,通過多種途徑,為音樂教師配置了古箏、二胡、長笛、葫蘆絲等音樂器材,同時每周到村小為學生講授音樂課。此舉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村民的文化意識,對于社會主義鄉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有較強的參考意義。又如,川音協助南江縣元潭鄉字庫村村委會主辦的《字庫鳴報》。2009年,川音黨委書記柴永柏教授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地村民文化生活貧乏,對科技信息的了解極少,當即決定安排川音四名下派干部協助協助村支書辦一份信息報,并親自題寫了報名———《字庫鳴報》。欄目包括“政策咨詢”、“字庫新聞”、“種養技術”、“信息播報”、等,這份富有特色的報紙分送到每戶村民家中,“村民們都是爭著看,有的村民跑十多里路專門來拿報紙看……”[2]。3.捐贈文化設備藝術院校自身擁有一定的文化設備資源,也能夠組織、調動其他機構的一些文化設備,可以開展為革命老區捐贈文化設備的活動,幫助革命老區文化事業發展。比如,川音考慮到南江縣文化設施設備嚴重匱乏的實際情況,多次向南江縣相關機構進行了文化設備的捐贈活動。2011年3月,川音在南江掛職鍛煉的7名干部代表川音院向南江四中捐贈了價值1.3萬多元的古箏、單簧管、小號、長笛等樂器[3]。同年5月,川音組織籌備了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22件,價值13000余元,捐贈給南江縣文化館和老年大學[4]。2012年3月,川音下派干部協調多方關系,向南江教育系統捐贈了鋼琴、古箏、吉他、葫蘆絲、竹笛、豎笛等價值60000多元的音樂器材[5]。川音捐贈的文化設備,為南江縣文化藝術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設施設備,使得相關地區有條件開展文化活動。
三、藝術院校充分發揮優勢演出資源,推動革命老區文化發展
藝術院校擁有優勢演出資源,比如表演人才、表演團體、演出設備和演出管理經驗,可以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以宣揚紅色文化、旅游文化等為主題的演出,達到宣傳推廣老區特色文化、培養老區表演人才、推動老區文化發展的目的。川音作為西南地區高水平的音樂藝術院校,擁有大量的音樂創作與表演人才,成立了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等多個演出團體,多年來積極參與南江縣的文化演出活動,與南江縣政府合作組織了多場大型文化演出,其中的四川光霧山紅葉節演出尤其有影響力。比如5•12汶川大地震后,2008年10月23日,川音組織100余名師生到南江縣光霧山參加“2008中國四川光霧山紅葉節暨抗震救災慰問演出”,演出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高水平的演出“將先進文化送到了基層,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宣傳了光霧山,提升了光霧山的文化品牌”[6],鼓舞了南江人民災后重建家園后的信心。川音先后參加了6屆光霧山紅葉節的開幕式演出,多采取與南江縣、巴中市本地歌舞團共同演出的方式。這些演出活動不僅豐富了南江縣的文化活動,宣傳推廣了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旅游文化,還為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提供了與高水平演藝人員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使得他們能夠近距離觀摩高水平的演出,開拓專業視野,了解最新演出設施設備及信息,從而極大的提升其專業水平及演出管理能力,有利于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更好的為南江縣文化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校園文化 科學發展 途徑
一、前言
學校建設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的校園文化,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時也是強化教育功能的需要。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來指導校園文化的建設要求以人文本,將人放在核心地位,運用統籌兼顧的方法將其運用到校園文化建設各個環節中去,以解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發揮科學發展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斷營造規范、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園氛圍。
二、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
近年來,大多數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在不斷擴大、改進和完善。但是經過認真考查,發現校園文化在建設中仍舊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校園文化活動深受市場經濟的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文化的動態性使得校園文化被染上了多種色彩,校園文化活動自發性也將不斷加強。當校園文化活動自發性加強到一定程度而未被及時準確的規范和引導,就會產生盲目性。校園文化活動的盲目性會嚴重影響文化傳播效果,影響學生在情商、智商、身心等方面的發展。例如:學生缺乏對真假、是非、善惡的辨別力,難以抵御錯誤文化的侵蝕和滲透,常常表現出自我膨脹、價值觀錯位、人格分裂、精神萎靡不振、道德觀較弱、政治淡漠等。
2.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單一、效果不佳
目前,許多學校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比較單一,雖然具備專業色彩,但缺乏綜合性。為了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許多院校開展的文化活動都局限在專業范圍,很少涉及其他領域知識。文化活動跟專業相關雖然是校園文化特色,但是卻縮小了知識面,使學生較少接觸到其他領域知識,對校園外知識,如:傳統文化、國內國外的時事、西方文化等方面知識知之甚少。另外,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效果不佳,大部分的校園文化活動只是停留在生活文化的層次上,內容單一、層次低。大部門教育工作者對校園文化的認識比較膚淺,認為校園文化是娛樂活動、淺層次消費活動,因此較少開展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高雅性校園文化活動。
3.校園文化的載體匱乏
任何文化建設都離不開載體,校園文化也不例外,校園文化載體不僅包括課堂,還包括標識、媒體、社團、活動等載體,但是目前許多學校卻未充分利用這些載體,在校園文化的載體使用上比較匱乏、單一,沒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降低了文化傳播對學生的積極效果。
4.校園文化的建設缺乏創新度
校園文化在建設中既要吸取國內外先進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要為將自身建設成為先進文化而提供強大的動力。目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少高校在傳承揚棄傳統文化上較缺乏,對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常常出現品質低劣、思想空虛、道德出現滑坡的現象。
5.網絡對校園文化造成了負面影響
網絡的出現不僅為高校宣傳校園文化提供了便利,也為學生提供了新型的學習方式,不少學生已將網絡視作自己的第三課堂,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的知識面和更新穎的知識結構。但是目前,不少學校學生沉迷于網絡,不能正確使用網絡,從而荒廢了學業,斷絕了外界溝通,參加學校集體活動次數也逐漸減少。這樣網絡的出現也對校園文化造成了負面影響,淡化了校園文化主題教育的意義。
三、科學發展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建設校園文化的意義
學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它不僅擔負著傳播和繼承先進文化重要責任。也擔負著建設校園先進文化特殊使命,要走在發展和弘揚先進文化的前列。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內部形成的生活的方式、行為的模式、價值的觀念、群體的意識等種種文化現象。它不僅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還包括制度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可以為學校、師生、員工起到輻射、激勵、凝聚、約束和向導等作用。校園文化建設好壞直接影響著科研、管理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建設良好校園文化可以豐富校園生活、振奮師生精神、激勵師生思想行動、培養師生群體意識、促進師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校園健康發展。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帶動學校精神文明的建設、促進學校往現代化發展既是改革的必要要求。也是特殊使命。學校必須加強建設校園文化,掌握文化前進方向,發揮文化重要作用,從而促進學校又好又快發展,成為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輻射源和示范區。
2.校園文化科學發展的意義
(1)校園文化的科學發展要求一切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為師生營造輕松愉快的物質精神環境,時刻尊重、關心、愛護他們。推動他們全面發展。另外。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還可以提高學校辦學的特色、明確辦學的理念、創新辦學的管理制度,為學校內涵發展創造良好氛圍,全面提高學校品味和文化素養。
(2)校園文化科學發展要求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多元統一、充滿活力、大眾共享和協調有序的文化,它在傳播理念、營造氛圍、培育精神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增強了師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為提升學校競爭力、促進學校發展提供了保證,為建設優良學風、教風、校風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3.科學發展觀對校園文化要求
在原有基礎上,科學發展觀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園文化要具備思想教育、人格塑造、情感熏陶等三大育人功能。
(1)思想教育的功能
校園文化的科學發展要求有效整合服務、管理、教學等育人載體,將人文精神從抽象化轉變為形象化,融入到實踐教學活動中,不斷補充課堂教學內容、改善思想教育方法、增強思想教育教學實效性、生動性和感召力,從而創建良好育人環境,逐步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2)人格塑造的功能
校園文化建設要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和不畏挫折的心理,通過文化傳統、人際關系、價值觀念等多種形式將校園文化根深蒂固到師生腦海中,從日常生活中激發學生愛好、興趣以及積極性,促進學生情商、智商、身心的全面發展。
(3)情感熏陶的功能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校園文化的科學發展要求校園文化建設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實際生活對學生進行感情熏陶,促進學生智慧的增進、視野的擴大和知識的獲取。校園文化通過特定人文環境的滲透、熏陶和在觀點碰撞、知識交鋒、自我更新和持續發展中不斷發展和更新,不斷向高層次邁進。
三大育人功能是學校培養人才、提高人才整體素質的內在動力,科學
發展觀在校園文化中的運用對校園文化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等方面的建設做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
四、校園文化科學發展的途徑
1.學校發展總體規劃中納入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學校發展總體規劃中納入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必須提高領導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主要內容來牢牢抓住,規范化、制度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
2.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提升校園文化活動效果
校園文化建設應當擺脫傳統的單一內容。采用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各種形式的社團活動不僅成為校園的風景線,還極大豐富了師生的業余活動,創造了活躍的文化氛圍,因此校園文化活動中社團活動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學校校園文化的開展都需要社團精心策劃和組織。為了促進校園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應當準確掌握社團活動的政治方向,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社團活動,全面提升校園文化活動效果。
3.豐富校園文化載體,強化校園網絡建設
網絡在學校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講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為學校宣傳校園文化提供便利和為學生提高更廣的知識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滋生各種低俗信息。為學校、學生帶來負面影響。校園文化建設新課題就是建立屬于學校自己的網站,在網站上宣傳健康、正確的文化信息,增強校園文化的宣傳力度以及影響力。
4.增強校園文化的環境建設
增強校園文化的環境建設不僅要增強校園文化環境的物質環境,還要增強校園文化環境的人文環境。校園文化環境的物質環境對師生的學習、生活、工作、身心健康提供了必要條件和場所;校園文化環境的人文環境為全體師生、員工提供了熏陶、教化功能,為他們的精神文化提供了基礎與保障。為保障校園文化的科學發展,必須增強校園文化的環境建設。
5.加大校園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量
1.快速轉型,加強專業學習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翡翠幼兒園(以下簡稱“翡翠幼兒園”)項目啟動于2010年,建設目標是“綠色建筑三星級校園”。為打造完美的生態校園,在籌建期,籌建教師快速從“教育人”向“建設人”轉型,研讀建筑圖紙,認真分析功能定位和建筑細節,全程參與園所籌建。
2.關注細節,優化方案設計
項目動土后,為力求室內精裝、景觀、弱電等設計方案的最優化,我們精心搜集素材,和設計師談未來辦園方案、談幼兒園孩子的活動特點,與其溝通、磨合、共同創意,將“生態教育”的理念融合其中,致力于綠化、香化、凈化、園林化、知識化的校園環境建設。
二、空間藝術表達和體驗—校園文化的物化發展
1.空間的故事——優化形象標識翡翠幼兒園坐落在融匯科技靈感與生態靈性的生態示范區,幼兒園得名于園所旁美麗的翡翠湖濕地公園。園所的空間故事融入了幼兒園的標志設計中:芽型的LOGO似一只翠鳥倏地從翡翠湖面劃過,帶起了一彎美麗彩虹;青如黛色的湖面微波粼粼,港灣中一群小船就像我們的孩子般,喧嚷著即將起航。
2.空間的情感——美化建筑設計
(1)視覺充分表達空間的文化張力
幼兒園文化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通過空間的著意安排轉化到每個人的視覺感受中。為表達積極的生命成長與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共生共榮,我們在基本空間視覺設計中采用了悅動明快與怡然自得的色彩和符號。蔥郁欲滴的垂直綠化搭配鮮亮活潑的橙色建筑立面;中國紅元素的大廳輔以綠色廊柱似的參天大樹為每個可愛的生命舉托著穩定和安全……漫步在翡翠幼兒園里,隨處都能找到生命的歡樂色彩,和諧巧妙的搭配潛移默化地締造了這個幼兒園所孜孜追求的文化底蘊。
(2)視聽覺協奏曲
為了讓孩子們自然地感知聲音在人類生活中的美妙,園所在大廳空間設計中,大膽運用渦旋狀的天頂來刻畫空間模糊性和流動感,輕揉著空曠大廳的曼妙回音,演奏著視聽覺共鳴的協奏曲。置身其中,整個大廳充滿著流動和想象的氛圍,充分契合兒童的秉性,有利于釋放他們的心靈。
(3)聽覺和觸覺的通感
我們充分展示“墻面文化”。在大廳的弧形墻上,可愛的卡通形象在視覺上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種敢說敢唱的開放氛圍。同時,我們將這種歡樂歌唱的情境譜寫成園歌,從聽覺上進一步將流動、活躍的氛圍帶入孩子們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
(4)觸覺和思維的互動
在幼兒園大廳,一個燦爛的巨幅孩童笑臉墻拉近了空間和孩子們的距離。巨幅笑臉墻是由幾千張小照片組成的微觀世界,這些照片記錄了翡翠幼兒園從奠基到建成、從首屆新生報名到入園親子體驗……既有幼兒園的建設歷史,又有孩子們的成長歷程。這種展現方式有利于引導孩子們感受時間、體會成長,培養良好的自我思考的習慣和興趣。
(5)思維和心靈的啟迪
空間的生命在于讓孩子們釋放各自的秉性與心靈。翡翠幼兒園通過多感官體驗的精心安排與設計,最終要實現的是對孩子們心靈的呵護和培養,塑造孩子們活潑、開朗、溫暖的性格與內心世界。
三、自然、建筑與孩童的共同成長—校園文化的精神繼承
1.倡導環境育人,提高教育實效
作為國內首家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的校園,翡翠幼兒園透過先進的綠色環保技術,創造性地利用內部空間和外部場地,一地多用、合理規劃,使整個園所建設突出了空間共享、自然為本、人文關懷、信息整合的特點,讓孩子從建筑本身隨處感知生命的快樂。
2.構筑生態家園,初顯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