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5:10
序論:在您撰寫英文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高職學生對英美國家概況缺乏了解
英美國家概況包括英國和美國國家概況,主要的內容包括美國和英國的地理、歷史、政治制度以及美國的文學、教育以及社會生活。對于這些基礎性知識,高職學生普遍缺乏了解。但作為島嶼國家,英國是由哪幾個島嶼所構成,這些都屬于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識,其中涵蓋著國家發展的歷史因素。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對這些文化知識有所了解,以便為學好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
2.高職學生對英美文化歷史缺乏基本的認識
文化內容的涵蓋面非常廣泛,一些學生對于英美文化歷史的了解往往是從影視劇情節中了解的,但是對其中的歷史內容缺乏邏輯性了解。特別是英美文化中的近代史和現代史,如果缺乏概括性的了解,對于英語語言就會缺乏駕馭能力。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具有針對性地講解與美國獨立戰爭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3.沒有對英語語言與英美文化之間的關系加以正確的認識
語言本身就是文化,并被作為文化載體存在著。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卻將語言作為了解文化的工具。脫離了文化的語言孤立地存在著,如果失去了其應用性,同時也就喪失了其價值。但作為一種文化表達,語言的社會歷史性也是文化演習下來的一種表現。透過英美語言,可以了解英美文化歷史。從文化的角度而言,語言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體現為兩者之間的相互依賴,同時文化對語言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制約性??梢姡幕巧鐣L貌,也是一種生活信仰。針對于英美文化,學生往往具有極大的熱情,但是并沒有從英語語言的角度對英美文化加以了解。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從文化的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引發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就可以從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英語語言學習的效果。明確了英美文化對英語語言的影響,就會發現,文化推動著語言的形成并促進發展。那么高職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需要從英美文化的角度講授語言,讓學生從文化意識中形成對語言的悟性,提高語言敏感度,充分發揮文化教學的作用。
二、反思英美文化缺失現象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將英美文化內容穿插其中,使英語課堂教學氣氛更為活躍,以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實際的英語語言教學中,要遵循語言學習規律,而不可以單純地強調語言學習成績。英語教師首先要能夠正確理解英語語言和文化的內在聯系,從英美文化的角度展開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提高綜合素質。那么高職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就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1.高職英語教材的編寫要融入英美文化知識
目前高職學校所采用的英語教材,內容上都是以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為主,形式單一,內容多以應試為主。比如應付CET考試的英語練習題等等。要擴展學生的英語視野,就應該遵循大學英語教學規定,將專題欄目充分地運用起來,添加英美文化內容,以擴展知識空間。高職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英語語言技能,而且課后閱讀美國的歷史文化、英語學習技能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英文資料等等。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語言,并提高英語綜合素質。
2.高職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經濟的全球化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這就需要學生樹立跨文化意識,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同時,還要有能力接受外來文化,以從文化層面對英語語言加以充分理解。文化的不同主要體現在風俗習慣的差異性上,以對文化現象有深刻的認知。以語言的方式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以能夠接受文化,產生文化的適應性。英語語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語言交流,進而發展為文化交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就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后,通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使學生對不同的社交活動具有適應性,在認識本土文化的同時,對文化的差異性能夠接受,并具有較強的思維敏感度。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具備跨文化意識,不僅要理解英美文化,尊重英美文化,還要促進多種文化的交流,一改單向文化流入的方式,形成流入與輸出的雙向交流。那么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時,還要強調英美文化,實現多元文化思想的融合,以為培養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奠定基礎。
3.英美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當中
目前正在推進高職教學改革,英語教學課時有所較少,這就需要提高英語教學效率,以在有限的英語教學時間內保證教學質量。使英語教學擺脫課堂的局限,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將英語知識傳輸給學生。比如,將英語語言教學轉為英語文學欣賞教學,利用英美電影欣賞向學生普及英美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介紹英美概況。讓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英語教育,提高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這就意味著,要適當地調整英語課程設置,以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文化輔助活動可以填補英語課堂的不足,以英美文化作為主要的活動內容,通過閱讀英文書籍、唱英文歌曲、看英文電視等,教師可以推薦一些節目和內容引導學生觀看,然后在課堂上利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講講自己的體會。這種基于英美文化知識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效率,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養成終身英語學習的習慣。
4.英語教師要具有文化教育觀念,提高英語教學能力
要在英語教學中賦予英美文化以重要的地位,英語教師就要首先樹立文化教育觀念。針對英語文化,英語教師要進行內容的篩選、分類,并對文化的主題確定下來,將教材內容融于其中。與主題文化相關的英美風俗習慣和各種典故可以貫穿于文化輔助活動當中,以通過創新英語文化理念,轉變英語教學觀念。那么為了促進高職英語教育的轉變,就要注重英語教師的素質培養。加大英語教師的培養力度,讓英語教師有機會參與到跨文化活動當中,接受英美文化的培訓,參與文化講座以及英美文化交流活動,并開展形式多樣的英美文化討論會,聘請專家來校講學,使英語教師有機會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加深對英美文化的理解。此外,高職英語教師要有能力在教學課堂中隨機性地補充英美文化內容。英語的課堂教學通常是有計劃分階段展開的。將英美文化滲入其中,就要注意內容的契合點,以使英美文化內容能夠很自然地融合到課堂內容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根據高職英語教學調查顯示,在各類語用知識中,文化知識內容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已經超過了50%。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教師在英語語言授課中,對英語語言和文化能夠相互滲透,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梢?,英語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文化知識水平以及高度重視英美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結語
正是由于英語語言在世界文化范圍內基本成為了一種通用語(LingualFranca),被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人們當做成一種與外界溝通的媒介[5],所以人們對于英語實用性的需求才越來越大。雖然英語作為通用語種被人們所使用,但當它在不同文化環境中被使用時,體現著當地的文化特色,正如在本文開頭提到的在不同英語語言使用國家對于cheers的不同使用方式。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盲目地對文化進行介紹或教學是不可取的。文化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英語語言了解目標文化與自身所在文化的差異性,真正意識到英語語言在其中作為信息傳遞媒介的功能。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突出英語作為通用語傳遞信息的功能,激發學生對于差異性探索的熱情,而并非強調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或是一門課程進行學習。這里所談的可以接受的范圍,指的是英語教學中不必完全被英語語言規則所束縛而導致其失去了真正進行信息交流的作用,例如在英語教學中過多地強調語法與拼讀的準確性、過多地糾正或是死記硬背的方法等,只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排斥性。Baker曾在泰國對幾個泰國的英語學習者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泰國學生在使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交流時,其使用方式不同于其使用泰語的方式。這個結論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泰語與英文具有不同的語言系統,而且使用國家也有地域文化差異,這都可能導致泰國學生在使用英語時改變其固有的使用泰語的方式。然而,即使研究也表明,英語語言系統與文化都對泰國學生交流方式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但英語中的語言習慣并沒有在這些泰國學生交流中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英語學習者在使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時,既脫離了泰語的思維束縛,同時也沒有被英語語言中的規則所禁錮。泰國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流時,甚至會利用英語語言規則并結合自己的交流需求進行調整來達到他們的交流目的。這同ScollonR.和ScollonS.W.得出的結論相似:外語學了可以作為文化溝通的媒介外,同時還要滿足使用者個人不同的使用目的,這其實也就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之一。
2跨文化英語教學
跨文化英語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既包括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使用語言能力外,還強調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這種能力可使學生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能將英語語言看做是信息傳遞的媒介,將英語當做工具來使用,融合目標文化與自己所在國家文化。目前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時,通常把重心放在掌握更多的詞匯或是學習語法規則上,這都是老師在英語教學中不恰當的引導所導致的。英語教學中,知識通常被大量地灌輸,但學生缺乏在真實環境中使用的機會,使得在課堂學習的大部分知識被白白浪費掉。跨文化英語教學法的實施,不僅能使學生了解英語詞匯或語法的正確使用環境與規則,而且可以在考試中作為聯想記憶法的依據,使學生快速回憶詞組或語法的正確使用法則。但是包括Valdes在內的一部分教學研究者一直質疑在英語教學中植入文化的想法,因為他們認為文化與語言不分家,語言教學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對文化元素進行講解。其實,語言教學中文化的教學部分遠遠不夠,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在國內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漢語,但仍要在中小學開設語文課程來提高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的了解。英語教學中的教科書,許多只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有些甚至出現了在英語語言中都不常出現的用法,完全失去文化的真實性。最近Kramsch的一項研究同樣也證明了在教學中對文化進行教學或有意識地將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Kramsch在其研究中分析了運用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Method)和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的效果。兩個課堂雖都很好地利用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課堂討論以及角色扮演活動等,增加學生對語言進行練習的機會。但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僅僅局限在對于語言語法準確性或是教科書中語言點的討論,絲毫沒有對教科書中文章真正要表達的文化意義感興趣,僅僅局限在學習語言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效果使得教科書中精心挑選的課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即使語言教學中確實存在文化的因素,但對文化進行明確的教學也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跳出語言的束縛,將語言真正地當做信息傳遞與交換的工具。當學生在看待英語語言時,能夠從單純地把它當做是一門課程轉變到把其當做是一種信息傳遞的媒介,英語教學也應該會變得更容易進行。Kramsch還提出,跨文化語言教學(InterculturalLanguageTeaching)是交際語言教學的升華,但似乎兩者其實并沒有先后順序,教學中植入文化甚至可以說促進了交際教學法的實施。
3課堂教學實例分析
這里要介紹的實例是澳大利亞悉尼TESOL專業(對外英語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成功地將中西方文化元素融入教學中,使課堂氣氛變得融洽活躍。特別要聲明的一點是,以此課堂教學作為實例分析,主要是鑒于其對于我國國內高校英語教學啟發的特殊性。在TESOL專業,中國學生較多,與國內高校英語學習者相似,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學習與使用。雖然與國內中學課堂還是有所區別,例如,授課教師母語為英語,班級中會有來自世界不同地方具有文化差異的同學,這些條件都更適合對于跨文化語言教學法的施行。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模式是可以被用來借鑒的。在教學案例中,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要求每個小組對兩段典型的分別為澳洲以及中國小朋友設計的寓言故事進行討論。小組先進行組內討論,之后再進行組間討論。澳洲的故事以袋熊(wombat;澳洲特有的動物)自我成長的故事為主線,而中國的故事是以3只小豬如何從不聽話的小豬變成聽媽媽話的乖巧3兄弟的故事為主線。故事顯著的區別激發了學生們很高的熱情,課堂上,很多中國學生都踴躍發言,從不同角度解讀故事背后所蘊涵的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包括澳洲文化中的個人主義以及中國文化中的孝道。中國學生在討論中使用英語進行表達時,語法錯誤仍然很多,口語表達也不是很流利,但教師沒有刻意去糾正所有的錯誤,而是以抓住他們要表達的意思為主。由于有故事情節作為參照,雖然老師不會過多糾正語言上的錯誤,但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不少中國學生能夠根據寓言材料,自發對出錯的語句進行修改。討論之后,老師才開始對寓言中的一般現在時用法進行歸納。新鮮的文化差異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探索,其中的過程便是學生進行自主性英語學習的過程,這比教師苦口婆心反復重復語言點效果要好得多。這樣的教學模式成功地在不降低英語語言學習效果的前提下,將英語課程轉型為文化差異性討論。在課程內容上,也更符合大學生的口味。
4結語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文學內部遵循自身規律,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戰后英國文學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
美國文學在`19世紀末就已不再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進入20世紀,美國文學日趨成熟,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學。戰后美國文學歷經50年代的新舊交替、60年代的實驗主義精神浸潤、70年代至世紀末的多元化發展階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歷史時期的鮮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學批評理論概述
20世紀被稱為“批評的世紀”。文學批評理論沿一條從“內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軌跡發展?!靶屡u”、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精神分析、讀者反應批評、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各種批評思想和理論革新了文學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文學傳統、典律構建、文學與文化、文學與社會關系的認識,為文學研究開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學的認知功能和藝術價值
文學是對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征。文學作品隱含對生活的思考、價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識形態。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接觸到支撐表層文化的深層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帶根本性的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經常使用的視角,以及對這些視角的批評。
英美文學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表意功能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約、或粗獷,其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閱讀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語音樂性的語調和五光十色的語匯,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學研究
開展外國文學研究,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了解外國文化,豐富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繁榮我們國家的文學創作和方法。促進中國文學發展,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外國文學研究的意義所在。就英美文學而言,可選擇小說、詩歌、戲劇、文學批評理論、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史、中外文學比較等作為具體研究對象。我們國家外國文學研究水平參差不齊,對英美經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對現當代文學跟蹤研究有待加強。
五、英美文學教學模式
目前許多學校的英美文學課采用“文學史+選讀”的模式。上文學史課時,教師羅列一大堆文學史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因為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復述”,怎樣形成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見解便無從談起。傳統的文學課除了教授文學史外,常常要搞一點文學選讀,作為對史的補充。這種“語錄”式節選,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師處理這些選段時,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解釋句子和單詞的意思上面。學生淺嘗輒止,雖然上了一兩年的文學課程,卻沒有接觸過一部完整的小說或一個完整的劇本,沒能學會如何欣賞和分析文學原著。由于教學內容是些死的知識,不少人便覺得英美文學課乏味、無用。
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思路:
1、讀完整的作品。作品選讀雖說是精選經典作品的華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選片斷,破壞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難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只有認認真真讀過莎士比亞一個劇本,學生才能對莎士比亞的創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說“我讀過莎士比亞”,才能與人討論莎士比亞,也才能寫出有自己見解的評論文章出來。閱讀文學作品,從整體上去感受體驗,學生會有所震動,有所啟迪。
2、講欣賞作品的方法。在傳統的文學史課上,教師往往以“滿堂灌”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文學知識。其實,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絡、百科全書光盤等途徑搜尋到這些知識。因此,英美文學課的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欣賞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說為例,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析主題表現、人物塑造、情節安排、敘述角度、象征細節、語言風格等。
3、寫閱讀心得。讀書貴在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文學作品可以為寫作提供題材和內容,寫作則又深化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兩者互為補充。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許多名家均為語言大師。學生通過閱讀,受其熏陶。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不搞閉卷考試,而是撰寫課程論文。
按照上述思路組織教學,英美文學課程可以成為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終身受益無窮,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領。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屬基礎語言技能訓練,教學任務繁重,四級通過率壓力大。但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不應忽視英美文學這一豐富多彩的資源庫。
英語教師面臨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的任務,英美文學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學生英語水平普遍提高,閱讀能力較強,不少學校開設英美文學選修課的條件日趨成熟。
語言是交流和交往的工具,在交流中能客觀反映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組織能力。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學校和英語教師把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了,使用語言交流和交際才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對話式英語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在教學中僅停留在問答層面,嚴重制約了教的目的。針對對話式英語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大家一起探討,不妥之處敬請諒解!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中把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教學成果的客觀反映,往往只注重教學的形式,缺乏實際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我們的學生存在“高分低能”、“啞巴”英 語的情況,我們的教學成果體現在試卷上,在實際應用中,“聽不懂”、“張不開口”的問題尤為突出,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對話式英語引入教學過程就顯得尤為突出。
在當今社會,英語作為當今主要的交流和交際語言之一,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及思維組織能力,對話式英語引入教學實踐就顯得尤為突出。一是在熟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儲備足夠的詞匯,為今后英語教學及為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奠定基礎;二是通過英語教學,學生掌握足夠的 詞匯、短語,句型,為對話式英語教學提供保障;三是通過教師設置語言環境,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學習英語,開口說英語,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的教學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注重積累,最終達到學生知識建構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對話式教學的本質是以強調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相互作用來達到目的,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對話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不再是我教你學,我傳你受的單向教學活動,而是平等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主動的交流,交流產生對話,對話產生合作,教師在對話中了解學生掌握語言的程度,學生在交流中領會教師的教學意圖,師生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愉快地完 成教學任務。因此,對學生而言,對話式教學極大地促進了思考,從而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不斷被激勵主動運用語言。
第一,對話式教學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英語產生興趣,情緒才會振奮,感情才會投入。在對話式教學中,教師經常變換教學形式,采用豐富真實的教學材料,營造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提供學生展示語言能力,表現自己 的舞臺,從而激發學生內部動機和學習興趣。
第二,對話式教學使學生有安全感,使其敢 說,有更多機會說。在教師創設的語境中積極參與、交流。使每名學生都有機會交流、進行實踐。通過對話、角色表演、信息 交流、講述故事等互動活動,使學生個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發揮。英語知識與技能的不斷提高,為實現真正的英語交際打好基礎。
第三,打破原有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氣氛。目前,我國大部分教師面臨著班級大,人數多的現實,授課以教師教案為依據,導致課堂教學節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嚴重不足。對話式教學充分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使課堂節奏松馳有度、快慢有變、動靜交替、活動多樣,教學氣氛更加活躍,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四,對話式英語教學有助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對話 式教學主要是以pairwork,groupwork,discussion作為主要形式,這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將傳統的教學轉變為平等、民主教學,溝通、合作教學,互動、創新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相互了解,敞開心扉,互吐心聲,交流見解,碰撞思維,共享知識,達到“人 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逐漸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共事能力的優秀品質得到展示和提升。
(一)缺乏語言環境。我國學生在漢語單一語種的環境中學習英語,除了每周有限的幾節英語課外,很少有接觸英語的機會。課內學生接受的一點聽說訓練也難以在課外得到實踐,這樣的英語語言環境嚴重影響學生聽 說能力的發展。
(二)教師口語水平偏低。目前不少中學英語教師口語水平偏低,語音、語調不準確,不能流利自如地運用英語教、學,這對培養學生聽說能力是不利的。
(三)班級學生人數過多。培養聽說能力必須通過大量的反復練習,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聽說實踐機會。班級人數過多,就難以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組織有效的口語訓練活動,于是大多 數教師知難而退,回到以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為主要目的老路上去。
(四)聽英語的機會太少。說英語的能力必須建立在大量的聽英語的實踐基礎之上,而我國學生由于教師的口語水平較低,電化教材設備和資料較差等種種的原因,學生聽英語的機會少,這直接影響對話式英語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推廣。
(五)心理障礙的影響。由于英語基本功不夠扎實,語音、語調不規范,詞匯、句型、語法不能熟練應用,朗讀、背誦等基本功不扎實等,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以致形成心理障礙,怕說錯,說不好。因此學生開口難,越怕越不敢說,越不說就越不會說,導致惡性循環。
首先,強調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對話氛圍,激發學生對話熱情。教師要從觀念上改變過去“高高在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做法,真正還學生以主動,把對話變成一種自覺行為,從內心深處真正和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通過溝通、合作,真正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其次,教師要結合學 生所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捕捉話題,例如我在課堂中教學生動詞現在分詞構成時,讓學生選出五個自己喜歡的動詞,然后和同桌交換,每個人用這些動詞現在分詞編寫一段對話或小故事,然后互相讀講 ,這樣使枯燥變為有趣,通過自主選擇,使學生在語境中運用了動詞,既培養了能力,又豐富了想象。變形式,啟發學生大膽對話。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話題,選定一種較適合的組織形式, 常用的對話形式有pair-work,group-work,discussion,rowwork等。這些活動各有所長,我嘗試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采取不同的活動形式。
再次,安排對話話題要適合學生認知水平。教師在設計對話題目、語境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達到加深理解、培養能力的課堂效果。有位教 育學家曾說過“教好外語的首要條件是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外語和運用外語。學外語就象學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泡在水中,而不是偶而沾沾水,學生必須潛入水里”。學生只有通過實際運用英語才能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才能學好英語,更能說好英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一、為什么進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2.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即語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介紹
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2.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興趣愛好為話題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等。
3.稱呼語
例如“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我們在教材出現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的情況,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 Nurse W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感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5.稱贊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coat looks nice.
B:Thank you.
6.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二語與外語克拉申理論習得與學得
現階段英語教學涉及面很廣,反映在外語學習或教學上就存在著許多看法和觀點。由于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語言習得的機制對于我們顯得既異常又熟悉,同時又是那么陌生。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學工作者,本人一直希望能探索一條適合國人學習英語的捷徑,但又始終有不盡人意之處。究其原因現階段的英語教學,就自然會出現不同的著重點。本文就英語教學現階段的語言“習得”和“學得”展開一些探討。
一、現階段英語教學是外語教學
現階段的英語教學究竟是二語還是外語,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二者的差異問題。目前大家對此的看法比較一致(Stern,1999:16)?!岸Z”常常指兩種情況:第一,任何一門晚于母語而被習得的語言;第二,從掌握語言水平的角度看,指的是一個人所講的‘弱式’語言和“次要”語言。所以“二語”指的是在本國內,人們學習并使用的某個非自己母語的語言;第二語言一般指在本國與母語有著同等地位的一種通用語?!巴庹Z”指本國語言以外的語言,自己國家以外的某個言語社區所講的、非自己母語的語言。因此,英語在我國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在我國環境里進行的不是第二語言習得而是外語學習?;蛘哒f,中國的英語教學至少在目前仍屬外語教學。
二、語言“習得”和“學得”理論
“習得”和“學得”是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中的兩個重要概念。20世紀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監控模式,是目前大家引用最多且建樹最大的第二語言習得模式。大家引用“習得”和“學得”時,其內在含義大多是按照Krashen對兩術語的界定標準。但是由于Krashen的理論由五部分組成,人們對其理論或假說往往也有側重,對其理論有不同的叫法?!傲暤谩敝笇W習者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無意識地將隱性知識內化。他認為,在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不注意話語的形式,只注意他們所要表達或理解的意義?!傲暤谩笔且粋€下意識的過程?!皩W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環境中)有意識的學習語言規則的過程。這種學習是系統的、正規的。學習者通過教師的講解或自己對語法書的閱讀而了解到一些語法規則,并且能感悟和談論這些規則。有意識學得的知識只能起到“監察”作用,即在說或寫的前后監察言語輸出是否合乎語法。他認為,只有潛意識“習得”的知識(隱性知識)才能使言語的輸入和輸出達到自動化,即能自然地運用語言;在使用第二語言時,“習得”看上去要比“學得”更重要。而“學得”的顯性規則(語法知識)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說,一個已經習得語言的人在交際時,他可以對書本上的語法知識一無所知,但卻能毫無障礙地進行交際。
因為我們如果用Krashen的觀點,那么我們也應該知道其他相應的條件背景,做到前后一致,不歪曲別人,不能給別人的術語增添一些你自己強加的內容。但這并不是說,別人的理論和學說就不能進一步的發展。學術討論必須有一個前提,你所用的術語是你自己創造的?還是引用他人的?如果使用某個術語時,加入了新的內容,就應該有所說明,或改換一種稱呼。三、討論與啟發
根據以上的討論,我們就我國國情下大學生對英語學得和習得過程的理解談以下幾點。
1.Krashen的習得或學得理論是在美國的教育環境中產生的
應該吸收其中的合理且能適合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的那部分,不能照搬照抄。但也不能用中國的標準對其理論狂轟亂炸。比如,不少學者對Krashen的習得/學得區分學持批評態度,稱他的這一區分缺乏科學依據。但如果我們按照Krashen思路理解其思想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語言習得過程和兒童習得L1和L2時的過程相似”(Krashen,1981:1);“正式的學習環境對書面測試最好……有的研究顯示非正式環境對促進真實語言的使用有優勢,對習得有用。”這一點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體會。但Krashen還說,“正式環境既對習得又對學得有促進的潛勢”等(Krashen,1981:6)。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如何促進那種潛勢?如何解決外語習得中的“僵化現象”或“高原現象”?這些都是我國外語教學中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2.Krashen語言習得經驗遷移到外語教學活動中,改良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盡管母語已足以幫他們解決在一般社會活動中所謂遇到的種種困難。但隨著社會活動空間的擴大,異族文化的交流,學生有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的需要。由此,我們外語教學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掌握運用外語做事的能力。
(2)建立愉快的學習環境。在課堂上,教師在言語、表情。姿態等方面都應表現出關懷、欣賞、肯定、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減少學習壓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3)模擬真實的語言情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基礎階段的外語學習往往遠離現實生活,難以創造真實的生活情景。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并不是沒有真實性情景可依。一切與教學活動有關的因素都是體現真實情景的語料庫??墒?,這個“語境庫”畢竟有極大的局限性。教師必須在“真實性”,與“無真實性”之間作出選擇,模擬真實程度不一的情況情景,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上述“語境庫”的局限性,形成多層次情景。
(4)運用綜合的信息源和媒體。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單一媒體傳遞單源信息,結果學生難以提高各種語用能力,獲得真正的語言能力。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各種語言軟件的開發,我們完全有條件為學生創立一個多媒體,多信息源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仿真的語言習得環境中學習外語。
(5)提高語言的接觸頻率。外語學習同母語習得一樣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它不但需要真實程度很高的活動空間,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動時間。從某種角度來說,外語學習活動經歷三個階段:理解語言材料(信息輸入);豐富語言認知結構(知識積累);運用語言實踐(加工輸出)。外語教學的成功與否是以前兩階段為基礎,以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或提高為標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保證信息輸入的密度、語言操練的密度、實踐活動的密度。
本文從“學得”和“習得”兩個方面探討了外語教學的中心應放在學生如何學方面,教師的“教”也要以學生如何學為基礎,充分利用學生的自身優勢,提高語言刺激質量,避免語言僵化。我國的英語教學不是Krashen式的二語習得,中國沒有二語習得的環境。所以,我國的外語教學不能完全照搬外國的第二語言習得/學得理論,而應該在借鑒的基礎上逐步摸索一條適合我國特點的大學英語教學路子和習得模式。
參考文獻:
[1]Hawkins,R.SecondLanguageSyntax:agenerativeintroduction[M].Blackwell.
[2]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UP,1998.
1.1利用文化差異增加教學樂趣,加強學生的文化體驗
在英語專業的教育過程中,跨文化意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英語主要是作為一種交際語言在使用,尤其是隨著當前國際交流越來越多,對學生的英語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高中學校的學生而言,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各個西方的文化的體驗,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需要對不同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在英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有目的以及有計劃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對一些語言文學的表象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英語在表達過程中,并不是字面意思,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交談場合中,更需要對單詞的意思進行延伸,否則有可能會導致學生的理解誤差。
1.2加強現代化教學方法的應用
在英語專業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英語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是課堂教學,作為英語教師,要對一些知識點所包含的文化含義有很深的理解,認真籌劃教學內容,要注重知識傳授的層次性以及全面性。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是語言的教育者,還是文化的引導者,不僅要積極要克服傳統英語知識傳授的弊端,堅持實踐教學的特點,還應該要不斷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在英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比如任務教學、情景教學等等,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大量的實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相對真實的服務場景,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打破傳統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單一型局面,提高現代英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英語領悟能力以及英語學習能力。
1.3加強教育工作者以及英語教師對英語專業教育的認識
加強英語專業教育效率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了解英語教育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學生的發展帶來的重要意義。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填鴨式教育,教師單純地講解往往會讓學生覺得課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英語專業教育的主旨是要讓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素養,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積極應對自己在工作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且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對學校領導以及具體工作人員的英語教育意識進行改觀,加強現代化教育理念在英語教育過程中的應用,提高高校英語教育的效率。
2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