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4:36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國際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 國際工程咨詢國際化過程與模式
一、 前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工程建設的規模和數量越來越大,工程建設的國際化水平也越來越高,國際工程咨詢業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后,更為我國工程咨詢企業走出國門、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市場大競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我國入世后,一些國際知名的工程咨詢企業正在進入國內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00多家外資工程咨詢企業在國內設立了機構或正在開展工程咨詢業務。 相對而言,我國的工程咨詢起步比較晚,力量較為薄弱。直到1987 年,國家主管部門首次明確了工程咨詢是“運用多學科知識和經驗,遵循獨立、科學、公正的原則和投資者對經濟建設和工程項目投資決策與實施提供咨詢服務的智力型服務行業”。
而且我國工程咨詢企業的規模小,實力弱,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不強。據美國《工程新聞記錄( ENR) 》雜志統計,在全球200家最大工程顧問公司中,我國只有4 家勘察設計單位入圍,市場份額不足1%,僅有5.69%。而據中國工程咨詢協會對全國170多家綜合性工程咨詢機構的調查結果,平均每家職工人數只有25 人,業務總收入約300萬元人民幣,人均業務收入只有10萬元左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去甚遠。目前我國僅有200多家設計院擁有對外經營權,在國際工程咨詢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如何提高我國工程咨詢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增強這些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能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本文首先界定了國際工程咨詢和國際化的概念和內容,然后通過案例研究分析了兩家國際知名工程咨詢公司國際化的過程和模式,從而提出我國工程咨詢企業國際化的過程和模式的建議,為我國企業實現“走出去”戰略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二、 國際工程咨詢及國際化戰略
國際工程咨詢是隨著國際工程建筑、承包等行業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是我國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程咨詢是指運用工程技術、科學技術、經濟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為工程建設項目決策和管理提供的咨詢活動。包括前期立項階段咨詢、勘察設計階段咨詢、施工階段咨詢、投產或交付使用后的評價等工作。工程咨詢是投資和工程建設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在國際上,工程咨詢是指為工程項目從決策到實施全過程提供智力支持的一個專業服務行業,包括設計、招投標、監理和投產后的維護等。
“國際工程咨詢”的特定含義是指我國“走出去”的工程咨詢企業,在境外從事工程咨詢設計及相關的各種方式的工程承包、項目管理等業務。它促進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使我國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 國際化是指企業將其具有價值的產品與技能轉移到國外的市場,以創造價值的舉措。國際化包括商品國際化、資本國際化、技術國際化、生產國際化、人力資源流動的國際化等內容。而企業的國際化,則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跨越國界向更大、更廣的范圍拓展的過程。只有成為國際化的公司,才是我國工程咨詢企業成熟和具備實力的標志。
近年來,隨著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發展,國際建筑工程的發包方越來越重視承包商提供綜合服務的能力,工程總承包模式的發展已經將項目的重點轉移到咨詢、設計方面來,總承包施工企業不再獨立地扮演中心角色。同時,國外工程市場上的業主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要求的是創新,更希望的是建設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工程,而創新和獨特需要由設計人員做先鋒。因此,設計人員的獨特創意是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工程市場上獲勝的關鍵。國際承包方式的這種新變化,要求承包商必須實現設計和施工結合,設計和前期的研究結合,后期的設施管理和物業管理結合,這就要求工程咨詢企業為國際工程項目的綜合服務能力比較高。
三、 國際工程咨詢企業國際化案例研究
發達國家的國際化大型工程公司,都是以設計為主體的工程公司。它們功能全、設計技術先進、管理科學 ,在國際工程建設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它們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從創建、發展到形成當今的模式,是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而成長起來的。它們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下面通過分析兩家國際知名的工程咨詢公司國際化的案例——英國艾銘(AMEC PLC)集團公司和美國福陸(Fluor)公司,總結出國際工程咨詢企業國際化的一般模式。 1.公司背景 英國艾銘(AMECPLC)集團公司是世界一流的集項目管理、工程設計和工程服務為一身的綜合性公司,也是英國最大的工程公司,是連續4年排名世界第一的國際工程設計公司,在以海外營業額為評比標準的2011年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的世界設計商排名中,該公司名列第三位。艾銘公司為世界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和加工工業提供各種服務和方案。該公司在世界40多個國家擁有5萬余名員工,年營業額超過80億美元。 美國福陸公司(Fluor)始創于1912年, 是世界最大的主要從事咨詢、工程、建筑等其他多種服務的公有公司之一。2011年以17.94億美元的國際收益名列《ENR》海外工程咨詢設計商榜首,其國內外工程咨詢設計總收益則達到22.596億美元,在ENR工程咨詢設計商中名列第二位。
2.國際化過程和模式 艾銘集團公司的國際化過程起始于它所承接的一些國際化項目,主要集中在地鐵和機場建設領域,其承攬的國際化項目有:香港九廣鐵路東鐵和西鐵,新加坡地鐵樟宜線、東北線,法國巴黎、里昂、馬賽及圖盧茲地鐵,加拿大蒙特利爾地鐵,埃及開羅地鐵,委內瑞拉拉加斯地鐵,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客運大樓施工技術咨詢服務、美國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一號、七號客運大樓施工管理等。該公司承攬的國外地鐵和機場建設項目使之一躍成為國際化的工程咨詢公司。而艾銘集團公司在中國的業務拓展走的是另外一種模式,它不僅參與中國的重大項目建設,如中石化洛陽PX項目、三峽、小浪底工程等,還在中國投資設立公司,該集團于1930年建造了上海燃氣廠,并于1991年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2002年艾銘工程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注冊。 福陸公司的國際化道路是從二次大戰之后開始的,二戰后福陸公司在加拿大、委內瑞拉承攬煉油廠、天然氣廠的工程建筑項目。由于在煉油廠工程建筑業有良好的聲譽,使它贏得了第一個中東地區國家——沙特阿拉伯的工程項目合同。此后,開始在澳大利亞、加拿大、蘇格蘭、南非建立設計和建筑公司,五十年代末,福陸公司已經在全球范圍內設立了辦事處。
1977年,福陸公司收購了建筑設計業的領先企業丹尼爾國際建筑公司(Danie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由此可見,國際上知名的工程咨詢公司的國際化模式一般采用承接國際項目,從而進入國際市場,然后再在當地尋找投資、并購的機會,從而不斷壯大公司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地位。 四、 我國工程咨詢企業國際化過程和模式 目前我國工程咨詢企業服務的主體主要是各級政府,服務的主要范圍是投資機會研究、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評估等,服務的層次基本是建議或評審。而且,目前我國的工程咨詢業基本是實行分段管理模式,前期咨詢業務歸口國家計委,成立了中國工程咨詢協會;設計、監理、招投標歸口建設部,設有勘察設計協會、建設監理協會;涉外工程咨詢單位歸口外經貿部,設有國際工程咨詢協會。這種體制上的分離使得工程咨詢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較弱,國際化水平較低。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是一個以合作和態度轉變為標志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被動國際行為;技術或設計引進;以合作為主的半被動的借助外力的國際化;較主動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國際行為。 中國企業國際化也有兩種代表模式,一種是自我發展模式,就是企業依據自身力量、不借助外力實施國際市場開發,此模式代表企業是海爾。另一種是國際并購模式,就是通過與國際資本聯姻加速國際化進程,以國際品牌帶動本企業發展,此模式代表企業是TCL、聯想等。 自我發展模式的優點是:企業獨立行使決策管理權,不受外來因素干擾,可以最充分地行使企業意志,一般來說不會導致企業出現大的起伏和動蕩。但是,這種模式的缺點也很明顯:開發周期長,進度慢,成效不明顯,而且企業必須在國內具有較強的贏利能力,否則難以承受一定時期內國際化帶來的虧損。
[論文摘要]我國保險業已全面對外開放,保險國際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在對保險國際化與保險企業國際化進行界定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實際從四個角度對我國保險企業國際化予以現實思考。
一、保險國際化與保險企業國際化的界定
保險國際化是指各國保險活動日益跨越國界,相互聯系不斷加強的過程,即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的體現。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分配關系。這是第一層次的保險分配關系,它包括本國保險人與國外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和國外保險人與本國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為本國保險人走出國境到國外開設分公司或子公司,國外保險公司到本國開設分公司或子公司;其二,保險人與再保險人之間的分配關系。這是第二層次的保險分配關系,反映著保險資本的社會化、國際化。保險分配關系的兩個層次反映著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的體現。隨著保險活動的擴展,保險國際化的內容日益豐富,主要有保險企業國際化、保險市場國際化、保險監管國際化等方面。
保險企業國際化指一國的保險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保險業務,形成信息靈敏、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保險企業網絡。同時在對等的條件下,允許外國保險機構進入本國,開放本國的保險市場。
二、我國保險企業國際化的現實考慮
筆者認為,中國保險企業國際化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我國保險業國際化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進行現實考慮。
第一,不一定要在本國市場出現飽和時才向海外擴展。通常大型保險公司只有在本國的業務和市場出現飽和的情況下才會向海外擴展。在本國拓展業務的同時,適當向海外擴張,通過實戰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等也可以促進本國業務的成熟。
第二,國際化所帶來的風險仍應重視。在全球保險業國際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一是過去很多曾是封閉型市場,現在向國外保險業開放,明顯的例子就是歐盟、印度以及中國。但實際上包括法國和德國向海外保險公司開放市場也是在十多年里才開始的;二是許多曾對保險產品費率和條款格式進行嚴格控制的國家,已開始放松管制。現在如果一個企業要進入海外市場,門檻來自于純粹市場經營能力,而不再是法律法規方面的限制。如果人們對新的市場不熟悉,仍然要面臨嚴峻的考驗。
中國保險企業走出去之后,就要面臨所在國的法律約束和監管,必然需要對所在國法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很好的把握。除此之外,保險企業應重視文化的認同,這是企業國際化過程中最不容易被看到,但又是最容易造成損傷的風險。
可以說,保險國際化后對保險經營的影響主要是經營風險的增加。保險經營風險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承保風險,一類是投資風險。在承保方面,保險國際化使得保險經營國際化和慣例化。另外,國際化使保險市場競爭加劇,那些片面追求份額、不計經營效益的非理性競爭行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市場,以至于對整個行業造成損害。在國際化條件下,再保險分出業務和轉分保分出業務在更多的國家分散。任何一個國家金融形勢的變化和保險市場的波動都會對再保險業務分出國的保險市場產生影響,都會導致業務分出國保險市場的波動,甚至導致業務分出國保險市場的不穩定,這對保險監管部門也有一定的風險。在投資方面,國際化會增加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在這種體制下,不但本國利率的變化會影響本國保險業的發展,而且關聯國利率的波動也會對本國保險市場產生互動。同時,不同國家的交易方的信用水準也會影響本國保險業的穩定??傊诒kU國際化條件下,保險公司風險將出現多元化、國際化和復雜化,保險市場波動將呈現出連動化的新局面。因此,對于國際化中出現的風險仍應予以重視。
第三,大力發展我國再保險市場。再保險的國際性特征,決定了它必然成為保險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加速我國保險國際化的進程,就必須大力發展我國的再保險市場。近年來,隨著直接保險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再保險市場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再保險市場初步形成了國有控股(集團)公司、股份制公司和外資公司多種形式并存、專兼業經營相結合、公平競爭、多元化發展的市場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專業再保險公司共9家,其中,中資專業再保險公司3家(1家集團公司、2家股份公司)、外資分公司6家。隨著再保險供給主體的增加,以及各主體資產總額的上升,我國再保險市場的承保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完善我國再保險市場的途徑
3.1優化市場主體結構,擴大國內再保險供給能力
其一,做大做強中再集團的同時,加強市場行為監管,反對其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改造中再集團,使其成為符合現代經濟要求的市場主體不失為一條捷徑。但是在改造中再集團的時候,必須將其推向市場,讓其感受到市場的壓力,促使其自身的變革,實現在自由競爭環境下的鳳凰涅槃。
其二,建立共保集團,鼓勵各直接保險公司建立互惠共保體系。巨災風險損失的巨額性和競爭的激烈性,都促使國內保險公司選擇了聯合以應對大型的單個保險項目。國內已形成了共保機制,實行首席共保人制度,這樣的合作無疑增強了國內保險公司整體的承保能力,緩解了國內保險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但是對于常規保險業務,國內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較少。對保險公司來說,即使承保的是非巨災風險等,也會由于某一風險的發生,導致賠付額瞬間大幅上升,導致公司經營的不穩定。所以,各保險公司應繼續考慮針對一些特殊風險,建立行業互助保險組織或組建某風險同保集團,這樣既可形成國內各公司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我國再保險市場盡快走向成熟,也可防止出現市場開放造成的保費嚴重外流現象。
其三,鼓勵、促進中外資再保險公司合作。國際再保險業開展得較早,早期的經驗積累和數據較完善,我國專業再保險公司可以引進短期外資戰略投資者,或中資再保險公司與外資公司建立短期戰略合作關系等方式獲得國外先進承保與風險管理技術和信息系統管理經驗,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
3.2鼓勵再保險中介機構的發展
由于再保險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較一般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因此國際上大部分再保險人的業務都是通過再保險經紀人等中介機構辦理的。而目前我國再保險經紀人寥寥無幾,再保險中介機構的緩慢發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以再保險經紀人為代表的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高要求性則是再保險中介機構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再保險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應以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強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專項培養,加緊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高水平尤其是國際型、開放型、復合型的再保險管理人才和業務專業人才。
此外,應進一步建立完善再保險監管制度。我國應建立直接監管和間接監管相結合,并以間接監管制度為主體,符合國際慣例并體現自身特色的再保險監管體系。具體來說,我國應建立包括市場準入機制、市場日常監管和市場退出機制在內的再保險全過程監管框架。
四、加強我國保險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對于跨境保險機構,母國監管當局和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進行合理的監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國監管當局負責對其資本充足性、最終清償能力等實施監管,東道國監管當局負責對其所在地分支機構的資產質量、內部管理和流動性等實施監管。同時,兩國監管當局要就監管的目標、原則、標準、內容、方法以及實際監管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協商和定期交流。因此,在逐漸開放我國保險市場的同時,應盡快對在我國境內設有保險機構或我國在對方國家設有保險機構的監管當局建立穩定的監管協作機制。具體來說應參照東道國與母國監管責任劃分的國際慣例,加強監管信息交流,協調實施對跨國保險機構的有效監管,在保險業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確保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保險公司都不能逃避監督。
另外,要積極參與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各項活動,加大對國外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的引進,從而提高我國的保險監管水平。作為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會員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保險監管當局,中國保監會要切實利用好這個國際保險監管交流與合作的場所,積極參與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各項活動,認真學習世界各國同行們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同時,有針對性地研究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近年來制定的對各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保險監管原則和建議,及時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研究出一套既符合中國保險業實際,又能與國際接軌的保險監管機制,提高我國的保險監管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小梅,李小燕.培育我國再保險市場的幾點思考[J].中國金融,2002(5):16-19.
[2]孟龍.關于新興市場國家保險監管制度的國際接軌問題[J].2005(1):11-14.
[3]姚壬元.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2):21-23.
關鍵詞: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直接投資
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優勢分析
相對技術優勢。我國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在很多領域缺乏現代尖端技術,但卻擁有不少“適用技術”,這些技術在發展中國家有廣泛的適應性。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技術可以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找到廣闊市場。我國根據自己特點消化吸收的引進技術,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并且價格也較低,易被發展中國家接受。
相對區位優勢。我國中小企業所具有的相對區位優勢源于以下幾點:首先,周邊國家較多,且多數經濟正在迅速崛起,我國與其均有著長期廣泛的對外聯系。其次,我國的華僑遍布世界各地,靠這種種族紐帶,我國企業可以減少跨國經營中的障礙,降低風險,并有利于同當地企業進行更為密切的合作。還有,因為經濟、技術、環境的相似性,我國企業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強,生產商品或服務的成本較低。
內部化優勢。我國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金資源有限,其內部規模經濟性并不明顯。但各中小企業如果組成“企業群”,進行“集群式”對外投資,就可充分共享經營資源,形成規模優勢。另外,中小企業決策簡單而富有效率,能夠更靈活、及時做出有利的反應。中小企業內部的環節較少,更易于管理者考核員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
市場營銷優勢。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源有限、實力較弱,往往無法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但它又有機動靈活、市場適應性較強,市場進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觸客戶,更快地反應市場等優勢。另外,在產品的開發方面愿意設計和生產適合當地條件的產品,開拓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不屑一顧的市場縫隙,其產品具有相當高的專業性和獨特性。
特色產品優勢。經營凝聚有中國文化的特色產品是海外投資企業重要的競爭力來源。一些長期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品,如中式菜、中藥、絲綢等,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并具有不可模仿、難于替代等特性。加之中小企業在開發這些特色產品方面比國有企業更有效率,因此在這方面中小企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小企業經營國際化的策略選擇
我國部分中小企業已經有了一定優勢,并邁出了跨國經營的步伐。但要發展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就須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充分把握全球經濟發展特點和趨勢,制定正確的跨國經營發展戰略。
在對外投資的步驟上,應采取階段式漸進發展模式。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過程中,要面臨很大的風險。因此,要謹慎選擇自己的跨國經營模式,比如選擇國內經營出口設海外設海外銷售子公司建海外生產子公司的模式。對我國中小企業而言,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差的特點決定了企業應以漸進的階段式發展為主,逐步積累海外的市場知識,從而提高跨國經營的成功率。
在對外投資的方式上,應先合資,后獨資。對中小企業來說,要針對不同國家、不同行業再結合自身實力施以不同的投資方式。針對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起步不久、經驗不足的特點,應先走出去,與當地企業搞合資,這有助于利用兩種資源、兩種文化、兩方能力和兩個市場。這是實現跨國經營取得成功的一個基本經驗。
在對外投資的產業上,應先勞動密集型產業,后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力便宜是我國的一大優勢,中小企業走出國門,也不能離開這個優勢。產業選擇應集中在小規模產業中,如紡織業、玩具業、電子等。這類產業的生產規模經濟程度低,競爭性強,進入壁壘低,也不需大的研發投資以及復雜的技術。我國中小企業在這類產業中相對于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優勢。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積蓄資本和力量,然后再在國外搞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這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說,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
在對外投資的區域上,先發展中國家,后發達國家。先把走出國門、進行跨國經營的重點放在周邊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東南亞各國,如馬來西亞、泰國等。俄羅斯、東歐、中亞等地區的市場也在迅速恢復,并且這些地區的經濟與我國存在很大的互補性,對我國民營企業亦蘊藏著巨大的商機。然后再考慮走向歐美等發達國家,是與我國中小企業的綜合實力相適應的一種選擇。
中小企業經營國際化的建議
樹立全球化的企業發展戰略。培養全球化思維方式是中小企業走向跨國經營的第一步。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企業跨國經營未必需要龐大的規模,只要在價值鏈條上某些環節擁有相對優勢,都可能成為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我國中小企業應逐漸培養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維方式,為自身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發揮相對優勢,培育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能否走向國際市場并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關鍵在于企業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來源于企業的核心資產,特別是知識資產,如技術、專利、生產技能、互補性知識等。只有著眼于培育企業的核心資產,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開發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中小企業才能在強手如林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實施企業間的有效整合。中小企業可以利用多種方式的合作,包括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大企業建立戰略聯盟等,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通過合作中小企業可以承擔國內大型或跨國公司的部分生產功能,分銷功能,供應功能和服務功能。在整個國際市場物流中,與大企業建立和保持一種供應鏈中的合作或共生關系,從而帶動其走跨國經營的道路。
熟悉和利用國際規則。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企業必須按國際規范、國際慣例來加強海外分支機構的管理。我國中小企業國際經營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困難以及企業蒙受的損失,主要是源于不熟悉國際慣例,不能按國際通行的辦法開展經營活動,所以這就要求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更新觀念,樹立規則意識,學會利用WTO規則,合理合法地保護自己,抓住時機快速發展。
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創造更好的宏觀環境。
按照WTO規則,制定修改有關的法律、法規,在市場準入、國際貿易、財稅政策等方面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使中小企業,尤其是非國有中小企業,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鼓勵有實力、有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求得生存和發展。
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各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大都采用融資渠道多樣化的方法。如歐盟,一方面歐盟作為中間人,協調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鼓勵銀行金融創新,為中小企業服務;另一方面則增加資金投入,利用歐洲投資銀行及歐洲結構基金中的區域發展基金會向中小企業資本市場融資。同時,積極推行中小企業資本市場的建設。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應有的啟示。比如,建立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和擔保體系,并逐漸放寬中小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還可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扶持和培養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強化政府對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服務功能。政府應為中小企業提供全程的服務,如:積極推進國際合作,為企業提供雙邊的法律保障;提供咨詢和培訓等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海外投資保險等。
發展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既符合了國家的發展戰略又符合中小企業自身的需要。只要中小企業充分挖掘自己的比較優勢,制定與自身相適應的跨國經營發展戰略,就能在未來的國際經濟舞臺上上演更加精彩的劇目。
參考資料:
1.(美)路易·斯特拉特,走向全球化:中小企業騰飛之路[M],華夏出版社,2000
2.彭謙,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可行性分析,《經濟縱橫》,1997
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到境外投資,鼓勵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擴大互利合作和共同開發。因此,在今后的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特別是要抓緊研究和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本文就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環境進行分析,以利于我國中小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時采取適當的策略,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環境分析
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世界經濟環境
企業國際化經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戰后國際企業、跨國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大量涌現,截止到2004年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達6480億美元。從參與國際化的國家和地區來看,現代世界的國際化經營,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且投資規模、方式、范圍和地區都有所變化,投資速度大大加快,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不僅超過了全球產出的增長,而且超過國際貿易的增長。投資的地區也轉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并舉。
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一體化趨勢加強。在過去二三十年中,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國際經濟一體化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當今世界按區域劃分已形成各種經濟圈,其中較典型的有: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地區經濟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興起顯然有利于經濟圈內企業,不利于區域外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繞過外國貿易保護,從而開辟新的國際市場,或者保持現有的市場份額,甚至還可以獲得投資所在國貿易壁壘帶來的一些好處。此外,對外直接投資還是一種預防性對策,可以針對出口市場可能出現的新的貿易保護政策,提前打入該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世界經濟重心出現轉移。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兩大趨勢已日益明顯并引起人們關注。一是全球經濟的“引力中心”將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亞太地區的經濟近幾年來持續高速增長,外貿總額與外匯儲備也與日俱增。二是經濟發展將由北半球北部向南轉移。今后世界經濟最富活力的地區將集中于資源和勞動力密集的南方。隨著計劃經濟模式日益為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這使經濟南移的可能性增大。
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導致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產品需求的個性化與多樣化使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企業的研發費用迅速攀升,成本加大。這種情況下,企業除了調整產品結構外,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開拓海外市場,就可以使企業保持創新產品的合理生產規模,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使企業的研究和開發投入獲得良好回報。中小企業貼近市場、貼近消費者,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同時具有較強的意識能力和模仿能力,能較為敏感地捕捉到國際市場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反應。
各國產品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同時許多國家也處于轉型經濟中,產品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速度日益加快,這已成為一個普遍趨勢。由于國內市場的相對飽和,許多國家都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圍內尋求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而這進一步為中小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條件。
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國際投資環境
發達國家是最大資本供給者和需求者。2004年,美國在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名列榜首,英國和中國則分列二、三位。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達606億美元,僅排列第三。10個最大的東道國吸納的外國直接投資約占世界總流量的2/3,而100個最小的外資吸納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只占世界流量的1%,相差較為懸殊。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全面復蘇和繁榮,發達國家主宰國際直接投資的趨勢更為明顯。
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后起之秀。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迅速。其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和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2004年東亞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增長達到46%,達到1050億美元,大約占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23%。
中東歐、亞洲、中美洲和非洲成為國際投資熱點。這些地區集中了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這幾年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趨于穩定,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所以大量的外資涌入這些地區。同時,這些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發達國家或者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區域的企業勞動力成本日漸增高,市場日趨飽和,為了進一步降低勞動成本,同時開拓新的市場,它們進行產業的梯度轉移,立足于全球化的發展戰略,紛紛到泰國、越南、巴西、印度尼西亞、匈牙利、俄羅斯、南非等社會經濟環境較為穩定、市場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或進行技術輸出。
對外直接投資以市場導向型為主要形式。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根據其動機分為三種類型:自然資源導向型、市場導向型、生產要素導向型。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更多采用市場導向型,即對外直接投資更注重市場容量和份額。
投資主體多樣化,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增速加快。以前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多為大型跨國公司,人們也總認為跨國投資必是大型跨國公司所為。這種現象,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發生了徹底改變。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改變。為了生存發展,為了盡快融入世界大潮,大批中小企業也紛紛加入跨國投資行列,成為中小型的跨國公司。同時,世界經濟國際化、一體化的趨勢,也為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特別是一些國家對外資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使中小企業抓住了歷史機遇,采取“走出國門、博采世界之長”的戰略,將經營和生產據點設在勞動力、技術、資源、市場等要素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一道國際投資的亮麗風景線。
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技術環境
信息技術進步促進了知識全球化的發展,并使單位成本急劇下降從而刺激信息市場的需求而帶動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技術手段的標準化,以及其他服務成本的下降,給中小企業以低成本在全球范圍配置勞動力和資本資源提供了前提條件,也為進入其它國家市場提供了新的契機。信息技術不僅使投資活動變得更易于控制和形成預期,而且使投資者對投資活動的分析更加受到其他投資者信息的影響,多米諾骨牌效應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知識經濟全球化使競爭從有形資本的競爭轉變為無形資本的競爭,從土地、資金和勞動人口的競爭,轉化為人力資本、資金、信息和知識的競爭,并且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原理也面臨著內在的重大調整。自然稟賦不僅僅是土地、人口、資源、技術和資本,還加上了創新技術、信息資源和知識思想潛力等無形稟賦。信息資源、創新能力和知識要素共同構成了當代國際競爭的新要素。信息和知識可以為廠商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使單位生產成本下降從而獲得成本優勢,或者為廠商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差異性戰略,或者為廠商提供選擇合作伙伴組成戰略性聯盟的商業機會。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國際經濟更富有競爭性,但同時也對廠商之間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競爭合作將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流。國際化-[飛諾網]
知識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戰略地位更加凸現。由于知識的互補性正在逐步取代物資資本的互補性,從而改變了傳統工業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對大企業的附屬地位,企業之間相對地位取決于其擁有的知識質量、數量。因此,中小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與大企業幾乎毫無區別。中小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國際和國內的網絡建立國際關系,分享全世界最前沿的產品信息、市場信息與技術信息,開拓國內國際市場,進行只有大公司才有技術力量進行的技術轉移。現在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國際營銷網絡經銷產品,每個中小企業致力于做好自己最擅長的項目,就能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尤其是互聯網的崛起,已經改變了以往中小企業獲取信息落后于大企業的局面,打破了大企業在信息擁有方面的壟斷優勢??傊?,在這個時代,中小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為了生產某一產品或提供某一項服務,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從世界各地獲取信息并組織生產要素。
構筑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國內支撐環境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視,但仍存在著審批手續過于繁瑣、融資渠道狹窄、政策不配套、資金援助和稅收優惠不多、社會化服務體系薄弱等問題,這些都成為中小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的障礙。因此良好的支撐環境對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和現實的意義。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筆者認為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構筑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良好支撐環境。
加快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立法工作。中小企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為了給它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業和創新環境,扶持它盡快成長,必須加快中小企業的立法工作。必須盡快制訂《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法》等法律以及與之配套管理條例,用法律手段來規范對外投資行為,進一步簡化對外投資項目和跨國公司出國出境人員的手續。
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植力度。這樣有利于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目前,我國已在省一級設立了中小企業局。但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地處城鎮,甚至鄉鎮,所以應在各地市鄉分設中小企業局,這樣管理和操作起來會更加方便,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會更即時,更便于開展點多面廣的管理和協調;同時應對中小企業的海外投資減免稅收,實行差別稅率。
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應該借鑒臺灣省完善的中小企業輔導體系的經驗,這個體系共有十個,即財務融通、經營管理、生產技術、研究開發、資訊管理、工業安全、污染防治、市場營銷、互助合作和品質提升。為此,建議成立中小企業家協會或者聯合會,提供政策、法律、市場、經濟、技術和金融方面的咨詢服務。研究中小企業面臨的各種問題,為企業提供技術“診斷”和“保健”服務,并及時提供必要的救助。
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國有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增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意識,把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措施落到實處。妥善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貸款約束和貸款激勵的不對稱問題。如對貸款發放進行貸款額度(意味著多收益)和貸款質量的雙重考核,完成貸款發放任務有獎,反之受罰;但是貸款發生風險損失,則貸款的調查人員、決策人員和審核人員按相應比例計罰工資。在這種機制下,信貸人員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掘貸款需求,并能夠通過深入調查,摸清貸款風險底數,較好地平衡貸款收益和風險之間的關系。加大信貸業務創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保障體系。我國中小企業規模比較小,抵御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的政治風險、經營風險和交易風險的能力較弱。為此,一方面,針對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區域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特點,而發展中國家相對具有較大的政治和社會風險,因此,要加緊與這些發展中國家簽訂雙邊保護協定。另一方面,建立對外投資保證制度,即建立資本保護和鼓勵我國企業或個人對外投資的國內法律制度。鼓勵保險公司不僅對來我國投資的外資企業開展保險業務,而且對國內中小企業去國外投資開展投資保險,消除投資者的擔心和顧慮,使投資者更好地開拓國際業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保險企業國際化現實思考
一、保險國際化與保險企業國際化的界定
保險國際化是指各國保險活動日益跨越國界,相互聯系不斷加強的過程,即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的體現。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分配關系。這是第一層次的保險分配關系,它包括本國保險人與國外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和國外保險人與本國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為本國保險人走出國境到國外開設分公司或子公司,國外保險公司到本國開設分公司或子公司;其二,保險人與再保險人之間的分配關系。這是第二層次的保險分配關系,反映著保險資本的社會化、國際化。保險分配關系的兩個層次反映著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的體現。隨著保險活動的擴展,保險國際化的內容日益豐富,主要有保險企業國際化、保險市場國際化、保險監管國際化等方面。
保險企業國際化指一國的保險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保險業務,形成信息靈敏、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保險企業網絡。同時在對等的條件下,允許外國保險機構進入本國,開放本國的保險市場。
二、我國保險企業國際化的現實考慮
筆者認為,中國保險企業國際化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我國保險業國際化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進行現實考慮。
第一,不一定要在本國市場出現飽和時才向海外擴展。通常大型保險公司只有在本國的業務和市場出現飽和的情況下才會向海外擴展。在本國拓展業務的同時,適當向海外擴張,通過實戰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等也可以促進本國業務的成熟。
第二,國際化所帶來的風險仍應重視。在全球保險業國際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一是過去很多曾是封閉型市場,現在向國外保險業開放,明顯的例子就是歐盟、印度以及中國。但實際上包括法國和德國向海外保險公司開放市場也是在十多年里才開始的;二是許多曾對保險產品費率和條款格式進行嚴格控制的國家,已開始放松管制?,F在如果一個企業要進入海外市場,門檻來自于純粹市場經營能力,而不再是法律法規方面的限制。如果人們對新的市場不熟悉,仍然要面臨嚴峻的考驗。
中國保險企業走出去之后,就要面臨所在國的法律約束和監管,必然需要對所在國法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很好的把握。除此之外,保險企業應重視文化的認同,這是企業國際化過程中最不容易被看到,但又是最容易造成損傷的風險。
可以說,保險國際化后對保險經營的影響主要是經營風險的增加。保險經營風險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承保風險,一類是投資風險。在承保方面,保險國際化使得保險經營國際化和慣例化。另外,國際化使保險市場競爭加劇,那些片面追求份額、不計經營效益的非理性競爭行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市場,以至于對整個行業造成損害。在國際化條件下,再保險分出業務和轉分保分出業務在更多的國家分散。任何一個國家金融形勢的變化和保險市場的波動都會對再保險業務分出國的保險市場產生影響,都會導致業務分出國保險市場的波動,甚至導致業務分出國保險市場的不穩定,這對保險監管部門也有一定的風險。在投資方面,國際化會增加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在這種體制下,不但本國利率的變化會影響本國保險業的發展,而且關聯國利率的波動也會對本國保險市場產生互動。同時,不同國家的交易方的信用水準也會影響本國保險業的穩定??傊诒kU國際化條件下,保險公司風險將出現多元化、國際化和復雜化,保險市場波動將呈現出連動化的新局面。因此,對于國際化中出現的風險仍應予以重視。
第三,大力發展我國再保險市場。再保險的國際性特征,決定了它必然成為保險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加速我國保險國際化的進程,就必須大力發展我國的再保險市場。近年來,隨著直接保險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再保險市場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再保險市場初步形成了國有控股(集團)公司、股份制公司和外資公司多種形式并存、專兼業經營相結合、公平競爭、多元化發展的市場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專業再保險公司共9家,其中,中資專業再保險公司3家(1家集團公司、2家股份公司)、外資分公司6家。隨著再保險供給主體的增加,以及各主體資產總額的上升,我國再保險市場的承保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完善我國再保險市場的途徑
3.1優化市場主體結構,擴大國內再保險供給能力
其一,做大做強中再集團的同時,加強市場行為監管,反對其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改造中再集團,使其成為符合現代經濟要求的市場主體不失為一條捷徑。但是在改造中再集團的時候,必須將其推向市場,讓其感受到市場的壓力,促使其自身的變革,實現在自由競爭環境下的鳳凰涅槃。
其二,建立共保集團,鼓勵各直接保險公司建立互惠共保體系。巨災風險損失的巨額性和競爭的激烈性,都促使國內保險公司選擇了聯合以應對大型的單個保險項目。國內已形成了共保機制,實行首席共保人制度,這樣的合作無疑增強了國內保險公司整體的承保能力,緩解了國內保險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但是對于常規保險業務,國內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較少。對保險公司來說,即使承保的是非巨災風險等,也會由于某一風險的發生,導致賠付額瞬間大幅上升,導致公司經營的不穩定。所以,各保險公司應繼續考慮針對一些特殊風險,建立行業互助保險組織或組建某風險同保集團,這樣既可形成國內各公司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我國再保險市場盡快走向成熟,也可防止出現市場開放造成的保費嚴重外流現象。
其三,鼓勵、促進中外資再保險公司合作。國際再保險業開展得較早,早期的經驗積累和數據較完善,我國專業再保險公司可以引進短期外資戰略投資者,或中資再保險公司與外資公司建立短期戰略合作關系等方式獲得國外先進承保與風險管理技術和信息系統管理經驗,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
3.2鼓勵再保險中介機構的發展
由于再保險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較一般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因此國際上大部分再保險人的業務都是通過再保險經紀人等中介機構辦理的。而目前我國再保險經紀人寥寥無幾,再保險中介機構的緩慢發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以再保險經紀人為代表的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高要求性則是再保險中介機構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再保險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應以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強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專項培養,加緊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高水平尤其是國際型、開放型、復合型的再保險管理人才和業務專業人才。
此外,應進一步建立完善再保險監管制度。我國應建立直接監管和間接監管相結合,并以間接監管制度為主體,符合國際慣例并體現自身特色的再保險監管體系。具體來說,我國應建立包括市場準入機制、市場日常監管和市場退出機制在內的再保險全過程監管框架。
四、加強我國保險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對于跨境保險機構,母國監管當局和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進行合理的監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國監管當局負責對其資本充足性、最終清償能力等實施監管,東道國監管當局負責對其所在地分支機構的資產質量、內部管理和流動性等實施監管。同時,兩國監管當局要就監管的目標、原則、標準、內容、方法以及實際監管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協商和定期交流。因此,在逐漸開放我國保險市場的同時,應盡快對在我國境內設有保險機構或我國在對方國家設有保險機構的監管當局建立穩定的監管協作機制。具體來說應參照東道國與母國監管責任劃分的國際慣例,加強監管信息交流,協調實施對跨國保險機構的有效監管,在保險業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確保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保險公司都不能逃避監督。
另外,要積極參與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各項活動,加大對國外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的引進,從而提高我國的保險監管水平。作為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會員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保險監管當局,中國保監會要切實利用好這個國際保險監管交流與合作的場所,積極參與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各項活動,認真學習世界各國同行們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同時,有針對性地研究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近年來制定的對各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保險監管原則和建議,及時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研究出一套既符合中國保險業實際,又能與國際接軌的保險監管機制,提高我國的保險監管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小梅,李小燕.培育我國再保險市場的幾點思考[J].中國金融,2002(5):16-19.
[2]孟龍.關于新興市場國家保險監管制度的國際接軌問題[J].2005(1):11-14.
[3]姚壬元.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2):21-23.
關鍵詞:SA8000中國出口企業沖擊法律對策
綠色壁壘之后,我國企業正面臨一道無形的貿易壁壘——SA8000(社會責任標準)。社會責任標準認證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許多跨國公司訂單的附加條件中,SA8000可能成為我國產品貿易的新壁壘。曾經屬于精神文明范疇的道德,將以“標準”的形式出現,并作為一種賺錢的法則、一種市場的力量來加以強化——這是前不久走近中國的“社會責任標準”給我們業內經營者帶來的全新信號。SA8000標準既是外在市場競爭所強制要求的,也是我國企業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經營觀念,深化改革以及促進社會進步所必需的,是外在要求與內在需要的統一。
SA8000標準的主要內容
SA8000標準即“社會責任標準”,是SocialAccountabilitv8000的英文簡稱,是全球首個道德規范標準,其宗旨是確保供應商所供應的產品,皆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SA8000標準與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及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一樣,皆為一套可被第三方認證機構審核的國際標準。這套社會責任標準與其他管理體系標準不同,它主要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和環境。目前,該標準已開始作為第三方認證的準則,在全球的工商領域和企業機構逐漸推廣、應用和實施。SA8000標準指定了下列領域內的最低要求:
童工:企業必須按照法律控制最低年齡、少年工、學校學生的工作時間和安全工作范圍。
強制雇傭:企業不得進行或支持使用強制勞工或在雇傭中使用誘餌或要求抵押金,企業必須允許雇員輪班后離開并允許雇員辭職。
健康安全:企業須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對事故傷害的防護,健康安全教育,衛生清潔維持設備和常備飲用水。
聯合的自由和集體談判權:企業尊重全體人員組成和參加所選工會并集體談判的權利。
差別待遇:企業不得因種族、社會地位、國籍,傷殘、性別、生育傾向、會員資格或政治派系等原因存在歧視。
懲罰措施:不允許物質懲罰、精神和肉體上的壓制和言詞辱罵。
工作時間:企業必須遵守相應法規,雇員一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規定時間,加班必須是自愿的,雇員一周至少有一天的假期。
報酬:工資必須達到法定和行業規定的最低限額,并在滿足基本要求外有任意收入。雇主須提供津貼、處理和扣除額,不得以虛假的培訓計劃規避勞工法。
管理體系:企業須制定一個對外公開的政策,承諾遵守相關法律和其他規定;保證進行管理的總結回顧,選定企業代表監督實行計劃和實施控制,選擇同樣滿足SA8000的供應商,確定表達意見的途徑并采取糾正措施,公開與審查員的聯系,提供應用的檢驗方法,并出示支持的證明文件和記錄。
SA8000標準對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影響
雖然我國尚未有企業因SA8000標準出口受阻的案例報道,但國內一些地區企業因生產經營環境遭一些跨國公司取消出口合同和取消合作的案例已有發生。據估計,從1995年以來,中國沿海地區至少已有8000多家工廠接受過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審核。SA8000標準出臺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對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潛在影響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影響我國企業國際經營參與度
“企業社會標準”及SA8000標準對許多企業來說的確屬于新生事物。一個企業要打造成有市場競爭力的國際化公司,解決不了國際化問題將幾乎使之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國際化公司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公司必須按照國際游戲規則辦事。可以認知的國際企業游戲規則里面有三個階梯:第一個是ISO9000,這是企業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標志;第二個階梯是ISO14000,主要是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第三個是更高級的,就是SA8000標準,SA8000標準從某種角度來看,就是把企業作為社會人來要求。
對我國企業勞工權利的影響
長期以來有些企業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不顧員工的生存和工作環境,侵犯本企業職工的健康權利;有些企業在招聘、提升和報酬上采取性別歧視、侵犯隱私權;有些企業對員工的評價不公正、不誠實、不及時、克扣薪水、專橫或不公正的對待員工的投訴。如果實施SA8000標準,企業將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勞工條件,爭取SA8000認證。就會提高生產成本,就會削弱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對我國大部分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沉重負擔(SA8000認證一般需要1年的時間,證書有效期為3年,每6個月復查一次)。
對貿易的影響
如果一國要求其進口產品的生產企業達到SA8000的要求,否則不準進口,則將對貿易產生很大的影響。一旦影響貿易,容易生產連鎖反應,從一個國家擴展到多個國家,甚至全球。更多的企業則是因為達不到SA8000的要求,與出口訂單失之交臂。據不完全估計,從1998年以來,我國沿海地區至少已有1.2萬家工廠接受過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審核,有的企業因為表現良好獲得了更多的訂單,部分工廠則因為沒有改善誠意而被取消了供應商資格。如今,歐盟已將“人權查廠”在內的社會行為準則賦予了更寬泛的內涵。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大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和解決就業問題起著決定性作用。若企業全面達到SA8000的標準,則勞動力優勢可能會喪失甚至變成劣勢。過多剩余勞動力得不到安置必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廉價勞動力歷來是我國吸引外資的基本條件,如果勞工標準提高到SA8000規定的水平,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降低,從而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和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與發展。
面對SA8000標準的法律對策
面對SA8000標準的沖擊,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該標準的重要性,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以免在壁壘完全形成時陷入被動。
制定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
中國的《勞動法》早就有了和SA8000基本相同的規定,有的甚至比SA8000還嚴格?!爸袊泻芎玫膭趧臃ǎ遣⑽吹靡詫嵤??!编嚳?#8226;格林在調查了中國的服裝業后說:“很多工人不清楚自己有休假的權利、加班要有限制,甚至連勞動合同都一無所知。在很多工廠,工時被無限制地延長;工作環境危機四伏:有毒化學品、火災隱患、工傷事故處處都有。”因此,必須在勞動法法律框架下和法制現代化的要求下,修改勞動法中較低操作性的內容和過于原則化的條款,加快《勞動合同法》的立法進程。因此,必須整合《勞動法》和SA8000標準內容,制定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并逐步形成一種與利益掛鉤的機制和體制,保證標準切實得到實施。無論從保護勞動者權利來考慮,還是打造中國出口企業持續的國際競爭力來考慮,我們都應十分重視勞工標準,引導企業尊重和保障員工權益,不斷改善工作條件,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必須警惕以犧牲中國勞工為代價的國際競爭力。
企業積極按照SA8000標準調整自身行為
目前最主要工作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SA8000標準的認證。開展SA8000國際認證,是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新“通行證”。中國企業的一個現實選擇就是通過自身努力達到標準,并申請SA8000認證。
要嚴格按照中國現行勞動保護法律法規和SA8000標準來規范自身的行為。企業要全面遵守和執行中國現行勞動保護法律法規,同時要重視SA8000標準,即使不申請認證,也要按照標準要求,不斷改進企業工作環境與職工生活環境,改變中國企業“勞工標準低、勞工權益保護不充分”的不良國際形象。
可參照西方國家一些企業的做法,采用財務、環境、社會責任三者結合的業績匯報模式以透明的方式向社會公布企業運作的綜合效果。整合企業有關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形成我國自己的SA8000體系,并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我國出口產品應積極申請并取得出口市場需要的包括SA8000在內的各種認證。特別是要重視貿易對象國的產品認證要求,根據進口商要求的標準提品。
加快建立新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
從SA8000角度講,建議有關政府部門盡快建立相應預警機制,以負責收集、跟蹤SA8000新動向、新進展,建立SA8000的信息中心和數據庫,方便企業查詢,為企業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同時,認真研究SA8000對中國主要出口產品的影響,采取積極措施應對之,創造良好的出口環境。
關鍵詞:零售國際化本土化
中國加入WTO后,分銷行業成為率先開放的領域之一,國外零售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據悉世界零售50強中的70%都已落戶中國。國外零售企業憑借其強大的勢力和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大都在中國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也加劇了中國零售市場的競爭,并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零售企業應該“攘外必先安內”而堅守本土化,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進軍國際化?對該問題的回答,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析。
動因分析:為什么國際化
零售企業的國際化是指零售企業從事跨國的商業經營活動。國際化除了可以實現規模和經營組合的最優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動因有二:一是受國內市場環境的限制而“被迫”國際化,如國內市場狹小趨于飽和、市場競爭激烈或國內市場法規的限制等等,法國的零售企業國際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則是受海外市場潛力的吸引而“積極”國際化,由于海外市場比國內市場有更高的潛在利潤,許多有實力的零售企業當然會主動出擊贏取利益。據此來考察中國零售企業國際化的動因,可以發現:
一方面中國零售業的競爭日益激烈。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零售業的零散度高達90%,零售企業的數量超過了市場承載能力,競爭激烈。入世后國外零售商的進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劇了競爭。而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對國外零售企業的限制將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預見,屆時各零售巨頭一定更是會大展拳腳以撥得頭籌成為個中翹楚,國內零售企業的處境會愈加艱難。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業競爭激烈利益微薄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其市場增長迅速,有著十分誘人的商機。據統計,從1978年到2002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長8.2%,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萬億元,達到40911億元比上年增長8.8%。因此無論從市場總量還是發展前景來看,中國市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條件分析:能不能國際化
考察國際化的條件是否成熟可以從零售企業自身發展和其面臨的宏觀環境兩方面入手。
從宏觀環境看,零售企業國際化的外部條件已成熟,這表現在:首先,國際經濟環境寬松。WTO的成立和地區性自由貿易協定的出臺使得各國貿易壁壘和投資障礙逐漸減少,這有利于跨國投資和采購,也為零售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了機遇;其次,國際消費需求趨同,現代傳播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的流動和融合,消費信息流行傳播極快,人們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購買方式和習慣等正在逐步趨同,使得人們的消費需求可以通過國際化的零售業態、銷售方式和商品購買得到滿足。再次,現代技術快速發展。依靠現代通訊、信息技術和高效的運輸技術以及網絡,零售企業通過衛星通訊線路和國際信息網絡,可對遍布全球的分店、供應商、運輸商采集信息、指令、實施動態管理。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和大型的集裝箱運輸使得商品跨國運輸更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對企業國際化的支持。為了鼓勵企業“走出去”,商務部擬定了各項政策,放寬了行政審批項目的限制,并對境外投資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審批項目后的外匯管理措施。
從零售企業自身的發展看,其國際化的條件喜憂參半,有利條件是:第一,產業鏈的完善和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加工和供應基地,國內零售企業依靠多年的積累和優勝劣汰已經能夠在已市場為主導的產業鏈中引導生產商和供應商,并擁有較穩定、成熟的關系。緊密、高效、系統、市場化的產業鏈正逐步形成,是我國零售企業國際化的有利條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我國零售企業經過長期的市場磨練和競爭考驗,出現了華聯、上海聯華、國美跨地區經營的較有實力,基本掌握現代零售企業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場應變能力的零售企業。這些零售企業在商業欠發達的國家具有比較明顯的比較優勢,能夠獲得較好的生存條件和較快的成長。
而不利條件主要表現在:第一,經營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術的限制。同國外從事跨國經營的零售商相比,中國零售企業不僅規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術的落后。大多數零售企業缺乏明晰的經營理念,營銷、信息和財務、國際物流、配送體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員培訓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對先進技術的應用也極為有限,對要求高度嚴密管理的跨國經營來說,中國零售企業明顯力不從心。第二,缺乏高素質人才。人才匱乏是我國零售企業國際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國非常缺乏熟悉WTO規則、國際市場規律、具有零售業經營管理經驗,掌握現代資本運營和國際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國零售業國際化的難度。
地域選擇:去哪里國際化
我國零售企業在選擇經營對象國時,應重點考察經濟發展狀況較好、較有市場潛力,與我國政治關系穩定的發展中國家,目前較為理想的區域包括東南亞地區、印度為主的南亞地區、中東地區的卡塔爾、伊朗等國,還有非洲諸如埃及、南非等國。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文萊、老撾等國。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想的實現,自由貿易和市場準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國零售企業在此區域的經營。形式選擇:怎樣的國際化
從投資方式看,可以有獨資經營和合資經營兩種獨資經營雖然可以使海外投資的零售企業有完全的經營管理權和收益獨占權,但是由于投資資金規模大、風險大和零售企業經營管理的特點,使得獨資經營不適合零售企業初期的跨國經營。合資經營是指我國零售企業資本與東道國當地企業資本合股,各方共同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合資經營把外資和內資利益捆綁在一起,外資風險小,可以獲得內資的幫助和支持。零售經營受
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大,涉及的方面較多,經營環節多而復雜,風險大,所以,我國零售企業應主要采用合資經營來實現國際化。
零售業態可以有百貨商店,也有以經營特定品牌為主的的專賣店,同時也有超市、購物中心等業態選擇主要應分析擬進入市場的要素結構和本企業經營系統特點之間的關系。所要評估的要素結構主要包括進入市場的市場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設施、政府管制、城市規劃及規則,土地價格和店鋪租金、物流基礎設施、制造業與批發業的發展水平、住宅狀況、人口規模與結構、收入水平與結構、消費者的流動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等等。如果兩者有較多的共同屬性,則可以采取相同業態,繼續發揮在本國市場的經營系統作用;反之,則需要進行變更和調整因地制宜選擇其他業態。
戰略選擇:如何國際化
在跨國經營中,有全球整體擴散戰略和全球區域戰略兩種選擇。前者實質在于國際化擴張中采用標準化的零售業態和管理模式,零售企業忽視國家和地區的差異,認為所要滿足的目標消費群體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費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權的控制下,零售企業通過采用標準化的管理和連鎖經營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擴張,形成統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規模零售集團,法國的家樂福就是采用此戰略,在全球設立具有統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國際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業態和管理模式,零售企業的市場力量集中開發少數的幾個重要的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并根據其市場特點采用不同的零售業態,經營不同的商品組合,注意零售技術的本土轉換,以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以使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得到穩定并不斷提高。比較兩種戰略,對于實力不夠強大的中國零售企業而言,集中力量穩健經營的全球區域集中戰略可能更適合。
立足本土,面向國際
綜合以上對中國零售企業國際化問題各層面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國零售企業的國際化不如想象中的樂觀,本土市場巨大的潛在增長和零售企業較低的國際化適應程度,難以“推動”或是“拉動”國內的零售企業真正“走出去”,據悉目前為止國內零售企業走出國門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經營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為很難評說其經營的成敗。所以,在現階段國內零售企業的目標應該是“立足本土,面向國際”:
立足本土國內零售企業只有在國內市場上站穩腳跟,積蓄實力才有可能進軍國際市場,同時在國際市場國內化的市場環境中,和國外零售巨頭的正面過招無疑也將錘煉國內企業進行國際競爭的能力,累積國際競爭的經驗。
面向國際立足本土的同時,零售企業也應該意識到國際化的必然性和緊迫性,而樹立“走出去”的目標,積極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謀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策略:有實力的零售企業可以先進入最相似的國外市場比如東南亞地區,取得國際化的經驗;然后采取跳躍式的方式進入高增長的地區獲取高額的利潤;最后進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以打造世界級的零售企業品牌。
參考資料:
1.杜巖,我國零售企業國際化的思考〔J〕,商業研究,2003(6)